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2024-08-01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五单元(共7篇)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篇1

(2)教学用角度确定位置。

①如果老师现在告诉苏我你还有一个灯塔A也在北偏东方向,你能在图中指一指吗?

请多个学生上黑板指一指。

明确:只要指在北和东的夹角范围内的都符合老师的要求。

提问:如果灯塔1和灯塔A都在轮船的北偏东方向,但是位置却不同,我们该怎么区分它们呢?

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根据它们偏离角度的不同来区分。②问:怎样测量灯塔1和正北方向偏离的角度呢?

课件演示并强调:量角器的中心对准观测点,00刻度线对准轮船的正北方向,观察灯塔1所在的边,读出度数。

学生先在图上量一量灯塔1偏离正北方向的角度,说出度数,然后在书中填一填。

2.用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1)提问:是不是知道灯塔1在北偏东300方向就能把它具体位置确定下来了呢?

课件演示:画出北偏东300这条射线,并提问:这条射线上的点都在北偏东300方向,哪个点是灯塔1的位置呢?还需要知道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

明确:看来,要想准确地描述灯塔1的位置,仅有方向还不够,还需要说清楚距离。

学生根据所给的条件,测量灯塔1到轮船的图上距离,计算出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3厘米 3×10=20(千米)

学生汇报:灯塔1在轮船的北偏东300方向30千米处。

3.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要确定物体的精确位置需要具备两个要素,即方向和距离。

三、巩固练习

1.做

2.练习九

指名上黑板画,注意引导学生正确摆放量角器。让学生说说画表示方向的射线时要注意什么?(3)怎么确定灯塔到清凉岛的距离?

图中告诉我们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清凉岛在北偏东40°方向20千米处,图中清凉岛的位置在灯塔处沿北偏东 40°方向的射线几厘米的地方?怎么想?

各自计算后指名汇报:20÷5=4(厘米)追问:为什么用20÷5就是图上距离了?

引导学生在图上标出清凉岛的位置,并与同学交流。3.练一练

(1)出示题目要求:在黎明岛南偏西30°方向30千米处是红枫岛,你能在图中表示出它们的位置吗?

(2)各自独立完成。

(3)组织全班交流,重点交流画南偏西30°方向的射线的方法和所确定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1.练习九

师:同学生欣赏过跳伞运动员跳伞吗?(出示题图)

你能完成上面的问题吗? 学生练习。

四、全课小结:

谁能告诉大家你今天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发现?还有什么疑问? 引导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位置的方法。在画图时,要先用量角器确定物体的方向,再确定图上距离,最后画好距离,并标出名称。

五、课堂作业:基础训练。

汇报预设:

生1:先向东走到超市,左拐经过展览馆走到书店,再右拐走到学校。生2:先向东走到超市,再向北走到书店,再向东走到大港小学。生3:先向东走到超市,再向东北方向走到医院,再向北走到大港小学。生4:先向东走到超市,再向北偏东方向走到医院,再向北走到大港小学。师:你能看图再说说医院在大港小学的什么位置吗? 超市在医院的什么位置?(1)自己说一说。

(2)在小组中说一说,小组中的成员相互更正。(3)全班汇报交流。

指名一人汇报后,全班评议:好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需要修改? 注意:汇报交流时,允许有不同的叙说方式。2.说说李伟放学回家的行走路线。(练一练)(1)你想怎么说,各自说说看。

(2)在小组中说一说,小组中的成员进行评议。(3)全班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1.练习九

各自练习后,在小组中说一说,再引导在全班交流。

四、拓展练习(练习九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篇2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人间真情”。整个单元以主题统整语文材料, 将悟读、演读、诵读相穿插, 融品味、想象、表达于一体, 把读与写、学与玩、说与做有机融合, 活化各项训练, 增强感悟效果, 进而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美好情感,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单元目标

综合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学习生字, 不断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利用课后“用钢笔描红”及练习的“写好钢笔字”和“学写毛笔字”进行书写指导与训练, 练好写字基本功;学会利用插图, 联系上下文, 借助字词典等方法体会“针锋相对、唇枪舌剑、负荆请罪、巍然屹立、天经地义”等词语的意思, 不断提高理解词语的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中相关段落, 不断提高默读速度和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阅读剧本, 排演小话剧;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段、勤于搜集资料等方法, 感悟廉颇知错就改, 蔺相如顾全大局, 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品质, 感受人间处处有真情, 懂得爱人就是爱己;尝试向父母表达真挚的谢意, 懂得报答, 学会感恩;习作叙事清楚, 结构完整, 练习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的描写展现人物心灵, 表现人物品质;弄清采访的基本注意点以及具体要求, 在实践中学习采访。

要点提示

本单元可安排13课时, 课时安排及要点提示如下:

1.《负荆请罪》3课时。要点提示:学会阅读剧本, 在品味人物对话中感受人物品质是教学重难点。

2.《船长》3课时。要点提示:感悟船长品质, 透过外表体会内心是教学重难点。

3.《爱之链》2课时。要点提示:紧扣“链”字感受人间处处有真情, 学习语言、行动、神态等描写方法是教学重难点。

4.“习作2”2课时。要点提示: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 表达真情实感是习作重难点。课堂中引导学生抓细节、有条理地叙述。

5.“练习2”3课时。要点提示:“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感悟”和“口语交际”是教学重难点。

教学建议

备课时, 要注意本单元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把单元作为一个整体, 通盘规划和设计, 充分发挥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协同作用。

1.《负荆请罪》备课时要以“负荆请罪”为红线, 串联第一幕内容整体设计, 做到“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首先, 鼓励学生根据课题探知内容:什么叫“负荆请罪”?谁负荆向谁请罪?为什么要负荆请罪?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其次, 引导学生回忆 (以前学过独幕剧《公仪休拒收礼物》) 剧本的一般特点和阅读要求, 激发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 入情入境地读好人物对话。边读边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和心情, 引领学生体悟主要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性格品质, 并带着感受品读文本, 在文与意的交融中体会蔺相如不计个人得失的宽广胸怀, 廉颇勇于改过的爽直磊落。第三, 帮助学生排演小话剧, 进一步体悟人物的内心活动、性格品质, 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促进语言的内化。最后, 以课堂为起点, 激发学生课后走进《史记》故事, 了解更多历史人物和事件。

2.《船长》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比较《负荆请罪》与《爱之链》, 本文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想象。首先, 图文结合, 精读场面, 走进人物, 帮助学生理清船长组织自救这条明线。其次, 通过对“可怕、一窝蜂、像疯了似的、炉子被海水淹了、机器停了、20分钟、动作再快点、轮船沉没了”语句的品析, 披文入情, 理清客轮被撞后情况越来越危急、心情越来越紧张这条暗线, 并通过朗读把万分危急之情表达出来。这样, 明与暗交织, 文与意交融, 水到渠成地凸显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形象。最后, 让学生思考哈尔威船长可以逃生吗?启发学生结合课文的重点语句分析当时的实际情况, 体会哈尔威船长强烈的责任意识和神圣的使命感。也可站在船长或乘客的角度, 进行写话训练, 深入人物内心世界, 展开心灵对话,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船长崇高的境界、伟大的人格。

3.《爱之链》是“人间真情”的进一步拓展和提升, 感受爱、品味爱、升华爱是本课教学的主线, 因此, 应从学生的阅读心理和情感心理需求出发组织教学活动。首先, 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这是一种怎样的爱?发生在谁与谁之间?又是怎样被链接起来的?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在此基础上, 抓住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合作研读、讨论、品析。其次, 紧扣“链”字, 让学生感受老妇人暗暗资助孕妇时涌动的暖流, 感知爱的传递, 感受爱的扩散, 感悟爱的哲理:人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 人人都应该给予别人帮助。最后, 结合课后习题4, 以“乔依醒来……”为开头, 展开想象, 唤醒学生立体的深层的爱, 进一步体会“爱之链”的含义。

4.“习作2”是极具人文性的一次真爱表达。首先, 营造爱的氛围。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让爱的芬芳浸染每个学生的心灵。其次, 生成爱的共鸣。图文结合, 朗读《雪人》, 感受作者对小雪人深深的眷恋之情。补充阅读刘丙钧的《妈妈的爱》, 进一步感受身边的父母之爱。第三, 唤醒爱的记忆。围绕“爸爸 (妈妈) 所做的一件什么事也使我特别受感动”这个话题, 想一想, 并把最感动的事讲给最信赖的伙伴听。回想昨晚直接或间接向父母表达感谢时父母的神态、语言、动作等, 选择一个细节进行片断素描, 现场交流、评议。最后, 完整地抒写爱的心声。

5.“练习2”的教学与上述教学内容不可分开, 是有机的整合。安排了以下内容:

●语文与生活

选择答案时, 要将词语放入句子进行朗读, 在具体语境中辨析词语细微的差别, 然后作出正确的选择。建议老师先扮演主持人“王小丫”, 鼓励学生说明选择的理由, 充分亮出自己的思辨过程。最后, 引导学生学习“开心辞典”等节目形式, 组织游戏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诵读与感悟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表达的深刻哲理, 感悟人生的价值, 感受人间处处有真情。注意激发学生联系相关阅读、生活经验等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适时概括引领。

●口语交际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篇3

[关键词]古典诗词 想象 体验 比较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78

传统教学中,古典诗词教师将诗歌大意的理解作为教学的重点,逼迫学生将意境深远的诗词进行不切实际的肢解,而忽略了隐藏在诗歌背后的诗人。通过实践研究,笔者发现,古典诗词的教学要将学生的精神与诗人的内心世界连接起来,才能使诗词教学由机械肤浅的层面逐渐走向丰厚灵动的境界。

一、在逐层诵读中明晰故事,感知词人

诵读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策略。很多古典诗词传达情韵的不仅仅是文字本身,更是通过诵读过程中的音律、声调营造出相应的意境。因此,读得正确、流利、富有节奏是古典诗词教学的保底工程。在诵读过程中了解词人的故事,是学生读出古词韵味的重要方法。

在执教《如梦令》时,我引导学生经历了以下诵读过程。

1.在最短的时间内读正确流利,教师相机教学“兴”“藕”的读音。

2.以《人间词话》中“词之为体,要眇宜修”的论述引领学生感受宋词的精妙和韵味。

3.标出此词节奏,依托注释掌握词中的故事。

纵观以上三个步骤,学生对宋词的诵读并不只停留于篇数的累积,更不是枯燥单调地重复,而是有较强针对性、层次性、趣味性的诵读。

二、在想象体验中再现画面,揣摩诗人

每一首诗词都是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古诗词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对诗词中的画面进行想象体验,让学生逐步朝着诗词的内蕴出发。在《如梦令》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想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李清照笔下生动的画卷。

1.词人乘着小船,欣赏到了怎样的美景?(通过对“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等关键词进行想象)

2.组织学生交流。

“溪亭日暮”:突出溪水潺潺和黄昏的景象,引导学生借助插图描述,并激情诵读第一、第二句。

“藕花深处”:借助“深”字想象词人被各种形态的荷花所包裹的画面,体悟“人陷荷花中”的景象。

“一滩鸥鹭”:引导学生从鸥鹭齐飞的壮观景象入手,感受别样的动态画面,并想象鸥鹭齐飞、双桨划水、词人叫笑的各种声音。

经历了这样的想象过程,学生才能深刻品悟词中的语句,才能还原词人真实直观的经历。

三、在资料介入中掌握背景,体悟诗人

古诗词由于其用词的语法习惯和蕴含的情感思想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给诗词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怎样才能让天真烂漫的孩童,洞察诗歌中蕴藏着的丰富的情韵,真正感受词人独特的心境呢?笔者在执教《如梦令》一课时,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将词人的生平事迹,尤其是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进行整合处理,将其运用在课堂教学的关键之处。

1.紧扣“兴尽”“沉醉”感受词人当时豪放豁达、开朗乐观的心境,从而推测感知词人是个怎样的人。

2.教师补充李清照的资料:少年家境富裕,且在父母的影响下能诗善词,生活优越自在,可在“靖康之耻”后,李清照背负着国亡家破的阴影,生活陷入孤苦凄凉之中。

3.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感受朗读这首词作,特别指出由于作者年轻时的惬意悠闲已经不复存在,才用“常记”一词。

此时,词作中的语言文字已经不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蕴含着作者生命气韵的有血有肉的文字,从而为学生体验诗歌内在的情韵提供了帮助。

四、在比照阅读中辨析异同,洞察诗人

对比是生命个体认知事物发展过程的思维方法,是确定事物本质属性的最佳方法。在诗词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就是让学生补充相同主题或者内容相近的诗词、同一作者不同时间的作品,在学习教材诗词的基础上,通过对这些补充诗词进行比照性学习,从而触摸诗人的情感变化,明晰诗人生命的特质,真正与词人实现精神对话的过程。在执教《如梦令》时,笔者引出了李清照的另一首词作《武陵春》。

1.教师出示《武陵春》,要求学生对比两首词不同的行数以及每行的字数,以强化学生对不同词牌名下词作的文体格式的认识。

2.扣住关键语句“载不动许多愁”引发学生对《武陵春》情韵的体验。

3.列举两首词的相同因素:舟——有乘兴之舟与载愁之舟;花——有勃发之花和败落之花;词人——一个是开朗豁达的少女,一个是愁绪满腹的老妇。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感受到同样的事物,在人物不同的背景之下,蕴藏着不同的人生故事。

古典诗词的教学应该拨开文字的藩篱,让学生直接与作者对话,实现精神的有效对接,从而更好地从诗词中汲取营养。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2.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教学设想

1.安排两教时。

2.《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因此领会作者的整体构思和语言特色应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

3.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如看苏州园林的照片、放映幻灯片或看有关电视专涵片等,与课文学习相配合,更便于学生理解 4.预习要求。

(l)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标注段的序号。

(2)看预习提示,查字典,给加点字词注音,读课本上的注释(3)鼓励学生提出有关课文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第 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作者和本文文体;正音、正字,解释词语;通读课文;了解作者构思和文章结构;辨析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作者和本文文体

今天我们学习介绍江南第宅园林的名篇——《苏州园林》。本文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是介绍苏州某处园林的特色,而是就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说的。叶老的这篇文章不仅准确地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二)正音、正字,解释词语。根据预习提示,给加点字词注音。

同学注音、朗读,教师提示读准字音和正确掌握汉语拼音规则。补充两个多音字;对称chen、相间jian 解释词语:(出示投影——几个重点词语的注释)同学解释、教师重点提示的词语

标本、布局、映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别具匠心等,强调要把词放在句中来解释。

(三)朗读课

要求。掌握字的读音;进一步理解词在文中的意思;思考作者怎样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探求作者的思路)

(四)从写作构思入手,分析文章结构(可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导入,也可由教师提出)问: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找出本文说明事物特征的课文内容,即第2段中“……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问:作者怎样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的结构呢? 文章开头:结合重点词“标本”(原指供学习、研究时用的动、植物的实物,这里有“范本”的意思)、“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全文的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总体)。问:第2段课文,作者围绕苏州园林共同特征,写了几层内容? 第一,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

第二,苏州园林共同点具体在四个“讲究”。

第三,再一次强调共同点什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

第四,用游览者的话证实作者的评价—突出本文是从欣赏者的角度写的。问: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第2段是总说,第3、4、5、6段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上述四方面是重点,作者作详细说明。

问:课文第7、8、9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这三段从园林角落的布置、门和窗以及色彩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是细部介绍属非重点,故写得简略。

问:读第10段,想本文结尾有何特点?

文章收尾留有余地,令人回味。总观全文的结构脉络(投影显示)总说(完美的图画)——分说(第2段)

大处讲究:布局(3段)配合(4段)映衬(5段)层次(6段)细部注意:每个角落(第7段)门窗图案(第8段)色彩(第9段)课上做练习一,填写结构图表。

思考: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是怎样的?

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提示: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段中也有体现。以第4段为例作分析。

问: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试找出第3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运用作比较、打比喻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园林是美术画,讲求自然之趣。

(六)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会写、会注音、会解释。2.笔答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继续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具体分析本文的语言;总结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生字词。

(二)结合讲评检查课后练习二的作业完成情况,归纳本文的说明方法。由同学举例说明。

1.作比较。如第5段:“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点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又如第9段,与北京园林的色彩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极少彩绘的特点。

2.举例子。如第2段以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为例,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再如以几个园里的古藤为例,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花树的艺术风采。

3.描摹。如第5段中对树木的栽种和修剪着眼在画意的描摹等。

小结: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不仅突出了事物的特征,而使语言既准确、鲜明又生动形象,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三)重点分析本文语言的多样性。

提示:本文语言的多样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归纳。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2.句子的多样性:描述性和概括性的句子 3.用词的精练、准确和周密 4.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

逐项分析时,先由同学举例、分析,再由教师补充,归纳。举例时尽量照顾课文的先后顺序。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问:本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第5段为例说明。同学发言,归纳。

第1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木映衬方面的图画美。第2句是描写,描写了俯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第4句“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是议论,阐明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问:还能找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例子吗?

如第7段中的描写,第1段中的议论,既增强文章生动性、趣味性,又对苏州园林作了画龙点睛的评价。

问:前面看到本文有不少具体描述的句子,其实文中也有不少概括说明的句子。

如第2段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第5、6、7、8段的第一句都起到了概括苏州园林特点的作用。

问:请同学们找找本文运用词语的特点。(l)准

结合练习三,辨析:玩赏、鉴赏、欣赏、观赏——玩赏:有品味、赏玩之意;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观赏:指观看欣赏。此处的“鉴赏”一词最恰当。(2)周密

请说出以下各句加点词的作用。(投影显示)①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②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画。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④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3)精

请读第7段,说说段中“栽、蔓延、补”几个动词用得为什么好?

恰当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问:能找出本文中使用的多种修辞方法吗?

排比:第2段;设问:第3段;比喻:第3段等。

教师:有人说本文具有散文特色。是因为作者通过说明描绘,自然、真切地再现了苏州园林的风貌,使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正如题目所写,使人有种“眷恋”之情。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吗?

如第4、5、7、8、9段的结尾及全文的结尾,都是有景有情的。

小结:本文语言准确、精练又生动、优美,表现力很强,从而看出说明文的语言并不是枯燥的,是可以充满情趣的。

(四)总结全文: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再现了它的美丽画面,显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五)配乐朗读课文(边出画面配合),进一步体会本文的两个学习重点,从而获得知识和美感。

(六)布置作业:

1. 笔答课后练习五、六、七

《都市精灵》教案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文是初中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节课,在文中我看到一只受伤的鸽子在书架底下孵蛋,儿子希望明天不封阳台,是出于对这一只鸽子的忧虑和喜爱。“我”则不但关注着这只鸽子的命运,而且关注着自然界的许多生灵;不但关注着自然界,而且关注着人类自身。全文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就是“人,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自然共生共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仔细阅读课文,在抓住中心事件的基础上,把握贯穿本文的线索,体会简洁而传神的描写和形象化的议论在文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首先师生共同研读文章内容,理清线索,然后引发学生对“人与自然”问题的思考,揣摩语言,体会情感,让他们提高意识。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模拟体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于受伤的鸽子的出现,引出文中父子对明天是否封阳台这个问题的思考,学习本文要感受“我”和儿子的美好情怀,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提出自己“人与自然”问题的设想。

三、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一)重点

简洁而传神的描写和形象化的议论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二)难点

学习本文不能让学生过多的停留在对动物的喜爱和同情上,要让他们把这种情感上升为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三)教学突破

在仔细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同学们通过相互探讨交流品味来把握课文的主旨,引起学生对人类残害动物的事实的思考,知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和采取实际的行动。

四、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准备教学用的材料。

(二)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五、教学步骤

(一)教学流程,设计意图

1、教师指导: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3)研习课文,把握主旨。(4)品味语言,体会情感。(5)联系生活,引发思索。

2、学生活动:

(1)走进情境,引发兴趣。(2)朗读课文,理清线索。(3)边读边思,理解课文。(4)边读边品,体会感情。(5)联系生活,倾吐真情。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大家喜欢吗?为什么 课件展示一组动物图片(麻雀、喜鹊、黄鹂、燕子、鸽子)鸟儿是大自然的精灵,它们以美妙的声音和优美的姿态给人类带来了很多欢乐。现在如果你们家忽然飞进了一只小鸟,你会怎么对待它呢?

生:

1、善待它,不关阳台的窗户,让小鸟来去自由

2、善待它,把它关起来养着

3、虐待它,甚至吃了它

现在,有一只受伤的鸽子飞进了一户人家的阳台,引起了一对父子的关注,也引发 了父亲对生活的一些思考,今天让我们一同体验他们的一段心路历程。(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理清线索。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一只鸽子使作者封阳台的决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中理出课文的线索。

讨论后板书:要封阳台 ——封阳台吗?——不封阳台 课文有一条明显的叙事的线索:封不封阳台

三、边读边思,理解课文。

让我们进一步阅读课文,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

1、为什么明天要封阳台呢?

(生: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

是的,现代都市紧张的生活使人们渴望封住阳台,给自己留下一个清净的空间。

2、后来为什么这种想法又动摇了呢?

(生:是因为一只受伤而又在孵蛋的鸽子的到来)

鸽子的到来,使儿子产生了哪些想法?父亲又抱着怎样的态度?结合文中有关语句说说。(儿子:惊喜、忧虑、怜爱

父亲因为一只受伤的鸽子也动了恻隐之心,希望给鸽子一个安身立命的所在。)

3、为什么最后决定不封阳台? 提示:父亲仅仅在关注这只鸽子的命运吗?仅仅为儿子有个“玩伴”考虑吗?父亲还有怎样深远的思考?

大家觉得作者在文中其实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愿望?

打开阳台,让鸽子自由来往;打开阳台,让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板书)

四,品味语言,体会情感。作者的这种情感流淌在字里行间。文中有很多生动传神的描写很能触动我们,引起我们的共鸣,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深情渴望。下面我们一同来欣赏文中的几个精彩片段。

1、请大家说一说,首先是什么打动了作者,唤起了父亲心中的一份柔情? 课件:对鸽子的描写部分,指名有感情的朗读。在对鸽子的描写中什么最令你怦然心动?

“我”会怎么想?请大家发挥想象,与鸽子来一段心灵的交流好不好?同桌先模拟交流一下。然后指名表演。

如:1)亲爱的主人啊,我已经受伤了,你还会像那个粗鲁的人吗,求求你,放过我吧。2)好心的人啊,我已经有宝宝了,请你仁慈一点,放过我们吧。……

教师小结:从鸽子与作者的心灵的交流中,大家觉得课文营造了人和动物相处时一种怎样的境界?(温暖、温馨、和谐、祥和,驯美的鸽子唤起了人内心深处的一份柔情,人与鸽子和谐相处,温馨动人。)有感情的读

2、作者此时思绪飘向远方,又想起了一件什么事情?人与大自然的一次亲密接触。(女生读)描写草原的部分,远离都市的人们来到草原看到美景有怎样的心情? 大家有过走进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感受吗? 提示:旅游或星期天的经历感受。

教师小结:通过大家的讲述,我们感受到了人亲近自然,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充分享受了生命的美丽和生活的欢乐,大自然是上苍赐予我们人类最好的伙伴。

3、动物是如此可爱,大自然是如此多情,可是我们人类又是怎样对待可爱的生灵和美丽的大自然的呢?

课件展示人类残杀生灵、破坏环境的画面。教师画外音。

面对人类的种种冷酷无情,贪婪自私的行为,作者发出了怎样深情的呼吁,自然界又怎样发出了痛苦的倾诉?

课件:10节和12节的两组令人动情的句子,让我们放声朗读这些文字。你感觉到作者怎样的心情?你能听到大自然的心音吗? 请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这两段文字。齐读。

同学们,假如我们人类只知道滥捕滥杀、滥砍滥伐、毫无顾忌的排放污气污水……最终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播放课件: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无数触目惊心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大家可以用文中的一句话表达这个意思吗?(人类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人类也在毁灭自己。)

五、联系现实,真情呼唤: 生活中这类现象还有很多,大家面对这些现象肯定有很多话要说,你能模仿这些句子也来发出自己的呼唤吗?

1)我希望: 不再 如:餐桌上,不再摆上猴脑的宴席

青藏高原上,不再把黑洞洞的枪口对准藏羚羊 果子狸的病毒不再让国人惊恐万状

芦苇丛中不再听到丹顶鹤凄厉的叫声 ……

2)是大自然对人类痛苦的哭诉。

如:天空冒着浓烟,河水发黑变臭,臭氧空洞越来越大,土地日渐荒漠,沙尘暴不停肆虐,温室效应加剧,厄尔尼诺现象加剧,北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同学们,听到你们发自内心的呼喊,我非常感动。我觉得,大家都已经明白了这样的道理:人类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人类应该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善待自然,其实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付出努力,我们的世界一定会更加美丽。让我们看看生活中的动人画面吧!

播放课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画外音: 生命是如此可爱,它带给人类多少快乐。

自然是如此清新美丽,它使我们的世界充满诗情画意。幸福生活不仅在于丰衣足食,也在于碧水蓝天。

同学们,在下课之前,让让为大家朗诵一首小诗: 播放配乐课件: 生命是如此可爱

让我们用心呵护每一个生灵 地球是如此的美丽

让我们珍惜这共有的家园 当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的生活便永远快乐和温馨

播放课件。

祝同学们:打开心灵的阳台

沐浴阳光与风雨

拥抱美丽的自然

创造和谐的家园

板书: 要封阳台

↓ 父子关爱受伤的鸽子 传神的描写 封阳台吗

↓ 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形象化的议论 不封阳台

《治水必躬亲》教案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中所讲述的道理。

2.理解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积累文言词汇。3.学习文中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二、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的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了解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三、教学设想:

本文是文言文,当以诵读为主,加强学生的文言语感,养成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因此在课堂上应重视文章的诵读和习惯的养成,重视文言词汇的积累。其次,文章短小精悍,脉络清晰,正反对比论证方法运用鲜明,因此,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了解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学生容易接受。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地制宜,终将水患制服,被后世传为佳话。

清官海瑞,他体恤民情,严惩贪官污吏,与包公齐名,被称为“海青天”。可我们同学知道吗?他在治水上也颇有成就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海瑞治水的文章《治水必躬亲》(板书),看看他是如何治理水患的。(二)整体感知课文:

朗读课文(自主学习与合作)自由读,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读,扫除文字障碍。同桌之间互读互听,指出并纠正错误。指名朗读并及时评价 集体朗读。

理解课文(培养学生养成“三看一查”的习惯)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认真阅读课文(看课文,看注释)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有疑问的字词查找工具书(查工具书)看课后的探究与练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合作交流 小组交流:将自学得到的成果在小组内加以展示。(小组互译、互评、互议,最大程度上理解课文。)

全班交流:组织学生翻译课文,学生评议,教师作适当的补充与归纳。师生相互质疑,加深理解。(三)研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正反对比论证)1. 请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投影显示)(1)请在文中划出表示中心论点的语句。

(2)若治水不躬亲将带来怎样的后果?为什么?(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3)文章以海瑞治水为例说明了什么道理?它是怎样证明观点的? 2.学生思考讨论,教师作适当补充。(完成板书)

课文第一段:文章开头一句,用两个“不可”,从反面强调治水不可固执一端;接着用“盖”领起下文,解释不可固执一端的原因,并用两个“非┅┅不┅┅”双重否定句式,强调治水必须观察、测量和广泛征求意见的重要性;然后用“是以”一句,得出结论,提出论点。

课文第二段:这一段先正面讲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接着从反面说,用假设论证的方法来说明不躬亲,不清廉带来的后果是治水不成。

(四)加强巩固:

1. 反复诵读课文,争取当堂成诵。2. 完成“探究·练习”中的习题二。

(五)课后作业:

1.课后查阅有关海瑞的文章,进一步了解海瑞其人其事。

2.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难道只有治水才要躬亲吗?请谈谈你的感受。(六)板书设计:

海瑞治水躬亲,清廉(正面)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不躬亲,不亲廉,则治水不成(反面)正反对比论证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篇5

一、教材简析

《卢沟桥烽火》反映的是中国现代史上一起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强盗行径,歌颂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的顽强精神,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能通过品味文中的语言体会日军的勃勃野心、蛮横无理、可耻下场及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英勇。

3、学习本课9个生字,理解词语,并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所包含的情感。

4、能随事件认清日寇的侵略罪行,感受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爱国行为的可敬。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课文的二—五自然段,通过作者对敌我双方表现的描写,体会日寇的疯狂与可耻下场,感受我国军民的团结、机智与英勇。教学难点:事件本身对中国抗战的意义学生在认知上可能是个难点。教学策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在学生领悟到一定感情的基础上,教师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朗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训练,认清楚日寇侵略罪行,并启发学生对日寇的侵略罪行憎恨及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爱国行为的崇敬之情。教学准备:诗歌《卢沟桥怀古》、“卢沟桥事变”的历史纪录片;布置学生了解“卢沟桥事变”的有关背景。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导入新课,质疑问难。

2、检查预习情况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4、指导学生书写词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朗读诗歌《卢沟桥怀古》

2。揭题质疑

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解决问题:

事先请同学预习,搜集有关历史材料,这时可请学生自己汇报预习成果,并及时表扬这些同学,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观看“卢沟桥事变”的历史纪录片)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四、作业

(1)习字册上习字。抄写词语

(2)解释加点字

同仇敌忾

万籁俱寂 众寡悬殊

如火如荼

猝不及防

6、半截蜡烛

教材简析:《半截蜡烛》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文章,文章通过描写二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人与德国官兵周旋,最终一家人通过沉着、机智有惊无险地保护了情报、保住了生命,战胜了敌人。文章描写的是二战期间,学生没有生活体验,不会产生共鸣,也就不会有最近发展区(冯伯虎),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现代化技术手段,让学生感受到一家人伟大的同时,体会战争的残酷,本学期大纲要求学生学会简单的表演课本剧,而本课是表演课本剧很好的文本。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结合表演深入体会“轻轻地”、“从容地”、“镇定地”等词语的内涵。

3、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活动,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3.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学习生率新词

l.自读课文,要求:(l)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2)划出生字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3)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

截止 诺言

熄灭

厨房

遭到

厄运

楼梯

摇曳

(2)指读、正音后齐读。

(3)说说生字新词的意思。3.指名读课文、正音。

4.通过读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对开始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解答。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

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提供句式:当_________,(谁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怎样)_______________。

2.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l~2节):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第3节):写一名德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节):写大儿子杰克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6一7节):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紧急关头,借口上楼睡觉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四、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课文,画出不太理解的词语。

2、学生质疑词义。

3、教师质疑: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4、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办法来收藏。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里?

5、出示句子。在你认为重要的词语下面画上着重号。

为了情报的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1)指名朗读,齐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2)讨论交流:a伯诺德夫人机智、沉着。b伯诺德夫人对情报收藏工作十分负责任。c办法巧妙。

6.齐读第一段。

五、指导写字

1.观察生率表,注意每个生率的笔画与结构。

2.重点指导“截”,与“载”“栽”两字。

3.钢笔描红、临写。

4.反馈。学生习字

一、教材简析

《聂将军与两个日本小姑娘》是苏教版第十二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描写的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文章以浅进朴实而又包含事情的语言,叙述了聂容臻将军关心照料两个日本小姑娘,并想方设法将他们送往日军驻地的感人事迹。形象地展现了聂容臻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广的胸襟,深刻地表现了中日两国人民珍视友好往来的美好情怀。

课文按照:“救出---照料---送归---谢恩”的顺序组织材料,清楚地展示了故事的前因后果及其完整的过程.其中照料和送归是重点。

描写具体,图文并茂,这是本文的一个写作特色。

聂将军是怎样关心照料日本小姑娘的?从插图可以看出,聂将军抱着小的,身边挨着大的;让她们吃梨,气氛十分和谐;课文的描写更为具体,“先抱起„„然后,又„„拉过„„问„„”“拉到怀里„„一口一口地„„喂„„”聂将军的音容举止跃然纸上,让人感受到他的慈善心肠和宽厚襟怀。图是文的映现,文是图的延伸,图文并茂,让人更觉具体可感。

由理及事,令人信服,这是本文又一个写作特色。

当时,中日是敌对的交战国,聂将军关心日本小姑娘,岂不是敌我不分?文章注意由理及事,先写关心的理由,“虽然„„但„„一定要„„决不能„„”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聂将军关心日本小姑娘的行动依据,显得事理贴切。送回日本小姑娘,也是先写理由,后写行动,同样令人信服。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说出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4.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使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描写聂将军照顾两个日本小姑娘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感受他的形象。要让学生反复诵读,抓住相关语句来感受他的形象。]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能联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

四、教学准备

挂图。聂将军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挂图,指识聂荣臻将军,教“聂”、“臻”的读音。

2、在电影电视或者课外书籍上看到过聂将军的请举手。

3、这些电影、电视的片名还记得吗?讲有关聂将军的什么事?

4、聂将军是一个怎样的人?略作介绍:

聂荣臻(1899~1992):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一生功勋卓著。今天我们学习一则有关他的故事。(板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二、初读指导。

1、默读。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弄懂它们的读音,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2、检查自学效果。

提问。明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在抗日战争中,聂荣臻将军关心和照料两个日本小姑娘的事,然后检查生字词学习的情况。

(1)出示词语:

聂荣臻 残忍 无辜 照料 流露 惊恐

和蔼

菩萨

小勺 拘束 拽着 至仁至义

(2)指名读,帮助学生正音。齐读。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残忍:狠毒。

惊恐:惊慌恐惧。

无辜:辜,罪。没罪的意思。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至仁至义:至,最。最仁爱,最讲正义。

有始有终:指人做事能坚持到底。

(4)齐读生字词。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4、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并给生字正音。想想文章中有哪几幅画面给你留下了印象。

5、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说出各段的主要内容。(四人小组讨论)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八路军战士从炮火中救出两个日本小姑娘。

第二段(第2、3自然段):写聂将军无微不至地关心两个日本小孤女。

第三段(第4、5自然段):写聂将军设法将两个日本孤女送往日军指挥部。

第四段(第6自然段):写由亲友抚养长大的日本孤女专程来中国看望并感谢聂将军。

(板书:救出——关心——送归——感谢)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篇6

单元概述:

本单元的4篇课文围绕主题“壮丽山川”来组织 由《长江之歌》《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记金华的双龙洞》四篇课文组成

本单元的“壮丽山川”与前面各册中写台湾的蝴蝶谷、南沙群岛、庐山云雾、沙漠绿洲、高原、草原等文

勾勒出一幅气势恢弘、景象万千的河山长卷图

长城、运河、秦兵马俑等历史文化遗产更是辉映其间

虽表达的主题相同 但写作的方法却各有特色 《长江之歌》以诗歌形式出现 表达强烈的热爱之情

《三亚落日》则以拟人化的手法 动态地展现落日美景

可以引导学生如临其境地品读 熟读背诵 积累内化

《烟台的海》是按季节的顺序描写景色的不同的

教学时可以把了解和学习按时间顺序、抓住特点描写景物作为重点 《记金华的双龙洞》具有按游览顺序写的特点 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清描述的顺序 学习、借鉴这种写法

教学目标:

1、学会26个生字 理解生字组成的词

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 背诵相应的段落

3、感受祖国山河的博大与壮美 升腾起强烈的爱国情怀

4、学会用比喻和拟人写法把句子写得生动形象

5、口语交际:结合本单元学习的几篇课文 把家乡的名胜古迹 民风民俗等介绍给大家

6、明白“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的道理 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 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

课时安排: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课时

长江之歌 2课时

三亚落日 2课时

烟台的海 2课时

习作 2课时

练习2课时

1、长江之歌

教材分析: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王世光作曲 胡宏伟作词

作为中**亲河的赞歌

它凝聚了巨大的文化内涵、情感容量和审美价值 可以视作这类文章的担纲之作 “长江之歌”题意是关于长江的歌 唱长江的歌 赞长江的歌

作者以雄浑的气势

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

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它源远流长 与黄河一起

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被誉为“母亲河” 它是永远值得赞颂的整首诗歌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

第二部分(第2节):写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第一节主要从地理特点的角度描写长江歌颂长江一泻千里 滋润两岸的气概

该节侧重写实;第二节主要从时空的角度描写长江 赋予长江一种象征意义 永远充满青春活力 永远向前发展 该节长于抒情

但这两部分又用 “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 你有母亲的情怀”贯通起来

并把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作为主线

把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贡献巨大融为一体 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进而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歌词语言精练 对仗工整 结构精巧

巧妙运用比拟、比喻和反复的修辞手法 在抒情状物、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中 塑造了长江伟大的母亲形象

表现出了长江的丰富内涵和精神价值

朴实无华地表达出中国人民对长江的深深的依恋与无尽的赞美

教学设想:

教学这篇课文要抓住三点:

1、形象;

2、感情;

3、活动

1、形象

教学这篇课文

一定要让长江的形象在孩子们的头脑中树立起来

这篇课文是《话说长江》这个电视栏目的主题歌曲 而《话说长江》这栏目的主要创作思想 是为了人们能够了解长江、认识长江

明白长江与我们中华民族的关系:血脉之江 民族之魂

母亲河!因此教学这篇课文

就要让孩子们了解长江的沧桑历史 了解人们对于长江的情感

2、感情

这是本文教学重要的人文价值 情感价值

让孩子们爱上长江

从而产生强烈的爱国热情

而这一思想情感在文中是通过词句来表现的 因此教学中

我们还是要抓住课后的思考题4: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找出有关的诗句具体说说

这一提示是我们教学的着眼点和归宿!

3、活动

要举行一定的语文实践活动 文字的 图片的

影视的......让孩子们通过手、眼、耳、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实践活动 多感官的、多方位的感知长江 感受长江

让长江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 与长江血肉相连!

教学目标:

1、朗读、想象、感悟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气势磅礴、体会作者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并在朗读中产生共鸣

进而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读中探究现代诗的特点

感受拟人、反复、比喻等方式的表达效果 并能模仿某一句段进行创造性想象仿写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朗读、想象、感悟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气势磅礴、体会作者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采用各种形式的读 感悟语言

读中体悟情怀、读中丰富情感 在反复的朗读中 与作者产生心的共鸣

进而升腾起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出示问题 激发兴趣

(1)长江的源头在哪?

(2)长江分别流经哪些省?

二、指名几位学生朗读课文

三、读完后

说说这首诗歌中你觉得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对长江的情感

说说为什么这句诗最能体现作者对于长江的情感? 还有相同感觉的同学说说吗?(他觉得中华民族从长江上汲取了无穷的力量)指名读

齐读

(1)作者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你能从诗歌中找到答案吗?

学生分别找到第一节二节的句子 根据回答加以引导点拨理解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 “东海”在祖国的最东部 长江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 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

说明她源泉是无穷的)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 哪些词提示了你?

(①“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 在这里把长江比作了母亲 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

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的宽阔

②'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 长江很长

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 从西至东

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 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 永不分离)指导学生看地图

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

相机指导朗读

再齐读第1节

指导背诵第1

(①'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 长江从远古走来 向未来奔去 时间跨度很大 长江永远不会停息

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 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理解”尘埃“在此处意为什么

相机指导朗读

再齐读第2节

指导背诵第2节

(2)这一句在诗歌中出现了几次? 两次

介绍诗歌的手法之一:反复 并简单介绍这种手法的作用

(3)诗歌还有其他特点(相机介绍押韵等简单知识)

四、练习朗读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背诵

二、拓展学习

1、你了解名人写长江的诗词文章吗?

2、出示相关诗词

3、根据你喜欢的诗词 读一读 品一品

4、说说诗词中的长江给你的感受

三、出示资料 共品长江

1、出示课件

播放相关图片与影像资料

长江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美丽风光、地理知识等好地拓展了课文的学习时空

2、看完后

说说你对长江的感受

四、交流资料 抒发感言

1、根据交流 从自己的角度 写写对长江的感言 如”长江是历史的象征 她是一条母亲河

更是一条历史之长河“ 如:”母亲是无私的 母亲永远是天底下最美的人 母爱永远是天底下最伟大的爱

“如”不同的人看长江会有不同的感悟

千百年来她给了诗人多少诗的灵感!“

2、学生练笔

2、三亚落日

教材分析:

《三亚落日》是一篇精美的写景文章

课文描写了洋溢着热带风情的三亚壮美而富有诗意的落日景象 文中活泼、清新的语言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读者 教学时要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朗读品味 使学生了解三亚落日的神奇景象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并积累一定的好词好句

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 文章层次清楚 词汇丰富 语言清新

可以将指导朗读和背诵作为教学的重点

文章开篇点题 ”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

“正当人们急于欣赏三亚落日时 文章却宕开一笔

先写三亚的海”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 作者从天写到海

既描绘了三亚海的特征

有为下文写落日提供了环境和背景 接下来的3、4小节 写三亚的落日 太阳落下的过程

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收敛光芒--慢慢下沉--顽皮地蹦跳--悄然无声地入水 文章的最后写了作者对三亚落日的赞叹 也呼应了前文

浓墨重彩的描绘

鲜活的比拟是本文的写作特色 而如何让学生理解 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亚落日》像是专门为孩子们写的 文中的落日依附了一颗童心 活脱脱像个活泼、快乐的孩子 活力四射 动感十足

读这篇课文孩子们会感到那轮三亚的落日就是自己 文中动词锤炼得极见功力

使南洋的热带风情和落日的诗意变化在跳荡的笔触中极富视觉冲击力

学习《三亚落日》后 在熟读、背诵课文的基础上 借鉴作者的写法 观察落日的过程 并做一次小练笔 学以致用 强化积累

并对自己语言仓库中的存储进行激活、调动、重组 学用结合 增强底蕴

教学设想:由景入情 由情到文

再由文升情编排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本课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 了解三亚落日的美景

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3、通过学习课文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品味语言文字 领悟表达的技巧

教学难点:

感悟三亚落日之美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激发兴趣

出示题目: 2 三亚落日

(出示中国地图)介绍三亚?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 本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 课文却特意写了三亚”落日“ 在三亚看到的落日与我们这儿看到的落日有什么不同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顺句子

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 思考: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

课文第1、2自然段分别写什么?

(在三亚看落日很有诗意

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

3、学生划分段落

三、初步感知全文 精读第一自然段

1·轻声读课文

画出概括全文内容的一句话

讨论交流

(板书:真有诗意)

你是怎么理解”真有诗意“的?

(有诗情画意

能让人产生非常美好的想象)

2·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1)学生试读

(2)指导读好”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也不......逊色“ 等词句(要求读出喜爱、赞美之情)

(3)范读、齐读

第二课时:

一、激趣 导入新课

1、从上节课我们在学习中

三亚哪些景色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三亚是个怎样一个美丽的地方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亚

二、精读课文 细细品味

1、(出示三亚美景图)看了这么多美丽的图片 请学生说感受

2、带着观图感受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3、在作者眼里落日像什么呢?一起来欣赏这一轮落日

(播放录音)第四段

出示:”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又平稳地停住了 “读句子 感悟

比较字词的妙用 为什么用”挨“不用”碰“ 还有”悬“、”沉“等字

师:长时间看着落日 会有不同的感受

李白曾有过这样的诗句:”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故人是什么意思?李白把谁比成了朋友?

师:如果是孩童 是怎样一个孩童 如果是跳水员

是怎样的跳水员?读一读

把你的感受与前后桌的同学交流一下 但要言之有据

4、根据师生交流作者眼中的落日 师引读:(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

------只见它慢慢地下沉......最后像跳水员那样......向人们道了再见)

5出示:藏起了那份绚丽

静静的 无声无息

椰子树不再摇曳

大海也在轻轻叹息

止送你远去

人在斜阳里

6、齐读”目送你远去 人在斜阳里“ 小结:”哦

这就是三亚的落日“

7、出示《巴金:海上日出》片断:”过了一会儿 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 红 是真红 却没有亮光

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 到了最后

终于冲破了云霞 完全跳出了海 面 颜色真红得可爱“ 这是描写日出的美景 有兴趣地找来读一读 见课外补充阅读

8、总结:风景无处不在 只要心中有”美“ 板书:美

三、作业

1、其实日落时的景象不光在三亚看富有诗意 只要你静心的去看

每天看似平常的日落无论是在城市 还是在乡村 无论是在高山 还是在海边 那都是一种诗意 不信

你就去欣赏一番 有时间也写一篇有关落日的短文 片段也行

(提示:放学后

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观察地点 细细地去看

观察它的形状、颜色、光芒和周围的云彩 然后把看到的下来)

2、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烟台的海

教材分析:

《烟台的海》是一篇写景散文

生动地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独特景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 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为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而努力的美好感情 文章共六个自然段

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 交代烟台的地理特点

总写烟台有独特的海上奇观

第二部分是第2~5自然段

具体写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和烟台人民的生活情景 这部分分四个层次写了冬天、春天、夏天、秋天烟台的海

第三部分是第6自然段 赞颂烟台的海和烟台人民

课文第二部分着重为我们展示了烟台海的绮丽与壮观 以及烟台人的勤劳、能干

我们在阅读时对这部分应重点感受

本文的语言很美

写法上也有着鲜明的特色:

(一)构思精巧 结构严谨

文章写”景“也写”人“ ”景“与”人“交相晖映 ”总--分--总“的结构 又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二)语言凝炼 生动形象 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 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

教学设想:《烟台的海》文字精美 如诗如画

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天的充实与忙碌 使烟台的海成了一幅画 一道广阔的背景 一座壮丽的舞台

文字亦如笔下景观一样波俏明丽 如何让学生感悟烟台的美 教学中

我们可以尝试着把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美景放在一课时中学习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构一个较为完整的结构与表象 让学生深入的朗读

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来体会 让学生美美地读 把文章读得美美的教学目标:

1、学会并理解描写大海的词语:凝重 前赴后继 锲而不舍 壮观 壮丽 惬意 呢喃细语 轻盈

2、欣赏烟台四季的海的独特景观

3、了解烟台人多彩的生活 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教学重点:

”烟台的海冬季的独特景观“这部分

因为这部分既是烟台的海独特的风景的关键之处

同时从文章写作结构上来说也为后面三个季节的分析起到指导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烟台的海是一幅画 是一道广阔的背景 是一座壮丽的舞台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1、同学们

你们看过大海吗?谈谈自己所了解或体验过的海边生活情景 2 看中国地图 沿海城市很多

有没有北面面临着大海的城市呢?(烟台)3 揭题

再从地图上了解一下烟台、渤海湾、胶东半岛、西伯利亚、南太平洋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过渡:这里的海有什么独特的景观?作者想向我们介绍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 了解内容:

看画面 听配乐朗诵 说说自己的感受是的

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特点各不相同

景色太美了!请同学们自由轻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课文 评议纠正

(3)默读课文

边读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4)分清段落层次

三、学习第一段: 齐读读懂了什么?(概括介绍烟台北面临海 有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由于是地理位置的不同

这就使得烟台的海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那么在一年四季中

烟台的海各有什么明显的特点?在烟台的人又是如何面对的呢?大家默默地 静静地想 并画出主要词语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深入指导

(提示学生画出重点词语 并查看学生默读效果)

2、同桌可以简单交流一下

3、师生交流

并根据生答板书:冬-巨浪拍岸(气势汹汹)-观赏春-微波泛起(绿盈盈的)-播种夏-凉爽恬静(恬静温柔)-休息秋-湛蓝凉意(格外湛蓝)-收获(根据学生的概括 用书上的词语)

4、师指板书总结

在寒冷的冬天烟台的海――(生看板书答)――烟台的人们勇敢地――(生答)

三:深入品读“冬天”部分

1、深入品读第二节 现在

我们就用我们入情入境的朗读 把自己带入到冬天的烟台

去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冬天烟台的海

2、放声朗读 边读边想 边读边看 边读边感受

3、指名读

指导读针对学生读不到位的地方可以暂停下来进行指导一番: A、表现“气势”时 也不能用声嘶力竭的声音去喊 B、教师注意充分用手势来引读

4、示意学生按刚刚的指导 再来深入品读一番

把那小山似的浪涛读到眼前来 把自己读到烟台去

5、重点品读:(我们再走近一点读)出示- “小山似的涌浪......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 ” A、自由读读这儿

看能不能把这巨浪折岸的场面给映在自己的脑中 能不看书读出那就更美了

(让学生自由反复读)B、指名读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C、指名不看书“读”(也即背)

6、这样的场面真是太吓人了 可是许多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

他们却纷纷――(示意生接着往下说)还有的不顾被――(示意学生说)

7、指名完整朗读 其他同学看图

四:深入品读其他三季

1、从总结读书方法引入:刚刚大家读得很投入 大家是把这些文字

全都变成了真实鲜明的图象印在自己的脑中 所以大家在读的时候

脑中就会很自然地浮现那一幅幅很动人的景象 下面大家就按着这种的方法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季节的海 把它给很生动地映在自己的脑中

2、学生自选一个季节 示意学生多读 尽可能少看书 或不看书读出

3、师生交流:根据时间指导: A、提示学生尽可能少看书 渗入背诵指导

B、注重树立示范(教师指名读时 适当评价)

引导没读这节的同学比较读一下 C、对一些特别精彩的地方 多用些齐读的方式 让全体同学都能背出

D、教师注意用自己形象的手势默契地参与学生的读书活动

4、收尾总结

1、与学生一起回味式总结:刚刚我们一起走过了冬天的――春日的――夏日的――秋天的――(学生可用板书的语言 也可用“凝重”等)

2、这样看来 我们可以说 烟台的海 是一幅画

是一道――(让学生齐读)

五:美读积累

针对每个季节中 拣最美的那个小场面再试着多读读想想 多回味回味 试着背下

(如果时间不够

就让学生利用早自习时间)

六、实践作业:

你游览过什么地方?哪里给你的印象最深?能把那里的景色给同学们介绍吗?

4、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游记

课文节选自《小记十篇》一书

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 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 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

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

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金华的双龙洞是浙江金华的名胜 因为内洞的洞顶有一条“黄龙” 一条“青龙” 所以叫“双龙洞”

全文按游览顺序 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节)

交代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及双龙洞的地点

第二段(第2、3小节)写作者从金华城出发 经过罗甸 渐渐入山

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 先写山后写溪流

最后用“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引出描写的重点双龙洞

.在教学时让学生懂得双龙洞沿途的景色已如此美丽 双龙洞位于其中 自然更值得一游

沿途美景成了双成洞奇特景象的衬托 不然

学生写游记

前面把看到的景物一一罗列会造成喧宾夺主 主次不分

第三段(第4、5、6、7小节)

分别写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情景

第4节先写在洞口观山的感受 然后具体描写外洞

写出外洞口“宽”内“大”的特点 最后又提到泉水 交代了泉水的流向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这是外洞

第5节写作者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情形 这一节写得很详细 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写泉水的来路 承接上文 自然过渡 引出下文

第二层介绍泉水流出的孔隙的大小 第三层写小船的形状

使人对孔隙的矮、窄有了明确的认识 第四层介绍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办法 第五层写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感觉

先写作者穿过孔隙之前的心情和所做的准备 再写作者穿过孔隙时的感觉 读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6、7小节写作者游览内洞时的情景 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 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写“黑” “内洞一团漆黑” 第二层写“奇” 借着汽油灯光

首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 其次看到的是些“石钟乳和石笋” 第三层写“大” “内洞比外洞大得多

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第四层写水“源” “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指明泉水的发源地 点出了双龙洞已到尽头 这一段主要写内洞“黑”、“奇”、“大”三个特点

第四段(第8节)写出洞

自然结束文章

这篇文章段落分明 条理清晰

一是按游览顺序划分段落;二是另有一条水线在串连着全文 因而有两条线:游线和水线同时贯穿全文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

一是让学生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奇特景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习分清主次的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教学旨在构建动感课堂 彰显学生的生命活力

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究 勇于创新

在学做小导游情境活动中 感悟内化文本 催生个性语言 促进思维发展 阅读与想象相结合 感悟与体验相结合 发展语言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特别注意“臀”的正确读音 理解生字组成的词

2.理解课文内容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领悟作者移步换景写游记的方法

3.阅读与想象相结合 感悟与体验相结合

在学做小导游情境活动中 发展语言能力

4.感受旅游情趣

激发起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

知道作者是怎样按游览顺序有条理地记叙双龙洞的 并能说出其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 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 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9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记载)

3.本文是一篇游记

这篇游记是 叶圣陶 先生于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4.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金华的双龙洞景致美丽奇特 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

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去双龙洞看一看 那就让我们和文中的我一起去游览 好吗?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 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2.检查自读情况

(l)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可采取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

(2)抽生轮读课文 生生互相纠正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 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三、寻觅游踪--整体感悟

1.披文入境 概说全文感知

今天这节课

让我们一起跟随着叶圣陶爷爷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 轻声读课文

读后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金华双龙洞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再读文本 梳理游踪线索

你跟随着 叶老 先生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景点呢?再读读课文 圈出景点的名称 教师根据汇报交流 完成板书:

上山 → 洞口 → 外洞 → 孔隙 → 内洞 → 出洞

3.浏览文本 把文字变成画

读了课文

金华双龙洞的大体情形有没有在你的头脑里形成画面呢?请你们快速地读一读课文 根据文字的介绍

在自己本子上用简笔画出金华双龙洞的环境 另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画后给同学们介绍画的理由(从文中找出根据)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金华观龙洞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畅谈游历--从自己的生活切入

在节假日里

有不少同学跟随着爸爸妈妈去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 置身名山大川 有的让你沉醉于她的瑰丽 有的让你流连于她的神奇 有的则让你惊叹于她的博大 你曾到过什么地方游览

并说说你的感受好吗?可参照这样的句式 出示

1、我游览过(什么地方)那里(什么风光)我感到(什么印象)

二、导游竞聘--比赛促读 深化感悟

1.激趣引入

上节课你跟随着 叶老 先生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景点呢?

2、金华双龙洞神奇的景观

每天都吸引着大批的游客前往观光 我们凭着对课文的阅读 是否能做一次小导游

带领游客欣赏这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杰作呢?

3、说议“景点”

要做导游 需要熟悉景点

尤其要把握好景点的特点 唯有这样 通过你的解说

游客方能领略大自然的可爱之处 才会被大自然的奇妙所吸引 你能结合图示

说说各景点的特点吗?

读议课文

感知景观特点

让学生自由选择景点 说出自己的见解 教师作如下追问 引导理解并体验

--山上景色明艳

从哪些词句看出来?读一读

--外洞很宽敞

文章是用什么方法讲出这一特点的?你还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

--孔隙窄小到什么程度?如果你在那样的孔隙里 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读一读 演一演

--内洞黑、大、奇的特点

分别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读读说说

......质疑探究 读通文本

提示学生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大家一起来解决

可相机配图释词:石笋、石钟乳

4、竞聘赛读 表达真我感受

下面我们将要进行各景点小导游的竞聘 最先读得好的先做小导游 先练一练 读的时候

一定要把景点的特点 还有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三、共议“导游”--调动思维 让“导”“游”出彩

1.体验“导游”角色 说法论技

为了给游客“导”出精彩 让游客满意 并为之神往

导游需具备不寻常的功夫

现在我们就来谈一谈怎样做个好导游 教师对学生的精彩发言予以肯定 归纳说话内容 引导学生体验

--开头需有开场白

让游客一听就喜欢你(可让学生动笔写一写 如导游外洞开场白:游客们 带着向往

在欣赏了明艳的山林风光之后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双龙洞的洞口 下面将由我为各位导游 我叫XXX 愿我的导游将各位带进人间仙境 一睹双龙洞神奇的容颜......);

--(重点段落)背上 不看书;

--丰富说的内容

使游客获取更多的人文知识(增加传说、内洞石钟乳的形状等 教师出示2 丰富阅读

为导游增加积累);

孔隙介绍

进洞

须经蛤蟆嘴逆水而行 洞穴宽约3米 长约12米

水面离穴顶约一尺左右 游人入内

必须仰天平卧小舟中 徐徐送入洞内

脸面相距穴顶仅数寸 奇中有趣 趣中寓险

“洞中有洞洞中泉

欲觅泉源卧小船”、“千尺横梁压水低 轻舟仰卧入回溪” 这正是双龙洞的独特诱人之处

-(突现特点)把握好语气、做好动作 使解说声情并茂

富有磁性、感染力;

--还需预测游客的心理愿望 或发难问题;

......2.体验“游客”角色 问题发难

做一名游客 观赏着无限风光

你有没有什么问题想问导游吗?对提出来的问题 引导解疑或存疑

--山上哪来的泉水呢?

--那石钟乳还有些什么形状 可以取什么名称?

--“双龙洞”的名称有什么来历?

--我还想知道......3.交流课外资料 拓展视野

丰富“导”“游”内容

为了使我们的“导游”和“游客”了解更多的知识 让我们把课前搜集的资料分享一下 分小组交流

过后把小组里有价值的图片、牒片里的资料等用多媒体呈现出来 共同玩赏、阅读

教师相机出示下面的文3 让学生阅读文字

感受双龙洞的奇、妙、趣

内洞奇观

舟至洞内豁然开朗

内洞面积约200多平方米 洞底崎岖不平洞顶高低起伏

石壁上的钟乳石、地面上的石笋、纵横交错 奇形怪状 千姿百态 似人似物 各具风采

故取名有“黄龙吐水”、“青蛙盗仙草”、“单峰骆驼”、“龟蛇共生”、“寿星仙桃”、“彩云遮月”、“倒挂蝙蝠”、“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金鸡展翅”、“龙台龙帐”、“龙麟龙爪”等 妙趣横生的景观 使人目不暇接 眼花缭乱 在灯光映照下

宛似置身于水晶龙宫之中

明代大旅行家、探险家徐霞客游此洞时 在游记中写道:“中悬重幄 水陆兼奇

幽明凑异者矣”

3.择段演练说话

四、设境导游--体验角色 内化文本 创生语言

1.“导”“游”互动

◇景点:山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等

◇教师:提醒两方角色动作、语言、神情表演逼真 并配合学生表演

用多媒体展示图画、文字等营造情境场

◇“导游”:到讲台前 手拿导游旗 随兴为游客导游

◇“游客”:随机观看、赞叹 向导游发问

也可对“导游”作出评价

2.“游客”抒怀

游览了双龙洞

你一定有许多的话要说

游览胜地总有凿得十分平整的“回音壁” 那是让文人墨客留下感言的 如果让你来写

你会写些什么呢?可以是一个词 可以是一句话 想写诗也行

(教师可在黑板上简笔画出石头 让学生写在石头上 以激发更大的兴趣)

五、走进自然--延伸课外 记录人文生活

选定地方景观 组织学生郊游

让学生详细记录郊游的经过及所见所闻 尝试写一篇游记

事先可安排习作水平高的学生观察 写出导游词

在郊游时给同学们导游

习作1

本次习作以钱钟书的女儿回忆和爸爸在一起的快乐时光的一段文字为例 表达浓浓的父子之情 编者以这段文字为引子 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回忆 捕捉可以表达亲情的镜头 进行习作

这篇习作属于记事的范畴

注意以几个特写的镜头来展开记叙 写出情趣

教学目标:

1学会记事

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

2、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 旨在突出“趣” 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 体现个性化

3、记事的内容具体

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中心明确

教学准备:

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引出话题

“池塘边的榕树上 知了在......” 同学们

大家都会唱《童年》这首歌吧!是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 你看

那会飞的梦

那冬阳下的骆驼队

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今天

老师让同学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 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二、明确范围 简要指导

1、指名读“作文内容” 思考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哪几点要求

2、拿出事先准备的老照片

围绕老照片或珍藏的有关引起童年回忆的物品的前前后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可以同桌互相交流)

3、教师简要提示

①要突出“趣”字(要有稚趣 要有意思 要有发现

要有反思......)

②要根据我们农村的特点而展开 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 可以是钓龙虾 可以是玩泥巴

可以是帮父母干农活......三、范文引路 讨论写法

1、读范文《爸爸逗我玩》

2、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 然后各组长汇报

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1)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

(2)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

(3)“好笑”、“有意思”中蕴涵什么呢?你有体现你个性的有趣的事吗?如果有请马上写下来

第二课时略

练习1

本次练习安排了四项内容:

语文与生活:比较句子的表达效果学会用比喻和拟人写法把句子写得生动形象

1、教学第一部分:

⑴自读引语

重点引导读“小溪哗啦啦地流着”和“小溪唱着欢乐的歌往前跑”这两句

⑵让学生比较:哪一句更生动?

⑶思考:为什么第二句更生动?

2、教学第二部分:、⑴学生反复、认真读三组句子

⑵学生得出“第二句更生动”的答案

⑶让学生写一写:读完每组第二句

你感受到什么?为什么会生动有趣?⑷交流读句子的感受 师生共同得出:因为把这些事物写得和我们人一样有喜怒哀乐 所以更生动、有趣

3、教学第三部分:

⑴教师引导生回想生活中自己喜欢的事物 把这些事物写下来 要求:写“活” 写得和我们一样富有情感

⑵学生读自己的文字 看是否有趣

⑶师生评议 师小结

诵读与积累:背诵与冬天有关的成语 注意在适当理解的基础上 想象成语构成的意境

1、诵读词语:

⑴自由认读

⑵同座讨论词语的意思

⑶想象:读着这些词语

你脑海里浮现出怎样一副画面?这副画面中发生着什么故事?

⑷表达:你能用其中四、五个词语描述这个画面吗?或者简单讲讲在这里 发生着什么故事?如果你能用上所有词语更好!

2、积累:

⑴练习背诵

⑵集体练读、练背

写好钢笔字:注意行书的间架结构和行间距 把字写得端正整洁

1、指导:

2、⑴读这段话

指出出处--《烟台的海》 ⑵引导读帖

重点观察整体布局 行款的优美

每个字的间架结构

3、练习:

⑴生描红 师巡视、指导

⑵师小结

口语交际:结合本单元学习的几篇课文 练习用自己的话 把家乡的名胜古迹

珍奇的动物、植物或矿产资源、民风民俗、民间传说介绍给大家 注意说话的条理性 尽量用导游的口吻介绍

一、审题

1、启发谈话:如果有客人到你的家乡参观访问 请你做个小导游

你该如何介绍自己的家乡?

2、指名读题 明确要求

(用介绍的口吻 语言要亲切

表达要清楚)

二、指导

1、思考:家乡有哪些特点?自己准备选择哪方面介绍?写好导游词有什么要求?

2、学生讨论后写出导游词

3、分组分方面练习介绍

4、各组推荐出“优秀小导游”上台介绍 请几个同学演游客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篇7

通过合作学习《绿叶的声音》,掌握本专题所选诗文鉴赏的一般方法。

重点预设:

1.感悟诗歌情感之美;

2.想象诗歌画面之美;

3.通过朗读表达诗歌所蕴涵的美。

一、导入

师:在走进课文之前,老师先请大家欣赏两幅图画。

师:(出示两幅图片——火红的枫叶和热情的白杨树叶)请大家任选两幅图画中的一幅,扣住枫叶和白杨树的特点,为它配上贴切的标题,可以用一个词、一个短语、一句诗、一句话。

生活动1分钟。

师选择两三位同学说答案。

生交流(老师适当鼓励性点评:很有想象力、情商挺高、抓住了叶子颜色之美、发现了叶子的形状特征等)。

师:老师也为两幅画面配了题目,点击(“晓来谁染霜林醉”,“掌声”)。请大家揣摩一下:老师选配的两个标题跟同学们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适当讨论。

师:谢谢大家的理解。老师配的这两个题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除了抓住枫叶和白杨树叶的颜色和形状特征,还附着上了情感和想象,这就增强了画面的美感。

师: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刚才我们从图画中欣赏到了诗情,下面我们一起随诗人青勃去倾听《绿叶的声音》,在诗歌中寻找图画美。

二、过程

(一)初读“叶”之美

师:请大家齐声朗读这首诗。

生齐读。

师:再请大家选择《绿叶的声音》中的一两个片段,仔细揣摩,共同探讨,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生合作后,推荐代表交流朗读,师生共评。

师范读。

(二)感悟“叶”之美

师:课前布置大家预习,请大家交流讨论:从《绿叶的声音》这首诗的不同片段中,你感悟到诗人心中的情了吗?选择一两段说说(请学生写理解片段)。

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点)

师总结:我们从月夜的叶笛里,听出了思念,听出了幽远;从梧桐叶上的诗句里解读出清静或寂寞哀愁;从白杨树的掌声里,听出了生活的激情……这些不就是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美吗?

(三)想像“叶”之美

师: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曾经说过:“诗歌就像图画。”现在请大家自己创造,根据诗句想象画面。

教师结合《绿叶的声音》指导想象方法。

1.咀嚼文字,展开想象

举“白天她捻拨阳光的金丝”的例子,学生先说,老师示范。

2.调动生活、知识积累,展开想象

教师示范“青冢上对于美的思念”这一句由知识积累到想象的过程。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将头脑中想象到的画面用文字描绘出来,完成后小组交流,将小组内写得最好的推荐给大家。

师:刚才,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从情感和想象两个角度去感受“叶”之美。其实,“叶”的情感和想象之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再读“叶”之美

生大声激情自由朗读。

师生合作朗读。

师总结:读到这里,大家已经很清楚了,这首诗借助叶的形象,融入自己的情感、发挥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中美的感悟。

(点击课件,显示本专题选文共同特征)

本专题其他诗文也都是借助叶的形象,抒发了情感,生发想象,表达了古今中外文学家们心中的美。

(五)合作探究:读出美、感悟美、想象美

古诗《红叶题诗》

围绕话题:

1.读出情感。

2.借“红叶”表达什么情感?

3.根据诗句写一个简短的想象片段。

(六)布置作业

课后多方面收集资料,合作学习本专题其他几篇诗文。

三、结束语

罗丹曾经说:“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希望大家从这普通的叶子里发现更多的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美,学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倾听《绿叶的声音》教后记:

《叶》是苏教版语文课标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一个专题,这个专题选编了8篇古今中外写叶的诗文,都是用文学的笔法写叶,通过“叶”抒发情感、传达哲思,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生活中“美”的理解和感悟。

笔者希望通过教读其中一首现代诗《绿叶的声音》和一首古体诗《红叶题诗》让学生了解本专题的选文特点,进而掌握学习这一专题的方法。本节课的预期目标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感悟诗歌的情感之美;与自我心灵对话,调动生活积累,想象诗歌画面之美;通过朗读表达诗歌所蕴涵的美。

在整体构思和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一)与学生平等对话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彰显。在“感悟”和“美读”这两个主题环节中,给出示范,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时有章可循,而不是泛泛而谈导致课堂的无序和低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参与到其中去,倾听学生、激励学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激情。

(二)合作探究

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是课堂教学中的宝贵资源,教者引导组织得当,可以使学生之间互相启发、激励,摩擦并迸发出耀眼的思维火花。课前预习时,鼓励学生自由组合,组建学习小组;课堂上,围绕各小组组长展开讨论,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真正走进诗歌

诗歌很美,但是理解相对较难。要让学生真正走进诗歌,联系学生的生活、调动积累就显得尤其重要。这节课,主体构思是由画入诗、再由诗到画,紧扣“美”,引导学生去感受、想象、表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较高,联想自己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而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吟咏美读

对诗歌之“美”的感悟,离不开美读。由初读,到范读,到品读,到再读,到合作朗读,笔者希望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提升,在读中想象,构成课堂的亮点。从实施看,学生从初读到再读,进步明显,但因为对现场设备和氛围估计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效果。

作为一堂观摩课,在备课的过程中,笔者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落实预期目标,展示教学效果,对教学中的生成效应没有作过多期待,说明笔者对课堂驾驭能力还没有充分的信心,这将是笔者以后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努力的方向。

点评:

关于“叶”的话题,纷繁复杂,《叶》专题选择了古今中外诗文达8篇之多,或抒情、或议论、或叙事,要想在一节课内完成本专题的教学,难度很大。本教案巧妙地选择了突破口——用文艺性笔调扣“叶”写生活中的“美”,发现并利用了文本的最大价值,为学生学习开辟了一条捷径。

从构思看,本教案选择一古一今两首诗歌作引子,教给学生学法,是“授人以渔”之举,并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整节课紧扣“叶”之美,激发学生感受、发现、创造生活中的美,是语文学习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教学环节由画入诗、由诗到画,过渡圆润自如;对诗歌的赏析由诵读、到感受、到想象、到创造,符合诗歌解读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与作者、与作品、与自己心灵对话。

从学法看,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并保持积极思考,这一点与新课标的精神是吻合的。

从教法看,教师朗读和解读示范,是积极有效的,不流于形式,将教师在课堂引导组织上的主体性充分彰显出来。

上一篇:诚信与善意的谎言作文下一篇:小学五年级作文:人鼠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