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人教版知识点(共11篇)
高一历史人教版知识点 篇1
一、四大发明
1、古代的四大发明
(1)造纸术
A成就
①我国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早期的纸,是现已发现的最早的纸。
②至东汉时,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植物纤维纸逐渐取代竹木简成为古代中国的主要书写材料。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技术进步明显,纸逐渐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B影响
书写材料的革命,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印刷术
A成就
①隋唐时期中国即盛行雕版印刷。
②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用了彩色套印技术,宋刻本被后世藏书家视为珍品。到北宋年间,雕版工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B影响
极大推进了中国的文化事业发展。
后来传播到东亚、西亚、欧洲等地,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_
A发明历程
①商周时期,人们在冶金实践中已经广泛使用木炭。
②春秋战国时期,制作火_的原料硫磺、硝石已经为人们所熟知。
③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提到“火_”。古代在炼丹时偶然发现了火_。
④唐末,火_开始应用于军事。
⑤宋元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战争不断发生,火_在军事上的应用更为广泛,技术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B影响
火_传至欧洲后,推动了欧洲火_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4)指南针
A发明历程
①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已经知道了磁性指南的特征,发明了司南。
②汉代就制作出了实际可用的司南。
③至北宋时即制作了用于航海的指南针,并在南宋时期制作了更为方便和精确的罗盘针,大量使用于当时的海上商船。
B影响
后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欧,指南针的应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2、概况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在两汉时期,火_应用于军事始于唐末,雕版印刷术出现于隋唐;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北宋时期。四大发明先后经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东亚、东南亚、西亚、非洲和欧洲,逐渐走向世界,极大地促进这些地区生产力的发展。
3、对欧洲的影响
(1)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_;使纸张很快代替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书的成本降低);
(2)火_推动了欧洲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使欧洲骑士阶层日益衰落,封建制度走向瓦解;火_成为西欧资产阶级开拓殖民地的有力武器;
(3)指南针的使用,使西欧人开辟了新航路,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4)印刷术经济、便捷,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从此,西欧率先进入近代社会,整个世界在其推动下,逐步从古代向近代演变,奠定了在近代世界史的中心地位。
高一历史人教版知识点 篇2
问题一:材料信息无法支撑设问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 也是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 在呈现史料不够, 或缺乏史料支撑基础上的评论和认识就可能不全面甚至不正确, 只能是“清谈”或“妄论”, 它不利于学生历史意识的形成,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思维。何成刚老师在《材料解析题中的“材料”与“问题”》中也谈到:“材料与问题, 问题与材料, 二者是相互对应的逻辑关系。即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于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 如果不依据材料也能回答问题, 那就没有必要采取材料解析题的形式。如果材料与问题、问题与材料之间没有产生相互对应的逻辑关系, 那要么是浪费了材料, 要么是命题人不会设计问题。设计问题要充分了解考查对象的知识背景。”[1]但“学习延伸”的有些设计在这方面是欠缺的。具体表现为:
1.材料与问题脱节
例1.阅读与思考:16世纪时, 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来到日本, 同日本发展贸易。17世纪初, 荷兰和英国也和日本建立了贸易联系。随着西方商人的到来, 天主教也传入日本, 并且很快传播, 信徒一度达到几十万之众。一些地方藩国通过与西方国家的贸易, 壮大了自己的经济与军事实力。德川幕府感到自己的统治受到了威胁, 在17世纪30年代连续五次颁布锁国令, 禁止天主教的传入,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活动。从此, 除荷兰外, 所有西方国家同日本的贸易活动被一概禁止, 日本进入锁国时期。
议一议, 为什么德川幕府的锁国政策能在日本实行两百多年? (选修一第八单元第1课“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
日本的锁国政策为何能实行两百多年?从外因看,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够充分, 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不是很强大, 还无力打破日本的闭关锁国局面, 而且拓展海外市场的要求也不是十分迫切。从内因看, 是由日本自然经济的特点、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岛国的地理位置等因素决定的。但从材料给出的信息中学生不可能找到这些原因, 而教材中也没有任何内容涉及到17-19世纪德川幕府的状况, 所以这段材料无法支撑“锁国政策为何能在日本实行两百多年”这一设问。所以, 材料与设问之间是脱节的、无效的。笔者认为该题可以作以下调整:
一是增加日本17-19世纪经济状况、等级制度、锁国政策内容等材料;
二是在设问上体现针对性和层次性:
(1) 根据材料内容, 概括德川幕府感到的威胁来自哪几个方面?
(2) 根据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锁国政策延续两百多年的原因。
(3) 日本的锁国政策有何利弊?
(4) 锁国政策最终被打破, 说明了什么?
2.材料不丰富
例2.我国学术界对斯大林模式历史功过的争议, 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主要观点:
观点一:有人认为, 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有很大的弊端, 但这种体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是适用的, 也不能说没有调动劳动群众的积极性。实践证明, 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观点二:还有的人对上述看法持相反意见, 认为斯大林模式不是、也根本不可能不应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它只是人们走向正确所必须经过的谬误, 是走向正确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在了解了这两种观点后, 谈谈你如何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过。 (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这一问题设计的本意是让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全面看待“斯大林模式”, 最后得出“同样的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历史作用”的结论。但问题在于: (1) 材料中只呈现了两种观点, 没有支撑观点的论据———史料; (2) 教材中对“斯大林模式”也只是简单地、概括性地叙述。所以学生回答这个问题要么就是直接采用教材的观点———“前功后过”、“功过居半”, 要么就是凭自己的主观臆断认同材料中的某一观点。而无论哪种情况都不能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我觉得这一“学习延伸”可以通过设问的变化加以完善:
(1) 请同学们搜集相关材料证明以上两种观点;
(2) 结合史实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3) “斯大林模式”的成败对我国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有哪些借鉴意义?
(4) 从中你得到怎样的认识?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 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历史素养, 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事件的作用和影响的方法, 并形成“他为我用”、“古为今用”的历史意识。
3.主观色彩强, 缺乏材料支撑
例3.讨论一下, 慈禧太后一直被认为是晚清封建顽固派的最高代表, 可她为什么支持洋务运动? (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教材中对“洋务运动”介绍甚少, 而慈禧对洋务运动的态度更是只字未提, 史学界对慈禧支持洋务运动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 况且慈禧之所以支持洋务运动、支持洋务派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 更有其主观意图, 如果不顾事实, 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对历史妄加猜测、主观臆断, 就会与历史本真南辕北辙[2]。历史教学要重视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 不是仅仅把教材中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 事实上, 不知道所接受的历史知识是如何得来的, 学生只能把它当作一系列难以捉摸的论断, ……[3]同时, 这一设计将“主观”问题纳入到“认知”领域让学生思考并讨论, 显然是不恰当的。
问题二:问题过于宏大
专业术语多、历史概念多、概括性强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材的普遍现象, 而这一现象反映到“学习延伸”中就表现为有的问题过于宏大, 学生无法回答, 从而变成“学习问题”。具体表现为:
1.理论色彩太强
例4.有人说:“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分组讨论这种观点是否有道理, 为什么? (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这个问题的理论和思辩色彩很强, 它涉及到早期农民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两个大的历史概念, 更涉及到领导阶级、指导思想、革命任务、奋斗目标、革命动力、斗争方式等抽象的历史概念, 学生只有在深刻理解了这些概念的内涵后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 才能理解这一观点。但显然, 从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看是无法达到的, 所以, 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呈现的时机不恰当, 可安排给文科班级在一轮复习中使用, 如果要让高一学生初步掌握这个观点, 不妨采用其他方式。如设计成选择题:
有人说:“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主要依据是:
A、建立了政权 B、采用武装斗争的方式
C、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D、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
这样不仅让学生初步掌握了这一观点, 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为以后的深入学习和探讨埋下伏笔。
2.涉及范围太广
例5.近代以来, 先进的中国人民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等。通过这些探索, 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政治民主化进程的认识。 (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0课“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本题不仅时间跨度大, 而且涉及范围广, 涉及到政治民主化、民主政治、人民主权、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民主共和、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区域自治、政治协商等专业性、术语性很强的历史概念, 在此情况下, 让学生谈认识, 不知从何谈起。
3.设问太抽象
例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有哪几部法律?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又有哪些法律?前后比较一下, 看有什么意义?说明什么问题? (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有哪些法律, 学生是可以做到的, 但问题在于“有什么变化?”这一设问, 如果对相关法律没有了解和分析, 是不可能进行比较的, 即使了解了相关的内容, 那么从哪些方面谈“变化”?所以这样抽象的设问是空洞的、不恰当的, 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设问“说明了什么问题?”就更是无效的了。
问题三:思维含量偏低
历史思维能力是以历史知识为依据,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 以及预见未来的智力思维能力[4]。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 而历史教科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重要的载体, 所以用何种方式编写, 选择怎样的内容, 设计怎样的问题和活动方案显得尤为重要。但“学习延伸”中有些问题的设计思维含量偏低, 不能引导学生达到思维的高度和深度, 或者不利于启导学生进行深刻思维。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设计内容导致
例7.结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一课的内容, 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活动按时间顺序列表。 (选修四第五单元第2课“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
这个设计的思维含量很低, 学生只需从教材中按序摘抄就行了。如果在此基础上增设以下问题会更好。
(1) 概括说明马克思、恩格斯的活动表现在哪些方面?
(2)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活动中, 你能否归纳出创立科学理论除了客观条件外, 主观上必须怎样努力?
(3) 你从伟人身上可以学习到哪些可贵的品质?
2.设问偏差导致
有些问题可能有一定的思维含量, 但设问形式的偏差却导致了思维含量的降低。
例8.1939年5月, 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撰写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的文章, 文章说:“20年前的五四运动, 表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请说说毛泽东这个论断的根据是什么? (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这一问题是有一定的思维含量的, 但问题是教材中对五四运动的结论很明确:“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在运动中, 青年学生是先锋, 工人阶级是主力军。从此, 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 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所以学生对此问题很有可能不加深层次思考而照搬教材结论。这样就使本来还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却不能引导学生深刻思维。五四运动之所以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到新阶段, 根本在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成为领导阶级, 从而导致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指导思想、斗争目标、革命任务、革命动力、奋斗目标等方面的变化, 并导致了革命形势的变化。如何让学生得到这些认识?笔者认为, 应引导学生进行深刻性思维。达到思维的深刻性是历史教学高层次要求, 使学生思维达到深刻性, 可以有许多途径, 而其中之一就是来源于问题的层次性。所以该设计可通过层层深入的设问来提高思维含量, 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
(1) 请从领导阶级、指导思想、斗争目标、革命任务、革命动力、奋斗目标等方面比较五四前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同点。
(2) 新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最根本的不同在哪儿?为什么?
(3) 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最终由无产阶级来领导, 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4) 纵观中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你得到哪些认识?
3.设计形式导致
笔者统计了人教版三本必修教材中“学习延伸”设计的学习活动, 共74条, 具体分布如下:
从统计情况不难发现, “学习延伸”的设计形式相对单一, 主要集中在“材料分析”这一形式上。确实, 材料分析题可以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炼、甄别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且与高考题型趋向一致。但历史思维能力是多方面的, 它包括时序思维能力、历史理解能力、历史分析与解释能力、历史研究能力、分析历史问题并作出决策的能力等[5]。每种能力又包含多方面要素, 如“历史研究能力”就包含“获取历史资料”、“向历史资料提出问题”、“整理时空知识、建构故事、解释历史陈述”等;“分析历史问题并作出决策”则包含“分析事件所涉及到的价值观”、“选择解决方法”、“评价某个决定的后果”等要素。而要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单凭“材料分析”这一形式是难以达到的, 长此以往, 势必造成学生思维渠道的狭隘和思维习惯的缺失, 并导致思维能力的降低。所以, 笔者认为, “学习延伸”的设计从内容到形式上要考虑到以下几点: (1) 要注意形式的多样性和激趣性; (2) 要展现学生的学习过程, 体现学生思考的心理过程; (3) 要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并为之创造条件、指导方法;
(4) 要增加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类的活动设计。
“学习延伸”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引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的载体。但只有科学设计, 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 才能贴近学生实际, 才能使它成为教材的“亮点”, 成为“点睛之笔”。
参考文献
[1]何成刚.材料解析题中的“材料”与“问题”.历史教学 (中学版) , 2009 (2) .
[2]刘玉广.历史教学应当杜绝主观臆断.历史教学 (中学版) , 2009 (2) .
[3]李宪.再谈一堂好课的标准.历史教学 (中学版) , 2009 (5) .
[4]赵亚夫.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高一历史人教版知识点 篇3
【关键词】有效教学;实践;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探究——解释——应用——拓展”的模式展开,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尽力做到教材的内容尽量与现实生活中问题相挂钩,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显示数学的实用性。这方面,人教A版已经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教材编写了很多实例,如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开始就以实例入手,引出元素和集合的含义,而有效教学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体现自己的个性,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以下是本人教学实践的个案
一、抽象的教学内容与直观化、通俗化、具体化教学之间的关系的反思
案例一:“函数单调性”,由f(x)=x2的图象观察y随x变化情况。
函数的单调性,教材编写的很好,从图形语言——文字语言——数学语言,一步一个台阶,可在实施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己探究后,犯错、徘徊后才提醒,教学过程中发现,文字语言:“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学生在初中里用过,一下就能说出来,而最后一个台阶,学生却很难跨上,即数学语言:“当0
因此,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和选择,应尽可能地来源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经历,应找出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们接触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捕捉学生的生活的疑点、兴奋点,社会生活和热点,同时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直观、更通俗、更具体。
二、堂上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与自主技能训练的时间之间的关系的反思
也就是说,要合理分配两者的时间。一节课中,如果教师为了让学生多点的时间进行笔头练习,自己过早地抛出题设结论和过程,就会使学生失去探究学习和求知的兴趣,这与新课标的精神不相符。但数学科有它自己的特点,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需要有牢固的知识技能作基础。
案例二:在研究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时,我讲完课本的例1后,就让学生自己去探究y=2x,y=2x,y=x2,y=log2x在(0,+∞)的增长情况进行比较,让学生找出关键点,找出交点,在课内的探究,时间有限,数字运算不可能太复杂。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宗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与动脑,在亲自体验过程中获得发展,而一节课的时间很有限,处理好探究学习的时间与自主技能训练的时间之间的关系,是提高上课效率的关键。
三、学生实际水平与新的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我充分利用教材,同时也大胆地整合教材,使我的课堂教学更适合我的学生。
案例三:“函数”,初中到高中,初中的函数,教材采用“变量说”,高中提出了“对应说”,人教A版采用了从实际例子中抽象概括出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定义函数的方式介绍函数概念,把“映射”作为“函数”的一种推广,这种安排我在实践中觉得更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理解函数的概念。而具体教学过程,我为学生设计他们熟悉的“行程问题”、“比例问题”、“价格问题”,利用图表、图形(如课本第26页的练习2),让学生探究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从学生熟悉实际背景和定义两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本质。要求学生认识、描绘以及概括模式。
到了第三章,函数的应用,尽量挖掘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以及实际生活的联系,如电话费、水电费、出租车费与用时的关系,银行利息与存款时间的关系,保险、物价、抽奖、股票、债券等等。引导和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调查和研究,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在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思维的潜能,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提炼数学,应用数学。
总之,在教学反思的行动中,我坚持:一是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好奇心‘唤起关心’,唤起对现在存在或可能存在的东西的关心。正是好奇心使人们摈弃熟悉的思维方式,用一种不同的方式來看待同一事物。二是要经常、反复地进行反思,通过反思来理解对象、理解自己,让自己与对象对话、与自己对话
参考文献:
[1]章水云.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中学数学研究,2006
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案 篇4
1)了解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知道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作用
2)理解罗马法的演变与罗马帝国扩张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培养学生全面、整体的思考问题
3)理解罗马法对后世法律体系的影响,促使学生通过对比、联系更清晰的从历史纵面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找罗马法的内容及《人权宣言》、《权利法案》和拿破仑时期的《法国民法典》等相关内容,使学生学会收集资料,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并加强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从而加深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小组讨论罗马法的内容所体现西方文化精神的基础和分析中西法律发展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宽学生思维,加深其对现实的关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法律在维持国家长治久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国家进行法制建设和实行法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明确作为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重点:罗马法的的主要内容
难点:罗马法的影响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平时的见闻中,对罗马帝国都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较少涉及罗马法这一方面及对法律认识较为缺乏,因而需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知识中引发其对罗马法的兴趣。另外,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积累了不少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相关知识,因而可以从已知推向未知,使学生更为清晰的了解古代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1)罗马法的定义
2)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按形式划分:成文法、习惯法
2)按结构划分: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1)作用;维系和稳固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
2)影响:
第三条: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
第四条:民事活动应当遵守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五条: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和侵犯。“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人教版高一英语知识点 篇5
外教一对一 一般式 doing being done www.yangjiajiao.com
完成式 having done having been done
过去分词的构成:done
二、过去分词的用法
过去分词一般表示完成的和被动的动作,只有一种形式。
过去分词用法如下:
1.作定语 和现在分词作定语的用法相同。作定语用的过去分词如果是单词,一般放在名词的前面;如果是过去分词短语,要放在名词的后面。
2.作表语
3.作宾语补足语
4.作状语
三、现在分词的用法
1. 作定语 作定语用的分词如果是单词,一般放在名词的前面。如果是分词短语,一般放在名词的后面,它的功用相当于定语从句。
2. 作表语
3. 作宾语补足语 分词在复合宾语中可作宾语补足语。可带这种复合宾语的动词有:see, watch, hear, feel, find, get, keep等。
高一英语语法知识
虚拟语气
虚拟语气也是一个难点。所谓虚拟语气是表示说话人的愿望、假设、猜测或建议,而不表示客观存在的事实。它通过句子的谓语动词的特殊形式来表示。
现归纳如下:纯假设,用虚拟,动词时态退一级:条件句,分主从,主句谓语前加would (should,could,might);表愿望,用虚拟,wish后面接宾语(从句):现在过去与将来,动词时态退一级:提建议,用虚拟,宾语(从句)动词用(should)do:俩建议,三要求,再加坚持与命令
(suggest,advise,demand,require,request,insist,order):It is time和eoukd rather,后接丛句用虚拟:部分主语从句中, 谓语用虚拟结构 (It is necessry
/important/natural/natural/strange/strange that??should do)。 下面举例说明:
A、If you came tomorrow,we would have the metting. (条件句虚拟)
B、Without air,there would be no living things.(同上)
C、We wish we had arrived there two hours earlier.(表示愿望虚拟)
D、He demanded that we (should)start right away.(表示建议虚拟)
E、It is(high)time that we left (should leave)now.(特殊从句虚拟)
F、I would rather you gave me the book.(同上)
G、It is necessary that we should clean the room everyday,(主语从句虚拟) H、He speaks English so fluently as if he were English. (特殊从句虚拟)
高一英语知识点
一、一般过去将来时
1.概念:立足于过去某一时刻,从过去看将来,常用于宾语从句中。
2.时间状语:The next day (morning, year…),the following month(week…),etc.
3.基本结构:主语+was/were +going to + do+其它;主语+would/should + do+其它
4.否定形式:主语+was/were+not + going to + do; 主语+would/should + not + do.
5.一般疑问句:was或were放于句首;would/should 提到句首。
6.例句:He said he would go to Beijing the next day.他说他第二天要去北京。
I asked who was going there.我问,谁要去那里。
二、 现在进行时
1.概念:表示现阶段或说话时正在进行的动作及行为。
2.时间状语:Now, at this time, days, etc. look. listen
3.基本结构:主语+be +doing +其它
4.否定形式:主语+be +not +doing+其它
5.一般疑问句:把be动词放于句首。
6.例句:How are you feeling today?你今天感觉如何?
人教版高一英语知识点总结 篇6
transport运送.运输
Prefer更喜欢;选择某事物(而不选择其他事物)
disadvantage不利条件;不便之处
fare费用
route人路线.路途
Mekong 湄公河
flow 流动.流出 n 流动.流量
ever since 从那以后
persuade说服.劝说
cycle骑自行车
graduate 毕业 n 大学毕业生
finally最后.终于
schedule 时间表;进度表;制度表; 为某事安排时间
fond心喜爱的.慈爱的;宠爱的
be fond of 喜爱;喜欢
short coming缺点
stubborn顽固的;固执的
organize 组织,成立
care about 关心;忧虑;
detail 细节;详情
source 来源;水源
determine讨决定;确定;下定决心
change one’s mind改变主意
journey 旅行.旅程
altitude 海拔高度.高处
make up one’s mind 下决心.决定
give in 投降.屈服.让步
atlas 地图;地图集
glacier 冰河;冰川
Tibetan 西藏的;藏族的;藏族人的;藏语;西藏人;藏族人
rapids 急流
valley谷;流域
waterfall 瀑布
Pace缓漫而行.踱步入一步.速度;步调
bend弯,拐角 ;使弯曲;vi弯身;弯腰
meander蜿蜒缓慢流动飞
delta 三角洲
attitude.看法
Qomolangma 珠穆朗玛峰
Boil (指液体)沸腾;(水)开
forecast预测;预报
parcel小包;包裹
insurance 保险
wool羊毛.毛织品
as usual 照常
reliable可信赖的.可靠的
view 风景;注视;观点;见解vt 观看;注视;考虑
pillow 枕头;枕垫
midnight 午夜;子夜
at midnight 在午夜
flame火焰.光芒 ;热情
beneath 在…下面
Laos 老挝
Laotian 老挝人; 老挝(人)的
temple 庙宇寺庙
高一历史人教版知识点 篇7
一、新教材编写成功的地方
(一)重视挖掘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发挥历史教育的独特魅力。
《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选取公元前6至公元前4世纪的中外思想家: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教材从哲学、政治和教育等方面介绍了他们的思想和贡献,便于学生理解、把握,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挖掘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凸显东西方文化的辉煌,从而认识东西方文明都是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并认识东西方文化独具特色。人类文化五彩缤纷,使人们认识到人类文明的价值,倡导人们尊重人类不同文化的观念。
(二)新教材观点时代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
《第三单元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选取了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三个人物,具有典型性。克伦威尔是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华盛顿是美国的建立者,拿破仑是法国革命成果的守护者和欧洲大陆的征服者。这样设置的理由主要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近代史开始的标志,开启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给整个世界人类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政治构想,影响至今;拿破仑执政,既捍卫了法国革命的果实,又冲击了整个欧洲世界旧的统治秩序,对人类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这三个史实从不同的角度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所以选择这三个主题是恰当的,而且教材叙述也尽量地体现这样的价值观。特别是在华盛顿和拿破仑两节课的设置上,突出介绍华盛顿为美国建立和联邦政府的建立体现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个人的追求进步和民主的精神;突出介绍拿破仑的统治对法国和整个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对旧秩序的冲击。
二、存在的失误
(一)教材编写出现科学性错误。
我们当前使用的是新编选修4人教版教材(2007年第3版,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的编写有错误的地方,如教材P54:“二、学习延伸在拿破仑的一生中,曾有过三次不合理的行动。第一次是1789年在埃及弃军而逃……”很显然这里有一个错误:1789年的时候法国刚刚爆发大革命,法国根本没有向海外大规模地派兵。这可能是教材编写者的笔下失误,但大大地降低了教材的权威地位。这个错误如果出现在一般读物上,甚至出现在教辅资料上也不足为奇。如选修1“阿里改革”一课中,指出法国在1798年侵入埃及,这里叙述是正确的。
能够发现这些问题,说明一线教师在教学中下了功夫,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也打破了对教材的迷信。这是好的现象。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查找资料,提炼主题思想,组织准确的语言,编写自己的教材体系。
(二)选择人物具有典型性,但挖掘不够深,思想提升不够高。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选择了中国古代具有重大影响三位皇帝: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本单元的立意是:他们在位期间,或创新制,开拓疆土;或知人善任、对外开放;或改革弊政、维护统一。他们还凭借至高无上的权力地位,实行专制集权,强化对人民的控制。与本单元联系较多的内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所选的三位皇帝来看,教材编写者要表达的思想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的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没有探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负面影响,使学生仅仅学到一些具体的人物事迹,而没有形成普遍的规律认识。这是这本教材的一个大缺陷。
(三)教材叙述重点不突出,人物刻画不丰满,插图和正文不能相得益彰。
《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驱》选取了孙中山、甘地和凯末尔三个人物。这三课,从立意到内容设计都较好,但是也有明显的不足,比如第1课,叙述孙中山一生的活动,很全面,但是侧重点不够强。我认为,创建革命政党、领导辛亥革命、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应是教材的重点,其他内容可以略写,甚至一笔带过。人物评价应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抓住重点的、典型的事件来评价人物,这样人物的形象才会鲜明,如果平均用力,则不利于展现人物的个性,也使得课文失去趣味,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又如第2课叙述甘地的思想,缺陷是对甘地的非暴力思想叙述不清,有两幅插图:一幅是《甘地在纺纱》,另一幅是甘地俯身抓起一把食盐图,与教材正文内容融合不够恰当,没有概括出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代表性斗争,需要完善。
(四)有些内容可以压缩、整合。
《第五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主题设计很好,但内容尚需整合,如第1课和第2课内容有较多的重复部分,我认为完全可以合并在一起,一课学习比分成两课叙述好,马克思和恩格斯本来就无法分开叙述,若人为地加以区分,必然割裂鲜活的史实,不是模糊了马克思形象就是模糊恩格斯的形象。又如第3课“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内容显得空洞,其实本课重点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创建新中国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主要叙述他的革命思想和建国思想,可是教材这部分内容没有突出。再如第4课“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介绍邓小平革命生涯多了,冲淡了教材的主旨,因为本节课主要在于叙述邓小平是如何在文革之后拨乱反正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第5单元杰出的科学家其实就是叙述《本草纲目》是如何写出来的,它有什么价值,所以设置成为一课实在是浪费纸张,可以和第2课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放在一起叙述。
摘要:当前高中历史教材以专题形式编写, 使得历史知识有了一定的系统性, 但同时也存在严重缺陷, 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 比如知识点重复较多, 为了照顾专题的系统性, 教材叙述史实不够详细。本文既分析了人教版历史选修教材成功的创意, 又较为透彻地分析了教材编写的粗糙之处, 希望教材编写者能够给予一定的关注, 尽早编写出适合高中师生的新教材。
刍议人教版高中历史的生活化教学 篇8
一、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原则
第一,主体性。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良好学习效果的取得有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并使其在参与过程中切实感受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新课改要求着重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处的主体地位,基于这一要求,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只有这样学生才可真正且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继而才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适度性。教学的生活化所强调的是借助于不同的情境创设,帮助学生理解并合理应用所学习的历史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生活化并非万能的教学形式,其自身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可在教学活动中滥用。由于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这一特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按照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来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不必每堂课或者每个教学环节均生活化,应恰如其分地加以运用。
第三,科学性与实践性。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清楚认识到生活并非历史,不可脱离历史这一实际背景来实施教学。不可混淆概念,以免学生得到错误结论。而实践性则是指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若和学习实践脱离,则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就无从谈起。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增强历史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开放性。要想实现教学的生活化,就需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讨论与发展的空间,借助于开放性的学习目标、内容及形式等,为学生自主实践创设一个有趣、轻松且生动的教学氛围,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可通过举办讲座、讲故事比赛、辩论会以及讨论活动等形式来实施历史教学。
二、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第一,新课导入。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新课的导入特别重要,其成功与否不仅关系着教学活动的整个基调,同时也是能否拉近学生和课堂教学之间距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新课标人教版的高中历史教材中,各种史料的组织为专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其实并不是很遥远。此外,在教学过程中避免因强调生活化而忽略了历史这门学科自身所具有的厚重感。应将历史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使历史感与现实生活感能够融为一体,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同时还会提高教学成效。
第二,将学生作为主体与中心来设计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为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发挥自身知识积累的优势来进行创新教学,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教学角色,主动融入学生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适时点拨,在互动中正确引导并鼓励学生大胆地思考、观察、合作、交流以及实践等,使学生能够借助于自身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强化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第三,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主要是指其内容应该和生活相联系,尽管历史为过去所发生的事情,但学习历史仍旧可为生活服务。即便历史不可复原,但在生活中仍旧可借助于某种方式,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置身于其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或者通过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将教学内容生活化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找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结合点,这一结合点应该为学生所熟悉、和教学有关且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为学生所关注的一些焦点问题,同时还应具有针对性、目的性,真正做到使教学有的放矢。而生活化教学主要有开放式教学、情景化教学以及问题探究式教学等,在应用过程中,教师可基于本堂课的实际情况来选用不同的教学形式。
三、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实例
如在教学《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这节课时,教师可让学生向长辈就以往生活情况进行介绍,并借助多媒体来展示不同时期人们的服饰图片和文字资料,然后让学生找出这些服饰所产生的变化。接着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就这些变化的原因进行探讨。最后由教师来进行综述,并针对这种变化,让学生思考如何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可提高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教学成效。
人教版高一上册英语知识点 篇9
【重点词汇、短语】
1. selfish 自私的
selfless 无私的
2. devote oneself to… 致力于;献身于
3. fight against 对抗,反对
fight for 为…而战
4. principle 原则
principal 校长;主要的
5. offer guidance to… 给…提供指导
6. out of work 失业
7. join 加入(组织,俱乐部,成为其中一员)
join in 参加(活动)
take part in 参加(活动)
8. as + adj +as one can 尽可能…
= as + adj. +as possible
9. as a matter of fact 事实上(=in fact)
10. blow up 爆炸,炸掉
11. set up 建立;set about 着手,开始做( set about doing sth.);set off 出发,动身 ; set out 开始,出发(set out to do sth.)
12. be sentenced to 被判…
13. be equal to 与…相等;胜任
14. be proud of 为…感到自豪
15. give out 分发
give off 散发出(气味)
16. die for 为…而死
die of 死于(自身原因,如疾病)
die from 死于(外在原因,如车祸)
17. realize one’s dream of … 实现..的梦想
18. only 位于句首时,要主谓部分倒装
例:Only then did we decide to answer violence with violence.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better.
【重点句型】
1. The time when I first met him was a very difficult period of my life.
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是在我一生中非常艰难的时期。(定语从句)
2. It is a doctor’s job to advise patients on health problems.
医生的职责就是向病人提供有关健康的建议。
3. As a matter of fact, I was worried about whether I would be out of work.
事实上我担心我是不是会失业。
4. After getting up, he always drinks a glass of water, which he believes is good for his health. (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每天起床后,他都喝一杯水,他认为这对他的身体有好处。
5. The last thirty years have seen the greatest number of laws stopping our rights and progress, until today we have reached a stage where we have almost no rights at all. (定语从句)
过去30年来所出现的大量法律剥夺我们的权利,阻挡我们的进步,一直到今天,我们还处在几乎什么权利都没有的阶段。
6. In his life, he has always tried to help those who are less fortunate than himself. (定语从句)
在他的一生中,他总是设法帮助那些比他不幸的人。
7. Only then did we decide to answer violence with violence.(倒装句)
只有到这个时候我们才决定用暴力反抗暴力。
8. Only some of the children seemed to have understood it.
似乎只有一部分孩子明白。
9. The school where I studied only two years was three kilometers away.
那所我仅仅读了两年的学校有三公里远。(定语从句)
10. The parts of town where they lived were places decided by white people.(过去分词作后置定语)
他们在城里的住宅区都是由白人决定的。
11. Before he came to power, he was once put in prison for years.
在掌权之前,他曾经坐了几年牢。
12. This was my reward after working all my life for equal rights for the Blacks.
这是我毕生为争取黑人的平等权利而斗争所得到的回报。
13. He was sentenced to three years in prison for stealing.
他因偷窃被判处三年监禁。
14. He set up a black law firm to help those poor black people.
他开设了一间黑人律师事务所帮助那些穷苦的黑人。
15. In 1963, I helped him blow up some government buildings.
在1963年,我帮助他炸毁了一些政府大楼。
16. My family could not continue to pay my school fee.
我的家庭无法继续支付我的学费。
17. He taught us during the lunch breaks and the evenings when we should have been asleep.(虚拟语气)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梳理 篇10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12,世界60亿人口日;.1.6,中国13亿人口;至,世界总人口已达67亿。 2.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3.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4.人口数量变化原因:①生产力水平;②医疗水平;③政策;④传统观念;⑤社会保障体系;⑥婚姻制度;⑦教育水平;⑧宗教信仰。 5.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 ①时间差异:
②空间差异:
6.趋势: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发达国家人口总数将较为稳定,有的国家将出现负增长;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相对缓慢。
7.中国人口问题:①人口老龄化严重(因为医疗、计划生育);②人口性别比例失调;③人口素质较低。 应对措施: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②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关心照顾老年人。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3.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新加坡、韩国、古巴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机械增长)。 【辨识:人口流动,范围更大,包括人口迁移;短期。如出差、上学、度假、探亲】 2.人口迁移: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最小单位为县市);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3.在世界六大洲中,那些始终是人口迁入区:北美洲、大洋洲;哪些时候总是人口迁出区:亚洲、非洲;二战前迁出,二战后迁入:欧洲;二战前迁入,二战后迁出:拉丁美洲。 4.分类: ⑴、国际人口迁移
①概念: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② ⑵、国内人口迁移
①概念: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②A、古代:
B、现代
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就业机会、经济收入)——主导作用、交通运输和通信、教育、家庭婚姻;②宗教;③个人动机和需求;④政治因素:战争、政策、政治变革;④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自然灾害、矿产资源
6.人口迁移的影响
①迁入地: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加城市压力;增加城市管理难度。
高一历史人教版知识点 篇11
第四单元 步入近代
【课标要求】
(1)知道《神曲》,复述达·芬奇、哥伦布的主要活动,初步认识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
(2)简述《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
(3)讲述华盛顿、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
(4)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
(5)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
(6)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知识结构】
【真题解析】
例1:(2008年安徽省中考试题)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进攻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B.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C.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对英王负责
D.英国的政体是君主立宪政体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分析,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英王权利受法律约束,而法律由议会制定。从题干所给材料来看,议会的决定最有影响力,议会掌握国家权力,英王只是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故答案是C。
例2:(2008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试题)欧美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许多代表性文献。法国的《人权宣言》与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
A.强调自由平等,保护私有财产B.限制君主的权利
C.宣告脱离殖民统治D.解放黑人奴隶
解析:比较三个文献内容,“强调自由平等,保护私有财产”是《人权宣言》特有的内容。答案为A。
【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中说道: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为“地理大发现”做出贡献的人物是()
A.哥伦布 B.克伦威尔 C.瓦特 D.林肯
2.“英国人的幸福莫过于冬天晚上回家,穿着毛裤坐在壁炉前读莎士比亚。”这说明英国人很喜欢莎士比亚的作品,下列哪部作品是莎士比亚的()
A.《神曲》B.《哈姆雷特》
C.《最后的晚餐》D.《俄底浦斯王》
3.“法律由议会制定,法律一旦制定,国王就不能中止”这个规定最早出自()
A.1789年的法国B.1640年的英国
C.1776年的美国D.1689年的英国
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都被定性为“资产阶级革命”,是因为它们都()
A.扫除了殖民统治,获得了民族独立
B.用暴力方式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
C.确立了民主制度
D.发动了战争
5.1776年初,在北美大地流行一本小册子《常识》,其中有一句话是“现在是分手的时候了”,这句话的意思是()
A.北美人民强烈要求英属殖民地独立
B.北美人民与印第安人矛盾很深
C.北美人民要与南方黑人奴隶制度“分手”
D.北美人民要摆脱英国殖民者的殖民统治
6.独立自主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以下哪一个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历程直接说明了这一点()
A.美国B.法国C.英国D.中国
7.以下名词中,缺乏历史积极意义的是()
A.大陆会议B.欧洲反法同盟C.新贵族D.工业革命
8.某同学正在通过因特网下载有关启蒙运动、《人权宣言》、罗伯斯庇尔等的资料,由此你可以判断他学习和探究的主题是()
A.法国大革命B.科技与思想
C.工业革命D.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史
9.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英国,以下发明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A.蒸汽机B.珍妮机C.火车机车D.轮船
10.在一次“再现英国工业革命成果——‘旅行者号机械模型组合”的比赛中,小华应将仿制的蒸汽机装配在下列哪种模型中()
A.火车B.帆船C.飞机D.汽车
11.广告词:“一个苹果让牛顿吸引了世界,一壶沸水让瓦特转动了世界,一个元素让爱迪生点燃了世界……”这里的“瓦特转动了世界”是指()
A.研制汽车B.发明电灯
C.改良蒸汽机D.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12.以下内容中,不属于工业革命影响的是()
A.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B.伦敦被冠以“雾都”的称号
C.乘坐火车旅行D.新航路开辟
13.17世纪中后期的英国和18世纪中后期的北美都在反对英王,它们取得的最主要的共同成果是()
A.结束了英王的统治B.建立了共和国
C.建立了国会D.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14.有人说:欧洲特别是西欧之所以能成为当今世界上政治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就是因为在15—18世纪该地区出现了许多影响世界进程的大事。这些事件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锻炼了人们勇于拼搏不断进取的意志,同时又确立了当时最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民主制度。下列图片反映的事件中不属于这一范畴的是()
15.资产阶级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成功结合的典范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C.法国资产阶级革命D.美国独立战争
16.下列说法,你认为前后联系不正确的是()
A.印第安人说:哥伦布是把欧洲殖民者带来美洲的恶魔
B.意大利青年说:拿破仑是我国进步的推动者,但也是我国人民所遭受灾难的始作俑者
C.美国人说:华盛顿是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D.法国人说:法国的历史是由克伦威尔来撰写的
二、非选择题
17.近代以来,欧洲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世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按要求写出事件名称。(各写出一例事件即可)
(1)古代战争使欧洲文化影响世界:
(2)欧洲人把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3)欧洲人揭开了世界工业化的浪潮:
(4)欧洲人的思想影响了近代世界的发展:
18.读下列大事年表,回答问题:
请回答:
(1)17世纪、18世纪,英、法的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2)英、法、美在资产阶级革命中,各自通过什么措施来巩固自己的成果?
19.搜集和整理材料、制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请参照范例,为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拿破仑制作卡片。要求:每张卡片至少提供三条关键信息。
参考答案:
一、1.A 2.B 3.D 4.B 5.D 6.A 7.B 8.A 9.B 10.A 11.C 12.D 13.D 14.C 15.D 16.D
二、17.(1)亚历山大东征 (2)新航路开辟 (3)工业革命 (4)文艺复兴
18.(1)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制度确立。(2)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法国通过《人权宣言》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总统制。
19.
第五单元 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课标要求】
(1)简述“三角贸易”的基本内容,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与残酷性。
(2)讲述英国殖民者克莱武在印度疯狂掠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英国最早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
(3)概述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领导反抗殖民统治斗争的主要事迹,体会殖民地国家和人民反抗殖民侵略的正义性。
【知识结构】
【真题解析】
例:(2008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试题)他领导和完成了南美的独立战争,彻底摧毁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统治。现在南美北部诸国中,有他的雕像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广场、城市和国家,他就是“解放者”()
A.玻利瓦尔B.华盛顿C.圣马丁D.卡斯特罗
解析:玻利瓦尔领导起义军队,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解放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玻利瓦尔也因此被后人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走上对外殖民道路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A.新航路的开辟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法国大革命D.工业革命
2.欧洲奴隶贩子进行黑奴贸易的直接原因是()
A.欧洲殖民者开始殖民美洲
B.美洲种植园主需要劳动力
C.英国、法国等国家走上了对外殖民的道路
D.欧洲进行工业革命的需要
3.在历史上被称为“三角贸易”的黑奴贸易中,英国殖民者从海外运回欧洲的主要是()
A.黑人奴隶B.工业产品C.工业原料D.机器设备
4.在波涛汹涌的大西洋上,一艘艘满载黑奴的船只不时驶过,干这种勾当最早和后来居上的国家分别是()
A.英国和法国B.葡萄牙和英国
C.荷兰和法国D.西班牙和葡萄牙
5.罪恶的奴隶贸易路程中,有很多生病的黑奴会被扔进茫茫大洋,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个大洋是()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6.下列关于欧洲殖民者“三角贸易”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出发地和归宿都是欧洲 ②使非洲丧失了难以计数的人口 ③目的是促进拉美地区经济的发展 ④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7.英国开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是在()
A.17世纪中期B.18世纪初期
C.18世纪上半期D.18世纪后半期
8.仔细观察下图,请你说出该图描述了哪个国家的对外殖民扩张()
A.葡萄牙B.西班牙
C.英国D.法国
9.下列史实体现了资本原始积累野蛮性与残暴性的是()
①《辛丑条约》签订 ②朝鲜战争 ③“三角贸易” ④克莱武在印度的活动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10.18世纪中期,殖民头子克莱武获得英国议会表彰,理由是他 “对国家作出巨大的贡献”。其“贡献”是()
A.领导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在工业革命中发明了火车机车
C.抢掠殖民地大量的财富
D.镇压了章西女王领导的印度民族大起义
11.如果给上图人物写传记,下列哪一句可以用到()
A.率领印度起义军抗击英军
B.率领起义军抗击西班牙军队
C.率领议会军击溃查理一世王军
D.率领军队远征俄罗斯
12.世界近代史上,首先为美洲摆脱殖民压迫和争取民族独立树立了榜样的国家是()
A.美国B.墨西哥
C.印度D.古巴
13.“对我们来说美洲是我们的祖国,西班牙是我们的敌人,我们的旗帜是独立和自由。”说这话的应当是()
A.华盛顿 B.林肯 C.玻利瓦尔 D.章西女王
14.右图是一个大洲的示意图,最早在此领导民族解放运动的民族英雄是()
A.华盛顿B.拿破仑
C.章西女王D.玻利瓦尔
15.著名电影《章西女王》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
B.印度民族大起义
C.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
D.巴西人民的反葡斗争
16.殖民抗争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各地的殖民抗争相互影响并相互促进。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争取独立的运动主要受下列哪些事件的影响()
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②美国独立战争 ③法国大革命 ④英国工业革命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17.在历史长河中,历史事件之间往往存在着因果关系。下列因果关系对应错误的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三角贸易
B.法国大革命——颁布《人权宣言》
C.美国独立战争——1787年宪法
D.工业革命——英国殖民印度
18.以下历史人物中,抗击过同一殖民国家的民族英雄是()
①华盛顿 ②玻利瓦尔 ③林则徐 ④章西女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9.如果让你搜索与“民族解放”相关的历史资料,你可能会舍弃()
A.华盛顿与独立战争 B.拿破仑对外战争
C.毛泽东与开国大典 D.“南美的解放者”与玻利维亚的独立
20.某同学在网上搜集“火烧圆明园”、“三角贸易”、“日不落帝国”等关键词,他想了解的是()
A.殖民主义的罪恶B.国际工人运动
C.资产阶级革命D.科技革命史
二、非选择题
21.按要求列举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中外历史上四次规模宏大的民族解放运动。
(1)美洲: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亚洲: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右图人物的事迹在南美洲被人广泛传颂,人们常称他为“南美的乔治·华盛顿”。他出生于委内瑞拉的加拉加斯,父母是土生的西班牙血统贵族。1799年,他的父母双亡,他前往西班牙学习。1804年,他又回到欧洲,成为拿破仑的随从官。他非常钦佩拿破仑的才能和功业,但他反对拿破仑称帝,鄙视其个人野心,并引以为戒。他以后虽然建立了很大的功业,面对人民的拥护,决不称帝,终身认为对他最好的称号就是“解放者”,这个称号比任何帝王都高贵。
请你回答:
(1)他是谁?人们为什么称他为“南美的乔治·华盛顿”,他与华盛顿有哪些相似之处?
(2)有人说拿破仑也是一个“解放者”,这两个“解放者”有何不同?
(3)他的哪些品质令你欣赏?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埋藏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的猎捕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材料二:下文出自一位在奴隶贸易后期进入非洲内地的殖民者的记述。
“非洲到处在流血……过去住着人的村落现在变成一片废墟……那些修建村落、耕田种地的人们到哪里去了呢?他们被捉去当奴隶,或者在捕捉奴隶者到来时逃走了,那些侥幸逃走的人们,不得不从生机盎然的农业区迁居到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深山老林,重过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奴隶贸易兴起的原因和产生的后果。
参考答案:
一、1.A 2.B 3.C 4.B 5.B 6.D 7.D 8.C 9.C 10.C 11.A 12.A 13.C 14.A 15.B 16.B 17.A 18.C 19.B 20.A
二、21.(1)①美国独立战争 ②拉美独立运动 (2)③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 ④中国太平天国运动
22.(1)玻利瓦尔。他与华盛顿一样,都勇敢地领导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压迫,建立新国家。(2)说拿破仑是解放者,主要是他领导的对外战争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把人们从封建束缚下解放出来了;玻利瓦尔领导起义军队,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把南美洲人民从西班牙殖民统治下解放出来了。(3)玻利瓦尔热爱祖国、为正义事业勇于献身、不图私利、努力探索、艰苦奋斗等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高一历史人教版知识点】推荐阅读:
岳麓版高一历史教案07-26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总结10-17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梳理07-19
人教版历史知识点09-09
高一历史必修二各个单元知识点总结06-03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测试题07-23
人教版七年历史知识点08-28
高一历史培养历史思维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