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精选12篇)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 篇1
教师肩负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我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 收到明显效果。
一、注重德育渗透“有机”方法, 把德育有机渗透到历史教学过程当中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把思想性和科学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德育和基础知识传授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 讲述祖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科学文化成就时,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讲述历史英雄人物时, 增强学生为国争光的信心和决心;讲述国际无产阶级、被压迫民族和人民革命斗争时, 进行国际主义教育;讲述革命先辈在艰苦条件下如何坚持革命斗争时, 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讲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时, 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
二、注重德育渗透的感受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 把德育渗透到历史评价的感受认识当中
历史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让学生充分了解历史, 评价历史, 认识历史, 才能从中得到思想感受, 起到德育的作用。例如, 在讲述历史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时, 让学生充分认识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在讲述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时, 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感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从而坚定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努力学习、奋斗的信念, 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工作作风, 使学生拥护党的领导, 热爱中国共产党。像这种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在历史教材中出现很多, 教师应根据不同事件的评价对学生进行德育。
三、注重德育的适时方法, 结合历史知识教学, 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现编历史教材把历史分为三个阶段, 即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各个阶段的历史选材侧重不同。古代史侧重讲述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的民族, 教师要弘扬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 教育学生热爱人民, 热爱祖国。近代史侧重讲述民族面临危亡和挽救民族危亡, 教育学生发奋学习, 为民族的振兴而努力, 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历史教训;充分认识到特别是中国加入WTO组织后, 国际竞争范围更广, 竞争更激烈, 落后就会在竞争中失败, 以此唤起民族振兴意识, 树立“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责任感, 真正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现代史侧重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史。教师要把社会主义优越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的强盛事例展现在学生眼前,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富中国、强中国、发展中国”, 在心灵深处热爱中国共产党, 热爱社会主义。
四、注重激励方法和趣味方法, 结合历史知识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 德育渗透方法不能单一, 否则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或机械地接受。因此, 教师要讲究德育渗透的激励方法和趣味方法。如讲述祖国辉煌时, 激励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科学;在讲述民族英雄名人时, 可事先精选名人爱国、尊师敬老的事例讲解, 让学生搜集名人典型事例组织报告会, 可使学生愉快地接受, 进而成为发奋学习的一种动力, 以此达到历史教学德育的目的。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 篇2
一、课题的提出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随着中国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不断确立,传统价值观正在受时代的涤荡和洗礼,这样要求学校德育教育必须适应新的要求,承担新的责任。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是要把学校教育的立足点真正转变到以育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德育工作的主要对象在学校,主要时间在学校,课堂教学则成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历史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则成为德育工作的一块主阵地和一条有效途径,既突出时代感,又呈现使命感,要适应信息产业发展全球化社会变迁,多元文化并存等带来的新手段,新趋势和新一代成长的新特点和新要求,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融入生活,让德育走向强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并以感受体验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新课程实施为契机,以“八荣八耻”为准绳,以历史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从合理组织历史课中的德育资源为突破口,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历史和现实,综合探究历史和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形成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民族精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掌握新课改下历史教学德育渗透的内容、方法、途径,依据课程标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二)探究德育渗透对历史创新教学及教师教学能力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师生和谐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对课程标准规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升华,发挥历史课堂德育渗透功能,提高学生德育水平和创新精神,发扬学生个性。
三、实践和操作过程
(一)我校学生德育现状调查
本次研究从社会调查入手,了解我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教育,我设计了《玻璃山中学德育问卷调查》。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几个方面对我校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了调查,为课题研究和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强化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依据。
在得出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我对我校初中生的德育现状进行了仔细的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概述如下:
当代初中生的道德价值取向在整体上具有多元性特点,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的来源呈多元化的趋势,因此,学生在思想上不是“大一同”,而是个性突出、特点鲜明,通过此次卷面调查,我们既看到积极的一面,也看到存在着许多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
1、值得肯定的一面:
中学生的精神面貌具有主流向上性,有较强的主体性,主观意识明确,主流上仍然保持了积极向上,认同人类社会公认的道德价值体系,也认同和支持我国历史上的一些优良传统道德标准。中学生对自身的关注程度增加希望了解自己,希望成为社会的主角,希望自我价值得到应有的体现。他们思维敏捷,积极向上,朝气蓬勃,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思维、新知识,敢想敢干;他们关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他们希望祖国强盛,对港、澳的回归、党的代表大会的召开,表现出极大热情,他们勤奋学习,渴望成才,蔚然成风。
2、值得关注的问题
由于各种意识形态的相互冲击,现实与理论的反差和中学生在道德价值观上相对稚嫩等诸多原因,一些学生的个人利益明显增强,奉献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日趋淡薄,对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盛会、文化应接不暇,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严重冲击着青少年的心灵,有些学生形成了自私、孤僻、不合群的心理特征,加大了教育难度,一些学生趋乐避苦、好逸恶劳思想滋长,少数学生轻理想、淡信念、讲实惠、精神空虚,小烟民、小酒徒,打架斗殴,流失现象有所增多,这些现象的存在,十分需要学校教育加以引导,历史教师应该在这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历史教学德育渗透内容、方法和途径研究
1、内容
(1)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我国改革开放迈向现代化,也需要借鉴历史经验,苏联搞社会改革全盘否定苏联共产党和国家的历史,人心涣散,导致苏联解体;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实行近代化,并没有全盘否定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坚决反对否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两史一情”教育,了解历史,认识国情,自强、振兴中华。
(2)以史为鉴,树立开放意识,培养改革创新精神。
中国历史的发展证明,只有不断改革,坚持开放的政策,国家才能迅速发展,相反,统治者因循守旧,闭关锁国,社会就会停滞不前,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开放的民族,从来不拒绝吸收借鉴外国的优秀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一直致力于文化的传播,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过极为重要的贡献。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除个别时期闭关锁国外,绝大部分时期都是实行开放交流政策的。郑和下西洋,张骞通西域,佛教的传播;玄奘西游,鉴真东渡,这些典型的历史事件告诉我们,民族要发展,就要开放交流,文化要发展,就要继续和交融,弘扬历史上的开放交流精神正是未来的建设者必要的素质。
(3)以历史名人为典范,加强素质情感教育。
在历史课的素质教育中,历史人物的教育,最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以历史名人为典范,找出自己内心最崇敬,愿意效仿的对象,能激发起青少年的豪情壮志,进而肩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神圣使命,以历史名人为典,树立民族气节,以民族先贤为楷模,弘扬中华美德,学习历史名人忠心报国、勇赴国难、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勤劳俭朴、艰苦奋斗、不畏强暴、自强不息、文明礼貌、仁者爱人的精神,并以典型的反面人物为教材,弘扬正气,反对邪恶,使学生的情感达到升华。
(4)以史为鉴,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上科技的发明与创新,每个历史阶段的改革与革命,以及一些历史名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都为我们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为我们进行理想教育提供了极好的素材,通过对这些历史的教学,要让学生明白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历史,每一代人都为人类的幸福,贡献了自己努力;后代人又在它们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理想目标,进行新的奋斗,这才有我们的今天,历史上无数的名人所做出的卓越成就正是他们的理想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崇高的理想激发了他们的执著、高尚、勇于开拓、报效祖国的献身精神。
(5)弘扬团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危机教育。
通过历史课堂教学使学生深深认识到:无论是今天在校园学习生活,还是将来走向社会的建设生活,都必须时刻以主人翁的姿态把责任放在第一位,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生存现状的严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已刻不容缓。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中讲到: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予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
2、途径和方法
(1)转变教育观念,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我校教师在观看完王文湛和林局长的讲话后,深受启发和鼓舞。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对全体学生负责的观念,用知识、师爱、尊重、理解、关心等一切方法去叩开学生的心扉,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用我们的热情智慧和心血启迪诱导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愿个个成人,要求人人成才。
(2)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
研究分析中学生德育工作现状,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适应中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以新课改为契机,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在历史教学中,迎着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了解社会,观察社会,提高学生的德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3)坚持历史教学德育渗透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历史教学中,有序地坚持立意高、起点低,能做到原则,到“激励、成功希望”原则,要科学合理安排各年级德育的重点,主题要循序渐进,相互衔接,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
(4)虚之实做,化虚为实。
在历史教学中,充分挖掘每课内容的德育点,重点利用好活动课程,通过编演历史剧、讲历史故事、搜集历史图片、播放历史录像片、学生个人感悟和感受,并结合纪念重大节日,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5)优化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在历史课的教学中,不能完全靠教师的单兵作战,要主动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聘请老干部、知识分子、工人、农民为同学做报告,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层面,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地完善历史教学,并充分发挥其德育教育功能。
(6)面向全体学生,厚爱困难生。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学校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学生包括差生的发展上下功夫,在历史教学中,注重情感性原则,取得心理相容;注重激励性原则,调动内驱力,注重个性化原则,培养学习兴趣,对他们不歧视、不厌烦、不体罚,注重捕捉其闪光点,发现点滴进步,给予热情鼓励,只要我们坚持“晓之以理,动力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教育规律,“不信春风唤不回”。
除以上途径和方法外,我们还要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与能力,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指导德育实践,增加经费投入,优化德育设施等,通过我们平时持之以恒的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富有责任心、浓厚环保意识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三)德育渗透对历史教学促进作用研究
创新教学不是标新立异,它的基础应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关键不是思维方法而在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众多的历史教师不可能出现千篇一律的模式,历史教师的知识水平、专业素质、信息技术掌握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就决定了历史学科教学的千变万化和风格迥异,但历史学科特殊的德育功能也决定历史创新教学的内容与方式,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常说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有十性,即科学性、时代性、计划性、依附性、蕴含性、渐进性、多样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这十性决定了历史创新教学中的三个特点。
1、普及性。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历史教学德育渗透必须把历史讲得更贴近于现实,以时代的眼光公正、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以历史事实为依据,改革教学方法,使每名学生在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历史,点燃学生的热情,真正做到烛古然今,叙史载道。
2、基础性。
历史课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性课程,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历史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思想品质形成的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教学中选择恰当方法使学生在蕴含性教育中受到启发,得到教育,领悟做人处事的道理,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产生共鸣,使每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课程标准上所期望的目标。
3、发展性。
德育渗透需要渐进的积累过程,需要的是持久的耐性和韧性,渗透本身的多样性,通过自身的实践,使学生在历史创新教学的德育渗透中,既能吃饱,又能吃好,进而优化德育渗透,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和特长,坚决贯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原则,真正达到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目的。
(四)历史德育渗透教学与教学能力研究。
在德育过程中,中学历史教育有着其它学科无可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应具备超凡的教学能力和过人的素质,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决不能失于空泛。
1、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应注意它的互融性、渐进性和借鉴性,德育必须依附于历史知识,论从史出,教高于史,教学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反映德育的内容。上海市特级教师钱梦龙说:“教师把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性格培养、情操陶冶、个性发展交融起来,这样的德育犹如春风扑面、和煦宜人;犹如细雨无声、浸润心田。德育不是一节课一句话就能够就能够完成的,德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历史教学中德育的目标应有清晰的层次性,每一层内部又应该细化为哪些内容,历史教师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必须明确立场,批判性地分析,不应迎合时政的需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对历史进行客观的评述。
2、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应遵循以下原则,即教学形式上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客观性、教学目的的目标性原则。在历史教学上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不要脱离历史知识,也不要把教师个人的爱憎立场强加给学生,时间久了,学生不仅未学到知识,受到教育,还可能误导学生,失去了教育的本质与目的,利用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的优秀品质,在教学中要充分展示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以达到历史教学的知识目的和德育目的,意义重大。
(五)初中历史课程德育渗透功能评价研究。
在历史教学的德育渗透功能评价上,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精神升华等,把握历史德育渗透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和强化功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与素质教育的实施。
1、导向功能。
学校德育是促进学生道德社会化的主要手段。在德育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的道德有时也可能偏离社会要求的发展方向,那么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导向性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纠正学生道德发展的偏差,从而保证学校德育的良好效果,特别是在实行对外开放,社会信息越来越丰富和复杂的今天,历史德育渗透评价的导向功能对于帮助学生辨别是非、美丑、善恶,从而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保证学生的道德朝着社会规范要求的方向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诊断功能。
由于复杂的环境因素和学生的主观因素影响,学生的道德不一定都按社会的要求而发展,因此要在学生的道德基础上进行教育,就必须对学生的道德进行诊断。教师把德育渗透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师生思想碰撞,产生互动效应的效果,达到诊断学生在爱国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求实创新意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所达到的水平。
3、强化功能。
历史教学德育渗透过程中,通过扬善抑恶引起被评价者的强烈情感体验,进而强化良好的品质,得到肯定的评价就可能引起愉快的感受,反之,则引起内疚、羞耻的情感体验,这种情绪体验对人的道德能够产生强化作用。由于道德评价具有强化功能。因而对学生道德的形成有直接的教育作用,激发学生积极向上,促使学生发扬成绩,纠正缺点,不断进步。学生道德评价的教育作用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它不是直接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但能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思想观点,它不直接训练学生的行为,但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真正受到教育。
四、结论和思考
(一)课题所取得的初步成绩
1、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这次课题研究中,努力下功夫研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持久兴趣的途径和方法,取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故事会,这就使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变得栩栩如生;编演历史剧,使复杂、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生动。总之,通过丰富多彩的历史活动,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了对教材的理解,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进一步提高了历史课的德育实效。
历史课蕴含丰富的德育素材,但由于德育的方式过于单一,学生不重视等原因,德育不能入心入脑。现在,我们把历史课的德育与学校团委、教导处的德育活动相结合,同时,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自主教育,大大提高了历史课的德育实效。通过教育活动,使广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使学生领悟到落后就挨打的沉痛教训,要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抓住机遇,加快改革,迎接世界的挑战。
(二)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1、在研究过程中,对于如何去培育新的民族精神,大家在认识上还处于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因而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实践,引导教师研究利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增强教师传授民族精神的意识和能力。
2、难以面对全体学生
教育必须面对全体学生,但在实际操作中,总是难以做到。诸多的德育活动需要在课后有大量的工作,优秀的学生总是积极收集资料,在课堂中积极表现,这样的锻炼使他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越发优秀,而困难生则显得无事可干,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怎样做到以点带面,还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问题。
五、推广的价值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但在现实的教育中,还是过分强调知识,强调升学率,而忽视德育。在新课改中,许多的教学研究,也多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而对德育的研究却鲜有一见。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本课题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德育实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希望通过本课题的推广,能引起学生领导、教师、学生对德育的重视,也能给其他教师在思想上、方法上以更多的借鉴,能进一步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主要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共十六大上的报告。
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3、《新时期学校德育活动设计与指导》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4、《教育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黄日祥主编
5、《历史课程标准》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3
关键词:历史;德育教育;爱国主义;认真学习;传统美德
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就如何进行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浅谈几点看法。
一、德育教育应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基础
爱国之情,常人很难体会到只有亲身体验才可能有所感悟,但要经历爱国大事,对学生来说几乎很少,所以要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什么叫爱国,如何去爱国。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只有了解深切,才能从心中涌起爱心。古往今来,多少志士为了维护祖国的荣誉和尊严,给后人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诸如屈原自沉汩江罗,以身殉国;岳飞“精忠报国”,屈死风波亭;林则徐为击败英侵略军,积极仿造西方战舰,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鸦片战争中七旬老将陈化成血染吴淞口,维新运动中,谭嗣同誓为变法献身第一人,抗日战争时期成千上万的革命烈士,血洒疆土,只为争回民族的尊严,国家的主权。而在我们身边,为了救学生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给她的学生上了人生最美的一课。南海守礁二十年,化成礁石一块,无怨无悔的南海卫士李文波。她背起药箱,他再背起她,一条路,二十年,为乡村父老带去健康安宁,周月起、艾华这对残疾乡村医生夫妇大爱无痕。航母出海了,战机飞天了,却悄然离开了的罗阳同志用生命托起战机,笑傲长空。还有许许多多类似的事迹,足可告诉人们忠心报国,威武不屈,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追求完美的民族精神。
通过这些事例,分析英雄事迹的动机,同时讲述生命只有一次,为什么这些英雄能毫不犹豫为国捐躯。告诉学生只有爱国的人,才爱自己的生命,他们牺牲生命就是为了保卫国家,这是一种崇高的爱国主义,是每一个人所应具备的品质,像汉朝的苏武,青年时出使,白发时才回归,南宋文天祥与元朝统治者斗争“留取丹心照汗青”,共产主义者李大钊为了“青春中华之创造”大义凛然牺牲在张作霖的屠刀下,诗人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粮,这一系列事迹莫不体现出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再一方面,通过一些反面史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如:讲“中法战争”讲到老将冯子材奋勇杀敌,而李鸿章却不准出战,中国在战场上取胜时,清政府却“与缔和约”,以“求法人不必再战”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出现了中国不败而败的局面。同学们愤怒地说“真该死”“真丢人”,于是我趁势引导,告诉学生,现在我们国家所面临的困难仍很多,像美、日在钓鱼岛挑衅,要达到进一步控制中国的目的,我们作为一名学生,爱国应从哪里做起?
二、爱国应从认真学习,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开始
中国古代文明,名传千古,流芳于世。中国有许多为造福人类而努力拼搏的人才,孟子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凡是有作为的人都会遇到大困难,必先磨炼自己,所以要培养那种不怕吃苦,奋发向上的精神,像李时珍为撰写医学名著《本草纲目》,历时二十七年,走遍大江南北,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匠”。张衡,博学多才,刻苦钻研,对工作精益求精,终于制出了地动仪,司马迁用十九年的功夫写成了史学名著《史记》,水稻专家袁隆平,潜心钻研近十年,终于在1974年研制成籼型水稻,属世界首次,女科学家林巧稚一生独身,投身医学事业,成为医学界楷模。通过这些实例,告诉学生要想成就大业,就要有民族,为国家,为事业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奋发努力的精神。历史教学中将这些光辉典范介绍给学生,势必激发起为祖国繁荣而努力的热情。使学生不断树立想为国家,为民族利益献身的精神。
三、要教育学生尊敬师长,遵守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做一个对社会有利的人
李大钊曾说:“疼爱自己的老人这是人之常情。”朱总司令,抗战时期工作繁忙,生活艰苦,但仍节省一部分钱寄给母亲,他母亲病逝后悲痛地说:“我用什么方法报答母亲的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他把爱母亲爱人民联系在一起,这种尊老爱幼的传统是社会文明的风范,就这个方面,在教学中举了一些不珍爱父母之爱的例子,如,乱花钱,不学习,打游戏机,有的在读书期间犯了不可饶恕的罪,伤透了父母的心,这样的人怎能成为社会的栋梁呢?通过这些实例的分析,许多同学认识到自己错误行为是对父母的伤害,也是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就此能逐步改正,这就达到了教育目的。总之,德育工作者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策略。“树人之要,丢弃在先,德育之要养成在先。”历史教学中贯穿这几要素,主要是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接受改革开放,热爱自己的集体最直接的行为,就是刻苦学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4
我们要将德育教育贯穿在历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以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规律来培养学生积极、正面、健康的情感, 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对祖国的历史文化充满自豪, 爱国的情感充满胸臆。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为祖国、为社会、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宏图志愿, 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己任, 不遗余力地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与抱负。下面笔者就从三方面来谈谈自己在历史教学中是怎样实施德育的。
一、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教育,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 每个朝代的更替, 每种社会形态的更替, 都是一种进步的表现。历史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新旧更替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新的、进步的事物代替旧的、落后的事物, 也是历史发展的铁的规律,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发展的、进步的、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 让学生将目光放在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上, 形成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在我国古代的发展史上, 曾经有许多的英雄人物、志士豪杰涌现, 他们有的具有远大的志向和崇高的信念, 充满了英雄气概, 如霍去病说“匈奴未灭, 何以家为”时, 他的爱国情操可以让学生为之沉迷。有的具有崇高的理想, 救人民于危难之中, 如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 经过了含辛茹苦的十三年, 终于治水成功, 他们的责任感也会让学生为之触动。还有坚韧不拔, 周游诸国的孔子,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的班超, 他的勇敢与坚强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再如“闻鸡起舞”的祖逖, 他的勤奋、好学也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榜样。这些传统的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沉淀, 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教师要将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 利用先人的事件激励学生, 引导学生向先人学习, 领会他们的高尚品格, 并时刻牢记这些英雄故事, 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 面对挫折不气馁、不放弃, 勇于挑起社会的重担, 做一个有理想道德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让学生形成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中国近代史上, 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国人民进行了抗日斗争、解放战争, 经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 也是为中国社会带来大的变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形成了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并世代相传, 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一个光荣传统。因此,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让学生不忘历史, 不忘记那些为我们的幸福生活而献身的革命前辈, 将这种优良传统发扬下去。
但是, 在目前这种物质财富极其充足的条件下, 很多学生对艰苦奋斗没有概念, 认为我们不应该继续发扬这种精神, 该享受时就享受。对于学生的这种观点, 教师要结合历史上的相关故事进行修正。以“文景之治”为例, 汉代皇帝文帝、景帝以皇帝之尊仍然提倡节俭, 他们富有天下却不肆意挥霍, 春耕时亲自下田, 秋收时参与收割, 穿的是布衣, 吃的是粗茶淡饭, 最终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复苏, 实现了国富民强的梦想。新中国的建立经历了长时间的艰苦斗争, 如果我们的党和人民不依靠艰苦奋斗, 是很难战胜一次次的困难, 也无法建立新中国, 给我们带来今天的幸福生活的。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相关的数据对比来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我们要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 坚持自力更生, 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摒弃那些错误的消费观, 不攀比, 不贪图虚荣, 凭着自己对真理的执著追求, 树立远大的理想, 并坚定不移为实现理想而奋斗。
我们进入了新的世纪, 属于我们的奋斗才刚刚开始。教师要引导学生抱牢艰苦奋斗这个“传家宝”, 以民族精神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挥霍、不能浮躁、不能见异思迁。这种精神财富我们要认真学习并有效利用, 传给子孙后代。
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具有民族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个民族形成、发展、壮大的基本条件就是团结, 而爱国主义则是民族团结的核心, 是一种强有力的凝聚精神, 也是一个民族最为倚重的精神支柱。历史知识中包含着一个民族的优良传统, 那些优秀的历史故事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师要把握好历史这个丰富、生动的教材, 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合在历史教学之中, 抓住一切时机, 巧妙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为了让学生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一个更好的认识, 笔者在讲授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时, 选择将两部分进行对比, 首先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之后, 尤其是在五四运动开展以来, 我国在经济、文化、政治方面的重大变革, 并以农村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先讲新中国成立前, 农村是受封建剥削最严重的地区, 经济非常落后, 劳动者没有自己的土地, 也没有人格尊严。新中国成立之后, 国家实施了土地改革, 使农民真正地成为了土地的主人, 彻底翻了身, 农村经济也迎来了飞速发展。这种对比讲解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让他们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明确了自己肩膀上背负的重担, 民族责任感油然而生。
2. 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方面, 笔者首先采用的是对我国的四大发明进行深入的讲解, 让学生对四大发明有一个深入的认识, 明确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四大发明不仅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科技发展的重大贡献, 也是每个华夏子孙都引以为傲的根本, 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让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顺利滋生, 并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其次, 在近代史中, 教师可以利用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艰苦卓绝的抗争, 先后打败了美帝国主义、日本帝国主义, 最后打败了蒋介石, 建立新中国, 以那些以弱胜强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了对祖国的热爱, 为了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生就会努力学习, 将对祖国的热爱转变为推动学生不断向上的动力。由此可见, 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让他们以为祖国统一贡献力量为学习目标, 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知识, 还能让学生受到教育, 具有极好的现实意义。
摘要:德育教育是所有学科教育的本质, 是教学工作的精髓, 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所要遵循的基本要求。我们要把握好初中历史这个德育的主阵地, 将历史知识与德育教育巧妙地、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让德育的功能得到强化。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 篇5
织金县思源实验学校
周发贵
内容摘要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强调通过初中历史教学让学生具备一定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旨在通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让学生初步具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和社会公德,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责任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学 德育渗透
历史是一门以历史史实为基础的学科,它有其本身的知识结构,也含有其德育的结构。以史育德,既体现历史教学上的史论统一,又实现了历史在全面发展教育上的德育与智育的统一。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和手段让学生了解熟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受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淳厚民风和崇高气节,学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将民族精神内化为青少年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品格。最终将德育转化、落实到学生的行为规范中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处事、学会做人。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以下是笔者多年从教的一点体会。
一、历史老师必须是心灵美的合格“人师”,它包括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有心。就是说,历史教师对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有充分的、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一种职业习惯。有没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是不是把渗透德育视为一个首要问题,这看起来是一个老生常谈无多大意义的事,其实不然。只有处心积虑,才会见缝插针。没有思想认识上的高度重视,就不会有教师真正的感情投入,当然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德育渗透。要做到有心,在当前情况下,特别要正确理解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摆正考试分数与育人的关系。人们往往把应试与素质、分数与育人对立起来,似乎水火不容。这种认识实际是片面的。它们之间完全应该,也完全可能结合起来。我以为“应试”是“素质”的一部分,“素质”包含了“应试”;同样“分数”的高低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育人的效果。育人成功与否在“分数”问题上也有一定的体现。因为“应试”能力与“分数”高低,实际上是道德思想、知识能力、身心素质在一种特殊氛围中的直接或间接反映,应该说是能较好检验教学效果的。
(二)是有德。历史老师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爱党爱国的人、律己严格、治学严谨的人,感情充沛、好合作共处的人,胸襟坦白、诚实正直的人,诲人不倦、爱生并希望学生胜过自己的人。一句话,心灵美的人。是否取得这一人师的资格,这非常重要。老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不论老师自己是否意识到,其言行处世态度都会被学生或多或少地视为自己的榜样,这种向师性是一种非人为的自然属性。问题的关键,不是导与不导,而是导多导少,导向何方?人们有理由疑问,老师不爱国,何以引导学生爱国?老师不爱党,何以引导学生爱党?老师治学不严,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老师缺少真情,何以激发学生情感的浪花?只有心灵美的人师,才可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而不称职的“人师”是会误人子弟的。
二,是合格的“经师”
历史教师要有宽厚的历史专业知识。历史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囊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外交、科学、艺术、宗教、民情、风俗等各个方面。而每一历史人物、每一历史事件、每一历史现象的评述,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前后左右相关知识,以大量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内容为背景。初中历史固然是古今中外历史中最基本的知识,但是,即使如此,其涉及的知识也是极其广泛的。这就对历史老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硬要求——渊博、专精、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一些历史老师或者未受过正规、严格的历史专业训练,缺少系统的专业理论和知识;或者虽然受过专业训练,但长期以来拘泥于初中历史课本和教学参考书涉及的内容,不是随时注意吸收历史研究、历史教学的新成果,不注意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方面继续不断拓宽自己的历史知识面,吐故纳新,掌握更多更丰富的历史材料,而是吃老本,因而在历史材料的掌握上不是与时俱进而是停滞不前甚至日渐贫乏。这样的老师虽然随着舌耕岁月的推移而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虽然上课时教材内容面面俱到点点落实,也条理清楚,但缺乏信息量和剖析事理的深度,讲不清历史的来龙去脉原因影响,揭示不出历史现象掩盖的历史发展规律,因而难免实际上的照本宣科,缺乏德育渗透的力度,少有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我们常讲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有一池不断更新的水。这是有深刻的哲理和事实依据的。历史老师的表述,看似浅显,但浅显的背后却有深厚的依据。唯有掌握较为渊博的历史知识,才可能形成知识综合、知识迁移的能力;才可能在备课中见微知著,讲课中深入浅出;才可能在渗透德育中不断启迪学生心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三、善于捕捉德育渗透契机
学习是为了借鉴、为了创新,借鉴历史离不开评价历史。历史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评价历史问题、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从而使学生自身受到启迪、受到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德育契机,利用教材中大量的优秀历史人物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使学生得到熏陶和感染,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致力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公民。初中历史教学道德知识的教育,主要是借助历史道德形象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规范、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等道德知识的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道德观念与道德信念。初中历史教学道德品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历史的道德知识去教育学生。古往今来,人民群众和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军事家、文学艺术家所表现出来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情操铸成的中华五千年美德,正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大厦的基石。历史课肩负着向学生灌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任务,而历史名人和社会英雄,他们的成长过程以及言行,为学生提供了人生榜样和精神坐标,是进行人生观教育的鲜活教材。学生从这些人身上定会有所启示和感悟,悟出许多做人的道理。
四、在分析对比中进行德育渗透
历史老师首先要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作出分析和概括,使学生逐步建立起道德规范,认识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等原则,优秀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如忧国忧民、报效祖国、以死殉国、天下为公、至大至公、舍生取义,求索攻坚、追求真理、不畏艰难,尊师敬业、谦虚礼让,勤俭节约、崇俭反奢,诚实正直等等。历史教学在选择提供典型的道德形象及丰富的评价材料时,既要选取正面的历史人物,也要注意选取反面的历史人物,使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中深化对道德评价标准的认识。例如在中国近代史上,面对外国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既有一批前仆后继、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也有一撮贪生怕死、投降求荣的卖国贼。对爱国者和卖国贼对比可以提高道德评价的水平和效果。另外,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上以醒目的方式记录的杰出人物的名言、名句、名联,通过名人故事的宣讲,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完美其人格,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为这些名言、名句、名联,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这些历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风貌,不公概括了他们的道德观念,而且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例如文天祥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我们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历史教师要把这些内容作为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良好凭借,把其用好、用活、用实,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思。
有关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教育
目前,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对待德育渗透真正能做到实施,并且有所成效的可能并不为多。主要的成因表现有:其一,错误地认为德育是学校党支部、政教处、团委的事,是班主任,最多扩大到政治教师的事;其二,认为编写教材的已考虑到德育因素,我只要按教材进行教学,就是渗透了德育,何须还要再去挖掘思想教育的内容,考虑用何种方法把知识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教育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勤劳勇敢智慧,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过程,了解我国人民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了解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教育学生了解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统治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败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仆后继,浴血奋斗的精神和业绩,特别是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
三、教育学生了解所处的历史阶段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激发学生的责任感、紧迫感,决心担负起“实现现代化、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
四、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教育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分析历史事件和评价历史人物。社会发展规律教育。使学生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了解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和本质,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了解两次大战,第三世界的兴起,以及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等。
五、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开展德育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做人目标。现今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
学生由小学转入中学,接触到历史学科,可以在第一节课时,针对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对学生进行讲解,告诉他们这些历史上的人物,有的流芳百世,名传千史,例如班超、霍去病、邓世昌等等,他们世世代代受到人民的崇敬;而有的却遗臭万年,例如奸臣秦桧、大汉奸汪精卫之流,被人们用白铁铸成像,长跪于地向人民请罪,世代受到人们的唾骂。学习历史,首先就要懂得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起到了德育教育的作用。
开展德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道德是人们对所处社会关系的一种自觉意识,依靠社会舆论与内在信念的力量,实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要养成好的道德品质,主要取决于青少年时期,而不是成年以后。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讲述优秀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事迹对学生进行品德和道德教育。例如,陈胜、吴广不畏强权暴力统治揭竿而起;于谦忠心卫国“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谭嗣同喋血闹市,唤醒民众:共产党员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等等。
开展德育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学生对于课堂上空洞的说教很有抵触感,根本不能指望他们会将其内化为实际行动,但是一些生动、具体的人物和故事仍然可以感动、感染他们。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重点选择一些典型的历史事件进行描述,挖掘出其中所蕴藏的丰富的情感素材,真实地再现历史情景,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情感色彩强烈的气氛中,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德育教育的目标也就水到渠成。
六、历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方法。根据历史教学内容的目的,科学地渗透德育教育。初中历史老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精心设计德育目标,就不同的章节合理地安排德育计划。虽然教师参考书上有一些意见,但是这些理论性的建议还是要与实践相结合,联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教育计划。这就要求历史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钻研,挖掘出思想品德教育的素材,选择恰当而有效的方法进行德育渗透。
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在历史教学中一味枯燥的讲解德育教育,只会促使学生产生厌倦、抵触的心理。现代社会科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丰富了课堂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抽象的、不易理解的精神变得生动、直观,使传统的乏味的背书式学习富有生机。另外,历史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抽出小部分时间组织学生用短剧表演、演讲、演唱红色歌曲等多种形式,来讲解历史知识,适时进行相关德育教育,达到德育教育的效果。
上述的内容可以说在每节历史课上都是可以涉及到,而且不只一个方面。然而还是有老师在抱怨着不知如何操作,或感觉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在这首先要明白一个概念,那就是德育过程,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属于德育过程,也就是我们是有目的的促进学生个体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而至于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的知、情、意、行由低级到高级、由得意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是属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那就不是我们作为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上马上实现目标,也是一个长期而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历史老师应该承担我们应有的责任,坚持不懈地利用我们的教学进行德育的渗透。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 篇7
1.初中历史教材选用大量优秀历史人物的事迹, 以及他们的优秀品质。借助于历史道德形象, 进行道德知识的教育,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作出分析和概括, 使学生逐步建立起道德规范, 认识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的准则。优秀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丰富多彩, 各具特色, 如忧国忧民、报效祖国;天下为公、舍身取义;求索攻坚、追求真理、不畏艰难;尊师敬业、谦虚礼让;勤劳节俭、崇俭反奢;诚实正直、行己有耻, 等等。从这些优秀的人物形象中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2.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一步强化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精神的教育。为贯彻这一精神, 采取了历史时序基础上的“点——线”结合呈现方式, 使学生从历史的发展中了解和感悟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 从根本上培养初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人文素养, 通过历史学习, 认识到民族交融、民族和睦、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
3.历史学科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借鉴性。在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历史题材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坚持把培养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注意从古今中外各个方面撷取历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使学生逐渐懂得做人的道理。
二、初中历史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 利用具体生动的史实进行德育教育
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 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自身所属国家的一种积极和认同的态度和行为。爱国主义包含了这样的态度: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强烈希望保留祖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对祖国其他同胞的认同感。翻开历史的书卷, 从远古到现代, 上下几千年, 处处都蕴藏着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科特点, 利用具体生动的史实进行爱国主义的德育教育, 寓爱国主义于历史教学之中, 使学生有“以古为镜, 可以正衣冠”的行为。例如:我国近代史是一部满目苍夷, 催人泪下的悲惨历史,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 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 是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在这一历史时期, 涌现出了林则徐、孙中山等无数为国为民的民族英雄, 他们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浪潮, 给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予以沉重的打击, 教师通过这些爱国思想和精神师的启发诱导, 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决心。又如:八年抗战,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经过八年艰苦的斗争, 终于取得了反对外来侵略的伟大胜利。通过这段历史的学习, 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可侮, 众志成城保卫祖国的爱国精神, 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育学生继承他们的遗志, 把祖国建设成为一个世界强国。总之, 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 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 他们都表现出了忠贞的民族气节;从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 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 他们都有豪壮的爱国义举;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 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抗战期间毅然留起了胡须, 拒绝为侵略者和汉奸演出等等, 他们所表现出的崇高的民族气节, 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四大发明对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隋唐至宋元时期, 我国的科技文化走在世界的前列, 这一历史时期, 我国也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当历史发展到清朝的中后期, 清朝统治者以为物产丰盈, 不必与外国互通有无, 而闭关自守, 造成科技文化落后, 国力逐渐衰落, 最终导致帝国主义列强不断的入侵, 进行割地分赃, 使祖国大地千疮百孔, 人民流离失所, 事实证明落后就要挨打。由此可见, 科技文化是强国之本。我们在教学中, 首先要列举科技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的事例, 引导学生认识科技文化的重要性, 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其次, 寻找古今中外科学家的艰辛之路, 教育学生具有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例如:以祖冲之计算圆周率;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等事例, 向学生娓娓道来, 使学生尤如看到他们坚持不懈、刻苦钻研科学的艰辛历程。用这些科学家的成功事例,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 努力学习, 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 利用多媒体强化德育教育
新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开发历史课程的各种资源, 合理利用历史题材的视频资料。近年来历史题材的影视音像作品大量增加, 成为一种非常重要而且容易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文献纪录片一般能够具体、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 刻画某些历史人物, 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 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认识历史, 引起感情上的广泛共鸣。多媒体技术能使历史教学由课堂延伸至课外, 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 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总之, 历史课是初中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 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源泉, 是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具。在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 对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教学的德育渗透 篇8
一、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
对学生进行德育, 历史课程相对于其他学科更有优越性。特别是优秀的历史人物和重大的历史事件, 更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好教材。在教学中, 我利用初中历史课本包含着的非常丰富的德育元素,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
在教学古代文化时, 博大精深的中华思想文化中儒家思想的礼义廉耻、明礼诚信, 教给学生做人的准则;古代优秀技术成果特别是“四大发明”, 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增强他们积极进取的爱国热情;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戚继光英勇抗倭, 并赋诗明志“封侯非我愿, 但愿海波平”等历史人物故事,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教学近代文化时, 近代落后挨打的历史耻辱, 让学生明白国家的信念, 明白只有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 才不至于被人欺负, 才不会任人宰割;历史上为一己之利而出卖民族大义的龌龊之辈, 最终将遭到历史的唾弃, 使学生认识到维护民族利益、正人正己的重要性。
二、结合时政, 对学生进行德育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灵秀, 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 伦理之学使人庄重, 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使人明白道理。在教学中, 我总是结合时政要点, 对学生进行德育, 让学生明白更多的道理。教学时, 我总要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让学生谈体会, 谈身边的变化, 谈自己的变化。让学生明白改革使国家富强, 民族兴旺, 闭关锁国只能使国家衰败, 人民受苦。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明白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结合学校开展的活动,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
每年学校都会开展一系列活动。清明节组织全校师生到新建烈士陵园祭奠烈士, 是重庆市永川区张家初中 (以下简称“我校”) 德育的主要活动。作为历史老师, 我总是抓住时机, 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结合历史教材中的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等材料, 让学生明白,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我们应该牢记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 不忘国耻。
我国是礼仪之邦, 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个鲜明特性。每年三月我校都会开展文明礼貌月专项活动。结合历史教学, 我总要挖掘历史题材, 让学生找出历史上有关文明礼仪的小故事、人物等, 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 自觉养成文明礼仪好习惯。
“五四”青年节学生要搞庆祝活动、文娱演出, 许多同学要加入团组织。我总要结合历史教材中的“五四”运动, 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温习知识, 在活动中使爱国情感得到升华。
四、利用课堂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
课堂效率的高低取决于老师对课堂的组织。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 光靠简单的说教、空洞的说服, 是达不到效果的, 只有认真做好课堂组织教学, 采取多种方法, 调动学生的兴趣, 教学力求让学生在“动”中思, 在“动”中学, 在“动”中感悟, 在“动”中发展, 才能实现德育渗透。
在教学《康乾盛世和闭关锁国》时, 我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正方:改革开放好。反方:闭关锁国好。学生用所学知识, 结合实际, 用自己的所见所闻, 旁征博引, 最后得出结论:还是改革开放好。改革开放是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必由之路。学生在活动中, 丰富了自己的历史知识, 又获得了理论的升华。
在教学近代中国落后挨打, 百年屈辱历史的时候, 我都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近代中国为什么那么落后, 为什么老是挨打?说明了什么?假如你生活在当时, 你该怎么办?通过讨论, 同学们都会体会到, 闭关锁国造成国家落后, 而国家落后、贫穷, 是清政府的软弱导致的。我们应该好好学习, 立志报国。
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方法很多。教师应本着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 大胆尝试, 及时点拨、引导、鼓励、归纳, 才能顺利达成教学任务。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 寓德育于历史教学之中,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导之以行, 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四有新人”做出应有贡献。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教育 篇9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以史为鉴,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
一、在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方面
爱国主义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它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 是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道德规范、文化传统。翻开历史的书卷, 从远古到现代, 上下几千年, 到处都蕴藏着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 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 他们所表现出的忠贞的民族气节;从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 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献身的林觉民……他们表现出的崇高的民族气节, 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
在教学中, 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意识地融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自觉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讲文化史时, 可以运用教材中的有关史料, 通过资料的展示和讲解, 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的文明, 不仅为人类创造了极其灿烂辉煌的文化和科技成就, 更向世界展示了其非凡的融合力、凝聚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内容可以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睦、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教育方面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千百年来, 我国历史上涌现了许多为民族进步, 为消弭民族战争, 为维护祖国统一而努力甚至献出生命的代表人物或典型事例, 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康熙平定叛乱、郑成功收复台湾等等。揭示历史上民族英雄的精神世界, 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和民族感情, 砥砺他们前赴后继、自强不息的性格是很好的时机。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民族大迁徙及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民族间虽有过争斗但这是短暂的, 而民族间的交往是长存的。这里可以通过各民族间交往融合的教学, 使学生明白, 我国灿烂的古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三、在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培养方面
道德, 是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自觉意识, 是依靠社会舆论和内在信念的力量实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准则。道德的养成,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少年时期, 而不是成年以后。因而,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运用优秀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事迹对学生进行品德和道德教育。如陈胜、吴广不畏强暴揭竿而起、于谦一心保卫国家“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邓世昌“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共产党员吉鸿昌“恨不抗日死, 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 我何惜此头”等等。通过这无数先烈、英模感人事迹, 让学生悟出做人的道理。
四、在性格的养成方面
老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 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 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育者。因此, 发挥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作用, 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根本不可能的。首先, 历史教师必须是心灵美合格的“人师”。一要有心, 对教学渗透德育要有充分、深刻的认识;二要有德, 历史教师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心灵美, 只有心灵美的人师, 才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而不称职的“人师”是会误人子弟的。其次, 是合格的“经师”。一要有识, 即历史教师要具有扎实、系统、广博的历史专业基础知识, 二要有能, 即熟练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和教学技能, 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心、有德、有识、有能构成历史教师整体素质, 缺一不可。
五、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原则
1、史实要真:历史与文学不同, 文学可以发挥丰富的想象, 塑造人物, 构思情节, 而历史则视塑造、想象为忌, 必须说真话、将真史。字字有出处, 事事有根据。2、感情要真:历史老师情感丰富真挚而不矫揉造作, 这容易使学生随着历史的评述, 而与老师产生感情的共鸣。“动人心者, 莫先乎情”, 历史教学以史实服人是必需的, 同时, 以情动人也是万万不可缺的3、求实忌空:也就是历史教学要落到实处, 要联系实际。联系学生中普遍存在和关心的问题, 做到有的放矢。4、求正忌偏:也就是要全面地看问题, 公正地评述历史。拼弃“所谓坏, 就是绝对坏;所谓好, 就是绝对好。
要实现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还有很多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创新和尝试, 但是一定要构建在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 只有将德育教育置于历史规律之中, 这种教育才是有说服力的。作为教师要尊重历史事实, 将准确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 使他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形成客观的评价, 以达到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目的。
摘要:新课标指出在贯彻历史教学过程中, 渗透德育不仅在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方面, 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睦、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教育方面, 在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培养方面, 在性格的养成方面, 都存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 篇10
德育, 也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以及道德品质教育, 让学生的思想素质得到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是大家公认的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 历史知识横跨古今, 对历史事件的总结与理解, 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以及道德水平的提高。面对素质教育落实的教学新形势, 初中历史教师要认识到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 加强德育内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融入。所以, 笔者选择初中历史教学如何融入德育内容作为研究对象, 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
二、利用初中历史教学,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方面,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爱国主义精神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大众的一种精神财富。爱国主义思想中, 包括了中华人民的思想与感情, 知识与力量, 也是国家与个人得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我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 国家的发展经历了许多艰难, 正是因为爱国主义的存在, 使中华民族不断发展与壮大起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在社会现实当中的存在, 让学生意识到如何做一位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青少年。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历史教学进行结合, 使学生通过对历史课本的学习, 主动掌握与认可爱国主义精神, 成为一代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初中学生。比如, 在讲解与文化相关的历史内容的时候, 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中的教学内容与相关的历史资源对其进行讲解, 使学生了解到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文化财富的不断丰富。像四大发明等科技成就的呈现, 都可以激发出学生对于国家强大的认可以及热爱, 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强大的生命力与的发展能力。教师也可以利用历史教学中涉及到的一些书籍与著作, 像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 让学生认识到国家文化发展的过程, 使学生找到民族自豪感。除此之外,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外活动, 使学生在丰富初中历史学习内容方法的同时, 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可以针对一定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竞赛, 或者电影的观看, 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中所包含的爱国主义情感。比如, 在学习到有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知识的时候,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看相关电影, 使学生了解到著名将领为国牺牲的故事, 通过对人物特点的分析, 找到爱国主义元素。这样的实践活动, 可以提高初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也可以使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融入更为自然。
三、利用初中历史教学, 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理想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动力, 学生只有具有了远大的理想, 才能找到日常学习的目标, 更加坚定自己学习行为的重要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涉及到许多学习与生活的正能量, 这些正能量在其它学科的教学内容中很难发现。初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建立的重要阶段, 教师可以利用初中历史知识, 让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分析, 对名事名言进行理解, 引导学生建立起远大的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
比如, 在学习陈胜与吴广起义的相关知识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一事件进行分析。在课堂中加强师生互动,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 学生会认识到这一历史事件的积极意义, 也可以认识到陈胜与吴广的勇敢。像于谦保卫国家历史事件的分析, 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于谦以国家利益为重, 不在乎自己的生命与个人安全的精神。一句“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可以激发学生对个人价值的思考, 更加认真地对自己的个人思想进行构思。在学习完历史知识之后,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的个人理想进行分析, 并说一说自己具有这样理想的原因。这样的教学活动, 有利于学生远大理想的树立, 提高初中历史学科的德育能力。
四、利用初中历史教学,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在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中, 有许多伟大的历史人物, 也有许多的反面人物。这些都是初中历史教师利用历史内容进行德育的重要资源。积极人物的出现, 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才的代表, 了解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优秀人才的作用, 认可正确的行为与思想规范。这些正面人物在历史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正是因为这些正面人物的存在, 社会才能发展到今天, 国家才能如此壮大。老师要利用正面人物的思想观点, 引导学生学习, 让学生对这些正确的观点进行认可。像孟子所提出的“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为人处世观点, 就可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进行提高。而对于历史教学中的反面人物, 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批判,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
五、结语
综上所述,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希望初中历史教育可以将德育内容融入到初中历史教学中, 促进初中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 实现全面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内容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目的, 加强德育教育在各个学科中的融入, 已经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初中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与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 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历史教学涉及到的社会人文内容较多, 是进行德育内容融入的重要学科。因此, 以初中历史教学如何融入德育内容为题, 对德育内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融入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德育内容,融入方法
参考文献
[1]何秀英.谈历史情境教学法[J].学苑教育, 2011, (15) .
[2]刘新华.关于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05) .
[3]王文敏.也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考试周刊, 2009, (36) .
[4]周新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1, (02) .
初中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方法 篇11
一、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一种深厚感情,是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一种道德规范、文化传统。教育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勤劳勇敢的智慧,了解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过程,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了解我国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著名人物及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如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虎门销烟的林则徐等,这些忠贞的民族气节就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历史教材。在历史教学中,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意识地融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自觉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二、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清正廉洁观念
首先,以历史人物的廉洁风范教育学生。在教育学生了解清正廉洁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到学校图书室或网络搜集古今勤俭廉洁人物事迹。如:宋代廉吏包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明代海瑞,一身正气,当面直言,弹劾百官;清代于成龙,甘守清贫,一生为民;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身居要职,却生活俭朴,一心为民等。这些历史和当代人物勤政廉洁的故事,使学生触摸人物的美好心灵,感知感悟廉洁文化。
其次,用历史发展进程和兴衰成败教育学生要清正廉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廉政教育资源,特别是一个朝代的建立、兴旺、鼎盛、衰弱乃至灭亡,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进行提示和讲解,有目的地向学生讲述古今廉政勤政的故事,努力达到渗透德育的效果。如:以“秦朝的灭亡”为例,秦朝大一统的伟业由秦始皇完成,秦国经四代明君励精图治,修明政治,富国强兵,赢得天下归心。但是秦朝很快就灭亡,主要原因就是秦二世推行独揽大权政策,为赵高做大嫁衣。自上而下追逐权力为第一要务,享受富贵为副产品,不用清正廉明之人,专用贪图富贵之徒;用顺从奉迎之人,不准议谏;以多收税为明吏,以杀百姓为忠诚。如此暴政,如此倒行逆施,岂能不亡?
再次,通过学习古今名人名言警句使学生体味其中丰富的做人道理,培养学生从小勤政廉洁。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等。
三、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优秀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事迹对学生进行品德和道德教育。古往今来,有很多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事迹可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这是历史学科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诸多史实有正义的、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的优秀历史人物,他们刚正不阿、坚贞不屈都可以成为教师引导青少年的正面事例。当然也夹杂一些背信弃义为人们所唾骂的民族败类,教学中教师就要提醒学生明辨是非善恶,引以为戒。引导学生在对待历史人物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长补短。如大卖国贼汪精卫,他认贼作父,丧尽天良,投靠日本,在南京成立了效忠日本的伪国民政府,他是日本人侵华的一个工具。通过对历史上无数先烈、英模感人事迹的了解,让学生悟出做人的道理。利用这些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伦理道德和优秀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伟大历史长河中,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华民族大融合。各民族虽然有过争斗,但是民族之间的交往是长存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灿烂的古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教育学生维护祖国统一,发扬先辈们不惜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甚至献出生命的精神。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郑成功收复台湾等。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民族英雄的精神世界,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和民族感情有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发挥历史课堂的德育功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就应该是整个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灵魂。只有融进情感教育,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教学行为才是有效的,才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形成客观的评价,形成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第七中学)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2
一、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
教师是历史教学活动的主导者, 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以德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光荣使命。教师的道德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
1.扎实的历史专业素养。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一定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能够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同时, 作为新世纪的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 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 积累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其他学科领域知识。
2.良好的思想品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学生的榜样。因此, 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而且应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 “以身立教”, 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去感化学生, 成为学生的道德楷模。因此, 教师应该有高于常人的思想道德品质, 并将其不断渗透到教学过程当中, 从而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
二、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历史教师应该善于挖掘教材, 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中的德育资源,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熏陶和激励。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发挥历史人物的德育优势。通过挖掘历史人物的德育素材可以培养学生下列人格:第一, 自律修身的品质。“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一直是古人严格要求自身品行的准则。只有严格自律才能端正自己的品质, 做大事、成大业。第二, 爱国主义情感。青少年从小就应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岳飞“仰天长啸”,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都体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三, 顽强的意志品质。新时代的中学生生长在优越的环境中, 往往缺乏面对挫折的勇气, 因此, 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对他的一生都具有重大意义。
2.发掘历史事件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通过分析历史事件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告诉我们锁国、落后必将挨打;抗日战争让全世界知道中国人是顽强的、打不垮的;中国的改革开放突出体现了发展的重大意义。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这些事件中深受启示, 并将其中的思想、哲理传承下去。
三、改革历史教学评价机制
多年来,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 学校和家长只关注学生的分数, 忽视了学习过程和情感等方面的评价, 完全背离历史教学的本义。只有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学习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综合起来, 全方位地进行评价才是最科学、最有价值的。改革历史教学评价机制刻不容缓, 做好对学生的评价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尊重学生。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 因材施教, 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 要让所有学生都获得公平、合理的机会去展示自己。
2.注意评价的全面性。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要避免单一性、片面性的评价, 不能戴有色眼镜看人,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个性化的表现, 从多角度、综合、全面地给予学生客观的评价。
3.坚持发展性原则。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不应是简单的表扬或批评, 评价的目的是让学生有一个准确的自我认识。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不足, 同时要鼓励学生、帮助学生, 使之不断提高、进步。
4.结果与过程并重。学习结果评价的确是一种常规的评判, 但它不是唯一的、准确无误的。抛开过程, 单纯凭结果进行判断, 必定会导致评价的不准确, 甚至失误。将过程和结果综合起来分析, 可以从复杂的过程中找到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而这才是学生今后发展的关键因素所在。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推荐阅读:
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尝试11-14
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10-02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与改进措施论文08-19
初中历史德育渗透方案07-31
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07-07
参与式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研究06-20
浅谈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09-05
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09-20
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10-13
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