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研究

2024-06-20

参与式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研究(精选11篇)

参与式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研究 篇1

参与式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研究

在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发生了相应的改革。为促进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实现学生正确历史观与爱国情操的培养,许多教育工作者纷纷倡导采取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方式。而通过对初中生的生理及心理特征展开分析,我们发现此种教学方式是科学可行的。基于此,本文从如何营造愉悦、富有竞争性的课堂氛围,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及创设良好个体尝试机会等方面出发,就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参与式教学方式展开探讨,以期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0.引言

在当今素质教育以及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人们对初中历史教学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在此种形势下,如何开展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已成为广大初中历史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而作为一种鲜见的教学方式,参与式教学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一同创建热烈、和谐的课堂氛围,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并获得同等的发展机会。在历史课堂中运用参与式教学时,需全面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其积极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在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信息反馈与交流的基础上,将其课堂参与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营造出愉悦、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自主展开学习,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

1.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

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首先应当以平等、和蔼的态度对待所有的学生,并积极营造出和谐、民主的氛围,给予学生足够的肯定与支持,鼓励他们自主讨论,并将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此外,教师还可开展“争当小老师”、“角色扮演”等项目,让所有的学生均能以兴奋、愉悦的心情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同时,指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操作、主动思考及交流等方式,克服害羞的心理,从而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历史课热爱之情的培养[1]。例如,在开展《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就“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如何治理这个有着众多人口,且幅员辽阔的民族大国?假如你是统治者,你会采取哪些措施?”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营造自由、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展开自由的交流,并展开想象,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此种非常活跃的气氛中,大家的兴致尤为高涨。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此时应扮演好组织者的角色,对学生讨论的方向予以适当的引导,以免出现偏题的现象。

2.营造富有竞争性的氛围,促进学生小组凝聚力的增强

教师在运用参与式的教学方式时,可将全班学生分为多个小组,使其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合作学习,通过团结协作,互帮互助,让先进带动后进,从而实现共同的进步与发展。在课堂结束前,教师还应对各学习小组及其成员的表现做出合理、公正的评价,对其努力给予肯定与赞扬,并选出优胜的小组;同时,还可组织历史知识抢答等竞赛,通过营造出富有竞争性的氛围,从而促进学生凝聚力的增强[2]。例如,在开展《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教学时,教师可设置以下思考题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中被扣押,而对于如何处置他,人们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蒋介石在十年内战中杀害了许多的革命人士,应当处决他为牺牲的共产党人报仇;有的则认为在国难当头的情势下,应当采取和平的解决方法,只有蒋介石答应投身到抗日工作中,即可释放他。那么大家的看法是什么?随后将全班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让大家展开辩论。教师则根据双方的表现予以评价。在这一辩论过程中,每个学生均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增强小组凝聚力的基础上,将自身的潜能充分发挥了出来。

3.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当前,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并且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应当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予以高度重视,在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基础上,促进其全面发展。由此可知,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将课堂还给学生,允许并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例如,在开展《寻访“丝绸之路”》的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扮演英国商人,并问他假设你即将要去往当时的长安,要经过丝绸之路,那么为了可以购买到更多丝绸,需要带什么东西到中国卖?通过设置这样的情境,可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切身体验,并融入到角色中来,从而将自身的主体作用真正发挥出来,从而激发其探索的欲望,在缩短现实与历史距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视历史,关注社会现实。

4.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个体尝试机会,促进其参与能力的提高

作为各项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为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与精神品质,仅仅依靠教师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凭借自身的主动学习与参与[3]。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个体尝试机会,促进其参与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学生完成课文的自学后,教师可让他们共同参与到问题的设计中来;在完成课本内容的课堂学习后,课堂学生到黑板写板书;在结束考试后,可让学生尝试自己讲解试卷等。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尝试机会,有效避免教师单向枯燥讲授局面的出现,不但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而且使其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他们的参与兴致与能力的提高。

5.结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为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初中历史教学需要进行适当的改革。因此,教师就应当依据新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参与式教学方式,通过营造出愉悦、富有竞争性的课堂氛围,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及创设良好个体尝试机会等,从而全面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以及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其爱国热情,培养其正确的历史观,最终达到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参与式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研究 篇2

一、参与式教学的内涵

笔者查阅相关研究成果和资料后,将参与式教学界定成:在公开、自由、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借助协作、探讨和竞争,构建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师生关系。通俗来说,参与式教学除传授理论知识、锻炼技能外,还应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创新能力。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参与式教学更加侧重学生的参与性、课堂趣味性和运用能力。

二、历史参与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初中历史相对简单,内容浅显,便于理解。在原有的历史课堂上,教师将自己定位成教学主体,学生只是倾听者和接受者。然而,随着新课改的大力实施,参与式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历史教师的重视,并慢慢地转换着教学角色,教师不再是神圣、威严的角色,逐渐认识到了指导性作用,学生也冲破了教师设定的框架,不再惧怕教师,可清晰、直接、准确地表述个人观点,提出质疑。

三、历史课堂中参与式教学的运用策略

1.构建公平、融洽的教学氛围。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在实施参与式教学时,应准确定期自身的角色,认识到自身在参与式教学活动中的指导者的作用。对于初中生来说,渴望参与教学活动,并以此获得教师的认可和赞许。因此,历史教师应为学生构建一个公平、融洽的教学氛围,这不仅满足参与式教学的要求,还满足学生的心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给予更多的鼓励,尽量不要打击学生的上进心。例如,讲解工业革命时,学生在未正式阅读和学习本节内容之前,不清楚工业革命的发起地,众说纷纭,此时,教师不应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应给予尊重和鼓励,让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2.有机整合新旧知识。应用参与式教学时,历史教师应多多鼓励,引导学生依托现有的历史知识结构,凭借合作交流来创造新知识,有机整合新旧知识,顺利实现教学目标。这要求教师应全面掌控学生的知识结构,明确学生对某些问题的具体见解。例如,讲授亲王扫六合时,为让学生完全理解秦朝疆域,形成清晰的时空概念,则可要求学生绘制秦朝疆域,借助该情境作业,可让学生形成初步认识,然后教师从旁指正,以此来完善学生的认知,最终牢固记秦朝疆域。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参与式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它不仅能通过相互感染来提高参与性,还可培养合作探究能力。一般是将学生依照日常表现划分成多个小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全班学生共同参与,互相帮助,不断进步。同时,教师还要正确评价每一个小组的具体表现,选出表现最出色的小组。另外,还可组织竞赛活动,借助激烈的竞争氛围来刺激学生的参与欲望,增强学习动力。

4.传授学习技巧和方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旨在通过参与式教学让学生深刻记忆知识点,增强独立思考和实际运用能力,全面掌握历史知识点。因此,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应在传授历史知识点的基础上,多多鼓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不断增强自尊心,激发历史学习兴趣,真正掌握学习方法。为实现该目标,历史教师应强化引导,关心学生的真实想法,构建相互信任、彼此尊重的师生关系,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有效发挥自主性,切实增强学习能力。以君主专制政体这节内容为例,首先,组织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找到关键词;然后,引导学生集体讨论唐三省和宋三司,找到不同点。通过参与式教学的应用,可构建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并能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探讨,创设开放性课堂,全面提升历史学习自主性,主动配合教师,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5.重视个体尝试。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人,尤其是在参与式教学中,更加突显了学生的主人地位。在学生获取知识、提升品德修养的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仍需要学生的个体参与。从这一层面而言,初中历史教师应重视个体尝试,为学生创造更多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指引学生主动参与。例如,待学生具备一定基础,掌握某些知识后,可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设计与教学,也可让学生讲解试卷,通过切身体验与个人尝试可为历史课堂注入无穷的活力,彰显学生的自主性。

参与式作为新课改中的基本内容,其具体的运用效果直接关乎着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若想构建有效、优良的历史课堂,教师则应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强化实践探索,重视反思,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改善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在新课改大力推进的当下,提倡参与式教学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特别是正处于过渡阶段的初中生而言,其心理与生理都比较适合采用参与式教学。笔者将依照教学经验,围绕初中历史课堂,浅谈参与式教学,希望能够对教学质量的改善提供帮助。

参与式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研究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 参与式教学方式 运用分析

0.引言

在当今素质教育以及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人们对初中历史教学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在此种形势下,如何开展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已成为广大初中历史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而作为一种鲜见的教学方式,参与式教学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一同创建热烈、和谐的课堂氛围,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并获得同等的发展机会。在历史课堂中运用参与式教学时,需全面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其积极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在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信息反馈与交流的基础上,将其课堂参与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营造出愉悦、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自主展开学习,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

1.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

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首先应当以平等、和蔼的态度对待所有的学生,并积极营造出和谐、民主的氛围,给予学生足够的肯定与支持,鼓励他们自主讨论,并将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此外,教师还可开展“争当小老师”、“角色扮演”等项目,让所有的学生均能以兴奋、愉悦的心情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同时,指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操作、主动思考及交流等方式,克服害羞的心理,从而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历史课热爱之情的培养[1]。例如,在开展《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就“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如何治理这个有着众多人口,且幅员辽阔的民族大国?假如你是统治者,你会采取哪些措施?”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营造自由、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展开自由的交流,并展开想象,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此种非常活跃的气氛中,大家的兴致尤为高涨。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此时应扮演好组织者的角色,对学生讨论的方向予以适当的引导,以免出现偏题的现象。

2.营造富有竞争性的氛围,促进学生小组凝聚力的增强

教师在运用参与式的教学方式时,可将全班学生分为多个小组,使其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合作学习,通过团结协作,互帮互助,让先进带动后进,从而实现共同的进步与发展。在课堂结束前,教师还应对各学习小组及其成员的表现做出合理、公正的评价,对其努力给予肯定与赞扬,并选出优胜的小组;同时,还可组织历史知识抢答等竞赛,通过营造出富有竞争性的氛围,从而促进学生凝聚力的增强[2]。例如,在开展《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教学时,教师可设置以下思考题: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中被扣押,而对于如何处置他,人们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蒋介石在十年内战中杀害了许多的革命人士,应当处决他为牺牲的共产党人报仇;有的则认为在国难当头的情势下,应当采取和平的解决方法,只有蒋介石答应投身到抗日工作中,即可释放他。那么大家的看法是什么?随后将全班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让大家展开辩论。教师则根据双方的表现予以评价。在这一辩论过程中,每个学生均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增强小组凝聚力的基础上,将自身的潜能充分发挥了出来。

3.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当前,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并且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应当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予以高度重视,在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基础上,促进其全面发展。由此可知,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将课堂还给学生,允许并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例如,在开展《寻访“丝绸之路”》的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扮演英国商人,并问他:假设你即将要去往当时的长安,要经过丝绸之路,那么为了可以购买到更多丝绸,需要带什么东西到中国卖?通过设置这样的情境,可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切身体验,并融入到角色中来,从而将自身的主体作用真正发挥出来,从而激发其探索的欲望,在缩短现实与历史距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视历史,关注社会现实。

4.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个体尝试机会,促进其参与能力的提高

作为各项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为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与精神品质,仅仅依靠教师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凭借自身的主动学习与参与[3]。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个体尝试机会,促进其参与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学生完成课文的自学后,教师可让他们共同参与到问题的设计中来;在完成课本内容的课堂学习后,课堂学生到黑板写板书;在结束考试后,可让学生尝试自己讲解试卷等。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尝试机会,有效避免教师单向枯燥讲授局面的出现,不但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而且使其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他们的参与兴致与能力的提高。

5.结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为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初中历史教学需要进行适当的改革。因此,教师就应当依据新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参与式教学方式,通过营造出愉悦、富有竞争性的课堂氛围,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及创设良好个体尝试机会等,从而全面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以及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其爱国热情,培养其正确的历史观,最终达到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姜娜.参与式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启迪与智慧,2015,8(21):78.

[2]彭胜桂.浅析参与式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15,13(07):69-70.

参与式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研究 篇4

报告人:朱文龙工作单位:绍兴市职教中心312000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高中学生学史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古人云:“欲知大道,必先学史”,英国学者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但在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不少学生学史的热情不足,激情不畅,这固然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也有教育体制中如高考本身具有的问题,但同时也有出于我们教育者自身教学方法僵化的等原因。高中学生是社会建设的后备人才,若没有正确的史观和基本的史实来武装他们,我们民族的未来是很难想象的。作为一名一线中学历史教师,有责任去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热爱历史,学习历史,改变学生将学史当作一项沉重负担的现实。

2、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仍存在不少误区。如重理论、轻实践;重统一,轻个体;重因果、轻过程;重灌输,轻启发等。历史是过去发生的客观事情或状态,我们对史的教和学贵在一种体验,而并非是获取全部的结论。教和学的过程中若脱离或偏离事情的演变经过或状态的具体特点,那么我们就无法体会到历史的丰富多彩和错综复杂。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智力和能力都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过于偏重与对史结论性的评析,是不符合其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3、新时期,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正在进行,新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改变以往教学过程中的刻板和沉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国家在高中阶段学习中,推广开展研究性学习,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目前各地、各校开展的情况来看,在不脱离学科本身教学规律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内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对学习的体验是较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性学习则是更是如此。近年来,绍兴不少中学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成绩斐然,究其根源也让学生加强了对学习的体验。

为了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笔者进行了以“体验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研究”为题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04年9月——05年1月,课题的形成阶段。该阶段主要在教学过程设计和实施中进行体验教学的尝试,形成了初浅的认识,有了基本的概念。05年3月,课题上报立项

05年3月——05年6月,初期研究,研究对象为02级成人高考班。共选定了三节课作为主要研究的对象。他们分别是秦朝的建立和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新航路的开辟和文化大革命。

05年9月——05年12月,中期研究,研究对象为05级美工高考班,共选取三

节课作为主要研究的对象。他们分别是新思想的萌发、甲午中日战争和戊戌变法。06年1月——06年3月,后期研究,研究对象对05级美工高考班,共选取三节课作为主要研究的对象。他们分别是辛亥革命的爆发、五四运动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06年3月结题,撰写结题报告。

三、课题主要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笔者较多采用书面问卷调查法,通过调查得出一些结论,然后运用结论来指导开展工作或者检验研究对象的成效。

2、对比法: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笔者使用了对比法,通过对同一教材而不同年级的学习情况对比,来分析体验教学法的运用所产生的效果。

3、行动研究法: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笔者注重体验教学法在每一堂课中的实践,同时又对几堂课进行重点研究,这样较好地把课题研究和日常教学结合起来,发挥研究的真正价值。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1、提高了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兴趣

笔者做了两项调查,一是在05年2月,调查对象为02级成人高考班。在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共五门功课的兴趣度调查表中,历史名列第三位。二是在05年6月底,调查对象仍是02级成人高考班。在同样的五门功课的兴趣度调查表中,历史名列第一位。学生们普遍觉得上历史课感觉比较好,大多学生都有一种期待感。在调查表中,我列出了感兴趣原因种种,80%以上的学生选择的是因为上历史课比上其他的学科快乐、有趣,能较好地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2、提高了学生对历史学科分析的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常常发现学生学习历史听历史故事,但碰到一些能力分析的地方往往顿生讨厌之感,尤其是对古代历史部分的材料分析更是如此。通过体验教学研究,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分析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如在讲解秦朝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这一节中,我首先请学生以秦王的角色对当前的形势做了一番分析,要求学生明白秦朝建立后,你若为一朝之主最主要考虑什么问题。学生当上了秦王,自然学习的兴趣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我再引用《史记》中的一段话请秦王来指点,本来这一节课应该是比较枯燥的,因为有较多的理论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的参与,气氛轻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3、提高了学生历史学科学习的成绩。

体验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提高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学习的成绩也有相应的提高。笔者在研究中做过两次对比调查。第一次对比调查的时间在05年6月,对象为01级成人高考班和02级成人高考班。我校01级成人高考班文化课整体的素质要好于02级成人高考班。在两个班级的同等难度历史摸底考试中,02级比01级要低平均分5分左右。但经过一个学期的研究后,在期末考试中,在同等难度的情况下,两个年级的平均分比较几乎不相上下。尤其是在10月份的全国成人高考中,史地学科的平均分还超过了01级,而在的同样条件下,其他学科的高考成绩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第二次对比调查的时间在06年1月,对象为04级美工高考班和05级美工高考班,我校04级美工高考班文化课整体的素质要好于05级美工高考班。在两个班级的同等难度历史学科第一次考试中,05级比04级要低平均分8分左右。但经过一个学期的研究后,在期末考试中,在同等难度的情况下,两个年级的平均分相差仅为2分,学习成绩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

4、提高了学生对历史感悟的能力

笔者曾对05级新生做过这样的调查:

1、你对初中历史课有怎样的认识?不少学生的回答都是历史课上课老师读读划划,下课学生抄抄背背。

2、你想象中的高中历史课应该是怎样的?不少学生的回答也几乎是一致的:生动、有趣。

3、你认为历史课的兴趣点主要来自哪里?学生回答如出一辙:故事。从调查中笔者发现,学生希望老师上的历史课能生动、有趣,而生动、有趣则来自于历史故事。显然,学生的理解是有些偏差的,因为历史学科是一门科学,它并非是一出故事会。所以笔者在研究中,注重引导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正确感悟。如在上鸦片战争的影响一节中,我请了一组学生作为中方代表,一组学生作为英方代表,然后展开教学。一是请一个中方学生朗读《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另外中方代表思考每一条款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二是请英方代表逐个对每一条款对英国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学生们肩上都赋予了国家重任,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深刻了许多。

5、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对处理教材的把握能力、对课堂过程的掌控能力等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就具体的教学能力而言,通过这段时间的研究,笔者的教学语言生动性、形象性增强了不少。比如说,为了刻画慈禧凶狠的嘴脸,笔者认真模仿了《走向共和》的录像片中慈禧的话:“今天谁让我不高兴,我让他一辈子不高兴!”那种令人心悸的恶狠狠的话语,很快增强了学生对以慈禧为首的晚清政府腐败统治的感性认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为提高,同时笔者的教学语言也丰富起来了。如在讲解安史之乱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时,笔者用带着悲怅的语调朗诵了杜甫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学生的感情被调动起来了,思绪也很快带入到当时的社会。体验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的运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6、撰写了一些有较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笔者经常对一些比较具有典型价值的课堂过程加以记录,从而形成教学案例,已有的教学案例如:文化大革命、新航路的开辟和甲午中日战争等。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本人经常能及时写下一些课后反思,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教训。

五、课题研究反思:

1、体验教学,教师首先要具有体验的热情。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深深地感受到教师本身对学生对历史学科要充满热情,有一个积极的心态,这样才能去发现、去创造。教师有较强的责任心,如果在调动起自己的情感因素会使课堂呈现出新的景观,只有教师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中,才能有希望使学生从疲惫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学习才可以轻松、高效。

2、体验教学,不能为了体验而体验。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努力尝试着用不同的方式来实践体验教学法,实际操作中较多使用的有:角色模拟、情景再现、图文、音像资料等。但在选择使用具体操作方式时,笔者尽可能考虑到学生年龄层、学习能力层、学习目标层等,并不是为了体验而体验,决不娇柔做作。

3、体验教学应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体验教学就是要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正如著名学者赵亚夫教授所说:历史教学“要淡化教的观念,尤其要排除教课本历史的观念。历史学习是让学生自己去感觉的,历史现象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把握的,历史问题是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描述的。也就是说,历史教育目标把自我获得知识、自我体验、自我感觉、自我思考的内容放在首位,进而指导学生产生追究历史真实的欲望。”而体验教学正好能实现这一目标。

六、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的目标之间有不小的差距。笔者所处的学校是一所职业学校,总的来说,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研究目标的实现。比如,在殖民主义的建设性和破坏性的讲解过程中,笔者引用了马克思的一段话“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笔者请学生站在印度这一立场上分析破坏和建设的内涵,但一个班级中竟然没有一个学生能够回答。这个差距使笔者认识到在职业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研究过程中,在重视对教材研究、课堂研究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否则,你有良好的出发点,而结果仍是不理想的。

2、体验教学基本停留在传统课堂教学之中。由于笔者所研究的班级部分位处学校的培训部,与学校本部相比,培训部教学的目标直接是高考,教学基础实施不足,基本无法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而体验教学法的研究,多媒体是很重要的载体,于是很多时候体验教学主要还是靠教师的嘴和笔来实现。

3、角色的转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后期的研究进程。05年8月开始,我被学校任命为05美术学区的首席教师。首席教师对我而言是全新的角色,为此我把自己的主要工作重点放在管理这一方面了,在课题的研究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

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远不及前期。

参与式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研究 篇5

原创: 赖海波

摘要

引入乡土史资源不仅能够丰富初中历史教学内容,还能在乡土历史文化研究中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文章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谈谈乡土史教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乡土史资源,是指学生生活所在地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乡土史资源来活跃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究学习欲望。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基于乡土史资源,设计相应的历史探究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穿插乡土史资源,

活化初中历史课堂

教师要想改善历史课堂的枯燥气氛,让教学增添趣味性,必须灵活运用教材之外的历史资源,如鲜活的乡土史,补充和完善初中历史教学。例如,在《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节课中,学生无法凭借历史教材深入了解人们以前的生活方式,更不能了解人们的生活方式怎样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对此,我在教学中穿插了一些乡土史资源,以期帮助学生深入历史,了解历史知识。

在备课时,我收集了广东茂名市人民曾经使用过的一些粮票、肉票、米票和布票,借助这些具有乡土气息和时代意义的实物来强化学生对历史生活方式的认知。看到各式各样的购物票,学生忍不住问:“老师,这些票真的可以用来买东西吗?为什么当时的人们不直接用钱买东西呢?”历史课堂氛围瞬间活跃了起来。此时,我为了更好地解答学生的疑问,又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了一个小视频,展示过去人们以票换物的购物场景。待学生观看完毕,我便为学生讲解:“现在你们看到的粮票、肉票、米票和布票都是人们过去用来购买物品的凭证。你们猜猜,为什么当时的人们不直接用钱购买呢?”一学生回答:“限制消费,防止不法之徒倒卖商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种以票购物的.方式逐渐被淘汰。”

在上述案例中,我在教学中穿插了一些乡土史资源,瞬间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活化了整个历史教学课堂,提升了教学质量。

查找乡土史资源,

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自新课改政策实施之后,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成为每个教师关注的焦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相应的历史知识,还需要培养其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灵活学习历史知识,感受历史文化。

同样以《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一节课的教学为例。在教学结束之后,我以茂名市为研究对象,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历史探究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设计了两个研究主题以供学生选择。

主题1:以家族历史研究为主。学生可以自由组队,研究茂名市内的某个家族历史,包括家族族谱,家族的收入变化、饮食变化、服饰变化、住房分布变化等。

主题2:以茂名市整个家乡的变化为研究对象。学生自由组队,研究家乡的名字由来、家乡的变迁、经济发展变化以及人口变化等内容。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研究主题,通过查找资料,以达到主题研究目的。研究活动为课堂增添了几分乡土气息,使初中历史更加鲜活、生动和具体。

设计多种活动,

弘扬乡土历史文化

众所周知,了解文化是传承文化的前提。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多元化的历史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传承、弘扬乡土历史文化。

例如,在教学《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一节课时,我便设计了三个不同的乡土历史文化的活动,具体内容如下:

乡土历史调查活动:以抗日战争为主线,调查茂名市的抗日传奇故事。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可以采访那些参与过抗日战争或者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老人,然后将调查所得的抗日故事整理成调查日记。

抗日话剧表演活动:以调查所得的抗日故事为主题,组织学生分组参与抗日话剧表演活动,形象生动地展示抗日英雄的故事,进而使学生深入了解当地的抗日历史。

抗日事迹演讲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前期调查所得的抗日故事和抗日话剧表演心得,整理相应的抗日演讲稿,与其他学生以演讲形式回顾那段抗日岁月,感受其中的抗日精神和乡土文化。

在抗日话剧表演活动中,其中一组学生表演了茂名市一名身经百战的抗日英雄——李以劻,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掩护蔡廷锴成功撤退的故事。由于该组学生表演得非常精彩,此次抗日话剧表演赢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在这个案例中,我结合教材知识点,设计了三个不同主题的历史文化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的乡土历史和乡土文化,进而达到传承和弘扬当地乡土历史文化的教学目的。

融合乡土史教育,

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众所周知,历史教学的意义并不局限于强化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借助历史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样是初中历史教学意义所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与乡土史的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中国乡土史的发展可以看作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可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合乡土史教育不仅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历程,还能够激发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例如,为了加深学生对革命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我便在《资产阶级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教学任务结束之后,带学生参观广东茂名市的茂名革命史陈列馆。刚进入馆内,学生便显得异常激动。为了表示对这些革命先烈的敬重,在引导学生参观之后,我便让学生排列整齐地站在这些英雄先烈的面前默哀10分钟。这一方面能够增强参观的庄严气氛,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了解对待英雄人物的正确态度。在参观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当地的一些革命英雄及其事迹,充实自己的历史知识库,还能够通过切身感悟当地的革命历史,激发强烈的爱国情怀。

结语

乡土史教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乡土史资源,激发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探究兴趣和欲望,促使学生弘扬乡土历史文化,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赖海波 广东省茂名市祥和中学

参与式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研究 篇6

【摘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初中历史教学 多媒体教学

随着多媒体设备进入教育领域,并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不仅给学生带来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数字化信息,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技术的优越。笔者结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体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那么,怎样让学生对我们教的历史感兴趣呢?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就告诉我们,你要学生对自己讲述的历史感兴趣,就得想办法刺激学生的感官乃至心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就能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讲授“建立现代化的人民军队”内容时,先播放“国庆阅兵”场景,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感觉到现代化人民军队的壮观场面,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情。看完后,教师提问学生:旧中国有这样强大的人民军队吗?现在,还有那一个国家敢随便侵略我们吗?以此引入教学。学生纷纷展开讨论,主动发言,气氛活跃。这样,为下面讲为什么要建立强大的人民军队,人民军队的作用以及强大的人民军队的建立打下了伏笔。能把以前学生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愉快地参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过程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一个重点,而战争的尾声——日本无条件投降更是学生关注的热点。然而,让学生了解日本投降的全过程,仅仅让他们侧耳倾听教师精彩的讲述显然是不够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督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画面:日本广岛、长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苏联红军进入东北的壮观,以及毛泽东向中国人民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和日本外相重光葵、参谋长梅津美治郎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这样学生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对日本无

条件投降这段历史刻骨铭心。

呢?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形象、新颖,在充分感知生动的历史形象时,掌握了有关知识和空白概念。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在我们的记忆中,凭直觉得来的印象是特别巩固的,甚至对于抽象概念,也可轻易地巩固地揉在已往嵌入我们脑中的图册上”,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参考文献】:

参与式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研究 篇7

一、通过语言描绘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积极性

这种创设情境的方式,是一种相对比较容易实现的方式。老师可以借助自己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一些诗歌、文字、回忆录等,通过摘取其中的片段,帮助学生复原当初的历史情景,从而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比如,初中历史老师在给学生教授“红军长征”这个历史事件时,完全可以借助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来逐步渗透。这首诗歌几乎涵盖了长征所有重要的时间节点和标志性地理坐标,可以说,通过这首诗歌,学生可以获得有关长征的整体性记忆。这首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画面感极强,学生通过阅读诗歌就可以将其连成一幅画卷,从而再现长征的情境。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预设了一个疑问,那就是红军为何要长征,老师可以就此展开,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和历史背景; 再比如“远征”,学生一听可能会下意识地想,长征到底经历了多少路程,“万里长征”真的就是切切实实的一万里吗? 进行对照,告诉学生们“万里长征”只是一个约数,是一个象征的说法。再比如《长征》的第二联和第三联,道出了长征途中红军经历的四个重要地方———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这四个地标,找出红军这几个地方所在的省份,红军到达的年份等信息; 尾联以“岷山”收尾,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幅红军突破岷山之后回首远望的喜悦画面。通过这种以语言创设情境的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透过文字来实现历史情境的复原,从而获得真切的历史感受,提升教学效果。

二、借助历史剧创设情景,真实地展现历史事件

历史往往由后人解读,后人在解读之前,必须尽可能掌握系统全面的历史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历史还原,因此,对历史情境的把握就非常重要。而且,初中历史教学只是简单的历史入门,内容非常琐碎,学生谈不上对很多历史事件的全面了解和评判,这就使得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难以对某一个历史事件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借助以历史剧创设情景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根据教材所提供的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通过合理想象,还原历史背景,扮演历史人物,从而在课堂上“演出”历史。

比如,在进行《商鞅变法》这节课程内容的学习时,老师可以先在课堂上介绍变法的背景、立木为信、商鞅刑罚太子师傅、废弃井田制、统一度量衡、连坐以及最后被车裂等历史细节。之后,将班上学生分为若干组,让他们以组为单位,排演一段历史剧,要求将以上的历史事件全部融入,可以适当虚构其中的一些场景,但是整体历史事实必须准确。经过学生自己排练之后,利用课堂时间让他们进行表演,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够收到传统课堂无法达到的效果。通过表演历史剧的方法,学生成了“真实”的历史人物,从而在排演过程中更能深刻地把握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感知历史人物的真实内心,了解他们行为的动机,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的处境和行为。在此基础上,形成立体、系统的历史印象。

三、通过问题引导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通过问题引导设置情景,就是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上,由老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回答,激发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需要注意的是,通过问题引导设置情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具有全面性,最好是开放性问题,但是最终要能够回归真实历史。

比如,在讲述“华夏民族的起源”的相关内容时,老师可以先问问学生“人类到底从哪里来?”提醒学生: “如果人类不是由猿猴进化而来,那么人类还有可能是怎么来的?”通过抛出这个问题,让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去寻找这一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在此过程中,其实老师已经营造了很多情境,因为问题一旦抛出,学生的头脑里可能会出现外星飞船、史前人类、外星人、女娲造人等千奇百怪的想法,然后这些想法就促使他们去思考、去探究,以便找到更为合适和恰当的答案。再比如,在讲述“丝绸之路”这一节时,可以首先在黑板上绘制出丝绸之路沿途国家的名字,然后让学生们谈谈,如果今天重走丝绸之路,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 沿途将会遇到什么人? 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 最短的线路怎么设计等等,通过这些设问,唤起学生们的想象力,促使他们自己去探究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他们对历史事件的了解程度和印象,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效果。

四、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现真实的历史情境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老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通过播放历史资料、纪录片、电影等视频图片资料来真实地展示历史情境,从而更加直观真实地展示出历史事件的全貌。老师可以借助现在一些电视台流行的历史解读类节目,播放一段影片后,开始补充相关的讲解分析。一方面,借助视频资料创设情境,一方面,借助分析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比如,在讲述西安事变的相关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当时国内外纵横交错的关系以及西安事件爆发时国内的矛盾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那么就可以播放电影《西安事变》。这类历史类电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全面地展示历史事件,而且它的内涵往往会非常丰富,从事件的发生的背景、主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关键性的历史细节( 比如骊山捉蒋洞) 等均会有所体现。而且,电影的好处在于可以“平行展示”,比如西安事变爆发后,全国各个基层的态度,发动者的态度、蒋介石的态度、国民党内不同派系的态度、共产党的态度以及国际社会的态度等等,均可以在电影中平行地展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真实、全面、客观地掌握历史事实和细节。当然,既然是历史课堂,那么对于电影中所出现的一些失实或者虚构的情节,老师应该及时给学生指出来,以便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呈现历史事实。

知古鉴今,历史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具有重要意义。创新历史教学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对于初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本人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探讨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的应用途径和方法,提高了情境教学法对于历史学科适用性和可行性。

摘要: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应用都非常普遍。但是,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情景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上的应用还十分有限。结合笔者长期的教学经验,探讨了通过语言描绘、表演历史剧、问题引导以及多媒体手段等方法,来营造历史情境,提升教学效果的可行性。

参与式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研究 篇8

关键词:参与式 课堂教学 初中政治

【分类号】G633.2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学思想政治课迫切要求对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及其教学中所面临的情况和问题进行研究。

一、初中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较多地应用着以下两种教学模式:其一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为过程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其二是“读读-议议-讲讲-练练”为过程的四环节教学模式。两种教学模式的共同特点是:以认知规律和“智能教育”规律为基础;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为基本任务;以“传知”、“育能”的需要为设计教学程序和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以课本为教学的主要信息源;以“阅读教学”为基本教学方式;以“接受学习”为基本学习方式等等。 虽然这种模式对于完成“传知”、“育能”等教学任务有其实际效果,在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教学方面也有其应用价值。

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这种模式对于思想政治课并非最优和最有效。邓小平同志指出:“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解决。”思想政治课属于德育范畴,它是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常识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课程,对于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起着奠基作用。

此外,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倾向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目的,因此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二、参与式教学

所谓参与式课堂教学,就是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思想,在政治课堂中,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去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进行学生间与师生间的教学互动。 这样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长此以往,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哲学素质与政治素质,并且为学生日后的独立思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也有学者认为参与式教学是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教师积极教学,学生主动学习,两者相互交流,相互渗透。 它是通过互动教学环境的营造,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交流与沟通,彼此观点碰撞,从而使“教”与“学”相互衔接的一种教学方式,最终使教学目标达到统一。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而且还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三、参与式教学的构建和运用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源源不断的长流水。”这就要求教师在掌握大量背景材料的基础上,精通教材,熟知学生,创造性地利用教学新手段,运用教学新方法,研究思维训练新形式。并且要注意营造一个充满情感的教学环境,以达到政治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最佳效果。在实施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教学中,的确还存在许多问题。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接受文明和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也肩负着振兴中华,培养人才的重担,我们必须以开放的胸襟和能动的心态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主动学习,主动转变观念,主动变革落后的教学方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变繁为简、变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有效地降低教学难度,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喜欢政治,亲进政治,在政治课教学中含英咀华,熏陶渐染,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参与式课堂教学,就是要坚持“以学为本”,真正摆正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体作用,是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更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急切呼唤。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在和谐的情景中,人的主体性容易发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也需要和谐的学习情景。在和谐的课堂情景中,教师和学生才能有效地相互指导学习。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和学生在轻松、活跃、融洽的民主氛围中,能够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才会有成就感,学生也才会有满足感。学生便会逐渐成长为具有大胆创新、个性丰富的人。

其次,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主探究地相互学习。在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进行自主探究并相互学习。教师和学生要创设培养学习氛围,使教师和学生积极地学习和探究。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积极性是学生主体性的标志之一,学生探究是实施“主体式”课堂教学的核心。 对于学生而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也是主体能力培养的过程。

第三,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教师要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课堂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还有情感的交流和价值的引导。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传递知识、情感和价值。

政治教学既是一门教书的学科,同时又是一门育人的艺术,它关系到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对学生的未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社会的发展趋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说政治教师的教学方向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对未来社会的走向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如何搞好政治课教学是每一位政治课教师乃至整个国家都应该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以朋:《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探索》,《文理导航》,2012年第12期。

[2]韩方珍:《初中政治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探讨》,《考试周刊》,2012年第6期。

[3]陈烨雄:《探讨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构建与应用》,《现代阅读》,2012年第6期。

[4]李斌:《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运用》,《成人教育》,2010年第3期。

[5]柴述家:《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文学教育》,2015年第3期。

参与式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研究 篇9

两年前我接到8年前一个学生的电话,“老师,黎平会议是什么时候召开的?”“1934年12月18日”我回答了他,当问及原因才知这天他去参加一家央企的面试,就是这道题把他拦到了。打完电话后作为历史老师的我陷入了冥思苦想之中,乡土历史是乡土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族灵魂的一个缩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具体的素材,然而,长期以来受到考试大纲的影响,在教学中总处于被忽略的地位。诚然,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和中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都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主张,将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能力。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把身边带有着芬芳泥土气息的人、事、物等资源融入课堂中,让学生从身边的历史获取知识,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又丰富历史教学的内容,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故本文是近两年来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乡土历史的体会。

一、乡土教材引入课堂的原因

1、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推动学生学习思维的转变

初中历史教材的知识比较简单,能力要求主要集中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因此在在初中的历史学习中,学生往往更赖性教师传授知识,让学生喜欢上初中的历史课程,从学生的身边入手,以身边的历史引导学生,引起学生的兴奋点和注意点,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从形象具体的历史到理解历史,让学生学习事半功倍。

2、培养学生乡土意识,做好情感价值观教育

在新课程的要求提及到“要充分利用乡土教材”,在历史课堂中融入乡土历史,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从家乡的历史认知中国的历史,从家乡的变化感受祖国的巨变,培养学生的乡土意识与乡土情怀,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中的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

黎平是一座历史悠久、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城市。从明末何腾蛟支撑明末一主三王到曙光之城黎平会议文化,从天下第一侗寨到万人侗歌,从精妙绝伦的刺绣和织锦到惊心动魄的斗牛节黎平的每一处都让你感受到了厚重的历史气息“月是故乡明”,在初中的历史课堂中引入这些乡土历史,将让学生更深入认识黎平,自觉爱护和守护自己的城市,提升公民道德素质。

3、依靠乡土,扩展历史教学的方式,丰富历史课堂内涵

将乡土历史与历史课堂相结合,通过对教学课堂的创造性设计,利用材料、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展现,用题目训练等方式形象呈现,可以也改变单一的历史教学方式,扩展历史教学手段,丰富历史教学内涵,活跃课堂氛围,让中学的历史课堂更多元化,更充满魅力。

二、乡土历史在历史课堂的运用

(1)作为课程的导入素材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而乡土地理材料就在学生周围,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学生时常接触的素材,让学生投入大容量的高中历史课堂,将乡土历史形成为新课的导入素材是适合的方式。如讲述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的时候,我利用大家喜闻乐见的侗家房屋一般为木结构的外廊式“干栏”楼房,屋的下层饲养家畜,二楼三楼住人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体会长江流域河姆渡遗址的生产、生活情况。同时使学生联系、比较等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2)乡土历史资源既能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也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既不可能把所要讲的事物和现象都搬到学生眼前,因此我们只有充分利用客观存在于学生周围的,为学生所熟知的乡土历史资源,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如在讲红军长征时,可引导学生参观黎平会议会址,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经湘江战役后,部队锐减过半。红军在敌人重兵前后追截堵截的情况下,处境异常危险。1934年12月14日,中央红军长征由湖南通道近入贵州,红军攻下黎平。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召开了红军长征途中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史称黎平会议。当我介绍到此时,看到学生目不转睛的盯我,于是因势利导地问“黎平会议争论的焦点问题是什么?”“它与遵义会议有和联系呢?”细心观察的陆同创同学从展厅中找到了答案“焦点是关于红军进军方向问题,采纳了毛泽东提出的西进贵州、建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的建议…”没等说完宋晨宇抢着回答“黎平会议是党和左倾错误作斗争的重大胜利,从思想路线上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了重要的准备,从而揭开了伟大历史转折的序幕。”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在争先恐后的回答中,观察、感受、体会、感悟这段历史,使学生加深对红军长征的印象。可见学生不仅知识理解更加深刻,思想境界也得到升华。学生不仅对家乡充满了自豪感,而且对历史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乡土教学收到了双重效果。

参与式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研究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104-02

语文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教师们在阅读教学领域都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模式。然而,随着课改的深入,阅读教学仍有待进一步改革。

下面,结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案例,谈谈初中翻转课堂的实施以及在翻转课堂的背景下,互动课堂构建的主要策略,以期共享。

一、翻转课堂的意义

翻转课堂是在新课改推进了近二十年之后的进一步推进,是新课改下应运而生的各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总的概括和归纳。

翻转课堂这个词源于音译flipped classroom或者inverted classroom.flipped是快速翻转、令人心动的意思,inverted是“反向的”、“颠倒的”的意思。无论是从英语字面,还是汉语词的理解,都是课堂模式的转变之意。

二、翻转课堂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方面的误区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们有时对授课方法无所适从,有时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放心不下,他们总有这样的担忧:如果学生自主学习了,那么,老师做什么?课堂上,也常见老师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无所事事„„这样的翻转课堂,缺少老师的参与和指导,没有老师的点拨与调控,课堂自然会发生失控现象,导致自主学习的质量不尽人意。有的教师不无调侃地说“学生学、学生讲,老师下岗了;翻转课堂了,老师听学生的,老师围着学生转„„”面对新课改,面对翻转课堂,教师的无奈与纠结溢于言表。

2、学生方面的问题

翻转课堂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这需要学生在课前要有大容量的知识储备。然而,由于条件的限制,农村中学的学生很难做到家家有网络。学生的预习还是在以教材为基准、导学案为依据的浅层面上的自主学习。并且,由于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高,很多学生在预习环节就会钻空子,抄袭同学的预习学案来应付检查;课堂上,多数学生成了“局外人”,很少参与活动,优生的发言代替了老师的“一言堂”,导致合作的低效。

三、翻转课堂的具体实施策略

翻转是将教师的“讲”为重心向以学生的“学”为重心的转化的模式。这个教学模式的构建,有坚实的理论做基础,如陶行知先生的“教学作合一”理论、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美国的r.mager的学习理论等。尤其是美国著名设计研究专家r.mager通过三个问题形象地诠释了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的,一语破的地阐述了课堂改革的几个注意点:

(1)我去哪儿? 由“教学目标”到“学习目标”的转变;

(2)我如何去那儿? 由“教学方法”到“学习方法”的转变;

(3)我到那里了吗? 由“教学评价”到“学习评价”的转变。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积极交流呢?

1、注重课前预习的落实

课前预习什么、怎么预习,教师应该在认真研究教材和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预习提纲,让学生明确预习内容并采用适当的预习策略。

对于课文的预习提纲设计,以朱自清的《春》为例,可以设计为:

(1)了解作者情况:《春》的作者是____;我们以前还学过他的散文《_______ 》; 他的散文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2)字词的掌握:读准以下词语:应和、水涨、薄烟、黄晕、婉转、散在草丛里„...(3)课文感知:

a.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从整体上可以分为_____部分,分别为____、_____和____。

c.在盼春中,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在绘春中,作者具体描绘了哪几幅春天的美景图?在颂春中,作者着力歌颂了春的___、___和____。

这个预习提纲的设计,由浅入深,从浅阅读到深层的研究,可谓精细、实用。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提供给学生一些微视频的链接,让学生走进作者、走进优美散文的欣赏、徜徉在春的诗情画意里。

2、强化课堂的合作交流

课前预习是“学进去”,是为学生能在课堂上“讲出来”奠定基础,课堂上学生的交流和探讨是教学的重心,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应通过具体的学习任务促使每一个学生动起来。

(1)预习交流。上课时,教师不可急于进入教学的主题,应该给学生几分钟,让他们交流预习的成果。通过交流,起到彼此相互检查之作用,也为深层阅读做好了铺垫。

(2)问题探究。《春》对春花的描写细致入微,教师可以设计“作者是如何全方位描写春花的?”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探讨作者描绘春花的方法,体会作者描写细致、观察入微的特点。如从“树上的繁花”、“树中的昆虫”、“树下的野花”等,是“自上而下”的描写顺序;由“花”联想到“果”,是“由实到虚”的写作手法;由“花的颜色”到“花的味道”的“色味结合”描写角度;以及明写“花”暗写“风和太阳”的“明暗结合”的写作技巧等。

(3)对文章进行赏析。散文犹如优美的诗,读诗的至高境界是“赏诗”,而“赏诗”贵在抓住关键词语和修辞。如《春》对春花的描写部分可以从修辞,描写角度,重点词语等方面进行赏析:这部分采用拟人、比喻和排比等修辞,写出了春花齐放、鲜艳夺目的景象,给人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作者联想丰富,写景做到了虚实结合。这些句子流露出作者对春花的无比喜爱与赞美。作者写景语言生动,富有文采。读之,历历在目,如在眼前。

参与式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研究 篇11

【关键词】情境 思维 兴趣 能力 创新

历史课堂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就是把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但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具体性、综合性的特点,造成学生学习历史的某些特殊的心理障碍。为此,笔者多年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就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也有一定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自身的几点体会略加总结:

一、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启发思维、突破难点

问题情境是把问题巧妙地隐含在富有启发性的具体情景中,使问题含而不露。教师设计问题情境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之下,似有一种“拨开乌云见青天”的感觉,对突破教学难点,启发学生思维有很大帮助。

笔者在处理世界近代史《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兴起》这节内容的难点是“如何理解拿破仑对外战争两重性的特点”时,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在我们面前有四种人,第一种是法国波旁王朝的残余;第二种是法国的大资产阶级;第三种是法国普通人民;第四种是被占领地区的广大人民。学生进入情境,教师接着问:这四种人对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分别持什么态度?”学生进行讨论,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指出:他们不同的态度正说明了拿破仑对外战争的两重性,学生的认识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发展,既启发了思维,又突破了难点。

二、设计表演情境,有助于挖掘潜力、培养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更要求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突出能力的培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设计表演情境,对于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能力有一定作用。

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由于学生自己进入角色或扮演角色,这样学生对历史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内心的体验。与此同时,学生的说话、观察、模仿、思维、想象、分析、理解等能力在不断开发并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可以设计这样的表演情境:假如你是……你准备怎么办?让学生进入角色进入思维。在世界近代史《南北战争》一课中,为使学生理解《解放黑奴宣言》颁布的作用,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表演情境:假如你是南方的一个黑奴,看到这个宣言后,你决定怎么办?当时,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思维也相当活跃:有说决定立即逃跑、投奔北方的;也有决定就地起义的;更有决定不露声色留下来,等待时机一举摧毁南方奴隶主的势力的。学生们个个讲得有声有色,如此一来,教材上那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黑奴的革命积极性”的描述,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因此,设计表演情境,令其他同学看到了一段活生生的历史,课堂效果自然很好,学生的各种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和提高,这无疑是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利用语言情境,有助于渲染气氛,陶冶情感

历史学科过去性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的讲课必须生动形象,富有感情,引人入胜,才能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语言描绘,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很大的指向性作用。

当教师讲述仁人志士献身祖国的英勇事迹,学生也会情动而相随;当教师讲述某些奸凶的与敌勾结、出卖民族利益,学生也会对其产生憎恨。正所谓以情动情,师生感情达到共鸣的境地。例如,讲述中国近代史上女革命家秋瑾时,教师满怀激情地说道:29岁那年,秋瑾离开了温暖安逸的家庭,离开了两个年幼的孩子,抛弃了舒适宁静的生活,毅然出洋留学,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为的是给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寻求一条出路……,她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我们在她身上看到了一代女革命家為革命不懈奋斗的坚韧毅力和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此时学生的脸上都流露出凝重的神色,他们的内心深处迸发出对女革命家的钦佩的真实情感,教师用语言情境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已尽在不言中。

因此,用语言描绘情境确有其感染性,教师的情感影响着学生的情感,调动了整个课堂气氛。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逐渐形成清晰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和道德观。

四、复现历史情境,有助于激发兴趣,形成动机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知乐之者。”因此,如何引起学习历史的兴趣,形成学习历史的动机,增强历史教学的吸引力,是历史教学首先要解决的任务。 教师可采用实物、图片、录像、投影等多种手段,使历史情境复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动机,从而达到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以《明朝对外关系》一课为例,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幅画面以引起学生的注意,随之提出问题:你们有谁知道这幅图上的船是我国什么朝代的?这船与我国历史上哪位历史人物有关?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再以《人民解放战争基本胜利》一课为例,教师准备好一段有关“渡江战役”的录像,上课时对学生说: 让我们一起来看当年渡江战役时人民解放军的磅礴气势的一段录像,于是全班所有的眼睛都集中到了屏幕上…… 之后,所进行的课堂提问正确率就很高,教学效果也就提高了,激发了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

上一篇:道德和行为规范下一篇:电话销售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