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课堂参与研究(精选12篇)
高校学生课堂参与研究 篇1
近几年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等原因,大学生群体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生源素质下滑。在现在的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的学习质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学生挂科、补考在各高校显现出越演越烈的情况①②。
在一些实证研究中,研究人员将学生学习质量下降归结于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出现下降③。具体表现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比较少,许多学生在课堂中看小说,玩手机或者睡觉。即便在一些课堂中学生参与其中,也多是被动参与,配合教师的教学要求而已。因此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成了高校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一、学生课堂参与的现状
《现代汉语词典》将“参与”解释为“加入某种组织或活动”。美国学者阿斯汀在针对大学生的研究中提出,学生参与是学生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大学生活的过程④。如果将学生参与的场景放在课堂,则可以将学生课堂参与定义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自觉的、积极的参与者,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与发现者,是自己主体建构与发展的主宰者,并在每次参与过程中实现其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展⑤。
一些研究者针对学生参与学习主动性下降进行原因分析,归纳出多个原因。如学生长期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背景下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学生不会也不主动地进行学习;学生在高中教育中被教师灌输大学教学管理很宽松的印象,因而不积极投身于课程的学习;大学教师习惯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学生较少参与课堂。这些原因只是浅层次地分析了学生较少参与课堂的现象,未能从学生参与课堂的过程来深层次地分析。
二、学生课堂参与的心理过程
图1 参与的心理过程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参与是一种行为,而行为的产生需要先有动机存在。因此参与行为的产生需要用动机理论进行分析。当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动机产生后才有可能促使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并且只有在不断重复和强化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动机之后才会进行持续性地参与。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心理过程如图1所示。
(一)参与动机形成
动机是指一个人想要干某事情而在心理上形成的思维途径,同时也是一个人在做某种决定所产生的念头。动机的形成离不开内在驱动力和外在的诱因。内在驱动力由个体的内在需要所引起。学生参与课堂的内在需要包括求知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指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有好奇心,希望通过参与课堂学习获得对于未知事物的了解。尊重的需要指学生希望在课堂学习中表现良好能够获得父母的称赞、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自我实现的需要指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最终获得考试成绩高分,获得奖学金、荣誉称号等体现自我价值。学生参与课堂的外在诱因指的是学生在参加课堂学习时来自外界的压力或吸引力,如教师以作业或课堂任务的形式要求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压力,学生群体要求学生个体一起参与的压力,教师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吸引力,学生群体依靠群体情感而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吸引力。当内在驱动力和外在诱因朝相同方向产生作用力时,就促使学生产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动机。
(二)参与行为发生
有某种动机不一定就会引发某种行动,即学生有了参与课堂学习的动机也并不一定就会真正参与到课堂中。从参与动机的形成到参与行为的发生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影响因素,比如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是否方便,是否有足够的资源可供其顺利进行课堂学习等。只有当其参与动机足够强烈让学生克服不良影响因素时才会真正产生参与的行动。
(三)持续参与学习
图2 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关系
学生参与课堂是否可持续也值得关注。在一些课堂中,学生参与到教师提问的环节,但只是简单地一问一答式的浅层次思维的参与,或者学生按教师要求参加课堂讨论,形式上热热闹闹,收效却很小。这样的学生参与只能视为浅层次的参与,一方面不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很难持续进行。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其所获刺激的反应,当刺激对他有利的,他的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若刺激对他不利,他的行为就可能减弱⑥。要将学生单次短时间参与课堂学习变为多次长时间参与课堂学习,就需要对其参与课堂学习进行正面的强化。
三、学生课堂参与的影响因素
从学生参与课堂的过程分析来看,在不同的参与阶段都存在着不同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有一些是正面促进学生参与行为产生的,也有负面阻碍学生参与行为产生的。只有当正面的影响因素强于负面影响因素时,学生的持续参与行为才会产生。
(一)影响学生内在动力的因素
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动机主要受到其内在的学习驱动力影响。通过对学生进行访谈调查,可以了解到形成学生内在学习驱动力的因素包括三个正面影响力的因素,即求知的欲望、获得尊重的欲望和通过学习实现自我的欲望,一个负面影响力的因素,即对学习厌恶的情绪。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可以知道,每一个人都有了解未知世界的欲望,因此求知欲是学生与生俱来的,是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要正面影响因素。尊重的欲望也是人的需要之一。人都是社会人,与他人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学生通过学习取得优秀的成绩,从而获得他人的尊重,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内在动力。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需要,学生在大学期间要体现其个人价值,实现自我,认真参与课堂学习是最常见的途径。因此求知的欲望、获得尊重的欲望和自我实现的欲望是学生参与课堂重要的内驱动力。但是在实际教学观察及访谈会发现,理论上存在的三个需要在学生课堂学习中表现却不明显,相反,许多学生学习厌恶的情绪较强,这一现象在高职院校学生中更加明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如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和个人原因。要解决这样复杂的问题非常困难。
(二)影响学生产生参与动机的外在诱因
在对学生访谈调查中了解到,学生将影响他们参与课堂的外在因素分为教师、同学和课程三个大的方面。教师的个人魅力成为影响学生产生参与动机的外在因素。有一些学生因为和授课教师熟悉,欣赏教师的个人风采,所以比较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当然教师的教学能力比其个人魅力更显得重要。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语言表达都影响着学生的参与动机。并且教师的个人能力会使学生对课程的趣味性、课程的难度产生不同的理解,这将更直接地影响学生的参与动机。所以当教师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并且将教学内容进行了合适的处理,使学生产生了对课程的兴趣,使学生学习课程的难度降低,那么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动机也将增强。课堂教学任务严格的考核方式使学生不得不参与课堂学习以顺利完成考核,这也将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的动机。当然这一个阶段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也不能忽视,在积极且有明确分工的群体中,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动机也将增强。
(三)影响参与动机向参与行为转变的因素
在内部动力和外在诱因不同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参与动机不一定就会转变为参与行为。这个转变过程受到了以下因素影响:一是学生的个人能力,这包括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学习能力、个人素养。如果没有基础的知识铺垫,那么学生难以接受新的知识。比如,在不熟悉会计基础科目设置的情况下,学生就难以理解企业财务报表的数据,也就很难参与到《财务管理》一类的课程教学中。学生个人能力中最重要一点就是学习能力。不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训课程,在教师讲解或指导下,学生只有理解教师真正意图,才能按照要求参与课堂学习。个人素养包括个人的口头表达、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很多时候学生能够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积极进行思考,但苦于自己的个性、不善言词的缺点而不能有效参与到课堂中。二是课程教学中的教学资源,如教室桌椅、机房电脑、实训室设备。在我们的调查中,一些学生就明言传统教室秧田式桌椅布置会影响他们的课堂讨论;使用机房电脑时,遇到死机或运行速度慢也会打击他们认真参与学习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在学生产生参与动机之后,如果遇到一些不良诱导,如手机发出的消息声,其他同学的打扰等都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其放弃参与动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监督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干扰中摆脱出来,顺利实现从参与动机向参与行为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除了监督之外,还要适时根据学生的个人能力来加强指导,以降低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难度。
(四)影响学生持续参与课堂学习的因素
激发学生的参与行为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保持并不断激发学生参与行为,形成持续参与。不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还是行为心理学中的强化理论,都提出若要获得人的持续行为,就要让其不断得到行为的正向刺激,从而主动重复其行为,最终不断学习获得技能。因此在学生的参与行为之后,能否及时得到正向刺激就影响长远。学生通过参与课堂能够获得知识、技能,提升其个人能力,满足其求知欲,那么这将减少其厌学的情绪,增强其求知的欲望,也就更容易地产生继续参与的动机。许多的研究都发现,鼓励的正面刺激作用会大于批评的作用,更易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级的动力。教师的鼓励和同学的肯定毫无疑问会大大增加学生的个人满足心理,实现其获得尊重的心理需求。
在学生的参与行为之后,不论其参与的结果怎么样,都要给予其正向的刺激,以使其不断产生新的参与动机,从而持续地参与课堂学习。
四、结语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保证。在学生参与课堂的心理过程中,各种因素都将影响学生的参与效果。但归纳起来就是内因和外因。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而学生参与的内因就是学生的学习内在动机。外因则是教师、同学、课程及环境。外因是可以改变的,内因也可以在外因影响下进行改变。因此,可以从外因着手,不断提高教师的个人能力,优化课程,改善教学条件,减少一切不利因素,从提高学生一次、两次的课堂参与开始,培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最终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摘要:学生课堂参与度低成为高校教学质量下降一个重要原因。学生参与课堂的心理过程包括产生学习内在需要、参与动机形成、参与行为发生和持续参与行为。文章分析了影响学生参与课堂的各个因素,为解决学生课堂参与度低的问题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课堂参与,教学质量,高校
高校学生课堂参与研究 篇2
【摘要】: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观认为: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其实质是对学生实施主动性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形成爱学、能学、会学的现代学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课堂教学为体现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应“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注意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集体精神,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可见,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教学理论相当重视加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参与度,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和帮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自觉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可通过设置障碍来励炼学生的意志,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教师可围绕学习目标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知,让生明确参与学习的方向;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大大丰富学生参与学习的资源;教师可组织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多为学生创设参与学习的空间;教师可进行分层教学,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大胆参与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中的主渠道作用,从而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在民主、和谐、友善、合作的气氛中学习文化知识,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关键词】:引导主动参与策略
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观认为: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其实质是对学生实施主动性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形成爱学、能学、会学的现代学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课堂教学为体现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应“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注意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集体精神,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因此,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教学理论相当重视加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和帮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自觉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策略一:障碍励志 激发参与的动力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靠学习责任感和学习兴趣两个要素得以保持,两者相辅相成。因此,他们都是激发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过程的`重要手段,而励志能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趋于稳定和自觉。要想激励学生努力奋发向上的志向,离不开障碍的磨炼。因此,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不断的提出一个又一个使把劲能跨越的小障碍,从而激发学生排除万难,勇攀知识高峰的动力,使学生真正投入到探知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师可先通过一个用铁丝弯成的圆,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用“切断并展开圆周”的方法,可测得这个圆的周长。这时,教师又拿出一个用硬纸板做成的圆,用“切断展开法”能测出这个圆的周长吗?学生的回答是不能。那么怎样测量这个圆的周长呢?肯定有好办法!通过动手尝试,学生得出了“绕线法”和“滚动法”两个好办法。这时,教师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谁能测量这
高校学生课堂参与研究 篇3
摘 要:体育文化是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一种校园文化,在校园体育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取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分析法、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学生参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从校园体育文化的不同角度进行讨论,研究当前学生参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重要意义及必要性,同时分析当前限制学生参与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因素,并从研究中获得能够使高校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文化的策略方法,在不断发展体育文化的同时对体育文化进行创新,更加充实校园体育文化内容,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大学生参与体育文化的热情,从而增进身心健康,提高全面素质及发展。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大学生
目前湖南省部分高校在读本科生参与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多数高校管理者缺乏对开展校园体育文化的意识,忽略校园体育文化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只对极少数为在体育竞赛中取得名次奖项而让有限的体育尖子参加体育运动训练和比赛,或为举办体育赛事而进行的体育文化活动;与中小学师资和场地器材等相比,可以说高校实施体育文化建设条件比较优越,但由于高校总人数较多,用于体育文化场地场馆以及活动器材等方面的制约,场馆器械设施的缺失和参与体育文化活动氛围都成为阻碍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文化的主要原因。
一、研究目的
在现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社会上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尤其对于体育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更为广泛,那么高等院校作为培育社会所需要的高等人才的摇篮,学生作为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主体,所以在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同时,如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吸收符合社会发展所需的先进体育文化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学生参与性的提升,才能使体育文化管理制度及教育形式的改革、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各方面整体素质的提升、增强体育文化活动的创新性。如何对高校体育文化管理制度的改革、转变校园体育文化教育形式,提升大学生对体育文化满意度,以及体育物质文化需求等问题的解决是促进大学生参与到校园体育文化中的研究,对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文化研究提出相应的结论与建议。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为了使研究内容更加全面,通过查阅大量关于高校体育文化知识,认真学习体育教育学,体育文化期刊等书籍,在网上收集相关大学生对参与体育文化现状和文献资料了解,达到充分了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现状,综合所掌握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作为写作的依据。(2)问卷调查法。通过对高校校园走访,对高校教师及学生进行面对面的采访,提出关于体育教师与学生对体育文化的参与度,以及了解湖南省高校体育文化管理制度及物质文化条件的情况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3)数据统计法。对收集的数据首先用Excel表进行筛选统计,对各项数据进行处理和归纳,用量化的数据分析,找出潜在变量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
三、现状与分析
(1)在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文化因素中,高校领导在管理校园文化中对体育文化管理工作相对缺失,体育管理制度体系不够明确,对体育师资开展体育文化知识教育掌握程握,学生对于体育文化的满意度存在差异,应引起高校领导阶层对体育文化制定长远规划的关注与重视,体育教学师资体育文化新的认识。(2)体育文化教材及教学内容过于陈旧,部分同学对体育文化课程满意度不高,学生缺乏参与体育文化课程的热情,学校应对体育文化课堂创造新的组织活动氛围,重视体育文化理论学习,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文化理论学习的兴趣。(3)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受学生习惯影响,加强体育文化活动的宣传,优美环境的创建等一些必要的措施,还受业余时间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所需体育装备所支出的比重有比较重要影响。
四、结论
(1)湖南省高校体育文化教育整体状况较好,能掌握基本的体育文化理论知识,但体育文化管理制度存在缺陷,教学模式传统单一,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热情有待提高。(2)湖南省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较多,但活动内容不够系统,同时体育理论知识了解需要加强,学校应大力发展学生体育文化理论知识,教师队伍发展具有创新性的体育文化,进而吸引学生参与。
五、建议
(1)通过创新体育文化管理模式,及新型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热情,培养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文化的意识,弘扬体育文化精髓所在之处。(2)体育文化理论知识不容忽视,开展具有特色的体育理论知识竞赛,发挥高校体育社团的组织能力,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为促进学生参与体育文化,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体育人才。(3)加强体育文化所需的物质文化建设,提高体育场地建设的经费比重,使学生顺利参与体育文化活动得到保障,使学生参与体育文化创建更好的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高校学生课堂参与研究 篇4
学生到课率与课堂参与度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一项基础性指标。本文以江西一所高校为案例, 拟对该校学生总体到课率及课堂参与度进行调查分析, 试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学生课堂出勤率在大学四个年级间是否存在某种规律?原因何在?如何应对?
本研究主要通过课堂观察、座谈、访谈和查阅学校教学工作文件、教学督导资料等途径收集资料。具体来讲, 在征得相关教师同意后, 我们多次走进课堂听课、观察, 课后与学生和教师进行座谈, 并就一些突出问题对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了重点访谈。与此同时, 我们还对该校多位教学督导专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度访谈。另外, 我们阅读了该校大量的教学工作简报和教学督导简报。最后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反复核实、分析总结。
二、学生到课率及课堂参与度现状分析
(一) 各学院总平均到课率偏低, 且学生到课率在学院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学生到课率是指按教学计划进程安排, 教学班理论课程 (含实践课程) 学生实到人数与应到人数的百分比。学生到课率可以反映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表2-1显示了抽样学院学生的到课率情况。
从表2-1可以看出, 12个学院的总平均到课率为86.27%, 学生平均到课率在80%以下的学院有4个, 平均到课率在90%以上的学院有4个。需要指出的是, 虽然学生到课率在各学院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但本研究尚未发现文科与理科学院学生到课率存在明显差异。然而有一点需引起重视, 即音乐与美术学院的到课率均处于末位。
(二) 随着年级的升高, 学生的到课率呈下降趋势
进一步研究发现, 学生到课率与学生所在年级有一定关系, 具体表现为年级越低, 到课率越高, 年级越高, 到课率越低。随着年级的升高, 学生的到课率直线下降。特别是到了大四阶段, 学生的平均到课率仅为25%左右, 详见表2-2。
注:表中数据根据本研究个案学校教学督导组于2008年9月~2010年10月教学常规检查统计资料整理而得, 共涵盖该校12个本科教学学院。
注:表中数据根据本研究个案学校教务部门于2009年9月~2010年10月统一组织实施的教学常规检查统计资料整理而来。
在大四课堂上发现, 在60人班级的课堂上, 有50名学生到课已经算到课率最高的, 且有这种高到课率的班级属于少数。更常见的情况是, 在22人的班级中, 仅有7名学生到课;42人的班级中, 仅有10名学生到课;在94人的班级中, 仅有10名学生到课, 在88人的班级中, 有9名学生到课;在39人的班级中, 仅有2名学生到课。由此可见大四学生的到课率严重偏低。
(三) 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 部分学生注意力较为分散
教学是两个认识主体为达成共同目标而在同一时空下有机结合共同完成的认识活动, 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缺少任何一方的参与均不能称其为教学。我们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行了分析。所谓学生课堂参与度, 是指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学生, 其参与课堂教学的深入程度。学生课堂参与度, 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学生在课堂时间内的“出场”或“在场”, 二是学生在何种程度上参与了课堂教学。
听课中发现, 不少学生在课堂上不太关注教师讲些什么及讲到哪里, 而是各干其事。有的学生在埋头准备某种考试, 有的在看与本门课程无关的书籍, 还有的学生在玩手机游戏等等。该校教学督导专家们指出:“我们听课常常发现, 有的学生听课不认真, 课堂上不记笔记, 讲话、打瞌睡、玩手机、看报纸、看其他书、吃东西、打塑料结等现象都有”。结合我们的听课与教师及学生反映的情况来看, 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偏低, 课堂注意力不够集中。
三、原因分析
学生到课率及课堂参与度为什么会比较低呢?根据调查, 我们分析原因主要如下。
(一) 部分教师教学态度不认真, 课堂管理松懈, 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力较差
一是部分教师教学态度不认真, 致使学生不愿听课。听课中发现, 个别教师课前未充分准备, 上课无教案, 拿着教材边念边解释, 整节课没有板书, 学生听课情绪不高, 部分学生打瞌睡。教师在给学生授课时多数时间是坐在固定位置“读”课件或文本, 不作任何解释, 其目光很少接触到学生。有的教师上课播放视频时未对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也不对视频作点评;有的教师让学生演讲, 但学生演讲后教师却不作任何点评;还有的教师事先做好课件内容的录音, 上课时一边放课件一边放录音, 教师只起串联课件内容的作用。又如, 某课应到58人, 但每次到课一般不超过10人, 原因是该教师讲课不符合专业特点与实际, 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也从未予以关注。访谈中学生反映, 有的教师上课经常迟到10~30分钟, 尤其是晚上的课。有的教师甚至上课忘记携带课件, 等取回课件时一节课已经结束了, 等等。这些现象均是部分教师教学态度不认真, 对课堂教学不负责任的表现。
二是课堂教学管理松懈, 导致学生课堂纪律差、参与度低。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违纪现象态度不明确, 处理不及时甚至不处理是造成学生课堂纪律差及参与度低的重要原因。笔者在听课中发现, 学生迟到的现象较多, 有的学生迟到15~20分钟, 有的迟到近半个小时;有的课上迟到10分钟以上的学生超过10人, 尤其是下午第一节课;迟到的学生直接从后门进去, 而教师只顾自己讲课, 对迟到的学生视而不见, 不过问、不管理。例如, 某公共课上, 有很多学生交头接耳、看其他书或做与课堂无关的事, 还有少数学生从开始上课就玩手机, 一直玩到下课, 而教师并没有进行及时管理和教育。再例如, 在X课上, 教师在用电脑示范各种颜色、图形的设计, 而讲台下近十个学生在电脑上打牌但教师却全然不知, 等等, 类似现象不一而足。
三是部分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不当。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手段的核心部分, 如果教师运用得当, 能极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考察的这所高校从2005年起就开始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然而, 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却不同程度影响了教学质量的巩固和提高, 主要表现为:一是课件不清晰, 不少教师展示在屏幕上的文字、图表、图像等模糊不清;二是课件中的文字繁杂、累赘, 不能简洁、明晰地表达基本观点, 而是教材内容的搬家, 或者文字晦涩难懂;三是“一次辛苦几年闲”, 教师只要制作好了课件, 年年都可以照课件去上课, 不去深入备课, 所以有的人把多媒体教学戏称为“懒汉教学”;四是教师“照本宣科”, 只对屏幕上的文字做一般的解释, 对主要观点却没有深入分析和阐述, 随意打发一堂课;五是教师坐在操作台前念讲稿, 从上课一直念到下课, 无师生互动, 无师生情感交流。这样的教学显然很难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难以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 调动其课堂参与的积极性。[1]
(二) 部分课程设置不科学、不合理
在课程设置上, “理论课偏多, 实验与讨论课偏少, 专业课程相对陈旧”, [2]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及市场需求不符, 致使学生缺乏学习热情。此外, 课程开设太多, 有部分专业学生平均每周上课45节以上, 最高的课时达到50节/周, 学生几乎天天上课, 很难有自主学习的时间, 课余生活得不到保障, 致使学生厌恶课堂学习。有的院系为了给高年级学生为升学或就业作准备腾出时间, 将本来应在高年级开设的课程挤压在低年级开设, 这不仅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 还增加了学生在学习适应性上的困难, 同时还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还有部分教学院系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量, 将与本专业关系不大的课程作为公共课程在大学高年级学段开设, 导致学生对此意见很大, 以至于在思想上、行为上消极对待。
(三) 考试办法不合理, 考试命题不科学, 学生容易过关
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过大, 使得多数学生能够通过提高期末成绩的方式来应付达标考核。而期末考试又以考查记忆性知识为主, 尤其是文科类的专业课及公修课的期末考试, 其内容多属于记忆性质。诸多实践经验表明, 教师考试出题的内容不会超出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 也就是说不会脱离学生手中的教材或教师的教案或讲义。这样, 平时上课出勤率低和课堂参与度低的学生就可以通过背教材或通过别的方式获得教师的教案或讲义甚至试题库来应付考试。学生只要在期末考试前一段时间进行较高强度的背诵就可以通过考试。另外, 由于学生重修课程不需交费, 这也大大降低了其重修的成本, 这可能也是学生不注重课堂学习的原因之一。
(四) 部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导致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
访谈中不少学生反映, 他们对课堂教学不感兴趣, 主要原因是他们觉得理论知识太多, 太空泛, 不实用, 尤其是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教学, 与他们所期望的“学即能用”的知识和技能相去甚远, 他们认为这些课程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 学了也没有多大用处, 特别是对就业没有很大的帮助。因此, 他们对这些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较低。
(五) 准备各种考试与外出求职, 导致大四学生缺课现象严重
随着年级的升高, 学生越发关注其毕业后的去向和个人将来的前途。在对待学习的态度和行为上, 不同打算的学生的关注焦点截然不同。对于大四学生, 他们主要关注自己毕业后的去向。因此, 他们会将时间和精力主要用于准备各种考试或就业应聘等活动, 从而较少关注课堂学习。
四、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及成因, 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和参与度, 以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一) 建立健全教学检查制度, 加强教学监控与反馈力度, 确保教学秩序的稳定
为了确保教学的正常进行, 学校要建立健全常规的教学检查制度。从开学到期末一以贯之:一要靠各教学院系自身的力量维护其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要依靠学校教学督导通过听课、调查、座谈、走访等多种形式检查和督导来促进教学工作的良好运行, 三要靠学生教学信息员对日常教学的信息反馈来激发师生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这样可以促使全体师生重视教学工作, 稳定教学秩序, 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进行适时调控。需要强调的是, 教学管理部门在加强教学监控工作的同时, 更要加强对相关信息的处理、解决和反馈力度, 不能只停留于信息收集的阶段。对于教学中发现的重大问题要及时给予解决, 对于部分责任心不强的教师, 一经发现要及时通报, 及时批评, 责令其限期端正教学态度, 认真履行教师职责。
(二) 合理分配课程门数和教学时间, 还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为保证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照顾学生合理的负担, 每学期课程门数控制在5~7门为宜, 其中繁难的“重头课”不宜超过三门。学生平时的学习负担, 应根据如下原则进行安排, 文科生的周学时应少于理工科, 高年级的周学时应少于低年级。每周课内外一般应控制在50学时左右, 其中周学时一般以控制在20学时左右为宜, 无论何种专业或年级。个别实验多、课堂练习多的班级, 可稍多于20学时, 但不应超过24学时。[3]这样既可保证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及学习深度, 又可避免学生因学业负担过重而影响身心健康。
(三) 提高教师思想认识、教学能力和水平, 以优质的教学质量吸引学生
师资队伍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是决定学生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就被调查的这所高校而言, 应从几方面着手。
第一, 教师要提高思想认识, 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教师的职责是教好书育好人, 因此, 首先就应具备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来自于对教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来自于对教师责任的认识。[4]任课教师要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为己任, 严格执行教师教学工作规范, 认真备好课, 上好每一堂课。另外, 针对目前部分教师教学态度不端正的现状, 主管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强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议学校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 (聘用) 和评价的首要内容。
第二, 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有效进行。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课堂教学到课情况检查应该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常抓不懈。不仅教学管理部门要抓, 任课教师也要加强课堂纪律管理。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 是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的基本保障。
第三, 切实提高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搞好高校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多媒体教学比例不断增大的现实使得提升其教学质量成为当前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抓手。[5]当前, 为了提高高校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各高校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信息技术教育资源, 有计划、分批次地组织信息教育技术研发专家、信息技术教育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对所有任课教师进行课件制作及有效使用等方面的培训, 使得多数教师基本能够制作清晰、简明、易懂的课件。有了好的课件, 还要能够用好, 这就不仅是相关技术培训所能完全奏效的, 还要依靠广大教师在琢磨和探究教学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其应用能力, 因此建议各教学院系还要大力开展教学法的研讨和培训。
(四) 改革考试办法, 促进考试命题科学化, 强化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地位, 重点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学校教务管理部门要会同各教学学院及教研室认真拟定科学合理的考试办法和试题命制标准, 改变单一陈旧的考试方法, 突出形成性评价在学生学业考核中的优势, 如加大考查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在综合考评成绩中的比重, 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同时, 还要增加纸笔考试试题的类型, 减少单纯考查记忆性知识的试题分值比重, 既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 又要突出考查学生学习前后思维能力的变化, 体现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江西某高校教学督导简报[J].2008, (76) .
[2]“C9教育联盟”大学校长就“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支招——通过机制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N].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 2010-10-24.
[3]潘懋元主编.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284-285.
[4]董源来.教师的职责是教好书育好人[A].中共赣南师范学院委员会宣传部.高教发展形势与学校“十二五”规划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学习材料[G].赣南师范学院宣传部, 2010, (9) :128.
高校学生课堂参与研究 篇5
学生是否参与课堂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尺度,该怎样组织课堂吸引学生,是每一个教师必须掌握的重要能力。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好奇心强、模仿性强、生性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而课堂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心理环境,课堂教学就是发生在这种环境中的师生交往、互动的活动,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就取决于课堂学生参与的程度深浅。因此学生参与课堂现状如何,该怎样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对一名教师来说变得至关重要。
见习的一周内,共听了三次三年级的英语课,另外自己也上了一节英语课,初次站在小学班级里讲课,感觉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紧张。在这期间,我仔细观察了小学生们的在课堂上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
由于期中考试即将来临,因此现在各科都处于复习阶段,我们听的课便是三年级的英语复习课。几节课下来都是老师用半节课的时间评讲试卷,再用剩下来的半节课考一张试卷。在老师评讲试卷时,可以明显看出有的班级的学习很愿意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而有的班级的学生却无视教师的存在,依然在做自己的事情。
通常,在课堂上愿意积极参与教师教学的班级的学生,学习成绩普遍比那些不愿意配合老师的学生要好。在三年级三班听课时,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只有一个男生会应和老师,会回答老师的问题。而当老师请别的同学回答时,很少有能够完整无缺的回答上来的。而当我们实习的小老师在帮忙批阅试卷时也发现,课堂上表现活跃的学生成绩也普遍较好。
高校学生课堂参与研究 篇6
有一种现象很普遍,那就是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上,学生积极举手、踊跃发言、参与热情很高,但随着年级的升高,特别是到了六年级,“小手如林、小脸通红”的局面很难看到了,取而代之的是课堂变得冷清了,学生变得冷静了,热情变得冷淡了。
按理说,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他们的语言表述能力更强,自主意识更强,参与热情更高,如此“沉默的课堂”是怎么产生的呢?有人认为是学生大了,变得害羞了,生怕回答问题错误引来嘲笑;有人认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抽象枯燥,提不起精神;有人认为是教师的引导不当,讲解代替了探索,霸权取代了民主,没有了自由的氛围;有人认为是一些传统观念的束缚——“沉默是金”“三思而后行”;还有人认为是“旁观者效应”的影响——群体学习中个体的责任意识会明显降低……这些分析都有一定的道理,从不同的侧面探究了学生“沉默”的原因。
但是,这些分析大多是从外部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消极影响而言的,是一种“否定性”分析。学生的“沉默”难道真的一无“是”处吗?我想也不然,既然学生年级高了,年龄大了,思维水平提升了,那他们在课堂上进行沉思和深思的可能性也应该更大了,也就是说,他们的“沉默”或许就是“沉思和深思”的状态的表现。如果这样,我们应该允许他们“沉默”,课堂中可以出现“沉默”,“沉默”的背后是思维的飞速运转,是一种能量的积蓄,是浪潮汹涌前的平静。
这样的想法对吗?需要事实来印证。
来自课堂的观察
[案例一]《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片段
在我校的“海陵之春”活动中,窦桂梅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节精彩的六年级语文课《圆明园的毁灭》。当窦老师问学生“有谁查过资料,知道圆明园面积有多大吗?”之后,课前对此完全没有准备的同学一下陷入了冷场。有一个学生勇敢地讲出“好像5200多亩;应该是300多公顷吧”后,窦老师马上给以肯定并告诉学生:“不过,这个数据还是很抽象的,它大概有多大呢?”课堂又一下子陷入了冷场。不过,只一会儿,就有学生开始小声讨论起来,还有的学生拿出笔在算来算去。窦老师静静地等了几分钟后,有学生举手说:“1公顷是10000平方米,如果我们的教室按照100平方米算,那就相当于3万多个教室。”窦老师向这位同学一边竖起大拇指,一边说:“3万多个教室,可见圆明园有多大。你想,这么大的面积由这些大园以及小园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是怎样的景观?”学生依次说出:应有尽有、不计其数、成千上万、数不胜数,圆明园不愧是举世闻名的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分析:课堂中学生的“沉默”有很多是出于问题有难度、有挑战,事实上,也只有有难度和有挑战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沉默”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沉默”吓倒。
[案例二]《最大的麦穗》教学片段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文字上简单、但思想性很强的文章,对教师的教学组织和应变能力要求都很高。当时,我们组内教师上这一节课时,就曾遇到过一次“课堂沉默”。在学生学完课文后,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想,学生的回答还是很踊跃的,比如,有学生说,“我从中体会了一个道理:时间一去不回头,机会失去难挽留。我们要好好地把握每一次机会”;有学生说,“课文启示我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有学生说,“人的一生仿佛是在麦地中行走,人人都在追求一个最高的理想,犹如在麦地中寻找那一株最大的麦穗。如果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看到这些学生的回答都很好,上课教师便提出更高的要求了:“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什么独到之处?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你有什么启发?”学生看书一两分钟后,没有人举手回答,老师又把问题问了一遍,还是没有人回答。这时教师就半拉半带“我们一般的上课是在教室里,而苏格拉底上课是在——(麦地里)”“我们一般的上课用课本,而苏格拉底却是用——(麦穗)”。教师又说:“不仅麦地可以当教室,社会也可以当教室;不仅麦穗可以当课本,整个大自然都可以当课本。”……教师讲得很投入,但学生并没有被教师深刻的讲解而迷住。
案例分析:很显然,这位教师在这里是想借鉴某特级教师上课的教学思路,但是从课堂实际来看,学生并未达到这样的理解高度。课堂的“沉默”实质上是对教学的一种无奈。
倾听学生的心声
记得有一次,一位教师上《三亚落日》时,都是问的一些浅显的“小儿科”的问题,最后学生都不愿意再参与课堂讨论了。课后我问一个学生,老师那么简单的提问,你们为什么都不举手回答?学生说:“老师的问题真是太幼稚!”看来,这时的“沉默”就是一种抵抗。面对课堂的“沉默”,我们还真不可小视,六年级的学生有着自己的看法。为此,我们曾经围绕“课堂上你在什么时候会保持沉默?”对学生进行调研。学生们出现了这样的回答:
“性格内向,不愿意在众人面前讲话。”
“老师很少要我回答问题,举手是白拳!”
“看见同学回答错了,自己就没有了信心,更不敢举手了。”
“上次发言回答错了,老师和同学都笑话我!”
“不发言,坐着听也蛮好的。”
“老师的问题,我要想好了才回答。可我想好时,别的同学已经被老师喊起来发言了。”
“我听会了就行,说不说没关系,大家都这样。”
“老师总是问难的问题。”
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沉默”的背后原因很复杂,心理的、情绪的、环境的、自我的、外在的……众多的原因,也反映出了学生对“课堂沉默”的认识缺乏共识。为此,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沉默观”,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心理倾向,并将“沉默”看成一种学习的资源,利用它来创造生动精彩的课堂。
教学实践的应对
我们解读沉默,并不是为了营造“沉默的课堂”,恰恰相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敢于面对沉默,乐意接受沉默。其次要善于打破沉默,要将“沉默”当作一种资源,创造出优质高效的课堂。
1用“言说”解围“沉默”。课堂上我们要营造一种敢说、敢言的氛围。除了激励和鼓励学生要主动把自己的想法和别人交流外,我们还从机制上给以一定的保障。比如,我在班级“勇攀高峰夺红旗”的规则中,就将“课堂踊跃发言”“有精彩的发言”等直接和升旗挂钩。在教师的关注和带动下,课堂“沉默”的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全班绝大数学生都乐于在课堂上表现自己。
2让“沉默”也来“言说”。课堂中的沉默如果是出于学生学习精神萎靡,散漫、无心参与学习,那这样的沉默我们要坚决拒绝。如果是出于思路不畅,思维受阻,凝神静思而出现“瞬时停顿”,这样的沉默不仅可以存在,甚而可以作为一种教学的境界。王玲湘老师执教《杨氏之子》时,一开课,她在向学生介绍自己时,说一位老先生称自己是“王氏之女”,这是什么意思?于是,学生就衍生出了“夏氏之女”“钟氏之女”。显然,这正是对课文《杨氏之子》做了“引而不发”的铺垫。当一生问“闻”是什么意思时,王老师说“门字里面一个耳”,想一想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学生马上就明白了。当一学生问“夫子”是什么意思时,王老师还是引而不发,只是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想想“夫子”这里指的是谁?学生马上悟得“好像就是指孔君平”,“是指对孔君平的尊称”。王老师的“引而不发”的背后就是不害怕学生进入“沉默”状态,“沉默”的过程其实是内部“言语”在快速表达的过程。现在,在我的课堂上,我也不追求那种表面的热闹,而是设计一个个“挑一挑,摘得到”的问题,让学生学会静思,在“沉默”中期待精彩的到来。
高校学生课堂参与研究 篇7
关键词: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社区体育服务
前言
近年来,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保健、休闲娱乐、社交、时尚运动、自我实现的需求不断高涨, 使社区体育服务的重要性逐渐突现出来, 而社区体育服务队伍是整个社区体育服务得以实施开展的重要人力资源, 社区体育服务队伍人数与整体素质, 是制约社区体育服务大发展的一个因素, 因此, 对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有必要进行探究, 构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社区体育服务体系, 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参与社区体育服务这一行为提供一定的保障, 解决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服务面临的指导者严重不足, 水平不高、年龄老化等这一问题, 给体育专业学生提供了体育实践的平台, 为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
本课题以吕梁学院体育系二、三、四年级200 名在校大学生、500 名社区体育锻炼者为调查对象, 以高效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 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近10 年来与该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 获得了一些与该课题相关的信息与资料, 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的理论依据。
2. 2 问卷调查法
对吕梁学院体育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200份, 回收198 份, 回收率99% , 有效率99% ; 居民问卷500 份, 回收率99. 6% , 有效率99. 9% 。
2. 3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数据处理软件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 1 城区居民对社区体育服务需求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 90. 7% 的城区居民对社区体育服务有需求, 9. 3% 的居民对社区体育服务没有需求, 45 岁以下91. 1%对社区体育服务有需求, 8. 9% 对社区体育服务没有需求, 45岁以上90. 1% 对社区体育服务有需求, 9. 9% 对社区体育服务没有需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城区居民对社区体育服务需求在场地设施需求、健身指导服务需求、信息服务需求, 组织服务需求、管理服务需求存在着差异, 男性居民社区体育服务需求第一的是场地设施, 占39. 8% , 女性居民社区体育服务需求第一是健身指导, 占45. 6% ; 居民文化水平越高, 表现出越高的社区体育需求; 分析其原因, 男性在体育服务需求方面比较注重场地设施, 而女性不太在意体育场地的选择, 通常在家门口附近进行短时间锻炼, 学历越高, 人们对社区体育服务的认识越高, 科学健身意识越强, 参与社区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越高, 社区体育服务需求表现越高, 所有居民对健身指导服务方面非常注重, 这与目前我国严重缺乏专业健身指导员的现象基本吻合。
3. 2 吕梁学院体育系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 51. 5% 的学生参加过社区体育服务, 其中男生参与过社区体育服务的占28. 8% , 女生占22. 7% , 95. 96% 的同学表示愿意参与社区体育服务, 95. 58% 的学生认为参与社区体育服务不是浪费时间, 83. 33% 的学生认为学习再紧张, 也会去参与社区体育服务, 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动机主要表现于社会实践、兴趣爱好强身健体方面, 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组织表演与健身活动和指导健身锻炼及传播体育与健康知识上, 而在体育信息服务和社区体育管理和体育信息服务上的服务较少, 81% 的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是无偿服务的, 但也有19% 的学生参与有偿或低偿的社区体育服务, 因此, 吕梁学院体育系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参与率还有待提高, 尤其是女生, 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是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 为了提高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而参与的, 这与学校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目标是一致的, 说明把社区体育服务作为体育系学生提高自身社会实践能力的一个实习实践是可行的。
3. 3 构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社区体育服务体系
3. 3. 1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社区体育服务内容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是指在政府的指导下和扶持下, 学生利用和开发社区内体育资源, 应用自身已掌握的体育原理和方法, 在社区组织开展各种健身、休闲、竞赛等活动, 指导居民体育健身, 传播体育与健康知识、为居民提供体育信息, 以满足全体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 不断提高和维护社区成员的健康水平, 直接为社区居民提供体育服务, 管理社区体育协会、俱乐部、体育活动中心等各类社区体育组织, 是具有福利性的社会服务或社会工作。分析吕梁市城市居民社区体育服务需求调查现状, 以社区体育理论为依据构建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内容要素, 主要包括健身锻炼指导服务、组织表演与健身活动服务、传播体育与健康知识服务、体育信息服务、社区体育管理服务五个要素。
3. 3. 2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社区体育服务形式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各地区不同情况, 社区体育服务实行无偿、有偿、低偿三种不同的服务形式, 使我国社区体育服务由福利性服务逐渐走向社会化服务。调查结果显示81%的体育系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形式是无偿服务, 这与社区体育服务公益性是相辅相成的, 但是为了使我国社区体育服务在社会化道路上有进一步持续的发展, 加大体育专业学生有偿或低偿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比例, 学生适当参与低偿或有偿性社区体育服务不仅能解决社区俱乐部缺乏指导者服务者现象, 也能调动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积极性, 因此, 政府、企业或市场型社区体育组织应该加大投资力度,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工资或奖励, 以激励学生积极的参与社区体育服务。
3. 3. 3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社区体育服务保障
为了引导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积极参与社区体育服务,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引导、鼓励、保障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 给予学生思想意识方面的引导与激励, 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必要的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渠道, 国家、省、市体育局与所在社区的高校主动联系, 和高校建立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合同与协议, 为体育专业学生提供机会, 保障学生有机会、有渠道参与更多的社区体育服务; 因此为了使体育专业学生积极参与社区体育服务这一行为更加有保障, 建议政府部门与学校联合建立一定的规章制度, 让体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免费参加培训考取相关的证件, 把培训工作下放到学校, 体育系组织学生培训、学习、考试以及发放证书, 并对积极参与培训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与激励, 大力调动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积极性, 更好地服务社区体育。
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缺乏时间与精力的保障, 学生有意识参与社区体育服务, 但缺乏相应的时间与精力, 有13.1 的学生认为自身不具备参与社区体育服务能力, 学生自身体育技能的掌握及熟练程度不高, 在服务过程中出现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的现状, 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意识, 提高学生对社区体育服务的认识, 端正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态度, 以保障体育专业学生在正确的思想意识引导下, 以饱满的热情与精力积极参与社区体育服务, 把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作为必修课课程与必要的实习实践环节, 设置课程《社区体育指导》以及其他相关课程, 计划相应的学时数, 为学生安排相应的实习实践机会和时间, 保证学生都有机会和时间参与或都必须参与社区体育服务实习实践, 邀请社区体育服务方面的专家、学者组织开展相应的专题讲座, 给予学生专业化培训与指导, 以保障学生能够获取专业的、全面的知识与技能, 不断利用自身掌握的体育知识技能的, 提高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 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化、系统化的社区体育服务。
3. 3. 4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社区体育服务评价
如何更好地利用学生自身掌握的体育知识与技能, 向社区居民提供基本的、多元化社区体育服务, 最终形成多元化、系统化的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体系, 以保障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应该构建社区体育服务评价体系要素, 通过政府评价、学校评价以及社会评价来构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综合评价体系, 对学生最终结果评价成绩作为该学生在校实习实践考核总成绩, 也可以作为评价优秀毕业生的参考指标, 为学生在以后的就业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评价中的政府参与评价10% 、高校参与评价80% 、社会参与评价10% , 评价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层次, 90 分以上为优秀, 75 - 89 分良好, 60 - 74分为合格, 60 分以下为不合格。
政府参与评价主要以街道办体协、人群体育协会、街道体育俱乐部、街道社区体育服务中心、体育辅导站、体育俱乐部、单项体协、晨晚锻炼点等社区体育组织参与评价, 对体育专业学生在参与社区体育服务过程中的服务态度、服务意识以及参与社区体育组织的管理能力, 居民体质健康监测能力, 会员档案管理能力进行评价, 评价为10 分制, 服务态度占2% 、服务意识占2% 、服务能力占6% , 政府对学生评价“满意”达到60% 以上, 就达到社会参与评价的10% 。
高校参与评价, 应该从学生对相关课程学习成绩的评价, 学生在社区实习实践时数、实践实习教案与总结, 在实践过程中技术技能展现于教学效果的评价, 也可以从学生的社区体育价值观、体育服务行为进行评价; 评价系统也应该包括学生对自我服务能力的评价, 自身能力的客观分析以及同学之间互帮互评, 高校评价设计包括40% 的课程成绩、40% 的实践成绩、10% 的自我客观评价与10% 的同学之间的互评。社会参与评价主要是社区居民锻炼者、健身俱乐部学员、企业用人单位参与评价, 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 激励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积极、有效、可持续的参与社区体育服务, 在满足居民社区体育服务需求的基础上, 进一步缓解我国社区体育指导员者严重不足的现状, 促进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全面的发展, 进而提高就业率。
社区居民锻炼者和健身俱乐部学员参与评价应该设计锻炼者评价量表及问卷, 在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实习实践结束后, 对学生体育健身指导能力、讲解示范能力评价、组织体育活动与竞赛能力、以及学生在社区体育服务过程中体育健康知识、体育信息的传播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居民锻炼者和俱乐部学员对学生评价“满意”达到60% 以上, 就达到社会参与评价的10% 。在学区体育模式下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 逐步形成校企合作共建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主动适应地区人才需求,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共同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实施《社区体育指导》课堂教学、社区体育服务实习实践指导以及培养学生社区体育服务知识与技能, 共同促进学生就业, 相关体育企事业单位建立必要的用人制度, 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参与相应时数的社区体育服务活动, 社区体育服务优秀者优先录取, 并对优秀者进行一定的奖金奖励和精神激励, 鼓励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积极参与社区体育服务。
4 结论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是社区体育发展的需要, 也是自身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社会实践锻炼, 为了促进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多方面的支持与付出, 吕梁学院与社区相应成立对接机构, 构建必要的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保障体系, 为体育系学生提供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渠道, 利用学生自身掌握的体育知识与技能, 提高学生自身社区体育服务能力, 正确引导、激励吕梁学院体育系专业学生积极投身于社区体育服务活动中, 为城区居民提供健身指导服务、体育信息服务、组织体育活动、管理社区体育等多元化、系统化的社区体育服务, 促进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王凯珍, 李湘如.社区体育指导[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邱宗忠.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动力机制构建要素分析[J], 体育与科学, 2011, 9 (5) :54-56.
[3]姜大勇, 王玉珠.影响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服务需求的人口结构因素分析[J].体育科学, 2009, 12:45-50.
[4]季彦霞.河北省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框架构建研究[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3, 3 (2) :41-43.
[5]刘向东.老龄化背景下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 2014, 6 (3) :119-120.
高校学生课堂参与研究 篇8
关键词:普通高校,群体体育,参与,消费
现在在校读书的学生群体, 是城市生活未来的主要成员, 也是目前展开体育活动的重要群体之一, 他们一旦走出校园进入社会, 一定是体育消费的主体。所以他们的体育价值观和体育消费有怎样的意识, 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体育消费的行为取向, 这种潜移默化的转变会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而产生不可预计的影响。
1 湖南高校学生群体体育参与及消费现状调查
1.1 问卷编制
在查阅高校体育学生群体体育参与及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相关文献及借鉴大量高校体育运动开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借鉴赵小平的《安徽省高职大学生体育消费情况调查问卷》、唐枫的《广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学生体育消费情况调查问卷》、汪晓义的《广西省普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调查问卷》、关金永的《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调查问卷》后, 编制了《湖南省高校大学群体体育参与及消费调查问卷》。
1.2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湖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4所长沙高校和湖南工业大学、南华大学、吉首大学、邵阳学院四所湖南省其他地方高校的在校学生的263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 回收问卷252份, 提出无效问卷4份, 得到有效问卷248份, 回收率为约94.3%, 符合统计学要求。
1.3 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等。
1.4 研究结果分析
本研究对调查得出的数据在进行统计和汇总的基础上, 应用数据分析工具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 使用t检验法进行检验, 获得湖南省高校学生群体体育参与、消费现状及其原因。
2 湖南高校学生群体体育参与及消费现状调查结果研究
2.1 湖南高校学生群体体育参与及消费现状
本研究主要从湖南省高校学生群体体育参与、体育消费意识、体育消费结构、体育消费水平四个方面来阐述当前湖南高校学生群体体育参与及消费现状。
2.1.1 群体体育参与及体育消费意识调查
根据本论文的问卷调查统计, 湖南高校学生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以来, 学生的群体体育参与情况有所提升, 在问及“每周参加体育运动的次数是多少”时, 有近60%的学生选择了“每周参加1~2次体育锻炼”, 有超20%的学生选择了“每周参加2次以上体育锻炼”, 仅有不足20%的学生选择了“从不参加体育锻炼”, 可见湖南省高校学生群体体育参与及消费意识逐渐形成。
2.1.2 体育消费结构
体育消费结构是指体育消费各项目的比例关系。通常的体育消费结构归纳为:体育发服装费用、体育器材费用、体育报刊音像费用、体育赛事门票费用、体育培训咨询费用6大类。从本研究的调查情况来看, 当前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大学是体育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体育服装费用, 其次是体育器材和体育音像报刊费用, 体育赛事和培训等观赏提高类费用所占比例最小。
2.1.3 体育消费水平
体育消费水平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而有所提高。通过对湖南省大学生在体育消费金额的调查显示, 在问及“您年度体育消费的金额是多少”时, 有13.5%的大学生选择了“1000元以上”, 有33.5%的大学生选择了“600元以上”, 有37.5%的大学生选择了“300元以上”, 可见湖南高校大学生群体体育消费水平普遍较低, 且存在男女消费水平不均衡的特点。
2.2 湖南高校学生群体体育参与及消费现状原因分析
在本研究的调查中可以发现湖南高校学生群体体育参与及消费中存在体育消费意识尚未完成形成、体育消费结构不合理、体育消费水平较低且不均衡等问题, 本研究拟从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经济学等角度来分析造成湖南高校学生群体体育参与及消费现状原因。
2.2.1 体育消费动机的追求时尚和从众心理
消费动机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时的直接原因和内在动力。在本研究的开放式访谈中发现, 湖南高校大学生在体育消费过程中的从众心理和追赶时尚的心理较强。大学生在学校期间与身边同学朝夕相处, 消费观念和生活习惯相互影响。如当同一寝室的某一同学想进行某项体育消费时, 其它同学可能也会在他的鼓动下一起去参加, 这种情况在女大学生进行参与型体育消费的时候尤其突出, 很多女大学生参加健身俱乐部、体育培训或是到运动场地锻炼都是结伴同行。
高校大学生处于青年期, 好奇心强, 对新鲜事物、信息非常敏感, 相比成年人也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对各种富有个性的名牌运动服装、街舞、网球等新兴运动热情极高, 为追求自我个性展示和表现, 加上网络、名人和广告的影响力, 成就了大学生强力的心理消费需求, 喜欢根据个人喜爱的方式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满足消费需求。
2.2.2 社会传统观念和家庭经济条件
我国社会传统自古以来崇尚艰苦朴素, 同样高校大学生在体育消费中崇尚艰苦朴素的消费观, 纵然节省的体育消费观对社会财富累积有过重要意义, 可是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负面作用。加上湖南高校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学生家庭的供给, 在保证日常生活开销的同时, 如何将有限的资金花在学习中的哪一个方面一直困扰着高校大学生, 因此当前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高校大学生在进行体育消费时更乐于选择乒乓球、羽毛球等免费或花费较少的体育运动。
3 改善湖南高校学生群体体育参与及体育消费现状的建议
针对湖南高校学生群体体育参与及消费中存在体育消费意识尚未完成形成、体育消费结构不合理、体育消费水平较低且不均衡等问题, 本研究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改善湖南高校学生群体体育参与及消费现状的建议。
3.1 正确引导培养大学生合理消费意识
通过学校对学生加强合理体育消费意识的培养学生健康、培养和指导、大力宣传体育消费功能、积极的消费理念, 改变湖南高校学生体育消费由集中在服装、体育器材购买等实用型消费和体育器材、场馆租赁等参与型消费理念, 加强体育观赏型消费指导为湖南高校学生打造丰富多彩的体育消费环境和良好体育消费氛围, 拉动湖南高校学生体育消费市场。
3.2 营造丰富多彩学校体育消费氛围
现代大学校园文化的标志是妙趣横生、欢乐活泼、健康科学的学校文化体育的氛围。多种多样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带给学生很多的进行体育实践活动、得到体育知识的机会, 使高校学生体育消费内容得到丰富, 有助于大学生消除精神紧张、获得美的享受、调整生活节奏。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内容及形式的上要加大力度组织体育项目的竟赛, 充分利用起有限的场馆, 举办更多的体育知识讲座、竞赛以及体育健身技能培训班, 通过这些活动的展开, 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进行体育消费。
3.3 开放和升级学校体育设施和体育场地
教育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体育消费场所与体育锻炼场地的建设力度, 让学生得到吸引并进行体育锻炼与消费。对存在的体育场所实行体育有偿化, 对在校学生进行适当开放, 从而加强学生群体的体育消费水平。
4 结语
现在学生群体存在的体育消费问题不单是一个简单的消费问题, 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群体的各种价值观所形成之前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依据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将学生群体当下的体育消费动机、行为以及结构进行分析, 掌握学生潜在的消费能力与体育消费特征, 从而得出学生群体体育消费市场日后的发展潜力。了解学生群体现在潜在消费能力和体育消费特征, 不管对加快体育市场化的进程, 扩大体育市场规模, 还是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都有着非常重要和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荆光辉, 李献君, 林鹏, 等.我国高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7 (3) .
高校学生课堂参与研究 篇9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 1 研究对象
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大连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大连翻译学院、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大连艺术职业学院6所民办高校不同专业的在校大学生1800人为研究对象。
1 . 2 研究方法
1. 2. 1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目的和内容,遵循问卷设计基本原则和标准化要求,参考大量文献资料,设计“大连市民办高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状况的调查表”,发放1800份问卷(其中男生900份,女生900份),有效回收1735份。
1. 2. 2 数理统计法
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11.5对咨询、调查、访问搜集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 . 1 态度分析
男、女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如表1显示,不喜欢或讨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女生在比例上比男生多近一倍,为3.88%和7.46%;而喜欢或非常喜欢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男生多于女生,比例为69.16%和55.22%,近七成男生都比较喜欢课外体育活动,而女生的这个比例只有五成多一点。
2 . 2 动机分析
男生和女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存在一些差异。如表2所示,男生比较偏重于锻炼身体,选择“增强体质”的人数为362人,排名第一,占所调查人数的比例的四成还多,而男生选择最少的动机则是“健美减肥”,仅有46人占5.41%;相反,女生的运动动机与男生大相径庭,“健美减肥”这一动机在女生群体中则有133人选择,占调查人数的1/5,远高于男生选择这一项动机的人数,另外,女生选择“增强体质”这项活动动机的也很多,占33%,说明不论男生女生,运动的出发点是“增强体质”这一点是相同的,调查总人数的1/3都选择了这项动机,这也是高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最主要动机之一。此外,由于男女生身体素质和需求的不同,在“提高运动技术”和“健美减肥”这两项动机上差距较大。相当比例男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是为了“提高运动技术”,而女生较少选择此项,相反,更多的女生是为了“健美减肥”,而男生为此目的的人数较少。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进行调查,明确掌握其内在动因和目的,才可以有效引导和鼓励其发展体育活动,参加体育锻炼,这对促进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具有重要意义。
2 . 3 次数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如表3),男生中,每周参加3次体育活动的人数所占比例最多,接近一半,为48.23%,而女生则是每周参加1~2次的人数所占比例最多,为41.03%,相比之下,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较男生要少很多。说明其在思想上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的认识也较差一些。另外,调查中还发现,有20.8%的学生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不足一次,远没有达到全民健身计划提出的要求,高校应重视这一部分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的养成。
2 . 4 时间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见表4),每天参加课外体育运动1h以上的男生229人 ,占26.94%,女生162人 ,占23.09%,男女生总计391人 ,仅占调查人数的两成。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每天应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其余八成同学都达不到体育活动时间的要求。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如果不足1h,那么这项锻炼还不能引起身体机能的变化,也不会有锻炼的效果和增强体质的作用,实现不了体育运动的目的。而且,在调查中,1/5的男生和1/3的女生每天运动不足30min,相对于大学繁重的学习任务来说,应保证适当的体育运动才能舒缓身心,提高学习效率,相当比例的同学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过短,不仅会影响身体健康发育,也会影响学习效果。
2 . 5 项目选择分析
在调查中还发现,男生选择“篮球”和“足球”两项运动的人数就占调查人数的六成,可见男生偏好球类运动,喜欢对抗性较强的团体竞技项目,大多数人都选择参加这种娱乐性强,可以充分展现技、战术魅力,获得成就感的项目;而女生偏重于“乒乓球”“羽毛球”和“健美操”等三项项目的占调查人数的八成,说明绝大部分女生都喜欢身体接触少或非对抗性、强度小、又有一定娱乐性的运动项目。
3 结论与建议
3. 1 结论
大连市民办高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呈现多元化;多数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和时间不足,女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和时间明显低于男生;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单一,男、女生体育活动项目选择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3. 2 建议
首先,注重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体现课外体育活动多元化。体育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注重素质教育;加强课余指导,激发学生兴趣;调动课堂气氛,深化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参加课外体育运动的兴趣,激发其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区别不同学生的不同喜好和特长,组织安排体育竞赛活动。通过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使学生在体验体育活动中,感受到体育运动独特的魅力,增强其喜悦感和成就感,为终身体育精神塑造奠定基础。
高校学生课堂参与研究 篇10
1 学生参与体育教学评价的意义
首先,从高校学生自身来看,已经具备比较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基本正确的是非观和评判能力的大学生,对体育教学进行评价是一种对现有体育学习效果的满意度以及各种需求的表达。让大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在培养他们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观察、评判,形成批判地接受的习惯和能力的同时,也以此来更加有效地计划、管理、反思和监控自己的学习活动。
其次,对于教师而言,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活动所得到的反馈信息更有针对性,也更加具体。因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效果如何,学生最具有发言权,学生对于教学活动的评价对于教师改善教学、提高质量更有实际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最后,从教学管理部门角度来看待学生评教活动,更是一举多得。因为教学管理部门所追求是凭借一定形式的教学评价活动,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双主体——教师与学生提供一个信息交互平台。即通过反馈评教结果,让教师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行为和效果的真实感受和总体评价,总结自己教学的不足之处今儿进行改进。同时可以了解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态度、愿望和需求,从而获取大量有效的教学改革信息,以此来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获取最佳教学效果。
2 学生参与体育教学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学生自身评价能力不足
目前在校学生普遍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学评价学习,自身评价能力明显欠缺。首先,学生没有经历过系统的教学,缺乏教学方面的经验,因此不能像专家和同行教师那样清晰地了解该门课程的大纲要求、教学目的、内容和组织结构;也不能像专家和同行教师那样全面地看待教师能否根据教学原则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其次,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学评价方法的学习,不能按照科学的评价指标进行系统的评价,所以学生在参与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多依靠自身的主观感受,笼统地对体育教学过程进行主观意识的判断,不具有科学性。这就导致了学生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时容易受各种心理因素影响,如光环效应——即学生在评估过程中由于对教师的某种品质或人格特点印象深刻,从而掩盖了对教师的其它品质或特性的客观评价的心理现象。例如,学生因为欣赏教师的某一个特质(如教师讲课时平易近人,诙谐幽默),在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会以此为出发点给教师打相对较高的分数。近因效应——是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对人的知觉有重大影响。例如,有的教师平时教学松散,但在评估前一段时间,一方面调整教学,一方面与学生拉近距离。由于学生受到近因效应的影响,对此类教师打分也会偏高。定势心理——即按照一种既定的倾向去反映评估现实的一种心理现象。例如,有的学生在还没有按照评估指标对教师进行评价之前,就预先按照自己的喜好给教师排了名次。于是在评价时,不分析具体情况,按他们所预想的名次来给教师打分。偏科效应——指学生依据对所学科目的喜爱程度对教师的课进行评估的心理现象。
2.2 学生参与体育教学评价的形式过于单一
大多数高校的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形势过于单一,普遍采用学期末的教学评价系统强制要求学生参与到评教活动中来。这些评价系统只是单纯罗列一些问题,如教师讲课过程是否能够条理清晰,能不能很好地带动学生的积极性等。这些问题并不能真正的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的只是学生的感受,而且不一定是最真实的感受。因为大多数学生对于这种评价方式,都是一种应付差事的心态。或者学校通过向学生发放等级评价量表机械地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大多学生对于评价量表的各种指标不明所以,多以一种很快的速度勾选,试问这种评价结果能有什么意义?所以这种以一种固定的量表衡量许多学科的评价方式并不能真正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对学生学习正确的教学评价方法十分不利。除此之外,学校很少运用其他方法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
3 促进学生参与体育教学评价的对策
3.1 提高学生评价意识和评价能力
目前对于学生参与评教活动,不仅学校的相关部门、教师没有足够的重视,而且学生自身的评价意识也过于淡薄。多数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参与评教活动不仅对自己,而且对教师乃至对整个教学活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就导致学生的评价积极性过低,不能够认真的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仅仅流于形式。所以,应当全面的对学生说明其参与评教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加大宣传,提高学生的评价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掌握教学评价技术不仅可以加深对教学的深刻理解与体会,也是提高自身的判断力、分析力、鉴赏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与他们在校的学习息息相关。树立学生们正确的评价观,能够最大限度的规避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客观地对教学进行评价。
同时应当开设教学评价的相关课程,向学生系统的传授科学的评价方法,使学生明确各项评价指标的功用,进而能够依据各个指标进行相关的评价。要经常组织学生以各种形式随时参与到体育教学评价中来,不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3.2 学生参与体育教学评价的形式多样化
目前很多高校还是很依赖于期末的网上教学评价系统,但是同时应当开展更加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在传统的发放评价量表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邀请教师和学生代表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听取学生最直观的感受,进而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还可以和学生进行个别交流,放下教师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同学生亲切交谈,让学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评价。为了确保评价的真实性以及即时性,还可以经常进行随机抽查。这样才能得到教学过程学生的真实反馈,进而及时地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
摘要:体育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般评价活动在体育领域的具体表现。它是以既定体育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量、分析、比较,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并结合实际,简要分析了学生参与评教活动这一教学评价环节的问题:学生自身评价能力有限、学生评价时容易受到的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学生参与评教活动形式单一;通过分析这些问题,提出学生参与体育教学评价的发展对策。
高校学生课堂参与研究 篇11
关键词:健美操培训班;矛盾;学风
1 前言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课余时间也很充裕,学生们为了充实自己的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到各种活动中去更好的锻炼自己,健美操课余时间培训班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然而并非每位学生在培训学习期间都能够如意的达到自己各方面的要求。进一步了解学生们在参与培训班期间出现的一些矛盾,帮助学生们能够更有效的借助培训班使自身得到锻炼,也为了让培训班能在本质的轨道上运行而不影响高校的学风。
2 健美操课余时间培训班有其开展的必要性
健美操是一项集音乐,舞蹈,健身,娱乐为一体的运动项目,所以在选择的角度上,性别差异不是很大,男女生都可以参与其中,而且随着我校在校健美操课程在不同专业都开展起来,所以这也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健美操的平台。它的开展给学生们带来了一些益处:丰富课余生活、健身娱乐、提高身体协调性、学习更多的健美操方面的技能,同时还为部分同学在校健美操课程的学习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既然有其开展的必要性,那么培训班就更应在一个正常的轨道上,按其原始的本质继续发展下去。
3 学生参与健美操课余时间培训班的目的明确
大部分同学,无论是体育专业还是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他们参加健美操课余时间培训班的目的较明确,主要是为了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可以学到更多的健美操方面的技能以及锻炼自己的身体协调性,他们大多通过自己主动询问和同学的介绍参加到培训班中的,说明他们是有积极主动的参与的意识的,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也有少数同学在参与动机上就出现了偏颇,是为了多和老师打交道,讨好培训班老师在校相关课程的高成绩,而并不是出于自己想到得到锻炼的目的,而有些老师对那些参加自己开办健美操培训班的学习而对这些同学的其他课程高分成绩,这样对其他同学来说并不是很公平。所以,同学们在参加培训班的时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动机。
4健美操课余时间培训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4.1较高的学费
大部分学生觉得在一学期不多的课时,一节课大概在一至一个半小时的学习,除去热身活动和中间休息的时间,其实真正学习的时间不是很多,加上老师时有缺课但不补课的现象,让他们对学费标准产生了质疑,他们觉得为时培训时间不长的学习,学费有些高。
4.2过于注重利益,不能很好满足学生们的需求
参与健美操课余时间培训班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对学习的要求方面也有所不同,部分培训班为了节省教学时间和资源,对非体育专业和体育专业的学生采取统一教学,不注意因材施教,导致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上课节奏、内容上出现了意见,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能很好满足他们不同的需求的。
4.3 培训班老师存在缺勤现象以及在校课程“高分标准”的实施
部分培训班中,上课老师不同程度的缺勤情况引起了学生的不满,因为这样不仅耽误了学生学习的进程,而且也影响了他们时间段的锻炼。有收费标准的课程存在缺课现象对于学生来说确实不不负责任的。而且部分老师对在其开展培训班学习的学生实行“高分标准通行证”,忽略学生本身的能力以及其他学生的努力,这也是导致部分同学在参与培训班学习的动机上出现偏颇的原因。
5.建议
5.1给健美操课余时间培训班的建议
5.1.1 区别对待教学,适度调整收费标准,注重培训本质
对于基础不同的授课对象,进行分班针对性教学,如可分为基础班,中级班,高级班,这样在收费标准上也可以呈现出一定的阶层性,对于基础班的学生主要以培养兴趣,提高身体协调性和丰富课余生活为主,学费可以低一些;而中级班的学生就是在有基础的情况下,以提高健美操技能为主,学费可以适度比基础班高一些;让培训班做到收益与培训的真正统一
5.1.2 加强自身制度管理
培训班开办者为保证每个规定课时教学的正常开展,对于无故缺课但不补课教师的此类行为可以实行一定的扣薪措施,加强培训教师的责任意识,在制度上确保做到对学生公平、负责
5.2给我校在培训班教学的部分教师的建议
5.2.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对于在校课程的教学和在培训班上的教学,不可颠倒主次,学校的教学才是工作的主要重心,要把握好两者的度。而在培训班上也应以教师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不迟到不早退,更不应该无故缺课,热情教学,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
5.2.2 做学生学习的正面引导者
在校教师不能为了让更多学生能参与到自己的课余时间培训班上而对那些学生进行相关课程的“高分通行证”,这样有可能会导致部分同学有不良学习动机,而且这样的行为也会引来其他学生的不满,教师应该在这方面应注重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重视其他学生的努力,做学生正面的引导者,让学生不管是在课上、课下还是在培训班上都能在和谐的学习风气中努力学习
5.3 给学生的建议
5.3.1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正确的学习目的是今后学习的动力,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动机,而是因为别的原因参与健美操课余时间培训班的学习,不仅是浪费金钱而且也是浪费时间,与其这样不如将精力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去
5.3.2 懂得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面对培训班上部分教师时有或经常性的缺课现象,我们可以主动和开办者协商,可以要求培训班退还部分学费或是要求培训班教师在其他时间补上以前缺的课,若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我们则可以利用媒体或舆论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赵兰革,胡惠荣,张朝霞. 西北地区普通高校竞技健美操现状调查与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01)
[2] 李秀娟. 普通高校女生健美操选修课增设形体练习的研究[J]. 体育科研. 2003(02)
高校学生课堂参与研究 篇12
一、高校民主管理需要学生组织的参与
通常认为的高校民主管理, 就是广大教职工依据《宪法》、法律和有关法规, 行使其民主权利, 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参与对高校事务的管理。大部分探讨高校民主管理的文献从这个层面出发, 用较大篇幅论述教师参与校园民主管理的情况及其发挥的作用。学生是校园人群的主体构成部分, 无论是对高校还是对学生本人来说, 学生参与校园民主管理都是十分必要的。当然, “学生”是一个整体的概念, 不是指高校里的每一位学生, 而且学生参与高校的事务管理必定需要通过某种组织形式来实现。高校共青团、学生会、研究生会等学生组织是由先进青年和优秀学生组成的群众性自治组织, 在校党委领导和团委指导下, 依照高校相关规定、代表广大学生的意愿来行使民主权利, 协同参与和管理高校事务。
1. 高校学生组织参与校园民主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义, 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价值取向, 关爱、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切实保障学生组织参与高校事务的权利。
2. 高校学生组织参与校园民主管理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路径。
高校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职责,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如何办人民满意的大学”是目前国内高校最为关切的议题。教育与自我教育都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学生组织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重要平台, 可以说, 学生组织参与校园民主管理的过程就是一个最好的自我教育的过程。同时, 参与民主管理让广大学生对高校事务拥有了知情权、建议权, 这对学生民主政治观的养成和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
二、当前学生组织参与校园民主管理的现状
笔者所研究的学生组织既包括各级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班委会等正式组织, 又包括虚拟网络群体 (如QQ群) 等非正式组织。面对纷繁复杂的高校事务, 学生组织不可能全面参与。事实上, 学生组织参与最多的是和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事务。
1. 双向沟通, 承担信息的上传下达。
做好高校学生工作, 首先要让学生知晓高校的政策, 其次要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学生组织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宣传高校的教育方针, 引导、督促广大同学严格遵守校纪校规;政策发生调整时能够及时表达高校管理者的意图, 也就是信息由上而下的传播。与此相对应的是, 学生组织要还搜集同学们近期关注的热点、焦点, 了解同学们平时都关心哪些重要的理论或现实问题, 对这些问题是否存在思想上的困惑, 等等。学生组织来源于学生, 他们了解并熟知广大同学最基层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是学生动态最直接、最可靠的信息来源, 这些对高校制定相关教育引导措施、及时处理并解决问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 或是敏感时期, 学生动态的信息获取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可以据此迅速回应, 可以说学生组织为维护校园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与过去相比, 现在学生组织更为主动地担当起“信息员”的身份, 信息来源途径也更广, 网络、手机的广泛普及使信息获取更为便捷。
2. 维护学生权益, 做高校和学生的“连心桥”。
服务学生、维护学生权益的工作理念越来越为高校管理者所接纳, 学生组织的宗旨就是为同学服务, 加之学生组织根植于学生, 与同学有最直接和广泛的接触, 最了解同学们的实际想法和需要, 在维护学生的权益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很多高校的学生会都设有“权益部”, 专门了解学生对高校事务的意见, 是否存有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 对普遍存在的共性需求和主要矛盾进行分析, 并上报高校相关部门, 为高校制定和调整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了现实依据。笔者在调查时注意到这样一个案例:有学生认为专业课程设置欠科学, 偏重理论而忽视实践, 这会影响日后的求职和工作, 并在座谈会提出了这个问题, 引起了学生会的关注。学习部和权益部的学生经过调查走访撰写了《关于专业课设置的若干思考》, 并提交给系科负责教学的教师。此举的最终受益者是学生, 教研室对课程进行了调整, 增加了实务型课程。还有很多说明维护学生权益的例子, 包括教学质量、校园文化活动、勤工助学、奖学金评定等, 不少提议都受到了高校相关部门的重视并得到了及时解决, 不仅化解了矛盾, 保障了学生的合法权益, 而且提高了高校的育人质量。
3. 协助管理工作, 保障学生的学习、生活。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必然要求, 也是一个自我认知、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的动态过程。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 良好的校风学风是大学精神和文化的重要体现, 树立优良学风已经成为学生组织长期的工作职责。很多学生组织都自发建立了“学风监督岗”等组织, 他们每天都安排成员对同学们的上课情况、自习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 对上课迟到、早退、不认真的现象进行通报和劝导。
协助高校相关部门进行管理是学生组织最直接地参与高校事务的途径, 参与最多的是宿舍管理、食堂管理, 如成立“自管会” (大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 、“伙管会” (大学生伙食管理委员会) 。有些高校利用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在学生公寓建立了“公寓团工委” (共青团学生公寓工作委员会) , 在宿舍区、学生食堂自发开展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在宿舍管理方面, 主要是进行创建文明宿舍的宣传教育, 负责学生宿舍的卫生情况和违章用电、晚归、夜不归宿的日常检查, 配合相关部门及时处理和解决宿舍区存在的问题, 通过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营造和谐、文明的公寓文化。在食堂管理方面, 主要是维护就餐秩序, 创造良好的就餐环境, 调查收集学生对伙食和食堂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及时向高校后勤部门反映有关伙食卫生、价格、口味、服务态度等问题, 定期发布伙食情况公报, 协助相关部门评选“优质服务窗口”和“优秀食堂工作人员”等。
另外, 在高校的大型活动中 (如新生报到) , 学生组织会承担公共秩序的维护工作, 当学生中出现突发事件时, 学生组织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协助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三、学生组织参与校园民主管理存在的问题
1. 高校对学生组织参与校园民主管理的认识不到位。
我国高校在管理上多数还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学生管理制度, 一些高校的管理者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学生主体性地位的重要性, 使学生缺少参与高校事务管理的机会和平台。大多数高校的管理还是由行政层来推进和实施的, 而学生是被教育者、被管理者, “不让学生参与”, “让学生少参与一点”, 甚至“学生一参与就要出乱子”的观念仍然存在。其实, 这种管理的效果反而不佳, 很多政策的制定没有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推行起来自然得不到学生的支持。
2. 双向的信息沟通作用有待加强。
学生组织是高校和学生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 负责实现信息的双向交流, 但从目前情况来看, 学生组织起到的作用更多地是保证信息的下达, 而在上传学生的真实想法、对高校的意见这个方向还不够畅通。这主要是因为对学生组织的学生干部任用、工作评估等均由高校来确定, 因而他们在反映问题时会有诸多顾忌, 同时向高校管理者直接反映情况的渠道并不多。笔者在调查时听到不少学生说:“学生组织不是学生的代表, 而是高校的代表, 是高校用来管学生的。”面对这个问题, 学生组织也很有困惑, 有学生干部告诉笔者:“不可能同学们反映的所有问题我们都上报, 我们并没有能力解决好所有的问题, 所以同学们对学生组织有误解。我们更不可能为了要反映情况直接冲到校长办公室去吧!信息沟通的机制还没有很清晰地建立起来。”
此外, 学生组织参与民主管理的情况还受到其自身因素的限制, 如学生的社会经验、综合素质还处于积累的过程, 工作起来不能面面俱到, 流动性和弹性较大, 工作的延续性不佳, 等等。
四、改进学生组织参与民主管理的对策建议
1. 改变观念, 建立学生组织参与民主管理的长效机制。
在国外, 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的很多高校, 学生组织参与高校事务管理都有一定的机制予以保障。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学生联合会 (LSA) 的管理模式值得借鉴, 如每一季度都举办一次学生和院长直接对话的会谈活动, 学生可以直接向院长提出自己关注的问题, 直接参与高校的政策决定;每年主持一次学生调查, 并将调查结果反馈给高校管理层, 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到解决和改善。LSA还组织了几个专门委员会, 参与高校的课程设置、就业服务等事务。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的学生组织都开始参与高校事务, 但缺乏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 建议可以尝试实施“学生听证会”或“学生会主席列席校长办公会”等制度, 赋予学生组织一定的权力, 保障学生组织的民主权利, 增强学生对高校政策的认同感, 进一步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
2. 准确定位, 找准学生组织参与民主管理的切入点。
学生组织的定位是其参与民主管理的先决条件, “为”和“不为”都需要有明晰的界定。学生组织源于学生, 贴近学生, 这是其参与高校事务管理的优势, 学生组织应充分发挥这个优势, 把代表学生的切身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高校交给学生组织办的事情有很多, 学生组织要注重思考如何为同学们排忧解难, 而不能将自己定位成“执行高校要求、管理学生的工具”。在工作中, 密切关注同学们的实际需要特别是实际困难, 本着“为同学服务”的理念, 着眼于同学们的现实需求开展工作, 及时将问题向高校反映;创新工作手段, 改善工作作风;注意方式方法, 不搞形式主义;主动与高校相关部门联系沟通, 真诚地为同学办实事, 取得同学们的支持和信任。学生组织要认识到自身参与校园民主管理的重要性, 并把这项职权列为组织整体工作的重点内容, 同时引导广大同学树立主人翁意识, 激发大家参与高校建设的热情。
高校学生组织是校园民主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如何正确、有效地参与民主管理是所有学生组织始终需要思考的课题。我们应立足校园, 提高对民主管理的认识, 建立合理有效的制度, 行使好自己的民主权利, 维护好广大同学的切身权益, 使学生组织成为真正的“学生之家”。
摘要:学生组织参与校园民主管理是高校管理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并越来越受到国内高校的关注和重视。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 更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路径。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高校学生组织参与校园民主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高校学生组织,民主管理,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2004.
[2]周志强.论学生组织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功能变迁和现实选择[J].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6) :73-75.
[3]张丽霞.对高校民主管理的认识与思考[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 2007, 30, (6) :75-79.
[4]张斌, 蒋渊.现代大学制度架构下高校民主管理[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07, 21, (6) :79-82.
[5]王传明, 田文华, 张明亮.加强高校学生自律组织建设, 促进大学生自我管理[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1) :87-88.
[6]张姝, 张岷.高校学生中的自组织——“群”[J].中国青年研究, 2008, (3) :17-19.
[7]刘杰.一种可以借鉴的学生组织管理模式——芝加哥大学法学院学生组织管理的启示[J].文教资料, 2007.4 (上) :81-83.
【高校学生课堂参与研究】推荐阅读:
学生参与高校管理11-19
高校学生参与学生管理08-13
高校学生组织研究08-06
高校学生学习权研究09-25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研究07-02
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研究11-02
高校学生培养成本研究11-04
高校学生组织发展研究11-14
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研究—校本培训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