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学习权研究

2024-09-25

高校学生学习权研究(共5篇)

高校学生学习权研究 篇1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环境的变化, 学生权利从传统的“受教育权”到现代的“学习权”理论转型, 学习权逐渐成为当代高校学生宪法上的基本权利和法律上的普通权利。从法律角度分析, 大学生学习权是一“权利集”, 由一系列具体权利构成。制定统一的学生法并修改完善现行高等教育法律体系, 是保障学生学习权、促进学生能动学习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学习权,高等教育,教育法

随着教育法制伴随依法治国进程逐步完善和社会法律意识的进化, 高校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权利意识也日益增强。教育学和法学对学生权利的研究已实现了从“受教育权”到“学习权”的理论飞跃。1985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第四次国际成人教育会议宣言特别强调学习权的概念, 并对学习权的内容做了具体的界定, 认为学习权不仅是阅读和写字而且是提出问题与思考问题、想象和创造、了解人的环境和编写历史、接受教育信息、发展个人和团体技能的权利。在此背景下, 必须加紧对学习权在理论上的深入研究, 以便我国能够在立法和实践层次上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强化学生权利保障机制。

一、高校学生学习权的性质与内容

学习权利是教育法律关系的重要内容, 高校学生学习权是作为高等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学生的重要权利。学生的受教育权或学习权是近代以来才形成的权利。

近代大学产生以来, 学生从教育对象或者教育关系的客体跃升为教育关系的主体之一。牛津法律大辞典将大学定义为大学是由学者和学生构成的、负责发展、推动和传播知识的学术性机构。

从学习权一词的构造上看, 它由学习和权利两个词构成。教育学意义上的学习是指通过阅读、交流、研究、实践等获得知识、技能进而提高素质的活动, 学习的目的是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获取经验和知识, 使身心获得发展, 其本质是人类个体和整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所谓权利是指“直接规定或间接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内、主体以相对自由的方式享受利益的法律之力”。根据权利在权利体系中的地位、功能与所承载的社会价值, 权利可区分为基本权利和普通权利。基本权利又称宪法权利或者基本人权, 而普通权利则是宪法权利之下的普通法律权利。学习权既是公民享有的宪法上的基本权利, 又被法律落实为一种具体的法律权利。我国宪法第46条规定, 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 高等教育法第9条规定, 公民依法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作为基本权利, 国家和政府对公民的学习权负有通过立法、行政和司法加以保障的义务;作为普通权利, 一切社会主体都负有不得侵犯的义务。

涉及高校学生权利的法律散见于各种位阶的法律规范性文件之中, 它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根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法律)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规章) 等。法律文本载明的学生学习权利包括平等权、知情权、结社权 (狭义) 、学习权、公正评价权、获得奖励权、获得学业学位证书权、勤工助学权、民主管理权和陈述、申辩、申诉及起诉等程序性权利等十类权利。除此之外, 还有其他明文规定或者推定的权利。比如,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40条规定:“学校应当维护校园正常秩序, 保障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由此可以推出, 高校学生应当享有“安宁权”。其他法律确认的公民或自然人的权利, 高校学生当然享有, 如生命健康权、姓名权、名誉 (隐私) 权、人身自由权及财产权等。

二、大学的使命与学习权的意义

正确认识高校学生学习权的意义, 须先正确认识大学的使命。关于大学的使命是什么, 人们的观念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纽曼《大学的理念》强调在科学领域对知识的传授功能 (即教学) , 在人文领域对理智和自由精神的教育 (即人格的养成) , 而教育家洪堡关于教学与科研统一的理念, 改变了以往人们认为大学只是一个教育机构的观念, 赋予大学以“科研机构”的属性。从此, 大学除了知识传授外, 更重要的是还负有知识创新 (即科研) 的使命。其观点被研究大学教育的人所经常引用。到了美国, 除了知识的传授、创新之外, 还加上了知识的应用即对社会的服务。迄今为止, 在知识领域, 一般对大学的使命通常理解为科研 (创新知识) 、教学 (传授知识) 和服务 (应用知识) 三部分。

高校学生的学习权是实现大学使命的必要途径。大学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需通过学生的学习权实现;社会要在延续其文化、道德传统并实现与时共时的创新, 需学生通过学习将这些传统内化为其自觉认同的价值体系的内容, 并推动其不断进步。作为高校主体的学生, 只有真正享有学习权, 才有可能更好地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把大学教育推展至一个更好更高的学术水平。高校学生也只有真正享有学习权, 才能养成现代公民人格, 进而成为文化延续并创新的有生力量。基于此, 正确认识并切实保障学生的学习权利, 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三、我国高校学生学习权的保障

如前所述, 我国的法律对高校学生学习权的规定不可谓不详细, 在理论上对学生学习权已渐渐获得认同。但学生学习权散见于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规章中, 缺乏统一确认、保障学习权的法典。现有的法律规定存在位阶偏低和救济机制缺乏等问题, 有些重要的权利 (如学生的民主管理权) , 其法律依据仅仅是教育部的行政规章, 学生学习权的实体规定往往缺乏相应的救济机制。

1. 建议制定专门的高校学生法, 统一保障高校学生的学习权。

在普通法系国家, 尽管在诸多领域并不存在统一的法典。但是, 由于独特的法律文化传统, 在英美诸国, 判例作为正式法源不但替代了成文法的不足, 也有效克服了成文法机构僵化的弊端。这种法律传统和美国人寻求司法救济的习惯结合起来, 形成了法律制度的良好循环, 即成文法没有相关具体权利的规定, 则人民可能通过诉讼, 寻求司法确认其要求的合法性。若司法根据现有成文法和其他法源推导和确认了该权利要求的合理及合法性, 就成了判例, 这些判例就成为今后处理类似纠纷的依据因而形成判例法。这种良好的法律循环使得美国学校日常运作对法律依赖极大, 在学生权利保障上面有充分细化的法律依据, 操作性强。而具有成文法传统的中国, 不存在判例制度, 无论是法官还是公众, 都习惯从正式的法源中寻求确认权利、救济权利的依据。基于上述比较, 尽快出台一部更具针对性的《学生法》, 规范学校运作并保障学生权利, 已成为我国教育法制建设一项较为迫切的任务。

2. 修改完善现行高等教育法律制度, 为落实学生学习权提供保障机制。

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 高等学校依照章程依法自主办学。据新华网2011年5月11日消息, 2011年我国共有2359所高等学校 (不含军事院校和港澳台高校) 具有招生资格。经查询高等学校的官方网站, 具有自己章程的高校仍然相当罕见。作为界定高校与举办者 (政府或其他社会主体) 关系、校长与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大学章程都不存在, 可想而知, 高校的内外关系多处于无章可循的状态。因此, 一旦高校与政府的关系出现争议, 将缺乏定纷止争的机制。近来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选任事件即为一典型事例。如果这一关系都无法可依, 则高校内部学生与教师、师生与校长的关系更是只能延续计划经济年代形成的行政化机制进行处理。而在传统的行政化机制中, 学生处于管理与服从格局中的服从者地位, 其主体地位进而其学习权利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最高人民法院试图通过司法解释为审理教育纠纷提供依据, 但是, 如果不存在可资解释的法律, 最高审判机关在立法法上并不具有创制规则的权力, 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 在专门的学生法制定之前, 有必要修改完善现行高等教育法律, 为保障学生学习权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

[1]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1146

[2]李永红.法理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7:255

[3]彭志忠, 向蓉.中美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比较及其启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9, 5:29

高校学生学习权研究 篇2

关键词:学生社团;研究性学习;运行模式;支持条件

摘要:将研究性学习理念引入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有利于培养社团成员的创新素质,提高社团建设的层次和水平。高校学生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需要校方的支持,需要导师,需要不断进行自我完善。评价社团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原则是重过程、轻结果。

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志趣相投、爱好一致的大学生自发组成的学生群体,具有自发性、自主性、专门性、开放性等特点,与研究性学习的特点非常契合。本文以江南大学行知教育调研团为例探讨研究性学习理念在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的应用。

一、培育新型的社团学习活动方式

研究性学习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获取知识并最终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的,是一种积极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行知教育调研团将社团活动定位为一种独立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按照研究性学习的特点设定学习目标、研究内容、组织方式。

1.学习目标具有生成性

研究性学习注重鼓励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新的理解、加工、组织,提出疑问并进行新的探索。行知教育调研团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后,选取某一社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分析、判断、推理、概括,最终生成问题的答案。调研团各项活动均以学习和发展为目的,其学习目标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具有生成性的特点。

2.研究内容具有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活动,研究内容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纵观调研团近五年的调研报告,学生的研究学科涉及教育、心理、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研究对象涉及大中小学生、教师、农民等不同群体,研究内容包括教育公平、中小学课程改革、青少年公民意识、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就业、新农村建设等内容。面对各类社会教育问题,学生自由思考、自由选择,研究内容真

本文由郑州seo整理

正体现了学科知识的交叉和融合,充分满足了学生个体的探究欲望。

3.组织方式具有灵活性

采用探究性的活动方式,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经历文献收集、方案设计、实地调研、小组交流、报告撰写等

多个环节。在组织过程中,行知教育调研团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由学生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活动情境。

二、建立“基于问题的学习”的运行模式

“基于问题的学习”指的是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等。具体过程为:提出问题或假设,针对问题或假设进行观察或实验,给出描述或解释、接受或拒绝假设、获得问题的答案。行知教育调研团采用“基于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方式,结合社团自身特点,建立起一套健康的运行模式。

1.制定项目规划

每学年初,调研团都在师生中征集项目选题,要求选题要来自社会生活,具有非预测性、多学科知识交叉等特点,值得进行深度研究,且学生有能力驾驭。认真筛选后社团制订项目研究的总体计划,明确研究周期及工作推进时间表,研究一般以一个学年为一个周期。

2.组建合作小组

研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在遵循自愿原则的基础上考虑成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差异,进行合理组合,尽可能做到互补、互助。小组内根据成员的兴趣和特长,选取本小组的研究项目,并进行初步论证。

3.聘请指导教师

社团根据选题为各小组聘请相关专业教师或行业专家对项目研究进行指导。学生就项目研究主动与导师沟通、协商,对选题进行充分论证。

4.开展基础培训

由于社团成员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专业学习程度的差异较大,社团需对成员展开相关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方法。

5.制订实施方案

各组成员自主围绕研究课题收集相关资料,在认真研读的基础上共同围绕课题的有效开展与实现展开互动式讨论,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设计和制订实施方案。在此过程中,合作小组充分发挥成员专业互补的优势,尽可能打破原有思维模式的束缚,提倡和鼓励发散式的见解、观点。

6.实施与体验

根据实施方案,合作小组开始有序地进行实地观察、访谈、发放问卷等调研工作,并对所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分析、总结、抽象和反思。根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小组成员可对方案进行适当调整,直至研究目标的基本实现。

7.进行成果交流

在研究方案实施过程中,项目小组要通过中期汇报等形式进行互动交流。在调研完成之后,小组成员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提炼,形成调研报告。社团要组织答辩、讨论等,让成员研究成果、交流学习感受、进行体验。

三、形成健康发展的社团文化

1.建立规范完善的制度

调研团拥有自己的章程,制定了一系列管理细则,确保招新考核、导师聘任、课题开题报告会、中期汇报会、总结评奖、论文汇编等环节能够规范有序地开展,并且产生了一批优秀成果。

2.营造平等合作的氛围

小组合作是调研团成员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用的组织方式,一般由3~5名学生组成一个课题组,每个课题组均有专业导师。平等合作的氛围使各种观点能够在交流中碰撞,从而产生视角独特、思辨性强的调研报告。

3.培养踏实严谨的作风

调研团倡导“注重研究过程而非研究成果”的理念,要求成员尊重事实,独立思考。成员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要检索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艰苦的实地调查,还要处理成批的数据,这一过程也培养了社团成员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克服困难、不断进取的品质。

四、对高校学生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1.高校学生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需要配备导师

社团导师要在课题的提供、筛选、确定,研究方案的设计与论证,具体实施等过程中与社团成员一起进行研究探讨。导师应以一名参与者的身份出现,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尽可能以启发、诱导的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创新灵感和探索的热情,其职能是“指导”“引导”,而不是“领导”。

2.评价社团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原则是重过程、轻结果

高校学生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应更重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得的成长,重视能力目标、情意目标和知识目标的实现。因此,对高校社团的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时,必须用一种动态的眼光去考量过程,而不是用静态的目光聚集结果。

3.高校学生社团需不断进行自我完善

社团要加强自身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建章立制,规范管理,避免出现社团组织松散、运作不规范、成员流动性大、参与意识不强等问题。社团还要重视提高成员素质,在招录新成员时要注重考察他们的基本科研能力、课程学习情况以及个人综合素质,新成员招录来后要帮助他们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建立一支素质优良、凝聚力强的团队。

4.高校学生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需要学校的支持

高校学生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是社团组织形式和活动形式的创新,社团管理部门应积极引导学生社团特别是学术科研型社团通过研究性学习开展调查研究、科技创造活动,指导他们完善制度、健全机制、丰富内容、扩大参与面,帮助他们聘请导师,并在经费投入、评奖评优中予以倾斜。还要努力在全校形成鼓励创新的氛围,采取开放、灵活的管理运行机制,为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创设更为理想的环境。

参考文献:

把学习评价权交给学生 篇3

一.倡导合作, 让集体的力量推动个体成长。

高尔基说:“只有用集体的力量才能够解释那直到现在还是不能超越的神话和史诗的深刻的美。”而安·谢·马卡连柯更是将集体主义发展成 为一种教育思想。所以我们不妨将繁琐的学习评价任务分解到个体, 依靠集体的力量完成, 让1+1的和大于2。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 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自我反思。评价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这就是说我们不能漠视一个客观规律:只有学生本身才能从根本上构建知识和能力体系。所以, 学习的评价主体同样也可以是学生。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 笔者将各种学习评价全都交给学生, 我只作抽查、总结工作。作业完成率、交送率、满意度都明显好于往届, 并没有出现因为老师没有直接参与而使学生淡化学习任务完成的情况。有的学生主动找合作伙伴接受评价, 甘拜为师, 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均找到了兴奋点。有的还主动报告本组作业完成情况, 甚至详细到小题、个人。有的组长在催收作业时, 不断向落后的学生施压。这样, 课文背诵、词语默写这些费时费神的评价可以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完成;作业快速地收集上来。当然, 在集体活动中, 部分学生拖拉作业、投机钻营、厌恶学习、刁难评价者等现象也暴露了出来。老师掌握了真实情况后, 借助老师的优势, 适时对话、温馨施压, 就比较好地解决或部分化解了这些问题。

二.构建体系, 让制度的力量约束个体进步。

团队精神如果说是理念, 那么制度约束则是定力。把权利和责任分解给学生, 并不是完全放手, 而是恰当的牵手, 让他们学会走路, 学会评价。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抹杀。一个集体没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 一定不能构成强大的合力。所以教师要做好集体行为规范的制定工作, 构建一个相对完整、务实、易操作的制度体系。笔者所带的班级共有76名学生, 我把这个集体分成16个小组, 每组设置组长、副组长各一人, 而且定期换届, 明确组长责任、权利、义务, 各司其职, 协调配合, 鼓励他们组内解决组内问题, 组与组之间开展评比, 形成一个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竞争合作并存的人气场。这就好比一块石头在与众多石头的摩擦、激流的冲刷中实现华丽变身的过程。例如, 张荣耀, 学习惰性强, 背诵课文老是背不好, 不肯下功夫, 别人老早完成了的背诵任务, 他还迟迟不达标。组员纷纷埋怨他, 组长就天天催他, 我得知情况后也给他吹吹风, 渐渐地他跟上来了。

语文学科有不少主观性较强的作业, 比如随堂小练笔, 我要求组长批阅或组员互批, 硬性规定评价时, 一看字数多少, 二看是否符合要求, 三看书写是否认真, 有无错别字, 四看语句是否通顺, 五看是否有亮点。这样对于评价者有据可依, 对于被评价者则形成一定的压力, 迫使他们认真完成, 摒弃敷衍了事的思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方面得到相应的提高。

有了评价制度, 学习集体才有了凝聚力。当然, 并非任何群体都可以被看成是集体, 只有那些具有团结性、高水平的整合作用以及集体主义倾向的高度组织起来的群体才能称为集体。也就是说必须具有广泛约束力 的制度才能使得一个个个体形成集体。学习评价活动只有个体最有发言权, 他们朝夕相处, 最了解彼此的学习状态, 用合情合理的评价制度将他们凝聚在一起, 就能够形成强大的学习磁场。所以教师在集体评价中的作用最重要的就是组织学习者制定评价制度、监控执行。

三.培养习惯, 让持续的发展影响个体终身。

从语文学科来讲, 熟练背诵、认真书写、流畅表达等这些良好习惯能够帮助他们积累广泛的知识, 提高语文素养。从人格健全的角度来看, 及时完成工作、尽力减少错误、自觉接受评价、学会沟通、讲究合作、尊重别人、掌控自己等素养, 几乎都可以得到培养。反之唯我独尊、闭门自封、排斥异己、拒绝建议、拖泥带水等这些不良习性, 如果远离了集体的磨砺, 那么就很可能严重阻碍个性发展。

向刘义权同志学习 篇4

通过学习大家认为,刘义权同我们一样,有着相同的工作岗位,有着相同的工作性质,有着相同的工作内容,有着相同的身心感受,他的模范事迹,对于我们有着特别的感召力和说服力,是我们学习的最好榜样。

学习中大家感到,刘义权曾在大山沟的后库连续工作一年多,之后又从事档案保管和整理近30年,这种甘于寂寞,甘于奉献的高尚精神,常人无法理解和体会,只有从事过这项工作的人,才能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为了丰富馆藏档案,他走遍25个省市区,300多个市县,亲手把83万件档案征集进馆,这种不辞辛劳,认真敬业的高尚精神,只有我们才能感觉其中的艰难辛苦。为了档案利用,他翻遍了几十万件档案,实现利用者查找失散亲人的愿望,开展中美军事档案合作的浩大工程,这种献身使命,服务大局的高尚精神,也只有我们才能领悟其中价值真谛。

浅谈高校教师的学术研究权 篇5

一、学术研究权的具体内容

根据《教育法》的规定, 学术研究权指的是“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 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 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通过对这一规定具体内容的解读, 不难分析出高校教师的学术研究权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其一, 学术研究的自由权。《教育法》提到教师在从事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时, 都可以“充分发表意见”, 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自主地参加不同的学术团体, 这都是研究自由权的充分体现。所谓学术研究指的是不同学术立场和意见的学者就同一问题分析和阐述自己观点的过程, 高校则为其提供了一个较高的平台和场所。在学术研究中最重要的权利就是能够自由地发表观点, 进行学术活动。这些活动包括有权撰写学术论文、著书立说;有权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 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有权参加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等等。

此外, 对学术观点和意见, 应该有自由的交流权。高校教师,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 有权利自由地安排教学活动, 展示自己的学术思想, 有权利通过各种学术会议和专业文章, 充分地和学生、同一领域内的研究者交换观点、看法, 自由交流, 互得启发, 这也是促进学术发展、传承的一大重要途径。

其二, 学术研究和专业发展的自主权。高校教师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 可以自由地阐释见解, 除此之外, 在与科研相关的事务和问题上还享有自主管理和督导的权利。教师有权自主申请科研项目和课题, 参与相关领域的改革, 对本专业的各项发展计划、重要政策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教师有权参与对本专业人才引进以及教学科研岗位拟聘人员进行评价等事宜的管理。教师有权监督本专业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 制定相关的改进计划。可以说, 高校教师科研、专业发展的自主权是学术研究权利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校、学院应对此充分尊重, 不要肆意干涉或剥夺教师们的这些权利, 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调动教师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热情, 为学科发展积极贡献。

其三, 学术研究的应用权。高校教师可以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成果, 应用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去, 服务人民和国家, 这也是学术研究权的一个重要体现。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 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大学在社会中承担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一个以科研为主的单位逐渐转变成科研与社会服务并重的机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形象地概括出了学校的科研和社会应用之间密切的关系。

二、学术研究权的特点

学术研究的主体和研究对象都有特定性, 这使得学术研究相应地有自己的特点。

其一, 高校教师从事学术研究的种类多样, 选择性多, 权利广泛。高校作为专门的教学科研机构, 教师从事的专业研究各种各样, 观点也是新旧相因, 层出不穷。在不违背国家法律的情况下, 高校教师可以自由地宣扬自己的学说和见解,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权利范围较广。当然, 权利的广泛并不意味着可以肆意地臆造学说、理论和观点, 多样的研究必须有坚强的理论和事实依据, 实事求是, 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其二, 学术研究的自主程度比较高。培训教材中谈到, 教师和研究人员有“在免受政治、宗教或社会习俗迫害的情况下选择所从事研究和教学的主题的权利。”目前, 我国的科学研究逐步摆脱了为特定的目的或人群服务的目的, 有向兴趣型和应用型两个方向发展的倾向, 充分体现了学术研究的自主性。教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或者相应的社会需要, 选择特定的研究课题和项目, 自主发展, 学校、政府一般不加干涉。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大部分高校的教师都能够自由地参加学术团体和学术活动, 并享有自由的发言权;能够自由地发表和出版学术性文章和著作, 排除行政化和政治性因素对于学术的干扰。但目前还有些问题亟待解决, 比较典型的就是学术的近亲繁殖, 以及由此导致的裙带关系错综复杂;一些学科产生了所谓的“学霸”, 通过申请资金、项目、课题等手段垄断学术资源, 钳制异端思想;更有甚者, 一些学者不务正业, 将学生或他人的成果据为己有, 并公开出版。因此学校和政府需要正视和解决这些弱肉强食的现象, 切实保障弱势教师, 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权利, 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而不是一味地纵容和漠视。

三、行使学术研究权时应注意的问题

高校教师在充分行使学术研究权的同时, 必须注意到自己因这项权利而需要承担的义务及责任。

1、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的义务。

培训教材中指出, 根据《教师法》第八条的相关规定, 教师有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科研水平的义务。近年来, 随着中外学术界交流的加强, 我国的科研水平和实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大学和科研机构招聘的教师和科研人员, 越来越要求更高的学历和业务水平。因此, 高校教师在从事研究的同时, 不能因循守旧, 沿用旧的方法和设备, 应该与时俱进, 努力学习, 提高自己在相应的研究领域的科研实力, 拓展出新的研究课题, 否则就很容易被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新知识所淘汰。

2、学术研究要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 创造洁净健康的学术环境。近年来学术造假事件层出不穷, 涉及的人员也从高校领导、教授至普通教师、学生不一。对此, 我们教师队伍一定要洁身自好, 一切从我做起, 秉持一颗道德良心, 维护教师这个职业的尊严和光辉形象。学校方面也应该努力提高高校教师, 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待遇问题, 不能一味地以文章数量来衡量教师的科研水平, 这样才能为教师们的科研创造出良好的条件, 不至于为了职称、待遇等问题而铤而走险, 进行学术造假。只有学校和教师两方面共同努力, 才能还学界一片洁净蔚蓝的天空。

摘要:教师除了享有作为一名普通公民应有的基本权利, 如人身自由、平等等基本权利之外, 还享有不少具体的, 附着于教师这个身份之上的权利。从目前的情形来看, 高校教师一般既是老师, 又是学者, 教书育人与科研探索都是最本职的工作。而近年来对高校教师诟病最多的又是学术造假、抄袭等有违法律规范的行为, 这说明有极少数的老师对学术研究权认识不清, 没有能充分把握和运用好, 行为之不端颇有负面影响。因此本文拟就此问题, 从高校教师的学术研究权包含哪些具体内容, 有哪些特点, 及行使这项权利时应该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校教师,学术造假,学术研究权

参考文献

上一篇:WBC水平下一篇:信托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