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研究

2024-07-02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研究(精选12篇)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研究 篇1

一、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内涵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要想了解其概念, 可以将其进行分解, 也就是“制度”、“高校学生管理”、“学生制度”等分开来看, 首先“制度”的涵义就是人们对某种行为的规范, 也就是对所有的成员都要求共同遵守或者是按照一定的程序来进行操作办事的规程, 他是一种稳定的、且周期性的某种行为的模式, 是对人们起到约束与激励作用的。而“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概念也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学者给出不同的定义, 一般来说, 就是在现代的大学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高校与学生之间的调节以及相互之间的各种关系及个人行为的一种规范的体系, 主要表现在对各级教育部门以及高校所指定的各种规定、条例和章程等的一定的规则, 也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有益补充。

二、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功能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对于高校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种标志性成果, 他的好坏是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发展,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职能主要有: 服务功能、协调与规范功能、导向功能、依法治校促进功能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 一) 服务功能

主要先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对于高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所做的各种服务工作,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能起到服务的作用, 这样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个性化以及多样性都至关重要。

( 二) 协调与规范功能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对于处理各种关系的时候, 比如与社会之间、与同学之间、与教师之间等的关系都要极致的处理, 大学生要自身去努力, 还要不断的发挥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协调功效, 这样对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都起到促进的作用。

( 三) 导向功能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主要是为大学生可以营造一种内心积极向上的世界, 学生在校期间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导向, 使学生可以在大学的期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可以正视自己所处的位置, 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 四) 依法治校促进功能

学生管理可以将其进行法制化, 将人文与法制进行合理的对接, 不断的转化为规范化、制度化与程序话的法律保障, 可以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大学要对学生发生的各种情况进行管理和约束, 要懂法守法、依法办事, 尽量杜绝学生的态度不端正、考试作弊等行为的发生, 要通过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管理。

( 五)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要通过制度来进行约束, 在进行学生的教育时也要尽量晓之以理, 引导学生的行为, 要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保障之下,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两者必须要协调发展才能确保大学目标培养的实现。

三、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原则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也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调整与完善, 才能更好的去适应高校学生管理的工作。因此, 在改革与实施的过程中, 是要遵循以下的原则。

( 一) 坚持以学生为本

学生作为高校的主体, 要大力的强调学生在学校中的地位, 要切身的对学生所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要合理的解决, 遇到问题时, 要不断地人文关怀, 让学生自我管理。充分考虑学生的自我管理的能力。

( 二) 坚持公平公正

正义、公正与公平是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 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建设过程中, 要不惜一切来维护学生自身的合法权益, 要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理想都要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制度, 如若不能公正公平, 势必会引起秩序的动荡, 学生很难生活在和谐的氛围当中。

( 三) 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结合

当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时候, 不能一味的去约束, 应当进行适当的思想引导, 将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功能极大的发挥出来, 激励与约束相结合, 才能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 要充分的发挥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导向作用, 将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完善, 要对不良的行为进行约束与规范, 同时, 更要遵循原则适时的激励。

四、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思考

( 一) 对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中不合理规定进行剔除

现在所使用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是与制定当时的情况相适应, 但是社会在进步, 要与国家法律法规相统一, 就要对教育观念、教育体制以及教育制度进行完善, 有些内容是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不合理, 这就要对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进行新的修改与剔除。

( 二) 对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中缺位进行填补

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中是缺少德育方面、法理方面以及放权高校方面的内容, 尤其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许多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中出现的问题在不断地涌现, 这就要求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进行补充, 来将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与缺位管理的填补。

( 三) 对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中的偏差进行修正

学生的天职是学习, 可学习并不单单指课堂的知识, 还包括其他的社会实践等, 所以要在教学体系的完善之上对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进行贯穿于全过程。要时刻将全党全社会的长期指导下去紧跟时代潮流, 去顺应时脚步, 才能更加突出学校的自主权。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对于高校教育的正常教学秩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极大的全面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 要想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在建设过程中保持着法律化、科学化、人性化与民主化得到良好的促进, 就离不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制度的效能, 这才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制度的必然选择和必要途径, 同时, 也是在新时期之下,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摘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既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内容, 同时, 又可以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制度。我们要不断的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开展与深化, 建立与完善, 可以为大学生的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教育,学生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吴成国.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探索, 2009 (3) .

[2]白元儒, 许鹏奎, 张华.论学分制管理模式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改革, 2005 (1) .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研究 篇2

3.1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的管理理念

要进行高校教育管理的改革首先就要摒弃旧的教学管理思维,将学生作为高校管理的主体,以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思维来指导高校管理工作的进行。这就要求我们以学生为本,认清教学管理工作中各个问题和关键,然后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具体全面的工作开展。过去那种形式上的“学生为本”并未深入到教学管理者的内心深处,而想要摒弃过去那种机械式的人才管理方式就必须要切合实际的吸收这种观念,然后落到实处的认真实施下去。与此同时,在高校管理过程中还必须切实做到提供给学生更大程度上的自由权,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有更广阔的生活和思维空间,使得高校管理工作依据学生的个性特色随机应变,在引导中管理学生,增强管理体系的适应性,在有效管理的过程中逐渐淡化教师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培养出学生自律、自尊的良好习惯。

3.2制定体现人文关怀的管理制度

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会尊重待人、包容理解是人文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制定高校管理规则时要充分考虑高校学生管理的人文教育,使管理不再是机械式的约束与限制,而是在充满自由色彩的同时使管理工作顺利实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加认同和接受这种管理体系。而学生一旦不再抵触这种管理体系,就会主动去响应管理工作,以前那种学生违反管理规定的现象就不再会经常发生。另一方面,自由的、体现人文关怀的管理体系还能减少因为违反管理条例而处罚学生时,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心理生理受到影响的案例的发生。

3.3利用高校校园文化深入人文教育在管理中的渗透

很多高校注重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这一方面能够为高校管理中渗透人文教育创造有利的条件,还能够使高校学生管理进行的更加顺利。高效的校园文化形式千姿百态,它体现在校园生活的各个角度。而人文特性是物质文化的必要因素,高校在物质文化建设时可以将人文理念贯穿于物质文化建设中,使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处处感受到人文关怀。

4结束语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研究 篇3

关键词 高校学生 违纪行为 处分后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违纪行为和动机呈现复杂化、多样化的特点,违纪数量呈上升趋势。违纪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违纪前的预防和违纪后的处罚,以及违纪的成因、动机、心理等问题上,而对违纪学生常常是一罚了之,或处罚后虽有谈话及相关思想工作等,但往往由于缺乏系统性、制度性的管理机制,效果不能得到保证。而在理论界关于学生违纪后的教育管理,也鲜有深入、系统的探讨研究。

目前关于高校违纪学生的教育管理研究侧重于对违纪学生教育的必要性、教育的途径、方法、学生违纪后的心理,以及从不同角度提出教育管理对策等方面。国内高校中尚没有一套科学合理、规范成熟的违纪学生跟踪教育管理体系。因此,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下,加强对违纪学生处分后的教育管理制度的研究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高校学生违纪现状分析

近年来,高校学生违纪行为不断发生,并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我们从某民族高校违纪情况统计分析来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类:考试作弊。目前, 考试作弊是学生违纪行为的主要类型;第二类: 扩课。学生旷课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可见学生纪律意识淡薄, 自我控制力差;第三类: 喝( 酗) 酒、打架。主要原因是自我控制力差, 人际关系紧张;第四类:扰乱学校秩序。主要表现是扰乱课堂纪律,不服从宿舍管理规定, 晚归、 夜不归宿以及损坏公物等。主要原因是自我控制力差, 不懂得移情。第五类:盗窃。 近几年, 学生盗窃事件呈上升趋势。偷窃对象主要是笔记本电脑、照相机等价值高的物品, 个别数额较大, 已构成犯罪。可见有部分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不善于自我激励, 喜欢不劳而获, 或者有偷窃强迫症。

通过分析, 我们发现高校学生违纪呈现出一些规律性:(1)在这些违纪学生群体中, 男生群体高于女生群体;(2)大一和大四学生违纪数量低于大二、大三学生违纪数量;(3)旷课、考试作弊、打架斗殴违纪行为远远高于其他违纪行为。同时,大学生违纪还表现出一些极为明显的特点,即违纪行为越来越智能化;隐伏性越来越强,一旦爆发,可能会带来极大的影响; 具有冲动性和盲目性等。

二、目前高校违纪学生教育管理的现状

(一)许多高校对处分后教育制度重视不足

目前,国内真正建立学生受处分后教育制度的高校是少之又少。有些高校即使建立了制度,但其管理者仍然存在着“强调处分程序,轻视教育过程”的观念,认为对学生处分就等于对学生进行教育。也有少数教育工作者以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为由,淡化了对受处分学生的关心和教育,使教育工作流于形式。

(二)处分后管理缺乏科学化、体系化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对学生的学业、思想和心理等各方面进行指导,而不是只有辅导员才管学生的思想工作。但是,目前很多高校中存在两个极端现象,教学的往往不管育人,育人的很少管教学,任课教师上完课就离开课堂,其他工作都由辅导员等负责。对受处分学生的教育工作,都是靠辅导员、副书记的个人力量和经验进行,任意性和波动性太大,缺乏科学化、体系化。

(三)跟踪教育制度缺乏

跟踪教育制度主要是对受处分学生进行学业、心理、就业等全方位的跟踪和记录,内容可包括跟踪人、跟踪事项、跟踪目标以及跟踪考核等。目前,很多高校尚未建立这种跟踪教育制度,有的高校即使建立了类似的制度,也大多流于形式,管理比较粗糙,没有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教育方式方法有待改善

许多教育工作者采用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往往局限于口头谈话和书面思想汇报,找学生谈几次话,写几次思想汇报就算进行了教育,力度不够,效果也不好,更谈不上根据受处分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也很少有效地利用各类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教育资源。

三、构建违纪学生处理后的教育管理制度

(一)建立以情商教育为着重点的思想转化机制。从前文受处分学生违纪的类型分析来看, 应该将情商教育作为高校受处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着重点。受处分学生或者是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比较差, 不懂得移情, 容易僵化人际关系;或者好逸恶劳, 平时不努力学习却又想不劳而获。这些都是情商差的表现。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优化思想教育者品德结构, 并使其付诸行动。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教育, 即将“外化”的东西转化为“内化”的营养消化、理解的过程, 是推动自我教育的过程。良好自我教育的实现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情绪, 控制自己的情绪, 只有先有了良好的情商才能有自我教育的可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认识, 情感、信念、意志、行为等因素同时起作用, 情商的高低也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所以受处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重点应是情商教育。在新形势下, 情商教育作为高校受处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客观要求。

(二)建立违纪学生教育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积极开展对受处分学生的“帮扶”主题教育活动,可以“结对子”等形式切实帮助其进步,建立“帮扶”目标,制定“帮扶”计划,对进步明显的应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同时,大力宣傳进步典型,可针对受处分学生群体增设若干“进步奖”,对其中表现特别突出的学生予以宣传和表彰,以激励其他学生重树信心、迈步前行。定期开展警示教育活动,以身边的典型案例教育引导广大学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

(三)建立能给违纪学生带来明显动力的跟踪考核机制,而当前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适当改革高校学生评奖评优体系,在一定范围内让受处分学生同样有权利在受到处分的学年申请特定的、针对受处分学生所设立的奖学金等各类荣誉。

要确保跟踪方式的多样化,创造符合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和成长特征的跟踪方式,防止跟踪教育侵犯学生的隐私权和其他正当利益,也就是说,高校实现受处分学生跟踪教育制度的根本还是要坚持“法治为先,学生为本”。

(四)建立处分撤销机制。对学生进行纪律处分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教育、挽救学生的手段,出发点不是束缚人、禁锢人,而是创造条件发展人,是教育、引导、鞭策学生健康成长。大部分违纪的学生能够深刻反省,从思想意识、纪律观念、学习态度等方面转变。

从制度的有效性看,一项健全的管理制度应是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统一。现行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主要表现为一种约束机制,体现的是约束功能;而学生违纪处分解除制度顾名思义是一项对于符合规定的违纪学生给予处分解除的激励制度,体现的是激励功能。因此,它的建立和实施必将是对现行高校学生处分制度的有效补充,也将使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合理。

(五)建立与主题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开展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主题实践活动,将违纪学生教育与实践育人相结合,活动内容划分为青年志愿者活动、义务劳动、创新人才培训、先进文化艺术熏陶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与实践指导。

本文系2013 年度中南民族大学“辅导员学术骨干支持计划”项目资助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SCUN1314A12。

参考文献:

[1]张小芳.高校受处分学生的后续教育制度厘定[J].现代教育管理,2010,(6).

[2]陈士俊,李奇.论高校学生处分制度的完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4).

[3]茅锐,江雪梅,范文.对学生纪律处分程序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5,(1).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研究 篇4

近年来的高职院校体制的改革与扩招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改革课题,此前学校中的教学管理往往是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并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特色化的办学。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当前发展,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的高职院校中的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个性明显,束缚式的发展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很多学校借鉴了先进的国外发展经验,从自身的实际发展出发,进行教学实验,效果良好。在未来高等院校的评估中,高校的教学引发了很大的反响,这促使了很多学校开始进行自我审视,不断加强教育,提升教学质量。

二、当前高职院校管理中的问题

(一)学生的管理效率不高

当前,学校的管理人员在管理中的时间越来越多,但是更多的重点放在“管”上,而没有“理”,多半的学生对于老师是填鸭式的服从。填鸭式教育模式源于苏联,曾在中国沿用多年,这种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只被动的学习。因此学生的情绪很难调动,学习的效率也不高,有时候甚至会有抵触心理。这种填鸭式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新发展,使得学生在面对不熟悉的状况时往往会无所适从。此外,学生在填鸭式的模式中只能按照老师既定的教学目标被动的学习,也无法选择适合自己的教程。这种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想象力,在当前新型化的教学中阻碍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二)忽略学生的主动管理

当前的高职院校管理中专门的学生处,对学生和辅导员的管理可谓方方面面,林林总总,但是却忽视了对学生的专业化与主动化管理。在高职院校学习的时候,学生在知识的接受以及心理的发展中往往与学校设想的相互背离。只有当学校的管理能与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匹配时,才能教学相长,良性循环下去。因此,提升管理者的管理机制和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迫在眉睫,只有能让学生成长的管理才是好的管理。

三、如何进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创新

(一)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在市场化的环境中,传统的高校管理是以学生毕业为主导,并且设立了很多相应的条件,通过外在施压获得知识,促进学生发展。此外,每位任课老师教的课程比较多,时间比较紧张,学生比较难和老师进行深入的沟通。这种重管理轻培养的观念滋生了相关的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发展。此外制度化的管理缺乏人性化,使得学生缺乏自觉的维护制度。当前高校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动力,这需要我们及时总结学生的管理经验,集中培养目标。

当前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培养职业化的素养、塑造专业技能、建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职业化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中缺乏目的性与持久性,这给学生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成本损耗。职业化的行为培养贯穿于学生的日常学习,通过学生管理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能够实现自我成长,培养个人能力。在当前越来越细的社会化分工中,求职难度增加、竞争激烈,通过实践训练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力。此外,学生终身意识的培养需要重视培养学习的持久力。在学生的学习中,需要建立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正确的引导认识到学习的精髓。

(二)构建学生的企业管理下的自主能力

在班级的管理模式构建中,需要建立一套比较有效的管理考核规范,构建结合日常考勤、团体协助以及任务考评的指标体系。其中日常考勤包括学生的自习出勤率、上课的出勤率、班级活动的参与度、有无旷课现象等等。任务过程考评包括学生的学习任务以及活动任务,比如学习的质量、班级文体活动的参与度。学习考评包括能否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有无反馈与总结。每周、每月纪律委员将团队成员的一些成绩汇总搜集,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算出总成绩,然后将考评结果每月做一次总结。在班级量化的管理中主要运用的是企业的管理模式,而高职院校的管理还应当与企业的管理有一定的差别,结合高校学生的发展需要,结合当前的管理,促进数据发挥评价的作用,引导学生的自我意识。

(三)在创新模式下的学生应用评估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模式中需要提升学生的职业化素养,培养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从客观角度分析,学生的管理包括体制性、家庭、个性方面的因素。其中高职院校的管理仍需要遵循行政方面的要求,同时尊重学生的差异化,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学生的管理中,管理的对象是人,每一个学生都是个性的,这在模式的使用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革新、发展。从主观角度分析,创新模式下的发展与学生的自身理解息息相关,比如创新模式的内容超越了高职学生的理解,当前的学生管理模式仍然处于过渡阶段,在基础教育中尚未有足够的发展期。此外,高职院校的学时不长,对于个体的适应能力在增强,创新模式能否有效实施与学生的参与度息息相关。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主力军是95后,他们身上有年轻人固有的一种反叛性的特质,对于自身的想法非常执着。95后的学生却大对于生活的认知,在自我判断有着一定的成见,对于实践活动意愿强烈。此外,在高职院校不断涌入新生力量后,传统的授课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需要了,这就需要不断变革,解决学生发展中的问题。

高职院校管理中应当树立终身教育的目标,帮助学生提升管理能力以及学习动力,在学生管理中不断解决现实问题。在未来的高职院校管理证需要尽量多培养专业性的人才,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多样化的管理手段不断创新,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

摘要: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的重点话题。当前的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体制仍旧沿袭的是以往的中专管理的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已然不再适合当前新形势中的管理需要了。

关键词:学生管理,创新,改革

参考文献

[1]岳阳.论当前形势下高校行政管理的改革和创新[J].中文信息,2013,(10):110-110.

[2]周元培,严先琴.影响高校教育管理的因素及改革方法初探[J].时代教育,2015,(9):101.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研究 篇5

【摘要】在当前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高校党员档案管理还存在着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从严治党在高校顺利推进的障碍。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努力在提升管理意识、引入信息化管理、完善管理机制等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高校; 学生党员; 档案管理

高校学生党员档案是指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从申请入党,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到成为预备党员、正式党员所产生的各种文字档案以及在校期间各种奖惩材料的总和。它不仅是大学生政治面貌成长的重要见证,同时也是证明学生党员身份的根本依据。

一、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从保证党员发展质量来看。《党章》关于党员发展流程有着明确规定,能否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党员发展工作,将会直接影响党员发展的质量。而党员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在于,它对于党员发展过程是一个直观反映,这个过程严谨与否,会在档案中有直观、清晰的体现。因此,加强档案管理工作是保证党员质量的有力抓手。

(二)从促进学生成长来看。一方面,认真、规范填写党员档案材料本身是一个比较严肃的过程,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纪律规矩方面的教育,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党员的思想认识,强化学生党员的身份认同。另一方面,党员档案将会在毕业之后跟随学生一生,可以说完整、准确的党员档案将是保证学生未来成长的最基本的要求。

(三)从提升高校党建工作水平来看。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先后出台多项措施,对党员档案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强档案管理是适应新形势下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的要求。另一方面,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但要把好“入口关”,同时要加强党员的日常管理,档案工作作为保证党员发展质量的抓手,必须尽快适应全面从严治党的形势要求。

二、当前高校学生党员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档案管理意识淡薄。相关部门没有充分认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没有从全面从严治党和提升高校党建工作水平的高度看待、谋划档案管理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等问题,影响了高校党建工作的正常开展。

其次是档案管理手段落后。在当前信息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高校党员档案管理工作仍然沿用传统模式,导致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效率低下。具体表现为:一是部分高校并未将档案信息化管理提上议事日程,档案管理缺少总体的谋划和宏观的部署。二是缺少适用的信息化管理软件。在部分高校中,存在着管理软件重复开发、低水平开发的问题,造成了人财物的严重浪费。

最后是档案管理机制不健全。一是档案管理主体多元,部分高校是由院系学生工作科统一管理,部分是由学生党支部直接管理。二是档案缺乏统一标准,除《入党志愿书》外,其他档案材料并无全国统一的标准,导致档案内容千差万别。三是档案更新不及时,关于学生党员的违纪、奖惩等情况未能及时、准确地载入档案,档案管理的时效性大大折扣。四是档案管理形式粗放,部分高校不仅缺少专门的管理设施,甚至缺少专职的管理人员,导致档案保存、转递存在很大隐患。

三、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档案管理的对策

提升档案管理意识。意识是行动的先导。为了适应全面从严治党给高校党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必须强化三类主体的意识。首先是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意识,基层组织要将档案管理与其他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明确并落实领导责任。其次是强化管理主体的意识,通过加强教育、落实问责,努力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最后是增强形成主体的意识,要增加档案管理在党课中的授课时数、授课比例,引导学生党员认真、严肃地对待档案填写工作,从源头上提升档案管理的质量。

引入信息化管理。首先要?y筹谋划、加大投入,从组织领导、总体设计、资金安排方面保障信息化管理能够落到实处。其次是推进资源共享,在不涉密的前提下,可考虑将学生党员在团学、心理、实践等方面的表现反映到档案管理系统中,为党员教育、考核提供更为全面、准确的参考。三是可以尝试引入“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也可以自行开发、建立本校的网络管理模块,将党员信息录入、党费收缴、关系转接、党员发展等全部纳入网络管理。要注意做好日常维护和安全保障工作。

完善档案管理机制。首先要理顺管理机制,由于党员档案包含大量材料,且经常使用,本着方便操作的原则,可以按照党员工作权限划分,尝试建立“校党委―院党委―党支部”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模式,以此保证档案管理的有序、科学运行。其次要统一标准,可以考虑由上级组织部门牵头,针对各高校学生党员发展、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统一出台学生党员档案建立、完善、更新、转递、查询等方面的制度,使档案管理工作逐渐制度化、规范化。最后要完善考评制度。将档案管理的规范性、及时性、准确性、安全性纳入基层党组织考评指标体系中,通过定期互查、开展交流、统一验收,最终确定考核结果,考核结果将作为评先评优、职务晋升的重要参考,以此提高各部门对档案管理的重视。

【参考文献】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研究 篇6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及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形势下高校党组织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方面存在诸多的困难和挑战。高校必须面对挑战,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加以解决。

[关键词]高校 学生党员 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353-01

我国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神圣使命,在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形势下做好高校的党建工作,尤其是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事关我国教育事业的更进一步的发展,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及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形势下高校党组织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方面存在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一、高校学生党建的现状

1 高校的扩招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党建工作,学生党员参差不齐,素质高低不一。员对意识淡薄,对党的认识不够明确,很多积极分子在组织上入了党,但没能很好地解决在思想上真正入党的问题,并没有从思想上对所学的内容加以理解和掌握,入党后又不能很自觉地进行有效的理论学习,严重制约了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是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实施难度大大提高。

2 经济体制的建立极大地影响了党建工作。社会情况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大学生党员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发展态势,他们在价值取向上表现为注重个人利益和幸福,人生价值取向上讲求实惠,职业价值观注重个人所得,在职业准备过程中,缺乏敬业乐业勤业的精神。再者,由于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就业竞争等实际问题,部分大学生党员过多思考个人的发展和利益,入党动机错综复杂,不够端正。

3 互联网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互联网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生产物,它同时又是一把双刃剑,伴随其发展而出现的不良因素,深刻地影响着高校部分大学党员的理想信仰和政治信仰。首先,长期接触互联网的大学生党员很容易被网络中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很容易受到互联网上内容所隐含的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久而久之,削弱了本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其次,网络带给高校丰富庞杂的信息资源是以往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但其中良莠不齐,这种混乱的信息会对学生党员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误导,网络上混乱的,错误的信息,会影响大学生党员的健康成长。

二,高校学生党建的教育与管理的对策研究

新时期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根本在于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并保证各项制度的有效执行,使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但规范化和制度不能够拘泥于陈旧的形式,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利用新形势下新的载体,新的方式。

1 突出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针对性

由于党员个体的差异,部分大学生党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也应有所不同。有些党员应加强党性意识的教育,有些党员应加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有些党员应加强党风党纪教育,有些党员应加强理论学习,有些党员应加强端正入党动机方面的教育,等等。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既要坚持原来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如充分利用党校进行办班学习、听辅导报告、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参加考察等,又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请老干部、老党员作报告,参观学习等方式,使党员在活生生的事实面前受到教育。

2 突出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时效性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对党员进行重点的系列教育,根据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除了加强在理论知识上的学习,还要围绕主题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如创办主题知识展板,主题知识竞赛,主题教育征文等系列活动,使党员时时保持对党的时政方针的关注和理解。其次,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选派他们担任辅导员助理、班主任助理,让他们在低年级中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同时,要经常同新党员谗心,对照党章和“三个代表”的要求,帮助他们查找不足,更具有时效性地激发他们投身各项活动的自觉性,使他们用实际行动树立良好的党员形象。

3 突出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渗透性

充分利用现代化通信工具,例如手机报的推广使用,同时在手机报的内容上做足功夫,可以收到很好地效果。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平等地和他们沟通,倾注真情,潜移默化的增强他们的党性修养。例如个别谈心是解决预备党员思想深层次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谈心并不等于普通的谈话,要讲究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以真诚打动预备党员的心灵,使他们敞开心扉,从而使谈心者能够准确掌握其真实思想,更好地对其进行引导和帮助。

4 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实现全方位覆盖教育

一是各支部可以建立支部网站,将党的时政方针、先进理念整理成文后发布到网站,可以设立党员教育论坛,在论坛内就某一重大问题进行探讨,各抒已见。这样可以解决党员教育的空间限制,使党员们可以足不出户的接受教育。二是利用多媒体授课,这样可以避免过去枯燥的讲述,而是可以采用影视教学、DV教学,从而提高党员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利用广播形式,各支部可以在本支部党员的休息时间里播放广播。这样可以突破党员教育的时间限制,充分利用小时间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耳濡目染,使党员思想内涵逐渐增加。

5 对党员进行学历管理,督促党员学习

针对个别党员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可采用电子学历管理制度,对党员的学习情况进行学分评估制度。对于学分高的党员提出表扬,对学分低的党员进行批评教育。列出一系列党员学习的资料、书籍,由党员自主挑选、学习,最后将学习情况、所看书籍记录在党员学历中;并且支部应该将党的重要时政文件编制成简便易带的小册子,供党员自主学习;同时也可以让党员自备学习心得、党员教育感悟的小册子,可以将随时产生的学习感悟记录下来,最后放在党员学历档案中。这样可以有效的督促党员学习,了解党员的思想动态。

6 寓教于乐,丰富党员教育内涵

把党员教育由单一的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利用重大节日组织大型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进行党员教育,如每年“七一”“十一”期间举办大型文化娱乐活动,把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写入歌曲、话剧里,可以把先进党员的光辉事迹以小品、话剧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各种活动把党员教育工作寓于文化娱乐之中,并通过电视及网络加以推广宣传和升华,增强党员教育的文化性、趣味性。

根据当前变化了的形势,要做好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只抓好基层党支部的建设是不够的,还必须结合推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不断拓宽大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的工作阵地,加强大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创新管理工作的思维与方式,进而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史厂莹,宿辉,路明,高度重视和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16(3),

[2]严萍昌,浅谈网络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8(4),29-30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制度研究 篇7

一、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制度的现状

各高校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一般包括民主选举产生民主评议小组,公开民主评议,公示评议结果等过程。公开民主的认定制度彰显了经济困难认定过程的公平公正,保障了国家各种资助政策的顺利实施。但是,这样的认定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漏洞。一是家庭经济真正困难学生多种原因不愿申报。部分单亲家庭、父母因病(故)导致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性格方面具有内向、敏感、自尊心强等特点,不愿意公开家庭隐私,不愿意参加公开评议,因此不愿意申报。二是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家对经济困难学生越来越关注,资助力度不断加大,这也导致部分家庭经济不困难学生,通过人际关系、弄虚作假等一些不诚信手段获得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资格,“假贫困生”现象依然存在。

二、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认定各机构之间缺乏有效配合。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个系统工程,主要涉及高校、地方行政部门及有关金融机构,高校的认定机制需要各机构之间有效沟通和共同协作,需要申请的经济困难学生要持如实填写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到家庭所在地的行政部门接受审核盖章,以证明其家庭经济状况。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地方行政部门对于在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的具体要求、地位和责任意识不到位,另外资助是由国家通过学校补助给学生,作为地方“父母官”不愿意在此过程中扮演“黑脸包公”形象,家庭经济困难状况缺乏调查取证,一般不经过核查就直接开具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或者盖章,随意性较大。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有关系的人才能开证明,而相反真正经济困难的家庭想开证明难上加难。这些地方行政部门在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的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使得经济困难的证明可信度下降。

(二)认定标准不够量化,缺乏可操作性。2007年《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经济困难的等级,给出了认定标准的原则要求,但范围太过笼统,标准不够科学具体,仅仅具有政策指导意义,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求,缺乏可操作性。对于孤儿、单亲、父母离异及家庭重大变故等经济特殊困难学生容易界定,而一般困难学生认定标准比较模糊,难以界定:一是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导致对经济困难的标准也不统一,影响因素多。比如即使同一地区收入相同的家庭,由于家庭人口、子女上学、疾病、受灾、负债等情况也导致经济困难程度不同。二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消费标准不统一,学生生活习惯不同,家庭对学生支持程度不同,日常用品来源不同,如有些经济困难学生的高档手机和电脑等都是他人奖励或赠送的,这些因素没有统一量化的标准,导致对学生经济困难情况难以有清晰的认识,很难界定。

(三)认定程序不够严密,缺乏有效的监督。经济困难认定中虽然经过班级、学院的层层审核与把关,但较少运用发达的信息技术及网络平台等现代化的手段,认定过程非量化的因素过多,人为因素使得认定工作随意性大,评定人员与评定对象的亲疏关系和了解程度很大程度上对评定结果造成影响,结果不够准确。认定过程中学生申请提交的户口所在地提供经济困难相关证明是否公正、公平、公开;评议小组的民主评议过程是否要进行监督,评议结果完全依靠评定人员的个人素质、责任意识、道德感等,缺乏规范、动态的监督,认定结果受到质疑。

三、完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制度的建议

(一)规范高校与地方行政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与工作对接机制。地方行政部门特别是民政部门、学生资助部门等要尽职尽责认真落实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核查认证工作。高校与地方行政部门要共同参与认定工作,建立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监督和追究机制,保证高校和地方行政部门之间信息的对称性,增加二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实现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共享。地方行政部门可以参照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根据中学提供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相关材料开展核查工作,建立的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作为高校经济困难认定的重要依据。高校根据考生档案相关证明结合学生在校日常消费行为组织评议认定,及时向地方行政部门反馈并保持工作联系。

(二)完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程序与方式。根据《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学校要成立经济困难认定评议小组,评议小组主要由同班级或同年级的学生组成,辅导员或班主任任组长,评议组成员人数在班级人数的10%~15%之间,各寝室代表分布均衡,成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因为学生的经济困难程度从他的衣食住行各方面体现最多,朝夕相处的同学特别是同一宿舍的同学由于长时间在同一时空内起居、学习,往往彼此间非常熟悉和了解,在生活习惯、家庭状况、经济水平等方面能够相互掌握情况,广泛征求待认定学生班级成员的意见,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班级成员意见,确保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准确性。所以从实际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实际操作过程来看,评议小组成员的合理选择是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真实性问题的最佳选择。在认定方式上,对于孤儿、家庭遭遇突然变故等特殊学生实行直接定性认定的办法,一般困难学生实行民主评议的办法。结合部分经济困难学生性格内向、自尊心强,不愿意透露个人隐私等原因,在民主评议过程中学生家庭情况的介绍要采用温和恰当的方式进行陈述,比如由评议组成员介绍学生家庭概况(隐去涉及隐私的部分),再由同学们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表现,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决定其经济困难等级。这样的方式有利于维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隐私与尊严,便于操作,可信度较高,也避免了对学生心理上造成二次伤害。

(三)健全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的监督机制。健全的监督机制是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结果准确性和公平性的重要保证。认定过程中学校、学院资助部分要加强对认定工作的检查,政策宣传的是否到位,是否符合严格的认定程序,是否公示,认定人员是否存在徇私舞弊行为等。在认定后要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调查和走访,及时和家长沟通,做好后期监督反馈。加强经济困难学生消费信息调查和公示监督力度,定期和不定期对受资助学生的资助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实施多阶段、立体化的监督。同时,提高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相关工作人员修养,端正态度,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正直,富有正义感,这样才能做到面临诱惑不起贪念,不滥用私权。在监督过程中发现违反认定程序、弄虚作假的学生或认定人员立即取消经济困难学生资格,给予相应纪律处分。在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最真实有效的方式是直接到申请学生家庭所在地考察并判定其困难程度,这样的方式费时费力实施困难。但是对于在认定过程中存在争议的,一定要认真核查材料,在经费允许的前提下进行实地考察。同时,家庭经济情况及困难程度是动态变化的过程,要对建立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档案实施动态监督,定期进行抽样复查,被查明经济困难程度情况不实的,取消其认定资格并进行思想教育。

(四)规范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要参考高校所在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符合以下条件:无经济来源的孤儿;家庭遭受突然变故,经济难以承受;家庭主要成员丧失劳动能力或突发重大疾病;家庭被确定为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等至少一项的应该被认定为经济特殊困难学生。符合以下条件:单亲或父母长期患病、家庭缺乏劳动力,无固定经济来源;以务农为主,家庭子女较多、接受非义务教育子女多;家庭主要劳动力下岗未就业等至少一项的应该被认定为经济困难学生。生活简朴、稍高于高校所在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经济困难学生被认定为经济一般困难。目前,笔者所带班级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采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信息表》所涉及到的量化的指标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家庭方面有每位家庭成员工作与否、家庭成员工作性质、家庭成员平均月收入、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家庭债务、家庭成员上学情况等;申请学生方面有本人主要衣着档次、所用手机价位、有无电脑、常用洗漱档次、在校月平均花销等。

(五)建立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思想保障制度。当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出现的“假贫困生”以及经济困难学生中个别的奢侈消费与不诚信等现象,归根结底在于学生的思想认识出现问题。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诚实守信的意识,增强感恩意识,积极尝试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制度,加强诚信管理,倡导诚信行为,对不诚信现象予以处罚。

对于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的自卑、敏感等心理问题,要通过心理辅导、思想引导等方式帮助他们转变认知,正确认识对待经济困难认定,积极参与,树立自尊、自立、自强、自爱意识,积极发挥聪明才智,将生活中的困难转化为个人成长的财富和动力,指导他们学会各种分析与解决问题、应对挫折、表达思维和宣泄情绪的方法。[1]特别是在认定过程中,针对部分申请学生出现的不良情绪,要给予心理辅导和理解支持,将思想教育融入整个认定过程。

摘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中之重,保障了教育公平的实现。本文通过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制度出现问题的分析,提出完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经济困难,认定制度,高等学校

参考文献

[1]高林.影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制度缺陷及完善[J].企业研究,2011,2

[2]王勇,许晓辉.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新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3]赵冬梅.高校助学金发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4]张思成,王敬文,魏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负面心理及救助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10,5

[5]王焕斌.齐鲁石化公司员工化激励模式探讨[D].中国海洋大学,2008,6

[6]任莉.关于激励理论在我国饭店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探讨[D].安徽大学,2005,5

[7]尹安.基于顾客价值的移动通信企业顾客满意度测评及提升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1

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研究 篇8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生管理,问题,对策

1 高校学生管理的概况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园地, 是以向社会输送满足社会需要和发展的人才为存在的前提的。学校对学生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整体的教育质量, 对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但是,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学生公寓管理的社会化等一系列高校改革政策的实施, 学生的思想观念日益复杂, 学生管理出现了不少新情况, 新问题, 传统的学生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已不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当今的高校已经不是过去的“象牙塔”, 它外有社会环境的冲击, 内有学生管理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如何更好地进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是每个高校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新的思路, 建立更加科学、规范的学生管理新体制和新机制。

2 高校管理的问题

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范发生着相应的调整和变化。这些变化了的因素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从而增添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复杂性, 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新时期下面临着新的挑战。

第一, 高校发展的要求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改变。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 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出现多样发展的趋势, 学生不再是一样的主流价值观陶冶下的千篇一律, 相反其个性差异变大;自主择业的就业方式使得就业压力增大;高校中经济困难的学生日渐增多, 对学校的资助和资金求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的发展改革, 比较普遍的是弹性学制的实施及后勤社会化的推进, 使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变革。近年来, 高校实施弹性学制, 使得学生管理趋向动态性、开放性和自主性, 打破了一直以来学年制的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学分制的推进和实施极大的给予了学生选课自由。使得学生自主的选择课程, 拓宽了学生知识的宽度, 同时也给学生管理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 诸如班级概念的淡化, 专业概念、社团概念的凸现等。

第二, 教育的世界化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的时期, 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 正在向着大众化、高科技化、终身化和市场化的方向发展。我国近年来与世界的融合逐步加强, 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对高等学校的管理要求越来越高。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 就必须顺应形势, 体现一个高水平、高起点、面向世界的学生管理新理念。要把握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了解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 掌握未来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方向。同时能够清楚的的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机遇和挑战, 勇于面对未来的生活。

第三, 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给传统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问题。

这是很多学者都认识到的, 并且已经引起了大家的普遍关注。网络既传播信息又传播思想, 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大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的网民群体, 在互联网上获取各种信息, 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从而使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趋向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网络信息具有便捷性、丰富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大学生借助网络比任何方式都能快捷地获取大量信息, 这给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和教师从数量、速度上获取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并且明显的已不占优势。巨大的网络信息, 铺天盖地的影响着学生, 使学校教育者所要传达的信息很难在学生头脑中沉积, 严重影响着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四, 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年来, 素质教育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相继在高校学生中开始实施。高校的任务不再是培养安处象牙塔的大学生, 而是要培养大批能勇敢面对知识经济挑战的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从学生管理角度来说,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的个性和综合素质能够充分自由、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 就是要融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如何有效地将素质教育与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相融合, 是目前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3 问题解决的对策

第一, 创新学生管理理念。

我们要充分认识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明确学生管理工作在高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真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形成管理的合力, 从而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全面改进和提高。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 不能仅依靠数量有限的专职辅导员。而是必须把教书育人与管理育人的责任结合在一起, 形成学生管理工作的合力, 才能收到实效。过去的管理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 学生管理工作应该走入开放式管理方式, 明确学生不仅是被管理者, 同时也是管理者, 确认他们的的主体地位, 承认和张扬学生的个性, 给予学生不同程度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允许学生参与管理,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意识和探索创新能力。

第二, 校园文化建设融合时代精神。

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和积淀下来的被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道德情感、思维方式、心理情趣、人生态度及政治观念等。学校精神文化对其组织成员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校园精神文化创设出一种积极健康、团结向上、有利学生成长发展的校园教育环境和组织氛围。校园精神文化表现了学校的个性和魅力, 体现了学校整体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是学校特色的高度凝结。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建设, 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管理。因此, 我们要在创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上下工夫, 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第三, 网络建设规范普及。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 思想领域的矛盾和斗争错综复杂, 有时还表现得相当激烈, 思想领域的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 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必然会去占领……”。计算机网络作为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 必将成为思想意识形态交锋的战场。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肩负着人才培养和维护高校及社会稳定的历史重任, 在形势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 迫使各高校要不断研究、探索和实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模式、新思路。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调动各方面的力量, 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同时, 结合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 结合各高校的校情和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改革创新实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使之在人才培养和维护高校稳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旭.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 12.

[2]李宜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建设[J].上海高教研究, 1998, (11) :106-108.

[3]叶春桥.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索与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6, (2) .

[4]戴春平.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8, 7.

高校学生校内申诉程序制度研究 篇9

一、我国高校学生校内申诉程序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校内申诉程序制度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但从程序法治视角审视, 还存在一些缺漏, 有待深入研究。

(一) 校内申诉机构的设置尚不规范

《规定》第六十条指出, 学校应当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 受理学生对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者违规、违纪处分的申诉。但对于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是一个独立的常设机构还是挂靠在其他部门的临时机构, 《规定》语焉不详, 各高校的具体做法不一, 能否保证其独立性和中立性值得怀疑。因而, 校内申诉机构的合理设置有待深入研究。

(二) 校内申诉的受案范围值得商榷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以下简称《教育法》) 第四十二条指出, 受教育者有权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 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 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从《教育法》的规定看, 可以提起申诉的范围较为广泛。但《规定》第六十条对校内申诉的受案范围作了限制性规定, 退学处理、开除学籍处分对学生影响较大, 均须由校长会议研究决定, 对上述决定不服, 向高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起申诉, 能否起到复查的效果, 值得商榷。

(三) 校内申诉的复查程序尚需完善

《规定》第六十二条指出, 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对学生提出的申诉进行复查, 并在接到书面申诉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 作出复查结论并告知申诉人。需要改变原处分决定的, 由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交学校重新研究决定, 但对复查的具体程序缺乏明确规定。负责申诉处理的利害关系人是否需要回避?复查是书面审理抑或进行听证, 复查程序规定不明确, 影响了校内申诉的有效开展。

二、完善我国高校学生校内申诉程序制度的建议

针对我国高校学生校内申诉程序制度存在的缺漏, 本文遵照法治原则和理念, 提出完善程序制度的建议, 以期更好地发挥校内申诉制度的效益, 充分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一) 完善高校学生校内申诉机构的设置

目前, 各高校均设立了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受理学生申诉。申诉委员会应当尽可能地摆脱其对学校的行政依附关系及其与学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行政关联性, 以更多地保持其自身作为“裁判者”的独立性和中立性[4]。对于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设置, 较为理想的状态是成立相对独立的机构, 避免其与行政职能部门的依附关系, 这样才能尽可能保持中立性。但目前高校考虑到经费、人员等问题, 将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设置为独立机构的较少, 挂靠在高校内部其他部门的较多, 且挂靠部门不一, 有校长办公室 (简称“校办”) 、团委、教务处、学生处、监察处等多种部门。挂靠单位虽然对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不享有直接领导权, 但对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工作有指导权。因而, 挂靠的部门也存在相对合适的问题。

校办是学校的综合行政办事机构, 与学校行政领导具有较为密切的工作关系。对学生的退学处理和开除学籍处分直接由校长会议决定, 若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挂靠在校办, 难以避免自己当自己案件法官的嫌疑。团委在性质上作为党委领导下的群众性组织, 主要负责团员的组织、管理以及学生团体的管理等工作。从校办和团委的性质和职责分析, 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挂靠在校办或团委, 均不合适。

教务处、学生处是具体负责学生处理、处分的主要部门, 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若挂靠在教务处、学生处, 存在既当球员又当裁判的不公正情形, 非议较大。因此, 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挂靠在教务处抑或学生处更为不合适。

监察部门作为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进行监督检查的部门, 同时处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对行政机关给予的行政处分不服的申诉处理工作。从监察部门的性质和职权职责来分析, 学校监察处具有指导学生申诉委员会处理申诉工作的能力, 负有对学校有关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的职权、职责。笔者认为, 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挂靠校监察处相对合适, 能够尽可能地保持校内申诉的公正, 更好地发挥申诉作用。

(二) 明确高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受案范围

从《教育法》第四十二条和《规定》第五条看, 对于学校给予的处分、处理以及学校、教职员工侵犯学生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行为, 均可以提起校内申诉。《规定》第六十条指出, 学校应当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 受理学生对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者违规、违纪处分的申诉。该条对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受案范围作了限制性规定, 与《教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第五条相冲突, 与当前注重权利保障的法治原则相违背。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受案范围应当是较为广泛的, 学籍管理、奖励资助、纪律处分、学位授予、民事侵权等诸多方面纠纷都可以提起申诉。

从申诉的实际效果分析, 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对退学处理和开除学籍处分的复查是否具有实际效果, 值得商榷。因为退学处理和开除学籍处分由校长会议研究决定, 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作为校内处理学生申诉的机构, 对由校长会议研究决定的处理处分的复查效果令人置疑。学生对退学处理、开除学籍处分不服提起校内申诉, 很难得到有效救济, 反而增加了不必要的救济程序, 降低了救济的效率。因而, 将退学处理、开除学籍处分不服案件, 列入校内申诉的受案范围, 缺乏实际意义。笔者认为, 对退学处理、开除学籍处分不服, 应当规定直接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起教育行政申诉, 至少应当赋予学生对校内申诉和教育行政申诉的选择权。

(三) 完善校内申诉复查程序, 实现程序公正

《规定》仅对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工作职责及工作时效等问题作了规定。校内申诉制度在回避制度、听证程序等多个方面亟须构建和完善。

校内申诉复查要实行回避制度。法律上的回避制度源于人类对应受公平对待的自然本性[5]。在申诉过程中, 为了保证申诉的公正性, 作出原处理、处分决定的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 不能作为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委员参与申诉。申诉处理委员会委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应当自行回避, 学生也有权申请回避, 从而保证申诉机构的中立立场和申诉决定的客观公正。申诉处理委员会处理学生申诉时实行回避制度, 能为公正处理申诉案件提供保障。

校内申诉复查须引入听证程序。听证程序是正当程序原则的核心, 在申诉过程中设立听证程序, 对于保障申诉学生的知情、陈述、申辩等权利具有重要价值, 使权力与权利相制衡, 起到兼听则明的作用。听证是正当程序的重要内容之一。正当程序条款并非一成不变, 它至少规定在剥夺生命、自由或财产之前, 必须给予通知与听证的机会[6]。按照正当程序原则, 对学生影响较大的处理、处分等决定不服, 例如, 对较大数额的奖励与资助、不授予学历学位证书、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开除学籍处分等, 提起申诉时要引入听证程序。通过听证程序, 保障学生以及相关关系人的参与权, 允许申诉人或其代理人现场陈述意见或当场进行申辩, 申诉学生可以聘请律师等代理人予以协助, 给予学生与处理处分部门进行辩论和对质的权利和机会, 从而保障学生的正当程序权利, 使高校的处理处分行为更加审慎, 更加合理, 即使经过申诉仍然维持原决定, 但让受处理处分学生充分表达了意见和观点, 使处理、处分决定在某种程度上更容易被接受, 也减少以后进一步寻求行政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可能性, 从而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

《教育法》和《规定》对高校学生校内申诉制度进行了基本架构, 但还存在一些缺漏, 笔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浅见。但为了规范学生申诉制度, 更好地发挥校内申诉的实效, 建议由教育部制定统一的学生申诉制度, 细化和明确有关程序规定, 使申诉制度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更好地保障学生的合法权利, 进一步促进依法治校。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学生校内申诉程序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但仍存在一些缺漏之处, 秉承法治原则和理念, 对我国高校学生校内申诉程序制度进行完善, 以充分发挥校内申诉的制度效益, 更好地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申诉制度,高校,学生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编委会.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宪法、行政法学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409.

[2]湛中乐.高等学校大学生校内申诉制度研究[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7, (5) .

[3][4]尹晓敏.论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功能的失落与复归[J].高等教育研究, 2009, (3) .

[5]章剑生.行政程序法基本理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131-132.

高校学生家长联系制度的研究 篇10

一、高校家长联系的现状

当今社会, 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或者家庭与学校合作已成为许多国家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一个方向。70年代开始, 美国、英国、加拿大等一些发达国家, 家长已经可以通过参与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促进学校教育体系的改善[1], 并且有相关法律为他们提供保障。在我国, 基础教育过程中, 为了孩子能够考上大学, 家长们会自觉与学校联系, 了解孩子在校情况, 同时家长联系体系也比较完善, 但是与国外相比缺少相应的法律支持;在高等教育中, 家长们都以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独当一面, 觉得不需要像高中之前时的严格管理, 这时往往会忽略与学校的联系, 因此高校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制度还未形成有效的评价体系, 还需要学者们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不过, 在国内也已有不少教育和管理学者对高校家长与学校联系合作进行了研究, 并提出自己的看法:陆瑾和夏骄雄在《高校中家校合作教育的策略研究》中提出建立“以人为本, 服务成才”的合作教育理念, 认为只有理念趋同、目标一致、方法互补, 形成合力育人的氛围, 才能使大学生更好地成长和成才, 高等教育的教育成果才能更好地体现;朱建刚在《对高校、家庭和学生新型互动关系的研究》中提出建立并营造学校、家庭和学生互动的教育体系, 以达到促进学生成才的最终目标;高红星也在其文章《家校合作: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中指出家校合作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2]。另外, 也有不少硕士研究生在其毕业论文中从不同的角度对家庭与学校联系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理念, 比如:王敏婕、董晶、张渝、刘倩姝。

二、建立高校家长联系制度的重要性

对于大一新生来说, 大学生活是“自由”的: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充满诱惑的校外生活。从严格管理的高中生活进入到如此自由的大学生活, 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容易出现诸多问题, 如果在问题出现早期, 学校与学生家长可以较早地做好联系和沟通, 交换意见, 步调统一帮助学生, 那么既可以避免该生再发生类似问题, 也可为此提前做好预警工作, 避免其他同学犯类似问题。

重要的是, 小、初、高中的基础教育中, 为了时时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和学习情况, 家长会注重与学校和班主任的联系;当学生成功升入大学, 大部分家长会因各方面原因, 被动地与学校的联系和沟通。但在大学这个小型社会中, 学生极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形成不良的社会观和价值观, 从而影响学生在学校积累踏入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 在高校学生日常管理中融入家长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加强家长与学校的联系, 可以形成教育合力, 有效提高学校教育工作者日常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基础教育中家长联系制度采用的方式

国内外的基础教育中, 学校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与家长联系:

1、家长见面会

家长见面会一般可以分为集体见面会和个别见面会两种。一般在学期末, 学校都会安排一次集体的家长见面会。老师在家长会上和家长进行双向的交流, 向家长讲明学校的相关规定以及学生在校表现, 家长也可向学校反馈对学校管理有用的信息。根据学生的个别情况, 学校可单独联系家长, 促成个别学生的家长见面会,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双方进行沟通解决, 促进学生发展。

2、家访

针对个别家庭, 可以采用家庭访问的方式。通过家庭访问, 可以直接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和生活环境, 贴近学生家庭生活。同时, 通过在熟悉的环境中的家庭访问可以让学生和家长能够敞开心扉, 做好家、校之间的沟通, 帮助学生成长和进步。

3、借助新媒介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学校与家长联系的方式不再局限于面对面交流, 现可以借助于电话、QQ和微信等新媒介通讯工具做到实时与家长建立联系。现在小学生均会使用手机、电脑与外界联系, 因此, 可通过电话让学校老师在发现学生问题时第一时间反馈给家长。也可借助飞信将学校最近动态及时通知家长;通过家长QQ群和微信群等告知家长学生在校学习情况, 也可获得学生家长对学校管理的认可度。

四、高校家长联系制度的实施

高等学校可以借鉴基础教育的家长联系方法的经验, 逐渐探索形成完善健全的高校家长联系制度。

1、与家长面对面交流

在高校开学日, 部分家长会陪同学生们来到学校, 借此机会可将新生入学教育提前, 分批召开家长见面会。在见面会上, 老师可以向家长和学生们介绍大学的生活和学习, 同时重点介绍学校对学生的相关管理办法和学科专业设置的相关规定, 让学生家长了解学校的规定和政策以便家长在平时与学生电话联系时可以提醒学生注意相关政策。

在暑假期间, 可以在高校资助政策下乡行或者是三下乡过程中, 对当地的部分学生进行家访。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 因此老师需要有目的的选择一些家庭情况比较特殊的家庭进行家访。家访更为贴近学生家庭生活, 也让学生家长切实感受到学校管理的存在[4], 因此在进行家访前, 老师需要做好充足准备, 充分了解学生在校表现、学习和生活情况。

学生在校期间, 部分家长会来到学校关心学生近期生活情况, 作为学生的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可把握任何一次与家长零距离接触的机会, 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表现, 以及近期学校相关规定和政策, 同时对家长提出希望和要求, 争取家长支持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 并参与进来。

2、利用宣传手册、信件为载体的家长联系方式

在高校开学日, 学校和二级学院会为大一新生们制作各具特色的《新生入学手册》, 借此, 二级学院也可为家长制作具有特色的《家长手册》, 将与学生切实利益相关的学校规定做简要介绍, 同时公布二级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和领导联系方式, 方便家长联系学生相关负责老师。

每学年第一学期末, 可采用信件的方式向学生家长反馈学生在校信息。里面内容可以包含:给家长的一封信、学生在校成绩单、学生在校表现、学校相关管理办法 (针对违纪违规、挂科较多学生) 。家长切实看到自己的孩子的在校情况, 可以了解学校所做的部分工作, 更为认可和支持学校工作, 化被动为主动联系学校。

家长方便保存宣传单和信件, 可随时拿出阅读, 也可就学生某些问题与老师进行深入探讨, 共同帮助学生在校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充分就业。

3、借助新媒体做好家长联系

通过各种方法向家长公布负责学生工作老师的联系方式 (电话号码、QQ、微信等) 后, 家长可随时与老师保持联系;在开学初, 可对大一新生进行家庭信息整理, 便于老师与家长联系。通过双向的家长联系方式, 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问题。

五、总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 如何建立健全家长联系制度, 让家庭教育深入学校教育管理, 更为高效的发挥学校教育资源, 正确引导学生在校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以适应社会发展, 是值得思考的。本文虽然提出了几种高效家长联系方法, 但是每个家庭个体都有其自身色彩, 例如:偏远地区家长自身知识水平有限, 如何确保家长能够正确解读学校政策, 这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教育工作者灵活处理。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 教育工作者还需要因地制宜, 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其他有效方式与家长联系解决学生问题。

参考文献

[1]巫建忠.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模式及实施机制探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生学位论文, 2004.

[2]刘倩姝.关于高校家校合作的调查研究——以济宁市高等学校为例[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3]吴丹.高等教育家校合作探析[J].高教论坛.2013.12 (下) , 16-17.

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管理研究 篇11

近年来部分高校因为将党建工作重心放在发展大学生党员上,即重视大学生入党前的培养、教育和考察,却忽略了大学生入党后的再教育和管理工作,因而“重发展、轻教育”现象已成为部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如何加强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成为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高校学生党员继续培养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和核心力量,大学生党员是高校学生中的先进代表,是学生的一面旗帜,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后备力量。高校不仅承担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还承担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的重要政治使命,因此高校各级党组织十分注重学生党建工作,把此项工作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了学生党员发展的规模,力图把优秀分子吸收到党组织中来,使党永葆青春、永葆先进性,使高校成为向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的重要基地。现阶段很多高校把党建工作的重点大多集中在发展环节,而忽视了对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的继续培养和教育,影响了大学生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因此探索和建立高校党员后续培养教育机制,对于保证党员质量和队伍的纯洁性、改善党员结构、提高党员素质等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做好对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优秀建设者和坚强接班人的需要。做好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是提高学生党员的素质和能力, 从而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需要。做好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是增强党的形象, 增强学生党支部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需要。做好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需要。

二、现阶段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入党动机不够纯正,带有明显的功利性。随着高校毕业分配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政策的事实促使大学生把入党作为证明自己具备较高素质和能力的捷径,入党目的是为了给自己谋求一个过硬的政治资本,入党后政治资本已经到手, 对自己的要求随之就降低了。

2、理论素养不高,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欠缺。有些学生党员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不重视,面对的诸多社会问题的认识和判断缺乏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深度,往往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造成思想波动。有些学生党员入党前积极性非常高涨,入党后却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更有的党员加入党组织以后学习成绩下降,社会工作热情锐减。

3、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宗旨意识淡化。大学生党员正处于价值观的彷徨时期,不能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曲折,很容易滋长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以满足“自我”为中心, 谈不上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奋斗。

4、党性意识不够强,纪律松弛,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党员的先进性。“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松一半”的意识在部分学生党员中依然存在, 有的学生一旦入了党,党性意识逐渐削弱,放松了自我提高,有些学生党员对从思想上入党的长期认识不足,错误地认为党的大门一跨进, 政治有保险了,开始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5、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干部力量薄弱,学生党员人数逐年递增、队伍逐渐壮大,但是由于各高校党务工作者人配备不足,而且工作繁忙,所以对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基本落在辅导员身上。辅导员工作范围较广,工作强度较大,人数较少,因此对党支部工作尤其是对预备党员、党员的再教育投入力量不足,影响了教育的质量。

6、党员继续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由于组织教育理论形式上容易组织开展,易于组织,因此很多党支部在党员培养计划中往往采用理论学习方式,忽视对他们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当代大学生生活阅历较浅,对社会认识肤浅,应该通过实践育人的方式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提升党员的党性修养,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增长才干,真正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三、创新高校学生党员继续培养教育途径和方式

1、多层次端正预备党员入党动机。端正入党动机是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也是预备党员培养教育中的核心问题, 更是一个大学生责任感的体现,正确的入党动机是党员履行职责、践行先进性的内在精神动力。大学生正经历人生重大转折期,大学生预备党员正确价值观的确立需要合理及时的引导,可以通过学习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进行对比教育,进一步纯洁入党动机。预备期内,各党总支可以适时开展理论学习座谈会、学习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支部创新评比、党员实践交流活动等,提高学生党员的理论修养,激发学生党员的爱国热情。

2、加强对学生党员的监督和考核是对学生党员加强管理和继续教育的有效措施。考核评价机制主要包括学生党员综合测评制度和学生党员群众评议制度。学生党员综合测评制度是对考核评估学生党员的创新,各级基层党组织是建立学生党员综合测评工作档案和对学生党员进行测评的主体。综合测评内容包括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情况、宗旨意识、理论学习情况、学习成绩、社会工作业绩、遵守纪律情况、表率作用发挥情况等方面。学生党员群众评议制度是定期安排学生党员在班级和党支部进行述职,充分听取党内外群众的意见,使其自觉接受党支部和师生的监督。

3、立足于实践,提供实践平台,加强学生党员的实践锻炼。学校组织可以提供较多的社会实践平台,让学生党员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确确实实地与理论结合在一起。积极参与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大学生党员增强党性意识的有效途径,学生党员只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和价值;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也能培养大学生党员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高校学生党员标杆管理的应用研究 篇12

一、标杆管理理论简述

标杆管理与企业再造、战略联盟并称上世纪九十年代西方企业著名的三大企业管理方法。“标杆管理理论”是通过在组织内外选择最佳实践方式作为标杆, 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比较和判断, 在结合自身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学习、改造和引用这种实践方式, 从而使组织功能得到最大优化的管理理论。标杆管理本质是一种面向实践、面向过程的以比较示范方法为主的管理方式, 其基本思想是系统化、不断完善和持续改进[1]。

二、高校学生党员标杆管理的内涵

学生党员标杆管理与我们通常说的向学生党员模范、榜样学习虽然同具示范性, 但是更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 一) 学生党员标杆管理更具有实践的主动性

标杆管理是一种有目标、动态改进、创新完善的学习过程, 学生党建实施标杆管理, 能够带动学生党员从被动的、相对封闭的适应性学习向主动的、相对开放的创造性学习过程和方式转变。向标杆学习, 不是简单的模仿, 更不是一味的抄袭和复制, 而是主动与标杆对象进行比较, 学习借鉴标杆对象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再结合自身实际对标杆对象的先进经验和方法进行改进、创新和完善, 以适应自身的发展要求。

( 二) 学生党员标杆管理更具有管理的实效性

标杆管理以党员中优秀的典型同学作为标杆对象, 不再是过去那种“高大全”的大众榜样, 所以也就不必囫囵吞枣地全面照搬, 而是可以结合自身面临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其某方面, 其学习和借鉴是具体的和可实现的。排除大学生党员的智力因素差异, 优秀的党员从行为习惯是可行具体描述的, 其他党员可以通过标杆管理活动, 迅速掌握其最有效和最成功的模式与方法, 因而具有较大的实效性。

( 三) 学生党员标杆管理更具有过程的持续性

对标杆管理策略落实不仅是一个需要持续长久的渐进过程, 而且是一个长期努力的实践过程。每个党员都可以在不同时间从不同标杆对象上学习不同的经验和方法, 这不是一次性的工作, 而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工作, 每一次都可能会有新的目标和内容。而且, 由于有了量化过程, 过去向榜样学习无止境的状态也相应改变了, 能够找出弥补差距的具体途径, 制定出自己需要达到的基本标准。

三、高校学生党员标杆管理的基本路径

高校学生党员标杆管理的过程包括前期准备, 寻标、立标, 宣标, 学标, 对标、明标, 执行、反馈、完善等。其基本路径如下:

( 一) 前期工作准备和数据分析

前期准备包括工作实施计划和前期数据收集整理。制定工作计划前需要对本单位范围的学生党员整体情况进行客观的研判, 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整理分析, 找出的党员管理工作中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实施方案。数据的收集、处理和运用在整个标杆管理过程中是非常关键性的一步。因为在标杆管理中只有通过这些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才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组织的标杆, 而标杆的寻找包括实地调查、数据收集、数据分析、与自身实践比较找出差距、确定标杆指标等内容[2]。

( 二) 寻找标杆和树立标杆

有了前期的数据分析和准备工作, 结合实际确立标杆是最重要的一步。运用调查问卷、访谈和资料分析等方法, 分析梳理, 发掘、提炼优秀学生党员和的特色、亮点、成功实践, 形成标杆库。可以对标杆对象进行分类, 比如可以分为综合性标杆和典型性标杆, 综合性标杆就是那些在各方面素质均表现优秀的学生党员, 而典型性标杆可以是某方面特别突出的学生党员, 例如学习型、励志型、科技型、创业型和就业型等标杆, 典型性越多, 标杆库越多, 实践性越强。标杆的寻找过程也是全面梳理学生党员学习工作成效的过程。

( 三) 宣传标杆党员

通过细化标准, 认真评定, 找出真正优秀党员榜样, 然后就是进行广泛的宣传。成功是可以被借鉴学习的。因此, 在确立了标杆管理的典范和样本后, 接下来最重要的工作是要保证它的影响力的扩大, 我们需要的是一传十、十传百的感染效应。快捷、高效地扩大标杆党员的影响力的方式便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策略地做好标杆党员的宣传工作。宣传工作可以以各种方式展开、方法灵活、形式多样, 最终目的是实现标杆党员的良好辐射作用和感染带动效应。

( 四) 审视自己, 对标、明标

学生党员根据自身实际和发展需要, 首先找对适合自身的标杆党员。但对标的关键不仅是要找对适合自身的标杆, 最重要的是如何才能成长并达到标杆党员的要求, 其关键点就是找到达标的路径和措施。学院党委或总支要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 督促每个学生党员首先分析自己的现状, 理清自己的需求和发展需要, 结合自身实际挑选适合自己的标杆党员对象, 认真学习标杆党员的实践路径, 对比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处, 找到主观的原因, 然后根据需要达到的目标制定可行的改进措施和实施方案。

( 五) 标杆管理的执行、反馈和完善

标杆管理想要行之有效, 必须有严格的执行, 关键点是要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监测、反馈和调整机制, 对主体的对标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和调控[3]。党组织应该广泛动员全体学生党员和参与标杆管理的老师严格执行相关工作计划和内容。对于标杆管理中设定的具体时间节点, 要求每个时间节点规定完成的内容必须有监督和检测。当然, 由于标杆管理仍有一定的弹性, 对于具体要求并非那么严苛, 这需要及时反馈, 进行评估和调整。在执行和运作的过程中, 反复地对比各种指标执行前后的变化和发展走向, 对一些无法朝着我们目标走的指标和内容及时进行更改, 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各项内容, 最终达到我们期待的目标。

四、高校学生党员标杆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 一) 由于考虑到党员发展的时间因素和标杆管理的周期因素, 学生党员标杆管理的范围可以扩展到入党积极分子阶段, 从大一大二低年级开始有计划和选择的实施。另外, 也可以把发展党员的时间提前一年, 即大学二年级就可发展党员, 以后发展重心向低年级转移, 把大学生中先进分子尽快吸纳到党组织中来。

( 二) 对于标杆的树立, 考虑到大学生的本职是学好专业知识, 高校学风建设永远是主旋律, 因此专业学习优秀, 智育成绩优良, 群众信服度高的学生应该是首选对象。另外, 对于学科竞赛成绩显著、专业技能特别突出的党员也是优秀标杆的选择。引导低年级的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向学习型、励志型标杆学习, 高年级的党员向科技型、创业型和就业型赶超。

( 三) 标杆管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模仿与创新过程, 如果片面理解标杆管理而远离创新, 不但与标杆管理的初衷背道而驰, 而且不能从根本上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4]。这就要求我们在高校学生党员标杆管理的过程中, 既要创新选标定标方法, 也要不断鼓励学生党员通过创新实践, 不断赶超标杆党员, 形成一批批富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学生党员标杆群体, 带领周围同学们奋发向上, 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杨术.标杆管理:地方政府绩效改进的有效途径[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 2006-08-25.

[2]郑小卿.高校学生党团员管理新模式的探索——从标杆管理的引入说起[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08.03.

[3]张振伟.高校学生工作标杆管理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04.

上一篇:信息化企业建设问题下一篇:医院网络安全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