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团管理

2024-06-29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共12篇)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 篇1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培养学生成才与成长的重要阵地, 对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活跃校园文化氛围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 必须着力研究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 寻找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使学生社团健康良性发展。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问题,有效途径

高校学生社团使校园内非正式群体, 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依据兴趣爱好, 资源组成, 按照章程, 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根据其活动内容又可区分为兴趣爱好类、理论学习类、社会公益类、学术科技类等。它使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生社团工作, 将学生社团建设纳入高校共青团建设的工作体系, 使学生社团成为开展工作的有力臂膀, 显得尤为重要。

1 高校学生社团主要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 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高校学生社团的总体趋势是好的, 但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现总结如下:

1.1 没有长期的可持续性

目前高校各种类型的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特别是新生入学之初, 社团种类、品种之多令人目不暇接。但是由于一些学生社团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长远的发展规划, 常常是热闹的开始, 冷清的偃旗息鼓, 虎头蛇尾的草草结束。这样不仅没有发挥好高校学生社团育人的作用, 而且还会挫伤学生社团成员的激情。

1.2 品味不高、缺乏亮点

许多学生社团的建立, 往往是几个或者几十个学生凭借一时冲动的一腔热情去建立, 没有充分考虑到该学生社团的自身建制以及外部环境, 更没有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 只是“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喜欢就建, 草率行事, 造成许多学生社团品味不高, 特色不明, 缺乏亮点。

1.3 管理不善、经费不足

许多学生社团管理较为松散, 自身活力不够, 骨干素质不高, 内部缺少必要的管理制度或制度不落实, 缺少理论性指导, 而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 分工不明, 管理混乱, 组织松散, 缺乏学生社团应有的有序性、规范性和创新性。其次经费缺乏, 学生社团的主要经费来源主要使学校的财政拨款以及会员费, 但是由于社团多而学校没有进行更多的资金投入, 维持社团的正常开展就显得捉襟见肘。

1.4 指导教师配备力量不足

指导学生社团的教师一般是义务的, 这是造成学生社团指导教师不足的根本原因。而今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基本上是高校团委的教师, 一人包揽几个甚至几十个, 教师的指导力量严重分散, 造成指导社团的工作及效果不理想。部分高校也聘请了专业教师作为指导教师, 指导性强不言而喻, 但是由于是义务的, 加之专业教师有其自身的教学、科研任务, 作为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只能使敷衍了事了。

1.5 活动场地无保证、设施不健全

尽管高校基本上都建有学生活动中心, 作为学生活动的场地。但是面对少则数十个学生社团多则百个学生社团, 场地还是少, 不能保证专门的社团如理论学习的或者学术科技的社团开展活动, 往往造成的是准备一场活动要排队等候学生活动中心的使用。此外, 学生社团缺少应有的设施, 乐队乐器不足, 摄影协会没有摄影器材等等。

2 解决学生社团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

2.1 转变观念, 重视学生社团

高校的各级领导要重视学生社团对于培养学生成才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要充分认识到“多一个健康发展的学生社团, 就多一块教育阵地;多一个展示舞台, 多一批创新堡垒, 多一些收益学生。”高校学生社团应该得到各级领导但是重视与关注, 将学生社团组织与社团活动纳入入学教育与教学的整体规划中。

2.2 多渠道解决经费不足

多渠道筹措资金是学生社团解决经费不足的主要方式, 因为学校对于学生社团的资金投入有限, 学生社团可以采取有偿服务、接受捐助、举办培训班、挂靠企、事业单位、社会赞助等方式, 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发挥其自身的优势的同时, 也解决经费问题, 同时激励了学生社团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2.3 以制度建设为抓手, 注重社团管理

高校应该根据学生和学生社团的特点, 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对学生社团的成立审批、年度注册审核、重大活动申报的审批程序以及社团活动经费的管理进行明确的规定。此外要建立和完善学生社团的考核评比和激励机制, 以利于奖优罚劣, 树立典型, 一方面对学生社团的成绩予以肯定, 另一方面也激励和鞭策学生社团的工作热情。

2.4以学生成才为宗旨, 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

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可以参照北京大学的“四个一”模式进行, 即要求一个学生社团要有一个校内的、相关的单位或机关作为挂靠单位, 有一个本校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 有一个贤助手。要选聘那些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学术造诣较深, 或者有某项专长、关心青年学生成长、善于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丰富组织管理才能的教师担任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为提高指导教师的工作热情, 可以将教师这方面的业绩类为其评选各项先进的重要依据, 或者直接计入其工作量。

2.5保证学生社团发展的物质设施

学生社团如果没有一定的活动场所, 其活动质量一定会大打折扣, 学校应充分利用学生活动中心场所, 为学生社团提供活动场地。另外给出一定空间的办公场所, 配备相应的设施作为物质保障, 使学生社团成员能够相互交流思想, 有效开展工作。

2.6增强学生社团的凝聚力, 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

学生社团的主体是学生,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学生社团的生命力所在, 增强学生社团的自身凝聚力, 使学生社团健康发展的基础。学生社团要增强其自身的吸引力, 提高活动的含金量。首先, 学生社团可以借助第一课堂的有力资源, 主动寻找与社团主体相关的课程, 引导会员选修这门课, 利用课程知识引导会员对社团活动的理解, 提高成员的积极性。其次, 要积极走出校门, 联络兄弟学校的同类型社团, 加强交流与合作, 联合举办活动。

学生社团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 伴随着学分的全面推行, 他将更为直接、更具影响力的深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 研究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规律, 找出不足, 尽力弥补, 有效的发挥其育人作用, 成为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相信通过改革创新、齐抓共管, 学生社团一定会成为高校的动人乐章。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 篇2

高校学生社团使校园内非正式群体,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依据兴趣爱好,资源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根据其活动内容又可区分为兴趣爱好类、理论学习类、社会公益类、学术科技类等。它使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生社团工作,将学生社团建设纳入高校共青团建设的工作体系,使学生社团成为开展工作的有力臂膀,显得尤为重要。

1高校学生社团主要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高校学生社团的总体趋势是好的,但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现总结如下:

1.1 没有长期的可持续性

目前高校各种类型的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特别是新生入学之初,社团种类、品种之多令人目不暇接。但是由于一些学生社团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长远的发展规划,常常是热闹的开始,冷清的偃旗息鼓,虎头蛇尾的草草结束。这样不仅没有发挥好高校学生社团育人的作用,而且还会挫伤学生社团成员的激情。

1.2 品味不高、缺乏亮点

许多学生社团的建立,往往是几个或者几十个学生凭借一时冲动的一腔热情去建立,没有充分考虑到该学生社团的自身建制以及外部环境,更没有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只是“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喜欢就建,草率行事,造成许多学生社团品味不高,特色不明,缺乏亮点。

1.3 管理不善、经费不足

许多学生社团管理较为松散,自身活力不够,骨干素质不高,内部缺少必要的管理制度或制度不落实,缺少理论性指导,而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分工不明,管理混乱,组织松散,缺乏学生社团应有的有序性、规范性和创新性。其次经费缺乏,学生社团的主要经费来源主要使学校的财政拨款以及会员费,但是由于社团多而学校没有进行更多的资金投入,维持社团的正常开展就显得捉襟见肘。

1.4 指导教师配备力量不足

指导学生社团的教师一般是义务的,这是造成学生社团指导教师不足的根本原因。而今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基本上是高校团委的教师,一人包揽几个甚至几十个,教师的指导力量严重分散,造成指导社团的工作及效果不理想。部分高校也聘请了专业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指导性强不言而喻,但是由于是义务的,加之专业教师有其自身的教学、科研任务,作为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只能使敷衍了事了。

1.5 活动场地无保证、设施不健全

尽管高校基本上都建有学生活动中心,作为学生活动的场地。但是面对少则数十个学生社团多则百个学生社团,场地还是少,不能保证专门的社团如理论学习的或者学术科技的社团开展活动,往往造成的是准备一场活动要排队等候学生活动中心的使用。此外,学生社团缺少应有的设施,乐队乐器不足,摄影协会没有摄影器材等等。

2解决学生社团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

2.1 转变观念,重视学生社团

高校的各级领导要重视学生社团对于培养学生成才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充分认识到“多一个健康发展的学生社团,就多一块教育阵地;多一个展示舞台,多一批创新堡垒,多一些收益学生。”高校学生社团应该得到各级领导但是重视与关注,将学生社团组织与社团活动纳入入学教育与教学的整体规划中。

2.2 多渠道解决经费不足

多渠道筹措资金是学生社团解决经费不足的主要方式,因为学校对于学生社团的资金投入有限,学生社团可以采取有偿服务、接受捐助、举办培训班、挂靠企、事业单位、社会赞助等方式,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发挥其自身的优势的同时,也解决经费问题,同时激励了学生社团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2.3 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注重社团管理

高校应该根据学生和学生社团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社团的成立审批、注册审核、重大活动申报的审批程序以及社团活动经费的管理进行明确的规定。此外要建立和完善学生社团的考核评比和激励机制,以利于奖优罚劣,树立典型,一方面对学生社团的成绩予以肯定,另一方面也激励和鞭策学生社团的工作热情。

2.4 以学生成才为宗旨,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

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可以参照北京大学的“四个一”模式进行,即要求一个学生社团要有一个校内的、相关的单位或机关作为挂靠单位,有一个本校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有一个贤助手。要选聘那些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学术造诣较深,或者有某项专长、关心青年学生成长、善于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丰富组织管理才能的教师担任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为提高指导教师的工作热情,可以将教师这方面的业绩类为其评选各项先进的重要依据,或者直接计入其工作量。

2.5 保证学生社团发展的物质设施

学生社团如果没有一定的活动场所,其活动质量一定会大打折扣,学校应充分利用学生活动中心场所,为学生社团提供活动场地。另外给出一定空间的办公场所,配备相应的设施作为物质保障,使学生社团成员能够相互交流思想,有效开展工作。

2.6 增强学生社团的凝聚力,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

学生社团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学生社团的生命力所在,增强学生社团的自身凝聚力,使学生社团健康发展的基础。学生社团要增强其自身的吸引力,提高活动的含金量。首先,学生社团可以借助第一课堂的有力资源,主动寻找与社团主体相关的课程,引导会员选修这门课,利用课程知识引导会员对社团活动的理解,提高成员的积极性。其次,要积极走出校门,联络兄弟学校的同类型社团,加强交流与合作,联合举办活动。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机制的研究 篇3

关键词:学生社团 管理机制

一、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历史及功能

在我国,大学生社团已走过百年历史,五四运动前后,中国高校出现了一批激进的学生社团;新中国成立后,以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北京科技大学铁流文学社为代表的社团发展迅速。这些学生社团的共性是,从一开始就积极关注国家命运、民族前途与社会进步。之后,社团的发展一直相当缓慢,改革开放以后,社团才开始复活,学生社团也逐步发展并走向繁荣。大学生社团在不同的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从大学生成才和发展的角度看,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思想道德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目前,我国高校社团发挥的功能主要表现为:

(一)文化育人的功能

文化对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有重要影响。一方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另一方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性的。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社团组织的活动形式、社团组织的环境和氛围,以及在组织中建立的成员之间的关系,共同形成影响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文化氛围,无论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上,还是在学习生活等其他方面,都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

(二)实践育人的功能。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有些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失误就在于,他们离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离开人对人的责任来培养学生的高尚公德。这样做的结果,最多只能培养出唱高调的伪君子。理论可以指导实践,而实践不仅是理论的验证和重现,而且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实践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增强社会活动的能力,如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以及团队精神,而且实践本身是一个自我修养、自我提高的过程。

(三)稳定的功能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发展的需要而创办的,而大学生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多变性、多层次性的特点,学校通过统一的教学不可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社团可以通过大量的、多层次的、多方面的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从而促进学校的学风和校园文化建设,增进学生对学校的感情,增强学校的凝聚力,维护校园稳定。

(四)桥梁的功能

学生社团是处在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中间组织,通过社团开展的活动可以达到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学校通过对学生社团的关注和了解,可以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脉搏,可以了解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求,从而调整工作思路,提高学生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另外,社团还是对学校管理的有效补充,例如勤工俭学协会每年通过提供勤工俭学岗位为家庭困难学生解决部分经济问题。

二、高校学生社团的内涵、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学生社团以其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其中,是高校课堂教育的延伸和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学生社团具有很多鲜明的特点:①组织形式的自发性。学生社团是在高校管理部门的许可下,以共同的观念、兴趣、爱好、追求、目标为基础而自发组成的,自愿参加活动的学生组织。②群体目标的整合性。社团成员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志同道合,彼此能从交往和共处中受益。所以社团凝聚力强,大家都能为共同的社团目标努力。③活动的灵活性。由于社团类型差异很大,社团成员多才多艺、社团活动规模大小不一、时间不定、形式自由、灵活多样,因而吸引了众多参与者。4.体制结构的松散性。作为一种群众组织形式,一般都有组织结构松散的特点,其加入手续简单、退出自由,不管是组织形式、社团成员,还是活动主题等都容易变动。5.成员的广泛性。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的学生都可以参加到社团活动中,一些大型社团开展的活动,在校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吸引了众多的爱好者和热心者。同时这些特点也给社团的管理带来了难度。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改革,学生社团迅速发展,使社团管理工作面临种种问题。

(一)社团多元文化与社团成员的价值取向的影响

高等院校学生社团在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社团多元文化也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给高等院校开展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提供了阵地;另一方面也给高等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挑战。社团多元文化给高等院校学生社团的学生拓宽视野、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起着重要促进作用。但是,有些社团活动忽视或淡化了精神支柱的倾向,表现为重视活动的多样性,忽视活动的目的性,这加深了青年学生成长过程中价值观念的困惑。

(二)社团管理不够规范,缺乏制度化

许多学生社团组织机构不完备,社团负责人责任心不强,社团没有规范的章程,管理制度不够严谨、科学,流于形式;社团内部的监督机制不完善,缺乏对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有的学生社团经费管理比较混乱;有的社团干部选拔不够规范。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社团的健康发展。

(三)社团建设深度、广度有待提高

各高校社团工作很少有专职指导教师,学生社团的指导力量还主要来自于团委。高校社团数量众多,形式各异,社团活动涉及的知识面较宽,仅靠团委教师很难实现有的放矢的指导。此外,高校社团的指导教师没有明确工作量和报酬,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团建设的深度。如果社团建设没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很多社团活动就会停留在形式上,而缺乏内涵,导致社团层次很难提高。

三、引入组织管理理论,构建社团管理机制

根据社团目标管理的五项理论参数模型,从组织文化、组织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和监督评价机制等几方面内容,构建社团管理机制。这种管理机制主要实现了以社团文化引领社团发展方向、增强社团凝聚力;以管理机制保障社团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动力;以激励机制调动社团成员积极性;以评价机制促进社团管理的不断完善,最终达到拓展学生素质的目的。

(一)组织文化建设

根据组织文化的三层次理论的创作者艾德加·施恩(EdgarSchein)的说法,如果我们不能够将组织文化作为应对变革的首要资源的话,所谓的组织学习、组织发展、有规划的变革等等将无从谈起。而且,如果管理者对自己的组织文化无意识的话,他们将被动地为文化所左右。文化最好能够为组织的每一个成员所理解,但是,对组织领导者来说,理解自己的组织文化则是必须的。组织文化不明确是目前很多社团的缺陷。

根据丹尼森的组织文化模型的内容,结合社团的性质,把社团组织文化建设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参与性。主要涉及社团成员的能力、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的培养。社团这一文化特征反映了社团对培养社团成员、与社团成员沟通、使社团成员参与社团工作的重视程度。②一致性。用以衡量社团是否拥有一个富有凝聚力的内部文化。③适应性。社团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能及时改革,能抓住创新和吸收新知识的良机。④使命。社团的发展是否有明确的战略意图,并使所有人都知道应该如何为社团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社团组织管理制度的建设

1.社团负责人的选拔和培训。

社团负责人是社团目标的制定者,是社团组织的管理者、控制者和协调者。在社团的组织管理和社团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社团负责人的选拔和培训是社团管理制度中的首要问题。

在社团负责人的选拔和培训制度中,一方面要制订社团负责人的选拔条例。从品质、能力、管理经验等方面明确社团负责人选拔条件;根据在社团中工作的表现,通过官方授权、民主选举等形式选拔产生社团负责人。另一方面要开展好社团负责人培训工作。社团换届时,要对社团负责人从责任心、工作方法、社团的理念等方面进行培训,保证社团的健康发展。

2.组织构型的创建。

社团的管理不依赖于任何标准化的协调形式和机制。主要选拔那些受过高级训练、学有专长并有一定的管理经验的学生,作为社团的管理者,并授予他们权力。根据明茨伯格的组织构型,社团管理适合选择创新型组织,即灵活型组织。在这一组织运行过程中,需要对组织内各种不同的现有知识进行整合。

3.社团激励机制的建立。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社团只有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树立以培养社团成员为核心的理念,才能够满足社团成员的归属感和社团成员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远景,进而调动社团成员在社团中的积极性。

4.监督评价机制的建立。

建立一个多元化的、合理的、全面的评价体系,对大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发展起到积极导向和约束作用。评价体系将社团的管理、活动的开展和学生个体发展的内在需求三个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从管理上做到定性与定量、目标与过程有效结合,对于能量化的指标尽量量化。在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在社团之间和社团内成员之间建立评优评先制度,达到对社团的管理的完善和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方法探究 篇4

但河南师范大学学生社团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些亟待解决问题, 如:学生社团活动资金短缺;学生社团组织管理滞后;校园学生社团活动不能有效的整合利用资源;学生社团内部管理机制和资料传承制度不够完善;学生社团相关指导老师经验、水平参差不齐;校内外宣传力度不强、效果不明显等。

因此笔者在认识河南师范大学学生社团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相关的管理措施, 以便解决学生社团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同时对于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内部管理措施

(一) 从学生社团自身建设方面来看, 学生社团应树立长远发展意识, 学会制定自身发展规划。同时要培养学生社团的团队精神, 加强学生社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有助于学生社团提升整体发展实力。

学生社团要不断完善其规章制度, 促进学生社团健康可持续发展。“无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社团作为一个学生组织必须依靠其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才能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因此, 学生社团要合理制定理事会管理规范与社团章程, 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对社团的运作要做到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权责分明。在社团财务管理方面, 要做到公开透明化, 严格把关社团财务运作。在社团人事管理方面, 要做到公正、公平, 不能徇私舞弊, 对于违反社团管理规定的社团管理人员要做到一视同仁严肃处理, 切实维护社员利益。其次, 学生社团要严肃自身的纪律管理, 坚持学生社团内部例会制度, 增加学生社团内部信息传递渠道, 加强社员与社团, 社员与社员之间的联系, 拓展社员知晓社团动态的有效途径, 为社员提供一个社交平台, 真正塑造学生社团“家文化”。再次, 学生社团要加强档案管理与经验的传承。各学生社团举办活动时, 应积极向学生社团联合会上交活动宣传、策划、申请、总结以及团支部的思想汇报等, 并做好社团内部的资料保存, 双向的经验保存与传承使社团的优秀经验得到借鉴, 并发挥指导作用。

学生社团要不断加强团建工作, 促进学生树立核心文化价值观。社团团支部是社团思想文化的引领者, 因此要提高对社团团支部的重视程度, 不断加强团支部对学生社团发展的思想引导作用, 做好团支部常规思想汇报工作以及团内先进的选拔等工作, 为学生社团管理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学生社团应创新工作思路, 充分发挥集体智慧, 增强主要学生干部的责任意识。学生社团是学生凭借兴趣爱好自发组织形成的学生组织, 社团的每个成员对于社团的发展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学生社团要注重培养其内部成员的创新精神, 充分调动社团成员的积极主动性, 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思路, 增强社团成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社团的学生干部是社团发展的主要引领者与践行者, 因此社团要更加注重自身的人才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学生干部的领导组织能力, 为学生社团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学生社团要摒弃单打独斗格局, 拓宽交流层面, 增进与其他社团及学生组织的合作。学生社团的种类多, 同种类型的社团数量也比较多, 因此加强社团之间的交流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学生社团要积极主动的与自己同类型的社团进行交流, 学习借鉴其他优秀社团的发展经验, 并与其他社团进行实践交流, 经常性的进行社团联办活动, 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 不断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同时也要向学生会等比较成熟的学生组织学习, 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

(二) 从学生社团活动方面来看, 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社团存在的基础, 只有更好地组织开展本社团的活动才能更有效的促进社团的发展。

1. 学生社团应坚持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基础的活动原则, 打造学生社团的精品活动。学生社团精品活动的创立必须有一个庞大的参与群体, 参与者的支持是做好活动的最根本要素, 也是学生社团活动要推广的基本理念。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 大家多以学术创新、演讲教育技能、歌舞表演等类型活动为爱好, 因此学生社团应该根据自身定位把自身的品牌活动多涉及在这些类型的活动上, 密切抓住参与者的兴趣爱好, 打造社团自身的精品活动

2.学生社团应“猛抓狠打”品牌活动, 大力推广优品活动。品牌活动是各学生社团保持竞争力的前提, 是学生社团传承的生命线。学生社团在全力举办品牌活动之时应积极创新社团活动形式和内容, 注重品牌活动的推广与宣传。同时不同类型的学生社团要推出不同种类的品牌活动, 要学会“创精品, 推优品”, 把品牌活动做大做强, 塑造属于自身的核心与品牌。

3. 学生社团应积极与相关部门合作, 主动承办各种大型活动, 合理协调资源配置。学生社团在做好本社团工作的同时, 应积极与学校相关部门联系, 积极承办相关部门的活动, 整合、利用学校资源, 发展社团实力, 逐步提高社团影响力。有效利用各单位优势和资源, 开创学生社团发展新局面。

4. 学生社团应积极的“走出去”, 加强与其他高校间学生社团合作。目前, 新乡市高校间学生社团的联合活动已初具规模, 如新乡高校学生社团导游风采大赛;文学类社团组建的河南省文学社联合会等。新乡市高校联合举办活动有利于各高校学生社团与外校学生社团综合利用资源, 互相学习、交流并借鉴各自的发展经验, 扩大学生社团在校内乃至校外的影响力与辐射度, 提升的影响力。

5. 学生社团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践行社团商业化发展模式。目前, 学生社团资金短缺的现象依然很严重, 因此为顺应学生社团发展潮流, 学生社团应加强社团的商业化发展模式。学生社团可以在坚持其本质性原则的基础上适当地与商家合作, 这样既能保障社团持续、稳定发展, 又能通过商家扩大社团影响力, 扩大社团宣传, 增强社团实力。

二.外部管理措施

首先, 校团委和各社团挂靠单位团委应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支持、指导力度。

1. 学生社团工作要逐步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不断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在顺应教育改革的形势下, 团委应把学生社团活动奖项设置和学分制的管理考核机制结合起来, 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学生社团活动。同时, 校团委和各社团挂靠单位团委应加大对学生社团活动的资金和宣传支持。

2. 校团委和各社团挂靠单位团委逐步提升学生社团干部待遇。学生社团正日益成为校园中颇具影响力和凝聚力的学生团体。学生社团的发展立足于学生, 而学生社团干部是社团发展的中坚力量。团委和挂靠单位应逐渐加大对学生社团干部的奖励力度, 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社团干部的积极性, 进一步促进学生社团工作的长远发展。

其次, 学生社团联合会应不断加强对全校学生社团的服务与管理。学生社团联合会是服务管理学生社团的主要践行者, 是学生社团活动信息的传递者和活动资源的整合者, 学生社团联合会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角色功能。

1. 学生社团联合会要加强对学生社团活动资源的整合力度。近几年各高校学生社团不断发展壮大, 学生社团数量也不断增多, 但同时也伴随有同类性质的学生社团、同种类型的活动的频繁出现, 造成学生社团活动“多而不精”, 同时也造成社员的“审美疲劳”, 降低了活动的吸引力。因此, 为改善此类现象, 学生社团可以将同类型活动以联办的形式开展, 以此促进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真正实现学生社团活动从“量”到“质”的跨越;对于同种性质的小型学生社团可以将其合并成相对大型的学生社团, 以此来提高学生社团质量, 充分利用学生社团资源。与此同时, 我们要积极鼓励各学生社团传承教授活动的经验、资料、活动设备等, 实现资源共享, 谋求共同进步。

2. 学生社团联合会要建立学生社团的分类管理模式。学生社团联合会要综合各个学生社团的性质特色, 进一步完善全校学生社团的分类管理。各类社团设立主要负责人来组织内部交流、任务传达、意见反馈等日常工作。并定期召开自身讨论会, 以此来促进同类学生社团的交流, 增进了解度, 在办活动时能够做到资源共享, 达到互帮互助的效果。该管理模式初期主要以介入学生社团活动, 促进交流为主;发展成熟后向“学习模范社团、社团制度研讨、管理模式创新”等更高层次发展。

3. 学生社团联合会要逐步建立二级管理机构。发挥院级学生社团联合会、学院团委社团部职能, 助力学生社团工作的开展。院级学生社团联合会、学院团委社团部应该发挥自身职能, 对本院系相关学生社团工作给予具体的工作指导与帮助, 及时向校学生社团联合会进行信息的反馈, 加速学生社团问题的处理, 精简学生社团工作流程。

4. 学生社团联合会要不断加强和完善挂职锻炼工作。做好挂职锻炼工作, 即是要让“学生社团联合会人员入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人员进学生社团联合会”, 以便更好的让学生社团联合会人员了解学生社团的工作, 真正做到为学生社团服务;同时也让学生社团人员了解学生社团联合会工作, 提升自己的能力。

三.小结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 社会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 当代大学生面对的就业压力越来越严峻, 人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此他们迫切希望在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以此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而高校学生社团这个平台给了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机会, 并且也使大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支持, 扩展了大学生的技能。在学生社团发展的同时, 加强学生社团管理的途径也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当今学生社团的发展, 管理方法获得了更多的发展, 管理理念更具时代的特征。现如今, 我们只有以人性化的思维为先导, 以完善的学生社团管理规章制度和科学地管理方式为依托, 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社团的良性长远发展, 使其充分发挥其作为高校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韩益凤.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硕士论文, 2006:12.

[2]李扬.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探究[J].理论界, 2004, (4) :17-18.

[3]霍红.现代大学与学生社团[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 :95-97.

[4]李震.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建设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 2009:28-33.

[5]穆静.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研究[D].扬州大学学报, 2008, (06) :44-46.

[6]赵蕾.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建设初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 (02) :7.

[7]曾颖.大学生参与社团的原因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2007, (04) :10-11.

[8]翟承强.高校学生社团的功能及其拓展问题[D].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7, (04) :11-12.

[9]李浦豪.大学生社团与和谐校园的构建[D].复旦大学, 2008:35-42.

[10]欧阳大文.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7:59-60.

论高校学生管理 篇5

论高校学生管理

摘要: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实现这一重要目标的基本保证,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高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也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综合水平和学生素质的高低。基于此,就当前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形势及管理现状,并结合工作实践,提出高校学生管理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管理;服务;教育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07010501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信息化的普及,各地高校都在推进改革,高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面积不断扩展,高校后勤社会化,弹性学分制、书院制教育以及二级学院的推行,学生的个性化越来越明显。在这样的形势下,继续按照原有的学生管理体制与理念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发展,所以,高校学生管理必须开拓创新,与时俱进,适应形势的发展,不断创新管理方式。 1高校学生管理的形势 1.1高校管理模式的变化 (1)高校管理的社会化。当前,很多高校为了分担成本,纷纷引入专业公司合作办学,食堂、宿舍及物业等方面均外包给专业公司运营,办学主体多元化,高校管理社会化。由于观念和认识上的差异,高校后勤社会化使得学生管理出现空档,阻碍了高校学生管理和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 (2)大学城的出现及书院制教育的出现。大学城的出现,出现了很多无围墙的高校,不同高校联成一体;而且国内很多高校开始实行住宿书院制管理,不同班级、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甚至不同学校的学生混合居住。这促进了各个高校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充分利用,也为各高校学生的交流与学习提供了便利,但也给高校管理带来很多挑战,以前按院系或班级的管理模式难以取得应有的作用。 (3)弹性学分制的推行。弹性学分制的推行使高校学生管理面临新的变革。在弹性学分制下,学生也可用缩短或者延长毕业时间,只要修满学分就可以毕业,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可以在同一个班上课。这促使高校学生的专业班级观念弱化,学生由定向学习变为自主选择性学习,学生管理工作由学年制下的指令性管理变为学分制下的指导性管理。 1.2学生价值观的多样化 (1)全球化带来文化的碰撞。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文化观念在交流中融合与碰撞。教育体制、教育方式、教育理念等都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开放条件下的交流使得外来文化、习俗与观念的影响逐渐增多,大学生在各种文化思潮的交流碰撞中必定会遇到新的问题。这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方式与理念发生变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然与世界先进高校学生管理方式融合。 (2)社会改革的推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以及就业方式等日益多样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原有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 (3)高校教育大众化。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各级学院、民办院校的发展,高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质量随之下降,精英教育被大众教育所取代。大学生的素质与观念的差异明显化,且一些多元、非主流、反中心因素等通过各种途径影响着思想尚未完全定型的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呈现多元化。 1.3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与移动终端的普及,给高校学生管理带来新的问题。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网络信息技术给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阵地与平台,也给学生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2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 2.1管理方式亟待改善 当前,很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忽视了理论的.学习与研究,靠经验行事,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仍是沿用传统的模式,以学校为主导,以老师为中心,采用法官式、警察式或保姆式的刚性管理方式,强调纪律性、组织性与服从性,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压抑了学生的自立性与创新性,使学生失去了自我塑造、自我管理的机会。 2.2服务意识有待强化 高校学生作为一个成年人,有其自己的独立个性,也需要被尊重和理解。但是,当前很多高校的辅导员及其他学生管理工作者,很少注意这一点,“重管理,轻服务”在各大高校盛行。在这种管理的约束下,高校学生就好像是生活在襁褓中的孩子不能独立,个性得不到发展,新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一句空话。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该是教育、管理与服务三者的有机结合,应重视并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愿望,将管理变为更深层次的服务,由管理育人向服务育人转变。 2.3法制教育需待强化 我国法制建设的落后,法制观念的缺失,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自身的法制意识淡薄,学校法制教育未

能跟上社会的发展,没有形成良性的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的良好校园氛围。这样就导致很多学生出现违法行为,投毒事件、凶杀事件,打架斗殴事件经常见诸报刊。而且很多学生管理者的管理手段和方式也缺乏法律依据,也出现很多不良后果。 3高校学生管理的举措 3.1借助现代化手段丰富管理手段 当前,大学生接触社会多,思想比较开放,对社会前沿与时尚掌握的比较透彻。因此,高校学生管理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借助网络与智能终端,通过校园网、微博、微信、QQ、邮件、飞信、短信等现代化手段,获取或发布信息,了解学生动态,与学生进行互动。现代手段一起传播快、互动性强等特点,能提高学生管理效率与效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便利。 3.2构建三位一体的管理方式 加强理论研究,扩展工作思路,构建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人才为目标,以教育为中心,以管理为保障,以服务为主线,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为集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学生管理方式。确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管理理念,尊重学生、教育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以学生为工作主体、在学生工作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学生的生活服务。树立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条件,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维护和保障学生的正当权益,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学生的发展保驾护航。 3.3全面推行柔性化管理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顺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客观规律,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新趋势,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以学生为中心,把握学生心理规律和内在需求及行为规律的基础上,营造培养积极向上的良好的学习与生活氛围,以提高人的凝聚力、向心力与归属感为出发点,采用教育、激励、引导、暗示等工作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鼓舞了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意识,促使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3.4实现学生管理的法制化 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是实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化目标的必要条件,是实现高等教育完成向社会输送高级人才目标的必要手段。因此,要依法治校,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学生工作制度。树立依法治校、制度管理的理念,运用法律和规章制度调节规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高校应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高校的学生管理实际,制定完整的、可操作的规章制度,以此规范学生与相关管理者的行为,实施有效地管理。要在学校,参与高校管理或建设的社会职能部门、承担后勤工作的单位或个人等各主体,学生与家长之间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以法律的形式明确界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做到责、权、利明确,便于相互之间进行充分、有效地协调,从而依法依规对学生进行管理。 3.5加强学生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高校学生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学生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作为一项系统工作要有序的开展起来,就必须要加强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加强相关理论学习,要不断研究新形势,开创学生管理工作新局面。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提升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高校也要给予学生管理工作者在教育与学习的机会,完善激励机制,提升其工作积极性与成就感。另外,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数量要与高校学生规模,学生管理的工作强度配置合适的人员及其数量。 参考文献 [1]许亚非,向万忠.论以人为本及高校的人本管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12). [2]旷勇,宁曼荣.柔性管理: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7). [3]王平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J].出国与就业,2010,(3). [4]黄斐.柔性管理在学生工作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10,(6). [5]马燕慧.浅谈高校服务主导型学生工作模式[J].学理论,2010,(14).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 篇6

关键词:高校学生;学生心理;学生管理工作;以人为本

学生管理工作说到底,其实就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提供服务,这项工作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的对象是学生,那么我们要改进学生管理工作就必须掌握学生心理,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那么学生到底需要怎样的学生管理呢?这将是本文主要解决的一个问題。

一、对高校学生心理的把握

学生想要怎样的学生管理,取决于学生在高校中他想获得什么,是知识,是能力,是经验,还是为了消磨时间,或是其他什么原因。学生希望的是什么,绝大多数的学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成功的对社会有用的人,也希望自己能够决定自己在学校中的生活,让生活充实而精彩。但是目前的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不能很好的为学生提供服务。我国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在党委部门和行政部门的共同管理下进行的,有关的机构有很多,职能交叉,没有明确的管理范围,使得学生管理混乱,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学生要是在学校办理什么手续,需要跑很多的地方,而且效率极差,所以我们需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体制,并且应该建立专门为学生服务的学生管理机构,只有这样的学生管理工作才是学生所需要的。

另外高校的学生管理往往只注重外在的学生事务管理,抓出勤率和各种考评,没有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的引导,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增强,与学校的管理政策对抗,起不到全面发展德智体的效果。所以我们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消除学生对学校的对抗情绪,实现学校管理与学生管理相互促进达到统一,让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天性释放,让学生做真正的自己,这样的管理方式会让学生感到舒适,也让学生管理工作可以成功顺利的开展进行。

二、学生管理工作的改进

基于学生对自身有许多的要求,希望让自己成为人才,所以学校在管理中要让学生拥有一定的权利,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也可以让学生积极加入到学校的管理制度中,让学生借此机会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生身处校园,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健康的心理都能促进管理工作,高校应该为了让学生早些接触社会,成为有用人才,所以学校的学生管理机构应该为学校提供专业化的培训,增强学生的专业化,这样才符合学生对学生管理的需求和希望。让学生组织,社团加入到学校的决策中,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校一分子,能够让学生与学校关系融洽。对于有管理才能的学生学校可以提供一些管理机构有学生来管理,这样就可以选拔出最优秀的管理人才,逐步适合社会对学生的希望和要求。作为学生组织的管理者,要把“以学生为本”作为本组织的基本立足点,强调组织中每个学生的价值和潜能都能够得到充分地体现,形成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以生为本”的价值观实质是以组织中每位成员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站在干事的立场考虑问题,这样能够强化干事们对组织的认同并且鼓励参与行为,激发干事们参与组织管理的积极性,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双赢。

学生在学校中希望得到认可,希望通过自己努力得到应有的奖励,所以在高校学生管理措施中要建立激励机制,让学生可以在公平的竞争后获得付出努力后的成果。激励的目的要为学生好,激励的目标要灵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激励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激励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中运用激励手段,一定要依循大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把握激励方法及特点,逐步完善教育激励机制,确保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

与时俱进的学生管理工作,在面对出现的新问题时,会更游刃有余,这一切将关系到学生之后的发展,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所以我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上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握学生心理,这样才能真正的让学生感受到温暖。

三、总结

在21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全球化,各行各业的管理模式都在不断的改进与革新,“以人为本”也是各行各业在管理中所采用的核心,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把握学生的心理,明白学生想要什么,“以学生的利益为本”,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依据这点来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改进,便会得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完成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从而完成高校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徐顺玉,孙景福,王清春.高校学生管理应实施人本管理[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科院),2005

[2]黄小云.激励机制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

[3]施伟娟.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是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的必然选择[J].大理学院学报,2006

[4]方江华,李勇.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J].淮南工业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02

[5]盛真,武有水.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思考[J].技术经济,2002

关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思考 篇7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大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众性组织,是学校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政建设、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特别是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背景下,高校学生社团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

1 高校学生社团的定义

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将学生社团定义为:“学生社团是本校学生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也可以理解为:学生社团是经学校批准注册的由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在校学生,按照一定的组织程序自发组织起来,通过开展各项有益的社团活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学生团体。

2 高校学生社团的作用

2.1 高校学生社团已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

随着学分制的实行和社团对大学生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大,班级概念逐渐淡化,而越来越被大学生接受和认可的学生社团,以其活动灵活、寓教于乐的特点,调动了大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际性。

2.2 高校学生社团是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力量。

学生社团的种类多样,涉及文学艺术、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体育健身、社会科学等各个方面,且活动形式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它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向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形成高校民主的思想环境、浓郁的学术氛围、健康的文化信息、蓬勃的创造精神。

2.3 高校学生社团是构建大学生人格体系的主要途径。

学生社团打破了专业、班级、年级的界限,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感情、合作分工,并且在发展社团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知己好友,丰富了感情生活、扩大了社交范围;同时在处理社团事务的过程中,还可以锻炼自身的管理、领导、社交等方面的能力。可见,高校学生社团为构建大学生人格体系提供了有效平台,是构建大学生人格体系的重要途径。

3 高校社团发展的对策

3.1 发挥社联作用,整合社团优势。

社团联合会是校级学生社团在平等的基础上组成的联合体,由校团委领导,作为学生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载体。社团联合会通过为学生社团筑建各种平台,加强交流互动,增进社团间的友谊,指导开展大型的社团活动,做到社团工作整体规划、各级联动、分步推进。广泛吸纳学校与社会资源,科学地统筹资源,有效地利用资源,大力促进学生社团的发展,使高校学生社团更具生命力。

3.2 健全社团制度,规范社团发展。

为了更好地促进社团组织健康、持续有力地发展,在健全和完善组织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应制定相应的神团管理办法及各种规章制度,形成一套较完善的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和建设的管理体系。理顺各方面关系,整合多方面资源,明确日常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学生社团成立的条件、登记注册程序、开展工作和活动的要求、考核评定的办法等,使社团管理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3.3 引入品牌意识,打造特色社团。

社团的特色是其生命力和品质的集中表现。社团品牌化建设即利用社团自身的优势,创造性地举办适合大学生发展的富有时代特色的活动,将这些活动持续下来,树立活动的品牌效应,并通过这些活动扩大社团的影响力。品牌活动要找准定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为重点,针对现代科技文化发展前沿的热点来开展品牌活动,真正做到继承和发扬社团精神,构建真正体现当代教育特色的社团。

3.4 依靠社会力量,促进社团社会化。

高校校内资源在一定的时期是有限的,而社会资源是无穷的,社团应立足校园,面向社会,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为自身发展寻求外部动力。学生社团社会化是学生通过实践,逐步认识社会的一个过程,也是社会对其施加影响的一个教育过程,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客观要求。学生通过广泛参与社团活动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地用社会规范约束和校正自己的行为,同时,将自己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从而满足学生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需要。

学生社团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基地,它不仅是大学生课外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载体,还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大熔炉。在这里,从政治到文化,从社会到人生,从理论到实践,其内容无所不包,社团会员学习知识、培养兴趣、展示特长,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等。我们应立足于社团自身优势,及时、动态、科学地调整社团发展机制,保证高校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社团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朝发,徐志军.浅谈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J].川北教育学院学报,2001(2).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篇8

随着高校学生社团的快速发展, 它已然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如今, 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趋于多元化, 学生社团传统的管理模式已难以发挥其育人的功效,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等也遇到了新的问题, 发展出现滞后。为此,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 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教育效果。”2005年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还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这些都要求我们需进一步创新社团管理模式, 认清学生社团自身定位和科学发展方向, 有力推动高校育人工作。

二、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现状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载体, 地位显著, 其举办活动的状况如何对其发展有重要意义。2014年共青团中央和全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社团规模在六万余个, 平均每个高校大约有40个, 学生社团活动的学生参与度达到在校生的81%。而且学生社团不论在类别多样化、发展个性化、数量扩展化还是会员规模化方面都有呈逐年上升趋势, 很大程度上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这表明其已逐渐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 对高校各项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为更好的结合现状以提供决策和依据, 从以下几方面阐述:

(一) 学生社团组织架构

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部分, 高校社团的指导基本上延续学生组织管理模式, 即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处和团委三重形式, 其中团委直管模式是最为普遍的, 团委管理中一般下设学生社团联合会为领导机构, 统筹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规划等, 此外, 为更好的发挥社团的专业化和效率化, 团委管理模式又会分为校团委主管、校院团委二级管理和院团委主管三种。目前大部分高校都采取校院团委二级管理模式, 即校团委管理校级学生社团, 学院团委管理院级学生社团, 校团委不对其日常事务实施具体筹划, 由各院团委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但院级学生社团需要到校团委注册并接受管理监督。

(二) 学生社团种类和数量

高校学生社团类别宽泛, 数量众多。大多高校的学生社团数从几十到上百不等, 类别包含文、理、工、农、医等所有学科门类, 有理论学习型的、志愿服务性的、科技实践类的、文艺体育界的、自然科学门的等等。此外社团的成立在新时期也会越发呈现时代特征, 如茶艺社、魔术协会和创业型社团日益俱增。这种创新类别和数量的激增势必将影响学生社团在高校的地位, 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还是十分有利的。

(三) 学生社团活动状况

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可以说都是内容丰富和形式繁多的, 学术性、专业性、娱乐性和趣味性交叉, 多学科串联方式普遍。学生社团能迎合学生在个性展现、素质培育、多层次教育等方面的要求。他们自愿参加自己感兴趣和符合自身价值观的社团活动, 加上学校对活动场地的有效支撑, 学生社团能开展出主题为理论研究、科技创新、体育健身、爱心义卖到社会调查实践的各项活动, 内容的广泛性反映出时代特征, 使学生更快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和认识社会, 加速自身成为社会人进程。

(四) 学生社团指导工作

高校为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 一般会指定机构或选派管理人员进行专项指导, 在宏观和微观上给予支持。比较普遍的形式为成立社团联合会组织为学生社团的总体发展方向和目标进行领导规划。目前, 高校社团指导老师主要由专任教师、机关团学干部和辅导员等组成, 他们帮助社团扩充社会资源和经费赞助, 提供管理经验对社团活动积极开展, 规范社团内部管理, 为社团发展导航并提供保障。

三、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社团管理制度不规范, 管理理念陈旧

管理有效, 制度先行, 管理制度的规范与否直接影响着社团的繁荣发展。高校学生社团普遍存在内部管理体制缺乏严密的组织纪律和落实不到位的情形, 一方面主人翁意识不强造成社团管理混乱, 这种内部管理过于严格死板, 加上制度的不系统导致活动的可操作性不强, 会员大量流失;另一方面, 管理人员由于没有基层工作经历, 对社团活动了解不深, 理念停留在传统“活动”模式, 把社团活动归为人才培养目标的相违背, 将社团活动占用第一课堂教学的概念混淆, 这种对其认识不够、不清阻碍了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

(二) 学生社团管理经费缺乏, 发展方向模糊

经费缺乏是大多数学生社团面临的重大困境, 一般来说, 学生社团经费由社团会员会费和学校划拨经费组成, 偶尔通过商业赞助补充经费, 不过此种途径随机性很大, 所以这些对于学生社团活动正常运转是远远不够的, 自然而然的打造社团精品和开展特色活动很有困难, 导致学生社团活动的形式单一、层次低级, 严重时有的社团日常工作无法正常运作, 从而社团的凝聚力下降, 会员流失率日渐增多, 这些都制约了其运转。此外高校对学生社团管理的意识淡薄, 对其发展方向把握不准, 重视力度不强, 使得社团有恶性循环发展趋势。这些问题已然成为制约学生社团发展的瓶颈。

(三) 学生社团指导力量单一, 活动创新匮乏

校青年教师和团学老师是社团指导的中坚力量, 由于学校对指导老师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且不纳入职称评价机制, 因此他们大多为兼职指导, 在社团的管理上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很容易体现。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是如今高校教师都面临重要问题, 很显然投入到社团工作中有效比例少之又少, 进行深入细致的指导可谓痴人说梦。这也间接使社团活动缺乏特色和创新, 活动形式雷同, 还有的则为了拉赞助等目的, 举办的活动偏离社团本身方向, 这种没有找对立足点, 缺明确的发展规划和目标, 仅靠举办一些常规的低水平的活动而趋于完成任务的情况比比皆是, 其发展显然举步维艰。

四、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建议

(一) 构建社团准入机制, 规范社团考评制度

新社团成立需严格审批, 在申报、审核、批准的三个关键环节应有相关职能部门把关, 且要达到基本标准和审批条件, 杜绝社团发展泛滥的现象。比如对社团的组建应准备完善的规章制度, 诸如是否有社团全名、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章程, 是否有专业的指导单位和老师, 是否符合学校宏观发展要求及学生成才的需要, 是否严格遵守对学生社团收缴会费、财务管理、活动的组织开展等。此外实现规范化管理、民主化决策, 还应对社团整体分类进行考核, 一般在组织队伍、品牌特色、活动质量等方面评选出管理有方、创新性强的优秀学生社团, 必要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其中对社团指导老师可采取是教学工作量要求的方式考核, 最好能使之形成社团发展的长效机制, 推动社团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 加入社团激励体系, 创建社团淘汰制度

学生社团管理部门对在社团工作、活动中涌现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给予表彰激励。比如对学生社团干部也应当视为学生干部并发相应的任职聘书, 在评先评优时也应像其他学生干部一样同等考虑, 对于参与学生社团活动的学生, 视为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素质拓展活动, 也可认为学生选修了一门课程, 纳入学校素质教育整体评价体系中, 也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社团的地位。除了激励之外, 创建淘汰制度有效促进社团科学规范体系的完善。比如对每年考核不合格的学生社团由社团联合会评估, 评估后确定为没有完成任务的学生社团予以淘汰, 对于从事盈利为目的、成员私自占用经费、会员意见较大等引起严重后果的社团由社团联合会进行审查, 不良的将给予解散。激励与淘汰并存, 是社团良好发展的一套行之有效管理好模式。

(三) 建立社团分类管理, 搭建社团交流平台

传统的管理手段已经不太适应新时期学生社团的自主性、群众性、多样性等发展, 构建分类管理模式能有效促进社团的特色展现。比如对理论学习社团采取社团团支部形式、政治学习座谈、时效知识竞赛等途径提升影响力, 加强其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对科技实践社团开展以国家大型科技赛事为依托活动、学术知识探讨、寒暑假期社会实践等方式激发会员学术热情、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对文艺体育类社团运用汇报表演、竞技比赛、寓教于乐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团队意识和身体素质。另外, 服务社团还需“改革开放”, 开拓社团之间、社团与学校其他学生组织之间、社团与社会之间的交流渠道以推动其管理工作理念开放化, 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创新思维、锤炼能力, 以便尽快了解社会和适应社会。

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繁荣与其管理模式的创新程度息息相关, 在管理模式中寻求科学的保障体系, 建立规范的学生社团管理将直接影响到社团功能的发挥。作为学校“第二课堂”的延伸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补充, 高校应加强扶持力度和重视程度, 为学生社团发展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 在推动高校育人成果、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服务社会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 指导社团建设走向健康发展之路。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 社团活动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特别在培养人、教育人和塑造人方面的影响力日渐扩大, 已然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但目前高校仍以传统的学生社团管理模式进行管理, 难以适应新时期大学生成长的主动性。本文从学生社团管理制度、工作模式和专业指导等角度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 创新管理手段, 促进社团的全方位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学生社团,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文君.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 2012 (5) .

[3]共青团中央,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Z].中青联发[2005]5号.

[4]王逸楠.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创新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2012.7.

[5]任志宏, 赵平.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11 (11) .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 篇9

高校作为法人具有独立主体资格已经为法律和社会所认可, 可高校就究竟属于什么性质的法人, 观点各异。

(一) 国外关于高校法律性质的规定

在国外, 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学界也有不同的观点。在英美法系中的英国, 高校设立的根据是判断高校性质的标准, 如果高校设立的依据是法律或者国王的特许状, 作为自治团体的高校就是公法人——具有行政主体的资格, 否则不具有行政主体的资格。美国则把高等院校院校作为第三部门①, 介于政府和营利性部门之间, 为了社会公益和社会稳定从事政府和盈利性部门无法从事的事业。大陆法系则将高校定义为公务法人②, 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 在关于公务法人的定义当中, 他们将公务法人定义为从事行政管理职能的非行政管理机关, 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在大陆法系区分公法与私法的情况下, 大陆法系学者认为, 公立大学作为公务法人具有行政主体的性质。

(二) 国内关于高校性质的规定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 高校属于事业单位法人, 对高校性质没有明确的规定, 造成了管理制度的混乱和学生权利保护的缺乏。尤其是在高校管理工作与学生权利冲突的情况下, 高校的管理工作怎样进行, 学生权利如何维护成了一个现实的问题。由于法律观念的增强, 学生将高校诉诸法院案件的增多, 使得人们对于高校的性质获得了更清晰的界定。田永和北京科技大学的案件、刘燕文和北京大学的案件使高校在某一方面具备了行政主体的资格, 也使得高校管理工作和学生权利维护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当然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意见, 比如行政法学者马怀德教授主张采用大陆法系公务法人的概念, 可以更清楚的界定高校的性质。③

(三) 关于高校性质的界定

由于我国的高校是经过国家的严格审批, 通过一种准入的方式, 然后批准建立的, 它完成国家严格规定的一些教育任务, 同时按照国家机构的授权对高校和学生进行管理, 具有自主管理、较强自治的机构。此外高校, 还具有公立高校和私立高校之分, 因此, 区分高校的性质因从不同方面进行界定。

1.高校在某些方面具有行政主体性质

高校在颁发毕业证、学位证、对学生进行处罚方面, 高校和学生处于管理方和被管理的关系, 同时, 高校在进行此类行为时是具有国家的授权。高校在此方面相当于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具有行政主体的行为。高校在进行管理, 学生在维护此方面的权利时, 要以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的性质来界定自己的行为。

2.高校在某些方面具有民事主体性质

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还没有实现免费教育, 学生还需要交一定的学费, 高校为学生提供与学生相适应的教学。尤其是在私立高校中, 高校在承担教育教学任务的情况下, 还有部分盈利的性质, 使得高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类似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在此方面, 高校和学生只有清楚界定自己的性质, 才能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比如高校有收取学费的权利, 学生有要求高校提供与自己所接受的教育程度相适应的教学。高校在进行教学管理时, 学生在维护权利时, 要以平等主体间的关系进行调整。

3.高校是自主管理的自治团体

虽然我国大部分高校属于公立性质的高校, 可高校毕竟是一个独立的主体, 国家鼓励高校进行自治, 尤其是鼓励高校进行管理方面的自治。在高校管理方面也要充分认识到高校的这一性质, 高校不是隶属于某一行政机构, 高校拥有自主的管理权限, 拥有自主决定各项事务的权力。这是高校的一种性质。

在三种性质关系中, 各方面性质具有明显的主次之分, 高校在进行高校管理和学生教育工作最终成果体现在各种证书上, 高校行政主体的性质处于主要方面, 在此方面, 高校具有法律、法规的授权, 相当于颁发执照的权力, 其它两种性质是为这一性质进行服务的。

二、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界定高校的性质以后, 我们还不能很好的进行管理工作, 高校性质的界定只是为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做铺垫。

(一) 高校与学生的非契约法律关系

有观点认为高校与学生之间为契约法律关系。在此种观点中:一种观点认为, 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是消费合同关系, 认为学生交学费给高校, 购买高校的教学服务, 高校接受学生的钱之后, 为学生进行服务。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消费合同关系源自教育责任的转移, 认为学生接受教育, 可以通过自给自足 (学生自学或者家长教育) 、学徒式教育 (我国古代的私塾) 、高校教育等多种方式进行选择, 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是一种消费合同关系。但也有不同主张, 认为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不可能是消费合同关系, 首先学生不能对高校进行自由的选择, 也不能对高校作最终评价从而使高校进行优胜劣汰④, 高校与学生不可能存在消费合同关系;另一种观点认为, 高校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委托合同关系。此种观点源于社会契约论, 认为, 受教育是人们的一项基本权利, 人们将此种权利通过契约的方式交给国家进行管理, 国家为了更好的保障和实现此种权利, 设立专门的教育行政部门, 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委托高校进行教育, 以此保障受教育的权利。首先不说社会契约论的反对者对社会契约论的反对, 从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 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 高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即可以看出, 学生和高校之间的委托关系纯粹是一种想象, 不存在于现实的社会之中。

(二) 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

高校性质决定了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契约关系具有不可能性, 简单的以契约的性质来概括高校与学生的关系, 也不利于学校运用权力理论来对学生进行更好的管理。对高校与学生的关系进行契约性质假设既非必要也非现阶段背景假设⑤。

高校性质决定简单的以一种法律关系来界定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是不现实和不可能的, 一种法律关系对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进行界定忽视了高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的复杂性。高校在不同方面具有不同的性质, 决定了高校与学生在不同方面具有不同的法律关系。因此, 在解决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时, 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能一概的以一种法律关系来界定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只有这样, 才更适合高校的实际, 促进高校的发展, 进而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

三、高校管理工作与学生权利救济

高校的性质和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的复杂性, 决定了高校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学生权利救济的难度。田永和北京科技大学的案件、刘燕文和北京大学的案件, 在给学生权利救济提供新途径的同时, 也给高校管理工作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将法治理念引入高校为高校管理和学生权利救济开辟了新途径, 法治理念引入高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 在管理工作中注重程序参与

在对学生做出处罚时, 尤其是涉及毕业证、学位证等方面, 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处于行政主体的地位, 给学生充分的程序参与。做出此类惩罚相当于行政机关吊销执照类处罚, 要在处罚决定之前举行听证会, 告知被处罚人所要接受的处罚, 给予被处罚人申诉、辩解的权利, 保证处罚做出的透明性和公正性, 让被处罚人充分参与和进行辩解。

(二) 注重学生的救济权利保护

任何管理工作都难免存在失误, 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纷繁复杂, 没有错误是不可能的。在错误发生之后, 给予学生充分的救济权利不仅是对学校管理工作负责也是对学生权利负责。在学校内部赋予学生申请复议和申诉的权利, 尽量减少错误决定的执行, 使错误的管理工作得到纠正。

(三) 管理规则在法律、法规范围之内

法治社会, 高校管理工作不可能超出法律的调整范围, 虽然高校的性质具有自主管理和自治性, 但是其都是在法律范围之内, 法治理念引入高校就是以规则和程序保障效率和公正, 但规则一定要在法律范围之内。比如学籍管理办法中有关于取消学籍的规定, 如果学校制定过分严格于法律的规定, 将得不到法律的承认, 在此类案件进入法院以后, 学校管理工作将得不到法律的承认。

总之, 法治社会发展的进程已经使法律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学校管理工作只能适应这个趋势, 更好的认识高校与学生的关系, 将管理工作纳入法治的轨道, 是学校管理工作和学生权利融合的最好方式。

参考文献

[1]陈新民.中国行政法学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2]湛中乐.高等教育与行政诉讼[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高校学生住宿管理问题 篇10

1. 高校学生住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将学生的住宿问题解决好,可以让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让学生能够全身投入到大学教育中,对于学校的管理和发展也有着非常大的好处。但是,首先要了解目前在高校的学生住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住宿管理缺乏创新意识。面对着新生代大学生,已经是95 后的新新人类,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与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格格不入,现在的大学生群体普遍自我、个性、倔强,很多孩子用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教育反而适得其反。但是,目前高校学生住宿管理却恰恰缺失创新性,不能按照当代大学生的性格发展和内心需求来适当调整学校的住宿管理方式。例如,当代大学生比较注重独立空间,而且作为成年人来讲,学生即便身处集体环境中,但是私人空间也非常重要,鉴于这一问题,高校应该尽量购置“上床下桌”的学生床,而逐渐替代“上下铺”的学生床,让学生能够在高校学习、生活中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

1.2 高校住宿管理缺乏民主性。高校长期沿用下来的学生住宿管理办法都是学校负责学生管理的领导、老师定制的,也有一些补充条款是以前的学生干部添加的,但是面对着每一年都在更新的学生来讲,现在依旧沿用的管理办法是缺乏民主性的。作为学生公寓,管理办法、施行条例等,应该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制定,既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也能达到统一管理的目的,更能彰显高校管理的民主性。例如,很多高校传统的宿舍管理办法中有一条是:晚间11:00 断电,这一管理方式为了让学生能够早点休息,强制性地保证了学生的睡眠时间,进而保证第二天的教学质量,但是,很多学生在晚上不能给手机充电,为其生活带来了一些困扰,由于现在的学生使用的都是智能手机,而且伴随着3G、4G网络的应用,手机的待机时间越来越短,不再是诺基亚手机半个月不断电的时代,因此,这一管理方式应该实现弹性管理。

1.3 高校宿管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管理对宿舍的认识还存在不足,总以为宿舍只是为学生提供宿舍的地方,管理方面也仅仅是限于门卫以及卫生等比较低层次的服务工作。从而导致了宿舍中的管理人员往往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其表现出的勤劳、务实、能吃苦的精神展现了这只队伍的活力与特色,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贡献。但其表现出的相对教师队伍而言的整体上的文化层次不高,管理素质不一,客观上常常制约和影响了服务质量的提高。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引起了社会及学校的广泛重视,宿舍管理在培养学生的品行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宿舍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2. 解决高校学生住宿管理问题的途径

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应该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从而使高校学生的住宿管理得到提升,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

2.1 高校学生住宿管理要坚持以学生为本。高校是教育大学生的地方,但是其根本宗旨是要切实为学生服务,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学习问题、思想问题等,让大学生能够在校园中度过开心、愉快、又有收获和提升的四年,因此,学生的住宿管理必须要体现出以学生为本。首先,学校要修订过时的住宿管理办法,实行弹性管理,并且要广泛征集在校大学生的要求,在学校能力所及范围内,尽量满足大学生的合理化要求;其次,根据学生心理的发展特点和时代的发展潮流,将一些硬性规定变得柔软,如宵禁时间、熄灯时间等,可以适当做出调整;第三,在学生复习考试期间、撰写论文期间等,要急学生之所急,可以在公寓楼中安排自习室,不断网、不熄灯,让确实有需要的学生有条件学习;第四,辅导员办公室尽量搬进学生公寓楼,让辅导员能够与学生近距离接触,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问题和需求,并及时提供帮助和指导;第五,尊重大学生的独立发展,在住宿管理中,提高宿管人员的素质,并尽量为大学生创造相对独立的生活、学习空间。

2.2 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之所以高校始终注意学生的住宿管理,不仅极力提高住宿条件,而且还非常重视学生在公寓楼中的表现、纪律,就是因为当代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容易引发同学间的矛盾,还有一些学生逃寝、晚归,甚至和社会闲散人员来往,为了保证大学生的人身安全,也为了保证校园内的安全环境,必须要对大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从而产生了一些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3 开展丰富的寝室文体活动。学生的住宿管理除了在环境、纪律和安全问题上要充分做出管理外,还要积极开展一些以寝室为单位的文体活动,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寝室团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还能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让大学生将大学校园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家。

结束语

大学生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在公寓内度过的时间很漫长,学校为大学生提供的住宿条件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生活水平,因此,高校应该着重加强大学生的住宿管理,创新管理意识、丰富管理方式、改革管理要求,使之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发展和需求,从而为大学生创造更加人性化的住宿环境。

摘要:本文以“高校学生住宿管理问题”为题,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列举具体事例,从高校学生住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解决高校学生住宿管理问题的途径两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高校,学生,住宿管理

参考文献

[1]杨晓雪,李刚,胡庆亮.基于数据共享和规则可配置的高校学生住宿管理平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02:75-77.

[2]任全江.高校学生住宿管理问题分析[J].科技风,2013,05:266.

浅谈高校学生宿舍管理 篇11

[关键词]高校;宿舍管理;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55

一﹑高校宿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一)化解日常生活矛盾

同早些年的大学生相比,现今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一方面,当今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经济发展迅速,思想多元化的信息时代之下,他们的兴趣爱好相对来说会更加广泛,生理也会相对较早成熟;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在生活上欠缺吃苦耐劳的精神,自理能力较弱,在人际关系上他们较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常带着较大的依赖性去处理问题。此外,物质条件,家庭环境的差异,也会在学生的心理上引起反差。加上学生宿舍的成员来自五湖四海,家庭教养、生活习惯等方面上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宿友之间也会因此产生摩擦和纠纷。高校宿舍管理工作,目的在于及时将这些问题扼杀在摇篮里。

(二)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

在寢室这种集体生活中,假如每个人都不受约束,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毫无秩序,是不可行的。所以必须强化管理,科学、规范管理,建立一套科学的宿舍管理制度,包括卫生检查制度、作息制度,采用学生参与管理及系部联手管理等办法,利用奖惩、竞赛、评比检查等手段,只有这样才可以帮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活秩序。

二﹑高校宿舍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宿舍功能定位比较单一

“服务、管理、育人”是高校宿舍管理工作本身应该具备的三大基本功能,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没有把大学生宿舍与学生的学习、休闲、娱乐甚至教学相联系,仅仅把它当作学生居住和休息的场所来看待,不但疏于管理,同时也忽视了宿舍在“育人”上起着重要作用。单一的功能定位,导致学生宿舍的设施不够完备,宿舍除了平时必要的日常物品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物品,学生在宿舍的活动选择相对单一贫乏。

(二)管理与服务意识错位

学生住宿自高校收费制度改革后,都需缴纳一定的住宿费,学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被管理的对象,同时也是一个消费者。所以,要改变以往重管理轻服务或只管理不服务的情况,在现下宿舍管理工作中,需具备服务优先意识,以学生为中心,按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整体性,及时提供周到的服务。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把学生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基础,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宿舍管理与思想教育工作脱节

近年来,“学生宿舍是育人的重要阵地”这一观点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逐步改进和加强,已经逐步被大学的教育管理工作者所意识,然而宿舍的育人功能并没有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目前各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普遍由后勤实体具体实施,对学生宿舍的文化建及思想道德建设欠缺必要的经验,因此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从不同程度上致使宿舍管理工作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发生脱节,导致“软、硬件”两者的建设不协调。

三﹑改善高校宿舍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改进硬件设施,健全学生宿舍功能

要想改良我国高校学生宿舍现状,尤其是上文所提到的学生宿舍功能定位比较单一这一现状,让学生宿舍各功能之间能够互相促进,需要高校在改造老宿舍、新建新宿舍时为未来的发展需要做充分的考虑,对高校学生宿舍的功能定位有一个好的把握。在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入住空间下,努力增加学生文体用房及其他活动用房,并参照小区模式增加公共健身器材,配备相关管理服务人员,做到“人尽其材、物尽其用”。

(二)发挥学生自主管理作用

作为学生宿舍主体,同时也是消费者的学生他们对服务、管理有选择权、知情权以及发表意见的权力。学生加入到宿舍管理委员会和学生宿舍管理规章的制定和管理中去,能够使学生干部、学生党团员、宿舍长和楼长在学生宿舍管理中充分发挥到作为骨干或助手的作用。学生的参与有利于信息的沟通,使管理工作更具针对性,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在构建人的和谐时需从以下几点做起:一、利用学生参与到管理过程中,从而增强学生和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促进两者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构建;二、在服务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客体的个性多样化,注重交往的主客体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从而做到个体自主与整体两者和谐统一。

(三)加强宿舍管理制度建设

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前提条件是拥有一个好的秩序,一个好的秩序也是构建人的和谐的重要保障。良好的秩序离不开严格、完善的规章制度,特别是学生集体生活的场所更加需要。所以要在学生宿舍管理中健全各项管理服务制度,让其相互统一,充分符合“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首先,要制定一套宿舍管理制度,这套管理制度必须以约束服务工作人员为核心;其次,也要制定一套以引导学生自觉进行宿舍文明建设为核心的规章制度。同时要确保规章制度的合法性及合理性,不但可以突出正面激励,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实际出发。

(四)加强宿舍文化建设

课堂文化的延伸扩展产生了宿舍文化,宿舍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浓缩及日常化、生活化的体现。加强学生日常管理、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准、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人格和精神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便是对宿舍文化建设进行倡导和加强。所以,学生工作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工作必须包括宿舍文化建设,增加宿舍文化活动的开展,营造一个积极的文化氛围,进而激励学生养成勤于学习、甘于奉献、善于创造的优良品德。良好的宿舍环境、良好人际关系能够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优秀的宿舍文化建设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其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加强宿舍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要把提高管理人员的知识素质作为出发点,因此,不仅要对具有较高学历的管理人员进行充实配备;而且要想努力增加现有管理人员的学历深造和业务进修的机会。只有对宿舍管理人员的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进行全面的提高,才能做到知识结构矛盾的减少,进而增加与学生之间的共同语言。

参考文献:

[1] 魏秉权.试论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品牌(下半月).2014(08)

[2] 沈敏.浅析大学生宿舍管理现状与对策[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12)

高校学生武术社团的和谐管理策略 篇12

1 高校学生武术社团的内涵

高校学生参加武术社团的活动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武术的渴求。二是学生想扩大人际交往,丰富自己的文化娱乐生活。三是学生对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提高自我锻炼能力和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等的需求。四是学生为了体验武术运动本身的乐趣,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等。大学生加入社团的原因也许因人而异,但他们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而自发的走到了一起。所以,上述的学生加入武术社团的原因也可以认为是武术社团的形成原因。高校学生武术社团作为高校学生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使得大学生课余习武健身活动纳入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展轨道,其活动不仅能培养大学生的武术兴趣、能力及习惯,为进行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基础,而且能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及其爱国主义精神。

综上所述,本文把高校学生武术社团界定为,由对中华武术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为了通过习练武术,以实现他们各自的目标而在课余时间内、在完成自身学习任务的情况下、在其公共的生活领域内,自主开发、自发组织与管理的活动团体组织,可以自愿加入与退出社团。

2 高校学生武术社团的特征

高校学生武术社团一般是由学生自发组织而成的,都有固定的名称和负责人,社团成员对武术都有强烈的兴趣与爱好,他们自发组织并自觉参与运动训练。学生武术社团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首先,社团的活动是在课外时间内,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比较高,如此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长与才能。其次,社团以学生为主体,能体现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他们自行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活动计划以及所有社团的活动内容,教师或者辅导员只是处于指导或辅导的地位,这样就体现了学生参与的自主性。第三,社团的组织具有灵活性,社团的活动不受课堂教学的限制,它没有规定的教学大纲、没有考试,内容可宽可窄、可多可少,富有伸缩性,对学生没有心理的压力。在形式上,社团可以根据成员的愿望以及自身的设施条件开展不同规模的活动。第四,在社团经久性和持续性的活动过程中,社团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3 和谐管理理论在高校学生武术社团管理中的运用

和谐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组织,组织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面临着特有的内外部环境,因而存在着特定的工作重心,围绕这个重心组织面临一系列必须解决的管理问题。和谐管理是组织为了达到其目标,在变动的环境中,围绕和谐主题的分辨,以优化和不确定性消减为手段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实践活动。而管理起源于人类的共同劳动。只有通过管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才能有目的、有秩序的进行。有关管理的定义,学术界众说纷纭,其中以“协调说”、“职能说”、“过程说”和“艺术说”等四种最具代表性,综合这四种定义可以把一般管理的内涵表达如下: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对组织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因此,高校学生武术社团的管理从实质上说,就是高校学生武术社团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制定和实施一系列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管理措施等,对社团成员的行为和思想进行科学的引导和制约,达到正确处理好社团中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为构建和谐社团而共同努力。

4 高校学生武术社团的和谐管理策略

结合和谐与管理的相关理论,本研究认为学生武术社团的管理是由社团干部来协调所有成员的活动,以便得到成员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活动。社团的管理是为了完成社团的共同目标而从事对人、财、物等资源的协调活动。管理活动的同时也涉及到了管理过程中的“人———人、人———环境、社团———环境”等关系,在社团的管理过程中需要顾及这些相互关系,使它们和谐相处。因此,下面以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四个职能为维度探讨福建省普通高校学生武术社团的和谐管理策略。

4.1 加强对高校学生武术社团的计划

计划是管理最基本的职能,是对未来进行分析、预测,并制定对策和行动步骤。组织计划的重要内容是确定社团的活动计划和活动目标。

4.1.1 确定和谐的管理目标

高校学生武术社团和高校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知识和锻炼身体,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即高校学生武术社团的管理应使社团成员掌握武术运动技术技能与了解武术理论及其传统文化价值,掌握锻炼身体的手段和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以促进高校学生武术社团的健康发展为主要的目标。

4.1.2 制定和谐的社团活动计划

高校学生武术社团作为一种群众性组织形式,一般都是在大学生自愿结合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完全是因为大学生共同的观念、兴趣爱好、习惯以及追求目标的一致性而自发组成的。参加社团活动的成员不存在班、专业、系别甚至学校的界限,社团是由许多不同文化背景和性格特征的学生按照一定组织形式聚合而成的一个小社会。社团管理在执行其计划职能的时候应发扬民主,由成员集体讨论决定社团的活动计划,做到计划与成员之间的和谐。让社团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增长社会经验,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4.2 创设和谐的社团组织管理

作为管理职能之一的组织,是指一种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进行配置的过程。

4.2.1 建立和谐的管理队伍

社团和谐管理的实施,需要和谐的管理队伍,这不但要求要着力提高社团主要干部的素质,而且要注意优化管理队伍的结构。

首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提高社团主要干部的素质:一是由社团的成员进行自主评议和民主推荐,挑选有威信、有组织能力的成员。二是由社团的指导教师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考察,发现有专长,有才能的成员。三是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发挥成员之间的互补作用。

其次是优化社团管理队伍的结构。管理队伍的结构是指队伍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稳定方式,是保障队伍的整体性和运行有序性的内在根据,队伍的结构支配和控制着各要素作用的发挥,规定着各要素的行为方式,在相同条件下,队伍结构不同,其整体功能也就不同。在武术社团的组建过程中就成立社团负责人、秘书长、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外联部长、活动策划部长等管理职能职位,使管理队伍结构趋于合理,这样可以使各个要素相互配合并达到和谐化,发挥出单个要素所不能起的作用,从而使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之和。

4.2.2 加强学生武术社团的硬件设施建设,使其和谐发展

社团的硬件设施分为社团活动场地的建设和活动器材的投资。首先,武术运动对场地的要求并不像其它运动项目那样显得专业,只要有空地即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高校学生社团有一定活动场地的话,社团活动的力度将会大大增强。有条件的高校在学校的整体规划建设中应考虑到这一点,可以建设一个学生社团活动中心。而当务之急是应充分发挥学校目前现有的活动场所,体育部门应该在每学期规划一个场地让社团无偿使用,这是当前迅速解决学生社团活动场地缺乏的一个既经济而又见实效的办法。其次是社团的武术器材的解决,因为考虑到个别学生的经济情况与社团的资金问题,体育教研室应该尽可能地帮忙解决学生武术社团的器材问题。因此,若学生武术社团的活动场地和器材得到保证,达到与社团活动和谐发展,学生武术社团就将得到持续的发展。

4.2.3 拓宽社团经费的来源与合理支配社团经费

解决活动经费不足这个问题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学校要加大投入。社团组织一方面要通过多方渠道让高校领导重视社团活动,从而在社团活动资金投入力度上不断加大,另一方面社团组织要为学生社团活动优化外部环境,让高校财力雄厚的教务、科研等部门对学生社团活动予以支持。二是鼓励社团走出校园,广辟渠道,争取社会资金的赞助,通过为校外企业做宣传广告等形式的服务吸引校外资金的支持。三是增强社团自身的“造血功能”,鼓励支持社团利用自身的知识优势、专业优势开展面向广大学生、面向社会的各种服务。通过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的结合,实现社团经费的来源多源化,如学校可以允许一些社团在校园中出售它们自办的报刊。四是社团应实行会费收缴制度,因为每学期每个社团成员缴纳10元左右的会费,学生还是能承受起的,另外学生武术社团应该科学有效地使用活动经费,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少讲形式多求实效,让最少的钱发挥最大的效益,以达到经费的收支协调。

4.3 加强对高校学生武术社团的领导

高质量的社团活动是学生武术社团的生命力所在,而加强专业教师对社团活动的指导是提高学生武术社团活动质量的前提。高校学生武术社团一般都是邀请本校体育教研室的武术教师担任社团的指导教师,而且在社团活动过程中几乎没付给指导老师任何的报酬,教研室的武术教师基本上是属于义务劳动。在市场经济的社会,这必然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针对这一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决,一方面可以从社团自身的经费里拨款支付指导教师的经济报酬,另一方面可以争取教研室对社团活动的支持,在社团执行指导工作的教师可以按一定的比例计算成他的课时工作量。高校武术教师一般是本科或研究生毕业,他们的武术专业技能与知识都比较突出,通过以上两方面的措施激励专业教师投入到社团活动中,会大大提高社团活动的层次,推动社团活动的发展。

4.4 完善对高校学生武术社团的管理

制度建设是事业发展的保证,只有尽快形成一个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才能保证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良性发展。完善学生武术社团的制度建设要从五个方面下手:一是建立学生武术社团成立的审批制度。在学生武术社团的审批上要严格把关,学生武术社团的申请成立做到有一套规范的管理办法,有一个挂靠管理单位,有一位指导教师,有一批活动骨干,有一定的经费来源。对学生社团的章程、内部组织、活动方案要进行充分的论证。二是明确管理责任,学生武术社团在挂靠单位的管理指导下,要接受学校社团组织的指导,接受学校学生社团联合会的管理。三是建立规范的校级社团管理办法,如制定学校学生武术社团联合会章程,依照章程制定学生社团申请成立、会费收缴、活动开展等方面的详细规定。四是需建立学生武术社团大型活动申请报批制度,即对于学生武术社团开展的规模较大的活动要经团组织、学校学生管理部门、保卫部门审批后方允许其进行。五是需建立学生武术社团的评比表彰机制,形成一套成熟的社团考核评价方法,形成鲜明的导向,并与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相应环节有机结合,将社团建设工作纳入素质教育的整个体系中。

5 结语

高校学生武术社团是由对中华武术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为了通过习练武术,以实现他们各自的目标而在课余时间内、在完成自身学习任务的情况下、在其公共的生活领域内,自主开发、自发组织与管理的活动团体组织,他们可以自愿加入与退出社团。高校学生武术社团一般是由学生自发组织而成的,都有固定的名称和负责人,社团成员对武术都有强烈的兴趣与爱好,他们自发组织并自觉参与运动训练。高校学生武术社团的管理从实质上说,就是高校学生武术社团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制定和实施一系列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管理措施等,对社团成员的行为和思想进行科学的引导和制约,正确处理好社团中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从而构建和谐社团。

参考文献

[1]席酉民,等.面向复杂性:和谐管理理论的概念、原则及框架[J].管理科学学报,2003(4):3.

[2]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32.

[3]杨加陆,林东华.现代管理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4]马曦.和谐管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5):66-67

[5]陈福刁.武术文化在高校体育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湖北体育科技,2006(4):469.

[6]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7]丁建洋.构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模式[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8]黄亚玲.论中国体育社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紫外检测技术下一篇:任务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