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高校学生管理

2024-07-28

多样化高校学生管理(精选10篇)

多样化高校学生管理 篇1

1 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1 时代背景下, 大学生的精神危机加剧, 入党动机呈现多元化

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曲折, 以及西方思想文化渗透的加强, 不可避免的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同时随着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入, 经济体制的转轨, 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利益关系的日益多样化, 对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上带来了一些复杂的冲击, 加剧了大学生的精神危机, 造成了学生党员入党动机的参差不齐。一些学生党员入党前积极主动, 入党后消极被动, 入党的功利性较强[1]。

1.2 党员发展程序不规范, 考察与培养机制不完善

在一些高校, 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 “重发展结果、轻发展过程”的现象比较突出。有的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没有根据学校的实际制订工作规划, 而是按照上级指导性的指标要求进行发展, 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管理等工作的随意性较大, 存在为达指标而盲目发展的现象。学生党员的发展基本上都是在大二下学期、大三学年, 毕业离校前集中发展、突击发展的现象比较突出。在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 推优制度、公示制度和入党联系人制度等执行情况较好, 而党员发展测评制度、培训考试制度、票决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就比较不规范或在执行时存在变样。调研发现, 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存在发展手续不完备、会议记录不齐全等现象, 个别甚至出现在发展对象和入党介绍人均不在场的情况下仍召开支部大会接收预备党员的情况。

1.3 学生党建工作方式滞后, 形式不够多样化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有其自身的重点和特点, 但现在学生党员的活动与党外活动, 与团组织、学生社团群体的活动缺少联系, 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将学生党建工作定位于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高度。一些基层党组织活动较少且内容贫乏、方式陈旧, 多半是用来解决新党员的发展问题, 而很少进行有实际意义的交流和实践活动。部分党建工作者思想观念陈旧, 工作方法单一,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不能及时求变和创新。他们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党性教育, 往往采用“自学—上党课—看录像—听报告—写思想汇报”式的理论型、规模型教育, 这种教育模式, 满足于表面, 缺乏创新, 难以引发学生的心电感应, 效果不甚理想。同时, 在学生党建工作中, 一些程序过于繁琐, 而另一些环节工作又不够充分和细致。

1.4 学生党建工作的不稳定性突出

首先, 学生党员的年级分布不合理, 使学生党建工作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一部分党支部的组成结构、分布不合理, 高低年级的党员比例失调。一二年级学生党员人数过少、比例过低, 三四年级学生党员人数过多、比例过高。其次, 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特征是周期性短、流动性大[2]。从按年级建立的党支部的存在时间看, 基本同本科生的学制一致, 从组建 (高中党员转入与新党员发展) 到解散 (毕业生党员毕业) 一般为四到五年。相当一部分的党支部书记由高年级学生党员或研究生党员担任, 这样的党支部书记一般任期只有2~3年, 工作缺乏连续性和积累性。加上这些支部书记的工作经验不足, 工作方式停留在传统的工作模式中, 很可能在工作的初期会出现一些支部工作的漏洞。另外, 实习生和研究生的流动性很大, 也导致了学生党建工作存在一定难度。

1.5 学生党组织活动质量不高、形式单一

近几年学生党员队伍的规模迅速壮大, 而党务工作者相对紧缺, 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后对组织生活参加不积极, 兴趣不浓, 支委工作效率和能力低下等一些因素影响了支部正常高效的组织生活和工作的开展, 使部分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不高、深度不够、效果不明显, 支部活动次数有限、形式单一, 支部间单独交流的机会和时间不足, 起不到很好的教育目的。

2 管理的规范化是学生党建工作的固本之源

2.1 党员发展程序的规范化是第一位的工作

目前, 许多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党员工作上普遍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只要发展的党员质量是合格的, 是按照标准来发展的, 那么发展党员工作即告完成, 至于发展的过程是否符合规定的程序要求并不重要。实际上, 党员发展工作的程序, 同样值得我们去重视、去遵循。无论是《中国共产党章程》, 还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 (试行) 》, 都对发展的程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3]。从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到预备党员的接受、教育、考察和转正, 每一个环节都规定了相应的程序, 在对发展对象进行定性评判之前, 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就是第一位的工作。尤其是推优入党、列入考察、调查发展等环节, 进行规范系统地管理, 才能选拔优秀的大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支队伍。

2.2 党员教育管理的规范化是学生党建工作不断提高的基础

党员教育管理规范化的首要问题就是管理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从目前各高校来说, 从事学生党建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员, 一般是政治辅导员或者是高年级的党员。政治辅导员身兼多职, 在有时是无法顾及学生党建工作的方方面面, 高年级党员又存在着下点实习或到处找工作的问题, 这就决定了,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存在很大难度。但是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也是学生党建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因此, 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规范化首先应该加强选拔, 建立一支素质全面、业务熟练、相对稳定的学生党建工作者队伍。选聘政治素质好, 有较高思想理论修养, 有较强组织工作能力, 热心学生党建工作的党员教师担任党务工作者。加强党务工作岗位业务的培训。对新上岗的支部书记、组织委员、支委要及时培训。对他们既要加强教育培养, 不断提高他们对大学生党建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还要加强对他们的考核, 并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予以关心帮助, 使其安心岗位, 努力工作。定期开展理论和实践探讨, 达到资源共享, 发挥整体优势。

其次, 要不断实践, 努力探索学生党建组织的新模式。构建学生小支部模式, 改变传统的以专业、年级为基础设置的大支部模式, 以班级、社团、楼层等为基础单元组建学生支部。从支部党员数、支部建制范围等方面缩小支部规模, 创新支部构建方式。同时积极探索推进大学生社团、学生公寓党建创新工作, 建立相关的工作和活动制度。做到学生党支部组织不乱、不散、不缺、不空、不拖后退, 及时消除组织的盲点和空白点。

3 形式的多样化是党建工作的活力之源

3.1 因时制宜, 不断创新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

对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要严格执行“入口要严、出口要畅、中间环节要加强”的工作思路。要坚持以专题教育为载体, 开辟多种渠道, 探索党员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提高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把党员教育不断引向深入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 严格党员管理, 把党员管理的着眼点放在激励和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上, 妥善处理不合格党员, 努力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定期开展党内评优, 表彰优秀学生党员, 鼓励先进、弘扬正气, 突出“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的学生党员形象[4]。

3.2 创新载体,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党建工作效率和学生组织生活质量

部分高校学生数量多, 学生党支部普遍存在专业跨度大、覆盖面广的特点, 同一支部的党员可能分布在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班级, 这样党员仅靠定期的开会、面对面的交谈进行交流已远远不够。因此,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实现对大学生进行党思想政治的理论输送、教育渗透、规范养成、感染熏陶等,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战略制导”的重要意义。[5]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 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的保持和发挥, 党员的考察、培养和教育, 要用事实和数据说话, 而电子计算机不仅是获取、存储、统计、分析事实和数据的先进工具, 而且有助于人们通过QQ聊天、电子信箱、语音视频等实现随时随地互动教育。例如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建立网络党支部, 开辟网上党校、网上支部生活、网上党员与学生对话等栏目, 充分重视和利用网络资源, 增强全体党员乃至全体学生的凝聚力, 引导青年学生的思想, 促使支部建设走向现代化。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及时、快速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而且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开展学生党建工作。

摘要:本文分析讨论了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提出了管理的规范化是学生党建工作的固本之源, 形式的多样化是学生党建工作的活力之源, 探究了管理规范化和形式多样化的一些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学生党建,管理,形式,规范化,多样化

参考文献

[1]盛锋, 当前研究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 (3) :29.

[2]庞鑫培.加强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新西部, 2008 (4) :143.

[3]卫龙君.试论发展党员工作程序[J].组织人事学研究, 2004 (12) :21.

[4]汪勇萍.创新方式方法推进高校党建工作[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10) :89.

[5]林莉, 胡玫艳.高校党建工作网络信息化建设创新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2) :42.

美国高校泳池经营多样化 篇2

在过去几十年里,校园游泳的设计理念一直趋向专业化。能够进行专业比赛,满足日常教学和训练成为主要的设计目标。相对而言,对于娱乐和经营盈利则相对忽视。而目前较为流行的泳池配套设施,诸如泡泡池、小瀑布、划水梯或漩涡水疗等等对于身体素质的锻炼则几乎没有什么贡献,很难吸引好动的青年人做有规律的健身锻炼。对于高校用户来说,客户的需求趋于两极化,为设计施工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一部分人寻求轻松的嬉水感受,桑拿、躺椅、温泉池即可满足放松的需要。相比之下寻求刺激、渴望挑战的学生会更注重综合素质的训练,甚至是新奇特的项目。

几十年以前,跳板跳台一度是泳池中刺激挑战的象征,只有那些水性好、胆量大又掌握了一定技巧的人才能一试身手。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其它项目也纷纷开始寻求多样化的道路。

人工冲浪

人工冲浪就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活动,青年人对冲浪的热情将带来巨大的市场。北美的冲浪公司已经开始开拓在水上公园、度假胜地之外,学校市场上的立足点。彭萨科拉基督教学院就是第一个在网站上招募年轻人参与水上活动的北美学校。其室内水上公园有三条滑行道和两条滑水道为爱好滑水的年轻人提供了更加方便安全的体验方式。

水上抱石

另一个比较流行的改建方案是水上抱石。该项目不仅满足锻炼的要求,在安全措施方面也得益于泳池的帮助不需要更多的空间,施工相对简单方便。玻璃纤维制成的人工岩石有质地好、防湿滑的特点。此外,该类产品占地面积小,便于安装、移动。很多大学都有计划利用过时老化的跳板位置安装攀岩墙。例如密苏里州立大学的游泳馆内增设的水上抱石区就采购的是相对高端的专用攀岩墙产品。该项改建工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校园景观布置方面也有很大改观。12米宽、4米高的抱石墙极富戏剧性的与户外泳池相辉映。增设的人工瀑布即使不需安全绳也可尝试挑战,水池的深度为攀登者提供了天然的缓冲。

水上拓展

除了抱石,密苏里州立大学还开展了一些拓展项目,增加了积极运动的趣味性。秋千绳和飞跃挂绳让学生可以体验在水面呼啸而过的刺激,而水面提供的缓冲大大增加了该类活动的安全性。当然对于相关活动的监督,以及滑行区域的安全保护,学校管理方也都有安排。

有些厂家出品的模块化组件可以在20分钟左右就可搭建一个挑战课程或特色活动。组件可按照需要包含基地、平衡梁、浮桥、跳台、拉绳、蹦床、调高等等。比赛可以作为联谊会、校内露营和校际交流等主题活动的项目。有些公司甚至提供专业的网络数据库,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和排名,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身体素质和世界各地人们的情况,相互激励并不断提高。

水上球类

球类运动无疑是团队活动中最受欢迎的项目。除了传统的水球,水上排球、水上篮球等创意项目都在高普及率的活动中另辟蹊径,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锻炼机会并带来更多的运动乐趣。而目前市面上的浮动球网、安全边线、池边专用球框等配套设施也都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除此之外,由国际皮划艇联合会推广宣传的皮艇球也很有市场。使用皮划艇或独木舟,仅需要与水球比赛相同的场地和比赛用球就可以在普通人工泳池内兴风作浪。比赛双方的5名队员不仅用桨来划船,还可以协助两手停球、运球和抢球。比赛场地两条端线的正中空间,有一块1平方米的铁丝网板,作为球门。

水下球类

根据北美水下运动联合会统计,水下曲棍球也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欢迎。虽然该项运动目前不属于奥运项目,但青年人从事该项运动的热情却非常高涨。一般来说水下曲棍球的场地会选择在水深两米,占地面积在25×15米的水中进行。运动员手持球棍在水下传球、射门,只有换气时才能浮出水面。由于水下曲棍球是在水下完成,规则上也不允许过于激烈的身体对抗。在水的阻力和设备的保护下,运动员即便被踢或者打到也不易真正受伤,是一种更文明的水下对抗运动。而对于普通泳池,即使池底有斜坡也并不影响比赛,只要上下半场更换场地即可。除水下曲棍球外,异曲同工的水下橄榄球也成为较流行的学生活动之一。

泳池泛舟

其实室内泳池的课程仍有很大开发潜力。田纳西大学的水上运动中心就为学生提供了皮划艇课程,新的设施为专业运动员提供了冬季训练的理想场所。但由于泳池内的水流可控,训练预设环境远没有想象中轻松简单。障碍、个人挑战等项目只需简单器材的辅助即可达成复杂的训练需要。当然,对于小心的初学者来说,室内泳池远比室外不可预知的环境要安全很多。

水中有氧

由于水中力阻的负载功效和保护功效,有氧运动在水中进行的项目也越来越流行。水中竞步等活动刺激了水中跑步机、水中动感单车的研发。深水有氧运动为锻炼肌肉耐力提供了更加高效的解决方案。根据专业健身俱乐部测算,在深水中跑步30分钟的锻炼效果相当于在地面上80分钟的有氧运动。而且在水中,体重对于膝盖、跟腱或脊椎等组织关节的负担反而不会增加,所有的力阻都会直接作用在肌肉组织上。目前美国海军的标准课程就包括深水慢跑、水中健身、鳍式划水和潜水等课程。各相关美国高校都有将此类课程纳入课程的计划。目前专业的复健类产品可能由于此类市场的需求走下神坛,为学生和普通民众提供一个更有趣的、充满活力的运动环境。通过与水流配合,跑步机对于慢跑、冲刺的设置可以不局限于传送带,一点点的创造即可制造新的运动乐趣。

多样化高校学生管理 篇3

与基础教育领域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广泛关注相比, 我国高校教学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关注是显著不够的, 尤其少见的是从具体的学科教学与职业体能教育的角度出发, 探讨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以及不同学习方式的选择及具体操作的策略。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民办高校《大学体育》课本教材为内容, 以专任体育教师及受众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 通过互联网搜索大量相关电子期刊资料, 并阅读大量相关文献, 对资料进行整理、审核、分类、编码、汇总以及统计, 为该研究寻求突破口。

1.2.2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

对学校公共体育教学等有关情况进行实证性的客观描述。对个别典型性的案例及部分措施的实施进行后续调查, 检验其成效, 规范分析, 注重价值判断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优化奠定理论基础。

2 研究与分析

2.1 研究目的

在21世纪, 高等教育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 伴随着高校推广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发展适应和实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符合新时代的需要, 新课程的教学准则提供了各类高校在各个层面开展改革的依据, 包括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和考核标准等。体育课程改革要求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积极开展教学活动, 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习动机, 区分学生的先天差异, 锻炼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 最终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这些先进的理论指导着体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方向, 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 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坚实基础, 值得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篮球作为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民办高校素质教育的开展中具有独特的功能。篮球是一个集体项目, 其特点是个人与集体的交流协作、队员之间彼此信任, 这些合作性工作的要素也使得参与这一过程的人们可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培养顽强、自信的品质和集体荣誉感。所有这些优势都是体育改革的最终目标, 把学生培养成为善于合作, 学会尊重, 最终获得成功的社会人。因此, 把“合作学习”的思想融入到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中, 符合新时代的需求。

该研究在集前人大量的经验和成果, 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篮球教学的实际情况, 提出在篮球教学中采用“学习方式多样化”, 并对其教学效果进行了研究。篮球运动作为一个集体项目, 具备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增强竞争力的特性, 能将个人技术进行充分地发挥并将个人能力和集体战术相融合, 建立和谐合作和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陶冶情操。

通过对“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笔者所在学校篮球教学中进行实验研究, 对学生成绩的考评系统做出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 改变原有的考评方式, 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 通过对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技评、素质测试和教师评学等方法, 公正、公平、客观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 更加“人性化”的考评体系。该研究立足于素质教育理论, 融于系统科学等相关研究方法, 构建民办教育与体育健身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比较体育健身学习方式和素质教育的问题与现状, 从外部管理引导与内部要素结合角度, 运用实验对照、行动研究等方法实现体育学习方式教学策略的研究, 促进学生学习主动及教师教学方式改进,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科学性。

2.2 教学设计及教案

教材内容选取:篮球, 双手胸前传、接球。

篮球运动是由跑、跳、投等动作组成, 是在快速、激烈、对抗的情况下通过传递、抛接、运拍, 最终把球送入到固定篮圈的一项综合性体育运动, 具有集体性、竞争性强、趣味性浓等特点。篮球赛攻防频繁, 技术动作多样, 富有吸引力, 深受学生喜爱。通过篮球运动, 可以发展学生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 提高灵敏、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和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 增加内脏器官的功能。

双手胸前传、接球是篮球运动中最主要的基本技术, 是全队进攻的重要手段, 起着组织全队相互配合的重要桥梁作用。每个学生基础不同, 对教学内容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和掌握。此课是体育课中学习篮球运动的第一节课, 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传接球技术的基本方法虽不复杂, 但要做到准确、熟练、隐蔽、快速, 同时要迅速转换衔接其他技术动作, 难度就相对较大。因此, 此课着重要解决在各种情况下学生控制并支配球的能力, 巩固提高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 同时加强准确性、熟练性, 为以后的教学竞赛和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2.3 学习情况分析

此课采用了讲解、示范、启发、模仿、创新、竞赛等教学方法, 以及各种新颖的练习方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层层剖析, 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更好地促进学生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2.4 教学目标的确定

(1) 运动参与:能积极主动参与到篮球传接球练习和身体素质练习中。

(2) 运动技能:初步掌握篮球胸前传接球技术, 培养传接球的正确姿势。

(3) 身体健康:发展学生的灵活、机敏、反应快捷的能力;提高学生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

(4) 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 让学生感受到创新的乐趣。

(5) 社会适应:通过个人思考, 集体合作,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增强他们集体主义、克服困难的精神。

2.5 本课的重、难点确定

重点:双手胸前传接球——准确的手型及传接球的准确性和快速能力。

难点:双手胸前传接球——上下肢协调配合和手对球的控制支配能力。

2.6 教学策略

此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主要强调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篮球体育课上采用合作学习, 在学与教两者之间找到了契合点, 篮球运动强调的是团结协作, 不可能单打独斗, 合作学习同样也是强调了小群体的彼此帮助。在教学结构与组织中坚持以服务练习和教学为目标, 力求合理、紧凑、流畅、新颖。

3 研究结论

(1) 综上所述, 篮球运动对于全面发展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弹跳、协调等身体素质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虽然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 但是采用“合作学习法”的优势更加明显。

(2) 民办高校课堂教学采用多样化的不同学习方式, 将课堂内外相结合, 增加学生的练习时间,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

(3) 多样化学习方式切实改进学生学习的质量。该课题的研究能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单一、片面的状况, 实现学习品格、学习习惯、方式的多样化并灵活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 以真正提高学习质量和教学效率。

(4) 有助于发展学生多方面的素质。该课题研究有利于改革现行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结构, 改变教学形式单一和学生健身方式僵化的教学现状, 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等多种形式, 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健身的学习意识、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等符合社会转型期所需要的多方面素质。

(5) 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 有利于活跃课内外学习气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这对于改变大学体育课堂教学沉闷的现状, 具有直接的意义。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 “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地方高校办学的首要使命和根本任务, 因此民办高校将“实用”和“体能”相结合的体育教学理念作为提高应用型人才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 已经无法适应现代高等院校的特点, 而且“90后”学生群体的鲜明个性, 他们以自我为中心, 喜欢新鲜刺激的事物, 因此体育教学改革势必发掘新的渠道, 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基于此, 围绕“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为基本出发点, 从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角度, 探讨民办高校学生职业体能健身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实践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民办高校,职业体能,学习方式,健身,多样化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心理学测量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 2006.

[2]金川江.21世纪民办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 31 (6) :826-828.

多样化高校学生管理 篇4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个性化 多样化

民办高校的学生本身英语基础相对较薄弱,艺术生和非艺术生水平差异较大,专科和本科的学生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也大不相同。因此,统一的教材和教学进度,以及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对于民办高校的学生而言,不能使他们学有所用,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甚至都不能使大部分学生通过期末考试。这样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无疑不适合民办高校的学生。民办高校的学生,语言基础虽然相对比较薄弱,但是他们活泼好动、实践能力强、敢于尝试、敢想敢说,这些特点是学习语言不可缺少的。

一、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个性化、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民办高校的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下面以笔者所任院校14级会计学专业专科(简称“会专”)、建筑工程专业专科

(简称“建专”),以及14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简称“汉教”)、美术学专业本科(简称“美本”)大学英语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为例(统计分数均为卷面分数),进行比较和分析,探讨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个性化、多样化教学模式探索的必要性。

由上面两个表格和统计数字说明,在笔者所任民办高校中,不同专业之间,学生的英语水平存在的差异很大:会专75%的学生分数达到60分之上,而同样的一份试卷,建专50%的学生分数60分以下;汉教69%的学生是70分以上,而美本50%的学生70分以下。在同一个班级之中,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参差不齐:以建专为例,该班的最高分是92分,最低分只有17分;本科状况也是如此,汉教最高分是95分,最低分只有34分。综上所述,在民办高校中,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不应该是统一的,而应该是个性化、多样化的,只有这样的教学模式才能符合各专业、各班级、各个学生的需要。

二、大学英语个性化、多样化的课程设置

1.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Graddol (2006)在预言未来的英语教学时说:“不会再只有一种教学模式,一种学习方法,一种学习动机,一种教学大纲,一种英语教材,一种测试方法,甚至一种英语供学习”。我们不能在抛弃一个统一、规范的课程要求和教学模式后,又去建立起另一个统一的、规范的课程要求和教学模式。

笔者的总体构想是提倡更适合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2+1+1+n”模式。笔者提出这种教学模式的标准是根据民办高校学生的自身特点和现实情况。众所周知,民办高校的学生英语水平严重参差不齐,尤其是民办高校的艺术生。艺术生和非艺术生英语水平的差距非常大,艺术生本身英语水平也非常参差不齐,这就不能按照现有的模式进行教学。此外,这几年,民办高校学生中考研的越来越多,但是其英语水平有限,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基础类必修课只开设两年的时间,这就为民办高校考研的学生造成了非常大的障碍。因此,笔者提出了更适合民办高校学生的“2+1+1+n”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其设想如下:首先“2”既指艺术生和非艺术生分开,又指大一学年的两个学期的英语教学;“1”可以是继续考研的学生可以再多加一学年的学术英语课程;还可以是语言文化类的选修课,包括跨文化交际、英语名著与电影欣赏、圣经故事、欧洲文化入门等;同样也可以是培养英语应用能力的实践课程,包括演讲、戏剧表演、电影配音、辩论等。按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需要,选择性地学习不同的英语课程,这样既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又有利于今后学术或专业的发展。

2.由基础英语教学向专门用途英语转化。现在许多人对大学英语无限制的打基础,不与专业结合提出了质疑。胡庚申(1998)提出,如果大学英语的教学只是在沿用旧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时间里打基础,就必然会使大学英语的教学严重滞后。程雨民(2002)和章振邦(2003)觉得大学生从中学毕业之后,来到大学学习就应该直接过渡到专业英语学习,而不必再学普通的英语。顾海兵(2004)提出我们应该缩减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时间。以上学者的观点对于民办高校的具体情况而言,稍显极端,但是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所学的不同的专业让他们选择上不同的专门用途的英语(ESP)课程,例如,空乘专业可以选择乘务英语课程,金融专业可以选择金融英语课程,旅游专业可以选择旅游英语课程等。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重要的不是语言基础知识,而是专门用途的英语。这些课程可以使学生们把英语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为专业的学习以及研究做好语言上的准备,提高他们在专业学习上的英语应用能力和技巧,并为他们将来在职场上做好充足的语言准备。

三、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的个性化、多样化

1.多媒体教学。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个性化的英语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计算机能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上机学习的时间,让他们不但能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还有利于教师进行监督,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有利于教师进一步修订教学计划。

2.微课。微课教学(Microteaching)早期对应的中文翻译是微格教学。当微格教学法从培训教师某些教学技能的培训拿到寻常教学的环境作为常规的教学活动时,便构成了“微课教学”。它有两种形态,一种是用微课形式教学;一种用微课资源教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微课、微信、校园网等互动平台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教学过程中。这样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仅基于学生学习的普遍特征,而且具有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资源容量小、资源构成“情景化”,资源使用方便、主题突出,内容具体、草根研究、趣味创作,成果简化,多样传播、反馈及时,针对性强等特点(2015)。这样的课堂既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有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们真正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真正做到上课有所收获。

3.翻转课堂。所谓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翻转课堂后,利用教学视频,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学生在课外或回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而不必像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那样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什么,或因为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

四、大学英语考核方式的个性化、多样化

由于民办高校专业与专业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英语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用一份统一的试卷没有办法对所有的学生进行衡量。其次,现在的试卷只是对学生们读写能力的考核,高分成绩的学生读写能力和交际能力不一定就优秀,反而大多时候,他们根本就是“哑巴英语”。再次,在民办高校中,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有一批平时不怎么学习的学生,在期末考试之前的一段时间,突击一下,成绩反而比平时刻苦学习的学生要高。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而且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误的导向,那就是平时可以不学习。基于上述情况,笔者提出,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课程的考核要分成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形成性评估包括教师评估、网络评估、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终结性评估包括口语考试和期终考试,而这种考试阶段性测试,每月一次。

五、结语

本文探讨了构建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分析了其必要性,提出了适合民办高校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即个性化、多样化的课程设置,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及个性化、多样化的考核办法。通过上述研究和探讨,笔者认为,在民办高校的大学英语课堂上,只有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才符合学生们的实际,才有利于学生们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发展。也只有这样的教学模式,才能改变现在大学英语教学在民办高校的尴尬情况,才能有利于课程改革的实施和实践。

参考文献:

[1]胡庚申.“双外 ”教学法: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5):26-28.

[2]程雨民.入世形式下的外语教改[J].外国语,2002(6):10-12.

[3]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顾海兵.值得反思的高校公共外语教育制度[J].南方周末, 2004.10.25.

[5]束定芳.呼唤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J].外语界2005 (9):2-7.

[6]蔡基刚.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1):27-32.

[7]刘万辉.微课开发与制作技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8]Graddol,D,2006,English Next[M].London:Latimer Trend & Company Ltd.

多样化高校学生管理 篇5

一、注入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多样化教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 课堂教学法的根本转变是培养大批世界一流人才的迫切需要。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 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 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 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 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 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1) 这里的“杰出人才”是指获得“诺贝尔奖”的世界顶级人才和诺贝尔那样发明家型的世界级企业家。我国高校已经培养出一些世界一流人才, 例如, 世界水稻之父、中科院院士袁隆平, 世界第二个人电脑企业集团、世界500强企业之一、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 但是, 这样的人才还不多。没有世界一流的教育, 就不能培养出大批世界顶级和一流人才。因此, 我国政府现阶段正在用优惠条件引进国际一流人才, 这是权宜之计。从长远看, 必须改变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培养杰出人才的教育教学制度和机制。

迄今我国高校绝大多数课堂教学仍然主要采用注入式模式。比如:近两届北京市文科青年教师讲课比赛, 40多名参赛教师中, 采用启发式、研究式、互动式、讨论式教学的教师不足20%。注入式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弊端是, 教师向学生“满堂灌”, 学生死记硬背, 没有很好地培养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 不能成为有竞争力的国际顶级和一流人才。

(二) 课堂教学法的根本转变是贯彻教育部相关文件, 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

2500多年前的孔子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 时至今日这个问题仍未解决。1998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 (教高[1998]2号文件) 提出:“要改革‘灌输式’以及在教学中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 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2012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2]4号文件) 再次强调:“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几乎每次教育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文件都提到, 需要将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由此看出完成此项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注入式教学未能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多样化教学的原因分析

我国高校长期沿用注入式教学模式, 未能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多样化教学的原因主要如下。

(一) 有的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陈旧。

教师以向学生讲懂教材基本理论为教学目的, 缺少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的教师认为, 本科教学课时一再压缩, 如果多组织几次学生讨论, 就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二) 有的教师对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投入不足。

课堂教学由注入式向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互动式转变, 需要教师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实施教学设计, 这比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工作量和难度要大几倍,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有的教师知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但是, 不愿意花大力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 教学投入不足, 难以由注入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教学。

(三) 教学管理部门督导不够。

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师由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案例式教学缺乏有利的督导举措。

三、将注入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多样化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

将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教学一直以来是教改的重点和难点, 要以教育部 (教高[2012]4号) 文件为指导, 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术, 结合我国高校实际, 探寻创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一套四项课堂教学法。

(一)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英国高校教师认为, 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要比教师讲授理论更重要, 布置给学生学习任务、阅读书目, 让学生到图书馆自学。

我国高校有些学生学习懈怠, 教师向学生讲明学习的课程对学生的重要性, 激发学习动机尤为重要。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还不够, 教师还要向学生传授自学方法和思想方法, 指导学生预习, 布置预习任务, 培养自学能力, 既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又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二) 注重讲授课与讨论课相结合。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公共基础课教学规模几百人, 甚至2000多人在大礼堂上课, 以讲授为主。学生在大课后, 教师相应安排小班 (25人以内) 讨论课, 由在读博士生担任助教, 组织学生讨论, 为学生答疑。英国高校一周内每安排一次高级讲座课, 就相应安排一次讨论课。我国高校在每一章或每一教学单元教学时可以先安排一次或若干次讲座课, 应该相应安排一次学生讨论课。

1. 在讲座课中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1) 采用探究式 (发现式) 教学法。20世纪5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 (Bruner, J.) 发明的“发现式”教学法在世界影响很大, 其主要内容是, 教师先提供已知理论与实验条件, 然后引导、点拨学生在探索中掌握新知识, 重复当年科学家的“科学发现”, 从而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证明,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教学法。

(2) 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启发学生。应注重在课堂上启发学生, 可以把教学内容转化成一系列若干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让学生通过思考问题获得新知, 而不是教师注入式直接向学生讲明和传授教学内容。

(3) 注重讲解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结构、思想方法和简介学科前沿。本科生总课时已经由3300减少到2300左右, 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 有利于个性发展。现在每门本科生课程都削减学时。在课程学时减少的情况下, 要指导好学生预习, 通过预习, 学生会了解一般知识点, 对教学重点、难点也会有所了解。教师课堂上不能“满堂灌”, 而要讲重点、难点、知识结构、思想方法、学科前沿, 对一般知识点一带而过, 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4) 安排师生互动, 因材施教。教师讲课15—20分钟, 讲完一个教学段落, 应该给学生几分钟提问的机会, 师生互动, 教师解答学生关心的问题, 因材施教。

2. 在讨论课中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1) 教师征求学生对讨论题目的意见。传统教学方法中, 讨论题目由教师确定。这样做不能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对发现问题给予极高的评价, 他认为, 在科学研究方面, 发现与提出问题, 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困难。有人将爱因斯坦之说推而广之, 认为发现问题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2)

(2) 教师科学指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教师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辩论的方法, 指导学生讨论和辩论, 探索未知。

教学实践表明, 研究生组织本科生讨论课和为学生答疑, 教学效果远远低于教师, 因为研究生没有受过系统的教学培训, 教学能力弱, 难以保证教学质量。讨论课由教师亲自主持为好。

(3) 讨论课学生规模控制在25人以内为好。这是借鉴美国等国高校讨论课的经验, 讨论课一般都以小班级规模实施。

讲授课与讨论课教学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曾任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十年的陆登庭先生说:“哈佛大学给予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麻省理工学院的办学理念为:致力于给学生打下牢固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基础, 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培养学生协作学习能力。

在讨论课教学中, 教师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派出代表在班级讨论发言, 小组成员可做发言补充。小组提交的发言稿掌握小组成员人均成绩。讨论课既有学生协作学习成绩, 又有学生独立学习 (独立发言和独立提交发言稿) 成绩。这种做法的目的是将学生自学能力与协作学习能力相结合, 进一步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四) 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目前许多高校本科生前三年半只学习课程, 只在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 时写论文、搞研发和设计, 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英国高校许多课程至少安排3篇小论文写作。

今后每门课程至少安排学生写一篇小论文, 培养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进一步培养自学能力。教师要认真给每个学生的论文写出评语和指导, 给全班作出总结和点评。教师评选出优秀的小论文让学生在班级作学术演讲, 组织其他学生提问和辩论。

英国的“导师制”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可选择最喜欢的老师作为导师 (兴趣一致) , 一个导师约负责3—10位学生。课堂是一种见面制度的安排, 师生制订共同的研究性学习计划 (教师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 课堂的核心是学生汇报自学成果, 教师的作用是“诊断”学习效果与指导学生阅读和学习。教师把学生的提问看得比找到问题的答案更重要。课堂结束时, 学生不是带着知识而是带着一系列待研读的问题。“导师制”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某一学科理论, 另一方面是教师指导学生写论文, 学习科研方法和科技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英国“导师制”值得我们借鉴。

课程教学中的小论文写作与本科生申报学校科研项目、本科生参加教师课题研究、本科生参加校内外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本科生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等相结合, 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高校将注入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教学可以从上述四方面开展教学实践, 积极探寻我国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落实教高[2012]4号文件, 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破解钱学森之问, 落实我国人才强国战略, 持续培养出大批世界顶级和一流人才。

注释:

(1) 钱学森.钱学森之问, http://baike.baidu.com.

(2) 爱因斯坦.要善于发现问题.图书馆界, 1986.03

摘要:将注入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教学一直是我国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教育部相关文件为指导, 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阐述了这一转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分析了我国高校长期沿用注入式教学的主要原因, 深化创新、综合创新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一套四项课堂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培养自学能力;注重讲授课与讨论课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关键词:高校,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钱学森.钱学森之问, http://baike.baidu.com.

[2]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教高[1998]2号.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

[4]布鲁纳.布鲁纳发现教学法.http://wenku.baidu.com.

多样化高校学生管理 篇6

一、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时代价值

(一) 从区域高校培养对象的特点来看, 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本文所说的区域高校, 特指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化进程中新建的综合性本科院校。区域高校经过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长足发展, 在办学规模取得突破的同时, 生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区域高校已从单纯在本区域内招生发展为面向全国广大省区招生, 在根本上改变了生源结构。进入区域高校的学生, 高考成绩、生活阅历、综合素质、家庭背景及经济条件等各方面的差异明显, 表现出多层次、多类型的动态变化特点, 相对于长期面向特定区域招生的区域高校来说, 这一生源结构的变化显得更为迅猛而突出。从学生求学与自我发展状况来看, 无论学生个体还是学生群体都呈现出多样化态势, 其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需求及价值取向等, 既来自自身综合素质提升、未来预期等内在因素的驱动, 也受到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建设及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等宏观外部环境的引导, 特别是就业行业、职业种类多渠道多层次的发展趋势所带来的就业多维性, 为学生具有个性化的自我设计与选择提供了更大空间。与一般高校学生不同的是, 区域高校学生明显会受到具有区域特征的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这种影响因为区域高校始终浸泽着浓厚的区域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区域社会发展的综合元素而表现得更为直接、具体和深刻, 加重了学生对所在区域经济发展及人才需求的关注度和期望度, 从而促使学生在求学与自身发展方面表现出诸多不同的复杂性和差异性, 呈现出更为明显的个性化和多样性特点。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提升人的本质力量, 激发每个学生独特的潜能并使其得到全面和谐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 教育过程就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这是实现教育本质的回归, 是体现对人才成长规律的遵循和学生个性发展规律的尊重, 是彰显教育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视和关怀。高等教育是影响一个人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 高校人才培养对学生个性发展具有决定意义, 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个性化的最终目标, 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归根结底取决于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是对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学生日趋多样化的个性差异及个性发展需求的必然回应。因此, 区域高校必须坚持以生为本, 树立多样化人才培养理念, 充分尊重和鼓励培养对象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学习与发展需求, 打破传统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让不同潜质、不同能力、不同发展取向、不同培养类型的学生都能获得最适合自身的教育并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从而为学生成长成才和未来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 从区域高校肩负的使命来看, 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人才

1.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 是区域高校的首要职能。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中, 人才培养是核心[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总体布局的调整完善, 区域高校所承担的应用人才培养任务将更加重要。教育部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 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走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办出特色, 办出水平”。对区域高校来说,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 所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和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关键取决于实施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确立既遵循学生个性特点又适应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才有望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形成特色脱颖而出。

2.服务区域社会是区域高校的历史使命, 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域性是区域高校人才培养的应然选择。区域高校与面向全国服务的部属国家重点院校不同, 主要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区域化进程的深入推进, 区域高校的区域性特征愈来愈突出。这一区域性特征, 不仅决定了区域高校自身发展定位和服务面向的区域性, 也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域性。所谓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域性, 即是要充分考虑区域社会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需要, 所培养的应用人才一要能满足区域社会发展对人才日趋多样化的需求, 二要能适应区域社会各行各业对应用人才综合素质及适应能力越来越高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 中国要迈向小康社会, 不仅需要拔尖人才, 更需要数以千万计的应用型人才, 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当今区域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 加大了对各类应用人才动态性与多样性的需求, 要求区域高校必须担当时代责任, 有的放矢地面向区域社会产业发展, 打破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实施与区域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不遗余力地为区域社会发展培养各类急需的应用人才, 尤其是满足区域社会相关产业和行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

3.多样化人才培养特色是区域高校特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让学生成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人才是区域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诉求。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已从扩大办学规模向注重内涵建设发展, 从单一化、整齐化向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区域高等教育日趋激烈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直接表现为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的人才培养特色的竞争。而人才培养特色是区域高校特色发展的重要标志, 是教育质量和竞争力的核心体现。因此, 区域高校必须围绕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创新切合学生个性发展的、与区域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并努力形成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 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服务区域社会的特色人才。

(三)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来看, 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实提高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教育部2012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 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对进一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进行了新的战略部署, 其中把人才培养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首要工作和核心内容。刘延东指出,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就是看人才培养水平, 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2]。这不仅强调了人才培养水平之于教育质量的重要意义, 而且深刻指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区域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内涵, 就是所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区域社会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需求, 是否真正成为区域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以及人才为区域社会服务的程度和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 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区域社会对区域高校多样化人才需求及多样化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的新要求, 决定了区域高校必须创新与之相适应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了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质量提升的具体途径和要求。区域高校创新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既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 也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担当, 更是达成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

二、区域高校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进入新世纪以来, 高等教育基于学生差异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不断深入。宜宾学院作为一所区域高校, 秉承“为学生成功奠定基础, 为地方发展提供支撑”的办学理念, 致力于构建适应学生全面发展和差异化发展需求的、适应高等教育和区域社会发展需要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 以尊重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为根本, 形成了有特色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1.实施了以个性彰显为特征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是为因高考应试能力较弱而致高考录取分数相对较低、应试教育潜能有限, 但在某一领域有一定潜质并渴求个性发展的学生设计的。该模式以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 以实施专业核心课程制度为依托, 通过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全面创新, 使学生发掘天赋, 激发潜能, 彰显个性, 健全人格, 加速社会化进程。学生在一年级时可集中学习四年应修的通识课程, 集通识教育和发现专业兴趣以彰显学习个性;可尝试“确立”自己的专业方向, 通过试听试学专业课程进行发现和感悟, 并在一年级结束时最终“确认”;在二到四年级时须修完全部专业核心课程, 集中力量发展专业特长, 并自主设计修读其他课程;在整个四年学习期间通过导师引领获得个性化、差异化发展。

2.实施了以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标志的励志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是为高考入学成绩相对较高且应试能力较强、专业相关成绩优秀、学科专业方向明确且有志于成为学科型人才的学生设计的。该模式以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和人才规格的要求为立足点, 以参与特定领域学术研究、水平选拔、创新教育为平台, 着力造就基础好、能力强、学科基础扎实、学科方向明确的优秀学科型人才, 为他们在完成高等教育后成为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优秀学科型人才奠定基础。学生在完成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后, 进行新一轮专业课程提升学习;在导师全程指导下, 进行励志目标确定、专业学科方向选择等;学习期间实行学分制、淘汰制和弹性学制, 可提前完成学业。

3.实施了以追求卓越为核心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是为有卓越成才追求和卓越人生期盼的、渴求直接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学生设计的。该模式以区域社会 (行业) 需求特别是学生需求为导向, 以学生所选专业为依托, 通过区域教育资源整合及相关行业 (企业) 的深度参与, 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素养, 凸显较强的行业 (职业) 适应能力和岗位胜任能力的最具竞争力的卓越应用型人才。宜宾学院面向有志于教师职业意愿的学生实施的教师教育“2.5+1.5”人才培养模式即是这一模式的典型。所谓“2.5+1.5”, 指在学制安排上, 学生前2.5年在各自专业集中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对教师教育专业且确认教师教育方向和非教师教育专业改选教师教育方向的学生, 后1.5年按志愿分中学、小学、学前教育统一编班教学, 重在教师教育方向拓展课程与教学技能的提升, 同时强化实习基地教学实践的力度和深度。该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深厚的学科素养、精湛的专业能力、较强的适应能力”的最具竞争力的教师教育人才。在当今师范类院校教师教育特色相对弱化、综合性院校教师教育渐趋边缘化的背景下, 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显示出较强的探索意义。

(二) 以彰显学生个性、激发学生潜能为特征, 把握了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两大关键环节

宜宾学院围绕“怎样培养人”凝练出教育理念, 即“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成才氛围的营造, 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潜能浮出水面, 为学生将来更有成效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3], 提出从把握两大关键环节入手:“建设高水平的课程体系和营造良好的成才环境。”[4]在课程体系建设上, 实施了适应区域社会的具有宜宾学院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制度。专业核心课程制度是引导学生在确保必修所在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前提下, 学生自主设计课程修读方向、修读方式以及学分取得途径的一种个性化的教学管理制度, 并涵盖了师资选拔制、教学资源备案制、教学质量监控制、课外辅导答疑制等相关内容 (1) 。实践表明, 专业核心课程制度为学生多元化发展与个性化成长提供了更大的自主空间和更多形式的学习指导, 有利于学生成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应用人才。在成才环境营造上, 充分彰显了以“崇尚学术、发扬民主、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为灵魂的大学文化特色。如, 以“科学与人文”、“奋斗者的足迹”为主题, 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优秀校友登台主讲;在全校学生中开展给亲人写一封书信、参加一项科技竞赛、参加一次社区服务等“十个一”活动, 引导学生强化责任、勤奋好学、热爱生活。通过搭建系列精品化特色化的文化活动平台, 有针对性地拓展环境教育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为发掘和释放学生良好个性营造了有品位、有质量、有特色的文化育人氛围。

(三)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 初步彰显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

宜宾学院立足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构建了以个性彰显为特征的创新人才培养、以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标志的励志人才培养、以追求卓越为核心的卓越人才培养等三种人才培养模式, 基本形成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格局”[5]。学生通过导师引导, 自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 在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创新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个性发展得到明显提升, 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屡创佳绩, 受到区域地方和用人单位的认同与好评, 学生就业率连续多年在90%以上, 生源质量逐年提高。“宜宾学院以专业核心课程制度建设作为改革核心内容, 大胆转变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建了为学生成才助力的良好制度环境, 实际成为地方院校积极承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历史责任、一切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扎实推进各项改革的典型代表” (2) 。

参考文献

[1]袁贵仁.转变观念真抓实干开拓进取高等教育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新跨越[J].中国高等教育, 2012, (11) .

[2]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J].求是, 2012, (10) .

[3]汪明义.实施专业核心课程制度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 2012, (10) .

[4]汪明义.构建“文化、理念、制度、实践”四维一体的治校方略[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18) .

高校素描教学的多样化探索 篇7

现在已经有些开明的老师在上基础课时进行“弹性”教学。也就是为解决基础课的重视学生缺少理论研究、理论探索, 缺少创作能力培养的弊端, 使课堂变得灵活机动, 将学习素描基础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同时给与学生很大的个性空间, 培养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多层次的认识事物、分析问题, 鼓励学生创新, 尊重他们的个性、多样的观点。从而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基础课堂。例如, 在静物素描写生课上, 教师可以一改以往老师摆静物, 学生写生的传统教学模式。将需要训练的静物分摊在教室的中间, 让学生自由选择搭配、自由构图、自由选择表现工具和表现形式。如此一来, 不但达到了专业基础的训练同时将写生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给他们一个展现自己个性的机会。这样的学习环境, 不但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 同时给教师更多的时间和多方面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 再者, 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此过程中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借鉴。从而可以在这样的弹性教学中进行师生、生生的互动。教师从中教授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 学生在接受基础训练的同时, 按照各自的需要与老师或同学进行富有多方面、深层次的交流与探讨。例如:题材、构图、肌理、质感、材料、绘画形式等方面进行探索。这样便使基础教学把教师、学生、媒体看作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强调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主体与客体 (教师与媒体、学生与媒体) 认知与情感的互动。从而达到了充分的多样化素描教学与基础教学相结合。

二、鼓励学生进行多种尝试和创新

启发学生尝试多种材料进行实验探索, 训练他们对绘画工具和材料具有敏锐的嗅觉, 让学生熟知材料的物理性能、感官上的性质以及潜在的表现能力。例如, 可以尝试各种不同材质与肌理的纸或者选择在布上、木板上进行素描。或者, 在上面加以不同肌理的底料或底色做背景。这样呈现出来的素描作品本身的质感就会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同时, 具有创新、创作的意图。其次, 干性粉笔、水溶性粉笔与水结合产生出画面的开合, 颗粒沉淀等效果等等。甚至, 鼓励学生抛开二维架上绘画。运用多媒体、综合材料、雕塑、装置等表达学生多样的创意与想法。

另一方面, 在多样化素描教学中, 应该启发和鼓励学生在构成、造型方面杜绝自然表面的客观描述, 摒弃三维空间的真正含义, 舍去现实形态蕴涵的各种属性, 抛弃自然物象具体存在的真实形象的再现内容, 从而对形态进行绝对的再创造。只有通过这种多元、开放的练习, 才能使学生在绘画过程中更加“自由”“自主”地思考画面。将眼睛从自然物象表面抽离出来, 从画面上考虑绘画因素。这样, 才能摆脱眼睛受现实物象的束缚。达到自由表现多样化的素描目的。

三、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首先, 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 让学生对素描的发展有一个相对清晰的了解。当然这就要求老师在这之前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在课件中, 不仅仅是图片, 同时应配与相关的文字解说, 概念阐述, 图标剖析。让学生对素描的发展, 素描的多样性等有更进一步认识, 对自己的素描喜好有个初步的判断。

以往的高师素描教学, 开课便直接进入或静物或人物的写生, 老师只是简单的对绘画要求进行解说便开始让学生作画。素描对老师来说, 理解当然是深刻而全面的。但是, 对于学生来说, 特别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就仅仅知道素描是画静物、肖像、人体或用做创作起稿。对于大部分高师美术学生来说, 对素描的理解也不外如此。所以, 在教授素描时, 应该首先对素描进行全面的诠释。例如, 素描的原本、素描的基本元素、素描要领、传统素描、自由多样化素描等等。再例如:素描艺术的风格具有多元化与同一性的特征。自然本身无限丰富的多元性, 个体创造的多元性, 以及观者审美需要的多元性, 决定了素描艺术风格的多元化。即使是同一艺术家的作品, 也并不排除具有多样风格的可能性。其次, 在课堂写生中, 可以给予学生欣赏历届学生优秀作业、老师作品、现场范画、甚至是当代的前卫艺术、装置、多媒体、行为等。让学生近距离、真实的感受不同作者对素描、对事物的观察、理解、表现。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甚至触觉上感受不同作者对于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的多样化表达。这也就成为了学生最好的方向标。学生可以从中得到启发、获取灵感、引用借鉴等等。若在课堂上, 仅仅是让学生不停地写生。那么, 相对而言, 学生对素描艺术的理解是肤浅而狭隘的。无法避免学生容易走弯路, 甚至迷失方向。

所以, 更好的素描教学应该在素描教学中展示素描的多种面貌和可能性。素描作为一门造型艺术, 最终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创作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 必须结合有关艺术创作的基本理论来实施教学, 注意艺术理论与创作实践的结合, 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形成个人绘画风格, 培养素描综合创作能力。通过“写真”锻炼, 能使学生发现和认识形式美规律;对构图的锤炼, 能使学生认识对称均衡和变化;对光影的分析和黑白灰的表现, 对空间关系的表现, 能充分认识虚实节奏和韵律。

四、挖掘学生的创造个性

艺术需要个性, 素描更需要摆脱平庸之藩篱, “表现”更注重于作者自我情感的抒发, 每个学生都有其各自的个性特征和情感体验, 以及独特的审美追求。经过了“写真”训练之后, 学生有了一定的造型能力和对象的洞察及捕捉能力作为素描课程, 可拿出一部分时间, 练习和发掘学生的表现潜能。对于自然物象的比例、透视、光影、体积及结构特征, 在描绘过程中, 减弱对物体的写实, 大胆取舍, 组合, 捕捉客观对象之本质特征及典型性, 将物理真实转化为艺术真实, 将自然法则转化为艺术法则, 侧重于表现形象的设计性, 减弱一般性使构图、造型空间结构等作为表达情感和主观感受的手段, 加入自己独特感受和情感手法, 使素描的独特性得以充分发挥, 同时有利于他们艺术语言的形成。

多样的素描教学能为学生自由地进行艺术创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同时也是学生了解和掌握艺术创作的根本途径和方式。就其教学任务来说有两种:一是培养绘制的技术;另一种是培养创造的头脑。教学应当通过传统和创新的合理把握来推进教学, 融入宽松的学术氛围、多样的教学手段、宽泛的选择空间去发展其优势, 是学生逐步积淀创作思维, 创造性地运用不同的绘画方式和技巧, 学生因此将受益终身。多样化素描课程应当既重视以忠实于客观物象为基础的写实性训练, 又能让学生接受以表达主观感受, 充分发挥个性的“表现”性训练。艺术既需要共性, 也需要个性。无共性则造成混乱, 无个性则趋于平庸。学生必须经过以“写真”侧重点的认识阶段和以“表现”为主的个性发挥阶段, 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 素描向现代化发展是必然的事, 多样化素描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我们要不断树立新的教育观, 积极探索和采取灵活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多样化的素描是世界潮流、世纪潮流、审美趋向。希望各美术院校有一个美好的开端, 使素描造型艺术得到良好的发展、繁荣昌盛。

摘要:长期以来, 我国美术高考制度本身的单一性、模式化、固定性, 以至于高中生素描教学不能全面、准确的把握高校素描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法、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的。导致专业本科生, 特别在刚开始的本科专业学习中处于迷茫, 被动的状态。所以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和方法, 实行多元化的教学, 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有着扎实的素描技法, 而且有着创新的艺术思维和综合的艺术修养。本文结合实践, 就多元化的高校素描教学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素描教学,多样化,探索分析

参考文献

[1]王世阳.高校美术专业素描教学[J].邯郸学院学报.2006 (01)

[2]冯榕灿.中等专业学校素描教学创新模式尝试[J].新课程学习 (学术教育) .2009 (11)

刍议多样化的高校排球教学法 篇8

1高校排球运动的开展

1 . 1高校排球开展的意义

高校排球课程的开展对当代大学生有着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排球运动具有全面性、群众性、技巧性、两面性、对抗性、集体性等特点,学生们在参与排球运动过程中,不仅提高了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增强了肌体的健康水平。更由于排球运动是一项全面型运动项目,对高校学生的心理能力、反应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具有积极意义。排球运动规则简单,技巧容易掌握,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它的运动量依照参与者具体的情况而定,适用于大众化推广,是高校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排球运动对速度与力量的要求,提高了学生们的反应能力,它的集体对抗性特点,既增强了学生们之间的交流,扩大了他们的交际圈,又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意识品质,使他们养成不怕吃苦、面对困难、勇于拼搏、乐观向上的良好精神面貌。

1 . 2高校排球教学面临的现状

目前,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是我国各大高校体育教学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排球教学也是如此。受传统教学理论的影响和束缚, 在绝大多数高校,排球教学主要以竞技教学为主,这种教学适用于排球专业的学生,而对于排球专业以外的学生,这种竞技模式教学,只会让他们对排球课程望而却步,觉得排球课程枯燥、乏味。当前高校排球教学的竞技教学模式,使它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步骤等都规范化和系统化,教学严格忽视了排球运动的娱乐性和健身性特点。

教学内容陈旧、教学系统不完善也是当前高校排球教育面临的一个问题。目前的实际情况表明,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排球教学体系不完善,教师的课堂讲解缺乏系统规划,始终是理论教学不足,过分重视技术教学。课程调查表明,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排球教学,关于排球理论知识的教学所占比例极少,甚至在一些学校, 根本就没有理论知识教学,而直接就是实践和技术教学。我们都知道排球运动具有一定的难度技巧,学生的掌握需要理论做指导,而高校的排球教学忽视对运动理论的传授,绝大多数教师只是依照学校所指定的考试大纲,机械的教学,这种把理论与实践分离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并不能感受到排球运动的乐趣,也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高校排球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2 . 1程序教学法

所谓程序教学是指教师依照一定的规律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有机分解。在排球教学中,采用程序教学法具有相当优势,尤其体现在技术教学中。与传统教学法那种机械、单一地的动作讲解与动作示范相比,传统教学法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们学习排球技术的难度,更有利于学生们快速、牢固的掌握垫球、扣球、拦网等技术。例如:运用程序教学法进行扣球技术教学,与常规地教学法相比而言,它更能提高学生的扣球技能水平。程序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进的阶段性教学,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学生们在这种阶段学练的过程中,培养了对排球运动的喜爱,建立了学练排球的自信心。

程序教学一般分为这样几个阶段:第一,课前准备和课后总结;第二,学生的自主学练阶段;第三,CAI反馈教学也即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第四,教师的评估和考核;第五,强化学练。在最后是教师与学生们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让学生自主学练有利于发挥学生们的能动性,给予了学生们极大的发挥空间。反馈教学环节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强化环节的目的是巩固技术, 以便进入下阶段的内容的学习。

2 . 2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法依照学生排球技能水平、身体素质水平将学生合理的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对这些水平不同的小组,进行不同程度的教学,因材施教,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起学生地积极性、主动性。在排球教学中实行分层教学是与高校体育相适应的, 这种分层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使学生在原有基础水平上都能得到提高,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讲明分层教学的意义和目的,消除学生们对分层教学的心理障碍。教师依据学生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划分标准,进行合理的分组,教师对这些不同水平小组,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对这些小组因材施教,进行分门别类指导与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奠定了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2 . 3领会教学法

排球的领会教学法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认知能力和排球战术意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场上应变能力,分析、解决比赛中的突发状况。领会教学最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们在掌握了技术动作的基础上,领会排球各个技术动作的本质规律以及内在联系。领会教学突破了常规排球教学的局限性,它合理、有效地避免了学生们反复训练的枯燥性和低效率,激发了学生学练排球的内在驱动力, 使学生们在头脑中逐渐将排球运动的技术与规律明晰化。领会教学法的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提高了学生排球运动的技能水平,领会教学法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让学生们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保持和提高了体能,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使学生们很轻松地就掌握了技巧。第二,由于排球运动要求队员们之间合作密切、高度的配合,所以排球是看似简单实质上复杂的运动,领会教学的优点在于它能有效的引导学生的配合能力,及时点拨学生对于排球的悟性,顺应符合排球运动与教学的规律。第三,培养了学生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排球运动讲求队员与队员的团结与合作,要求个人要置身于集体之中,以团队为重。

2 . 4比赛练习法

排球的比赛教学法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大舞台, 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的兴趣,能充分挖掘学生的运动潜力,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是学生们养成顽强拼搏、勇敢面对、果敢坚毅的优良品质。比赛教学的种类很多,组织灵活,既可以是一个人的比赛也可以使多人的比赛,既可以依据人员组织来划分,也可以依据技术类别来划分。如个人的传球、垫球比赛;分组的传球、垫球比赛;传球、垫球接力赛;发球比赛;扣球比赛;全场比赛等等。

2 . 5游戏教学法

如今游戏教学法引入教学领域已经不再是新鲜事,实行排球游戏教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要使游戏教学能发挥出作用,教师就必须要把游戏与排球技战术教学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以排球的垫球技术为例。垫球技术在排球比赛中时变主动为被动的一项重要技术,他主要利用蹬地和抬臂等动作,借助球的反弹力来将球击出,在排球比赛中主要作用是接发球、扣球、拦截回球等。将游戏引入垫球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垫球时的准确性。教师在游戏教学的过程中, 首先把学生分成两组,每组人数相同,成纵队排列,依照游戏规则, 两组轮流出一名队员在网前将球抛给对方,每组排列在第一位的队员,要迅速的移动步伐,垫球过网,然后快速地穿过球网,把球垫还给抛球的队员。而后穿过球网回归本位,每这样成功的垫球一轮,计一分,最后得分多的一方胜出。这种垫球游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低姿势移动能力和防守能力,并且她可以有效降低对方扣球的概率,还有利于给前锋队员提供反击的机会,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们的技、战术水平。

3结语

设计多样化作业,发展学生能力 篇9

一、操作性作业——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于例题和练习中涉及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小学数学中几何知识的内容主要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两大板块。研究图形的位置、特征、公式计算等内容时常常需要做一些教具、学具来帮助学生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让学生亲手制作,通过亲身体验搭建起知识结构物化与内化的桥梁来促进知识的理解,并在课堂上对其作品进行展示。这不仅是知识的运用,更是能力、情感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

如:在学习《角的认识》前,让学生动手制作角的模型,材料可以是牙签、小棒或硬纸条等,通过动手制作来体验角的特性;学习了《方向和位置》后,家庭作业就是:自行设计一张公园导游图,画出主要景点和景点间的线路。结果,学生在上交的图中除完成老师规定的要求外还画上了便利店、洗手间等人性化设施。由此,在完成过程中真实体验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诸如此类的作业,能让学生在操作中明事理,更好地了解形体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实践性作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于例题和练习中涉及量与计量的内容。小学数学中量与计量的主要内容有: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和体积单位。这些计量单位的进率不完全相同,且有些量的认识又比较抽象,学生在这方面的感性认识相对比较贫乏,造成学生对量的观念的正确建立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光凭口头说教或大量练习并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体会。因此,我们需创造实践条件、提供实践途径,通过切身感受,来加强观念的认识。在设计此类题时,要求教师自己应对这些量的观念有正确、清晰、完整的认识。学生在学习此类知识时应做到人人练习、多多练习,加强实践,增加感受。

例如,学习了《克与千克》后,家庭作业就是:“掂一掂不同的实物,估一估,称一称等,感受1千克和1克的质量。”学习了《千米的认识》后,让学生绕着400米的操场走两圈半。通过亲身实践,学生自然而然地对知识有所体验,促进理解。

三、调查性作业——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于例题和练习中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及其他内容中的一些小调查。小学数学中统计课程的教学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的统计观念与随机意识。 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能了解知识形成的来胧去脉,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在设计此类题时,教师应对相关的统计专业知识有正确的认识,注意知识的科学性。而且应事先考虑到学生在统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干扰因素,进行必要的提示,排除影响对正确知识习得的无关因素。如: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后,家庭作业就是:让学生调查爸爸妈妈的身高和体重,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成年男子和成年女子的标准体重。并算出爸爸和妈妈的体重,与标准体重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结论。

四、查阅性作业——拓展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于例题之后的“你知道吗”,人教版中在很多例题结束后都有一块这样的内容。这些材料有介绍数学知识方面的内容,有介绍社会常识、生活常识、自然知识方面的内容,有数学史话,或专门介绍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发展过程;有跨学科介绍最新研究成果的……但在教材上一般介绍得比较简单。

因此,可抓住这块内容进一步研究。通过上网查找或翻阅有关书籍,使学生更详细地认识了解和补充完善知识,从而实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同时,此类知识往往是数学家经过长时间研究后得到的辛苦成果,蕴含了人类的千年智慧,体现了数学家们百折不挠的钻研精神和数学的文化价值,增加对数学史的了解,达到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相互渗透、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五、整理性作业——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于每个单元结束后的“整理复习”。在每一单元新授结束后都可用,尤其适合中高段学生。这一板块的内容是重在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重新梳理,旨在形成清晰的脉络,从而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可让学生先回顾所学知识,再用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在设计此类题时,要求教师对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和重难点知识都应做到胸中有数,了如指掌。刚开始训练时,只要求能清楚、准确、全面地整理出知识即可。经过几次练习后,学生基础好的话,还可以针对梳理出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相应的举例,写出解题的提示、完整的解题过程和注意事项。并自行出几道同类型的题目。这样的话,学生其实就成了一个小小的编书者。

总之,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类型,设计多元的有效的练习是个长期的课题。需要我们一线教师认真研读课标精神,细心挖掘教材内容,设计开发出最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做”作业资源,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生活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享受多元作业的乐趣中发展自我!

多样化高校学生管理 篇10

一、2005年版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

2005年版的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是在2000年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并不是对原有分类的简单更新或微小调整, 而是研发了一套多维度展示高校间异同的分类标准。这样做是由于美国的高校数量日益庞大, 单一的分类标准无法适应当今日趋复杂的高等教育系统。2005版分类的出台就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卡内基分类标准的目标, 并作为政策分析和高等教育研究的工具。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 卡内基分类标准已经突破了高等教育研究领域, 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在决定拨款时也会以之为参考, 高等教育机构可以以此为参照来定位自身, 同时也构成《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 (U.S.News&World Report) 对大学排名的参照基础。

卡内基2005年版高等教育机构分类包括六个平行的分类方案和一个可选择的分类, 分类标准的多维化可以使高度分化的美国高等院校归入不同的类别, 这样每一类中的院校之间就具有一定的可比性[1]。研究人员则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来选择不同的分类, 也可以通过分析在多个分类系统中类别归属相同的院校, 从而创建更为精确的院校组。在多维分类标准下, 六个平行分类包括本科教育分类、研究生教育分类、学生结构分类、本科生特征分类、规模与设置分类、基础分类。前五个属于新增分类, 主要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 关注高校教学中的三个基本问题[2], 在尝试使用多维分析框架的同时, 也推出了延续传统的“基本分类”, 但是在传统框架下改变了类目顺序的版本, 从而尽量避免使分类和排名相混淆。最后新增的这个分类是“社会服务分类”, 延续美国的实用主义基调, 从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功能出发, 考察高校与社会结合程度, 也是适应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也与高校三大职能出现的顺序相吻合。

二、不断更新的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反映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多样化

美国是个庞杂的国度, 这点在高等教育系统中也得以体现。审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美国高等教育所呈现出来的多样化特征, 这也是该系统的显著特征之一。在美国, 所有大学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都可以按照自身状况选择发展轨迹, 不需要受到过多的政府力量干预;而且没有国立大学的存在, 更加重了其多样化性格特征。

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标准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 最初作为一种研究、分析工具, 主要用于描述美国高等教育的多样化, 并对同类教育机构进行比较研究[3]。多样化的存在使得其需要一个工具来进行归类, 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标准便是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这个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分类标准过去有五个版本, 2005年版是根据新形势对旧有版本作出调整后的新的标准, 多样化发展无疑也成为促使其更新的一个因素。从2005年版的各类指标来看, 确实对美国高等院校的多样化有了全新的诠释。

(一) 本科教育分类 (Undergraduate Program Clssification)

根据全美院校情况, 推出了三个层次的二级指标, 首先考虑的是授予学士学位和副学士学位的比例, 其次文理学科和职业学科的学士学位授予的比例, 最后是考察本科专业和研究生专业的重合程度, 一共可以得到17个细分类。仅在本科教育层面, 就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多层化的结果。美国的本科教育也就是在如此的分门别类中进行, 分类很细, 考虑到了许多方面的特征, 足以说明本科教育阶段存在着门类众多的院校。

(二) 研究生教育分类 (Graduate Program Clas sification)

这项分类考虑了两个层次上的指标, 首先按照高校在研究生学位中是否授予博士学位进行划分, 其次按照各学位授予的学科数量、布局和各学科所占比重进行归类。这样划分标准把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划成了18个门类, 各个门类都有其显著的特征, 可以凸显出不同种类研究生教育机构的具体特点, 体现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多样化。

(三) 学生结构分类 (Enrollment Profile Cla ssification)

根据各个层次的学生构成和各个学位的授予这两个层面, 把全美各个高校中的众多学生划分到了七个类别。不论学生的来源, 这个分类标准将他们先统一到高等院校里面, 再按照其学习方式, 而不是个人具体特征 (肤色、种族、国籍等) 进行划分归类与研究, 良好地反映出美国学生结构的众多特点。

(四) 本科生特征分类 (Undergraduate Profile Classification)

尽管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很多, 高等教育的主要部分还是本科生教育。在这个平行分类指标下, 首先按照本科教育是否授予学士学位划分, 然后按照是否全日制的本科生比例进行划分, 而对于那些授予学士学位且全日制学生比例较高的院校, 在第三层次上根据学生的入学成绩和转入生的比例再进一步细分。这个分类标准下可以产生13个结果, 恰好反映出在美国各高等院校学习的本科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时间的类别多样, 不仅包括最终颁发文凭类型的特点, 还涵盖了学生如何在高校中学习的特点。

(五) 规模和设置分类 (Size&Setting Classi fication)

美国的高等院校本身规模差异就很大, 无论是“巨型大学”、私立大学、州立大学, 还是社区学院, 其学校内部规模和设置状况都有所不同。而2005年版的卡内基分类法, 它首先按照高校本科教育中是否授予学士学位来划分, 接着按照全时当量学生人数来分段, 然后在授予学士学位的学校中, 根据本科生住校和全日制的比例再进一步进行细分, 得到的17个类型的结果再次说明了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下的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的学校规模相当可观。

(六) 基础分类 (Basic Classification)

尽管2005年版推出了前述五个维度分类标准, 但这种基础分类是卡内基分类法的拳头产品。改进了2000年版的分类方法, 通过对院校大类、院校类别和具体描述性定义三大层次的标准修订, 基础分类一共得到33个结果, 分别按照副学士型、博士型、硕士型、学士型、专业型和部落学院排列, 避免了此前出现的将分类和排名相混淆的局面, 仅仅是因为该类型高校的学生所占有高等教育在学人数的比例排序。新分类根据学位层次、隶属、性质、地理位置、规模以及校区数量来作更深层次的细分, 使得美国高等院校的多样类型能够在此分类标准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以博士型为例, 在七项科研指标和师均得分情况考察下, 又划分出了三个类型的院校[4]。

从另外一个角度不难发现, 美国各个高等院校的个性化特征, 都可以在这份2005年版的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标准中找到证据。从前面五个多维分类框架来看, 虽然只有五个维度, 但每个维度的二级分类指标数量不小, 总体的可能性组合达到186624[5], 每个维度细分出来的这些子标准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 构成了考察美国高等教育的多棱镜, 大大提高了对各个高校内在特征和外在特点的描述力度和区分力度, 使得多样化系统的多样性特征跃然纸上。尽管存在这样相对完备的分类系统, 但还是不能把美国所有的高等院校都概括进去, 分类栏目中还存在着“其他”。

和以往版本的分类标准相比较, 新标准富有强烈的时代性。1994年版本更大程度上考虑的是研究经费多寡而把各个院校加以划分;2000年版本经过调整后, 学科类别和博士学位授予情况成为主要的评价指标;而在2005年版本中, 多维分类框架的引入再一次抓住了多样化改变的脉搏, 做出了符合时代特征的划分维度[6]。

而对于某一具体学校的定位, 其学校特征可以根据自定义的项目名单进行查找定位。以斯坦福大学为例, 可以得出如下表的结果。通过进一步运行可以看到全美众多学校中, 在所有维度上与之相似的学校, 只有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和耶鲁大学这四所。这个划分并不是为了说明它们完全相同, 而是恰好折射出院校之间只有相似, 高等教育系统多样化具有相当大的活性。

来源:2005 Carnegie Classifications lookup&listings Institutions Lookup, http://www.carnegie foundation.org/classifications/sub.asp?Key=748&subey=16815&start=782

三、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促进多样化进一步发展

2005年版的卡内基分类法引入了第七项分类指标:社会服务分类。此项分类主要从高等院校的第三职能即直接为社会服务入手, 考察高校与社会、社区的结合度。在此分类标准实施办法上, 和以往类似, 主要采取让高校自愿参加填写数字报告, 经由一个全国性的评审委员会审查。这是要考虑高校在运行过程中, 从课程设置到其他诸多方面与社会需求结合的程度、对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促进社会福利的贡献, 同时也包括社会发展对学术发展的促进作用等。这项分类指标从2008年初启动调查, 到2008年底正式推出[7]。

该项标准的推出, 会让高校对社会服务这个项目投入更多关注的目光, 发展和巩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这个标准的颁布, 不仅使美国在注重实用主义的理念之下走得更远了, 而且使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时刻不能忘记与社会发展相联系。尤其是社区学院, 本来就植根于社区, 服务于社区, 这项标准也多多少少巩固了社区学院在美国社会的地位, 使它们不至于受到排挤而遭到边缘化。加上各类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也踊跃参与, 那么在这项标准的分类之下, 竞争又有了新的概念。这项标准不仅突出了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而且会使各类高校在对学生的培养计划上, 也会有意识地加入服务社会、服务社区的理念;同时, 这也是在社会抨击美国大学生质量下降、社会观念淡薄、个人主义至上基础上, 经过深度反思后的产物, 能够使高等教育各个主体在这方面的意识得到加强。通过分类标准的更新将高校与社会结合的重要性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从而促进高校在与社会结合度这个标准上能够持续发展;参与院校也会因为该标准的存在, 有意识有目的地发展社会服务, 按照学校自身特色与所处的环境特点开展这项工作, 多样化程度也会随之提高。

不仅如此, 由于前述五项多维平行标准的存在, 高校在以后的发展上就不会停留在过去的基础分类状态中, 而会在这些标准的带动下, 使自身朝向有特色、有质量的方向努力。依据标准得到的组合数据, 也预示美国的高校会出现更巨大的多样化的可能。这样, 分类标准在鼓励高等教育进行创新的过程中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使高校看到没有必要围绕着某一单一的分类模式来调整自身发展轨迹, 也不能为了迎合某一目的而牺牲自己已有的优势和特色。

美国作为一个大熔炉式的多元文化社会, 高等教育系统体现着其多样化的特征。从现实出发, 可以看到院校类型、办学形式、管理、财政、种族以及生源上无不体现出这种色彩[8]。经过修订后的2005年版卡内基分类标准, 也在向世人展示这些特征, 尤其是院校类型、办学形式、生源等几方面尤为突出。并在今后的发展中, 促使这类多样性的提高。因为有了这种多维度和及时更新的分类标准的存在, 高校会注意参照这些标准不断完善, 高校之间也会形成竞争, 而这种竞争也带有自身独有的色彩。

参考文献

[1][2]程莹, 刘少雪, 刘念才.美国卡内基2005高等教育机构分类的借鉴与启示[J/OL].教育部网站,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2.jsp-tablename=1103.

[3]史静寰, 赵可, 夏华.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与美国的研究型大学[J].北大教育评论, 2007, (2) .

[4][7]卡内基促进教育基金会[EB/OL].http://www.carnegi efoundation.org/index.asp.

[5]John L.Pulley. (2005) .Carnegie Overhauls Its Classification System, Chronicle of Higher Edu cation.No.52Issue.14:p.A.39.

[6]郑桂珠.2005年版卡内基高校分类法及其变革特点[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6, (5) .

上一篇:细菌学特点下一篇:校车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