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人才观念

2024-05-10

多样化人才观念(共3篇)

多样化人才观念 篇1

摘要: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作为教学应用型高校的一种类型,人才培养是决定其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很多研究者对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提出了很多建议,如应用型,创业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等等。本文通过一些文献资料结合我们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提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希望能对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研究有所借鉴。

关键词:独立学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独立学院以新机制与新模式运作的自主办学实践,必然伴随着学校定位及学生培养质量等诸方面的问题和挑战。能否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且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需要独立学院从很多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完善尤为重要。

一、独立学院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独立学院的出现是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需要。我国实施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要求加快培养和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业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虽然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在规模和质量两个方面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和提高。在多种经济所有制形式下,社会不断增长的广泛性、多样化的要求需要独立学院成为对高等教育的补充力量。从实践效果看,独立学院有利于多渠道、多形式地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有利于调动各方面办教育的积极性,有利于更快、更好地扩大本科层次高等教育资源,有利于进一步增强高校的办学活力,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可以说,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发展到市场经济时期、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的产物,是高等教育寻求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创新的产物,在解决教育经费短缺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上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自从1999年浙江、江苏等省民办二级学院(后称独立学院)举办以后,其办学模式成为我国多渠道筹集资金发展高等教育的典范。从独立学院产生和成长的价值选择角度看,实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不断扩大成为大学新的使命,同时也给其自身带来教育经费的补充[1]。

2007年,教育部批准的独立学院已有318所,在校生已达186.62万人,其中本科生165.68万人,约占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人数的17%左右[2]。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最新独立学院名单(截止2008年9月),全国已有322所。今后独立学院能否健康持续地发展,首先要找准自己的位置,确立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并采取相应的培养措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战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的合格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包括教育诸要素的教育内在结构和教育行为方式[3]。它决定了学校为受教育者构建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也决定了所培养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学校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4]。

随着对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逐步深入,逐渐有相应的相关文献发表。下图是中国期刊网中与“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的文献总量年度变化规律图。

从上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最近几年人们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关注以及研究的逐步深入。但从查阅文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关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文章相对较少,这可以说是一个缺憾。虽然在我国独立学院办学历史短,在办学经验、教学管理水平、师资队伍素质以及教学设施等方面与公办大学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但也正因为如此,更需要对其进行大量的研究,以保证其快速顺利的发展,实现其成为更好、更快地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成为对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

目前,我国有1500多所高校,这些学校的基础、实力、发展水平、在社会发展中所占的地位、承担的任务都不同,因而每所大学的定位、特色、发展方向也不相同。

高校从培养人才规格和层次来讲,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瞄准世界前沿科学技术领域培养世界级的人才,即所谓的研究型大学;第二个层次是着眼于工业文明的进步,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第三个层次是承担普及高等教育大众化任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己任的教学型大学[6]。不同层次的学校根据自身的定位、发展方向,设置相应的课程,侧重点不一致,办学特色不一样,培养出的人才类型自然也是多层次、多样化的。

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高校为数不多,而教学型高校则面广量大,类型层次众多,是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中坚力量。这些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基本形成一个“树”型的生态结构,缺一不可。任何层次类型高校的缺失或衰退都将影响高等教育整体的和谐发展[7]。

独立学院只有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经历从一种规格、一种模式的局面到逐步产生分层次结构的变革过程,才能在这个变革过程中找到自身的合理定位。在定位合理的前提下,才能确定正确的战略、合理的阶段目标、可行的具体措施。也只有这样,才能生存并持续发展下去。从目前来看,独立学院主要是多科性“教学型”大学,要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以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教学为主[8]。发挥学校的特色,培养多样化的人才,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各行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三、独立学院实践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设想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既要符合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更要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实际特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资本的升级,社会需要大批各级各类的高级人才,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要培养多样化人才。同时,我们看到独立学院生源特点也具有多样性,主要表现在:生源状况参差不齐;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多元化;具有强烈的教育投资意识[7]。由于高等教育招生不断“扩容”和独立学院招生层次天然定位的双重因素作用,决定了独立学院生源的总体质量水平不高,在系统理论、学习水平等方面体现出较明显的弱势。生源的质量决定了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与公办大学有所区别,从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出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生的高等教育机构,应该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并举,可以尝试应用型、创业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

第一,确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

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整体优势,确立新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社会急需的创造型人才。从人才培养模式上,要趋向培养基础知识宽、专业知识强、学科知识交叉的人才。比如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逐步实现自主选择课程、学习进度、教师、专业,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度。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高等教育、学生个人成长之间的交汇点大大增加。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帮助其制定选课计划并确定发展方向,定期交流;学生根据自身特点不断调整学习方案,以追求质与量的最大化。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寻找自己想学的知识,并使其融会贯通。构筑学生交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为学生成才提供更多的成长通道[10]。

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独立学院大部分依托公立学校办学,起步较晚,建院历史较短,所以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从独立学院自己的专职专任师资队伍结构上看,职称为助教的青年教师和高级职称的老年教师(退休后聘任)占大多数,而年富力强的中、高级职称的中年教师比重较低,形成两头大中间小的不合理结构。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其科研、教改等学科建设上的能力比较薄弱,而且这种能力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来[11]。目前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主要是以母体高校为依托,部分来自离休教师和社会各行业专业人才,有些独立学院依托母体高校,完全启用母体高校的教师。另外,一些独立学院为了节约成本,还大量招用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有些是重点高校或者普通高校的专职教师,但大部分是在读的研究生,没有教学经验或者专业基础并不扎实,并不一定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从上面的教师来源可以看出,目前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并不是很稳定,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存在着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理解不足、教学时间和精力难以保证等问题;来自母体高校的教师,理论知识功底深厚,但实际经验有限,与业务部门联系很少,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这些问题不是一时能解决的,所以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任务[7]。

第三,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与普通本科生相比,独立学院的学生有较强的动手应用能力、技术革新能力;与高职学生相比,他们具有较系统的学科基础理论,具有二次创新和研发能力;既具有母体高校人才培养的厚实理论基础知识,又具有高职高专学生强化实践动手能力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弥补了教学研究型高校学生不善于实践和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缺乏理论的缺陷。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是位于研发技术人员和实际操作人员之间、直接面向市场和生产第一线的既懂理论、又善于实践、具有本科学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或高级管理人才[7]。

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上,可以实行以下的几种做法:

其一,学生自主选择。独立学院可以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让学生自选课程,自由选择教师以及上课时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再适应高校。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培养模式,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学生选课制对教育思想、课程体系、管理制度等提出新的要求,潜移默化地促进学校扩大优质教学资源,提高师资质量。在保证专业学习的前提下,让学生大胆跨专业学习,这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人才模式趋向多元化: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要靠自己,使他们在得到选择权利的同时,也感受到选择带来的责任。对于教师们来说,选课制给他们带来了挑战,教学方法突出、专业水准高的教师才会受到欢迎。

其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几年出现了不少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学校鼓励下,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显著提高。由于独立学院有一些是由校企合作形式举办的,所以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实习。

其三,依托母体学校优势,开设特色选修课程。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设置一些特色专业和新兴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是独立学院在教育市场具有竞争力的表现,也是学校吸引生源、形成社会地位的基础。因此,独立学院在学科专业、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要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特色。

其四,坚持开放式办学,让学生进行创业尝试。对于与企业合作办学的独立学院,高校可以利用企业的生产把科研成果产业化,并通过实践进一步深入研究,企业奋斗者的创业历程和创业实践可以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实现高校与企业双赢[14]。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独立学院实施本科层次学历教育,主要开设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的区域定位上要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和区域社会发展的需要[15]。应自觉地树立起以区域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为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开展应用科学研究,进行技术创新、技术推广等有效工作,努力成为地方应用研究的主力军,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提高自身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16]。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依托母体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和办学经验,起点高(一般为本科层次),教学质量有保障,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人才培养是独立学院的主要职能,能否在目前高校林立的境遇中持续发展,闯出一片新天地,还需要很多方面的努力。独立学院是按民办机制创办的高校,她在利用市场机制运营为其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她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新生事物,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确立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培养出高素质的受市场欢迎的人才,这是她永葆办学活力的关键。

多样化人才观念 篇2

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就是要改变目前比较单一的升学预备教育模式, 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多样而有个性的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是相对于单一工具性培养目标的关注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是相对于粗放式管理的精细化管理, 是相对于同质化发展的特色化发展, 是相对于模仿发展的创新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可以改变人才培养趋同化、千校一面的现象, 是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重要体现。下面结合我校实际谈谈对普通高中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思考。

一、实施多元课程是基础

北师大石钟英博士曾说过:“高中教育应该为了人人, 课程多样, 培养积极和谐的人才;学校应该提供丰富的、系统的课程;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带动学校的综合改革。”

新的课程实验方案, 从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和实施要求, 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最重要、最现实、最直接的操作路径。2013年4月23日, 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教育报、商务印书馆联合发布的《中学生阅读行动指南》也提出了“体现核心价值, 培育现代公民;关注当下生活, 培养阅读习惯;立足开放多元, 践行立体阅读”的指导思想。该书分为初中、高中两部分, 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科学、社科、艺术、博物七大领域, 每个领域又分为基本书目和拓展书目, 共计153本。我校组织了图书推介、交流研讨等活动, 以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 提高阅读质量。

另外, 我校还依托企业办学和地处革命老区的优势, 积极开发选修2课程。组织编写了《炼铁工艺》《炼钢工艺》《焦化工艺》《发电技术基础》《热动力能源应用》等15种与企业生产有关的校本课程, 共计280课时, 《女娲文化》《涉县民俗文化》《地理环境与铁厂发展》等10种与地域相关的校本课程, 共计180课时。开展了《焦化污水成因及处理》《涉县地区植物分布区域及种类》等研究性学习项目50多项, 学生社团活动正在丰富完善。

二、课堂教学是核心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基本途径, 新课程改革对普通高中课堂教学具体要求是:“改进教学方式,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实现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有机整合, 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必要条件和良好氛围,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有个性的发展。”

我校结合学生实际, 早在2005年就提出了“创办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目前我校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就是互动教学模式, 即“以人的发展为中心”, 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 为每个学生的成才创造机会。师生互动即注重知识、能力在师生间的有效转化, 真正做到使学生思有所得, 学有所成。在实验中, 我们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即“自学—指导点拨—整合提高—训练—反馈检查”。在“互动教学”的实验中,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学习效率大幅度提高。在教学改革中, 我们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 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

目前, 结合各学科教学实际, 我校正在积极探索的教学样式还有五环节教学模式, 即“读书 (学生自学) —领悟 (学生探讨) —释疑 (师生探讨) —提升 (老师引导) ”;此外还有六步课堂教学模式、学案教学法、问题解决课堂模式、任务型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自主开放型课堂等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这些模式都有一个共性, 那就是:做最充分的课前准备、创最佳的课堂环境、以最多形式的学生活动取得最有效的教学效果。

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促进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美国国家教育中心的实验报告表明:调动多种感官获得知识24小时后, 知识的巩固率要上升到30%, 而交流、合作、讨论24小时后知识的巩固率要上升到50%。我校将以高中现代化建设为契机,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理念为指导, 坚持“面向全体、自主学习、多元互动、讲练结合、技术运用、目标达成”的高校课堂目标, 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育。

三、教师成长是关键

2012年2月10日, 教育部下发《中学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 确立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理念, 即:师德为先, 学生为本, 能力为重, 终身学习。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十四项二级指标、六十三项具体要求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明确了方向。

近年来, 我校从师范院校招聘了一批优秀青年教师, 使学校教师队伍从以中老年骨干教师为主体, 变为拥有40岁以下青年教师32人, 占学校教师总人数的56%, 青年教师逐步成为了我校教师队伍的生力军, 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23人, 占学校教师总人数的40%。

我校以“立德、立功、立言”为核心价值追求, 以“做经师, 心中有经典, 做人师, 行为做模范, 做明师, 研究有创见, 做名师, 影响更深远”为成长目标, 积极引导青年教师开展职业规划, 通过“五子工程” (搭台子、结对子、抬轿子、竖牌子、吹号子) , 拓宽青年教师成长途径, 通过培训与学习提升教师素质, 制定周密计划, , 积极创造条件, 加强继续教育和学历提升, 使20%教师成为多科型教师, 重视校本教研, 探索形成有利于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校本教研制度。这些都为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开展多元评价、拓宽人才选拔渠道

2008年, 市教委出台了《天津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 实施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改变了以升学考试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 把基础性发展目标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维度和学科学习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引导学校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实施多元评价, 不仅要重视评价的激励作用, 也要注重评价过程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作用;不仅要注重结果评价, 也要注重过程评价;不仅要注重他人评价, 也要注重自我评价。我校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建设起到科学的导向作用。

随着多元化评价的实施, 多样化的招生渠道也在进一步拓宽, 单一的高考模式正在发生着变化, 我校积极抓住晋升市重点高中的有利条件, 力求为更多的学生创造机会。我校自主选拔录取主要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 学校密切关注自主招生的风向标, 注重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关注课外知识和社会热点,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和求异思维, 重视互动式和启发式教学, 积极鼓励优秀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综合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另外, 根据学生需要, 我校还安排专业教师积极开展艺体类特长生的培养。利用学校国际部, 积极创造条件, 为师生出国培训、考察学习提供便利, 我校国际部开展的业务主要有师生夏令营、教师进修培训、学生留学、短期聘请外教来天铁指导教学等活动, 满足了师生及社会的需要。

人才观念的演进和现代人才的培养 篇3

关键词:人才观念,演进,现代人才,培养

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们对人才的概念有过种种不同的理解和界定, 这些认识反映着人才观念的历史演进。当今时代, 把握这一现象, 可以触摸到时代和社会前行的脉博;研究这种现象反映出的人才观念的变化规律, 对培养适应当今时代需要的现代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人才观念的现代思考

我国传统的人才观念, 在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 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其中不乏关于人才教育培养、锻炼成长的规律性认识。从现代意义上思考和研究这一传统, 对于继往开来, 形成有我们民族特色的现代人才培养理念, 进而培养出适合当今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 传统的人才观念给今天的人们以什么样的启示呢?

1. 要培养意志坚定、志向远大的人才。

历代的教育家无不把有无志向和志向是否正确坚定与远大当作培养人才的基本原则。当年的孔子与学生座谈的核心内容就是志向问题, 后来的人们始终坚持这一育人原则。宋代苏轼说:“古之立大志者, 不唯有超世之才, 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明代王守仁说:“志不立, 天下无可成之事。”由此可见, 古人所说的志乃是大志向, 是经纬天下的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在具体过程上, 儒家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不同层次和阶段, 这也为立志成才指出了具体的成长道路。另外, 在古代, 人们早就把有无志向看成是人才道德品质高下的标准。有大志者必为有大德之人。司马迁立志写一本“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的历史著作, 在遭遇人生极大不幸之时, 仍矢志不渝, 奋斗不止, 被人们誉为志大、才高、德厚的伟大的史学家和思想家。孙中山立志“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当革命屡遭挫折和失败之时, 仍不屈不挠, 鼎力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前发展, 成为我国近代史上伟大的革命家。这些英才的事迹无不告诉我们, 人才首先必须是有远大志向的人。唯有那些胸怀大志, 并且立志笃实、意志坚定、矢志不渝、坚韧不拔的人, 才具备人才的基本条件。

2. 要培养好学上进、躬行实践的人才。

一是要勤学、好学, 努力上进。先贤认为, 勤学成才是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在众多教育家、思想家的一再倡导和亲身践行下, “学以成才”的思想早已为人们所普遍接受, 并且逐渐积淀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 认为自己的知识和才能都是通过学习而求得的。荀子说:“知而好问, 然后成才。” (《荀子·效儒》) 诸葛亮说:“人须学也, 非学无以成才。” (《诸葛亮·诫子书》) 宋代陆九渊说:“先古圣贤, 无不由学。” (《陆九渊集卷一》) 明代王守仁说:“人之学为圣也。” (《王文成公全书·卷八》) 荀子作《劝学》, 韩愈作《师说》, 都论述了学习对成才的意义, 以及对待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于是,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成了我们民族家喻户晓的格言, 历史留下了悬梁刺股、囊虫映雪、闻鸡起舞、铁杵成针等许多勤苦学习的佳话。二是要躬行实践, 化知识为才能。我们的先人早就懂得勤学的同时还必须勇于实践, 实践方能使人获得真才实学。况且, 有许多知识仅凭学习是很难得到的。他们认识到“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比如做诗, 陆游教导说:“如果要学诗, 功夫在诗外。”又如, 古代军事家孙膑, 他在研究前人孙武军事理论的同时, 又亲自参加战争, 用理论指导战争, 创造了马陵之战等辉煌战例。而赵将赵括、蜀将马谡由于轻视实践、不知变通, 留下了纸上谈兵的悲剧教训。所以, 先人得出结论:“自古英雄多磨难, 从来纨绔少伟男。”强调人才的成长必须把求知与实践结合起来, 一定要经风雨、见世面, 要经受得了艰苦环境的磨炼, 唯此, 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成长为一代杰出人才。

3. 要培养有自强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自强不息和创新求变始终是我们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 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上古时期, 我们的先人就意识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所谓“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 (《尚书》) , 所以人也应该不断有新的面貌、新的创造。《周易》指出:“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讲的也是要求人必须不断奋斗, 不断变通, 不断创新。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荀子要求后学者必须做到“青,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强调的都是对前人的知识既要学习继承, 更要有所丰富, 有所超越;反对的是不分是非, 一味泥古。概括地说, 传统的教育创新理论, 一是提倡质疑和反思;二是主张探索和求新。如徐霞客那样, 通过亲身探索、研究和思考, 在此基础上写出“世间真文字, 大文字, 奇文字”。回顾历史, 正是不断变革和创新, 才使我们民族长期地走在世界的前面, 才出现了“江山代有人才出, 各领风骚五百年”的代代英才。

二、现代人才观念和现代人才培养

当今时代, 全世界的有识之士都把人才培养问题放在关乎一切问题的首位。这是因为, 一方面, 世界格局出现了新的调整,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全方位展开, 国际竞争十分激烈, 而竞争的焦点很快集中到国民素质和人才素质方面。另一方面, 在新的时代面前, 传统的或欠发达的社会迅速地向发达社会转变。在这一转换过程中, 人们的人才观念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众多新鲜的人才教育观念、理念和主张层出不穷。仅以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观而言, 就有创新学习主流化、目标指归人本化、终身学习社会化等, 集中反映了时代对现代人才培养的挑战和要求。那么, 什么是现代人才观?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来看, 历史首先是人民群众的历史, 但同时也必须承认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重大作用。因为, 人才的本质是创造性、进步性、社会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他们的创造性劳动, 他们的知识常常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重要因素。不同时代人才的标准和特点不同, 现代人才的标准和特征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 即人才必须现代化。具体地说, 有以下几点:一是在思维方式上, 现代人才应具有开放性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思维特征;二是在知识结构上, 现代人才应具有广博完善、兼收并蓄的特点, 以及活化知识的能力;三是在价值尺度上, 现代人才必须摆正个人与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关系, 应具有高科技社会的责任感, 具有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奋斗意识, 具有现代民主法律意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不断变革图强的使命感;四是现代人才在情感意志、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应既有适应时代要求的共性, 又有突出的鲜明个性。因此, 所谓现代人才观, 就是对上述现代人才标准和特征的认识, 要实现人才观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人才标准和特征的这些极其重要的转换和变化。

如何在现代人才观的指导下进行现代化人才的培养呢?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现代化事业飞速发展, 实践早已告诉我们, 现代化事业急需造就大批优秀的现代化人才。文化是哺育人才的直接的重要的因素, 所以, 现代化人才的培养对高等教育来说, 必须切实做好以下几点:

1. 继承传统, 不割断历史。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人才辈出, 各领风骚, 正是他们让我们民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以文明和进步领先于世界。从他们身上, 我们可以继承许多东西, 可以吸收丰富的民族文化营养。当然, 在继承传统的问题上, 我们绝不能拘泥于传统, 不能囿于传统而不能自拔, 正确的态度应是依托传统而又超越传统, 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能用古人而不为古人所惑, 能役古人而不为古人所奴。”从而做到“传统的”与“现代的”在新层面上的不断统一。

2. 把培养经济人才、科技人才作为现代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这是因为, 在当今时代, 和平与发展是世界性的两大潮流。在这种大气候下, 综合国力竞争被公认为今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基本趋势。为此, 全世界都把提高综合国力当作竞争本世纪战略优势的制高点。也正因为如此, 未来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崛起, 理所当然地要把振兴经济、发展科技当作基本的国策。在这一国策下, 我们现代人才培养的重点也理所当然是培养高素质的经济与科技人才。如前所述, 现在全球性的知识经济时代业已到来, 知识经济是直接依赖于知识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的经济, 它在21世纪的世界经济中必然占主导地位。专家估计, 信息高速公路全面建成后, 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由20世纪初的5%—20%上升到90%。由此可见, 现代的经济人才、科技人才的培养和造就是何等的迫切与重要。

3. 重视人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

上一篇:高校工资管理下一篇:时钟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