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多样化(共12篇)
保护生物多样化 篇1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期间产生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 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成为具有法律约束效力的国际法, 从而为世界环境保护领域中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保护工作以及国际合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指南。
《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核心部分是3项政治原则:
1.在实施环境保护政策的同时, 各国在开发并利用资源方面享有主权;
2.相对富裕的国家在帮助相对贫困的邻国遵循公约方面负有义务, 应该提供经济和技术援助;
3.物种资源丰富但经济状况不佳的国家可以分享以其生物资源为原料的制成品产生的利润。
全世界签署《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总共已达167个, 但在各国政府签字后, 还须经过30个以上国家的立法机构批准, 才能生效。1993年, 批准这一公约的国家已达36个, 这一公约已经生效。
保护生物多样化 篇2
——节选自苏科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9单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举例说明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说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2、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资料,分析生物多样性衰减的原因。查阅资料,区分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及保护对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使命感。教学重点
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教学难点
理解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存的重大意义。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遭受危害之间的关系。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的主题是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隶属生物教材 “保护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 这一单元。第一部分从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物圈的生态平衡、提高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等方面切入,探讨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接着,通过资料分析,提出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危机。为了遏制生物多样性锐减的趋势,教材最后呈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以使学生形成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意愿。教法阐释
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本节内容可以恰到好处地运用此法。因此,课前将学生分成小组,并布置相应的任务:收集珍稀动植物的相关资料、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文字图片资料等,调查当地重要的生物资源并提出保护的措施等。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书籍、电视等途径获取资料,上课时就通过学生取 1 得的这些资料去实现本节教学目标。同时,采取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充分走进课本,挖掘有效信息,从而提出有价值的建议。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保护生物多样性话题
陆川导演的作品《可可西里》,讲述了巡山队员为了保护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和生态环境,与藏羚羊盗猎分子顽强抗争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播放影片片段:在可可西里的无人区,上演着一幕又一幕悲剧,有枪声,有哭声,还有荒漠上无情的风声……盗猎者为了生存而盗猎藏羚羊,而巡山队员为了给队友治病也卖羚羊皮。)
引导:大家对刚才看的影片片段有何感想?
生甲:藏羚羊是我国青藏高原特有的动物,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不能盗猎屠杀。
生乙:使我想起了一句广告语“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师补充:藏羚羊由于它独特的栖息环境和生活习性,目前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动物园或其它地方人工饲养过,是濒危动物的典型。但在可可西里藏羚羊却饱受人类欲望的蹂躏,那里似乎已经变成了野生动物的屠场。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捕杀野生动物,让美丽的可可西里变成了藏羚羊等生物的地狱。
(过渡语:人类的一些行为使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物数量逐年减少,本节课让我们一起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二、阅读思考,归纳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师: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呢?它具体包括哪几个方面?请大家阅读教材。生甲:地球上的生物千姿百态,它们的遗传基因更是丰富多彩,它们所处的生态系统也变化无穷,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生乙:生物多样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师:大家总结的很好,其中生物多样性又可以称为物种多样性。
2(过渡语: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物圈的重要因素,据专家统计,地球上的生物物种大约有870万种,已发现和命名的有200多万种。但是很多动植物数量在逐年减少,变成珍惜甚至是濒危物种了。那么,你们课前调查的珍惜动植物有哪些呢?请各小组代表展示交流。)
三、收集资料,展示濒危生物及生存现状
第一小组:我们组收集和整理了濒危动物——大熊猫的有关资料,展示课前打印好的图片,同时介绍:大熊猫主要生活在我国四川盆地西部一带的高山深谷中,据调查如今有不到1000只大熊猫分别在几个不同的山系中,并且被分割成近20块孤立的种群。由于森林不断被砍伐,大熊猫的栖息地被吞噬,这对大熊猫的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第二小组:我们小组关注的是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大鲵,又叫娃娃鱼,它的祖先比我们人类还古老。至今在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和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区人迹罕至的山林溪流中,娃娃鱼依然以王者的姿态盘踞在水域生态食物链的顶端。它是水生到陆生过度的典型两栖动物,在生物进化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并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人类的滥捕滥杀使它的数量急剧减少。
第三小组:(展示图片:大家知道它的名字吗?)中华白鳍豚,是世界范围内濒危的一类海洋生物,属淡水鲸类。近年来,由于长江鱼类产量下降,食物减少,加上长江航行的船只增多、水污染等原因,白鳍豚的数量急剧减少。我们觉得白鳍豚急需引起社会的关注。
师总结:好,刚才三个小组介绍了几种典型生物及其生存现状,总的来看,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极大的威胁,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也不容乐观,下面请看我国濒危灭绝的生物名单。(课件展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植物和部分二级保护生物名称和图片)
(过渡语:据统计,世界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每天几十种的速度消失,越来越多的物种成为濒危物种。请大家阅读课本97页的两则资料,分析生物多样性衰减的原因。)
四、阅读课本,探讨生物多样性衰减的原因
(一)资料分析
入侵物种打乱食物链;伐林垦荒导致动物栖息地丧失 讨论:
1、水葫芦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有什么影响?
2、你认为北大荒垦区停止垦荒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3、为什么说破坏生物多样性会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
生甲:水葫芦疯长,抢占了其他水生植物的生长空间,导致其他水生植物减少。生乙:水下光照不足,光合作用减少,缺氧,导致一些水生动物死亡。师补充:以水生动植物为生的鸟类数量减少,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生丙:北大荒的做法是对的,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生丁:生物遭到破坏,会影响食物链中其他生物,进而影响人类的生存。师补充:对的,一个物种的消失可能引起众多物种的消失,破坏生态平衡,而生态环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基础。
(二)归纳总结
第四小组:通过资料一,我们小组认为外来物种的入侵,会使这些地区原有物种受到威胁,导致物种数量减少。
第五小组:滥砍乱伐也是原因之一。森林的大面积减少使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减少,以动物为食的动物也减少,导致动物种类和数量锐减。
第六小组:《可可西里》这部影片也告诉我们,人类的滥捕乱杀也导致生物数量的减少。
师引导:其它小组还有不同想法吗?
第一小组:环境污染也会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比如我们学习过的水体的富营养化。大量生活污水使藻类植物和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这些生物被分解时,大量消耗氧气,并产生有毒物质,从而导致鱼类和其他生物大量死亡。)
师生共同总结: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诸如森林过量砍伐、草原过度放牧、围湖造田、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等。
(过渡语:那么,我们应当怎样保护生物多样性呢?你知道的措施有哪些?)
五、角色扮演,共话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对措
师引导:假如你是政府部门、生物学工作者、动物园管理人员,或者就是一名普通的中学生,我们可以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哪些事情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角色,并陈述你们的观点。第一小组:我们是政府部门。我国是世界上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又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例如,水杉、桫椤、珙桐、银杉、金花茶等植物,以及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等动物都被列为一级保护级别。但是面对这些珍贵的生物,人们的保护意识仍然很微弱,因此,我们觉得必须出台相应的法律,明文规定,以警示人们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保护生态。
第二小组:作为生物学工作者,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每种生物都有各自不同的特性,生存环境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觉得应当就地保护一些濒危动植物,就地恢复和保护一些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
师补充:好的,这个想法也就是课本上提到的建立自然保护区,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管理和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那么,我们国家已经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以及主要保护对象有哪些呢?
生:例如可可西里、四川卧龙、西双版纳、长白山、青海湖鸟岛以及盐城滩涂等自然保护区。
第三小组:建立自然保护区当然是最好的办法,但是有些生物原来的生存环境被破坏了,或者数量实在太少了怎么办呢?因此,我们觉得植物园、动物园或者水族馆就可以成为这些动植物的第二个家,这就是迁地保护的措施,它为行将灭绝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最后机会。
其它小组补充:以后我们再去植物园、动物园这些地方的时候,应该小心翼翼了,不能做伤害动植物的事情。
第四小组:我们查阅资料,还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对于那些繁殖时间长、存活率低的动植物,可以采用人工繁殖、栽培的手段。例如扬子鳄、中华鲟、水貂、水杉、红树等。
其它小组补充:作为一名中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我觉得需要了解更多的知识,需要更努力地关注、保护身边的濒危动植物。
师总结:恩,大家说得很好,我们可以采取以上的几个措施来保护生物多样性,总结起来包括依法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以及用人工养殖、栽培和人工繁殖的方法抢救濒危物种。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都能够用自己的行动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出一份力。
教学反思
新课程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以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种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本节课既顺应了新的教学理念,同时也尝试着进行一种学生为主体的“问题--研究”模式教学。
(一)合理分工,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然
(二)有效探究,促进课堂交流展示的必然
课前学生进行讨论的时间不充分,学生收集的许多信息没有进行取舍,而是全盘讲出,浪费较多时间,从而导致本组其他成员的时间不足。
(三)置身角色,提升理论升华实践的果然
本节课整个教学的设计思路体现了的教学,能让学生自主地选择问题进行自主研究,在研究中锻炼自己的分析归纳能力,在研究中发现新的问题。能事先组织学生自己制作PPT演示文稿,为学生提供了一良好的合作交流与研究的平台,但是也存在不足的的地方,忽视了学生作品制作的质量,以后教学中要注意的。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非常丰富,让学生具备了真实的情感体验,也为课堂的信息的共享和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事实依据,但是教师要提前阅读指导,进行取舍,以便短时间内把问题的重点交流出来。老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较新颖,学生活动的空间较大,参入的热情较高,学习的氛围和谐有序。黑板上让学生进行的板书设计,层次清楚,重点明确,能够将所研究的问题标明,也能将其重要的信息列出与别的小组共享,更重要的是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
本节教材的内容向学生传递的信息量较少,老师没有拘怩于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学生将知识与问题延伸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扩大学生的信息量。分组讨论、研究的教学方法更加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本节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教学方法适合了不同学生的需要。课堂上的思维对话的设计,学生主体活动的发挥,无一不为“问题--研究”模式教学的建立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对问题的研究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将相关的新旧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利用本学科的知识去解决相关问题,整个课堂的教学富有艺术性。
保护生物多样化 篇3
辽河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生态系统多样性。湿地、河流、滩区草地等生态系统构成了辽河保护区自然生态系统。人工或半人工生态系统主要有城镇生态系统、人工林(护堤林)生态系统。其中湿地和河流生态系统仪器条件好、特异性高的特点,为各类生物物种提供了生存发展、繁衍生息的重要条件。
物种多样性。辽河保护区物种丰富: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如丹顶鹤、遗鸥、大天鹅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斑海豹及小天鹅、苍鹰、夜鹭等鸟类;世界濒危鸟类黑嘴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大豆;重要经济鱼类如鲫、鲂、鲤、乌鳢、文蛤、辽河刀鲚;水产品如中国毛虾、中华绒螯蟹等。
遗传资源多样性。辽河流域悠久的农耕历史和传统文化形成了区域内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中草药、观赏植物、柳条、苇席等遗传资源丰富,同时保护区优良的生境为天然优良物种种质保护及其经济性状改良提供了基因库,其中野大豆是我国难得的种质资源。
机遇与挑战
机遇。首先,联合国决议将2011-2020年确定为生物多样性十年。致力于保持生物多样性,确保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促进《2011-2020年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开展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造福子孙后代。其次,国务院下达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以下简称“计划”)。这一“计划”为我国今后2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展开指明了方向,“计划”制定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指导思想、目标要求以及保障办法等,并明确必须进一步推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坚持持续发展、优先保护、群众参与、利益共享的原则,统筹经济社會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第三,党和政府对辽河治理高度重视。《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明确了要“推进辽河保护区建设”;辽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在建设文明富庶幸福新辽宁过程中,要“加强辽河等江河保护,打造沿河生态带、城镇带、旅游带”;辽宁省政府第178次省长办公会议提出,“争取经过两到三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彻底摘到辽河重度污染的帽子,重现辽河生机”;2011年8月2日周生贤部长做出“争取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将辽河保护区建成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的重要批示。
挑战。目前,辽河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暴露出保护意识淡薄、科研基础薄弱、体系建设不完备、资金投入不足,管理水平有限、应对新问题的能力匮乏等问题。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生产开发活动的大力发展,加剧了辽河生态系统的压力,增加了物种及栖息地恢复和保护工作的难度。另外,在保护区周边流域,一些人为的环境污染对水生与河岸周围的生物多样性及生物栖息地也构成了潜在威胁。主要表现在:辽河两岸的政府及群众爱护母亲河的自觉意识尚未彻底觉醒,沿河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尚未根本转变;辽河滩区已封育62万南,虽改变了原来玉米等农作物直接种到河边、农药化肥面源污染及水土流失的状况,但目前仍有大面积滩区未实现封育,农业开发强度依然过大;水质水量没有完全达到健康河流的要求;辽河口湿地受油田生产作业及旅游开发影响严重,鸟类栖息和迁徙停歇环境受到不同程度干扰;永久性河闸及临时性生态蓄水工程对水生生物多样性影响还需进一步观察并采取相应措施;管理能力与治理保护的客观要求尚存较大差距。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战略构想
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构建稳定和谐的生态环境,以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目的,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体制的确立,加强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和遗传资源保护的能力,提高公众参与环境和物种保护的积极性,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建设水平,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基本原则
保护优先。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应适度优先保护生物多样性。要树立环境保护的理念,采取行动,更为有效地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主要生态系统、以及遗传资源等,以保障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安全。
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生存理念,应当禁止掠夺性使用环境及生物资源,科学、合理和有计划地开发环境和生物资源,鼓励并促进相关可持续利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自然恢复为主,适度人工干预。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应充分重视并利用这个能力。在此基础上,适度的进行人工干预,以恢复河流生态环境为着力点,进而改善整个保护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公众参与。要重视社会团体和基层群众的力量,加强相关的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行动中来,做到信息公开,建立舆论监督渠道,建立全民参与的长效的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
辽河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的区域
水域生物多样性和河岸滩区保护的优先区域。在已建立的19个重点监测区域基础上,拟增设6个优先保护区域,每个保护区域面积约5平方公里(在辽河干流水面较开阔、生境条件较好的区域选址,并尽量减少人为干扰;保护区域面积可视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下同),所在地为:昌图县福德店、通江口;新民市毓宝台、石佛寺水库;台安县大张桥;盘山县盘山闸。
重点保护国家珍稀动植物,例如: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丹顶鹤、遗鸥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夜鹭、苍鹰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大豆;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动物如赤狐、狗獾、黑雁、鸬鹚等。
海岸河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区域。在辽河湿地的功能区划中,将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外围海岸带区域列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区域。重点保护黑嘴鸥等世界濒危鸟类的种群及其繁殖地;丹顶鹤、大天鹅等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斑海豹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及其繁殖地;中国毛虾、中华绒螯蟹、文蛤等重要水产品;翅碱蓬、芦苇等湿地植被资源。
保障措施
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制,落实领导责任制。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将保护任务层层细分。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部署与行动计划实施进展的时时评估机制,对战略执行情况和行动计划进行检查、评价和监督,并定期报告相关执行情况。
落实配套政策。遵守现有法律法规,鼓励创新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认真执行并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及制度。以优先保护区域为重点,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求和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的特点,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以及技术手段等,加强各项保护政策措施的有效执行。
提高实施能力。进一步提高环境执法能力和水平,重视执法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生物多样性管理保护能力、生物多样性调研能力、评估和监测能力。定期组织培训学习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保护执法管理、调研与评估监管等方面的内容。
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资金投入,增设投资平台,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引导社会团体、基层组织、群众、以及国际资金积极关注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形成多元化多主体的投资模式。加大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对支持生态补偿系统建立、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执法能力建设、相关科学技术研究的扶持力度,形成稳定长效的资金投入。
谈生物多样性保护 篇4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价值,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多种多样生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结合所构成的稳定的生态综合体。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方面。生物多样性的价值首先在于它是可供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 即生物资源。其次它可提供受生物影响的环境资源。生物资源不同于非生物资源, 如果保护得法, 利用得当, 则是可再生的。因此在持续发展中有着重要意义。对于人类来说, 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
1.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1.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人类靠生物多样性为主, 没有生物, 特别是植物, 人类就无法生存。也就是说, 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建立在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的。
1.1.1. 农业方面。
被人类作为食物使用的五千多种作物基本都是从野生种开始, 经过逐步驯化成为栽培种, 这就是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人类食用的蛋白质平均1/3是由动物提供的。象农作物一样, 动物品种也是驯化后成为饲养动物, 这些动物品种多, 遗传多样性也很丰富。人类未来食物结构的改进, 生活水平的提高, 有赖于人们发现新的优良物种, 同时还取决于它们的遗传多样性。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利用水稻雄性不育这一宝贵的野生生物资源培育出杂交水稻, 在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方面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可见多样性丰富, 人们才能从中驯化, 培育出高品质的品种。
1.1.2. 工业方面。
生物多样性为工业提供了许多重要生产原料。植物提供的产品非常多, 有橡胶.漆.树脂.木材.纤维等。如芦苇可用来造纸;霍霍巴的种子中提取的油脂可作为高级润滑油的原料。动物为人类提供毛.丝.皮革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歩发展, 未来有望从动植物中提取更多能源, 为人类造福。
1.1.3. 医药方面。
许多药物都是从动植物中.微生物中提取研究后, 再加工生产。不少动植物还可直接作药。据调查发展中国的百分之八十依赖动植物提供传统药物;西医使用的药物有百分之四十含有最初在野生植物中发现的物质。中医使用的植物药材达一万种以上。在不久前, 科学家在植物中发现了治疗癌症的植物成分。人类许多不治之症的根源, 需要开发和研究新的药品, 而生物多样性是其开发研究的基础。
1.1.4. 科学研究价值和美学价值。
生物体的各种器官及其生理功能, 可以给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从重要启示。生物多样性的美学价值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 美化人们的生活, 激发人们的创作灵感。
1.2.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1.2.1. 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能量, 成为整个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
1.2.2. 维持气体平衡。
植物制造氧气, 吸收二氧化碳.动物消耗氧气, 呼出二氧化碳, 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1.2.3.
涵养氺源, 防风固沙, 降低噪声。
1.2.4
.吸收分解污染物质, 美化环境。
1.3. 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
由于人类认识研究的局限性, 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 但可以肯定, 它们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未来通过对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研究, 其产生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2.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问题
近两个世纪以来。由于人类的活动使生物多样性遭到过度的开发利用, 使其受损, 许多地方的生物资源已陷入枯竭的境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 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人类过度的采伐., 毁林开荒以及森林火灾, 病虫害等导致森林毁坏, 生态系统受损, 对原有的物种带来了毁灭性的打;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开垦使大量植被遭到破坏, 甚至难以恢复;沙漠化, 盐碱化面积的扩大使许多物种绝…以上种种, 使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2.2. 对生物资源掠夺式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物种灭绝。
人类对直接经济的追求导致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使其生物多样性降低, 甚至导致灭绝。如:对野生动.植物的偷猎走私及滥挖使生物多样性受到了巨大威胁。
2.3. 环境污染影响生物多样性。
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破坏了生物多样性, 加速了物种的灭绝, 如:水体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水体富营养化使水体生物多样性下降。土壤污染使植被退化.森林不再生长, 土壤动物变得稀少甚至绝迹;空气中二氧化硫, 二氧化碳等气体引发的温室效应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损害。
2.4. 遗传物种资源受威胁或消失。
外来物种的入侵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很大威胁, 使许多古老的遗传物种受排挤而逐步减少甚至绝迹。
2.5.
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性或变异性以及灾难性的环境变化也影响生物多样性。
2.6.
生物保护制度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对生物多样性也造成了威胁
3.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具体措施
为了人类的生存及持续发展, 我们必须从现在起积极保护和挽救生物多样性, 具体措施见以下几点:
3.1. 加强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意义的宣传力度。
通过报纸.互联网.公益广告等形式宣传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价值, 提高国民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因为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好坏。另外在中小学专门开设环境课程进行环保教育, 尤其要重视相关课外活动。
3.2.
在生态系统水平上采取保护措施, 即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区和制定《自然保护区立法》。自然保护区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双重性质, 并且是一定的空间范围的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进行自然保护的有效手段, 所以许多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进行了专门立法。如我国的《自然保护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日本的《自然公园法》、澳大利亚的《国家公园与野生生物保护法》等, 这些立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3.3. 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外其他物种的普查。
虽然全世界已建立了较大面积的保护区, 但保护区只占本国国土面积的很少一部分, 许多珍稀物种生活在保护区外, 另外食物链跨越保护区边界, 非保护区内的国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保护区来的物种, 所以有必要加强对保护区外的其他物种进行普查。
3.4.
大力建设现代化基因库, 特别是加强保存野生种的基因。
3.5. 进行国际合作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为了更好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 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并制定相关行政法规或法律。
保护生物多样性教案 篇5
第三节: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2.关注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3.说出保护动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4.关注一项珍稀动物或植物保护的辩论和协商活动,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民意识。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短时间内获得准确信息量能力。
2.通过参与“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活动,锻炼胆魄、开发思维、认识到只有深入实际生活,处理调整好各种关系,才是解决各种生活实际问题的办法。同时也发展了决策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使同学们建立起来保护生物多样性观念,增强保护动植物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意识。
2.通过探究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培养学生自觉保护和宣传有关保护措施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探究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2.有关“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活动情况。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观察法、分析归纳法和表演方式相结合。
●教学资源
学习资源卡、学习指导卡、学习反馈卡、多媒体课件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由几张国家珍稀动物的图片引入课程。
由于全球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北极熊没有落脚点面临被“淹死”的危机。
被誉为地球之肺的亚马逊森林面积日益缩减,生物多样性日益减少。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2、中国和全球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如何?
3、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生物多样性包括3各层次: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物群落和生境类型的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指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的丰富性。
遗传多样性:指存在于生物个体内、单个物种内以及物种之间的基因多样性
三、资料分析,讨论交流:
(一)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1、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哪些威胁?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锐减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锐减主要是各类生态系统的数量减少、面积缩小和健康状况的下降。
(1)栖息地的改变和生物多样性的丢失。
(2)中国生态系统受到的威胁:森林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
2、我们再来看看世界生物多样性概貌。
3、看两则关于世界生物灭绝速度和全球八分之一的鸟类面临灭绝的信息。
资料一: 地球上自从35亿年前出现生命以来,已有5亿种生物存在,如今绝大多数已消逝。
资料二:世界八分之一鸟类面临灭绝,环保人士积极推进《大幅减少生物多样化的丧失》计划
4、小结:全世界的物种灭绝速度加快了。世界生物正面临着威胁。
5、那我国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也不容乐观,特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也濒临灭绝的边缘,请同学们仔细分析教材P94页的图片资料。
6、学生逐一欣赏,明确有下列动植物:金丝猴、白鳍豚、扬子鳄、银杉、珙桐。
(二)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1)滥砍乱伐是原因之一。过度砍伐森林,破坏自然的生态系统。据资料表明,目前全世界只剩下五分之一的森林仍保持在较大面积和相对自然的生态系统。我国森林覆盖率由两千年前的50%,降到16.55%。
(2)第二个原因是滥捕乱杀。
(3)第三个原因是环境污染。武汉市东湖在近20~30年间,由于排放污水,水底生活的113种生物减到26种,有60种已难见到。
提问:为何生活污水排入水体,会导致水生动物种类减少?
(4)由于外来物种的入侵。水葫芦是外来物种,由最先的净化污水变成了导致水生生物灭绝的杀手。
引导:为什么?
明确外来物种的入侵,或引种缺少天敌的地区,往往会使这些地区原有物种受到威胁。
4、小结:通过对这4份材料分析,我们明确了,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有:(1)滥砍乱伐(2)滥捕乱杀(3)环境污染(4)外来物种的入侵。
荐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1](精选范文)荐生物的分类教案(精选范文)荐荐高初中二
生生
物物
全下
套册
教教
案
案
云南生物多样性的特点与保护现状 篇6
Key words: Yunnan; Biological diversity; Species diversity; Genetic diversity; Ecosystem diversity; Protection situation
根据联合国第55届大会第201号决议,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由原来的每年12月29日改为5月22日。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批准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最早的国家之一。云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其生物多样性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云南;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现状
何谓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的生命有机体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地球生命的基础。人类的发展归根到底也有赖于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生物。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数以百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所组成的生物复合体系与其生存环境所组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联合国1992年订立的《生物多样性公约》中规定:“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或Biodiversity)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除其他外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是指地球上活有机体变异的概念,是一定空间范围内物种的丰富性及其优势与均匀性来衡量的。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是指同一物种的不同地理种群或生态群及其变异个体在遗传基因上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生态系统是不同生境、生物群体以及生物圈生态过程的总和。生态系统多样性(Ecosystem diversity)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物圈生态过程的多样化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无论是物种多样性还是遗传多样性,都是寓于生态系统多样性之中,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保护直接影响着全球的变化和物种多样性及其基因的多样性。
云南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位于北纬21°8′32″-29°15′8″和东经97°31′39″-106°11′47″,北回归线横贯云南省南部。云南全境东西最大横距864.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990公里,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1%,居全国第8位。全省境内海拔相差很大,最高点在滇藏交界的德钦县怒山山脉梅里雪山,其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最低点在与越南交界的河口县境内南溪河与元江汇合处,海拔76.4米。两地相距约900公里,高低相差就达6000多米。
云南省境内山地、高原、丘陵、谷地、盆地(亦称坝子)相间分布,地形、气候极为复杂多样,分别有寒温性、温性、暖温性、暖热性和热性等气候类型,自然条件多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点。从位置分布上来看,云南省北依广袤的亚洲大陆,南临辽阔的印度洋和太平洋,正好处在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控制下,同时又受到青藏高原地区的影响,形成了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云南境内的资源丰富,气候多样,生态良好,动、植物的种类也异常丰富2,使云南享有了“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
1999年由国家林业局和农业部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中,分布在云南省的达142种。一类保护植物4种,二类保护植物56种,居全国第1位。在1984年国家第一批公布的389种重点保护植物中,在云南分布的就有154种,占全国总数的38.59%。全省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64种,占全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数的63.8%。其中Ⅰ级保护动物44种,Ⅱ级保护动物119种。
云南境内的各种分类群物种种数均接近或超过全国的一半以上,珍稀物种资源占了全国的67.5%,居全国第一位,堪称世界生态类型的缩影,其中苔藓植物、鸟类所占比例最高,分别是68.2%和66.8%,其次是哺乳类、蕨类植物、被子植物和淡水鱼类,裸子植物、爬行类和两栖类居后。据2004~2005年的云南蓝皮书系列——云南生态情势报告的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在全国已知的高等植物426科、2592属、17000多种,科、属、种分别占全国的88.4%、68.7%和62.9%。被国家列为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共151种中,云南占总数的42.6%。全省有脊椎动物1737种,占全国总数的58.2%,在我国公布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云南就有199种,占全国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总数的59.4%,其中亚洲象、野牛、绿孔雀、赤颈鹤等23种在全国仅为云南省独有。
云南生物多样性之丰富性
云南境内的陆生生态系统几乎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类型,主要类型包括森林、灌丛、草甸、沼泽和荒漠等。根据云南省环境保护局的最新统计,森林生态系统以乔木为标志,主要有169类,占全国的80%;云南境内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分布特点既有水平(纬度)上分布,又有垂直变化,反映出与其它省区所不同的独特性,可划分为热带雨林、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思茅松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温带针叶林、寒温性针叶林等类型;灌丛生态系统主要有寒温性灌丛、暖性石灰岩灌丛、干热河谷灌丛和热性河滩灌丛等4种类型;云南省草甸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主要分为高寒草甸、沼泽化草甸和寒温草甸3个生态系统类型;在云南境内还有与热带草原即稀树草原外观极为相似的“稀树灌木草丛”,它是在原生森林长期不断地受到砍伐火烧后所形成的一种次生生态系统。
云南的水生生态系统有河流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云南的六大水系,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依洛瓦底江、元江和南盘江构筑了云南淡水生态系统的基本框架。而以滇池、洱海、抚仙湖、异龙湖和泸沽湖为代表的云南高原湖泊,反映了中国淡水生态系统的一些特殊性。云南水生植被按其生存习性又分为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飘浮植物等4种类型。水生动物方面,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鱼类资源也都非常丰富。
云南生物多样性之重要性
一种植物的消失,往往会导致另外l0—30种生物的生存危机。保护珍稀濒危植物,重视珍稀濒危植物在整个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是尤为重要的,对于云南省来说,尤其如此。
以云南省的森林生态系统来说,其生态类型的物种组成、分布以及环境条件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差异。云南境内的森林及其整个生态系统不仅发挥着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是维护淡水河流域(金沙江、澜沧江等六大水系)的生态平衡、改善环境质量,保持水土资源和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绿色屏障。
云南生物多样性之独特性
云南省是我国特有属种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拥有一大批物种孑遗种、独特种和古老种。云南省拥有180个中国被子植物特有属,其中约20个为云南省特有。如木兰科的桦盖木,全球仅西畴小桥沟有7棵;白皮五针松,仅巧家有36棵;还有野牡丹科的药囊花也是云南独有的属种;云南399种鱼类中,382种为云南原产鱼类。
云南生物多样性之脆弱性
云南的生物多样性除了物种丰富、特有成分多、起源古老等特点外,全省的物种多样性还以其珍稀濒危而著称。云南境内特殊的地形地貌、复杂的气候环境,导致云南物种多,但种群稀、数量少,分布区域小,生态适应能力很低,对于外界干扰非常敏感,遇有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很容易陷入濒危境地甚至灭绝。
据我国科学家冯国楣先生统计,云南省的珍贵、稀有、濒危植物有437种。其中蕨类7种,苏铁类4种,松科4种,杉科1种,柏科3种,罗汉松科5种,三尖杉科4种,红豆杉科3种,其余为被子植物。据1997年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主持编写的《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云南省分布有53种中国重要的蕨类植物濒危及稀有种;有297种分布于云南省的被子植物处于濒危及稀有状态。被国际社会认为仅次于大熊猫的珍稀物种——滇金丝猴,虽然经过了多年的保护,现也仅有11个种群870多只。
云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现状
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均占有重要的地位,云南省被列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也被列为我省自然保护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1995年省政府还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加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力度。云南省林业部门设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天然林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濒危物种管理办公室”。
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形式之一。云南省从1958年正式建立第一个西双版纳勐仑自然保护区以来,保护区的面积和数量都在快速增长,保护区的管理水平也不断提高,逐步走上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的轨道。“八五”计划以来,按照省政府批准《云南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的要求,全省加快了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特别是1998年以来,是云南省自然保护区发展最快、形势最好的时期。截止到2004年底,全省共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93个,总面积347.33万公顷,约占云南省陆地国土面积的8.8%。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个,省级51个,市级68个,县级61个,森林生态类型140个,野生动植物类型27个,内陆湿地水域生态系统类型17个,地质和古生物遗迹类型9个。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居全国前列,形成了各种级别、多种类型的保护区网络。西双版纳和高黎贡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为云南第一批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
云南省为了开展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工作,初步构架了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迁地和就地保护网络。全省各地利用植物园、动物园、保护基地等,对珍稀濒危动植物实行就地和异地保护,并开展了迁地保护和引种繁育研究等工作,使不少受到高度威胁的物种得到了抢救性的保护。目前,云南省已建立起多家野生动植物驯养繁殖中心和10多处野生动物收容拯救中心。在国家环保局支持下,1991年建立专门的珍稀濒危植物引种繁育中心以来,该中心已引种栽培珍稀濒危植物180余种;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已收集野生动物细胞株200多种,其中有滇金丝猴、华南虎、毛冠鹿、赤斑羚等云南特有的或珍稀濒危动物。
目前云南省正在进行“云南省野生种质资源库”建设工作。通过积极努力,云南珍稀物种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数量也有所增加,如受国际国内广泛关注的滇东北地区昭通、会泽的黑颈鹤数量已由1995年的800余只增加到1200多只,无量山保护区的黑长臂猿已增加到400头,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的滇金丝猴已增加到1000多只,西双版纳的亚洲象种群数已增加到250头左右。从总体上看,云南的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工作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
近年来,云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还受到了国际自然保护组织的关注和重视,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环境基金组织(GEF)、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WWF)、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国际鹤类基金会、麦克亚瑟基金会等都在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与云南省进行了合作交流。自然保护区开始成为云南省对外合作和交流的窗口。美国大自然协会与云南环境保护局合作开展了滇西北老君山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于2001年开始启动,该项目的实施对老君山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全球环境基金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CEF—B)于1995年在云南省开始启动实施,该项目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用于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同时还支持了南滚河、白马雪山、哀牢山、怒江、分水岭五个A级保护区编制管理计划和全省自然保护区编制管理规划。中德合作的“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恢复与保护项目”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纳板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周围地区,通过两国合作,即保护管理、社区参与、科学研究和教育培训等子项目的实施,达到了恢复和有效地保护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目的。同时,“中荷合作云南省森林保护及社会发展项目”、“中英合作云南环保与扶贫项目”正在组织实施。这些国际合作项目的开展更进一步促进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作者简介:贾静系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张树兴系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
赣南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探讨 篇7
赣南地处南岭山地、武夷山脉和罗霄山脉交汇地带, 中亚热带南缘, 气候温和, 热量丰富, 雨量充沛, 无霜期长, 十分适宜各种生物的繁衍生息, 动植物分布具有古老性、多样性、独特性和集中性等特点, 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古老植物种属的“避难所”, 属我国生态安全屏障中的南岭山地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行动战略 (2011~2030) 》中划定的35个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之列, 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研究和探讨赣南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赣南生物多样性特点
1.1 生态系统多样
赣南自然地理条件优越, 孕育了复杂多样的生物物种资源和众多的生态系统, 境内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类, 自然生态系统有淡水生态系统、高山草甸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 人工生态系统主要有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2 植物种类丰富, 区系复杂, 植被类型多样
赣南处热带与亚热带及温带区系交汇渗透地带, 生境复杂多样, 蕴育了丰富的植物资源, 据科考资料, 仅分布于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植物就有4大类270科1 035属2 843种[2], 其中:蕨类植物40科89属229种, 裸子植物9科17属20种, 被子植物169科830属2 402种, 苔藓植物52科99属192种;境内植物区系种类繁多, 成分复杂, 起源古老, 是东亚植物区系的发源地之一, 保留了大量的第三纪植物区系, 也是我国特有植物珍贵树种分布较多的地区, 据调查, 全市分布有珍稀濒危树种124种[3], 属于国家Ⅰ、Ⅱ级保护树种41种, 其中:Ⅰ级6种, Ⅱ级35种;境内植被类型多样, 常见森林植被类型有暖性常绿针叶林、暖性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 以及竹林、灌丛等, 局部地段少量分布“亚热带沟谷雨林”和山顶矮林等类型。
1.3 野生动物资源丰富
在动物地理区划上, 赣南属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 境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 既有南北广泛分布的种类, 也有分布于华南亚区的种类, 还有与西南亚区相似的部分动物种类。据调查, 仅齐云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就分布有森林陆生脊椎野生动物34目101科394种[2], 无脊椎野生动物18目200科1 364种。全市列入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125种[3], 其中国家Ⅰ、Ⅱ级保护48种, 省级重点保护77种。
2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截至2012年, 全市建有各类自然保护区 (林业) 35个, 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 受保护总面积26.36万hm2, 占国土面积的6.69%;建成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28处, 面积13.97万hm2, 占国土面积3.55%;建成国家级和省级湿地公园8个, 面积1.88万hm2, 占国土面积0.48%;建有各种木本种质资源基地9个, 面积0.18万hm2, 保存了大量的优良种质资源;建有树木园1个 (赣南树木园) , 通过异地迁移和保留原有树种的方式, 保存树种1 200多种, 其中属国家级保护的珍稀树种52种, 引进示范树种120种, 贮存种子标本1 442种。通过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种质资源基地及树木园建设, 为动植物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有效地保护了域内濒危和珍稀野生动植物。
但由于赣南现有森林大多是在贫瘠的荒山、水土流失区内由飞播马尾松和经人工造林形成的, 纯林多混交林少, 中幼林多成熟林少, 针叶林多阔叶林少, 纯林、中幼林及以马尾松、国外松、杉木为优势的针叶林在乔木林地中的占比分别达到71.1%、88.3%和66.5%, 低产低效林多, 树种单调、森林群落结构简单, 综合功能较弱, 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较大压力;其次, 森林资源分布特点也使境内生物多样性分布呈现不均匀状态, 多样性丰富的阔叶林呈块状相嵌于针叶林分中, 增加了保护难度;再者, 随着经济的发展, 对森林资源不合理的采伐利用现象剧增, 原始群落逐显萎缩之势, 使许多动植物特别是珍稀物种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狭窄且质量下降, 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矛盾已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瓶颈。改善森林结构, 保护森林资源特别是原始群落环境, 恢复、提高森林生物多样性, 是赣南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项长期性工作。
3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重点
要立足“赣南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之生态定位, 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 根据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和分布特点, 以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动力, 以就地保护为主体、迁地保护为补充、资源管护为基础,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进一步构建、完善以自然保护区为核心, 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植物园等为辐射的市域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网络, 强化区域内特殊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物种保护, 进一步充实“绿色宝库”、复兴“生态王国”, 推进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的南岭山地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的建设工作。
3.1 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要根据境内特有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种类以及珍稀濒危物种资源分布状况, 以具有代表性的森林生态系统, 珍稀、濒危和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动植物原生地或集中成片地区, 特有、典型的植被类型分布区, 野生动物栖息地、繁殖地、迁移地, 候鸟繁殖地、越冬地和停歇地等为保护对象, 新建 (或晋升) 一批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 重点抓好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 赣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晋升与建设, 安远、定南、宁都、会昌、寻乌等县7个自然保护区的晋升 (省级) 与建设, 兴国、于都、赣县等县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新建等工作, 并新建一批具有特殊价值的自然保护小区, 完善市域自然保护区体系, 提高自然保护区保护等级和管理水平。
3.2 新建一批省级以上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是众多珍禽和水生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和繁衍场所, 是就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物种繁衍丰富的重要措施。要以《中国南方 (赣州) 重要生态屏障建设与绿色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2013~2020) 》为指导, 落实完成规划期内国家级湿地公园、省级湿地公园新建和晋升工作, 至2020年, 全市建成省级以上湿地公园24个、面积3.18万hm2, 形成覆盖市域的湿地保护网络。
3.3 林木种质资源基地维护和续建
林木种质资源是植物遗传多样性的载体, 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要通过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方式建设林木种质资源基地, 保护、恢复和扩大林木种质资源特别是珍稀、濒危等重要种质资源的物种栖息地和典型生态系统, 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规模、水平和成效。
3.4 重视迁地保护
在就地保护的基础上, 通过建立植物园、树木园、野生动物救护中心, 收集、保存具有重要价值的动植物资源, 并在保护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基因多样性的同时促进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重点在赣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新建赣州植物园, 使之成为保护和拯救我国华东地区植物资源的信息库及普及植物、生态、环境等科学知识, 提高国民素质的科普园地;分别在市域东部的石城县、中部的章贡区 (赣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西部的崇义县、南部的龙南县等地, 依托自然保护区布局建立野生动物救护中心, 为科学研究、有效保护和繁育濒危物种、及时救治伤残动物、促进濒危野生动物的引种、驯化和回归自然等提供理想场所。
3.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 建立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 定期开展生物多样性变化趋势及其资源调查 (动植物区系、动物群落、植被类型、动植物种类、数量、分布以及物候等) 、生境变化及其影响分析、保护效果评估、生态灾害预警等。
2) 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 提高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增强公众爱林护林的自觉性和法制观念。
3) 加大保护能力建设投入, 在生态重要区域设立界碑、界桩、指示牌、管护点、巡护哨卡, 添置野外巡护装备设备、执法机构装备、动植物救护设施设备、扑火设备, 进行必要的通讯网络建设, 维修野外巡护道路, 新建或维护防火设施 (瞭望台、瞭望塔) , 对执法人员和森防人员进行专项技能开展定期培训等。
4) 建立健全投入机制, 采取多种途径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筹集经费, 如:将生物多样性保护所需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征收开发利用资源的补偿费, 争取国际援助、民间募捐等建立专门保护基金等。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环发[2010]106号文件《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2011-2030年) [R].北京, 2010.
[2]刘小明, 郭英荣, 刘仁林, 等.江西齐云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0.
试论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 篇8
1 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森林生物多样性指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活有机体及其遗传变异的有规律组合。主要包括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等三个方面的含义。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是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森林赖以生存的环境为系统提供了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森林生物是生态系统运转的中心, 森林物种多样性是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主要体现, 是衡量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演替阶段及可持续性的标准。森林生物的遗传多样性是指不同森林种群之间、相同森林种群的不同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 它是森林物种多样性的遗传基础。
2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2.1 森林生物多样性是森林生态系统的追求目标。
森林是多种生物的摇篮。地球上有170万种生物, 大部分与森林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森林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间和能量资源, 森林中拥有丰富多样的生物。只有拥有了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 才能发挥森林的整体生态效能, 并生产出人类所需要的多种产品和服务。反之,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减少, 将导致森林迅速退化。
2.2 森林生物多样性是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标志。
森林生物多样性是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关系, 系统内能量与物质循环, 系统与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换保证了系统与环境功能协调。森林生物多样性使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机制。
2.3 森林生物多样性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森林不仅向人类提供木材, 同时还提供果实、种子以及药用、油用、生物化工原料, 森生物多样性为可持续林业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发展可持续林业是从森林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角度, 配置资源, 实现生态、社会效益的持久发挥。
3 森林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现状及原因
3.1 森林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现状。
由于人口急剧增长, 森林资源的过度利用, 环境污染加剧, 森林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目前, 热带森林面积每年以减少1.2%递减, 换言之, 每天就有2740公顷原始森林从地球上消失。估计近30年左右, 由于砍伐热带森林将导致占世界总物种数5%~10%灭绝, 即每天50~150个物种被灭绝。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热带森林是地球上生境损失和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 也是森林生物多样性减少最为严重的地区。我国现有森林1.75亿公顷, 占世界森林面积的4%, 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8.21%, 低于世界森林覆盖率平均水平。我国人均森林面积0.132公顷, 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森林面积的18%。近年来, 虽然我国森林覆盖率呈增长趋势, 但主要是人工林面积的增长, 作为生物多样性资源宝库的天然林仍在减少, 并且残存的天然林也大多处于退化状态。近年来, 我国有200种植物灭绝, 高等植物受威胁种达4000~5000种, 占总数的15%~20%。据濒危野生动物植物国际贸易公约的资料显示, 6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 我国有156种, 约为其总数的25%。我国公布的第一批珍稀濒危植物就有388种。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雪豹等20多种珍稀动物分布明显缩小, 居群数量骤减, 濒临灭绝。森林物种多样性的衰减同时也反映了遗传多样性的丧失或受严重胁迫。如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的常绿阔叶林已被大面积砍伐, 由杉木和马尾松人工林所取代。这些发展起来的人工林物种急剧减少, 破坏了自然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普遍出现地力衰退、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生产力下降。
3.2 森林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原因。
除了前述生物多样性消失的原因外, 森林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原因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2.1森林过度砍伐。由于森林集中过伐, 加之更新跟不上采伐, 导致一些地区疏林、迹地和荒地扩大。造成森林过伐的主要原因有毁林开荒、樵采、乱砍滥伐等。森林过度砍伐, 减少了森林群落类型, 同时破坏森林的生境, 使动、植物种类随之消失或被迫迁移, 对森林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3.2.2森林火灾。森林火灾破坏作用大, 不仅直接烧毁大量的森林物种, 而且也影响森林生境, 改变区域的气候、土壤以及植被组成和演替进程。森林火灾还改变了林地生态环境, 如坡地干旱化, 低地则沼泽化, 岛状冻土层退缩, 在大兴安岭落叶松林中落叶松八齿小蠹虫 (Lonchura spp.) 猖獗发生。火灾对林下土壤动物的影响也颇大, 如个体大的捕食性种类减少, 而个体小、腐食性种类增加。3.2.3森林病虫害。20世纪60年代后期, 随着森林过伐和大面积人工纯林的不断发展, 改变了森林的组成结构和生物种之间相互制约的生态关系, 降低了森林自我抗御病虫害的能力, 造成森林病虫害发生的规模和频率剧增, 对森林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3.2.4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中国海南岛大片热带雨林被破坏后大部分转变为橡胶林和其他人工林, 部分变为山地草坡。文鸟和麻雀 (Passer spp.) 取代绯胸鹦鹉 (Psittacula alexandri) , 地栖兽类取代树栖兽类。长臂猿 (Hylobates spp.) 是典型的树栖灵长类, 鼯鼠 (Petaurista petaurista) 和巨鼠 (Ratufa spp.) 等也与树木相伴而生, 热带森林成片消失后, 这些动物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以至濒临绝迹。据统计, 海南坡鹿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约有2000头, 由于大面积种植人工橡胶林, 到20世纪80年代初仅残余76头, 黑冠长臂猿由2000头减少到30头左右。栖息地破碎化也直接影响森林野生动物生存。栖息地破碎化造成物种近亲繁殖, 致使遗传杂合度下降, 种群的生存面临直接的威胁。此外, 非法猎捕野生动物、过度采集药材和经济植物也是森林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重要原因。
4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原则是根据森林生态学原理, 充分考虑物种的生存环境的前提下, 用人工促进的方法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人类更好地管理物种和生态系统, 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用途和功能, 并维持它们更高的生产潜力以满足子孙后代的需要。要达到这一目的, 必须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4.1 林地管理。
林地是森林生物多样性的载体, 在统筹规划不同土地利用形式的基础上, 要确保林业用地不受侵占及毁坏。林地用于绿化造林, 采伐后及时更新, 保证有林地占林业用的足够份额。在荒山荒地造林时, 贯彻适地适树营造针阔混交林的原则, 增加森林的生物多样性。
4.2 科学分类经营。
实施可持续林业经营管理, 对森林实施科学分类经营, 按不同森林功能和作用采取不同的经营手段, 为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新的途径。
4.3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对受威胁的森林动植物实施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策略, 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有利于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从而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到2003年, 我国共建有保护区1999个, 其中森林生态保护区1056个, 占国土面积的3%左右。目前, 还存在保护区面积比例不足, 分布不合理, 用于保护的经费及技术明显不足等问题。
4.4 建立物种保护的基因库。
建立物种的基因库是保护遗传多样性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同时信息系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尽快建立先进的基因数据库, 并根据物种存在的规模、生态环境、地理位置建立不同地区适合生物进化、生存和繁衍的基因局域保护网, 最终形成全球性基因保护网, 实现共同保护的目的。也可建立生境走廊, 把相互隔离的不同地区的生境连连接起来, 构成保护网、种子库等。
摘要:阐述了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受威胁的现状及原因和保护措施。
谈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篇9
生物多样性表现的是千千万万的生物种类。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四川等地。生物多样性具有很高的价值,它不仅可以为工业提供原料,如胶、油脂、芳香油、纤维等,还可以为人类提供特殊的基因,如耐寒抗病基因,使培植动植物新品种成为可能。许多野生动植物还是珍贵的药材,为治疗疑难病症提供了可能。随着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比如森林砍伐、植被破坏、滥捕乱猎、滥采乱伐等,目前世界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每天几十种的速度消失,这是地球资源的重大损失。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国土辽阔,海域宽广,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加之有古老的地质历史,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态组合,是全球12个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植物资源丰富,拥有高等植物30000余种,其中有17300多个特有种,如“活化石”水杉、银杏等,可是有些种类现在的数量已经极其稀少,目前濒危的高等植物达4000~5000种,占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种类总数占世界的10%以上,脊椎动物6347种,其中有667个特有种。更有大熊猫、金丝猴等160多种闻名世界的特产珍稀动物。上述野生生物都需要我国特别注意保护。
自然保护区是开展生物多样性和自然遗产地保护最为有效的途径。自然保护区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减少旱涝灾害、调节气候、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和演化等重要功能,在维护和优化生态环境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截止2007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2531个,总面积152万平方千米,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2%。其中有26处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有27处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有十多处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此举有效保护了我国80%以上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40%的天然湿地、20%的天然林、85%的野生动物种群、65%的高等植物群落以及绝大多数自然遗产,为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国家林业局会同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就湿地调查、分类、形成演化、生态保护、污染防治、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等领域开展了多方面的科学研究,开展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初步掌握了湿地资源状况。对沼泽、湖泊、红树林、珊瑚礁等生态系统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积累了大量资料;在一些珍稀水鸟的地理分布、种群数量、生态习性、饲养繁殖、致危因素以及保护策略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通过开展鸟类环治工作,对中国鸟类特别是水鸟的迁徙活动有了深入了解。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区的精华。目前,我国已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3个,面积已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2%,占国土面积的10%。从陆地到海洋,可以说,我国自然环境最洁净、自然遗产最珍贵、自然景观最优美、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态功能最重要的区域,都存在于自然保护区中。
为了保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我们必须运用法律手段,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第一,补充自然保护区制度,明确保护区的设立和管理体制。第二,建立严格的控制外来物种入侵制度。从维护国家和地区生态安全的角度出发,加强对外来物种引入的评估和审批,实现统一监督管理,如加强生物引种,交通运输国际货物贸易等各方面的监督,建立生物引进风险评价等。第三,建立基金制度。要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就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有关部门应建立完善的基金制度保证国家专门拨款,争取个人、社会和国际组织的捐款和援助,为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财力支持。
完善法规是做好自然保护区工作的基础。全国人大先后颁布了《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与自然保护区相关的法律。“十一五”乃至较长的时间内,我国还要制定《自然保护区法》、《生物安全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生态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继国务院1994年发布《自然保护区条例》以来,各有关部门相继制定各类自然保护区的政策、规划。为了实现“十一五”生态保护目标,我国还要建立生态保护标准体系,如矿山生态恢复标准、生态脆弱区评估标准、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管理评估标准、生态旅游标准等,力争在“十一五”期间使生态保护和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与此同时,我国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和《生物安全议定书》的成员单位,与国外相关机构密切配合,开展了一大批生物多样性合作项目,引进了生态保护管理理念、技术和资金,以外促内,使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展现了新的风貌。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教学设计 篇10
(一 )教材内容分析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是第二册第九章《人与生物圈》的第二节内容,是环境教育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内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和保护知识,其涉及范围广,知识跨度较大。
(二 )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高中二年级学生, 高二学生已经全部完成了前面对生物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 以生物六大基本特征为主线的知识已经掌握得很熟练, 而且已经学习过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及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要从丰富的内容中概括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等,学生不仅需要扩散思维、概括、综合能力,而且需要信息获取、处理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 )知识与技能
1.能 准确说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 解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分析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阐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探索及总结归纳能力 。
(二 )过 程与方法
通过课件演示、学生交流、师生交流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提高对生物多样性知识的应用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三 )情感与价值观
1.让 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 , 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通 过课件演示 ,培养学生研究探索精神 ,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
3.提高学生热爱自然 、 热 爱生物 、 热爱生活的理念 , 增强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
三、教学内容设计
(一 )教学重点
1.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内容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具体要求 。2.生物多样性的使用价值 。
(二 )教 学难点
1.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
2.我国生物多样性概况 。
四、教学策略分析
(一 )教学方法
1.任 务驱动法 (观察分析 、对比 )
让学生在具体任务驱动下学习,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应掌握的知识点。本节课教学中,让学生观察有关录像资料和图片并通过交流、讨论识别五灵脂、蝉蜕等动物药物标本,当归、凤尾草等植物药物标本。
2.讨论交流学习法 (讨 论 、讲述 )
通过对动物标本和植物标本的对比,在此基础上多播放、些动植物种类,了解生物多样性,并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解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分析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 在此过程中,同学、老师之间加强交流。
(二 )教学手段
多媒体网络教室、相关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
教师活动: 展示幻灯片, 黄土高原破坏之前和现在的对比。引出:保护生物资源,生物圈是人类共同的家园。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思考。
设计意图:展示图片,设计问题,使其产生急需探求的心理,学生学习动机由潜伏期迅速自然进入活跃状态。
(二 )生物多样性基本内容
教师活动:1.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2.我们应从几个层次对它进行保护? 引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学生活动:1.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2.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三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教师活动:野生生物资源具有很大使用价值,只有全面认识野生生物资源的价值所在,才能增强并树立保护野生生物资源的意识,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引出:1.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有哪些价值? 2.阅读课文,了解什么是直接使用价值,包括哪些方面?
学生活动:1.对人类来 说 ,生物多样 性具有直 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2.直接使用价值指人们能够直接利用的,包括药用价值、科学研究价值、重要的工业原料、美学价值及文学创作素材。
设计意图:培养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
(四 )我国生物多样性概况
教师活动:以上是生物多样性的使用价值,我国地域差异显著,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从而孕育了既丰富多彩又独具特色的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 近年来, 我国生态环境面临严峻形势,为了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应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引出:1.谁能说说我国生物多样性有怎样特点?2.为什么说我国是世界上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学生活动:1.第一,物种丰富;第二,特有的和古老的物种多;第三,经济物种丰富;第四,生态系统多样。2.据统计,我国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共3万多种,居世界第三位。我国还是世界上裸子植物物种最多的国家, 是世界上鸟类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五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教师活动:我国生物多样性存在两方面问题,其中,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是多数野生生物灭绝或濒危的主要原因。引出: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活动:保护野生生物。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及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设计意图:强化法律法规。
(六 )小结
教师活动:1.结合板书,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知识框架。2.挑选典型习题,学生相互解答,教师点拨。
学生活动:整理知识体系,做习题。
设计意图:归纳总结,拓展思维,便于记忆。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 )教学流程设计符合认知规律
采用先导入再引导的顺序,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整理知识体系,归纳总结,便于记忆。
(三 )利用课件讲解
保护生物多样化 篇11
【关键词】高中生物 生物多样性 意义 方法
当下对于全球来说,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主体,其中发展包括的内容较多,有经济的发展、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等等。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在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的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就是为了确保生物的多样性,确保生物界的生态平衡,也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生物的多样性对人类来说意义重大,关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但是就目前生物的生存现状来说,物种减少,并且递减的速度加快,很多稀少的物种已经频临灭绝或者已经灭绝,这些生物都是不可再生的,也是不可逆的,所以他们的灭绝给人类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保护资源,就是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就是在保护人类自身,为此我们一定要肩负起保护生物的重任,这样我们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物课上对生物多样性概念与表现的解析
从生物学的观念出发,生物的多样性是指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生物的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认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并且开始关注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大自然的生物包括的内容是相对广泛的,有各种各样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还有就是生物生活的环境等一系列的因素形成的生态系统。生物的多样性不仅仅只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还有就是生物基因的多样性、生活环境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等等。
二、让学生明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之一,它给人类生存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人类的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原料和能源,为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提供了物质保证。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通过食物链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因此,人类应该珍惜大自然,尊重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我们知道,生物的多样性指的是地球生物圈中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各种生物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界的重要特征。生物多样性具有很高的价值,最为宝贵的是:它是大自然造就的基因资源库;生物多样性是生命支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维持着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必将恶化人类的生存环境,限制人类生存发展的机会,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探究
作为社会公民,我们肩负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神圣职责,在深感责任重的同时,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转变工作思路,提升工作思想,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相信,只要我们全民同心,齐心协力,一定能确保生物的多样性。要确保生物的多样性,要做到珍惜大自然,尊重大自然的一切生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依法打击、制止乱捕滥伐滥杀的行为;加强宣传,提高公民意识;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给生物一个适宜的生存空间和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下面笔者就从几个主要的方面进行论述。
(一)保护生物多样性,注重法制观念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社会公民要认真学习国家制定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相关法律法规,要自觉学法、知法、懂法、用法、护法。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无论什么人,无论什么事,只要触犯了相关法律,都要严格执法,一视同仁,使其违法犯罪行为得到应有的惩治和教育。
(二)转变思路,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形成合力
我们常说,“单丝不成线,独步不成林”,所谓“众人拾材火焰”。在具体工作中,根据保护生物多样性工作的需要,可以联系工商、卫生检疫、公安、交通等有关部门,各部门间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开创工作的新局面,并且认真履行职责,坚决打击非法盗猎、非法砍伐、非法运输、非法经营生物的违法行为,最大限度的保护生物多样性。
(三)充分发挥自身力量,扩大宣传
要想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每一个公民要做相关的宣传,特别是要加大生物多样性相关知识和法律的宣传力度,加强对人们的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调动身边的人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做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并且,还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廣泛深入地想向人们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法律、法规,增强广大人民群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法律意识,从根本上杜绝损害生物多样性的行为。另外,要敢于同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行为作斗争。
【参考文献】
[1]何其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途径[J].学周刊,2013(21)
永春县生物多样性保护探研 篇12
1.1 自然概况
1.1.1地理位置。永春县位于福建省中南部 ,是晋江上游东西溪发源地的一个内陆山区县 , 地处东经117°40′55″~118°31′9″, 北纬25°13′15″~ 25°33′45″之间。东与仙游县相连,西与漳平县交界,南与南安、安溪县接壤,北与大田、德化县毗邻。全境东西长约84km,南北宽约37 km。属厦、漳、泉闽南三角开放地区。永春县地属戴云山体系南伸支脉,地貌以中、低山为主体。县境中部大白岩、梦仙山、乌石尖等山峰阵列阻隔,把永春分成东、西两大部,以蓬壶马跳为界,把全县西、东两部分分别叫内半县和外半县,也称内永春与外永春[1]。
1.1.2气候条件。永春地跨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 ,具有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气候特点。湿润多雨,夏不酷热, 冬不严寒, 年活动积温5 373.4~7 479.5℃,年平均气温17~20℃,7月平均气温28.2℃,1月平均气温11.9℃,极端最高气温38.4℃,极端最低气温-7℃。年平均降雨量为1 600~2 100 mm。
l.1.3土壤条件。该县地貌结构复杂,地形起伏,海拔高差大,气候条件、水热状况及植被类型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变化,所形成的土壤类型具有垂直地带性分布的特点。海拔1 230~1 366 m为地带性黄壤, 海拔700~1 230 m是红壤向黄壤过渡带的黄红壤 , 海拔250~950 m的中低山、高丘开阔处,为地带性红壤,海拔83~250 m的低丘为地带性砖红壤性红壤。由于地理经度的差异。地势由东南部至西北部抬升,气候和地形的变化引起水热条件的差异从而形成了该县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即 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红壤—黄壤[2]。
1.2 社会经济条件
永春县辖22个乡镇,总人口为55万人,人口分布不均。
1.3 森林资源
永春县土地总面积14.7万hm2, 其中林业用地10.7万hm2, 有林地面积10.1万hm2, 其中用材林面积2.51万hm2,森林覆盖率69.2%,绿化程度91.4%全县森林总蓄积量350万m3。
2 永春地区生物多样性特征
永春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气候条件以及复杂的地貌类型,为各种生物及生态系统类型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多种生境,成为闽东南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区域。
2.1永春地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与环境之间在能量与物质交换中有规律联系的统一体。在地球上生物存在的地方,也就有生态系统的存在。永春的生态系统主要为森林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以及湿地生态系统。
2.1.1森林生态系统。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生物生产基地,是一种成分多、多功能、复杂的生态系统。永春的林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72.8%以上,山地森林植被无疑成了本区生态系统的主体。长期以来不仅为本区的人们提供着最基本的生活条件,而且为其它动物、微生物等提供了蔽护、栖息、繁衍的生存环境。永春的森林植被类型多样,具有不同的外貌、组合、区系演替等不同特征, 它的发生发展及其地理分布与地形、气候、土壤、生物等生态因子以及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主要是以森林植被类型的划分为主要依据。永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也就是体现在森林植被类型的多样性[2,3,4]。
———中亚热带常绿针叶林
⑴暖性常 绿针叶林 : 主要有马 尾松 (Pinusmassoniana) 林、杉木 (Cunninghamialanceolata) 林、油杉(Keteleeria fortunei)、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林等。
⑵温性常 绿针叶林 : 主要有黄 山松 (P.taiwanensis)、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林等。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⑶中亚热 带常绿阔 叶林 : 主要有甜 槠(Castanopsis eyrei) 林、米槠 (C. carlesii) 林、栲树 (C.fargesii)林、鹿角栲 (C. lamontii狗牙锥)林、闽粤栲(C.fissa)林、大叶锥(C. megaphylla)林、罗浮锥(C. faberi)林、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林、阿丁枫(细柄蕈树 ) (Altingiagracilipes) 林、木荷 (Schima superba) 林等。
⑷中亚热带落叶阔叶林: 主要有榉树(Zelkovaserrata) 林、枫香 (Liquidambar formosana) 林、酸枣(Ziziphus jujuba var. spinosa) 林、青钱 柳 (Cyclocaryapaliurus)林等。
———亚热带常绿针阔混交林
⑸亚热带针阔混交林:主要以马尾松和杉木与不同阔叶树的混交林。
———竹林
永春竹资源丰富,有多种原生性竹林类型。
⑹热性竹 林 : 主要有绿 竹 (Dendrocalamopsioldhami)林和麻竹 (D. latiflorus)林 ,分布在永春东部低海拔沟谷地带,多为房前屋后人工栽培。
⑺暖性竹 林 : 主要有毛 竹 (Phyllostachyheterocycla)林、紫竹 (Ph. nigra)林、箬竹 (Indocalamutessellatus)林、苦竹 (Pleioblastus amarus)林、刚竹 (Phspp)林、茶杆竹 (Pseudosasa amabilis)林、方竹 (Chimonobambusa quadrangularis) 林、孝顺竹 (B. multipiex林、人面竹(Ph. aurea)林、百山祖玉山竹(Y. baishanzuensis)林、桂竹(Ph. bambusoides)林等。
———灌丛
⑻落叶阔叶灌丛:主要有美丽胡枝子(Lespedezformosa) 灌丛、厚 叶厚皮香 (Ternstroemia kwan gtungensis)灌丛等。
⑼常绿阔 叶灌丛 : 主要有檵 木 (Loropetalumchinensis) 灌丛、杜鹃 (Rhododendron simsii) 灌丛、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灌丛、乌饭 (Vacciniumbracteatum)灌丛等。
———草丛
⑽山地草丛:主要有芒萁(Dicranopteris pedata)五节芒 (Miscanthus floridulu)、白茅 (Imperatcylindrica)等草丛。
⑾中山草丛:主要有野青茅(D.arundinacea)、芒(Msinensis anderss)、灯心草(Juncus effusus)等组成的草丛。
⑿沼泽草 甸地 : 主要以龙 师草 (Heleocharitetraquetra)、席草 (mat grass)、沼原草 (Moliniopsis huintroduce)、大蓟 (Japanese thistle)、谷精草 (Eriocaulobuergerianum)等组成的沼泽草地。
———热带经济林
⒀柑橘(Citrus reticulata)林、荔枝(Litchi chinensis) 林、龙眼 (Dimocarpus longan) 林、柿 (Diospyrokaki)林、油茶(Camellia oleifera)林。
从上述丰富多样的植被群落类型可以看出,永春县典型的地带性植被是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南亚热带季风雨林, 组成树种主要以壳斗科(Fagaceae)山茶科 (Theaceae) 木兰科 (Magnoliaceae)、樟科(Lauraceae)、金缕梅 科 (Hamamelidaceae) 等乔木树种。 竹林以毛竹、麻竹为代表;针叶林以杉木和马尾松为代表, 在海拔1 000 m以上则以黄山松为代表此处还有柳杉、建柏等。这些乔木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孕育着较多的珍稀濒危动植物。此外,广茅的山地草灌丛,为偶蹄类如苏门羚(Capricornissumatraensis)野猪(Susscrofa)等和大型肉食性动物如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等提供了栖息活动的理想场所。
2.1.2农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是指以农作物为主体的人工生态系统。本区的农田生态系统主要以单、双季水稻为主形成的生态系统。此外,茶园、果园形成永春的旱地人工生态系统。
2.1.3湿地生态系统。永春湿地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溪流、人工水库、水塘、温泉、沼泽草甸等。永春优越的气候条件,丰富的森林资源,孕藏着丰富的水利资源,不仅为本区提供了大量的农业用水、人口和动物饮用水、电力用水等,饮用水是泉州山美水库的主要水源供应地,而且为大量的鱼类、两栖类、水生植物、无脊动物和微生物提供了栖息繁衍的场所。
2.2 永春地区物种的多样性
物种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物种的变化。一个地区物种的丰富度除用数量来衡量外, 常用分类学多样性来测定。根据现已查明的物种比较分析,永春地区物种的多样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物种多样性高度丰富
从表l可见,本地区的哺乳类动物、鸟类、爬行类、两栖类以及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种类数量,都分别占全国一定比例,其中有的种类几乎占了全省此类物种的所有科属。此外,从植物区系成分分析看植物区系成分复杂,包括了世界分布属数59属,动物区系成分也较复杂多样[5,6]。
2.2.2物种的起源古老、特有性高。永春县地处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特殊的气候条件和独特的地质结构以及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形成复杂多样的山地小环境气候,为各种生物提供赖以自下而上的良好生态条件,且由于受第四纪冰川影响小,分布有许多古孑遗植物、中国特有种和具有重要科研经济文化价值的珍贵、稀有种。如源于中生代白垩纪以前的植物有蕨类的里白 (Hicriopteris glauca),华里白 (H. chinensis)、芒萁、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等;裸子植物的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罗汉松 (Podocarpus macrophyllus)、百日青 (P. neriifolius)、竹柏 (Nageia nagi)、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 等 ; 还有被子植物中的壳斗科、樟科、木兰科、金缕梅科等的许多种。且单种属植物有8种, 种子植物中属中国特有种有银杏(Ginkgobiloba)、钟萼木 (Bretschneidera sinensis)、油杉、观光木 (Tsoongiodendron odorum)、闽半枫 荷 (Semiliqui dambar cathayensis var. fukienensis) 等14属 , 占我国190个属的7.3%。列入我国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1种,其中Ⅰ级5种,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银杏南方红豆杉、水松、钟萼木,Ⅱ级14种,省级保护珍稀种69种。在动 物方面 , 属中国特 有种有毛 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华南兔(Lepus sinensis)、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等[4,5,6]。
2.3 永春地区生物物种遗传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是指种内基因的变化,它包括了同种的显著不同的种群或同一种群内遗传变异。目前遗传多样性的测定主要应用于动物园和植物园以及栽培、驯养的种和种群,而应用于野生种却非常少。一个物种是由许多具有非常丰富的遗传变异的种群组成,从而使其具有大量的基因型。永春具有丰富的野生物种资源,足可认为野生生物遗传多样性的变化是较大的。
3 永春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永春县于1984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牛姆林自然保护区以来, 又先后建立了自然保护小区、点46片,面积2 394.93 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67% , 至2010年自然保 护区、 ( 小区 )、点的面 积达4 077.48 hm2,占全县总面积的2.78%,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使该县常绿阔叶林能得到恢复和发展,为野生动物创造良好的栖息和繁殖场所,使生物多样性的演替能沿着良性方向发展。
4 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威胁
4.1 人口增长过快、人们对生物多样性认识又不足
1949年永春县人口只有24万人,而现有人口55万,人口密度从161人/km2 增加到375人/km2。人口增幅巨大,社会经济发展很快,人们对生物多样性认识又不足,特别是大跃进期间,全民烧炭,采伐大量原始森林,损失了几乎所遗留的全部季雨林,又忽视更新。文革期间又把许多寺庙作为破四旧毁掉,乘机采伐“风水林”。
4.2 人为活动加剧和经济变革
解放以后,由于生产飞快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公路遍布全县各个角落,小水电的开发利用;天湖山周边地区煤炭资源的开发;近段时间大量开垦茶园等,群众为了生产生活需要,采用现代化工具,大量开发森林,许多天然林被人工林所代替,阔叶树林被针叶树林所代替,地带性植被逐渐减少,野生动物又受到现代化武器所猎捕。
4.3 价值观上忽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效益的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把虎、豹、豺、野猪、豪猪、鹰、蛇等作为害兽、害鸟及害虫,见到即给予捕杀。为了增加粮食、水果生产,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森林建设中又忽视树种比例,强调杉木林、毛竹林基地要纯,忽视了生物多样性。采伐设计皆伐多,择伐少,天然更新和促进天然更新少,炼山、全面整地、全面抚育,缺乏保护母树林和珍稀树种。
4.4 外来物种的入侵
人们在引进外来物种时只追求新、奇、特,特别是在园林绿化方面,良莠不分,造成外来种挤占原生种,导致原生种(种群)消亡。
另外,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的危害,也直接威胁生物多样性工程;生态公益林划定和保护,立法和行政措施,经济和技术措施都较迟,造成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相对滞后。
5 永春县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
永春县是典型的森林生态地区。因此,要切实有效保护永春县生物多样性,必须充分明确保护对象和目前急需做什么。根据永春县生物资源的分布特点和保护状况,提出如下保护对策。
5.1 明确保护对象
永春县生物多样性保护应体现在全面保护辖区内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典型的地带性常绿阔叶林,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领域森林生态、湿地生态及分布地区及工程体系。
1)保护南亚热带季风雨林,在该县分布在桃溪流域海拔400 m以下的丘陵低山地区, 目前仅存残林和次生林。
2)保护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该县地带性的森林植被,生物物种最为丰富,也最为稳定的地区。
3)保护东、西溪流域及水库周围一重山的生境 ,该县是晋江上游的发源地, 境内千万立方以上的水库有3座,“红五一水库”和“文溪文库”、“龙门滩四级电站水库”,东、西溪流域及水库周围一重山的森林植被都要进行保护,并做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
4)保护特用林 ,在自然村落附近的山头地块、房前屋后的森林,寺庙周围及墓边的林木,即“风水林”,这部分森林一般有典型的地带性特征, 林分结构完整,树种繁多,不乏有名木古树。这部分森林对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和保持物种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加以保护和发展。
5) 保护的生物物种及分布地点, 该县珍稀和濒危植物,属国家保护的植物有25种,其中原生的植物有20种,动物有46种,其中国家保护的有23种,省重点有20种,都必须优先保护。
6)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体系,建立自然保护区系统,为确保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生态平衡,拯救珍稀濒危的物种资源,必须建立保护区,这不仅是对种质的保护,特别是对现在和将来有经济价值的遗传资源的保护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应多设立一批保护小区和保护点。
5.2 制定并不断完善和健全各种保护措施
按照保护对象的特性和生态特性,制定各种有效保护措施,不断完善和健全各种保护措施。
1)编制永春县重要物种和植被型保护研究规划,明确保护和研究重点。
2)加大对生态公益林的管护,制定切实可行管护措施。公益林护林员都要建立责任明确的考核考评制度,明确每个岗位(人)在管护工作中的职责。
3)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公民保护自然资源 ,维护生态平衡的自觉性。
5.3 完善和加强保护设施工程建设
1)健全保护管理机构 ,在机构改革中 ,要充实野生动物保护站的人员,增加保护管理经费。
2)在综合开发林业的同时,应扶持发展对生态影响小,生产效益高的生产项目。
3)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和现代通信,建立森林火灾预测警报和扑救指挥系统,改善森林防火条件。
4)建立森林病虫害预防体系,加强动植物出入境的检验检疫工作,防范于未然。
5)加大对保护区、小区点建设投资力度 ,确保生物多样性总体规划建设项目如期完成。
参考文献
[1]林彦云.泉州植物[R].2003.
[2]永春县林业局.永春森林植被[R].1985
[3]泉州市林业局.泉州市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报告[R].2002.
[4]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福建植物志编写组.福建植物志·第1~6卷[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994.
[5]中国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中国珍贵濒危动物[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保护生物多样化】推荐阅读:
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10-15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05-26
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05-25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06-27
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01-31
保护林业生物多样性的思考12-07
初中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知识点总结08-26
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与前途07-30
试析如何通过环境立法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