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与环境保护

2024-10-19

生物教学与环境保护(精选12篇)

生物教学与环境保护 篇1

一、加强中学生环境化学教育的重要性

在工业发展带给人类物质文明的同时, 又污染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 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 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 也更难消除。例如, 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 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 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觉察或预料到, 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 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 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 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 威胁人的身体健康 (例如1953年10月发生在日本的水俣病事件, 1986年11月1日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 , 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 也造成社会问题,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

二、结合化学教学开展环境化学教育

1. 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对环保知识的认识。

随着社会需要的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有所增加, 如环境保护新内容、新能源、海洋、卫生保健食品等方面内容, 并着重于理论联系实际。教师既可讲授空气、水体、土壤、森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又可对生态环境好的地区和污染严重区进行对比, 还可以简明介绍当今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 以讲座、竞赛等形式让学生提高认识, 使学生明白监护水源———保护水源就是保护生命;慎用清洁剂———尽量用肥皂, 减少水体污染;随手关灯———省一度电, 少一分污染;减用空调———降低能源消耗……让学生深切地感到环境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2. 针对当前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引导学生分析污染引起的生态问题, 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运用学生已有知识, 引导分析“温室效应”, 使他们了解到由于大气层CO2浓度逐年上升, 太阳能辐射的一部分———地球红外辐射热不能透过大气层, 因而造成“温室效应”, 使地球表面升温、冰川融化, 许多岛屿被海水淹没直接影响着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 从而提高对控制“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的认识。还应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人类必须控制战争和固体废物燃烧、提倡低碳生活、大力发展森林等结论, 以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再如, SO2形成的酸雨和酸雾危害也是相当地大, 主要表现为对湖泊、地下水、建筑物、森林、古文物等构成腐蚀。同时, 长期的酸雨作用还将对土壤和水质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害。学生通过学习可知SO2主要来自于燃硫煤, 煤燃烧产生的SO2在空气中一部分转化为SO3, SO3、SO2跟雨水反应形成酸雨。因此预防酸雨要从源头抓起:调整能源结构, 优化能源质量, 提高能源利用率。还可以分析臭氧空洞的形成原因、危害、如何预防等, 进而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3. 通过实验把环保转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我国公民环境意识较差, 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使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首先就要从学生做起, 从课堂做起。在做制取CI2、NO2、H2S等有毒气体时, 应强调学生注意对制取气体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化学药品用量的适当 (尽量采用微量, 只要达到实验效果明显即可) 、以及设计吸收尾气的装置等实验完毕, 还应将废液集中倒入废液缸中, 可回收的尽量回收,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把环境保护转化为小公民的自觉行动。

三、通过现有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

为了防治环境污染, 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这些环保法律法规;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 取得当地环保、水保、森保等部门的支持, 通过画报、知识竞赛、小论文等对他们进行宣传。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 以提高学生对环境管理、环境文化的认识。

摘要:人类生存必须依赖的自然环境有大气、水体、土壤等, 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 相互利用, 人类既是环境的创造者, 又是环境的利用者。因此, 人们要在建设的同时考虑到环境的影响, 树立环保意识。环境污染主要是化学污染, 很多环境问题的解决要依靠化学的方法,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境化学的教学, 是提高国民环保意识的一种重要途径。经过多年的化学教学实践, 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五个方面来实施。

关键词:化学教学,环保意识

生物教学与环境保护 篇2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教学任务:

1.导入:从水资源的地球分布入手,分析各国及我国各个城市的用水情况,让学生感受到水资源对我们的重要性,从而为后面的节约用水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做好铺垫。

2.由于水资源不是取之不竭的,所以水污染的危害就显得更严重。图片展示几种水污染的情况,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环保的必要性,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让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小组合作完成探究课题,引导学生大显身手,探究出多种治理水污染的方法,巩固了知识,又增长了技能。

4.污染包括水资源的污染与空气的污染,过度到空气的污染知识。主要了解酸雨、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空洞等方面,使学生从真实的画面中真切的体验到洁净的空气对我们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5.以挑战自我的方式巩固和测试。

6.课后作业让学生以《我与环境保护》为题,谈谈学习后的感受及如何从自我做起保护环境。

初中化学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 篇3

[关键词]化学教育 环境保护 初中化学

化学与社会、环境的联系十分密切,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都与化学有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环境污染其实就是化学元素对环境的污染,而环境的治理还得运用化学知识。因此,作为化学教育的主阵地,化学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作为化学教师,我们有责任从学生抓起,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现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一、以化学知识为依托。认识环境问题

在执教人教版初三化学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编者在编排环境教育内容时,主要涉及以下方面:学校的周围存在哪些环境问题?环境污染源在哪里?哪些因素在影响环境?这些环境问题已经造成了哪些危害?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有哪些?这些问题都是在学完相关的化学知识后提出的。例如,在“空气的组成”知识中,安排有相应的环保知识“空气的污染及防治措施”;“水”中安排有“水体污染及防治措施”;“一氧化碳”中安排有“一氧化碳的毒性和对空气的污染”;等等。因此,化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紧扣化学课程标准,以课本为依托,详细地列出课本中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点,有计划、有目的、分层次地开展环境保护教育。

以《自然界中的水》一课为例,学完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后,同学们已经能够体会到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虽然地球上的水储量是巨大的,但能被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十分有限。随着社会的发展,水体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主要表现在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和养殖业污染。这部分知识可用PPT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感受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紧迫感,并联系自身的实践,反思自己的行为有没有在无形中对环境造成污染。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深化学生的化学知识,加深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结合化学原理。寻求环境治理方法

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科学探究,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当然,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要掌握相应的原理,学会处理废弃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例如,在演示“硫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时,要让学生知道二氧化硫是一种有毒有害的气体,它是大气的污染物。那么如何减少二氧化硫对空气造成的污染呢?在此,可以将这个问题作为课外作业,让学生借助网络,制成专题报告,最终形成有效的处理方法:在集气瓶底部铺设氢氧化钠溶液或石灰水等,将实验中产生的二氧化硫吸收掉,避免它们逸散到空气中,形成大气污染。当然对于这部分知识,教师也可以采用另外一种教学形式,即建议学生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收集雨水,并用pH试纸来检测它们的酸碱度,让学生切身感受酸雨的形成及其对农作物和建筑物的伤害。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工业上制取硫酸和煤炭的燃烧均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你能否想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最终形成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使用脱硫煤;对产生的尾气用石灰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开发新能源;等等。

三、回归社会生活。增强环保意识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了解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环境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峻性和治理环境的紧迫性,积极主动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开展环境保护教育,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方法,而在校本课程教学中,实施境环保护教育则是众多学校的通行做法,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轻松地将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知识和社会生产、生活充分地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参观,做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它们的工作流程和生产原理;聘请环保专家开展环保讲座;组织学生兴办环境小报,在校园内宣传环境保护活动;以“镇区白色污染形成的原因和处理方法”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将学生的成果以板报或者校报的形式呈现出来;等等。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严重的环境问题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只有面对,不能退缩;只有治理,不能放纵。我们要不断地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危机意識,培养学生环境治理的基本方法和理念,并由他们去影响周围的人们乃至整个社会,运用全社会的力量来完成环境保护的使命。

《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实践与探索 篇4

一、基于课程特点, 构建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内容体系

环境保护概论作为非环境专业的公选课, 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希望在传授环境保护知识的同时, 激发学生保护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热情和责任感, 使学生成为保护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骨干和核心力量。选修环境保护概论的非环境专业学生的专业不同, 基础各异。根据这一特点,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我们打破任何一本教材的编写体系, 在全面系统的基础上, 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设置若干专题, 增大选修课程的空间度。本课程分七个专题:第一专题:概述和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第二专题:环境要素 (水, 气, 固及土壤) 污染及防治, 第三专题:噪声及其他物理性污染及防治, 第四专题:环境管理和环境影响评价, 第五专题: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和清洁生产, 第六专题: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传统的环境保护概论相比, 增加了一些环境社会学和环境伦理学的内容, 培养学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掌握运用社会学、管理科学的知识保护环境的能力, 激发非环境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学内容紧密围绕现代环境保护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在保留经典知识的同时, 将视角立足于全球, 把环境保护的前沿技术与发展趋势纳入到课程中, 形成了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教学内容体系。为学生在今后工作或进一步学习中, 将环境保护知识向本学科渗透, 同时获得新的灵感或创新性思维。

二、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 探索立体化教学方式

在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 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 探索了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课堂专题研讨、多媒体及音视频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式教学”就是以学生知识背景为基础, 由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达到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的效果。案例教学是现今大学教育中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讲解“水体污染与防治”时, 以松花江硝基苯事件、太湖蓝藻爆发及海水赤潮等实例, 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国环境污染问题频发的严重程度;讲解“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时, 以八大公害事件中的水俣病和骨痛病为例。通过这些实例, 可以使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 从中得到警示进而培养其环保意识。课堂专题研讨也称换位教学法, 即师生角色换位法, 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每讲完一个专题, 布置几个相关的小主题, 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 制作ppt文件, 上课时抽查部分学生讲述自己准备的内容, 并对讲得好的同学进行奖励。很多学生感到新鲜有趣, 在好强心理的驱使下, 制作出了有视听震撼效果的多媒体文件, 引起班上同学的一片赞叹, 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更为浓烈, 效果更好。多媒体教学是把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形式集于教学之中, 并利用其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 通过视觉和听觉, 全方位地启迪学生思维, 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比如讲解环境要素污染与防治时, 可以采用多媒体展示各种水处理构筑物对污水的处理过程, 各种除尘装置的结构和运行过程, 各种焚烧炉的结构和运转过程以及垃圾填埋场的底层防渗结构等。这些多媒体辅助材料的使用, 无疑大大丰富了教学的形式和方式, 不仅使学生能更形象地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这些环境技术, 而且通过视听信息的同时轰炸, 必将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提高了教学生动性和教学效果。

三、改变传统考试考查方法,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是集素质教育、道德教育和科学知识教育为一体的交叉学科, 因而考核既要体现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还要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 采用传统课堂提问、作业及课堂专题讨论形式, 这部分占40%。实践和创新能力考核,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专业方向, 选择有关专题, 例如要求学生对家乡或学校周围环境状况进行调研等, 做读书卡片和读书笔记, 最后完成一篇课程论文, 并用多媒体课件在班上宣讲, 占60%。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法, 既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原理和概念, 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将环境保护素养的提高寓于教学实践中。

四、组织学生参加志愿环保活动, 提高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概论不仅仅是使学生了解环境保护专业知识, 更重要的是树立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 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首先, 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身边的环境问题, 如大量使用的一次性餐具, 随手丢弃的废纸、矿泉水瓶、饮料罐等固体废物污染;教室的长明灯、水管长流水等资源浪费;化学实验室废水排放污染等。根据所学专业知识提出解决办法, 把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融合, 提高自身的环保素养。其次, 结合学校环保社团, 举办环境专题辩论会、环境知识竞赛、环境宣传主题班会, 创办环境宣传报来学习和宣传环境保护。第三, 开展一些实践活动, 如废旧电池回收、杜绝“白色污染”,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环保工作当中, 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有效地改善现在的环境现状。高等学校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的环境素质教育是环境教育全民化、全程化的主要对象和实践者, 但是这方面的教育教学, 无论是教材建设还是教学内容与方法上, 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和提高之处。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 教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是教学实践的一点体会, 以期能促进交流, 提高我国高校环境教育教学的水平。

摘要:近年来, 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各高校都相继开设了环境教育类公选课程, 并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作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 着重阐述了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探索、考试考查形式和实习实践活动的改革等, 以期推动我国的公共环境教育。

关键词: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考核

参考文献

[1]刘树铎.环境问题成为公众关注最大焦点[N].中国经济时报, 2007-01-16.

[2]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 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4.

生物教学与环境保护 篇5

河南省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屈伟杰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生物与环境教学方法研究 篇6

关键词:生物;环境;问题;方法

生物与环境共同组成了一个巨大的生态圈,生物与环境教学就是对两者关系的研究,并期望通过这类教育,提高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从而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优化我们美好的家园。

一、我国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人类在生存活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现在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健康发展的一大难题。我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在生产过程中随意破坏我们的环境,导致我国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据可靠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污染物排放量可以达到约4300万吨,这项“纪录”在世界排名上居高不下。

二、生物环境教学有效方法分析

课前,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产品,创设有效的教学场景,如蓝天白云、碧海蓝天与乌烟瘴气的画面,让学生通过对比,直观地感受到环境的重要性;然后教师可以提出疑问:在工业厂区与公园中,那种环境下人们会感到舒适呢?为什么?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上述问题的引导,提出生物与环境教学中光合作用以及温室效应的知识点,教师通过循环图讲解,对光合作用原理以及过程进行分析,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并让学生独立进行思考。

在知识点讲授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探讨本节课学习具有哪些现实的意义。学生通过探讨、总结,不仅能够有效地巩固相关的知识点,同时也能够更加认识到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展示收集好的一些由于生态、环境破坏而造成影响的报纸、图片、视频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养成环保的良好习惯。

综上所述,生物与环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课堂导入,并在课堂中展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让学生直观到感受到環境与生态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为我国整体环境保护工作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生物教学与环境保护 篇7

冶金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 冶金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是相当严重的。近50年来, 工业发达国家发生了几十起重大公害事件, 其中有代表性、闻名于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中, 就有四件其直接肇事者就是冶金工业。虽然各冶金企业已积极探寻、实施各种措施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但由于冶炼工艺自身的特殊性, 冶金行业面临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在确定钢铁、有色、建材、电力、轻工等重点行业准入条件时充分考虑环境保护要求, 新建项目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准入条件和排放标准。已无环境容量的区域, 禁止新建增加污染物排放量的项目”、“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法规, 加大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的力度。把淘汰落后作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冶金企业环境保护》课程定位

在冶金工程本科教育中, 开设《冶金企业环境保护》课程, 旨在使冶金工程专业的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 了解在钢铁冶金和有色金属冶金过程中会产生哪些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及噪声, 了解“三废”及噪声的产生过程及特点, 并掌握回收、处理、利用这些废弃物的相关技术与方法。通过此, 从而使我们培养的冶金工程专业人才具有较好的环境意识, 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并且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到有意识地保护环境和防治环境污染, 实现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通过与同学言谈交流, 发现许多值得思索的问题。首先, 相当数量的学生环境意识非常淡薄。在他们的意识形态中, 社会要想发展, 就必须向大自然索取能源和物质, 环境必然要受到破坏, 如果要保护环境, 社会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其次, 一些学生认为, 人们一直都在谈论各种“危机”, 但是人们仍然生存得很好, 对于环境问题也小必“大惊小怪”, 人们自然会找出解决的办法。甚至有人觉得, 环保是国家的事, 个人力量微薄, 起不了什么作用。[1]再次, 是学生的环境基础知识相对比较缺乏, 没有深刻理解人与环境的依存关系, 没有客观意识到我国环境问题的严峻现状;没有系统掌握冶金工业污染物的形成、转化及其对人体的危害知识, 没有切身体会到人们因破坏自然环境所付出的代价。最后, 是一部分学生认为, 学习环境保护知识是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任务, 对冶金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没有太大必要。

2. 可用教材过于陈旧、教学内容不够完整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 一本好教材是教学质晕的保证, 教师欲把本学科、本课程方面最基础的理论知识、最新近的发展动态等传递给学生, 教材涵盖内容必须与时俱进。目前, 关于《环境保护》、《环境学》、《环境科学》等方面的教材多达十几种, 而具体针对到我们冶金工程专业进行环境教育的教材则是数量少、内容旧且散。数量之少显而易见, 钢铁和有色冶金两大块加起来为8本左右;内容旧主要体现在一些老教材中所介绍的数量指标及防治污染措施没有进一步更新;内容散也是教材选取过程的一大难题, 比如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冶金过程污染控制与资源化丛书”, 内容非常翔实, 数据及工艺说明也非常准确、新近, 但如用作教材, 因丛书共计包括7本, 学生作为教材购买有些不太实际。

因此, 目前多采用林肇信等主编的《环境保护概论》一书, 该教材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生态学、资源保护、环境污染、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管理、环境经济、环境法、环境标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在了解这些基础知识的同时, 教师再结合其它教材给学生讲授冶金行业环境保护的具体内容。

3. 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受限

传统的《冶金企业环境保护》课程是采用讲授结合板书的方式, 虽然这种方式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具有逻辑性、渐进性, 但该形式的也存在着不足, 一是对于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 板书过程就需要占用一定比例, 因此课堂所传输的信息量相对就少;二是由于板书的不可调节性 (大小、角度等) , 不能保证坐在后排的学生能清楚地看到黑板上的字体, 所以教学规模较小;第三也是最大的一个不足就是教学过程缺乏形象生动性, 比如在介绍炼铁过程的污染源时, 对于焦化、烧结和球团、高炉生产等具体的工艺过程, 不可能形象地展现在黑板上, 只能是教师加以叙述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发散想象, 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

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针对《冶金企业环境保护》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且从优化教学模式、强化教学效果的角度出发, 个人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不断改进。

1. 强化学生学习意识

鉴于冶金工程专业学生对《冶金企业环境保护》课程的重要性存在的种种认识不足, 作为专业课教师, 首先, 应该努力使学生受到必要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教育以及较为系统的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的教育, 以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并使他们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自觉执行者。同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 结合冶金工业实际生产工艺, 向学生灌输开设《冶金企业环境保护》课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 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实践, 尤其是教学内容的选择, 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学习冶金工业环境保护知识对其以后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发展所具有的实际意义。

2. 精选、更新教学内容

第一是精选教学内容, 亦即教学内容的取舍重轻。同样的一门课程, 根据专业设置、课程性质的不同, 教学内容也应适当调整。冶金工程专业主要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 掌握冶金工程学科基础理论和生产工艺知识, 熟悉冶金机械和冶金环保等相关知识, 了解本专业和相关学科的科技发展动态, 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能在冶金领域从事生产、设计、科研和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因此在讲授《冶金企业环境保护》时, 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侧重向学生介绍环境的工业污染、冶金生产过程中主要污染物等概念。相应的在进行环境污染机理研究及基本治理方法时, 可着重对冶金过程中“三废”的处理与再利用进行讲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此外, 在逐步积累收获一线教学经验后, 可以编写讲义的形式, 解决该课程教材选取困难的问题。

第二, 要及时更新教学过程中引用的数据、案例。其中, 案例教学法作为从国外引进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 已在许多学科中得到了应用。案例教学与课堂中举例有一定的区别, 课堂举例教师是主导, 通过其说明一个道理, 传递给学生某种理论;但同样是单向灌输方式, 案例教学则能使学生参与其中, 转变为学生的一种模拟实践活动, 是类较高层次的训练方式。比如, 教师在讲授工矿业固体废物的处理方法之筑坝堆存法时, 就可选用新近发生的“某某尾矿库溃坝事件”作为教学案例, 通过引导、调动学生对该事件发生的技术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 加深学生对所学筑坝堆存处理方法相关知识点的掌握与记忆。

3. 创新教学模式

第一, 同时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教学过程实质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 只有让学生参与、融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 才能使他们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乐趣, 因此, 更需注重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比如在讲授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冶金企业环境保护设计等内容时, 可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式即传递接受的教学方式, 这是因为这些内容相对比较确定, 同时又是跟国家的环境政策与发展水平等很多因素有关, 并不是个人力量短时间所能探究和创新的;而讲授冶金工业噪声源这部分内容时, 我们可以从冶炼工艺所需设备讲起, 由此启发学生来联想各个工艺段主要的噪声源, 并总结掌握各个工艺段噪音的分布及具体特征;

第二, 教学手段方面, 应是课堂讲授和多媒体技术教学相结合。采取传统的讲授结合板书的教学方式, 事实上就是按章节平铺直叙、灌输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上教师讲不活, 学生也学不活,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我们在讲授《冶金企业环境保护》这门课程时, 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有一个感观认识, 并不能是比如老师在津津乐道某个工艺段污染源为何, 而学生脑海中却一片茫然或并不存有一个很清晰的图像。而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 可以把声音、文字、图片、图像和动画等媒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使教学过程气氛活跃、形象生动, 增强学生感观上的认知, 从而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讲授冶金生产对大气污染的内容时, 就可适当投影一些在实际生产现场拍摄的图片, 并设置相关的启发性问题让学生思考, 以此加深学生的认识。

第三, 紧密联系实际, 部分内容实行精讲。首先, 现代教育的发展, 必须与社会实际统一, 这要求在教学中剔除陈旧过时的内容, 强化概念性的理论知识, 井充实新涌现的科技成果;其次, 《冶金企业环境保护》作为一门选修课课时较少, 而其涵盖的范围和内容却非常广泛, 不可能在规定的学时中将所有内容都讲到, 因此要求教师要精讲。再次,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也要求教师必须紧密联系实际, 部分内容实行精讲, 我们在授课时, 通过具体的环境问题或公害事件来讲解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或通过一些具体数据使学生清楚了解我国的基本环境情况, 同时也要适当培养学生一些参与环境保护的途径。[1]比如在介绍环境影响评价内容时, 可通过讲解《某某钢铁基地环境影响评价书》专题, 使学生了解新建钢铁基地的有关法规和环境标准, 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程序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基本内容, 并熟悉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等, 因为与所学冶金专业相结合, 学生乐于接受这种授课形式。

冶金行业环境保护工作任道而重远, 从教师的角度出发, 我们希望通过加强对在校冶金工程专业大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基础知识的介绍、环境保护主要方法的讲解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灌输, 使得冶金行业环境保护形势不断改观, 逐步实现可循环冶金生产流程, 整个冶金企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兼具冶金产品生产功能、能源转化功能及社会废弃物处理功能的载体。

参考文献

[1]黄进.《环境学概论》选修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 2006.4.

[2]刘守江等.高师院校《环境保护》课程教学中的思考,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2.

[3]晏慧娟等.冶金专业课程的多媒体教学 (CAI) 探讨, 福建电脑, 2007.12.

有效教学与教学环境 篇8

从一场教学教研科研报告会就可以看出一所学校的工作状态。好的学校里的骨干教师都非常自觉地维护会场的秩序, 认真听,认真记,认真思考,很少有出出进进、睡觉、大声闲谈、 接打手机等现象;而差的学校呢!正好相反,让做报告的人哭笑不得,非常失望,一点价值感都没有。在一所好的学校,讨论有效教学问题是能够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而在一所混乱的学校中,对有效教学进行指导交流,就类似于对牛弹琴,收效甚微。因此,学校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先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工作环境,让教师在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学习工作。

一、开展有效教学,要认清环境的重要性

1.环境可以成就人的一生,也可以毁人一世。刚毕业的教师到任何学校,他的初衷都是想把工作做好,得到领导认可, 同事厚爱,学生喜欢,家长信赖。这也是家长把自己的小孩送到学校时由衷的嘱咐和期望。如果把他分到一所好的学校, 他的愿望很容易实现,坚持下去,很容易成为名师;如果把他分到一个很差的学校呢!干着干着就同流合污,永远也没有什么成就。

2.人挪活,树挪死。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学校中的表现往往不一样,在积极向上的学校氛围中工作是积极上进的,在消极混乱的学校氛围中工作是消极下滑的。如果把一个非常积极的教师调往一所落后的学校中,他想积极地干好工作都很难,因为有一批不思上进的教师拖住他的后腿不让他前行, 你积极了,干好了,他们会说风凉话;但如果把一个思想落后的教师调往一所名校中,就有可能达到“人挪活,树挪死”的效果。

3.环境一样,但成效不一样。同一地域不同学校的教学质量是不一样的,有时差别很大,原因何在。主观上,就在于教师的教学状态不一样,即工作的有效性不一样。同一学校的不同年级的教学质量是不一样的,有时差异很大,原因何在。这肯定与年级工作的有效性不一样。同样,同一年级不同学科组的成绩有差异,肯定与学科组的整体工作氛围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学科带头人的协调能力、专业能力、带头作用等有很大关系。同一年级、同一学科不同教师的成绩差异很大,关系最大的恐怕就是他本人的素质高低了。

二、开展有效教学,应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放在首位

教学是否有效及有效的程度,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应该是教师的积极性。一个人一旦有了责任心,就会有发自内心的主动性、积极性,他不但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而且会创造性地去干好工作。他的这种工作表现,在一般人看来是很累很苦的,但自己会觉得很幸福。一个人的积极性来自哪里?主要是来自个人内心的渴望,但与个人所处集体的工作氛围有很大关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在积极的环境中使人奋发向上,在消极的环境中使人颓废。学校的工作氛围是否积极向上与学校的领导有很大关系,特别是与学校一把手有很大关系。校长的思想很重要,但落实更重要。校长的第一要务应该是整顿教学环境,先充分调动教干的积极性,再与教干一同去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再与教干教师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工作积极了、学生学习积极了,没有搞不好的教学。

要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优化教育教学环境, 创造一个风清气正、积极向上、勇攀高峰的教育教学氛围,这个氛围的主要缔造者就是校长。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好学校必须有一个好的氛围。好的学校氛围是开展有效教学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最基本的前提。

三、开展有效教学,校长对教学环境的创造至关重要

校长很重要。校长的人品、亲和力、办学思想、制定的规章制度,以及其对制度的执行力度等,对教学环境的创造至关重要。

1.制定科学民主的规章制度来规范教学环境。魏书生对学生最重要的管理方法就是科学民主,对教师的管理也应该是科学民主。制度的制定、教学理念、教学思路的实施,评先树优的办法等都应该广泛征集领导群众的意见,使制定的制度和方案符合广大教干教师的心意,这对制度方案的实施是有益的,对教干教师积极性的调动也是非常有效的。经常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拉近领导与群众之间的感情距离,容易提高群众的积极性。

制度的实施与执行必须公平公正合理透明,灵活性要有一点,但绝不能太大,否则,时间长了,制度就不是制度了,就会降低教干教师的积极性;制度的执行要有连续性,不能今天这样,明天那样,特别是对教师的奖惩、评先树优、职称评聘等,不要天天变法子,要突出前勤,突出一线教师。

2.教干要模范带头,先行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干及其家人、亲戚等首先要带头遵规守纪,积极地公平公正透明地去落实学校的规章制度,维护制度的尊严。其次,领导班子要团结协作,努力工作。学校乱套首先是从领导班子开始的,群众是会见风使舵的。不团结就会不和谐,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人就会不幸福,不幸福就干不好工作。努力工作可以减少很多的是是非非,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干部,干部,先干一步。教干具备奉献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对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但也不否认,即便教干带头,群众也不跟着你干;但可以肯定地说,教干不带头,群众更不跟着你干。

3.教干要管要理,维护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干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管理,如果不管不理,那就不是教干。学校混乱,教师犯错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教干对出现的问题不管不理,听之任之;二是教师本人的素质不高。学校混乱,工作不能正常有序运转,首先领导班子的责任最大,不要去怨教师不积极。 在管理中,教干一定要避免“不好意思”的现象,即教师违背了学校的规章制度,教干不好意思点出,而这个教师又不自觉, 时间长了,犯错误的教师越来越多,学校必然走向混乱,良好的教学环境就被破坏了,教师的积极性会越来越差,有效教学的开展就会流产。

4.教干要有人文关怀,提升良好的教学环境。学校管理方式有三种:权管、制度管理和人文管理。最差的管理显然是靠手中的权力来管理,即领导想怎么办就怎么办;管理的最高境界,也是很难实现但又是最好的管理就是人文管理。因此, 制度之下,特事特办,只要群众理解认可,也是无可厚非的。 如真正有病不上班的教师,大家都会谅解、同情的,但无病呻吟、小病大养的人,对群众的影响极坏,甚至破坏了学校的规章制度。

5.走专业发展之路,创新教学环境。社会在发展,文化在进步,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模式等也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 否则就会束缚教师的工作。同样,教师的教学也必须常教常新,否则就会职业倦怠。学校必须建立专业发展共同体的长效机制,有利于教育教学的研究,特别是团队之间的业务切磋。

外出学习,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往往是素质高的人,积极性也高。所以说外出学习,不单是理论和经验的学习,对积极性的提高也至关重要,当然也会改变学校的教学环境。

生物教学与环境保护 篇9

环境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单靠经济、科技等手段和政府力量能解决的,还需要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使大家从思想上认识到环境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密切联系及其利害关系,从而从行动上保护环境。尤其是年轻一代将是未来环境保护的中坚力量,因此在高等院校中普及环境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门公选课程,“环境与健康”课程面对的更多的是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如果内容涉及太深,会有碍于学生的学习,并降低学习积极性。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环境与健康的相关内容,该课程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方方面面入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寓娱于教,让学生们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一、课程内容设置

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我们不能完全照搬书本,也不能一味只考虑或迎合学生的喜好。完全照搬书本,将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若只考虑或迎合学生的喜好,就可能会导致教学的内容没有深度,使学生学不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因此,只有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去研究教法与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才有可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学内容除了书本知识外,还应该根据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增添最新的知识内容,时刻保持与前沿接轨。

本课程首先从人类环境的基本理论入手,让学生对环境的概念、环境的基本结构、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有所了解,并从总体上介绍环境污染与健康的关系,让学生从整体了解课程的内容结构,以便于今后系统地教学与学习。除此之外,本课程还增加了近年来社会比较关注的环境安全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对最前沿的东西也有所了解。这主要是让学生在广度上加深对整个课程的了解。

在介绍了基本理论和总体框架后,本课程教学以“环境与健康”为主线,从大家经常接触的几个方面入手,全面介绍了水污染与健康、大气污染与健康、物理污染与健康、农药污染的危害、食品安全与健康,以及目前人们普遍关心的室内空气污染与健康的关系,同时还介绍了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等内容,在深度上加深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解。

具体课程安排如图1所示。

二、教学手段

从学生接受的角度而言,如果只是纯粹的书本或板书讲解,而不将相关内容与现实联系起来,将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尤其是本课程主要是针对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所开设,对于那些没有接触过其他环境类相关课程的学生而言,枯燥的教学只会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因此,本课程教学采取了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使学生易于接受。“环境与健康”课程所采取的教学手段主要有:

1. 采用课件教学

改变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制作课件,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硬件。课件可以集文字、图形、声音等各种形式于一体,这样更加形象和直观,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介绍大气污染与健康时,将大气污染源及大气污染进入人体的途径的相关图片加入到课件中,给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感受,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什么是大气污染源,大气污染是如何进入人体的;在讲解农药污染的危害时,将农药进入人体的途径以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加的直观、形象,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2. 结合实例

在讲课过程中,结合实际案例,不仅能充实教材教学的内容,同时实例与文字的结合比单纯的文字叙述更具有说服性,它使得学生对这些内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增强了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水污染与健康时,结合大家所熟悉的中石油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所引发的松花江流域重大水污染事件来进行讲解;在讲到大气污染与健康时,增加全国首例大气污染环境事故案——安化“5.8”中毒事件,以此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并且,在案例讲解的最后,提出一些问题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思考,加强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3. 影片教学

影片教学的特点是视听并用,能充分地发挥学生感官的作用。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媒体,也是一种形象化的教学媒体,能真实地再现客观事物,并能以形象的方式展示客观事物,有助于把复杂的难以理解的事物变成简单易懂的事物。影片教学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容易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注意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感知、理解、巩固、记忆、应用五个环节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的课程教学在每节课末尾都安排了影片播放,播放与本堂授课内容相关的影片,使学生能够对当堂课所学的内容有更形象、更深刻的认识。这一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和支持,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是一种“双赢”的教学手段。

4. 其他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采用课件教学、结合实例与影片教学等手段外,我们还穿插了一些新的前沿知识和时事要闻,使学生能够了解“环境与健康”当前的动态,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书本内容。

另外,我们还为学生推荐相关的网站以及相关的书籍,使大家能在课后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进一步深入地学习。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或者有新想法,都可以在同学之间或与教师进行交流讨论。

三、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十分重要的,足够的反馈与交流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果,利于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也利于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在“环境与健康”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教师讲授,或者采用影音播放的形式,而学生所做的只是听、看、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不强。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形式来达到增强互动性的目的。

此外,可以开展一些“专题”讲座,以弥补课堂教学的单一灌输,并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带来多个不同的思考视角。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请一些遭遇过环境污染事故的人来讲述他们的亲身经历;也可让学生课下收集相关方面的资料,并在课堂上对其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这门课程的体会,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目前,我国的发展已进入环境高风险时期,环境污染突出地影响到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普及环境教育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以“环境与健康”课程教学为例,介绍了其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手段,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公选课,环境与健康,教学

参考文献

[1]程胜高,但德忠.环境与健康.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2]田文敏.论高效开设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的必要性.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5.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学策略 篇10

一、单元内容目标化,知识能力一齐抓

在具体教学中,我把每个单元的内容分成基础知识目标、能力养成目标、实验实训目标、课外阅读目标和参观实习目标五部分。在每个单元的第一课,就把本单元这五部分内容以图表的形式让学生知道,并使目标具体化,突出重难点,让学生心中有数,还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分层优化。在基础知识目标特别针对教程理论性强的部分,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植物为什么会有各种颜色的叶子?树叶为什么春天是绿色而秋天会变黄?等等。通过目标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使知识生动形象

植物课教学内容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从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到植物生长所需的光、水、土壤、肥料。但具体到每个细胞的结构,却比较抽象,为使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做成精美的PPT,声音加视频播放。如,讲到“植物的细胞”这部分内容时,把植物细胞的各种不同形状、细胞的结构等做成动画,改变了枯燥的课堂,使学生乐学、易学,印象深刻。

三、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百闻不如一见,更不如一做,要真正掌握实验技能,必须自己亲自实践,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教材上比较抽象的内容,只有亲自试验才会有大收获。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一切实验资源,让学生自己动手,并从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给学生一个直观深刻的印象。如,在学习植物分生组织和成熟组织的观察实验中,我们先复习了显微镜的各个部件及取镜、对光、放片、低倍高倍物镜的使用方法等,然后引导学生从预先准备的实物材料上切片,在显微镜下亲自观察,并把观察结果自己动手绘成生物绘图,从而牢牢掌握教材所学。

四、重视参观实习教学,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

实习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我们通过深入实习、走访、调查,查阅获得直接经验知识,不但巩固所学,而且培养实践能力,也使学生更加热爱本专业课。如,植物花、果实、种子的形态、结构的观察,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采用不同的实习方法。在学习“植物生产与土壤培肥”一节时,对于土壤和肥料、土壤组成各方面知识的学习,我们重点采用课外实地采集样品,亲自操作,到有关部门调查参观的方法。到农田、菜田了解植物生产需要的土壤、肥料、水分、光照等环境条件,到国土资源局、农业局、气象局实地走访技术人员,收集第一手资料等。通过这几个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培养学生观察、解决问题向生产实际学习的能力。

五、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科学评价学生成绩

在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的教学中,为使学生灵活地掌握课本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采用以下考核方式:(1)每节课一开始必考几道上节课重要知识点的题,为充分检查学生课后复习情况,也为新知识学习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临下课几分钟就本节课内容,准备几道测试题,检查学生当堂内容消化情况,并对考核结果详细记录,做到心中有数。(2)针对实验课多、知识点多的情况,每次实验课前,我会就实验前的导入思考题和实验结束的测试题,打印成活页纸发给学生,实验结束收回并记录成绩。(3)作为一门专业课,其中有一些社会实践,凡要求学生深入企业、事业单位、农场的活动,便通过学生就一些课题进行辩论赛和写实习报告等途径评价学生成绩。

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巧妙设疑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由让学生学,变成学生要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我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备课,在课堂上充当“小老师”,由学生讲课,课后批改作业,这一过程让学生对知识记得牢,理解得透,印象深刻。另外,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联系生活实际,设置一些精巧别致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兴趣,并提供一些阅读材料给学生,让学生找到答案并表述出来,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好的教学策略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因时、因地、因人创设多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摘要:植物生产与环境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着“重视实践,淡化理论,够用实用”的指导思想,通过学生实验和社会实践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成为学好课程及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生物教学与环境保护 篇11

摘要:近年来法学本科教育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法律职业技能的培育,《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应用型交叉学科,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对学生法律职业技能的培育。但目前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存在着师资来源结构和教学主体单一的问题,难以真正落实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育,这就需要对该课程现有的教学设计进行改革。面对法学本科教育应当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需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认真落实和贯彻该教学理念,摒弃原先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课堂内外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培养方式,为学生法律职业技能的习得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法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法律职业技能;教学设计;通识教育观;社会资源;教学方法;法律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6)03-0119-05

一、法学本科人才教学培养目标与法律职业技能培育

(一)关于法学本科教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争论

我国法学学术界对法学本科教育应该是通识教育还是纯粹职业教育的讨论由来已久,有泾渭分明的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主张法学教育是通识教育,他们认为法学教育即通过对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知识的教育、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等知识的传授,从而塑造优秀的法律人。第二种观点则主张法学教育是纯粹职业教育,他们认为法学教育即传授给学生作为法律职业者最基本的技能和素养,其中最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法律职业者特有的思维方式。[1]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通识教育观是与现代大学精神和功能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但法学教育仍然是一种专业教育,且具有较强的职业倾向性,这就使得理想的法学本科教育应是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使之在掌握法律基础理论知识、原理和制度的同时,具备法律职业者的技能、素质和法律思维方式。因此,在法学本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必须成为其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设计中法律职业技能培育的必要性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资源的日渐枯竭,国家、社会及民众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和担忧越来越多。与此相呼应,无论是国家层面的环境立法、执法及司法,还是公民层面的环境守法;无论在公民的环境维权领域,还是在企业的环境社会责任领域,对相应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但高素养的相关应用型法律人才却是匮乏的。因此,培育具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职业技能的人才,可以满足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要,同时也能拓宽就业途径,有效缓解法科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2]然而,传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设计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创新其教学设计,使之适应培育法律职业技能的要求。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作为2007年教育部增列的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随着环境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逐渐与法学融合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正因其与环境科学联系密切,使其不同于其他法学学科的特征就是自然科学色彩浓厚。因此,从法学角度研究环境与资源问题及其导致的社会关系和具体应对法律对策,必须以传统法律理念为基础再结合自然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将多学科研究的成果和方法融会贯通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研究之中,这也是决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交叉、边缘学科地位的主要原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交叉、边缘学科的独有特点增加了该学科教学的难度。因与其他法学学科相比要求更高,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时,必须同时掌握环境科学学科的相关知识。同时,《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应用法学,与理论法学不同,其最大的特点是实践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学科特征表现为独特的现实性、制度性、应用性,正是因为这些特征的存在,所以对于法学本科学生来说,仅仅掌握课本所描述的原理和法规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在掌握更广泛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法律思维进行思考,并能学以致用处理现实的环境法律问题。[3]河北经贸大学在2015年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设置为必修课程,较其他法学学科,其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师在教学中贯彻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与此目标相适应。

当然,法律职业技能的最终获得是全部法学课程教学合力的结果。每一门法学课程,特别是教育部确立的若干门法学教育核心课程的法学教师都应从各自的学科特点出发,为学生法律职业技能的习得而努力,并使这种努力在教学设计中得到具体的体现。如果不对传统教学模式设计进行有益的改革,法律职业技能的培育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当然,没有对法律职业技能的正确理解,教学设计也必然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传统《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设计

(一)传统《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设计的基本状况

传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与培育学生法学职业技能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在教学设计上,基本上仍局限于传统的灌输模式,忽视实践对法学教学的重要指导作用,教学中虽然涵盖了许多相关案例,但案例通常或者缺少代表性和典型性,或者应用较为简单、机械,只能有助于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不利于激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总结。总之,在传统《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设计中,没有完全体现法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应用综合能力的要求,法律理论、法律伦理与法律实践相统一教育目标的实现仍需努力;也没有全面把握该课程作为应用法学课程的教学特色,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进而突出应用法学的操作性;还没有充分挖掘课堂教学的引导功能,忽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也没有调适师生的课堂角色,教师没有做到自觉应变,还学生以主体地位。[4]因此,必须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设计进行改革,增强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培育合格法律职业人才的要求。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设计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师资来源结构单一。在我国,传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师资大多来源于法学的本科、硕士、博士应届毕业生。他们的理论功底相对扎实,但实践操作能力不足,课堂上通常也只能利用一些二手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案例材料,这就使其所授理论大多缺乏生动性,教师教得呆板,学生学得枯燥。可以说,传统的高校师资来源迅速弥补了法学师资的不足,但教师缺乏职业背景,缺乏法律实践经验,成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中法律职业技能培育的一个最大障碍。

2. 教育主体单一。我国目前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育师资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没有吸纳过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其中。这种情况极易导致学生的思维方式单一,重判断推理和演绎推理,缺乏对于解决环境与资源社会纠纷中的细节处理及事实分析的技能。因此,应当让社会资源参与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育中来,丰富师资队伍的构成。

三、法律职业技能培育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设计中的具体实践

(一)坚决摒弃纯粹理论灌输式的教学设计

与国内其他法学学科的教学设计相同,灌输式教学法一直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设计中的主要方式。这种教学设计至今未退出主流地位是有原因的,如其授课的信息容量很大、授课内容有体系、教学进度比较容易控制、能够和其他教学方法灵活兼容等,且这些优势不是其他教学方法可以轻易取代的。[5]这也导致像案例教学法、辩论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设计中较少被广泛应用,同时这些教学方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都比较高,需要教师提前作好充分的准备,比如合适案例的选择、问题的科学设计、思考和讨论的有效引导、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等。

法学教育的终极目的应当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认知和运用法律,而不是灌输纯粹的、既定的、凝固的“一堆”知识,西方国家法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作为我们有益的参照对象,其要义就是要避免形式主义,走务实之路。在此种教育理念下重新审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它既有根基深厚的基础理论部分,同时也有枝繁叶茂的应用理论部分,因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应注意摒弃纯粹理论灌输式的教学设计。

(二)灵活运用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

学生在有一定责任或任务的角色中学习,学习的动力将会更大,学习也将变得更为主动,这是现代教育心理学家的普遍认识。因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首先要在思想上实现教学思维的转换,在教学过程中尽最大可能地赋予学生以责任,从而促使学生变被动吸取知识为主动学习和运用知识。适应此种变化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设计可以有多种,比如案例教学法、辩论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等。

案例教学法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就涉及某个具体知识点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让该知识点在学生的认知体系中形成一种容知识、实践、理性为一体的立体范畴。为实现该教学目的,教师在讲授每一个重要知识点时,有必要援引一个经典环境案例,或者近期发生的影响重大的环境事件,并对案例进行问题设定,挖掘案例中反映的多层面问题,实现选取案例的利用价值。另外,为揭示知识深刻的理论背景,教师的讲授应穿透知识点的表面语义,将其放在具有学科整体性的参照系统中进行讨论,加强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同样,为揭示一些深层次的社会背景,在理论知识的讲授时,还应结合对相关社会事件和国内外形势的介绍,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某些环境制度或者环境法律法规制定背后的精神和意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立法内容,更有利于学生以历史和发展的角度分析环境法律制度的现实作用及其优势和缺陷。同样,在日常教学中就应培养学生自觉关注和跟踪环境立法最新进展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辩论教学法主要是就学科内重大学术或实践问题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按照辩论赛的规则,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辩论,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辩能力的有效方法。这种教学设计将学生置身于极具挑战和对抗的思辨氛围之中,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对辩论的议题作充分准备和讨论、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在无形中促进其对相关知识的积累和掌握。而且,学生通过对如何以最思辩的方式阐明本方论点、充分揣摩并有力反驳对方观点等问题的认真思考和准备,使得这种面临竞争时的讨论与一般课堂讨论相比更具深度、广度和全面性。当前,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务领域都还存在许多争议点,比如环境权、公益诉讼之公益内涵、环保法庭的设立是否具有必要性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一个新兴法律部门,在它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存在众多需要验证或辨明的问题,这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辩论教学法提供了沃土。理不辨不明,在课堂辩论的过程中,相信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学生都会逐渐养成对学习内容进行全面、深刻、具有反向性和多维性的思维习惯。

模拟法庭教学法是指教师在精心选择和设计相关案例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案件开庭审理过程进行实际演练,并在此过程中自觉转换身份进行诉讼的教学方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采用模拟法庭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环境法律知识解决实际法律案例的能力,提高学生环境司法职业能力;在着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培育其独立分析、解决问题以及语言表达、思辨等综合能力和素质,学生通过生动、直观的模拟司法行为,加深了对陈列于教科书上抽象的学术理念和法学精神的深刻理解,培养学生经验式学习的能力和凭借经验进行反思的能力;在模拟司法实践的过程中,现代法律意识或者学术理念内化为学生职业人格的构成部分,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实践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自身创造实践机会,从而将实践教学真正落实到实处。采用模拟法庭教学法应该注意几个问题:教师设计案例应该以真实典型案例为基础,但应对其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加工,使所用案例既有实践性,又有学术理念和法学精神内涵;模拟法庭教学法虽然隶属于程序法范畴,但教师在设计案例时,必须突出本课程所涉及的实体规则,使该模拟实践过程既有程序法理念,又有实体法精神,这也是各实体部门法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模拟法庭教学过程结束后,教师应及时进行总结和评论,这种先学生实践后教师予以评论的模式,是培育学生独立职业思考、实践能力以及职业自信的有效途径,而且教师的评论和总结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先前行为的反思及总结,从而全面提升法律素养。因此,这种教学设计在培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理念、传授环境法律知识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掌握并运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日后从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实践或研究工作,做好方法论方面的准备,从而真正实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目的,培养真正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专业应用型法律人才。[6]

(三)借助外力强化课程的实践性

对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而言,强烈的实践性特色决定了实践型教学法是其重要的辅助性教学方法。这就需要在课堂外创造条件为学生学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知识增加实践机会和实践平台,比如请与环保有关的法律人才进校园,在校内设立环境保护公益组织与鼓励学生进行环保调研等。

1. 邀请与环保有关的法律人才进校园。通过聘任法律事务部门业务精湛、经验丰富的资深法官、检察官、律师、公司法务人员等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这对于充实法学师资、加强法律职业化教育、培养技能熟练的法律事务人才而言,是一种易于操作、见效快、比较稳妥的方法。就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来说,目前为数不多的案件来源更需要专业部门人员的讲授,从而让学生及时准确地了解相关案情和处理结果。

兼职教师的授课可依以下方式进行:第一,讲授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实务性课程,每学期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有合作关系的法律实务部门派员以固定学时来校为学生上课;第二,学校于每学期固定邀请法律实务部门的专业人员来校为教师和学生开办相关《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实务知识和专业技能专题讲座;第三,当地设有环保法庭的,可以聘请环保法庭的法官担任学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同时让学校合作单位定期接受和安排学生旁听庭审,指导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在假期见习和毕业实习期间担任见习和实习导师。这样可以解决目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师资来源单一和教育主体单一的困扰,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指导,更好地实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职业技能的习得。[7]

为实现兼职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邀请与环境有关的人才进校园应做好如下工作。严格选聘兼职教师的条件,规范聘任程序,制定科学的付酬标准,并根据学校的教学要求不断调整兼职教师队伍的构成与数量,使兼职教师真正参与并有助于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充分发挥他们对于培育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学生职业技能的作用。比如,河北马倍战律师事务所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仅受理环境诉讼的律师事务所,他们的律师团队经验丰富,专业性强,河北经贸大学可以与之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

2. 在校内设立环境保护公益组织。于2015年1月1日生效的《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符合前款规定的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虽然此条规定对于社会组织还是有一定条件要求的,但相对来说较容易实现,学校可以组织成立一个环境公益组织,跟学生社团类似,以此作为各类环境保护有关课程(包括但是不限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教学的一个实践平台。虽然社团成立的前五年不能作为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但此期间社团需积极关注各种环境公益诉讼的审理及动态,可为以后进行环境公益诉讼积累经验。因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也要着重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为今后进行环境公益诉讼打好基础。

3. 鼓励学生进行环保调研。根据教学计划,可以安排学生对目前最关注的环境问题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并通过这个过程来巩固学习和活动开展的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通过深入调研,梳理出不符合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等,从理论和实践上加深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理解。具体而言,在调研中应明确调研课题的具体内容、具体责任人和详细完成时间等,做到学习、调研、讨论以及创新同步进行。因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应教授学生调研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有利于调研工作的顺利完成。调研工作结束后教师更重要的工作是要指导学生撰写出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必须符合我国环境保护的工作实际、对今后的环境保护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最后汇编调研成果,由教师或者学院对调研成果进行汇编,并评选出1~2篇优秀调研文章。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紧急应变能力、团队协作、总结能力和写作能力等。

搞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教学,教师责无旁贷。“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我们的心灵,一个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康德的这句话对于我们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工作者最有启发,特别是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育工作者而言,更应该重视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和传播我们心中崇高的环境道德。即使面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地位的约束、课时的限制、学分的分配不均、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的尴尬等情况,我们更应当修身正己,以独立的学术人格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敬业求真、刻苦钻研、不断开拓创新,培养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育的浓厚兴趣和热情,在高尚的环境伦理和职业伦理指引下潜心于自身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理论素养的沉淀,在课堂内外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培养方式,为学生法律职业技能的习得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学生课题组.全国高校法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研究[EB/OL].http://www.Chinalawinfo.com,2014-12-20.

[2]魏静.试论法学素质教育在环境法学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实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0,(24).

[3]伦小文,张聪璐.环境法教学的实践初探[N].科技咨询导报,2007,(18).

[4]董秀珍,王益民.环境法教育在环境专业中的课程地位,[J].唐山学院学报,2006,(3).

[5]俞金香.高等法学院环境法教学实务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2,(4).

[6]王婷.法学专业素质培养途径探讨——以“模拟法庭”为视角[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3).

[7]张敏.法律职业化教育背景下的法学师资困境及出路[J].学术探索,2014,(11).

责任编辑、校对:李金霞

Abstract: Leg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s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legal vocational skills. Study on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Protection Act is an application-type interdiscipline between natur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s, s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legal vocational skills should be greatly focused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However, some problems exist in this course, such as unvaried sources of teachers and teaching subject which hinder the real implementation that needs reform on teaching design.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teachers should carry out the teaching idea, abandon the indoctrinating teaching and employ flexible teaching method to contribute to the cultivation of vocational skills.

植物与环境课程教学有感 篇12

在教学过程中, 本人尝试将“目标导向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课堂中。“目标教学”的大框架是“导标、导学、导练、导评、导结”五段式, 但是不能简单地、不分对象地、机械地甚至生搬硬套地将其应用于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去。

职高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以下的特点: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比较弱, 学习依赖性强;思维特点上起主导的还是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缺乏;学习上容易对教师生动形象的事例介绍感兴趣, 对严密的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厌烦。因此, 在学习动机不强的情况下, 达标效果也不言而喻了。针对以上这些特点, 目标导向教学法在“植物生产与环境”教学中可采用“引趣——尝试——反馈——总结”步骤。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全面分析学生和教材

首先,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 并且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 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教师可通过实验, 讲述发展史, 列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等多种方式设疑,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他们解释现象、探索新问题的求知欲。当学生产生了疑问、有了解问题的需要后, 再让他们自学教材, 这样他们才能专心研读, 使自学获得好的效果。例如, 在讲“控制植物生长发育的途径”一节时, 课前先让学生分组查找生活中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实例, 人工如何控制环境条件, 分发一系列的讨论题给他们, 通过这样一个个设置的疑问,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然而然地导入下一环节。

其次, 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我反思, 这样才能科学地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

最后, 教材分析。一要通览教材, 掌控全局。二要精读教材, 把握两点 (重点和难点) 。三要泛读教材, 多涉猎。这样才能对一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调换和补充, 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可以在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时, 把教材中的排列顺序做适当的调整。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结合, “减数分裂”再与“遗传的基本规律”结合, 更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教师发自学提纲, 即学习目标, 由学生按自学提纲, 个体独自阅读教材, 有时用问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掌握。教师点拨, 对自学中出现的问题, 诱发启导, 但不包办代替, 主要在于了解自学情况。如在介绍“植物生产与科学用水”这一节时, 可简单地将目标呈现给学生:举例说明水对植物的生理作用;细胞吸水的方式;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举例子来自主学习, 及时发现问题, 掌握所学内容。教师组织全班学生, 针对普遍性的问题, 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及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归纳整理。

三通过反馈了解学生

目标教学是通过教学信息的反馈来实现的。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并根据检测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定预订的教学目标。检测的形式一般采用提问形式或书面练习检测, 当然尽量可多用一些书面检测, 这样涉及的学生较多, 效果更为有效。在每一个知识点讲解完毕, 可适当选择一些“小、精、活”的练习加以检验, 以确定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并根据检测中暴露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进行小组或个别辅导, 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要对学生的知识学习进行反思。教师比较全面地了解教学中反馈的信息, 实现对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控制, 这样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 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通过总结保证教学质量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 目标教学中必须保证实施小结这一环节。这样有利于学生把各个小目标达到整合, 最终实现总目标, 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并且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对知识的再现与提取。课后反思是当前最常见的反思活动, 它能使教师有比较充裕的时空, 对自己教学的得失进行较深入的思考和总结。教师不仅要对课堂的事件进行描述, 对事件的发生进行分析, 还要对相关问题提出研究方案。这样才能使教学经验理性化, 以指导、改进以后的教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个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 写随笔和记录, 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 是无价之宝。”

五结束语

总之, 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反思, 也就是能在课前对课堂教学发生的一切具有鲜明的预见性, 在课后能将课中的教学行为和相关体验上升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能根据各种教育现象适时做出适当的反映, 从而体现和实践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布鲁巴赫指出:“反思性实践是使教师在其职权范围内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成为更好、更有效率、更富创见的行家的工具。”

[责任编辑:李锦雯]

摘要:课堂教学重在准备, 做到有备而教, 教而有思, 思而有得。种植专业课程作为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研究探索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自然学科,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课堂教学要不断创新、改进、反思, 才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上一篇:城管的网络直播下一篇:交通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