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与素质教育

2024-08-31

生物教学与素质教育(通用12篇)

生物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1

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的素质。中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而形成, 而课堂教学则是实施这种教育的关键。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 生物教学也和其他自然科学的教学一样, 主要关注的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注重科学素质方面的培养, 而对相关知识的深层次内涵或灵魂————如“生命价值观”“生物伦理道德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人文素质方面则关注不够。本文主要就生物课堂教学如何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实现生物学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链接, 谈谈笔者的一些做法。

一、寻找链接位点

人文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气质、修养, 主要指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基础, 是学会做人的基础, 所以, 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提高人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 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生物学是以自然界的生命 (包括人在内) 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对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中, 从生命的基本特征、生物的新陈代谢、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乃至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等生物学基础知识, 无不蕴藏着人文的内容, 只要我们仔细寻找都可以找到相应的“链接位点”。如“DNA的结构与功能、克隆技术———生物的伦理道德观教育”链接、“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合作精神教育”链接, “生殖和发育———人口与计划生育问题、学生恋爱观及婚育观教育”链接,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命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链接,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意识教育”链接。通过这些链接点, 不但能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身体心理等素质, 使学生了解人、自然和社会之间和谐统一的相互关系, 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与人类未来的关系, 对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人口爆炸、环境污染、食品短缺、资源危机等许多严重挑战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二、把握链接时机

人文素质教育过程是一个育人的过程, 它致力于用人类在漫长社会活动中所积累的智慧精神陶冶人、教育人, 强调人的道德精神价值。人文素质的培养不能只向学生传授某些人文学科知识和技能, 而应采取比较广泛的学科渗透、熏陶、体验和积累, 使人成为有智慧、有德行的人。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把握好链接的时机, 使相关链接能够相互吻合, 避免硬性“嫁接”之嫌。如在进行“DNA的复制与克隆技术”的教学时, 学生对克隆人的话题非常感兴趣, 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可以克隆许多的“我”去替自己工作, 自己就可以坐享其成, 过着不劳而获的生活。这是享乐主义的思想作怪, 说明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还是有些偏差。我不失时机地把“克隆技术应用于人类, 会给人类本身带来哪些影响”的话题引入课堂教学, 开展可否“克隆人”大讨论, 要求学生从正、负两方面发表自己的见解: (1) 科学家们希望运用克隆技术来克隆心脏、肝脏甚至神经细胞等, 供器官移植手术用, 这样可以克服进行器官移植后所带来排异反应的问题, 无疑给很多患者带来福音。但是如果是克隆一个人出来专门取他的器官用于器官移植, 实际上等于杀死这个无辜的“生命”, 这是犯罪, 不仅在人道上过不去, 而且法律也不允许。既然是一个“生命”, 它就有“生存权”。我们要珍爱生命, 善待每一个人。这是一个道德问题, 也是一个法律问题。 (2) 克隆出“我”来做自己的奴隶更是不可取。从生物进化理论的角度上讲, 这些克隆出来的“我”直接参与了生存竞争, 在生存斗争能不断地适应环境, 并且得到进化, 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可能会取代自己;而自己因长期不直接参与竞争, 脱离实践, 失去人生追求的目标, 慢慢地就会失去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最终被自然淘汰, 像恐龙那样在地球上消失。实现不了你的生命价值和人生价值。 (3) 如果这个技术被恐怖分子利用, 那会威胁世界的和平。 (4) 克隆的婴儿可帮助不育夫妇拥有自己的孩子。但实际上, 克隆人与被克隆人实质上是存在年龄差的同胞胎, 这一点有悖于生物的伦理道德关系。通过这一系列辩论使学生初步认识到,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合理地运用将造福于人类, 滥用必将招致灾难。

三、搭建链接平台

人文素质教育除了求“真”以外, 更注重求“善”, 求“美”, 发展学生对人类、自然和未来普遍的关怀和慈爱之心。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时, 不一定都要搬一大堆的理论, 除了“晓之以理”之外, 更重要的是“动之以情”。充分发挥学科优势, 搭建与人文素质教育相链接的平台, 使人文素质教育在这个平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示。

如在“生物与环境”的教学时, 针对现在我国相当多的中学生生态思想意识淡薄的现状, 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学生进行生态思想的教育上。所谓生态思想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为最终目的的思想, 是指自然界权利受到充分的尊重的思想。在教材的处理上, 我没有按教材内容平铺直叙。而是从进行“环境现状调查”入手, 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及生态恶化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严重后果, 找出生态恶化的根源, 寻求改善环境的方法。再指导学生制作“小型生态球”, 与学生一起探求影响生物生存的生态因素, 理解人与自然协调的关系, 使学生在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树立正确的态度和认识, 进而树立完善而稳定的生态价值和伦理观。在学生掌握了一定资料, 具有一定经验后, 利用活动课组织学生召开“生态问题研讨会”, 让学生宣读小论文, 发表自己的新观点。事实上“环境现状调查”“制作生态球”“生态问题研讨会”都是相对应的链接“平台”。这些活动不但可以开阔中学生的思维, 使他们时时刻刻以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自主地用生态学思想整体地、系统地来思考问题, 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所产生的“生态美”。而且能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 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的责任和崇高的使命, 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对人类自然命运的负责, 从而他们更加热爱大自然, 成为自然的保护者。

又如, 利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这知识点搭建一个平台, 把“生命的价值观教育”链接到平台上:生存在一个自然界中的每种生物, 都可以构成生态系统某个食物链上一个营养成分, 哪怕它是像细菌那样的生物, 都有它的存在价值, 或许它对我们人类并没有什么直接的用途, 但缺少了它们 (如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会被中断。在人类社会这个特殊的生态系统中也是一样,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 “万物皆有所用, 不管你看上去多么卑微像棵草, 渺小得像滴水, 但都有它自身存在的价值。”虽然我们不是所谓的上等人, 但也不用自卑, 关键是要有自信心, 按你的实际, 为社会、为人类多作贡献, 在这个世界上就会找到属于你的一片绿洲, 一片天空, 实现你自己的人生价值。

爱因斯坦说过:光有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人类过上幸福而优裕的生活, 人类有充分理由把对高尚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的赞美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当今时代, 科技越发达, 世界越一体化, 人文素质就越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现代化素质, 不仅需要以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核心内容的科学教育, 更需要以人文知识、科学伦理、理性精神和生态道德为主要内容的人文教育。将人文素质教育链接到生物课堂教学之中, 利用生物学特有的人文资源, 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生物伦理道德观和人生观,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生物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2

音乐教学与素质教育

作者:王 静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09年第01期

琴棋诗画,琴居首位,六艺之中,乐列第二。可见,音乐的重要地位在古代就已经确立了,音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推行课程改革,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把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实践能力、独立感知能力为主要目的。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学习和主动参与意识成为我们老师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念。教师需要做的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备课需要认真细致,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准确把握重点、难点,特别要设计好解决难点的具体教学方法。

二、推行学案导学,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很多教师都觉得音乐鉴赏课的内容容量很大,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时间讲解,有些捉襟见肘。学案导学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以现代京剧一课为例,可以把现代京剧的定义、当时的代表剧目、各个唱段的剧情介绍等内容,作为自主学习部分放在学案中,让学生利用课前时间自学了解;在上课时,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听、赏音乐作品上来,感受京剧艺术的美。

学案导学的另一个优点是增强了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案中的问题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每道题目力争通过小组同学共同讨论、总结才能得出结论。这样一来,小组内的同学一般都会群策群力,较好地解决了部分学生上课开小差的问题。上课时设立的抢答环节,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而最后的评比环节在提高同学们竞争意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大家的集体荣誉感。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学案导学一定要划分学习小组,而且需要设立评价环节,才能学案导学,互助学习。

三、了解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现在的很多高中生音乐学习存在断层现象。小学、初中没有正规上过音乐课,一些基本的音乐常识都不了解,甚至不识谱,更别谈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了。面对这种情况,如果只按照教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材的内容和进度生搬硬套地讲、听,就会使音乐课成为“说话课”或者“睡觉课”。因此,在课堂上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在开课之初,让学生谈一下自己对音乐课的认识,描述自己心中音乐课的模式,提供一些自己喜欢的歌曲或艺术领域,都可以为教师提供一种导向性信息,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注意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生活感受和表现形式,不强求一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认真制作教学课件,以生动直观的视频音像资料更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尽量不用简单的问题式提问,因为学生多半会不回答,而是通过各种游戏、比赛等教学手段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适当的时候,再加上一点教师的个人展示,会很快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活跃起课堂气氛。

以京剧课为例:课堂导入部分,我请3位学生穿上不同行当的戏服,一下就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给抓住了,引起了大家对京剧学习的兴趣。作品赏析环节中的每个唱段都是从网上精心选取下载的视频,意在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节奏练习环节中,在带领全体学生读熟节奏的基础上,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锣和板鼓让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实物打击,更具体地让学生感受伴奏乐器的重要作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同学们的记忆;师生共同交流、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只有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师生真正互动起来,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在教学中注意各学科领域之间的融合教学

我国早期的“乐教”,就是“歌、诗、乐、舞”的综合活动。新课标中也提到:“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特征。”在音乐教学中不仅要注意音乐领域各方面的融合,也应重视与文学,美术等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融合教学。这对高三的基本能力教学是十分有帮助的。

生物课堂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链接 篇3

一、寻找链接位点

人文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气质、修养,主要指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基础,是学会做人的基础,所以,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提高人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生物学是以自然界的生命(包括人在内)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对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中,从生命的基本特征、生物的新陈代谢、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乃至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等生物学基础知识,无不蕴藏着人文的内容,只要我们仔细寻找都可以找到相应的“链接位点”。如“DNA的结构与功能、克隆技术——生物的伦理道德观教育”链接、“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合作精神教育”链接,“生殖和发育——人口与计划生育问题、学生恋爱观及婚育观教育”链接,“生态系统的结构——生命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链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意识教育”链接。通过这些链接点,不但能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身体心理等素质,使学生了解人、自然和社会之间和谐统一的相互关系,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与人类未来的关系,对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人口爆炸、环境污染、食品短缺、资源危机等许多严重挑战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二、把握链接时机

人文素质教育过程是一个育人的过程,它致力于用人类在漫长社会活动中所积累的智慧精神陶冶人、教育人,强调人的道德精神价值。人文素质的培养不能只向学生传授某些人文学科知识和技能,而应采取比较广泛的学科渗透、熏陶、体验和积累,使人成为有智慧、有德行的人。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把握好链接的时机,使相关链接能够相互吻合,避免硬性“嫁接”之嫌。如在进行“DNA的复制与克隆技术”的教学时,学生对克隆人的话题非常感兴趣,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可以克隆许多的“我”去替自己工作,自己就可以坐享其成,过着不劳而获的生活。这是享乐主义的思想作怪,说明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还是有些偏差。我不失时机地把“克隆技术应用于人类,会给人类本身带来哪些影响”的话题引入课堂教学,开展可否“克隆人”大讨论,要求学生从正、负两方面发表自己的见解:①科学家们希望运用克隆技术来克隆心脏、肝脏甚至神经细胞等,供器官移植手术用,这样可以克服进行器官移植后所带来排异反应的问题,无疑给很多患者带来福音。但是如果是克隆一个人出来专门取他的器官用于器官移植,实际上等于杀死这个无辜的“生命”,这是犯罪,不仅在人道上过不去,而且法律也不允许。既然是一个“生命”,它就有“生存权”。我们要珍爱生命,善待每一个人。这是一个道德问题,也是一个法律问题。②克隆出“我”来做自己的奴隶更是不可取。从生物进化理论的角度上讲,这些克隆出来的“我”直接参与了生存竞争,在生存斗争能不断地适应环境,并且得到进化,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可能会取代自己;而自己因长期不直接参与竞争,脱离实践,失去人生追求的目标,慢慢地就会失去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最终被自然淘汰,像恐龙那样在地球上消失。实现不了你的生命价值和人生价值。③如果这个技术被恐怖分子利用,那会威胁世界的和平。④克隆的婴儿可帮助不育夫妇拥有自己的孩子。但实际上,克隆人与被克隆人实质上是存在年龄差的同胞胎,这一点有悖于生物的伦理道德关系。通过这一系列辩论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合理地运用将造福于人类,滥用必将招致灾难。

三、搭建链接平台

人文素质教育除了求“真”以外,更注重求“善”,求“美”,发展学生对人类、自然和未来普遍的关怀和慈爱之心。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时,不一定都要搬一大堆的理论,除了“晓之以理”之外,更重要的是“动之以情”。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搭建与人文素质教育相链接的平台,使人文素质教育在这个平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示。

如在“生物与环境”的教学时,针对现在我国相当多的中学生生态思想意识淡薄的现状,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学生进行生态思想的教育上。所谓生态思想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为最终目的的思想,是指自然界权利受到充分的尊重的思想。在教材的处理上,我没有按教材内容平铺直叙。而是从进行“环境现状调查”入手,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及生态恶化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严重后果,找出生态恶化的根源,寻求改善环境的方法。再指导学生制作“小型生态球”,与学生一起探求影响生物生存的生态因素,理解人与自然协调的关系,使学生在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树立正确的态度和认识,进而树立完善而稳定的生态价值和伦理观。在学生掌握了一定资料,具有一定经验后,利用活动课组织学生召开“生态问题研讨会”,让学生宣读小论文,发表自己的新观点。事实上“环境现状调查”“制作生态球”“生态问题研讨会”都是相对应的链接“平台”。这些活动不但可以开阔中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时时刻刻以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自主地用生态学思想整体地、系统地来思考问题,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所产生的“生态美”。而且能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的责任和崇高的使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人类自然命运的负责,从而他们更加热爱大自然,成为自然的保护者。

又如,利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这知识点搭建一个平台,把“生命的价值观教育”链接到平台上:生存在一个自然界中的每种生物,都可以构成生态系统某个食物链上一个营养成分,哪怕它是像细菌那样的生物,都有它的存在价值,或许它对我们人类并没有什么直接的用途,但缺少了它们(如分解者)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会被中断。在人类社会这个特殊的生态系统中也是一样,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万物皆有所用,不管你看上去多么卑微像棵草,渺小得像滴水,但都有它自身存在的价值。”虽然我们不是所谓的上等人,但也不用自卑,关键是要有自信心,按你的实际,为社会、为人类多作贡献,在这个世界上就会找到属于你的一片绿洲,一片天空,实现你自己的人生价值。

爱因斯坦说过:光有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人类过上幸福而优裕的生活,人类有充分理由把对高尚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的赞美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当今时代,科技越发达,世界越一体化,人文素质就越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现代化素质,不仅需要以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核心内容的科学教育,更需要以人文知识、科学伦理、理性精神和生态道德为主要内容的人文教育。将人文素质教育链接到生物课堂教学之中,利用生物学特有的人文资源,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生物伦理道德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化学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4

长期以来,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片面追求考试分数、题海战术, 无原则地赶进度, 延长复习时间等等违反教学常规的现象大量存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正常发挥,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严重脱节, 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师不能完成教育所承担的社会职能。改变这个局面, 实行向素质教育转轨, 初中化学教育应从课堂教学, 实验教学, 习题教学, 活动课教学, 育人环境等方面按照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

一、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应是教会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真正掌握, 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 而不应全部以解题的技能训练来代替它, 防止淹没在题海中。

教学中要注意不能简单地从化学原理及概念入手来讲授, 可以从化学的实际应用途径出发, 再深入至化学原理及概念, 以致再分类, 解释, 做练习, 从而使学生在接受化学新知识时学得实际些, 理解得深刻些。只有针对不同的概念和知识, 将化学和社会实践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才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形成深层次的认识, 从而使学生能对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作出积极的响应。也只有把“由旧知识发展成新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 才能促使学生由“学会”变得“会学”, 从而适应发展的要求。

二、化学教育靠实验育人

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规范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的训练上。

实验能力, 包括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的能力;基本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能力;观察、测量、分析和判断能力;选择仪器、试剂、技术和条件的能力。通过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实验中, 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顺序地观察。

三、习题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习题教学应通过学生自学和开展典型习题的课堂讨论, 加强和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 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 形成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适应信息迁移式试题。

在习题教学上, 要“精讲多练”, 作为教师, 应有“精品意识”, 精讲精练, 适应教学的改革。因此, 选择的练习题应编些问答、分析推断和一些综合题, 注意概念异同的比较、理论的交叉、综合等。这样才能更好地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接受新的信息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化学活动课教学是培养人才、促进人才成长的基本途径

化学活动课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以及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训练上。化学活动课要紧扣教材, 使活动课联系教材内容、扩大知识面,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让学生亲手操作、熟练掌握常用仪器的安装、使用。 (2) 结合课堂学过的知识, 进行深入探讨, 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实验室做过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 为什么不用浓盐酸?为什么不用硫酸?可以让学生通过活动课亲手实验, 得出结论。 (3) 利用活动课组织学生参观, 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4) 掌握某些生产原理,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创设良好的化学育人的物质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文化环境等, 也是实施化学教学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方面

生物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5

摘 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加强初中生物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是提高生物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基本原则,也是当前很多初中生物教学的改革方向。本文对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促进初中生物教学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生物;素质教育;策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061-01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育的环境发生了改变,对初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生物作为一门全新的科学课程,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拓展有很大的帮助,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变,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水平。初中生物教学的实践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行知课堂的建设,对传统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改进,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提高生物课堂的有效性。

一、初中生物教学常见的问题

1、教学理念比较陈旧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应试教育,由于存在的时间比较长久,因此对当前的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学理念还比较陈旧,依旧采用一些比较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对很多内容并不是很理解。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由于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因此使得教育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的提升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很多学生都成为考试能力强的人。

2、教材方法比较老旧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填鸭式教育,将大纲教材的内容作为主要的教学素材,教学方法也比较老旧,只是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讲解,使得生物学习能力不高,逐渐成为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单一型人才。

3、教师综合能力水平有待提升

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初中生物教育的质量,当前初中生物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水平还比较薄弱,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沿用比较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将大纲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资源,使得学生只会被动地学会如何去完成作业、取得更好的成绩,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的考核不到位。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策略

1、对生物教育教学管理观念进行革新

对传统的生物教育管理观念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保证和现代化的发展理念相符合,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科教育进行改革的重要途径。当前的生物教育过程中忽视了激励和引导机制的影响,使得课堂上缺乏积极性和生动性。在初中生物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生物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活动的限制,在整体的生物教育观方面,应该要对学校领导以及具体工作人员的生物教育意识进行改观,加强素质教育理念的应用,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要将学生放在主要地位上,从传统的以考试作为考核的工具和方式向从实践能力的培育转变,促进初中生物教学工作可以实现跨越发展。

2、加强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可以通过引导、讨论、交流、启发等教学实践方式来培养初中学生对生物课程的理解和学习能力。通过在课堂上设置一些相应的环节,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强化对生物知识的领悟,从而提高生物学习能力。其次,要加强启发式教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对学生与教师的角色进行互换,有助于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注重启发式、引导式的交流,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使得学生可以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可以有自主意识对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错误有更强烈的认识,从而进行相应地改正,最终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3、加强生物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

生物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生物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厌学、烦躁等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生物教师的正确引导,则很有可能会导致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消极的学习态度。当前的初中生物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主,教学改革的实施者是教师,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应该要积极加强对初中生物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教师热爱初中生物教育的观念,加强初中教师的培训工作,让教师具备比较强的理论知识功底,同时还具有较高的实践教学能力。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对生物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调整,从而适应新时期的要求,是当前初中生物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改革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学校生物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不高的问题,首先应该要加强对生物教师能力素养的培养,建立高素质的生物教育生物教师团队。在任教之前要对生物教师的各项能力进行考察,对生物教师的专业性水平以及个性化能力素养进行摸底,确保生物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高尚的个人素质以及实践教育能力,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生物教育,根据社会的需求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同时要注重培养他们的信息意识,使得教师能够借助各种计算机平台、新媒体平台实现信息化教学管理,对学生进行柔性化管理,并且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种更加宽松、良好的学习氛围。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教育作为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初中教育中受到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为了不断提高初中生物教育质量,促进初中生物可持续发展,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素质教育理念的应用,加强实践教育、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改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

参考文献:

[1] 苗海泉.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新课程:中学,2015(09)

[2] 邢海涛.初中生物高效课堂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4)

[3] 施 娟.谈初中生物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相关策略[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11)

素质教育与数学教学 篇6

一、转变教师角色,以新的理念指导教学

面对21世纪的教育改革,数学教学要充分体现“生活化”、“活动化”、“个性化”特征,要求数学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不仅要有科学的数学观,还应从数学的哲学层面形成数学文化观念、数学价值观念和数学应用观念,逐步从静态的、绝对主义数学观向动态的、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相结合的数学观转变。因此,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探索的态度,勤奋好学,勇于克服困难和不断进取的学风。同时教师也开始更新对学生学习评价的观念,既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提高,又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将评价贯穿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突出了数学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利于增进师生感情,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教学突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及方法,教师尽当好导演,挖掘学生最大潜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面向全体学生,转变教学组织方式

现代教育观认为,素质教育其实质是对学生实施主动性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改过去地满堂灌为适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等不尽相同,教师因材施教。在组织教学时,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并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习有余力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个人努力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则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在交流和讨论中,可能澄清认识,纠正错误,这有助于扩展思路,提高能力,加强自信。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帮助学生组成小组学习。划分小组可以根据多种策略,例如,按学习能力、相互关心、心理条件等分组;随机分组;学生自选合作者等。学习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例如,二人结对学习、相互轮流提问;小组讨论或比赛、全班大组讨论等。通过分组可以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环境与机会。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都能积极参与到探索数学奥秘的教学活动中来。

三、实施“问题解决”,培养创新品质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的发展离不开丰富的问题及其解决。发现问题,大胆怀疑,探奇索引,也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品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开始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使课堂教学在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不断的生成新的问题,在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地思考与实践。即使某些问题是可笑的,某些发现是错误的,某些探索是失败的,教师也不挖苦讽刺,而以积极的态度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变错误为正确,不挫伤学生的创造积极性,使学生思想中产生的创造火苗得以燃烧和发展,使认识进入一个又一个崭新的高度,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四、加强学生学习能力与自学习惯的培养

学习能力是在学生的生理、心理素质基础上,经过教育培养,并在学习过程吸取集体的智慧和经验而形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的生理、心理素质,以原有能力为基础,教给思考问题的方法,给予正确方法指导,介绍有效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从中发展和提高学习能力。自学能力是学生独立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它对学生毕业后的升学或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自学能力,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逐步完成。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自学习惯,这不仅是学生今天学习的需要,也是未来工作的需要。忽视自学,学生只能囿于教师讲解的范围,既不能充分思考消化,也不能广泛涉猎知识,开拓视野。因此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差异和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独立自学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造就了大批肯动脑筋、勤于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学生。

五、加强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一个创造型的人,必须善于多向思维,因此教学中,教师经常鼓励学生摆脱固有的模式,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去思考问题(思维的灵活性),不要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引导学生善于概括归类,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善于预见事物发展的进程,把思维引向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思维的深刻性)。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敏捷,反应速度快(思维的敏捷性)。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作业和结果独立的进行评价和分析,敢于有论据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和信念,坚持独立思考,善于发问(思维的批判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奇思妙想,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想,暴露学生自己的思维,充分相信学生的聪明才智。这样教学,学生与教师都从中受到启发,使得思维在更广阔的空间得到发展。

武术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7

关键词:武术教学,素质教育,作用

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化,是当今社会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跨世纪人才而提出的极具远见的战略性决策。武术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武术具有丰富的内容体系、完整的锻炼系统、独特的健身方法、神奇的攻防效果,同时深受中国传统哲学、政治伦理、宗教思想、军事思想、文学艺术、医学理论、民俗风情、健康观念等诸多社会文化形态的影响。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审美观念、心态模式、价值取向、人生观、宇宙观在武术中都有集中的反映。正因为它有如此丰富的内涵,所以它不仅能增强习武之人的身体心理素质,而且对其思想品德、审美艺术、文化科学和劳动等素质的加强也大有裨益。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与要求

1. 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和水平的教育活动。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素质培养目标体系是素质全面发展的具体化,是学生个体的素质发展目标。目标体系由身心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五个素质指标组成。

2. 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最根本的要求是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特别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本质上,即从外在的和潜在的两方面去发展一个人的素质。发展人的潜在素质,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实施素质主体教育,这是一种着眼未来,以育人为本的新文化启蒙和建设。

二、武术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根据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必须承担与完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审美艺术素质、劳动素质等五项任务。这五项任务与武术教学无与伦比的作用不谋而合,此所谓有异曲同工之妙。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人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武术教学在素质教育中能起到一种积极推动的作用。

1. 武术教学可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身体素质是素质结构的物质基础,也是做人与成才的前提条件。心理素质是素质结构的中介层,也是做人与成才的心理基础机制。所谓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就是要培养与提高反映在身体结构与机能上的各种特点和各种心理特点与心理品质,促进和完善认识、智力因素与意向;非智力因素以及身体的结构与机能。而武术历来是“武”、“健”并重的,与其它运动相比,对人体各个肌肉群的相应运动中枢之间的协调关系要求很高,而锻炼方法也有所不同,注重“内”与“外”的整体修炼。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使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武术教学对于增强学生身心素质具有以下作用: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理自护能力

通过武术动作的学习,能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各项身体素质,练就一身强壮的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理自控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

(2)有助于培养学生健身锻炼能力

武术教学中有很多动作能伴随人的一生进行活动:武术动作、套路、气功等都可以进行健身活动。通过学习掌握正确的武术动作技术和科学健身方法,为终身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3)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及考试、达标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并可以向学生讲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 武术教学可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武术讲究道德——武德,是指“止戈为武,尚武崇德”的精神。“武”的含义是正义,如岳飞抗击金兵,死后被封为“武穆王岳飞”,这种冠以“武”字的封谥是具有赞美和颂扬意义的美称。武德具有主持”道义”的责任,练习武术,其目的主要是强身建体、防身自卫,同时应该做到“路见不平,见义勇为”。习武之人,应该是道德高尚、心胸开阔、有正义感的人。武术中的道德教育能教会学生做人、求善、养德,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武术教学对于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以下作用:

(1)有助于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

在武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做人的道理,教育学生做事公正,为人和善,言行一致,文明礼貌,不损人利己,不投机取巧,爱护公物,尊师敬长,爱护体弱者,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

(2)有助于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

武术课上教师可以结合武术教学要求学生互帮互学,技术好的学生帮助技术差的学生,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做好人好事,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并教育学生树立见义智为的精神、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思想,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使学生从小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3)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武术自古就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之说。长期练武术,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培养人顽强、积极向上的精神。武术学习是很苦很累的,应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武术教学中教育学生对应做的事自己要坚持不懈,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拼搏进取的优良作风。

(4)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武术教学依靠师生的合作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需要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能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可以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

3. 武术教学可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

武术运动蕴涵丰富,技理相通。学生不仅可以从中品享武术动作的意境神韵,还可以品享醇厚的武术文化,感受到形、神、力、健的韵味。通过对武术的教学进行智能教育,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创造、求真,培养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武术教学对于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具有以下作用: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好学精神

武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多种文化的内涵。为此,通过武术教学不但能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能使学生掌握武术运动技术、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从中了解和领悟我国深厚的武术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大量的实践和科学实验已初步揭示和论证了武术运动可以通过改善学生大脑的物质结构和机能状况,全面提高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思维能力。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创新和实践恰恰是武术运动的重要特征。像现代武术运动中的自选拳、刀、枪、剑、棍,太极拳竞赛套路,国际武术套路等,都有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对发展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对中小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4. 武术教学可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审美艺术素质

武术不仅有健身和技击价值,而且富于浓郁的艺术色彩。表现在运动中动作交替变化形成强烈的动感、均衡的势态、恰当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其套路运动变化更是使人的情感在演练中受到陶冶,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审美能力。

(1)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爱好

武术教学不仅要讲授动作技术,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去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把美蕴藏在动作之中。通过武术学习和观赏可以感受和意识到武术博大精深的美:武术套路既有长拳以灵活多变、快速有力的美,又有太极轻柔之美…;而散手则能感受到柔韧美、力量美、敏捷美、机灵美…。从而可增强学生审美意识和爱好,让学生亲身体验动作美与表现美的深刻含义。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和特长

通过选修武术课,可以满足学生的要求,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从而使学生领悟和品出所喜爱项目的艺术内涵,从中发挥艺术才能和特长。

5. 武术教学可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

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起源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人们在狩猎与生产活动中,逐渐形成武术的基本技能。因此武术教学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劳动,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得到锻炼,提高学生对劳动技能的认识和理解。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

武术教学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学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有机结合,而且往往体力劳动大于脑力劳动。通过武术学习使身体强壮有力,为以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并且能使学生明白劳动付出的越多,取得的成绩就越大这一道理。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

学习武术动作要有吃苦耐劳精神,要经得起反复磨练。而一项劳动技能的掌握,同样也需要多次实践的过程,进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本职工作和敬业爱岗。

三、结束语

物理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8

一、注重观察实验

实验能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符合认识规律的环境, 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例如:太阳使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却很少见阳光中的红、橙、黄、绿、青、蓝、紫, 若用一个放在太阳下的三棱镜做分光实验, 这个物理事实就明确了。实验还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 例如:在不加热的条件, 使停止沸腾的水再沸腾的实验、“圆锥上滚”实验等, 由于这些现象非常有趣, 学生的好奇心顿生, 不只是停留在观察物理现象的表面上, 同时会萌生一种进一步探究本质原因的欲望, 当他们发现或经过不断努力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之后, 这种欲望会强化为一种为求知和进取的信念。这对学生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授研究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的感性认识, 必须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加工, 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 建立概念和规律, 这个认识的质变必须符合物理研究问题的方法, 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遵守物理研究方法。例如:在讲述牛顿第一定律建立过程时, 伽利略实验和他的推理, 运用了研究问题的理想化方法;在讲合力和分力概念时要用等效法;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 (即欧姆定律) 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讲解导体中的电流, 要拿水流作类比, 运用的是类比法。使他们在认知过程中, 掌握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 这也是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关键, 有了这把“钥匙”, 就可以开启物理奥秘之门。在学生不断的训练过程中, 智能会逐渐提高, 有助于创造意识的形成。

三、密切联系实际

理论从实现中来, 还要回到实践中去。在物理教学中, 要善于从观察自然现象和研究生活实际中引出物理问题, 把教学与生活经验融合在一起, 创造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把知识用于生活实际。比如:学过“内能利用”后, 组织学生到当地的热电站去参观, 了解热电站主要结构, 知道热电站既发电又供暖, 提高了内能利用率。当今社会天然气正逐渐取代液化石油气作为家用燃料, 这有利于改善环境卫生。在讲物态变化时, 可结合雨、露、雾、雪等自然现象。同时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 像电器小组、摄影小组、个别的小制作等, 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学会了物理, 能解释和说明多种自然现象, 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学物理既有趣、又有用, 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实践的情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再是一般知识的传播者, 而应成为“指导学习方法的专家”。指导应包括学法的指导和认知策略的指导两个方面, 学法的指导, 就是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知策略指导, 就是使学生掌握获取新知, 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心智技能, 变知识为能力, 变“学会”为“会学”。

素质教育与物理教学 篇9

一、德育必须寓于物理教学之中

多数的物理教学, 主要侧重于讲解概念规律, 这使得教学非常枯燥乏味, 学生没有兴趣而学不进去, 但迫于高考的压力又不得不学。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物理学家研究科学的思想品德及物理学科的发展史是非常必要的。科学家们勇于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会激发学生奋进向上的热情。

渗透于物理教学中的品德教育, 培养他们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及热爱科学、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创造精神。促使他们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实践证明, 德育教学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催化剂, 德育教育必须寓于物理教育之中。

二、持教学改革, 发挥“双主”作用

教师自身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 因材施教不是件简单容易的事, 改革教学模式和课堂结构, 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前指导学生预习, 课中教师讲解重点和难点。教师发挥好主导控制, 与学生的信息交流, 可通过提问、答疑、讲座、实践作业来沟通。

科学地设计教学程序, 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 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和钻研的机会, 使学生主动参与。课本让学生看, 实验让学生做, 思路让学生想, 疑难让学生议, 错误让学生析, 利用物理教材的优势,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 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使每个学生的素质均有提高。

三、教是为了不教

素质教育要求老师在物理教学中, 应注重优化教学过程, 重点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 要使学生弄清楚知识形成的过程和物理结论的来龙去脉, 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一个一个的知识更重要。

作为物理教师, 我们要站在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高度, 以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不断改进教学内容, 更新教学手段, 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把以知识传授为主变为以智力开发为主, 让学生掌握如何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学会怎样创造性地学习。

教会学生“会学习”, 培养自学能力, 掌握学习方法, 使学生会看书, 会听讲, 能实验, 善讨论, 能从中获取新知识, 巩固旧知识, 不仅使学生学到物理知识本身,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 提高研究物理的能力, 使之更好地学好物理。

四、加强实验教学, 提高素质教育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特别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这是由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育目标所决定的。

不论是学习知识还是培养能力, 加强实验教学都十分重要。物理概念、原理、规律以及结论均是对在实验基础上所形成的具体感性认识的归纳、提炼和升华。因而使理解加深, 应用灵活, 通过做实验和分析归纳, 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物理实验应要求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和计数记录, 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发展特长爱好。这是课堂教学的补充, 对学生全面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同时建立科技兴趣小组, 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协作精神和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 将物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诚然, 在物理教学中融入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继续寻找实现素质教育的新方法, 脚踏实地地把物理教学和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而努力。

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10

一、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基本运动素质

1. 培养学生的力量素质

力量是指完成练习时身体或身体的某部分克服阻力的能力, 是人体运动的基础。任何运动, 都是由于肌肉收缩引起人体内力和外力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儿童少年时期由于肌纤维较细, 蛋白质含量较少, 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还欠完善, 肌肉群的活动不协调, 加之儿童少年长度的发育领先宽度和体重的发育, 所以力量素质较差, 为此在力量练习中, 应采用负荷较轻、动作较快的练习或中等负荷的练习适宜做速度型力量练习, 以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单位的动员能力, 从而改善肌肉协调的能力, 避免过重的负荷练习和过长时间的精力紧张练习, 以防引起关节损伤, 抑制骨骼生长。

2. 培养学生的速度素质

速度是指身体或身体某部分在时间里位移的距离, 通常以移动的距离幅度和所用时间的比例来表示。儿童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皮质兴奋性和提高过程灵活性高, 反应快, 所以小学阶段是发展速度素质的良好时期。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频率高和反应速度快的教学手段。比如30~50米快速跑等。短跑可以很好地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素质, 宜于儿童少年练习, 但在具体安排中应科学地控制练习的强度、距离的长短、重复的次数和间隔的时间。

3. 培养学生的耐力素质

耐力是人对紧张体力活动的耐久能力,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在长时间地进行工作或运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 也是反映人体健康水平或体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耐力素质是儿童少年身体素质自然发展过程中较薄弱的环节。目前小学生耐力明显下降, 令人十分担忧。耐力练习应作为全面身体素质练习的一个必要方面安排在计划之中, 但必须循序渐进, 逐渐增加运动距离, 适当合理地安排中等强度的耐力练习, 并有间隙地逐步延长持续时间。

4. 培养学生的柔韧性

柔韧性是指人体关节活动幅度以及关节韧带、肌腱、肌肉、皮肤和其他组织的弹性和伸展能力, 即关节和关节系统的活动范围。儿童少年的关节软骨较厚, 关节囊和韧带的伸展性大, 关节的运动幅度大于成人, 所以在体育教学中, 应注意发展柔韧性的练习, 例如做一些正踢腿, 后踢腿、侧踢毽、正压腿、后压腿、侧压腿, 以及做屈体运动等, 少年儿童年龄越小, 柔韧性越好。根据素质发展的这一年龄特征, 发展柔韧性素质应从小做起。

二、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意志是意识的能力作用, 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 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 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 是大多数成功者特别是逆境中成功者所具有的素质, 也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条件。一个学生走向社会后,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不具备这样的素质就很难战胜困难, 获得成功。目前的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他们个个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 娇生惯养, 一切事都由父母包办, 不做任何家务, 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非常可怕。而体育教学正是培养学生这种素质的良好途径, 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体育课的这一功能, 经常有意识的安排一些锻炼意志和毅力的内容, 像600~800米耐力跑等。有些学生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某些运动标准, 其主要原因是意志薄弱、毅力不足, 他们往往会以其他理由请求老师给予照顾, 遇到这种情况, 教师应本着对学生未来负责的态度指出其根本弱点及其对未来的影响, 一定要鼓励他们克服自己的弱点, 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耐心帮助学生, 给他们创造自我提高的条件, 他们便可以在提高运动水平的同时, 取得更大的收获, 在收获成功喜悦的同时, 使自己的意志和毅力得到充分的磨炼。

三、体育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拼搏精神

有一句老话“有啥别有病, 没啥别没精气神”, 可见精神力量的重要。一个人坚强意志的突出表现是拼搏精神, 有拼搏精神是积极向上的体现, 拼搏精神一旦与正确的目标、科学的态度联系在一起, 便会爆发出巨大的力量, 因此,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培养拼搏精神作为重要教学目的, 为达到此目的, 教师应按照不同的标准去激励每个学生奋力拼搏。比如在上立定跳远课时, 教师不应用一个标准去评定所有学生的成绩, 而应根据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确定他们各自应达到的不同距离, 鼓励学生向所能达到的距离冲击, 达不到这个距离不给记成绩, 一定要使学生树立起做什么事都应争创最佳, 要勇于拼搏, 不断进取。

四、体育教学如何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

体育教学除了完成上述教学任务外, 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情感教育, 那么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通情达理, 活泼可爱, 有责任心, 有荣誉感的好学生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 (1)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体育蕴涵着竞争因素, 体育课中的教学比赛和对抗练习, 课余时间班级之间各种形式的比赛, 以及全校性的运动会, 都为学生展开竞争提供了参与机会。通过这些比赛, 必将使学生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 激发他们对班级和学校的集体荣誉感。 (2) 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 因此在体育课中应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 以此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 教育他们在爱自己的同时也爱别人, 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责任感, 都有同情心。

总之, 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 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不仅仅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是多方位、多角度的, 这就要求体育教育工作者, 在教学中, 自觉地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利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

摘要:从如何培养学生的基本运动素质, 如何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如何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 如何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四个方面阐述了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作用。

数学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11

关键词:数学教学 素质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6-151-01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全面健康地发展,是课程改革的宗旨,也是素质教育的归宿。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他强调了传授方法和培养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究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能力,是我们教师应理性思考的问题。

一、加强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

素质教育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帮助学生在探究和交流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人的认识规律来看,知识的获取需要一个过程。教学活动中若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探究过程、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探究,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水平就会下降,特别是对有关数学情境、数学符号所表达的数量关系不是很清楚,理解不是很透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降低。他们会觉得学数学枯燥乏味,对学好数学丧失信心,少数学生还会产生惧怕数学的心理障碍,害怕与人交谈数学问题。如有的学生出现类似;(ab3)2=a2b2,a2-b2=(a-b)2,x2+x3=x5这样的错误,原因就在这里,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求学生注意探究知识的本质,它是如何由实际问题情境抽象成数学问题的,又是如何抽象成数学知识的,以及抽象的数学符号和表达方式是如何反映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亲身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了解对象的特征,并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采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加以解决,从而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素质的提高。

二、注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渗透

1、灵活运用整体代换技巧

例1:已知x2-3x+1=0,求x2÷(x4+3x2+1)的值。

简析:一般学生会首先想到通过已知方程求出x的值后再代入求值,计算后他们会发现计算量较大,且比较复杂。此时教师提议学生展开讨论,另辟途径,经过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有学生提出若将已知方程x2-3x+1=0(显然x不等于0)两边除以x,得x+1/x=3,然后将原代数式进行变形x2÷(x4+3x2+1)=1/(x2+3+1/x2)=1/(x+1/x)2+1,再采用整体代换即可求解,这样处理不但简捷,且计算量小,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数学方法的优越性,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了解、掌握数学方法与技巧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例2:已知实数a不等于c,抛物线y=ax2-(a+c)x+c不经过第二象限,判断抛物线的顶点A(x,y)所在的象限。

简析:这一问题许多学生觉得无从下手,因为抛物线的分布情况无法确定,故先让学生展开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并启发学生动手尝试着画出符合条件的抛物线。学生通过画图发现,符合条件的抛物线的顶点的位置有四种可能情况:①在第一象限,②在第三象限,③在第四象限,④在x轴上。至此,学生的学习、讨论达到高潮。经过进一步观察后有人发现了各项系数的特殊关系,并通过计算知(a+c)2-4ac=(a-c)2>0,因此可确定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再由抛物线不经过第二象限,通过作图即可确定顶点A在第一象限。这里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把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之间的关系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从“生动的直观”向“抽象思维”的转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几何直觉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理的推理能力。

除此以外,还有分类讨论思想,函数思想等,在中学数学教科书中处处渗透着这些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如果能使它落实到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的探究活动中,形成稳定的思维品质,就能在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方面、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等方面发挥巨大的功能。

三、建立和谐的竞争机制,培养跨世纪人才

竞争是一种激励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建立竞争机制,学生就会产生紧迫感和压力感,他们是一种强大的主动性的内驱力,学生有了紧迫感和压力感,就能保持清晰头脑,奋发图强,在竞争中实现自我、发扬自我、提升各自的能力和素质,从而为培养跨世纪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论小学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12

1. 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 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动。从广义上讲, 凡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活动都是素质教育。从远古时代长辈传授狩猎、采摘野果的经验给下一代, 到当今社会的各种各样有助于人的素质提高的活动, 都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本文所论述的素质教育主要指学校 (尤其是中小学) 的素质教育, 其涵义是学校为完成一定阶段学生素质培养目标所规定的任务而进行的一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 就是使我们的受教育者在走向社会前具备必要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基本素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 中小学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

2. 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

2.1 社会实践活动意义

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 走向社会, 走向大自然, 使学生们开阔眼界, 增长知识,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精神。社会实践活动课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教育融为一体, 有助于增强课程育人的整体功能, 有利于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动脑能力, 有助于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2.2 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社会实践活动必须依照不同年级的年龄段特点安排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活动, 一定要适合学生年龄段的心理、生理特点, 使学生力所能及。既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又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达到扩大视野、增长才干、培养志趣的教育目的。社会实践活动课可以每学期安排一次, 课时量应由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而定, 如军训活动课可以和“少年军校”活动结合起来。目前很多地区、学校和驻地军队、武警部队挂钩成立了“少年军校”, 定期组织军训活动, 可以把军训课和军校的活动结合起来, 开展定期轮训, 按军训课程安排, 远足活动课可以和参观、访问、建立“手拉手”友谊校等活动结合起来, 可以开展“走向大自然的怀抱”采集动植物标本等活动。

3. 学习习惯的培养

习惯是人们在生活生产, 学习活动中长期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语言行为, 思维方法, 条件反射长期积累的行为定型。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还可以指引学生学习的方向、方法, 为学好数学准备良好的心理品质。

3.1 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意思是讲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课前要培养学生预习的好习惯, 预习不能流于形式, 要真有效果。我们要天天布置预习作业, 列预习提纲, 做好超前预习, 上课要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让学生谈谈在预习中发现的新问题及新知识。良好预习习惯的形成为课堂教学节约了许多时间, 使得教师不必讲解学生就能自己获得知识。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也改善了师生关系, 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提高。

3.2 专心听讲习惯的培养

专心听讲是学生在数学课上接受信息, 获取知识的基本保证。我们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注意力, 善于巧妙提问, 启发思维, 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们也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常规训练, 提出专心听讲的具体要求和方法, 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专心听讲不但要求学生认真听老师讲课及各种教学活动, 还要注意听同学的发言, 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3.3 独立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 如独立完成数学作业, 独立思考等等。在课后鼓励学生学习小报, 参考书, 习题书, 整理知识, 总结归纳, 培养独立学习的习惯。

4.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测, “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国际教育界认为, “知识经济时代也就是创新教育的时代”、“教育主题是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创造型人才”。我国现正在全面推行“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实施创造教育, 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崭新课题。

兴趣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 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兴趣是人们心理活动共有的特征, 一个人要在学业上有所发展、有所创造, 首先必须对学业产生兴趣, 肯用全副精神去做。生物学家达尔文、数学家华罗庚是这样, 阿波莱顿发现电离层也是这样, 就连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成功轨迹的起点是他永恒的兴趣对电脑网络的痴迷。所以, 教师在教学时,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 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用妙趣横生的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

可见, 只要教师充分发挥智慧, 创造思维的新视角, 以新颖的方式去诱导、激发学生的兴趣, 就一定能使学生向往科学, 追求真理。学生的创造意识也会随着培养起来。

总之, 中小学要从实际出发, 切实提高学校自身发展学生素质的能力。要以“创新能力为核心”, 制定教师素质标准和教师基本功体系, 使得教师成为一专多能、教育理论素质好、敬业精神强的教育教学专家, 以胜任学生素质培养工作的需要。要按照不同阶段学生素质培养规格, 配置教学仪器、设施设备, 尤其是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的配置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 创设素质教育所需的各种教育教学条件, 为学生的素质形成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素质教育并不是一个空洞的话题, 只要执教者处处以学生为主, 平等待人, 从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爱心、耐心、细心三心皆备, 素质教育完全是能够搞好的。

摘要:素质教育是一项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的改革实践, 其最为核心的价值目标也正是教育对人的创新精神的培植和创新潜能的挖掘。本文分析和论述了小学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

上一篇:财务精益管理下一篇:加强节能降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