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育教学的创新

2024-07-16

生物教育教学的创新(精选12篇)

生物教育教学的创新 篇1

如何上好生物课, 提高课堂效率, 可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课改提出了教师应有积极的创新精神, 要有新的教育理念。生物教学应如何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是值得我们共同思考的问题。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 谈一些体会。

一、转变教育观念

生物教师教育思想上必须树立四种观念, 即创新观念、全体观念、全面观念、全局观念。教育教学观念, 对教学改革起着导向作用, 直接制约着教育教学效果。只有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才会采用创新方法, 培养创新人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变传统“标准型”教育观为创新型教育观;变传授知识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由教师中心论向师生双主体论转变;由“师道尊严”观向师生平等、民主观转变;由封闭式教学观向开放式教学观转变。

1. 灵活地、创新地处理教材

通过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即改革教材中落后于社会与时代发展的知识体系, 建立使学生认识和把握未来发展的知识体系和活动体系, 使受教育者在创新意识、思维、品格等方面的素质得以发展。

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要遵守两条原则:一是信奉而不迷信, 二是遵循而有所立。教材编写通常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时间的推移, 教材中势必会有部分内容不能适应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而对教材部分内容作适当变动是十分必要的。此外, 教材内容的编排不一定都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师作为学生们学习的指导者, 就应该在深钻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过程中, 找准课程标准、教材与学生这三者之间的联系。若发现教材不能实现课程标准要求, 就需要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 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要。例如, 教师可以增加反映现代生物科技新进展的知识, 如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可以增加人与生物圈关系的知识, 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使学生学会健康地生活;可以增加促进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实践能力。总之, 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在创新教育中十分重要。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如何处理教材是关键, 必须深刻认识其重要性。正确把握对教材处理的原则,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学会、爱学、会学”。

2. 创新教学方法

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一般由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等因素组成, 其中教学方法是桥梁和纽带。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落后教学观念的支配, 存在诸多弊端, 因此广大生物教师应大胆进行教学改革, 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 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例如,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合作型学习、自学式学习。其中探究式学习应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其过程是:提出课题一设计一探究一结果一分析、评价。其特点是:以问题为中心, 学生自主探索。例如, “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活动, 首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种子萌发可能的条件:如水、空气、温度等, 接着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 实际操作, 收集实验数据和资料, 再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其次, 在课堂上可采用“发现问题教学法”、“多方位质疑法”诱导学生多方位产生质疑、多方位发现问题, 使他们的求异思维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例如在学习“蒸腾作用”时, 教师提出“水往低处流是自然规律, 但植物体内的水为什么能从根部流到树冠?”;在讲“生态系统”的成分时, 可引导学生观察“池塘生态系统图”, 向学生提出“生态系统中, 如果缺少分解者, 将会出现什么后果?”等等。通过恰当质疑, 使学生生疑而解疑, 从而达到促进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得以发展的良好效果。

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 发挥其特殊作用。现代教学媒体在生物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它能增大教学容量, 开阔学生视野, 诱发学生思维, 增强了教育的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和有效性, 深受学生欢迎。在今后的生物教学中, 教师要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把现代教育技术真正渗透到整个教育体系之中。

1. 更新评价观念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传统教学评价中的不适之处也越来越明显地在新课程改革中体现出来。教师首先应从以“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的旧观念向“素质鉴定”观转变。多元化、多方位、全面性地对每个学生做出界定, 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亮点、善于发现学生的价值, 使学生良好的个性得以最大限度地发展。范围上:教学评价必须全面、全员、全程采集和利用与学生各种素质培养及各种技能发展有关的评价信息, 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全部学习、教育的动态过程。应从片面的只限于智能范围的单一性评价向全面的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的综合性评价转变。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评价。例如, 可评价学生对探究活动的态度是否积极、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能否根据问题提出假设、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实验、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能否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与交流、能否独立思考和是否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等等。

2. 提高教师素质

生命科学是当前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 教育科学如今也在教改中迅速前进。面对创新教育、社会的飞跃发展, 教师应重视继续教育、终身学习, 不断扩充知识信息, 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创新能力, 才能适应教育改革与时代发展的需要。

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学习, 不断获取新知识, 不断积累, 才能出现新的创造基础, 才能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满意的教师。

生物教育教学的创新 篇2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创新之本,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平时观察到的新东西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平时发现生物奇异现象,要研讨要探索,就要动手做实验,通过实验的对比、分析、综合,可使感性知识上升到理论知识。

实验教学是初中生物学科教学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及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很多实验由于实验材料选择不当、实验方法不够合理 ;实验器材不足。由于学校经费的制约,实验投入不足,个别实验开不起来。特别是乡村初中没法找到材料,没办法把实验做出来。如果结合当地的情況,就地取材,改变实验材料,简化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来达到所要的实验结果。也为实验教学的改进和创新开拓一条新途径。通过实验改进,可以教育学生不盲目崇拜权威,迷信教材。敢于向权威、教材、教师挑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思维的潜力和段炼思维的缜密性,但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实验课程是一种教学事件,而实验教学过程也是一种课程开发,鼓励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性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学习品德,我们知道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可以将教材作为参考,在教材设计的实验本身上拓展出更多的实验思维空间,延伸课本中有关探究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观察、多参与、多动手,在认识的基础上探索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使学生迸发出创造的火花。现在的教材中更重要强调的是设计探究性实验,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参与重演科学事实的产生过程,领悟科学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在随后的一些探究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迁移,则安排由学生自己设计部分环节的探究。因此在平时的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材,适当地调整实验内容和实验形式。下面我就简单介绍我对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的实验的改进和创新。

P60的实验:观察种子的呼吸现象有三个实验。实验一:用温度计测量保温杯中的萌发种子和煮熟的种子 的温度,实验室没有保温杯,我用毛巾包裹矿泉水瓶的 外面,瓶口用小刀钻一个小孔插上温度计即可。实验二:验证萌发的种子要产生二氧化碳,教材用的 如右图的装置,此装置比较复杂,并且我校实验室没 有这种装置,我就简单地用矿泉水瓶,在瓶盖中钻小 孔插上一个软管子。如图,这样的装置只要把软管子伸入澄清的石灰水就可验证,而矿质水瓶在生活中随时都 可以找到,乡村学生都能做出来。

实验三:验证萌发种子消耗的氧气,用的将燃烧的蜡烛入装有萌发种子和煮熟的种子,看蜡烛是否继续燃烧来验证

瓶中是否有氧气。此装置简单也能做出来,我想能否将瓶中的气体引入瓶外,更容易观察实验现象。

我就用如可图的装置,此装置比原来的还复 杂,我只是想能不能用其他方法来做这个实 验,能否对这个实验是否创新、改进。便用 这个装置。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知识点和教学手段无不蕴含着创新的素材。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敢于向经典实验挑战,不拘一格,勇于创新,变换条件,大胆设计。

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3

[关键词]生物教学 创新教育 创新思维

在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及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成了当今教育的首要任务。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生物教师更应该认真领会生物新课程标准精神,在生物教学中更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生物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显著差异在于多了学生的参与,少了老师的说教。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有创新的教学观念,只有这样,才可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论是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还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活动,都能潜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能力、态度和创新精神等的培养上。现代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加大学生全员参与实验的力度,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由于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都受到重视,学生自然就有了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就有了创新的可能,也就具备了创新的前提条件,从而促进其创新能力进一步发展。

二、要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过程

创新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中,重视思维过程的成功之处,就是让所有学生搞清楚结果的来龙去脉。同时,为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中,还应重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考查。思路往往比结论更重要,因为只有学会思考,学生才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教师还应注意学生智力活动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思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对于那些简捷巧妙、概括力强、有独到见解的方法,应予以肯定和表扬,达到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的目的。

三、在备课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教育的思想

为了在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在备课中就要在教学设计中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要制定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即所制定的创新教育目标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创新)。教师要在挖掘新课程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以营造创新教学的良好氛围,这些切入点可以是教学难点和重点、演示实验,也可以是生物学家的创新经历和体验,或者是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展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迁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发展成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

四 、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一个人只有在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和健康和谐的情景和氛围下,创新的源泉才能得到开发和利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要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到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

五、充分利用实验课,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充分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意识。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实验以其直观、形象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中学生物有很多能体现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实验,教师应深刻领会教学大纲精神,挖掘实验教学的内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铺平道路,提供条件。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生物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生物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教师可以把某些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究性实验,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教育培养目标。探索性实验教学较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生命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六、注意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

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4

一、更新观念,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开展创新教育。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 对学生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在传统观念中, 教师以权威的形象教育学生, 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这种不良的师生关系遏制着学生创新意识的成长。要搞好创新教育, 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创造富有创新气息的教学环境, 让师生成为平等的主体, 在师生间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相互促进、共谋发展的“双赢关系”, 形成“教师尊重学生, 学生亲近教师”的新局面。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要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技术, 强化学生的好奇心理, 让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增长;创设新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 让学生积极发言, 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获得创造的成功和喜悦,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正确处理基础知识教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与创新教育的关系。

要正确认识和重视创新教育, 寓创新教育于基础知识教学和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之中。一个人的创新才能是在日积月累和长期探索中形成的, 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获得的。由此, 教师应该结合生物学教学进行创新教育, 这是生物学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须在原有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总结, 在一定程度上将知识统摄成规律, 并运用规律进行创造性思维, 从而达到问题的解决, 这些都离不开创新教育。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须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知识, 对问题进行分析, 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作答。因此, 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联系实际, 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防止只抓学生的生物基础知识或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而忽视创新教育的倾向。

三、注意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创新教育的促进作用。

兴趣, 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学好功课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一位日本教育家曾说:“你想制造庸才吗?那很简单, 就是让他对什么也不感兴趣。”我们要在生物学教学中队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是相当重要的, 这对创新教育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如果连学习的兴趣都没有, 就难以开展创新教育。

讲究整个教学过程的善始善终, 就可以使学生自始至终都能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 不论在哪一课之始还是一堂课的中间部分或一堂课的结尾, 都要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通过制造悬念、设疑引课、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采用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采取开放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教育。

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应在教学方法上开放搞活, 不应使教学方法仅仅框在讲授、练习、考试、讲评的简单“讲—练”循环中, 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富有创意的课堂中, 生动活泼地完成学习任务。结合生物学教学可穿插开展有创新意义的活动。例如, 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性课题的相关事件;做环境保护的社会调查;带领学生参观开放的实验室;让学生做验证性或探索性的生物实验;调查社区生物;引导学生做家庭小实验 (如观察蒸腾现象和植物细胞失水或吸水现象等) 。通过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和社会实践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采用心理激志法进行创新教育。

学生一般认为发明创造是科学家才能做到的, 对此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惧怕心理, 认为自己没有资格, 也没有能力做到。其实, 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 只是大小不同抑或价值不同罢了。所以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想方设法激励学生, 让学生产生创造热情和欲望。

首先, 鼓励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创造力。创造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 是不同于智力和学习能力的思维形式。据科学家们研究, 三、四岁孩子的创造发明能力, 比起已经失去灵活思维的成年人, 能产生更为惊人的结果。所以, 学生不要以学习基础差为借口, 放弃了自己所具备的创造力;老师应在传授知识时精心设置教学情境, 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 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提出自己的见解, 可能见解没有什么独到之处, 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新的, 应给予肯定、鼓励, 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其次, 用科学家的创造精神来感化学生。许多生物学家, 为探索生物的奥秘, 献出了毕生精力, 作出了杰出贡献, 他们的创造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如孟德尔, 利用八年来进行豌豆杂交实验, 提出了遗传因子分离和重组的假设, 正因他的大胆假设, 奠定了遗传学作为独立的科学分支的基础。像这样的科学家举不胜举, 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穿插介绍。

最后, 介绍最新生物科研成果, 展示生物学的远大前景。近年来, 生物技术的开发与运用迅速发展, 其成果对解决粮食危机, 人口剧增, 环境污染, 能源开发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及时向学生介绍最新的生物科技成果, 特别是中国生物学家的科技成就, 就可以让学生对生物学前景进行认识, 激起他们的创造热情。如:袁隆平先生是世界著名的水稻育种专家, 1973年, 首次在世界上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自1976年我国大面积推广以来, 为国家增产稻谷达一千多亿公斤, 增加经济收入300亿元。此外, 近年来, 我国的人类基因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已克隆到若干的白血病致病基因, 这些科研成果都是直接服务于人民、造福于社会的。通过介绍这些例子可以激起学生的创造欲望。

六、通过鼓励求异进行创新教育。

中小学生所学的知识大多数是经前人实践检验过的, 他们的学习主要是顺应和同化的过程, 总是把思维活动纳入预计的轨道, 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我的建议是:在课堂上要营造一种使学生积极思考、发挥潜能的氛围, 启发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说出来, 即使是猜想, 或者是不合理的解释, 也应适当鼓励。比如, 讲述生物的进化时, 46亿年前的事情, 很多知识本身就只是假说, 没有有力的证据。所以, 学生往往有不同意见, 嘻嘻哈哈地议论:地球上的生物会不会是外星人的杰作?对于这种观点, 老师不必轻易否定, 只需告知:书本上的知识有些也只是假说, 但一些关键问题已得到验证, 在没有有力证据时, 不能推翻, 并鼓励他敢于大胆设想, 说不定将来可以改写这部分知识。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学生求异的信心, 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比如美国的老师很少对学生的议论加以干涉, 生怕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求异能力, 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效仿呢?

另外, 老师设疑也可以诱发求异思维, 通过层层设问, 让学生进行全方位思维, 同样可以达到求异思维的目的。

浅谈职专生物工程技术的创新教育 篇5

浅谈职专生物工程技术的创新教育

教育肩负着培养整个民族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大使命,创新教育的提出和实施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必然产物.在职专生物工程技术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既是生物工程技术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所决定的`,又是生物工程技术教学改革的方向.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初步探讨职专生物工程技术的创新教育.

作 者:许志军 作者单位:宁德职业中专,福建,宁德,352100刊 名: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英文刊名:CHINA BUSINESS(JINGJI LILUN YANJIU)年,卷(期):“”(12)分类号:G64关键词:生物工程技术教学 创新教育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问题意识 评价

生物课堂中的创新教育 篇6

关键词:创新课堂;拓展思维;设计实验

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为中学生物开展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在生物学科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目前中学生物教学仍存在这样的弊端:教师教学方法传统、学生死记硬背、缺乏参与机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要改变这一现状,创新教育势在必行。那么作为初中的生物教师,我们该如何开展中学生物的创新教育呢?

一、创新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由于学生缺少参与机会,其积极性往往调动不起来,自身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创新能力难以得到培养。我们在教学中用“先学后导”或“先练后教”等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把“学”置于突出位置,实现教学活动重心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移。如,在讲授动物时,我设计的一个环节是“玩蚯蚓”,让学生先接触蚯蚓,让他们在草坪上观察,不一会儿,学生的问题就来了。

学生:“老师,哪一端是蚯蚓的头部?”

(知道的学生马上告诉他,旁边的学生又说不是,两个学生争论起来了)

教师:“你能不能找到说服别人的证据呢?”(学生马上翻开课本,找证据……)

这样可以立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轻松学到了知识。

二、开辟第二课堂,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生活处处皆学问”,对生物学尤其如此。因此生物教学要树立“社会即是课堂”“生活即是教育”“自然即是课本”的观念。让学生大胆地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开发潜能,培养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植物的分类及特征”时,我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课件,再组织学生到野外观察植物的生活环境,采集植物标本,通过观察、比较,知道了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区别。

三、营造气氛,启动创新思维

平时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按照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逆向、迁移、发散、想象的思路分析、说明生命现象。要引导学生提问题、设计实验、改进实验方法等,进而启动学生的创新思维。

生物学科实验多,若按照实验指导进行,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缺乏成功感的刺激。有的完全可以改成学生的研究性课题,让学生自己研究。因此,上实验课时,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而应提出研究的目标,让学习小组设计,尽量做到与众不同。如,绿叶在光下释放氧气,有小组将实验装置中倒置的充满水的试管,改为倒置的充满水的量筒。这样,既能看到绿叶在光下释放的气体,又能测量出放出气体的量。

只要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启动,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尝试、不断创新,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就变得轻松多了。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几年的实践,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生物教学中要重视资料的收集、问题的设计、信息的处理,教师指导学生做,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产生疑问。

2.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培养,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创新教育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态度。使学生在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基础上敢于创新。

总之,推崇创新,善于创新,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是生物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就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作者单位 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

生物课堂中的创新教育 篇7

创新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创造力是“灌输”不出来的,创新型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出来的。所谓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维,初步掌握创新技能技法,从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那应该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如手。

一、生物教学要转变旧观念,适应新课改

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必须看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还是发展认知和引导创新的手段。新课程改革,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教师是起一个向导和顾问的作用。要尽量发现和利用学生的闪光点,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要处理好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力与智力的发展并不同步;而教师比较喜欢智商高的学生而不喜欢创造力强的学生,因为创造力强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常人不同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他们常常探究那些特别不符合“教学常规”要求的知识领域,被教师认为增加了教学负担。实际上,教师的这种看法极易束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教师与学生都将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作为学生要面对新教材,掌握新的学习方法;而作为教师,则还要把握好新的教学思路。学生将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对于新课程教材来说,每位教师对教材中出现的问题都有很大的自主权。然而在新教材中出现了许多开放性的问题,及探究性的活动,这就需要教师之间齐心协力,共同完成备课任务。

总之在新课程的教学中,作为一线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和总结,才能改变旧的教学观念,适应新的课改需求,才能尽快摆脱“穿新鞋,走老路”的困境。

二、课前准备要有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从教师做起。教师要创造性地教,备课要出新意,体现目标明,方法活,活动勤,反馈快。教师如果仅局限于教参提供的信息,思维便会受到束缚,课堂教学就会有放不开手脚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吸收新信息,如电视、杂志、网络和多媒体软件等,从中挖掘出更有研究价值和意义的东西来,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

集体备课形式要多样,在新课程中,教师的集体备课更注重了教师的个性化劳动,个人只要备几个单元的课就可以了。备课资源共享不等于“拿来主义”。当我们拿到别人的教案时,切不可“依葫芦画瓢”。因为新课程是个新鲜事物,刚刚起步,谁也不敢说:“我的教学设计是最棒的。”因此针对不同的班级或不同的学生就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育人环境,保护学生的创新激情

学生能否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性思维是否活跃,创造欲是否强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民主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来自于师生的课堂上的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任一环节,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害怕教师的心理现象,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各予已见,畅所欲言,使学生的情感处于自由、积极、宽松的状态,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动手操作。

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这就需要进行趣味引入,所引入的内容必须得是学生生活中的鲜活事例,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住学生。实践证明,通过趣味引入可使学生总是处于一种渴求知识、积极情感的状态。但要想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单靠一个趣味引入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在师生之间建立共同探究的教学模式。传说的教学模式只会使学生片面的发展,而且也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而通过合作探究则可让学生围绕着那些来源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进行探究,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遇到了要解决的问题才引发出来,问题是激发思维的起点,有了问题,才能引发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才有获得独特思路的可能。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以问激趣,以问促思,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探究,进行小组讨论,努力培养每位学生的表现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讨论、去总结,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充满乐趣、充满激情、充满创造性,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不拘泥于课本,使学生的思维从书本拓展到自然、社会和生活。

质疑是指思维认识到问题的存在,不满足已有的结论,是思辨、探索、发现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是解决创造性问题的开始。“学贵有疑,疑则多思”,故教学中要大力倡导质疑,要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从学生的问题中去发现学生的可贵与不足,不要因为问题的荒谬的而不予理会。如在《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教学,1、有的学生提出早餐空腹不宜喝牛奶、有的却说可以。2、有的认为早餐吃“牛奶+ 面包”比“牛奶+ 鸡蛋”更合理。对于这样的质疑,教师不能简单的肯定与否定,而是要引导学生认真地去阅读课本的内容及课外知识,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绽放创造性思维之花。

四、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往往只重视课堂教学,而忽略课外实践活动,但在新课程教学中,课外实践活动已成为日常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一线教师要重视搞好课外实践活动。例如让生物兴趣小组的成员定期讲一些或刊登一些生物学史上的奇闻趣事,开设“奇闻趣事”活动;也可配合教材上的“课外阅读”等栏目,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开设“动手”实验园地,刊出一些符合学生能力、富有探索性的趣味小实验。以此发展学生的创新才能。

小议生物教学中的创新 篇8

一、运用创新思维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教学就是主张生物教学中尊重学生人格, 重视学生兴趣爱好,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给学生提供宽松、平等的教学气氛, 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发问。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时, 引导学生阅读讨论课本的“阅读”材料之后, 可启发学生结合身边常见的植物实例, 来验证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还可适时地向学生提出诱导性的反问, 点拨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 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将学生提出的质疑交给学生讨论、辨析, 最后加深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

二、注重知识拓展, 夯实学生创新的基础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要具有创新能力, 就一定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没有一定基础知识的积累, 培养创新能力也只能是空谈, 创造推动了基础。在课堂教学中, 对知识的传授还不能只局限于教材, 通过教师的备课让学生有宽广的知识面, 要让学生理解学科内外知识的联系。这样就需要打破教学常规, 开放课堂教学, 可以把社会生活热点、焦点问题渗透到教学中, 以课堂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 引导学生关心社会人生、关心生存环境、了解生物科技, 通过课堂折射大面, 使学生拥有广博的知识修养, 为学生培育创新思维的沃土。

三、加强生物实验实习操作,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手段

实验是生物学科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实验课是学生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 从而发现新知, 可适时鼓励学生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索。实践表明, 生物实验课学生们都非常感兴趣,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 充分发挥生物学实验的独特效应, 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生物学实验, 使学生在探索实践中获得永不枯竭的创新源泉。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它能跨越时空, 展现常规教具无法展示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注意多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一方面可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引起学生的兴趣, 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求知识;另一方面把抽象的、微观的内容直观化、宏观化, 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 使学生的思维由形象到抽象的跨越变得容易。教师可通过网络下载一些案例,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更多的生物电子标本, 来辅助教学, 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

生物课堂:创新教学中教师的角色 篇9

(1)学生探究兴趣情境的创设者。在创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新观念:从指导学生“学会”转为引导学生“会学”;变重“学知”为激励学生“思维”。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设计者,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特点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产生自行探求知识的兴趣,主动参与的激情。

(2)学生提出问题情境的创设者。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疑问和设想,是创设情境的又一重要目的。怎样创设问题情境呢?教师首先要在认真学习大纲,掌握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探索学习的主题,遵循贴近儿童生活,让儿童感兴趣的原则,进行精心设计,既使同一内容由于班级不同亦可以创设不同的情境。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教师可以选用实物、模型、挂图、实验、电教媒体来展示情境,也可以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富有感染力的表情,去激发学生。总之,教师应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铺设问题台阶,把学生引入到设疑——实验探究——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过程中去,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口、动笔,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角色活动,充分领略做为学习主人的充实感,体验到喜获知识、迈向成功的欢乐,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的精神。

2 引导学生“会学”

(1)结构材料的特点有结构的材料,是指学生使用这些材料时,材料自身能体现某些规律或通过材料间相互作用能揭示某种现象的物品。它可以是仪器、仪表、图表、数据、图片、实物、标本、电教媒体资料等。结构材料必须具备以下特点:①科学性:材料要符合科学原理,能揭示科学规律,规范;②指向性:材料能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使材料与问题有联系,突出研究内容;③趣味性:能吸引学生兴趣,增强求知欲;④安全性:材料使用必须保证不出危险,确保人身安全;⑤简易性:材料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贴近学生实际,易操作;⑥稳定性:材料准备到使用时要保持性能不变化,确保实验成功。在学习中,学生可以依据教师提供的“六性”材料,一步一步进行实验、研究、讨论、分析、思考而获得知识。

(2)教师要提供适时、充足的结构材料。材料是教师教的基础,是学生实践的前提。教师作为有结构材料的提供者,首先要在了解儿童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儿童可能提出的问题去找材料,选择材料,提供材料。凡是学生可以自备的材料教师应指导学生白带,因为取自学生身边的材料能使学生感到亲切不陌生,反而会少几分神秘感,感到科学研究并不是那么神秘,高不可攀,它其实就是研究我们身边的事物。其次,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材料一定要充足:一是数量足够,保证学生能分组或个人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分析;二是材料能保证研究的问题得到解决,而适时提供材料则是教师调控步骤的需要。

3 学生自行探究

(1)学生探究实验的促进者。学生提出探究课题后,随后就要进行实验、观察、记录、思考、研讨,寻找问题答案。首先教师要在学生自行探究的过程中注意观察他们是怎样研究的,时刻注意每位学生的进度、情绪表现,了解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数据记录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学生的探究进程,及时调控实践活动。其次,教师还应善于捕捉学生在实验中的创造闪光点,不时地给学生以进一步发现的动力,促进学生对探究实验的进一步研究。如在《水的浮力》一课中安排的最后一个实验就是在学生顺利完成“水中物体要受到水给它的浮力”的探究任务后,教师提供给学生材料——橡皮泥并以“橡皮泥在水中下沉,你能想办法使它浮在水而上吗?”的形式去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沉浮的秘密的。

(2)学生研讨问题的促进者。在学生研讨活动中,教师一方面要见机提出问题,挑起矛盾,促使不爱讲话的学生发表意见,爱讲话的学生长话短说,让学生间的思维激烈碰撞,以求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帮助学生归纳、整理问题,把握研讨的方向,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探讨。教师在学生整个研讨活动中,只起穿针引线的促进作用,绝不包办代替。学生课外探究活动的促进者课内探究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学生探究活动的终结,相反教师应巧设悬念,激发学生主动扩大和延伸探究范围,把探究活动变成学生乐于从事的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进而拓展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一石激起干层浪”正是课内探究活动的目的所在。勿庸置疑,教师应是学生课外探究活动的促进者、鼓动者。如在《动物与环境》一课的结束阶段,教师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蚯蚓的再生能力很强,你想不想把它的身体分成两段或三段或四段试一试呢,以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蚯蚓再生能力的热情,其意义与作用远远超过了课堂教学的范畴。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活动时始终要给学生以层层推进,引人人胜之感和不断探索、追求真知之动力,使学生感到老师时刻与他们同在,但又不能完全依赖;教师应该以自己的神态、动作、语言去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促进学生积极地探索,做一个优秀的“旁观者”。

4 科学民主的示范者

(1)教学民主的示范者。自古以来,由于“师道尊严”的思想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问总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自然,师生的关系也就不会是宽松、和谐的。因此,教师必须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教学民主,尊重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尤其是不同的意见,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老师既是良师、又是慈母、更是他们的益友,相互之间可以讨论,甚至无拘无束的争论,而没有距离感,畏惧感,那样,带给学生的将是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师生之间水乳交融的一种幸福感。不言而喻,这将是促进学生自行探究获取知识的最理想的人际环境,这一环境的创设者是教师,而且主动权在教师手中。

(2)研讨氛围的示范者。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知道,学生要自行探究,获取知识是需要时间的。教师要把课堂中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活动、观察、试验、思考、分析、讨论,教师不要急躁,也不要催促甚至干预。应该知道,学生在自行探究的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兴奋也有激动,各种情绪在课堂中有表露是很自然的事情。其次,教师要给学生比较自由的空间,不指责、不批评,给予理解,给以点拨和适当的引导。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更加活跃,探索的热情才会更加高涨,也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摘要: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扮演着两种不同的角色,但是居主导地位的无疑还是教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师掌握着课堂的方向。指导学生自行探究获取知识是自然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一条主要途径。

初中生物创新教学方法的探究 篇10

一、创新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

1 . 以往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传统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师多采取机械识记的教法, 看似成绩喜人,实则学生的生物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课堂上,在一遍遍的复习中, 在一道道的习题里,学生只是被动地记忆,课堂气氛枯燥、沉闷,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与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背道而驰。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立足实际、以生为本,从改革教学理念开始,颠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升华初中生的生物意识、创新精神奠定扎实的基础。

2. 生物科学需要创新型人才

生物本身就是一门不断探索生命奥秘的学科,创新即内核、本质。当今时代,生物学知识的发展一日千里、迅猛蓬勃,亟须不断补充探究型、创新型人才。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知识经济正强烈地呼唤着创新教育的实施,生物教师要勇于革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敢于尝试和使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引导学生对未知的生物领域进行积极探索。

二、实现生物创新教学的具体做法

1 . 创 设情境 , 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心理学理论指出:初中阶段的学生依然以感性思维为主,教师应创造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升华创新精神与品质。

例如,教学七年级下册“人的生殖”这一课时,我首先在课堂上播放了《大耳朵图图》系列之“出生的秘密”,其中“小孩子是从商店里买来的”“是魔术师从妈妈的肚子里变出来的”等几个答案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哈哈大笑,营造了一种无比和谐、融洽的学习气氛,一扫课前羞涩、尴尬的教学预设。接着,我又播放了葛存壮、葛优父子与田亮、森碟父女的照片,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造物的神奇, 自然的瑰丽。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对“人的生殖”这一问题自然地有一些模糊的认识,又囿于传统文化的桎梏,不好意思主动地交流、讨论。由于这节课创设了理想的课堂情境,使得学生能够在亲和、开放、科学的氛围中相互交流,为提升他们的生物素养,培养发散思维,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性”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2. 大 胆质疑 , 培养学生的反省思维

反省思维的实质是批判性思维,训练学生的反省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良好策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说出来,敢于对自己原有的思考和结论产生怀疑,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升华创新思维。

例如,在讲授“鸟的生殖与发育”时,我就教材中的两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1)请推测卵壳、卵壳膜、卵白和卵黄各有什么功能?

(2)卵的哪一部分将来可以发育成雏鸟?

在这两个问题即将顺利解决的时候,一名学生突然提出了这样的两个问题:

(1)一个鸡蛋就是一个卵细胞吗?

(2)每只鸟卵都能孵化出小鸟吗?

学生的这两个问题有效地延展了课堂教学的内涵与外延,无形中也引导学生对“鸟的生殖与发育”这一问题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课堂上,我大力表扬了这名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品质,鼓励他继续保持反省思维,因为这是任何一名成功人士所必备的基本品质,难能可贵。

3. 创 设疑点 , 启发思维

创设疑点,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生物课程,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果。

以“植株的生长”课堂教学为例,学生主要学习和掌握根的生长、枝条的生长、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这三个方面内容。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我就“叶的结构与生长”创设疑点:大千世界,花草树木形态各异,叶片的形态各有千秋,那么叶片的结构是否也各不相同呢?

由于前一段时间刚刚学过“练习使用显微镜”的知识,学生都积极主动地通过显微镜来观察水稻叶、青菜叶等几种不同植物的叶片,验证自己的看法是否和实际结构相吻合。活动中,学生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思维十分活跃,得出了“各种不同绿色开花植物的叶的结构是相同的”这一结论。学生又追问“不同的植物叶片的结构为什么是相同的?”“叶的生长和根的生长一样都是通过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伸长细胞的体积来增长的吗?”等问题。

整个活动进行中,学生始终兴致盎然,显示出了他们对生物知识的无尽好奇,成功地将课堂学习与课外探究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见,创设疑点可以有效地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课外探究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4. 科 学引导 ,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坚决摒弃传统生物课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树立“以生为本”的改革理念,通过科学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自主学习的内驱力。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提供一些学习线索,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师也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及时发现学生问题,并对症下药,提升初中生的生物素养及学习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亲自探索和操作,并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相互交流、合作探索,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例如,在教学“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时,根据所处地域不同,教师可以提出以下不同的问题:

(1)新疆的哈密瓜为何特别甜?

(2)北方的地窖如何保存蔬菜?

(3)温室作物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提高产量?

(4)用酵母菌酿酒为什么先通气后密封?

这四个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成功的课堂实验奠定基础。待到课堂教学时,针对“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这一问题,教师向学生提供了两套实验方案:

(1)在氢氧化钠溶液和清水中分别植入带叶子的枝条通过比较、实验,得出结论。

(2)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探究普利斯特利经典实验。

从课堂效果来看,多数学生在课堂实验的基础上,还在课外开展了普利斯特利经典实验,有效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小白鼠”的活体,氢氧化钠溶液的腐蚀性等注意事项都提供了一定的协助与提示,在保证实验成功、安全的同时,也有效提高了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动力。

三、 小结

营造生物教学创新思维的环境 篇11

【关键词】:创新思维 营造环境

时代的进步,知识经济的到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面向21世纪的素质教育,无不呼唤着创新思维、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提高民族创新素质已成为当代的首要任务。创新是一种旨在提高全民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思想和行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现代教育,却存在着诸多弊端,阻碍着创新思维的形成。因此,彻底破除种种影响创新思维形成的障碍,积极营造出有利于创新思维形成的良好的课堂环境,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人才的必然要求。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现代教育成败的关键。一线教师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在讲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大凡人的思维的语言培养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要有一个健全的正常的思维功能,这是基础的因素;二是后天的诱发,影响训练,这是伸展的因素。前者解决能否思维被诱发和训练的问题,后者解决思维和内容,发展的方向及思维的形成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后者较之前者有更突出的意义。然而这一思维的伸展程度往往取决于一个教育环境的影响、训练,在一个封闭狭窄的教育环境里只能促进单一的、守旧的思维发展,在一个开放的舒适的教育环境里则有利于促进多向的、创新思维的发展。创新思维首要的是在于“创”,要培养学生的“创”就是要解除学生的心理压力,消除不必要的思想顾虑。在生物课教学中,教师首先就应该建立以“导”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还学生真正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勇敢地从“台下”走上“台上”来,从“听”变为“说”;从做教材的奴隶变为做教材的主人。把沉闷的课堂变为师生双向交流的心心相印的场所。在讲“免疫”这节课时,教师先把人体比喻为“城堡”,免疫系统是“军队”,学生马上就顺着思维说免疫细胞是“士兵”,抗原是“敌人”,抗体是“武器”等。

二、在课堂提问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提问是门艺术。教者提问有方,往往“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原来陷入僵局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既充分调动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尝到了思考的乐趣,享受到创造的快乐。巧妙机智的提问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好方法。这要求教师的提问能凸现创新思维、能引导创新思维、能激活创新思维、能开放创新思维。例如在讲“心脏的结构”这节课时鱼类有两个腔,鸟类和哺乳类有四个腔。教师可提问从进化的角度讲有没有有三个腔的动物?

“一切创造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教师巧妙的提问,能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问题启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这些问题直接问在学生的内心感受之上,把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内容联系了起来,使学生再不是冷峻的“读者”,而是事件的参与者。例如在讲蒸腾作用时提问学生夏天刚洗过头,头发还未干时是什么感觉?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并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不仅较为深刻地理解了内容,而且也培养了创新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巧妙地提问,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加以分析、研究、思考,往往可以获得新的发现。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而且也可以为某些创新提供契机。这是因为巧妙的提问,带给学生的是新异的刺激性,这样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反射,就会在大脑皮质的相应区域内引起优势兴奋中心。从而为一些创新的思想的产生,提供重要条件。

同时,面对学生们的“打破沙锅问到底”,有时会使教师感到很难堪。因此,要突破思想的障碍:老师要放下架子,解答学生的困惑,并用宽阔的胸怀去接纳学生、包容学生,从而让学生敢于走进老师,使之获得信赖与依靠;调整教师的教学态度,树立相信学生的观念。相信科技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也都在不断增长,鼓励学生多想、多议、多提问,引导学生学会想、会议、会提问,还学生一个舒张的“思维空间”,教师应该赋予学生思维自主的权利,让学生融入一个思维自信的氛围中。在思维交锋上,应该尊重他们的思考,肯定他们的思路,不能简单地过多地责怪学生的肤浅,特别是面对缺乏自信的学生;创造一个让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说“不”的教学氛围。没有怀疑就没有认识的推进;没有创设一个怀疑的教学环境,学生的怀疑是习惯就无法养成,没有怀疑习惯的学生就难以启动思维,认识也就难以深刻。事实上,知识的掌握、真理的接受,决不是靠一次二次的传授就能完成,学生有一个认识、理解、巩固的过程。在这样的阶段,学生会有疑问的;就是掌握了之后,学生也有一个再认识、再提高、再运用的问题,在这样的阶段同样还会有疑问的,更何况理论本身也有一个再发展,再检验的问题,因此,疑问是时时有、处处有。

三、在课堂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使学生精神振奋、注意集中、思维敏捷、兴趣高涨。同时,能使

学生从传统观念、因循守旧、盲目迷信权威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因而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尽量为学生创造思维交流的体会,引导学生敢想、敢讲、敢于否定所谓“权威”的定论,不怕被视为“谬论”“邪说”从而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主张。以此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讨论话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热烈讨论,甚至争论,从而使问题在讨论中慢慢明朗化。正如马克思所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没有争议,何以“别同异、分是非、治曲直”。因为争议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辨”,通过争辨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深化对新知的认识,从而形成充满求知活力,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例如课本上有“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让学生大胆质疑,还有就“人造病毒是否具有生命”这一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四、在复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人的创新思维必须在创新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因此生物复习课,不仅要帮助学生巩固原有知识,掌握生物规律和原理,而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学习生物课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期间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例如:可引导学生画概念图,概念图的理论基础是Ausubel的学习理论。知识的构建是通过已有的概念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开始的。学习就是建立一个概念网络,不断地向网络增添新内容。为了使学习有意义,学习者个体必须把新知识和学过的概念联系起来。Ausubel的先行组织者主张用一幅大的图画,首先呈现最笼统的概念,然后逐渐展现细节和具体的东西。每章、每节都要求学生画概念图搞创新活动。还有巧设疑问,逆向思维,强化思维的变通性,大多数学生思考问题时已习惯了正面思维,摆脱不了这种思维定势的束缚,最终绞尽脑汁,也没有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拓展学生的思维很不利。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在复习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活化思维的变通性。这种思维方式尤其适宜于后期复习那些乏味、枯燥、抽象的内容,因为这些内容在学生头脑中印象不深,一知半解,甚至知之不解,在正面思维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时,教师要恰当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即对一些重要的生物原理,通过改变其外部推理条件,创设新的情境,从另一侧面或其反面来加深对正面原理的理解与记忆的方法。),有效克服思维定势的弊端,拓展学习思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精选题目,集中思维,强化思维的综合性,教师要精选题目,启发学生从对象的各个部分或要素去分析,找出要素去分析,找出要素之间的内在联

系,综合归纳事物的整体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达到会学、会想、会用的目的。

五、在作业设计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没有作业是显然不行的。创新作业类型设计应该是多元化的,应从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应增加阐释性、分析性和讨论性题目,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体验实践,使学到的生物知识逐渐“沸腾”起来。例如:以启发诱导为主的思维性作业,有理解性的、记忆性的、想象性的;以贴近生活为主的实践性作业,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以发挥特长为主的个性化作业,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承认个性差异。因此,生物作业在考虑共性的同时也应兼顾到学生的个性,使作业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园地。为此,我给学生布置了自主开放型作业:“今捕获一只罕见的白化雄性猕猴,白化由基因aa控制,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这只白化猕猴繁殖更多的白化猴。”此题为一实验设计方案作业,可有(1)用这只白化雄猕猴和多只正常雌猕猴杂交得到子代,再让子代雌雄相互交配,子二代中约有四分之一的猕猴为白化;(2)用白化雄猕猴和正常雌猕猴杂交得到子代,再让这只白化雄猴和子代雌猴相交配,子代中约有二分之一的猕猴为白化(3)利用克隆技术繁育白化猴。在共性目标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自我设计,使作业成为点缀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道亮丽风景。

总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进步在于思维的进步;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立于世界不败之地就必须要有创新的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有适宜的环境。从生物课教学的角度看,以实践训练为核心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环境”。为此,生物教师只要精心去建设“环境”,那么,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一代新人是能够实现的。总之,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课堂与教学论》张华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生物教育展望》陆建身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学生物教学》梁秋英主编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第07期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12

一、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要有效地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不能把学生视为知识信息的简单接收体,而应使实验教学成为“发现教学”的窗口,让学生自己动手,学会自行选用仪器,确定实验步骤或设计简单的实验装置等。如在做“观察根毛、根尖的结构”实验时,按照课本上的方法培养的小麦幼根交结在一起,不利于观察。我就引导学生,根据种子萌发的条件和根生长的特性,改进实验方法,得到整齐的幼根和容易观察的根毛。

二、用探究实验代替验证实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意识的基本表现是预期性和参与性。表现在学习上是有目的地学习,有选择性地学习,能独立地学习,并在学习上能够进行自我调控。

长期以来,初中生物实验都是在课堂上讲理论,再到实验室里去验证理论,即为验证式实验。鉴于此,我为了在初中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将验证式实验变为探究实验。所谓探究实验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并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抽象,进而归纳出科学结论的实验教学形式。这种形式是实验在前,概念的形成、规律和原理的认识在后,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先有感性认识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有必要设计出一些可行的探究性实验。如“探究种子的成分”的实验。关于种子是否含有水的问题,我先让学生进行预测,然后让学生取一些晒干的小麦种子,装进干燥的试管里,放在火上均匀加热然后烘烤试管底部。接着提问:“试管内壁出现了什么现象?这个实验检验了关于种子是否含有水分的哪一种预测?”在探索实验过程中,学习气氛非常活跃,一环扣一环的问题使学生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他们通过观察分析,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引导学生改进实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验证性实验因受到材料、仪器、时间等多种因素限制,学生创造力得不到发挥。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可对一些实验进行改进,作一些探索性实验,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明白教材中的实验方法并非唯一。例如在《观察叶片的结果》的实验中,徒手切片只是要求练习,不论成功与否都以观察永久切片为主,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到自己亲自做成的切片。如果让学生按照课本中徒手切片的方法来进行操作,方法是比较简单,但成功率较低。在做此实验前,教师先有目的地发两份有关徒手切片的其它方法的资料,让他们进行练习,并进行比较,明确要求必须用自己所选定的方法做成效果明显的叶的横切片。学生在课前经过了若干次的试验,最终的结果是所有的学生将三种方法都试验过了,在实验课上90%以上的学生都在规定的时间内做成效果明显的叶的横切面切片。在教师的辅导下,学生自己努力改进实验方法,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攻克难关,从而有效地培养了探究和创新精神。

四、营造宽松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是创新教学的前提。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师生角色定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善于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调动各种教学资源,营造一种浓厚的创新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时,如果小鱼活动频繁就会影响实验的进行,我就启发学生,如何使小鱼处于昏迷状态。其中有一个学生由人醉酒得到启示,想出这样一个办法:先用湿纱布包裹小鱼,然后用镊子把蘸足白酒的小棉球送入鱼口中,5分钟后,鱼就会安静下来,这样就有利于观察。由此可见,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只有在创造性活动中才能被充分激发出来。

总之,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任务,不能急于求成,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循序渐进地去培养。创新教育是学校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只有转变教育观念,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够为国家培养出一批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正刚.例谈生物教学中新思维的培养[J].中学生物教学, 2005, (6) .

上一篇:压裂现状下一篇:羽毛球单打战术之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