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创新

2024-07-10

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共12篇)

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创新 篇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也是21 世纪学科发展的领头羊,理应受到社会的重视。生物科学发展的基本在于生物教学的创新。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创新应该是生物教学的永恒主题。

创新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创造力是“灌输”不出来的,创新型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出来的。所谓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维,初步掌握创新技能技法,从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那应该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如手。

一、生物教学要转变旧观念,适应新课改

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必须看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还是发展认知和引导创新的手段。新课程改革,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教师是起一个向导和顾问的作用。要尽量发现和利用学生的闪光点,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要处理好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力与智力的发展并不同步;而教师比较喜欢智商高的学生而不喜欢创造力强的学生,因为创造力强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常人不同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他们常常探究那些特别不符合“教学常规”要求的知识领域,被教师认为增加了教学负担。实际上,教师的这种看法极易束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教师与学生都将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作为学生要面对新教材,掌握新的学习方法;而作为教师,则还要把握好新的教学思路。学生将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对于新课程教材来说,每位教师对教材中出现的问题都有很大的自主权。然而在新教材中出现了许多开放性的问题,及探究性的活动,这就需要教师之间齐心协力,共同完成备课任务。

总之在新课程的教学中,作为一线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和总结,才能改变旧的教学观念,适应新的课改需求,才能尽快摆脱“穿新鞋,走老路”的困境。

二、课前准备要有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从教师做起。教师要创造性地教,备课要出新意,体现目标明,方法活,活动勤,反馈快。教师如果仅局限于教参提供的信息,思维便会受到束缚,课堂教学就会有放不开手脚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吸收新信息,如电视、杂志、网络和多媒体软件等,从中挖掘出更有研究价值和意义的东西来,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

集体备课形式要多样,在新课程中,教师的集体备课更注重了教师的个性化劳动,个人只要备几个单元的课就可以了。备课资源共享不等于“拿来主义”。当我们拿到别人的教案时,切不可“依葫芦画瓢”。因为新课程是个新鲜事物,刚刚起步,谁也不敢说:“我的教学设计是最棒的。”因此针对不同的班级或不同的学生就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育人环境,保护学生的创新激情

学生能否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性思维是否活跃,创造欲是否强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民主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来自于师生的课堂上的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任一环节,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害怕教师的心理现象,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各予已见,畅所欲言,使学生的情感处于自由、积极、宽松的状态,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动手操作。

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这就需要进行趣味引入,所引入的内容必须得是学生生活中的鲜活事例,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住学生。实践证明,通过趣味引入可使学生总是处于一种渴求知识、积极情感的状态。但要想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单靠一个趣味引入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在师生之间建立共同探究的教学模式。传说的教学模式只会使学生片面的发展,而且也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而通过合作探究则可让学生围绕着那些来源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进行探究,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遇到了要解决的问题才引发出来,问题是激发思维的起点,有了问题,才能引发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才有获得独特思路的可能。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以问激趣,以问促思,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探究,进行小组讨论,努力培养每位学生的表现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讨论、去总结,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充满乐趣、充满激情、充满创造性,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不拘泥于课本,使学生的思维从书本拓展到自然、社会和生活。

质疑是指思维认识到问题的存在,不满足已有的结论,是思辨、探索、发现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是解决创造性问题的开始。“学贵有疑,疑则多思”,故教学中要大力倡导质疑,要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从学生的问题中去发现学生的可贵与不足,不要因为问题的荒谬的而不予理会。如在《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教学,1、有的学生提出早餐空腹不宜喝牛奶、有的却说可以。2、有的认为早餐吃“牛奶+ 面包”比“牛奶+ 鸡蛋”更合理。对于这样的质疑,教师不能简单的肯定与否定,而是要引导学生认真地去阅读课本的内容及课外知识,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绽放创造性思维之花。

四、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往往只重视课堂教学,而忽略课外实践活动,但在新课程教学中,课外实践活动已成为日常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一线教师要重视搞好课外实践活动。例如让生物兴趣小组的成员定期讲一些或刊登一些生物学史上的奇闻趣事,开设“奇闻趣事”活动;也可配合教材上的“课外阅读”等栏目,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开设“动手”实验园地,刊出一些符合学生能力、富有探索性的趣味小实验。以此发展学生的创新才能。

总之,创新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敢想敢干的科学态度:敢想,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在科学的天地里创新想象;敢干,不是蛮干,而是在知识的海洋里发明创造。“科学就是积累、继承、突破和演进”。在教学中常讲一些科学家为探求科学新理论而百折不挠,历尽千辛万苦创新的故事来启迪激励学生。科学家门的所有探索研究都是在锲而不舍中完成的。通过一些事例,坚定学生们去追求问题之所在的信心和勇气,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素质,热爱科学,立志创新的精神。

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创新 篇2

【摘 要】 针对高中生物课时较少,而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繁多这一矛盾,笔者提出了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些有效方法。【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从课堂教学着手。在生物教学中要做到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保持较浓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这无疑对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然而新的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物教学又提出了许多新的目标和要求,高中生物教师要使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就必须设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笔者认为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必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即对一个问题,要能从不同角度和方向去设法解决。因为创造的过程就是设法来解决,是一种灵活多变的思维,所以它是创造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种思维活动,因此要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认真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提出问题后,要循循善诱,注意点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和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这是创造思维本身的要求,同时在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发散思维的训练。

积极开展活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学习和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例如:开展小实验、小竞赛、小论文等活动。开展解题能力的训练。习题教学中有意识的开展解题能力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开展一题多解多变,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要使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就必须训练一题多解多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注意逆向思维的培养。逆向思维即反向思考。

布置特殊作业。一般的作业都是在完成一定内容后布置给学生作巩固练习,一般不需要学生费多大的力便可完成。也正因为如此,在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方面,平时作业就显得不足。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也作为师生交流信息的窗口,可布置一种特殊作业,要求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问题。它不拘形式,其实是一种开放式的作业,本身即是发散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因此不但没有增加学习的负担,反而调动了学生学习创造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培养创新

复习设疑“温故而知新”,关键是如何做到让学生“知新”,复习旧知识的重点要放在提出相关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学习重力时,先复习旧知识,然后接着问:上抛的石子落回地面,熟了的苹果向地面降落,这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作用而产生的,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会主动的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

生物教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设疑,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例如上《浮力的利用》时,我设计了几个实验:(实验一)把生萝卜放入水中,使之漂浮在盛水的烧杯中,然后在上面插入薄铁片剪成的小人,直到下沉。启发提问:怎样使它继续漂浮起来?(实验二)把萝卜挖空,重做实验。(实验三)把废牙膏皮卷成一团放 入水中,怎样使它浮在上面?通过这样设疑,学生们求知欲一下子被点燃了,表现出高度的主动性,急于去探索。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研究和学习之中去。

有了发散训练,还要培养学生善于从多条思路的基础上进行比较,选出最佳思路或总结更合理的思路,这才是高效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训练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会综合、小结和比较。

学完一节课,在进行小结时要有所突破的提高,使学生探索之兴未尽,不断诱发新的求知欲,带着问题继续去思考,不能把小结只看成是简单的归纳和知识堆积。综合小结的目的要达到让学生去比较、反思和不断改进,提高创造思维的准确度和敏捷度。

三、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主要是指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其目的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想,使自己成为爱学习、会学习、善学习的人,从而具备终身创新能力。从表面看,学生全学习与创新有一定距离,其实不然,这是因为当今世界知识总量的迅速扩张和更替周期的目益缩短,使学习的时间自然而然地从青少年延伸到了人的一生,使学习的场所由学校位移到了社会。有人说:“学习就是工作的组成部分”。只有不断学习与掌握,才能始终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脉搏,才能始终站在知识创新的前沿。因此,“活到老,学到老”更具有时代意义,学会学习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创新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少一点灌输,多一点探讨,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从而使接受知识转变为发现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课堂 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途径,只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把握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充分挖掘新教育素材,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定能培养出大批的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四、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将要讲授的一堂课的总体规划,它是实现课堂高效率的前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但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掌握教学目标,而且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现有的知识水平,更要吃透教材,内化教材,熟悉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知道和教材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并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这样设计出来的教学方案才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五、恰当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美国教育家波丽亚说过:“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问、启发诱导、启迪学生的思维,创造条件让学生去主动发现。这样做不但锻炼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品质,而且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就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种做法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改变了他们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改精神的体现。例如在学习《植物的激素调节》一节时,教师可以如下设问:①植物为什么会向光弯曲生长?②什么是向性运动?③向性运动的产生是哪种激素调节的?④植物体内还有哪些激素?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很自然就知道什么是植物的激素调节。

六、巧用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显示,学生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时,神经系统的激奋水平较高,大脑接受的信息印象就深。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列举一些与课堂知识有关的常见的生命现象,很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体液调节》一节中几乎每一种激素都有对应的分泌失调疾病,如巨人症,甲亢等;《免疫调节》一节的内容和器官移植、疫苗制备等紧密联系;《呼吸作用》的知识就是酸菜和酸奶的制作原理„„学生对这些话 题很感兴趣,很自然会产生很强的学习动机。

七、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极其抽象、难懂,例如染色体组的概念、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理等,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想象能力,善于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例如在讲述染色体组的概念时,可以这样比喻:把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后剩下的五十二张牌看作一个细胞中的五十二条染色体,同一数字的四张牌看作同源染色体的话,所有的红桃、黑桃、方片和梅花分别相当于一个染色体组;介绍DNA的分子结构时可以把DNA分子与螺旋楼梯进行类比,把DNA的主链比作楼梯的扶手的话,那么DNA分子内部的碱基对就是楼梯的台阶。把抽象的生物学概念等一旦转化成学生熟悉的事物,学生理解起来就非常容易了。

八、多种教学手段巧妙结合

在课堂上适当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照片、动画和视频材料,把课本上过于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很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可以让学生视觉、听觉并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讲授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时,用flash动画等演示就非常适合。多媒体课堂的容量大,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收获。

当然,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的使用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能对网上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搜索、筛选和组合;为每堂课准备精美的课件,意味着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心血,需要更高的工作效率等等。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3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造意识;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98-0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现和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创新的社会、创新的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理应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下面结合自已的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善于保护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保护学生显露出来的创造意识。

做到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驱使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世界,注意学生的新鲜直接感受,即灵感爆发式的领悟和理解,积极肯定学生不拘一格的创新见解,让他们燃烧起创造思维的熊熊烈焰。同时,教师还要更新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在教学中要运用 “强调发展,突出能力”和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思想,突出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创造一个适合学生思考的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注重能力的实际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在进行生物实验——“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时,我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到校园里去抓鼠妇,放入瓶内,然后准备了一些干土、湿土、水槽、黑纸板,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活动,在水槽的一边放干土,一边放湿土,在湿土上盖上黑纸板,请他们各自把抓来的鼠妇放在中间,5分钟之后,数出干土和湿土里的鼠妇个数,并作好记录,最后让学生表达、交流鼠妇的分布情况。我认为有些实验可以自己改变材料,身边可找到的,我们就可以选择,只要我们肯动脑,生物材料就能自己动手找到,有些实验可能单靠实验室中已有的材料还不够,但条件我们可以自己创造,这样做能启发学生灵活学习,既省钱又有利于教学,何乐而不为呢?就学生而言,这样的实验既有趣味性、知识性,又有新鲜感,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追求和探索的精神。探究新学习强调参与,强调过程,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去发现结论,而不是将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

二、善于生疑激趣,组织争辨。

对有分歧问题的争辨,要引而不发。引,是为了打开思路;不发,是不过早地下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有利于思维的深化周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去观察实物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习题教学中可以经过如下阶段:提出问题→猜想→收集归纳→整理结论→塑造创新个性。给学生以适当的思考时间,使他们获得结论的创新机会,从中体会到成攻的喜悦,从而在实施创新行为的过程中发展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

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和浓厚的求知欲是取得成攻的重要因素。首先要培养学生自信心和自学能力,在自学中学到生物学科的严谨、准确与严密的逻辑推理,有助于从老师的统一讲解中超脱出来,促进个性品质、创新意识的形成;还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例如,生物中“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改为学生课外实验,有的学生用饮料瓶代替锥形瓶,用冷开水代替蒸馏水,提前四个星期在家里做实验,结果是生长在土壤浸出液中的幼苗健壮挺拔,叶色鲜绿,生长在蒸馏水内的幼苗瘦弱矮小,而生长在营养液中的幼苗却死亡了。证实科学研究的持久性概念在活动中不断形成;学生的实验还在自己家的花台地里进行。同学们在探究活动中学会求异思维,并在活动中确确实实地增长了新知识。同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在班上展示学生的各种科技小制作、小论文、生物标本等,举办生物知识竞赛。

四、灵活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有针对性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生物知识和生物工程的发展动态,不定期组织“实用生物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的能力

1、直观性点拨。即教师提供与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某点上有近似或间接联系的直观演示,促使学生思维畅通。

2、情境性点拨。即教师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创造出一种有新感的境界,让学生张开智慧的双翅,去探求解决问题。

3、联想式点拨。即从学生已知的问题,引导他们向纵深发展,连续考虑,由此及彼,探本求源。

4、迁移式点拨。这是启发学生从已知问题去思考与之相关的新问题的一种方式,却所谓“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经常引导学生求同或求异。

小议生物教学中的创新 篇4

一、运用创新思维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教学就是主张生物教学中尊重学生人格, 重视学生兴趣爱好,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给学生提供宽松、平等的教学气氛, 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发问。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时, 引导学生阅读讨论课本的“阅读”材料之后, 可启发学生结合身边常见的植物实例, 来验证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还可适时地向学生提出诱导性的反问, 点拨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 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将学生提出的质疑交给学生讨论、辨析, 最后加深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

二、注重知识拓展, 夯实学生创新的基础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要具有创新能力, 就一定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没有一定基础知识的积累, 培养创新能力也只能是空谈, 创造推动了基础。在课堂教学中, 对知识的传授还不能只局限于教材, 通过教师的备课让学生有宽广的知识面, 要让学生理解学科内外知识的联系。这样就需要打破教学常规, 开放课堂教学, 可以把社会生活热点、焦点问题渗透到教学中, 以课堂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 引导学生关心社会人生、关心生存环境、了解生物科技, 通过课堂折射大面, 使学生拥有广博的知识修养, 为学生培育创新思维的沃土。

三、加强生物实验实习操作,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手段

实验是生物学科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实验课是学生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 从而发现新知, 可适时鼓励学生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索。实践表明, 生物实验课学生们都非常感兴趣,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 充分发挥生物学实验的独特效应, 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生物学实验, 使学生在探索实践中获得永不枯竭的创新源泉。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它能跨越时空, 展现常规教具无法展示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注意多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一方面可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引起学生的兴趣, 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求知识;另一方面把抽象的、微观的内容直观化、宏观化, 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 使学生的思维由形象到抽象的跨越变得容易。教师可通过网络下载一些案例,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更多的生物电子标本, 来辅助教学, 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

高中生物教学呼唤创新思维 篇5

高中生物教学呼唤创新思维

朱丽虹

摘要:高中生物教学呼唤创新思维,不仅是文本要求、课标要求,也是时代要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在设疑激趣中探究,在探究中擦出创新火苗。

关键词:高中生物;创新思维;策略举隅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

程,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一、设疑激趣,播下创新火种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强烈的问题意识,可作为思维的动力,创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一定的问题情境,在学生感到困惑时设疑激趣,激发思维活动的波澜,引发学生在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挥潜能,可以为创新播下火种。

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学片段:

1.展示警方用DNA指纹技术侦破了数千例疑难案件的材料和DNA指纹检测的图片。设疑:为什么DNA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

2.阅读课文“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回答问题。生物体内的核酸有几种?它们在细胞中是如何分布的?如何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3.观察图示,设疑:DNA和RNA的化学组成有何异同?表达核酸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4.请学生拿脱氧核苷酸模型和核糖核苷酸模型,表演连接,比较先后连接成的长链,理解核酸分子的多样性。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总是从怀疑开始的,怀疑可以使人获得新的正确的认识。在这个案例中,给学生机会,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示和课件的直观性特点,化抽象为具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能力。

二、学习前人,体悟创新方法

回顾生物学近百年的发展,如基因学说的创立、DNA分子双

螺旋结构的确定、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新生学科许多独到

的发明、发现、研究方法,都给师生以很大的启发,学习前人,启迪学生领会科学方法,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如,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呢?一开始人们认为植物营养是土给的,后来,普利斯特利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再后来,萨克斯用对比方法把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在探究中,科学家通过同位素标记法成功地探究出光合作用中的物质变化。

在探索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有用小白鼠和植物放在一起做实验的,有用碘蒸气处理叶片的,有用光束照射水绵的,科研中常用的观察法、实验法、模拟法、类比法、假说法、综合法等都得到了尽情的发挥。

三、鼓励探究,擦出创新火苗

为学生创造思维碰撞的条件,让学生擦出创新的火苗,从而挖掘他们的问题意识,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鼓励质疑的方法有很多,如结合生活实际,创设实用型问题情境;根据学生好奇心理,创设矛盾型问题情境;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创设阶梯形问题情境;根据学生好强心理,创设争论型问题情境等。

如,《细胞呼吸》教学片段:

1.出示问题:小明家的卷心菜黄了,有人说要松土,有人说要施肥,有人说要治虫,到底怎么做呢?(学生各抒己见,依据不同,都有道理。)

2.切入《细胞呼吸》教学,展示学生的实验成果:取100克玉米种子平均分成两份装入两个相同的容器中:一段时间后,A容器中的温度无明显变化而B容器中有发热现象。让学生质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然后进入正题:(1)有氧呼吸的产物CO2和H2O分别产生于有氧呼吸的第几阶段?(2)其中CO2中的C元素来自于哪种反应物?H2O中的O元素来自于哪种反应物?(3)哪几个阶段有[H]产生?去向如何?(4)哪几个阶段有能量产生?最多的是第几阶段?(5)有氧呼吸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3.课题研究:家庭酿制甜酒酿的技术:(1)加甜酒曲前为什么先要使米饭冷却?而后为什么还要保温?(2)加的甜酒曲是什么?(3)既然是酒为什么会甜?(4)在盆内的米饭中间挖一个小坑的目的是什么?(5)酿制甜酒酿时,总是先来“水”,后来“酒”,为什么?

纵观整节课,通过探究引入,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活动,加强学生有意注意,通过比较归纳,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课后的研究性课题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总之,我们每个教师都要在教学过程中,大胆革新,以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把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我们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去努力实现。

参考文献:

杨碧昌。高中生物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7)。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丹阳高级中学)

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6

关键词:创新教育;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主要在于教师对学生思维的正确把握和引导。只有不断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够促使他们独立自主地对新知识进行探究和分析。那么,该如何激发高中生的学习生物兴趣呢?下面仅以两个实例加以说明。一是在讲解“血糖的调节”时,教师可以将肝糖原比作一家银行,当血糖含量高时,葡萄糖就会变成肝糖原储存起来;当血糖含量低时,肝糖原就会水解成葡萄糖原进入血液,以便维持血糖的正常含量。这样的比喻的手法,就将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使学生变得乐于学习,达到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目的。二是高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不冷不热、似睡非睡的状态时,可以冷不丁地来一句同学们是注射了过量胰岛素,还是被切除了甲状腺呢?这样就可以一扫阴霾,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极大兴趣。

二、提高教师的能力素养?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力量,只有双方配合良好,才能成就成功的课堂。培养教师的能力素养,要培养教师结合实际进行教学的能力,用身边最常见的现象解释生物现象,让学生能从生活中体会到生物的奥秘,从而提高对生物的学习兴趣[3]。另外,要培养教师对待学生和蔼的态度,这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生物的热爱之情。提高教师的能力素养,能够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各种教学设备及资源的利用,比如对多媒体资源的利用,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展示,引入更形象直观的模拟场景,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加深对各种生物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

三、在教學中参透创新教育

在教学上应用先学后导或先练后教等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把学置于突出位置,实现教学活动重心由教师的“教”向学生“学”的转移,培养学生学的能力。在组织教学上,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地学和教师个性地教。有的学生善于动手实验,有的善于观察,有的善于发现问题,有的善于分析问题,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利用自己的长处来学习,也可以引导他们在上课时自由组合,充分利用个人的优势,达到整体的学习效果。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教师要始终不渝地培育创新个性,使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的动机内化至情感意志,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信、敢于怀疑权威、勇于证实自己观点、乐于创新实践。创新思维是抽象的思维活动,不能凭空产生的,须借助外因的刺激,引导产生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欲望。生物学科实验多,若按照实验指导进行,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缺乏成功感的刺激。有的完全可以改成学生研究的课题,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因此,上实验课,并不简单地照本宣科地让学生做,而是提出研究的目标,让学生以课题小组去设计,尽量做到与众不同,让学生从实验的材料、实验方法、实验效果等角度下手,达到老师要求的目标。充分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实验以其直观、形象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中学生物有很多能体现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实验,教师应深刻领会教学大纲精神,挖掘实验教学的内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铺平道路,提供条件。生物课外实践活动是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形式。动植物标本采集与观察、环境保护等活动的开展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意志品质,又能有助于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促进创新能力发展。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丰富多彩想象力是创新的“翅膀”,研究和学习生物必须借助想象。而多媒体可为学生提供广阔空间,丰富学生的想象储备,为学生想象提供“支撑点”,提高学生运用表象进行想象的能力,多媒体对生命现象形象直观的呈现,使学生印象深刻、准确,从而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对知识有个新的认识。如神经的传导、动物个体胚胎发育等,依靠多媒体,培养时空想象力是生物教师经常采用的方法,而多媒体技术对这些知识的加工展示尤如给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使他们的思想跨越时空,驰骋飞扬。多媒体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技术的图像处理功能使图形更准确、更清晰,使图形多样化,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多媒体的模拟功能可以扩大观察范围,提高观察效果,这样就解决了许多生命现象因时空跨度过大或过小而很难直接进行观察的问题,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模拟功能可以化虚为实。

高中生物对于高中生的全面发展十分重要。现阶段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教学,没有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因此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地进行创新,采用诸如“探究式学习法”、“要点提示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围绕学生主体,努力培养他们对高中生物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效率。

论生物教学中的创新精神 篇7

一、努力提高生物学教学的地位

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 生物学被取消高考资格, 但这并不意味着生物科学不重要了。事实上, 生物科学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 与国计民生密切相连, 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低估。首先, 从领导到教师都必须把生物学教学放在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位置。如对生物课仍按大纲要求安排课时, 任何其他科目不得占用;对生物学教师的聘用, 必须具有较高学历且专业对口;规定学生毕业会考生物、地理两科分数不及格者不予毕业。同时为了树立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展各种形式的生物学知识竞赛活动, 采用不同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为新形势下的生物学教学增添新的活力。

二、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贯穿于教学始终

对学生来说, 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积极性的核心因素, 是学习的强化剂。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形成, 便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 加强目的教育,

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是促进学习的动力。激发学习动机是优化课堂教学、开发学生潜能、提高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途径。以往的生物学教学以应试教育为主, 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为了升学。如今高考取消了生物科, 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改变学习动机的教育。如通过各种途径, 运用各种方式, 介绍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史并展望其发展前景;介绍当代生物科学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指出生物科学尚未攻克的难关。通过对这些知识的介绍, 帮助学生认识生物学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以及生物学知识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 从而使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与远大理想、祖国四化建设大业紧密联系起来, 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

2. 进行趣味性教学, 激发学习兴

趣。抽象的概念、单调枯燥的知识, 学生不易理解, 学起来也不感兴趣, 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 我以生动形象的小故事或运用比喻、拟人等方法, 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寓教于趣, 寓教于乐。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利于知识的消化吸收。如在讲“家兔外部形态”时, 运用“兔子尾巴长不了”、“兔子掐去头假装个小板凳”两个歇后语。这样既形象又贴切地把兔子外部形态描述出来, 学生很感兴趣, 也易于理解。

3. 选择新颖、富有启发性的教法

激发学习兴趣。传统的灌输式教法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 若再搬弄旧的教学套路, 则会将生物学教学引入歧途。义务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 既要教育学生具有崇高理想、高层次的追求和获得书本知识的能力, 又要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维和记忆及综合分析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

4. 开阔视野,

培养想象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中, 采用新的教法, 将基础理论传授给学生, 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观察和感兴趣的生活现象、实验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讲答。如到海边实习时, 学生看到海水有涨有落便问这是什么现象;对采集来的贝类“西施舍”又好奇地问起为什么叫它“西施舍”;学习“鸟类起源”一节时, 学到鸡的祖先是一种野生鸡叫原鸡, 学生便问:“原鸡的祖先是什么?”由此而推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些从书本上找不到答案的问题却与书本知识有关联, 也正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讲述这类问题学生听起来有味道, 学起来感兴趣, 既学到了知识, 又开阔了视野, 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激发了学习兴趣。

5. 引入竞争机制,

活跃课堂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中学生争胜心、好奇心强。在教学中, 对浅显易懂的章节, 无需按部就班一一讲述, 可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去阅读课本或小组讨论, 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自愿抽签方式口答或笔答问题。对于答案先由学生相互批阅判定, 然后师生一起统一答案指出正误。如在讲“变态根”中的“贮藏根”时, 结合实物萝卜提出哪是它的根一题。学生纷纷发言各抒己见。有的因习惯叫法片面认为下端尖细部分是它的根, 而膨大部分是茎。在争论的基础上, 我从概念上对照实物作了启发诱导, 使学生澄清了对该问题的模糊认识。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教学, 激发了学习兴趣, 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掌握了知识。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8

一、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要有效地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不能把学生视为知识信息的简单接收体,而应使实验教学成为“发现教学”的窗口,让学生自己动手,学会自行选用仪器,确定实验步骤或设计简单的实验装置等。如在做“观察根毛、根尖的结构”实验时,按照课本上的方法培养的小麦幼根交结在一起,不利于观察。我就引导学生,根据种子萌发的条件和根生长的特性,改进实验方法,得到整齐的幼根和容易观察的根毛。

二、用探究实验代替验证实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意识的基本表现是预期性和参与性。表现在学习上是有目的地学习,有选择性地学习,能独立地学习,并在学习上能够进行自我调控。

长期以来,初中生物实验都是在课堂上讲理论,再到实验室里去验证理论,即为验证式实验。鉴于此,我为了在初中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将验证式实验变为探究实验。所谓探究实验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并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抽象,进而归纳出科学结论的实验教学形式。这种形式是实验在前,概念的形成、规律和原理的认识在后,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先有感性认识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有必要设计出一些可行的探究性实验。如“探究种子的成分”的实验。关于种子是否含有水的问题,我先让学生进行预测,然后让学生取一些晒干的小麦种子,装进干燥的试管里,放在火上均匀加热然后烘烤试管底部。接着提问:“试管内壁出现了什么现象?这个实验检验了关于种子是否含有水分的哪一种预测?”在探索实验过程中,学习气氛非常活跃,一环扣一环的问题使学生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他们通过观察分析,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引导学生改进实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验证性实验因受到材料、仪器、时间等多种因素限制,学生创造力得不到发挥。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可对一些实验进行改进,作一些探索性实验,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明白教材中的实验方法并非唯一。例如在《观察叶片的结果》的实验中,徒手切片只是要求练习,不论成功与否都以观察永久切片为主,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到自己亲自做成的切片。如果让学生按照课本中徒手切片的方法来进行操作,方法是比较简单,但成功率较低。在做此实验前,教师先有目的地发两份有关徒手切片的其它方法的资料,让他们进行练习,并进行比较,明确要求必须用自己所选定的方法做成效果明显的叶的横切片。学生在课前经过了若干次的试验,最终的结果是所有的学生将三种方法都试验过了,在实验课上90%以上的学生都在规定的时间内做成效果明显的叶的横切面切片。在教师的辅导下,学生自己努力改进实验方法,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攻克难关,从而有效地培养了探究和创新精神。

四、营造宽松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是创新教学的前提。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师生角色定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善于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调动各种教学资源,营造一种浓厚的创新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时,如果小鱼活动频繁就会影响实验的进行,我就启发学生,如何使小鱼处于昏迷状态。其中有一个学生由人醉酒得到启示,想出这样一个办法:先用湿纱布包裹小鱼,然后用镊子把蘸足白酒的小棉球送入鱼口中,5分钟后,鱼就会安静下来,这样就有利于观察。由此可见,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只有在创造性活动中才能被充分激发出来。

总之,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任务,不能急于求成,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循序渐进地去培养。创新教育是学校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只有转变教育观念,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够为国家培养出一批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正刚.例谈生物教学中新思维的培养[J].中学生物教学, 2005, (6) .

创新意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篇9

对于教师来说,影响其教学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白,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探究、创新的过程。本着这样的理念,教师就不能以为考而教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这样无疑会抹杀学生的创造力。其实教师应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努力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玩”的氛围下学习,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处于活跃状态,才能积极主动地挖掘大脑思考潜力。如果师生之间的氛围太过严肃,教师高高地站在讲台上,学生则瑟缩地坐在下面听课;或是教师以“真理拥护者”自居、以自己或书本作为界限,用唯一的答案作为衡量标准,不准越雷池半步,就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单一化。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像现代化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每件产品都一样,谈何创新意识。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思考的多维性、推崇评价的多元性,要留给学生发散思维的余地;同时,教师本身也要拥有创新的勇气、放下架子的胆识,允许学生向自己挑战、否定自己提出的意见。教师必须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向学生证明,自己是鼓励标新立异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必须始终把学生当成课堂教学的“主人”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尽可能让学生来尝试,养成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课堂教学的老师退居其次,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把学生的有效学习活动推向课堂;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独立地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思维和能力主动去解决问题,这样让学生既能注重探究结果,又能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还有课堂训练不能缺少,课堂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学生对所获取知识的记忆,多侧面地分析问题,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设计训练题时,要精炼、多形式,使学生通过精炼灵活地掌握和运用知识,达到一理通、百理明的目的。

三、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当今社会发展更需要具有主动意识的创新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不是靠“授之以鱼”的方法就能培养成功的,还得靠教师有意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主人翁精神,让学生养成遇事积极主动去解决的习惯,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更具有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充当引导者角色,敢于摒弃教学中那种强迫学生无条件接受同一“标准”,唯教材是从,唯教师是从,唯“标准答案”是从的教学陋习。

四、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著名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曾经指出“对人类来说,毕竟百分之九十的科学活动是实验,而且科学中最重要的是实验。”由此可见实验对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多么重要,而生物恰是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实践性强,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

新、老教材相比,练习显然少了,这并不是说新课标对学生的训练要求降低了,而是教材留给教师、学生的空间增大了。另外,还可以看到,课本与生活贴的相当紧,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体验空间。因此,新教材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要扩展到课外活动中去,只有让学生多参与课外活动,真正有了体验空间,思维才不会被束缚,才会有创新意识。如“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让学生亲身去体验,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感受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快乐。学生通过制作模型,设计实验并实施实验等过程,使他们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以致用,在用的过程中提炼他们的创新意识。

总之,依据新课程理念,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营造民主积极的课堂氛围,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自我发展的主体”的学生观,让学生有自主学习、探究、质疑和思维发散的空间,在课前、课堂、课后都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才可能激发他们的奇思妙想,他们的创新意识才能被激活。

摘要:创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经济发展也迫切需要从“中国制造”转型到“中国创造”。而要真正实现这一质的飞跃,则要求各行各业必须涌现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而具这些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是学校,这无疑对当前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浅论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10

1.1观念落后 、对新课程理念认识不足

由于观念的落后, 大部分高中生物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认识不足,不知道该如何进行生物教学。部分教师甚至为了赶上教学进度,对教学内容过分追加,这就无形中加重了高中生的学习负担,削弱了教学效果。高中生的精力有限,每天除了要花大量时间投入到语文、数学和英语上,还要分出一部分精力学习生物。这显然会降低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再加上高中生物课时少、负担重,这样就导致了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了高中生物教学的发展。

1.2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陈旧

由于新课程下的生物教学内容和要求比较抽象、可操作性不强,因此难以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再加上大部分高中生物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比较传统、单一,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的程度不够。这种基于讲解法与讲述法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无法在宏观整体的角度上对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目标进行有效把握,更无法处理好课时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1]。

1.3教学条件 有限

首先, 在师资力量上, 高中生物教学缺乏合理的师资配备。不仅专业的生物教师很少,而且没能将教师所提供的知识和社会进行有效接轨。其次,在实验的条件上,高中生物教学的实验条件比较缺乏。高中生物教学必须依赖大量实验进行佐证和巩固, 实验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许多学校的实验室不到位、装备不完善,严重阻碍了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

2.解决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2.1充分认识生物教学的重要性

生物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践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观察及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在当前的生物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重视理论知识而忽略生物实验教学的现象, 因此很多学生认为生物课程的理论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对实验的重视程度不够,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最终也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的人,没有创新意识[2]。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应该加强意识的创新与改革,认识到生物教学的重要性,改变对生物教学的传统思想理念,加强对生活中各种现象的发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主要在于教师对学生思维的正确把握和引导。只有不断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够促使他们独立自主地对新知识进行探究和分析。那么,该如何激发高中生的学习生物兴趣呢? 下面仅以两个实例加以说明。一是在讲解“血糖的调节”时,教师可以将肝糖原比作一家银行,当血糖含量高时,葡萄糖就会变成肝糖原储存起来;当血糖含量低时,肝糖原就会水解成葡萄糖原进入血液,以便维持血糖的正常含量。这样的比喻的手法,就将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使学生变得乐于学习,达到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目的。二是高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不冷不热、似睡非睡的状态时,可以冷不丁地来一句同学们是注射了过量胰岛素,还是被切除了甲状腺呢? 这样就可以一扫阴霾,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极大兴趣。

2.3提高教师的能力素养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力量, 只有双方配合良好,才能成就成功的课堂。培养教师的能力素养,要培养教师结合实际进行教学的能力, 用身边最常见的现象解释生物现象,让学生能从生活中体会到生物的奥秘,从而提高对生物的学习兴趣[3]。另外,要培养教师对待学生和蔼的态度,这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生物的热爱之情。提高教师的能力素养, 能够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各种教学设备及资源的利用,比如对多媒体资源的利用,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展示,引入更形象直观的模拟场景,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加深对各种生物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

3.结语

生物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创新与改革 篇11

【摘要】生物专业英语教学有着不同于其他专业的特点,比如词汇量大,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等,这些特点使得生物专业英语教学难度较大,且学生学习兴趣较低。那么,如何针对生物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创新与改革课堂教学呢?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生物专业 英语教学 创新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05-01

英语是高等院校开设的必修课程,生物专业英语则是高等院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生物专业英语教学特点

与普通的英语教学相比,生物专业的英语教学有哪些特点呢?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1.词汇量大,且更新快

生物专业英语中含有很多专业方面的词汇,如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等,以及医学、农学、化学等方面的词汇,不仅词汇量大,而且这些单词大多是比较罕见的,仅仅是记忆单词这一项,生物学专业的英语就比普通英语难度大许多。同时,生物科学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不断有新的技术和新的理论出现,更新速度极快,使学生难以适应。同时,生物专业的词汇不仅数量多,更新快,而且复杂程度要远远高于普通英语,因为生物专业词汇中包括了很多的外来语和缩写词,这样的词汇学习难度较大,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2.缺乏趣味性

生物学本身是偏知识性的,所学内容也大多理论性较强,缺乏一定去的趣味性,而生物英语也承袭了这一特点,专业性较强,缺乏趣味性与生动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生物专业英语教学的创新与改革

专业英语学习是为更好的阅读外文文献,撰写英文科研论文打基础的,是学生科研水平考查的重要部分。那么面对新形势下的生物专业英语教学,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创新与改革呢?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传统的英语教学中一般都会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内容,在课堂上,四者互相结合,相辅相成。而对于生物专业的英语教学而言,就不仅仅是“听说读写”这四者了。生物专业开设了多门专业课,英语教学需要按照其专业内容来配备教学内容,增加阅读材料,选择合适的教材与教学内容,教会学生相关的英语学习技巧,最大限度地提升生物专业英语教学课堂质量。

2.创新教学方法

目前生物专业的英语教学依然采用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加上复杂、生硬的教学内容,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于大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如果教师像对待中小学生一样手把手地传授知识,反而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者敷衍心理。因此,作为高校生物专业英语的教师,我们应该适时改变与创新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更多地去引导学生,启发学生,鼓励他们独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提高英语教学效率,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自主能力,加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比如,在阅读材料“How to Write a Reportor Paper”教学中,笔者先对阅读材料进行分析,告知学生研究论文的主体结构,然后就结构中的每一个部分都对学生进行引导,结合教材中的例文进行详细的讲解,然后对查阅文献这项内容也进行简单介绍,待学生大致了解之后,让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检索文献的方法去检索一篇生物学的英文论文,然后根据课堂上的分析过程,对这篇生物学文献进行分析与整理,并对整篇论文的结构和写作给予评价,主要评价指标包括:(1)论文结构是否完整;(2)每一部分信息是否完整;(3)句子的时态和结构是否合乎语法和要求;(4)能否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经过这一训练,学生不仅明确了论文的基本结构,了解了检索英文文献的过程,也对撰写英文科研论文有了一些认识,同时还在阅读生物学英文论文的过程中了解了生物科学研究前沿。

3.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求知渠道

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与中小学阶段不同,尤其是生物专业的英语教学,涵盖了更为丰富的内容,涉及到更多的方面,所以仅凭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很难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和英语学科的要求。而网络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网络资源具有丰富性、广泛性、即时性等特点,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多方面的信息,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借助网络的力量,通过网络资源来拓展学生求知渠道。具体来说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网络来广泛收集相关文献和专业词汇,如动物学词汇、植物学词汇、细菌学词汇、中药化学成分词汇,作为课外阅读、课堂讨论和撰写论文的材料。(2)利用网络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获得书面教材无法出现的声像信息,将复杂的或微观的生理活动、生命现象简洁地、直观地表现出来。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3)课余时间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对课本上的相关知识进行延伸,了解更多的生物学知识和生物英语内容。通过开辟网络资源,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求知渠道,而且也加深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

三、结语

无论是生物专业的英语,还是化学专业的英语,抑或是物理专业的英语,都是一定领域内的英语,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复杂性和枯燥性,都会使学生存在一定的畏难心理,也都会在教学中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作为专业英语教师,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授课,还包括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教学形式,拓展教学渠道,通过方方面面的努力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英语教学的效率,最终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逐渐提升。对此,我们仍需不断努力,不断探索,不断发现,不断实践。

参考文献:

[1]戚晓利.论生物专业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7(02)

[2]邹祖力,何秀,张玉娟.成才视角下生物专业英语在师范院校中的教改研究[J].成才之路.2014(21)

[3]王国莉,范红英.论《生物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及其实现途径[J].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3)

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创新 篇12

母而言太长了, 景老师顺势提出问题:“在不改变滑跃起飞方式的情况下, 缩短起飞距离, 有哪些措施?”学生积极讨论想出了许多方法, 其中竟然就包括了目前已使用的航母助跑起飞模式!巧妙地问题设置, 准确的语言串联,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迈上一个又一个思维高度, 各环节过渡时, 毫无唐突之感!我的体会就是, 不知不觉中开始, 不知不觉中结束, 完全没有痕迹, 顺!听这样的课, 真是一种享受。

五、细节处理———精

场景再现:学生看舰载机起飞, 解决起飞滑行距离和起飞加速度时, 需要测量起飞加速时间, 手头没有计时器, 景老师带领学生在观测视频的同时一起数秒, 估测时间, 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会了解决物理估测问题的方法!

一节公开课, 脉络好处理, 但细节容易疏忽, 所以细节处最能彰显教师的基本功底和智慧!在这样的课堂上, 教师的一招一式皆见真功夫, 而不是花拳绣腿和表面文章。景老师的细节处理, 精!

六、学习过程———趣

优美的课件, 敏感的话题, 新闻录播, 视频展示, 确实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压制了他们创造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老师教着累, 学生学着更累。

目前, 中小学教学中普遍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发展”的教法研究。其核心是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出发,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潜能, 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其宗旨是依据教育的基本原则, 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自身

让学生们快乐起来, 热情高涨起来。让学生分别参与讨论设计舰载机的起飞和降落, 攻克一个个设计难题, 巩固了所学规律, 掀起学生课堂探究学习的高潮, 师生互动很巧妙!在师生的共同研讨下, 学生积极自主探究, 逐步深入到问题的本质,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去思考, 去设计, 去创造。学生学在乐中, 乐在学中, 我听课仿佛进入了神奇的殿堂, 和所有的听课老师一样聚精会神地欣赏!

整节课,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 从岛屿主权争端问题入手, 带着高涨的爱国情怀, 研究航母舰载机, 过程中参与技术设计, 突破一个又一个难题以及最终为了中华崛起而努力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贯穿始终, 所以这是一节物理结合STS问题的大课堂, 完成物理知识教学, 仅仅是这节课的目标之一, 国家主权问题、国防军事问题、科技前沿问题、爱国主义教育都是这节课的教育目标, 物理大课堂, 精彩尽流淌……

【责任编辑张桂英】

发展需要出发, 确立现代教育的价值观和人才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平等、统一协调的育人环境, 激励、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发展需求, 辅以适当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 使学生具有强烈的主动学习意识、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 实现受教育过程中的自我创新和自主发展。

由于生物不列入中考科目, 学生就认为不重要, 学不学都可以。在这样的情况下, 生物教学更要保持学生对每节生物课的兴趣, 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习也由“苦”变成了“乐”。为了做到这一点, 我的体会如下。

一、更新教育观念,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自主学习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 学生处于能动的、自觉的学习主体地位, 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进入教学活动、支配教学过程, 在教师恰当地指导下, 自觉能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教学中, 要运用民主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教师必须不断吸纳新知识, 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俗话说:“亲其师, 信其道”。当学生所尊敬、喜爱的老师上课时, 学生的心情往往是愉悦的, 听课也特认真。因此, 与学生沟通情感保持融洽和谐的关系既是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 也是自主学习的必要前提。通过老师自身的吸引力, 使一些本不喜欢此学科的学生也产生了兴趣, 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

二、精心研究教法, 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应力求变化, 采取多种方式, 就连复习巩固知识也力求变化:竞答、小测、根据挂图录像、复习等。如讲植物的直根系、须根系后, 我提出问题:请一位同学去拔一棵直根系的小草, 等这位同学出去后我问班里其他同学:“怎样才能一次成功?”从而让同学们知道:双子叶植物一般是直根系, 只要找网状脉的叶子即可, 一个问题考查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上采用生动的语言, 大量巧妙的比喻也能帮助学生轻松地学习生物。如心脏四腔结构名称:上面是房间 (心房) , 下面是坚实的地下室 (心壁很厚的心室) , 便于学生记忆。

三、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在的青少年, 通过媒体、杂志等各种途径获得的知识越来越多, 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 大部分学生爱表现, 很希望自己能得到承认, 也希望受到重视和表扬。针对生物这门学科, 经常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 如生物工程、克隆技术、环境保护等, 不仅能增进学生对生物学科发展的了解和认识, 而且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课堂氛围。我也支持学生看《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科教片, 扩大眼界。由于我教的是特长班学生, 学生素质也较好, 在教学中我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一点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

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 让学生当“老师”。在学习动物的六大行为的过程中, 让学生搜集整理动物界中形形色色的有趣行为, 大家来共同分析, 比老师讲效果强多了。在学习“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之前, 提前布置调查作业, 调查周边50年来环境的变化;以“民心河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为主题, 使学生全面了解民心河的整治工程, 了解污染治理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和金钱, 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实验课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做好每次实验, 要求学生在上实验课之前先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并设计实验。如学生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中, 用五组实验模拟验证了口腔中的牙齿、舌、唾液的作用及温度的影响,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再如学生做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的实验中, 有的学生想用白菜、黄杨、洋葱等的叶代替天竺葵做实验。对此, 不简单地否定, 要让他们自己进行尝试, 作出比较, 得出结论。在动手实验前让学生设计实验, 在不断完善中解决了实验前为什么要将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 为什么要用水浴加热酒精等问题。再如, “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活动, 首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种子萌发可能的条件:如水、空气、温度等, 接着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 实际操作, 收集实验数据和资料, 再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总之, 在教学中, 不断力求创新, 努力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自主学习, 自我发展。

摘要:培养创新精神、创新人才, 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能力, 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在生物学科教育中, 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上一篇:社会认识论下一篇:血压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