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中的生物课堂

2024-11-14

课程改革中的生物课堂(共12篇)

课程改革中的生物课堂 篇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也因此变得更加开放、灵活了, 增加了许多活动, 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 这是可喜的现象, 然而, 在新课程实施的同时也暴露了不少新的问题。下面仅就这些新问题, 谈谈笔者的引导对策, 以供同仁商榷。

一、课堂驾驭难

新教材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增设了许多活动项目, 要使活动的顺利开展, 首先要有融洽的课堂氛围作为保障, 学生只有在民主、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里, 才能独立地探索, 大胆自由地发表见解, 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可在实践中, 不少老师在课堂中只讲学生的解放而不求对学生行为的规范, 只讲自由、轻松, 而不求必要的纪律约束, 致使课堂中常出现场面热闹、纪律涣散的现象, 甚至有的课堂经常处于失控的状态, 尤其大班额的班级此现象更加严重。

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是冀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所安排的第一个探究实验, 我在上课时, 面对还没养成良好探究习惯的学生以及特殊的实验材料“鼠妇”, 将近60人的课堂里到处充满了吵嚷声, “看呀, 鼠妇, 怎么不往亮处跑?”尖叫声不绝于耳, 无论我怎么喊也无济于事, 探究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看来教师对课堂的控制是非常必要的。那么, 我们该怎样做?关键是加强课堂教学的组织工作。

1.重视学生的思想

实施课改中, 不必急于组织教学或开展活动, 活动之前应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纪律、行为规范、集体感、荣誉感以及课改理念等思想教育, 让学生尽快树立良好的行为准则和新型的学习理念。如:多关心学生, 多听学生的反馈意见, 多组织相关的主题班会等

2.合理分组, 明确分工

学生间往往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和生物学知识水平等基础上 (可以求助于班主任协助) , 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 同时明确组员间的分工, 确定好每个小组的组长、中心发言人、记录员和监督员等 (角色可定期更换, 以便学生在不同方面得到锻炼) , 必要时可提前培养小组长, 提高小组长的协调、分工等能力, 以便于学生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

3.制定相应的规则

实施课改中, 老师与学生可共同制定一些相应的班级规律、学习规则, 并进行必要的训练, 使外在的规则内化为学生内在的规则, 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行为取向, 学会自我控制。如班级量化考核评分表, 有明确的考核细则。

二、小组讨论的盲目性和低效性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因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为增加课堂的活动量, 使学生“动”起来, 不管客观的学习内容是什么, 一律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讨论, 进行所谓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 以为这便是新型的教学了。交流中, 我们还发现小组讨论中普遍存在这些现象:①气氛看似热热闹闹, 可实质上有的在讨论, 有的在聊天, 有的在玩耍;②气氛十分沉闷, 讨论时只有个别学生在参与;③有时学生讨论刚进入高潮, 就被老师打断了, 然后由老师详细讲解探究步骤、方法、心得体会等, 也有的老师是“无期”的等待, 过分放任学生;④小组分享交流时, 常常只有几个学习好的学生生参与, 或学生回答的答案远远偏离主题, 而且总有许多学生不善于倾听或尊重别人的发言, 致使分享效果不如意。看来, 一些盲目的、不适宜的小组讨论, 不但不能实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初衷, 反而降低了教学的效率, 抹杀了学生的个性, 助长了一些学生的不良习惯。那么, 如何提高小组讨论的实效性?

1.找准讨论的“点”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讨论”时, 教师能否找准问题的“点”, 将直接影响着“讨论”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教师应在对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尽量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热点、疑点等内容中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 使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进行相互交流, 在讨论中获取知识。如在讲:《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这节课时, 针对重点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中:捕食与竞争;共生与寄生进行讨论, 用表演形式表达交流, 收到了很好效果, 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 知道了他们之间的区别, 突破了重难点。

2.讲究提问的艺术性

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时, 应注重提出问题的方式方法, 注意:①提出的问题要具体而明确, 问题宜小不宜大, 做到先易后难, 引导学生层层递进, 由浅入深进行探讨;②巧妙设计问题情境, 使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增加学生对问题的亲切感, 可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活跃学生的思维。如在学习“合理营养”时, 我先找某一同学说出自己一天饮食情况, 分析其合理性, 后提问:你最敬重的人是谁?你能为他 (她) 设计一份合理的午餐吗?如果能, 怎么设计更合理?

3.制定具体的讨论细则

讨论前, 教师要宣布此次讨论的具体要求和细则, 逐渐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 如:①纪律要求: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需要一定纪律来维持的, 只有纪律才能使课堂安全、有序, 引人入胜;②时间要求:教师要据具体的内容和学情, 制定合理的活动时间, 既要给足时间, 又不能白白浪费时间;③小组成员的分工要求:每次活动一开始, 小组内部必须明确组员分工, 责任到人, 做到自主中合作, 合作中自主;④结果呈现方式要求:教师在提出问题时, 同时要让学生明确完成任务的具体目标以及结果的具体呈现方式, 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我曾听过某教师的一堂课, 讲授的是“尿液的形成”。他先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从身边的事入手导入新课, 接着就要求学生利用所提供的材料, 分组实验, 自行探究尿液, 原尿, 血液所含营养成分进行比较, 学生的整个实验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 自主地、盲目地、无序地进行着, 直至下课, 老师还没有给予点评。我不知道这种“放羊式”的自主探究活动有何意义?当然, 我们也不可否定, 有些教师仍然无法摆脱旧的教育思想, 舍不得放弃“中心地位”, 导致过多占用学生的自主活动时间。

我们应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 好好研究“讲”, 正确把握“讲”的作用, 实实在在地构建崭新的课堂, 让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精心点评, 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适时引导, 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确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 改革的道路中遇到一些困难和矛盾是难免的, 会出现许多这样或那样的新问题, 只要我们正视并认真研究实施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勇于探索和尝试, 善于反思并寻找可行性的突破方法, 相信新课程改革一定可以不断地完善并持续发展的。

摘要:本文针对初中生物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的几个常见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以期在生物教学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改革,问题,对策

课程改革中的生物课堂 篇2

高县罗场镇中学闫世平

传统教学模式讲究的是“组、复、新、口、总”,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和表演者。总而言之,一句话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以前的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本人本期担任二零一五级四班和五班的生物学科教学。从这个年级起,全校率先在七年级掀起轰轰烈烈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新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素质要求,教师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新课改要求把学生放在和谐自由、民主平等、自我展示的环境中,让学生的才华得以展示、个性得到张扬。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假期中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培训。摈弃了传统教学模式,努力接受新鲜的教学模式;改掉以教师为主宰的教学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观;改掉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教学观;把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学生发展观改为发展学生能力、张扬学生个性。

二、不断探索,努力实践。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结构方面与传统有别。包括预习阶段:自学(独学)、对学、群学。展示阶段:组内展示和班级展示。对抗升华阶段:展示后的质疑评价与精彩发言。其次在参与主体上也有不同:教师的角色类似于导演和编剧,教师先把整个教学流程烂熟于心后,就应该把重心放在如何调节气氛上。每堂课上课铃声一响,教师走进教师就得让学生雄赳赳气昂昂地高呼班级口号,高唱班级的班歌。有了气氛就好办事了,紧接着教师展示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在小组展示的时候,每个小组也要高呼小组口号和高唱组歌。总之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调情技能。

三、恰到好处,掌握评价技巧。新课堂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其潜能还在于他的评价机制较到位。俗话说“恶语如带刺玫瑰可伤人,善音似冬日暖阳沁人心。”因此,教师应恰如其分的使用评价语言,使其能够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展示组完成展示后,对于其他组的评价质疑,教师也应该循序的引导学生多发现同学的优点。因为要发现一个人的优点,你必须得先赋予其优点。惟其如此才能让学生的参与激情长久不衰。

课程改革中的生物课堂 篇3

摘 要:针对高校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应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来使枯燥的科学理论形象化,消除学生畏难心理,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为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该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生物化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翻转课堂;生物化学;教学改革

生物化学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学科,目前已被列为众多高校生物和化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在生物化学的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举一反三,并解决实际问题,一直以来是教学工作者不断探讨的课题。在国际化和多元化的教育时代,教师应竭力让学生了解科学前沿,并在教学中逐渐将探索客观世界的方法与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路和创新意识。因此,在生物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改革,创立新型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从而代替传统的被动教学法。

一、生物化学课程的特点及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难度大

生物化学课程整体难度较大,从表面看,知识点错综复杂且抽象,实则内在逻辑性强,对学生要求很高。尤其对于生物学基础知识不扎实的非生物专业学生来说挑战性很大。

2.教学辅助手段相对单一

传统的教学手段以文字和图片为主,缺少对知识点内在关系的动态展示,学生理解难度大。尤其在动态生化部分的教学中,单一的课件展示使学生普遍反映复杂且枯燥。

3.“填鸭式”教学

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是课堂的核心,而学生被动地接受,主动性和参与性受限。生物化学是一门蓬勃发展且实用性强的学科,教师在授课时应巧妙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生物化学知识,而非在“填鸭式”教学模式下进行强制灌输。

二、翻转式课堂简介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指教师提供信息化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外开展自学活动,在课堂上主要是师生间的答疑解惑和互动交流。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近年来该模式受到了国内外广泛关注,最为著名且卓有成效的是Robert Talbert教授提出的线性代数课程翻转课堂实施模型;张金磊等在该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以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为有力杠杆的翻转课堂模型。

三、生物化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

针对传统生物化学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我们设计了以下生物化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1.课前活动设计

(1)学习资源的准备。在课前准备参考书籍、微视频教程等教学资源,在网上建设类似于慕课的个性化互动学习平台,上传教学资源并布置学习任务。

(2)学习引导。制订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案。导学案需与教学资源相对应,在解构学习内容为一系列知识模块的同时,加入一些引人关注的元素,进一步设计讲解视频以利于课堂思辨和讨论。

(3)针对性练习。要求学生在导学案的每个学习模块结束后,对教学资源中的重难点进行记录,并完成预设的学习模块测试题,学生只有得到一定分值,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

(4)反馈交流。利用网络技术将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及时反馈给学生。

2.课堂教学设计

(1)问题基础教学法。根据学生课前学习中暴露的问题,列出代表性的题目,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查阅资料、提炼思路,最后汇报讨论结果。学生讨论完成后,教师需对课程内容的重难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2)案例教学法。在对抽象理论进行阐释时,提供一系列相关案例供学生思考,如在学习蛋白质一级结构和高级结构对功能的影响时,可比较分析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海绵状脑病、阿尔兹海默症等案例。此外,鼓励学生自己根据已有知识进行举例探讨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成效梳理

经常对教学成效进行思考和分析,不断梳理生物化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收获和不足,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并不断完善。

四、结语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信息化技术蓬勃发展下的产物,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式创新,给生物化学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完善,必将赋予生物化学这一百年传统课程新的时代特色。当然,新模式对旧模式的颠覆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有创新思想的教师和学生长期共同的努力。同时,生物化学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成果,也将为高校其他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刘小晶,钟琦,张剑平.翻转课堂模式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331):105-110.

[2] Talbert R. Inverting the Linear Algebra Classroom[J]. Primus Problems Resources & Issues in Mathematics Undergraduate Studies,2014, 24(5):361-374.

[3]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课程改革中的生物课堂 篇4

一、有效课堂提问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目的, 便于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所以, 课堂提问忌不分主次轻重, 为提问而提问, 而要有的放矢, 紧紧围绕重点, 针对难点, 扣住疑点, 体现强烈的目标意识和明确的思维方向, 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如果脱离这一点, 往往会导致“问无实质, 问多无趣”, 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发展。如在讲授“减数分裂”时, 为让学生明确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为什么同一种原始生殖细胞会产生不同的配子, 且有两种不同的产生方式?”

2.适量性原则

课堂提问要做到频率适中。有的教师有这样一种偏见, 认为课堂提问越多越好。其实这是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违背的。因为一堂课中问题提得太多, 知识密度必然过大, 学生思维活动频率就太高, 就会造成学生负荷过重, 影响掌握知识的质量。问题不能太多, 也不可过少。据有心人统计, 某教师在一堂公开课上提了160多个问题, 一节课以45分钟计算, 平均每分钟就有3~4个问题, 学生根本来不及思考, 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3.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提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它不但能使学生获得知识, 而且能开发智力, 培养能力。特别是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或较复杂的问题时, 教师可根据课程目标, 把启发点放在教材的重点内容上, 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引发学生联想, 沟通新旧知识之间或新旧问题之间的联系, 从而产生顿悟。启发要“启而不露”, 启发到学生的困惑点上。

例如, 在“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一节的教学中, 在分析渗透系统的演示实验时, 教师可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 (1) 你从刚才的演示过程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2) 是什么力量使蔗糖溶液会逆着重力方向上升? (3) 如果把这个渗透装置继续放置下去, 液面还会不断持续上升吗?为什么? (4) 如果把半透膜换成全透性纱布, 你认为蔗糖液面会上升吗? (5) 如果在烧杯中放入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 你认为漏斗中的蔗糖溶液还会上升吗? (6) 你认为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是什么?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以问题串的形式, 引导并启发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建构知识, 发展能力。

4.层次性原则

提问应该讲究层次性, 难易要有阶梯, 从简单到复杂, 层层深入。教师还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的掌握水平。把整体性较强的内容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 问题范围太大, 学生不容易回答完整, 教师可设法把一个大的抽象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 以问题串的形式展示。如上文分析渗透系统的演示实验时, 教师如果一开始就提问:“从演示实验中你能得出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是什么?”学生肯定很难回答, 说明问题太广太大, 像上文中把一个问题分割成几个并列的或递进的小问题来提问, 化整为零, 各个击破的分割式提问, 把一个个小问题解决了, 整个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

5.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的问题使学生有愉悦感,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使学生乐于思考和探究。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与知识点相联系的兴趣点和兴趣因素, 做到知识性与趣味性在设疑中的密切统一。如在“浙科版”必修3“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一节的引入中, 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细菌也能辨别男女——据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的文章报道:女性手上的细菌种类和数目要远多于男性。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真可谓一石激起了千层浪, 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把学生的兴趣引到这一问题上来。

6.开放性原则

高中生物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 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发展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设计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也可选择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以问题的形式设计课程, 这将会帮助学生了解到争议问题的各个方面, 理解不同的观点, 并学会了解所争论问题的复杂性, 同时学生在争论的过程中也能够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如上文中提到的为什么细菌能辨别男女就是一个很好的开放性问题。

二、有效课堂提问的实施策略

1.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因此, 教师在提问时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不能只集中在几位“常客”身上, 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都能主动参与, 积极思考。对那些胆小羞怯, 发言不是很积极的学生, 尤其要注意引导。其次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选取思维发展水平高的学生回答太容易的问题与选取思维发展水平低的学生回答太难的问题都是不可取的。

2.提问的语言要具体、准确, 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教师提问的语言直接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教师的问题表述一定要语言清晰, 意义连贯, 尽可能地运用生物学科术语。提问不仅要考虑问题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还要考虑学生是否能理解和接受。有些教师提问语言比较随意, 缺少明确的指向性, 结果学生的回答都不是教师所要的答案, 教学自然就会有很大的出入, 教学的实效性也就大打了折扣。如“浙科版”必修2“减数分裂与染色体的行为”一课的引入中, 有教师一开课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你是怎么来的吗?”当时学生一头雾水, 有人说“我是妈妈生出来的”;更有甚者说“我是从教室走过来的” (注:当时上公开课不在教室, 而在学校的阶梯教室) ……其实教师的本意是想让学生回答:人是由受精卵发育过来的。所以该问题只要转变成“你知道生命的起点是什么吗?”就非常明确了。

3.提问后要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

等待时间是在提问后留几秒钟的停顿时间, 以便让学生回答问题前作思考。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在解决问题时, 必然地把新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 而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时通常会遇到困难, 事实上学生仅仅在一两秒钟的时间内是很难作出回答的。如果教师在提问后和学生作出回答后留出至少几秒的时间, 那么, 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加工课堂教学内容, 进而也提高师生讨论的有效性。教师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的类型, 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确定具体的等待时间。教师在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后, 应该给学生共同的思考时间, 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学习。

4.巧施评价, 创建和谐课堂

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知识, 更在于唤醒与激励。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 尤其在青年时期[4]。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尽量捕捉学生的思维亮点, 在提问后进行及时评价, 在评价中传达赏识情感, 让他们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 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即使是错误或不够准确的理解, 教师也应去鼓励学生正视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正确的学习价值观。此外, 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赏识, 也会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尊重, 这样师生之间保持一种良好的情感交融, 这种良好的情感交融可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 从而形成一个愉快、和谐、健康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李淑梅.中学生生物学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J].生物学通报, 2005, 40 (10) :32~33.

[2]姚宝骏, 陆建身.生物学课堂教学如何应用科学的提问策略[J].生物学教学, 2008, 33 (2) :23~2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课程改革中的生物课堂 篇5

开放课程资源让生物课堂变得更丰满

江苏 徐州 ●王先学

摘要:课程资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开放的课程资源,让生物课堂变得更加丰满。

关键词:生物课堂;课程资源;课程开发

课程资源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课程资源的质量关系到教学活动的质量,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存在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封闭性。在生物教学中,课程资源开发的对象主要就集中在生物教材和一些参考书上,不仅如此,在对教材和教参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时候,还带有很强的“应试性”。由于课程资源的封闭,也使得教学内容处于一个封闭的状态,这样,就导致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学到的都是课本上机械的知识,缺乏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也使得其它一些能力,包括思维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实践动手等能力的提升受到影响。鉴于初中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要树立开放的课程资源观,努力通过开放的课程资源,让生物课堂变得更加丰满。

一、立足教材资源

虽然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不主张单一地开发教材资源,但不可否认的是,教材是我们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教材上的资源也是我们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基础。事实上,很多教师在对教材资源进行开发的时候,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对教材资源开发的十分充分。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在使用教材的时候,往往以内容在考试中出现的频率和比例来判断其是否重要。在很多教师看来,教材上那些经常能够考到,或者所占卷面分值较大的内容就是重点知识,而一些考试中不常考,或者用考试的形式不方便考核的东西,教师就认为不重要,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每个章节都会有的有关活动探究的内容。由于在考试评价机制下,关于学生能力的考察还存在实际操作性,于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往往容易轻视这些内容,甚至是完全忽视。然而,这些在教师眼中不重要的内容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却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换句话说,这些内容极富有教学价值。因此,教师在对教材资源进行开发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关注一些容易在应试思想下被忽略的活动探究类的内容,使教材的作用在积极有效地开发下更好地发挥出来。

二、重视教师资源

教师既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其本身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对象。教师自身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累积的`教学经验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因此,我们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时候,不能忽视对教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那么,怎样来对教师资源进行开发呢?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的素质。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我们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更多的是集中在专业知识方面,作为生物教师,只需要具备扎实的生物专业知识就可以了。这样,在只要求教师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自然会以知识的传授作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活动,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灌输式教学的情况。在新课改理念中,我们对教学活动的目标进行了新的突破,从过去要求单一的知识掌握变成了各方面素质的提升,在此背景下,自然也会对教师素质提出新的要求。作为教师,要想达到新的要求,除了要在专业知识上不断地提高自己,同时,还要广泛涉猎与专业相关的知识,事实上,这一知识要求变化的趋势从近年来生物高考改革中就能够看出端倪。如今的生物学科在高考中都是理综的形式出现,各个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作为教师,在初中这个学生系统接触生物学科的起步阶段,就要用开放的课程理念对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为将来的综合性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除了对教师知识方面的要求,在教学能力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懂得利用教学技巧,能动地根据教学实际调整教学策略,结合学生特点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这些都是对教师综合教学能力所提出的要求。总之,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教师这一重要的资源库要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综合素质的提升,才能为课程资源开发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

三、重视乡土资源

生物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研究自然中各种生物、环境,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而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因此,我们所生活的周围世界本身就是生物学科研究的对象,而周围世界中的一切资源都可以作为生物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所以说,在进行生物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重视周围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从周围环境中寻找各种动植物标本,各种实验材料。在学习生物与环境的知识时,可以从周围常见的生物和环境入手,在学习地面上的生物时,可以从当地的山间田野中寻找可供学习和研究的生物体,在学习水中的生物时,可以看看周围的河流小溪中生活着哪些生物。在说到环境污染的时候,结合本地区存在的突出的环境问题一起来聊一聊、探一探。这样积极地发挥乡土资源的优势,不仅可以把学生学习的目光带出课堂,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拓展思维,同时对于乡土资源地积极利用还可以有效节约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益。

总之,作为教师,要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开放课程资源观,积极地投入到各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通过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为学生的发展寻找挖掘更多优秀的教学资源,这样可以让原本死气沉沉的生物课堂重新焕发出本该拥有的活力,让学生在充满生命活力的生物课堂上获得各方面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曹俊敏。浅谈初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教育前沿・理论版,(6)。

[2]牛晓敏。初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8)。

[3]苏天林。新课标初中生物课程资源的整合[J].新课程学习(中),2011(8)。

浅谈生物课堂改革 篇6

有的老师的课堂很“热闹”,因为所提问题的答案基本都在书上,学生看着课本朗读都能回答正确。表面上看来,学生是掌握了所学知识了,但学生在回答时只是对着书本读了一遍,并没有真正经过大脑“加工”,对基本概念只是在文字下加了一条线,如果让他们合上书本把刚才所说的内容复述一遍,可能很多学生什么也说不出来。像这种“华而不实”的课堂很值得我们反思,这样的课堂收效却很不理想,那么我们的生物课堂应该怎么改呢?课堂提问应该怎么问呢?教师提问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一、教师设计课堂提问的原则

第一,启发性原则。如果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就达不到启发的目的,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简单的一问一答,只会使学生懒惰,长期如此还会对学生的思维品质造成损害。因而,教师应抓住教学的重点,把握时机,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设计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

第二,基础性原则。基础性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设计的问题要体现学生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学有所得;二是设计的问题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学生有能力解决。所以设计的问题不仅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得到”,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有发展的空间;而且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得到”,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有成功的可能。

第三,针对性原则。所提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进行设计,设计的问题题意要清楚,条理要分明,语言要精练,要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辨析疑难,完善认知结构。

第四,有序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会害怕回答问题。这是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回答可能不符合老师的要求。因此,在设计提问时,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系统性,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顺序设计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促进学生敢于回答或能够回答问题。

第五,现实性原则。设计的问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科技、生产实际,要有时代气息,突出“应用性、实践型”,表现生物学在人类文明中的巨大作用。

第六,发展性原则。增加问题的开放性,促进多方位的发展。设计问题,或将学习引向深入,揭示其生命本质;或引发一些新的思考,打开通向新世界之门,让生物教学达到蘊味无穷的境界。

二、教师提问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1.教师提问时切忌学生懂的要问,学生不懂的不问。例如:比较几只鹦鹉的不同,正常人和镰刀型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的形态区别,就无需问。可以提问学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改变将分别对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通过此问加深学生对基因突变定义的深入理解。

教师提问时切忌平铺直叙,没有层次。如:提问总是问“是不是?”;“对不对?”等等。这样的提问谈不上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另外,有些问题没有趣味性,不能引起学生的足够注意力调动不了他们的主动性。

提问不应当过分关注教学进度,只注重结论,排斥求异思维,忽视思维过程。有的教师一心期望学生的回答与教师或书本的答案完全一致,而很少问"为什么",从而不能发现学生的思维缺陷,错过了塑造学生思维的时机,也难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教师设问前,首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作周密的安排,包括什么时候提问,提问谁都要有计划。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体、明确、难度适当,所提问题应该是大多数学生能解决的,又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提问时,要由浅入深、浅中有深,注意提问的层次性,难易问题要有阶梯。对一些较大的问题可以分解为几个较小较浅的问题,启发学生一步一步地思考下去。教师提问时切忌让个别学生回答时间太长,或者次数过多而不顾及其他学生。体温对象不能仅仅集中于几个优生,而不顾及后进生,应充分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也切忌提问后而不作回答,对所提问题一定要解决。

教师提问后,要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学生回答时要注意倾听,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和不足,或者给予鼓励。

2.可以在实验过程中或者生活中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从探究中或者生活中找到答案,这样的答案学生一定很深刻。例如在做用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验过程中,有不少同学所做的实验组中添加甲状腺激素之后都有大量的蝌蚪死亡。鉴于这种情况,我给兴趣小组的同学提出问题:为什么实验组的蝌蚪在加入甲状腺制剂之后有大量的死亡?对实验应该怎样改进才能使蝌蚪不死亡或尽量减少死亡量?兴趣小组同学接到问题后,马上根据课本中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推导出蝌蚪死亡原因:因为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特别是促进物质的氧化分解,一方面造成蝌蚪营养不足,另一方面造成组织损伤和器官衰竭,最后死亡。然后,同学们又设计了探究不使蝌蚪死亡的适宜的甲状腺激素用量的实验。

3.讲授法并不等于灌输式教学。从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在运用讲授法时固然容易滑入机械灌输的轨道,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灌输式的教学根本不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心理,仅仅把学生当作一个容器,将所有的东西全部塞进去,而不顾所讲授的内容能否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建构成新的体系,即被学习者完全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讲授法本来就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但不能误解为老师在作“讲授式”教学时,学生就一定是在进行“接受式”地学习,这不像给东西那么简单,因为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如果在讲授中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具体性,再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精心的设问、生动形象的描述、得体的体态语等等,也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这样的讲授就不是灌输、填鸭,而可能成为学生有意义接受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

4.客观对待各种教学方法。任何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绝对正确无误的教学方法是没有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某种教学方法最好,其他的都不行。教学方法不存在“年龄”和“退休”的问题,关键是它必须有用。讲授也罢,探究也罢,没有最好,只有合适与否。

教师庸俗化的“满堂问”不仅没有通过多问来达到激思、激疑、激趣、激创的目的,实际上还在利用提问的方式在给学生“灌”。由于教师提问过多,方法单一,问题转换频繁,学生应接不暇,且问题难易无度,学生形成定势思维,不能产生扩散思维,结果思维不能与老师同步,回答常达不到要求,于是学生的兴趣逐步淡薄,反应逐步麻木迟钝,探究问题的激情最终以敷衍来替代。

生物技术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 篇7

一、教师要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和知识

随着课程改革逐步展开, 面向21世纪的新教材、新课程在呼唤新的教师。尤其生物技术和其交叉的学科包括医学、农业、环境等领域也在飞速发展。科学在不断分化的同时, 又呈综合化的趋势。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不仅要“专”, 而且要“博”, 教师必须懂得一定跨学科的知识, 并且不断更新知识, 才能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1] , 否则, 必将难以驾驭课堂教学。所以, 高校生物技术专业的课堂教学改革应从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出发, 才是搞好高校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教师能力的高低, 教学质量的优劣, 关键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2] 。平庸的教师, 无视教育的伟大和自身的使命, 只会照本宣科, 不能拓展学生的视野。而在学生的心目中, 教师是知识的宝库, 智慧的源泉。因此, 教师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之中, 不断完善自我, 在原有经验基础上反思, 升华, 才能提高教师的素质, 才能适应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做教师容易, 做好教师难, 教好学生更难,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开阔的思想、创新的理念, 也只有这样, 才能使教学与时代俱进。

二、课堂教学模式的合理设计性

课堂教学结构, 也即课堂教学步骤, 如果这个教学步骤对同类课型有广泛的适应性, 那么, 它又可以叫做课堂教学模式。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设计教学模式时, 应注意对有关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学习, 把握理论前沿, 善于进行理论思考。提出某种假设之前, 必须先想清楚要针对什么问题、体现什么思想、突出什么观念, 要弄清指导思想是什么。运用某种教学模式, 必须首先从理论上追根溯源, 搞清楚这种模式提出的背景及理论根据, 把握住其理论内核, 明确它最适宜解决什么问题、容易出现什么弊端及如何克服弊端, 然后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对运用或移植的教学模式进行修正、补充和再创造, 使教学模式适应自身的需要。不能简单模仿、生搬硬套。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基于生物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大多是抽象和高难度的, 学生易产生知识混乱的感觉;实验操作过程繁琐而复杂, 学生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在教学中引入“流程图示教学法”[3] , 把难度高、复杂、大篇幅的知识用简单的流程示意图表达出来, 根据流程图示意的程序对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作深入的讲解、总结、归纳、探索、结论, 使学生易于了解和掌握抽象的理论概念和知识难点;根据学生的需要迅速调出相关信息, 缩短学生认知的时空距离。应用“流程图示教学法”不仅突破了传统教学的课容量限制, 使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效率得到了全面优化, 为课堂教学格局的改变和模式的重建, 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和途径。最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加大知识容量和现代科学信息量的掌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智慧、加强其素质和创新意识教育, 并能大幅度的提高教学容量, 高效率和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模式最终是要应用于实际教学, 所以要科学合理, 适合于学生的学习规律和习惯, 适合教师的具体操作, 科学合理。本人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流程图示法来训练学生的条理化思维方式, 对学生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都有很大帮助。在实验课前, 请学生根据实验的内容写出流程示意图, 不仅实验课能很流畅的完成, 而且学生严谨的、科学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课堂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教学语言要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态度, 要饱含丰富的感情;要体现新旧知识的联系, 要尽可能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要能引起学生合乎逻辑的思考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是逻辑极强的语言, 即教师语言是的逻辑思维和语言修养的统一。而且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最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研究如何用生动语言材料, 借助生动事例, 如何适当引经据典、穿插生物科学的趣闻, 以及如何运用言词、声调、面部表情配合等多方面来增强生物课堂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增强语言的魅力, 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因此, 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课, 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 熟练掌握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

另外, 生物技术本身又是一门较为抽象的课程, 因此在授课时, 在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的同时, 配合集图、文、声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模式, 将生物技术种类繁多、操作过程复杂的特点图片化、直观化、形象化, 使教学特色更加绚丽多彩,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效果更加突出。

四、教学内容具有前沿性并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生物技术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和尖端学科, 新发展、新技术、新成果层出不穷, 这就要求教师查阅大量文献资料, 不断更新知识, 才能紧跟学科前沿, 把握学科发展动态。将生物技术最新成果引入教学当中, 教学内容在课程稳定的基础上, 努力跟踪学科前沿, 正确处理课程的稳定性与学科发展前沿性的关系, 将基础科学知识和前沿性的研究进展有机地结合, 及时地将生命科学领域重大的最新的进展在课堂上有选择地介绍与讲解, 课堂教学中反映学科的最新发展和最新成果。并且注意从日常生活和科研实践中收集和发现重要的或重大的生命科学事例出发, 从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入手提出科学问题,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和解答生命科学的问题,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最新生物技术,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并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科学难题的能力。

五、设计能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教学环境

由于传统教学是一种以“填鸭式”为特征的封闭模式, 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 不可能使整个知识信息“活”起来。倡导启发式教学, 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4] 。把学习方法交给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就不必多讲。要让教师少讲, 学生多学, 教师必须给学生制定一套学习程序, 让学生围绕这些程序进行。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乐学、好学, 学得轻松愉快。基于上述思考及理论依据, 我们实施了创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条件的实验, 即从学生“如何学”角度, 精心设计每一节新授课的学习方案。例如, 有些繁琐的教学内容就安排学生先自学, 把自己理解的东西, 整理成流程示意图的形式、请学生在课堂上来讲解;有的还把学生分成课外学习小组, 学生通过小组的共同讨论, 推出代表到课堂上来进行讲解。无论是课堂教学, 还是实践教学都让学生参与进来, 在实践中锻炼学生条理化的概括和总结知识的能力。同时开展竞赛活动,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激情, 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互动。同时教师也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容量, 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知识容量也被加大。

六、结语

在高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改革的前提。教师应该把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既有科学性、合理性, 又有可操作性, 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从而大幅提高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容量和专业技能,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样课堂教学改革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韩新才.高校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 2008, (1) .

[2]程景民.现代素质教育概论[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1999.

[3]林维菊.流程图示法在教学中的实践[J].林区教学, 2008, (6) .

课程改革中的生物课堂 篇8

关键词:MOOC,生物化学,传统课堂,教学改革

MOOC (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 中文音译为 “慕课”,是一种主讲教师负责的、通过互联网支持、大规模人群参与的、以讲课视频、作业练习、论坛活动、通告邮件、测验考试等要素交织的教学过程[1]。MOOC的优势是免费使用、课程公开、知识共享、资源丰富。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网络普及率的提高、学生对优质资源的向往,MOOC迅速发展起来。Coursesa、Udacity、Ed X三大课程平台已经吸引了众多在校大学生和高等院校的加入,如最著名的Coursera,仅仅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已经有注册人数700余万人,注册课程658 门,加盟院校109 所[2]; 在国内,MOOC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3],如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纷纷与Ed X展开了合作,并建立自己的课程平台[4]。

MOOC的发展虽然是大势所趋,但是国内外对于MOOC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研究的总体数量不多,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不足[5]。目前,国内外对于MOOC的研究主要集中在MOOC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技术平台的发展、以及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和教学者的教课体验上,关于MOOC的专业研究报道不多,MOOC在生物化学教学与改革方面的研究目前处于空白阶段。MOOC时代已经来临,作为各高校生命科学学院和化工学院必修课的生物化学来说,研究MOOC对生物化学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研究MOOC时代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研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MOOC对生物化学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

MOOC的出现引起全世界各国的重视,MOOC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1. 1 MOOC时代,考验传统教学的吸引力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国内各高校各门课程的学时数都在不断减少。随着改革的进行,我校 “生物化学”课程的学时数也减少了。在过去的几年里,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我校的生物化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重新规划教学大纲,在有限的课内时间主要讲解难点和重点,把简单易懂的内容安排给学生自学; 制作出一套教学软件,辅助课堂教学,形象生动的画面会帮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从而有利于保证学习的效果。在这些改革措施的促进下,我校 “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了保证,并被评为 “校级精品课程”,教学效果也获得同学们的肯定。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网络普及率的提高,MOOC迅速发展起来,MOOC的兴起,吸引着众多学生的眼球,如何才能保持生物化学传统课堂的吸引力,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将知识讲好,讲透,引入入胜,已成为生物化学授课教师要面临的主要问题。

1. 2 MOOC时代,考验传统教学的教学模式

MOOC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表现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原则等方面。

( 1) 在教学理念上,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在知识的传授的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被动接受就可以,这种教学理念忽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而MOOC更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着眼于学生学习力的发展,更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注重以 “人”为本,学生可以更多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获得充分展示的机会。

( 2) 在教学目标上,传统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是大纲和教材规定的目标,所有的学生只有一个目标,一个方向,严重的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而MOOC的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灵活掌握大纲和教材规定的目标,有自主发展的空间。

( 3) 在教学程序上,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学程序是教师按照课前准备好的教案上课,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导致大脑无法兴奋,上课气氛沉闷,课堂效率比较低; 而MOOC的教学程序是比较灵活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一个统一的班级授课制,学生对每节课的学习时间和进度可以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教学程序是活的,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下展开积极活跃的思维活动。

( 4) 在教学手段上,传统课堂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简单,黑板加粉笔是主体,部分课程设计出教学软件辅助课堂教学,用较落后的教学手段来讲授知识,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教学手段本身就制约了教学效果,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能体现科学技术的先进性; 而MOOC的教学手段是在先进信息技术平台和资源设备的基础上搭建起来的,所以教学手段更趋向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将单调、难懂的知识用形象,生动的画面表现,充分利用高科技优化教学效果,刺激学生做出积极反应。

( 5) 在教学原则上,传统课堂教学强调在教学中,知识要完整、要系统,不重视知识的与时俱进,这样会造成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脱离,造成 “教的无用,用的不教”; 而MOOC的教学模式更重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重视知识的与时俱进,使学生掌握最新最前沿的知识。

综上可知,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多的问题,MOOC的迅速发展,对传统课堂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原则都是极大的冲击。如果能够将MOOC合理引入到生物化学的传统教学中,将MOOC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既可以进一步提高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又可以促进积极性、主动性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研究MOOC时代下生物化学课堂教学的具体改革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改善教学理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2MOOC时代下,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

2. 1 应用分层教学法,重新规划教学大纲

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网络MOOC资源,应该将生物化学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规划: 应用分层教学法,重新规划教学大纲,设置多个层次的教学目标。这种分层法,解决了所有的学生只有一个目标,一个方向的缺陷,灵活的掌握大纲和教材规定的目标,使学生有自主发展的空间。分层教学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将学习目标进行分层,以学生为主体,重新规划教学大纲。注重课堂教学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重视知识的与时俱进,将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加入到教学中,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

2. 2 重新制作教学课件,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

在之前的教学改革中,我们制作出了一套教学用课件,辅助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理解反应方程式和循环。在MOOC时代下,教学软件应该更加精细,有形象生动的画面、高智能操作,这样会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用先进设备来讲授知识,用高科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既体现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又能刺激学生做出积极反应,保证了学习的效果,增加了课堂教学吸引力。

2. 3 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师生沟通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QQ、微信等平台迅速普及,几乎每个学生都有QQ、微信账号,如果能有效的利用这些交流平台,可促进教师与学生间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6]。通过建立生物化学课程的QQ群和微信群,授课教师和所有学生都在QQ群和微信群里,在QQ群和微信群上,授课教师上传作业、课件和教学资料,也可以进行习题的解答、互动交流; 学生可以针对作业、课堂难点重点、预习内容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积极解答。由于互联网平台完全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极大地提高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效率,有效地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

3 结语

通过前期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在教学中引入MOOC资源,势在必行。但是,MOOC刚刚兴起,研究的总体数量不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存在一些阶段性的问题。MOOC是在先进信息技术平台和资源设备的基础上搭建起来的,高智能化的教学吸引着学生,较多地占用着学生的课外时间,如何选择优质的网络MOOC资源,如何让学生合理的分配时间,即能保持对课堂教学的关注,又能充分利用优质MOOC资源对课上所学知识进行必要的补充,课上与课下相结合,传统课堂教学和MOOC相结合,充分利用高科技优化教学效果,已成为生物化学授课教师要面临的主要问题。

MOOC时代已经来临。自2012 年以来,MOOC从出现到迅猛发展,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查阅当今国内外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的相关资料,关于MOOC的研究已成为中心话题。面对MOOC的强烈来袭,高校专业教师应该认清时代发展方向,积极参与到MOOC中来。我们要将传统课堂教学和MOOC相结合,促进学科教育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新华,周月.MOOC冲击下高校教师的因应策略:学习体验视角[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12):19-25.

[2]冀付军,李利聪.我国发展MOOC的推进策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4(11):27-32.

[3]赵祯霞,童张法.“慕课”时代带给化工专业本科教学的机遇和挑战[J].广州化工,2014,42(21):238-239.

[4]李晓东.MOOC时代下化学分析课堂的改革[J].大学化学,2015,30(1):21-25.

[5]吴洁.基于MOOC的大学外语教学的变革研究[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4(11):41-43.

课程改革中的生物课堂 篇9

一、实践操作中感受科学技术 ( Technology)

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 已经显现经济效益, 并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应从生活中的的生物技术规程入手, 丰富学生对生物技术的感性认识, 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 帮助学生理解技术的作用, 鼓励学生自主收集资料, 分析生物技术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为学生参与有关的社会活动打下一定的基础。在中学生物教学中, 模拟生物箱、青蛙膝跳反射、生物技术治理虫害、通过实验探究食物保鲜方法等均为较好的实践操作选择。例如, 在苏教版七年级上《探索生命的器具》一节内容, 在实验室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 并在老师指导下使用显微镜, 观察各种生物的细胞形态、结构, 整堂课学生异常兴奋, 动手动脑投入之极。再如, 在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源远流长的发酵技术》一节, 课堂上我准备好保温箱、牛奶、酒精灯、烧杯、原味酸奶等器具。在讲完发酵的原理后, 一起和同学们探讨将鲜奶制作成酸奶的发酵过程和注意事项, 分组进行实验, 第二天同学们看到自己亲手成功制作出的酸奶, 得意地说要回家给爸爸妈妈做酸奶吃。

通过实际操作, 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生物技术在教学中应用。当其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时候, 其激动的心情、成功的喜悦必将成为其继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怎么会不爱学、学不好呢?

二、有效利用自然环境 ( Environment) 资源

大自然是我们生物教学的最好课堂, 它蕴藏着无穷无尽的优质教学资源, 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它, 为生物课堂教学添彩, 同时也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走进自然, 去调查研究、探索发现大自然丰富的生物学知识, 亲生感受自然地魅力。例如, 我校有一位教师在四川成都赛课时, 讲授“生物圈”一节, 他巧妙的将当地卧龙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素材融入课堂教学中, 并配上《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歌曲, 制作成一段视频作为课堂结尾, 让学生倍感亲切和自豪, 那种爱护自然、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油然而生, 有力烘托了课堂教学。再如, 在进行“生态系统的组成”教学时, 我将学生带入校园树林里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在熟悉的自然环境中, 学生发现了许多活生生的生态系统的成员, 如麻雀、喜鹊、蝴蝶、苍蝇、蚊等诸多的动物种类, 每发现一个他们以前没接触过的物种, 他们就异常兴奋。这种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的知识比从阅读教科书间接获取的知识更能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有效构建, 且能更为有效的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在自然环境中生物教材的很多内容都可以进行。以大自然为课堂, 鼓励学生走进自然, 走入自然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让学生的知识来自自然, 服务于自然。

三、依托社会 ( social) 资源, 拓展知识范围

各大图书馆、书店等, 有丰富的图书资料, 教师和学生, 可以通过阅读, 丰富知识, 提高素养。

自然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海洋馆等,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先进专业、生动形象的学习空间, 寓教于乐。

注重社区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 如在社区植物上悬挂标签, 利用社区宣传栏拓展生物学课外科普知识、生活常识, 可营造学术氛围, 不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就在身边, 还能提高全民素质。旅游业的发展, 为农家果园、菜地、养殖园的开放提供了条件, 组织参观、学农实践, 也可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体验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在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源中, 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具有独特的教学功能。社会热点问题的利用,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兴趣, 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给予他们成就感的体验, 同时可以整合课本知识点, 构建知识的网络。例如, 在学习“生物的基本特征”时, 利用5·12汶川大地震前各种生物的一些异常反应作引入: 地震前, 四川省绵竹市出现了大规模的蟾蜍迁徙, 数十万只大小蟾蜍浩浩荡荡地在公路上行走。在武汉的动物园, 散养的10余只老虎食欲不振等热点导入可激发兴趣。

四、善于汲取生活 ( Life) 中的有用资源

人类的生活, 时刻离不开生物科学。当我们把学生将要学习的生物科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的时候, 学生大脑中就会搭建起一个已知与未知的桥梁, 不仅有利于其智力的开发, 而且有利于其好奇心的产生。在好奇心的推动下, 学生的探究行为就会产生, 同时学习效率也将大大提高。例如, 在进行探究“血液循环路径”一节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打吊针的生活经验这样引入: 小飞同学打开水时不慎烫伤了脚, 因处理不及时而感染发炎被送进医院治疗, 医生诊断需要打点滴消炎, 小飞看着药液一滴一滴进入自己的手背, 他在想: 这些药物是怎样到达脚部的呢? 你能帮助小飞找出药物流经哪些部位到达患处的吗? 像这样, 用绝大多数学生亲生经历过的生活事件引出问题, 并抛给学生, 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科学研究表明, 人类任何行为的产生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 当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学习知识时, 其学习效果与被动学习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例如在学习“蛋白质”时, 可以联系三聚氰胺事件、大头娃娃事件、皮革奶事件; 在进行“保护生物多样性”教学时, 可以联系食人鱼入侵事件; 在学习细胞时可以引出干细胞美容话题以及冷冻活鱼技术。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方式, 或让生活走进生物课堂, 或将生物教学延伸到生活, 努力让课堂成为生活情境的再现, 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获得知识, 培养能力, 拓展思维, 增长智慧。

因此,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 教师应更加关注生物学与“TESL”的关系, 充分挖掘教材内涵, 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感受生物学的美丽与神奇, 体验操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让课堂成为学堂, 成为学生放飞个性和理想的天地。

参考文献

课程改革中的生物课堂 篇10

1.推进开放式教学, 创新教学思路

开放式教学模式是和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相对应的, 其特点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特点[1]。教学目标是动态和开放的。初中生物开放式教学环节包括:开放的教学目标、开放的作业形式、开放的教学评价、开放的教学资源及开放的教学时间和空间等。

例如, 教师在教授学生关于绿色植物相关内容的过程中, 可以利用开放式教学模式, 带领学生到教室外, 让学生对不同的植物进行观察, 对比这些植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初中一年生植物和多年生的植物之间存在哪些不同;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之间存在哪些不同;单子叶和双子叶之间存在哪些不同, 等等。学生经过亲自观察, 加深了对这些植物的印象。再如, 讲解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有关内容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 让学生对所处地区环境污染的原因及为人类带来的影响进行详细调查,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从中领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进而加深对这节课有关知识的认识。另外, 在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核的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开放形式, 将考场转移到大自然中, 考核内容不再拘泥于试卷的成绩, 同时对学生的技能、素养、科研等进行综合性考核。

2.采用趣味性教学方式

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趣味性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想让初中生物课堂更加高效, 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2]。例如, 组织学生成立初中生物兴趣小组, 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日常学习过程中, 兴趣小组所进行的项目可以对显微镜结构、性能和使用方法等进行研究;教师组织兴趣小组在课余时间培植蘑菇、草莓等, 还可以养一些蝌蚪、金鱼等小动物。

二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初中生物教学更加高效。教师可以利用视频, 将初中生物知识采用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 在对桃花结构进行观察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功能将摘下花瓣、花蕊等然后纵向将房切开, 对花房内的胚珠做详细观察, 通过动画, 花房中的情况尽收眼底, 然后教师让学生对观察后的结果进行比较,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是采用试验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兴趣, 进而创建高效课堂。实验教学属于初中生物中的一项基本教学方法, 采用试验教学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对“生物呼吸”进行实验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准备一些植物的叶片, 课上让学生展示不同透光纸在叶片上留下的不同形状。这时, 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讨论, 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实现分层教学, 注重学生差异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 教育者主张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位学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教学, 如果对每位学生均采用同样的教学方式, 并提出相同标准的要求, 那么会很难因材施教。因此, 初中生物教师应当清醒地认识到, 一个班内的学生, 不管是家庭背景还是智力发展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 学生的性格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懂得, 只要学生认真努力学习, 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就是最好的。因为, 教学的本质目的是让不同的人接受教育后, 达到不同的发展。

分层教学主要是结合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 将学生分成几个不同层次,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要求。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对学生个体差异最大的尊重, 对学生做出分层, 并提出不同要求, 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进而提高积极性。

例如, 教师将班级里的学生分成A、B、C、D四个层次, 或者将几个班级内的学生按照平时学习的实际情况和考试成绩分成几个层级, 在开展生物教学的过程中, 进行重新组合。对学生进行分层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对教学目标做出科学分层, 课堂教学的分层, 课后作业的分层, 以及评价考核的分层, 等等。

4.促进个性化教学特点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教师善于将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化教学方式相融合, 在对知识进行引导的过程中, 教师要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差异, 将初中生物知识和多样性课堂相结合。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抽象的生物知识相统一。

例如在讲解“细胞”有关知识点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课前准备一些食品, 让学生分析细胞的构成特点, 其中包括不同形态的表现特征, 进而促进个性化生物教学的特征形成。

在开展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因为初中生物有着实验化、知识化特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从而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美玲.初中生物构建开放式课堂教学策略探索——“同课异构”活动评析[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1 (8) :70-71.

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与体会 篇11

【关键词】课程改革 反思 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45-01

从教10多年间,在耳边常常响起的一个词就是“课程改革”,从2001年走进课改到后来的适应课改、深化课改,以及在2011年新课标的修订与实施之后,现在又处在完善和超越课改的阶段。接下来我就把我对新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大家来分享。

首先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对教学、对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更是形式多样,但究其根本仍要以课标为准绳,认真、准确把握课标和教材,才是硬道理。那么究竟怎样使用课标、教材呢?我认为不管是第几轮课改,我们老师在把握新课标和新教材的时候都应该经历这几个层次即接受—对比—质疑—完善。当然,在教学中教材的使用最重要的还是要把握好“度”,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等于将教材丢到一边,完全自由发挥,更不能以教辅材料为依据,进行题海战术。另外也不能唯教材论,要理解好“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含义。我们可以适当的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将教材的顺序进行改编,内容进行拓展,但课标和教材是蓝图,是教学的依据,这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著名的教育家叶澜老师曾说过:一名老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能坚持写三年的反思一定成为名师。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反思自己的课堂,在反思的过程中才会自我总结、时刻提醒自己尽量避免一些问题的发生。比如我在近几年的教研工作中发现,目前生物学课堂中仍存在的一些现象:

1.“以讲代思”即老师讲的多、学生思考的少,或者前半节老师设置疑问和思考题,后半节为了赶进度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

2.“真正的自主、合作学习少”课堂上表面看气氛活跃,老师问学生答,也有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但实际上仍然是肢体的自由为主,思维的解放未成现实,在理论上很难寻找一些支撑,学生在热烈讨论,但思维并未真正活跃起来,学生的相当一部分肢体运动仍在老师的控制下完成规定动作,背后没有真正的自由,真正的思维。

3.“记忆概念而非理解概念”概念教学重在理解,要让学生构建出概念,而不仅仅要求把某一句话记住了,因为理解了才会应用,而记忆的只是一句话而已。

4.“手段单一、枯燥乏味”,虽然大家在呼唤课改,但现在仍有很多老师为了追求知识的完整性,所谓的课堂进度,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主体地位。只是一味的灌输,将知识投放进去就算完成任务,不顾及学生是否听懂了,学会了。对于以上几种现象我们老师如果常思考、常反思自然可以防患于未然。

事实上教学工作就如同构建一所房子,以生物教学为例,地基就是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物的情感,砖瓦是实验探究、概念的形成、学生对知识的运用,通过这种能力的提升,最终达到的目标就是提高每位学生生物学的素养。那么在建构这所房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最重要的就是实践、体验。我们大家都应该熟悉这样一个有关“鱼牛的故事”:一天,青蛙跳到岸上,看到了一头奶牛,青蛙仔细观察了很久。回到池塘以后,小鱼儿问:“你到外面看到了什么?”青蛙就向小鱼描述了奶牛,它说牛头上长着两个角,有四条腿和一个尾巴,小鱼认真地听了以后,拿出纸和笔,画出了它心中的“牛”。结果在鱼的脑海中构建出的是长着四条腿和两个角的鱼。

这个故事给予我们的启示就是:

启示一,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其中包括学生生活经验,老师要以生活为源泉善于创设情境,举例示范时要尽可能的联系生活、联系实际。

启示二,要为学生多提供体验和实践的机会。学生在体验中才能真正理解,在实践中才能成长。比如“鱼牛的故事”中的鱼由于没有看见过牛,所以才构建出了“鱼牛”,正如“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自深,觉知此事要躬行”。而且学习金字塔也告诉我们在实践中自己动手体验习得的知识能掌握90%,而聆听得来的仅有20%,所以老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的机会,要相信学生。

启示三,课堂是需要交流的。如果鱼不将它心中想象的牛的形象画出来,不与青蛙进行交流,青蛙就不会知道鱼的真实想法,所以课堂上的交流非常重要。它不僅包括师生间的交流,还要有生生之间的,因为交流是一种对话,是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只有在相互碰撞的过程中才能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知识教给学生的是“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而智慧却能从一块石头中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中看到灵魂。所以老师们应力争教给学生智慧、策略和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最后希望每一位老师都能在快乐和智慧中行走!

参考文献:

[1]黄卫华.关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中学生物学,1003-7586(2005)01-0026-03

[2]吴举宏.生物学教学问题反思之四,生物学通报,2014第49卷第2期

课程改革中的生物课堂 篇12

新课程理念在高中教育中的落实, 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探究与思考, 积极动手与动脑, 培养学生的全面学习能力, 是创新教学的重点。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阵地, 在教学中, 教师要做好引导者。设计与实施创新性的课堂导入, 就是发挥教师课堂引导作用的每一步。关注学生的需求, 优化高中生物课堂导入环节, 才能让学生爱上生物学习。

二、设置悬念优化生物课堂导入

好奇心对于学生的生物学习情绪建立十分重要, 生物是一门科学学科, 学生对生物知识有好奇情感, 才能促进学生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学生学习主动性地调动, 在生物课堂中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产生生物知识学习的欲望, 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在好奇心的作用下, 学生渴望通过生物学习去了解真相, 这种对真相的渴求会转化成为学生生物学习的内在动力。在高中阶段,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去设置悬念, 把握好课堂悬念的难度。悬念不要太悬, 那会让学生觉得不着边际。也不要过于朴实, 那会让学生觉得无趣。

比如在讲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时候,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与师生互动的方法创设悬念。教师在课堂中可以提问“你们是怎么长大的呢?”, 一些学生说吃饭, 一些学生说运动。在课堂氛围热烈起来之后, 教师可以提问“植物是怎么长大的呢?”, 学生会说浇水, 吸收土壤养分等观点。教师再提问“植物从土壤里吸收养分, 这些养分又怎么传递到植物的其他部分中呢?”。利用这样的问题设置一个悬念, 引导学生通过生物课堂的学习去发现答案, 有利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参与。

三、联系生活优化生物课堂导入

生物学科虽然是科学学科, 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生物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联系高中学生的生活进行课堂导入, 能够减小高中学生的生物学习负担。许多高中生认为生物学习内容与他们的生活太相距太远, 学习起来过于抽象。教师可以针对学生这样的心理, 利用生活中实例进行课堂导入, 使生物课堂从一开始就变得亲切起来。

比如在讲解《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用在黄瓤西瓜和李子杏等学生生活中经常食用的东西举例子。黄瓤西瓜实际上是普通西瓜与野生西瓜的杂交品种, 而李子杏则是杏和李子的杂交结晶。一些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事物中都有杂交知识, 学生的生物知识学习恐惧感会下降, 他们能够积极地去学习。

四、探究实验优化生物课堂导入

实验, 是生物学习的重要内容, 也是学生获取生物知识的重要形式。生物知识的学习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生物学的发展也与实验有着密切的关系。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让生物教材内容发生了变化, 课本中加入了更多的实验模块。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操作实验, 其数量都有所增加。高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 他们希望在课堂中找到主人翁的感觉, 乐于自己动手做实验。在新授课之前, 给学生自由去设计实验, 让学生去观察与分析实验现象,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比如在讲解《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的时候,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果酒和果醋的制作”的实验。这一实验活动, 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在课堂导入环节, 教师可以拿出自己做好的果酒或者果醋, 给学生品尝。当学生肯定了果酒或者果醋的味道时, 教师再告诉学生这是自己在生物知识的指导下做的, 并给学生展示制作过程,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入发酵这一教学主题, 促进学生全情投入。

五、使用模型优化生物课堂导入

高中生物学科的内容较为深奥, 不再像初中生物知识那样具体。在教学中, 为了促进学生将自己的关注点放在生物知识上, 教师可以利用生物模型或者挂图进行导入。用模型与挂图给学生展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让学生产生新奇感, 可以推动课堂教学向前发展。教师要利用形象的模型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化抽象为具体。在课堂导入环节, 先给学生具体的事物, 再引导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 有利于生物课堂的高效化。

比如在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利用细胞的模型给学生展示这一新鲜事物, 让学生从表象认知过渡到深层认知, 让生物知识的学习与接受变得更加自然, 让生物课堂成为学生可以接受的课堂, 推动课堂效率提升。

六、结语

综上所述, 生物课堂的导入环节, 会成为学生学习动机的加油站。根据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以及学习的特点设置科学合理的课堂导入活动, 给学生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 能够让学生感受生物学科的特点与魅力, 更能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学定法, 积极去变化高中生物课堂导入方法, 用较短的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有利于高中生物教学的深入改革。

参考文献

[1]杨宇池.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 2014, S3:429.

[2]徐明英.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08:71.

[3]高新珍.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04:63.

[4]赵丽霞.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7:51.

上一篇:立体视频播放器下一篇:课改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