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程

2024-10-05

生物课程(精选12篇)

生物课程 篇1

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同时也是一门实验性学科, 许多概念和原理的得出来源于严谨的科学实验, 开展好实验教学, 是学好生物的前提条件, 所以说生物实验室是实施生物学教育的重要阵地。《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生物实验室在落实新课程理念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下是笔者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对生物实验室作用的几点粗浅认识, 仅供探讨。

一、做好基础实验, 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 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而生物学的核心基础内容往往都需要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细胞的分子组成》这部分内容, 安排了检测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等实验, 加深学生对生命的物质性的理解;在《细胞的结构》这部分内容中, 安排了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等实验, 加深学生对细胞膜特性的理解;在《细胞的代谢》这部分内容中安排了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加深学生对细胞代谢复杂性的理解;在《细胞的增殖》中安排了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等实验, 加深学生对细胞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以及细胞增殖意义的理解;在《生态系统》一节中安排了设计并制作生态瓶等实验, 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关系的理解。可以说, 以上实验都属于基础实验, 这些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既然如此,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一定不能偷懒、不能用讲实验代替做实验。要将这些实验开足开好。所谓开好即在实验教学中, 既要重视材料的选择、试剂仪器的准备, 又要重视学生实验过程的科学和实验结果的严谨。例如, 在准备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 在市场上没有买到紫色洋葱, 我们选用了紫色鸭趾草做实验材料, 通过预实验找到了诱发其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适宜浓度, 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在做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时, 我们几次预实验结果都不理想, 不是细胞没有分散开, 就是视野中找不到分裂期细胞, 要不就是染色太深, 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适当调整洋葱根的培养温度、培养时间以及取材时间, 适当调整了解离液和染色液的浓度, 实验结果明显。当然, 做好基础实验说起来简单, 却需要实验教师和任课教师做大量工作, 才能保证实验顺利开展。

二、做好实验评价和实验拓展, 保证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

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会注意到每次实验总会有个别学生心不在焉, 装模作样, 最后抄袭别人的实验结果。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想关键是让学生实验有章可循, 有事可做。所以每次实验我们都精心设计实验检核表, 把检核项目一一列出, 在学生操作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的操作情况抽样做出评价, 这样既让学生明确了操作要点, 又能规范学生的实验过程, 检查学生的实验效果, 使每个学生都能专注于实验过程, 培养实验能力。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我们在第八节课开放生物实验室, 解决学生课上重新生成但没时间完成的问题。例如在做完检测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后, 学生很想知道除实验材料以外的其他组织中是否也含有这些物质, 想知道不同奶粉中蛋白质含量的高低;在学习了做临时装片和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后, 学生想进一步了解其他生物组织的细胞形态和结构。我们的做法无疑大大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生物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造实验条件,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生物科学作为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 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探究也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生物新课程一大突出特点是几乎每一个章节都渗透着探究思想, 探究的类型也多种多样。有些可以由教师提供文字材料, 学生针对材料内容展开探究, 如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究就属于此种类型;有些是通过探究再现科学家的研究过程, 体会科学家的研究思路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 如生长素的发现;而更多的是在实验室完成的实验探究, 我们这里阐述的也正是这种探究类型。在生物新教材中, 有许多探究性实验, 有些探究内容比较简单, 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等。此类实验教师只需准备好实验材料, 给学生讲清楚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 学生就可以自主探究, 当然, 教师可以给学生多提供一些材料, 学生也可自备材料, 通过实验最终弄清楚哪些材料更适合实验, 哪些材料各种成分的含量较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 既培养了能力, 又体验到了满足感和成功的喜悦。还有一种实验本身属于验证性实验, 但教师可以将证明科学知识的活动转变为探究和分析科学问题的活动, 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可以改为“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这就变验证性实验为部分探究性实验, 增加了实验难度, 培养了学生能力。还有一种实验属于完全探究的类型, 这类实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挑战性较强, 如探究洋葱表皮细胞细胞液的浓度范围, 探究2, 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等。这些实验占用时间较长, 在教学中不宜过多, 每个学段可以选择一个内容展开探究, 具体的探究方案可以留作作业由学生在课下完成, 实验室只需为学生的探究准备好相关的实验材料、试剂以及仪器, 实验过程可以在课上进行, 也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 教师可在一旁做必要的辅导。关键是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即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 制定实验方案, 实施实验计划, 阐述和交流实验结果与得出实验结论。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自始至终以科学家的身份实验, 既培养了动手动脑能力, 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 又培养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自然也能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严谨和艰辛。

四、利用好现有设备和学生资源, 加强与现

我校虽然是一所示范性高中, 但实验室依然存在着设备老化, 仪器短缺等问题。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开好实验, 一直是我们几位生物教师研究的课题。我们的做法一是物尽其用, 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现有资源;二是因陋就简, 充分利用好学生资源。

所谓物尽其用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实验室现有资源。比如在学习完乳酸发酵后, 我们想让学生体验一把自己制作酸奶, 当时正值严冬, 乳酸菌在室温下很难自然发酵, 学校实验室又没有恒温培养箱, 我们就用恒温水浴锅来代替培养箱, 将实验材料装入学生自带的饮料瓶后密封好, 放入事先调好温度的水浴锅中, 经过一夜的发酵, 就制出了美味可口的酸奶。

再比如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实验装置, 经过改进后也可以用于果酒的制作, 只不过装置较小, 果酒

所谓因陋就简即教师可自制一些简单教具或发动学生带一些实验仪器的替代物品完成实验。例如果酒的制作这一实验, 按照教材要求, 实验室应准备大的广口瓶和一部分U型管, 而这些仪器我们的实验室都不具备, 怎么办呢?我们的做法是改用家庭自制果酒的简易装置, 发动学生从家中带来塑料的饮料瓶, 洗净晾干后作为发酵装置, 课上实验部分完成后, 由学生将装有果汁的瓶子带回家, 定期拧松瓶盖放气, 发酵结束后学生将自己酿制的果酒带回实验室, 师生共同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或成功的关键, 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再比如选修一中有关微生物的实验, 按照实验室的现有条件几乎都不能完成, 我们就用家庭熬制的肉皮冻去掉肉皮作为培养基, 用细铁丝自制接种环进行实验, 这样做既满足了学生实验的需求, 又让学生认识到家中剩饭剩菜变质的原因, 体会到生物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可谓

总之, 生物实验室在落实生物新课程理念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师只有多动脑筋、多费力气, 才能发挥生物实验室的最大作用, 将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生物课程 篇2

糖、脂肪、蛋白质这些有机分子在氧化分解过程中伴有代谢物脱氢、还原型辅酶NADH或FADH2的生成。还原型辅酶NADH或FADH2所携带的氢离子和电子通

过电子传递链最终传给氧,并将释放的能量以ATP的形式贮存。在电子传递过程中形成的ATP占全部生物氧化产生能量的绝大部分。

蛋白质和辅助因子组成的复合体Ⅰ-Ⅳ和ATP合成酶参与了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过程。电子流按还原电势大小的顺序通过这些复合体。来自NADH的电子流通过复合体Ⅰ(NADH-Q还原酶)、复合体Ⅲ(细胞色素还原酶)、复合体Ⅳ(细胞色素氧化酶),最终传给O2,生成H2O;来自琥珀酸的电子流经过复合体Ⅱ(琥珀

酸-Q还原酶)、复合体Ⅲ、复合体Ⅳ,最终传给O2,生成H2O。参与电子传递的辅助因子有FMN、FAD、铁一硫簇、泛醌、细胞色素的血红素基团以及铜离子等。鱼藤酮、安密妥等电子传递抑制剂可在特定部位抑制电子的传递。

ATP生成与电子传递的偶联机制可用化学渗透学说解释。在电子传递过程中伴随着质子跨线粒体内膜的转移及质子浓度梯度的生成;质子浓度梯度推动质子沿ATP合成酶中的通道流回线粒体基质,驱动ATP生成。

生物课程 篇3

摘要:本文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出发点,反思笔者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做好生物课程教学中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生物;课堂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每个中学生物学教材编写人员,生物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开展工作的依据和准绳。如何将新课程标准落到实处?笔者参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一一展开分析并结合自身生物课程教学分析如下:

一、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生物科学素养是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于生物科学素养的解释是:“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1]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是期望学生通过生物课的学习能够从以下四个领域得到发展:科学的态度和科学世界观,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科学技术与社会,生物学知识和操作技能[2]。

在教学过程中,第一:要善用课本中的科学史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和精神。学习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质疑、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比如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前后经历一百多年,在不断修正与不断完善中逐步形成我们今天所广为接受的流动镶嵌模型。理解科学不等于真理而是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第二:注重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技能与操作技能。除了课本上已有的验证性实验外,适当开展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让学生自己拟定探究课题,教师加以指导而进行实验。比如学习了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有同学就想通过实验来探究日常饮食中食物的营养成分。探究的结果并通过科技小论文、实验录像等多媒体资料展示。通过类似课外活动的开展,学生获得了科学思维的习惯。第三:注重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可以展开因地制宜的调查。也可以到校医务室获卫生保健部门获取资料,要求学生分析调查结果、患病原因并推测发病概率,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高生物科学的素养。

二、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适应不同学校和学生的要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1]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必须注意设置多层级的教学目标;采用多种多样,适合不同认知特点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采用全面合理的检测手段[3]。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使用班级授课制与分组教学制相互配合互为补充。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不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按学生的能力或不同的学习任务进行分组教学。比如,在课前资料的收集,预习等方面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分配不同的任务。对于比较活泼外向的同学分配需要与人交流的任务,对于比较内敛的同学则分配搜集整理数据的工作。让每个同学都能充分参与课前准备。并在完成任务的合作与交流中共同提高。同时,也要注意小组角色的转换,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培养。在评价方式上设置不同的等级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在的等级只要达到该等级的要求就可以获得相应的表扬,以此来提高基础较差学生的积极性,避免基础较好的学生产生骄傲自满等情绪。

分组教学很好的弥补了传统班级授课制不能因材施教的不足,但分组教学本身也存在很多需要克服的弊端如:对于学生能力和水平的鉴别方法不一定科学并且对学生心理容易造成负面影响,如被分到所谓能力较低组的同学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在分组教学的问题上,家长、学生、教师和学校各方面的意见也难达成一致,同时学生的能力是不断变化的,分组必须经常变动,教育管理较麻烦,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中要综合考虑的问题。

三、倡导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策略。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这样几个环节,是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的探究活动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探究性学习,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生物课程的教学中,探究方式又不同于真正的科学家的探究,因为探究性学习必须满足学生短时间内学习生物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第一:实验课让学生“动手做”。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和探究能力;第二:创设探究情境,注重培养探究思维。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教材已有的科学探究内容或练习中的相关试题,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思维;第三: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鼓励创新和实践,提供有探究兴趣的同学更多实践的机会和指导。

四、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等方面密切相关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既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同时也是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要擅于找到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出发,构建学生的知识网络。如人教版必修一模块:分子与细胞中讲到组成细胞的元素与化合物,可以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奶粉、补血口服液、补钙、补锌产品等。讲到细胞的生命历程,可以联系引起细胞癌变的原因及社会热点:日本核泄漏事件,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癌症等。人教版必修二模块:遗传与进化,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可与优生优育紧密联系。人教版必修三模块:稳态与环境中动物激素的调节,神经调节,免疫调节都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比如为什么在炼钢厂会提供盐汽水给工作的工人,而不提供可乐?为什么乙肝疫苗要注射三次,只注射一次行不行?教学过程中要擅于利用这些切入点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一味强调知识的灌输。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了生物学的知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宋玉蓉.2012.生物课堂中面向全体学生教学之“四关键”[J].中学生物学,28(3):15-16

生物课程 篇4

1.生物专业中开设生物制品学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蓬勃发展及在现代制药领域的广泛使用,我国已将生物医药产品即生物制品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药典),设为药典三部(一部为中药,二部为化学药)[3]。其中药 典 (三部 )中关于生物制 品的定义 为 :生物制品是以微生物、细胞、动物或者人源组织和体液等为原料,应用传统技术或现代生物技术制成,用于人类疾病预防、治疗和诊断的药品。生物制品已成为生物药品或生物技术药品的同义词。目前,生物制品是制药业中发展最快、技术含量最高的产品,成为全球制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生物技术药物约占全球医药市场销售总额的17%, 在世界排名前20位的畅销药物中,生物技术药物占7种[4]。因此 ,目前我国绝 大多数高校的生物专业,如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制药、生物教育科学等专业均纷纷开设了生物制品学[5]。

2.教材建设和参考书选用

虽然早在19世纪末,疫苗类生物制品的开发就初见成效但生物制品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近二三十年内才形成的, 因为生物制品涉及的理论与技术几乎涵盖生物医学所有学科,如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理学、药理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生化分离工程等。生物制品学的教材建设明显滞后于其他生物类课程正如聂国兴等老师在其主编的《生物制品学》的第二版[2]前言所说的:“编者于2008年出版了《生物制品学》,3年间经历了次印刷,在为该书如此受市场欢迎高兴的同时,编者感到了深深的惶恐,我们深知该书之所以受欢迎,不是因为它有多么优秀,而是因为大家没有更多选择。”虽然这段话写得很谦逊,却真实地反映出生物制品学教材匮乏的现状。据笔者了解,目前全国性真正通用的生物制品学教材仅有两本[1,2]。从这个 意义上说,生物制品学教材建设任务刻不容缓。鉴于教材建设不足,教师阅读相关参考书就成为关键。令人欣慰的是,有关生物制品的著述和期刊还是较多的[6,9], 对于生物 制品学这 门日新月异的学科来说, 教师详细研读这些著述可以很好地弥补教材内容有限和滞后科技前沿的不足, 极大地开阔教师对生物制品的宏观视角和微观视野。

3.做好理论课程教学

3.1教学内容的取舍

生物制品种类繁多、庞杂无比,包括细菌类疫苗、病毒类疫苗、抗毒素及抗血清、血液制品、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基因药物、微生态制剂、免疫调节剂、体内体外诊断制品等[6]。在有限的课时内,全面讲述如此众多生物制品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课程内容的有机取舍就显得异常重要。首先,就目前市场需求而言,生物制品主要集中在疫苗、血液制品、生物技术药物这几个方面[1,2,7,9],是讲解的主 要对象。 其次 ,对于其他内容,如免疫调节剂、微生态制剂和诊断制品等可以略讲,由于这几类生物制品发展极为迅速, 因此重点讲述该几类产品的巨大潜力和制备的基本原则和质量要求[1,6]。最后 ,对于重点讲述的生物制品,也需要适当取舍。如细菌减毒活疫苗,可以结核疫苗为代表讲清楚,其他略讲;血液制品,主要讲述白蛋白的开发与工艺流程等,其他略讲;等等。这样才能做到重难点突出,举一反三。

另外,每类生物制品的产品历史、开发过程、工艺流程、质量控制等涉及多种学科,其中课本中有关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生化分离工程等内容可以省略不讲。但是有关医学和药学等方面内容,如GMP管理、生物安全、临床试验等要适当讲述或补充[7,8]。

3.2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

生物制品学理论知识体系庞杂,学科发展迅速,学生普遍感到难学。对于这门与应用直接相关的学科,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必须在教学中改变以灌输式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首先,提高学习兴趣是关键。生物制品虽然种类繁多,但都有一个共同点, 即本质上都是药品, 都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只要随时把握住这条主线,就可以不自觉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其次,对比归纳可以让教学内容化繁为简。生物制品教学中有很多相似知识,如生物制品和生物药品,抗血清和多克隆抗体,血清和血浆,免疫调节剂和生物反应调节剂,等等。也有很多相反知识,如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类毒素和抗毒素,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等等。通过对不同事物的比较,寻求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分别加以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最重要的是对各种不同类型生物制品的优缺点和工艺技术路线进行分析比较、总结,找出规律,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

再次,适当运用案例式教学。自从19世纪70年代哈佛法学院在大学课程中开始使用案例式教学以来, 这一有效教学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10]。生物制 品学是一门实 践性极强 的学科 ,使用案例式教学具有很好的前提。虽然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对所有内容进行案例式教学的可能性不大,但可以选择部分内容进行案例式教学, 如多糖疫苗的制备, 流感疫苗的生产,血浆蛋白的分离纯化,抗毒素的研制等有代表性的生物制品。

最后,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多媒体教学具有教学效率高、信息容量大、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等优势,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可有效克服传统文字材料单调乏味的不足, 尤其是讲解生物制品的质量控制、工艺流程和产品研制等方面。同时,日常网络媒体中有很多紧密相关的专业视频和新闻线索, 适时插入这些视频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知识。

3.3研究性学习和课程论文

法国数学家希尔伯特说过:“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问题,充满生命力;而问题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或中止。”西方教育家布鲁巴克说:“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是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并采取课程论文考核的方式可有效达到这一教学目的[11]。教师可 根据学生 群体特点 ,分成几个小组,以重要生物制品,如人血白蛋白制剂、流感疫苗、诊断试剂盒等为专题,让学生自主查阅文献、归纳、总结、小组课堂答辩。同时,老师根据每个专题的小方向,给小组里每位学生单独布置不一样的课程论文,让每个学生独立查找资料,撰写小论文,教师批改,记录成绩,并选出优秀论文,让学生登台宣读。这样,既分工又合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作为一门年轻正蓬勃发展的学科,生物制品学缺乏其他成熟学科具有的丰富教学资源, 教师必须参阅大量有关著述与最新文献,不断丰富和更新知识,同时结合教学实际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摘要:为了增强生物制品学理论课堂教学效果,作者在总结学科特点和教学原理的基础上,从优化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生产实际、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生物实验课程总结 篇5

谢天佑物理42 2014012228 这学期我总共完成了四个实验:啤酒与酸奶制作和微生物观察,ELISA实验,显微镜的使用与小白鼠腹腔血细胞的观察和蟾蜍解刨实验。

啤酒与酸奶制作和微生物观察:

这个实验让我学会了制作酸奶的具体流程,还有制作啤酒的流程。并且让我了解到我们周边的微生物竟然是如此之多。

ELISA实验:

本实验让我们学习了酶相互反应失活的现象,然后用硫酸和显色溶剂让我们观察到反应液浓度引起的显色梯度。收获是让我们感受到酶的剂量可以如此小,而作用是如此之明显。

显微镜的使用与小白鼠腹腔血细胞的观察:

这个实验使用的是双目显微镜,十分新鲜。我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如此强大的显微镜。并且我还把所有的切片标本进行了一遍观察。发现了我们周边世界竟然有如此多的微观结构,可是我们的肉眼竟然看不见!我们看见的确是我们视觉的分辨率所致的平均效果。并且我观察了肌肉细胞,神经细胞,鱼鳞细胞等等。而他们的结构更是神奇。后面还观察了小鼠腹腔的腹腔血细胞。不过解刨小鼠的过程还是会很有心里负担的,不过后来在解刨蟾蜍实验听了生物伦理后心里感觉好多了。

蟾蜍解刨实验:

该实验就让我对解刨生物不再产生自卑感。并且了解并学会识别了生物的内脏等器官。其中包括心脏,肺腔,胃,卵巢,大肠,小肠,淋巴结等内脏结构。

总结: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初探 篇6

关键词:新课程;“度”的把握;主体;引导者

一、教材的改革

在教育改革中,课程改革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而课程改革中重要的工作之一是教材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教材的性质及功能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正因为这些变化,传统的教材现已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与教育的发展。

1.实验方面的变化

实验方面最大的变化是新教材将过去的一些验证实验改为探究实验,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除此之外,还设置了“模型构建”栏目,如“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生物膜模型”,这些模型的建构既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会用模型的科学方法来分析与解决问题,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通过这些探究活动的设置和开展,使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充分发挥其创新意识,让学生亲自去寻找答案,发掘知识,使学生在探讨过程中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2.教材编写体例比较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每章的编写中增加了“本章小结”“自我检测题”,其中“本章小结”的内容是该章的知识要点归纳,在于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和总结;“自我检测”则通过典型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新知识。在每节的编写上新教材增加了“问题探讨”和“本节聚焦”。“问题探讨”是新教材编写的一个亮点,被编写在每节的开始,是由图片+情境+讨论题组成。其中的问题有的来自生活,有的来自科学史,对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有一定作用。

3.课本插图的比较

与旧教材的插图相比,新教材插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插图均为彩色图,更能吸引學生注意力;(2)增加实物照片和示意图数量,如“幼儿和老年人”它使得“人体老化细胞的特征之一就是含水量明显下降”这一知识点更为直观、形象;(3)增加了人物图的数量,加大对学生科学史教育,如“关于酶本质的探索”;(4)在习题中出现了教材中没有的概念图,它能形象地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这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和知识体系的建立;(5)新教材中编排了一些流程图,如“由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示意图”,这样使得一直困扰学生的一个非常抽象的过程得以直观形象化。形式多样的插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而又真切的感性材料,使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既有利于使抽象复杂的知识直观化、简约化,又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兴趣。

4.练习题设计的比较

新教材的练习题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每节的课后练习,另一类是每一章的自我检测。每节课后的习题包括“基础题”“拓展题”两大部分;每章检测题包括“概念检测”“知识迁移”“技能应用”和“思维拓展”。其中,“概念检测”又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和“画概念图”,值得一提的是,“画概念图”是新教材出现的新题型,要求学生重视对概念的理解,把握各个概念之间的区别。“知识迁移”和“技能应用”是新教材的两个亮点,其特点是既在内容设计上注重与生活的联系,更能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物科学。

新教材刚出来时,许多学校对新课程一头雾水,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安排课时?从什么时候开始开课?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初步进行,这些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教材顺序的教学安排,我们现在采取的是先上必修1,接着是必修3,而最难的必修2放在最后上。这样安排的好处体现在:(1)利用高一一年正好可以把较容易的必修1和必修3上完,而高二再上难度较大的必修2,这样时间正好合适。(2)难度最大的必修2放在高二上,一个原因是经过一年的高一学习之后,大部分的同学已经基本确定了自己对生物科目或者文理科选修的初步选择意向。这个时候对选修文科学生所讲的内容可以相应地降低难度,少花时间,而对选修理科学生可以相应的多花时间,加大难度。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的教学思想。笔者认为,首先教师必须了解所教学生的基本情况,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比如,笔者所任教的高一六个班,基本上可以分为2个层次:有四个班的成绩应该很不错,而另外2个班的成绩可能相对来说要稍微差些。以教学中画概念图为例:在那四个较好的班级,笔者经常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提供给他们相关的概念,或者有时候什么也不给,就让他们自己根据某一节或某一章的知识,自己画概念图;而对另外两个班,一般都是根据课后现成的概念图,只要求他们在现成的概念图上直接填相关的概念和关键词。在各个班绘出的概念图中,可以体现出不同的学生对各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比较容易混淆的地方。课堂教学中也应该充分引导学生,让自己发现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苏科庚.谈人教版教材<生物1:分子与细胞>与原教材的比较[J].生

物学教学,2005,2(30):13-14.

[2]张可柱.中学生物学实验探究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

[3]崔嶷.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研究[D].湖南师范

生物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探讨 篇7

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既要具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等基础知识, 又要有药物化学, 生物技术等专业知识。学生大多难以把握生物药物分析的学科特点和规律, 无法提高学习水平, 有的甚至难以入门。为了帮助学生正确把握该学科的特点和规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是值得教师认真研讨的问题, 我们结合自身教学实践, 对生物药物分析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改进, 并有所心得, 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问题式教学法 (PBL)

问题式教学法, 就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 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即教师首先提出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 理解问题、讨论问题, 最后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 有针对性地讲解, 准确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步骤一般是: (1) 提出疑问, 思考。 (2) 边读边议, 讨论交流。 (3) 解决疑难。 (4) 练习巩固。问题教学法的教学重点比较明确, 教学内容比较集中, 并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组织教学,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阅读分析能力。例如, 我们在讲解几大类生物药物 (包括抗生素、维生素、蛋白质和激素类药物等) 的分析时, 让学生根据药物结构中官能团的性质和结构特征来联想该类药物的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 先让学生自己设计出各类药物的分析方法, 在通过教师的补充讲解, 从而强化学生对药物的结构与分析方法之间关系的掌握。另外, 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经常混淆薄层色谱法在药物鉴别和检查中的应用情况, 为了使学生掌握两者的区别, 在讲授具体药物的鉴别和检查时, 首先, 提出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并寻找答案, 接着请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走上讲台当一回老师;然后, 请其他同学对他的讲解进行点评并加以补充;最后, 由老师予以指正并总结。这样的讨论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还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力。

二、“课题研究式”教学

课题选择原则必须以学生能了解而展开, 要引导学生正确选题, 使课题不仅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 而且还有利于他们认知、技能、情感和品质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资源;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 解答学生疑难, 提供反馈意见, 并就学生的思维过程提问和启发,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通过实践, 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获取信息、语言表达和组织管理的能力, 形成和培养学生自我价值观念, 团结协作精神, 科学探求的精神, 发展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例如, 我们设置几个课本相关的课题 (如青霉素药品的质量检验等) , 让学生收集资料, 准备实验材料, 动手实践, 写出检验报告,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三、引入“seminar”教学法

“seminar”教学法是指就各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开展交流讨论, 学生收集文献资料后, 以PPT的形式在“seminar”上做主题明确、重点突出、简洁扼要的汇报。当一个学生在进行演讲汇报的时候, 教师和其他学生不仅能从其汇报中学到许多新的知识, 同时还需要对其汇报中的不足和疑问之处加以记录, 等其结束演讲后进行提问, 从而互相学习交流。演讲后的提问和回答是这种形式的亮点所在, 汇报者和旁听者都需要有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同时还能检验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和制作能力等。这种方式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 学习最新的实验技术和方法, 了解学科前沿及其动态;另一方面, 对实验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或是实验设计方案进行讨论, 有利于学生阶段性调整或修改实验方案, 优化实验设计。例如, 我们在学习最后一章药物分析中的新技术时, 引入“seminar”教学法, 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选取一种药物分析的新技术 (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等) 为主题, 收集有关信息、资料、实验材料等, 将这种新技术的原理、操作方法与步骤、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做成PPT汇报, 演讲后由老师和学生提问, 考查学生对自己选题的理解和把握,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更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总之, 在生物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还借助于多媒体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 将抽象的知识简单化、形象化, 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实践证明, 上述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减少了听课中的疲劳感与枯燥感,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摘要:生物药物与化学药物相比, 其质量控制的方法有很多不同。通过生物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掌握生物药物特有的一些分析思路和分析手段, 能够设计生物药物的标准规格,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工作的能力。

关键词:生物药物,分析课程,思路,分析

参考文献

[1]Azer SA, Peterson R, Guerrero AP, Edgren G.Twelve tips for construc-t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 cases.Med Teach.2012, 34 (5) :361-367.

[2]张仲林, 臧志和, 钟玲, 宋丽, 苏青.课题式教学法在药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教育论坛, 2008, 5 (21) :96-97.

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反思 篇8

知识教育第一位, 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思维。导致在课堂上没能提供有效的问题情境, 课堂气氛不活跃, 学生的生物学思维比较狭窄。

生物实验不重视, 做实验变成讲实验。而大多数学校没有实验经费投入, 缺乏必要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生物教学无实验室, 无实验器材, 无实验材料, 严重影响生物学的教学, 使生物课显得枯燥、无趣。

教学评价单一。注重定量评价和分数评价, 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评价和肯定, 对学生的品德、学习态度、操作技能、创新意识及能力等缺乏必要评价体系。这样一来, 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对概念的理解、对术语和词汇的记忆及使用能力较差, 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手段单一, 对多媒体的运用较少, 不能给学生一个直观认识, 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新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 重视生物教学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生物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中越来越广泛地运用, 加上素质教育的要求, 使生物课的教学重要性日益显露出来。这就要求加强对生物学科的重视, 改变教学现状, 探索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通过对生物课的学习, 提高对大自然形形色色的生物的认知能力, 增强对自身身心发展需求的认识能力, 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生物课中学会如何生活, 如何增强体质, 如何爱护和保护环境, 树立热爱自然、热爱科学、勤奋学习的奋斗目标。

(二) 以学生为主体,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生物教学是面向每一个学生, 重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科思维, 培养学生的健康独立人格。作为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为学生提供应有的舞台, 让学生身心得以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主体意识, 有独立人格尊严的人, 让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尊重、合作、信任, 相继获得成功和价值的体验, 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三) 引进多媒体改变教学手段

教师应采取形式多样的教法, 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运用多媒体教学实现过程智能化、现代化, 使生物教学真正让学生为学习感到有兴趣, 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在教学中应平等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 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现代的探究型。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把文字教材按大纲要求改编成电子教科书, 图、文、声并茂, 把难以说清和不好演示的抽象重点、难点, 形象、生动、有趣地向学生直观展现,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达到互动效果。因此教学手段现代化, 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尤其是能引起上课容易分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求知识。

应用多媒体还应注意几点:一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媒体的功能选择、应用多媒体;二是根据不同课型的教学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过程组合媒体;三是遵循感知、注意等心理活动规律控制使用多媒体;四是多媒体的使用不宜过多, 以免造成学生疲劳, 分散注意力;五是多媒体使用时要注意变换呈现的形式, 以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要尽量变静为动, 以引起学生注意;六是多媒体要尽量做到视听结合、说做结合、手脑并用, 以提高识记效果, 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 教学模式多实行探究式教学

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兴趣, 富有新鲜感, 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 善于启发、诱导, 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性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愿意探究的问题材料作为新课题, 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内容, 以图片、文本文件为载体, 充分发挥学生讲解、自主讨论和辩论等主体学习方式。让学生们自主思考, 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自主学习, 活跃课堂气氛。

(五) 制定辩证的评价机制

教与学是一个辩证的关系, 在评价中要有科学的机制。对教师和学生都应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对一个学生学习的评价, 不光是分数, 而应兼顾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个方面, 让学生在学习当中深刻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以激发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的评价也应以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得以健康成长为标准。让广大教师懂得培养人才是多渠道的、多层次的, 不是一个固定模式。

(六) 更新教育理念, 提高教师素质

新时代要有新的理念, 不能默守陈规, 要有创新和改革的意识, 教师是课程的参与者、实施者和推动者, 不要局限于陈旧的教育理念, 借口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日常教学工作, 忽视系统学习、不注重研究生物课标和生物教材, 都是不理性的。应当加强对生物的系统学习和生物教材深入研究, 积极参加学科培训, 在学习中更新教育思想, 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 不断充实自己, 更新知识, 才有可能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一名生物教师如何提高教育素质, 更新观念显得至关重要, 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也就是“三个转变一个提高”:

1、转变教师角色。

2、转变教学模式。

3、转变教学能力。

生物课程 篇9

关键词:教学理念,情感教育,思维能力,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几年,基础教育生物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已经深入人心,中学生物教学在先进的教学理念的引领下教学方式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而作为培养师范生“阵地”的高师院校,却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不够全面,教学方法相对于新课程改革已经明显陈旧、滞后。这样直接导致高师生物类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思维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胜任新课程下的生物教学工作。本文对高师生物教学与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生物教法进行比较研究,并建议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高师生物教学与中学生物相适应,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1 现状

目前高师生物师范教育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注的力度远远不够,人才培养上偏重认知,忽视能力与情感教育,且重“学术性”,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陈旧,已不能适应新时期高师教育的需求。主要表现在:(1)传统生物教育模式仍占主导地位。重视生物知识、理论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的全面培养。(2)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为知识的传授,有关生物的情感教育往往被忽视。(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滞后。目前高师生物专业课程仍以讲授法为主,探究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都没有真正的在课堂中应用,且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技术应用较少,课堂容量有限,知识更新较慢。

2 高师生物与中学生物教法的比较

本文主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人文素质培养、思维能力训练等四个方面来比较高师生物教学与中学生物教学存在的差异,以期为高师生物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2.1 教学理念的比较

中学生物教学已经树立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即教师不仅要成为知识和学习方法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还应该成为教学方法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不仅是新课程的执行者,还应该是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同时还应该是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研究者。高师的教育理念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思想上,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师的任务仅仅是教学生学会知识。这种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时刻充满着教师为中心的表演,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而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

2.2 教学方法的比较

中学生物教学在先进的教学理念的引领下,教学方式出现了巨大的变革,翻转课堂教学法、合作学习法、PBL策略、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头脑风暴、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以新近出现的“翻转课堂教学法”为例,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它是指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而PBL策略则是指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将学习与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于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主要的步骤为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

这些教学模式虽然从表现形式差异较大,但都可以归结为“探究式教学模式”。其突出特点是: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力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师生物教学方式目前主要是讲授法,一方面大部分高校教师以课堂信息量大、难度高为理由,拒绝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学校也很少采用相应的激励措施,导致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这种教学方法的突出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系统性知识为重点,以讲授知识为主要教学模式,以考卷为评价手段的教学过程。其教学方法死板陈旧,课堂仅仅是灌输知识的工具,没有充分尊重和发挥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2.3 情感教育的比较

中学生物教学注重将学生学科素养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在中小学新课程理念下,情感态度价值观一直作为中学生物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并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这就要求中学生物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熏陶。特别是在教学中通过生命科学史的讲授及教学内容中渗透STS教育思想来达到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学生的情感教育也自然得到了升华。相反的,在高师生物教学中却长期存在着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轻素养的现象[1],大部分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生物专业知识的教学,却忽视了学生情感教育等人文素质的培养。

2.4 思维能力训练的比较

目前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中,科研成果仍然占了很大的比重。在这个风向标下,高师教师普遍重科研特别是科研成果,轻教学。在高师生物课堂教学中普遍只注重科学结论、成果的讲述,而这些成果未经教师的“转化”,几乎与许多教材内容如出一辙。教师如同知识的“搬运工”,仅仅是将书本上的内容搬运到了课堂上。而这样的课堂模式下教育出来的师范生,思维僵化,毫无创新和探究的思维能力,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中学生物教学工作。

而在中学生物新课程教学中,中学教师更注重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尤其是在进行研究性教学活动中,教师会引导中学生体验科学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会学生如何用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了创新能力。

3 建议

高师生物教学与中学生物已经严重脱节,一方面,中学课改有声有色,另一方面,高师仍在走几十年如一的老路[2],这已经深刻影响到了生物类师范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师生物教改势在必行。

首先要转变观念,积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在高师生物专业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及教师的自身条件,可采用不同的模块,“教师讲评”、“学生主题发言与课堂讨论”、“单元讨论与单元答辩”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转变。另外还可以利用同课异构的教研方法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即同一专业课程的教研小组同时备一节课,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将中学生物的教学方法作为主要参考),大家互评,相互取长补短,确定最佳教学方案。还可举办一些专题讲座和活动,高师生物教师可将自身科学研究的过程与学生分享,使学生体会到探究的方法和思维模式。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对一些科研问题和老师共同进行探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和教学有机结合。

其次,要促进高师生物教师和中学生物教师的交流学习。高师生物专业和中学生物教学属于同一专业的不同阶段的教学,两者有很多共通之处。目前的形势下,高师生物教学改革已经明显滞后于中学生物,因而高师生物教师有必要加强与中学生物教师之间的交流,找到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比如中学生物教学对教学三维目标的设定,如何进行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评价的多元化等等上,如何选用一些较新的教法如探究式教学法、发现性教学法、PBL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灵活运用到高师教学中。这样不仅促进了高师生物的高效教学,更有利于适应基础课程改革,从而培养和提高生物类师范生教学能力,提高师范生在招教考试中的就业率,同时也减少就业后适应期,尽快适应新课程下的中小学生物教学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郑玲,杨芳芳.生物学野外实习中人文素质的培养研究[J].文山学院学报,2014(6):101-103.

生物课程 篇10

《生物技术前沿》是我校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新开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涉及领域宽, 涵盖范围广, 由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等内容组成, 是自然学科中最重要的一门基础课。近年来, 全国各大高校陆续开设生物技术相关课程, 但我校学生具有自身特色, 生物工程与医学工程类课程均有涉及, 学科交叉性明显, 如果照搬其它院校的教学模式, 可能会出现与学生知识背景现状分离, 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此外, 现代生物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 给教学工作也带来了极大地挑战。如何在较少的课时中既不重复以前学过的基础知识又能不断引入新的内容?如何解决课程中存在的前沿技术与陈旧的教学方法之间的矛盾成为教学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难题。结合本学院学科设置的特点, 在《生物技术前沿》课程教学中对教学模式大胆改革, 引入实践教学, 让综合性实验走进课堂, 使学生有机会参与科研项目研究, 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

1 优化课程体系, 精选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顺序与教学工作的指南, 由于该课程的综合性与前沿性, 如何使学生在现有知识背景的基础上, 掌握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是制定本课程教学大纲的一个关键[3]。《生物技术前沿》课程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对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安排与调整。

在教材的选取上, 以保持本课程的实用性与先进性为目的, 精心选取国内外最新最优秀的同类课程教材如《生物技术概论》、《Basic Biotechnology》等作为主要参考书, 同时根据内容的差异, 分别为学生推荐各领域的优秀教材, 从而确保了教学内容的充实和完整。在授课过程中, 既要体现基础性与前沿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 还得注意讲授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相结合。紧密跟踪前沿学科, 以现代生物技术基本原理的介绍为切入点, 以不同类型的技术范畴为骨架, 着重介绍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的基本特点及其对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 对课程的深度与广度也进行了合理的调整, 对前期学习的基础课程有的放矢, 选取重点章节回忆复习, 理清脉络;注重相关学科贯穿渗透, 通过不断引入新理论、新技术来突出课程的前沿性。考虑到学生的专业背景为生物医学工程, 把内容侧重点主要放在生物医药等领域, 如在讲基因工程与细胞工程时, 着重向学生介绍了现代生物技术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使学生在学习新技术的同时, 与以前所掌握的知识融会贯通, 从而对生物技术专业有更深层次的认知, 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改进教学方式,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现代生物技术涵盖范围广, 涉及医药、食品、环境与农业等诸多领域, 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 如何将素质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现本课程的特色, 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一个问题[4]。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基础上, 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促进师生互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使该课程日臻成熟。

2.1 多媒体手段的灵活应用

根据本课程侧重于工程技术类型, 具有实验操作能力较强的特色, 在课堂上, 结合正常的教学内容, 灵活应用多媒体手段, 放映一些标准试验操作步骤的录像片, 如在讲基因工程PCR技术时, 通过放映一段采用PCR技术检测细菌的录像, 使学生能更形象地掌握该技术的要领, 为后期进实验室做毕业设计论文奠定了基础。对那些晦涩难懂的原理内容可以搜寻一些Flash动画展现出来, 如在讲细胞工程中细胞周期时, 为了让学生对流式细胞仪的构造、原理及其应用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通过播放相关Flash, 使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吸引力, 不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增加了兴趣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2 增强师生互动, 合理安排课外作业

在授课过程中, 对一些有争执的前沿话题组织学生讨论, 如在基因工程这章中讲转基因技术时, 先为学生介绍了转基因技术的定义、特点及应用等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 组织学生课后查阅文献, 就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前景在课堂上积极开展讨论,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本章结束时, 选取部分学生通过PPT形式介绍自己感兴趣的新颖的基因工程技术,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增强师生互动,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表述能力, 学习效率得到提高。此外, 在课后还引导学生通过图书馆数据库、网络等渠道查阅文献, 掌握课上内容最新研究进展及前沿动态, 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后习题、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使学生对生物技术前沿有基本的了解, 并从全新的视角认识生命科学, 为今后其它相关学科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 融入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认知能力

3.1 以科研促进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 一方面通过阅览国内外专业期刊、文献或相关网站, 将最新的相关科研成果和技术及时地介绍给学生, 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 另一方面, 注重将本学院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过程中。如在讲发酵技术生产疫苗时, 就适时地引入了本实验室对艾滋病与宫颈癌疫苗的研究进展与研究成果;在讲细胞工程时, 结合本实验室在干细胞领域的研究思路, 为学生详细的介绍了干细胞的分化特征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在讲重组DNA技术时, 就有意补充了被国际分子生物学顶级杂志评为“十大科技突破之一的” micro RNA的最新研究进展等前沿内容, 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 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同时, 在课堂上结合多媒体形式, 为学生介绍了本学院最新购置的大型实验设备如实时定量PCR仪, 流式细胞仪及活体成像仪等的使用原理, 并带领学生进实验室参观学习, 这样不仅使学生能接触到本学科的前沿知识, 而且拓宽视野, 增强了学习兴趣, 使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形成风气, 为后期进一步提高毕业论文设计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2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生物技术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工程类专业, 通过课堂上的抽象讲解远远达不到作为一个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程理论教学完成之后, 还专门为学生安排了16课时的生物技术综合实验, 将分别涉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及酶学等相关内容, 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外, 除了在实验室进行实验课操作外, 还组织学生到制药公司进行观摩教学, 使理论学习内容与生产实习对应起来, 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4 转变考核方式, 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在学期末, 对考试方式也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相对于传统的闭卷考试, 本课程灵活采用开卷考试与平时成绩并重方式, 让学生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 分析总结现代生物技术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 并撰写专题论文, 文章格式按照统一要求, 在强调自主性的同时培养学生检索资料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此外, 还让学生任选其感兴趣的一门前沿技术, 采用多媒体形式在课堂上互动交流, 主要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在考试结束后发现论文完成认真, 课堂演讲PPT准备充分、生动, 内容包含了生物技术在医药、环保、食品与军事等多方面的应用, 其中一部分是课堂中没有涉及到的, 表明学生对新考核方式的认可, 并较全面的掌握了《生物技术前沿》这门课程。

5 小结

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 作为教师一方面要保证基本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另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去探索、研究和总结新的教学模式。只有不断的改进教育思想观念, 改变教学方式与手段, 才能适应新形式下的教育理念, 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摘要:生物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 是现代生物学发展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对《生物技术前沿》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与探索, 融入实践教学, 突出学科特色, 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生物技术,教学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1]欧阳平凯.中国工业生物技术的历史、现状和未来[J].生物产业技术, 2008 (1) :25-26.

[2]宋思扬, 楼士林.生物技术概论[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3]周济.大力加强教学工作,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1) :1-7.

生物课程 篇11

【关键词】高中生物 校本课程 开发 实践

一、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 1有利于课程结构的优化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受课时、资源、实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教师只能依靠文字、语言、符号和公式等进行传授,学生通过理解和记忆对知识进行吸收和内化,忽视发现、探究这些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价值。学生获得的间接经验多,亲身经历少,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让学生所学生物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使课程结构更加优化。

1.2满足了学生的个性需要,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差异是我们无法避免的,例如:当地文化经济的差异,学校发展资源的差异,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以及教师能力的差异等。以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一把尺子去要求各级教育体系,势必会造成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校本课程的开发恰是注重社区、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差异,提供多样性、可供选择的课程,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既满足了学生的求学需求,又兼顾了教师的特长发展,达到学生与教师的的共同发展和提高。

同时,生物学科教师通过参与课程开发,可以贡献他们的教学实践经验,挖掘自身的优势,通过课堂反馈的信息调整课程内容,有效地采取应对策略,从而提高课程针对性和适用性,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

二.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梳理本校可利用的资源。

为了实现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首先应针对本校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分析和整理。校本资源主要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两部分。

1校内资源

校内资源,主要包括本校教师、学生、学校图书馆、实验室、动植物标本、矿物标本、教学挂图、模型、录像片、投影片、幻灯片、电影片以及其他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等。

2校外资源

校外资源的确定应结合当地实际,选取代表性资源。如:我校所在地是当地最大的蔬菜基地,结合蔬菜基地这个代表性资源开展生物校本课程开发,使学生在教材中学习理论,以蔬菜基地进行实践,就能够较好地实现活动类校本课程的开发目标。

三.推动课堂教学改革,设计教学一体化方案,实现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

实现国家课程二度开发的主要抓手是深化对课改的认识,变写教案为设计教学一体化方案。

教学一体化方案设计简介

(1)“教学一体化方案”设计的核心思想:把教师备课的隐性思维过程转化为显性思维过程。教师备课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怎么才能更好的把隐性思维转化为显性思维?教学一体化方案解决的办法是:教师要把对教材学习、分析的过程转化为一个问题系统(问题链)。在一个大问题下面分解出来一系列的子问题。这些子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是一个问题的链条。为使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教学一体化方案还要求以相辅相成的训练系统。用一句话来概括方案设计的核心思想,那就是:把教师的思维过程首先转化为问题系统和训练系统,然后,以教学一体化方案的方式展现出来。

(2)、“教学一体化方案”与传统教案的区别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区别一:教学一体化方案设计与教案设计的出发点不一样。

教案侧重于从教师教的方面来考虑。从编写教案的情况来看,教师考虑更多的问题是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准备采用哪些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用直观教具还是用多媒体来演示学习结果呢?好的教案也能做到三备,其中教学进程部分也会安排学生活动,但更多的教案做的是“搬运工”的工作,把教材、教参上的东西搬到教案本上,以备检查。

教学一体化方案则侧重于从学生学的方面设计,教师考虑更多的问题是:学生能够把教材中的有效信息提取出来吗?会加工处理这些信息吗?会运用这些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吗?

区别之二:教学一体化方案与教案展示的方式不同。

教学常规上规定有“规范教案”的展示办法:1、教学目标;2、教学重难点;3、教学用具;4、教学方法;5教学时数;6、教学进程;7、作业布置;8、教学后记或反思等。

而教学一体化方案没有这些东西。在教学一体化方案教学目标(包括智能目标,情感目标)、教学重难点,甚至教学进程,均不是以显性状态出现的,而是隐含在一系列的问题和训练中,呈一种隐性状态。

区别之三:教学一体化方案是师生共用的,人手一份。不像教案,只有教师有,学生能看到的不多。

四、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体会。

通过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我们认为:,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学生只有通过多样的学习活动来认识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和社会发展从而取得的经验、体会才能保持长久,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的、综合的科学知识信息及技能,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和创造热情。学生和教师是课程开发的真正受益者。学生提高了学习生物的兴趣,张扬了自己的个性。教师提高了课程开发的能力,提升了自身的素质。学校也是受益者。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格,形成了学校的地域特色。

【参考文献】

[1] 汪忠,刘恩山.《生物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刘恩山主编.《中学生物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 李向珍. 校本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北京教育,2006(3).

[4] 唐春燕. 邹平一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2012(10)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问题分析 篇12

为了搞好高中教育, 打好高等教育的生源基础, 国家教育部对我国高中生物学教材进行了持续、深刻的改革, 对学生的实验、探究、创新等能力提出了更新的要求。然而, 关于高中教育现状的调查表明:当前高中生物学教育仍存在问题。

1. 教学模式单调, 学生兴趣低

实际教学中, 不少生物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单一, 每节课都是同样的模式:理论讲授→电化教学→讨论提问→下课。整个学期下来, 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兴趣降低, 最终影响教学效果。

另外, 在当前的高中教学中, 有的学校过分地注重电化多媒体教学, 过多地使用幻灯片、科教影视等来取代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过程, 结果削弱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力。而有的教师又严格地按照教材进行教学, 过多地设计实验教学, 却又因高中生物教学的微观内容多、实验难度大、所需仪器复杂, 部分教学重点不适合进行课堂实验, 也难实现教学目的。生物学教育实践性强, 单靠传统理论教学法, 学生不易理解, 因此现代教育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

2.“填鸭式”教学, 被动式学习

高中生物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的同时, 培养学生不断获取和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自学能力。然而, 在不少高中生物学教学中, 教师习惯采用旧的“填鸭式”教学法, 使教学过程并没有因为新课标的实施而改变,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被忽视就是束手无策。教学创新课、开放课等也只在公开观摩课上展示, 未真正体现教学创新。

二对策

要搞好高中生物学教育, 必须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改革, 处理好上述高中生物学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1. 整合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模式

对于那些条件要求高、时间长的实验, 可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 结合科教影片、教学课件等多媒体形式, 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生动展示胚胎发育的全过程, 以肉眼可见的尺度让学生观察细胞内部结构与组成形态、观察细胞内的物质跨膜运输过程。为学生展示一个全新的活力四射的生物学世界, 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电化教学的授课内容生动、形象, 又直观, 且重复观察, 但却难以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在看录像的基础上, 让学生亲自接触自然, 才能得到真实完整的知识。如, 在讲生态工程方面, 可带学生去观察城市中的污染水体, 再去观察校园或河岸生态工程现场中的现实场景, 再适时地讲解生态工程中的生物群落对水体清洁度的贡献, 必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加强素质教育, 引导学生自学

第一, 科学研究法的素质教育。通过匠心独具的教学方法整合与教学模式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营造探索研究的氛围和教学情境, 使学生以探索者、研究者的主体角色出现,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譬如, 在讲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部分教材时, 可以打破教材的原有顺序, 转而按照认知规律, 沿着科学家寻找遗传物质的过程, 来设计这节课, 让学生当科学家自己去发现。通过这种启发式教育, 可使学生明白: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结果→试验观察→找出真相, 这就是生物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更可极大地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训练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分析能力, 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第二, 社会责任感的素质教育。结合生物学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结合当今的一些重大问题, 如转基因食品安全的问题, 向学生介绍我国转基因食品的现状。通过这种方法, 一方面能以危机感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报国愿望, 另一方面也能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充分体现STS (科学、技术、社会) 教育的精神。

3. 学习方法的素质教育

高中教育主要以记忆、理解为主, 但是记忆知识不是教育的目的, 自我学习、自主研究才是目的。自学的主要形式是阅读。不管是预习、课中阅读, 还是复习、课外阅读, 教师都必须给予正确的方法指导, 只有这样, 才能收到良好的自学效果。

因此, 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后复习、课前预习的习惯, 养成勤查《生物教学参考书》《辞海》《词典》《百科全书》等工具书的习惯, 养成爱思考、爱质疑、博览群书的自学习惯。

三结束语

为了更好地实现高中生物学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上, 应当创新教学模式,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实现课程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动态化,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在素质教育方面, 要深化改革, 引导学生接触科学研究探索法, 培养研究型思维, 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而这也正是人才教育的重要目的所在。

摘要:随着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环境工程等新学科的发展, 生物学正逐渐成为21世纪的带头学科之一, 这必将需要一大批生物学方面的探索创新型人才。高中生物教育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改革挑战。

上一篇:教师领导下一篇:中医证治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