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证治规则

2024-10-05

中医证治规则(共3篇)

中医证治规则 篇1

1.2 半开放的挖掘模型组设计

由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特殊性,数据挖掘算法可以经常看到其有着互通性,某些数据挖掘算法只是做了限制或针对不同的数据类型就能实现不同的功能,而一个功能也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方法实现,实现同一个功能的不同的算法也各自有其适用范围。如适当的使用挖掘得到的关联规则,可以进行分类分析、演化分析。而分类分析本身就可以通过判定树、神经元网络、贝叶斯分类器等不同方法实现。把算法和对应的数据挖掘功能分开,能在对数据挖掘算法不断地研究、改进的同时,更有效地对模型组进行维护,这是挖掘模型组的设计基础。故此,以构件的方式组建一个半开放的挖掘模型组(如图2 半开放的挖掘模型组),并定义半开放的挖掘模型组是指在可添加或修改的多个已经封装的算法中根据分析的目的来选择一种或多种算法,以此构筑的基本算法层上建立由关联规则挖掘构件、分类构件、聚类构件三大数据挖掘构件的模型组。

2 实验与分析

实验在Windows advanced server 2003+Access2003+Delphi 7.0平台进行。在Access2003中建立由多个关联表所构成的临床数据库,将成果数据库的数据导入数据仓库中;建立Delphi 7.0与临床数据仓库的连接,并在Delphi 7.0平台中,设计半开放模型组封装的多种算法等,开发包含以上算法程序的数据挖掘模型,提供从数据库中随机选择不同病例样本,并可进行参数调整及算法修改功能,以进行的数据挖掘研究。

选取中医症状与中医证候的属性(指标)值,使用挖掘模型组挖掘中医症状(X,Ai)→中医证候(X, Bj)关联规则,以实验说明挖掘模型组工作及评价挖掘出的证治规则:

(1) 数据预处理:对424例病例数据进行数据预处理,本实验使用DBSCAN聚类分析算法[2],将开放模块组中的参数设定病例数据缺省阈值为7%。凡病例的数据缺省在阈值7%以内的6个病例,对缺失值进行了填充,阈值在7%以上的19个病例则被过滤掉,剩余381个病例用于进一行实验。

(2) 调用Apriori算法[3]进行频度集运行后执行聚类与主成份分析,得到下面的结果(如表1 执行聚类与主成份分析实验结果)。

续表

(3)关联规则分析,采用FP-tree算法进行置信度计算的,本文以症状与证候之间的关联规则:中医症状(X,Ai)→证候(X, Bj)为例,将置信度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如表2 关联规则分析实验结果):

如表2示置信度为100%,可以这样认为:当“烘热3 汗出3 手足心热1 面色晦暗3”这四种病症同时出现且程度一致时,可以确诊为“肾阴虚证”绝经综合征;当“肢冷2 口干2 便秘1 面色晦暗3 耳鸣1 腰酸1 夜尿1 膝软2”这八种病症同时出现且程度相当,有88%的机率确诊为“肾阳亏虚证” 绝经综合征……

(4)运用粗糙集[4]方法,采用分类分析构件的K邻居算法对挖掘出的关系规则进行压缩和提炼(如表3 运行粗糙集的实验结果):

如表3可以看出当出现“烘热3 汗出3 面色晦暗3”三种病症且程度都较为严重时,可以100%的确诊为“肾阴虚证”绝经综合征……。

(5) 对经过聚类分析及主成份分析的数据,采用关联分析构件的Apriori算法进行规则提炼后的数据分别构建序列进行对照分析(如表4 构建序列进行对照分析),可以起到相互验证的作用。

本文以病症的主症为例:在89%的肾阴虚证中按序列排列可知道占64%出现烘热1的病症,42%出汗3的病症,这是比较明显的肾阴虚证;在11%的肾阳亏虚证中按序列排列可知道占40%出现肢冷1的病症,40%肢冷2的病症,也就是如果出现肢冷1或肢冷2的病症都可能是肾阴虚证;这于关联规则分析的实验结果一致。

(4) 专家临床评价:将以上的中医症状与中医证治的证治规律提交本课题组专家临床评价:实验结果符合中医药理论与临床经验一致。

3 结论

以上结果表明,以中医症状指标、中医证候和病例等构建关联规则数据挖掘数据,使用本文设计的半开放的挖掘模型组进行数据挖掘研究,取得的结果有助于指导临床医生对更年期妇女综合征的证候诊断,使中医症状主要指标与中医证候属性可以进行对照,本模型组有助于辅助临床专家建立较完整的中医药临床证候评价指标体系。

摘要:克服目前中医证候规律研究中普遍存在的技术单一和临床专家对挖掘结果评估权不足的问题。在国家“十五”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数据库基础上,采用设计的封装多种挖掘算法、能给用户提供算法参数值与约束条件修改权的半开放式挖掘模型组,进行绝经综合征的中医症状与中医证候关系规则的挖掘研究。以此挖掘出与临床结论基本一致的关系规则,使其能够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证治指导服务。

关键词:绝经综合征,半开放式挖掘模型组,中医证治规则

参考文献

[1]王映辉,刘保延,姜在?.基于信息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研究思路.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5;7(1):98—105

[2]贺玲,吴玲达,蔡益朝,等.数据挖掘中的聚类算法综述.计算机应用研究,2007;(1):10—13

[3]Agrawal R,Imielinski T,Swami A.Mining association rules between sets of Items in large databases.In:Proc1993ACM-SIGMOD Int Conf Management of Data,Washington.D.C..1993:207—216

[4]Pawlak Z.Rough classific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1999;51:369—383

中医证治规则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 1资料来源

文献检索的范围主要是1990 ~2013年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 及万方医学网所收录的涉及“肿瘤化疗后胃肠道反应”中医药治疗的临床文献,以“化疗”、“消化道反应”、“中药”为主题词进行检索。

1. 2 纳入标准

以临床疗效观察为主要目的,涉及中医方药治疗肿瘤化疗后胃肠道反应的相关文献以及具有明确处方及药物组成的文献。

1. 3 排除标准

( 1) 重复发表的文献,仅取一篇,其余排除; ( 2)非中医方药治疗肿瘤化疗后胃肠道反应的相关文献; ( 3) 临床检验指标研究类文献; ( 4) 动物实验研究类文献。

1. 4 参照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1]、《中药大辞典》[2]及《临床中药学》[3]对中药的性味、归经及功效进行分析。

1. 5 资料分析

( 1) 对文献中针对患者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症状体征有明确辨证的证型进行频次分析。

( 2) 统计文献中出现的方剂频次( 包括经典方剂与自拟方) 。

( 3) 统计文献中所有基础方( 不含加减) 的单味中药应用频次,按功效将其分类统计,并列出使用频次超过20次的单味中药。

1. 6 统计学处理

使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共检索出文献390篇,涉及方剂115首,其中经典方剂治疗46首,辨证自拟方69首。涉及中药按功效分共22类201种,总频次为4655次。

2. 1 证型分析

检索出的文献中,针对患者症状体征进行明确辨证的共有50篇,涉及证候类型17个,最常见的证候类型为脾胃虚弱型、痰湿困脾型、胃阴不足型及寒热错杂型等。具体证候类型及频次见表1。

2. 2 方剂应用频次分析

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治疗中应用的传统方剂共46首,使用频次为349次,表2中所列为应用频次在5次以上的传统方剂。另外,自拟方剂治疗化疗后毒副反应的相关文章也不在少数,此研究中共检索到相关自拟方剂69首,组方上多以扶正、健脾、养胃为原则。

2. 3 中药应用频次分析

对统计文献中所有基础方( 不含加减) 的单味中药应用频次,按功效将其分类统计,应用的中药涉及22类,其中最常用的为补气药,其次为化痰药、理气药及利水渗湿药等( 表3) 。单味药应用频次最高的为甘草、茯苓、白术、陈皮等,表4所列为单味药应用频次为20次以上的中药。

3 讨论

3. 1 肿瘤患者化疗后的中医证候分型

本研究中通过对文献中证候类型进行分析可知,肿瘤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辨证以脾胃虚弱为主,其次为痰湿困脾型、胃阴不足型及寒热错杂型等。中医学认为,肿瘤化疗后消化道反应当属“胃痞”、“呕吐”等范畴,其病位在五脏,与脾胃相关,多为虚实夹杂、寒热互结之证。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旺则生化有源,五脏六腑皆受之。化疗药物易伤气血津液,损伤脾胃,致使脾失健运、运、邪毒内停、阻滞中焦、胃失和降,其临床表现有偏于脘腹痞满,胃呆纳差,饮食不香等; 有偏于厌恶油腻、恶心呕吐、嗳气吞酸等; 有偏于腹胀便溏等[4,5]。随着化疗延续,脾胃气虚影响气血生成及运行,导致肝肾精血不足,肝肾亏虚等症状出现。因此,通过辨证分析可知,肿瘤患者化疗后以虚证为主,尤以气虚、阴虚为主; 病变脏腑主要以脾胃受损为主,肝肾亦受影响; 在兼证中多夹痰、夹瘀。

3. 2 肿瘤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治则及方剂分析

针对肿瘤患者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证候特点,在治疗上多采用扶正培本及扶正祛邪原则,具体治法有: 补气健脾、益气养阴、和胃降逆、补养气血、养肝益肾等。在用药上多选择具有补气健脾、行气化痰、利湿化浊功效的方药,培补先后天之气,促进机体恢复健康。如脾胃虚弱证选用四君子汤类( 四君子汤、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等) 、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为主方; 痰湿困脾型选用小半夏汤、苓桂术甘汤等; 肝胃不和型选用逍遥散、半夏厚朴汤等; 寒热错杂型选用半夏泻心汤; 胃阴不足型选用麦门冬汤、益胃汤等; 脾胃阳虚证选用附子理中汤加味。

本研究统计结果表明,应用频次前三位的传统方剂为四君子汤、半夏泻心汤及旋覆代赭汤加味,其中应用频次最高的为四君子汤加味。四君子汤为中医健脾和胃,益气扶正基础方,主要用于脾胃气虚,正气亏虚之证,临床常以此为加减,衍生多方,化疗期间使用四君子汤为主方加减,益气扶正,健脾和胃,脾升胃降,气行有常,湿浊得化,则诸症可缓[6]。再者为半夏泻心汤清寒热、调虚实、和阴阳、顺升降、消痞满、止吐利,可起到防治化疗期间以恶心呕吐为主的严重胃肠道反应[7,8]。其次为旋覆代赭汤,为治疗胃虚痰阻、噫气不除的代表方,健脾胃,化痰湿,降逆气,消呕恶[9,10]。

除了经典方剂外,许多医家根据临床对肿瘤后化疗消化道反应的患者的诊疗经验的不断积累,形成了许多自拟方剂。如刘宝义等[11]应用补脾益气方( 黄芪、太子参、茯苓、白术、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薏苡仁、鸡内金、当归、甘草) 治疗长春瑞滨 + 顺铂( NP) 方案化疗引起的消化道反应; 吴国琳等[12]应用扶脾益胃煎剂( 石斛、苍术、薏苡仁、半夏、炒山药、茯苓、豆蔻、绞股兰、炒白芍、藿香) 治疗大肠癌术后化疗患者的恶心、呕吐等症状; 金莉等[13]应用人参二苓汤( 人参、紫苏梗、苍术、薏苡仁、猪苓、炒山药、茯苓、白豆蔻、枳壳、谷芽、麦芽) 防治胃癌化疗后不良反应,均取得确切疗效。大部分自拟方剂多为扶正祛邪、减毒增效之用,与经典方剂的应用在治则上趋于一致。

3. 3 肿瘤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中药用药规律分析

对检索文献中所有中药进行统计分析表明,治疗肿瘤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药物按功效分多属补气药( 甘草、党参、大枣、黄芪、山药、人参、太子参等) 、化痰药( 半夏、竹茹、旋复花、桔梗、枇杷叶等) 、行气药( 陈皮、木香、枳实、枳壳等) 、利水渗湿药( 茯苓、砂仁、薏苡仁、厚朴等) 。其中以补气药使用频率最高,且用量亦大,这符合中医学认为“正气亏虚是发病的内在因素”的观点。如《外科医案汇编》云: “正虚则为岩。”肿瘤患者本身正气虚损,加之化疗药物耗损正气,使肿瘤化疗后患者正气虚损严重,尤其是脾胃受损严重,出现一系列消化道不适症状。因此,在治疗上重用补气药以培补正气。《医宗必读》: “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居也。”由于正气不足,尤其是后天之本,脾胃受损可导致痰湿内阻,郁结生热,内灼伤阴,耗气伤津,进而成瘀成积。因此,在重用补气药的前提下,利水渗湿药、理气药、清热药、消食药等出现的频率也很高,可见治疗上除了以扶正为基础,更须配合祛邪,做到标本兼顾虚实同治。

中医证治规则 篇3

1 VPS的病因病机

VPS属中医颤证范畴, 其病名始见于明代, 楼英《医学纲目》内经指出:颤振病病程缠绵, 逐渐加重, 治疗较难;张从正在《儒门事亲》曾描述1例类似VPS病人。其病因《灵枢·海论》为其髓海不足。《灵枢·邪客篇》指出:“邪气恶血, 固不得住留, 住留则伤筋络骨, 机关不得屈伸, 故拘挛矣”。指出恶血日久易导致拘挛。《中脏经》说:“行步奔急, 淫邪伤肝, 肝失其气, 因而寒热所客, 久而不去, 留入筋会, 则使人筋急而不能行步舒缓也”。所言行步奔急, 不能舒缓, 恰如VPS之慌张步态。《难经·三十八难》:督脉者, 起于下极之腧, 并于脊里, 上至风府, 入属于脑。反映了本病与督脉在循行上的联系 (其症状主要为筋的震颤与僵直) 。

中医对本病的病机早有较精辟的论述, 如《证治准绳·颤振》云:“颤, 摇也;振, 动也。筋脉约束不住, 而莫能任持, 风之象也”。《内经》云:“诸风掉眩, 皆属肝木。肝主风, 风为阳气, 阳主动, 如木气太过而克脾土, 脾主四肢, 四肢者诸阳之末, 木气鼓之, 故动”。即指本病的主要病机为风动所致, 或因年老体虚, 肝肾阴虚, 阴虚不能潜阳, 阳动生风;或因年老气血已衰, 血虚不能营养筋脉, 风从内生而致;或因脾虚湿聚, 痰饮内伏, 痰动风生。其证是本虚标实, 虚实夹杂。本虚为肝肾阴虚、阴血亏虚、脾气亏虚;标实则为痰浊、风动, 二者又可相互为病、虚实夹杂。

任继学[7]认为本病的发生其因有五:肾气不足, 肾精亏虚, 七情所伤, 喋谈、饥劳伤气, 心血不足或心气虚弱, 痰饮为患。而分为风阳内动、髓海不足、阳气虚弱、心虚血少、痰涎壅滞5型[6,7]。刘泰[8]从虚实立论, 而分为肝肾阴亏、气血亏虚、气滞血瘀、痰湿阻络4型。王永炎[9]认为本病病机属本虚标实, 本虚为气血亏虚与肝肾不足, 标实为内风、瘀血、痰热, 主病在肝, 病久涉及脾肾。并通过临床观察而分为气血两虚、血瘀风动、肝肾不足、痰热动风4型。刘孟安[10]认为本病病机复杂, 但其核心是虚。故该病本虚不外阴虚或阳虚。按阴虚和阳虚辨证分型, 不但符合中医传统辨证的理论和方法, 也切合临床实际。王永炎[11]指出颤证有以下特点:病机复杂本虚标实, 本虚为发病基础, 病为难治, 难以逆转, 长期的病变过程产生复杂的病理机制。多种实邪并存, 实邪难去正虚不易补, 病损及脑伤在泥丸宫, 病深难及;死血顽痰实邪难去, 标实为发病依据。笔者认为该病老年精气渐亏, 脏气渐衰, 肾主骨生髓, 肝肾精亏无以充髓, 精亏髓减, 或中风日久, 久病及肾。肝肾精亏, 筋脉失养。髓海不足, 脑窍失明, 肝肾阴亏, 阳不敛阴, 阳化风动, 加之脏腑气衰, 水运不畅, 痰浊内生, 痰阻血脉, 血行迟滞, 瘀血内停, 肝风夹痰瘀阻脑窍经隧, 机灵不出, 筋脉失养, 表现肢体震颤无力、拘挛强直、运作迟缓不利、神情呆滞等。治疗应以滋补肝肾为主, 兼以熄风活血。基于以上依据和临床实践, 基本认同本病病机总属本虚标实, 本虚在肝肾阴虚、气血不足, 标实为风、火、痰、瘀等。发病之初, 病变轻浅, 以内风、痰瘀、火热标实为主, 而病变迁延, 则可导致虚实夹杂, 终则病久及肾, 以致肝肾不足, 津血亏虚。1992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老年医学会将中医老年颤证分为痰热动风证、血瘀动风证、气血两虚证、肝肾不足证和阴阳两虚证5型。而以肝肾不足型为多见。笔者查阅了近10来年有关中医药文献, 中医学者目前对本病的认识仍然与PD混为一谈, 1991年11月第三届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老年脑病学术研讨会通过了“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该标准认为老年颤证相当于西医之VPS和PD, 实际上老年颤证也应该包括原发性震颤, 并且和PD的病因、病机、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均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 在中医证候学上亦应有其不同的特点。

2 现代医学认为

VPS的发病机制可能涉及以下两个方面:基底节区腔隙性梗死使纹状体多巴胺受体遭到破坏可能是产生VPS的主要原因。Birkmayer尸检发现正常成人脑多巴胺含量随着增龄大约每10年减少13%, 提示老化过程导致纹状体核群的多巴胺耗损, 因此老年人在纹状体功能下降的情况下合并基底节区多发腔梗时易出现VPS。国内报道1例VPS的病理资料, 该病例有高血压及糖尿病数年, 临床上有多次卒中发作, 以后出现典型的VPS临床症状, 经美多芭治疗无效。尸检见双侧脑室扩大, 双侧基底节有多发性腔隙梗死。中脑黑质色素神经元正常, 兰斑未见有病变。肯定了该病例系由基底节腔隙性梗死所引起。大脑额叶白质损害亦可能是引起VPS的另一原因。Winikate等[12]认为可能涉及如下机制:经过白质的长程反射受损, 导致大脑感觉运动整合功能破坏, 使病人失去平衡。弥散的血管病灶破坏基底节与运动皮层间的联络纤维, 导致步态障碍。Tamanachi[13]提出尸检证实大部分VPS病人存在广泛特别是额叶的白质损害, 而基底节区损害相对较轻, 故推测VPS可能不仅与基底节区损害有关, 且与额叶白质损伤有密切关系。Thompson认为皮质下动脉硬化性白质脑病的步态紊乱是由于弥散性血管病这变破坏了基底节区与运动皮层之间纤维束的内部联系引起。并且认为急性起病可能与基底节区梗死有关, 隐袭进行性起病可能与弥散性皮层下白质缺血有关[14]。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上一篇:生物课程下一篇: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