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解析

2024-08-06

规则解析(共9篇)

规则解析 篇1

1 创业板上市标准

与主板上市规则相比, 创业板的上市标准只作了如下两点改变:一是降低了“公司总股本”门槛, 即公募发行后总股本不低于3000万元, 这明显低于主板门槛5000万元;二是增设了“公司股东人数”门槛, 即公募发行后股东人数不少于200人, 而主板上市标准中则没有这一规定。

2 大小限锁定期规定

在“大小限”锁定期上, 创业板与主板规定完全相同:

(1) 发行人公开发行股票前已发行的股份, 自发行人股票上市之日起1年内不得转让。

(2) 发行人向本所提出其首次公开发行的股票上市申请时, 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应当承诺:自发行人股票上市之日起36个月内, 不转让或者委托他人管理其直接或者间接持有的发行人公开发行股票前已发行的股份, 也不由发行人回购其直接或者间接持有的发行人公开发行股票前已发行的股份。自发行人股票上市之日起1年后, 转让双方存在实际控制关系, 或者均受同一控制人控制的, 经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申请并经深交所同意, 可豁免遵守上述承诺。如果发行人在向中国证监会提交其IPO申请前6个月内 (以中国证监会正式受理日为基准日) 进行过增资扩股的, 新增股份的持有人除需遵守上述规定外, 还需承诺:自发行人股票上市之日起24个月内, 转让的上述新增股份不超过其所持有该新增股份总额的50%。笔者认为, 创业板大小限的锁定期过长, 不利于扩大流通股比例, 不利于风险资本 (VC) 的及时退出。

3 公司高管持股限制

在公司高管持股上, 创业板与主板规定也是完全相同的: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自公司股票上市之日起1年内和离职后半年内, 不得转让其所持本公司股份。1年锁定期满后, 拟在任职期间买卖本公司股份的, 应当按有关规定提前报本所备案。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持有公司股份5%以上的股东, 将其持有的公司股票在买入后6个月内卖出, 或者在卖出后6个月内又买入, 由此所得收益归公司所有, 公司董事会应当收回其所得收益, 并及时披露相关情况。

4 进一步强化独立董事的权责

与主板上市规则相比, 创业板增设了独立董事的权责条款, 希望能改写独立董事的“花瓶”角色, 真实发挥独董作用。

独立董事选举应实行累积投票制。这样, 有望抑制“一股独大”的不利格局。上市公司应当保证独立董事享有与其他董事同等的知情权, 提供独立董事履行职责所必需的工作条件, 在独立董事行使职权时, 有关人员应积极配合, 不得拒绝、阻碍或隐瞒, 不得干预独立董事独立行使职权。深交所建立独立董事诚信档案管理系统, 对独立董事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记录, 并通深交所网站或者其他方式向社会公开独立董事诚信档案的相关信息。

5 强化保荐机构的持续督导作用

与主板上市规则相比, 创业板对保荐机构的持续督导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1)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 持续督导期间为股票上市当年剩余时间及其后3个 (而主板规定为2个) 完整会计年度;上市后发行新股、可转换公司债券的, 持续督导期间为股票、可转换公司债券上市当年剩余时间及其后2个 (而主板规定为1个) 完整会计年度;申请恢复上市的, 持续督导期间为股票恢复上市当年剩余时间及其后1个完整会计年度。持续督导期间自股票、可转换公司债券上市或者恢复上市之日起计算。

(2) 对于在信息披露、规范运作、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等方面存在重大缺陷或违规行为, 或者实际控制人、董事会、管理层发生重大变化等监管风险较大的公司, 在法定持续督导期结束后, 深交所可以视情况要求保荐机构延长持续督导期, 直至相关问题解决或风险消除。

(3) 保荐机构应当督导发行人建立健全并有效执行公司治理制度、财务内控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 以及督导发行人按照本规则的规定履行信息披露及其他相关义务, 审阅信息披露文件及其他相关文件, 并保证向本所提交的与保荐工作相关的文件真实、准确、完整, 没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保荐机构对上市公司发布的年报、中期报告及重大临时报告信息 (涉及募集资金、关联交易、委托理财、为他人提供担保等重大事项) 要作出分析, 并在指定网站发表独立意见。保荐机构应当对上市公司进行必要的现场检查, 以保证前款所发表的独立意见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6 增加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约束条款

为进一步强化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约束, 除类似于主板上市规则中已有的对证券服务机构及其相关人员监管和处分措施之外, 创业板上市规则又增加了另一条约束性规定:“负责上市公司定期报告审计工作的注册会计师, 应当严格遵守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 不得因任何利害关系影响其客观、公正的立场或者出具不当、不实的审计报告, 不得无故拖延审计工作影响公司定期报告的按时披露”。

7 公司信息披露要求更严格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分为两类:一是定期报告;二是临时报告。创业板的信息披露, 除了满足主板规则的全部要求外, 还增加了以下规定:

(1) 预计不能在会计年度结束之日起两个月内披露年度报告的公司, 应当在该会计年度结束后两个月内披露业绩快报。上市公司应当在每年年度报告披露后1个月内举行年度报告说明会, 向投资者真实、准确地介绍公司的发展战略、生产经营、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投资项目等各方面情况。公司年度报告说明会应当事先以公告的形式就活动时间、方式和主要内容等向投资者予以说明, 年度报告说明会的文字资料应当刊载于公司网站供投资者查阅。上市公司可以在中午休市期间或下午3点30分后通过指定网站披露临时报告。

(2) 在下列紧急情况下, 公司可以向本所申请相关股票及其衍生品种临时停牌, 并在上午开市前或者市场交易期间通过指定网站披露临时报告:公共媒体中传播的信息可能或者已经对上市公司股票及其衍生品种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 需要进行澄清的;公司股票及其衍生品种交易异常波动, 需要进行说明的;公司及相关信息披露义务人发生可能对上市公司股票及其衍生品种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事件 (包括处于筹划阶段的重大事件) , 有关信息难以保密或者已经泄漏的。

8 风险警示处理“升级”

风险警示处理分为“退市风险警示处理” (*ST) 和“其他风险警示处理” (ST) 。

与主板规则相比, 创业板对上市公司股票*ST新增了4种情形: (1) 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财务会计报告显示当年经审计净资产为负; (2) 未在法定期限内披露年度报告或者中期报告; (3) 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财务会计报告被注册会计师出具否定意见或者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4) 公司股票连续120个交易日通过本所交易系统实现的累计成交量低于100万股。其中, 前三种情形原本属于主板的ST标准, 现在却升级成为创业板的*ST标准。上市公司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 深交所则有权对其股票交易实行ST处理: (1) 撤销退市风险警示的公司或者恢复上市的公司, 其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审计结果显示主营业务未正常运营或者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负值; (2) 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受到严重影响且预计在3个月以内不能恢复正常; (3) 公司主要银行帐号被冻结; (4) 公司董事会无法正常召开会议并形成董事会决议。

9 暂停上市新变化

与主板规则相比, 创业板上市公司暂停其股票上市增加了以下新标准: (1) 公司净资产连续2年为负; (2) 在被*ST后, 公司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被注册会计师出具否定意见或者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10 终止上市新突破

与主板规则相比, 创业板上市公司终止其股票上市增加了以下新标准: (1) 公司连续2年半净资产为负值; (2) 公司连续2年净资产为负数后, 未能在法定期限内披露暂停上市后首个中期报告; (3) 在公司股票被暂停上市后, 公司首个半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被注册会计师出具否定意见或者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摘要:通过对创业板上市规则的深度解析, 对比主板市场上市规则, 分析创业板上市规则对创业板的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创业板,上市规则,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6, (04) .

[2]宣晓兰.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01.

[3]王玲.论我国创业板市场的设立及其风险和防范[D].中国人民大学, 2005.

规则解析 篇2

2016-01-19法律服务创新论坛

本文整理并节选于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编《人民法院案例选》2014年第2辑(总第88辑)上,部分民商事典型案例所形成的裁判规则。

【规则摘要】

1.离婚后约定归一方的房产,赠与后、过户前可撤销

——夫妻协议离婚后,一方将离婚协议中约定归己所有房产给对方的,应视为赠与。在未办过户前,赠与人有权撤销。

2.让与担保在遵循“流质契约禁止”前提下,应有效

——约定转移财产所有权给债权人作为债务履行担保的让与担保,在遵循“流质契约禁止”原则前提下,应认定有效。

3.私房买卖合同,不因标的系划拨土地上房屋而无效

——建造在国有划拨土地上私有房屋买卖合同,土地使用权转让虽未经相关政府批准,亦不影响该房屋买卖合同效力。

4.当事人未因情势变更事由解约的,合同不当然解除

——合同成立后,因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等客观情况导致情势变更事由发生,双方未明示解除合同的,合同不当然解除。

5.存款被冒领的,储户及金融机构应依各自过错担责

——储户对银行卡和密码未妥善保管,银行对取款人身份证未尽审核义务,致存款被冒领的,应依各自过错承担责任。

6.交通事故致终止妊娠的,受害者可主张精神抚慰金

——交通事故受害人系孕妇,因CT检查影响胎儿健康发育致终止妊娠的,受害者有权要求侵权人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

7.好意同乘肇事,应减轻赔偿,并不予精神损害赔偿

——因好意同乘发生交通事故的,考虑到公平原则,应酌定减轻责任人赔偿责任,并对精神损害赔偿的诉请不予支持。

8.饲养动物惊吓间接致人损害,饲养人应负相应责任

——受饲养动物惊吓而致人损害的间接侵权中,动物饲养人或管理人应承担与饲养动物惊吓原因力相适应的责任份额。

9.单位职工之间造成工伤的,单位不负侵权赔偿责任 ——工伤事故责任与人身损害赔偿责任发生竞合情形,用人单位不应为其工作人员之间造成的工伤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10.诉请债务人原股东承担清算责任,不构成重复诉讼

——诉请买卖合同债务人的清算组成员承担清算责任纠纷,与已经裁判并终结执行的买卖合同纠纷,不构成重复诉讼。

11.再审中止执行期间,不应计收被执行人迟延履行金

——再审中止执行期间系因法院职权行为产生,不属被执行人迟延履行,故再审中止期间不计收被执行人迟延履行金。

12.商品融资合同纠纷,可与质押物监管纠纷一并审理

——商品融资合同借贷双方与监管人签订质押商品监管协议所产生的质物监管纠纷,可与商品融资合同纠纷一并审理。

【规则详解】

1.离婚后约定归一方的房产,赠与后、过户前可撤销

——夫妻协议离婚后,一方将离婚协议中约定归己所有房产给对方的,应视为赠与。在未办过户前,赠与人有权撤销。

标签:离婚|房产|赠与|撤销赠与

案情简介:2010年4月,赵某与王某协议离婚,约定夫妻共有、王某名下房屋归王某所有。同年7月,王某出具证明,载明前述房屋归赵某所有,并“无条件负责过户手续”。2011年,王某将前述房屋转卖。2013年,赵某诉请王某返还售房款。

法院认为:①离婚协议中关于财产分割条款或当事人因离婚就财产分割达成协议,对男女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本案双方因离婚达成协议合法有效,王某依协议已取得诉争房屋所有权。②合同变更系指合同成立后,尚未履行或尚未完全履行前,在当事人不变的情况下合同内容发生变化现象。案涉离婚协议已履行完毕,不符合合同变更法律规定。③诉争证明内容载明王某将房屋无偿给赵某,符合赠与合同法律规定。《合同法》第186条规定:“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对于本案,赠与物系不动产,《物权法》第9条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王某未将房屋过户给赵某,故该房屋所有权未转移,此情况下,王某有权撤销赠与,故判决驳回赵某诉请。

实务要点:夫妻协议离婚后,一方将离婚协议中约定归自己所有的房产给对方的,应视为赠与。在未办过户前,赠与人有权撤销赠与。

案例索引:河南睢县法院(2013)睢民初字第497号“赵某与王某离婚后财产纠纷案”,见《赵建伟诉王珍珍离婚后财产纠纷案——离婚协议中财产分割条款的效力及不动产赠与撤销权的认定》(梁锦学),载《人民法院案例选》(201402/88:105)。

2.让与担保在遵循“流质契约禁止”前提下,应有效

——约定转移财产所有权给债权人作为债务履行担保的让与担保,在遵循“流质契约禁止”原则前提下,应认定有效。

标签:借款合同|合同性质|让与担保|流质契约禁止

案情简介:2009年,袁某与尤某签抵押协议,约定:郭某名下房产以买卖形式“过户抵押”给尤某,然后以尤某名义向银行贷款250万元,用于归还袁某、郭某所欠债务,并约定两年内袁某、郭某有权同价赎回该房产。2011年,因袁某、郭某要求赎回遭拒致诉。

法院认为:①抵押协议虽只有袁某签名,但郭某对内容认可,并对袁某代理行为事后追认,故二人代理关系成立,该抵押协议效力及于郭某。②从抵押协议内容看,袁某、郭某与尤某约定诉争房产过户给尤某并非基于买卖关系,而是意在设立让与担保关系,即尤某代袁某、郭某还款,袁某、郭某为担保债务履行,将诉争房产先移转至尤某,在袁某、郭某向尤某清偿债务后,尤某再返还诉争房产。该让与担保在遵循“流质契约禁止”原则前提下,其效力应予认定。③抵押协议中关于袁某、郭某违约即丧失赎回权条款属流质契约,违背担保本质属性,应属无效。同时,因担保目的在于担保债务清偿,如债权确能受偿,目的即已实现,故即使担保人债务已过清偿期,亦应允许担保人有请求赎回权。袁某已向尤某发出要求赎回房产告知函,诉争房产亦仍在尤某名下,故袁某、郭某要求返还诉争房产条件具备。判决袁某、郭某依约支付尤某270万元及利息,袁某、郭某付清上述款项后,尤某将诉争房屋返还给郭某,若袁某、郭某未在约定时间还款付息,尤某有权以上述房产折价或以拍卖、变卖该房产价款优先受偿。

实务要点:当事人通过约定转移财产所有权给债权人作为债务履行担保的,该让与担保在遵循“流质契约禁止”原则前提下,其效力应予认定。

案例索引:浙江宁波中院(2012)浙甬商终字第14号“尤某与尤丹某等合同纠纷案”,见《尤圆圆、尤丹芳等诉尤剑松合同纠纷案——让与担保合同的效力认定》(王文海、高志刚、郑益康),载《人民法院案例选》(201402/88:111)。3.私房买卖合同,不因标的系划拨土地上房屋而无效

——建造在国有划拨土地上私有房屋买卖合同,土地使用权转让虽未经相关政府批准,亦不影响该房屋买卖合同效力。

标签:房屋买卖|合同效力|划拨土地

案情简介:2007年,杨某就其在街道上所建商住楼售予曹某签订买卖协议。2009年,杨某以该房屋所占土地为国有划拨土地为由,诉请确认房屋买卖合同无效。

法院认为:①双方就案涉房屋签订买卖协议,目的系转让房屋所有权,且不改变土地使用权性质。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40条规定,以划拨土地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房地产时,应按国务院规定,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审批,但该法并未规定此类合同无效。依该法第40条、第61条规定,只要当事人履行了相关法定手续,法律允许其转让而非一律禁止,故诉争协议不违反法律法规有关效力性强制性规定。②双方均系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协议签订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故房屋买卖合同不存在无效事由,应为有效,判决驳回杨某诉请。

实务要点:土地使用权性质为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的私有房屋买卖,虽对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未经相关政府批准,但不影响该房屋买卖合同的效力。

案例索引:安徽宣城中院(2011)宣中民四终字第00007号“杨某与曹某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见《杨陆锦诉曹宏慧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划拨土地上的私有房屋可以转让》(吴环),载《人民法院案例选》(201402/88:120)。4.当事人未因情势变更事由解约的,合同不当然解除

——合同成立后,因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等客观情况导致情势变更事由发生,双方未明示解除合同的,合同不当然解除。

标签:合同解除|继续履行|情势变更|经济损失

案情简介:2003年,钢铁公司与焦化公司签订协议,约定:焦化公司在钢铁公司轧钢项目建成后,向其供应废气的焦炉煤气;煤气管道由焦化公司负责架设。2004年,钢铁公司完成轧钢项目建设,焦化公司未依约架设管道。此后,焦化公司因国家政策调整,其低产高耗焦炉面临改造。2008年,焦化公司焦化项目投产,因其拒绝铺设向钢铁公司供气管道并拒绝输气致诉。

法院认为:①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26条规定:“合同成立以后客观情况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合同对于一方当事人明显不公平或者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公平原则,并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变更或者解除。”本案轧钢公司项目建成后,焦化公司因国家政策调整,其焦化项目进行了必要的改造,致使焦化公司在改造期间不能履行对钢铁公司的供气义务,该事由系因国家政策因素所致,构成非当事人意志所能控制的合同履行中的情势变更事由。对此期间损失,焦化公司不负赔偿责任。②前述情势变更事由发生后,焦化公司未根据法律规定要求解除合同,原协议继续有效。焦化公司焦化项目建成后,情势变更事由消除,焦化公司具备了合同履行条件,钢铁公司依双方合同约定要求焦化公司履行合同义务,焦化公司应履行。焦化公司明确表示不履行合同义务行为已构成根本违约。鉴于案涉合同为供应煤气,不适宜强制履行,依《合同法》第110条规定,本案协议应予解除。③焦化公司应赔偿钢铁公司损失。考虑2008年煤炭价格大幅上涨,焦化公司如按签约时废气利用价格给钢铁公司供应煤气,则会使钢铁公司收益而使焦化公司明显受损,不符合市场交易公平原则。同时考虑钢铁公司因焦化公司不供应煤气而可能造成的被环保部门处罚等因素,综合确定焦化公司根本违约而给钢铁公司造成的损失。钢铁公司为使用替代能源购置设备的成本、支出的人工成本系钢铁公司因焦化公司违约而另行增加的成本,与焦化公司根本违约有直接因果关系,属钢铁公司直接损失,焦化公司应予赔偿。钢铁公司使用原煤替代焦炉煤气而发生的使用原煤与使用煤气的差价成本,属钢铁公司若依约使用煤气则可能会节约的能源成本,亦即钢铁公司预期可获得利益,属间接损失范畴。参照上述损失考虑因素,结合双方签约时系为废气利用背景,判决双方协议解除,焦化公司酌情赔偿钢铁公司损失300万余元。

实务要点:合同成立后,因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等客观情况导致情势变更发生,双方未明示解除合同的,合同并不当然解除。在合同具备履行条件后,一方要求继续履行,另一方拒不履行的,应承担相应的违约损失赔偿责任。

案例索引:陕西高院(2011)陕民二终字第00051号“某钢铁公司与某焦化公司供气合同纠纷案”,见《陕西龙钢集团富平轧钢有限公司诉陕西陕焦化工有限公司供气合同纠纷案——情势变更因素消除后因合同解除造成的可得利益损失的认定》(魏西霞),载《人民法院案例选》(201402/88:127)。5.存款被冒领的,储户及金融机构应依各自过错担责

——储户对银行卡和密码未妥善保管,银行对取款人身份证未尽审核义务,致存款被冒领的,应依各自过错承担责任。

标签:储蓄合同|假身份证|冒领存款

案情简介:2000年,刘某因与他人洽谈生意,在银行开立账户,并将银行卡及密码袋交予他人,导致他人持伪造刘某身份证在柜台取款13万元。

法院认为:①依金融机构管理部门有关规定,在特定交易情况下对交易人有效身份证件的审核是金融机构法定义务,同时亦系保证交易人利益及交易安全需要。银行在为刘某开户并发卡时,要求刘某预留身份证内容,亦系为在今后交易中能正确审查身份证件内容是否与存款人本人身份一致。身份证件内容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等要素,而其中身份证号码具有“一人一号”的唯一性,系保证交易安全的重要认证对象。银行在实际取款人所持身份证件号码与刘某所预留正确身份证件号码完全不同情况下,仍予付款,应视为未尽身份证件审核义务,且该行为与刘某存款被冒领存在直接因果关系,故银行应就此承担相应民事赔偿责任。②除存款人身份证件外,根据依附于储蓄账号的银行卡所具有的货币电子化交易特点,银行卡账号和密码亦共同构成电脑交易系统确认存款人身份的第二个重要认证手段,成为确保存、取款等各种交易安全的重要因素。银行卡密码由计算机自动生成且只有本人知悉,密码一旦确定和输入,非经复杂的破译程序不可再现,除非本人出于故意或过失泄密,他人亦不可能知晓。刘某因自身误解,将银行卡及密码袋交由他人,应自负他人使用银行卡及其密码进行交易所产生的风险和后果。故刘某作为持卡人在使用银行卡期间具有重大过失,应对其存款被冒领承担相应责任。③银行应履行的身份证件验证只是形式上审查,但计算机系统对银行卡及其密码对于实现交易安全的作用明显大于身份证件,储户对银行卡及其密码的保管、保密义务明显大于银行对于身份证件的审查义务,故判决银行对刘某存款在柜台被冒领损失13万元承担40%即5万余元赔偿责任。

实务要点:储户对银行卡和密码未尽妥善保管义务,银行对取款人身份证件未尽审核义务,导致存款被冒领的,应依各自过错承担相应责任。

案例索引:福建厦门中院(2007)厦民终字第2319号“刘某与某银行储蓄存款合同纠纷案”,见《刘志国诉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厦门思明支行、鹭江支行储蓄存款损失赔偿纠纷案——储户对银行卡和密码未尽妥善保管义务,银行对取款人身份未尽充分审核义务,致存款被冒领时责任认定》(尤冰宁),载《人民法院案例选》(201402/88:138)。

6.交通事故致终止妊娠的,受害者可主张精神抚慰金

——交通事故受害人系孕妇,因CT检查影响胎儿健康发育致终止妊娠的,受害者有权要求侵权人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

标签:交通事故|终止妊娠|精神抚慰金

案情简介:2013年,李某因交通事故受伤,对方负主要责任。李某在医院做CT检查,发现已怀孕1个多月。李某出于健康考虑,选择了终止妊娠。

法院认为:①交通事故后,伤者在医院接受X光拍片或CT检查属常规之举,而前述行为会导致胎儿畸形亦系常识,故终止妊娠并非原告自行选择结果,而是拍片检查后必然结果,故终止妊娠与交通事故存在必然因果关联。②终止妊娠,对李某精神伤害显而易见,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第2款规定,应予精神抚慰。判决保险公司赔偿李某医疗费、营养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6000余元外,酌定保险公司支付李某精神损害抚慰金5000元。

实务要点:交通事故受害人系孕妇,因CT检查影响胎儿健康发育致终止妊娠的,受害者有权要求侵权人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

案例索引:浙江宁波鄞州区法院(2013)甬鄞邱民初字第186号“李某与某保险公司等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见《李振兰诉华家伟、阳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市分公司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交通事故致孕妇终止妊娠,受害者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黄文娟、苏家成),载《人民法院案例选》(201402/88:160)。

7.好意同乘肇事,应减轻赔偿,并不予精神损害赔偿

——因好意同乘发生交通事故的,考虑到公平原则,应酌定减轻责任人赔偿责任,并对精神损害赔偿的诉请不予支持。

标签:交通事故|好意同乘|减轻赔偿|精神损害赔偿

案情简介:2013年,肖某无偿搭乘苏某驾驶车辆,因发生单方事故致二人死亡。交警认定苏某全责。肖某近亲属诉请苏某近亲属赔偿。

法院认为:①本案现有证据不能推翻交警所作事故认定书认定事实。②在确定责任承担上,因本案系好意同乘情形,考虑到权利义务平衡及鼓励好意施惠行为因素,应酌情减轻责任人赔偿责任,并对原告方精神损害赔偿请求不予支持。判决被告方赔偿原告方死亡赔偿金、丧葬费的80%共计34万余元。

实务要点:因好意同乘发生交通事故的,考虑到权利义务平衡及鼓励好意施惠行为因素,应酌定减轻责任人的民事赔偿责任,并对精神损害赔偿金不予支持。案例索引:天津一中院(2013)一中民少终字第61号“李某等诉徐某等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见《李源等诉徐建等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案件中占据的运用及好意同乘中民事责任的承担》(路诚),载《人民法院案例选》(201402/88:164)。8.饲养动物惊吓间接致人损害,饲养人应负相应责任

——受饲养动物惊吓而致人损害的间接侵权中,动物饲养人或管理人应承担与饲养动物惊吓原因力相适应的责任份额。

标签:交通事故|无接触事故|饲养动物|宠物狗

案情简介:2011年,左某骑电动自行车搭乘爱人吴某,因受小区楼道口突然出来的宠物狗惊吓,吴某翻掉下车,造成左某摔伤致10级伤残。该宠物狗登记在白某名下、实际由王某饲养。

法院认为:①白某虽系致害宠物狗在公安机关登记的养犬人,但其并非该宠物狗实际饲养人。依《侵权责任法》第78条规定,饲养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应由动物饲养人或管理人承担侵权责任,故白某不承担责任。王某作为宠物狗实际饲养人,应对左某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②因动物行为存在不可预知性,尤其是犬类动物存在攻击性和传染疫病危险,一般人会对其产生恐惧、紧张、害怕心理。尽管本案宠物狗体型较小,但仍具有一定危险性,同时,当宠物狗从楼道中跑出来时,王某并未采取安全措施,导致吴某因此受惊吓造成本案事故,侵权因果关系存在。③吴某受狗惊吓从车上翻掉下来,其避让不当亦系左某受伤原因之一。左某骑电动车在居民区载人、事发时小区路面状况是否平坦、左某骑车速度及其在慌乱中采取的何种避让行为,都会导致其身体失去平衡而摔倒,与左某受伤有一定作用。故宠物狗惊吓与左某所受损害之间不具有完全的因果关系,判决王某赔偿左某损失的25%即3万余元。

实务要点:受饲养动物惊吓而致人损害的间接侵权中,动物饲养人或管理人应承担与饲养动物惊吓原因力相适应的责任份额。

案例索引:天津二中院(2014)二中民四终字第204号“左某与王某等健康权纠纷案”,见《左强诉王玉银、白牧等健康权纠纷案——饲养动物惊吓间接致害的侵权责任》(何丽苹),载《人民法院案例选》(201402/88:184)。9.单位职工之间造成工伤的,单位不负侵权赔偿责任

——工伤事故责任与人身损害赔偿责任发生竞合情形,用人单位不应为其工作人员之间造成的工伤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标签:交通事故|工伤与侵权竞合|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

案情简介:2007年,杜某驾驶挂靠运输公司车辆与李某驾驶实业公司车辆相撞,致李某受伤、李某车上乘客宋某死亡。2008年,李某、宋某受伤被认定为工伤。2011年,生效判决判令实业公司支付宋某近亲属工伤赔偿23万余元。随后,宋某近亲属起诉运输公司、杜某及实业公司,主张人身损害赔偿责任。

法院认为:①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2条规定:“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劳动者或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告知其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本案中,宋某系实业公司职工,系因工死亡并已认定为工伤,因实业公司并非“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故对宋某死亡仅承担工伤赔偿责任,该责任与杜某应承担的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系两种不同性质,两者之间不构成连带责任。②《侵权责任法》第34条第1款规定:“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国家建立工伤保险制度,强制用人单位为其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其目的不仅在于补偿受害人,亦系为分散用人单位工伤风险。其中,用人单位工作人员执行工作任务时造成其他工作人员损害风险,正是工伤保险支付分散风险之一。此时,遭受人身损害的工作人员或其近亲属不应以“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为由,要求用人单位为其工作人员造成的损害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判决杜某赔偿原告30万余元,运输公司承担连带责任。

实务要点:工伤事故责任与人身损害赔偿责任发生竞合情形,用人单位执行工作任务的工作人员不属于“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用人单位不应为其工作人员之间造成的工伤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案例索引:河南郑州中院(2012)郑民一终字第1437号“宋某与某实业公司等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见《宋培安等诉郑州大亚兽药有限公司等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同一用人单位,一工作人员因执行职务行为造成另一工作人员损害之责任认定》(王明振),载《人民法院案例选》(201402/88:172)。10.诉请债务人原股东承担清算责任,不构成重复诉讼

——诉请买卖合同债务人的清算组成员承担清算责任纠纷,与已经裁判并终结执行的买卖合同纠纷,不构成重复诉讼。

标签:公司清算|清算程序|重复诉讼

案情简介:2012年1月,生效判决判令管件公司返还钢铁公司买卖合同货款19万余元。同年9月,钢铁公司发现管件公司于2012年5月已清算并解散,遂以清算组成员及股东李某、祁某为被告诉请赔偿损失。关于钢铁公司是否构成重复诉讼,成为争议焦点之一。

法院认为:①钢铁公司认为管件公司股东李某、祁某作为清算组成员在清算过程中存在过错,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

(二)》第11条第2款规定,请求李某、祁某予以赔偿,属清算责任纠纷诉讼。而已经裁判、执行并已终结执行的钢铁公司诉管件公司买卖合同纠纷案,争议双方当事人为钢铁公司和管件公司,争议标的系双方因买卖合同关系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②两案被告不同、争议标的即诉争权利义务关系不同,不符合“一事”认定标准。钢铁公司起诉,符合《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起诉条件,不属重复诉讼,不违背“一事不再理”原则,法院应予受理。

实务要点:诉请买卖合同债务人清算组成员承担清算责任纠纷,与已裁判并已终结执行的买卖合同纠纷,不构成重复诉讼。

案例索引:河北沧州中院(2013)沧立民终字第191号“某钢铁公司与李某等清算责任纠纷案”,见《无锡市洋利特钢管有限公司诉李世岐等清算责任纠纷案——案件受理审查时如何正确认定“重复诉讼”》(栗保东),载《人民法院案例选》(201402/88:155)。

11.再审中止执行期间,不应计收被执行人迟延履行金

——再审中止执行期间系因法院职权行为产生,不属被执行人迟延履行,故再审中止期间不计收被执行人迟延履行金。

标签:执行|中止恢复|迟延履行金

案情简介:2009年,生效判决判令县政府及采砂办返还实业公司出让款1000万余元。2010年,实业公司申请执行。2011年,该案因进入再审程序而被法院裁定中止执行。2013年,该案再审判决维持,实业公司申请恢复执行,并主张再审中止期间的迟延履行金。

法院认为:①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执行工作中如何计算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等问题的批复》第2条系针对法律文书确定的金钱债务与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如何确定清偿顺序的规定。本案生效法律文书未判决利息,故在执行程序中并不存在利息计算及还款问题。②依《民事诉讼法》第253条规定,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的,应当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该条迟延履行金支付依据规定表明迟延履行金性质系由执行法院对不按时履行判决义务的被执行人依法进行计算的惩罚性罚息,系对当事人不按时履行判决的惩罚性措施。而本案中法律裁定中止导致的被执行人未按时履行,系法院职权行为所导致被执行人不能按时履行,非被执行人自身原因造成。被执行人此种不能按时履行不应受到惩罚。法院裁定中止应视为执行中断,中断的执行自然不应产生继续计算迟延履行的后果。且裁定中止将判决效力处于待定状态,不确定的判决必然导致执行义务履行的不确定性,在此情况下迟延履行金没有确定的计算依据。故对再审裁定中止期间的迟延履行金不应计算。③最高人民法院2013年11月27日针对本案,所作(2013)执他字第24号批复亦认为: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法院裁定中止原判决、裁定、调解书执行后,中止执行期间不属被执行人迟延履行。故再审中止期间不能计收被执行人迟延履行金。

实务要点:按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法院裁定中止原判决、裁定、调解书执行后,中止执行期间不属被执行人迟延履行。故再审中止期间不能计收被执行人的迟延履行金。

案例索引:江西高院(2010)赣执终字第4号“某实业公司与某采砂办等执行纠纷案”,见《成都鹏伟实业有限公司与永修县鄱阳湖采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永修县人民政府采矿权执行案——再审中止期间应否计算迟延履行金》(王慧军、黄新文),载《人民法院案例选》(201402/88:179)。12.商品融资合同纠纷,可与质押物监管纠纷一并审理

——商品融资合同借贷双方与监管人签订质押商品监管协议所产生的质物监管纠纷,可与商品融资合同纠纷一并审理。

标签:借款合同|合同性质|管辖|质押监管协议|商品融资合同

案情简介:2010年,银行与煤炭公司签订《商品融资合同》,约定后者以煤炭商品向前者质押借款800万元。同时,银行与煤炭公司、物流公司签订《商品融资质押监管协议》,约定物流公司占有监管质物。银行另与李某签订借款保证合同。2012年,银行诉请煤炭公司偿还借款本息,李某连带清偿,并主张对质押煤炭优先受偿,同时以质押物减值为由,要求物流公司承担责任。物流公司抗辩称保管合同关系不应与借款担保合同纠纷一并审理。

法院认为:①依中国工商银行《商品融资业务管理办法(试行)》,商品融资系指基于银行委托第三方监管人对借款人合法拥有的储备物、存货或交易应收的商品进行监管,以商品价值作为首要还款保障而进行的结构性短期融资业务,是以动产作为质物提供质押担保,即实际的商品质押融资,具有担保方式和担保物的特殊性。故贷款银行与借款人、监管人三方所签《商品融资质押监管协议》系《商品融资合同》从合同。银行与物流公司成立担保合同关系。其次,从合同系为保障主合同履行签订,该监管协议主体与标的物特定,物流公司接受质权人银行委托并按质权人指示监管质物,故双方成立委托合同关系。同时,物流公司依约收取监管费用,代理银行占有质物,履行监管义务,双方成立保管合同关系。②结合本案质物质量指标改变事实,可认定质物变质因物流公司监管职责不到位造成。故判决煤炭公司偿还银行借款本息,银行对质押合同项下煤炭折价或以拍卖、变卖价款享有优先受偿权;李某对煤炭公司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并在承担清偿责任后对煤炭公司享有追偿权;在对涉案质押合同项下煤炭折价或拍卖、变卖过程中,如质物毁损、灭失、变质、短少、受污染,不足以清偿银行借款本息时,由物流公司在质物清单限额内承担实际损失的赔偿责任。

实务要点:为保证借贷双方商品融资合同履行,双方又与监管人签订质押商品监管协议,由此产生的质物监管纠纷与商品融资合同纠纷,可一并审理。

案例索引:山西高院(2012)晋商终字第59号“某银行与某煤炭公司等借款合同纠纷案”,见《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忻州长征街支行诉岢岚县愣子洗煤有限公司等借款合同纠纷案——商品融资质押监管协议的性质认定》(张婷),载《人民法院案例选》(201402/88:192)。

规则解析 篇3

美国发起竞争中立规则谈判的意图

“竞争中立”是指国家在市场竞争这一问题上对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一视同仁。竞争中立起先是作为一种“国内改革措施”出现的,由澳大利亚在上世纪90年代最早提出并付诸实施。进入21世纪以后,竞争中立日益演变为美国诘难发展中经济体(特别是中国)利用国有资本参与国际竞争从而享受不公平竞争优势的理论立足点。

在美国看来,“国家资本”是唯一可以和其代表的私人资本相抗衡的力量。为了稳固美国在全球经贸规则治理中的主导地位,必须要对所谓的“国家资本主义”加以遏制。因此,美国试图通过在国际层面架构一套具有约束力的竞争中立规则,对抗被其称之为“国家资本主义”的政府支持的竞争模式。正如美国副国务卿罗伯特·霍马茨所言, 美国倡导的竞争中立规则主要就是针对中国,因为在其看来中国是“国家资本主义”的最佳践行者。

美国竞争中立规则谈判的策略

目前,美国主要通过三大方式推行竞争中立:第一,通过包括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在内的国际组织发布竞争中立的“最佳实践”和“指南”,在国际社会推广竞争中立理念。第二,在大型区域贸易协定(比如TPP和TTIP)中纳入竞争中立条款,将其逐步演变为国际规则。第三,在双边协定中纳入针对国有企业的竞争中立条款。

美国意欲推行的竞争中立规则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第一,“国有企业”和“授权垄断”条款。美国不仅试图约束传统意义上的“国有企业”,即“政府享有所有权或控制权”的企业,也约束“授权垄断”,即除了国有企业以外,任何政府授予垄断权的其他垄断形式。

第二,非歧视和正当行为条款。要求政府确保国有企业和授权垄断,不论是在行使政府权力还是在出售商品或服务时,对外国投资者提供非歧视待遇。同时,在购买或出售商品或服务时,完全基于商业考虑开展行为。

第三,透明度和正当程序条款。要求缔约方互相披露以下信息:任何政府层级的国有企业和授权垄断情况、竞争执法信息、豁免竞争法的情形等。并且,缔约方应确保所有行政决定以书面形式列明事实依据、推理和法律分析,防止竞争中立在“黑箱”内操作。

第四,竞争审查和竞争评估机制。在制定或颁布可能会影响自由竞争或公平竞争的新的管制措施或政策之前,要求由相关机构进行事先审查或评估。

第五,信息分享和争端解决机制。即分享竞争中立政策及其实施的信息以及对立法和监管措施开展竞争审查和评估的信息,并对违反竞争中立的行为予以监督、裁决和矫正。

竞争中立规则对中国可能产生的冲击

国际层面的竞争中立规则一旦达成,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将是全面且深远的,甚至会直接动摇中国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经贸规则治理的基础。

首先,竞争中立会对中国国有企业参与全球竞争形成巨大冲击。中国是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OECD最新报告显示,在全球最大的10家国有企业中,就有7家是中国的国有企业(包括中农工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石油、中石化和中移动)。

其次,竞争中立规则不仅指向国有企业,也直接影响政府行为。比如竞争中立规则要求限制政府向国有企业和被授予特定垄断权的其他企业或组织提供财政的或非财政的优惠。同时,竞争中立规则还要求,政府能够对上述企业实施的歧视性行为和限制竞争行为负责。作为一个发展中经济体,政府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扶持民族产业以及引导产业布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很难不出现补贴、信贷支持、担保支持等有违竞争中立要求的情况。

最后,更为重要的是,以上规则是“超WTO”的机制设计,如果其成为事实上的国际标准,中国将面临“二次入世”的风险,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

我国应对竞争中立规则的可行策略

中国可以在国际、国内两个层面采取应对措施。

国际层面的应对策略

第一,中国可以依据“全球价值链”理论,寻求全球竞争的“实质公平”,坚持竞争中立作为“国内改革措施”和“国际约束规则”的不同。在一个全球价值链逐渐分化的国际市场上,发展中国家很难与发达国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竞争。因此,竞争中立更宜作为“国内改革措施”,而不适合作为国际规则。即便要在国际或区域层面达成竞争中立规则,出于“实质公平”的考虑,发展中国家也必须享有一定“豁免权”。

第二,充分利用竞争中立的“不同版本”采取分而治之策略。目前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竞争中立版本至少有四个:(1)作为国内改革措施的澳大利亚版;(2)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措施的欧盟版;(3)在澳大利亚版的基础上“国际化”的OECD版;(4)基于美国利益架构“国际规则”的美国版。中国可以更多地表示对美国版以外其他版本竞争中立规则的支持,并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相关研究来影响竞争中立规则的走向。

国内层面的应对策略

在国内层面,近期来看,中国可以借助于国内自贸区的“试验”探索国有企业的竞争中立。比如:(1)对自贸区内的国有企业实施“分类管理”,明确区分竞争性国有企业(业务)和非竞争性国有企业(业务),并向社会公开。(2)学习在投资领域开展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制定国有企业改革的“权力清单”。除了权力清单列举的领域之外,国有企业都不得进入。(3)提高国有企业运行的透明度。(4)开展竞争合规(特别是政府合规)的尝试。

长期来看,中国需要建立符合自身需求的竞争中立体系。这个体系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

(1)确定竞争中立的适用范围。明确竞争中立仅适用于从事“商业活动”的国有企业(业务),不适用履行公共职能或从事公益性活动的国有企业(业务)。可以通过制定国有企业清单的方式确定竞争中立的适用范围。

(2)建立竞争中立的投诉机制。由专门机构对被投诉企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进行分析。建议将该职责赋予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

(3)构建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中立评价工具。特别是,根据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来设计评价中国竞争中立的实施绩效。(本文受上海高校智库项目、上海市高校“085工程”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作者:应品广,上海对外经贸大学WTO研究教育学院讲师,上海高校智库国际经贸治理与中国改革开放联合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解析 篇4

一、《规则》修订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

随着财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 原《规则》有很多方面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求。同时, 根据依法、民主和科学理财的原则, 以及加强“两基”工作和各事业单位推行的财务精细化管理工作, 都对加强其财务管理、财务监督制度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 为适应财政制度改革的新形势, 有必要对原《规则》进行全新修订。

新《规则》的修订, 充分体现了以下三个原则:第一, 展示各项财政制度改革的丰硕成果, 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从内容和方法上进行充实和创新;第二, 突出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特点, 强化对事业单位财务规范化管理;第三, 突出解决事业单位财务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保障社会事业不断稳定、健康发展。

二、新《规则》与《企业财务通则》的对比分析

作为一种以特殊形态存在的事业单位, 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其资金运作也应遵循一定的财务管理规律, 但目前其财务管理有与企业化管理同化的趋势。通过对新《规则》与《企业财务通则》 (以下简称《通则》) 的对比可以发现, 新《规则》仍存在很多弊端。新《规则》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分为七大部分, 与《通则》相比, 在结构上缺少了“信息管理”部分。在管理要素的内容里, 财务管理监督缺失了有关具体处罚的相应规定。在高校筹资渠道多样化的今天, 诸多高校为了扩大自身的规模不惜大量举债, 加大了高校的财务风险。对于高校的财务监督, 仅界定了其监督的内容, 而无处罚规定, 这使得财务监督很难落到实处。

三、新《规则》的推出适应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要求

我国事业单位的存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彼此间有很大差异性, 他们担负着为社会大众提供公益服务的任务。为了使公共资源更多地应用于公益事业, 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社会产品, 我国事业单位需要一部新的财务规则来规范其在新时期的财务活动, 这部财务规则的内容要涵盖所有的经济活动。新《规则》对原《规则》的各项管理要素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修订, 对于管理方面的内容和规定还添加了许多新的内涵。新《规则》不但规范了事业单位的管理行为, 解决了现阶段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还遵循了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不断创新和扩充财务管理的内涵和方法, 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进一步明确了新《规则》的适用范围。

事业单位都要按照新《规则》的要求开展各项经济业务活动。事业单位的基建投资的财务核算, 应该参照本规则执行。依据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 社会团体及公益性组织应当执行本规则,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高校等事业单位不执行本规则。纳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事业单位和事业单位附属的独立核算的生产经营单位, 以及事业单位经营的接受外单位要求投资回报的项目, 参照企业财务制度执行, 不执行本规定。

2. 强化了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和预算管理。

按照《预算法》的要求, 为不断完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办法, 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超支不补;从基层单位开始编制预算, 统一核算办法, 量入为出, 保证收支平衡。事业单位要严格执行上级财政部门批复的预算指标。应加强预算执行力度, 部门预算一经批复不予调整。强化预算指标的分析力度, 提高预算支出的执行效果。加强决算管理, 保障决算数据的准确性, 使其能真实、全面的反映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和人财物等基础信息, 并加强决算数据的审核和分析, 进一步推进决算数据的信息公开制度。

3. 完善了事业单位的收入支出管理, 规范了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

新《规则》针对事业支出的内涵和分类以及财政补助收入做了进一步修订完善, 明确了收入的范围, 强化了事业支出的绩效管理。事业单位要将所有收入都上缴到财政专户, 而支出则纳入单位预算, 这种做法会使事业单位的收支管理更加完整。其中, 事业单位的预算支出分为项目支出和基本支出, 对项目支出按照项目管理的规定编制预算, 对基本支出则采用定员定额的方法编制预算。明确了结转和结余的内涵, 划分为“财政拨款结转和年末结余资金”、“非财政拨款结转和年末结余资金”两大部分, 结转和结余资金要依照要求合理使用。加强事业单位的基金管理, 遵循收支平衡的原则, 支出不能超出预算。

4. 强化了资产负债管理, 健全了财务监控体系。

新《规则》逐步完善了资产的分类, 增加了“在建工程”核算科目, 健全了资产管理体制, 合理资产布局, 向资产的共用共享迈进。进一步提高了固定资产单位价值, 事业单位若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则不用再去计提修购基金, 这样会使单位净资产账面价值能够真正映射出资产的实际价值。新《规则》提出要健全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和财务风险控制机制, 严格管理借入款项, 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新《规则》还新增了加强财务监督管理的条款, 要求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审核、监控和检查相结合, 专项和日常监督、检查相融合的监控机制。要逐步完善财务信息披露制和经济责任制, 加大财务信息的透明度。

5. 凸显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 限定对外投资行为。

新《规则》明确指出, 事业单位要严格限定对外投资经营活动。此次规则的修订凸显了事业单位公益属性, 指明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目标和方向, 严格限定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和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为我国高校事业单位和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此外, 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指标、专用基金管理等内容在新《规则》中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订完善。

四、新《规则》的基本框架及创新内容

1. 新《规则》引入了“权责发生制”原则。

它的引入较好地消除了原《规则》中收支计量和确认的局限性。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 使得事业单位要对财政部门下拨预算资金的价值和实物进行“双重管理”, 因为二者在时间上具有差异性, 所以, 采取“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方法就会造成会计事项的“不对称”。而随着政府采购、财政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制度的深化, 各事业单位都十分重视在资金利用率方面的绩效考核。所以, 新《规则》在事业单位账务核算体系中引入“权责发生制”, 实行“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两种制度并存, 这样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和负债情况, 更好地强化财务内部管理, 全面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收支和结余, 有利于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核查业务、正确决策、筹划资金来源渠道, 动态地诠释资金运行规律, 有利于综合研判资金的使用情况。

2. 新《规则》对固定资产的确认、计量有了新的、历史性的突破。

新《规则》提高了固定资产价值的基准价值提高。由原来的单位价值500元以上提高到1000元以上 (专用设备单位价值提高到1500元以上) 。原《规则》对固定资产确认的基准价值标准偏低, 使得由于单位价值达到规定限额而要求必须在固定资产中核算, 这必然会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产生影响。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价水平的提升, 因此, 提升固定资产基准价值确认标准, 是十分符合当今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的。新《规则》中也提到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说法, 但在固定资产管理条款中并未提及折旧事宜。但就原《规则》而言, 有了明显的改观, 在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的确认和折旧计提的问题上, 相关部门已考虑采用企业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做法, 以确保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物价值相符, 这就使得事业单位向社会化方向迈了一大步。

3. 新《规则》严格限定和规范了对外投资管理。

新《规则》对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做了明确规定, 目的是要规范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管理, 杜绝国有资产的流失, 进而提高资产的使用率。新《规则》规定, 在保障事业单位正常运转的情况下, 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允许从事对外投资的, 应当在有关部门履行相关的审批手续。事业单位不能利用财政拨款及结余资金从事对外投资活动, 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对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加强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

4. 新《规则》强化了财务管理的监督力度。

从目前的情况看, 事业单位的内部审核监督程序还很不完善, 力量薄弱;内外部财务监督部门执法不严, 致使单位的财务监管松散、国有资产流失和财务管理的效能低下。新《规则》中增设了“财务监督”部分, 明确了事业单位的监督职能, 要把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机制结合起来, 专项监督和日常监督结合起来, 明确了事业单位应健全经济责任制、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等监控制度, 应公开财务信息等。

5. 新《规则》在财务分析方面呈现出多元化格局。

新《规则》增设了“资产负债率指标分析”部分, 以此分析事业单位筹措资金的利用能力, 并用来分析反映债权人提供资金的安全保障程度的情况;新增设了“收入和支出完成率指标分析”部分, 用来分析事业单位收支分项预算和总预算的指标完成情况。新增设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丰富了财务分析的内容, 能较全面的披露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 诸如政府采购、基本建设等方面的会计信息, 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公共财政重大投入的效率不高、责任不清和严重浪费的现象。

6. 借助医疗体制改革, 取消医疗基金管理。

新《规则》提出了取消医疗基金管理, 事业单位不再计提医疗基金, 不再对医疗基金进行管理。所以, 新《规则》规范了事业单位除医疗基金以外的专用基金, 它包括:职工福利基金、修购基金和其他基金, 这与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致的。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要求所有单位及职工都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此时, 事业单位再计提医疗基金就是重复计提, 违背了医疗体制改革的初衷。所以, 新《规则》提出取消医疗基金管理, 对于重新规范事业单位专用基金是十分必要的。

五、落实新《规则》, 推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步伐

1. 增强宣传力度, 确保完成各部门的培训工作。

新《规则》是事业单位财务的基本制度, 本次修订的内容涉及面很广, 所以, 做好新《规则》的培训学习将是一个艰巨和重要的任务。各部门领导对此要高度重视, 依照层层把关的原则, 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详尽的培训学习方案, 把各部门的培训学习工作落到实处。部门的负责人更要充分理解和认识新《规则》的重要性, 带领财务人员认真学习新《规则》, 弄懂弄通其业务真谛, 以确保新《规则》的顺利实施。

2. 要加快事业单位行业财务制度建设步伐, 确保实务操作的规范。

新《规则》是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基础。事业单位涉及行业广, 种类繁多, 各个行业的事业单位都需要依照新《规则》来修订和完善本单位的财务制度和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方法。一是作为事业单位财务体系的基石, 新《规则》统一和规范了事业单位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方法, 但对于某些特殊业务的确认和计量还需要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来加以规范;二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征求意见稿) 新增设了财政拨款结转结余管理和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改革政策涉及的会计核算内容, 目前事业单位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 但特殊的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这需要政府政策制定部门要明确使用范围和口径, 便于基层部门的实务操作。

3. 事业单位要在财政部门的组织协调下, 完善内控制度和财务管理方法。

各单位在遵守行业财务制度以及新《规则》等规定的前提下, 不断完善各单位内部内控制度和财务管理方法, 强化财务基础工作, 提升财会人员业务水平, 进而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而财政部门更要依据新《规则》的具体要求, 做好统筹协调工作, 把对所属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等项工作的检查作为日常工作来抓, 推进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改革工作进程, 为新《规则》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最重要的、最基础的制度, 是各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制定的重要依据。通过分析《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修订的必要性和主要遵循的原则, 对新《规则》与《企业财务通则》进行了对比分析, 阐述了新《规则》是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迫切要求及主要创新内容, 并提出具体贯彻落实的措施建议, 借以推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步伐。

规则解析 篇5

(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 2003年8月1日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2003年第18次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公开、公平、公正的诉讼活动原则,通过建立举证期限制度和固定诉讼请求制度,强化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保障双方当事人平等地行使诉讼权利,实现司法程序公正,提高审判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及其他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总结我市实行民商事案件庭前交换证据以来的审判实践,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有责任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供证据。无正当理由不按期提供证据的或者拒不提供证据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第三条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各区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第一审民商事案件应当在开庭前主持各方当事人将其提供的所有证据进行交换,固定诉讼证据,固定诉讼请求。

基层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一般不进行庭前证据交换,但证据较多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交换证据的案件除外。

第四条 被告或第三人下落不明或在答辩状中已对原告的诉讼请求及事实依据即证据明确表示认可的,毋需安排证据交换。但证据交换室应做必要的书面说明。

举证期限届满,仅有原告一方提交证据并已送达给他方当事人的,视为完成庭前证据交换。

一方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未按期到庭进行证据交换,应视为到庭并已提交证据的另一方当事人或第三人已完成庭前交换证据。

第二章 举证期限与范围

第五条 当事人应当在收到受理案件通知书或应诉通知书或追加(同意)参加诉讼的通知书之次日起30日内完成举证。

经人民法院同意,举证期限也可由当事人协商一致,但约定的举证期限不得超过30日,自被诉方收到应诉通知书之次日起算。

基层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应当指定举证期限,指定的期限一般不超过答辩期。

第六条 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或提出反诉的,应一并提交相应证据。对方当事人可在原定举证期限基础上申请延长5个工作日完成举证。

当事人在答辩期内提出管辖异议的,举证期限重新计算;人民法院依法裁定驳回管辖异议的,当事人应当在接到人民法院生效的民事裁定书之次日起30日内完成举证。

第七条 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当事人不提交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

对于当事人逾期提交的证据材料,法院不再接收,庭审时也不组织质证,但对方当事人同意质证的除外。

第八条 当事人的举证范围主要包括:

(一)证明民事法律关系据以发生、变更、消灭等事实的证据;

(二)确定债权债务关系的证据;

(三)证明当事人诉讼主体资格的证据;

(四)涉外(涉港、澳、台)案件当事人主张适用域外法的,应提供支持自己主张的法律依据;

(五)证明案件已由其他法院受理或审理过的证据;

(六)其他应当由当事人举证的证据。

证据的种类及效力依照法律和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

第九条 当事人在向法院呈送证据时,应当同时提交证据原件和证据复印(制)件。立案证据由立案人员核对,举证期限内向法院提交证据由证据材料接收室核对,与原件核对无异后应加盖核对章。庭审质证时,当事人仍应出示证据原件。原件应当附卷归档,但当事人确须保留的除外。

当事人申请证人出庭作证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人名单,说明出庭作证的事项,并通知证人出庭作证。

当事人提交的证据为外文书写的,应当附有公证机关或专门翻译机构翻译的中文译本。

第十条 当事人对自己提交法院的证据,应进行分类编订,对证据的来源、内容、证明对象作简要说明,并按证据目录表的要求认真填写。同时按合议庭和对方当事人人数提供相应份数的证据复印(制)件及证据目录。

第十一条 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确有困难的,应在举证期限届满前,向人民法院提出延期举证申请。人民法院应在接到申请后3日内作出是否准予当事人顺延或另行指定举证期限的决定,并书面通知当事人。但顺延或另行指定的举证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5日,涉外(包括涉港澳台)案件当事人亦同。

延期举证或另行指定的举证期限从准予延期的书面通知送达之日起计算。

在顺延或重新指定的举证期限届满时,当事人仍未能举证的,视为当事人举证不能。但第二十八条规定的证据和证人证言除外。

第十二条 当事人递交的延期举证申请书由指定的案件证据交换法官受理、审查和决定。

第十三条 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证据,当事人仍应在举证期限内提交法院,但不进行庭前证据交换。需要在庭审时出示的不得在公开开庭时出示或公开质证。

第三章 证据的接收与交换

第十四条 法院在送达受理案件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时,应一并向当事人送达举证通知书。举证通知书应载明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与要求、举证范围、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调查取证的情形、举证期限以及举证不能及逾期提供证据的法律后果。

向被告或第三人送达应诉通知书或参加诉讼通知书时,也应将原告在起诉时提交的立案证据(经核对过的复印(制)件)、证据目录及交换证据通知书一并送达。开庭传票可在证据交换结束时送达。

如已实行案件审理流程统一管理,在排定案件主审法官、合议庭成员、开庭时间、审判法庭、指定书记员的同时,排定证据交换法官和证据交换书记员。未设定专门的证据交换书记员的,由跟案书记员协助证据交换法官完成交换证据的书记员工作。

第十五条 当事人提交证据,由证据材料接收室负责签收,签收时,应按当事人填写的证据目录和提交的证据原件进行核对、注明签收日期,并于次日内移交证据交换室。

未设立证据材料专门接收机构的,由案件指定书记员核对和签收。

第十六条 证据目录具有证据清单,证据收据,记载当事人是否在规定的举证期限内举证、证据交换及固定证据等功能。

第十七条 到庭进行证据交换的日期原则上应安排在最后一方当事人举证期限届满之日,最迟不得超过三日。

第十八条 庭前交换证据原则上采用当事人双方同时到庭交换方式。对案情简单、证据单一的案件,可以采取送达的方式进行证据交换。

到庭交换证据由立案庭专门负责交换证据的法官(知识产权案件和涉外涉港澳台商事案件分别由民三庭、民四庭主审法官)主持到庭的当事人各方按原告、被告、第三人的顺序依次对相互交换的证据进行核对和签收,并记入证据交换笔录。在交换证据时,对当事人无异议的事实、证据应当记录在卷,庭审时可不再对此证据进行质证;对有异议的证据,按所要证明的法律事实分类记入证据交换笔录,并详细记明异议理由。通过证据交换,确定双方当事人争议的主要问题。证据交换笔录应经当事人签字认可。

审判庭设有法官助理的,也可由法官助理主持证据交换。

第十九条 当事人收到对方交换的证据后提出反驳并要求提交新证据的,应当即口头或书面向法院提出申请,并在7日内提出新证据。当事人若无新证据的,法院不再安排庭前交换证据;当事人若举出反驳对方新证据的,主持证据交换的法官应安排当事人在新指定的举证期限届满之日到庭进行证据交换,或直接送达给对方当事人。

第二十条 当事人在提交的所有证据材料按照第十八条和第十九条规定的程序进行完毕,庭前证据交换工作方告完成。

第二十一条 当事人虽在举证期限内向法院提交了有关证据,但未按照交换证据通知书规定日期前往法院参加庭前证据交换的,主持证据交换的法官应将缺席方提交的证据送达给到庭一方当事人。

第二十二条 因交换证据延误开庭日期的,主持交换证据的法官应通知案件审理流程管理机构重新安排开庭时间,并安排证据交换书记员重新送达开庭传票。

第二十三条 庭前证据交换完毕之日起三日内,主持证据交换的法官应指导书记员或由法官助理将已交换的证据按照原告、被告、第三人分别立卷,并将当事人确认的或有争议的证据分类整理和注明后连同案卷其他材料移送书记员处内勤组签收。未设书记员专门机构的,直接移送跟案书记员签收。

第二十四条 基层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开庭后又转为适用普通程序进行审理的,应告之双方当事人有无新的证据需要提交,并指定举证期限,补充新证据的举证期限不超过七日。如双方在举证期限内无补充新的证据,不再安排庭前交换证据,即可重新开庭作出裁决。如当事人补充提交新的证据,在重新开庭前应安排庭前交换证据。

第二十五条 下列证据为新的证据:

(一)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后新发现的证据;

(二)当事人经人民法院准许延期举证,但确因客观原因在延长的期限内仍无法提供的证据;

(三)因客观原因未能在准许的延长期限内提供且不审理该证据可能导致裁判明显不公的,其提供的证据可视为新的证据。

当事人按照前款规定提供新的证据,应当在一审开庭前或者开庭审理时提出。

一方当事人提出新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对方当事人在合理的期限内提出意见或举证。

第二十六条 当事人举证期限届满后提供的证据不是新的证据的,人民法院不予采纳。

第四章 调查取证与证据保全

第二十七条 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证据而申请人民法院调查取证的,不得迟于举证期限届满前七日。申请书应载明被调查人的姓名或者单位名称、住所等基本情况,申请的理由、取证的目的、证据线索、证据的内容和证明对象。

在证据交换或对方当事人提出新的证据时,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反驳证据确需申请法院调查取证的,应当即提出申请。

第二十八条 下列证据,当事人及诉讼代理人可以申请法院调查收集:

(一)申请调查收集的证据属于国家有关部门保存并须人民法院依职权调取的档案材料;

(二)因客观原因不能收集的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材料;

(三)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证据材料。

第二十九条 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由证据交换法官审查决定,由法官助理主持证据交换的,须报请主审法官审查决定。符合前条规定条件的,按该条规定进行调查取证;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应在接到当事人申请后三日内书面通知驳回申请。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在收到通知书的次日起三日内可以向受理申请的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一次。人民法院应在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5日内作出答复。

当事人申请评估、审计、鉴定的,应在举证期限内提出,由审理案件的独任法官或合议庭审查决定,并按有关规定办理。对双方已提交的证据仍按原定时间进行交换。评估、审计、鉴定报告由主审法官征求当事人意见或庭审质证。

经当事人申请法院调查收集的证据可以直接进入庭审,但应在开庭时质证;对未能调查收集到的证据,法院亦应及时告知当事人,并仍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第三十条 应当由当事人负举证责任的证据,法院不得代为调查收集。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互相矛盾,经过质证无法认定其效力的,法院可以依职权调查收集证据。

第三十一条 当事人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七十四条的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的,不得迟于举证期限届满前七日。

当事人在立案期间以及在举证期限内提出保全证据申请的,由立案庭(知识产权案件由民三庭,涉外涉港澳台案件由民四(庭)审查、裁定和执行。

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届满后提出保全证据申请的,须有证据证明其事后才发现有此证据。如此时证据交换尚未进行,证据保全按前款规定执行,如证据交换已完成,由主审法官提请合议庭审查、裁定和执行。

被法院裁定保全的证据,可直接进入庭审,但应在开庭时质证。

第五章 诉讼请求的固定和调解

第三十二条 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提出反诉的,应在举证期限届满前向受诉法院提出,超过举证期限要求变更诉讼请求或提起反诉的,法院不予受理。但当事人放弃部分诉讼请求或撤诉的除外。

基层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适用前款规定。

第三十三条 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主张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或者民事行为的效力与人民法院根据案件事实作出的认定不一致的,不受本规则第七条、第三十二条规定的限制,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当事人可以变更诉讼请求,并参照本规则第十一条的规定适当延长举证期限。

第三十四条 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或提起反诉的,对方当事人享有按第六条规定申请延长举证期限的权利。

因变更诉讼请求或反诉提交的证据应另行安排庭前证据交换。因此延误开庭日期的,由主持证据交换的法官通知案件审理流程管理机构重新安排开庭日期。

第三十五条 允许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和提起反诉的次数仅限为一次。

第三十六条 证据交换前或证据交换期间,双方当事人可自行和解撤诉或要求人民法院出具调解书;双方当事人表示愿意调解的,也可由证据交换法官主持调解,双方达成调解协议的,可不继续进行证据交换。在证据交换完毕时,主持

证据交换的法官应主持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由证据交换法官所在的合议庭成员署名并由审判长签发民事调解书;调解不成的,证据交换法官应安排书记员当即送达开庭传票,直接将案件移交给书记员处内勤组或跟案书记员,由主审法官按照原定开庭日期开庭审理。调解应遵照《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加强民商事案件调解工作的指导意见》执行。

第六章 当事人在二审、再审程序中举证的处理

第三十七条 在第二审程序中,当事人如果向法院提交新的证据旨在请求变更或撤销原审裁判的,必须在二审开庭前或开庭审理时提出,二审不需要开庭审理的,应当在二审到庭调查前或调查时提出。双方当事人对新证据应当进行质证。

二审程序中的新的证据包括:一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申请人民法院调查取证未获准许,二审法院经审查认为应当准许并依当事人申请调取的证据。

第三十八条 基层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案件未安排庭前交换证据,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的,二审法院可以违反法定程序为由裁定撤销原审判决,发回重审。

重审时应安排庭前交换证据。

第三十九条 一审判决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当事人以一审未安排庭前交换证据为由申请再审的,经审查认定一审按普通程序审理案件未安排庭前交换证据即作出裁决,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的,应按照审判监督程序予以再审。但未经以此证据和理由提出上诉即申请再审的除外。二审判决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当事人在二审期间未对一审法院适用普通程序但未安排庭前交换证据提出异议的,不得以一审法院未安排庭前交换证据为由申请再审。

第四十条 裁判生效后,对于当事人提出新的证据,申请推翻原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应当对其所提供的证据进行认真审查,如果确属以下情形之一的,可以依法进行再审:

(一)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确因客观原因无法举证,而向人民法院申请延期举证未获准许的;

(二)当事人经人民法院同意延期举证但确因客观原因仍未能举证的;

(三)当事人在原审已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人民法院未依职权进行调查取证,或者经人民法院调查取证仍未能调取证据的;

(四)原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

经查不属上述情形之一的,视为当事人已放弃举证权利,由其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第四十一条 由于当事人的原因未能在指定期限内举证,致使案件在二审或者再审期间因提出新的证据被发回重审或者改判的,原审裁判不属于错误裁判案件。一方当事人请求提出新的证据的另一方当事人负担由此增加的差旅、误工、证人出庭作证、诉讼等合理费用及由此扩大的直接损失,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二条 本规则于二00三年八月一日起施行。原《深圳市法院民商事纠纷案件庭前交换证据暂行规则》不再执行。本规则施行前受理的一审民商事纠纷案件不适用本规则。

第四十三条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不适用本规则。

第四十四条 本规则没有规定的或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相抵触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日本食品添加剂标示规则解析 篇6

日本厚生劳动省 (原厚生省) 从1991年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6,7,8,9,10], 规定无论使用天然的还是合成的食品添加剂, 必须全部标示在加工食品的包装物上, 供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参考。这里就日本食品添加剂的标示规则作一解析。

1 资料来源

日本资料来自日本食品添加剂标示实务[10]、日本食品卫生法实施省令[6,7,8,9]及日本福井县农林水产部《食品标示手册》[11]等, 中国资料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2760—2007《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4]、GB 7718—2004《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5]及其他文献[1,2,3]。

2 日本食品添加剂的标示原则

2.1 日本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畴与规格

依据日本在1947年制定的《食品卫生法》第2条第②款的规定, 将食品添加剂定义为在食品加工的过程中或以贮藏为目的所使用的添加物;它本身也可以作为食品, 但通常不直接食用;或虽然不作为食品的典型原料, 但是在食品的加工过程中或为了贮藏食品所必须使用的一种辅助原料。

2.1.1 日本规定的食品添加剂的种类

日本指定可作为食品添加剂的种类有349种, 包括通常存在于食品原料中, 但通过人工合成的添加剂40种、氨基酸类28种、维生素类28种、有机酸类33种、非食品的天然化合物18种、无机化合物80种及其它27种。还有指定以外的天然添加剂489种及一般既可作为食品, 同时也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的72种。从使用的目的来分类, 除香料、着色剂、甜味剂、抗氧化剂、增稠剂、调味剂、酸味剂、乳化剂、保存剂、酶和营养强化剂等而外, 还有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漂白剂、杀菌剂及盐酸和碳酸氢钠等无机化合物。

2.1.2 食品添加剂的法律规定

日本《食品卫生法》第7条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规格基准, 包括成分规格、贮藏规格、生产规格、使用规格和标示规格等等。除香料之外, 所有的食品添加剂都规定了添加量、定量分析方法、确认检验方法及纯度检查方法等相关的规定。

2.2 日本食品添加剂的标示原则

2.2.1 食品添加剂的标示方法

食品中所含有的所有添加剂必须全部标示在食品的包装物上, 包括349种指定的食品添加剂、指定以外的489种天然添加物和72种一般饮食添加物。

食品添加剂标示的方法有物质名标示、用途名并记、总括标示和免予标示等4种。

(1) 物质名称标示:

以食品添加剂的物质名称进行标示是最基本的原则。为了避免消费者的误解, 必须按照《指定食品添加剂》、《现有食品添加剂》、《指定以外的天然添加剂》和《一般饮食添加剂》表中列出的添加剂名称进行标示。

(2) 用途标示:

为了便于消费者的理解, 对于某些食品添加物也可以用其用途名称来标示。用途名称包括甜味剂、着色剂、保存剂、糊料、增稠剂、稳定剂、凝固剂、抗氧化剂、发色剂、膨化剂、漂白剂及抗菌剂等。譬如添加卡拉胶作为增稠作用时, 可用增稠剂名称来标示。

(3) 复合名称标示:

许多食品添加剂是多种物质的复合体, 在没有必要对其中的每一种成分都进行标示时可以用复合名称来标示。

(4) 免予标示:

免予标示的食品添加剂如一些加工辅助剂, 仅在食品的加工过程中使用, 加工成成品时又予以除去或消失的添加物。常见的加工辅助剂有消泡剂、沉淀剂、清澄剂、清洗剂、酶制剂、酶抑制剂、软化剂、凝集剂、变性剂和酵母等。或出于营养强化的目的添加的维生素、氨基酸、核酸和矿物质等, 天然的食品本来就含有这些成分, 也可以免予标示。

对于某些食品添加剂可以使用缩写名或略名。如某种酸和其盐同时添加时, 可在酸的名称后加括弧, 内注盐的金属名称。例:柠檬酸 (钠) 意味着同时添加了柠檬酸及柠檬酸钠。

2.2.2 被标示的水产对象食品

被标示的水产制品有鱼糜制品、水产冷冻食品、高温高压杀菌的软包装水产菜肴食品和水产休闲食品、水产罐头及由水产原料加工的调味品等加工食品。包装容器的表面积小于30 mm2或散卖的食品可以不标示。

2.2.3 标示的位置与字体的大小

必须使标示的内容在包装容器不开封的情况下清晰可见。小包装的食品又进行外包装时, 在外包装上也需要进行标示。当包装物的面积狭窄时, 字体不得小于7号字体。

2.3 日本鱼糜制品加工工艺与添加剂标示举例

2.3.1 加工概要

该产品用鲜鱼将鱼肉分离, 经水洗和脱水制成鱼糜, 后加入食盐、白糖、 (3) 氨基酸增味剂等搅拌、成型, 再经蒸汽加热和杀菌加工为成品。鱼肉水洗前pH值偏低, 需要加入 (7) 碳酸氢钠中和, 水洗的同时将碳酸氢钠除去。为防止鱼糜冷冻时蛋白质变性, 需要加入糖类, 包括 (9) 山梨醇与磷酸盐 (钠) 混合物添加剂。为改善鱼糜制品的品质, 尚需要加入 (4) 山梨醇、 (5) 磷酸盐 (钠) 及 (6) 增稠剂瓜尔豆胶。如为人造蟹肉等, 表面需要添加 (2) 色素。在高温季节加工为延长保质期, 需要添加 (1) 山梨酸 (钾) 防腐剂和喷雾 (8) 食用酒精消毒。鱼糜加工中加入添加剂的工艺流程如图1。

2.3.2 食品添加剂标示内容

(1) 防腐剂 (山梨酸及山梨酸钾) 、 (2) 色素 (红色素3号) 、 (3) 增味剂 (氨基酸等) 、 (4) 山梨醇、 (5) 磷酸盐 (钠) 、 (6) 增稠剂 (瓜尔豆胶) 。而碳酸氢钠、酒精、山梨糖醇和磷酸盐 (钠) 复合物可免予标示。

3 讨论

我国于2009年6月1日开始实施《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二条规定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应当明确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GB 7718—2004《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也强制性 (除5.3以外) 规定食品添加剂在内的食品配料须标示在食品标签上。若食品添加剂为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配料构成的复合食品添加剂, 可在配料清单中标示复合食品添加剂的名称, 再在其后括号内按加入量的递减顺序标示复合配料的原始配料名称;甜味剂、防腐剂、着色剂应标示具体名称, 其他食品添加剂可以按GB 2760—2007的规定标示名称。但是, GB 7718—2004只对应该标示的食品添加剂和复合食品添加剂作出了规定, 而对一些加工辅助剂是否需要标示未作明确规定, 给某些食品加工企业故意不标示提供了便利。日本的食品添加剂标示规则与我国的有所不同[12]。日本明确规定了加工辅助剂必须要在食品标签中作标示。

经全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定, 由卫生部批准实施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 2760—2007) 列出了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所有的品种名称及允许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 不在其中的一律不得使用。而日本的食品添加剂法规规定除须标示指定的食品添加剂外, 还规定了不能允许的品种。

此外, 日本仅就单纯食品添加剂的标示制定有专门的法律法规, 而我国则将食品添加剂的标示包括在食品标签通则内, 从而说明日本对食品添加剂标示规则的重视程度。

对于进口食品, 日本厚生劳动省每年修订食品卫生法项下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标准与规范。我国在《食品安全法》的第六十六条中规定, 进口的预包装食品应当有中文标签, 标签应当标明成分或者配料表, 但是其中是否包括食品添加剂没有明确。

规则解析 篇7

一、适用范围的完善

新制度第二条规定“本规则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适应范围由原来的“国有事业单位”改变为“事业单位”, 消除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影响, 并明确了公益服务性组织和社会团体、参公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适用问题以及事业单位执行企业财务制度的情况, 规范和完善了适用范围。

二、预算管理的完善

新制度第六条规定“事业单位预算是指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 “事业单位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第七条规定“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定额或者定项补助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财力可能, 结合事业特点、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事业单位收支及资产状况等确定。定额或者定项补助可以为零”。“非财政补助收入大于支出较多的事业单位, 可以实行收入上缴办法”。第十二条规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编制年度决算, 由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财政部门审批”。第十三条规定“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决算审核和分析, 保证决算数据的真实、准确, 规范决算管理工作”。这些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 结合事业单位情况, 增加了事业单位编制年度决算, 明确了定额或者定项补助可以为零, 非财政补助收入大于支出较多的事业单位可以实行收入上缴办法。

三、资产管理的完善

新制度第三十五条规定“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 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第三十六条规定“事业单位的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第三十九条规定“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以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 包括现金、各种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第四十条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 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 (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 , 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 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 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第四十二条规定“在建工程是指已经发生必要支出, 但尚未达到交付使用状态的建设工程”。“在建工程达到交付使用状态时, 应当按照规定办理工程竣工财务决算和资产交付使用”。第四十三条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为使用者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 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以及其他财产权利”。

新制度重新对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进行了界定, 并将在建工程从固定资产中分离为单独一类资产, 增加了建立资产管理制度和合理配置资产的要求。同时, 制度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现金及各种存款的内部管理制度, 对存货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清查盘点, 保证账实相符;对存货盘盈、盘亏应当及时处理;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对外投资;事业单位不得使用财政拨款及结余进行对外投资, 不得从事股票、期货、基金、企业债券等投资;事业单位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的, 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 合理确定资产价值;事业单位应当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资产共享、共用。

四、收入管理的完善

新制度第十四条规定“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第十五条规定“事业单位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 即事业单位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事业收入, 即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上级补助收入, 即事业单位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即事业单位附属独立核算单位按照有关规定上缴的收入;经营收入, 即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其他收入, 即本条上述规定范围以外的各项收入, 包括投资收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等”。第十六条规定“事业单位应当将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单位预算, 统一核算, 统一管理”。第十七条规定“事业单位对按照规定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 应当按照国库集中收缴的有关规定及时足额上缴, 不得隐瞒、滞留、截留、挪用和坐支”。新制度将事业单位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基本建设、社会保障、住房改革等财政拨款, 纳入财政补助收入范畴。

五、支出管理的完善

新制度第十八条规定“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第十九条规定“事业单位支出包括:事业支出, 即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经营支出, 即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即事业单位用财政补助收入之外的收入对附属单位补助发生的支出;上缴上级支出, 即事业单位按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的规定上缴上级单位的支出;其他支出, 即本条上述规定范围以外的各项支出, 包括利息支出、捐赠支出等”。第二十一条规定“事业单位的支出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及开支标准;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没有统一规定的, 由事业单位规定, 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事业单位的规定违反法律制度和国家政策的, 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当责令改正”。新制度增加了支出管理要求, 并且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应当将各项支出全部纳入单位预算, 建立健全支出管理制度;明确规定经营支出应当与经营收入配比。

六、结转和结余管理的完善

新制度第二十八条规定“结转和结余是指事业单位年度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结转资金是指当年预算已执行但未完成, 或者因故未执行, 下一年度需要按照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资金。结余资金是指当年预算工作目标已完成, 或者因故终止, 当年剩余的资金”。“经营收支结转和结余应当单独反映”。新制度规定“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的管理, 应当按照同级财政部门的规定执行”。改变了旧制度结余留用的做法。同时规定事业单位应当加强事业基金的管理, 遵循收支平衡的原则, 统筹安排、合理使用, 支出不得超出基金规模。

七、财务监督的完善

新制度的第五十八条规定“事业单位财务监督主要包括对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等的监督”。第五十九条“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应当实行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 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第六十条规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等监督制度, 依法公开财务信息”。以上规定明确了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的范围包括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等。强调了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 日常监督、专项监督相结合的财政监督方式;规定了事业单位建立完善内控制度、经济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等监督体系, 应当依法接受主管部门和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八、专用基金的完善

新制度第三十二条规定“专用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按照规定提取或者设置的有专门用途的资金”。“专用基金管理应当遵循先提后用、收支平衡、专款专用的原则, 支出不得超出基金规模”。第三十三条规定“专用基金包括:修购基金, 即按照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 并按照规定在相应的购置和修缮科目中列支 (各列50%) , 以及按照其他规定转入, 用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维修和购置的资金。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较少的事业单位可以不提取修购基金, 实行固定资产折旧的事业单位不提取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 即按照非财政拨款结余的一定比例提取以及按照其他规定提取转入, 用于单位职工的集体福利设施、集体福利待遇等的资金;其他基金, 即按照其他有关规定提取或者设置的专用资金”。新制度明确了各项基金的管理要求、提取比例和管理办法。

九、财务分析的完善

新制度明确了财务分析的内容和指标。第五十七条规定“财务分析的内容包括预算编制与执行、资产使用、收入支出状况等”。“财务分析的指标包括预算收入和支出完成率、人员支出与公用支出分别占事业支出的比率、人均基本支出、资产负债率等。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的业务特点增加财务分析指标”。具体规定了事业单位四大类财务分析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新制度规定的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指标具体包括:

1. 预算收入和支出完成率, 衡量事业单位收入和支出总预算及分项预算完成的程度。计算公式为:

预算收入完成率=年终执行数&#247; (年初预算数±年中预算调整数) ×100%, 其中:年终执行数不含上年结转和结余收入数;

预算支出完成率=年终执行数&#247; (年初预算数±年中预算调整数) ×100%, 其中:年终执行数不含上年结转和结余支出数。

2. 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率, 衡量事业单位事业支出结构。计算公式为:

人员支出比率=人员支出&#247;事业支出×100%;

公用支出比率=公用支出&#247;事业支出×100%。

3. 人均基本支出, 衡量事业单位按照实际在编人数平均的基本支出水平。计算公式为:

人均基本支出= (基本支出-离退休人员支出) &#247;实际在编人数。

4. 资产负债率, 衡量事业单位利用债权人提供资金开展

业务活动的能力, 以及反映债权人提供资金的安全保障程度。计算公式为: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247;资产总额×100%

十、其他方面的完善

一是核算基础的完善。第六十六条规定“行业特点突出, 需要制定行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 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根据本规则制定”。“部分行业根据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的需要, 可以在行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中引入权责发生制”。明确引入了权责发生制。二是成本核算的完善。第二十四条规定“事业单位应当加强经济核算, 可以根据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的实际需要, 实行内部成本核算办法”。三是明确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第二十五条规定“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等有关规定”。四是强调了绩效管理。第二十六条规定“事业单位应当加强支出的绩效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的有效性”。五是强化了原始凭证的合法性。第二十七条规定“事业单位应当依法加强各类票据管理, 确保票据来源合法、内容真实、使用正确, 不得使用虚假票据”。

参考文献

解析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协约性规则 篇8

一、协约性规则的种类与作用

所谓协约性规则主要是指高等教育协会组织在成立、发展和运作过程中,其成员通过共同协商、达成共识后所制定并且自愿遵守的各种规则的总称。它主要包括:协会组织建立伊始所制定的章程及细则,为某些教育活动所制定的政策、原则,就某一主题所提出的建议、倡导及声明,保证质量的评估标准,从业的道德规范和规则等。协约性规则是协会组织作为治理主体的产物,美国高等教育中拥有众多的协会,每个协会都有权建立自己的规则,因而美国高等教育的协约性规则多如牛毛。这些规则按照性质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入会标准

入会标准是最基本的协约性规则。在美国,高校或学院虽然是自愿加入协会组织,但有些协会组织并非任何高校或学院只要有意愿就可以加入的,这些协会组织会设定入会标准。比如认证协会制定的认证标准并据此对欲加入的院校进行评估认证,院校通过认证后才可成为其会员。美国有六大区域认证协会,各协会的入会标准虽然表述不同,但基本都涉及学校的目标任务、组织机构、治理、教学、教师、学生、财政以及其他资源管理等诸多方面。专业性认证组织的会员对象为大学内部的专业学院。这类协会建立专业教育的基本标准,对申请加入的专业学院进行评估,看其是否有资格开展相关的专业教育。入会标准实质上是高校或学院以遵守某些规则来换取成员身份的一种行为。入会标准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协会组织的发展而不断修改变动,但其在美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却是始终未变,那就是作为质量评估的重要工具,为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质量的保障、引导和提升做出贡献。

(二)职业规则

职业规则是针对个人的协约性规则,主要是指以个人为会员的职业性协会组织所制定的各种职业规范、标准的总称。职业规则可以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职业规范,主要涉及从业者在从事本职业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准则。如“美国大学教授协会”(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制定的《职业道德宣言》。该宣言规定了教授的一般性道德原则,指出从事学术职业的人应有特殊的责任,其中最主要的是“寻求和阐明他们所了解的真相”。为此,他们应该“提高学术能力,在运用、拓展和传播知识的过程中有义务履行批判性自律和判断”。[1]随后,宣言还列出了教授作为教师、同事、高校职工以及社区成员所应具备的一些基本道德品质。“美国大学教授协会”的这些职业道德规范超越了协会的组织边界,也得到会员以外教师的认可,在美国高等教育界有着较大的影响。另一类是最佳实践规则,即作为一位优秀的从业人员为更好的履行职责所必须遵守的规则。这类规则比上一类基本职业规范要求要高一些,目的是推广优秀的实践规则,让从业人员高标准地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从业水平。如上文提及的“全国学生事务管理人员协会”就制定了《学生事务优秀实践原则》,强调优秀的学生事务管理者应该“促使学生积极学习,帮助学生建立一致的道德和价值原则,努力提高学生学业成就和学校的绩效,有效利用资源达到学校目标”。[2]职业规则作为协会组织为其会员设立的准则,不但在其会员中起到了规范其职业行为,提高其从业能力的作用,而且会在整个行业建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价值观,树立良好的从业风尚,营造健康的职业舆论和氛围,从而减少职业不规范的行为,提高整个行业的从业水平。

(三)行业规则

行业规则是指为约束高等教育行业内各种活动所制定、长期以来得到高等教育界的普遍认同和广泛实施的基本规则。在许多情况下,行业规则约束的不仅仅是提出这些规则的协会会员,而且也包括整个高等教育行业,甚至有些原则已经上升为国家法律法规,因而这些规则在高等教育界乃至其他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行业规则中,最为重要的是有关学术自由和院校管理的原则。

1. 保护学术自由的规则

学术自由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价值观和历史传统。这方面的规则涉及到教师的基本权益,特别是教师的聘任制度,因而影响的范围比较广,受到的关注也非常广泛。在这方面制定规则最多、也最著名的协会组织就是“美国大学教授协会”。它在1915年建立的当年,就发表了一份原则宣言。这份宣言成为“美国学术自由的国家源头”,还奠定了一个“非常伟大的改革———终身教授制的基石”。[3]此后“美国大学教授协会”发表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的报告和声明,这其中最为著名的是《1940年关于学术自由和终身聘任制基本原则的声明》。该声明得到了“190个学术协会和教育组织的签名同意,成百上千所大学将其内容纳入教师规则和手册,甚至法院在处理相关纠纷时,也常常将该声明的原则的规定视作学术界的习惯法”。[4]1958年,“美国大学教援协会”出台了《1958年关于教师解聘程序性标准的声明》,1983年发表了《关于院校规范学术自由和终身聘任制的建议》等一系列文件。“美国大学教授协会”的这些重要文件在教师的雇用、解聘、评估等方面都为高校制定了一整套详细具体的规则和基本的标准。这些规则和标准的核心是保障学术自由这一高等教育行业公理的具体实施,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而这些文件常被称为“红皮书”。

2. 关于院校管理的规则

协会组织对院校内部的管理也十分关注,虽然它们并不直接涉入高校的内部管理,但却对一些高校管理中存在的普遍性的、共性的问题以报告、声明和建议的方式提出一些基本原则和建设性建议。如1988年,“美国大学联合会”等10余个组织联合大学制定并发布了《高校处理科研欺骗的政策和程序框架》。该框架认为大学而不是科研的资助者应该为其教职员的科研行为负责,为此,从事科研的高校不但有责任创造一个强调诚实的环境,而且还要制定政策和措施快速有效地处理科研欺骗的指控事件。该框架明确要求大学建立一套包括从开始质询、调查,再到申诉、审理以及最后的处罚等环节的行政程序,从而公平地处理科研欺骗的不良行为。这一框架具体细致,可操作性强,对减少大学科研中的不良行为,保证科研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行业规则是美国高等教育协约性规则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一类规则,这些规则约束着高校的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的各个具体层面,使高等教育整体能够在一定规则轨道上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协约性规则的必要性分析

协约性规则对高等教育来说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国家法律法规存在着缺陷和不足,仅仅依靠它们,不足以为高等教育构建一个正常健康的秩序,而协约性规则有着国家法律法规所不具备的优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家法律法规的不足。

(一)国家法律法规的缺陷和不足

国家法律法规是由国家权力机构制定并依靠强制力来实施的规则体系,其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存在着涵盖范围的限制。

即使是一个法制健全的国家,国家法律法规也不可能涵盖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对于高等教育来说,也是如此。国家法律法规只是对高等教育的某些最重要方面进行约束规范,而高等教育实践中还有许多方面,国家法律法规无法涉及或没必要涉及。即使在其涉及的方面,它有时也是宽泛的,不能细致到解决所有的问题和冲突。国家法律法规在涵盖范围上的这种有限性在高等教育的规则体系上留下一些空白领域,使得高等教育的某些层面无章可依,极易出现秩序失调的现象,从而引发一系列的连锁问题。

2. 存在着实施上的缺陷。

国家法律法规的实施依赖的是外部权威的强制性手段。如果高等教育所有活动都由国家法律法规约束,强制性手段就在高等教育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就会增加高等教育的趋同性,抑制高等教育的活力和创新性。另外,国家法律法规的实施主要是由高等教育外部的司法等强制性机构来进行。众所周知,高等教育实践活动是气象万千的,其所涉及的知识、文化背景也是十分专业化的,司法等强制性机构尽管有相关的专业人士进行协助,但这种协助难以使其全面地了解所涉及的高等教育文化的背景以及具体的运作机制。这样,国家法律法规实施的实际效果与其本意可能会相去甚远,这对于高等教育中矛盾和冲突的解决是十分不利的。

3. 存在着高成本的问题。

这里的成本包括国家为制定和实施法律法规所付出的时间、人力、财力等各个方面的成本。这首先是其制定需要一个固定的程序性过程,因而耗时长,涉及人员众多,需要较大的成本;其次是其实施要依靠国家权威的强制手段,需要庞大的司法等强制性机构进行协助,这样其实施的成本也是较大的;再次如果国家法律法规制定不当,其实施后所造成的损失将波及全国的高等教育,所耗费的成本更是巨大。

国家法律法规的缺陷和不足是其自身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因此,客观上,它迫切需要与之性质不同的规则对其进行补充,协约性规则就扮演了这种辅助补充的角色。

(二)协约性规则的优势

协约性规则是高等教育的内部规则,与外部的国家法律法规相比,协约性规则的主要特性表现为:其形成是共同协商的结果,具有私人性和自发性;其实施具有自愿性,不具有强制性;其惩罚不具备法律效应。协约性规则的这些特性使其在规范高等教育方面有着特殊的优势。这些优势主要表现为:

1. 协约性规则能够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自主性和自律性。

协约性规则的实质是高等教育各组成部分(高校、高校内的学院、教师和职员)通过集中协商,自觉签订的契约。它与高等教育的自主性是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协约性规则是以高等教育的自主权为先决条件,高等教育拥有了一定的自主权才能有组织地联合起来,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务,自己约束自己,由此才能产生协约性规则。而协约性规则的发展和实施又可以为高等教育提供一个相对较为宽松的自主空间以及发展反省能力和自律能力的平台,可以促进高等教育的自主和自律水准的提高。因此,可以说协约性规则是高等教育自觉性、自主性、自律性的集中体现和发展结果,同时也是自觉性、自主性、自律性的催化剂和推动力。

2. 协约性规则易于实施。

协约性规则是高等教育内部性规则,而并非外界强加给高等教育的。因此,协约性规则的生成过程就内在地包含了高等教育各群体的认同。这样,规则生成之后自然易于为高校、教职员和学生所接受,产生抵制的几率会减少许多,因而实施起来就比较容易一些。虽然这些规则的实施依赖的是自愿的原则,但由于协会内部会员集体舆论的存在,违反规则会给会员带来很大的舆论压力,同时会员遵守规则所获得的利益也会丧失,这个代价也是一般会员所不愿承受的。因此,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比,协约性规则实施起来也比较容易。

3. 协约性规则具体细化,涵盖范围广。

参与协约性规则制定过程的人员都是具备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知识的专业人士,而且他们在规则制定过程中又经过反复调查、研究和实践。因此,这些协约性规则更加具体细化,也更能体现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更有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由于美国高等教育协会组织已高度专门化,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几乎都有协会组织,这些协会的会员都会就本领域的问题制定协约性规则。因而,协约性规则数量繁多,涵盖范围十分广,远远超过了国家法律法规涉及的范围,达到了法律法规涉及不到的领域。

4. 协约性规则制定和实施的成本较低。

协约性规则在制定上只涉及协会组织的会员,所制定的规则是关于高等教育的具体方面,制定的成本相对来说比较低。而且,这些规则的实施主要依赖会员的认同和自愿遵守,无需国家机构涉入,因此协约性规则在实施上的成本也大大低于国家法律法规。

当然协约性规则也有着其自身的缺陷。这个缺陷在于其实施时主要依靠自愿,对违反规则者只能采取协商说服的方法,最多是取消会员资格或进行舆论谴责。因而,在一般情况下,对于那些情节严重、执迷不悟者,协约性规则的约束力就会受到很大的挑战。

三、建立协约性规则的基础条件

协约性规则有着独特的优势,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协约性规则是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高等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必要环节。协约性规则的建立需要一些基础条件,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公民的结社自由得到切实保障

结社是指人们为了某种共同目的组成一定的社会组织。结社自由是指“为追求文学艺术、科学文化、政治和社会的进步,自由组织社会团体进行活动的权利”。[5]结社自由作为现代社会中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使人们能够与他人联合起来,克服个体在能力、影响力等方面的局限,组织化和规模化地在社会中有效地提出并实施自己所倡导的主张,开展各种有益于组织成员和社会的活动。在美国,公民的结社自由得到了充分的保障。联邦宪法第一修正案的第三条规定:“国会不得在以下方面立法:即宗教建立,禁止宗教传播以及剥夺公民言论、出版自由、和平结社和向政府申冤请愿的自由。”[6]除了联邦宪法,各州的宪法也都赋予了公民结社自由的权利。比如:加利福尼亚州宪法第一条“权利宣言”的第三部分规定:“人民拥有命令其代表,向政府申冤,为共同利益自由集会协商的权利。”[7]宪法的这些规定在社会生活中是十分神圣的,任何力量,包括当权的个人、政党、政府都不能侵犯公民的这些宪法权利。正是在结社自由得到保证的前提下,高校以及高校中的学院、教师、职员乃至学生才能联合起来,就共同面对的问题进行协商,达成协议,从而形成成员们共同遵守的规则。

(二)高校自治水平较高

协约性规则是高等教育内部形成的一种非政府性质的规则,其大量的产生意味着高校具有较高的自治水平,因为高校只有拥有了一定的自治权,才能够在自身具体事务管理中具有较大的自主权,也才有权利对外结社并制定对自身有约束力的规则。美国的高校从起源上讲,继承了欧洲中世纪大学的自治传统和精神。建国后,美国的开国者们在制定宪法时,将管理教育的权力留给了各州政府。因此,联邦政府长期以来没有统管全国教育的内阁级教育部,这为高校自治留下了极大的空间。而各州政府在对高校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也为高校保留了一定的自治权。私立高校在各州都享有较大的自治权,它们只是在建立时要依照法律获得的许可,平时的运作都很少受到州政府的干涉,因而它们可以自主结社,并有权就相关问题与其他学校达成协议,制定并承诺遵守相关的规则。州立的高校虽然是公立高校,资金也主要来自州政府,但政府对其的管理更多着眼于绩效问责方面,而在高校内部具体的事务方面则较少干涉。因而,美国的州立大学和私立大学一样,也建立了民间性质的协会组织,并根据公立高等教育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制定自己的规则。可以说,高校具有较高的自治水平是建立协约性规则非常必要的条件。没有较高的自治水平,高校的一切都由政府出面进行管理,高校就没有权利,也没有必要进行集体协商,制定协约性规则了。

(三)高等教育人士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

建立协约性规则除了需要客观条件允许之外,还需要高等教育人士在主观上具有自主意识。在社会生活中,美国人一向具有联合起来自主管理的传统和意识,高等教育人士自然也不例外。美国许多高等教育协会组织的建立都源于一些有识之士对高等教育中的重大问题的关注以及对建立相应规则必要性的认识。比如1900年,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等5所大学的校长主动联合给其他9所大学的校长写信,邀请他们到芝加哥,对当时美国高等教育缺乏标准、声誉低下、无法获得欧洲同行认可等问题进行商讨。这次聚会后,这些大学联合成立了“美国大学联合会”。该协会后来制定了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一些基本标准,后又对大学进行质量认证。由此可见,美国高等教育人士的自主意识非常强。这种自主意识以知识分子的良知为基础,表现为有识之士敏锐的洞察力、正义的思想以及勇于振臂高呼、担当天下重任的责任感,同时还表现为众多追随者超越私利,服务公共事业的志愿主义精神。高等教育人士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自主意识才能制定出真正有权威性、影响深远的协约性规则,也才能引导高等教育踏上良性运作的轨道。

协约性规则在美国有着较悠久的发展历史,有些协约性规则的制定还早于国家法律法规,有些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历史传统的一部分,内化为高等教育的一种行业文化。可以说,协约性规则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它与国家法律法规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了美国高等教育的规则体系,共同维系着高等教育活动的正常秩序。

参考文献

[1]Statement on Professional Ethics[EB/OL].http://www.aaup.org/AAUP/pubsres/policydocs/contents/statementonprofes-sionalethics.htm.2010-03-30.

[2]Principles of Good Practice for Student Affairs[EB/OL].http://www.naspa.org/career/goodprac.cfm.1997-01-13/2009-05-22.

[3]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BriefFor Amicus Curiae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Professors In Support Of Respondents[EB/OL].http://www.aaup.org/Legal/cases/SolomonAmendmentAmicusBrief.pdf,2005-09-26.

[4]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BriefFor Amicus Curiae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Professors In Support Of Respondents[EB/OL].http://www.aaup.org/Legal/cases/SolomonAmendmentAmicusBrief.pdf,2005-09-26.

[5]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律辞典》编委会.法律辞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34.

[6]The USConstitution[DB/OL].http://caselaw.lp.findlaw.com/data/constitution/amendments.html.2005-11-17.

工程量计算规则中的辩证思想解析 篇9

关键词:工程量计算规则,辩证思维,解析

一、引言

1885年恩格斯曾远见卓识地指出:自然科学现在已发展到如此程度, 以致它再不能逃避辩证的综合了。[1]作为一种新型的综合思维方式, 即辩证思维方式, 不仅是研究自然科学, 而且也是研究社会科学的正确而有效的思维方式[2]。《建筑与装饰工程估价》课程是工程造价、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城乡规划等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大致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工程量计算规则”作为工程估价的重要依据,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 包括具体整体性、对立互补性和质量互变性等[2,3]。只有通过辩证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对其进行深入剖析[4], 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工程量计算规则, 进而掌握该课程的核心内容。本文仅以最新国家标准《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5] (GB 50854-2013) (以下简称《计算规范》) 为研究对象, 解析工程量计算规则中的辩证思想。

二、辩证思想解析

1. 具体整体性。

思维的具体整体性是相对于主客体具体认知关系的历时结构与共时结构而言的客观特性, 是对象整体连续运动在思维活动中的辩证投射[6]。整体性质是客观对象的基本属性之一, 因而要获得对研究客体的真理性认识, 思维就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对象, 着力于把握对象的总体演化与其系统的动态秩序[2]。就《计算规范》而言, 客体就是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 而主体就是《计算规范》的制订者和使用者。客体的整体性具有层次性, 一定层次的客体总是作为形式上、结构上的整体而存在于主体面前。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这一研究客体自然具有层次性。第一层是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其下划分为建筑工程和装饰工程;第三层划分为分部分项工程和措施项目, 前者是实体工程, 后者是为完成工程项目施工, 发生于该工程施工准备和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生活、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项目;第四层为具体的分部工程和措施项目, 其下还可划分为若干个分项或项目。各个层次内部各组成要素、部分、环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结为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客体的多层次的统一整体。

思维主体只有在对象与其他事物的关联及其内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中才能把握客体的具体整体性。反映在工程量计算规则中, 各项目 (对应预算定额的子目) 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内部诸条规则共同整合为该项目 (如平整场地) 的计算规则;各项目计算规则整合为分项工程 (如土方工程) 的计算规则集合;由此上溯到分部工程 (如土石方工程) 、建筑工程、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的计算规则集合。各层次的计算规则的整合, 不是规则简单的合并, 而是通过内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融合为一个包含内部矛盾的有机联系的整体。这个“整体”在实质上是有别于其他“整体”的, 反映在从上往下的各个层次上, 如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的计算规则就有别于市政工程或园林绿化工程的计算规则, 同理建筑工程相比于装饰工程、分部分项工程相比于措施项目等各层次的计算规则或计算规则集合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 这就是具体整体性思维在工程量计算规则中的表现。

2. 对立互补性。

辩证思维的基本任务就是达到对客观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具体同一性的认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根本的、核心的规律, 与之相应的对立互补性也自然成为辩证思维的根本的、核心的机理, 它在辩证思维模型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2]。思维的对立互补性是客观对象的对立统一结构在思维中的反映, 是以把握思维对象的对立统一为目标的思维过程。在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客体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的一系列对偶范畴体系, 如地上与地下、平面与立面、地基与墙体、墙面工程与隐蔽工程等。反映在《计算规范》中, 在各分部分项工程或措施项目的工程量计算规则中, 处处体现着对立互补性思想, 如“扣除”与“不扣除”、“增加”与“不增加”、“简”与“繁”、“粗”与“精”、“异”与“同”等各对矛盾的对立统一 (表1) 。

对立互补性首先表现在“简”与“繁”或“粗”与“精”的对立互补与和谐统一上。如在砌筑工程“实心砖墙”的工程量计算规则中, 列出了“扣除项目”、“不扣除项目”、“增加项目”和“不增加项目”。判断这些项目是否需要“扣除”或“增加”, 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某一条计算规则的单一性思考, 而是要从各条规则的对立统一中把握计算规则的本质属性。这里的“本质属性”就是实心砖墙的工程量, 它是按设计图示尺寸以体积计算的该分项工程的“实物数量”。这个“量”由国家相关标准确定, 与施工中所产生的“准确用量”相当, 但却并不是这个“准确用量”。因为要得到准确用量, 计算过程将变得很烦琐, 这就需要通过“扣除”、“不扣除”、“增加”、“不增加”这些项目, 来解决“简”与“繁”或“粗”与“精”的矛盾。按照“工程量计算规则”, 实心砖墙的工程量计算, 首先按图示墙体的长、宽、高尺寸计算出一个“量”, 但门窗洞口、嵌入墙内的圈梁等体积较大的“量”必须从中“扣除”, 而梁头、板头、砖墙内加固钢筋等体积较小的“量”就不用“扣除”;同样道理, 凸出墙面的砖垛也因体积较大需要并入墙体体积内计算 (此为“增加”项目) , 而凸出墙面的腰线、窗台线、虎头砖等则因体积较小就不用“增加”了。这样制订规则, 就较好地实现了规则运用的“简”与“繁”或“粗”与“精”的对立统一。

对立互补性还表现在“异”与“同”的对立互补与和谐统一上。墙、柱面装饰与隔断、幕墙工程中“墙面一般抹灰”的工程量计算规则, 与上例相似, 也是“抓大放小”, 较好地解决了上述两对矛盾。但与保温、隔热、防腐工程中“保温隔热墙面”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却不尽相同。如前者“门窗洞口和孔洞的侧壁及顶面不增加面积”, 而后者“门窗洞口侧壁以及与墙相连的柱, 并入保温墙体工程量内”, 即前者门窗洞口侧壁面积等为“不增加”项目, 而后者为“增加”项目。可见一般工程的工程量计算侧重于“简”, 而相对特殊的工程则侧重于“准”, 这种准确性的要求, 在“防腐面层”、“楼地面镶贴”、“墙面块料面层”等特殊工程的工程量计算规则中, 都有所体现。因此, 对于不同的分项工程, 因制订规则的侧重点不同, 导致看似相同的工程量, 表现出并不相同的计算结果。

反过来, 一些看似明显不同的工程量, 其计算规则却完全相同。如门窗工程中“木质门”和“木门框”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完全一样, 或以“樘”计量, 或以“平方米”计量, 二者呈现出相同的“量”;墙柱面装饰与隔断幕墙工程中“墙面一般抹灰”和“墙面勾缝”的工程量计算规则也完全相同, 均按设计图示尺寸以面积计算, “扣除”、“不扣除”、“增加”、“不增加”项目也无任何差别, 其计算结果也呈现出相同的“量”, 这也是“异”与“同”对立互补性的具体表现。

以上示例说明, “工程量计算规则”所确定的“工程量”, 与建筑与装饰工程中实际产生的“工程量”相比并非完全一致, 但此工程量却是工程造价的唯一依据。只有深入挖掘工程量计算规则的本质属性, 把握研究对象中的对立因素, 并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达成对研究对象的对立统一认识。

3. 质量互变性。

质量互变性即量变质变规律, 它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的特点, 从量变开始, 质变是量变的终结。任何事物都具有“质”和“量”这两种规定性。“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部的规定性, 把握质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起点;“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量化的规定性, 把握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体现, “度”是保持事物的稳定性的数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 超出“度”的范围, 事物就发生变化[7]。《计算规范》中的“度”就是分项工程性质变化的“临界点” (表2) 。

如在土石方工程“土方工程”的工程量计算规则中, ±300mm就是平整场地项目和一般土方项目的“临界点”。其实两者的主要工作内容皆为土方挖填, 并无本质区别, 但随着建筑物场地厚度的变化, 就实现了由一种土方工程项目 (平整场地) 向另一种土方工程项目 (一般土方) 的转变。前者在计量时按设计图示尺寸以建筑物首层建筑面积计算, 后者按设计图示尺寸以体积计算。在建筑工程预算时, 也需要套取不同分项工程的定额。

在砌筑工程“砖砌体”的工程量计算规则中, 当基础与墙身使用不同材料时, ±300mm又成为基础和墙身分界线的依据 (图1) 。若h≤300mm, 以两种材料的界线为分界线, 此时a图列项:毛石基础, 砖墙;b图列项:毛石基础, 砖墙。若h>300mm, 以设计室内地面为分界线, 此时a图列项:毛石基础, 砖基础, 砖墙;b图列项:毛石基础, 毛石墙 (勒脚) , 砖墙。也就是说以±300mm为临界点, a图中h段在300mm以内时为“砖墙”, 而在300mm以外时就划到“砖基础”的行列;同样道理, b图中h段在300mm以内时为“毛石基础”, 而在300mm以外时就变成了“毛石墙”, 两图中h段材料没有任何变化, 但随着高度的变化, 其性质也发生了变化, 充分反映出了辩证思维的质量互变性。

在现浇混凝土楼梯、木楼梯、楼 (地) 面砂浆防水 (防潮) 等项目的工程量计算规则中, 都存在这样的临界值, 或300mm, 或500mm, 该值的大或小是由工程本身性质决定的, 在此不做探讨, 只是想通过揭示工程量计算规则中的量变质变规律, 深刻领会“工程量”的实质, 它不是“工程”本身, 该“量”只能由工程量计算规则确定。

三、讨论

本文所探讨的辩证法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存在于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客体中的辩证法, 这属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辩证法的范畴;第二个层次是反映在工程量计算规则中的辩证法, 是思维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属于主观辩证法 (或称辩证思维、辩证思想) 的范畴, 其思维主体是工程量计算规则的制订者;第三个层次是指工程量计算规则的使用者所掌握的辩证法, 亦属主观辩证法的范畴。作者站在第三层次主体的角度, 力求通过辩证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对第二层次, 并透过它对第一层次的辩证思想进行挖掘, 以获得对这个对立统一的“计算规则”和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客体的整体性认识和把握。

辩证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领域[4]。辩证思维是一种世界观, 是以世间万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为基础而进行的对世界进一步的认识和感知、并在思考的过程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得到某种结论的一种思维。因世间万物之间是互相联系, 互相影响的, 所以辩证思维活动广泛存在, 在许多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都需要运用辩证思维[8]。本文只探讨工程量计算规则中的辩证思想, 是出于教学工作需要, 旨在为促进辩证思维的大众化、提升思维主体的综合素质, 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54.

[2]金顺福, 汪馥郁.辩证思维论[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6:1, 186-187, 207, 248.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46-47.

[4]冯国瑞.辩证思维及其当代意义[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0, (05) :53-58.

[5]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3.

[6]张则幸, 金顺福.略论辩证思维模型[J].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4, (02) :20-26.

[7]陈静.对质量互变规律的再认识[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1) :33-34.

上一篇:民族体裁下一篇:脑电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