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行为

2024-09-18

规则行为(通用10篇)

规则行为 篇1

1 LCS理论体系阐述

LCS系统是一个存在大量并行、消息传递以及基于规则的学习、进化系统,其系统核心是依据从环境实测的数据,经由信任分配与规则发现等机制予以分类、学习,最终总结出分类规则并优化其系统性能。LCS系统主要由三个子系统构成,分别为执行子系统、信用分配子系统与规则发现子系统。其中执行子系统负责进行系统与环境之间操作、互动的执行工作,信用分配子系统负责将环境消息分配、回报给各分类器做分类操作,并且通过作用器再将动作消息输出到环境之中,而规则发现子系统则使用其遗传算法来搜寻更为出色、优质的分类器,以提升学习分类器系统的整体性能与功用。LCS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LCS系统中分类器表述的是一种〈状态〉,而各〈动作〉则用二元组〈C,A〉做指代,其中每一个分类器均有一“强度(Strength)”的参数,以代表分类器在LCS系统中的具体作用,参数表示为Si(t),表明在时刻t中分类器i的实际强度数值。

LCS系统中输入、输出与回报的消息,指的是在字符集{0,1}中的有限长位串,其又细分为外部消息与内部消息。其中外部消息指的是与环境所直接联系、交互的消息类别,内部消息则指经分类器的动作生产,且不与环境做直接联系、交互的消息种类。

LCS系统的具体作用流程为:

1.1 由LCS系统执行子系统的检测器对环境输入做位串编码,使之形成环境消息,并将其存储在执行子系统的消息列表中。

1.2 将环境消息与执行子系统的分类器规则库中,分类器状态做适度匹配,其中匹配成功的分类器将构成匹配分类器集合。

1.3 所成功匹配的分类器依照自身t时刻的强度数值,进行投标竞争,中标分类器成为信用分配子系统中t时刻的激活分类器。所激活的分类器将能把其动作部分的消息,经由作用器向环境输出,所输出消息可为外部消息或内部消息。

1.4 把执行子系统中的消息列表予以清理,所在步骤(3)中所生成的是内部消息,则将内部消息与分类器规则库中的分类器做再度匹配,以生成新的成功匹配分类器,并再激活新的分类器。以此生成新的消息(无论外部消息或内部消息),通过此往复循环构成内部消息的循环链,直至最后所有激活分类器均声称外部消息。

1.5 使用桶队列算法对已激活的分类做回报的信用分配,若激活分类器生成的是外部消息,则其分类器获得环境回报。而若激活分类器生成的是内部消息,只有在下一个匹配、激活周期中,其余分类器匹配到该内部消息时方能获得环境回报。这两类激活分类器将在信用分配子系统中,分别使用“t时刻激活的分类器”与“t-1时刻激活的分类器”来加以分类归纳。

1.6 在LCS系统的执行子系统与信用分配子系统运转到一定间隔Tgen以后,使用基于遗传算法的规则发现子系统,对执行子系统中的分类器规则库做具体的遗传分类操作,从中选取优良的分类器作为父辈个体,完成搜寻优秀分类,提升LCS系统性能的任务。并且运用交叉变异等操作手段,生成新的分类器子个体,并将其重新纳入到分类器规则库之中。

1.7 加入新的分类器子个体到分类器规则库后,再重新由检测器对环境输入做位串编码,如此往复循环。

2 基于LCS规则发现与反馈机制的行为规则研究

规则发现与反馈机制是LCS系统中关键技术机制,其基于遗传算法对分类器规则库中分类器做运算分类,以搜寻出更为优异的分类器个体,从而提升整个LCS系统的整体性能与作用成效。同时使用规则发现与反馈机制,还能在信用分配的前提下,搜寻出更为优秀的分类器规则,避免单一匹配、激活机制造成的局部优化问题。

在理想状态下,运用规则发现机制发现新的规则,会比现有规则取得更优异的回报,即是做出正确的决定。而遗传算法则被用以实现这一功能目的,其也是遗传学习分类器系统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遗传算法的具体操作对象对一组规则集,并将规则集中的每一条规则,作为能解决问题的潜在解来对待。遗传算法来源于自然界学科中的自然选择理论,则对规则的操作演变进程类似于生物的自然进化过程:(1)编码指代基因型;(2)生成与基因组有关联的表现型规则;(3)对表现型规则的选取,依照优胜劣汰的准确,选取更加优良的个体并将其信息遗传给下一代;(4)运用遗传算子把基因组做转化以搜寻更为优秀的个体。

其中基因组的变化情形由两类遗传算子影响,分别为交叉算子与变异算子,而遗传算法中交叉运算就是交互两染色体的部分片段,进而形成新的两个个体,变异操作则是随机更改某一个体基因型中的部分元素,以变化出新个体。两类操作方式的选取标准依据适应度函数所生成的个体,适应度函数则是对某指定规则适应程度的具体量化标准。

LCS系统中的遗传算法使用分类器强度Si(t)作为适应度,其中交叉算子只在分类器状态部分做操作,而变异操作中,基因位“1”可适时变异为“0”或“#”以方便分类运算,而其余两个基因位的变异进程大致相同。同时因遗传算法在规则发现与反馈机制中,仅是起到搜寻、调整分类器规则库个体的作用。因此为确保基于遗传算法的规则发现,与反馈机制影响下的LCS系统稳定,将Tgen作为遗传算法启用的间隔周期限制,其指代两次遗传算法作用的时间间隔。一旦距离上次遗传算法调整分类器规则库的时间,超出Tgen的限制,则由LCS系统启用基于遗传算法的规则发现与反馈机制,进行相应的优秀分类器个体搜寻与变异操作工作。

为了避免在机制行为过程中不影响。破坏已存在或生成的优秀分类器个体,LCS系统一般会使用拥挤(Crowding)方案,将各个分类器子个体加入到设计的种群之中。所谓拥挤方案是将各种群划分为kcrowd个子种群,并从各个子种群中挑选出强度值最弱的一个分类器子个体,同时选取出kcrowd个分类器子个体,来与其子个体最为相似(即子个体间相同基因数量重合度最高)的分类器个体进行替换操作,这种应用新生种群优良个体替代旧有种群较弱分类器的方式,能有效减少对遗传算法对优良分类器个体的影响、破坏。LCS系统中遗传算法相较于传统遗传算法的优势在于,不能用新生的种群完全替代就有种群,而是采取将最弱个体进行替换的方式,以此避免破坏就有种群中的优秀个体。

3 结语

本对基于遗传算烦的学习分类系统(LCS)做理论结构与作用流程上的阐述分析,并对其系统下的规则发现与反馈机制做探讨研究,以探明其机制的具体行为规则与作用方式,希望通过对LCS系统与其具体机制的探究,为该领域对学习分类器系统算法与性能的研究提升,做出一定的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廖萍,沈佳杰,吴萍.遗传算法中基于规则的分类器编码长度研究[J].计算机工程,2013(11).

[2]王永新,王秋芬,梁道雷.一种高效LCS算法[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3(06).

[3]韩建光,惠晓峰,孙洁.遗传算法选择性集成多分类器的企业财务困境预测[J].系统工程,2010(08).

[4]王禾军,邓飞其,陈治明.基于混沌遗传算法的模糊LS-SVM分类器及其应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5).

[5]臧兆祥,李德华,王俊英.LCS在多步学习问题中的规则集压缩算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2).

规则行为 篇2

一、基本素质

1、诚实,有责任心和实干精神。

2、忠于企业,遵守纪律,勇于奉献。

3、精力充沛,作风严谨,富有创造性。

4、有经营头脑,有勤俭治家的思想。

5、有领导艺术和企业家的风貌。

6、善待员工,礼貌和气,做事宽宏大度。

二、职责要求

1、守时:有时间观念,提高办事效率。

2、自我设计:用合理、程序、计划的方式工作。

3、合作精神:精诚团结,密切配合,精诚协作。

5、接受领导:听从指挥,服从分配。

6、自律:加强自我修养,学会在任何情况下自我控制。

7、责任:有强烈的责任心、敬业精神,处处以公司的利益为重。

8、认真:办事踏实,细致,一丝不苟。

三、仪容,仪表

1、衣着穿戴要得体,时刻保持精神焕发。

2、女士头发梳理整齐,淡妆,男士要勤剪头发并梳理整齐,不留胡子。

3、皮鞋要经常擦净,保持光亮。

4、会客要礼貌自然,大方,亲切,面带微笑。

5、站立时应挺胸抬头,眼平视,两臂自然放下,保持体态的优美。

6、坐姿要端正,腰部挺起,双肩放平,自然放松,双膝并拢,双手自然放在双膝之上。

7、走路要轻,不能影响他人工作。

8、注意工作环境的卫生。

四、礼节,礼貌

1、用语: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早晨好,劳驾,借光,没关系,打扰您了,慢走,好走,接电话时语气要柔和友好,先说您好,再报酒店名称,然后再问对方找谁。

2、礼节:来客人时,应站立迎接,与客人谈话时,要注意对方,表情自然,保持微笑。开会时,要集中精力,发言时要讲究顺序,不得随便打断他人讲话,说话语气要轻柔、平和,别人讲话时不能伸懒腰,打哈欠,玩东西,谈话时不要涉及对方不愿谈的内容或隐私,不要以长官的口气训人。

3、奉茶时要用双手,轻轻放在客人面前,要讲礼貌。

4、幽默内容要健康,自然得体,语气优雅,恰到好处,增加趣味性,不易开不礼貌的玩笑。

五、纪律

1、按时参加酒店的活动,遇事向有关人员请假。

2、不许在公共场所吸烟,乱扔东西。

3、不准工作时嚼口香糖或其他零食。

4、不准在工作时间闲谈、聊天或诋毁他人。

5、采购物品时,不许参加客人宴请,不许接收礼品,要维护酒店形象。

6、不准随地叶痰或当班时挖鼻、掏耳、剔牙。

7、不准阿谀奉承互相吹捧。

8、不准做有损他人或公司形象的事。

六、管理风范

1、管理人员要首先树立良好的形象,工作时相互支持,朴素勉励,发挥忠诚合作精神。

2、“没有幸福快乐的服务员,就没有幸福快乐的顾客”。管理人员应把情感管理视为中国酒店管理之魂。

3、现代企业管理实践昭示:在管理人员心目中,要有员工第一的思想。这样在员工心目中,才能树立起客人第一的观念。谁赢得员工的心,谁就在管理人员中是一个成功者。

规则行为 篇3

一、培养幼儿安全意识是顺利进行各项活动的有效保障

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保教工作的重中之重,3—6岁的幼儿正是身心发育的阶段,而且这一阶段的孩子好奇心特别强,对任何事物都想看一看、摸一摸,身體的协调性比较差,常常不能预见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如:有一天中午,孩子们吃完午餐准备睡觉,睡觉前我跟以往一样,给孩子们讲故事,孩子们都很安静地听着,突然寝室里传来一阵紧张急促的孩子哭声,一看是啊玮小朋友躺在床上哭着,我赶忙问:“出了什么事?”他说鼻子里有东西……后来经过园医的处理,把异物取出,再跟孩子一起讨论事情的严重性,通过这件事情,让幼儿懂得不带珠子、小刀等危险物品来幼儿园玩,特别是在午睡,不把玩具和物品带到床上去玩,教师和家长都要经常督促检查孩子的书包;现实生活中,每个孩子身边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各种安全隐患,而且这些意外事故的发生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如:孩子在户外活动玩一些运动器材,老师怕孩子出现一些安全事故,就会一直限制孩子的一些活动,从而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然而健康与安全不能被动的等待给予,而应该让孩子主动地获得,“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消极的保护变成积极的防护,提高安全意识让幼儿学会区分什么是安全,什么是危险,这样才能使幼儿在活动中避免伤害,顺利进行各项活动,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增强幼儿安全意识,是幼儿园实施各项活动的有效保障。

二、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幼儿提高安全意识,培养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日常活动中,幼儿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的现象,如:上下楼梯时互相推挤,喝水时不排队,上厕所争先恐后,同伴间争抢玩具,在教室内奔跑等。存在安全隐患,因此,要把安全知识融入在一日活动中,通过各种不同的教学和方法,积极引导幼儿提高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一)通过游戏教学法,让孩子在玩中学,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行为规则意识的培养

安全和行为规则是相辅相成的,幼儿能够遵守规则,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安全隐患也就少了很多,针对孩子天生就喜欢玩游戏这一个特点,把一些安全知识通过游戏形式传授于孩子,孩子玩得开心,接受得也快。如:在《找家》游戏中,让孩子知道走失了怎么办?从而记住父母的姓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在《我一个人在家》的游戏中,让孩子知道不给陌生人开门也不跟陌生人走,一个人在家不玩危险物品,如:电、火,不爬高,更不爬到窗台上观看等。如:小班孩子刚来幼儿园,不会排队,我设计了《开火车》的游戏,跟着儿歌的节奏模仿小火车声音,一个跟着一个走,遵守交通规则,不会出现你推我挤,到处乱跑的现象,在游戏中孩子们玩得特别开心,又学会了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如:让孩子学会排队洗手,我设计了《小汽车加油》的游戏,创设了一个情境,汽车没有油了,要去加油,然后让孩子一个跟着一个模仿开车的动作,嘴里还不停发出叭叭叭汽车的声音,然后开车到洗手间去洗手,孩子们会遵守规则排好队去洗手,避免孩子争抢水龙头,而滑倒摔跤的现象,降低不安全的隐患,孩子们开心又学会了遵守规则。

(二)根据班级情况自定规则,让幼儿自觉地养成安全行为习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因此,在引导幼儿提高安全意识和养成规则行为习惯的同时,教师应该更加强调发展幼儿的自主意识的重要性。

孩子的一日活动中,老师根据自己班级实际情况大胆放手,以尊重为原则,以引导为手段,允许幼儿自己去思考规则和要求。特别是大班的孩子,他们的自主性很强,可以让孩子自己来制定班级规则,谁违反了,要承担一定的后果。如:我班的孩子,其中有一位特别的调皮,总是会做出一些老师意想不到的危险动作,记得有一次,孩子们要进行午睡,大家都在整理,邓晗小朋友突然爬上了窗台,跳下来,当我看到这一幕,我的心都跳到了心口上,当老师制止了这个危险动作,她又在床上玩具柜上跳来跳去,还大声地尖叫,在这一个情形下,我让所有的孩子都停下来,抓住时机,组织幼儿一起讨论这种现象:“这个时间,小朋友应该要做什么?如果不遵守,影响了整个班级的秩序,而且这样做很容易出现什么问题?”通过讨论,大家一致决定取消违约者自由活动的项目。因此,那天下午的户外活动滑滑梯,是她最喜欢玩的,但因为她犯了规,只能无奈地看着同伴们愉快的游戏。这一件事情后,她都能自觉地遵守班级制定的规则,因为规则是孩子自己制定的,所以孩子们都会自觉地遵守,班级的秩序井然有序,减少了安全隐患的现象。

(三)结合园内的安全月主题活动和图标暗示,帮助幼儿理解和遵守安全规则

《纲要》指出,在共同的生活活动中,老师要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安全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保护能力是相结合的,我园每月都有一次的突发事件安全逃生的演习,针对地震、火灾的现象,很真实地演习,孩子们在这逃生的演习中,学到了自我保护的能力和逃生的能力,认识安全通道,知道发生火灾时,要捂着嘴和鼻子,弯着腰逃跑,知道火警的电话号码等,结合班上一些安全隐患贴上安全标志,通过让幼儿观察、模仿、暗示等途径去刺激幼儿作出相应的反应,从而抑制其不良行为,促使幼儿在不断的操作中形成自律,如:在上下楼梯时,如果让幼儿自由上下,往往会出现“一窝蜂”现象——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如果在阶梯上用小脚印明确地标出靠右上下楼梯,小朋友在上下楼时用自己的小脚去对应着阶梯上的图案,就能明了自己有没有走错,从而形成有序的规则。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规则 篇4

一、让孩子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发挥主人翁作用,促进规则的完整性。

《新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教育家皮亚杰认为,幼儿阶段儿童的道德和规则是他律的,这并不完全符合幼儿的现实生活。在幼儿园,任何一个教育活动或是游戏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孩子这一主体,规则的制定也是如此。例如,在开展区域游戏中,让孩子自己商定娃娃家几个人,银行几个人,菜场几个人,等等,根据各个游戏区的场地大小,规定某游戏区的人员数。并且,老师可以根据幼儿自己制定出来的人员规定,在相应的游戏区贴上标记。事实证明,这样做不但有利于孩子对规则的认识与理解,而且能提高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增强主人翁意识,有助于孩子的遵守与执行。

二、帮助幼儿学会自我约束,赋予幼儿权力制约违规。

从年龄特点分析,结合幼儿行为习惯来考虑,我班幼儿正处于培养坚持性与自制力的关键期,也具备了制约自己、劝阻他人的能力。因此,在班中设立了“值日生”和“小老师”。如“值日生”负责检查小朋友的纪律及幼儿的日常生活情况;“小老师”负责检查幼儿完成任务情况,这样做的目的是调动幼儿积极性,让幼儿体会到规则的重要性,提高自觉遵守能力。

我还在区域活动中安排了小检查员的角色,让他们来限制娃娃家的购买量,以及监督各个游戏区的整洁情况。负责监督各个游戏区幼儿的活动,有权对有违规行为的幼儿说“不”。有时也让那些常犯规的幼儿当检查员。如,臣臣小朋友,他聪明伶俐,但上课时常插嘴,还要和同桌讲话,于是我请他做纪律检查员,专门负责对班中幼儿的纪律行为进行检查。这样一来,他在认真监督别人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改掉了插嘴、说话的习惯。

三、抓住机会进行规则训练。

这种机会是在特定条件与环境中生成的。例如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喝水、端饭都需要排队,不能插队;吃饭的时候,不把米饭弄得满桌满地都是;上下楼梯时都要靠右边走,人多的时候要排队走;走路走楼梯时不讲话,眼睛看前面,小手不放在口袋里,等等。在教学活动中,也要时刻引导幼儿遵守规则。如上课时不能随便和同伴讲话,要遵守课堂纪律。如在进行音乐游戏《水族馆》时,在孩子学小鱼的时候,为了让孩子能不发出声音,可以说:“小鱼游的时候是没有声音的。”这样孩子们就会知道,小鱼游的时候不发出声音。又如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画画的时候要注意安静,可以引导幼儿说:“颜色宝宝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下才会更加的漂亮。”在制作剪贴画或者是蛋壳画时,为了不让蛋壳弄得满地都是,可以对幼儿说:“蛋壳宝宝喜欢在桌子上聚集在一起,它们不喜欢被扔到地上。”等等。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引导可以使幼儿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从而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四、体验后果,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

体验后果是培养孩子规则意识过程中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它能帮助孩子内化规则,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儿童在探索事物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破坏性行为,对于这些行为,成年人不要过多地去责备他们,只须利用他的行为所产生的自然后果来惩罚他就可以了。

在每个班里,总有那么几个孩子,常常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而故意破坏,在别的小朋友的画纸上乱涂乱画,或者把别的小朋友搭好的积木弄坏,又或者队伍不排好,在后面捣乱。比如我班的舟舟小朋友平时一直不排好队,每次别的小朋友都排好队了,就他还在后面玩。一次,我特地在别的小朋友开始玩游戏时让他坐到旁边不允许他玩,同时告诉他原因。在他一再的恳求和保证下我再次让他玩游戏,之后他学会了自我控制,每次排队的时候都能速度很快地排好队。通过这次的教训,舟舟体验到遵守游戏规则的重要。

平时在组织活动前,我都与小朋友讲好规则,在确定了活动规则后,如有违反则将受到自然后果的惩罚,如饭后在走廊看书的小朋友如果跑到游戏区玩游戏,那么下一次游戏区的游戏就不让他参加了;又如,有的小朋友图省力,在需要搬小椅子的时候拖椅子,那就不要让他搬椅子出去,而让他一直坐在原来的地方不动。当然这个违规条例也是与幼儿一起制定共同执行的,且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目的是让孩子逐渐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更重要的是学会自我管理,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

五、活动后规则的反馈评价对幼儿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幼儿学习活动的种种反馈信息,不仅对幼儿活动方式有改进和调节作用,而且能激起幼儿再学习的愿望和需要。在反馈评价中,讨论和分析可以让幼儿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和同伴遵守规则的情况,知道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进一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提高规则意识。评价的方法很多,可以采用集体评价法。让幼儿在集体交流、讨论中反馈活动信息,评价活动情况。例如:在晨间桌面游戏结束后,让孩子们自己说一说哪一组声音最小,哪一组的积木没有掉在地上,哪一组最团结,没有发生争吵。在评选中,还可以让幼儿感受到通过努力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但可以激励幼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自制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规则意识,而且可以培养集体荣誉感,提高合作的意识。又如,对个别幼儿的评价,通过对某一幼儿的好行为进行表扬和鼓励,可以进一步强化该幼儿的这一好行为,同时还为其他幼儿学习、模仿提供了榜样。如在一次晨间桌面游戏时,我因为星星小朋友看到旁边一组的一块积木掉在了地上,他就顺手捡了起来而表扬了他,在后面几天里都出现了小朋友看到玩具掉地上就顺手把它捡起来的现象;通过对某一不良行为的讨论和分析,可以帮助幼儿认识问题,以免再犯类似的错误。在集体评价的基础上还可以采取小组评价、个别谈话等评价方法。例如:有的孩子规则意识特别差,还经常影响别人。教师就可以采用个别谈话法帮助他提高规则意识。教师要善于发现他的优点及细微进步,指出他的不足之处,鼓励他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争取进步。

规则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的方方面面,并随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在教育教学的效率、在立竿见影的效果上远远不如其他领域的教学,但生活本身又有另外的特点来弥补它的缺憾,可借助日常生活的不断重复性,进行长期的规划,作一贯的坚持。有这样一句名言:“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这就说明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很必要的。教师不仅要规范幼儿的行为,而且要让幼儿懂得生活在集体中“规则”、“制度”建立的重要性。它将对幼儿适应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总而言之,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在短期时间内完成并见效的。它需要教育工作者平时做个有心人,对幼儿进行随机渗透,日积月累,这样才能巩固效果。

摘要: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是儿童成长为社会人必须面临的众多规则适应中最初的适应, 规则是保证幼儿愉快生活、交往、学习的前提。文章主要阐述了培养学前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规则的几个方面:让孩子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发挥主人翁作用, 促进规则的完整性;帮助幼儿学习自我约束, 赋予幼儿权力制约违规, 抓住机会进行规则训练;帮助幼儿认识到后果, 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

关键词:幼儿,行为规则,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规则行为 篇5

(2014年12月5日第八届安徽律协常务理事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2017年12月11日第九届安徽律协常务理事会第六次

会议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维护全省律师和律师事务所执业秩序,保障律师协会会员(包括个人会员和团体会员,下称会员)依法执业权利,规范律师协会对违规会员的调查处分行为,维护律师良好的职业形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安徽省律师协会章程》、中华全国律协《律师协会会员违规行为处分规则》,结合我省律师执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省律师协会对本会个人会员和团体会员的违规行为的查处适用本规则。

市律师协会处理会员违规行为遵照本规则执行。

第三条

本规则所称违规行为是指会员在执行律师职务过程中或者在处理与执行律师职务行为有关的事务过程中发生的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律师协会制定的各项行业规范、律师行业公认的行为准则的行为,以及会员在非执行律师职务时的严重损害律师行业形象违背品行良好等律师执业基本条件的不适当行为。

第四条

本规则所称投诉是指向律师协会反映会员涉嫌违规行为的控诉、举报、检举等。

凡因会员的违规行为向纪律委员会投诉的人在本规则中统

称为投诉人。自然人、法人以及非法人组织,包括但不限于会员的委托人、当事人、客户以及对方当事人,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和其它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会员所在律师事务所的工作人员,以及律师协会的其他会员,均可以成为投诉人。

第五条

律师协会对会员的调查处理,应以《律师法》及与律师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行业规范为准绳,以事实为根据,坚持教育与处分相结合,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

第六条

调查处理被投诉会员违规行为时,应维护投诉人和被投诉会员的合法权利,对确有违规行为的会员依法严肃处理,对投诉不实的以书面方式告知投诉人。对利用投诉打击报复律师的行为予以严格禁止,对缠诉的行为和诬告、陷害会员的行为及时移送有关机关处理,防止和杜绝恶意投诉事件对会员权益的侵害。

第七条

在调查处理会员违规案件过程中,被投诉会员或违规会员和其所在律师事务所、其他与案件相关的会员应当予以配合;对拒不配合、抵制和阻挠纪律委员会调查处理工作的会员,确需给予处分的由纪律委员会给予处分。

第八条

被投诉的个人会员和其所在律师事务所应积极化解投诉,妥善处理与投诉人的矛盾。

第二章 组织机构与职责

第九条

省律师协会纪律委员会负责对全省会员违规行为查处工作的指导与监督,并按本规则的规定对会员进行查处。

省律师协会纪律委员会委员由具有八年以上执业经历和相

关工作经验,或者具有律师行业管理经验并熟悉律师行业情况的人员组成。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聘请相关领域的法律专家担任顾问。

第十条

纪律委员会根据工作需要,聘请调查专员若干名。调查专员根据指派专司会员违规行为的调查职责。

第十一条

纪律委员会履行下列与查处会员违规行为相关的职责:

(一)对会员职业道德、执业纪律进行宣传教育;

(二)对会员遵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提出制定有关职业道德、执业纪律规范的建议,草拟规范草案;

(四)对会员违规行为进行查处;

(五)指导市律师协会纪律委员会开展工作,相互沟通信息;

(六)建议司法行政部门对违规违纪情节严重的会员给予行政处罚;

(七)常务理事会授予的其他职责。

第十二条

纪律委员会日常工作机构为设在律师协会的投诉受理查处中心。投诉受理查处中心负责纪律委员会的日常管理和投诉案件调查的组织协调等工作。

第十三条

投诉受理查处中心负责以下与查处会员违规行为相关的工作:

(一)接待投诉或者受理有关部门移送的投诉案件;

(二)对投诉案件或其他违规行为案件决定受理或不受理,决定立案或不立案;

(三)指定调查人员对受理的案件进行调查或者移交有管辖权的律师协会查处,催办、督办有关投诉案件;

(四)向有关单位和人员发出通知,协助调查专员开展调查工作;

(五)审查调查报告;

(六)组织召开听证会,组织准备纪律委员会工作会议;

(七)制作纪律委员会会议记录,评审记录;

(八)执行纪律委员会决议,制作、送达处分决定书、复查决定书及有关文书;

(九)制作并管理会员违规案件的档案;

(十)组织警示谈话;

(十一)制作、发出督促整改函,并督促落实;

(十二)办理与查处会员违规行为工作相关的其他事项。

第三章 处分的种类、适用和管辖

第十四条 律师协会对会员违规行为作出的行业处分种类有:

(一)训诫;

(二)警告;

(三)通报批评;

(四)公开谴责;

(五)中止会员权利一个月以上一年以下;

(六)取消会员资格。

处分种类的具体适用,依据全国律协的规定执行。第十五条 律师协会认为会员违规行为需由司法行政机关给予行政处罚的,应及时提请司法行政机关调查处理。

对司法行政机关委托办理的投诉案件,要认真做好调查等工作,认为构成行政处罚的要按照程序做好移交工作,对司法行政机关提出书面处罚建议,确保案件的及时处理。对司法行政机关吊销律师执业证书或律师事务所执业证的,纪律委员会要积极配合处罚决定的实施。

第十六条 会员执业证书被吊销决定已生效的,律师协会应当取消其会员资格。

第十七条

纪律委员会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会员,可以从轻、减轻或免予处分:

(一)初次违规并且情节轻微的;

(二)过失违规且积极配合调查的;

(三)主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发生违规结果或减小违规后果的;

(四)被投诉会员采取积极补救措施,投诉人予以谅解,并经投诉受理查处中心认可的;

(五)主动承认违规事项并积极改正的。

第十八条

纪律委员会对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会员,应当从重处分:

(一)曾因违规行为受到行业处分或受到司法行政部门行政处罚的;

(二)违规行为情节严重或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逃避、抵制和阻挠调查的;

(四)对投诉人、证人、纪律委员会工作人员、调查专员、听证员等有关人员打击报复的。

第十九条

下列案件由省律师协会管辖:

(一)对省直律师事务所及其执业律师违规行为的查处案件;

(二)司法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和省司法厅批转的投诉案件,或者省级以上有关单位移送的案件;

(三)在省内有重大影响的会员违规案件;

(四)可能会给予取消会员资格处分的案件;

(五)省律师协会认为应当由本协会管辖的其他案件。

省律师协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指定市律师协会办理具体案件。

对市律师协会调查的会员违规案件,省律师协会认为确有必要的,可以要求市律师协会报告调查结果,由省律师协会纪律委员会作出处理决定。

第二十条

被投诉会员已经转至本省其他地区律师事务所或省直所执业的,由被投诉会员现执业地律师协会负责调查处理,原执业地律师协会应当予以配合。

第二十一条 地方律师协会之间因受理权限发生争议的,由争议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报请共同的上一级律师协会指定管辖。

第四章 投诉与受理

第二十二条

凡有证据证明受到本会会员的违规行为侵害的人,或者虽未受到违规行为的侵害,但有证据证明会员的执业行为违反了法律法规、行业规范或相关规定的人,均有权向省律师协会进行投诉。

第二十三条

投诉人可以采用信函、传真、电话、直接来访、登录网上受理平台等方式向律协进行投诉、举报,也可以书面委托他人代为向律协进行投诉、举报。

投诉人正式投诉,应提交书面的投诉书及相关的证据材料一式三份,并注明投诉人的身份情况和联系方式。否则,省律师协会暂不受理,待投诉人补正后再予受理。

投诉受理查处中心负责接待投诉,受理案件,并公布投诉电话。

第二十四条

对于没有投诉人投诉的会员违规行为,律师协会可以主动调查并作出处分决定。

第二十五条

接待投诉的人员应当在接待投诉中告知投诉人以下事项:

(一)本协会处理投诉的机构及其职责;

(二)投诉人应提交的材料、证据;

(三)纪律委员会可以作出的处分;

(四)投诉人应如实反映投诉情况。

第二十六条

投诉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投诉人身份真实;

(二)有明确的被投诉会员;

(三)有基本的投诉事实、理由、相应的证据材料和具体的

投诉请求;

(四)被投诉人属于省律师协会会员。

第二十七条

下列案件不予受理:

(一)匿名投诉或者投诉人身份无法核实的;

(二)案件仍在诉讼中或双方已就投诉问题进入仲裁、司法程序的;

(三)不能提供相关证据材料或者证据材料不足的;

(四)提供的证据材料与投诉事实之间没有必然或直接联系的;

(五)虽有违法、违纪事实,但不属于投诉受理查处中心受理范围的;

(六)对律师协会已经处理过的违规行为,没有新的事由和证据而重复投诉的;

(七)其它不予受理的情形。

匿名投诉或者投诉人身份虽无法核实,但其投诉内容详细、附有相应证据,且被投诉会员有可能受到行业处分的,投诉受理查处中心可以决定予以受理。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省司法厅批转的匿名投诉案件和其他单位移送的匿名投诉案件不属于本条第一款第一项中的匿名投诉。

第二十八条

投诉受理查处中心就投诉案件进行查处需要向投诉人了解、核实相关情况,因投诉人原因六个月内无法联系的,经联系人员书面说明并经投诉受理查处中心审查,可以结案;但现有证据足以认定被投诉会员存在违规情形的,可以进行处分。

第二十九条

投诉受理查处中心工作人员处理投诉时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一)对到本协会当面投诉的,要认真审查投诉材料,了解投诉情况。对材料不齐全的,要求投诉人补充相关材料。对不属于省律师协会直接管理的会员投诉的,告知去所属律协投诉,投诉人坚持要向省律师协会投诉并符合本规则第二十六条规定且提供充分证据的,可以受理;

(二)对信函投诉的,应当认真做好审查、保管工作。需要补充材料的,与投诉人取得联系,并告知受理条件,要其补齐相关材料;

(三)对电话投诉的,应耐心接听,做好笔录,并告知受理条件,要求其提交书面投诉书等有关材料。

第五章 立案和调查

第三十条

投诉受理查处中心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对会员的违规行为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

第三十一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立案:

(一)不属于本协会管辖范围的;

(二)投诉人撤回投诉的;

(三)被投诉会员死亡或注销的;

(四)超过处分时效的;

(五)其它不应立案的情形。

第三十二条 对不予立案的,律师协会应当在纪律委员会决定作出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向投诉人书面说明不予立案的理由,但匿名投诉的除外。需由司法行政机关或者其他律师协会处理的投诉案件,律师协会应当制作转移处理书,随投诉资料移送有管辖权的部门,并告知投诉人。

第三十三条

对于已立案的会员违规案件,投诉受理查处中心做以下工作:

(一)在立案后的十个工作日内向投诉人、被投诉人发出立案通知书,该通知应要求被投诉人在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书面申辩;

(二)根据案件需要,要求被投诉人和其所在律师事务所在申辩期限内提交该会员所承办案件卷宗等书面材料,并可要求律师事务所就该会员违规案件提出书面意见;

(三)要求被投诉人提供与投诉案件相关的证据材料;

(四)要求投诉人在规定期限内提供具体的事实和相关的证据材料;

以上要求提供的申辩及证据材料逾期不予提供的视为放弃主张权利,由被投诉人、投诉人自行承担不利后果。

第三十四条

经初查符合立案条件的案件,投诉受理查处中心应当在立案后的十个工作日内指定调查专员组成调查组,并向调查专员下发《工作任务通知书》,对投诉案件进行调查。

第三十五条

投诉受理查处中心应当向投诉人、被调查会员告知案件已由调查组进行调查,并告知调查组成员的姓名、所在律师事务所、办公电话等信息。

第三十六条

调查组调查会员违规案件,应当秉持全面、客观、公正原则,充分听取投诉人的诉求和被调查会员的陈述及申

辩。投诉人和被调查会员均应如实回答调查人员的询问,及时提供调查组所要求提供的证据、材料,被调查会员及其所在律师事务所应配合调查,协助调查组查明案件事实,不得逃避、抵制和阻挠对案件的调查。

调查组调查案件时,应由不少于两名调查人员同时参加,并出示律师协会的介绍信。

第三十七条

调查组调查发现投诉以外的其他违纪违规行为的,应当一并调查,无需另行立案。发现其他会员涉嫌有与本案关联的违规行为的,调查组应立即向投诉受理查处中心报告,投诉受理查处中心可指定该调查组或另行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

第三十八条

调查组应当在收到《工作任务通知书》之日起三十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工作,并在调查、收集、整理、归纳、分析全部案卷调查材料的基础上,形成本案的调查终结报告,报告应载明会员行为是否构成违规,是否建议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投诉案件重大、复杂或有其他特殊情况不能按期完成调查任务的,调查组书面申请,经投诉受理查处中心同意,可以延长三十个工作日,但每个案件只能延长一次。

第三十九条

被调查会员所在律师事务所主任是律师事务所内部处理投诉案件的第一责任人,应当积极支持纪律委员会对案件的查处工作,配合调查组工作。

纪律委员会调查案件,相关知情会员应当积极予以配合,提供调查案件所需要的证据材料。

第四十条 在投诉案件查处过程中,投诉人与被调查会员之

间因投诉事项发生诉讼的或其他部门对相同投诉事项正在查处的,行业投诉处理程序终止。诉讼结束后,投诉人仍然投诉的,另行立案。

投诉事项因涉及到以其他诉讼、仲裁结果为依据或发生其他导致调查无法进行的事由的,投诉处理程序中止。

发生导致调查中止事由,经调查组申请,投诉受理查处中心可以决定中止调查,待中止的事由消失并经投诉人书面申请后,恢复调查。中止调查期间不计入调查处理期限。中止事由消失后超过一个月,投诉人未申请恢复调查的,调查组可以申请终结调查,经投诉受理查处中心审查同意可以结案。

投诉人申请撤销投诉的,处理程序终止。但发现会员有违规违纪行为需要给予行业处分的,纪律委员会有权决定继续查处。

第六章 回 避

第四十一条

纪律委员会委员、复查委员会委员、投诉受理查处中心工作人员、调查专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投诉人或者被投诉会员或违规会员也有权申请其回避:

(一)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投诉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

(二)与本案被投诉会员或被调查会员在同一律师事务所执业的;

(三)其执业机构为被投诉会员或被调查会员;

(四)其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情形。

律师协会、纪律委员会及投诉受理查处中心等机构不属于被申请回避的主体,不适用回避。

第四十二条

纪律委员会主任委员、复查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回避由律师协会常务理事会授权会长办公会议决定。

纪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委员和办公室主任的回避由纪律委员会主任委员决定;投诉受理查处中心日常工作人员和调查专员的回避由投诉受理查处中心主任决定。

复查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委员的回避,由复查委员会主任决定。

第四十三条

对提出回避的申请,应当及时审查,在收到回避申请的五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准予回避的决定,记录在案并通知申请人。

第四十四条 回避申请未被批准之前,案件调查组不停止对投诉案件的调查处理。

第七章 听 证

第四十五条

纪律委员会在作出处分决定前,应当告知被调查会员有要求听证的权利。被调查会员在被告知后要求听证的,纪律委员会应当组织听证。

第四十六条

被调查会员要求听证的,应当在被告知后七个工作日内向投诉受理查处中心提出书面申请。被调查会员未以书面形式申请的,视为放弃听证权利,不影响纪律委员会作出决定。

听证过程中,被调查会员可以委托一至二名律师作为代理人参见听证程序。

第四十七条

纪律委员会收到听证申请后,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组成听证庭,并在召开听证会七个工作日前通知被调查会员

举行听证会的时间、地点等事项。

听证庭由三名纪律委员会委员组成。组成听证庭的纪律委员会委员即听证员由投诉受理查处中心提议、纪律委员会主任决定并指定首席听证员。

第四十八条

听证会由投诉人及其代理人、被调查会员及其代理人、听证员参加组成,由首席听证员主持。听证会应当分别听取投诉人和被调查会员的口头陈述,并且就案件的事实和证据等问题向投诉人和被调查会员提出询问。

听证会的记录人员由投诉受理查处中心工作人员担任。除特殊情况外,听证会均应公开进行。第四十九条

听证会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首席听证员核实被调查会员的身份,宣读听证会组成人员名单和记录人名单,询问听证申请人、投诉人是否申请回避;

(二)调查组宣读被调查会员违规的事实、出示证据并提出处分建议;

(三)投诉人、被调查会员对调查的事实及调查组的建议发表意见,并出示相关证据材料;

(四)投诉人陈述投诉的事实、理由和投诉请求;被调查会员进行申辩;投诉人与被调查会员双方进行质证和辩论;

(五)听证员可以就案件有关事实向各方进行询问;调查组经听证庭同意,可以向各方提问,各方应当回答;

(六)被调查会员作最后陈述。

听证应当由记录人员制作笔录;笔录应当交被调查会员、出庭的调查员、出庭陈述的投诉人、证人、鉴定人审核无误后签字

或盖章。

第五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听证庭可以决定延期举行听证:

(一)被调查会员因不可抗拒的事由无法到场的;

(二)被调查会员申请回避且申请事由成立的;

(三)其他应当延期的情形。

第五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听证庭可以中止听证:

(一)需要通知新的证人到场或者需要重新鉴定、勘验的;

(二)被调查会员因不可抗拒的事由,无法继续参加听证的;

(三)其他应当中止的情形。

第五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终止听证;

(一)被调查会员撤回听证申请的;

(二)被调查会员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听证,或者未经允许中途退出听证程序的;

(三)其他应当终止听证的情形。

终止听证的,不影响纪律委员会作出决定。

第五十三条

听证会结束后,听证员应当就听证会查明的事实,在充分考虑各方意见基础上,对被调查会员的违规行为是否属实进行合议,并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拟定书面听证审理报告交纪律委员会集体作出决定。

听证审理报告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投诉人的基本信息;

(二)被投诉会员或被调查会员的姓名或名称、性别、年龄、律师执业证书号码、所在律师事务所及其负责人姓名;

(三)投诉的基本事实和诉求;

(四)调查组的处理建议及事实理由;

(五)被调查会员的答辩意见;

(六)听证会查明的事实和证据;

(七)听证会对被调查会员的行为是否构成违规、是否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形成的听证庭意见及其理由 ;

(八)作出听证审理报告的首席听证员、听证员、记录人员名称;

(九)作出听证审理报告的日期;

(十)其他应当载明的事项。

第五十四条

听证员在听证庭合议中不得弃权。

第八章 处分的决定、送达

第五十五条

纪律委员会作出决定实行集体决策原则,纪律委员会因为特殊原因不能作出决定的,由省律师协会常务理事会决定。

第五十六条

纪律委员会作出决定,应当采用会议表决方式或采用书面和电子网络通讯表决方式。

纪律委员会应当在听取或者审阅听证庭审理报告或者调查终结报告后集体作出决定。

纪律委员会作出决定时应当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委员出席,决定由出席会议委员的二分之一以上多数通过。如评议出现三种以上意见,且均不过半数时,将最不利于被调查会员的意见票数依次计入次不利于被调查会员的票数,直至超过半数为止。应回避

人员不参加表决,不计入出席会议委员基数。

对会员的违规行为可能作出通报批评以上处分决定的,纪律委员会应当采用会议表决方式进行。

无法出席会议的纪律委员会委员,可以书面委托其他出席会议的委员代为表决。但每名出席会议的委员只能接受一名委员的委托。

第五十七条

纪律委员会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如下决定:

(一)确认会员有违规行为,依据本规则和相关规定给予相应处分;

(二)撤销案件或不予处分;

(三)建议司法行政机关给予行政处罚。

第五十八条

纪律委员会的处分决定会议应当由主任委员主持,主任委员无法主持的,委托或推选一名副主任委员主持。

对召开听证会的,首席听证员应向纪律委员会做听证审理报告,纪律委员会应当进行讨论并作出决定。被调查会员未申请听证或虽申请但按第五十二条的规定终止听证的,由调查组向纪律委员会做调查报告并接受委员质询,纪律委员会应当进行讨论并作出决定。

第五十九条

纪律委员会作出不予处分或投诉事项不成立决定的,应当书面告知投诉人和被投诉会员,无法告知被投诉会员的应当在安徽律师网或其他媒体上公告告知。网上公告时间为一个月。

第六十条

纪律委员会决定给予处分的,投诉受理查处中心

应当及时制作书面处分决定书,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投诉人的基本信息;

(二)被调查会员的姓名或名称、性别、年龄、律师执业证书号码、所在律师事务所;

(三)投诉的基本事实和诉求;

(四)被调查会员的答辩意见;

(五)纪律委员会查明的事实和证据;

(六)纪律委员会对本案作出的处分决定及其依据;

(七)申请复查的权利、期限;

(八)省律师协会名称;

(九)作出决定的日期;

(十)其他应当载明的事项。

第六十一条 处分决定书经纪律委员会主任审核后,由省律师协会会长签发。处分决定书应当在签发后的十五个工作日内由投诉受理查处中心送达被调查会员,同时报全国律师协会备案。

纪律委员会作出撤销案件、不予处分的决定书应当在签发后十个工作日内由投诉受理查处中心送达投诉人、被调查会员。

达成和解或者投诉人撤销投诉,但是涉嫌违规的行为应当予以处分的,可以继续进行处分程序,必要时应当依规定启动调查程序。

第六十二条 决定书可以直接送达,也可以通过邮寄方式送达。在无法直接送达或邮寄送达的情形下应当在安徽律师网或其他媒体上公告送达。网上公告时间为一个月。

第六十三条 决定书送达应由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注明

收到日期并签名盖章,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采用邮寄方式送达的,以挂号回证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

受送达人拒绝签收的,由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注明情况后,交由受送达人所在律师事务所代为签收,送达人也可邀请律师协会理事或律师代表作为见证人到场,说明情况,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把决定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或其所在律师事务所,代签收日或留置送达日为送达日期。

第六十四条

纪律委员会认为会员的违规行为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应当及时移送有管辖权的司法行政机关,并向其提出处罚建议。同一个违法行为已被行政处罚的不再建议行政处罚。

第九章 复 查

第六十五条

省律师协会设立会员纪律处分复查委员会,负责受理不服省、市律师协会纪律委员会作出的处分决定的复查申请,并作出复查决定。

第六十六条

复查委员会应由业内和业外人士组成。业内人士包括:执业律师、律师协会及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业外人士包括:法学界专家、教授;司法机关或其他机关、组织的有关人员。

第六十七条

复查委员会设主任委员一名,副主任委员、委员若干,由本级律师常务理事会提名决定。具体任职条件和遴选

办法由省律师协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或工作规则时予以规定。

第六十八条

纪律委员会组成人员不能同时成为复查委员会的组成人员。

第六十九条

复查委员会应履行下列职责:

(一)受理复查申请;

(二)审查申请复查事项;

(三)作出复查决定;

(四)其他职责。

第七十条

被调查会员对省、市律师协会纪律委员会作出的处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决定书送达之日起三十个工作日内向省律师协会复查委员会申请复查。

第七十一条

申请人申请复查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申请复查的决定应当是省、市律师协会纪律委员会作出的;

(二)复查申请应包括具体的复查请求、事实和证据;

(三)复查申请应在规定的期限内提出。

第七十二条

复查申请应以书面形式提出,内容包括:

(一)申请人的姓名或单位名称、地址、执业证书号码及电话等;

(二)作出原决定的律师协会名称;

(三)复查申请的具体事实、理由、证据和要求等;

(四)提起复查申请的日期。

第七十三条

复查委员会自收到申请复查书之日起十个工

作日内应作如下处理:

(一)对符合申请复查条件的,复查委员会应当作出受理决定,并通知申请人;

(二)下列情况不予复查: 1.不符合申请人主体资格; 2.申请复查已超过规定期限;

3.申请复查的事项不属于原决定书的范围。

第七十四条

复查委员会应当自作出受理决定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由复查委员会主任指定一名复查委员为主审人与另四名复查委员组成复查组进行书面审查。

第七十五条

复查委员会应在复查组组成后四个工作日内通知申请人,告知其有申请回避的权利,并将申请复查书的副本送达作出原决定的律师协会纪律委员会。

申请人可以在接到复查组组成通知后十个工作日内对负责本案的复查人员提出回避申请,并说明理由。

省律师协会或复查委员会应当在收到回避申请后十个工作日内依本规则的规定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作出决定,并记录在案。

第七十六条

作出原处分决定的律师协会纪律委员会自收到申请复查书副本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应当向复查委员会提交作出原处分决定的有关案卷材料,并可提交针对申请复查书陈述的复查理由、要求等所做的相应说明。逾期不提交的,不影响复查。

第七十七条

复查组对复查申请人主张的事实、理由、证据和要求、原处分决定所依据的事实和证据、给予纪律处分的理由

和依据等进行书面审查。

复查组可以通知申请人、作出原处分决定的纪律委员会对申请人提交的新证据材料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及证明内容等进行当面或书面质证。复查组认为必要时可以当面询问申请人、听取申请人陈述申辩意见。

第七十八条

复查组应于组庭后四十五个工作日内,按照二分之一以上多数意见作出复查决定。复查组不能形成二分之一以上多数意见的,提交复查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复查组按照复查委员会全体会议相对多数意见作出复查决定:

(一)复查组认为原处分决定认定事实清楚,责任区分适当,适用依据正确,程序合法的,应当作出维持原处分决定;

(二)复查组认为原处分决定认定事实清楚,调查、作出决定程序正当,但适用依据不当,作出的惩戒措施应予变更的;或者原处分决定存在明显笔误的,应当作出变更原处分决定;

(三)复查组认为原处分决定事实认定不清,或者调查、作出决定的程序不当的,应当作出撤销原处分决定,并发回纪律委员会重新作出决定。

第七十九条

复查组对作出的复查决定应制作复查决定书,由复查委员会主任签发后生效。

第八十条

复查组作出的维持原处分决定或变更原处分决定的复查决定为最终决定,自作出之日生效。

第八十一条

对复查决定的送达,适用本规则有关送达的规定。

第十章 执 行

第八十二条

会员对纪律委员会作出的处分决定未在规定的期限内申请复查的,或申请复查后由复查委员会作出维持或变更原处分决定的,为生效的处分决定。

生效的处分决定,由省律师协会或会员所在市律师协会,在送达后十个工作日内执行。

第八十三条

给予训诫、警告处分决定的,按下列程序执行:

(一)通知被处分会员所在律师事务所在指定时间召开全所律师会议,被处分会员及律师事务所主任必须到会,在全所律师会议上对被处分会员实施训诫、警告。被处分会员是律师事务所的,应当召开该所所在律师协会律师事务所主任会议,被处分律师事务所的主任及不少于两名合伙人必须到会,接受训诫、警告。被处分会员是个人律师事务所的,被处分律师事务所主任及不少于两名聘用律师必须到会。

(二)律师协会执行人员向被处分会员宣读处分决定,同时告知其违规行为的危害性及造成的不良影响,要求其引以为戒,加强学习,防范再次发生违规行为。

(三)执行处分决定时,应当由两名以上纪律委员会委员或投诉受理查处中心工作人员执行。

第八十四条

给予通报批评以上处分决定的,参照第八十三条办理,并由该会员所在律师协会向所属各律师事务所发送处分通知。律师受到通报批评以上处分决定生效的,应当在本地区律师行业内进行通报。

第八十五条

对违规会员给予公开谴责以上的处分决定生

效后,应当向全社会公开披露。因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受到吊销执业证书、取消会员资格等行政处罚、行业处分决定生效的和社会关注度较高的违法违规案件,可通过安徽律师网、官微、会刊、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向社会披露。

省律师协会对会员的纪律处分应当记录入会员的诚信信息档案,并汇总全省律师和律师事务所受处分情况,在安徽律师网上公示。

第八十六条

省律师协会批转给各市律师协会查处的投诉案件,各市律师协会应当在三个月内结案,并将查处结果书面报省律师协会备案。

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查处期限的,由市律协书面申请,经省律师协会投诉受理查处中心同意可以延长,但每个案件只能延长一次。

第八十七条

对在查处投诉案件中发现的律师事务所或律师执业行为中确有不当但尚不构成违规予以处分的,律师协会可做如下处理:

(一)对被投诉人和其所在律师事务所主任进行警示谈话,警示谈话记入该律师和律师事务所诚信档案;

(二)向律师事务所发出整改函限期整改,律师协会对整改结果进行验收检查,整改记入律师事务所诚信档案。

第八十八条

对受处分的会员,自处分决定生效之日起四年内不得参加各种评先评优活动。

律师受中止会员权利一个月以上一年以下以及取消会员资格处分的,其违规行为发生时所在律师事务所两年内不得参加各

种评先评优活动。

律师调转律师事务所时,纪律委员会可以出具其有无投诉的记录,供接收调入的律师事务所参考。

第八十九条

被投诉的个人会员违规行为明显尚未处理结案的,暂缓年度考核。

第十一章 调解与和解

第九十条

被投诉会员所在律师事务所可以在答辩期间内向投诉受理查处中心提出书面申请,要求自行与投诉人联系沟通、自行和解以了结投诉。

律师事务所对投诉申请自行和解的,应当在申请被批准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完成和解工作,并向投诉受理查处中心书面报告和解情况。

第九十一条

纪律委员会对会员与委托人基于委托关系或会员之间发生的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投诉事项可以组织投诉人与被投诉会员双方进行调解。一方不同意调解的纪律委员会不予调解。一方表示同意调解后无正当理由不参加调解活动的,视为放弃调解,纪律委员会不再进行调解。

被投诉会员有重大违规行为或社会影响较大的投诉案件,纪律委员会不进行调解。

第九十二条

达成和解或者投诉人撤销投诉,但是涉嫌违规的行为应当予以处分的,纪律委员会可以继续进行查处。

第九十三条 被投诉会员与投诉人或者其他相对人达成和解或者调解协议并自觉履行的,纪律委员会可以视情况做出较轻 的处分或者免予处分的决定。

第九十四条 纪律委员会对达成和解或者投诉人撤销投诉后决定对被投诉会员不再进行查处,而投诉人又投诉的,投诉人应提交被投诉会员违规行为的新证据,否则,投诉受理查处中心不予受理。

第九十五条

纪律处分复查委员会复查组对处分决定的复查不进行调解,但投诉人谅解违规会员的违规行为的,复查组可以予以认可,并作为变更原处分决定,从轻、减轻或免除处分的依据。

第十二章 经 费

第九十六条

纪律委员会工作经费从省律师协会会费列支。调查人员调查案件,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给予适当补贴,具体补贴标准另行制定。

第十三章 附 则

第九十七条

会员违规行为自发生之日起两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予以立案。

前款规定的期限,从违规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规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实施终了之日起计算。

违规行为情节或者后果严重的,超过上述规定期限仍需给予纪律处分,由纪律委员会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多数决定。

会员受到行政处罚或者刑事处罚后,还应当给予相应的行业纪律处分的,自行政处罚决定或者刑罚处罚的司法裁决生效之日

起计算本条第一款的处分时效。

第九十八条

省直管县律师协会纪律委员会处理投诉案件,参照本规则中有关市律师协会纪律委员会的规定执行。

第九十九条

本规则所称纪律委员会包括各市律师协会、省直管县律师协会专司会员处分工作的相关部门。

第一百条

本规则自2018年1月1日起生效实施。省律师协会已制定的相关规则与本规则不一致的,以本规则为准。

第一百零一条

规则行为 篇6

各国研究人员针对特征定位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提出了静态、动态和基于文本的特征定位方法。其中, 由于动态方法具有比较高的查准率, 所以, 其被广泛应用于特征定位领域。1995年, Wilde提出了最早的动态特征定位方法——软件侦测技术。该方法关注获取特征与代码实体之间的特定追踪关系。对每个需要定位的特征设计两组测试用例, 一组测试用例的执行展示该特征, 而另外一组测试用例的执行不会涉及这个系统的特征。两组测试用例所对应的执行迹之差便是特征所对应的代码。程序切片技术可以应用于动态特征定位, 而程序切片是指影响程序中某个兴趣点变量取值的所有语句和控制谓词组成的一个程序子集。Wong、张迎周、徐宝文等学者基于程序切片技术提出了各自的程序理解方法。Eisenberg基于特征迹 (Dynamic Feature Traces) 方法进行特征定位研究。该方法赋予了执行迹中的成对调用关系一个权值, 利用这个权值确定了该执行迹属于某个程序特征的程度。此方法在3个Java系统上进行了测试, 结果表明, 该方法的效率比软件侦测效率高。Safyallah和Sartipi提出了一种将数据挖掘技术运用到执行迹抽取的方法。Bohnet等人提出了一种将执行信息可视化的技术, 依靠该技术可以完成观察特征的实现。刘奕明结合领域建模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本体的动态软件特征建模方法, 并给出了其元模型和基于推理的模型一致性验证方法。开发者可以对动态软件系统的业务逻辑共性、运行时业务逻辑的可变性和这些可变性之间的约束关系建模, 从而为动态软件系统提供高层次、抽象的软件演化业务逻辑视图。Eisenbarth等人基于概念格 (Concept Lattice) 进行了特征定位研究。该方法对场景、测试用例与代码实体间的二元关系进行了形式化的概念分析, 为其建立了一个概念格结构, 并将其可视化。

虽然各国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动态特征定位方法, 但是, 当前的研究成果大多都着眼于建立用例与代码间的映射关系。然而, 任何一个用例都是由一个或多个软件功能组成的, 因此, 传统的动态特征定位方法无法实现软件功能与代码之间的映射关系。另外, 在进行特征定位时, 一个测试用例往往对应着大量的执行迹, 而现有的方法无法量化表示上述执行迹间的因果关系, 所以, 后续分析无从下手。

针对上述2个缺陷, 本文基于行为规则提出了动态特征定位方法。

1 方法综述

如图1所示, 本文采用的方法可以分为3个部分:1产生测试用例, 并收集程序执行迹;2生成行为规则集;3构造行为规则空间, 实现特征定位。

1.1 产生测试用例并收集程序执行迹

动态特征定位的基础是执行迹。执行迹的获取有以下4个步骤:1编写测试用例, 测试用例应覆盖软件的所有功能点或执行路径;2在源代码中, 设置检查点 (Check Point) , 用来观察程序运行时的状态信息, 并编译带有检查点的代码, 从而形成可执行文件;3执行测试用例, 观测并收集与测试用例相关的数据;4建立执行迹与测试用例之间的映射关系。

实现特征定位首先要生成测试用例。

定义1:有限非空集合U={u1, u2, …, un}, n∈N为一个测试用例集合。二元组ui= (IDi, BDi) 是一个测试用例, 其中, IDi定义为该测试用例的标示符, 有限非空集合BDi包含了对该测试用例的描述。

通过对含有检查点的可执行文件执行测试用例, 可以获取对应的执行迹。执行迹不仅是刻画程序运行时代码实体间消息传递关系的载体, 同时, 它还反映了程序功能单元的实现过程。

定义2:有限非空集合T={t1, t2, …, tn}, n∈N是程序的执行迹集合。其中, ti是与测试用例ui相对应的执行迹。

定义3:执行迹可以描述为一个三元组, 即ti= (Oi, <i, Ki) 。有限非空集合Oi是构成执行迹的对象集合;偏序关系<i刻画了对象之间消息传递的先后关系;自然数集Ki刻画了执行迹ti中各对象出现的次数。

当前, 有多种工具可以完成对执行迹的获取, 例如Flat3等。表1给出使用Flat31获取的一个执行迹片段示例。

1.2 行为规则集识别

定义4:有限集合BR ={ci→cj| ci, cj∈C }为行为规则集合。其中, 蕴含式ci→cj是一条行为规则, c1是行为规则的前件, c2是行为规则的后件。如果 , 则称为n元行为规则。

如果代码间的行为规则刻画了一个代码实体被调用的情况, 那么, 也就会呈现另一个代码实体被调用的事实。笔者认为, 行为规则可以刻画软件代码间存在的因果关系。

本节借鉴关联规则分析算法识别行为规则集, 可将其具体分为三部分, 即参数选定、对象出现次数离散化和行为规则生成算法构造。

1.2.1 参数选定

对于行为规则质量属性, 本文采用支持度和置信度2个参数来刻画。上述2个参数是对特征定位结果进行量化分析的基础。

定义5:一条行为规则r=X→Y的支持计数r.count是执行迹集合T中包含 (X∪Y) 的数目。

支持度定义了对象集合包含 (X∪Y) 的执行迹占执行迹集合T的百分比。支持度取值小, 表明该规则是偶然发生的规则。置信度刻画了对象集合, 既包含X又包含Y的执行迹数量占所有包含X执行迹的百分比。置信度决定了规则的可预测度。如果一条规则的置信度比较低, 则说明X被调用, 但并不一定会导致Y被调用。

设置合适的支持度和置信度参数取值, 它不仅是产生有效行为规则的基础, 同时, 也可以过滤那些与程序特征不相关的噪声事务, 从而实现对特征的精确定位。

1.2.2 对象出现次数离散化

根据定义3可知, 执行迹ti中的每一个对象被赋予一个自然数值, k∈Ki表示该对象在执行迹中出现的次数。k取值的大小决定了该对象在执行迹中的重要程度。然而, 在大规模程序行为规则生成的过程中, 如果将每一个对象和该对象对应的一个出现数取值k作为问题空间的一个维度, 那么, 将导致问题空间维度呈几何数增长, 使算法的效率变得很低。同时, k的取值是一个连续型实数, 而本文采用关联规则分析方法无法处理连续型数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需要对出现数取值k作离散化处理, 即将出现数的取值空间转化为有限个小区间, 并赋予每一个区间一个离散值, 用这个离散值代表小区间内的所有出现数取值。

在过去的工作中, 出现数k的离散化工作大多依靠专家知识手工分类。对于大规模数据而言, 这显然是效率较低的做法。本文基于信息量建立了出现数的离散化方法, 力求通过该离散化算法使每一个数据区间中的信息量相等。

定义8:设X={x1, x2, …, xn}为一个出现数区间, 该出现数区间的信息量可定义为:

式 (1) 中:sum为程序中所有出现数的总和;ki为出现数xi在X中出现的次数。

出现数取值离散化算法伪代码描述如下:

算法1:出现数取值离散化算法

输入:程序执行迹集合T;

输出:出现数的离散化取值哈希表。

出现数取值离散化算法的步骤是:1统计每一个出现数的取值频率, 并将统计结果存储于哈希表SA中。其中, 键是出现数取值, 对应的值是出现数取值的概率。2对出现数取值依升序排序, 设该序列为S={a1, a2, …, an}。3设置分割区间数目m。4在集合S中, 随机选取m个点作为分割点集合Intervals={i1, i2, …, im}。该分割点集合将S序列分割成了m个区间, 每一个区间为Si={ai, ai+1, …, ak}, i≤k.5计算每一个区间的信息量IQ (Si) 。6如果任意两区间信息量之差趋于收敛, 则停止计算, 否则重复345步。

1.2.3 行为规则集识别

行为规则识别包含两部分, 即频繁类类集生成和行为规则生成。

定义9:一个频繁类集是支持度高于minsup的项目。本文称一个基数为k的频繁类集合。

频繁类生成过程是基于逐级搜索思想建立的, 采用多轮搜索方法, 每一轮都扫描执行迹集合T, 并最终生成所有的频繁类集。在获取频繁类集的基础上, 采用关联规则挖掘实现了行为规则的生成。

假设测试用例集合U={u1, u2, …, u6}对应的执行迹经过出现数离散化处理后, 其结果如表2所示。

当Support=60%、Conf=60%时, 经过算法1计算可产生如下计算结果:1-频繁集合={{c2}, {c4}, {c6}}, 2-频繁集合={{c2, c4}, {c2, c6}, {c4, c6}}, 3-频繁集合={{c2, c4, c6}}, 行为规则集合BS={c6→c4, c4→c6, c6→c2, c2→c6, c4→c2, c2→c4, c6→ (c2, c4) , c4→ (c2, c6) , c2→ (c4, c6) }, 各行为规则的置信度分别为{1.0, 0.67, 1.0, 0.67, 1.0, 1.0, 1.0, 0.67, 0.67}。

1.3 特征定位

特征定位一共包含两部分内容, 即构造行为规则空间和特征定位。

规则空间描述规则具有粒度上“大”和“小”, 层次上“高”和“低”的属性工具。为了刻画规则的粒度属性, 本文提出了规则空间。

定义12:设C={y|y是R的上界}, 如果C存在最小元min, 则称min是R的最小上界。

定义14:设C={y|y是R的下界}, 如果C存在最大元max, 则称max是R的最大下界。

基于以上概念, 规则空间生成算法将1.2.3节产生的规则集合BR作为输入, 通过明确规则间存在的子规则关系及规则集合BR的最小上界和最大下界, 实现对行为规则空间的构造

算法2:行为规则空间生成算法输入:规则集合R;

输出:行为规则空间BS。

行为规则空间生成算法的步骤是:1设n=|R|。2建立n×n的关系矩阵RM。在矩阵中, 每一位rmij的取值为1, 并且仅在第i条关系与第j条规则之间存在子规则关系, 否则取0.3建立关系集合E={<ri, rj>|, 在关系矩阵RM中, rmij取值为1}。4利用关系矩阵RM计算关系集合的最大下界max和最小上界min。

依赖于前面生成的特征空间, 依据置信度, 可以实现对特征空间包含规则集合的排序, 将规则集合中排序靠前的规则作为特征定位的结果。根据文献9可知, 将规则集合中排序前25%的规则作为特征定位的结果。

2 实验

2.1 实验过程

为了验证本文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选择Eclipse3.0完成验证。Eclipse系统是一种开源软件, 利用Bugzilla可以获取实验所需要的测试用例描述、源代码和变更日志等资源。由于变更日志描述了Eclipse每一次演化活动中实际修改的代码集合, 所以, 可以将变更日志作为确定本文提出方法准确性的指标。

在实验过程中, 从Bugzilla中抽取了45个与演化活动相关的测试用例, 上述测试用例共涉及4 822个对象。通过反复的试验, 得出的结论将支持度supp设置为0.3、执行度conf设置为0.75为最优, 同时, 还统计了测试用例中各对象出现数的取值。根据统计可知, 出现数区间为[1, 245 561], 并且出现数分布如图2所示。其中, 纵轴代表出现数取值, 横轴代表出现数出现次数。

根据算法1, 将出现数进行离散化处理。其中, 分割区间数目取值为10, 其结果如表3所示。

利用运行算法3共获取了645条规则。

如图3所示, 根据算法4, 可获得规则集合BR对应的规则空间。图3中每一个节点对应一条规则, 两点间的有向连线表示两节点之间存在子规则关系。

2.2 实验结果

分析了Eclipse3.0系统后, 将支持度和置信度2个参数分别置为0.3和0.7后, 可以产生645条规则, 并且通过规则空间构造和规则注释算法建立了规则空间, 实现了对Eclipse3.0特征的层次化理解。同时, 由对比变更日志可知, 本文方法平均准确率为34.33%, 比传统动态分析方法高了12.3%.

3 总结

本文建立了特征定位的量化分析方法, Eclipse3.0完成了相关实验后, 结果显示, 本文提出的方法比传统动态特征定位方法的准确率更高, 而且能量化代码间的因果关系。在未来的工作中, 需改进和细化现有的概念和方法, 提升基于规则的程序特征定位方法的性能。此外, 现有设计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例如参数选择过分依赖专家知识, 需要对这一部分作进一步优化, 进一步提高规则注释的精确度。

参考文献

[1]Yingzhou, Z., X.Baowen.An Approach to Dynamic Program Slicing Based on Modular Monadic Semantics[J].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ers, 2006, 29 (4) :526-533.

试论新闻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 篇7

一、言语行为的含义

言语行为是一种现象, 人类社会活动过程中离不开言语交际, 而言语行为则是人类利用语言达到交际目的的行为。我国语言蕴含着丰富的含义, 一个言语行为不仅存在着一定的规则, 而且蕴含多种意蕴, 所以我国的语言也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所有的言语行为都是人类行为的一个种类, 也是人类目的性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新闻中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

任何一种言语行为都遵循一定的规则, 因而对言语行为的分析要从其规则角度切入。本节从新闻言语行为角度出发, 对其行为的构成性规则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 伦理道德的构成性规则

任何一则新闻报道中所运用的言语行为都应该以人类道德规范为准则, 尤其是对生命的尊重, 这也是新闻报道中经常被忽视的一个原则问题。例如:某报有这样一则报道:昨天两车亲吻, 五人当场死亡。其中“亲吻”这一言语行为虽然用词生动, 但却不恰当, 是对生命的一种亵渎 (1) 。

(二) 媒介开放的构成性规则

语言构成新闻言语行为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此语言必须是在具有开放性的媒体上发布和报道的, 否则不属于新闻语言。

(三) 话语权的构成性规则

只有获得公众认可的人或单位才具有话语权, 进而其新闻语言方可构成新闻言语行为。在我国新闻界, 有较多的广告和读者来信等在新闻媒体上发布, 而更多人则认为这些报道就是新闻言语行为, 其实不然, 这些报道不具备话语权, 因而不属于新闻言语行为。

(四) 信息源的构成性规则

新闻报道中应包含具体的信息源信息, 无论信息源是否具有可靠性, 其新闻语言皆可以称之为新闻言语行为。

(五) 时间的构成性规则

新闻报道讲求的是时效性, 而新闻言语行为突出的准则则是时间。新闻报道要求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发布有价值的消息, 所以受众接收新闻时间也较短。新闻的言语行为遵循时间的构成性规则。

(六) 易读性

新闻报道要想在第一时间赢得受众的心, 使受众对新闻报道产生兴趣, 就需要编辑人员注意运用新闻言语行为。只有新闻报道中体现的言语行为使受众读懂和有兴趣阅读, 才能充分体现新闻言语行为的魅力。媒体发布新闻报道, 旨在使更多受众接受, 然而使受众读懂和听懂, 则是受众接受的前提条件。

(七) 受众需要的构成性规则

新闻言语行为一定要反映受众的需要, 首先需要编辑人员事先预设一定数量受众的存在, 进而使受众共同分享相关信息, 但新闻言语行为所表达的新闻信息一定是受众最为需要的信息。

(八) 内容的构成性规则

新闻报道中语言一定要真实, 言语行为所表达的内容一定是客观事实, 并且是最新的信息。不仅如此, 新闻语言叙述客观事实时需要采用非个人化方式表达, 在报道中不能含有个人主义色彩, 其表达一定要客观, 切忌主观。因此, 新闻报道的内容运用新闻言语行为, 一定要遵循客观性原则。

三、新闻语言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新闻言语行为存在较多的问题, 在伦理、客观、时间、受众需要等方面都有所涉及, 然而通过对新闻语言存在问题的研究, 却掌握了新闻语言的规律和特点。例如:通过新闻言语行为的客观性准则可知:我国新闻语言行为存在较多的问题。第一, 我国新闻媒体对一些重大事件不做报道, 主要源于记者收受事件部门的贿赂, 从而导致受众没有获得知情权;第二, 新闻语言更倾向于政治言语色彩的表达;第三, 新闻言语行为的主体意愿不明确, 受众不明确报道人站在哪个角色的立场进行报道;第四, 新闻报道的语言禁忌过多, 从而导致编辑人员不能进行更为客观的报道 (2) 。

结论

综上所述, 我国的新闻信息中所运用的新闻语言存在较多的问题, 但新闻编辑人员并未意识到问题的所在, 然而通过对新闻的言语行为构成性规则进行有效分析, 可以展现更多新闻语言存在的问题。因此, 我国在研究新闻语言过程中, 应该从我国的生活实际出发, 以进一步研究新闻语言存在的规律。

注释

11 张莉, 杨金山.公文中的指令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J].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13, 10:127-128.

规则行为 篇8

1.儒释因子的融入激发品茶行为的质变

瀹茗品茶是心灵的洗涤和生命的品味, 能够体现民族的特性。日本明治时期冈仓天心20世纪初评价当时中国人的饮茶行为:“对晚近中国人来说, 喝茶不过是喝个味道, 与任何特定的人生理念并无关联。国家长久以来的苦难, 已经夺走了他们探索生命意义的热情。”[2]可见延续千年的饮茶这一行为是与国人尤其是知识阶层人格理想和生命意义息息相关, 具有修身养性, 体悟大道, 涵养情操, 调和五行的作用, 一旦出现偏差就会失去自身所承载的本质文化内涵。

自汉代行茶事以来, 茶这一饮品逐渐为人们所接受。[3]魏晋以降, 饮茶被视为节检、朴素的象征, 因茶比以五谷杂粮为原料酿造出的酒水更为廉价, 当时士人阶层便提出了“以茶代酒”、“以茶养廉”。《晋书·桓温列传》记载:“温性俭, 每燕惟下七奠, 拌茶果而己。”[4]同时, 由于盛行清谈之风, 相随的饮酒行为时常伤及身体, 扰乱心性, 与清谈的风气不符, 文士阶层便转以茶助兴醒思, 品茶行为成为助谈手段。[5]其后, 禅宗兴起, 选择以茶为修行之伴侣。唐《封氏闻见记》记载;“开元中, 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大师, 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 又不夕食, 皆许饮茶, 人自怀挟, 到处煮饮, 以此转相仿效, 遂成风俗。”[6]如此, 清谈、坐禅与饮茶的结合, 使得品茶活动掺入了儒释修心的特性。

当儒释因子与品茶活动相结合, 这一行为得以被儒释知识阶层强力推动, 并因其自身特点与文人生活的若合符节, 逐步发酵形成厚重的文化内涵。

“不同的行为需求是以令人满意的方式在不同的环境中发生的”[7]作为完善文人群体自身理想人格的园林空间, 它的构成也与品茶这一典型行为发生突出的联系。随着品茶成为文人士大夫日常行为活动, 在文士本身生活习惯与品质的浸染下, 在其营建的园林中出现茗饮空间只是时间问题。与此同时, 文人阶层本身所自有的日常活动必然会与“茶”形成嵌合与交叠, 无论是清谈寄兴还是挥毫泼墨, 瀹茗品茶已然成为不可或缺的伴生行为。

2.品茶活动规则茗饮空间

当品茶成为文人阶层必需的日常行为时, 就与其它文人活动各自或协同主导构成了传统园林的书斋、茶寮、琴房等每一个空间场所。

2.1品茶行为规定的环境氛围

舒尔茨在论述场所与空间的关系时说:“场所都会具有一种特性或气氛, 因此场所是定性的、整体的现象, 不能够约简其任何特质, 诸如空间关系, 而不丧失其具体的本性。”[8]“茶以芳洌洗神, 非读书谈道, 不宜褻用。”[9]具有清心提神、抑制杂欲、调息陶情的品质。环绕茶的特性, 茗饮空间依据自身特质生成相适应的空间氛围。明朱权在《茶谱.序》中道出个中要义:“或会于泉石之间, 或处于松竹之下, 或对皓月清风, 或坐明窗静牖, 及与客清淡款话, 探虚玄而参造化, 清心神而出尘表。”更有文人专论明确详细规定了饮茶之所的宜与不宜:不宜近“阴室、厨房、小儿啼、野性人、童奴相閧、酷热斋舍。”[10]而相宜的饮茶环境是“凉台、静室、明窗、曲几、僧寮、道院、松风、竹月。”[11]那么, 在园林空间创作中, 这一类空间的室内外设计意匠就相对明晰的规划出来。

2.2清谈习静与茶寮的构设

清谈习静是文人阶层在园林中为了修心悟道, 追求心物无碍的自由境界的必经途径。明李陈玉认为“习静为学问第一事, 最为紧要”, 且“夜坐无事, 观心习静, 炉烟未寒, 虫声渐细, 一念不生, 断前后际, 两年牛马之忙, 犹如隔世一刻, 清平之福, 可比小年”, 将观心习静视为清平之福的要事。宋儒程颢的《秋日偶成》中写道“万物静观皆自得, 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 思入风云变态中。”也正说明通过“静”来洞察到世间万物的生长发展的规律。

1 | 钱榖《竹亭对棋图》辽宁省博物馆藏

佛门坐禅修心的行为与此如出一辙, 禅 (梵语Dhyana) 直译成汉语就是“静虑”之意, 即指专心一意, 沉思冥想, 排除一切干扰, 以静坐的方式去领悟佛法真谛。“独坐禅房, 萧然无事, 烹茶一壶, 烧香一炷, 看达摩面壁图, 垂帘少顿, 不觉心净神清。”[12]

茶味苦而后甘, 淡而清远, 十分契合儒释静修思想, 正是茶的清冽洗神与习静修心行为完美契合, 催生了园林中独立于书斋、琴房的专门茗饮空间——茶寮。“小斋之外, 別置茶寮, 高燥明爽, 勿令闭塞。”[13]《长物志》专门限定了茶寮的空间布局:“构一斗室, 相傍书斋, 内设茶具, 教一童子专主茶役, 以供长日清谈, 寒宵兀坐, 幽人首务, 不可少废者。”[14]就在斗方之间, 结构一室, 配设茶具, 处于幽静的园林环境, 形成独特的茗饮空间。

明陆树声在他园中设茶寮专用以习静品茗:“园居敞小寮于啸轩崥垣之西, 中设茶橐, 凡瓢汲、罌注、濯拂之具咸庀。择一人稍通茗事者主之, 一人左炊汲。客至, 则茶烟隐隐起竹外, 其禅客过从余者, 每与余相对结跏趺坐, 啜茗汁, 举无生话。…時杪秋既望, 适园无诤居士与五台僧演镇、终南僧明亮, 同试天池茶于茶寮中, 谩记。”[15]茶寮之中专设茶具, 并无余物, 茶烟隐起时, 寮中几人对坐, 举无一言, 静中观道, 亦或自己一人寒宵独坐, 静思冥想。

2.3品茶行为的伴生性与茗饮空间的复合性

从儒释知识阶层普遍接受茶作为日常饮品起, 品茶行为不可避免的与该阶层其它种种行为活动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文人阶层的琴棋书画四艺, 以及鉴古、吟咏等行为与茶的特性高度契合, 使得饮茶行为与其它文人活动伴生出现, 从而导致在园林中茗饮空间与书斋、琴房、画室等场所交叠重合, 形成多义的复合空间。那么, 在不便设专门茶寮时, 茗饮空间融进其它空间成为可能。于书斋、琴房等处摆设茶具, 以备品茶之时的需求成为园林中习见之景。

2 | 陈洪绶《 停琴品茗图》上海朵云轩藏藏

无论读书作画还是抚琴弈棋, 在进行这些活动的过程中, 品茶行为成为先决条件。明代朱权在《茶谱.序》中有生动的描绘:“命一童子设香案携茶炉于前, 一童子出茶具, 以飘汲清泉注于瓶而炊之。然后碾茶为末, 置于磨令细, 以罗罗之, 候汤将如蟹眼, 量客众寡, 投数匕于巨瓯。候茶出相宜, 以茶筅摔令末不浮, 乃成云头雨脚。分于啜饮, 置之竹架, 童子捧献于前。主起, 举瓯奉客曰:‘为君以泻清臆。’客起接, 举瓯曰:‘非此不足以破孤闷。’乃复坐。饮毕。童子接瓯而退。话久情长, 礼陈再三, 遂出琴棋。” (图1) 泻清臆和破孤闷, 其后才行琴棋之举, 已成为常式。

啜茗焚香是抚琴前必备之步骤, “烧好香一柱, 待坐久息定, 啜苦茗半盏, 于是发和颜, 攘皓腕, 飞纤指以驰骛…” (凌湛初.与仲氏玄雨论琴书) 明陈洪绶所作《停琴品茗图》 (图2) 描绘了弹琴过后继以清茗一杯的场景:两位高士相对而坐, 青石摆放着刚刚套上琴罩的古琴, 琴弦收罢, 茗乳新沏, 身旁置茶炉、茶具。两人琴音暂歇之际, 持杯对饮清茗, 清谈古今。

文征明书斋“停云馆”同时也具备茶寮的性质, 读书伴以香茗。“山馆无人午篆残, 便闲经日不簪冠。时凭茗碗驱沈困, 聊有书编适燕欢。漠漠黄梅生湿润, 纤纤白苎试轻单。梧桐小砌阴如许, 不得君来共倚栏。”[16]明陈继儒的书斋更具备多种活动内容:“尝净一室, 置一几, 陈几种快意书, 放一本旧法帖, 古鼎焚香, 素塵挥尘, 意思小倦, 暂休竹榻;饷时而起, 则啜苦茗。信手写汉书几行, 随意观古画数幅, 心目间觉洒空灵面上尘当亦扑去三寸。”茶寮书斋的空间混融已极为寻常。

3园林中行为活动的交叠与空间的复合性

传统文人园林的空间并不具有明显的轴线、对称等几何秩序, 而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同时相互关联的空间场所拓扑组合而成, 这些空间场所形成的内在动因就是文人的日常行为活动。

在园居空间中, 文人群体费心营建出精美的人工山水环境, 同时融入自己的情绪与乐趣, 在其中辟建出各个适宜的生活场所, 以容纳生活诸事。宋代沈括在《梦溪自记》中写到:“与之酬酢于心目之所寓者:琴、棋、禅、墨、丹、茶、吟、谈、酒, 谓之‘九客’。”这些必需的行为规则出相应的行为活动空间“集宾有堂, 眺远有楼、有阁, 读书有斋, 燕寝有馆有房, 循行往还, 登降上下, 有廊、榭、亭、台、沜、邨、柴之属。”[17]使得园林中每个具体的空间逐步显形。而品茗、弈棋、抚琴、玩古、习静、清谈行为活动等彼此特性相近, 它们所主导形成的空间特质在很大程度上相互融通, 规划出的园林空间多义模糊、交叠复合。在文人园林中, 每个场所空间包围在整个营造出的山水环境中,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共同形成的适宜文人活动境域氛围。

参考文献

[1] 诺伯舒兹著.施植明译.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

[2] 吴智和.明人饮茶生活文化[M].台湾:明史研究小组, 1996.

规则行为 篇9

当前,对于违反《公司法》第十六条的规定未经公司决议或内部决策机制而作出的对外担保的效力判断,主要遵循三种解释路径展开。这三种解释路径互相交织,其中对关联担保的合同效力相对统一地认为系无效担保,而对一般担保的合同效力因解释路径的不同,观点分歧较多。

第一种解释是基于对《公司法》第十六条第一款的规范性质判断,属于效力性强制性规范,或者属于管理性强制性规范。主张《公司法》第十六条第一款的性质为效力性强制性规范的学者认为,未经公司内部决策机制而作出的对外担保直接违反了《公司法》第十六条第一款,构成《合同法》第五十二条、《合同法解释(二)》第二十四条规定的无效情形之一,系无效担保。也有观点认为,《公司法》第十六条第一款只是对公司内部行为的约束和行为限制规范,系管理性强制性规范。在《公司法》没有明确规定违反其十六条的对外担保为无效的情形下,对公司对外担保的效力应予确认。在司法实务界多倾向于将该条款认定为管理性强制性规范。第二种解释路径主要围绕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人在担保事项上的代表权限展开。我国《公司法》下公司治理实行“股东会中心主义”,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关。除非法律、公司章程、股东(大)会另有授权,董事会、法定代表人的权力局限于公司的正常经营范围内。因此,有观点认为,未经公司决议或内部决策程序而作出的对外担保无效。也有学者认为,该种情形下应认定为未获得公司权力机构对担保的授权,担保合同未生效,由公司承担缔约过失责任。交易相对人不能证明其尽到充分注意义务的,应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第三种解释从公司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区分的角度,确认公司担保的效力。该种解释路径的观点倾向于认为公司的内部意思形成过程,与公司对外担保等外部行为没有联系,两者彼此独立。因此,法定代表人或其他代表作出的对外担保系完整的表示行为,不宜笼统地认定为无效。

笔者认为,上述三种解释路径分别从某个单一的角度来判断违反《公司法》第十六条而作出的一般担保的效力,没有遵循体系的解释方法,呈现“碎片化”的现象,遗漏了现实当中存在较多的“超额担保”等问题。因此,有必要从法律行为的视野来认定公司对外担保的效力。

二、法律行为视野下的公司对外担保

法律行为,就是指民事主体实施的以意思表示为核心的,能够产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效果的行为。已经成立的法律行为,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效要件,才能产生法律拘束力。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五十五条对法律行为一般生效要件的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学说中往往将此规定概括为有行为能力原则,意思表示真实自愿原则,行为内容合法和不违反公共利益原则。

我国《合同法》第九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公司作为营利性社团法人,提供公司担保,本质上是一种经营行为。《公司法》第十六条肯定了公司提供担保的民事权利能力。但是,公司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存在边界。《公司法》第十六条第一款分号后半句规定:“公司章程对投资或者担保的总额及单项投资或者担保的数额有限额规定的,不得超过规定的限额。”这就是说,公司对外担保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受到其设立人的意志的约束。同时,公司提供对外担保,还需具备一项条件,即有代偿能力。我国《担保法》第七条规定:“具有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公民可以作为保证人。”自然人、法人或组织如无代偿能力,则其成为保证人的主体资格不适格。二零一零年三月八日公布施行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以净资产限定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对外担保能力。其第二十七条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对单个被担保人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0%,对单个被担保人及其关联方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5%,对单个被担保人债券发行提供的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30%。第二十八条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10倍。”然而,对担保并非主业的其他公司,其对外担保能力的法律规制暂付阙如。“举重以明轻”。笔者认为有必要参考公司的净资产从立法层面对公司的对外担保能力进行规制,同时亦有利于对现实中的“超额担保”进行效力判定。

和自然人不同,公司的意思表示作出需要遵循法定程序和条件。在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情况下,如何确定行为人所作出的不真实的意思表示的效力,各国立法和学说对此有以下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意思主义。这种观点认为,应以行为人的内在意思为准。二是表示主义。这种观点认为,应以行为人外部表示为准。三是折中主义。这种观点认为,在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情况下,应根据具体情况,既要考虑行为人的内心意思,也要考虑其外部表示,兼顾表意人和相对人的利益。单一地从内在意思或者外部表示确定行为人的意思表示有失偏颇。主流观点认为,应当采折中主义确认行为人的真实意思表示,本文从之。公司为他人提供担保所形成之股东会决议或者董事会决议,属于公司“内心意思”的形成,而对外担保合同的签订属公司的对外意思表示。即意思形成是一个内部行为,而意思表示是一个对外行为。因此,不能因为公司决议或者内部决策程序系内部行为而人为割裂公司意思表示的完整性,有必要结合公司决议和对外担保合同的签订从整体上确认公司的意思表示。正如有学者指出,在“法定代表人”对外代表权上,应弱化其对法人意思表示的垄断,承认法人意思形成机构对法定代表人的约束,法人意思形成机构的意思具有决定和否决法定代表人个人意思的效力。

法律行为不仅应符合法律规定,而且在内容上不得违反社会公共利益。在我国民法理论中,对内容合法原则的研究往往限于对违反内容的分析。区分一般担保和关联担保,《公司法》对两者内容的合法性要求作了区别对待。循前述规范性质判断的解释路径,《公司法》第十六条第一款是对公司为非股东和非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规定,立法原意是保证交易安全,约束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性质为管理性强制性规范,不影响对外担保的合同效力,担保合同有效。而第二款系关于公司为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提供的担保即关联担保,属于效力性强制性规定。违反该款规定所作出的关联担保系无效担保。公序良俗维系着民法的基本价值和目的,因此,公司对外担保行为不得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系应有之意。

三、公司对外担保的合同效力判断

法律行为生效要件的核心系意思表示行为。由此,交易相对人有必要探究公司的真实意思表示。相对人在接受担保时的审查义务,不是基于公司章程的效力要求,而是基于法律规定的注意义务。同时,公司对外担保行为中,交易相对人作为担保合同的当事人相对于潜在的利害冲突方即公司之股东、无担保债权人、员工而言更容易通过采取一定的审查措施来避免法律风险。

《合同法》第五十条规定:“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超越权限订立的合同,除相对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超越权限的以外,该代表行为有效。”相对人是否是“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构成区分恶意相对人或者善意相对人的分界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衡量标准,学说中有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之分。主流观点主张交易相对人需进行形式审查。然而,形式审查并非止于确认公司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签字、公司公章的真实性即公司的对外行为。公司对外担保时,相对人不仅要关注公司的意思表示和代表权、代理权,更重要的是关注其意思形成过程。因此,交易相对人还需要核查公司提供的与担保相关决议、章程和财务资料。交易相对人经过必要而合理的形式审查,没有发现决议虚假或其他有违法律法规之处,相对人即可视公司的意思表示真实。其他诸如程序瑕疵而致嗣后决议是否将被撤销在所不问。交易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公司的对外担保系超越权限的越权担保行为,即交易相对人为恶意时,绝对无效论认为,依据《合同法》第五十条反面解释,即根据我国的合同法理,超越权限订立的合同,如果合同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对方超越权限,则该合同应归于无效。效力待定论认为,交易相对人为恶意时形成的公司对外担保,其法律后果类推适用《合同法》第四十八条无权代理时合同的效力待定。这一解释不仅能为公司提供一种追认合同的选择权,在公司不予追认的情况下也能实现对恶意之人不予保护的规范效果。在公司未予追认情形下,《合同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由行为人承担责任”。具体到担保领域,在保证的情形下,由于其责任内容为代偿责任,可以由行为人承担保证责任。

“超额担保”的实质系对公司民事行为能力的越界。过高的对外担保往往不能起到应有的担保之意,担保人不具有代偿能力,逾期债权无法通过担保得到清偿。同时,超额担保集聚了大量的风险,一旦被担保债权出现逾期或者难以清偿,势必将严重影响提供担保一方公司的正常运转,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波及整个上下游公司企业。因此,在判断公司的对外担保效力时,有必要结合公司的净资产等因素。虽然立法层面对一般公司的对外担保缺乏具体的量化指标,笔者认为,《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可以作为交易相对人在核查公司的财务资料时作为判断公司对外担保能力的参考,超出公司对外担保能力的担保行为无效。

四、结语

公司对外担保的本质是法律行为,受到法律行为三个生效要件的规制。公司具备代偿能力是公司对外担保的民事行为能力边界。同时,公司具有真实的意思表示,不仅应当履行签订担保合同等外部表示行为,同时亦需经过公司决议等内部决策。《公司法》第十六条第一款、第二款区分一般担保和关联担保,分别定义了公司对外担保的内容合法性。

交易相对人基于法律规定的注意义务需对公司担保行为的三个生效要件进行形式审查,包括与担保相关决议、章程、和以净资产为核心的财务资料等。交易相对人是否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公司对外担保系越权担保行为是人民法院区分善意或者恶意相对人的分界点。恶意相对人签订的公司对外担保类推适用合同的效力待定。公司有权予以追认或者不予追认。

参考文献

[1]江必新,何东林.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裁判规则理解与适用·公司卷[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338.

[2]吴飞飞.公司担保案件司法裁判路径的偏失与矫正[J].当代法学,2015(2):57.

规则行为 篇1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版权的侵权行为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 即产生了网络版权侵权行为。所谓的网络版权侵权行为是指在网络平台上发生的侵犯版权的行为。我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对网络侵权作出了原则性规定, 明确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作为网络侵权主体的法律责任。但是, 《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并没有明确对“网络用户”进行定义。

我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第三条规定:“用户, 是指通过接入网络进行国际联网的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个人用户是指具有联网账号的个人。”该条仅将用户在通过接入网络进行国际联网的用户。而在侵权法上, 网络用户不限于国际联网的范围, 甚至还包括国内联网的和设置局域网的用户。

我国《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第四条和《电信条例》第六十三条所指“电信用户”、“上网用户”, 系指与电信网络传输运营商建立相关电信或互联网服务合同关系, 并按照合同约定向电信或互联网服务商支付服务费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对于在实际生活中没有与网络传输服务商形成服务合作关系也没有向其付费上网的公民即其他主体, 绝不是上述两个法律文件所指的用户, 只能称其为一般的“网民”。网络用户的形态有: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二、网络用户侵权现状

自二十一世纪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以来, 我国网络用户人数迅速增加。据工信部2015年第一季度统计, 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近9亿, 移动电话用户总数为12.9亿户, 其中移动宽带用户数达6.4亿户。网络用户数量的增加, 伴随而来的是要求加强对网络环境监督和管理, 但是由于我国现有法律制度在互联网规范上存在短板, 以及网络用户质量参差不齐, 网络版权的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根据网络用户的侵权作品来源不同, 笔者认为可以将其侵权行为分为两类:一是网络用户通过网络对传统媒体的版权进行侵权, 即网络用户将传统媒体转换成数字作品在网上进行传播, 其主要侵犯传统媒体的复制权、发行权、网络传播权等著作权权利。二是网络用户侵犯网络作品的版权, 主要是网络用户转载、上传、改编网络作品等行为。

笔者现就从文字作品、音乐作品和视听作品出发网络用户侵权情况进行分析, 以具体内容来体现网络用户对传统媒体和网络作品的侵权现状:

(一) 文字作品侵权

在互联网时代, 社会大众已经习惯人手一个手机或i Pad, 习惯了轻便快捷的电子书阅读, 而不是带着厚实的书本出行。例如网络小说, 目前存在许多专门的小说网站, 网站对其签约小说享有版权, 但是由于付费购买小说章节或者读者习惯免费阅读, 就有一些网站论坛顺势而生。在正版小说更新之后, 就有一些网络用户在公共论坛上对其进行转载, 一般标明了作品名称和作者笔名, 但是说明小说来源。传统书籍也经常遭受网络用户的侵权, 网络用户一般会将作品转成电子版在公共论坛上上传。笔者认为网络用户的这种行为已经侵犯了该作品的复制权, 损害了权利人的利益。

(二) 音乐作品侵权

在音乐作品只以磁带、CD等为载体进行发行销售时, 网络用户会在一些公众平台上上传MP3等格式的音乐作品。而在当前数字作品发展时代, 网友为了恶搞或者感兴趣的目的而对音乐作品进行肆意改编。例如, 网友将流行歌曲《情人》改编成二人转、《那些年》改编成《那些白》等分享在网络上, 这些改编行为都侵犯了著作权人的权益。

(三) 视听作品侵权

由于相关软件技术的普及、简化, 以及相关工具的获取方便、快捷, 许多网友出于搞怪娱乐将一些视听作品进行改编, 并将改编后的作品分享在网络上, 例如胡戈将陈凯歌的《无极》改编成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对于视听作品的改编, 网友主要是对一个或多个影视作品进行剪辑并重新进行配音, 制成新的视频, 笔者认为网友这些行为已经侵犯了作品的改编权。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规定, 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侵犯他人民事权益的, 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符合我国《著作权法》中合理使用情形, 网络用户不承担责任外。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网络侵权行为的特殊性, 网络用户的侵权责任难以实现。网络用户侵犯网络版权, 无论是网络用户单独侵权还是和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连带责任, 都存在困难, 因此权利人一般都放弃对网络用户的法律责任追究或者是向网络服务提供者追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在确定侵权主体方面, 往往因为网络责任主体众多且分散, 对于个案而言很难确定侵权主体, 同时“法不责众”法律理念一般不会追究网络用户的责任。 (二) 在侵权取证成效方面, 因为网络侵权的即时性以及对网络技术水平的要求, 基本上对于证据的获得和保存存在很大难度。 (三) 在侵权责任实现方面, 因为网络用户的分散且经济条件决定, 对于个案的责任承担和损失赔偿很难实现, 而且诉讼成本高, 对于权利人来说得不偿失。

三、“三振规则”的引入

“三振规制”又称“逐级响应”, 本质上属于应对网络环境中作品非法分享行为的版权保护机制。[1]2009年9月15日, 法国首先通过了“三振规则”法案, 对其打击网络盗版了产生巨大作用。鉴于法国的成功实例, 之后世界上多个国家如英国、新西兰、日本等国纷纷效仿, 也在其国内推动“三振规则”法案的颁布与实施。

“三振规则”版权保护机制的运行分为三步:第一步, 如果网络用户非法分享作品, 网络服务商会向该用户发出通知, 对该用户进行警告;第二步, 如果该用户在接到通知后再次实施非法分享行为, 网络服务商会再次发出通知;第三步, 如果网络用户在接到第二次通知后仍然不停止非法分享行为, 那么网络服务商就有可能切断该用户的网络服务。[2]

“三振规则”版权保护机制的目的并非切断用户的网络服务, 而是通过不断发出警告通知, 向实施非法分享作品行为的网络用户提示侵权风险, 最终实现终止非法分享作品行为、保护版权人利益的目的。就此而言, “三振规则”版权保护机制对网络用户的教育意义显然大于惩罚意义。

如今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 网络版权侵权问题在我国越来越严重。尤其是P2P下载在众多网络盗版问题中显得尤其普遍, 根据统计, 中国在亚太区P2P侵权下载数量列第二位。[3]2012年, 全国地方法院共收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件, 其中著作权案件为件, 而涉及互联网著作权纠纷案件数量近年来又占全部著作权案件的60%左右。[4]我国以上的这些现实条件也决定了我国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网络用户侵犯网络版权。

总之, 在数字化时代下, 由于传统版权保护措施对网络作品的版权保护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如何及时、有效地保护著作权人的权利是目前各国法律所需要实现的一个目标。在我国采用“三振”规则来限制网络用户的权利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陈绍玲.“三振出局”版权保护机制设计研究[J].中国版权, 2014 (4) :19.

[2]同[1].

[3]互联网版权、盗版数据统计[EB/OL].http://www/soft6.com/news/200910/28/15652.html.

上一篇:先验信息下一篇:酒店客房服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