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规则

2024-08-15

掌握规则(通用4篇)

掌握规则 篇1

2008年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实施之年,《专利法》的第三次修订草案也于近期通过了国务院审议。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供的数据,截至2008年一季度末,国内受理的专利申请已超过410万件。早在2004年中国就取代了传统专利大国德国,成为第五大申请国。但中国仍不是“专利强国”,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企业面临各种打压是必然的,而说不清、道不明的,指向中国企业的专利诉讼已成为最为常见的手段。

专利纷争之痛

随着中国作为专利大国的崛起,针对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官司急剧增加,尤其是在中美贸易中,有关知识产权的摩擦更是成倍增加。如从2003年起,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受理的知识产权诉讼中,针对中国企业的数量要比针对日本、韩国企业的总和还要多。让人记忆犹新的是,中国DVD生产企业在遭遇美国和日本企业的侵权诉讼败诉后,每向美国出口一台DVD,就必须向专利拥有企业支付4.5美元的专利使用费。

美国总统林肯有句名言,专利是“为天才之火添上利益之油”。现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将专利战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并把专利战略与国家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日本政府确立了知识产权立国的国策,全方位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美国政府出台了21世纪专利发展纲要,旨在建立以市场为驱动的知识产权制度。

中国实施《专利法》始于1985年,至今已有20多年。但与国外企业娴熟运用专利保护相比,中国企业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中国企业先天不足,常常会落入精于算计的外国企业布好的“专利陷阱”中,也极大地刺激了国外企业的诉讼热情。一些外国公司提前3到5年就布置好了“专利陷阱”,并耐心收集中国企业的侵权证据,等到中国企业发展壮大了,有了足够的经济实力,才会提起诉讼,从中索取高额的专利使用费。

在中国加入W TO后的七年间,已经发生多起中国产品在欧美、日本等市场受阻的事件,不啻给沉浸在“入世”喜悦之中的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在中国企业着力在“世界工厂”和“全球市场”寻找最佳结合点之际,专利侵权的红灯频频向中国企业闪烁。处于快速成长阶段的中国高科技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围追堵截”,频繁发生的涉外知识产权诉讼,不仅影响了中国企业的声誉,并且敲响了中国经济安全的警钟。

近年来,海外企业越来越重视自己的专利,有的企业甚至将专利当作自己新的经济增长点。如美国专利商标局的一份最新资料表明,专利收入已成为I B M公司利润最新增长点。2000年IBM总利润为81亿美元,而专利技术就占了17亿美元。2002年2月,日本国政府宣布设立“知识产权战略会议”,专门研究制订保护和利用专利、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据称,这是日本国政府针对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仿造日本产品而采取的对策之一。

可以说, 任何一个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都服从于各自国家的知识产权战略, 纯粹的、无任何偏倚的知识产权保护, 过去没有, 恐怕今后也不会有。在W TO框架下, 专利和技术壁垒会作为一项常态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被广泛采用。

不言而喻,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有利于为市场经济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由于知识产权是以知识为基础,取得专利权的发明制造往往与科学技术的水平直接相关,所以,总体而言,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受益方面,当前是发达国家占有先机, 发展中国家相对被动。

靠专利战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中国加入WTO后,国外企业必然会极力扩大专利的保护范围,以挤压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空间。近年来,外国企业在中国申请专利呈逐年递增趋势,如2004年在中国申请的专利数量超过13万个,其中约有一半是外国人或外国企业在中国提出的。中国企业要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之中,并保持持久不衰的发展后劲,就应积极推进专利战略,以申请专利的形式保护自身的知识产权。

中国的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可以称为一支“国家队”,许多企业的产品已经打入国际市场。相对于一般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也难免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在知识产权方面发生摩擦。而如果我们的企业对自己拟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缺少知识产权法律背景状况的“调查”,就容易被拥有知识产权的权利人“找麻烦”。

中国企业为了避免被动应诉,就应当对产品拟进入的国家和地区先进行技术领域知识产权法律状态的调查,以合理规避他人的权利范围。首先应当做一个检索,就是看当今世界同类产品都有哪些技术,其中哪些还处于专利保护中,哪些已经可以公开使用了。无论开发还是仿制,切忌掉入专利陷阱,而要避免掉入陷阱,不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如中国企业可以在出口市场所在国注册“防御性”专利、商标和版权等。

众所周知,通用技术无国界,可以采取“拿来主义”,但专利技术则不同,专门的技术一经注册,就成了专用技术,只供发明人专有。使用专利权人的技术,理所当然应向对方支付一定的专利使用费。作为国际惯例,这一付费原则在中国修订后的专利法中也得到进一步确认。当然,“专利陷阱”和知识产权诉讼已不仅仅是法律问题,有时也成为了市场竞争及国外企业打压中国企业的工具。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将专利战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并与国家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国内企业要在知识产权问题上赢得主动,根本的出路在于努力提高发明创造的能力和水平,争取在较多的领域中,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风起云涌的新技术浪潮之中,产品的技术含量已经成为竞争力的首要因素。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产品未到,专利先行”的市场战略,尤其值得国内企业借鉴。一方面,应当把知识产权问题和W TO的规则联系起来,既然中国已经“入世”,就应该了解、熟悉并学会运用W TO保护知识产权的“游戏规则”。另一方面,中国企业还必须学会扬长避短。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不同,特别是拥有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的不同,企业在竞争中所处的地位也就不同。因此,在自己有优势的技术领域,尽可能争取获得较多的知识产权;在自己相对落后的技术领域,则注意规避他人的知识产权。更重要的是,面对不可避免的跨国知识产权诉讼,国家也应有一套相应的应急机制。特别是对于一些中国拥有完全独立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项目,国家应当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更为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同时完善金融领域的有关法规政策,在资金层面上确保高科技产业健康发展。

在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大潮的新形势下,中国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实施国际化战略,重视涉外专利的申请。因为,专利权具有地域性,即一个国家所确认和保护的专利权,只能在本国范围内有效,如果专有技术的所有者想在他国市场也具有垄断地位且不被侵权的话,唯一出路是向产品出口去向国申请专利,并报海关备案协查,这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从近年来中国企业遭遇的专利侵权纷争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小到一个企业、行业,大到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在国际经济舞台上与“狼”共舞显身手,就必须学会运用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

掌握规则 篇2

职业人必须明白企业里谁是关键人物,并于之建立起伙伴关系。在职场的权力斗争中,第一倒霉的往往是没有背景的人,因为这样的人符合“替罪羊”的条件。牺牲一个人,紧张局势就会有所缓和,且不会给双方带来任何后患。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身在职场,职业人自然要选择属于自己的“大树”,但又不能同时在几颗“大树”下乘凉,否则很可能会成为他人之间利益冲突、或者关系不和时的牺牲品。

⑵其次,应该与同事建立起协作关系。

谁都想做一个受欢迎的人,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职场上的文明礼仪是个人基本修养的折射。不能仅仅为了在岗位上受欢迎而戴上“假面具”,比如刻意地面带微笑之类的,而应当把个人的基本素养很自然地带到工作岗位上来,以一种平和、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和他人。不能闷声不响,也不能太锋芒毕露;不能让对方怀疑你的能力,也不能因为自己才华的显露而遭遇妒嫉;不在办公场所谈及私事,不在人前人后说人是非;尊重同事的兴趣和爱好;不将个人好恶带入职场;注意经济上的细节往来。简言之,要把握好人际关系的细节,掌握好与同事交往的“度”。

⑶再次,需要了解公司的战略目标,并想办法参与目标的制定。

一般情况下,公司的战略目标是决定整个公司前途命运的核心,是否参与其中来,对于职业人在公司的位置、晋升速度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只有参与到关系公司命运的大环境中来,你才能变成真正意义上的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人物。

⑷另外,行为举止应该职业化。

职业化是职业人必须经历的过程,它能够让一个人逐渐符合他所从事岗位的所有标准,能够极大地发挥他对职位的作用,而且能将他与职位不相符的“枝节”全部去掉,方便他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让领导更快地重视他。

掌握规则 篇3

对法律界影响最直接的,是与调整经济关系有关的法律体系和行政法体系。由于实体法秩序与程序法秩序的内在关联性,加入世贸组织自然对程序法秩序产生一定影响。

世贸组织规则中包含着许多程序理念和程序意识,加入世贸组织使这种影响对我国的民事纠纷解决程序的改革和完善将起到直接作用。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已更加关注世贸成员以及组织对经济纠纷解决的方式和程序。我国的企业经常遭遇来自其他世贸成员的反倾销诉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熟悉这些国家的诉讼程序。我们也要利用世贸规则积极通过诉讼程序对它国企业的不正当竞争提起诉讼,以维护我国企业的合法利益。

过去,我们可能更习惯于通过非诉讼途径和行政化的方式去应对这些纠纷,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在这方面就有了较大的变化。企业已开始利用诉讼手段积极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我们的企业在国外的积极应诉有所增加,一些企业在国外取得了反倾销诉讼的胜利,并通过法律手段在国外巩固了自己的市场地位。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世贸组织要求成员落实法制统一、公开透明的原则,相应地也要求我国的民事诉讼程序更加公开透明,提高司法的统一性和当事人的平等性。一年来我国的司法改革正在顺应这种要求,法院的一些内部规定也逐步走向公开化、法定化。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法制环境带来的影响是深远和长久的,有些影响我们现在还不能预测和预见,但整体来看目前的影响是积极的。

当然,加入世贸组织并不意味着我国的诉讼制度因此而发生根本的变化,但加入世贸组织必然会促使我们加快完善我国的诉讼程序制度。

掌握规则 篇4

关键词:蓝球,教练员,规则

0前言

篮球竞赛规则及是指导篮球竞赛的法规, 篮球比赛中的一切活动, 必须在规则及裁判法限制与约束下进行。作为比赛主体的教练员当然也存在对规则的学习、掌握、精通与运用的问题。据调查表明, 在高中、业余体校、CUBA、CBA的平时训练中, 教练员所注意的是身体和技战术的训练, 忽视对篮球规则的学习和掌握, 特别是青少年篮球的基础训练中, 指导教师或教练员都是凭借自己的比赛经验向运动员传授技战术, 对规则的学习几乎没有, 新的和变化的规则条款不能及时地传授给运动员。因此, 造成了运动员相应的理论知识缺乏, 对规则的理解浮浅。

在比赛中, 我们也能经常的看到, 有些队员对裁判员的判罚总是不满, 或不理解, 以至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 甚至得到更严厉的处罚。从其队员的行为中, 我们可以看出, 一方面是老队员凭着以往的比赛经验, 故意对裁判员施加压力, 影响其判罚;另一个原因就是运动员缺乏对规则的学习, 对规则有关条款规定不清楚, 理解的不够, 只知道一味的打球, 找其原因终归还是教练员不懂规则。懂规则的教练员, 临场指挥中, 特别是在关系到胜负的紧要时刻, 能充分利用规则精神运用技战术, 取得比赛的最后胜利。反之, 胜利在望的球队, 由于教练员钻研规则不够, 没有抓住战机, 却反胜为败。

1 要掌握三分线外移的规则

三分线的外移扩大了进攻队员和防守队员角逐的空间, 进攻会更加流畅、更富有攻击性, 防守压力会更大, 攻防节奏会更快。教练员应该针对这些变化对运动员进行更多的关于身体灵敏性、协调性、速度性和力量性的训练, 更要重视对队员与队员之间的配合能力的培养。对于中锋队员要提高其高位档拆与底线站位的转换速度和能力, 增强其背靠单打及勾手投篮的训练。防守上, 由于三分线的外移增加了防守区域使得防守的范围更大, 局部区域的防守力量会被削弱。三分区的扩大对前锋的进攻和防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进攻时三分投篮的难度增加, 同时在端线附近的三分线活动空间变小, 向内线传球的难度增加, 在此区域进行三分投篮容易遭到对方的紧逼和破坏, 从而形成失误。防守时, 前锋的防守范围也变大, 移动也变得更加频繁, 在进攻方连续的传球和突破下, 前锋可能疲于奔跑, 造成防守不到位, 容易形成漏防与内线空虚, 使对方突破、传球、和篮下进攻变得相对容易。三分线扩展后使得防守跑动距离增大, 但是对于底角三分线位置上的有球队员的防守却有一个有利因素, 由于现在底角三分线处三分线与边线的间距从以前的1.25米变成0.9米, 进攻队员的底角三分线外的持球进攻的做动作的空间变小, 如果对其加强防守紧逼, 造成对手踩线出界失误。因此, 教练员应该明知这些规则的变化, 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训练。

2 要掌握和精通规则中限制区底线的缩小

限制区底线的缩小使进攻方的中锋将会更加靠近篮下, 这样防守中锋的队员不但要应用协防和补防其他进攻队员而且要防止进攻中锋在底线限制区得球, 增加了内线的防守压力。三秒区面积由原来的24.84m2增加到28.42 m2, 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内线防守压力, 不至于过多的增加防守中锋的防守压力, 这点也体现了篮球规则的攻守平衡的要求。

3 要掌握规则中合理冲撞区的设立

合理冲撞区的设立, 对中锋队员的脚步灵活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增加了中锋在内线进攻的威胁力, 特别是中锋在合理冲撞区进攻时, 更能发挥自身的身体和技术优势, 在蓝下进行强攻形成直接得分的机会或造成对方防守犯规, 有效的遏制对方技术的发挥。合理冲撞区从侧面来看, 增强了中锋运动员内线对抗的信心, 而这些对抗是篮球比赛对抗中最激烈的地方, 体力消耗比较大, 要求教练员训练时加强对中锋的体能、耐力、力量、脚步灵敏素质的训练, 这样在对抗中才能占有优势。

在进攻战术方面, 训练要采用更多的高位掩护、传切、挡拆、突分及个人突破等技术的运用和创新, 提高进攻速度和进攻的攻击力。由于合理冲撞区的设立使得防守中锋的防守外拉, 篮下就有更多的空间给进攻队员上篮和制造犯规, 因此教练员在训练时不但要加强个人的防守能力训练而且还要加强球队整体的协防、补防包夹等防守战术的训练, 重点培养队员特别是中锋队员的集体防守意识和脚步移动的训练。

4 在平时训练中要加强规则中对走步违例的解释

规则中对走步违例的阐述, 这里不再赘述。教练员在指导运动员平时训练中忽略对走步违例判罚的模拟训练。在日常的训练中对持球突破的技术没有规范, 持球突破要求反应快、起动快、动作衔接连贯。没有强调在中枢脚离地面时, 球离手等, 使得有些队员在比赛中屡屡出现走步违例的现象, 形成了运球就走步、起动就走步的习惯动作。篮球比赛中造成带球走违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运动员自身的技术、心理因素, 又有裁判员的错判、误判因素, 但不能忽视教练员在平时的技战术训练中对带球走的这一违例现象的模拟训练, 并不断加以客服和改进, 要在思想上重视带球走违例的现象。在技战术训练的同时, 加强对规则的学习、理解和掌握, 特别是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培养上, 更要抓好对规则的训练与学习。

5 要掌握和应用“失去控制球”“两次运球”与“球回后场”规则

由于用力过猛或球湿滑等原因, 使球脱手飞出, 以及投篮时出现的“三不沾”, 同漏接一样属于偶然失去控制球, 因而可以重新获得球, 并可进行传、投、拍、运等运动, 而不必担心“两次运球”。比赛中不难看到这样的情景, 在运球结束时又失去球 (漏接除外) 的情况下, 队员一味地去护球, 想挡住对手, 等自己的同伴前来抢得此球, 即使对手前来逼抢也不敢碰球, 结果反被对手抢走, 打自己一个措手不及。记住, 此刻如果你没有把握将球护好, 或同伴根本就没有得到球的可能, 就一定要在对手逼抢到身边时拿起球, 被判二次运球也无妨。“亡羊补牢”, 至少可以为本队争得落位回防的时间。同样, 有的运动员怕被判球回后场违例, 而不敢去抢回到后场的球, 有时干脆放弃球, 让对方抢得后轻易快攻手。这样的例子不仅常常见于基层球队, 在CBA比赛中也会见到。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你不能护好球送出界, 特别是在对手抢近时, 一定要拿起球, 因为此时的球回后场违例也是最好的补救措施, 以防止被对手形成无人防守的局面。

6 要熟知“脚踢球”与防守的合理应用

规则规定:队员故意用脚踢或臀部以下腿的任何部位阻挡球为脚踢球违例。但比赛中防守队员在封堵对手传接球时, 特别是在对手传球路线较低, 距离又近的情况下, 仅用两手进行干扰, 难免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而用腿和脚拦球, 对防守对手的下三路传球时具有其独特的作用, 尤其在防守从端线外传向蓝下或外围传给内线中锋的反弹球时, 效果更佳。用脚拦球, 虽得不到球权, 却可以有效地破坏对手之间的传接配合, 使之失去最佳的传、接球位置与进攻时机。所以, 教练员平时应鼓励和培养队员以脚协手参与此类防守的能力, 手脚并用, 无疑会增大防守的空间。

7 要精通、掌握和应用“使球出界”规则

规则规定:球出界之前, 最后触及球或被球触及的队员, 是使球出界的队员。队员试图救即将飞出界外的球, 或持球停于场地的边缘附近, 被对手逼抢失去了重心或空间位置而即将出界时, 如果来不及或没有把握将球传回给同伴, 不妨将球拨打到对方球员身上, 使球反弹出界而又可确保球权不失。

8 掌握和应用8秒、14秒、24秒规则与比赛节奏的控制

一名队员从控制活球开始, 要在24秒之内完成一次投篮, 直至球中蓝或触及蓝框。但如果你想控制比赛的节奏特别是比分领先于对手, 时间所剩无几的情况下, 为什么不尝试打满每一个24秒呢?多运、多传球, 躲避开对手的抢断与犯规, 不临近24秒决不轻易地投篮出手, 尽可能地耗费掉对手可用来扳回比分的时间, 这样你的胜算就越大。我们见过这样的球队, 临近终场在比分领先于对手的情况下, 头脑发热, 不注意控制比赛节奏, 不注意充分利用24秒规则, 一味地进攻, 急于投篮, 结果忙中出错、或投篮不中、或发生失误, 反给对手以可乘之机, 最终反胜为败。某队在后场控制球还剩下3秒、2秒或者1秒快到8秒违例时, 教练员为什么不采取全场紧逼战术或压迫式的防守呢?往往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国内的运动员, 包括教练员, 很少有这种意识, 因为平时训练就忽视这个规则的运用。

9 要掌握和应用规则中“假摔”、“带球撞人”、“合理的防守动作”与“圆柱体原则”

阻挡与带球撞人是攻守矛盾的两个方面。由于受时间、位置、角度等因素的影响, 裁判员有时很难对其做出精确的判断, 这使阻挡中的“假摔”成为某些防守者的杀手锏, 更何况有些碰撞本身就介于阻挡与带球撞人两者之间, 怎样判罚都不为过。比赛本身就是攻守双方在斗智斗勇, 发生碰撞时, 防守队员顺势来一跟斗, 诱使裁判判罚带球撞人那是最好, 不判也没真摔着, 必要时不妨一用。恰到好处的“假摔”关键取决于脚步的积极移动, 判断好有球队员瞬间的移动方向和路线, 迅速抢占其位置, 上步快一步、动作小一点、暗劲使得足一点, 上体后倾, 阻挡后接劲倒地, 顺势而为。同时, 裁判法规定, 在一名队员从后场向前场运球时, 防守队员面对面防守时, 只要防守队员的双手一触及进攻队员的腰及其他部位时, 就可以直接判罚防守队员犯规, 这是一个涉及合理防守动作及圆柱体原则的规则。作为一个优秀的教练员必须熟知以上规定, 否则, 被裁判员判罚了还不知道为什么。

1 0 要掌握和应用“战术性犯规”

规则规定:投篮队员被侵犯, 或全队每节累计犯规4次以上, 均要由对方执行相应次数的罚球, 这样也必然涉及到一个罚球命中率的问题。如果球队整体或某一队员罚球不准、失常 (比赛时观察) 那么在防守他们时, 封盖与抢断的动作幅度就可适当做的大一些, 狠一些, 当然也要有度。这种极具攻击性的防守, 又会让对手更畏手畏脚, 投不进、罚不中, 阵脚自乱。另一种情况, 当一方比分落后又临近终场时, 唯有采取战术性的犯规, 以获得更多的进攻时间, 才有可能将比分扳回, 当然这也寄希望于对手的罚球不中。除此之外, 怎样犯规与犯规的次数及时间安排也要恰到好处, 还应注意选择犯规的对象, 尽可能朝着比较年轻、经验不足、罚球不准或失常的队员, 同时也要注意犯规的度, 动作过大、过猛、过于危险, 被判违犯体育道德犯规或夺权, 那就更是雪上加霜、事与愿违了。当然如果防守队员在失去最佳防守位置时, 特别是当你处在最后一道防线的情况下, 能任由对手摆脱后长驱直入, 直捣黄龙吗?答案是肯定的, 此时就是战术性犯规的好时机, 关键时刻还是应加以运用。

1 1 要掌握和应用“换人”与“暂停”的规则

规则规定:如果指定执行罚球的队员, 由于受伤方面的原因, 不能继续比赛, 他的替补者应代他执行罚球。那么当一名队员在罚球欠佳的情况下, 假装受伤而让罚球准的替补队员替换可以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规则没有给裁判员阻止这种不当行为的权力, 对裁判员来说, 唯一可能的行动是让他自己确信, 无论如何罚球队员受伤是真实的。比如, A4正在做投篮动作时, 被判犯规, 因A4罚球不准, 他佯装受伤被球队席上罚球最准的A10队员替换而进行罚球。不难想象, 关键时刻的一次球权或罚球得分, 特别是实力相当、比分持平、比赛时间又临近终点时, 该是何等的重要, 甚至能决定比赛的最终结局。

规则规定:每场比赛, 每队上半时能请求两次暂停, 下半时能请求三次暂停, 每个决胜期均有一次, 时间都是一分钟, 没有用完的暂停次数, 不准挪在下半时或决胜期使用。教练员要暂停的时机的几种情况, 这里不再赘述, 但应该把暂停运用在关键时刻。一般的情况下, 应该尽量留在最后使用, 但是比赛开局不久出现反常现象, 遇到这种情况, 即使比赛刚刚打了两三分钟, 也应该当机立断地请求暂停。特别是青年队的比赛, 更应该这样做。暂停是规则给教练员的权利, 教练员请求使用暂停时, 可以用规定的暂停手势或语言明确地对记录员台提出 (如有电动设备, 则直接按) 暂停要求。暂停是教练员临场指挥时, 鼓舞队员士气, 稳定队员情绪, 改变比赛战术重新组织力量的一种手段。

因此, 教练员在使用暂停时要很谨慎。通常在下列情况下并有机会时使用暂停: (1) 当比赛中对方采用新的打法, 本队不适应而连续失误, 或对方连续得分时; (2) 当本队的比赛由高潮走向低潮时; (3) 当本队场上队员的思想不统一, 行动不协调时; (4) 当队员精神紧张, 在攻、守中连续发生错误时……另外教练员要更加注意如何在比赛的过程中合理运用暂停战术, 特别是在比赛即将结束而比分处于胶着状态或比分差距不大的情况下, 教练员战术的合理安排和及时调整对球队能否赢得比赛起着极大作用, 所以教练员合理运用和把握暂停规则所带来的机遇, 对丰富球队的防守、进攻技战术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1 2 结束语

以上内容涉及到违例、犯规以及临场指挥等方面, 适用于男女教练员, 任何篮球比赛, 实战中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能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瞬间做出反应, 采取较为恰当的措施积极应对, 变被动为主动就可在比赛中占尽先机。利用规则, 趋利避害, 同时也有助于比赛攻防水平的提高, 增加比赛的变数与悬念, 使比赛更加精彩激烈, 更具朝气和魅力。这就要求教练员、运动员也要学习规则、理解规则并能加以合理的运用。对于专业教练员来说, 不但要熟悉和理解规则的变化, 还要对其做出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逐步达到掌握和精通规则, 不断学习与提高, 才能在新的规则环境下, 充分利用规则进攻和防守, 创新个发掘新的进攻战术和防守战术, 帮助球队提高战斗力, 从而获得更好的比赛成绩。

同时学习规则及裁判法, 要在平时训练中占一定的时间, 弄懂规则实质, 学会运用规则, 多讲些战例, 用以教育运动员引起重视, 尤其对年轻队员更要加强规则教育, 比赛结束要总结执行规则的情况, 宣传好人好事, 树立榜样。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篮球[M].人民体育出版社.

[2]篮球竞赛规则[M].人民体育出版社.

[3]篮球[J].

上一篇:观察生活与素材积累下一篇:监控系统组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