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掌握

2024-07-31

理解掌握(共8篇)

理解掌握 篇1

摘要: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英语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近年来, 职专对口升学英语越来越侧重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本文从职专英语阅读教学的视角切入, 论述了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技巧。

关键词:阅读理解,提高,技巧

一、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1.“成组”视读

以句子或意群为基本单位进行阅读, 便是“成组”视读的核心要点。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在一组词中找出关键词, 并且充分有效利用自身视觉的运动技能, 及时发挥脑与眼的配合协调能力, 清楚明白地领会句子的意思, 从而达到理解全文的目的。

2. 预读

预读包括三个基本要件:审阅标题、首段和末段。审阅标题的主要目的在于能够对文章的题材有所认识, 以方便运用恰当的阅读技巧进行阅读;读一篇文章首段的目的在于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所要传达的信息;一篇文章的末段往往是全文的主题和结语, 所以是预读的重要部分。

3. 略读

略读即通读全文, 以视线敏捷扫视文章, 以掌握文章大意为主要目的, 并且从意识上掌握作者的写作思维的轨迹和思维模式。略读是实践中运用极其广泛的一种阅读技巧, 略读的速度至少每分钟900个单词。

二、掌握正确的理解技巧

1. 加强词汇方面的教学, 培养学生猜词能力

(1) 词汇教学。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提高及能力的培养。词汇量越多, 阅读障碍就越小, 就会更容易理解文章的意思。我会在早读或课前抽出专门的时间来督促学生记单词;每个单元要跟上检查, 做到层层落实、层层把关;时常采取竞赛的形式来激起学生记单词的兴趣。

(2) 猜测词义。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用以下方法猜测词义, 有助于他们读懂一些不熟悉的词。

同义词猜义。如:The old woman had a strange habit.She kept over 100cats in her house.Her neighbors all called her eccentric lady.句中eccentric是生词。根据句中所提供的信息, 我们知道eccentric是形容词, 与strange是同义词。

反义词猜义。如:Unlike his brother, who is truly handsome man, John is quite homely.句中Unlike是关键词, 它提示John与他的兄弟情况相反。由此可知, handsome与homely是反义词, 所以homely是“不漂亮”的意思。

构词法猜词。学生应掌握一些常用的词根、前缀、后缀等语法知识, 如前缀un-表反义词, 如important-unimportant等;后缀-ment表名词, 如develop-development等;后缀-er、-or或-ist表同源名词;如visit-visitor, law-lawyer, science-scientist等。

2. 把握技巧, 解决主题型试题和细节型试题

(1) 理解文章主题。理解中心思想首先要找出主题句。文章的主题句通常有五种表现形式:主题句在段首、主题句在段尾、主题句在段中、主题句在段首和段尾、主题句暗含在段中。

(2) 理解文章细节。做这类题目时, 可选用比较实用的方法———有目的阅读。在阅读时, 首先看题目要求我们理解哪些细节, 然后迅速在文章里找到相应的段落、句子或短语, 认真理解, 选出答案。同时, 我还建议学生, 阅读文章时把与答案相符的句子或短语用横线标示出来, 注上是哪一题答案的相关句子。这样, 在检查时就不必重新阅读整篇文章了。

3. 识别信息词, 提高阅读的速度和理解的准确性

比如提示意思相同的词有and, also, likewise, in addition等;转变思路的词有although, however, on the contrary等;常用的提示次序的词有first, second, after, next等;对前文进行概括和总结的常用词有as a result, in short, in a word等。

三、掌握正确的阅读步骤

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按照阅读的步骤对文章进行理解。 (1) 浏览全文, 抓住主要内容和明白文章要义。 (2) 带着思考阅读。阅读文后题目, 先不回答, 带着这些问题再次仔细阅读文章, 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细节和主题思想, 能够一边读一边完成浅显易懂易做的题目。 (3) 分析全文要义, 进行逻辑思维处理问题, 运用比较与归纳, 有目的地解决难度较大的题目。 (4) 再一次阅读全文, 详细检查所选题目是否符合文章要求。

综上所述, 教师只有运用适当的、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 勇于探索, 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促使教学质量一步一个台阶稳步提高。

理解掌握 篇2

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教学活动中。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和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让的内在机制。

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条件: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如何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篇3

在教学《认识面积》一课时,我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课件出示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封闭平面图形,在各图中涂上不同的颜色,形成一个面,比较发现物体的各个面形状不同,大小也不尽相同。然后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事物中找物体表面,动手摸一摸,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不尽相同。这个导入,自认为有理有据,顺当得很。可上完课后反思,觉得是老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学习面积的目的性、必要性没有体现出来。于是,第二次课时,我重新设计了一个情境:爸爸带小明去海边散步,沙滩上留下两行脚印,让孩子们猜一猜、连一连:“哪行脚印是爸爸的,哪行脚印是小明的?”,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来猜的;又设置了一个“打补丁”的情境,让学生帮助老奶奶选择一块合适的布料去打补丁。学生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并能自主说出选择的理由,学习气氛截然不同。有了这一教学心得,在教分数加减法时,我给学生每人发一张纸,在这张纸上折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展示作品,读出分数,并用这些分数提出有关分数加减计算的问题。学生思路宽了,活了。通过自主操作、自主提问、自主解答,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表象操作,培养探究意识

数学教学是活动中的教学,为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量一量等。精心诱引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让学生们剪下一个圆,师:同学们把你所剪下的圆对折,打开,换下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如此反复折几次,(学生动手操作)师:对折若干次后,你们发现了什么?生1:折痕相交一点,交点在圆的中心。生2:每条折痕一样长,交点把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师:你们有这么多的发现很好,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作圆心,圆心用字母O表示。师:你们发现圆心把每条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这是凭眼睛估计的,是否真的相等,请同学们拿出尺子量一量,并记录下你们所量的长度。(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两部分完全相等。师:请在你们的圆上任取一点,量一量圆心到这点的长度,多做几次,并记录下所量的长度。(学生动手操作,汇报所得数据)师:观察你们所量得的数据,从你们所量的数据中,有没有规律,如果有,这个规律是什么?生1:有规律,每组数据都相等。师:相等说明了什么?生: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师:祝贺你们!你们所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我们把这条线段叫作圆的半径。半径用字母r表示。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同一个圆内,半径有多少条?它们都相等吗?生:有无数条,都相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自己发现规律,自己验证结论,主动获取知识,在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变位操作,提高探究能力

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又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解决好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发展的具体性之间的矛盾,常常需要借助动手操作的方法。感觉的通道越多,思维的联系就越快。如图1所示:

要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这是一个不规则图形,活像捉一只刺猬,无从下手,怎么办?让学生自主想想办法,有学生就说把这个图形分解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分之一圆,把图中的三角形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度,原图变成如图2:

已知线段OA的长度是3厘米,线段OC的长度是1 厘米,点拨后,学生就能通过自主操作活动,发现求阴影部分的面积的方法。学生学得轻松,又学得巧。

四、拓展操作,发展探究思维

手与脑的这种联系,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操作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活动结合起来。动手操作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能够发现一些数学问题,找到一些数学规律,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

在一个边长是6米的房子的墙角上拴着一只羊,房子的周围是青草,拴羊的绳长4米,请你算一算这只羊能吃到的草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初一看,这道题挺难,凭空想象,房子、墙角、草地、绳子、羊,好乱。不动笔墨不读书,动手画一画、拴羊的墙角看作圆心,拴羊的绳子长4米是半径,羊能吃到的草的面积本应是一个圆的面积,可是羊拴在墙角上,房子不长草,又是正方形,占据整圆的四分之一面积,因此,羊能吃到的草的面积只有圆的面积的四分之三。这样的探索空间较为适宜,学生既有兴趣又知道其中隐藏着秘密,同时明确怎样去探索,通过努力探索出其中的奥秘,很有成就感。长此以往,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加,自主探究能力自然会提高。

理解掌握 篇4

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理解能力越来越强。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除了尽可能采用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外, 还要注意教学的知识性、系统性,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积累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为他们今后参加各种音乐活动打基础。学习过程中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凡是学生能够想象的问题, 尽可能启发学生自己来回答。

在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 待学生把歌曲的音准、节奏基本掌握之后, 这时的教学步骤就是歌曲分析, 因为学生对歌曲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了初步的认识。例如学唱《红星歌》全曲这一部分曲式, 歌曲的前奏雄壮有力, 演唱部分既雄壮又带有抒情性, 并且有少年儿童天真的情趣, 音乐形象十分鲜明, 仿佛使人看到一队少年, 肩扛梭镖、木枪, 威武而神奇地迈着整齐的步伐行进着。全曲由六个乐句两段歌词组成 (除前奏部分) , 第五、六乐句是第三、四乐句的重复, 仅在结尾处做了变化。在演唱时要强调节拍的重音, 表现出进行曲的风格特点。另外, 要注意力度的处理。总的来说, 要注意对乐曲呈逐渐加强的趋势和强弱部分的处理。第二段的开始要有亲切感, 与第一段相比要有对比感。歌曲分析的方法是通过教师的语言导向, 从歌曲的写作构思中, 让学生自己对歌曲中的旋律结构、感情处理进行分析、讨论, 并且让学生走进自己设计想象的画面, 利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音乐, 运用音乐中的强弱关系领会乐曲的情感, 教师再加以归纳总结, 使学生激起情感共鸣, 了解胜利来之不易, 从而产生有效的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

歌曲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它们之间的艺术特点, 以便通过这一艺术特点给学生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 并进行思想情感的教育。教师要使学生掌握歌曲的音乐形象, 然后通过体裁、结构、风格及旋律、节拍、速度、力度等表现手段的分析, 进一步理解歌曲所反映的内容和所描绘、刻画的情景, 充分利用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 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情感的教育作用。

理解掌握 篇5

一、内容抽象,尤其向量部分最为典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维空间、二维空间甚至是三维空间,但是对于三维空间我们是难以想象的。向量主要研究的就是三维向量,所以这就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这一点对于侧重于计算能力培养的工科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应当先理解好它们的定义,在理解基础之上,才能深刻理解它们与其他概念的联系以及它们的作用,一步步达到运用自如的境地。

二、概念多,性质多,定义多,定理多。例如有关矩阵的,就有相似矩阵、合同矩阵、正定矩阵、正交矩阵、伴随矩阵等。在向量这部分,向量组线性相关的性质就10来个。

三、符号多,运算法则多,有些运算法则与以前的完全不同。正如《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考试大纲配套强化指导》第二篇线性代数部分所说的,对于数的运算我们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和消去律;但是矩阵的运算与之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矩阵的运算不满足交换律和消去律,但是满足结合律。所以这些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区分。

四、内容纵横交错,前后联系紧密,环环相扣,相互渗透。

线性代数内容之间的联系是比较紧密的。相对高数来说,它们的联系又是非常隐蔽的。以可逆矩阵为例,阶矩阵是可逆的,从行列式的角度有其等价说法,就是阶矩阵的行列式不等于0;从矩阵的角度它的等价说法是矩阵的秩等于阶数,从向量的角度描述,就是矩阵的行向量组是线性无关的,同时列向量组也是线性无关的,并且任何一个三维列(行)向量都可以由该矩阵的`列(行)向量组来线性表示;从特征值的角度描述,就是矩阵的特征值都是非零的。

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所涉及的概念、性质及定理要理解,同时很多东西还要靠记忆,尤其要注意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些问题是相互交错,相互渗透,似螺旋上升,比如矩阵的秩与向量组的秩、线性方程组与向量组的线性组合、线性相关之间的关系。弄清这些关系,一方面可对所涉及的概念通过不断重复而达到加深印象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能对问题有进一步的深入理解。

针对线性代数的这些特点,考研辅导老师们建议的考生们在复习过程中综合掌握一条主线,两种运算,三个工具这条主线就是解线性方程组。线性方程组是线性代数的主线,也是考试的重点。在求解线性方程组时主要涉及两种运算:求行列式、矩阵的初等行(列)变换。要把握行列式与矩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进行运算的过程中保证计算的准确和速度。那三个工具就是行列式、矩阵、向量,他们贯穿整个线性代数的始终。

从以往数学考试情况来看,有很多考生表现出了很高的数学造诣和较强的数学能力,但整体得分较低,说明考生的基础还不够扎实,学习和复习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理解掌握 篇6

相互独立事件的定义是:事件A是否发生对事件B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即P(B|A)=P(B),这样的两个事件叫做相互独立事件.

实际运用中,判断两个事件是否相互独立往往是根据直观或感觉,看两个事件是否相互影响,即B发不发生与A发不发生有没有关系,而不去计算P(B|A)与P(B),或P(A|B)与P(A),或P(A),P(B)与P(AB).例如,事件A:明天学校召开秋季运动会,事件B:今天北京天空晴朗,这两个事件是相互独立事件,即A,B是否发生彼此间是没有影响的.作出这个判断凭的就是感觉.

根据定义易知:必然事件及不可能事件与任何事件独立;若事件A与B相互独立,那么A与B,A与B,A与B也都是相互独立的.

应该注意:两两相互独立的n(n≥3,n∈N*)个随机事件总起来不一定相互独立.例如,一个均匀的四面体,其第一面染成红色,第二面染成白色,第三面染成黑色,而第四面染成红、白、黑三种颜色.现以A,B,C分别记作投一次四面体出现红、白、黑颜色的事件,则由于四面体中有两面红色,因此P(A)=24.同理P(B)=P(C)=24,且容易算出P(AB)=P(AC)=P(BC)=24×24.由此知A,B,C两两相互独立.但是P(ABC)=14≠18=P(A)P(B)P(C),从而A,B,C不相互独立.

不过,相互独立的n(n≥3)个随机事件中的任意两个一定相互独立.

因此在高中阶段,同学们要判断n(n≥3)个事件相互独立只能凭直观或感觉,而要判断n(n≥3)个事件不相互独立可以证明其中某两个事件不相互独立.

二、 掌握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公式

事件A,B同时发生,记作事件“A•B”或“AB”.同样,事件A1,A2,…,An(n≥3)同时发生,记作“A1•A2•…•An”或“A1A2…An”.

事件A,B相互独立P(AB)=P(A)P(B).

而事件A1,A2,…,An(n≥3)相互独立(PA1A2…An)=P(A1)P(A2)…P(An).

利用这个公式来求概率的步骤是:(1)要确定相关事件是相互独立的;(2)先求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再求它们的积,即得所有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

三、 区分相互独立事件与互斥事件、对立事件

1. 互斥事件A,B不能同时发生,但可能同时不发生.

2. 对立事件必有一个发生另一个不发生.

3. 相互独立事件A,B各自是否发生互不相干,既可以同时发生,也可能同时不发生,或一个发生另一个不发生.

4. 互斥事件A,B至少有一个发生的概率为P(A+B)=P(A)+P(B).相互独立事件A、B同时发生P(AB)=P(A)P(B)(“A+B”又称和事件,“A•B”又称积事件.

5. 两事件对立,则一定互斥,两事件互斥,但不一定对立;互斥事件一定不相互独立(除非其中有不可能事件),相互独立事件不一定互斥(除非其中有不可能事件).

四、 实际运用

1. 相互独立事件运用举例

例1 某厂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一局中,A胜B的概率均是0.4,B胜C的概率均是0.5.比赛按如下顺序进行:第一局:A与B;第二局:第一局胜者与C;第三局:第二局胜者与第一局战败者;第四局:第三局胜者与第二局战败者.求B连胜4次的概率.

解 B要连胜4次,首先必须4局中均有B参加,总之必须“第一局中B胜A”、“第二局中B胜C”、“第三局中B胜A”、“第四局中B胜C”同时发生.

由这4个事件相互独立,得B连胜4次的概率为P=P1P2P3P4=(1-0.4)×0.5×(1-0.4)×0.5=0.09.

2. 相互独立事件与互斥事件“联手”运用举例

例2 甲、乙两人参加一次英语口语考试,已知在备选的10道试题中,甲能答对6题,乙能答对8题.规定每次考试都从备选题中随机抽出3题进行测试,至少答对2题才算合格.求甲、乙两人至少有一人考试合格的概率.

解 设甲、乙两人考试合格的事件分别为A,B,则有P(A)=C26C14+C36C310=60+20120=23,P(B)=C28C12+C38C310=56+56120=1415.

方法一 (运用对立事件的相互独立性求解)

因为事件A,B相互独立,故事件A,B也相互独立.

所以甲、乙两人考试均不合格的概率为P(AB)=P(A)P(B)=1-231-1415=145.

所以甲、乙两人至少有一人考试合格的概率为P=1-P(A•B)=1-145=4445.

方法二 (运用互斥事件的相互独立性求解)

因为事件A,B相互独立,故A与B,A与B也相互独立.

所以甲、乙两人至少有一个考试合格的概率为P=P(AB)+P(AB)+P(AB)=P(A)P(B)+P(A)P(B)+P(A)P(B)=23×115+13×1415+23×1415=4445.

巩 固 练 习

1. 用步枪射击飞机,设每支步枪的命中率均为0.004.

(1) 现用250支步枪同时射击一次,飞机被击中的概率;

(2) 若想以0.99的概率击中飞机,需要多少支步枪同时射击?

2. 袋中有a只白球,b只黑球,从中任意取一球,不放回也不看,再取第二次,求第二次取到白球的概率.

理解掌握 篇7

“过滤”操作出现在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四单元“水的净化”课题中, 是化学实验中的一项重要基本操作。怎样让学生理解性地掌握这项基本操作, 并领会其操作要点的缘由?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联系实物, 层层推进, 丝丝相扣,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课例片段]

……

师出示:一杯加明矾沉降后的水

师:生活中有过这样的经验, 比如, 要将茶水和茶叶分开, 我们可以用滤网。在化学上为了使固体杂质和液体更好的分离, 我们采用过滤的方法。

师:如何通过“过滤”操作, 把这杯水变澄清?需要哪些仪器来完成呢?

师出示:漏斗、烧杯、玻璃棒、圆形滤纸 (跟漏斗配套的) 、铁架台 (带铁圈) 。

师:根据提供的仪器想一想, 该按怎样的顺序组装呢?

生:滤纸放漏斗里, 然后放铁架台的铁圈上, 下面放烧杯。

师:很好, 根据你们所说的, 我们一起来组装。圆形滤纸如何放进漏斗?

生:把圆形滤纸变成漏斗状的圆锥形。先对折, 再对折, 然后打开。

师: (折好滤纸并打开) 大家看看这打开的滤纸有什么特点, 厚度一样吗?

生:一半一层, 一半三层, 三层一边的滤纸厚。

师: (滤纸放进漏斗) 看看又有什么问题?

生:滤纸和漏斗没有粘在一起。

师:不粘在一起会怎样?能有什么好方法使滤纸粘在漏斗上呢?

生:不紧贴会有气泡, 过滤的时候会比较慢。用水润湿滤纸。

师: (滤纸折好放进漏斗, 然后用玻璃棒蘸水将滤纸润湿并赶走气泡) 现在我们的过滤器准备好了, 仔细看看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的边缘

师:滤纸的边缘能否高于漏斗的边缘?

生:不能, 若高于滤纸的边缘, 水会顺着高出的滤纸流出来。

师操作:将准备好的过滤器放在铁圈上, 下面放烧杯 (故意将漏斗的下端没有紧靠烧杯的内壁) 。拿着加明矾沉降后的水倒进漏斗里, 故意倒出一些。

师:看到什么了?能行吗?

生:水溅出来了, 还要玻璃棒。

师:很好。怎样用呢?看看烧杯的模样。

生:烧杯口沿着玻璃棒倒, 玻璃棒放在漏斗里。

师:还记得我们折好的滤纸一半只有一层, 一半?

生:一半有三层, 玻璃棒要放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师: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的上端, 玻璃棒的末端轻轻地斜紧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玻璃棒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让烧杯里的水全部流进漏斗。

师:用化学术语描述叫“引流”。是不是水倒得越多越好呢?

生:不是, 水多了会不经过滤纸直接流进烧杯, 还有可能溅出来。

师:所以, 往漏斗里倒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什么?

生:漏斗内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师: (按照刚才的要求规范操作) 看到什么情况了?

生:水又从漏斗的下端溅出来了。

师:回想一下, 生活中我们怎样倒啤酒, 倒得多又不会溅出?是否有所启示。

生:将漏斗的下端紧靠烧杯的内壁。

师: (调整后再操作) 看看现在的水澄清吗, 有没有溅出来?

生:很澄清, 没有溅出。

学生分小组进行过滤实验操作。

师:按照过滤的操作顺序, 我们一起来总结其操作要点或者说注意事项。

生: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的边缘, 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的上端, 玻璃棒的末端紧靠三层滤纸的一边, 漏斗的下端紧靠烧杯的内壁。

师:这就是过滤的操作要点:一贴, 二低, 三靠。还记得我们用到了哪些仪器吗?

生:漏斗、烧杯、玻璃棒、铁架台 (带铁圈) 、滤纸。

……

[课例评析]

一、联系实际, 激发学生挖掘过滤操作要点, 规范操作。

过滤是化学实验中的一项重要基本操作, 联系操作实际, 边演示边激发学生挖掘其操作要点, 比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过滤, 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而且在理解的基础上也强化了化学实验的规范操作。

二、培养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学习习惯。

在演示中, 由于没有严格按过滤的要点操作而出现了许多错误, 老师大胆的把错误展示出来, 并让学生来改正错误, 以达到理解过滤操作要点的精髓。学生于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过滤的操作要点, 体现了“教育无痕”的良好效果, 从而更好地理解过滤操作时为什么要“一贴, 二低, 三靠”。

三、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要重视实验教学。

作为化学教师, 不管是在演示实验中, 还是在学生分组实验中, 我们都要做到操作规范、熟练正确、有条不紊, 确保每一个实验都成功。另外,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我们多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一些课外实验。

理解掌握 篇8

1 对象与方法

教学对象为齐齐哈尔市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五年制妇产专业2005级141名学生。首先精选案例 (病例) 和教师实际问诊多媒体视频制作, 根据问诊和常见症状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 确定案例法教学内容, 准备的病例要真实、生动、有代表性, 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常见症状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问诊案例讲解, 并做课堂教师学生互动教学。在课后的实习当中, 到病房再次实际接触上述案例当中的实际患者进行问诊实习。

采用不记名式问卷调查, 内容6项见表1。

2 结果

通过案例 (同时演示病例的视频资料) 教学在诊断学问诊教学中的应用, 使得有别于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理论联系实际增加了问诊方法和内容的记忆, 例如课堂穿插一个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胸疼患者的问诊案例, 使得学生对胸疼的症状由哪些病引起, 如何对胸疼患者进行主诉和现病史进行问诊, 并展示患者的心电图等实验室资料, 使学生从问诊到这个患者的临床初步诊断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既直观掌握了问诊的方法和内容, 又对心绞痛这个症状特点增加记忆;再如一个对一例呼吸困难伴浮肿症状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陈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患者的实际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的视频, 使学生结合理论间接实践了一次实际问诊过程, 对问诊的内容方法更贴近实际, 同时通过视频又对常见症状中心源性呼吸困难的特点、心源性浮肿和肾源性浮肿的鉴别增加了理解和记忆, 也为日后问诊的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课后的问诊实习课当中, 学生接触实际患者的带教中感觉学生对问诊的基本方法和内容不陌生, 学生也很容易进入角色。同时课堂教学中病例讲解或视频演示的同时和学生互动, 让同学踊跃发言说出本病例的主诉和现病史是什么, 活跃了课堂气氛,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问卷调查显示95%学生喜欢这种教学方法;82.5%学生对案例式教学方法在问诊中的应用是满意的, 具体结果见表1。

3 讨论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从一个医学生到能给出临床初步诊断的临床医师, 是要经过医学生毕业后经过多年临床实践草能达到的。诊断学知识只是开端, 而且其中问诊的方法和内容, 也是起点和开端。传统的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方法不适宜医学科学的教学, 常常是理论脱离实践, 基础与临床脱节, 不利于医学生临床实际能力的培养。为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我们在诊断学问诊的教学中采取课堂典型案例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同时把26个常见症状结合到问诊当中去, 并用多媒体演示, 即使基础联系了临床, 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 也使得学生更能理解、记忆问诊的方法和内容, 同时也促进26个常见症状的记忆,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

诊断学和内科学是先后讲课, 但二者密不可分, 我们的案例介绍了临床相关知识,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为以后的内外课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问卷调查显示95%学生喜欢这种教学方法;82.5%学生对案例式教学方法在问诊中的应用是满意的。我们应用在诊断学问诊的教学中采取课堂典型案例引导式和多媒体演示这种教学方法, 使得学生对问诊的方法、内容更容易理解、记忆和掌握,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今后能培养出合格的临床医师打下坚实的基础[2]。

摘要:在齐齐哈尔市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五年制妇产专业2005级141名学生的诊断学问诊教学中应用课堂多媒体演示和病例引导式教学法, 同时进行问卷调查, 并探讨此教学法的效果和体会。多媒体和病例引导式教学法应用于诊断学问诊教学中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加深理解和记忆,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问卷调查学生满意度82.5%。

关键词:诊断学问诊,教学,多媒体和病例引导式教学

参考文献

[1]张超英, 张岁龙.如何解决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西北医学教育, 2002, 10 (2) :72.

上一篇:会计行业前景下一篇:荧光磁性纳米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