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中掌握理论(共8篇)
实践中掌握理论 篇1
“掌握学习”(Mastery Learning)理论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他的“掌握学习”理论是建立在“应该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学好”这一思想基础上的。他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从而突破了传统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所谓“正态分布”公式而取得了鼓舞人心的成果。布卢姆说,大多数学生可以用全力学会教给他们的所有东西;他们没有学会,是因为没有正式的程序来保证教师的讲解适应学生的需要。如果学生所需的学习条件都具备,任何学生都可以达到掌握全部教学内容的需求。
1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主要内容
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以“只要条件适当,人人都能学好”为基本构想,以各种能力存在差异的学生个体组成的集体为实体,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为准则,以形成性测验为主要手段,以班级集体教学为基本教学形式,通过反馈、矫正等步骤设计教学过程,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既定教学目标,这是一种有关教与学的乐观主义理论,是一套行之有效的个别化教学实践策略。
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的基础是卡罗尔的学校学习理论。卡罗尔认为, 对一个学习某一特定内容的学习者来说, 学习达成度取决于两个变量:实际用于学习任务的时间和掌握该学习内容所需时间。决定学生实际学习时间的变量包括允许学习的时间和恒力;决定学习所需时间的变量包括能力倾向、教学质量和理解教学的能力。布卢姆将以上五个变量作为掌握学习策略的主要研究变量, 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步骤、教学准备阶段 (制定成绩准则和为学生定向) 和教学实施阶段 (形成性测试和矫正过程) 。
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为掌握而教,为掌握而学”。他认为,在掌握学习理论指导下,教学应是群体教学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的频繁的反馈与个别化的矫正性帮助。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实际,为所学知识的掌握下定义、为学生定向,制定具体的实施程序,并给以形成性评价和矫正。“为掌握而学”,就是为既定目标而学习,学生不但可以达到认知的目的,而且对于学习的有效性、学习态度、兴趣与自我概念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2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2.1 讲新课前对学生进行认知和心理的评价与诊断
高职学生多数英语基础薄弱,入学成绩很低,而英语又是连续性较强的学科,学生要顺利地完成高职阶段的英语学习,教师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在授课前,对学生进行认知和心理的评价与诊断非常重要,只有对学生充分的了解,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完成教学任务。
首先在入学初,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找个别学生谈心的方式,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我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在开始学习英语时是有学习兴趣的,可是学到后来兴趣全没有了, 成绩也随之下降, 原因有很多, 情况也很复杂。但主要问题多是学生心理失调, 例如曾经与某个英语老师有过矛盾;不出国学习英语没有用;记不住就不愿学;因成绩差而自卑、羞口等等, 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厌学的思想。在认知方面显示出他们的基本功不扎实, 多数成绩差的学生所掌握的语法知识零星而且散乱。
对学生进行认知的诊断评价采用测试法。一是标准成绩测验,它可以反映学生能力的全面情况;二是标准专项成绩测验,它可以反映学生能力的具体情况。依据这两个检测的结果我对每个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做了综合研究。并把以上所做工作进行详尽的分析,分类登记,并注明哪部分知识学生掌握得较差,哪部分知识学生掌握较好。再安排新的教学计划,做到该补的补足,该越过的越过,这样做到心里有底,教学过程中就不至于盲目和主观了。
其次,在每个单元学习前也要对学生的认知情况进行诊断与评价,找准教学起点。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最重要的因素。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所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教师要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教学过程,就必须把握教学的真实起点。通过对学情的了解,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很好地把握教学的起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突出教学的重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由此可见,对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的诊断评价,是教师检查、了解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新知识的条件的重要一步。
2.2 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有了对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的诊断评价,教学就有了针对性。教学目标的制定,一方面依据大纲,另一方面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确定不同的目标。一般来讲,我把学生粗略分为两类:一类是中等以上,一类是成绩差的。两类学生两个目标,基本题全体必须会;较难的题成绩差的学生可以作为研究用,这样基本做到各得其所。成绩差的学生看到自己把基本题全做对了,则对自己产生了更高的要求,甚至对较难的题也跃跃欲试了。这样的目标对教学过程起调控和促进作用,很受学生欢迎。
另外,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还要采用与它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例如精读课可以按文化背景知识和知识点两条线索设计,确定具体的掌握目标。通过多媒体等手段给学生介绍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归纳所学的知识,包括词汇、语法。教学过程中不是先领学生去记忆结构、模式,而是在操练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知其规律特点,进而一一归纳,之后又反复地套用从而加深理解。这样,课堂上容量大,吸引了好溜号、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学生,延长了他们的有效学习时间。同时,对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来说,巩固了他们的新知识,也为他们课外学习创造了条件。
2.3 学习效果检测与评价指导
首先,在每个学习单元结束时,我都进行一次形成性测验与评价指导,它相当于常规教学中的单元测验。所不同的是,测验题的编制必须对应于单元的教学目标,测验的目的是诊断学生的掌握程度,测验的答卷在教师提供答案后一般可由学生自己批改或相互批改,测验的结果是以规定的“通过标准”来衡量学生是否达标。测验结束后不是只做一般性评价,而是要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的知识缺陷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救与矫正。对于已达标的学生,可指导他们从事巩固性、扩展性学习探索。对于那些经过补救矫正后仍未达到目标的学生,要为其提供必要的时间和个别帮助,选择适当的学习材料和矫正手段,再进行补充学习。帮助学生树立起一定能学好的自信心,使他们放下思想包袱,解除心理压力,要接受旨再检查他们矫正程度的平行性检验,学生受试的只是在前次测验中未能掌握的平行性试题。教师应根据两次掌握水平之和确定该生是否达标。
对学生来说,通过形成性测验,使本人确认自己的目标达成情况,借以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活动,这是一种反馈过程。按控制论的观点,没有反馈的过程,不是完整的教学过程,而反馈及时,教学过程的效果就越好。学生能在每次测验后及时评价和检查自己和别人的结果,就能提高辨别能力,纠正错误,并使正确的认识得以巩固。对教师来说,也可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哪些教学目标未达到,同时还能发现共同的学习难点,改进教法,找出差距,提高教学质量。这样,在教学活动中就可能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的目标。
其次,学完教材的一个单元或一个阶段后,对全班进行总结性测验和评价。测前复习可由教师指导学生梳理知识系统,对照总体目标查缺补漏,并通过必要的点拨与练习达到融会贯通。测验结果可以用传统的记分办法对学生掌握水平给予恰当的评价。
以上三点做法,归纳起来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经常考虑学生怎样学才能主动,从而积极地为他们创造学习好的机会,并表现出大多数学生都能学得好的真诚期待之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成功体验。
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在提高教学有效性方面的优越性已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证明,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我们在高职英语教学实践中也验证了其有效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将弥补不足,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们能够顺利地掌握大学英语学习内容,并为今后的专业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文章分析了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及其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总结了在教学中依据这个理论所采用的三种教学手段所取得的成果及体会。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掌握学习”理论,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美]布卢姆, 等.教育评价[M].邱渊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2][美]布卢姆, 等.布卢姆掌握学习论文集[M].王刚等译.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1986.
[3]王国亮, 郭世纪.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掌握学习法的点滴尝试[J].渤海学刊, 1997.03.
[4]王奇民.制约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因素及对策[J].外语界, 2002.04.
英语语法要在实践中掌握 篇2
有些英语教师,对课文中出现的语法现象讲解得详详细细,认认真真,学生也能背出那些语法规则,但是实际运用起来却错漏百出,没有真真正正地运用好语法,掌握好语法。例如:九年义务教育英语教材初一下学期教到一般现在时态,教师很容易讲清楚,学生也很快记住了相关语法规则:一般现在时,当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谓语动词要加s或es;当主语是其他人称时,谓语动词用原形。但是,由于汉语没有这种变化,学生很容易做错。
教师要使学生真正接受这种语言现象,养成习惯,做起题来万无一失,就必须经过多次的反复的练习才行,教师在课堂上也要多给出例子,例如:他每天早上六点钟起床。He gets up at six every morning.他们(你们)经常在学校吃午餐。They(You) have lunch at school.等等,老师还要指出动词加es或es的变化与名词的复数形式一样,并注意把以上两句变为否定句和一般疑问句时的情况作讲解。变否定句时把doesnt或dont加在动词gets和have前,第一句加了doesnt以后gets要改为get,第二句动词have照抄即可。把以上两句变为一般疑问句,第一句在句子开头加Does,动词gets变为原形get,大写H要改变为小写h,第二句在句子开头加Do,大写T要改变为小写t,其他照抄,句末加问号即可。又如,在教学现在进行时,学生也很快记住了语法规则:现在进行时是由助动词be的现在式(is, are, am)+动词现在分词(动词+ing)构成;现在分词构成有三种情况:一,一般的动词直接加ing;二,以不发音e结尾的动词去掉e再加ing;三,以重读闭音节结尾的,且末尾只有一个辅音字母,应双写这一辅音字母再加ing。可是学生翻译或运用起来不是把助动词be丢掉,就是把现在分词的ing丢掉。例如翻译:我正在读英语,正确翻译是:“I am reading English.”而学生往往翻译为:“I am read English”或“I reading English”。再如学习了动词以后,学生们学习了行为动词作谓语,还是忘不了“be”,例如翻泽“我每天学英语”,正确的翻译是:“I study English everyday.”多数学生却翻译为:“I am study English every day”.
总之,对于初学英语的学生来说,犯这种或那种语法性错误的现象很多,它的主要原因是东西方语言习惯的差异。要克服这种错误现象,必须着重听说读写的训练,着重于实践。反复实践,反复训练,才能得以巩固所学的语法知识,才能做到正确地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
那么,对课文和句型中出现的一些新的语法现象怎么教?我认为不是当新的语法知识一出现就开始大讲,特讲,讲个不停。特别是一些比较难的语法项目,很难在学生初次遇到时就能讲明白的。有些语法知识最好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材料以后再进行讲解。比如,教到被动语态时,先让学生理解了句子意思才讲解。The desk is made of wood.这书桌是木材做的。English is spoken by many people in the world.世界上大多数人讲英语。然后,教师指出被动语态的结构是由be+动词过去分词构成,不同的时态be的形式分别不同。举例一一讲解不同时态被动语态的句子。
对于一些还没有教到的语法知识,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其意义,把它作为句型来记忆,而暂不作其他要求,等到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材料以后再回过头来讲解,这种方法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学生听不懂,做不对,说不出,很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例如,现在完成时是初中阶段很难学的一个时态,内容多,难理解,与汉语习惯差异大,只能一点一点地讲从九年义务教育新教材Book III里的unit 6开始,课本里有四个单元,在十六课中都逐渐出现现在完成时态,先从对话Have you got...?入手,指出现在完成时的结构,及逐一举例讲解出现的各种情形。总之,现在完成时只能慢慢地讲解,等到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才能系统地加以归纳、比较、总结并用于指导实践。
由此看来,英语语法知识的学习要教学生在运用中学,在实践中学,从感性到理性,从认识到实践,经过多次的反复再现、操练才能学好它,用好它。
实践中掌握理论 篇3
“掌握学习”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本杰明·S·布卢姆在卡罗尔“学校学习”的基础上倡导提出的一种适应学生个体的教学理论, 该理论在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性教学改革热潮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 历史背景
20世纪60年代, 美国推行的以布鲁纳结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育改革, 导致了美国教育质量的下降。在布鲁姆看来, 这种教育存在两大弊端:一是教学理念上的不足。布卢姆有一段著名论述:“每个教师在新学期或新课程开始时, 总怀有这样的预想: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将完全学会所教的事物;三分之一的学生将不及格或刚好通过;另三分之一学生将学会所教的事物, 但还算不上是好学生。这一系列预想, 通过分等的程序、教学方法与教材, 传递给学生得到了学校分等的方针与实践的支持。这种体制造成了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通过分等的程序, 学生最后分等与最初的预想相差无几。”布卢姆认为, 这种“好学生就是好学生, 坏学生还是坏学生“的预想是当时教育系统中最浪费、最具有破坏性的, 它压抑了师生的抱负水平, 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二是教学方式上的不足。教师通常采用大班上课, 大单元教学, 考试排在结尾, 学生往往考完了才知道自己没完全掌握, 产生了大量不能掌握课程内容的学生。
(二) 主要内容
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以“只要条件适当, 人人都能学好”为基本构想, 以各种能力存在差异的学生个体组成的集体为实体, 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为准则, 以形成性测验为主要手段, 以班级集体教学为基本教学形式, 通过反馈、矫正等步骤设计教学过程, 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既定教学目标, 这是一种有关教与学的乐观主义理论, 是一套行之有效的个别化教学实践策略。
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的基础是卡罗尔的学校学习理论。卡罗尔认为, 对一个学习某一特定内容的学习者来说, 学习达成度取决于两个变量:实际用于学习任务的时间和掌握该学习内容所需时间, 即学习达成度f= (实际所有时间) 。决定学
所需时间
生实际学习时间的变量包括允许学习的时间和恒力;决定学习所需时间的变量包括能力倾向、教学质量和理解教学的能力。布卢姆将以上五个变量作为掌握学习策略的主要研究变量, 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步骤、教学准备阶段 (制定成绩准则和为学生定向) 和教学实施阶段 (形成性测试和矫正过程) 。
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为掌握而教, 为掌握而学”。他认为, 在掌握学习理论指导下, 教学应是群体教学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的频繁的反馈与个别化的矫正性帮助。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实际, 为所学知识的掌握下定义、为学生定向, 制定具体的实施程序, 并给以形成性评价和矫正。“为掌握而学”, 就是为既定目标而学习, 学生不但可以达到认知的目的, 而且对于学习的有效性、学习态度、兴趣与自我概念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 教师方面
1掌握学习理论有利于更新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传统的教育理念中, 教育工作者长期使用正态曲线来给学生分等, 并坚信他的正确性, 甚至目前很多学校也要求学生的成绩要服从正态分布。布卢姆认为, 教育有效的话, 成绩的分布应当与正态分布很不相同, 甚至可以断言:成绩的分布接近正态分布时, 我们的教育努力是很不成功的。这就要求教师做到:树立“人人都能学好”的信心, 部分学生之所以没有取得优异的成绩, 问题不在于智力差, 而是没有得到适合其学习特点的教学指导和足够的学习时间。学生的差异是后天学习教育形成的, 是动态发展的。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各种教学指导、教学方法以适应每个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学习特点, 从而使学生都能达到规定的掌握水平。
2掌握学习理论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分层次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布卢姆主张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材料和执行程序, 如果学生按某一方式不能学会的话, 还可以采用别的方法, 得到其他的帮助。传统教学中的大班授课, 为了照顾大多数同学, 往往使优等生“吃不饱”, 差等生“消化不良”。掌握学习理论强调群体教学后, 通过形成性测试反馈信息, 再组织针对性的小组讨论、个别指导等矫正性的帮助, 最大限度地解决共性与个性的差异, 使绝大多数同学达到掌握的目的, 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二) 学生方面
1掌握学习理论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使差生得到同样发展。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它要求为全体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机会。传统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重视学习好的同学, 忽视学习差的同学, 甚至用正态分布界定成绩, 把学生划分为几个等级。对此, 布卢姆反驳了“好学生能学会一门学科中复杂而抽象的概念, 而差学生只能学会最简单的、最具体的内容”的错误观念, 承认“有学得快的学生, 也有学得慢的学生”, 但是坚信:只要提供适当的条件, 绝大多数同学都能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无论学生学习速度与接受能力如何, 总有一种教学方法是适合他的需要的。掌握学习理论不但为教育和转化差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还提供了具体有效的可操作性程序, 即运用形成性测验反馈信息, 及时发现学习难点和未掌握的内容, 并辅之以更多的个别辅导等多种矫正手段, 使其达到掌握的目的。
2掌握学习理论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发展非智力因素,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获得全面发展, 成为不仅具有知识和技能, 而且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掌握学习理论的教育目标不仅包括认知目标还包括感情目标, 不仅重视认知成果, 还重视学生的感情成果。这对培养学生学习的态度、兴趣、自信心和对自我价值的认可都有深远的影响。这一理论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潜力怀有充足的信心, 对所有学生充满积极期待, 教师对学生的乐观看法和高期望, 可以帮助学生消除恐惧心理和自卑感, 增强学生的信心,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3掌握学习理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的有效性, 使学生终身受用。掌握学习理论的实施程序可以告诉学生:“要达到什么目标”“学什么”“怎样学”“怎样学好”的问题。学生学习目标明确, 学习方法有效, 积极进行自我反馈, 知道自己哪方面学得好, 哪方面不好, 哪方面还需要改进。布卢姆认为, 如果在某一学科领域的入门课程中都采用掌握学习程序的话, 学生在以后的课程中保持这些新的学习方法, 将越来越不需要更多的特殊帮助和额外时间。“学会学习”将对他们的终生学习具有重要影响。
三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 为掌握定向, 设计教学目标
按照教学大纲基本要求, 多个教师集体备课, 具体给出每章节的教学要求、主要知识点和重点、难点与考点, 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把握重点。
(二) 评价———反馈———矫正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每节课堂教学结束时, 小结主要内容, 练习巩固, 争取当堂消化, 布置思考题供学生课下讨论;每章教学结束时, 安排一次单元测验, 帮助学生诊断所学知识点。每章配有三套测试题 (另两套练习) , 并附有参考答案和题目与知识点的对应表格, 便于学生自我诊断,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 实践证明, 这些练习对期末统考很有帮助;每周安排课外辅导, 主要采用单独指导的方式解决个别同学存在的问题, 有时小组讨论, 学生发言踊跃, 各种思维在这里碰撞, 开阔了思路, 学习效果很好。
(三) 发展非智力因素
通过系统的“掌握学习”程序训练, 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使他们“想学习”“会学习”;不管他们掌握多少, 都只是判定掌握还是没掌握, 并对掌握给予认可, 没掌握的给予矫正的方法和途径, 不断给他们以鼓励和肯定, 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教师还通过反馈信息, 科学、人性化的管理学生, 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 提出表扬, 使学生坚定了“我能行”的信念。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还融洽了师生关系。
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在提高教学有效性方面的优越性已在各国教学实践中得到了证明, 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我们在高等数学教学实践中也验证了其有效性。但是, “掌握学习”并不适合所有学科, 它只是比较适合于必修的、序列性的、封闭性的及其求同思维的课程, 对其他开放性学科与创造性的学科, 制定掌握学习策略是有很大难度的;而且, 掌握学习教学中反馈与矫正性练习的途径和方式还有待进一步细化。我们在实践中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弥补以上不足:一是将数学建模思想贯穿于大学数学基础课程中,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不断改进和完善每章单元测试题, 使评价和矫正更符合学生个体的需要, 针对中学新课标, 补充中学里没有学习、大学里却必需的基础知识 (反三角函数、极坐标等) ,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做好中学与大学的衔接工作, 使同学们顺利地掌握大学学习内容。
参考文献
[1][美]布卢姆, 等.邱渊等译.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2][美]布卢姆, 等.布卢姆掌握学习论文集[M].王刚等译.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1986.
[3]毕淑芝, 王义高.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4]王帅.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应用[J].高等函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2) .
实践中掌握理论 篇4
有些英语教师, 对课文中出现的语法现象讲解得详详细细, 认认真真, 学生也能背出那些语法规则, 但是实际运用起来却错漏百出, 没有真真正正地运用好语法, 掌握好语法。例如:九年义务教育英语教材初一下学期教到一般现在时态, 教师很容易讲清楚, 学生也很快记住了相关语法规则:一般现在时, 当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 谓语动词要加s或es;当主语是其他人称时, 谓语动词用原形。但是, 由于汉语没有这种变化, 学生很容易做错。
教师要使学生真正接受这种语言现象, 养成习惯, 做起题来万无一失, 就必须经过多次的反复的练习才行, 教师在课堂上也要多给出例子, 例如:他每天早上六点钟起床。He gets up at six every morning.他们 (你们) 经常在学校吃午餐。They (You) have lunch at school.等等, 老师还要指出动词加es或es的变化与名词的复数形式一样, 并注意把以上两句变为否定句和一般疑问句时的情况作讲解。变否定句时把doesn’t或don’t加在动词gets和have前, 第一句加了doesn’t以后gets要改为get, 第二句动词have照抄即可。把以上两句变为一般疑问句, 第一句在句子开头加Does, 动词gets变为原形get, 大写H要改变为小写h, 第二句在句子开头加Do, 大写T要改变为小写t, 其他照抄, 句末加问号即可。又如, 在教学现在进行时, 学生也很快记住了语法规则:现在进行时是由助动词be的现在式 (is, are, am) +动词现在分词 (动词+ing) 构成;现在分词构成有三种情况:一, 一般的动词直接加ing;二, 以不发音e结尾的动词去掉e再加ing;三, 以重读闭音节结尾的, 且末尾只有一个辅音字母, 应双写这一辅音字母再加ing。可是学生翻译或运用起来不是把助动词be丢掉, 就是把现在分词的ing丢掉。例如翻译:我正在读英语, 正确翻译是:“I am reading English.”而学生往往翻译为:“I am read English”或“I reading English”。再如学习了动词以后, 学生们学习了行为动词作谓语, 还是忘不了“be”, 例如翻泽“我每天学英语”, 正确的翻译是:“I study English everyday.”多数学生却翻译为:“I am study English every day”.
总之, 对于初学英语的学生来说, 犯这种或那种语法性错误的现象很多, 它的主要原因是东西方语言习惯的差异。要克服这种错误现象, 必须着重听说读写的训练, 着重于实践。反复实践, 反复训练, 才能得以巩固所学的语法知识, 才能做到正确地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
那么, 对课文和句型中出现的一些新的语法现象怎么教?我认为不是当新的语法知识一出现就开始大讲, 特讲, 讲个不停。特别是一些比较难的语法项目, 很难在学生初次遇到时就能讲明白的。有些语法知识最好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材料以后再进行讲解。比如, 教到被动语态时, 先让学生理解了句子意思才讲解。The desk is made of wood.这书桌是木材做的。English is spoken by many people in the world.世界上大多数人讲英语。然后, 教师指出被动语态的结构是由be+动词过去分词构成, 不同的时态be的形式分别不同。举例一一讲解不同时态被动语态的句子。
对于一些还没有教到的语法知识, 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其意义, 把它作为句型来记忆, 而暂不作其他要求, 等到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材料以后再回过头来讲解, 这种方法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学生听不懂, 做不对, 说不出, 很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例如, 现在完成时是初中阶段很难学的一个时态, 内容多, 难理解, 与汉语习惯差异大, 只能一点一点地讲从九年义务教育新教材Book III里的unit 6开始, 课本里有四个单元, 在十六课中都逐渐出现现在完成时态, 先从对话Have you got...?入手, 指出现在完成时的结构, 及逐一举例讲解出现的各种情形。总之, 现在完成时只能慢慢地讲解, 等到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 才能系统地加以归纳、比较、总结并用于指导实践。
实践中掌握理论 篇5
1 设计单元掌握学习计划
设计掌握学习计划的目的, 在于使教师教学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尽可能周到地考虑如何帮助学生达到单元教学目标, 主动而有效地控制教学。
1.1 设计好单元教学目标, 制定掌握的标准
为了识别学生是否达到掌握学习的水平,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合理清晰地明确教学目标, 从而确立教与学的方向和检测标准。
根据布卢姆分类原理, 将复式记账法教学目标在掌握水平上分为知识、领会、运用3个层次。各层含义及要求是:
知识: (1) 复式记账定义与特点; (2) 借贷记账法定义; (3) 会计分录含义及种类。
这是低层次的要求。
领会: (1) 复式记账的科学性; (2) 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
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运用: (1) 运用借贷记账法编制会计分录; (2) 运用借贷记账法的步骤。
这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以上各层教学目标是由简单到复杂逐层递增, 后一类目标是建立在已达到的前一步目标的基础上, 前一类低层次目标应积极向后一类高层次目标发展。
1.2 再设计出有效的“反馈—矫正”计划
为了了解学生对上述内容的掌握情况, 教师可根据“三级目标”设计出一份“三级测验题”, 检测学生是否达到掌握水平。充分利用形成性测验所提供的反馈信息, 提供可供选择的教学材料以及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使学生有再次学习的机会并帮助他们矫正学习中的差错。必须强调的是:矫正的方法不同于最初的课堂教学的方法, 矫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如由教师个别辅导、做练习、学生进行讨论或相互帮助等。如果一种方法对解决一个特定的学习问题效果不佳, 便鼓励学生试用另一种方法, 并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给予矫正, 以切实提高学习质量。
2 为掌握而教
由于事先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因而为掌握而教基本上是将预订计划实施的工作。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应使学生充分了解掌握学习策略的基本思想和具体程序, 讲明掌握学习旨在帮助绝大多数学生达到规定的掌握标准。这对于大多数学生树立能够学好的信心以及形成学习动机是至关重要的。
2.1 了解并改变学生的认知准备状态, 使之具备学习新课程的必需条件
认知准备状态是指学生在已完成并掌握已学过的知识的基础上, 对接受新课程的准备程度, 同时也是教师教授新课并使学生掌握的重要条件。
在讲到“会计分录”这一内容时, 必须使学生掌握会计科目、账户等内容, 因为会计分录是建立在对会计科目、账户、借贷记账法的基础上的。所以, 在讲授会计科目、账户、借贷记账法等内容时, 应强调掌握这些知识的重要性, 指出该知识是学习会计分录的基础, 引导学员认真学习并力求掌握其内容, 为学习后面的内容准备良好的认知状态;否则, 前面内容没有掌握, 就会影响对后面所学内容的正确理解, 问题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最后积重难返, 影响后面的学习, 甚至影响整门课的掌握。
2.2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建立良好情感准备状态
就中专学生而言, 由于他们首次接受到会计知识, 对会计原理缺乏感性认识, 因此, 学生对能否学好心中无底, 有畏难情绪, 学习信心不足, 这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不利条件。教师首先要做的是传授该门课程的学习方法, 帮助学员树立自信心, 着重指出只要掌握科学学习方法, 每个学生都会学好该门课程。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 多启发诱导, 提出相对简易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多给予鼓励, 少批评指责, 在每次作业批改后, 对于做得较好的学员给与“优”“良”等成绩, 最后, 对学习较差、作业不太认真的学员采取帮助鞭策的方针, 使他们克服困难, 消除自卑心理, 激发其学习潜能。
3 对掌握学习效果的反馈、评价、矫正
反馈方法一般由每一个学习任务结束时的形成性评价测验构成。形成性评价测验不同于传统的总结性测验, 它不是用来给分数、分等级, 而是要了解学生是否掌握所学内容, 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形成性评价测验有如下作用:对教师而言, 可使教师获得比较系统的信息资料, 了解每个学生在某一章节达到何种目标, 未达到目标及原因, 发现学生共同的学习难点, 提出教师改进教学及教学补救措施;对学生来讲, 由4个方面的好处:诊断学习上的问题, 强化学习效果, 调整学习活动, 获得来自教师、学生或其他方面的矫正学习信息。
复式记账法教学学习结束后, 要求学生做完习题册上相应的习题, 教师对作业的批改不一定要给分, 但事后一定要评讲, 对学生作业存在的问题, 一定要及时纠正和补救, 直到学生掌握为止。但纠错不是简单改错, 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错在何处, 更要分析错的原因, 寻找回归正确的对策, 只有这样, 才是确实有效的。然后教师要根据学生习题作业的情况, 特别是容易出错的问题, 在习题完成并矫正后, 进行一次测验, 若学生重复上次的错误, 则说明该生仍没有掌握, 需分析矫正, 若已掌握, 则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内容。
谈汽车驾驶员应掌握的理论知识 篇6
关键词:安全驾驶,主要机件的操纵,起步,停车,转弯角度
一、培养学员安全驾驶、文明开车意识
学会开车只是学会了一种危险的技能, 只有学会了安全驾驶, 才能真正领会到驾驶的快乐。应组织学员学好理论知识, 要使学员理解交法制定的总规则, 即为了加强道路交通管理, 维护交通秩序, 保障交通安全和畅通, 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在总结以往的经验, 结合当前的交通管理任务而制定的。它通过交通信号、交通标志、标线对车辆、行人发出通行、停止、禁止的命令信息, 合理地限制和科学地组织车流, 减少相互间的干扰和妨碍, 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保障安全和畅通, 合理有效地利用道路资源。
学员在掌握交法的同时应理解交法是以人为本, 以把损失减小到最小为中心, 以关心弱者为理想, 应时刻牢记安全, 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 遵守交法。做到“宁停三分, 不抢一秒”。在自己的心情和情结有较大变化时, 过于高兴和过于悲伤时都不要驾驶车辆;不可酒后驾车, 一次酒后驾车就可能造成自己或他人的终身遗憾;不可疲劳驾驶, 它会造成自己或他人的永久长眠。
二、汽车主要机件的原理及操纵方法
1.离合器是控制发动机与传动部分连接或脱开, 当完全踩下离合器时, 发动机与传动部分即变速器被分离, 即切断动力传递, 动作要迅速, 一次踩到底。松抬离合器踏板时, 发动机传动部分即结合、接合要有层次, 起步时开始可快松一截, 此段是在压板的空行程, 待压板压到传动盘时, 踏板在此位置稍加停顿, 再逐渐慢松, 使其接合平稳, 已经完全结合后可较快的松脚, 离开踏板, 其操作的要领可概括为“二快、一慢、一停顿”, 起步时, 车辆要克服静止的惯性, 需要较大的扭力, 一般要用低挡, 抬离合器踏板至接触点, 并轻踏油门, 当传动部分稍震抖, 发动机声音略有变化时, 逐渐加油, 及左脚慢抬, 右脚轻跟。同时稳松手刹车, 使车辆平稳起步。起步口诀:“二快一慢一停顿, 油门油量逐渐跟。”
2.变速器操纵杆是变速器的操纵机件, 用于接合或分离变速器内各挡齿轮, 从而改变传递的扭矩和转速。正确操纵变速杆, 可使换挡动作快而准 (可以停车熟悉各挡位置, 出入各挡的手感及挡锁和空挡) , 缩短换挡时间, 减少其磨损。在操纵时用手掌握球头, 五指握向手心, 以手腕和肘关节力量为主, 以肩关节力量为辅, 两眼注视前方, 左手握稳方向盘, 不得硬推、强拉, 更不准注视变速杆。汽车运行过程中, 变挡操作是相当频繁的, 能否及时、准确、迅速地换挡, 对提高运转效率, 降低消耗, 延长车辆使用寿命有很大的关系。换挡的实质是改变速比, 挡位越低, 速比越大, 传动轴的转速越低, 获得的扭矩越大, 挡位越高, 而获得的扭矩则越小。在车辆运行阻力大时, 始起步、爬陡坡或通过困难地段时, 需挂低速挡, 使车辆驱动轮获得较大扭矩。但低速挡车速慢, 发动机转速高, 温度高, 燃料消耗也大, 因而不宜常用。在平直路面上, 因阻力小则必须用高速挡。其操作总的要求是:快速、准确、轻巧。
3.油门踏板用来调节进入气缸的混合气成分和数量, 使发动机的转速增高或降低。其操纵时, 应以右脚跟靠在驾驶室底板上作为支点, 用裸关节的伸屈动作使脚掌踏下或放松, 踏、松用力要柔和, 不宜过急和连续抖动或忽踏忽放。在起步低挡运行时, 要轻踏油门, 注意发动机的声音和转速, 保持一定的程度, 防止油门过大, 造成燃料消耗高、车温度高。
4.制动器踏板及刹车踏板是用于降速或停车。在踩下踏板产生制动作用的同时, 也接通了制动灯开关, 制动灯亮, 呈红色灯光, 可警告随行车辆, 前车正在制动, 从而防止造成追尾的事故。在行车时就及时注意到前车制动灯的变化, 从而调整车辆的状态。使用液压制动时, 应用右脚掌握踏板, 以膝关节伸屈为主, 踏下的程度和速度视需要而定, 需要先轻踏后加重, 以达到平稳降速的目的, 紧急情况除外。刹车踏板是确保行车安全的主要设备。其运用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行车的安全, 而且影响到货物和乘客的安全。正确的使用刹车, 应当使汽车在最短的距离内不发生危险, 对车又没有损坏, 安全地把车停住。在实际制动停车时, 以驾驶员发现情况, 采取措施到完全停车还需要一段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 汽车仍在行驶。在车辆运行中, 在遇到盲区、遇到黄色的警告标志时, 应预告减速, 有备无患。做到预见性刹车。作为车辆的制动停车的距离等于反应距离, 即人反应时间加上制动距离即踩刹车后的行驶距离。作为制动距离的长短与行驶速度 (在路面条件相同, 如果行驶速度增加一位, 制动距离就增加四倍) 随着系数与制动力的大小有关 (车辆在同样速度下, 在不同路面上行驶, 制动距离不一样, 如冰面路比干燥路制动距离要长得多) 。汽车在不同的路面上行驶, 速度不同时, 制动距离的长短, 驾驶员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只有这样才能刹车有效, 确保安全。汽车刹车运用, 它可分为预见性刹车运用和紧急刹车两大类, 其中预见性刹车运用范围较广, 包括减挡前的刹车运用和定点停靠的刹车运用等。如汽车在行驶中, 驾驶人根据已经发现的车、马、行人的状态, 特殊地形或交通情况的变化等, 预计可能出现难以通过的障碍时, 提前做思想上、技术上的准备, 因此就要有目的运用刹车减速或停车, 或者是速度降低后在不必停车的情况下, 根据当时的余速及换入适当的低速挡而继续前进。以上所述的制动方法, 都称为预见性刹车运用, 采用预见性刹车, 不但能保证行车安全, 而且还可以节省燃料和减少机件的磨损。刹车运用口诀:“刹车运用较困难, 掌握性能第一关。轻重缓急按需要, 早踩长摩来把关, 观察情况是关键, 判断动态有预见。运用刹车轻重轻, 停车平稳靠常练”。在学员培训中的刹车内容可分为预见性刹车运用、减速换挡刹车运用、定点停靠刹车运用和紧急停车刹车运用。
预见性刹车, 多用于前方交通已经堵塞, 根据判断车到达该处时, 堵塞可能已经解除, 减挡后可继续行驶。即:先抬油门, 早踩刹车, 但要逐渐减速。降低的程度视前方腾空的可能性而定, 如运用得当, 情况解除后车辆仍保留适当余速, 减挡后即可加速行驶。
减速换挡刹车, 在行驶汽车遇有较大或较复杂的障碍物时, 要先用刹车降速, 降至车辆有点发抖, 发动机已不能维持原挡位时, 随即换入适当的低速挡, 随后继续前进。
定点停靠刹车, 要根据停车距离即离指定地点的远近的长短适当的运用刹车, 刹车的用力程度, 一般由轻逐渐加重, 而后当车辆已经驶近指定地点时, 再由重逐渐放松, 中间加重程度, 要视车速而定, 最好能使车到达停车地点前略有余速, 停止前, 踏板前收回少许, 这样减少惯性冲力, 使停车平稳而不出现停车“点头”的现象。
紧急刹车, 在出现紧急情况时使用, 操作时右手握住方向盘, 离合和脚刹车同时迅速踏下, 使车辆立即停止。
5.方向盘是操纵汽车行驶方向的机件, 正确地运用方向盘是汽车能可靠地沿着正常路线的重要因素。操纵时, 两手分别握住方向盘缘的左右两侧, 四指由外往里握, 拇指在内沿自然伸直靠在盘缘, 左手握住时钟的九十点的位置, 右手握三四点的位置, 当右手操纵其它机件时左手仍能自如地左右转向。在平直路线上行驶, 应两手平稳地把持方向盘, 随时稍作方向修正, 避免车辆晃动, 转向时一般一手推动, 一手辅助拉接, 转动速度应与行驶速度相适应, 连续快速转向时, 要双手大把交替操作。如右转弯, 左手向右推送, 右手顺势拉动, 左手推到“时钟”3~4点位置时, 右手腾升, 从上方伸到9~10点的位置接力拉动, 同时左手迅速从右手下方退出, 反腕再握盘缘8~9点的位置, 继续向右推送到3~4点位置, 视需要再反复进行, 要求动作持续协调, 稳准连续, 避免双手同时用力或同时脱离方向盘, 转动方向盘时不可用力过猛, 过急, 车辆停止后, 严禁“打死轮”。回转方向盘, 双手交替接送, 不可双手同时放松任其自传。回转时要车先正, 转向轮随之立刻正, 才能确保方向直行。
三、路面驾驶车辆起步、停车
初步体会起步时, 油门、离合器和手刹车的配合关系, 强调离合器踏板在自由行程阶段抬得要快、定量要准, 到接触点后要停顿, 油门要跟紧。做到起步快而稳。起步可分为以下七步: (1) 踩离合器, 要一脚到底, 使其完全分离; (2) 挂挡, 由于车辆起步需克服静止的惯性, 需克服较大的阻力, 用一挡 (小型车) 起步, 挂挡要轻巧、准确; (3) 打左转向灯, 用以提醒周边经过的车辆, 引起注意; (4) 按喇叭, 警告车辆周边人员; (5) 观察, 通过倒车镜, 后视镜车的周围, 尤其左后方, 观察是否有车辆行近; (6) 放手刹车, 左手握稳了方向盘, 右手握住手刹车杆并按下按钮; (7) 分层次轻抬离合器踏板, 适时适量的踩离合器踏板 (即油离配合) , 并向左轻打方向盘起步。起步可概括为:一踩二拉三转向灯, 四喇叭, 五观察, 六手刹车, 七油离配合。
停车分为以下10步: (1) 打右转向灯, 引起后方车辆注意; (2) 松油门减速, 同时轻踩刹车; (3) 向右观察后视镜, 防止右后方有尾随的机动车、非机动车等; (4) 向右轻打轮, 距离路边30~50cm踩离合器踏板; (5) 加重刹车后, 略放松而停车; (6) 摘挡, 即变速杆置于空挡; (7) 抬离合器踏板; (8) 拉手制动; (9) 松刹车踏板; (10) 关闭转向灯。
四、转弯角度的训练
车辆之所以要求有一定的角度, 是使车辆在运行中走合理路线, 即不占逆行道, 又不占低速道, 并能根据具体情况, 做到有理又利便于交通。其要求学员对路口情况分析判断准确, 又需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完大量连续的操作动作。转弯的内容可简单的概括为8个字, 即抬、摆、踩、看、打、换、提、回。
1.抬。
根据路口形状和交通条件, 在适当距离处开始抬油门踏板, 目的是逐渐降速。
2.摆。
抬开油门的同时, 根据路口宽窄、交通条件和汽车去向摆好位置。路口宽阔, 车位就摆在中心线右侧。路口较窄, 可适当借道但应不影响逆行道或低速道车辆通行为准。
3.踩。
抬油门踏板摆位的同时, 轻踩刹车踏板, 逐渐减速, 但必须留有余速, 其大小以能顺利通行路口为好。汽车转弯时, 使用刹车的方法是:开始打方向盘, 刹车适量加重, 把车速降到确保安全, 容易操纵的程度。转弯过程中, 在正常情况下, 刹车作用稳定不变。打够方向后, 随即减挡 (即转弯1/2处) 同时制动结束。
4.看。
当汽车接近路口时, 及时观察路口情况, 先左后右, 看远顾近, 确保方向。
5.打。
打方向盘, 当车头将近路口时, 开始打方向, 打方向时间一般右转弯时打方向较早, 左转弯略晚, 要早打, 少打, 连续不断地一次打够。
6.换。
换挡, 打轮完了, 正是汽车转到路口1/2处的位置, 此时汽车行驶阻力大, 立即减速, 以免和回轮加速发生矛盾。
7.提。
提速, 及时加油提速, 驶离路口。
8.回。
实践中掌握理论 篇7
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轻理论。学生只是想上机操作、玩游戏、上网聊天, 根本不想学习理论知识。要知道信息技术教育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领域。只有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达到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使他们具备终生学习的意识和利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种种不尽人意的主客观原因造成在教学过程中只重实践操作技术的教学, 而不重视理论基础的传授。我们要培养的是创新型人才, 而不是计算机的操作者!今天的一些优秀软件, 如VB、Office、Windows等将来都有可能被更好的软件取代。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却有很大的相似性, 这就是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所谓基础知识是指某门学科有一定的恒定性, 不易淘汰的、该学科的其它有关知识皆发端和源于它的那些知识。
综上所述, 加强理论基础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试析信息技术教育出现“轻理论”现象的主要原因
(一) 缺乏考核机制,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非中考课程, 在中学普遍缺乏足够的重视。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 但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健全的考核制度, 往往是“说起来重要, 学起来次要”, 即使有考核多数也是提前告知学生试题, 甚至是做出答案给学生抄抄即可, 然后教师自定标准给学生个成绩, 但与中考无关。客观上对学生学习该门课程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认为信息技术就是上机玩玩, 不用学什么理论, 反正中考没有。
(二) 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认识不足
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 在广大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是教育部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做出的重大决策。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是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 是与国际教育接轨的必要条件。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 广大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在不断提高。不少学生、家长也认识到信息技术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必不可缺, 但大部分学生还存在着重应用而轻理论、轻语言的现象。学生普遍认为我只要能打打字、上上网就行了, 而忽略了信息技术学科的系统性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常是学得“不太知其然, 更不知其所以然”。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在讲理论时, 学生就几次说“老师, 别讲了, 讲也没人听, 快让我们玩吧。”这虽然不是好学生说的, 但谁又能说这不是代表一般学生的心声呢?笔者曾对所教的二百多名学生做过调查, 内容是:你希望信息技术课怎么上 (A、上机操作;B、理论讲解与上机操作相结合;C、上网、玩游戏) ?结果有82%的学生选C, 仅有5.5%的学生选B。
(三) 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教学任务重, 缺乏激励机制
目前, 农村中小学由于受人员编制和教育经费等方面制约, 许多学校几乎没有配备信息技术专业教师, 改行和兼职的比较多, 只有很小一部分是正规本、专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教龄稍长一些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最近几年走过了从“电教教师”到“计算机教师”再到“信息技术教师”的路, 这样的师资状况, 没有掌握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理论, 难以胜任信息技术教育工作, 在教育教学中很难认识到理论教学的重要性, 进而在教育教学乃至对学生考核中表现出对理论知识的轻视, 进而形成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恶性循环。
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工作任务重, 有的教师每周要上20节课, 还要负责学校机房和办公室计算机的维护、制作多媒体课件、统计学生考试的各科成绩、辅导学生参加常规竞赛, 甚至要完成打印任务。教育部门和学校缺乏一套激励机制, 许多领导还是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 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师的积极性, 认为再怎样努力也不会被重视, 教学中怎样省事怎么干, 还讲什么理论呀, 让学生自己上机随便玩玩算了, 学生高兴, 教师省事, 皆大欢喜。
(四) 来自家庭、社会的影响
计算机功能多, 人人皆知, 家长也不例外。一女生被母亲送入计算机培训班, 两个月下来, 五笔字打得飞快, 母亲逢人便夸女儿学会计算机了。语文老师却反映孩子写字笔画错误多, 基础知识训练总丢分。一些家里有计算机的初、高中学生经常关起门玩游戏, 还对父母谎称复习功课, 致使学习成绩下降, 问他们“父母不管吗?”答:“老爸、老妈对计算机一窍不通, 好糊弄。”问父母:“怎么只有游戏软件, 而没配备学习软件?”答:“我们不懂。”更要命的是学生之间互传一些黄色光盘, 一些黄毒悄然扩散, 而家长还蒙在鼓里。长此以往, 学生哪里还有心思理会什么理论基础、掌握技术, 更别说提高素养了, 这实在是望子成龙父母们的悲剧。学生家长知道信息技术是新兴科学, 认同孩子掌握它很重要, 但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低, 不能给予孩子正确指导, 导致以上现象的出现。
人人都知道计算机功能多、用途多, 但很多人却不了解怎样才算是真正掌握计算机知识与技能, 更不用说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目的何在。有一些学生常上网聊天、玩游戏, 久而久之打字速度飞快, 同学羡慕钦佩, 亲人朋友称赞, 他就在这羡慕的目光中、声声的赞誉中无数次出入网吧, 以致荒废学业。殊不知正是这来自社会的声声赞誉扼杀了他的上进心、毁灭了他的求知欲。
二、解决信息技术教育中“轻理论”现象的对策
(一) 引入竞争机制, 完善考核制度
信息技术教育应当作为基础学科列入到中考内容中。即使是目前信息技术课程也应当列入学校的正式考试科目, 实行“等级制”, 即:将信息技术课程的等级合格作为学生参加中考的“通行证”, 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 以“考”促“学”, 以“考”带“学”, 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计算机制作比赛, 为学生们的学习搭建舞台, 营造环境, 对学生中优秀作品应及时反馈、讲评、展示, 使学生学有方向, 赶有目标, 形成一种你追我赶、互相竞争的学习气氛。合理的考试评价将是改变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不重视理论基础的最重要的举措。
(二) 加强思想教育, 提高学生认识
让学生从思想上深刻认识理论基础的重要性是信息技术教育中应该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个循序渐进、漫长的过程, 而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随时渗透、潜移默化。此项工作不能仅靠教师, 它可以通过多途径、多主体、多层面的思想教育共同实现, 它需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完成。在学校, 以信息技术课为主阵地, 开展信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信息理论基础的重要性等各种专题教育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确理论基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性。还要通过关于此方面内容的演讲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引导, 保证学生彻底改变以往错误观念, 真正做到在信息技术学习中改掉“轻理论”的错误观念, 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三) 学校提高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
1. 纠正课程设置偏差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也随之增多, 由原来的一周一节至现在的一周两节, 由于该课不为中考课程, 不被领导重视, 各校在执行课时计划的时候存在随意性, 有的学校随意减少规定的课时数, 尤其是农村学校更为严重。致使课时不够, 课程完成不了, 上机实践多, 理论讲解少。针对此现状, 学校应严格按照有关部门的规定课时进行教学, 严抓信息技术课程的常规教学管理, 对教师的备课、教学等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督促。
2. 采取优惠政策吸引人才, 改善信息技术教育人才欠缺现状
面对农村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奇缺的现象, 学校应采取优惠的政策吸引高校信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和外部信息技术人才到农村中小学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工作, 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打破教师待遇一刀切的现状, 改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人才欠缺现状。
学校要制定出有效的奖惩制度, 使全校师生提高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将信息技术纳入师生评估条件之一, 把高学历、高水平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吸引到教学工作的第一线, 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带动全校师生共同关注并投身信息技术的学习, 从而使信息技术教师认识到自己教学工作的重要性, 激发其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
(四)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社会整体认识水平
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和培养, 加强理论基础知识的巩固, 仅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 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由于种种条件的局限, 社会对信息技术教育认识的整体水平还很低。要通过召开面向全社会 (尤其家长) 的现场会、研讨会、讲座等形式, 宣传有关信息技术、信息素养等知识, 提高全社会对之认识水平。有条件的可以面向社会开办信息技术教育学习班, 让他们了解信息技术、信息素养的真正含义, 知道孩子会上网、会玩游戏不是真正的懂计算机,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才是真正的目的。
(五) 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专任教师素质
建设一支素质高、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为了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应采取多种方法和形式, 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
1. 抓好校长的培训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决策人, 让校长认识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 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学习效率的重要意义, 他们才会重视和支持信息技术教师的业务培训。
2. 加强设备管理方面的培训
理论基础离不开实践的验证与拓展, 硬件设备是信息教育的后盾, 增强管理意识, 提高管理水平, 能够解决管理、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般技术故障和问题, 才能保证信息技术教学的正常进行。
3. 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有利资源
通过网络上的无限资源, 学习新知识, 掌握新技能, 转变观念, 不断提升教师的素质, 尤其要积累理论知识, 主动迎接各种挑战, 以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新要求。
4. 走出课堂, 走出学校
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组织力量, 利用业余时间和寒暑假开办一些速成培训班, 以短、平、快的投入, 开发师资资源。目前, 农村中小学计算机师资专业的教师虽不多, 但还是拥有一大批基础知识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 通过培训就是一支了不起的师资队伍。同时, 可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经验交流介绍、开公开课等方法进行“传、帮、带”, 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整体素质。
除以上提到的对策外, 信息技术教育应该走进新课程改革, 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中要注意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 例:既然学生对计算机感兴趣, 那么在讲授基础知识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大屏幕、投影机, 即可以进行重、难点的讲解。课堂上演示我们课前精心制作的PowerPoint幻灯片、Flash动画等课件, 配以优美的音响效果, 学生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到教学上来, 也就很容易掌握要学的理论基础知识。
总之, 技术要在相应的教育理论指导下才能发挥更高的效能, 只有学生对信息技术理论有一定的科学认识, 才能真正与计算机交朋友, 才能认识到计算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进而激发起对真理和科学的追求和向往,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实践中掌握理论 篇8
这些特点与其他文化课的课堂教学不同,所用的教学方法也有不同,但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学效果往往不佳。究其原因,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适应现在的演示教学,主要是不能区别于平常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上课走神, 会导致有些知识点未能掌握,但课堂及时反馈机会少,即使一节课结束,多数学生往往不知道自己比别人少掌握了多少,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通过考试检测出来,即时性差;而计算机操作课大多是教师先演示,学生再操作练习,如果学生没听清或走神,接下来的自己动手操作就没法完成,马上就会体现出来,实时性强。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能把握住计算机操作课的特点,反馈不足,并且矫正太少。有时混同于课堂教学,当看到中等生掌握后就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这样会导致一部分学生跟不上,长期下去会使学生因缺乏信心,掌握知识的质和量都会降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4、有些学生因种种原因不愿意参与动手操作,只做旁观者。以上这些现状导致计算机操作课的教学效果差。
经过多年的计算机操作课的教学,本人认为掌握学习理论是改进计算机操作课现状,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方法。所谓掌握学习方法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到70年代,掌握学习理论得到广泛推广,成为世界最有影响的教育理论之一。 掌握学习指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掌握学习的理论前提是只要向每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帮助,大多数学生在每门课程上都能达到同样高的学习水平,有效地掌握知识。如果我们的教学方法有效,给每个学生提供的学习条件是有利的,那么学生的成绩会有明显提高的。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师的经验表明,学生的智力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正态分布是客观事实。但布卢姆理论认为一般智力的学生,完全可以学会所教的东西。而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高中毕业后考进来的,其智力水平较高, 也就是说,在智力上是没有问题的。日常教学过程也体现这样情况,不是学生学不会,而是不会学或者是干脆不学。
本人根据多年的计算机操作课教学经验认为,掌握学习法和计算机操作课教学的特点相适应的,根据这一理论,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实施分为准备和实施两个阶段。在准备阶段,明确学生要掌握的具体目标,将教学内容划分成具体的单元或知识点,编制好所学知识的项目表。为掌握制定好计划, 包括:1、设计学习单元。计算机操作课的内容往往是零零碎碎的知识点,每节课分两、三段,每一段完成一些功能接近的知识点。2、确定每一小段的目标。计算机操作的结果是可视化的,效果是可比的,便于检查,按目标编制每个段的形成性测试。3、设计备用的教学材料和矫正手段, 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和自测。在实施阶段,一般完成以下几点:1、掌握内容定向。 向学生介绍掌握学习的一般过程,明确学习什么,怎样学以及达到什么程度,用准备现成的材料,以提供标准和要求。比如, 在WORD表格教学中,事先做好的表格样式,供给学生作为参考和比较,学生能自测自己的掌握程度。2、分组教学,即时反馈和矫正。可根据计算机操作室的空间特点,将全班学生分成5、6个组,每组设立组长和副组长,协助教师对学生进行操作检测,观察学生能否完成教学目标。每两个学生共用一台电脑,相互督促,一个操作练习,另一个观看,然后两个学生再交换角色,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两次机会体验操作过程。教师在演示每一小段后,让学生练习,练习一段时间后由组长进行检查并辅导矫正。教师再根据各组情况决定是否进入下一个小段的教学。需要时面向全体学生进行一次分析,对共同性问题强调重点并宣布下一个环节何时进行。
【实践中掌握理论】推荐阅读:
掌握有效教学理论 指导有效教学实践09-15
掌握学习理论09-12
高考历史理论知识的掌握方法06-28
在启蒙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字形规律10-04
一到五年级语文中必须掌握的成语及解释07-24
论激励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07-08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05-15
掌握技能07-15
掌握过程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