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与调控

2024-10-01

掌握与调控(共4篇)

掌握与调控 篇1

在初中教育教学工作中,班主任工作非常重要,在学生学习与成长过程当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做好一名班主任非常不容易,尤其在正确处理与学生家长之间关系、争取家长配合支持等方面,面临着许多复杂的因素:有的家长对班主任缺乏深入了解,对其工作能力产生怀疑;有的家长不认同班主任工作方式;也有的家长与班主任老师沟通较少,相互之间缺乏了解,在学生教育等问题上容易产生一些误会。另外,我们有些班主任教师,特别是一些刚走上教育岗位的年轻同志,在一些问题的处理方面缺乏一定的经验与技巧,往往工作做了不少,成效不太明显,甚至导致班主任和家长之间矛盾的激化。笔者多年兼任初中班主任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了探索与总结,认为要想做好班主任工作,就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争取他们的支持,进行正确教育方法的指导,有效整合学校与家庭的教育资源,共同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一、注重礼节,把握时机,真诚对待家长

一要态度礼貌热情。接受一个新的班级后,无论是班主任去学生家里进行家访还是预约学生家长到学校来了解情况,教师都要适当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做到衣着整洁朴素,不能够不修边幅甚至着奇装异服,要树立教师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首次见面,班主任精神焕发的形象会给家长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这也是对家长最基本的尊重。在家访时要注意尊重家长的生活习惯,对于家访以外的话题不要涉及。在家长到学校来访时,我们要起身欢迎,家长走时起身相送,在交流过程当中使用文明用语,如“请坐”等。这样能够让家长觉得你是一个很有道德素质的班主任,为彼此间进行深入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合理选择时机。在班主任因为工作需要而要和家长进行面对面沟通时,要注意选择时机,如果准备到学生家进行家访,要注意选择的时间,尽量不要选择中午休息或晚上太晚的时间,以免影响家长正常休息,打扰生活正常秩序;在出发前要和家长取得电话联系,以确定家长是否有空或是否合适接待班主任家访,避免家长有事脱不开身的尴尬场面;在邀请家长到学校沟通的时候要首先了解清楚家长的时间安排,采取双方商量的方式确定见面时间,防止家长没有空或家长来了之后班主任没有时间接待等情况发生。有的班主任没有很好地考虑这一点,有时邀请家长到学校后,自己又因为其他事情,忙得脱不开身,将家长晾在一边不闻不问,导致家长心理上产生对立情绪,不利于班主任和家长进行沟通。三是始终面带笑容。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微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你面带笑容和家长见面、说话的时候,首先会使他心理上觉得非常温暖、亲切,在这样的环境与心理状态下开展交流,无论是情绪还是效果,都会非常明显。有些班主任在和家长交流的时候,一脸冰霜,表情严肃得像法官审案子,这样首先就在班主任与家长之间心理上就形成了一层隔膜,不利于双方进行交流与沟通。班主任无论是在多么尴尬的场合,脸上都要充满微笑,体现自己的胸怀。

二、加强沟通,以情感人,赢得家长支持

一是体现出班主任对学生的重视。在进行家访前,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一次深入的了解分析,包括该生目前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状态以及学生的性格特点、主要优缺点等,还要适当了解学生家庭状况,在心中形成讲话提纲,便于在交流的时候有条理性和突出重点。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家长清楚地意识到教师对学生的重视程度,从思想上拉近距离,便于进行沟通与交流,另一方面也便于班主任在家访过程中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和家庭教育环境,和家长更加深入了解、分析学生,针对存在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教育,促进学生扬长避短,健康成长。二是增强家长对学生的信心。许多班主任有这样的体会,和优等生的家长进行交流,大家谈的都是优点,气氛好,交流融洽,但是和后进生家长进行沟通时往往无话可说,有的班主任只顾批评学生,使得家长对学生一点信心也没有,交流效果非常不好。这样做其实是非常错误的,班主任在看待一个学生的时候,评价标准不能仅仅着眼于单纯的学科成绩,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个学生有可能考不出好的成绩,但是并不等于这个学生将来是没有前途的,特别是一些后进生,将来他完全有可能成为在某一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班主任要带着这样的观念与后进生家长进行交流,发掘出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闪光点进行表扬,让家长走出“成绩论英雄”的思维定势,正确、客观地看待、评价学生,树立信心,易于进行沟通,易于接受班主任的观点。班主任在说到学生缺点时,语气要婉转,使家长对他的孩子增强信心。只有这样,家长才会更主动地与老师进行交流,配合班主任的工作。三要虚心听取家长意见。在交流的过程中,班主任要谦虚诚恳地倾听家长的意见建议,哪怕谈的时间稍微长一些,也不要粗暴地打断家长,这样会让家长感到自己受到重视。纵然是一个怨声载道、火气冲冲,甚至蛮横无理的家长,在一个非常有耐心、善于倾听的班主任面前,也会被感化得通情达理。班主任在认真耐心地听家长倾述的同时,要辅以眼神、动作或语气进行呼应,表现出对家长观点与心情的理解,双方的坦诚交流,有助于对学生情况有更全面的了解。

三、科学指导,以诚待人,树立自身威信

一是语气要委婉温和。班主任在和家长进行交流时,尽量不要使用“你应该怎么做”或“你必须怎么做”这样带有命令性口气的词汇,要尽量使用“我认为应该怎样”或“你认为怎样合适”这些婉转、带有协商语气的词语,使家长在心理上容易接受,尤其是对待一些年龄比自己大得多的家长,更要注意说话语气;但是,在一些关键和原则性问题上语气要十分肯定,让家长感受到你的意见是不容质疑的。二是答案要有针对性。班主任在解答家长的疑惑或对家长提出教育建议时,要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情况提出针对性较强的落实措施,千万不要就面上情况泛泛而谈,让家长听了一通大道理,结果却还是不知道怎样来配合老师进行教育。三是意见要科学实用。班主任给家长的建议要科学实用,没有依据的不要说,要实事求是,不能言过其实,故作高深。如果教师提出的建议在实际教育中没有效果甚至产生反作用,班主任在家长心中的位置就会大打折扣。所以班主任一定要加强学习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工作的先进经验与理论知识,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浅谈数学概念的形成与掌握 篇2

一、讲清基本概念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必要条件

1. 利用直观手段, 引入概念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不少概念是比较抽象的, 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 要搞好这些概念的教学, 就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 重视直观教学, 由感性到理性, 由具体到抽象.如讲“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时, 由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差, 教学中要准备一些实物和模型教具 (火柴盒、木块等) ,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演示和观察,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包括对正方体、面、棱、顶点的认识, 再进一步认识过一个顶点只有三条棱, 只要三条棱确定了, 那么这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形状大小也就确定了, 这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在此基础上, 出示一个正方体的模型, 让学生明确正方体就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从而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启发学生从长、宽、高完全相等这一本质属性出发, 通过观察比较, 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 形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用类似的方法, 可以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概念.

2. 通过浅显事例, 讲清概念

小学数学概念中, 有些内容在意义的阐述上不能像中学那样精确.如在简易方程一节中, 概念集中出现, 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要讲清这些概念, 教学时就必须将确切的意义寓于浅显通俗的事例之中.例如, 引进等式概念时, 可通过实例:“四、五年级共植树150棵, 其中五年级植树80棵, 四年级植树70棵”.得出等式80+70=150 (棵) , 从而使学生明确等式以及等式的左边、右边的意义, 认识到等式反映了等号左右两边的两个式子之间的相等关系.在此基础上, 将上例改为“四五年级共植树150棵, 其中五年级植树80棵, 四年级植树x棵”, 让学生列出等式:80+x=150, 再让学生比较第一个等式和第二个等式的异同, 从而引出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有些概念可以通过计算加以揭示.如讲余数这个概念时, 可通过实际计算讲解, 先让学生计算:“9朵花, 分给4个小朋友, 每人分几朵?”学生用除法 (9÷2) , 计算后回答:每人两朵还剩一朵.此时教者可再问:“剩下的一朵为什么不分呢?”当学生回答“1朵花分给4个小朋友不够分”后, 教者可归纳, 揭示概念:“算除法, 剩下的数比除数小, 这个数叫余数.”接着再举出两例:

问学生:“4和3是不是余数?”进一步使学生明确:比除数小的数才能叫余数, 否则就不是余数.

要讲清概念, 教学时还必须紧紧抓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念的本质属性又要在概念的量上划清范围如教学“扇形的面积”一节时, 对“圆心角”、“弧”、“扇形”等概念, 必须首先抓住概念的内涵, 突出它们的本质属性:圆心角是顶点在圆心的角;弧是圆上两点间的部分;扇形是由两条半径和一条弧围成的图形.在此基础上, 还必须使学生明确;圆心角与一般的角一样, 有钝角、有平角, 有大于平角而小于周角的角;弧有大于半圆的弧、等于半圆的弧, 小于半圆的弧;由于组成扇形的圆心角和弧的不同, 也就有各种不同的扇形.在概念的量上划清范围, 使学生形成完整的概念.

二、运用多种教法, 让学生掌握概念

1. 通过比较, 使学生区分概念的异同

“数的整除”这一单元, 概念多, 联系紧密, 虽利于学习新的知识, 但也易造成概念混淆.根据这一点, 在讲清概念之后, 要把容易混淆的概念有计划地安排到练习题中, 运用对比的手法, 帮助学生区别清楚.比如:质数与合数是一组相关的概念.它们的不同点在于质数只有1和本身两个约数, 合数除有1和本身外, 还有别的约数, 同时指出1只有约数1, 所以1不是质数, 也不是合数;质数与互质数也容易混淆, 要区别, 质数是对一个数说的, 互质数是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的关系说的.此外, 整数与除尽, 约数与倍数, 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也只有通过比较, 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

2. 运用“变式”, 使学生灵活掌握概念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 还必须经常应用“变式”的方法诱导学生在多变的课题中, 善于把握问题的本质, 讲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给出标准图形以后, 可出示下列图形让学生分辨, 以排除标准图形带来的“上下长、左右短”的非本质特征的干扰, 突出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和“四边形”的本质, 从而使学生脑海里平行四边形的空间表象得到强化, 并使学生认识到图形的位置变了, 形态变了, 但“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和“四边形”的本质没有变.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明确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3. 设计多种练习, 使学生切实巩固概念

为使学生切实掌握概念, 还要围绕概念设计多种练习.如教学“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时, 可围绕概念让学生先进行数位顺序表的联系:口头讲述, 背诵, 默写, 填写数位顺序表, 进行有关填空练习;再进行理解概念的读写练习.如a.读出9706806, 说一说是几位数, 各数所占的数位, 所表示的计数单位, 用汉字把这个数写出来.b.按要求写数:一个数由4个亿、5个百组成, 这个数写作_____, 读作_____.为使学生能透彻理解概念, 还要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思考题的练习, 要通过不同层次的多种形式的练习,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做到融会贯通.

声乐作品的风格掌握与意境表达 篇3

一、声乐作品的风格掌握

在艺术的海洋里, 声乐作品的风格是复杂的, 在大学声乐教学中, 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演唱形式, 所体现出来的作品风格特点也是不同的, 然而在声乐教学中如何将作品的风格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 对其研究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一) 掌握声乐作品的时代风格

在大学声乐教学中, 我们应该知道不同时代所表现出来的声乐作品风格是不一样的,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对声乐作品的风格有深刻的认识, 在演唱声乐作品时, 应该联系当时时代背景, 不可以将作品都用一个声音来表达出来, 要研究不同时代的声乐作品存在的差异, 例如《爱情的喜悦》是一首表达爱情的歌曲, 其中表露的感情是含蓄的, 但是在贝多芬的一首《我爱你》在风格上就有所不同, 这首歌曲对感情的表达比较热情。

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声乐作品的风格也是如此, 在延安时期, 声乐作品的风格是十分明显的, 那时正是民族存亡的关键时期, 歌曲在内容以及形式上都是抒发着比较悲愤激昂的思想感情。

在改革开放以来, 声乐作品从创作到风格都出现了以往没有的繁荣景象, 各个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风格都不同, 随着时代的发展, 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也表达出了时代特征, 例如《走进新时代》《我爱你中华》等, 都象征着时代在发展。因此,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学生应该掌握好不同时代的声乐作品风格, 进而提高演唱水平。

(二) 掌握声乐作品的民族风格

在大学声乐教学中, 学生必须掌握声乐作品的民族风格, 有一些民族歌曲的风格是非常接近的, 例如西班牙与意大利声乐风格就很接近,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熟悉作品所反映的民族特色。如何将声乐作品的民族风格体现出来, 也是因人而异的, 我国的歌唱家彭丽媛的声音非常明亮、清澈, 能够很好的掌握作品风格, 她唱的《万里春色满家园》就体现出了声乐作品的民族风格和歌唱内涵。因此, 将声乐作品的民族风格达到自热完美的境界, 主要因人因作品而定。

(三) 培养学生的演唱风格

学生掌握良好的演唱风格是在长期的实践中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的, 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演唱形式, 这个实践的过程是艺术升华的必然结果, 然而声乐作品的风格往往会被一些因素所影响, 例如, 不正确的唱歌方式, 不良的唱歌习惯等等。因此, 在大学声乐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掌握好歌唱的方法, 在歌唱的过程中摸索出声乐作品的演唱风格, 同时, 唱歌应该是循序渐渐的过程, 不能急于求成,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践能力, 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不能在学生还没有掌握好唱歌的要领的时候, 就要求学生必须将作品的某种风格唱出来。

在大学声乐教学中,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唱风格, 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 对于声乐演唱者来说作品的风格和韵味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在接触声乐作品的时候必须了解声乐作品的风格特点, 其中包括作曲家写作背景、写作意图, 要掌握好作品的风格要求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对于学习声乐的学生来说, 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将有益于声乐作品的学习, 在教学中选择作品应该从最基础开始, 针对学生的自身条件和问题, 进行有目的的选择, 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声乐作品的演唱风格。

二、声乐作品的意境表达

声乐作品是追求意境的, 很多声乐佳作, 人们能够听到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就像一首优美的诗。通过对声乐意境进行创造, 可以拉近人们的审美距离, 同时, 声乐作品的意境表达又是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段, 不仅仅要把真挚的情感表达出来, 同时还能让听众感受到作品的意境之美。因此, 学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声乐作品的意境表达能力。

(一) 掌握好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

声乐作品是用声音表达其中的情感, 也可以说声乐是一门声音艺术, 欣赏者在感受声音美的过程中, 也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合在作品当中, 当二者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能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触动人的敏感神经, 让人从内心感受声乐作品隐藏的意境之美。然而声乐作品的创作意境是根据时代背景以及作品的风格来进行完善的, 营造作品的意境美, 需要学生掌握作品的风格, 从作者当时创作作品的思想意图出发。因此, 一个鲜活的声乐作品形象, 是利用丰富的语言, 还有充满着意境美的情感来表达出来的。

(二) 将情景相融, 把意境表达出来

声乐作品的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 在声乐艺术理, “情”是演唱者在二度创作中将主体情思融入到作品内容所表现的声乐形象中, 让“情”在声乐艺术意境的生成与升华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 “情”能使声乐作品更加鲜活, “景”则是反映出作品的现实场景, “情景”是不能分离的, 声乐作品之所以演唱的非常动听, 主要是因为演唱者将情景融合在作品中, 给听众增加了丰富的想象力, 使声乐作品创造的意境更加唯美。

综上所述, 声乐作为一门艺术, 以其美丽的声音、丰富的情感, 感染者每一个身处其中的听众, 在大学声乐教学中, 一定要做到因材施教, 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 选择适合自己演唱风格的作品, 同时学习的过程应该进行不断的实践和积累, 能够准确的掌握好作品的风格。此外, 在声乐作品演唱的过程中, 演唱者离不开情与景的融合, 只有二者融合, 才能真正将自己置身于声乐作品的场景中, 才能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将作品的意境真实表达出来。

摘要:在大学声乐教学中, 声乐作品的风格掌握与意境表达主要是根据作品的某些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既不能对声音产生影响, 又能将声乐作品的风格表现出来, 生动的塑造声乐乐曲中人物的形象, 描绘其意境, 表达其思想情感。本文主要是探讨了如何才能把握好大学声乐作品的风格, 并且对其意境表达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大学声乐教学,声乐作品,风格,意境表达

参考文献

[1]钟鸣.浅论声乐艺术中的意境美[J].文学界, 美术空间, 2010 (7) .

[2]井华, 赵淑华.声乐艺术意境的审美之维[J].艺术研究, 2011 (6) .

[3]王艳下.浅议声乐演唱风格的把握[J].科技信息, 2011 (7) .

论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 篇4

一、知识与能力的定义

(一)知识的定义

知识是指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的成果。有的知识来源于理论,有的知识来源于实践。人在与外界相互作用的现实活动中,获得来自客体的各种信息,用一定方式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组织,形成对事物的理解,从而形成知识。

(二)能力的定义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往往通过参与某项活动才能体现,也可以称为完成某项活动的本领。人们在完成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各不相同。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质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

(一) 知识与能力的区别

首先,两者的概括性质不同。知识是主体对客体的本质属性以及非本质属性的概括,能力则是主体对自身行为的调节以及与活动相对应的心理过程的概括化结果。知识是关于客体属性的概括,而能力是关于心理过程的概括,在性质上存在本质差异。

其次,两者的结构不同。知识结构即各种知识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换言之,知识也可以看成是个体大脑中所存储的有一定意义的各种信息的总和。如果说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那么它的结构应该是心理特征总和所组成的一种动态存在方式。笔者认为,能力的结构比较复杂,要想准确完整地把握其结构,应当从多角度、多学科进行综合分析。

最后,两者的发展规律不同。从发展的来源看,知识的来源主要靠后天习得,没有生而知之者;而能力不仅受后天的环境以及教育的影响,而且与先天的遗传因素也存在密切联系。从发展的途径看,知识是人们认识活动的客观结果,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或者他人教授获得;而能力通常是不能依靠外部刺激发展的,它主要是人们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实践经验内化的结果。从发展的速度看,知识的获得比较容易和迅速,知识量会随年龄增长而日益丰富;而能力的发展相对滞后和缓慢,能力具有渐进性,一般不能通过突击获得,而且人到一定年龄后其能力发展便会停滞甚至衰退。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联系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转化为能力。而且知识掌握得越扎实,越有利于能力的发展。如果想要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就,首先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然后还要有实践理论的能力与条件,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例如当代研究生通过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实践,从而发展自己的能力。

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当学生发展了能力,才能提高分析、综合、概括、判断等思维水平,反过来,思维水平的高低制约着掌握知识的难易与巩固程度。知识是在运用中不断地充实、不断地更新。学习知识的能力是创新的保证。我们都知道,先把所有的知识都掌握了,然后再去从事一项工作,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一方面要不断巩固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也要联系实际,将理论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发展自己的各项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与时俱进。

可见,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

三、如何在教学中正确处理两者关系

(一)重视掌握知识,循序渐进教学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教师要了解知识的特点,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即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以及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顺序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

首先,各学科的知识是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建构起来的,具有阶段性、连贯性以及规律性等特点。其次,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也是遵循一定的顺序,其知识水平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形象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起来的。显然,人们对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步就达到对其本质的认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学科的内在逻辑,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结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调整自己的教学工作,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

(二)重视发展能力,启发引导教学

在重视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更要注重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了解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采取启发诱导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促进其身心发展。

第斯多惠曾说:“一个不好的教师教人真理, 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我们可以看出,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将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挖掘自身潜力,让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要正确认识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不存在孰轻孰重,我们要努力的是实现两者在实践过程中的动态平衡,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摘要: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是学生发展的两个不同方面,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知识与能力的概念、区别及联系出发,通过分析两者的关系,并提出一些思考,以探析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真正内涵。

上一篇:经济型酒店盛极而衰下一篇:重塑金融监管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