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学习理论

2024-09-12

掌握学习理论(精选11篇)

掌握学习理论 篇1

计算机操作课主要是对常用软件的操作方法的教学。目前涉及的软件主要有MICROSOFT WORD、 EXCEL、POWERPOINT、WINDOWS、 FRONTPAGE等等。这些课程的特点是:1、 知识点较多,并且前后的逻辑性不强,不存在前后知识点的因果关系,教学安排方便。2、简单易学。教学内容都是一些简单的操作,难度小,对学生的智力要求低,只要条件和时间允许,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其内容。3、由于知识点繁多,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产生厌学情绪。4、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先讲解和演示,学生再操作练习。

这些特点与其他文化课的课堂教学不同,所用的教学方法也有不同,但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学效果往往不佳。究其原因,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适应现在的演示教学,主要是不能区别于平常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上课走神, 会导致有些知识点未能掌握,但课堂及时反馈机会少,即使一节课结束,多数学生往往不知道自己比别人少掌握了多少,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通过考试检测出来,即时性差;而计算机操作课大多是教师先演示,学生再操作练习,如果学生没听清或走神,接下来的自己动手操作就没法完成,马上就会体现出来,实时性强。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能把握住计算机操作课的特点,反馈不足,并且矫正太少。有时混同于课堂教学,当看到中等生掌握后就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这样会导致一部分学生跟不上,长期下去会使学生因缺乏信心,掌握知识的质和量都会降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4、有些学生因种种原因不愿意参与动手操作,只做旁观者。以上这些现状导致计算机操作课的教学效果差。

经过多年的计算机操作课的教学,本人认为掌握学习理论是改进计算机操作课现状,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方法。所谓掌握学习方法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到70年代,掌握学习理论得到广泛推广,成为世界最有影响的教育理论之一。 掌握学习指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掌握学习的理论前提是只要向每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帮助,大多数学生在每门课程上都能达到同样高的学习水平,有效地掌握知识。如果我们的教学方法有效,给每个学生提供的学习条件是有利的,那么学生的成绩会有明显提高的。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师的经验表明,学生的智力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正态分布是客观事实。但布卢姆理论认为一般智力的学生,完全可以学会所教的东西。而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高中毕业后考进来的,其智力水平较高, 也就是说,在智力上是没有问题的。日常教学过程也体现这样情况,不是学生学不会,而是不会学或者是干脆不学。

本人根据多年的计算机操作课教学经验认为,掌握学习法和计算机操作课教学的特点相适应的,根据这一理论,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实施分为准备和实施两个阶段。在准备阶段,明确学生要掌握的具体目标,将教学内容划分成具体的单元或知识点,编制好所学知识的项目表。为掌握制定好计划, 包括:1、设计学习单元。计算机操作课的内容往往是零零碎碎的知识点,每节课分两、三段,每一段完成一些功能接近的知识点。2、确定每一小段的目标。计算机操作的结果是可视化的,效果是可比的,便于检查,按目标编制每个段的形成性测试。3、设计备用的教学材料和矫正手段, 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和自测。在实施阶段,一般完成以下几点:1、掌握内容定向。 向学生介绍掌握学习的一般过程,明确学习什么,怎样学以及达到什么程度,用准备现成的材料,以提供标准和要求。比如, 在WORD表格教学中,事先做好的表格样式,供给学生作为参考和比较,学生能自测自己的掌握程度。2、分组教学,即时反馈和矫正。可根据计算机操作室的空间特点,将全班学生分成5、6个组,每组设立组长和副组长,协助教师对学生进行操作检测,观察学生能否完成教学目标。每两个学生共用一台电脑,相互督促,一个操作练习,另一个观看,然后两个学生再交换角色,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两次机会体验操作过程。教师在演示每一小段后,让学生练习,练习一段时间后由组长进行检查并辅导矫正。教师再根据各组情况决定是否进入下一个小段的教学。需要时面向全体学生进行一次分析,对共同性问题强调重点并宣布下一个环节何时进行。

总之,在运用掌握学习法的教学过程中,既有班级群体教学,又有个别教学;既有教师的直接演示和讲解,又有学生的相互帮助。教学过程重点是要每个学生都动手完成教学任务,掌握内容是关键,及时反馈和矫正是手段,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且加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意注意的时间,加强反馈和矫正的力度,加大形成性评价的范围和力度。在教学过程的控制上,照顾了绝大多数的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掌握学习的运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帮助,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发展。

掌握学习理论 篇2

今年,我区教育局开展了“有效教学,人人达标”的活动,要求我们一线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最优化的教学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什么是有效教学,怎样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放到了我们每个教师的面前,在这样的情况下,掌握有效教学理论、指导有效教学实践就成了我们的迫切需要。现就这方面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学习体会。

一、学习有效教学理论 了解有效教学涵义

什么叫有效教学,怎样实施教学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首先认真学习有关有效教学的理论。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包括以下三重特征:(1)有效果:课堂活动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总目标相一致,体现教学的目标达成性。(2)有效率:师生双方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投入的时间、精力及各种教育资源、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包括学生知识、技能得到增长,身心素质得以进步,成熟,个性得以成长,创造力获得培养以及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得到提高。(3)有效益:教学目标要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且吻合的程度较高。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 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所以,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或教法是否有艺术,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再有艺术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要求的标准,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发展,倡导研究性学习,目标更加具体明确。

一是有效教学强调的是三维目标的实现,即通过教学,学生更加喜爱这门学科,而不是无所谓甚至越来越反感。通过教学,学生应当掌握这门学科的学习方法,形成这个领域的能力。通过教学,学生应当系统而熟练地掌握这门学科的知识及其体系,并能应用于实践。

二是有效教学源于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和科学的教学设计,关注教学效益.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专业的,教学设计是科学有效的。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完美的融合。

三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学生有效的学习,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简单的听众,而是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发展的过程。教师不是简单讲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支持者,要避免踏入常见的以讲代学的误区。教材不是讲授的工具,而是学习的载体,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的学进行。课堂不是教师的表演场,而是学生的活动场,是学生参与活动的特 2 定空间。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

二、运用有效教学理论、实施有效教学策略

通过学习,我们掌握了一些有效教学的理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以取得最好的效果,还需要我们研究一些策略。

1、教师要操练自己的教学基本功,以提高自己教学水平,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尤其是语文教师更应该具有一颗对美的事物敏感的心,有一个充满诗性的灵魂。华东师范大学方智范教授说“语文课要让学生、教师、作者三颗心一起跳动”。所以当孩子课上有点滴进步时,我们要送上热烈的掌声;当和孩子一起活动时,和他们一样发出激情的呼喊……当说到苏武牧羊、岳飞抗金会拍案而起、热血沸腾;当学到卧薪尝胆、囊萤映雪会肃然起敬、庄严恭谨。平时参加集体培训,多读书,通过读书,通过思考,通过实践,让自己的心灵世界变得丰富饱满,健康向上,这样进行的精神的传递、文明的传承,才能开出绚丽的花朵,结出累累的硕果。

2.创设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以提供有效教学的环境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必须构建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为特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目标的师生和谐、积极探索、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在轻松的氛围中思维处于最好的状态。学生也只有在轻松和谐的课堂中才能有最理想的学习状态。教师应善于运用一些策略,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如把游戏纳入课堂,也可以把游戏作为奖励;多用描述的语言,多用鼓励的语言,慎用批评性的语言;教师对学生多些激情,让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转化自身角色,以一个朋友的身份走进学生 的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相处,不以权威自居;教学中遇到问题,与学生一起探讨共同解决,尊重学生的想法,容纳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

3.灵活处理教学资源,以最大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灵活处理教材,甚至对现在的教材内容加以适度的补充或重新组合,活化教学内容,缩短学生生活与教材内容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首先是教材资源。新教材给教师更大的创造空间,给学生更大的探索空间。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别》第二部分李白和孟浩然饮酒话别时就是充分利用文本资源理解“对话叙情”。在两个人的对话中挖掘隐性资源,表达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其次是生活资源。生活中处处有教学资源。教学《水乡歌》一课就充分利用学生见过的木船、货船,在初始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千只船,万只驳”的“驳”的意思。老师没有局限于课本,而是适时向课外沿伸,在课末为学生设计了实践的平台,要求学生仿造课文也来夸夸自己的家乡。学生以读引说,从课内到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学生与本诗情感得到了共鸣。

第三、是生成的资源。

随着课改实验的深入发展,我们逐渐意识到写好教案不等于备好课,因为有的教案多是“借”来的资料,教师没有深刻的体验。真正的备课是反复读懂课文,再结合参考资料和学生情况确定目标,写出教学流程。这样可以为重点训练留出空间,为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留出空间,为师生张扬个性留出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把握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真诚地倾听学生课堂上的声音;要善于察言观色,仔细观察学生课堂上的言谈举止;要通过倾听与观察,及时敏锐地捕捉学生奇异的思维、闪光的思维、独特的思维,恰到好处地引发、催生、助长,引其爆发,促其撞击,使其迸射火花,做到“让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再者是网络资源。网络把世界缩小了,在课堂上轻点鼠标,就可以发现大量有价值的资源。我在教《海底世界》时,在搜集到的众多海底生物、矿产的图片、课件中精选了一部分,使得从没见识过大海的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甚至对见过大海的学生也激发了新鲜之感。

4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一个重要方法,他具体形象生动的展示教学的内容,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我曾设计了一则《庐山的云雾》的课件,用大量的图片资料展示了庐山云雾的特点,却没有解决课文重点“抓住主要词句正确理解第二、三自然段的主要意思”的要求。上课前花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可结果却不理想。运用这种课件教学,由于忽视了教学目标,学生不能深入的把握文章的主旨,只是一堂纯粹的欣赏课。

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无疑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教师在设计时一定要有明确目的,应考虑如何把教学意图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形象化地表达出来。我们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不能忘记语文教学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任何语言文字以外的手段的运用都只能是辅助手段,是为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服务的。过分追求异彩纷呈的视觉、听觉刺激而忽视了文本的诵读、语言的表达及其内心的感悟,那是不恰当的,都不能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导手段。

5、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5(一)实践感情--活动性学习。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活动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式和发展,体会学习语文的过程和方法。活动性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倡导活动性的学习方式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教师可变示范性教材为探究性材料、变封闭性提问为开放性课题、变终结性结论为过程性探究,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性的氛围。

(二)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新课程大力倡导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启发和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在探究性学习中,强调教师知时、必要、谨慎、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教师首先发倾听学生各自的理解,再以一个研讨者的身份适时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由于学生的经验与知识背景的缺少,由于教师的专业出身与经验阅历,教师的参与往往会令整个研讨过程发生喜剧性变化。

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相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举个例子来说: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竞争。这样大大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合作交流--互动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的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这样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掌握学习理论 篇3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姆的教学论体系由四个部分组成,其中“掌握学习”理论是核心。布卢姆认为任何一名学生,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就能几乎掌握所有的学习内容(通常能完成80%—90%的评价项目)。所以,他主张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班级授课制)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化帮助以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在这一理论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提供个性化帮助、利用形成性评价或形成性测试进行反馈是重点;学生的认知准备状态、情感准备状态和教学质量是影响掌握学习的三个自变量;线索、参与、强化和反馈-纠正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四个要素。

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大规模运用,尤其是日异月新的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学生创设、提供了个性化的和合作交流学习环境,使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在教学中能得以充分实现。

二、基于‘掌握学习’理论的初中英语微视频教学的定义

根据教育改革的大形势和学校课题的新要求,育才初级中学英语组决定尝试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视频教学”。“基于‘掌握学习’理论的初中英语微视频教学”由两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微课。教师根据上海市英语课程标准、初中牛津英语教材要求和学生需要,确定教学内容,设计讲授方法,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制作不超过十五分钟的“短、快、精”的视频短片,学生自主观看,直至看懂;教师设计跟阶练习,学生自我检测;教师建立网络讨论小组,学生上网集体讨论合作学习英语知识,力求掌握;

第二部分:互动课堂。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在微视频中所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系统;教师设计多种多样的、层层递进的活动,学生或独立、或两人、或四人、或全班完成任务,逐步深化、活用所习得的知识,逐渐内化为技能,真正掌握英语知识和运用英语技能。

三、基于‘掌握学习’理论的初中英语微视频教学的实践

(一) 微视频的特点

曾经有人对可汗学院和林地公园高中的教学视频特点进行过归纳概括:(表略)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微视频,不管是哪个老师制作的微视频,如果能让学生喜爱、接受并理解,一定要具有以下特点:

1. 时间简短,内容精简。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视频”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5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视频”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2. 有的放矢,层层递进。一个视频就一个主题,或者说一个视频一个事;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是生活思考、或是教学反思、或是难点突破、或是重点强调、或是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观点等等具体的、真实的、自己或与同伴可以解决的问题。一个视频甚至可以是一个主题中的某个点,我们可以就某个问题形成一个系列的微视频,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并且容易获得成功感。这也符合布鲁纳的掌握学习理论,就是给予一个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他可以百分之一百地掌握。

3. 情景活泼,生动有趣。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初中生,他们仍然幼稚可爱,活泼好动,喜欢新鲜事物,有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仍未养成,注意力不够集中,所以,教师除了要有高度的热情与责任感之外,还要有渊博的知识、一定的讲课技巧、精美的演示文稿制作技巧和精心的授课设计。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多动脑筋、多想办法,让视频时时呈现出精彩,这样才能把学生吸引到屏幕前专心致志地学习。

(二) 基于微视频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原则

基于微视频的初中英语课堂活动设计,我们应该遵循下面的几项原则:

1. 以视频为基石(video-concentrated)。教师把某一个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并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的方式,以视频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了讲解,所以教师所设计的所有的课堂活动都应该以视频中学生所观看的知识作为基础,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完成课堂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内化所学得的知识,并将其转化为技能。

2. 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red)。1)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教材和教具,设计好教学过程。2)进行良好的组织,调动学生的积极配合,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他们的学习需要,激活学生的先前旧知,在适当的时候主动向学生提供一些信息。3)与学生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平等地与学生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4)面向全体学生,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教学。

3.以交际为目的( communication-oriented)。1)利用现行教材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培养情景对话能力,创新、活化语言。2)要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提高交际的准确性。

4.以生活为背景( real-life-related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要能够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用英语解决实际能力。只有接近生活的,真实的,复杂的活动才能整合多重的内容和技能。这将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认识他们所学知识的作用和意义。

四、基于‘掌握学习’理论的初中英语微视频教学实践的反思和展望

掌握学习理论 篇4

“掌握学习”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本杰明·S·布卢姆在卡罗尔“学校学习”的基础上倡导提出的一种适应学生个体的教学理论, 该理论在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性教学改革热潮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 历史背景

20世纪60年代, 美国推行的以布鲁纳结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育改革, 导致了美国教育质量的下降。在布鲁姆看来, 这种教育存在两大弊端:一是教学理念上的不足。布卢姆有一段著名论述:“每个教师在新学期或新课程开始时, 总怀有这样的预想: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将完全学会所教的事物;三分之一的学生将不及格或刚好通过;另三分之一学生将学会所教的事物, 但还算不上是好学生。这一系列预想, 通过分等的程序、教学方法与教材, 传递给学生得到了学校分等的方针与实践的支持。这种体制造成了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通过分等的程序, 学生最后分等与最初的预想相差无几。”布卢姆认为, 这种“好学生就是好学生, 坏学生还是坏学生“的预想是当时教育系统中最浪费、最具有破坏性的, 它压抑了师生的抱负水平, 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二是教学方式上的不足。教师通常采用大班上课, 大单元教学, 考试排在结尾, 学生往往考完了才知道自己没完全掌握, 产生了大量不能掌握课程内容的学生。

(二) 主要内容

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以“只要条件适当, 人人都能学好”为基本构想, 以各种能力存在差异的学生个体组成的集体为实体, 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为准则, 以形成性测验为主要手段, 以班级集体教学为基本教学形式, 通过反馈、矫正等步骤设计教学过程, 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既定教学目标, 这是一种有关教与学的乐观主义理论, 是一套行之有效的个别化教学实践策略。

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的基础是卡罗尔的学校学习理论。卡罗尔认为, 对一个学习某一特定内容的学习者来说, 学习达成度取决于两个变量:实际用于学习任务的时间和掌握该学习内容所需时间, 即学习达成度f= (实际所有时间) 。决定学

所需时间

生实际学习时间的变量包括允许学习的时间和恒力;决定学习所需时间的变量包括能力倾向、教学质量和理解教学的能力。布卢姆将以上五个变量作为掌握学习策略的主要研究变量, 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步骤、教学准备阶段 (制定成绩准则和为学生定向) 和教学实施阶段 (形成性测试和矫正过程) 。

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为掌握而教, 为掌握而学”。他认为, 在掌握学习理论指导下, 教学应是群体教学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的频繁的反馈与个别化的矫正性帮助。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实际, 为所学知识的掌握下定义、为学生定向, 制定具体的实施程序, 并给以形成性评价和矫正。“为掌握而学”, 就是为既定目标而学习, 学生不但可以达到认知的目的, 而且对于学习的有效性、学习态度、兴趣与自我概念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 教师方面

1掌握学习理论有利于更新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传统的教育理念中, 教育工作者长期使用正态曲线来给学生分等, 并坚信他的正确性, 甚至目前很多学校也要求学生的成绩要服从正态分布。布卢姆认为, 教育有效的话, 成绩的分布应当与正态分布很不相同, 甚至可以断言:成绩的分布接近正态分布时, 我们的教育努力是很不成功的。这就要求教师做到:树立“人人都能学好”的信心, 部分学生之所以没有取得优异的成绩, 问题不在于智力差, 而是没有得到适合其学习特点的教学指导和足够的学习时间。学生的差异是后天学习教育形成的, 是动态发展的。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各种教学指导、教学方法以适应每个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学习特点, 从而使学生都能达到规定的掌握水平。

2掌握学习理论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分层次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布卢姆主张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材料和执行程序, 如果学生按某一方式不能学会的话, 还可以采用别的方法, 得到其他的帮助。传统教学中的大班授课, 为了照顾大多数同学, 往往使优等生“吃不饱”, 差等生“消化不良”。掌握学习理论强调群体教学后, 通过形成性测试反馈信息, 再组织针对性的小组讨论、个别指导等矫正性的帮助, 最大限度地解决共性与个性的差异, 使绝大多数同学达到掌握的目的, 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二) 学生方面

1掌握学习理论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使差生得到同样发展。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它要求为全体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机会。传统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重视学习好的同学, 忽视学习差的同学, 甚至用正态分布界定成绩, 把学生划分为几个等级。对此, 布卢姆反驳了“好学生能学会一门学科中复杂而抽象的概念, 而差学生只能学会最简单的、最具体的内容”的错误观念, 承认“有学得快的学生, 也有学得慢的学生”, 但是坚信:只要提供适当的条件, 绝大多数同学都能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无论学生学习速度与接受能力如何, 总有一种教学方法是适合他的需要的。掌握学习理论不但为教育和转化差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还提供了具体有效的可操作性程序, 即运用形成性测验反馈信息, 及时发现学习难点和未掌握的内容, 并辅之以更多的个别辅导等多种矫正手段, 使其达到掌握的目的。

2掌握学习理论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发展非智力因素,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获得全面发展, 成为不仅具有知识和技能, 而且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掌握学习理论的教育目标不仅包括认知目标还包括感情目标, 不仅重视认知成果, 还重视学生的感情成果。这对培养学生学习的态度、兴趣、自信心和对自我价值的认可都有深远的影响。这一理论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潜力怀有充足的信心, 对所有学生充满积极期待, 教师对学生的乐观看法和高期望, 可以帮助学生消除恐惧心理和自卑感, 增强学生的信心,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3掌握学习理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的有效性, 使学生终身受用。掌握学习理论的实施程序可以告诉学生:“要达到什么目标”“学什么”“怎样学”“怎样学好”的问题。学生学习目标明确, 学习方法有效, 积极进行自我反馈, 知道自己哪方面学得好, 哪方面不好, 哪方面还需要改进。布卢姆认为, 如果在某一学科领域的入门课程中都采用掌握学习程序的话, 学生在以后的课程中保持这些新的学习方法, 将越来越不需要更多的特殊帮助和额外时间。“学会学习”将对他们的终生学习具有重要影响。

三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 为掌握定向, 设计教学目标

按照教学大纲基本要求, 多个教师集体备课, 具体给出每章节的教学要求、主要知识点和重点、难点与考点, 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把握重点。

(二) 评价———反馈———矫正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每节课堂教学结束时, 小结主要内容, 练习巩固, 争取当堂消化, 布置思考题供学生课下讨论;每章教学结束时, 安排一次单元测验, 帮助学生诊断所学知识点。每章配有三套测试题 (另两套练习) , 并附有参考答案和题目与知识点的对应表格, 便于学生自我诊断,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 实践证明, 这些练习对期末统考很有帮助;每周安排课外辅导, 主要采用单独指导的方式解决个别同学存在的问题, 有时小组讨论, 学生发言踊跃, 各种思维在这里碰撞, 开阔了思路, 学习效果很好。

(三) 发展非智力因素

通过系统的“掌握学习”程序训练, 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使他们“想学习”“会学习”;不管他们掌握多少, 都只是判定掌握还是没掌握, 并对掌握给予认可, 没掌握的给予矫正的方法和途径, 不断给他们以鼓励和肯定, 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教师还通过反馈信息, 科学、人性化的管理学生, 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 提出表扬, 使学生坚定了“我能行”的信念。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还融洽了师生关系。

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在提高教学有效性方面的优越性已在各国教学实践中得到了证明, 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我们在高等数学教学实践中也验证了其有效性。但是, “掌握学习”并不适合所有学科, 它只是比较适合于必修的、序列性的、封闭性的及其求同思维的课程, 对其他开放性学科与创造性的学科, 制定掌握学习策略是有很大难度的;而且, 掌握学习教学中反馈与矫正性练习的途径和方式还有待进一步细化。我们在实践中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弥补以上不足:一是将数学建模思想贯穿于大学数学基础课程中,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不断改进和完善每章单元测试题, 使评价和矫正更符合学生个体的需要, 针对中学新课标, 补充中学里没有学习、大学里却必需的基础知识 (反三角函数、极坐标等) ,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做好中学与大学的衔接工作, 使同学们顺利地掌握大学学习内容。

参考文献

[1][美]布卢姆, 等.邱渊等译.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2][美]布卢姆, 等.布卢姆掌握学习论文集[M].王刚等译.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1986.

[3]毕淑芝, 王义高.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4]王帅.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应用[J].高等函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2) .

掌握学习理论 篇5

[关键词]掌握学习策略 掌握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9-052

布卢姆教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掌握学习理论”。所谓“掌握学习”,就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班级授课制)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化帮助以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数学是一门高度形式化的学科,在这门学科中有许多为了学习者教学起见而制定的明确结构。因此,在数学中,代数学家能够很容易地决定:代数的基本模式或结构,是通过理解交换律、分配律和结合律显示的。当学生掌握了这种结构,就能鉴别他们所必须解答的所有代数题都是这三种类型中这一或那一类型的变体,并能够解答它们。鉴于数学学科的结构和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如果教师能很好地运用掌握学习策略,那么教师的课堂教学就能够促进学生掌握数学。

一、掌握学习策略的实质

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学校学习中确实存在个别差异。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学生掌握新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学生学习形成动机以便参与学习过程的程度和教师教学适合于学生的程度等三大变量。总的来说,学习中的差异和学生的学习水平是由学生的学习史和他们所受的教育的质量决定的。如果在这两方面进行适当地改变,就可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

掌握学习的策略问题,是一个确定怎样方能把学习者的个别差异与学和教的过程联系起来的问题。教师必须尽力保证使全部学生在自我发展方面有成功的学习经验。

掌握学习策略是受特定种类学习的能力倾向、教学的质量、理解教学的能力、毅力、允许学习的时间主要五种变量制约的,教师运用掌握学习策略在于寻求如何利用这些变量的各种方式。掌握学习有许多可供选择的策略,每一种策略必须通过某些手段把教学与学习者的需要联系起来,从而找到对付学习者的个别差异的某种途径,每一种策略必须包括能够对付上述五种变量的某种途径。

二、掌握学习策略的实践思考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是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小学数学中,代数领域的简易方程是最能体现数学学习规律和特征的内容。学习简易方程的过程,是学生在学习了一定的算术知识的基础上,逐步转向代数学习的典型过程。从方程模型的构建过程中可以反映出教学中是如何利用掌握学习策略促进学生掌握数学的。这一单元主要的学习内容是等式的性质和解简易方程,以及简易方程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的运用。学习目标是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并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掌握解形如x±a=b、ax=b、x÷a=b、ax±b=c、ax±bx=c的方程,并能正确地进行检验;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构建过程,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增强符号感。

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我们认识到学习的主要因素不是重复和练习,而确保学习的最可靠的条件是先前学习的必备能力。如果学生确实学会了这个技能,他很可能将学会新技能而无需重复。从掌握学习策略上看,我们要为学生学习简易方程提供好的先决条件: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掌握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运算定律;能用字母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公式,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化简形如ax±bx的式子。而这些学习任务已经在以前的学习中完成,需要我们教师做的事情就是了解学生对上述内容的掌握情况,如果确认学生已经掌握,我们就可以进行简易方程的教学。

三、掌握学习策略的实施

掌握学习策略要求将学习分为小的单元,让学生每次学习一个小的单元并参加单元测试,指导学生以80%~100%的掌握水平通过评价测验为止,然后再进入下一个单元的学习。我们把简易方程学习分为等式和方程、等式的性质和解简易方程、列方程解实际问题三个小单元。下面就结合掌握学习策略依次说明三个小单元的教学过程,并尝试分析学生的掌握学习效果。

1.通过类属学习认识方程

利用生活中的天平把包摄水平较高的等式概念呈现给学生。鉴于等式和方程之间的关系,对于方程来说,等式具有最大的解释潜力,因为等式的介入,学生学习方程这个新概念的困难就可避免。当含有字母的等式出现时,学生通过比较和观察,就能进行适当的分类,并归纳出“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集合图来理解等式和方程的类属关系。从理解认知心理上分析上述过程可以看出,学生通过以前对等式的学习与理解,在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一般的和包摄的概念,在碰到进一步分化的学习材料时,它便能起到类属的作用。这样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保持就会最容易、最有效地发生,这也反映出类属学习要比总括学习更容易。

在制定策略时,我们需要清楚地知道一些必需的先决条件,拟定规定的操作程序,以及评价这些策略的一些结果。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详细说明,是让教师和学生双方知道预期目的的一个必需的先决条件。把详细的说明转化成评价的程序,有助于进一步解说学生学完一段内容或一门课时应该能够达到什么标准。用来估价教学结果的评价程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知道什么时候的教学是富有成效的。其中必须伴随有对教学过程和结果的诊断,并能开出相应的处方。这样,通过使用诊断程序和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和材料,使大部分学生达到预定的成绩标准,以补充正规集体教学之不足。这些策略和方法的运用中,毫无疑问的是有些学生在学习某些内容时所花的时间要比别人多。但是如果大多数学生在分配给这些学习任务的时间结束时,都达到掌握的水平的话,掌握学习就产生情感的和认知的结果。对方程含义的认识,在学生知道方程含义的基础上,我们将通过判断哪些式子是等式,哪些式子是方程,能否举出方程的例子来诊断学生是否掌握。针对需要帮助的学生,教师还要进一步让学生对等式和方程进行辨析,并安排学生将算式中的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用字母表示等练习来保证掌握学习。

2.利用等式性质学会解方程

(1)利用天平平衡图探索概括等式的性质

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正从具体的表象思维向抽象的符号思维发展的特点,我们在教学等式的性质时,通过天平平衡图让学生探索并理解等式的性质。例题中安排了四组图片,先让学生观察并依次填写出四个等式:50+10=50+10,50+a=50+a,x+a=50+a,x+a-a=50+a-a,然后再让学生联系天平保持平衡的过程,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讨论等多种方法归纳概括出等式的性质,这里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发现数学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力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并且告诉学生这就是等式的性质。而对于“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个补充性质的学习,可以看做学习的延续,是概念的迁移和深化,也是对先前概念掌握情况的评价诊断,通过这个程序就能确切地判断学生掌握学习的情况。

(2)通过等式的性质迁移到方程的解法

根据掌握学习策略的反馈要求,在学生知道等式性质的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评价学生掌握学习的情况,故安排填空练习,让学生根据等式的性质在○里填运算符号,在□里填数。x-25=60,x-25+25=60○□;x+18=48,x+18-18=48○□。教师要让学生说出填空的依据,并说出等式两边是怎样变化的,是加上同一个数还是减去同一个数,以期学生真正理解等式的性质。当完成上述任务,确认学生掌握时,教师要让学生把两组算式继续填写下去,得到x=85;x=30。此时让学生知道,85、30分别表示两个未知数的值(也就是两个方程的解)。请学生回顾填空的过程,体会利用等式的性质,使方程左边只剩下一个未知数,方程右边是一个数,也就是利用等式的性质,我们可以求出方程中未知数的值。这就把根据等式性质的填空迁移到方程的解法上面了,这种学习迁移正是为学习解方程作出“特定的准备”,使学生具有学习解方程的必备能力。

(3)由求未知数的值来建构解方程的方法

让学生观察天平的平衡图,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x+10=50。教师提出问题:你能求出方程中未知数的值吗?启发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把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10,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即可求出未知数的值,这时让学生知道,x=40就是未知数的值,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而我们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教师示范板书解方程的过程,并提出书写的注意点。而提出问题:x=40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呢?使学生知道解方程后需要检验。师生共同学习检验的方法,把x=40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抓住方程中相等关系这个核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过程。

3.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和价值

(1)通过简单的数量关系的分析建构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

出示简单的实际问题:小红今年的体重是36千克,比去年增加了2.5千克,小红去年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让学生根据条件和问题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去年的体重+2.5=今年的体重;今年的体重-去年的体重=2.5。继续提问,要列出方程首先要干什么?(找出未知量,并用字母表示)教师告诉学生,列方程首先要设未知数,然后再根据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也就是我们刚才找到的等量关系式列方程。当学生解出方程后,还要提醒学生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教学还要通过具有乘除法数量关系的方程来建构出比较完整的列方程解决简单问题的模式,这也是按照掌握学习策略要求,运用评价反馈手段诊断学生的掌握学习情况。

(2)通过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体会方程的价值

通过列形如ax±b=c、ax±bx=c的稍复杂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而且通过用方程的思想方法来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可以充分体会方程思想的应用价值。对于这类问题,重点就放在数量关系的分析上,让学生能找出相等的数量关系,这里不考虑已知和未知的量。抓住相等关系这个核心要素,就能迅速地列出方程。而在解稍复杂的方程时,我们要把重心放在让学生弄懂怎样把新方程转化为我们学过的方程上,即通过转化使复杂的变成简单的。当学生能够列方程解决问题时,教师有必要利用学生用方程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体验,来体会这类实际问题用方程解答比用算术方法解决时思维更顺畅。通过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比较体会中,感受到方程思想方法的价值,从而使学生喜欢代数,掌握数学。

掌握学习策略的任务,是要找到改变个别学生对学习需要的时间的途径,以及找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所需要的那样一种时间的途径。掌握学习的策略也就必须找到解决教学问题以及学校组织(包括时间)问题的某种途径。

运用掌握学习策略既可以实现认知结果,也可以实现情感结果,掌握使学生对自己的胜任力有了充分认识,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增强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并且增强自我概念。自我价值的发现才是教学孜孜以求的目标。掌握学习还让继续学习成为可能,因为掌握学习能够给予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热忱,并能够使他们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种继续学习,应该成为教育制度的主要目的。

掌握学习理论 篇6

党的十七大指出, 要不断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 利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不断武装自己。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毛泽东思想进行结合。党政干部在学习和掌握的时候, 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进行深化学习, 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思想水平, 增强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全面、有效地贯彻党的理论、基本纲要和各项政策, 坚持不懈地进行改革开放, 将市场化向全面小康方向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争取民族解放;还要对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和工作方法进行改变, 增强工作的原则性、创造性、预见性和系统性。对党员领导进行系统化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 学习理论知识, 利用马克思主义立场, 端正员工的工作态度。

二、坚持社会主义理论, 贯穿马克思主义观点, 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坚持社会主义理论, 必须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毫不动摇地坚持自己的立场, 这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最重要的问题, 也是广大人民干部要深化学习并解决的问题。

要想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就必须将服务人民作为主要任务, 与人民建立友好真挚的关系。在改革开放的进展下, 社会化形式越来越复杂, 在多元化社会问题的影响下, 社会中一些违背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对人民群众的利益造成了严重损害。共产党员在实际工作中, 要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 扎实做好人民群众的基础工作。在工作中, 要牢记党的宗旨, 将人民群众当做服务的主人, 将自己作为人民的公仆, 认真贯彻党的思想。人民群众里面有很多智慧型人才, 党政人员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听取人民的意见, 将执政本领和学习的新技术运用到党政群众中, 不断从人民群众中学习新知识, 吸收新能量。

党政机关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 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 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 真正做到法律面前, 人人平等, 按照权利对自己执行的事务进行要求, 主动接受监督, 清清白白做人, 干干净净做事。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武装并改造世界

学习和贯彻马克思主义思想, 必须站在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分析问题, 学习马克思主义中人类发展规律的观点,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

学习和贯彻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 就要将马克思主义中“生产活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观点”进行落实, 将执政兴国作为主要任务;不断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经济下的政治文化协调观点,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将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作为主要目标, 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 坚定社会主义理论。

学习和贯彻马克思主义思想, 还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进行落实, 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方法, 用唯物辩证方法提高领导水平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观形成的统一方法, 可以指导我们辩证地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 是一种思想方法和理论基础。

学习马克思主义方法, 必须进行辩证法的学习, 要认识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观察和认识事物。在矛盾对立的基础上, 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掌握实事求是的方法。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实现社会主义的唯物辩证理论, 是党政机关必须坚持的基础思想理论。在学习的时候, 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拉近和人民群众的距离, 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为推动社会主义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而奋斗。

五、结语

本文主要对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进行分析, 在实际进展中, 必须将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作为基础, 坚持社会主义理论, 贯穿马克思主义观点, 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将服务人民作为最大的责任, 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武装并改造世界, 用唯物辩证、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进行落实, 提高领导水平。希望本文可以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 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借鉴。

运用文化图式理论掌握英语习语 篇7

一、 文化图式理论

图式 (Schema) 是德国心理学家康德 (Kant) 在1781年首先提出的, 而现代图式理论 (Modern Schema Theory) 则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1932年根据格式塔心理学 (Gestalt Psychology) 提出, 他认为图式是一个人用于同化新信息和引起信息回忆的现有知识。后来, 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尔哈特 (Rumelhart, D.C.) 以及安德森 (Widdowson) 等人不断地从新的角度去解释“图式”, 虽然在理解上有所不同, 但却使这一理论完善地建立起来。鲁梅尔哈特认为图式理论是以等级层次储存于长时记忆中的一组 “相互作用 (interactive) ”的知识结构或构成认知能力的“建筑组块”。安德森也认为图式是“认知构架”, 它使信息有条不紊地储存在记忆中, 为预测提供依据, 这些典型形象反映现实规律, 赋予读物以意义。人的知识是以图示的形式储存于长时记忆中, 这些图式大小各异、层次不同、彼此联系、纵横交错, 并通过其共同的成分连接形成一个较为复杂的命题网络。图式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人们在理解新事物时, 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及背景知识联系起来。任何语言材料, 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 本身无意义, 它只指导听者或读者如何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 恢复或构成意思。

文化图式指以文本以外的文化知识, 包括风土人情、社会习俗、民间风俗等内容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 它在语言理解、文本解读过程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例如:孔雀在我国文化中是美丽、吉祥的化身, 孔雀开屏被认为是美好吉利的事情, 而在英语中peacock通常含有骄傲自满、得意炫耀的意思, 例如:as proud as a peacock (像孔雀那样骄傲) 。

人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生长的, 受特定文化的影响, 其思维方式、言谈举止必然带有此种文化的印记, 人的许多活动是在潜意识支配下进行的, 如果不了解中西方言语表达方式、风俗习惯、交际关系、思维方式等差异, 就会引起信息差, 造成言语表达及言语理解的信息不对等的现象。外语教学中的文化知识传授和文化图式的建立可以大大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 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在接受目的语言文化时“一叶障目”的现象,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提高他们在某一具体的文化背景中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二、英语习语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表达方式, 习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 蕴含着最深厚的文化底蕴, 习语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文化信息, 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 不可分割, 是一个社会的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习语包括成语 (idioms) 、谚语 (proverbs) 、俗语或惯用语 (popular sayings) 、格言 (maxims) 、警句 (famous phrases) 等。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社会习俗、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差异, 邓炎昌, 刘润清认为“这部分, 尤其是成语, 不仅难于理解, 更难于运用得当, 然而能否正确使用成语、谚语、格言, 往往是一个人的语言水平的标志。不论说话还是写文章, 如果完全不使用成语、谚语和格言, 就会显得语言文字枯燥无味, 缺乏文采, 用得过多或使用不当, 就会使文字显得矫揉造作, 不大自然”。因此, 英语习语的学习与运用对英语学习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三、文化图式理论在英语习语学习中的应用

文化图式的建立离不开文化信息的传递, 首先要激活学习者头脑中已储存的知识结构, 使新信息更易被理解和吸收, 然后融合到已有的图式中, 产生新图式, 这样才能成功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在学习英语习语的过程中, 英语学习者必须对英语习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进行充分而正确的理解, 激活内化在记忆中的两种相关的文化图式, 找到对等的文化信息, 然后转化成英语学习者所能接受的语言信息, 这样学习者就能够准确快捷地掌握所学的习语, 进而能够正确得体地运用它们。

1.文化图式相符

不同民族之间之所以相互沟通, 是因为不同民族之间或多或少存在共同的文化习惯, 在文化形成的过程中, 有时会有着相同的文化认知基础。因此, 学习者可以在记忆中找到相对应的文化图式, 进行对等理解与记忆。文化图式相符, 也就是指利用汉语中能准确、全面表达英语习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的现成的汉语习语来理解和掌握英语的习语, 例如: 当看到英语中的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 、No pains, no gains (不劳无获) 、The water that bears the boat is the same that swallows it up (水能载舟, 也能覆舟) 、Better a little loss than a long sorrow (长痛不如短痛) , 我们可以马上调动相关的文化背景对其进行理解, 从而轻松地掌握它们。再如, 英语中的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Lookers-on see more than players (旁观者清, 当局者迷) 等习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与汉语中的习语的文化信息是相似的, 所以可以通过相应的汉语习语加强对其的理解和掌握。

2.文化图式冲突或缺省

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思维方式上可能有着共同点, 但由于对不同事物所蕴涵的象征意义有不同的理解, 所以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 我们通过对比两种文化图式之间的差异与冲突,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找出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相同, 而表达方式不同的习语来进行对应的理解和研究, 例如: 对于英语中的Braw water with a sieve, 我们可以翻译成“竹篮打水一场空”;Better be the head of a cat than the tail of a lion, 直译为“宁为猫头, 不如狮尾”, 如果翻译成中国人熟悉的“宁为鸡首, 不为牛后”, 就便于理解和掌握了。再如: One cloud is enough to eclipse all the sun (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Two dogs strive for a bone, and a third runs away with it (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这种用学习者熟悉的汉文化图式来表达英语意象的方法更加便于学习者理解和接受英语习语, 提高他们灵活使用英语习语的能力。

对于一种语言所传承的文化含义在另一种语言文化中根本不存在, 使学习者的大脑中根本无法建立相对应的文化图式, 也没有相应的表达方法来进行替换的现象, 就称为文化图式缺省。英语中有很多来自于希腊罗马神话、经典文学名著的习语或出自于《圣经》的关于宗教信仰方面的习语, 例如:雪莱的《西风颂》中的名言,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早已被中国人所熟知, 给人带来满怀希望的乐观精神。

而来自于莎士比亚名著中的Peter Pan则是大多数英语学习者不熟悉的人物, 他特指天真而不懂事的成年人。Achill’s heel (唯一致命的弱点) 是出自希腊神话中的习语。中国人可能对其中的人物不了解, 而英美人的长期记忆中存储着这些表达方式所反映的文化因素的原型, 碰到这些习语时, 这些原型的图式就会被立即激活;而我国读者的长期记忆中不存在这样的原型, 头脑中没有相同文化图式, 因此, 在理解方面就会产生障碍, 只能通过注释去建立新的文化图式, 使文化图式信息不断地得到扩展、修正和补充。为此, 英语学习者应不断地开阔视野, 积累经验, 对以后获得的新信息进行重新组织、理解和记忆, 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英语习语。

摘要:习语是语言中的精华,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运用文化图式理论, 通过对比英汉习语文化图式的异同, 为学习者学习和运用英语习语提供一些方法, 使学习者能够准确快捷地掌握所学的习语, 进而能够正确得体地运用它们。

关键词:图式理论,文化图式,英语习语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2]王宁.文化翻译与经典阐释[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3]王德春, 杨素英, 黄月圆.汉英谚语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4]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5]谢建平.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J].中国翻译, 2001 (5) :19-22.

掌握学习理论 篇8

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轻理论。学生只是想上机操作、玩游戏、上网聊天, 根本不想学习理论知识。要知道信息技术教育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领域。只有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达到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使他们具备终生学习的意识和利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种种不尽人意的主客观原因造成在教学过程中只重实践操作技术的教学, 而不重视理论基础的传授。我们要培养的是创新型人才, 而不是计算机的操作者!今天的一些优秀软件, 如VB、Office、Windows等将来都有可能被更好的软件取代。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却有很大的相似性, 这就是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所谓基础知识是指某门学科有一定的恒定性, 不易淘汰的、该学科的其它有关知识皆发端和源于它的那些知识。

综上所述, 加强理论基础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试析信息技术教育出现“轻理论”现象的主要原因

(一) 缺乏考核机制,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非中考课程, 在中学普遍缺乏足够的重视。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 但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健全的考核制度, 往往是“说起来重要, 学起来次要”, 即使有考核多数也是提前告知学生试题, 甚至是做出答案给学生抄抄即可, 然后教师自定标准给学生个成绩, 但与中考无关。客观上对学生学习该门课程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认为信息技术就是上机玩玩, 不用学什么理论, 反正中考没有。

(二) 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认识不足

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 在广大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是教育部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做出的重大决策。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是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 是与国际教育接轨的必要条件。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 广大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在不断提高。不少学生、家长也认识到信息技术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必不可缺, 但大部分学生还存在着重应用而轻理论、轻语言的现象。学生普遍认为我只要能打打字、上上网就行了, 而忽略了信息技术学科的系统性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常是学得“不太知其然, 更不知其所以然”。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在讲理论时, 学生就几次说“老师, 别讲了, 讲也没人听, 快让我们玩吧。”这虽然不是好学生说的, 但谁又能说这不是代表一般学生的心声呢?笔者曾对所教的二百多名学生做过调查, 内容是:你希望信息技术课怎么上 (A、上机操作;B、理论讲解与上机操作相结合;C、上网、玩游戏) ?结果有82%的学生选C, 仅有5.5%的学生选B。

(三) 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教学任务重, 缺乏激励机制

目前, 农村中小学由于受人员编制和教育经费等方面制约, 许多学校几乎没有配备信息技术专业教师, 改行和兼职的比较多, 只有很小一部分是正规本、专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教龄稍长一些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最近几年走过了从“电教教师”到“计算机教师”再到“信息技术教师”的路, 这样的师资状况, 没有掌握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理论, 难以胜任信息技术教育工作, 在教育教学中很难认识到理论教学的重要性, 进而在教育教学乃至对学生考核中表现出对理论知识的轻视, 进而形成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恶性循环。

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工作任务重, 有的教师每周要上20节课, 还要负责学校机房和办公室计算机的维护、制作多媒体课件、统计学生考试的各科成绩、辅导学生参加常规竞赛, 甚至要完成打印任务。教育部门和学校缺乏一套激励机制, 许多领导还是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 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师的积极性, 认为再怎样努力也不会被重视, 教学中怎样省事怎么干, 还讲什么理论呀, 让学生自己上机随便玩玩算了, 学生高兴, 教师省事, 皆大欢喜。

(四) 来自家庭、社会的影响

计算机功能多, 人人皆知, 家长也不例外。一女生被母亲送入计算机培训班, 两个月下来, 五笔字打得飞快, 母亲逢人便夸女儿学会计算机了。语文老师却反映孩子写字笔画错误多, 基础知识训练总丢分。一些家里有计算机的初、高中学生经常关起门玩游戏, 还对父母谎称复习功课, 致使学习成绩下降, 问他们“父母不管吗?”答:“老爸、老妈对计算机一窍不通, 好糊弄。”问父母:“怎么只有游戏软件, 而没配备学习软件?”答:“我们不懂。”更要命的是学生之间互传一些黄色光盘, 一些黄毒悄然扩散, 而家长还蒙在鼓里。长此以往, 学生哪里还有心思理会什么理论基础、掌握技术, 更别说提高素养了, 这实在是望子成龙父母们的悲剧。学生家长知道信息技术是新兴科学, 认同孩子掌握它很重要, 但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低, 不能给予孩子正确指导, 导致以上现象的出现。

人人都知道计算机功能多、用途多, 但很多人却不了解怎样才算是真正掌握计算机知识与技能, 更不用说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目的何在。有一些学生常上网聊天、玩游戏, 久而久之打字速度飞快, 同学羡慕钦佩, 亲人朋友称赞, 他就在这羡慕的目光中、声声的赞誉中无数次出入网吧, 以致荒废学业。殊不知正是这来自社会的声声赞誉扼杀了他的上进心、毁灭了他的求知欲。

二、解决信息技术教育中“轻理论”现象的对策

(一) 引入竞争机制, 完善考核制度

信息技术教育应当作为基础学科列入到中考内容中。即使是目前信息技术课程也应当列入学校的正式考试科目, 实行“等级制”, 即:将信息技术课程的等级合格作为学生参加中考的“通行证”, 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 以“考”促“学”, 以“考”带“学”, 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计算机制作比赛, 为学生们的学习搭建舞台, 营造环境, 对学生中优秀作品应及时反馈、讲评、展示, 使学生学有方向, 赶有目标, 形成一种你追我赶、互相竞争的学习气氛。合理的考试评价将是改变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不重视理论基础的最重要的举措。

(二) 加强思想教育, 提高学生认识

让学生从思想上深刻认识理论基础的重要性是信息技术教育中应该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个循序渐进、漫长的过程, 而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随时渗透、潜移默化。此项工作不能仅靠教师, 它可以通过多途径、多主体、多层面的思想教育共同实现, 它需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完成。在学校, 以信息技术课为主阵地, 开展信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信息理论基础的重要性等各种专题教育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确理论基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性。还要通过关于此方面内容的演讲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引导, 保证学生彻底改变以往错误观念, 真正做到在信息技术学习中改掉“轻理论”的错误观念, 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三) 学校提高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

1. 纠正课程设置偏差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也随之增多, 由原来的一周一节至现在的一周两节, 由于该课不为中考课程, 不被领导重视, 各校在执行课时计划的时候存在随意性, 有的学校随意减少规定的课时数, 尤其是农村学校更为严重。致使课时不够, 课程完成不了, 上机实践多, 理论讲解少。针对此现状, 学校应严格按照有关部门的规定课时进行教学, 严抓信息技术课程的常规教学管理, 对教师的备课、教学等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督促。

2. 采取优惠政策吸引人才, 改善信息技术教育人才欠缺现状

面对农村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奇缺的现象, 学校应采取优惠的政策吸引高校信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和外部信息技术人才到农村中小学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工作, 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打破教师待遇一刀切的现状, 改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人才欠缺现状。

学校要制定出有效的奖惩制度, 使全校师生提高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将信息技术纳入师生评估条件之一, 把高学历、高水平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吸引到教学工作的第一线, 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带动全校师生共同关注并投身信息技术的学习, 从而使信息技术教师认识到自己教学工作的重要性, 激发其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

(四)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社会整体认识水平

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和培养, 加强理论基础知识的巩固, 仅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 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由于种种条件的局限, 社会对信息技术教育认识的整体水平还很低。要通过召开面向全社会 (尤其家长) 的现场会、研讨会、讲座等形式, 宣传有关信息技术、信息素养等知识, 提高全社会对之认识水平。有条件的可以面向社会开办信息技术教育学习班, 让他们了解信息技术、信息素养的真正含义, 知道孩子会上网、会玩游戏不是真正的懂计算机,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才是真正的目的。

(五) 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专任教师素质

建设一支素质高、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为了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应采取多种方法和形式, 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

1. 抓好校长的培训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决策人, 让校长认识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 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学习效率的重要意义, 他们才会重视和支持信息技术教师的业务培训。

2. 加强设备管理方面的培训

理论基础离不开实践的验证与拓展, 硬件设备是信息教育的后盾, 增强管理意识, 提高管理水平, 能够解决管理、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般技术故障和问题, 才能保证信息技术教学的正常进行。

3. 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有利资源

通过网络上的无限资源, 学习新知识, 掌握新技能, 转变观念, 不断提升教师的素质, 尤其要积累理论知识, 主动迎接各种挑战, 以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新要求。

4. 走出课堂, 走出学校

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组织力量, 利用业余时间和寒暑假开办一些速成培训班, 以短、平、快的投入, 开发师资资源。目前, 农村中小学计算机师资专业的教师虽不多, 但还是拥有一大批基础知识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 通过培训就是一支了不起的师资队伍。同时, 可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经验交流介绍、开公开课等方法进行“传、帮、带”, 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整体素质。

除以上提到的对策外, 信息技术教育应该走进新课程改革, 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中要注意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 例:既然学生对计算机感兴趣, 那么在讲授基础知识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大屏幕、投影机, 即可以进行重、难点的讲解。课堂上演示我们课前精心制作的PowerPoint幻灯片、Flash动画等课件, 配以优美的音响效果, 学生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到教学上来, 也就很容易掌握要学的理论基础知识。

总之, 技术要在相应的教育理论指导下才能发挥更高的效能, 只有学生对信息技术理论有一定的科学认识, 才能真正与计算机交朋友, 才能认识到计算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进而激发起对真理和科学的追求和向往,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掌握学习理论 篇9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漯河地区18所普通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法

针对本课题研究的需要,搜集查阅相关文件、论著和关于高中体育课中体育理论课程设置以及终身体育理论的资料,全面、系统的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科研领域的现状和前沿动态,并对搜集和查阅到的信息、资料加以整理、分析、研究,以便于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调查法

1.2.2. 1、问卷的设计

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和需要,依据课题拟定的具体调查指标,遵照体育科研方法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针对高中体育课的任课教师和学生分别设计了两份不同的问卷抽取调查对象时,以漯河地区普通高中学生为对象,充分考虑各学校办学水平、办学条件等客观因素,在漯河市三县一区的18所普通高中学校中共调查学生400人,其中男生300人,女生100人;教师58人(其中校级教学主管领导9人),其中男教师49人,女教师9人。

1.2.2. 2、问卷的效度检验

通过多次的修改和预调查修正后,通过邮寄和电话访谈的形式前后经2位教授、9位副教授进行全面审核,并对问卷进行“很完善、比较完善、基本完善、不太完善”四级评定。其中,认为教师调查问卷有效的90.9%,认为学生调查问卷有效的81.8%。问卷的效度满足本研究的需要。

1.2.2. 3、问卷的信度检验

为确保所调查信息的可靠性,本课题对设计的学生问卷通过再测法进行了信度检验。对漯河一中和郾城一中的45位学生进行了二次检测,第一次和第二次发放问卷的时间相隔20天,将前后两次问卷的测试数据通过SPS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求得问卷的相关系数为:R=0.86,说明两次存在的相关度高,说明问卷的可靠性显著,故问卷的信度完全符合调查要求。

1.2.2. 4、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在对漯河地区普通普通高中进行问卷调查过程中,教师问卷通过邮寄和亲自送取的方式发放回收问卷;学生问卷通过体育教师随机抽取学生进行现场填写、回收,以保证较高的回收率。

共发放教师问卷58份,回收56份,回收率96.55%,其中无效问卷5份,有效问卷5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37%。对漯河地区普通高中的学生采用随机抽要的方式发放问卷,总计发放400份问卷,实际回收381份,回收率为95.25%,有效问卷36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75%。按以上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本调查的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可以满足分析及研究需要。

1.2.3、数理统计法

将采集到的原始数据通过Excel电子表格录入,使用SPSS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用T检验和方差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分析

2.1、漯河地区高中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的现状

2.1.1、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价值和意义的认识

从上述体育理论知识价值和意义的论述可知,在学校体育阶段的中期——高中体育教育阶段,他是指导高中生掌握一定体育技能的基础,是培养体育运动兴趣和终身体育运动能力的前提,是引导高中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保障。随着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推行以选课形式来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国家体制改革中,各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而出。但是作为学校体育教育基础的体育理论课程却备受冷落,始终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许多学校中仍处于无管理状态,甚至在有的学校体育教学课程中悄然消退。这显然与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相违背。

调查结果显示,将近90%的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价值和意义都不是很了解,这一现状严重制约了高中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对培养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由此可见,漯河地区普通高中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不容乐观。

从表4的调查结果来看,有30.52%的同学选择了“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有25.61%的同学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通过体育达标测试。这充分说明,现阶段由于高中体育教育的目的性不明确,和片面的追求体育达标测试结果,导致高中学生对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出现偏差。同时,从调查结果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偏差还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性。

2.1.2、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体系的了解状况

调查数据显示,虽然表示对体育理论知识体系缺乏和非常缺乏的人数不少,共计119人占总人数的32.42%,但选择“一般了解”选项的人数已经过半,对此结果我们还是比较欣慰的。高中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他们在学校体育教育活动中学习运动技能的效果,以及体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和困难所带来的成功体验感,这种成就感的获得过程是培养他们继续学习运动技能能力的必要因素,也是促进高中生养成长期系统坚持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保证。

2.2、造成漯河地区高中生体育理论知识匮乏的因素分析

从地区高中生对体育理论知识价值和意义的认知程度以及对体育理论知识体系了解的情况来看,目前,漯河地区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由于长期受到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影响,以及受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测试的干预,片面的追求学生体质测试的合格率,依然停留在只注重体育实践课的教学,强调体育的实践性而忽视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仍停留在传统体育教学状态中。

2.2.1、管理者观念与认知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高中的教学主管领导和体育教师都对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开设体育理论课表示认可,对于这点,我们觉得很庆幸,说明我们的管理者和教师对体育理论课程的开设有着正确的、科学的认识。究其根本原因,尽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广大的体育工作者可能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因素影响,可是他们对体育理论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及其在培养高中生终身体育思想过程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有着明确的认识态度。管理者和一线体育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学校制定体育教学工作计划的方向,更是保障各项体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由此可见,漯河地区普通高中体育教学开展体育理论课程改革的阻力较小。

2.2.2、学生主观价值取向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必要开设但需要改革现状”的同学仅占总人数的7.9%,而将近一般的学生认为“必要开设并维持现状即可”,还有近两成的同学认为“没有开设的必要”。显示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很少有同学很愿意上体育理论课,而明确表示不愿意上体育理论课的同学就有12.26%之多。通过前文的论述不难分析出,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够造成的。所以,漯河地区普通高中体育教学要想摆脱现在的尴尬局面,改变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看法和认识,务必进行全面教学改革,加大对体育理论知识价值和意义的宣传、讲解,增进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已刻不容缓。

2.2.3、漯河地区普通高中体育教育课程目标不明确

在《体育课程标准》中对体育教学的课程目标做出了详细诠释。其中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定的基本目标,共分为五个领域目标,分别是: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

《标准》指出“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高中体育教育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重要阶段,对于今后是否能形成和贯彻终身体育思想起到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体育教学的课程目标不能只着眼于近期效果,更注重远期效果。现代体育教学已基本从对高中生身体的改造转变为对他们体育意识的改造,使学生增强意识、提高能力并养成习惯。

2.2.4、漯河地区学校体育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

从前文的论述可以看出,体育理论知识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处于基础地位,对促进高中生身心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具有重要意义,是培养高中生终身体育思想和终身体育能力的重要前提。

在调查中得知,现阶段漯河地区普通高中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体育理论教学处于无管理状态,许多学校缺乏与之配套的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和具体实施方案。加之,目前漯河地区多数普通高中受《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测试的影响,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使本校学生体质测试的合格率达到相应的要求,片面的追求学生体质因素的量变。这一因素导致在许多学校中出现“测什么,学什么,练什么”,即体育教学内容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内容一一对应。

3、结论与建议

3.1、研究结论

3.1.1、漯河地区高中体育理论教育由于受到理论课程自身特点的约束,以及诸多其他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漯河地区高中体育理论教学并未受到应得的重视,存在严重的缺失现象。

3.1.2、体育理论知识和终身体育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掌握必要的体育理论知识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对终身体育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高中体育教育加强体育理论教育能使大学生明确终身体育的重要作用,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是适应人类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3.1.3、体育理论知识是指导人们在生命的不同时期和根据不同的生活环境,合理制订科学的、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计划的重要依据。掌握必要的体育理论知识可以提高大学生学习、掌握新的体育技能的效率,并指导体育锻炼活动正确开展,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从而为实现终身体育做好运动实践能力的准备。

3.1.4、建立健全体育理论知识与体育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学科体系,务必将“健康第一”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目标,围绕这一目标通过各项体育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加大豫中地区高校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力度,引导大学生学会用所掌握的体育理论知识指导体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做到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与技能实践教学相配合进行。

3.2、研究建议

3.2.1、体育理论知识是高校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教学内容,是指导体育教学工作正确开展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体育理论知识是人们对体育的根本认识,是指导人们正确、科学开展体育实践活动的基础理论,是引导学生形成与深化体育意识的重要前提,是培养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保障。顺应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大形势,提高对体育理论知识重要性的认识,结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逐步加大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力度。

3.2.2、进一步加快、加强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实践活动想结合的学科体系的研究,建立符合体育教学特点的学科体系,从而的指导广大体育工作者系统性的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如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的内容应呈现出循序渐进状态。不要小学体育课学蹲踞式起跑,到了中学、大学还是学蹲踞式起跑。

参考文献

[1]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年6月.

[2]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3年.

[3]张学亮.美、日、俄与中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比较[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198-201.

[4]石岩,雷爱丽.中外体育教学模式比较及中国体育教学模式建构的缺失[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5):89-92.

[5]王世哲.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后滞因素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32.

[6]张勇,许传宝.普通高校增加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反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04).

掌握学法,提高学习效率 篇10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法指导;预习方法;听课方法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是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的一个过程,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发展学生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数学学习。下面就高中數学教学中学法的指导浅谈几点策略。

一、指导预习方法

数学学习一般可以分为五个环节,即: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总结,而这五个环节中最易遭到忽视的环节就是预习环节。良好的预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听课的主动权,是提高数学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首先,预习时想一想以前都学习了什么知识,接下来该学习什么,先进行一个预测,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其次,一粗二细,全面阅读教材,了解新课的主要内容;再次,抓住新知识的重点和预习中遇到的难点;最后,做好笔记。

二、指导听课方法

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理念、内容等的特点提出听课要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听课习惯和方法,每个教师也都是听课方法指导的高手,这里主要强调两点:第一,学生要做到全神贯注,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做到这“五到”学生的精力就会高度集中,课堂中所学习的内容就会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二,指导学生处理好“听、思、练、记”的关系。

三、指导小结或是总结的方法

每一个章节或是单元学习结束后,要对学生进行小结方法的指导,而且要让学生亲自去做小结,而不是由教师代替学生小结,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主体性原则,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因为学生自己小结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重组和整理的过程,只有让学生自己整理,才能起到复习和巩固的作用。

四、指导学生课后作业和复习的方法

很多学生在课后往往是急于完成作业,这势必会忽视对课堂知识进行消化、复习、巩固、记忆等,以至于常出现套公式现象,造成为作业而作业,无法深化理解知识。因此,要加强对学生课后作业和复习方法的指导。首先,要先复习和巩固,再做作业,解题后要反思,书写要规范,条理要清晰;其次,要教会学生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成符号语言,将推理思考过程进行文字表达,逐渐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参考文献:

薄丽丽.探究高中数学学法指导[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3(11).

掌握学习理论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基本原理,精神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应该被广大群众所掌握。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 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 能否正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社会主义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胡锦涛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 应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内化为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的思维方式, 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认识和实践活动。

一、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层次

(一)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是一座宏大的知识宝库, 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军事思想, 历史学甚至是人类学等方方面面。马克思主义是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真理, 因此, 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一般规律的认识, 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特殊运动规律的认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经济学原理、和政治历史知识等, 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基本要求, 是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层次。

(二)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 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 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恩格斯在世的时候就曾尖锐的批判过那些热衷于做表面文章, 把马克思的一些对他们有用的话, 当作标签到处乱贴, 生搬硬套, 以此来炫耀自己的一些大学生和青年学者。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第二个层次就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形成认识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正确分析、认识各种社会现象, 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自己实践活动。要掌握“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和最根本的方法论原则。同时, 还应掌握马克思主义一些具体的认识方法, 如历史分析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分析方法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 因此, 当代大学生要能立足我们所处的时代, 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指导我们认识国内外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提高实践水平。

(三)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是在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基础上的升华, 内化为一种品质。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涵非常丰富, 包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批判精神、实践精神等。科学精神是要勇于探索真理坚持真理, 是一种理性精神、求真的勇气;人文精神是对人生价值、生命智慧的反思, 从而达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这两种精神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要求我们以变化发展的观点把握事物“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 在它面前, 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 什么都不存在。”“新思潮的优点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测未来, 而只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2]有批判精神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不断反思, 不断超越, 与时俱进。只有很好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科学精神, 才能更好的理解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理解改革开放、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是它区别于以往旧哲学的标志,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 只有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中才能发挥其巨大作用。当代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就是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 为社会建设服务, 在实践中检验认识、发展认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这些精神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较高层次的掌握。

二、当代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

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也是高校和全社会一直在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掌握新技术、新思想, 是国家重点培养的青年团体,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也是全社会都寄予厚望的群体。当今的大学生所处的时代正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出现了很多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当今的大学生群体大多为90后, 成长环境的变化使得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大学生已退去了“天之骄子”的光环, 大学生的素质和社会对其的期望存在一定的差距, 批评的声音时有出现。大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离, 道德素质下滑, 信仰缺失, 精神世界贫乏。因为没有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 无法应对外部世界的冲击, 缺乏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时候我们重提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精神内核, 才能培养分析问题的思考力、应对问题的意志力、自我提高的精神动力。

首先,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我国目前正处在改革的攻坚期, 很多社会矛盾凸显, 面对现实问题很多大学生很困惑, 感觉资本主义社会比社会主义社会更优越, 这时是要转向寻找其他的非马克思主义理论, 放弃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还是要更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 提高马克思主义解释社会新问题的说服力, 变成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 是以胡锦涛同志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解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出现的新问题, 新矛盾, 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理论成果。面对新的社会问题我们要提高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 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目前, 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的确遇到了一系列问题, 如收入差距扩大、就业形势仍然严峻、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解决当前社会的突出矛盾, 实现科学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 矛盾贯穿事物发展的全过程, 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无差别、无矛盾的社会。当前, 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 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不是要否定矛盾, 而是要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求得和谐统一。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个人素质。

(一) 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科学, 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石, 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整个物质世界为研究对象, 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为研究对象, 论证各种社会经济形态, 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转变为更高社会形态的客观必然性。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雇佣劳动的本质, 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命运, 指明了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斗争的现实依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依据, 以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为研究对象, 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二) 增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当代一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不良社会风气的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偏差, 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素质下滑, 道德规范的缺失在大学生群体时有出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发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道德示范作用, 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十七岁的马克思在他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就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 那么, 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 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 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 面对我们的骨灰, 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4]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本身就是高尚的道德模范, 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让人动容, 对大学生提高道德素质有榜样作用。

(三) 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 是对崇高价值目标的敬仰和追求, 无论是个人, 还是社会, 都不能没有信仰。一个人如果没有信仰就会感觉空虚, 迷惘, 失去生活的意义;一个社会没有信仰就会失去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信仰是人和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 当前的情况下, 很多大学生看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不足, 从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产生动摇, 有些学生甚至没有理想没有信仰。之所以是这样,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科学信仰的统一。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质能帮助大学生重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理想和信仰。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抓住事物的本质, 用其科学性和彻底性说服人民, 为人民掌握, 变成强大的思想武器。高校应成为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的主要阵地, 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 全面提升个人素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460, 第1卷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44, 第4卷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8, 第3卷

上一篇:老年人犯罪下一篇:医院文化建设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