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有效教学理论 指导有效教学实践(精选9篇)
掌握有效教学理论 指导有效教学实践 篇1
掌握有效教学理论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今年,我区教育局开展了“有效教学,人人达标”的活动,要求我们一线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最优化的教学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什么是有效教学,怎样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放到了我们每个教师的面前,在这样的情况下,掌握有效教学理论、指导有效教学实践就成了我们的迫切需要。现就这方面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学习体会。
一、学习有效教学理论 了解有效教学涵义
什么叫有效教学,怎样实施教学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首先认真学习有关有效教学的理论。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包括以下三重特征:(1)有效果:课堂活动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总目标相一致,体现教学的目标达成性。(2)有效率:师生双方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投入的时间、精力及各种教育资源、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包括学生知识、技能得到增长,身心素质得以进步,成熟,个性得以成长,创造力获得培养以及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得到提高。(3)有效益:教学目标要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且吻合的程度较高。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 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所以,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或教法是否有艺术,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再有艺术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要求的标准,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发展,倡导研究性学习,目标更加具体明确。
一是有效教学强调的是三维目标的实现,即通过教学,学生更加喜爱这门学科,而不是无所谓甚至越来越反感。通过教学,学生应当掌握这门学科的学习方法,形成这个领域的能力。通过教学,学生应当系统而熟练地掌握这门学科的知识及其体系,并能应用于实践。
二是有效教学源于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和科学的教学设计,关注教学效益.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专业的,教学设计是科学有效的。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完美的融合。
三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学生有效的学习,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简单的听众,而是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发展的过程。教师不是简单讲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支持者,要避免踏入常见的以讲代学的误区。教材不是讲授的工具,而是学习的载体,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的学进行。课堂不是教师的表演场,而是学生的活动场,是学生参与活动的特 2 定空间。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
二、运用有效教学理论、实施有效教学策略
通过学习,我们掌握了一些有效教学的理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以取得最好的效果,还需要我们研究一些策略。
1、教师要操练自己的教学基本功,以提高自己教学水平,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尤其是语文教师更应该具有一颗对美的事物敏感的心,有一个充满诗性的灵魂。华东师范大学方智范教授说“语文课要让学生、教师、作者三颗心一起跳动”。所以当孩子课上有点滴进步时,我们要送上热烈的掌声;当和孩子一起活动时,和他们一样发出激情的呼喊……当说到苏武牧羊、岳飞抗金会拍案而起、热血沸腾;当学到卧薪尝胆、囊萤映雪会肃然起敬、庄严恭谨。平时参加集体培训,多读书,通过读书,通过思考,通过实践,让自己的心灵世界变得丰富饱满,健康向上,这样进行的精神的传递、文明的传承,才能开出绚丽的花朵,结出累累的硕果。
2.创设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以提供有效教学的环境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必须构建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为特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目标的师生和谐、积极探索、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在轻松的氛围中思维处于最好的状态。学生也只有在轻松和谐的课堂中才能有最理想的学习状态。教师应善于运用一些策略,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如把游戏纳入课堂,也可以把游戏作为奖励;多用描述的语言,多用鼓励的语言,慎用批评性的语言;教师对学生多些激情,让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转化自身角色,以一个朋友的身份走进学生 的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相处,不以权威自居;教学中遇到问题,与学生一起探讨共同解决,尊重学生的想法,容纳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
3.灵活处理教学资源,以最大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灵活处理教材,甚至对现在的教材内容加以适度的补充或重新组合,活化教学内容,缩短学生生活与教材内容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首先是教材资源。新教材给教师更大的创造空间,给学生更大的探索空间。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别》第二部分李白和孟浩然饮酒话别时就是充分利用文本资源理解“对话叙情”。在两个人的对话中挖掘隐性资源,表达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其次是生活资源。生活中处处有教学资源。教学《水乡歌》一课就充分利用学生见过的木船、货船,在初始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千只船,万只驳”的“驳”的意思。老师没有局限于课本,而是适时向课外沿伸,在课末为学生设计了实践的平台,要求学生仿造课文也来夸夸自己的家乡。学生以读引说,从课内到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学生与本诗情感得到了共鸣。
第三、是生成的资源。
随着课改实验的深入发展,我们逐渐意识到写好教案不等于备好课,因为有的教案多是“借”来的资料,教师没有深刻的体验。真正的备课是反复读懂课文,再结合参考资料和学生情况确定目标,写出教学流程。这样可以为重点训练留出空间,为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留出空间,为师生张扬个性留出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把握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真诚地倾听学生课堂上的声音;要善于察言观色,仔细观察学生课堂上的言谈举止;要通过倾听与观察,及时敏锐地捕捉学生奇异的思维、闪光的思维、独特的思维,恰到好处地引发、催生、助长,引其爆发,促其撞击,使其迸射火花,做到“让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再者是网络资源。网络把世界缩小了,在课堂上轻点鼠标,就可以发现大量有价值的资源。我在教《海底世界》时,在搜集到的众多海底生物、矿产的图片、课件中精选了一部分,使得从没见识过大海的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甚至对见过大海的学生也激发了新鲜之感。
4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一个重要方法,他具体形象生动的展示教学的内容,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我曾设计了一则《庐山的云雾》的课件,用大量的图片资料展示了庐山云雾的特点,却没有解决课文重点“抓住主要词句正确理解第二、三自然段的主要意思”的要求。上课前花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可结果却不理想。运用这种课件教学,由于忽视了教学目标,学生不能深入的把握文章的主旨,只是一堂纯粹的欣赏课。
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无疑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教师在设计时一定要有明确目的,应考虑如何把教学意图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形象化地表达出来。我们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不能忘记语文教学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任何语言文字以外的手段的运用都只能是辅助手段,是为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服务的。过分追求异彩纷呈的视觉、听觉刺激而忽视了文本的诵读、语言的表达及其内心的感悟,那是不恰当的,都不能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导手段。
5、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5(一)实践感情--活动性学习。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活动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式和发展,体会学习语文的过程和方法。活动性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倡导活动性的学习方式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教师可变示范性教材为探究性材料、变封闭性提问为开放性课题、变终结性结论为过程性探究,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性的氛围。
(二)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新课程大力倡导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启发和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在探究性学习中,强调教师知时、必要、谨慎、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教师首先发倾听学生各自的理解,再以一个研讨者的身份适时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由于学生的经验与知识背景的缺少,由于教师的专业出身与经验阅历,教师的参与往往会令整个研讨过程发生喜剧性变化。
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相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举个例子来说: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竞争。这样大大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合作交流--互动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的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这样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有效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能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出简单之中的不简单,平凡之中的不平凡,才是有效的课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深厚的教学功底和文化底蕴。最后,让我们以崔峦老师的话共勉:“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简单就是以简驭繁,返朴归真,追求的是一种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过程,简便的教学方法,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理想。”
掌握有效教学理论 指导有效教学实践 篇2
一、当前物质科学领域教学中概念教学的现状
(一)重知识概念、轻活动
[案例]
《磁铁的两极》,在这一节课中,有这样一个教学活动:认识磁铁的磁极。一教师对这一内容的处理如下:教师出示条形磁铁,直接告诉学生这个磁铁两端的磁性最强,我们把他们叫做磁极,分别用“N”“S”表示,后续的教学中把磁铁发给学生去活动,看看结果是不是这样的———两端磁性最强,中间磁性最弱。
分析:
重知识结论的倾向,缺少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实验成了一种毫无价值的验证。
(二)重活动、轻知识概念
[案例]
曾听过这么一节科学课《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整节课很是热闹,学生活动的次数比较多,有吹气球,玩气球小车等,由于时间的原因,每次活动之后,学生很少谈自己的活动感受,少了活动过后的感悟和反思,活动结束了,这节课也就结束了。
分析:
每次活动过后,没有更深层次交流汇报、质疑和发现,缺少了活动的思维性,也就失去了这节课的真正意义所在。
(三)存在“惰性心理”
[案例]
某一教师在进行课堂总结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回顾”,而许多学生只是说出了实验过程中的一些数据、现象,或者照着念教师写在黑板上的规律总结,而并不能把握到实验中所蕴含的本质。
分析:
很多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实验验证”之后与“得出结论”之前的“现象分析”这一环节,没有关注到学生在分析问题时是从什么角度分析、如何分析和用什么方法分析等问题,而这一环节恰恰是学生动脑思考的重要环节。
二、围绕核心概念提升探究实效的教学策略
掌握科学概念对孩子们科学思维发展、科学素养形成,意义重大。但是儿童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要经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因此概念的形成经常被分解成渐进的几步。通过情景导入激发儿童的兴趣来了解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操作来掌握概念,通过引导语言陈述来形成概念。
(一)通过情景激趣导入来了解概念
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聚焦到合适的探究问题。如《电磁铁》一课,让学生准备好电池、漆包线、铁钉等。当学生吸起一串串大头针时情绪高涨起来,学生都觉得自己是发明者。这时,教师又适时地提出问题,你们用一节电池和多节电池比较,将导线绕的匝数少和绕的匝数多比较,看哪一种情况吸起来的大头针多?在教学中,将要求和注意事项告诉学生,适时提出问题,探究由此开始。此方法针对实验中学生迫不及待的求知欲,可尽快将学生的思维集中到要探索要解决的事物或问题上,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二)通过实验探究操作来掌握概念
1. 设计开放课堂,让学生学会探究
教师在问题提出及后续猜测、预设活动的设计中,都应唤起他们已有的相关知识与经验,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积累的零散的知识经验。如《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一课,教学环节紧紧围绕探究的中心问题,要求学生讨论分离的方法,要求学生讨论加热蒸发的实验方案,并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注意事项。在实验步骤和实验用量的控制上,让学生自主设计,教师加强引导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2. 搭建“脚手架”,为儿童建立科学概念
脚手架指的是教师为了帮助儿童发展而采用的教学内容、方法等,是实现概念转变的有效策略。脚手架可以是有价值的提问,如《磁铁有磁性》一课中,先让学生认识各种形状的磁铁,然后用磁铁吸一吸,找出能被磁铁吸起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起的物体,想想他们分别是什么材料做成的。教师及时追问:你是怎样想的?脚手架可以是探究性试验卡。如《磁铁的两极》的试验探究卡设计为:
3. 重视证据收集,提高探究活动的质量
实证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性质,重视证据的收集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关键要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需要收集什么样的证据,怎样收集证据,如《简单电路》中,为了让学生明白“?并不是所有的连接方法都能使小灯泡发光。要知道为什么有的连接方法能使小灯泡发光,而有的连接方法不能使小灯泡发光,需要知道电流在电路里怎样流动的”道理,就要要求学生实验操作时,注意观察,画出线路的连接和小灯泡是否发亮,(亮与不亮都画出来),并且思考:小灯泡发亮与否和什么有关系。另外,证据不仅是实验的观察和记录,还可以通过资料、网络等渠道获取的第二手资料。
(三)通过引导语言陈述来形成概念
科学教学中需要用儿童能够理解的语言来表述概念。《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对一些现象进行观察和实验,并且能够对观察和实验的过程、结果进行表述。
重视引导,关注学生交流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只有证据并不能解决探究问题,而是需要对证据进行记录和分析,得出结论,才能完成探究任务。小组交流、汇报得出的结论要得到更多小组乃至全班的认可。
如《小苏打与白醋的反应》一课,学生汇报实验现象中颜色变Á了,在尊重和相信学生的基础上,我就让他具体陈述颜色的变化,然后征求全班的意见,最后在交流中得出准确的证据。
综上所述,科学课中要围绕核心概念,基于学生和教师的实际,采取适当的策略,组织探究活动,循序渐进,从而掌握科学概念,最终实现小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科学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周金平.小学科学实验探究课初探[J].课程探索,2014(12)
有效掌握科学概念的教学实践 篇3
【关键词】 核心概念;探究教学;科学素养
温·哈伦在《投入科学》一书中认为:学生必须建构概念,因为概念有助于他们把经验整合起来,概念是儿童建构复杂能力的基石,掌握科学概念对孩子们科学思维发展、科学素养形成,意义重大。因此,在教学中,应围绕科学概念开展适宜儿童发展的科学探究活动。
一、当前物质科学领域教学中概念教学的现状
(一)重知识概念、轻活动
[案例]
《磁铁的两极》,在这一节课中,有这样一个教学活动:认识磁铁的磁极。一教师对这一内容的处理如下:教师出示条形磁铁,直接告诉学生这个磁铁两端的磁性最强,我们把他们叫做磁极,分别用“N”“S”表示,后续的教学中把磁铁发给学生去活动,看看结果是不是这样的——两端磁性最强,中间磁性最弱。
分析:
重知识结论的倾向,缺少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实验成了一种毫无价值的验证。
(二)重活动、轻知识概念
[案例]
曾听过这么一节科学课《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整节课很是热闹,学生活动的次数比较多,有吹气球,玩气球小车等,由于时间的原因,每次活动之后,学生很少谈自己的活动感受,少了活动过后的感悟和反思,活动结束了,这节课也就结束了。
分析:
每次活动过后,没有更深层次交流汇报、质疑和发现,缺少了活动的思维性,也就失去了这节课的真正意义所在。
(三)存在“惰性心理”
[案例]
某一教师在进行课堂总结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 “收获回顾”,而许多学生只是说出了实验过程中的一些数据、现象,或者照着念教师写在黑板上的规律总结,而并不能把握到实验中所蕴含的本质。
分析:
很多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 “实验验证” 之后与 “得出结论” 之前的 “现象分析” 这一环节,没有关注到学生在分析问题时是从什么角度分析、如何分析和用什么方法分析等问题,而这一环节恰恰是学生动脑思考的重要环节。
二、围绕核心概念提升探究实效的教学策略
掌握科学概念对孩子们科学思维发展、科学素养形成,意义重大。但是儿童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要经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因此概念的形成经常被分解成渐进的几步。通过情景导入激发儿童的兴趣来了解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操作来掌握概念,通过引导语言陈述来形成概念。
(一)通过情景激趣导入来了解概念
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聚焦到合适的探究问题。如《电磁铁》一课,让学生准备好电池、漆包线、铁钉等。当学生吸起一串串大头针时情绪高涨起来,学生都觉得自己是发明者。这时,教师又适时地提出问题,你们用一节电池和多节电池比较,将导线绕的匝数少和绕的匝数多比较,看哪一种情况吸起来的大头针多?在教学中,将要求和注意事项告诉学生,适时提出问题,探究由此开始。此方法针对实验中学生迫不及待的求知欲,可尽快将学生的思维集中到要探索要解决的事物或问题上,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二)通过实验探究操作来掌握概念
1.设计开放课堂,让学生学会探究
教师在问题提出及后续猜测、预设活动的设计中,都应唤起他们已有的相关知识与经验,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积累的零散的知识经验。如《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一课,教学环节紧紧围绕探究的中心问题,要求学生讨论分离的方法,要求学生讨论加热蒸发的实验方案,并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注意事项。在实验步骤和实验用量的控制上,让学生自主设计,教师加强引导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2.搭建“脚手架”,为儿童建立科学概念
脚手架指的是教师为了帮助儿童发展而采用的教学内容、方法等,是实现概念转变的有效策略。脚手架可以是有价值的提问,如《磁铁有磁性》一课中,先让学生认识各种形状的磁铁,然后用磁铁吸一吸,找出能被磁铁吸起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起的物体,想想他们分别是什么材料做成的。教师及时追问:你是怎样想的?脚手架可以是探究性试验卡。如《磁铁的两极》的试验探究卡设计为:
3.重视证据收集,提高探究活动的质量
实证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性质,重视证据的收集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关键要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需要收集什么样的证据,怎样收集证据,如《简单电路》中,为了让学生明白?“并不是所有的连接方法都能使小灯泡发光。要知道为什么有的连接方法能使小灯泡发光,而有的连接方法不能使小灯泡发光,需要知道电流在电路里怎样流动的”道理,就要要求学生实验操作时,注意观察,画出线路的连接和小灯泡是否发亮,(亮与不亮都画出来),并且思考:小灯泡发亮与否和什么有关系。另外,证据不仅是实验的观察和记录,还可以通过资料、网络等渠道获取的第二手资料。
(三)通过引导语言陈述来形成概念
科学教学中需要用儿童能够理解的语言来表述概念。《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对一些现象进行观察和实验,并且能够对观察和实验的过程、结果进行表述。
重视引导,关注学生交流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只有证据并不能解决探究问题,而是需要对证据进行记录和分析,得出结论,才能完成探究任务。小组交流、汇报得出的结论要得到更多小组乃至全班的认可。
如《小苏打与白醋的反应》一课,学生汇报实验现象中颜色变了,在尊重和相信学生的基础上,我就让他具体陈述颜色的变化,然后征求全班的意见,最后在交流中得出准确的证据。
综上所述,科学课中要围绕核心概念,基于学生和教师的实际,采取适当的策略,组织探究活动,循序渐进,从而掌握科学概念,最终实现小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科学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周金平.小学科学实验探究课初探[J].课程探索,2014(12)
掌握有效教学理论 指导有效教学实践 篇4
【摘要】:基于对大学物理教学现状的认知、问题的剖析,尝试以典型的案例实施教学以促成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实现。论文在对有效教学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梳理了有效教学、中学物理有效教学以及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相关文献,表现为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丰富、教学实证研究缺乏,呈现了基于中学特定学科的有效教学研究有待深入而大学学科的有效教学之关注缺乏。论文以大学物理学科为载体,针对大学物理学科特征,以有效教学在中学学科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关注为基础,从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目标、有效教学内容、有效教学方法、有效教学实施与评价等几个方面理论探讨了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实现路径。理论的阐释离不开实践的检验,论文还进一步基于典型大学物理案例开展实证研究与教学评价,进而得到研究的结论与反思。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引言部分,明确了该论文的研究背景、已有的研究基础,厘晰了论文的研究问题、思路及框架。第二章:基于对大学物理教学现状的剖析,认为大学物理有效教学设计可以为实现大学物理有效教学提供可行途径。论文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原则,并阐释了本论文的相关概念。第三章: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目标;基于对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区分,明确教学目标的预设性与生成性。基于对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探讨,提出了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目标设计的方式,明确了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目标。第四章:大学物理有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是有效教学开展的基
础,论文第四章明确了大学物理教学内容生成的多种途径、多维原则,基于特定的案例说明教学内容的生成方式的丰富性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不同。教学内容生成方式的丰富性,促进了对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不同需求。第五章:大学物理有效教学方法。知识属性的多样性以及矛盾性,决定了有效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也决定了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论文第五章明确了大学物理有效教学基于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效教学方法与基于特定教学内容的有效教学教学方法。第六章:大学物理有效教学实施。以“质点运动的描述”、“电场强度以及磁感应强度的计算”、“单摆”、“牛顿运功定理的应用”等大学物理典型案例为例,提出了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变式教学、相似性教学、主题教学与基于问题的教学等教学策略。第七章:大学物理有效教学评价。在明确有效教学评价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物理教学实施,利用调查法、访谈法等对大学物理教学实施效果与实施策略进行评价与反思。第八章:结论与反思,基于对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明确了论文研究的结论,并对大学物理有效教学提出了几点可供反思的建议。【关键词】:有效教学大学物理教学有效教学目标有效教学内容有效教学方法有效教学实施有效教学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O4-4 【目录】:摘要6-8ABSTRACT8-13第一章引言13-391.1问题的缘
起13-211.1.1大学教学的困境与出路13-171.1.2工科大学物理教学困境与出路17-211.2文献综述21-341.2.1有效教学研究21-271.2.2有效教学的学科研究27-301.2.3物理学科有效教学研究30-331.2.4启示33-341.3有效教学研究的意义34-361.4研究的思路、内容和方法36-381.5论文基本框架38-39第二章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研究视角与理论基础39-722.1大学物理教学有效性缺失的现状分析39-472.2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保障——教师成为教学设计者47-502.2.1教师专业发展与有效教学之需47-482.2.2大学物理教师设计者实践之困48-502.3基于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发展50-602.3.1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的发展50-562.3.2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的整合——基于教学设计和学习科学56-602.4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60-642.5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原则64-692.6本论文的相关概念阐释69-72第三章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目标72-823.1教学目标72-743.1.1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72-733.1.2教学目标的预设性与生成性733.1.3教学目标的重要性73-743.2教学目标的分类理论74-763.2.1教学目标的经典形态——泰勒原理74-753.2.2经典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75-763.3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目标设计76-823.3.1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目标76-783.3.2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目标设计的方式78-793.3.3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目标79-82第四章大学物理有效教学内容82-1104.1教学内容的重要性82-834.2大学物理教学内容的生成83-984.2.1源于物理教材分析84-904.2.2源于科学研究90-974.2.3源于网络资源97-984.3大学物理教学内容组织的原则98-1054.4大学物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105-110第五章大学物理有效
教学方法110-1355.1教学方法与有效教学方法110-1125.2知识属性与教学方法的内在关系112-1215.2.1知识的内在属性113-1165.2.2教学方法与知识属性的关系116-1195.2.3物理知识属性与教学方法关系119-1215.3大学物理有效教学方法121-1355.3.1第一类有效教学方法——基于教学组织形式121-1275.3.2第二类有效教学方法——基于特定教学内容127-135第六章大学物理有效教学实施135-1666.1教学实施的准备工作135-1366.2有效教学实施策略136-1406.3有效教学的实施140-1666.3.1变式教学140-1476.3.2相似性教学147-1536.3.3主题教学153-1596.3.4PBL教学159-166第七章大学物理有效教学评价166-1817.1有效教学的评价166-1677.2大学物理有效教学评价167-1777.3教学反思177-1817.3.1对教学实施策略的反思177-1797.3.2对教学效果的反思179-181第八章结论与反思181-1888.1结论181-1828.2反思182-1868.2.1高校教师的责任以及教学能力现状183-1848.2.2大学生群体的多样性184-1858.2.3大学物理有效教学的几点建议185-1868.3研究不足及展望186-188附录188-198附录1问题解决能力测试试卷188-190附录2中期访谈提纲190附录3高校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情况调查问卷190-193附录4大学物理自主学习能力调查问卷193-196附录5博士期间研究成果196-198参考文献198-213后记213
创新作文教学落实有效指导 篇5
创新作文教学落实有效指导
江苏省盱眙县第一小学 朱晓勤
【摘要】
小学作文在教学中十分重要,因为它还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也是制约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所在。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更要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手段,从而让小学生乐写作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创新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作文教学要让学生留心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乐于进行书面表达,增强写好作文的自信心。”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多小学生怕写作文,觉得没什么话可说,找不到作文的素材,甚至有的学生对作文失去了自信心。究其原因,是教师的作文指导不到位,甚至有的教师还是沿用传统的指导方式。因此,我们要创新指导教学,把有效的指导落实到教学中。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表达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 “儿童的本能就是喜欢各种活动,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开展。儿童是非常有个性的个体,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喜好,对生活充满好奇与热情。小学作文中我们最好不给学生写命题作文,而应该让学生选择生活中的作文题材,写自己看到的真实世界。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如果我们给学生太多的束缚,他们就会觉得无话可说,思想僵化。例如:在要求学生写“感恩”这一话题时,学生会觉得这个题目太大,无话可说。于是就利用多媒体创设了医院“产房”的生活情境,当孩子们看到母亲生孩子的痛苦情境时,每个人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然后播放母亲喂养孩子过程中忙碌的情形,从而激起了学生的表达欲望。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写作文当作是多彩生活的延续,那么学生就会积极地表达自己生活中的积累。因此,小学生的作文教师最好不要命题,就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让他们作文。这样,学生作文时就会有话可说。
二、鼓励学生说真话,在作文中表达真情
“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只有从生活中提炼出写作文的素材,这样的事例才会感人。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生活中的作文素材。作文就是用自己的笔来写生活中的内心体验。因为真实的情感最能打动人的心,因此,真实的内心体验是我们写作文的第一手材料。作文的过程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水平。同时,在作文中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一次学校组织的劳动课中,学校要求高年级学生与全体教师一起到附近的一个林场植树苗。小学生虽然年龄很小,但他们劳动的热情很高。有的帮助老师运树苗,有的去池塘边提水,学生们亲身经历了植树中那热火朝天的场面。于是我们就安排了写一篇劳动后体会的作文,学生们就能把在植树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情景描写得十分真实。有学生说,这是他们第一次劳动,原来劳动这么辛苦。有的说,爸爸妈妈培养我们就像我们植树一样的辛苦。从这些话语中可以看出,通过这次劳动,学生的作文有真实的感想可说,说出来的也是真情实感。
三、结合学过的课文,落实作文有效指导
叶圣陶说: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作文还要教师认真地指导。”我们使用的课本,其中的课文都是作者经过巧妙的构思,用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这是学生模仿他们写作文的最好的.途径。我们在教学课本中的课文时,应该借鉴课文中的优秀地方,引导学生认真地去读,潜心地去想,自由地去议。然后,师生们一起来总结出文中的写作规律,让学生通过借鉴把作者的写作能力迁移到自己的大脑中来,以巩固自己的习作。例如:在教学《陶校长的演讲》一文时,文中对陶校长从四个方面的谈话做了详细的叙述,从而让学生明白了健康与学问的重要性,让自己的思想受到了感染。不仅写出了陶校长作为一个校长的风范,又表现出陶校长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文章刻画陶校长的形象,既是一个严师的形象,又是一个长辈的形象。在形象《祁黄羊》这篇课文时,文中对祁黄羊这个形象的刻画,表现了大公无私的坦荡胸襟。尤其这两篇课文中对话语言的刻画,形象的表现了任务性格特征,特别值得我们借鉴。
四、重视作文的讲评,解决怎样写好的问题
鲁迅先生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任何一篇文中,无论是名家花了多长时间都会存在疏漏的地方。要让文中趋于完美就必须反复地进行修改,在反复地修改中,学生才能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作文的评讲对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十分的重要,小学生一般写记叙文比较多,记叙文是写入记事的,它讲究生动形象;说明文是状物的,它讲究具体。所以,教师在作文讲评中,要指导学生把说明文写具体、可感,记叙文写的形象、生动,这样才能把作文写好。作文的讲评是促进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环节,首先要肯定学生在作文中的优点,哪怕是一点点的成功地方都应该给予肯定,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指出存在的不足与失误,促使学生养成多修改的良好习惯。因为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理性思维,他们对生活有了自己的思考、认识、评价、看法等。不断改正作文中存在的不足,作文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掌握有效教学理论 指导有效教学实践 篇6
――《香港,璀璨的明珠》听课有感
十一小 熊 艳
2010年12月3日,作为珠山区《小学语文朗诵评价问题困惑及对策研究》课题组成员,我聆听了二十一小吴琳老师上的一节课题研讨课--《香港,璀璨的明珠》。这是一篇第五册的略读课文,从“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和“香港夜景”这几个方面描写了香港,赞美了这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课堂上,吴老师亲切的教态,动听的嗓音,优美自然的过渡语言,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我知道同学们喜欢吃,但最喜欢的还是玩,接下来我们去海洋公园看一看”,“同学们吃饱了,玩累了,天也渐渐黑了,让我们一起看看香港的夜景”等等,老师用语言创设了情境,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感受到香港的美。而课后的课题研讨会上,徐老师中肯而准确的点评,吴老师的自评,课题组成员热火朝天的讨论,都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进一步反思自己在平时教学中朗读指导与评价的方法是否有效。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它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课文内容,领会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更高层次来说,朗读也是学生主体性与创造性的显现。因此,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指导学生的朗读。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把“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我们不论是在平时,还是在课题组的研讨会上,都经常讨论:该如何指导朗读?我们也经常反思:怎样指导朗读才有效?有关于朗读指导的诸多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们。通过观摩课题组这一段时间精心组织的二十二小、六小、二十一小这几次研讨课后,我的心一下子亮堂了许多。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做以下几点尝试:
一、范读引路。
我教的是二年级,一般来说,低年段的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小,对句子结构不熟悉,朗读时容易加字、漏字,读破句子。这时,老师的范读,对学生就是一种朗读的信息暗示,学生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的进行模仿,一般地说,老师艺术性的范读比听录音更让学生感到亲切,更能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而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的精彩范读,往往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能极大地激发孩子的朗读兴趣。所以说,恰当运用范读,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帮助较大。
二、关注个体朗读能力的发展。
怎样指导朗读才有效呢?我认为无论是哪个同学朗读后,老师的指导一定要针对他的朗读,既肯定优点,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他在听了老师或同学的评价后,至少再读一次。这样扎扎实实的指导,无论是对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还是水平低的学生,都是实实在在的帮助。坚持下去,哪怕是一节课,只有几个同学有收获,一天、一个星期、一学期、日积月累,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就会是相当可观的。因此,在朗读指导的过程中,要做到因人而教,因人定标,关注学生个体朗读能力的发展。
三、把握重、难点。
我觉得在教学略读课文时,内容应有所取舍,应把握重点和难点,而不是面面俱到。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只抓重点的词句段进行理解,去体会,去研读。而对于相似语句、段落,可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读喜欢的句子,去品味,去记住它们。在记忆、品读的过程中,课文内容就已深深地留在孩子的脑海中。如《香港,璀璨的明珠》这一课,在教学时,可以重点教“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和“香港夜景”其中的某一个段落,让孩子用学习这一段落的方法,自主学习其它相关段落。这样老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了。
四、自评、互评相结合。
自评,要求每位朗读的学生进行朗读后的自评,如哪儿读得最好,哪儿读得不甚理解,哪儿的读超过了别人,哪儿的读有问题。用这种形式促使朗读者自我反思,能增强朗读者的理性思考,减少朗读的盲目性。而老师对朗读学生的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学中老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都给予肯定。学生们在老师的鼓励中会树立自信心,读的兴趣就会更高。而同学之间的互评也就会着眼于朗读者的优点,而非不足之处了。
掌握有效教学理论 指导有效教学实践 篇7
关键词:建构主义,有效教学,情景教学,自主学习,同化和顺应
自教育产生以来,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教育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标。“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追求。建构主义理论吸取了近几十年来哲学、心理学、思维科学以及教育研究领域的新成果,结合教学的基本性质和特点,成为多种学科教与学理论和实践的指导。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及多媒体计算机和因特网的飞速发展,为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持,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作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流思想,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药剂学是药学及药物制剂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极强的学科,涉及到多种跨学科知识。如何提高其教学效果,历来是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为全面实现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对药剂学知识、技术应用研究和探索的积极性,真正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实现药剂学的有效教学,笔者在药剂学的教学过程中将建构主义理论运用于教学中,进行了以下探索。
1 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探究有效教学的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的方式而获得[1]。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用建构主义指导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以学生为中心,果断转变以往单向控制教学活动的角色,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时空,以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设法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去获取、建构知识。
在药剂学的教学过程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建构知识的主动性,实现药剂学的有效教学,首先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即分析了整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确定了教学“主题”,又对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知识建构情况进行了分析,了解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技能实际发展水平及其潜在发展水平,寻找其“最近发展区”,进行有效教学的教学设计,考察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适当性。
药剂学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有关药剂学知识大量的经验,他们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为了解学生知识经验积累的情况,上课之前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首先了解学生对药剂学在药学及药物制剂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学科发展的掌握情况;再了解他们对药剂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处方中各成分作用,制剂的制备工艺及制备方法、药物制剂基本理论及新剂型等掌握情况。经过调查发现学生对药剂学学科略有所知,而对整个学科的发展缺乏了解。在生活和学习中感知到的有关药剂学相关知识只是局限于对一些常用药品基本剂型的了解,但对一些新剂型却知之甚少,对药物制剂技术缺乏了解,对药物的制备过程及处方中各组分的作用更是一无所知,在基础理论部分的问卷调查中,由于药剂学与物理化学联系较为密切,有些基础知识在物理化学中已有初步接触,但由于该部分内容较抽象,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因此有些知识已有所接触,但学生对该部分内容掌握情况并不好。
针对这种情况,药剂学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在绪论部分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介绍我国现在药物制剂领域现状与欧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激发学生对制剂过程的进一步思考,认识到制剂研究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药剂学的研究和探索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讨这些知识和技术应用的积极性。在其他各章节的教学中突出药剂学的难点、重点和亮点,形成内容丰富、系统性较强的授课教程,在讲授过程中,除重视基本剂型和基础理论讲解,将基本剂型和基础理论知识相结合,联系学生今后的执业需求和本学科的研究、发展动态,将科研内容融入到新剂型的教学,注重经典内容与现代内容有机结合,及时介绍学科热点和最新进展,准确把握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开阔学生的视野。
2 创设教学情景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情境性教学法要求教学要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事实问题的基础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现实世界的真实问题,进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从而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2]。在药剂学基本剂型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制剂质量检查的有关教学内容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并且对于药物制剂繁杂的检查内容难以掌握,为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收集了一些社会中发生的药学事件,如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造成多人死亡的假药事件,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欣弗不良反应事件,广东佰易药业有限公司违规生产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事件等,让学生了解这些事件给人们生活和身体健康所带来的危害,让学生认识到药物制剂质量检查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图片和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这些制剂的制备过程及处方中的各成分加入方法及加入顺序,让学生针对每一事件中出现的问题,分析该制剂造成严重后果的原因,在哪些方面出了问题,应该对该类制剂进行何种检查,如何对处方或制备过程进行改进。通过上述教学情景的设计,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与启迪,拉近了与实际药学工作的距离,这样学生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讨相关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获得对该知识的自主建构。
在一些新剂型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开发新剂型的重要性及新剂型在现代治疗学中所占地位及所起的重要作用,教学过程中分别以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不同疾病患者的痛苦症状,以及不同症状患者的临床表现。例如一个溃疡患者在夜间看电视时,忽然感觉胃疼难忍,另一幅动画则展示了熟睡中的人们忽然被一个突发心脏病的患者惊醒,以及一个熟睡中高血压患者于凌晨三点左右起来服药的痛苦过程,以及化疗给癌症患者带来的痛苦。
通过这些情景的展示,向学生提出如何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减轻患者的痛苦,学生就会根据已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思考上述问题并试图找出解决的办法,在这种寻求答案驱动过程中学生就会自主获取有关定时定位释药制剂及靶向制剂的有关知识和内容,完成相关知识的建构。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探索能力
在学生对药剂学知识具有一定了解后,要求学生对自己最感兴趣的药物制剂作为探索目标,考察这些制剂的改进方法,如何优化其处方,提高制剂质量等问题进行探讨,然后让每位学生以作业的形式将他们选择的问题提交给教师,教师在认真阅读每位学生的作业后,确定不同学生所要探索的问题。同时将学生的选题汇总分类,根据分类情况在讨论课中分组进行讨论。
在每位学生都确定了他们所选定的问题后,由教师介绍一些解决不同问题的相关技术和方法,学生在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检索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他们在借鉴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新知识,并利用已经掌握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去判断现有制剂制备技术和方法的优缺点,结合实际情况,独立思考,提出不但具有独立创新内容而且是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而不是照搬照抄别人的技术和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探索的教学目的。
4 创设协作学习的环境
学习既是学习者个人的建构活动,同时也是学习共同体的合作建构过程。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因此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但是,这并不是主张彻底的相对主义,并不意味着任何建构都是合理的。个体的建构活动要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而且必须与学习共同体的建构相结合,否则很难达到对事物的合理解释。通过学习者的合作,既能使个体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又可以使知识达到必要的一致性。
在药剂学基础理论教学中,针对DLVO理论教学内容抽象性较强,难以理解和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对学生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了调查,了解学生对这些知识的了解情况,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的建构情况,了解其最近发展区,针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前期课程物理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对DLVO理论已经有所了解,但掌握不透彻,未能理解其深刻内涵,对DLVO理论在一些新型分散体系中的应用则缺乏了解。针对这种情况对DLVO理论的教学,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每个学生都要针对讨论的主题独立思考,并提出各自的独立见解,每一个小组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交纳一篇论文,阐述一下DLVO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发展过程,并进一步了解其发展现状,由于一些新分散体系的出现,现有的DLVO理论已不能用来解释一些现象,于是人们对DLVO理论进行了修正,应加入空间效应的影响,通过大量文献查阅及论文的撰写,使学生加深了对该理论的理解,并进一步了解了修正的DLVO理论在新型分散体系中的应用,不仅拓宽了知识面,而且通过这种小组讨论形式的合作学习,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使学生成为这一学习群体的组织者、参加者和学习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学会了学习,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5 同化和顺应动态平衡的建立
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3],有效的教学过程应是教和学的有机统一,教学就是不断打破学生已有平衡的同时,又帮助学生建立起新的平衡,从而推动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
载药微粒表面电性质不仅影响药物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稳定性而且影响载药微粒在体内的分布、降解以及其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因此微粒分散体系zeta电位的测定在药剂学的研究及教学过程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实践中往往存在着一些测定值与理论值不一致的现象,尤其是对于一些新型药物分散体系,经典双电层理论遇到了挑战。在本部分内容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向学生们展示了几个新分散体系zeta电位随电解质浓度的变化曲线,结果学生看到这些新型分散体系的zeta电位在一定电解质浓度范围内不但没有随电解质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反而出现了上升的趋势,这是为什么?看到这种现象,学生们感到很吃惊,根据以前所学知识,zeta电位随电解质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该问题的提出与学生原有经验相矛盾,打破了学生原有知识的平衡状态,学生在该问题的驱动下,就会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产生了对新知识的兴趣和解决该矛盾的愿望,愿意在老师的帮助下,利用原有经验,加工和吸收新知识,使矛盾得以解决。学生通过积极地查阅文献就会了解到在一些聚合物粒子表面形成了hair层,低离子强度条件下,hair层的存在导致了剪切平面的移动,从而导致了zeta电位的异常,使学生加深了对滑动面及双电层理论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新的平衡状态。在这样一个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中,既巩固和加深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又使学生获得了新的认知结构,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同时对推动药剂学理论的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4,5,6]。
将建构主义理论运用于药剂学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探索的能力,而且加深了学生和教师之间交流,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引导、帮助学生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和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国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与启发式教学[J].当代教育科学,2007,(2):44-45.
[2]刘智英,张艳丽,皮亚杰.建构主义思想对课堂教学的启示[J].教书育人,2003,(12):22-23.
[3]钟志贤,徐洪建.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揽要[J].中国电化教育,2000,157(2):17-19.
[4]王玲,陈军.专业综合型项目教学法在实践中应用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63)7:18-20.
[5]施宝林.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研究[J].会计之友,2008,(4):78-80.
掌握有效教学理论 指导有效教学实践 篇8
关键词:美术;美术理论课;教学有效性
著名美术批评家、教育家陈传席先生说:“只有技能的学习,没有理论学科的学习,不能叫美术教育,文化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而技能则不能。”在对本科教学通才教育达成共识及对教学中重技轻艺的不良后果有了明确认识后,大家普遍意识到美术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技巧外,还必须对美术理论知识有较深入地了解,甚至有所研究。否则,进行创新只能是一种空想。但实际上,由于美术生、美术教师、学术理论教材的独特性,美术理论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对此,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对高校美术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有效性进行思考与探索。
一、什么是教学的有效性
关于教学有效性的解释有很多,下面这种解释比较简单易懂。即: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就是学生学习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运用正确适宜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收获;有效果就是教学目标实现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成绩提高了;有效益就是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学生得以成长,素质得以发展,它的核心是有效。
概括起来说,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效或无效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效无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想学或者学了没有进步,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二、实现美术基础理论课教学有效性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理论课学习态度与教学有效性的矛盾
由于美术高考考试科目的独特性及高校美术录取方式的特殊性,美术理论课所设计的相关内容对于绝大多数美术专业学生来讲,几乎是一片空白。美术生缺少必要的美术基础知识的积累,而大学美术理论课往往偏重于知识的梳理,这就需要学生在课下及时去识记、查阅相关内容,否则必将影响教学的效果。
但是大多数美术专业学生刚刚从高中苦读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又迎来了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生活,对课余时间的学习缺乏主动性。而且,有不少学生片面认为学习好美术技巧课才重要,对理论课缺乏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如何引导学生把学习重点放在知识的积累上、如何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提高是高校美术理论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教师衡量标准与教学有效性的矛盾
能胜任美术教育教学的教师除了应具备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怎么教”的知识,即教师在长期的美术教育教学中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美术教育原理的教育实践、总结、升华,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
而在目前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的提高上,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不够重视。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及有效机制的监控,高校教师将很多精力投入到与其自身职称评定相关的科研上,重视个人科研能力的提高,往往忽视了对教法和学法的深入研究。
高校美术理论课一般为大班授课,多是一个或几个同年级的班级集中在大教室、多媒体教室,沿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忙于完成教学内容,往往容易忽略学生艺术思维和感受力的培养,学生只能一味地接受而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分析,其结果造成学生对美术理论的学习由不喜欢到厌恶,从而产生抵制心理和情绪。
(三)教学内容、教材滞后与美术专业特点的矛盾
美术理论的教材建设一直被各个院系的教师所关注。虽然美术理论教材不断充实完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仍然存在着一些遗憾,原有的基本结构体例往往没有大的变化,对现当代的美术现状仍然缺少必有的有益补充。
例如,美术史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及艺术研究水平的提高,新的科研成果不断出现,所以教学必须要关注国内外美术研究的新动向,不断吸收新成果,搜集整理和补充新内容,使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前沿性。
相对滞后的教材与美术专业特点的矛盾,对教学产生一些方面的影响。理论指导实践,美术力求创新,教材是学生自学的一个基本的参照体系。教材中的不足会对其思维体系的整体建构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阻扰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网络的介入与教学有效性的矛盾
如今,学生课余时间在网上阅读新闻、选课、评课、购物、做生意、打游戏、看电影等,享受众多精彩的文化生活。
笔者曾经对所在院校美术类学生不分年级、专业随机抽选200人,进行计算机和网络普及情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拥有计算机上网的学生占85%以上,没有电脑的学生也通过学校机房、图书馆阅览室的计算机进行上网。学生每天花在网络上1至3小时的占48%,4至7小时的有21%,有10%的人每天开电脑的时间超过8小时;认为网络是生活重要部分的学生占80%,3%的人甚至认为网络是生活最重要的部分。
网络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但是网络在学校教育方面的作用并未得到有效发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聊天娱乐、下载电影、浏览新闻等方面很在行,但是对专业知识的搜集却没有任何的经验可谈。尤其是一年级学生运用网络搜集本专业相关知识的比例只占到调查对象的18%,而且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搜集仅仅处于对老师的应付上。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对如何有效地布置作业、实现教学有效性进行深入地探讨。
三、提高高校美术基础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
教学实践探索
(一)构筑师生无障碍交流平台
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因此,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授知识,还需要和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教师应该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赏识教育,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认可,从而建筑起师生之间的无障碍交流平台,还要将立志、勤学的内容适当地添加到课堂讲授的内容当中,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学习和成功还要有信心,有目标。一些学生由于知识的缺乏,往往产生“知难而退”的现象。对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有奋斗目标,而且感觉有可行性,通过努力可以达到。信心和目标确立后,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对如何实现目标进行规划,让学生学会分解目标,把目标转换成为现实中的每一个步骤,从而解决学生学习信心不足和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二)研究运用新的教学形式
现在的世界,信息丰富,交流广泛,各种新生事物参差不齐。对于眼界拓宽的大学生,高校教育绝不能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必须要在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上下工夫,必须要在增强教学的互动与实践上下工夫。
早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说,一名学生发现了他未曾发现的东西,与科学家发现了人类未曾发现的东西是等价的。所以,高校美术理论课教学要多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多引导学生问为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与老师同学进行讨论、解决,并带着更多的新问题走出教室,去思考,从而尽量地发展学生认识的可能性,发展他们对掌握知识的探索和创造精神,让问题成为他们学习知识的纽带。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曾尝试将授课内容作为问题,让学生参与到授课环节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一次哥特式建筑的教学中,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树状表格引导思路,并将学生分为多个组别,要求他们分工协作,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完成资料搜集工作,在此基础上进行整理并制作幻灯片,再准备课堂讲解内容,发表见解。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进行辅导,指出存在的问题,以此帮助学生拓宽学习广度,加大学习深度。这种教学模式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相互配合的团队精神,受到学生的喜爱。
相较于技能课而言,美术理论课更为抽象,更难理解,但教师可以通过适当融入一些实践环节来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用一些生动的、具体的、直接可感的视觉形象来帮助学生感悟和理解,这往往也更能够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实践环节既可以是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博物馆和各类美术文化遗迹,也可以是观摩美术展览和美术创作活动。这样在实践中进行理论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充分地感受和理解古今美术造型的形态特点,了解美术与生活、生产关系,了解美术审美的本质等诸多内容。这种“知识―实践―学术”的美术理论教学模式延伸了课堂理论教学,打通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社会活动、科学实验的通道,把学生带回知识的源头,使知识复归实践,从而促进学科的学术思考。
(三)合理利用课下学习
伴随着大学的扩招和美术专业录取方式的变化,现在美术专业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艺术素养缺乏等问题,需要扩大知识面,更需要大量的识记。因此,仅凭课堂上的学习根本完成不了知识的积累,课下学习就成为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环节,若能结合学生们的兴趣特点开展课下学习,效果必然是事半功倍。
信息化社会里,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讯。要让网络为我所用,在教学环节中发挥作用,绝不能采用简单强制的手段。最重要的是转移兴趣,引导学生查阅与美术相关的信息,使他们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方法去解决问题。
自习是大学学生课下学习的另一重要部分。从高中到大学,相对于其他专业学生循序渐进的知识积累不同,美术生在专业学习上更具有跳跃性,更需要教师的引导。所以,高校美术教师应该有组织、有目的地安排学生自习,给他们明确学习内容,教他们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克服惰性。
实现高校美术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最为重要的环节是教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只有当教师全身心地投人到教学实践中,给学生提出合理、积极的建议,才能真正和学主交流沟通,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畅游,帮助学生探索知识的奥秘。
作者简介:
掌握有效教学理论 指导有效教学实践 篇9
课题名称 “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 立项编号 学科分类 高中历史
课 题 主 持 人 徐泽林
课 题 组 成 员 曾凡波、黄鑫、任太安、王磊、吴昊、王小艳 主持人工作单位 河南省息县第一高级中学分校(息县三高)
河南省息县第一高级中学分校(息县三高)
“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课题组2010年4月30日
高中历史有效教学方式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内容摘要】本文着重介绍什么是有效教学方式共分三大部分:第一,合理整合教材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第二,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第三,历史有效教学方式的新探索。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学方式,传统教学,学习主动性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是要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要做到这一点,有效教学是一个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有效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历史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合理整合教材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
我们河南省在2008年选用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课程教材。客观地讲,人民版教材在体例结构、内容旨趣、图文结合、自我检测以及学习档案建设和拓宽学生视野等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切实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但从教学实践的情况来看,教材内容还有需要教师进行补充、取舍的问题。
1、内容的补充。如:教材必修1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两个单元,学生在初中虽然学习过,但并不熟悉,包括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各阶段的重大事件,很多学生忘得一干二净,或者张冠李戴,对很多概念似懂非懂,不能从宏观上掌握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因此,进入专题学习前必须给学生打基础,使他们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有一个基本轮廓。
2、结构的调整。还以上文所提到的两个专题为例。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共分3课时,前两课属于近代前期,第3课属近代后期,两部分侵略与反侵略的结果形成鲜明的对比。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是专题二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本专题前两课属近代前期,分别说明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的结果;第3课属近代后期,说明中共领导民主革命的结果,反映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很显然,两个专题涉及近代史上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等内容。为此,单元知识学习时,可将近代史前期大致分三个阶段,后期分四个阶段,说明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进行抗争、探索的背景、概况、结果及其政治、经济原因。
新课程改革的尝试,使我们感受到,教学过程已成为教材的完善过程,只有这样,学科建设才能不断展开。
二、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历史教学不但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且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常设丰富的历史教学情景,积极营造宽松、和谐、促人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发生一种结构和性质的变化。
对传统历史课堂教学的审视
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呢?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教学目标:知识要求具体、能力要求泛化、情感目标缺位
历史课程的设臵以知识为本位,学科为中心,以向学生传授完整、系统的历史知识为主。因此,原有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对历史教学的认知目标提出了具体而详备的要求,作为历史课程重要载体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为了迎合历史课程对知识的高标准、严要求,只好在讲透、说透知识的来龙去脉上下功夫,导致中学历史课本“繁、难、偏、旧”,内容极度艰深、滞后,涉及的概念多、知识点多,已成了学生的“学习之累”。学生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记忆、背诵、抄写这些过细的知识点上,致使历史教学落实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等任务流于形式。
相对于知识的具体要求,高中历史课程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则较为泛化和模糊。原有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对能力要求不具体,操作性差,诸如“掌握”“形成”“归纳”“分析”“判断”等术语,缺乏行为例证,结果还是知识落实的多,能力贯彻的少。
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历史课程是培养学生宽容心胸、健康心态、高尚情操的最好篇章。但由于长期以来,历史教学以完成认识性任务为主旨,因此在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目标任务,或抽象、或附带,并无真实的地位。
②、教学过程:教师中心,以本为本,模式化备课
当前,大多数学校采用的历史教学方式仍是传统的“五段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臵作业,五个连续的教学步骤在课堂中有板有眼地上演着。在这一模式下,教师预设教学目标、规划反馈问题、左右教学流程、控制课堂讲坛,学生完全处在“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教我学”的被动状态。在笔者所听到的历史公开课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通过讲述、提问、板书、课堂作业等方式比较顺利地完成该课的传授任务。大多认为,上课就是讲课本,讲清楚、讲明白、重点难点突出,就是成功的教学;否则就是失败的教学。历史教学模式岂是一个“讲”字了得!据调查,有58%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方式的呆板成了影响他们对历史科目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
“以本为本”,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围绕课本转是目前历史教学存在的又一问题。“一本书主义”导致死教、死学、死背、死考,弄得历史教学死气沉沉。
说到教学,不能不说到备课。教师备课的重点应放在哪里?显然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但现实的状况并非如此,研究表明:教师只有20%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了解学情,80%的精力则用于抄写教案,如此的本末倒臵,怎能不令人吃惊!
③、教学评价:方式单一,重结果,轻过程
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制度,强调的是评价的总结性功能和选拔功能,忽视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方式单一,重视纸笔测验,强调量化成绩。这一方式必然会影响对学生的全面认识,使评价的教育作用降低甚至丧失。
三、历史有效教学方式的新探索
1.要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意向
有效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师要充分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学习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它表现的学习意向、愿望和兴趣等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1)巧设悬念诱发学生求知欲
历史课堂上可以根据中学生具有强烈求知欲的特点和不同教学内容,利用设悬念的方法,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
如学习有关“文化大革命”的内容时,这样导入:新中国的国家主席刘少奇于1969年11月12日逝世,十年之后的1980年5月17日才为他开追悼会,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那是怎样的一个“十年”啊?学生偏着头想了想就自觉地看书、交流来解开这个迷团。
(2)巧设学生注意的兴奋点焕发学生学习热情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注意的保持有一个时间限度,大约是15--30分钟,如果超出这一限度,注意的质量就会逐渐下降,学习效果就会随之下降。面对枯燥无味的历史教材,如果没有有效的刺激,要学生保持整节课的热情,恐怕比较是困难的。
教师在设计教学策略时,不妨在学生的注意力下降开始“走神”的时候,干脆安排他们“休息”,随后又可以掀起一个学习的高潮。这样,学生注意的兴奋点无形中增加了。
如在学习“红军长征”时,可以做这样的尝试:以遵义会议的召开为界限,让学生“参加”会议后“休会三分种”,再“整装待发开始新的长征”。等学生放松一会后,他们又可以很兴奋的投入到下半节课的学习中去了。
(3)巧设疑问开启学生心智
历史教学中,从历史人物的心理视角精心设问,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样设问,会把学生带入某种心理体验中,将自己臵身于历史情境中,自觉在心理上认同和扮演这一历史人物,体会、感受这一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明白许多道理,达到“读史使人明智”的境界。
如在学习“戊戌变法”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提问:如果你是谭嗣同,面对“戊戌政变”,你是随康有为、梁启超一同逃往国外,还是留下来和顽固派斗争到底?哪种选择是明智的?这样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小组间很快展开了讨论。学生很自然地站在这三个人物的心理角度去结合历史设身处地地考虑一番,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长远打算和短期效应、苟且偷生,个人奋斗和以死唤起民众共同奋斗的天平上掂量。这样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理性地分析三个历史人物不同抉择的原因,更能够使学生在人生价值取向上获得新的认识。
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的方法有很多,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这里不一一列举。
参考文献
[1].《有效的学生评价》E.Weber著 董奇等译
[2].张庆林,杨东.高效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朱煜.走进高中新课改[M].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安徽教育出版社
【掌握有效教学理论 指导有效教学实践】推荐阅读:
掌握技巧有效沟通07-08
与病人的有效沟通,护士应掌握哪些一般技巧06-01
音乐教学的有效指导08-03
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09-21
实践中掌握理论09-23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心得体会10-21
促进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探讨10-18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反思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