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心得体会

2024-09-17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心得体会(通用12篇)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心得体会 篇1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学习心得体会

思渠中学:廖亚飞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我认为有效教学中的“效”字不仅局限在课堂中的体现,还应体现在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中、课后的反思中及长期的关注中。只有这四方面都做到了有效,才能算是真正的有效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学生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就要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准确的把握教学的量和度。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做到“六认真”: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中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

4、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层次性,注意他们在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以“人人会学”为宗旨。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相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作为教师,应该明白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后进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尤其是在学习上后进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老师的肯定,而后进生转化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全班学生的整体成绩。首先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学生。应当纵向地看到:后进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其次,教师应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帮助后进生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后进生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该享有同其它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该在稍有一点进步时得到老师的肯定。

第三、教师要注意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开放,改变单纯依赖课本的陈规陋习。选择一些难易适度、形式活泼、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和研究性的学习材料与学习辅导作业,同时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调、枯燥的形式,组织小组讨论、多媒体演示,学生上讲台等教学形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题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师生配合默契、热烈和谐融洽、心理呼应,让课堂活而不空,实而不死,生机勃勃、趣意盎然。

第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展示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更主要的是胸怀与个性的袒露,思想与情感的交融,文化与智慧的流淌。只有当教师博大的胸怀、真诚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对学生产生春风化雨的影响时,才能震撼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想象力,使教学活动充满理性和激性。教师要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首先做到“真诚”二字,即教师不应有丝毫虚伪与欺哄,一旦学生发现“有假”,那么教师所做的一切都会被看作是在“演戏”。其次做到“接受”,即能感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如对学习的畏惧、犹豫、满足、冷漠,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他们,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与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内在素质的综合体现,是教师不断探索、研究的永恒课题。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心得体会 篇2

一、把握科学教育理念, 抓准切入点突破教学难点

高校是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最重要基地, 对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来说, 学生必须掌握较丰富的知识, 才能够具备比较完整的歌唱表现力。声乐基础领域的知识是由运动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及其技术的运用构成, 学生要想娴熟地掌握声乐基础, 必须懂得运用理性化思维去学习实践。虽然声乐课程在感性认识上的居多, 是以感觉思维开展的学习, 但是,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运用理性化学习和实践, 解决学生学习声乐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培养学生的感觉思维应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声乐课程教学中, 教师“教”学生, 强调歌唱发声的思路, 主要是培养学生歌唱思维能力。

有经验的教师会设计教学。教师在设计教学前, 必须先了解学生。声乐课程教学, 教师首先必须了解学生原来的基础, 根据基础研究学生学习的困难点, 同时, 了解学生学习声乐课程感受。在声乐课程教学中, 要想进行有效教学, 必须抓准切入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师要深入思考在声乐课程上怎样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 引起学生的兴趣, 避免学生被那些高深的声乐理论弄得一头雾水。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时, 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对象、教学评估、教学策略等来选择, 要依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做到引人入胜, 在教学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激发兴趣。由于在声乐课程学习过程中, 许多学生都会遇到“坎”, 或是歌曲表演的困惑, 或是歌曲理解的问题, 或是演唱技术的求解等等, 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 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设计, 在上大一的时候, 许多学生都会遇到“感觉”把握不住的问题, 教师可以采取声乐理论语言、声乐教学语言以及融合沟通的方式, 允许学生用自己语言描述正确的歌唱感觉。

二、声乐课程有效教学的实践模式

实践是技能熟练的有效途径。在声乐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还要培养学生归纳能力以及抽象思维理解能力。教师过于注重技术训练, 往往会导致声乐课程教学效果欠佳。尤其在声乐课程教学的初中期, 学生满脑子都是方法, 但是, 在舞台或者讲台上, 学生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进而影响到学生学习声乐的信心。学科最根本的特征是可行性和构造性,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 依照可行性和构造性的要求, 需要不断强化学生声乐理论知识教育, 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思维能力, 然而, 在声乐课堂教学训练中, 学生正确的歌唱思维能力, 主要是学生通过理性化思维, 在学习和实践中总结出来, 因此, 在声乐课堂教学训练中, 教师要加大学生“演”的训练力度, 使学生在歌曲演唱实践中掌握声乐技能。

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理性化的思维掌握“感性”的演唱能力。使学生把握好“感性”与“理性”的关系, 锻炼学生逻辑思维方法, 巩固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为了让学生掌握理性实践, 在声乐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在以每一学期都举办声乐交流会, 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汇聚一堂, 每一位同学都有演唱表现机会。同时, 各年级同学还可以结合自己的能力对其他同学的表演进行点评, 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 进而提高自己的能力。对声乐课程而言, 学生只会唱的技术, 不会通过表演打动听众的歌唱, 不能够称作真正的能力。声乐课程实践探索应该集中在声乐歌唱知识的灵活性, 以及歌唱知识运用性上, 声乐课程教学实践不要只注重声音, 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及歌唱的综合体现。

声乐课程有效教学, 必须改变以往教学模式, 把握科学教育理念, 抓准切入点突破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理性”的获得感悟并获得经验。实践是技能熟练的有效途径, 教师要加大学生“演”的训练力度, 使学生在歌曲演唱实践中掌握声乐技能。

参考文献

[1]金英淑.新时期高师声乐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基本设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7.

[2]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辛兆义.大连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与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 2009.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心得体会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有效教学模式;“探究一发现一合作”教学;“自学辅导”教学;“活动”教学;“教授一注入”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05-0051-02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0.05.021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综合体。一种教学模式。总有一定的理论主张、理论倾向和理论依据。课堂教学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教学过程的诸多要素在时空的组合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着教学效率和质量,关系到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新课程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呢?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切身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探究一发现一合作”教学模式

“探究一发现一合作”教学即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相当,教学民主。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有意义建构、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培养和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期达到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该模式适合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化学基础、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的教学章节中,同时还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和教学环境量力而行。

例如,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SO2的化学性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已有化合价、酸性氧化物知识。预测出SO2可能有氧化性和还原性、酸性氧化物的通性等化学性质,然后给学生提供适当的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

再如,高中化学教材选修4“盐类的水解”一节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首先从比较熟悉的盐类物质人手。通过实验找出盐类的组成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对应规律;然后以水的电离平衡知识为基础,讨论分析盐类电离出的阴离子、阳离子与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弱酸或弱碱的趋势,继而合作发现出不同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本质原因。

本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能够在“探究一发现一合作”中,积极地学习化学学科知识。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习化学学科知识的能力。

二、“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自学辅导教学,即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只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和辅导,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的弹性。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模式适合教学要求不高,知识点不多的教学章节中。例如,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硫与氮的氧化物》的“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教学中,教师只须提出问题——N2、NO、N0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让学生自主地在教材中找寻答案。再如。高中化学必修2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整章教学以及高中化学选修5第五章“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的整章教学,这些章节的教学要求不高。知识点也比较少,均可采取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在教材中自主地找寻出答案。“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自学辅导”过程中,切实地提高了其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了教学效率,节约了教学时间。

三、“活动”教学模式

活动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活动教学结合课堂上的书本知识,让知识“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在学生充满创意和激情的活动中,迸发出学习和探索科学智慧的火花。

例如,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的教学中,组织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查阅相关网络,针对合金和铝制饮料罐的两个话题,让学生以“合金的成分、性质和用途”为主题并针对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制饮料罐的主题,自行写一篇论文或者开展演讲赛的形式进行非常规模式的教学。再如,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硫与氮的氧化物”中“酸雨”的教学中,组织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查阅相关网络,结合中学实验和家庭实验条件,以“分析酸雨的成因、危害以及如何防治酸雨”为主题,进行实验、演讲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教学。

活动教学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很强的化学学习兴趣,有很强的自主分析和解决生活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亟待激发的科学探索精神。

四、“教授-注入”教学模式

“教授-注入”教学,即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信息的来源,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但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中“教授-注入”教学模式就再不符合时代潮流。再不适应时代要求了。新课程并不排斥必要的“讲授注入”,而是对讲授注入的要求提高了,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教材教学目标、重难点知识、教学生成过程等相关学科基本要求后。深挖教材知识的内涵和外延,选择关键性问题、重点问题,切中要害、一针见血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讲授注入。例如,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中,教材对于Na的化学性质叙述,只提供了Na与氧气、水的反应,而对于Na和可与之发生反应酸溶液、盐溶液等重要知识点,却只字未提。这对于学生学习和认识Na的化学性质,很容易导致学生认为Na只与氧气、水反应,从而错误理解为不与酸溶液、盐溶液反应。由于学生缺乏№与酸溶液、盐溶液反应的知识经验。很难自己建构此方面的知识结构和系统。所以在此类章节知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必要的“注入一教授”。将在有限的教学时空中,提高教学时效发挥着其不可低估的作用。又如。高中化学教材必修“氨、硝酸、硫酸”对于“浓硫酸”的介绍,只阐述了其“脱水性”和“强氧化性”,而对于其“酸性”、“吸水性”却未涉及。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中,很难去建构浓硫酸具有酸通性和“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三大特性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系统。因此,教师的注入一教授很有必要。再如,高中化学教材选修5“烃和卤代烃”和“烃的含氧衍生物”等章节,只是简单地呈现了一些常见的、简单的有机物的结构式、物理性质和常见的化学性质。这对于学生系统学习有机化合物知识、迁移有机化学知识很不利,且这些知识形成一个知识系统和网络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难做到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这些章节的教学中,对于各有机物按照结构简式、结构式、电子式、分子式(继而分子通式)并通过结构式分析其结构特点对“结构”进行“四式一特”分析,继而简单地认识代表有机物的物理性质,并系统地分析各代表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并始终如一地按照“结构一性质”这条教学主线建构有机知识系统,

实践教学活动表明,“教授一注入”教学模式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会是课堂教学模式中其他教学模式不能替代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教师也是课堂教学的“大主角”。特别是使用了新版本的新课程教材后。高中化学实际教学已呈现出新教材的知识点在连贯性、系统性方面很薄弱。尤其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空中。建构知识结构、理清知识脉络、弄明重点和难点。使知识结构化和系统化,“教授一注入”教学是不可替代的。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总结 篇4

教师:XXX

在我校有序地组织和安排下,为更好地弘扬时代主旋律,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有效教学能力,使教育质量得到持续发展,我参加了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学习活动。现在我把本人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一、配合组织,周密计划,加强措施,保障到位。

结合学校继教领导小组制定的学习方案,特精心安排了个人的学习活动,做到安排周密,细化具体。领会学习活动的意义,端正思想,积极参与学习。坚持学习与教学研究相结合,积极参与课堂观摩。

二、学习优质的课堂教学,先进的教育理念。

教学中教师注意提出有效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善于从感性活动出发,自己总结和发现知识。教学内容能贴近生活、回归生活,增强了学科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服务于生活的能力。除此之外,在这些课堂上还充分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教师适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极大地扩充了课堂教学的容量,通过音像声等途径向学生展示相关的信息与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在教学中能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理念。课堂上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体现出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出了授课教师崭新的教学理

念。

三、对教材和教学方法进行处理。

1、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处理。

新课程理念指出,教材无非是教学内容的一个范例,教师应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保持时间短,喜欢新鲜有趣的活动,有积极的表现欲望。我们在教学时可设计一些闯关等活动游戏。这样,学生在活动中激发了学习兴趣,既学会了知识,又体验到成功。

2、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处理。

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知识背景。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教学的起点是学生的学习背景。在教学中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些旧知识如何以新面孔来叫学生,从而实现学习方法的迁移,同时又充分地利用学生中的优势学习资源,互帮互教,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我们要给学生提供一个个性成长的舞台。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认识和利用这一观点,尊重他们的自主选择;使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自我展示的机会;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的才能有了充分表现的机会。

我们应该重视思想方法的渗透。新教材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改变了以往单

一、封闭的方式,而且还减少了详尽的教材分析。教师只有充分地把握教材、挖掘教材,并将蕴含于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于教学过程中,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心得体会 篇5

本人从初出茅庐,经验尚浅,因此只能从以下两方面说说有关新课程理念下对有效课堂教学的理解,这两个方面分别是:理论学习中的理解与教学活动应用中的体会。

一、有关新课程理念下对有效课堂教学的理论理解。

什么是新课程理念下有效课堂教学?

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 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换句话说,在设定的时间范围内,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并获得预期效益最优化,使学习者与传授者双方获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这就是有效教学。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强调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构建民主和谐的英语课堂,提高课堂效益。因此,思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势在必行,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体现“教”的有效性,更体现“学”的有效性,处理课堂教学的策略对课堂的有效性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的有效学习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在教学活动应用中的体会。

理论虽好,实践到现实当中碰到了许多困难,有时有解,有的半解或无解。

1、理论要求,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要求教师积极幵展英语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师角色当前新课改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些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尽管心中想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学生主体发展”,但在课堂上却很难做到。学生还是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学效果并没心得到有效提高。究其原主要是在新课改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没有完全转换。

为什么没法完全转换?

从大的方面讲,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以及激励方式并不能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简单地说,就是不能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因为(教学方面)做多做少,(教师)教好教坏,(教师)收获也不增不减;绩效工资也只是一种在平均主义基础上的额外关照。从小的方面讲,学校的英语科组不是一个team,都是各干各的,这对教师的“智力”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特别是在搜集教学所需素材,设计符合本校学生的教学安排,整编针对性的课堂及课后练习,以及对练习的有效性进行反馈方面。再从细处讲,就到学生手头上的练习册了。因为教师不能选择练习册,学校发什么我们就用什么,不适用也就那一本了!这也是一个无法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2、理论要求,有效的教学应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

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就是单向的。因为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还是种社会性的行为;个人报据自已的经验所建构的对外部

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存在着局限性,通过意义的共亨和协调,才能使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所以,在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就应该是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教学过程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就是说,知识是合作掌握的,学习是学习者、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但面对大班教学,我们实际执行的管理是:纪律第一,教学次之。其实这与有效性教学是相背的——我们也很无奈,因为教师不仅要管住学生,还得赶进度呢。

3、理论要求,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因为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索。学生在学习某门学科时,总是带有定的情感的。这种情感的投入与学生学习该学科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密切相关。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愔,并从学习中获得兴趣和快乐。而积极的体验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之上,建立在不断的成功与进歩之上。

实践证明,学生上自己喜欢的老师的课时,往往产生愉悦、和谐的情感体验,公在平静、亲切而又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学生对自己亲近的老师,不但听其言,而且还效其行,把老师严紧的治学精神自觉地运用到学习中去,化作无穷无尽的力量。教师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去感染学生,把亲切、信任、尊重、友好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要想让学生乐学,最重要的是需要教师想方设法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少指责,学生从教师的激励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体验到收获胜利果实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理论要求,英语课堂教学中应促成学生形成有效学习的策略。

当我们把教学活动关注的重点从教师传递知识转到学生有效学习活动以后,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应是学习者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

当然了,教师应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组织实施科学的教学过程,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基础上,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

这是策略的层面,需要对教材及教学有整体的把握,也需要对学生有充分地理解认识,我目前是很难企及的了。为了要求向这一要求更加靠近,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好以下儿点:

第一,认真备课,精心处理教材,设计好教学活动。

在新课程中,教材与教参只是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向并非唯一依据,我们必须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介自身对教材的透彻理解,加以灵活的处理,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其次,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

从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出发,促使他们有效地掌握知识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即:学生“应该怎样学”,我们就“应该怎样教”。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周密地考虑到学生在“巳有知识经验和思想方法基础”的事实。例如,怎样引出新知识、新句型,怎样用同学们熟悉的生活规象去解释个概念,怎样创造情景,怎样归纳学过的知识等,都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才能引起他们的爱好。

第三,激发学生兴趣,关注学生点滴进歩。

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使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做学生的贴心人,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关心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体谅他们学习英语的难处,尊重学生的思想,善于激励他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的英语程度参差不齐,要尊重学生的思想,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尤其是对差生,尤其要尊重,不能放弃对他们的努力。

第四,展示教师的魅力。

新课程的实施,向教师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由于新课程突山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教材的代言人,知识的权威,这样的课堂变得灵活多变。课堂上,教师除了应组织和谐有序的秩序、表述精彩悦耳的语言、展现漂亮美观的板书、呈现敏捷准确的思维外,还必须增加课堂情况的灵活应变、网络媒休的合理使用、知识背景的广泛引用等。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心得体会 篇6

摘 要:随着新课程理念不断推进和深化,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以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为基础,重点探讨问题式教学与情境式教学在物理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高中物理教学

实践研究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亲身实践和情感体验,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物理作为一门逻辑思维要求高,强调实践操作技能的学科,新时期的物理教师要深入理解新课改对物理课程的教学要求,切实从教学理念、内容、模式进行创新改革,在教学活动中贯彻学生本位的基本理念。

一、问题式教学

随着新课改理念不断深入,问题式教学在高中物理课堂中被广泛的应用,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问题设置不科学、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节奏难以控制的问题,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合理的问题设置以及教师在整个活动中的引导作用是关键因素。现以《平抛运动》这个小节的教学实践为例,反思高中物理问题式教学的有效性。

《平抛运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物理教科书第五章《曲线运动》第二节的内容,平抛运动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到典型曲线运动中的一种,学生初次将直线运动的知识运用到分析曲线运动之中,逐步建立通过分析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来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层层设问让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将未知问题化为已知问题,将曲线运动的问题化为直线运动的问题,最终达到自我探究并总结出平抛物体运动规律的教学目的。

《平抛运动》这一小节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思想方法的意义,并且建立平抛运动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思维过程。教师要在问题设置时充分尊重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降低问题梯度,注重问题层次性,使学生的现有知识贮备能够搭起问题与结论间的桥梁。首先,教师以问题引入课程教学“上一个小节学习了曲线运动的相关知识以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方法,在学习习近平抛运动之前,先来回顾一下物体在何种情况下做曲线运动?”第一个问题设问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现有知识进行一个回顾总结,通过物体所受的合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物体做曲线运动的结论引导出下一个知识点。教师继续提问“通常在面对一个物体做曲线运动时,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提出将学生的思路引入到对物体运动分析可分解为两个方向的运动来思考,为新课教学开展打下基础。两个分运动的共同效果与合运动效果是一样的。其次,教师继续通过提问开展新课教学“阅读完教材后,同学们是否理解什么是平抛运动?将一张小纸团水平抛出,小纸团的运动能否看成是平抛运动?”由于空气阻力相对物体的重力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纸团的运动是不是平抛运动。教师以纸团的运动为例帮助学生理解平抛运动成立的必备条件,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最后,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和多媒体课件,展示平抛运动的运动轨迹,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物体在做平抛运动的过程竖直方向的分运动看作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得出物体在空中运行的时间只与抛出点距离地面的高度有关的最终结论。

这次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提问,促进学生在问题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充分在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

二、情境式教学

物理情境创设是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物理情境的创设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到物理学习之中,自主建立起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师要以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为基础,挖掘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从而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以《摩擦力》这一小节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如何利用物理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摩擦力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是最常见,应用最普遍的物理现象之一,因此面对摩擦现象,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教师可利用这一优势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简单的物理实验和多媒体设备创设物理情境,促进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理解。摩擦力的教学内容中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体现了物理学中的控制变量法,因此教师在情境创设时要注重实验中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这两个变量,实验中既要体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还要体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情境中要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这种物理学研究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物理能力和物理素质十分有利。

摩擦力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大部分,其中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是教学重点。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往往误认为压力N的大小在任何情况下总是跟滑动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因此教师要针对这一难点在教学中要强调摩擦力有阻碍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性质。首先,教师要设计出目标明确操作简便的课堂演示实验,利用带有定滑轮的平板一块、带线绳的大木块、小木块、玻璃、毛巾、测力计、砝码等常见的物理教具展示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演示时同样要注意提问技巧,教师可采取边演示边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试验现象总结出摩擦力与压力和摩擦系数的关系。其次,多媒体设备是教师创设物理情境的有效手段。现实试验中难以达到物体匀速运动的状态,教师可利用媒体播放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帮助学生理解弹簧测力计测出拉力的大小与摩擦力的大小的关系。

结束语: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是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师要在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利用问题式、情境式等多样化的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高文艺.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学习”的应用[J].青年文学家,2009,18

谈“有效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篇7

康桥中学是一所民办中学, 生源素质参差不齐, 不少学生的思想、行为、学习等方面都需要正确引导,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并有效地引导学生学好高中物理, 使学生“乐学、要学、想学”, 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是笔者多年探究的一个课题。根据笔者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 本文以高中物理教学为例谈谈“有效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信心与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信心与学习的兴趣, 是教师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为此, 笔者坚持“正向激励、树立信心、培养兴趣”。

1. 创建和谐环境, 坚持正向激励

有效教学离不开好的学习环境, 创设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良好学习气氛, 产生“情境效应”是有效教学的基本保障。美国前总统林肯说:“人人都喜欢别人的赞美”, 在我国的现实教育中, 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怎样学会赞美学生, 怎样尽量让学生体验到成功与赞美的快乐”。教师要善于正向激励, 激发学生的热情和争取成功的勇气, 例如微笑就是一种美好的赞扬, 当你想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不妨一展笑容, 就胜过千言万语;教师要善于赞美学生的微小进步, 达到增强学生自信之目的, 例如“祝贺你, 又获得了成功, 希望你继续努力”等。斯金纳的“强化原则”指出“如果努力会获得成功并获得奖赏, 将会继续努力”, 教师要坚持运用激励的方式, 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使有效学习有长久的动力。

2. 树立学生信心, 培养学习兴趣

叶圣陶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和信心”。为了树立学生的信心, 就要让学生觉得轻松, 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1) 学困生由于成绩差, 往往存在自卑、自弃的心理状态, 常常发誓“我要提高成绩”, 但又觉得“自己笨、不如别人”等矛盾心态。一方面他们在学习上害怕失败, 但又常常遭遇失败;另一方面他们往往对教师产生抵触心理, 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使他们逐渐建立起自己“能行、能做、能做好”的信心。

(2) 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性, 在教学过程中展示趣味性。例如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时, 可准备好两式卡片, 一式五张分别是“vt、v0、a、t、s”五个物理量;二式四张分别是“vt=v0+at;s=v0t+at2/2;vt2-v02=2as;vt/2= (v0+vt) /2=s/t”四个公式。让学生在一式卡片中任意抽三张, 再选择一张作为“求的量”;从二式卡片中选择一张作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公式;再结合自己生活中所见所闻的事例, 列举相关的数据来解决问题。在这种学习活动中, 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 充分展示了学习物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实现了在“寓教于乐”之中完成对知识的学习, 培养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意识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为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笔者坚持创建“以人为本”的环境。

1. 以人为本,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 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 对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 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在学习态度上, 有的学生求知欲强、善于积极主动地学习, 有的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消极等待教师布置任务等。这些都需要教师用“心”去关注,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和因材施教”。

新课程指出“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发展的、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中, 全班学生都是关注的对象, 教师不但要尊重而且要善于开发学生的差异, 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 满足不同能力的学生需要, 鼓励全体学生不断向更高的目标挺进, 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获得发展。

2. 以人为本, 关注学生的人格培养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道德因素, 更要积极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 促使学生在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中伴随着人格的健全发展。例如, 在“光学部分”的教学中, 从美妙的彩虹到立体电影, 渗透美学的教育思想, 从城市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等的“光污染”, 引导学生增强环保的意识;从节能灯到节约能源, 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动车的开通, 让学生关注社会的进步等等。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计有关的人文、社会教育主题, 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物理知识对社会的促进作用, 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素养, 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勇于创新、富有责任感、心理健康、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为了在短期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使全体学生在学业上都获得进步, 笔者重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 建构教学层次, 实现自主学习

由于每个学生的遗传因素、生理条件、环境影响和实践经验等的不同, 从教育角度看, 每个班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成绩优与劣、学习速度快与慢、学习能力强与弱”等矛盾。解决矛盾的有效措施是“教师适应学生、巧设目标层次”, 即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 不但要有整体目标, 还必须有不同的层次目标。将学习目标设计为三组:其中基础识记为A组、简单领会为B组、综合分析与应用为C组。如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教学中, 整体目标是:什么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有哪些重要的应用?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层次目标A组为:你能应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吗?如计算电流、电源电动势、电阻等;B组为:怎样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怎样正确应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C组为: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是怎样得出来的?你能设计怎样的实验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学生在整体目标学习的基础上, 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 自主性地选择一组或几组进行学习和研究, 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学习和研究任务, 有效地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

2. 改革考试机制, 巩固自主学习

考试作为一种检验教学效果并为教学服务的重要手段, 必须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水平的多样性相适应。为了使考试能较科学地体现学生的自主精神, 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将“传统式”同一要求的达标测试, 改革为“分梯度、大容量、可选择”的多样性达标测试。特点是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自主性的选答, 得分累计达到要求即为合格或优秀。对于未被选答的试题, 在分析试卷时作为练习进行研究。这种考试形式不但能体现试卷的层次性和多样性, 而且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分梯度”是指在设计试卷时, 采用4∶2∶2∶2的形式, 即试题中基础知识占40%、简单领会占20%、简单分析占20%、综合应用占20%;“大容量、可选择”是指试卷的知识容量比“传统式”试卷多50%, 学生可以从试卷中自主性地选择70%的试题量进行解答, 总分达到要求即为合格或优秀。

这种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多样性相适应的考试, 不但能使学优生保持优秀的成绩, 中等生获得良好的成绩, 而且使学困生在依靠自己的努力之后, 也能获得及格以上的成绩, 使“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可能, 使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精神获得充分的体现。

3. 拓展自主学习, 培养终生学习

“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 延续学习的生命是一种功德”, 自主性学习是以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在这种学习环境中, 一方面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敢于质疑, 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 往往出现“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的探讨, 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获得提高;另一方面, 学生凭着好奇与好动的心理特点, 当完成教材所规定的实验学习目标之后, 常常觉得“好玩”而进行系列性的猜想与研究, 如“ (1) 本实验还有可能得出其他的结论吗? (2) 换用别的器材, 有可能得到本实验的结论吗? (3) 利用现有的器材改变组合方式, 有可能进行哪些问题的研究? (4) 增加或减少一些器材, 又有可能进行哪些问题的研究”等。学生提出的问题, 有的依靠自己的能力就能解决, 有的在老师的帮助下获得解决, 还有的只能暂作“悬念”留待将来解决, 体现了“没有问题, 就没有发展”的教育理念, 使学生的应变素质、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高中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李岚清同志指出“只有全面发展的人, 才是对社会最有用的人”。有效教学就是通过教育教学过程, 提高针对性、有效性、策略性, 使学生实现“学有所思、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逐渐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并实现“把学习内化为自身发展的需要和进取的动力”。

中科院院士、原南开大学校长母国光说:“我们中国人是非常聪明的, 我们有很好的原材料, 缺少的是好的炉子。”如今, 教师当务之急, 不但要限制学业失败现象的发生, 以防止大量的青少年产生被排斥和无前途的失落感;而且要创造出“好的炉子”, 使全体学生获得有效的教育。有效教学犹如一把多功能的钥匙, 极易打开知识宝库和科学的大门。古人云:“授人以鱼, 可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 则终身受益无穷。”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好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获得有效的、成功的教育, 才会使其终身受益无穷。

参考文献

[1]邵宗杰.教育学.

[2]林惠荣.《转变德育观念, 倡导自主学习》.福建《教学研究》.2002.11.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心得体会 篇8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新课程理念不断推进和深化,教师在物理教学中不仅仅要教授学生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栋梁之材。所以大多数物理教师也充分认识到了新课程理念的优势,在教学中贯穿这一理念,能使教学任务顺利并且有效的完成。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前言】: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各个地区几乎不约而同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教育改革上,而如今,教师特别重视在物理课堂上进行有效教学,如何运用更好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得到了重视。这不仅使一堂课,甚至一个学校的整体教学效率提高,还有利于整个国家教育质量的提高。本文将对高中物理概念课教学的重要性、教学现状以及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课堂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研究,以期能够更好的提升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整体水平。

一、高中物理概念课教学的重要性

运用建构主义给物理课概念教学下定义:以学生先掌握好概念为目的,然后教师充分利用教学方法,去帮助学生将新概念融入到原有的概念中,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从这一概念可以看出,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能否真正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全全面吸收掌握,是学生能否将物理学好的重中之重,也影响了教师的课堂效率。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提高教学效率,突出课堂实效是新课改所要强调的重要内容,这也是所有师生共同重视的问题。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课堂教学要结合规律、实验以及习题这三种课程紧密相接,因为物理概念在物理知识结构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要想牢牢掌握物理概念就要学会去发现物理的规律,规律作为基础也能够帮助学生们进一步掌握物理概念;实验主要是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让同学们做实验,是要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这样也有助于他们去理解物理概念;习题的教学是对规律和实验教学的总结,从学生们做习题的情况可以看出学生们的掌握物理概念的程度,概念是习题的基础,习题是连接概念与教学成果的桥梁。

二、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环境枯燥

在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知识单纯的依照书本上的知识概念进行讲解,学生们也是机械的去进行记忆,由于学生没有通过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所以对概念的理解不够,这样学生们就觉得物理枯燥乏味,长时间下去就会对物理失去兴趣,也就造成了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学生们的物理成绩也不高的现象,在物理发展方面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们自身的创造性,对我国未来的物理事业发展也起不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师生之间的互动太少,教师不了解学生们对物理知识的程度,学生们也不知道教师的思路,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们既没有学习好物理,教师的教学效率也不高。

(二)无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高中教学课堂中,教师由于环境的限制,导致在传授知识期间,教学的方法太过死板、教学观念也太过落后,这样造成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不高,无法随着教师的思路深入学习,学生们不能很好的掌握物理知识,没有办法参与到学习中来。而教师作为引导者,不允许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错误的观点,这样就限制了学生们的想法,学生们无法发散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久而久之,学生们就会觉得学习物理是件特别讨厌的事,就会拒绝学习物理,对教师也产生逆反心理,最后课堂效率下降,无法完成课程任务。

三、在新课程理念下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人们在做事情之前只有对这件事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在这种意识的引导下,我们才能够认真的去做。新课改明确强调了,高中物理教学要把培养学生们的兴趣作为重点,让学生们在兴趣的指引下,积极地参与到物理的学习中来。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将物理密切和学生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们感到物理其实就在身边,触手可及,对物理不会陌生,没有距离感。学生们对物理产生兴趣之后,学习的热情就会高涨,这样也能高效地完成物理课堂任务学习。

(二)突出学生主体,注重学生参与

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们如何学习,在课堂上不是教师交给了学生们多少知识,而是学生们自身学会了多少知识,要让学生们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主要是在学生们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问题是积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最终完成教学的任务,实现师生的互动,让学生们牢牢掌握的基础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能力。

(三)重视物理实验,提高动手能力

物理教学一定要注重实验教学,很多物理概念都是建立在大量的物理实验基础上的,所以教师要带领学生参与实验,让学生们在实验中感受樂趣,感悟物理原理。根据各个学校的条件不同,要尽力给学生们做示范实验,然后让学生们自主实验,提高学习效率。

(四)注重评价,激发学生的潜能

教师最后的评价是一个重要环节,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让学生们学会总结学习知识的方法,也能掌握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吸收能力,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结论:根据上文所述,新课改的全面落实和推进,高中物理课堂运用新课改理念,突出了学生的重要性,教师最大程度激发学生们的能力,使学生们的参与性更强,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杨述.多角度、多尺度评价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突出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9,10(6):163-169.

[2]廖伯琴,张大昌.袢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参考文献社,2012:47-4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M].第八版.北京:北京师范人学山版社,2014:2-4.

[4]范蔚,叶波.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有效教学”研究述评[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4):10-11.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心得体会 篇9

——以人教版必修二模块 三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②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做到:

三、新课标理念下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以《工业革命》一课为例)

设问:“内燃机车何时发明?它的前身是什么机器?你能概括我国火车机车的发展历程吗?假如你以后有幸担任铁道部长,面对类似的灾难,你将如何应对?”

通过这样把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及奋发进取的精神,培养他们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此场景,我提问学生:为什么说此届博览会“用了三百年时间作准备?”学生通过对前所学的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启蒙运动及科学的发现等系列知识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找到答案。

政治地位、思想意识、世界市场

教学体会: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急剧变革的新时代,中学生们更乐于以较灵活的自主方式探究新事物。本课没有按旧大纲要求那样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而是力图让历史与学生的生活接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现在就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历史课的学习并不是记记背背毫无兴趣的“鸡肋”。使学生体验了学习的有趣性,变得“愿意学、主动学”;为以后“怎么学、学什么”奠定初步基础。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新课标的深化给中学历史教学勃勃生机。

主要参考文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②同上

③祁成军《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7年8月 ④赵亚夫《追寻历史教育的本义──兼论历史课程标准的功能》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年11月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心得体会 篇10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问题越来越引起我们一线教师的关注。所谓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音乐课堂的有效性则体现在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三个方面,使教师和学生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学习效益,将教学结果与预期目标相吻合。”[1]。在这几年的音乐教学实践和探索中,我渐渐积累了一些浅显的经验和想法与大家分享。

一、准备充分,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课前准备很重要。我发现身边许多老师在准备一节课时都把精力放到这节课的目标和过程上,在研究音乐本体方面做得不够。

音乐教师备课时最关键的就是音乐作品本身,特别上欣赏课时自己要先把作品音响进行反复聆听,深入分析,在反复聆听中会感受和发现作品许多微妙之处,或者捕捉到初听时未曾注意到的细节,比如曲式结构,旋律走向,音乐最具表现力的地方等等,形成自己对音乐作品独到的感悟和理解。当作品烂熟于心时音乐就会从心中自然流露,目标也就自然而然清晰了,那么有效的教学方法、形式等也就相应的水到渠成了。所以高效的音乐课堂是建立在教师对音乐作品全面深入的解读基础之上的。

二、优化过程,是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而教学目标是一定的,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愉快地学,高效地学。

1、强化实践获取音乐经验

“音乐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实践性艺术,音乐学科也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音乐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音乐课程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探究、综合艺术表演和音乐创编等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2]所以说音乐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音乐的实践过程,教师要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造各种音乐实践的机会。

如三年级欣赏课《阿细跳月》充分体现了实践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复习歌曲《夜晚多美好》导入,然后初听乐曲《阿细跳月》,对比感受同样表现夜晚的音乐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同

2、第二遍听,了解节拍,学唱乐曲主题旋律

3、认识彝族特色民间乐器(大三弦)并模拟演奏,然后第三遍听,听辨出大三弦乐器并即兴模拟演奏

4、第四次听,听辨除了大三弦还有哪些民族乐器,演奏方式是怎样的

5、第五遍听,视频欣赏民乐合奏并模拟演奏各种乐器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我带领学生反复聆听音乐主题,但每一遍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从感受音乐情绪到学唱乐曲主题、认识彝族乐器、听辨乐器音色、模拟乐器演奏、欣赏民乐合奏,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对乐曲从陌生到熟悉最终铭记在心。紧紧围绕音乐主体,有效地帮助学生在多种实践活动中加深感受与体验,学会欣赏。

2、以学定教提高课堂效益

小学音乐教师几乎都是包年级教学的,在日常教学中大部分老师都是同一年级使用的是同一套教案,就是说采用了相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样一来忽视了平行班之间的差异和需求,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的现象大大存在。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为教学环节提供多种学习方法供不同平行班级使用,便于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因材施教,以学定教。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选择适宜的方法进行学习,效果比较理想。

在以上两个教学大环节学唱歌谱和学唱歌词中,学习方法的选择是多样的。老师可以根据该班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基础较弱的班级可采用跟唱法,而?R谱能力较强的班级可直接采用视唱法。这样的学习方式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老师的主导性,以学定教,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三、有效评价,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教学评价是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教学行为,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有效的评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音乐课堂中经常会听到频繁的“你真棒”“真不错”这样的称赞声,即使学生存在问题比如走音、胆怯等现象也是一味的褒扬与肯定。这种过于廉价的表扬毫无意义,不能真正起到激励作用,还会阻碍学生的发展。所以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即便是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该指出的一定要指出,可以提出中肯的意见。比如为四年级歌曲《老爷爷赶鹅》标注正确的换气记号。

学生A:“有个老爷爷V进城赶群鹅”,学生B:“我认为在每句逗号的地方换气”。针对两种答案如果我直接否定A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打击他自尊,于是我进行了引导“两位同学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那我们大家一起来试试两种方法,看看哪一种换气方式会更适合?”

这样的评价首先肯定了学生会善于思考,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指出问题,这样的评价才有实际意义。所以教学评价既要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还要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这样的激励性评价才有效才能增强学生音乐学习的有效性。

总之,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音乐高效课堂是我们一线教师教学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长久的、必须要关注、探究的问题。要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善于总结并不断地完善和创新,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在音乐的殿堂中流连忘返,真正构建高效的音乐课堂。

参考文献:

[1]郑莉.中小学音乐有效教学模式[M].北京:学出版社,2014:40

[2]郑莉.中小学音乐有效教学模式[M].北京:学出版社,2014:21

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有效对接 篇11

在不断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们渴望提升教学行为的实效。不少教师口头上是“新理念”,但行为上还是“旧方法”,没有将新的教学理念转化成课堂教学行为。因此,要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就要真正实现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有效对接。

教学理念:引领学生自主探索。

教学行为:在教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时。师:下面我们举行一场比赛,比赛规则是:1.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2.各组各有0-9十个卡片。3.派一名同学代表本组,从0-9十个卡片中各抽四次,每次只抽出一张,摆放成一个四位数。4.要求摆放成的一个四位数如果较大,则该组为赢。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和技巧,而创设了“游戏比赛”,这么一个探索场,让学生去自主探索。结果出现了这样的一幕:第一次甲、乙两组学生分别抽出了1和3,学生纷纷讨论认为1和3都比较小,两组都放在了个位上。第二次甲、乙两组学生分别抽出了7和8,课堂气氛一下子热闹起来,甲组学生认为7不能放在最高位,如果放在最高位,乙组8也放在最高位,那他们就输了,又讨论因为7也不算小,不能放在十位上,要放在百位上,学生讨论激烈,最后放在了百位上。乙组也展开了讨论,有人说把8放在百位上,又有人认为应把8放在千位上,比8大的数只有9了,下面不一定能摸到9,学生讨论激烈,最后放在了百位上。第三次甲、乙两组学生分别抽出了9和5,甲组学生一致认为9应放在千位上,因为高位上数大则这个数就大。甲组这时有个学生骄傲地说我们赢了。乙组学生迅速起立说,不一定,如果我们下一次也抽出9,那就不一样了,因此,乙组把5放在十位上。此时,课堂上分外安静,他们知道,最后结果还没有最终出来,第四次甲、乙两组学生分别抽出了8和9,结果乙组赢了。学生讨论后,得出:因为千位都是9,就要看百位了,因为乙组百位上是8,比甲组百位上的7大,所以乙组赢。这时,甲组有个学生不服气的站起来说,我们没有摆好,如果当时把7放在十位上我们就赢了,学生们沉思后纷纷点头。

【评析:上述教学片断,从头至尾教师都没有具体强调要学生去探索,而学生都在积极的探索,这是由于教师创设了有效的探索场,真正把“引领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进行了有效的对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了有效探索。学生通过系列的探索活动,把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发现规律,形成自己的见解,最后得出结论。但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不论学生探索收获的大小,都要适时、适当地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因此,创设有效的探索场,是学生进行有效探索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开发,勇于创新,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情况下,不断创设行之有效的探索场。】

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行为:在教学“认数复习课”时。一上课,师:2008年北京奥运会,你们都关注了吧!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师:刘老师也收集了一些信息,想不想知道,不过要考考你们的眼力,请读出有关数据,准备:(多媒体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参赛运动员有639人。生1(迅速读出):639人。师:不错嘛,一下子就看对了。(多媒体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一共有1099人。生2(迅速读出):1099人。师:厉害,再来,这次抢答。2008年北京奥运会参赛运动员达到11500人。生3(读出):11500人。师:我倒不信呢,再来。(多媒体出示)报名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人数达11561096人。生读不出来。师:没记住?生4(质疑):数大了。师:数大了,看来较大的数要想准确的读出来,是有方法的!先要怎样?生5:分级。生6:用“万”或“亿”作单位进行改写。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心得体会 篇12

关键词:启发潜能教育理念,班级管理,思维,实践

“启发潜 能教育”(InvitationalEducation)是由美国教育家威廉·帕凯(William Purkey)与贝蒂·希格尔(BettySiegel)所创立。这套教育理论认为人都是有能力、有价值和能够承担责任的,而教育是一种协作的活动,需要彼此的合作才能帮助学生开启他们的潜能,教育的过程与其成果是同样重要的。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和学生承担不同角色所赋予的责任,以自身的活动体现其能力和存在的价值。师生双方呈现一种双向互动、流转、依存、协作的状态,欠缺任何一方都难以实现教育目标。作为班级管理的策划者、组织者、领导者,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思维和行为应符合教育规律,着眼于学生个体潜能的挖掘,实现学生人格精神的独立。

一、以启发潜能教育理念重构班级管理思维

尊重(Respect)、信任(Trust)、乐观(Optimism)、关怀(Care)、刻意安排(Intentionality)的信念是启发潜能教育的核心理念,朴素中道出教育的真谛,面对鲜活生命的学生,班级管理思维的返璞归真才是还原教育的本真。

1. 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

尊重是一种待人处事的态度。任何一个人,不管其职位高低、名气大小、或贫或富、或强或弱、年龄大小、性格异同,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应该互相尊重。[1]从人格上说,师生是平等的,因此,师生相互尊重应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对“师道尊严”的误解常使学生的主体人格地位被漠视,教师以居高临下之势对待学生,忽视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当教师以无可置疑的口吻对学生发号施令,当教师把双耳束之高阁不倾听、不理会学生的陈述,当教师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强加给学生时,教师离学生的距离已愈来愈远了,班级管理又从何谈起?更遑论有效了。没有倾听就没有对话,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活动中放下身段,蹲下身来倾听、感受、理解学生的诉求,真诚表达自己的想法,畅通师生互动沟通渠道,形成亦师亦友的师生相互尊重关系,以此为出发点才会有生命质量的关注,才能做到“以生为本”。

2. 信任学生的品行潜能

魏书生说:“如果没有学生的言行来帮我理解,我无法真正读懂教育学、心理学,更谈不上如何运用了。” [2]教育相长的基础是师生的互信。学生是“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则“信其生,授其道”。相信学生是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是因为人具有多元智能,是因为“教育是改变世界最有力的武器”。班级管理的过程是人与人交往活动过程的缩影,学生在班级中需要互动依存,学生所发出和接收的讯息,在质和量方面都会影响彼此的学习和生活。班主任应有的态度是信任学生的品行是可以影响和引导的,相信学生的潜能能是可以启发的,眼中有生命,心中有有学生,培养和维持互助互信的心态,以以时间和精神去建立与学生足可信赖的的互动模式。

3. 乐见学生的暂时缺陷

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都具有相对未未经发掘的潜能,教师、家长担心的许多多困难、问题都可能是掩藏着的启发潜能能机会。班主任面对学业、纪律、思想、言言行等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学生,应有的态态度是正视学生暂时的缺陷,正如十个指指头有长短,学生某方面的不足并不意味味着学生一无是处,抱怨、悲观只能说明明我们没有擦亮眼睛,或是一叶障目,或或是固化的思维异化了学生观。观念、情情绪是有传染性的,班主任乐观的情绪态态度、积极的肯定接纳都会让处于艰难难、困惑、失败中的学生重燃希望的火种种,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4. 关怀学生的健康成长

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里有爱迪生。”班主任对学生的关心爱护护既是为师者职业操守的体现,更是持续续传达促成学生实现奋斗目标意愿,让学学生在达致目标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和满满足感受的精神动力。学生不是产品,产产品不及格可归入废品,教育的失败则是是贻误学生的一生。教育是用心灵赢得心心灵,班主任关怀学生健康成长是“以生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诚如苏霍姆林斯斯基所说的:“要想自己成为幸福的人,就就应当对别人关怀备至,体贴入微,赤诚相见。”

5. 刻意安排让理念着陆

刻意安排是透过围绕方向目标,经刻意设计,目的在启发潜能的地方、政策、活动、流程和师生去实现目标和方向启发潜能教育实践理念。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有利于教育实践的环境和氛围,班级管理的有效性重要的表现为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班主任实践启发潜能教育理念,营造基于尊重、信任、乐观、关怀信念的班级文化氛围,围绕目标以人物、政策、地方、计划和过程为载体有意而为,让理念着陆、行走、看得见摸得着。

二、以启发潜能教育要素落实班级管理行动

学校和教师要落实启发潜能教育理念,创设和营造一个适宜学生学习、发展、成长的空间与氛围,必须透过5P(People人物、Policy政策、Place地方、Program计划及Process过程)的同时运作,互相配合,始能成效。

1.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班级管理涉及班级的人、事、物及其关系,核心对象和目标取向是学生。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是建立在班级纽带上的校园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应以严爱相济、管放相融、堵导相成的策略建立师徒式、家庭式的师生关系;学生间的关系也是建立在班级脐带上的班级中最直接的人际关系,班主任应引导学生目标一致、严己宽人、相互欣赏,形成朋辈式、兄弟姐妹式的同窗关系。

人际关系状况的好坏,不仅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还取决于人们各自需要的满足程度。[3]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班主任有效作为的需求均离不开良好的人际环境,学生不再视班级仅是学习场地,班主任也不再把班级权当工作场所,师生融入班级大家庭,班级管理的有效性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2. 民主参与共建班规班纪

班级管理的目的是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所以立之大本’,是师生‘共同的约言’。”由此,班规班纪就是“班级师生、家长共同的约定”。启发潜能教育理念下的班规班纪是面向全体学生和家长,经过民主与集中,目的是约束学生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品格、行为习惯。其一,班主任是制订目标方向、框架思路、主体内容的主导者。班规班纪草案经全体学生参与讨论、修改、表决,再通过家长会审议,这是一个民主决策的过程,是让较多的人来参与决策过程,用集体的智慧弥补个人或少数人决策的理性不足。[4]家长对规则制度的了解为今后班规班纪的执行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二,班规班纪条款约定家长如何配合、参与、支持班级建设,这是家校合作的保证。其三,班规班纪的监督运行由班委会负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是学生自我管理的锻炼。

3. 建设教育性的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有利于课堂教学,让班级成为学生学习的殿堂、精神的家园、生活的港湾有利于凝聚向心力和增强归宿感。一是在课室的整洁上下功夫,整洁的环境本身就具有教育力量和约束效力。二是在课室的美化上做文章,选择适当位置选取合适内容让学生自主布置课室,如班级活动照片、温馨提示、祝福语等,建设积极乐观、关怀信任的环境,潜移默化影响每一个学生。三是在文化的引导中求实效,适度张挂正面价值取向的内容,如各种奖状奖旗、学生作品、奋发图强的班呼班号、奋斗格言等,营造一个受人尊重、富有教育意义的氛围。

有形的环境持续地对学生进行无形的良性刺激,促进理想的确立、精神的追求、文明的形成。班级环境的建设过程其实更是难得的教育过程,出自学生之手是一种收获,自然更懂得珍惜。

4. 组织多类型的体验活动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等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各类活动以达成班级建设目标和育人价值取向的管理实践活动。

首先,班主任应坚持班级常规活动,达致班级管理按部就班、井然有序。其次,充分借力学校的各类活动,如校运会、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春秋游、校庆、学雷锋等,在积极参与学校活动的过程中塑造班级精神核心、展现学生才艺、锻炼学生能力,达致人人以班为荣、班级以学生为傲的局面。最后,积极组织富于班级个性特征的体验活动,如团队活动、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参观探访、演讲比赛、戏剧表演等。班级归属感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唯我独有”,学生在班级中感受到自己班级的独树一帜、精彩纷呈,其自豪感会油然而生。

5. 公开班务张扬民主风气

班级管理过程是班级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其过程是公平、公开、公正。公平是一视同仁,不偏不倚,以校纪班规为依据;公开是面向全体学生,不加隐瞒;公正是处事公允正直。班主任可以通过班务公开栏、班会课、手机短信、QQ群等方式公布除学生隐私之外的涉及班级管理的各项情况,让学生、家长及时、准确了解班级、学习、活动等状况。管理越是透明成效越是显著,遵循公平公开公正原则管理班级,不但可以公道处事,树立班主任“清官”的形象,而且可以简化人际关系,增强班级凝聚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班级民主风气,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养成科学、民主、法治精神。

上一篇:银行2011年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计划下一篇:五一游大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