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探究与思考

2024-07-30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探究与思考(精选8篇)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探究与思考 篇1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探究与思考

【摘 要】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思维学科,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与结构、思维方式与方法、数学思想与观念。本文以新课程的理念为基础,结合数学学科的教学特点和自己在教学中的心得体会,从如何备课、如何组织、如何上课、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阐述了对数学有效教学的理解与运用。

【关 键 词】数学;有效教学;如何备课 ;如何组织 ;如何上课 ;如何进行教学评价

目前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苦得不知道尽头在哪里;学生学得也很痛苦,苦得不知学习的乐趣在哪里。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育体制问题,也有课程设置及标准问题,更有教师本身素质和能力问题。另外,在“社会以文凭为本,教育以考试为本,学校以应试为本,家长以分数为本”的现实环境下,对于一个教师的有效教学的能力与水平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国内外有许多学者对有效教学比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有效教学的一些原则。如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提到的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教学行为,美国教育、多样性和高质量研究中心历经5年时间研究后提出的有效教学的5大原则,斯坦芬在《教学原理》中提出有效教学的十大原则等。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数学教师,我认为: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思维学科,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与结构、思维方式与方法、数学思想与观念。因此,本文对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有效教学的如何备课、如何组织、如何上课、如何进行教学评价等几个问题作些探究与思考。

一、如何备课

备课是预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和心理反应的准备,是实现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备课的依据和指导性文件。备课的主要内容包括:

1.教学目标:一方面构思通过什么样的问题,去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思考如何使抽象的三维目标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如:可设计按课程要求的深度和广度渐进的系列目标,让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选择;另一方面,实现有效教学不能使所提出的目标太抽象而使学生无动于衷,又不因太直白琐碎而令学生不得“要领”。教学目标应该制定得具体一些,但是这种具体的教学目标应该以能够激励学生热情地学习为标准。

2. 教学内容:知识与能力既是一个目标问题,它解决了为什么教和为什么学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教学内容问题,是备课的重要内容。教师的职责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这些内容进行“二次创造”,对课程内容做出“校本化”、“生本化”的处理。

3.教材:教材由于受到篇幅、教学学时等限制,它只能以定型化、规范化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因此,备课应该跳出教材考虑教材,更多考虑如何“用教材”,要透过教材中呈现的事实和论证的方法,挖掘家财的本质和内涵,结合学生实际构思教学设计。4.手段与方法: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不仅要使用具体各例的教学方法,更要考虑各种方法组合模式的灵活运用,即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及课堂管理因素的组合,使之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尤其备课要从过去重点考虑怎样教渐进到更多地考虑怎样组织,要考虑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提供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要充分考虑适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5.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数学问题的教学,从学生“双基”的掌握程度、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数学思考发展水平等方面考虑如何给予恰当的评价。

6.课堂小结:要预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回顾学到的知识与克服障碍的过程,回味取得的成绩等。

此外,还应关注备课中的信息采集,要扩大信息来源,要有比较大的教学信息量,并力求使信息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追寻学科前沿。我们以纳米技术制作某种蜂窝状的新型材料为背景编制的立体几何题、以遥感卫星观测岛屿得到的数学模型为背景编制的数列题、以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插播广告安排方式为背景编制的方程题等,都体现了“把最能体现现代社会发展的知识教给学生,把教学引入学科领域的前沿”的新课程的备课观。

当然,课堂是活的,再好的备课方案都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加以执行,对此,教师应表现出足够的机智,及时对设计的方案进行调整。如,有次讲解不等式证明题,已知:-1<a<1,-1<b<1。求证:+≥。课前精心准备了4种不同的解法:作差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三角换元法,对此感到十分满意。但是课堂上还是出现了始料不及的另一解法:数列求和公式法。这时,就需要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方案,抓住学生的灵光闪现,挖掘出意想不到的宝藏。

二、如何组织

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课堂组织管理问题。课堂组织管理的目的,在于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和确保单位时间的效率。组织好课堂教学,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向心力、感染力、凝聚力。因此,组织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中学生注意力,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有力保证。

1. 数学教学的每堂课都应该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是学生认识数学世界的载体,是学生搭建数学知识结构的必然阶段。过程与方法是到达彼岸的桥梁,是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高认识、丰富数学学习经历的重要途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种升华,是构建并完善素质、人格和世界观的重要保证。要防止支解三维目标的做法,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必须同时考虑如何把三者融入一个整体。如,某一节课的内容是以技能训练为主的,伴随着训练活动,学生的知情意结构中,必然会连带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或产生相应的方法积淀。教师的重要任务是要考虑在使学生掌握技能的同时,更好地通过训练的过程使之形成某种正确的情感或价值取向,更深刻体验应采用怎样的方法以达到自身的学习最优化。

2. 要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习惯,教给学生自我改变学习行为方式的方法。其主要步骤是:教给学生自我改善学习行为的原则和技巧;教给学生自我评判学习行为的方式和步骤;学生制定自我管理计划,实施自我管理,进行自我指导;实施自我修改的计划,矫正动力方向;避免不良的随机行为。如教学中一位学生给教师出一个“离谱”的回答,其他学生不禁哄堂大笑,这时,教师不能附和,应尽快寻找原因,是学生没听清楚问题?是学生发音不清晰引起大家误会?还是学生上课不专心,走了神?如果发现回答中有合理的成分,教师也要及时予以肯定,让大家都受到教育和启发,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专心学习和自我管理的习惯。

3. 为了使课堂教学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指令必须明确。现实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教师指令不明的现象。当教师发出指令后,有些学生不能马上做出反应,导致教学秩序混乱,大大延缓了教学进程。故在每个教学活动前,教师要用符合学生知识层面的语言向学生交待清楚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同时,为使指令更加明确,教师还应辅助于手势、面部表情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迅速做出反应,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如何上课

上课是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手段、思维交互活动的总和,是师生行为和心灵对话的过程,且该过程是一种多因素、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为此,我认为如何上好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教师如何运用语言的。数学教学过程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呈现、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教师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运用概括起来就是要“精、准、活、趣”。如,因式分解的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对这16字逐字分析,便可知因式分解的对象:多项式;因式分解的结果:整式的积。通过这样的精、准分析,既可以正确表达数学概念,又便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教师如何进行提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问点准确,要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

(2)难度适宜,即提出的问题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或经教师的引导能答出来,防止过易或过难。

(3)问面要大,即问题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到各类学习水平的学生。

(4)问机得当,提出的问题要与知识学习的进程一致,提问的时机应在学生似懂非懂、欲说难说之时。

(5)问法灵活,发问要多种形式,多种角度。

如,我们在讲“黄金分割”时一开头就问:“在舞台上报幕员或独唱演员为什么都不站在台中央或台角?在美术、摄影方面,为什么画家和摄影师都不把画的主体形象放在正中?”连续提问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迫切想知道与探索这种熟悉的生活现象,激发了学生的 3 求知欲望,凸现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这种形式的提问,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

3.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活动。主要考虑两个方面:

(1)如何组织讨论。讨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讨论应该包括这样几个要素:①有效的组织形式;②有趣的研究问题;③具体的工作任务;④适时的讨论时机。时机的把握一般表现在:突破教学难点、学生有疑难问题、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在涉及开放型题目时。例如,在“代数式的值”教学中,学生参与做“猜你想的数”的活动,从中体会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具体与抽象间的关系,形成认识世界的新视角。

(2)如何启发学生思考。为了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可以创设让学生积极思维、引发思考的情境,如提出“这一定理是怎样发现的,解这题的方法是怎样想到的?”等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探索;还可以编制一些变换结论,缺少条件的“藏头露尾”的题目,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愿望。

4. 如何创设有效课堂教学环境。影响教学活动的一切内外条件共同构成一定的教学环境。有效课堂教学环境的含义包括:

(1)思考环境。要给学生思考的条件,包括适宜的问题、时间和空间等;

(2)情感环境。学生是否感兴趣,情绪是否兴奋;

(3)人际关系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

赞可夫曾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会变得高度有效。”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信息,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能否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内心体验。如,在讲“相似三角形”的第一节课时,教师利用放缩尺画了一个卡通人物的头像,学生顿时满腹狐疑,“我们的数学老师又不是美术老师,为什么要用简单工具画出这张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头像呢?”教师抓住学生心情愉快、求知欲高的时机进行愉快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5. 如何利用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主要考虑三个方面:

(1)用好教材,在教材的创造性运用中提高课程资源的有效性。教师应当运用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合理重组教材内容和配套训练,使教材的内容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建构知识结构。其他版本的教材也是可以运用的主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在备课时应以选定的教材为基本蓝本,同时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研究参照其他版本教科书在内容选取和知识呈现上的一些特点和优势,进行优化互补,使教材这一课程资源更有效。

4(2)教师在教学中还应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经验,积极对课程资源进行选择、组合、创造性加工,以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具体方式有:请专家学者讲学,体味成果探索中的苦与乐;借助网络、电视和报纸等传递的丰富多彩的信息,营造富有时代感的课堂教学气氛;利用收集的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素材,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介绍一些课外知识,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热情等等。

(3)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标准》强调“课程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在二次函数图象教学中,我们利用Authorware中的绘图函数制作课件,它不仅能进行描点法画抛物线,而且能根据输入的不同系数画出不同的抛物线,特别适合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索。这样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在猜想、尝试、探索中进行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

因此,教师恰当地运用生动、有趣的课程资源,可以满足学生好奇与探索的心理,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并且使数学教学更有生气、更有灵气、更有效率。

四、如何进行教学评价

如何进行教学评价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评价,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的具体方法有: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协商评价法、延缓评价法、激励性评价法等。如,有位考试总不及格的学生,在一次考试60分后,教师在试卷上写了这样一则评语:“老师非常高兴你考试了60分,因为你超越了以前的自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给“冷冰冰”的分数赋予了感情的色彩,既肯定了他的进步,也提出了他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样的及时反馈是是对于学生点滴进步的激励与关怀。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一味单纯追求数学教学的 “效益”,而忽视教育生态系统的和谐与平衡,课堂教学需要统筹考虑生态平衡与效率效益。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技能与方法我们需要熟稔于心,灵活运用,为新课程下数学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而服务:让学生在教学中学会学习,在尝试中掌握方法,在探索中发现奥秘,在参与中获得兴趣。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探究与思考 篇2

一、探究式学习的实施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热爱”。可见, 兴趣是使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源泉。所以, 创设问题情境, 一是要使学生置身于情景中, 以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问题的兴趣;二是要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自行探究, 自行解决问题, 获得知识。另外在创设问题情境时, 应尽可能地通过实物、模型、电教媒体来展示情景, 以唤起学生的注意, 引起他们的强烈兴趣。

夸美纽斯认为, “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 “我们用不着劝说一只鸟儿去飞, 樊笼打开之后它立刻就会飞的”。我们的课堂应借助开放、互助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手段, 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浓厚兴趣。例如, 在学习“平方根”这一内容时, 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你能将四个边长都为1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吗?学生对此问题不难得出结论;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若正方形的个数少一个, 你还能够做到吗?若能, 拼成的正方形的边长为x, 则x2=3, 而在学生只掌握有理数的相关知识的背景之下, 认为这样的x无法求出来, 此时学生就产生了急于知道怎样求出x的强烈兴趣。

笔者认为情境的设置要有明确的逻辑线索, 或并列或递近, 或拼盘或糅合;问题的设置顾及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现状利用学生的最进发展区, 使学生“跳一跳摘下桃子”;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 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 唤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敞开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大门。

2.深入挖掘教材, 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新教材编写非常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认知规律;新教材加强了探究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各种学习方式的运用;新教材强化了选择性, 提倡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为学生发展个性留下了充分的空间。在教学中, 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 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 不论是概念、公式还是例题等, 都要重视探究情境的创设, 激励学生养成良好探究习惯, 达到“见树木, 更见森林”的境界。

例如:我在讲完八年级下2.2节 (浙教版) 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种求解方法后, 引导学生对形如x2+ (a+b) x+ab=0的方程的解法进行探究。

(1) 观察下列各式的计算结果与相乘的两个多项式之间的关系。

(2) 你发现有什么规律, 按你发现的规律填空。

(3) 你能很快说出与x2+ (x+b) x+ab相等的两个一次因式的积吗?先猜一猜, 再用多项式相等的运算法则验证, 注意符号的变化。

(4) 通过以上的探究可得形如x2+ (a+b) x+ab=0的方程可用左边因式分解的方法来解此方程。

再如:为了引入垂直的性质, 我设置了如下一些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思考, 进行探究, 逐步形成对垂直性质的认识。

(1) 你能用直角三角板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吗?这样的垂线能画多少条?

(2) 经过直线外一点, 你能用直角三角板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吗?这样的垂线能画几条?

(3) 经过直线上一点, 你能用直角三角板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吗?这样的垂线能画几条?

(4) 如果身边没有直角三角板, 你还能用其他工具或材料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吗?

上述探究中, 学生通过活动可以相互启发, 相互激励, 集思广益, 使学生的思维在更广阔的空间得到发展, 探究的热情得到激发, 探究的方法得到引导。

3.加强学科间的联系, 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新课程的特点是各领域知识的互相渗透和联系整合。课程内容突出“整合”和“探究”。科学技术是没有绝对界限的, 数学老师应该恰到好处地把握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将各部分知识灵活渗透, 结合实际, 联系整合。

例如:我在复习九年级数学函数这部分内容时设计了下面两个例题:

例1有两只灯泡串联在电路中时, 总电阻为10欧姆, 则并联时的总电阻的最大值是多少?此时, 两只灯泡的电阻各是多少?

例2一定质量的二氧化碳, 当它的体积V=5m3时, 它的密度为ρ=1.98kg/m3。

(1) 求ρ与V的函数关系;

(2) 求当V=9m3时二氧化碳的密度;

(3) 请写出二氧化碳的密度ρ随体积V的增大 (或减小) 而变化的情况。

学生看到这样的问题感到很有趣, 科学题怎么弄到数学中来了呢?积极性很高。笔者认为通过这样的探究, 可以引导学生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 激发学生综合探究的兴趣, 提高学生综合探究的能力。

4.反思小结是探究性学习的升华

荷兰当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科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在探究学习中, 学生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与探索, 探究出丰富多彩但有些杂乱无章的结果。这些结果虽然凝结着学生探究的辛苦, 但却有对有错, 因此,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小结。对于正确的, 合乎逻辑的结果予以充分的肯定, 并及时提炼上升到科学思想的高度, 要让学生始终对自己充满信心。引导学生反思, 可从以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1) 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么入手的?关键是哪一步?

(2) 解决这个问题有哪几种思路?你是如何想到这种思路的?

(3) 通过本次探究, 你得到哪些经验教训?

(4) 从本次探究结果你是否可以得出一般性结论?这个结论能否推广?

5.课外延伸是探究式学习的拓展

为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 教师还应适当地对课堂知识进行课外延伸, 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继续进行探究活动。将探究活动向课外拓展、延伸, 可激发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反过来促进课堂学习。要使探究活动有效地向课外延伸、拓展, 需要教师十分重视设计一些必须发挥创造性, 结合有关经验才能解决的开放性练习。

例如 (浙教版的九年级上册第109页习题3) 已知:如图在△ABC中, ∠ACB=90°, CD⊥AB于D, 试写出图中的相似三角形。

这个问题学生不难解决, 但教学中我没有到此为止, 而是引导学生继续进行如下的探究:根据已知条件结合图形, 你还可以得出那些结论?并进行简单的说明。

通过个人的独立思考、小组的热烈讨论很快就有学生得出一个又一个的结论:AC2+BC2=AB2, ∠CAB+∠CBA=90°, AC×BC=CD×AB, AC2=AD×AB, BC2=BD×AB等等。当然也可以在此条件下增加∠A=30°, 还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对知识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深化是有必要的, 可进一步推进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提高。其实数学非常贴近生活, 离我们并不遥远, 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 每一节课都有学生进行有效探究的机会, 只是为了探究的有效性, 我们还必须考虑到数学知识的时代特色, 不断补充数学前沿知识。

二、探究式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1.恰当选择探究内容。随着新课程的提出, 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得到充分的开展, 但是我们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 探究活动只注重形式, 表面文章, 整节课内容安排和完成看起来是轰轰烈烈、热热闹闹, 但学生究竟能有多少收获值得思考。所以, 在探究中我们要讲究探究的实效性, 选择学生能够探究, 确实值得探究的内容。

2.提出的问题应少而精。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创设特定的情景让学生体验认知冲突, 提出问题, 只有学生自己提出认为值得探究的问题, 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具有最大的主体性。

3.把握探究过程和时间。有些探究问题研究需要很长时间, 探究一般过程中各环节所需时间要合理分配。要循序渐进, 由简单到复杂, 有些课题侧重于解题技能训练, 有些课题侧重于数学思想方法。

4.要留给学生更大的空间, 要允许多种假设, 肯定所有的探究活动, 尤其对失败的探究也应给予探索价值的肯定。正如英国科学家戴维说:“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示而做出来的。”因为就科学而言, 几乎可以说“成功的”和“失败的”探究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

5.教师需要进一步提高能力。在探索活动过程中, 教学要在一定情景中开展, 学生会提出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 过程中也会出现难以预料的情况。这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需要教师拓宽和更新自己的知识面和知识结构, 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和过程中实际发生的事实, 有效地推动探究活动, 创造性地驾驭课堂。

6.教学设施的不健全。虽然很多方面 (比如取材) 我国的农村中学有很大的便利性, 但是也存在致命的缺点, 那就是农村初中往往在教学设施配备, 教学精力的投入上没有像城镇中学那样及时到位, 这给我们的探究活动的开展带来很多的不便利。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探究与思考 篇3

【关键词】初中体育;篮球教学;有效性

前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加快,部分学校提高了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篮球作为体育教学中的主要球类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并且通过篮球教学能够有效的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丰富其业余生活。但是部分学校的篮球教学的有效性不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对动作要领进行学习,课堂气氛沉闷,失去了篮球教学开展的意义。

一、我国初中体育篮球教学现状

我国目前初中篮球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较多的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本节篮球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示范,之后学生自由活动练习。这种教学现状导致学生在篮球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有效的掌握动作要领,对学习目标较模糊,并且部分女学生由于课下对篮球接触的相对较少,导致其学习动作的连贯性不高,基本动作衔接的不好。部分初中体育教师对篮球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及教学内容的实施。虽然部分地区的体育成绩已经列入了总成绩中,但是初中体育课被其他学科占课的现象仍然较普遍,这不仅影响了体育教学内容的正常开展,也降低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二、初中体育篮球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部分地区初中篮球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体现出来,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动作要领的讲解。传统的体育教学主要采取的方式是,教师在篮球课刚开始时进行本节教学内容的示范,之后学生可以自由活动进行练习。教师没有在教学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并带领练习,导致部分女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接受能力较差,动作要领掌握的不全面,进而失去了对篮球学习的兴趣。同时,部分男生由于在课下接触篮球较多,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动作简单也会产生不愿意学习的想法,导致篮球教学课堂气氛沉闷,达不到篮球教学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不明确

部分初中体育教师由于自身的体育教学经验较少,对教学目标的设定不够明确,导致其在教学的过程中方式与手段产生偏差。在体育篮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没有对学生内部进行有效的划分,所有的学生均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的实际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部分学校会开展篮球比赛,体育教师在比赛进行前依旧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不能有针对性的比赛技巧进行训练,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部分教师对每节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会进行课程设计,但是在课上不同时间段应该进行哪些内容的训练没进行细致的计划,导致课堂流程混乱,不能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

三、初中体育篮球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其自身主观能动性的提高能够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都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并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加强其参与及互动的能力。在篮球教学中注重理论结合实践,培养学生的基本动作规范性。例如,在双手胸前传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动作要领进行示范后,再分步骤进行主要的动作讲解。将学生划分成小组进行训练,教师针对每组学生动作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二次讲解,并在下课前十分钟进行小组间的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学生按照动作要领掌握程度的不同进行小组的划分,请动作掌握较好的同学帮助其他同学学习,这样有利于课堂学习平衡与有效性的提升,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明确篮球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教师要根据大范围教学目标的设计进行教学内容的划分,有利于对学生综合篮球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应该设定大的教学目标。例如是针对教学考试还是班级之间的比赛,考试训练主要是加强对学生传球、运球等技巧方面的训练,而实战比赛需要对学生之间的配合默契进行训练,有针对性的训练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其带着目的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质量会得到显著的提高。其次,在每节篮球教学的过程中划分时间段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例如,前十五分钟进行基本动作的学习,中间十五分钟分组训练,最后十五分钟进行小组之间的比赛。使课堂结构更加的紧凑,有效性得到更好的提升。

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内容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初中篮球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树立科学的现代化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课程的设计,同时明确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通过教学方法逐步达成教学目的,这样能够提高篮球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对篮球学习的兴趣以及提高篮球技能。

【参考文献】

[1]雷美玲.探究性教与学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实践性研究[J].运动,2016.06:60-61

[2]宫波,李超.现代教育手段在中学篮球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9:46-47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探究与思考 篇4

摘 要:数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学科。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解题教学作为教学中的一部分,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不管是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上,还是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日后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上,解题教学都具有十分积极正面的推动作用。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有效的开展课堂解题教学已经成为了广大数学教师共同思考的课题。本文主要就初中数学解题教学的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初中 数学 解题教学 策略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逐渐深入,现行的初中数学教学已经逐渐摆脱了传统教学中“以灌输为主,以机械式练习为辅”的教学模式。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以学生为主开展教学,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理念渐渐成为教学主流理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解题教学不仅能发展学生广泛数学的能力,还能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正如著名数学家伯利亚所言:“解题是智力的特殊成就。”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不仅能深入对数学基础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使之形成一个完成的体系,还能同时做到“学而用之”,在剖析问题的过程中逐步锻炼自身的综合数学能力,提高综合素养。在现代数学的教学理念中,解题教学也符合让学生走出书本学习走向生活学习的思想。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开展解题教学,已经成为广大数学教师重点思考的课题,本文主要结合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提出以下三个策略。

一、立足教材,挖掘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离不开对教材的使用。作为学习开展的基础,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教师在开展初中数学解题教学时,首先应以教材为起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效教学资源,立足教材进行解题教学。在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中,不仅各章节中都设有课后思考练习的内容,让学生去解答,在教学内容中,也存在许多值得教师挖掘的内容。因此,教师在进行解题教学时应做到合理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挖掘其中的问题,让学生在参与课堂数学知识教学的同时就同步参与到解题教学中来,从而实现现学现用,巩固基础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某位教师在教学苏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中心对称图形》这章的内容时,就立足于教材,充分利用了教材中的有效信息,在教学的同时又进行了解题教学。为了让学生对于之前学习过的知识有一个综合的应用,并让学生拓展延伸思维能力,同时调动课堂气氛,这位教师在教学完基本的教学内容之后,给学生出了一个题:“给你一根刻度尺,要你计算一根同心圆环圆管的横截面面积,只能测量一次,问怎么做才能计算出这根圆管的截面面积?”在这位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纷纷开始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甚至还组成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演算。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要综合运用到“切线的性质”、“垂径定理”、“勾股定理”、“圆面积公式”等知识,并进行整体思考,才能顺利解答。在这位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小组合作探究之后,终于找到了解答的方法:测量与内圆相切的弦的长度就可以计算出圆管的横截面面积。这个问题综合性强,牵连的知识点多,并且限定在大纲之内,学生只要基础牢固就不难解答出来。学生在解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发现,他们不仅锻炼了综合思考的思维能力,还巩固复习了之前学习过的知识,结果在解出正确答案之后纷纷表示还要这位教师再出一道类似的问题。学生的兴趣被大大激发,教学效果也就直线上升。

二、注重思维,引入开放性解题

现行的数学教学,其教学重心已经由过往的知识技能教学转移到了能力培养教学上来了,如果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才是目前广大数学教师最关注的问题。在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无论是从需要上,还是从目的上,学生思维的培养都是教师重点要关注的。引入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在解题中尝试一题多解,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方法。开放性的解题教学的模式,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过的数学知识的统筹联系,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模式,增加学生的解题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以及个人成长打好基础。

某位教师在教学苏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图形与证明》这一章时,就引入了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通过有限的练习却做到了最大化的锻炼。这位教师教学完了基本内容之后,便给学生出A了一道几何证明题:“如图,已知D、E在BC上,AB=AC,AD=AE,求证BD=CE。”在教师出完这道问

题之后,很快便有学生利用“三角形的全等定理”

解答了出来。在表扬了这位学生之后,这位教师又

BDE引导性的说道:“同学们,这道题不仅仅可以用三角

形全等的定理进行解答,其他方法也一样可以。同

学们,你们还能想出哪些方法来解答这道题吗?”在这位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又纷纷组成了学习探究小组,展开合作探究。经过积极的思考之后,终于有好几组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解法。有的提出可以利用“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线合一”性质作答,有的则提出可以利用“等腰三角形轴对称”性质来作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是解答出了一道教师布置的课堂习题,他们还同时做到了将自身学习过的知识“学以致用”,并在寻找不同解法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发散思维。

三、重视学生解题思路培养

想要让解题教学更加高效,就还需要重视学生解题思路的培养,让学生养成“反复咀嚼”的习惯,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思维。教师在解题教学中的任务不仅仅是扮演一个出题者,还要扮演一个指引者。教师不仅要保证学生能成功解答出一个个问题,还要让学生在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出清晰的解题思路,让学生明白这道题可以怎么解,有哪几种解题方法,题眼在哪,关键的一步是什么,决定性的变换是哪一种等等。通过这样的思考和总结,教师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拥有极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让学生真正学有所成。

总 结:

随着我国新课标的逐渐推行,新的初中数学教学理念不断得到推广和扩大。教师在开展初中数学解题教学时,首先要立足于教材,充分挖掘有用信息,然后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培养,引入开放性问题,最后还要重视学生解题思路的培养,让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思维。

参考文献:

[1]赖朝菊.初中数学解题策略的教学思考[J].新课程(中学版),2011(4)

[2]张樱.初中数学例题教学刍议[J].湖南教育:下旬,2011(7)C

[3]杨国良.浅析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12)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探究与思考 篇5

我们首先做的事情就是从各方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课堂表现等进行综合评估,将学生分成成绩优秀层(A层)、成绩中等层(B层)和学困层(C层),在编排座位时,六人一组,A、B、C各2人。把本班学生分为7个小组,每组选一个学习组长和纪律组长,以便讨论、交流、体现群体中的优势互补。为了充分发挥小组的互助作用,对课堂、作业、测试实行小组集体评价、量化,每学期评出两个优秀小组予以表彰。但学生所处的层次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以动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观察学生,随时注意学生的发展变化。进步了的学生,我们就要及时对分层的情况进行调整,满足他们的上进心,便于他们能更好地发展。只有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然于胸,在教学中老师才能有的放矢。

二、教学内容分层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所以同一教学内容,对C层学生一般以识记、模仿为主,而A层学生则可适当地将多知识点综合在一起,以理解创造为主。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对C层的学生只要向他们讲清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由来以及根据公式进行计算。对B层的学生可以对他们进行转化思想教学,了解转化在学习数学中的作用,并掌握这一方法。对A层的学生可补充例题,通过对例题的分析解答,培养A层学生理解创造力。

三、课堂提问分层设计

一堂课成功与否关键是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否使不同层面学生学有所得。为了保证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各个层次的学生学习机会均等,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思考。我在设计问题时有意识地把它分成上、中、下三层,其中基础性问题以复习类、基本类的问题面向C层学生;中档题则面向B层学生;难度大的问题,如通过用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面向A层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司其问,各有所得。在课堂提问中,我对学生答错问题的情况因势利导,让其他学生帮助纠错。这样又增加了其他层次学生的学习机会。对于基础题总是先让C、B层学生回答。对于逻辑性强、难度系数较高的问题则由A层学生回答,这样既能使提问有普遍性、针对性,同时采用六人小组集体讨论并由C层学生回答的方式激励各组相互竞争,增强他们的信心。特别是C层学生有了优先回答的机会,同时得到了同组学生的帮助,以及教师的肯定与表扬,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练习分层

练习设计要因层制宜。具体做法是:练习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在处理练习时要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以B层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第三层次为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第二、三两层次的题目为选做题,这样可使A层学生有时间完成最基本的练习,及时巩固新知,也有机会适当拓展;B、C两层学生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而不至于“无事可干”,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而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五、作业分层

为使各类学生在课后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巩固和提高,我们对课外作业进行了分层次、有梯度的设计。给三个层次学生布置的作业难度不同。例如我们给C层学生的作业以单一机械的练习为主,偶尔也从综合多变的练习中选一些比较容易的布置给他们;给B层学生的作业主要从单一机械练习和综合多变的练习中选一些中等难度的;给A层学生的作业以综合多变的练习为主,偶尔也从单一机械的练习中选一些较难的布置给他们。或者三组学生同时接受同一难度的作业,但要求他们仍按三个组收齐,批改时则把精力集中在C层学生的作业上。对C层学生,要求他们通过作业强化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对B层学生,要求他们通过作业透彻理解基础知识,掌握一般的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对于A层学生则要求他们在完成作业时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深化理解和掌握,在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上下功夫,掌握一般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以及解题规律、技巧。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探究与思考 篇6

——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与思考

绩溪县金沙学校周起华(8410053)

【摘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文章在对有效性教学的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实现当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具体有:积极创建生本教育的化学课堂;学习过程中要尽量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模式;关注学习中差异性现象。

“有效教学”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由于初中化学教学时间短,从开始接触到毕业升学考试也就九个多月时间,要想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提高课堂效率抓起,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首选。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总量×学生接受内容的百分数。由此可知,有效性的教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对象。然而,实践证明,有效性教学的决定因素,不是教学内容,而是教学对象——学生,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炼出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方法,改变以往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从本质上更加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下面通过我在初中化学教学多年的感受,谈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需采取的策略和方法。

一、目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一些初中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察并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对照来看,部分教师在教学的很多方面主要还是以陈述性知识的积累为主,没有让学生去真正体会获取化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多数学生对化学这门课的学习失去了兴趣,其课堂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化学知识的系统讲解,过份地强调对陈述性知识的记忆,不注重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不能真正去体会知识的获得过程,缺乏自己去获取知识的能力。

2、班级中学习差异较大时,部分学生课堂有效学习时间少。如在化学课堂上师生交流中,不难发现,学生获得与教师课堂交流的机会有多有少,大约只有20%左右能力强、思维敏捷的学生能参与师生交流的全过程,60%左右的中等生长期只能得到部分参与师生交流的机会,还有20%左右的学困生因理解能力差而长期得不到师生交流的机会。现代教学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差异常常是课堂有效学习时间差异造成的。

3、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重要目标,需在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去发展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果缺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指导,教师课讲得再好也是徒劳的。

二、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

课堂教学是我们化学课程实现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关键所在。化学课堂教学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只有提高“教”的有效性,才能提高学生“学”的有效 性,而有效性的教学实施就必须要改进现阶段的教学具体操作,即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

经过多年来的化学教学特别新课改来的教学研究,我总结出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需在课堂教学策略作出改进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1、积极创建生本教育的化学课堂

生本教育的化学课堂是新的教学理念下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是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生本教育的化学课堂是没有预知的,是随课堂情形不断生成的,因而是开放的、充满活力的易为学生接受的课堂。创建生本教育的课堂,关键是把教学过程还给学生。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因此,教师要相信学生,敢于放手,把教学过程还给学生,只有正真依赖学生自主的学,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学习九年级化学第六

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我把教学地点改在实验室,给学生预备化学药品时,多准备了稀硫酸、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让他们在预习的基础上自主的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有学生问:“碳酸钠和碳酸钙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是不是它们组成里都含有碳酸根的缘故?”在肯定了他的回答后,其它小组的学生就提出:“澄清的石灰水中含有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一样组成里都含有氢氧根,二氧化碳可以和氢氧化钙反应,那么它能不能和氢氧化钠反应呢?”这个问题已经涉及到碱的化学性质了,以学定教是生本教育的策略之一,我把它作为一个生成的教学资源纳入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一下,很快他们得出结论:不反应。理由是澄清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没有出现浑浊。我趁机疏导学生:“有没有反应我们可以做一个对照实验:分别向氢氧化钠溶液和通过二氧化碳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看现象是否相同。”通过实验对照,学生得出了二氧化碳可以和氢氧化钠反应的结论。在他们实验的基础上,我继续引导:“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的石灰水能敞口放置吗?”“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生成物可能是什么?”学生积极讨论,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逐渐建构自己新的知识。多年的教学我逐渐体会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要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要巧妙的设计一些教学活动,尽量给学生一些思索和活动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多思善问,使学生积极主动、活泼的参与到学习中去。这样,化学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多数内容的学习过程中要尽量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模式,引导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灵魂之一。但自主学习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牧羊式”的学生自习,自主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是教师的指导,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独立学习。我认为教师在自主学习上的指导其实应是某种程度上的引导,即教师给予适当的信息材料,设计好各问题的结构,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兴趣,学生就会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最后还要组织好学生对结

论的讨论和辩论。教师的引导必须有方向性的,即引导的方向是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已有信息素材、资料去建构新知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不能解决或一时解决不好的问题,可由学生以探究的方式来进行,化学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很多,例如上网查阅、社会调查、讨论辩论等方式都是我们学生经常进行的探究方式。除此之外,化学学习中还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探究方式——实验探究。教师在探究过程中的指导也应指导学生多采用以实验方式来探索和验证我们在化学学习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以实验的方式来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现新的问题,让学生在这种探究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这种模式的教学中更应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和亲历。在探究过程中还应注意的是教师在指导中不只是指点,而是要给予学生更多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倾听他们对问题的意见,而不简单地将他们的意见和结论进行肯定或否定,要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使思维的发散性上得到更大的培养。

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中都有交流、讨论、辩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应在合作的气氛中围绕问题的解决而展开。合作中有分有合,在讨论中有合作的交流,在探究中有分工,进行的是一种分模块的各自探索的合作探究。

3、关注学习中差异性现象,特别是对中等生、学困生的关注。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引起学生学习差异性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对于学困生的转化我们应给予最大的关心为主。关注学生学习差异性的出发点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地原有水平上得到一定的发展,是实现课堂教学中个体最优化学习得有效措施之一。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可能只强调面对全体学生,强调学习的共性,对个体的差异认识不够全面,使得转化学困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效果不大。关注差异性的教学过程即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强调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而在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新内容的同化和顺应,按学生的认知逻辑顺序组织学习内容和背景材料。不同水平的学生明确不同的学习任务。在反馈和矫正环节注重对中等生、学困生的个别指导,对优秀生则注重更高层次的要求,如我在教学中实施了对优等生的“竞赛”教学和对学困生的双基辅导的个性化教学,通过设计不同程度学生学习的练

习,实行分类评价的策略,让每个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真正能体会到一种成功,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了差异性的提高,不仅提高了学困生的学习信心,更是提高了整个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对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反思

当前初中化学教师年纪偏大(农村初中四十五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很少),他们外出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少,面对现代的教学内容其方法手段已经不能胜任现在的教育,化学课堂教学往往停留在记忆性和理解性教学水平,达到发展性水平的较少。从教育人才年龄结构看,如果不及时补充理念新、思路广的青年人才到教育队伍中,教育的改革发展将会受到影响。

在优秀人才补充到教师队伍的同时,更需现有的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地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特别是要提升自己的教学理论知识水平。因此,要加强学习各种教育教学理论,如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使自己的教学不至于太过于距离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太远。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停留在现有发展区的教学,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真正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从而使课堂教学有效。此外,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必须了解知识是怎么建构的,在教学之前要考虑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把教学内容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才能真正地做到有效。

我们期待这样的教学: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的学习层次。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探究与思考 篇7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它反映了社会对未来人才培养在知识、技能、能力、意识、态度、价值观、情感等方面的要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人、发展社会。数学教育是实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发展人、发展社会,自然而然地成为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战场,数学教学工作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因此,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笔者针对这一课题进行探究和思考。

1. 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概念及其内涵

1.1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概念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按照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一定的课堂范畴、一定的时间范畴内,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以学生的真实发展状况作为衡量质量效益的根本尺度,不仅以知识数量的获取作为评价标准,而且包括学生智力、心理、情感的发展等。而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则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数学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达到数学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目的在于提高中学生数学逻辑思维、数学方法、数学探究式学习能力和数学创新意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数学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体现。

1.2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由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概念可知,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不能再按照传统教学方式,只是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老师除了是知识的传授者外,还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也不仅仅是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还是积极参与到知识的探究中,成为新知识的探究发现者。(2)强调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实用性,将理论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体现“数学的学习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实际生活”,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是有用的。(3)对学生的考核方面,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论好差,而是以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衡量学生的学习是否满足他们成长的需求。

2. 新课标对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要求

2.1 新课标对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要求

《标准》确定的数学课程总目标明确了数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即: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强调了数学课程的数学价值和教育价值,突出学生的发展和社会需要,具体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出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具体要求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把握方法,形成能力,发展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一种对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高层次要求。新《标准》对教师与学生提出了更多的高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培养与锻炼学生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因此,必须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2 新课标与传统教学大纲对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联系与区别

二者都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与方法,具备一定的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数学素养。但新课标更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相互融合,不可分割。方法的把握、能力的形成必须以知识为载体,以技能为基础,而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形成又依赖于方法的把握和具备的各种能力;在参与数学活动中,增强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认识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教育价值,崇尚理性的精神,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充分地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是对数学学习和数学教育本质的深入研究。数学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把《课标》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因此,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应兼顾数学课程总目标的要求,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

3. 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3.1 从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3.1.1 从学生学习情况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学艺在个人。”数学课堂教学是为满足大多数同学的学习需要服务的,不是精英教育。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满足大部分同学的学习发展要求,这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一节课上,虽然上课时间是一样的,但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同,学习的方式方法,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以及学生本身个性和接受能力等问题,达到的学习效果差别很大。这种学习效果的差异成为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3.1.2 从学生学习习惯及对数学的情感态度分析。

以我所在中学为例,我校是县城中学,我所教的两个班是重点班,这两个班的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较好。在教学中,我发现这两个班的同学应试能力不错,而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则很差。很多知识点在新学的时候,学生往往很难接受,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基本掌握。而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当中,不会主动学习,自学能力较差。绝大多数学生在老师授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及时复习,完全是等待老师灌输,对老师的依赖性非常强。在观察了解我所教的两个班的同时,我也调查了其他非重点班的学生,了解他们的数学学习态度。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很多学生的在数学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问题,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和信心。

3.2 从教师角度分析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3.2.1 教师观念问题。

尽管在新课程实施中,随着数学教育改革的开展,无论是教学观念,还是教学方法,都在发生变化。但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学生以机械模仿、记忆的方法学习数学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因而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就出现了教师支配一切的现象,致使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和自我选择的机会。这与《标准》中“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的要求显然不符。

3.2.2 课堂管理的有效性问题。

长期以来,在新课改中,人们强调较多的是教师对学科知识钻研和对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却很少关注同样会影响教学质量的课堂管理问题,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和失控。纵观课堂教学实践,不难发现,纪律不良和问题行为等课堂管理问题既普遍又复杂多样,是困扰众多教师,影响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例如,在上课过程中,有学生违反了课堂纪律,任课教师不能置之不理,而处理不当的后果往往是在课堂上花了好长时间给学生讲纪律问题。这样真正用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就少了,导致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降低。

3.2.3 教师的“教”的方面存在的问题。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指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课堂导入、教学设计、教学反馈评价,以及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综合能力等问题。具体表现在:能激发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发散性、创造性地看待数学问题的数学课堂教学还比较少,对基础知识点、难点的渗透把握不好;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所占的比例仍然较大,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质疑、解疑的时间很少,更谈不上良好的课堂氛围、融洽的师生互动。纵观课堂教学实践,发现仍然有不少数学教师在教学准备方面存在不足,备课缺少“备学生”环节,缺乏对教材的精选和整合,缺乏对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课堂教学安排不合理,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导致教与学不合拍。

4.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4.1 从学生角度着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1.1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是每个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本保障。只有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才能在学习中不断总结获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总结各种解题技巧,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特别注意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例如,注重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重难点进行分层讲解,对学生不理解的问题做好记录,分小组讨论解决。通过这样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也不需要分散精力督促学生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1.2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信心是完成任何事情的重要因素之一。兴趣和自信心可以引领一个人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发展,在知识的天地愉快地遨游,产生终身学习的愿望。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是主体性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学好数学的基本保证。《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自信心主要来源于对成功的体验,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选用不同的激励方式,把握恰当的激励时机,善于捕捉学生身上随时出现的闪光点,给予及时、恰当的肯定与激励。让学生树立自信,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多引入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在生活中很有用,提高学生对数学的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主性。

4.2 从教师角度着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2.1 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人的思想是从疑问开始的”。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揭示学生认知中的矛盾,引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可见,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推进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要讲究技巧,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老师的提问并自动参与探究,提高学习效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按照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给学生一定思考的时间,以便学生能充分理解问题,并将之解答。只有问在有疑之处、问题难易适度并具有启发性,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4.2.2 精心备课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支撑点。

数学教师在备课方面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备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及综合状况,在上课的时候恰到好处地进行师生互动教学。二是备教材。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应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与学科知识联系的生活经验或生产生活中的知识和素材结合起来,开发利用。三是备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突破难点。四是备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善于创设思维情境、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情境、媒体情境等,使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五是备自己。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学习+研究,数学教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活动,需要积累经验,教师只有在不断总结与反思中才能提高。尤其是随着新课程实施,教师更需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在实践中学习,向其他教师学习,并加强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5. 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5.1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需要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有效教学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当教学的目标确定后,有效的教学方法便是能高效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

由于教学内容的复杂性,教学客观条件的千差万别、千变万化,我们不可能找到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适用于所有教学情境。因此,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根据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扬长避短,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另外,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所以,不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该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在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该正确处理好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关系,以便实现高效数学课堂教学。

5.2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应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已走进课堂。多媒体应用于数学教学,使得很多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抽象与直观等能够方便地相互转化,而多媒体通过声音、影像、动画等多种方式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多媒体教学如此有用,是不是适用于所有的数学课堂教学呢?答案是否定的。多媒体教学虽然使课堂教学更为直观,但它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

结语

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确保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也是每位数学教师的共同追求。因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所以,作为数学教学工作者,我们应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真正做到新课标要求的教师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向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多种角色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把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逐渐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数学教学达到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杨建红.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与职业教学理论, 第二期 (第606期) .

[3]楼肖丽.浅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研究, 2010, 1 (中旬) 总第174期.

[4]黄明月.新课程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教研论坛, 2009-6.

[5]许秀辉.浅谈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 2010-11-18.

[6]钟文琴.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实践[J].中学数学教材教法, 2010 (5) 初中版.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探究与思考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137

课程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不是固定在教科书静止的内容上,它已经成为学生经验的建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师有计划地安排学生的学习机会和活动,指导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新课程要求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一、课堂有效教学的概念及其内涵

课堂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特定的课堂范畴,在特定的时间范畴,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中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遵循数学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人,达成数学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旨在提高中学生创新精神和理性思维水平,增强教学效果,它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体现。

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在新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运用能力是初中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目的。以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中心的初中数学教学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有效性提高过程中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以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目标。针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能够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兴趣,为现代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数学基础。针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对学生学习生活、对教学目标的影响,现代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中心进行教学思想的转变,运用现代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目的。

三、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及方法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下面,具体来探讨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的途径及具体方法。

(一)驾驭教材框架,进行宏观把握

只有对整个教材体系有了一个总体宏观的把握,才能在教学中不会顾此失彼。而学生对讲授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才能为更深层次学习奠定基础。具有一定关联的知识系统,即已有的知识建模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而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在于唤醒学生自己头脑中的知识经验系统,与数学新知识产生联系,激起学生探索规律的热情,进而转变被动教学;安排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独立数学学习的材料,以培养能力、促进发展。因此,要在调整思路的基础上,从处理教材着手,设计数学问题情景,从已有的数学知识建模中激活思维,从而帮助学生活化数学学习,进而去主动学习。

(二)以层次教学法实现注重个体的数学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需要兼顾教学活动中的所有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通过注重个体的数学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重视,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提高,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因此,现代初中数学教师应采用层次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的内容设计。针对数学基础情况不同的学生群体,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对其教训内容进行设计。通过基础教学、提高教学的方式满足学生对数学知识及内容的需求,实现教学目标。在这一活动中,分组教学及层次教学法的运用还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实现强化基础数学理论、提高数学应用能力的目的。

(三)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现代教学研究指出,自主学习意识能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进而提高教学有效性。根据这一理论,在现代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通过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根据数学教学需求以及可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的目的,初中数学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通过理论实际化、理论应用化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的理解数学教学内容,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通过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的最终目的。

四、对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两点反思

(一)有效教学需要教学方法的优化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有效教学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当教学的目标确定后,有效的教学方法便是能高效达成教学目标的方法。

(二)有效教学需要教学手段的合理应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已走进课堂,这些手段使得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抽象与直观等能够方便地实现相互的转化,通过声音、图画、色彩形状等多种刺激,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而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首先需要解决怎么用的问题。对于一些公开课、评优课来讲,多媒体的使用有些己走向了极致,动画、 色彩、声音,等等,能用的都用上了。我以为,这样的课是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只具有表现与展示的功能,带有做秀的成分,或只适合于少数课例,普遍的应用教师难以投入巨大的制作成本(指时间与精力)。如果运用现成的课件,则其运用的针对性必然要打折扣。对于一些平常的课,通常可见的就是运用 PPT 进行制作,教师制作这些课件的成本是比较低的,但这种课件常常只足替代板书与挂图,而且既定的程序限定了教师课堂教学机智的发揮,当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设计不一致时,教师就必须强行将学生拉回到既定设计中来,否则教学就无法进行下去。鲜活的课堂教学也就因此变得机械刻板,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无从谈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然也就难以得到落实了。

参考文献

[1]马光德.新课标下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析[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06).

[2]李宝清.关于增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2010(36).

上一篇: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的介绍下一篇:幼儿园安全宣传教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