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24-07-25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通用9篇)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1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向,它要求我们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随着教育公平化的逐渐落实,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地区的综合教育水平,但同时生源的落差也在逐渐加大,个体差异明显。在数学的学习方面分化较为明显,一方面是对数学的兴趣与爱好有差异;另一方面是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对新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应用能力、拓展能力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导致了数学水平的分化。如果还是沿用以往的“一刀切”的教法,忽视学生的个体的差异,用相同的教案,相同的方法来要求不同的学生达到相同的目标,则势必造成“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将使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不但对初中数学的教学带来负面影响,而且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因此,对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就显得尤其重要。

所谓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若干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优的发展和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教师的教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根据学生的差异,将学生分为若干不同的层次,教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目标、知识内容、教学形式评价考核上区别对待,使每位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都有所收获。分层教学是集体教学与个性化教学的结合,是因材施教原则的良好体现,它立足于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促进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一: 分层教学的实施

1: 学生分层

在教学中,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测试与评估,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成绩差异、效率高低将学生大致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基础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习惯不佳的同学,B层是成绩中等,但学习上比较自觉,有一定上进心的同学,C层是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能主动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在经过一段学习后,再根据学生的成绩与能力,把学生调整到适合他们的层次,激发学生的目标意识和竞争意识。

2: 目标分层

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合理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根据此目标设计相应的有梯度的教学内容,技能训练等让每位同学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为识记、掌握、理解、应用四个层次。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也是不同的。例如:在讲“韦达定理”时,A层的要求是能熟记公式,并能利用此公式进行简单运算,B层的要求是能理解公式的推导并能熟练运用,C层的要求是能独立推导公式,并能灵活运用解决较复杂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问题。

3: 授课分层

3.1 讲课分层

在努力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否都学有所得。在实际授课时,以B层同学为基准,兼顾A、C两层,中速推进。对于基础知识集体讲解,保证全体同学能掌握所学知识的基本内容,对于特征知识的个别讲解,保证A层同学能懂,B层同学会用,C层同学会迁移。如对于k=±1的直线,A层需掌握它们与坐标轴的夹角为45?,B层需掌握它们能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C层可告诉他们=-1的两直线垂直。A、B、C三层同学各取所需各有所得,A层“吃得了”,C层“吃得饱”。

3.2 问题设计分层

课堂提问注重层次性和启发性,让问题结论成为“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得到的桃子”,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较简单的问题让A层同学回答,让他们有表现和交流的机会,感受成功感,B层同学回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而C层则要回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在讲解平面上两点间距离时可设计如下:

(1)点(0,8)与(0,-6)的距离?(4,8)与(4,-6)呢?

(2)点(0,8)与(-6,0)的距离?

(3)点(4,8)与(-6,2)的距离?

(4)点与的距离?

(5)在直线y=2x-1上,且与点P(3,4)的距离为5的点?

然后让A层回答(1)(2)(3),B层回答(4),C层回答(5)。

3.3 练习分层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把新课讲解后的巩固练习分为不同的层次,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去完成,以期达到预定的目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利用练习的反馈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加以引导或纠正,提高教学效率。对练习也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础练习和直接运用,为必做部分,针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做好分析讲解释疑,个别问题单独讲,普遍问题集体讲,主要对象是A、B层同学。第二层次为简单综合题,主要对象为B层同学。第三层次为较复杂的综合题,主要针对C层同学。后两层次题目为选做部分,这样分层练习既可使A层有联系的机会,也使B、C两层有发挥的余地。在完成本层次的联系后,则鼓励向高层次递进,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4 分层作业 作业分层就是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难易不同,题量不等的练习,而以往的“一刀切”作业,往往会造成A层吃不消,C层吃不饱。为此,课后作业一般也可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础练习,可仿照课上第一、二层次的练习稍作变化;第二层次是在基础题上略有提升,C层是极少量基础题加上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作业量不宜过多,一般在半小时以内能完成,在作业批改时特别关注A、B两层同学的作业,及时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鼓励他们积极向上,不断向高层次递进。

3.5 辅导分层

辅导分为课内辅导和课外辅导,在课内辅导中主要以A、B两层同学为主,对他们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讲解,在课外辅导中,对A、B层同学尽可能面对面地辅导,查漏补缺,对C层同学可开展数学知识竞赛,并推荐一些数学科普读物,拓宽他们的视野和思维,并鼓励他们积极帮助A、B两层同学,尤其是A层同学,达到共同进步。

3.6 分层评价

为了考察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在“最近发展区”获得了发展,分层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分层考核的方法。测验卷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强调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基本技能的简单运用,选做题即为附加题,它强调知识间的综合与能力的发挥,要求较高。这样分层评价,有利于A层同学取得成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获取学习的动力,对B、C层同学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感悟到“学无止境”。

二:分层教学的效果及评价

笔者所在学校的生源较复杂,所以更需要积极尝试。分层教学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规律,各层次的学生通过符合自己的学习基础、能力、目标的学习更能提高学习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而当学习成为一名学生的主动行为和要求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 分层教学的问题及反思

虽然分层教学较以往的集体授课制存在着较多优势,但其在实际操作中难度也较以往要高,只有对此存在的问题多加研究,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分层教学的优势。从实施情况来看,目前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分层的量化依据

怎样对学生来分层,不能仅通过一次考试来决定,而应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效率、学习态度等方面综合考虑,并着重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性情况,注重科学性、客观性,不能只重成绩,轻视能力。

2: 做好学生及家长的思想指导

切忌将分层等同于快慢分班,以防学生出现“自卑”心理,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客观宣传分层教学的优势,明确分层教学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成绩,培养能力,以得到班级整体水平的提高,要以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作为判断得失的标准。

3: 提高对教师的要求

在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学习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育技术、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针对学生的分层,教师的教案也要分层,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多样化,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细微变化,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进步”。

实施分层教学,有利于学生水平的提高和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教师学生“教与学”效率的提高,只要我们能认真研究不断改进分层教学,克服重重困难,就一定能使分层教学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具有更大的生命力,发挥更大的优势。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2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与实施, 有效进行初中数学教学课程改革就成为当前一线初中数学教师所要关注度的首要问题. 我们知道,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也是关键因素. 那么, 在当前一直大力提倡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的背景下. 就需要教师认真分析学生认知发展特点, 贴合学生自身实际的展开教学模式. 至此, 笔者就创新的提出“分层”教学法. 所谓“分层”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自身特点, 根据不同教学对象和不同学生的自身实际需求给予相应的理论指导, 因材施教, 紧密贴合新课程改革标准, 创造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分层的设立教学目标, 贴合学生自身实际, 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潜能.

1. 初中数学教学中展开分层教学的优势

首先, 分层教学的核心是要贴合学生自身实际, 针对性的展开教学方法, 树立合适的教学目标. 进而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 主张发挥学生的自我个性, 挖掘学生学习潜力. 避免出现超负荷的教学任务和离散因素及负面效应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 其次, 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性格等客观差异, 符合学生的自身发展规律, 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 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 教师根据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设定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的自身运动能力和接受能力设置教学计划.这也是分层教学方法的核心.

2.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展开分层教学的建议

2.1 对学生进行等同分层

我们知道, 教学目标能否有效的实施, 关键在于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度及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 要有效进行分层教学, 首要任务就是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 将学生进行等同分层, 有助于分层教学过程的展开. 那么,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展开时, 对班级学生进行充分调研, 按照性格特点、学习能力、 学习兴趣等进行有效分层. 具体分层措施可以参考如下:① 通过学生性格特点进行分层. 外向性格、学习积极性较高、 兴趣较为浓厚的特点进行分层. ② 根据学生的自身发展特点和思维逻辑活跃性特点出发, 将学生进行合理分层.③ 根据学生平常学习成绩进行分层, 这样更有教学针对性.

2.2 教学问题分层设置

教师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学习, 就要精心设疑. 而初中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基础学科. 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要求很高. 那么, 教师在问题设置时, 就要做到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合理分层, 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例如学习初中数学 (人教版)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课时, 教师在教学内容同展开时候, 要及时的按照综合标准将学生进行合理分层次. 对不等式、不等式及其解集、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等等进行分层次讲解. 问题设计要紧密结合学生的自身实际. 将题目按照难易程度及思维创新程度进行分类, 再对学生进行等同分层. 然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对应的问题, 进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避免出现问题负荷过大导致的学生学习自信心下降的不良现象.

例如讲解题目如图, 在长为10 cm, 宽为8 cm的矩形的四个角上截去四个全等的小正方形, 使得留下的图形 (图中阴影部分) 面积是原矩形面积的80 %, 求所截去小正方形的边长.

教师在讲解时候, 就要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分层次的问题引导. 可以设小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 在引导学生去建立方程10 × 8 - 4x2= 80 % ×10 × 8.进而根据层次分组成员进行方程解答. 解得x1= 2, x2=-2. 再由相应的层次分组进行检验答案的合理性. 经检验, x1= 2 符合题意, x2= -2 不符合题意舍去. ∴ x = 2. 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为2 cm.这种分层次的问题引导可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集中度, 提高学习效率.

2.3 分层进行教学评价

我们知道,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发育的关键时期, 他们的心智很脆弱, 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谨慎评价, 合理关注学生的成长. 那么, 教师在进行学习内容考核及问题考核时, 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身实际, 合理设置问题,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评价过程中要合理认识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 尊重学生感性因素的同时也要发展他们的理性认识. 注意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要优先肯定他们的努力, 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辩证评价, 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3. 总结

综上可知. 在当前新课程教学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与实施的大背景习, 有效进行初中数学教学课程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笔者提出的“分层”教学法根据不同教学对象和不同学生的自身实际需求给予相应的理论指导, 充分考虑每个学生自身的客观差异. 通过对学生进行等同分层; 教学问题分层设置;教学评价分层措施. 因材施教, 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明.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初探[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2012 (03) .

[2]刘胜芳.浅谈初中数学分层教学[J].学周刊.2012 (13) .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 分层教学法 ;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256-02

如何使优等生更优,差等生有学习的信心,就是分层教学要解决的问题。

一、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为分层教学提供先决条件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也是优质课堂的重要条件之一。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营造健康积极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分层教学的目的在于有意识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班级中优等生从小接受了过多的表扬,抗挫折能力差,一点点学习上的困难就会导致他们的心理落差,无法超越自我。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严重不足,对学习自暴自弃,听之任之,学习态度不端正,心理上对老师抵触情绪较多。教师要分析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学生找出解决的办法,采取多种方法和学生进行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为分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立足生本,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备课

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设置针对的是学生的总体情况。对于教师来说,要想进行分层教学,首先就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完成针对全体学生的教学目标基础上,要设定至少针对三个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对于优等生要加大数学问题灵活性的程度,最大限度地调动这部分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中等生要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层次上,适当增加题目的灵活度,促进这部分学生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于学困生,要求掌握基础知识,问题相应简单,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思路即可。

三、针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整个环节当中的重中之重,分层教学的意义也在分层授课中得到集中体现.课堂问题的设置、课上巩固练习的设计都要围绕“分层”来进行。每节课中的例题是概念的典型应用,教师应该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例题,有些例题讲解清楚明白就好,有些例题要加以引申,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课堂巩固中分层习题的设计,担负着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巩固提高的目的,因此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练习题,以避免有些学生早早做完没事可干,而有些学生想了半天仍然一头雾水毫无思路的情况。

例如,在讲“一次函数解析式”时,针对不同的学生,我这样设计:

针对C层次学生:(1)一次函数的图像经过点(2,-5)和点(-1,-1),求函数解析式。(2)汽车油箱中原有油50升,如果行驶中每小时耗油5升,求油箱中的剩油量y(单位:升)关于行驶时间x(单位:时)的函数解析式。

针对B层次学生:(1)已知y=(m-1)xm2-2m+4是y关于x一次函数,求m的值和函数解析式。(2)一次函数y=kx+b,当-1≤x≤2时,相应的函数值的范围是-1≤y≤5,求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针对A层次学生:(1)已知直线y=x+3分别与x轴,y轴交于A,B两点,过原点的直线m与线段AB交于点C,把△AOB的面积分为1:2两部分,求直线m的解析式。(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点坐标是(4,0),P是第一象限内直线x+y=6上的点。已知P(x,y),求△AOP的面积S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

对于课后练习,我们可以设计多个问题,要求优等生全部做完,中等生做其中的大部分,学困生只做基础题。这样,既满足了优等生的提高需求,也保护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分层练习题的设计,让每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得以检查、巩固、反馈,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补偿性练习的机会,从而达成课前预设的分层教学目标。

四、分层评价,树立每个学生的学习信心

在分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评价也要进行分层。“一把尺子量到底”的作法已经不适合现在的评价标准了。在教学中对于A层次学生,我们要不断给他们提高要求,促使他们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对于B层次学生,采取激励加警告的方式,一方面表扬他们的進步和优点,一方面不断地告诉他们竞争对手的进步之处,激励着这部分学生积极向上不断进步。对于C层次学生,要不断表扬,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进行肯定,逐步树立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自信。

五、教学反思与建议

1.教学反思

在教学活动中,分层教学的优势体现在了增强全体学生的能力,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而负面影响有两点:其一,虽然学生分层仅针对知识水平而言,不是对学生人格的划分,但始终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影响,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或导致学生的厌学心理;其二,对于一些教师来说,教学任务是学校对教师的要求,而不是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两者之间的差异在于,以完成学校教学任务为目标的教师会增加对A、B层次学生的关注,班级内两极分化现象严重,而只有以完成课程标准要求为教学目标的教师才能真正地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分层教学。

2.教学建议

教育是与时俱进的,而教学方法也是与时俱进的,因此分层教学法应注重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其一是将分层教学法与对学生的心理辅导相结合,使这一教学方法不再是单一而独立的;其二是加大对学生能力的检测力度,构建阶梯式教学模式,不断调整学生档案,以检验分层教学的效用,以备尽早发现问题,并制定解决策略。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4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这是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教育理念,即人人数学观,它体现了数学的个性化特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数学学习上不是人人都能整齐划一地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上发挥他的才能,获得他应该得到且能够得到的数学知识。

分层递进教学的理论基础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遵循这一教学理念,又因现行的教学方式从教师备课、授课、作业、辅导、考查到评价,很少顾及学生基础知识、兴趣爱好、智力水平等差异,不能实现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从学生实际出发,实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下面我就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了分层教学的一些探索。

一、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存在着个体差异

1.智力差异。每个学生因为遗传基因的不同,智力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有的人聪明,有的人愚钝,有的人形象思维强,有的人逻辑思维强,有的人记忆力超人,但推理能力较差,有的人记忆力较差,却推理能力过人。

2.学习基础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小学状况不一样,有的学生数学十分优秀,有的学生数学学习基本还没有入门,两极分化相当严重。

3.学习品质差异。有的学生学习数学十分认真,有一套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学得轻松愉快;而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入门,数学学得十分艰难,部分学生甚至对数学学习丧失信心。

正是因为学生之间存在这些个体差异,数学学习的两极分化给我们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困难,课堂上要求太高差生跟不上,要求太低优生又吃不饱,教师处于一种“首尾不能兼顾”的两难尴尬境地。所以我们要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让不同的学生接受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

二、分层递进教学的理念

分层递进教学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班级授课制下按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训练,分层辅导,分层评价,以做到教学有的放矢,区别对待,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尊重和发展。

三、分层教学的基本原则

1.学生分层原则。学生分层主要参考学生成绩、学习状况和学生分层自愿。我们首先按学生成绩给予所有学生排序,分出理论上的ABC三层,然后每个学生填写分层自愿,并说出其理由,我们将理论分层与学生自愿不相符的学生征求原科任课教师意见,进行必要调整。通过权衡,对不能按自愿给予调整的同学,及时耐心地做好其思想工作。

2.分层教学动机。分层教学就是及时让学生清楚自已的数学学习状况,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各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施以不同的教学方式,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且与其基础相适应的教育,获得相同的发展权利,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对A层学生突出了个“扶”字,让他们学会数学,对数学学习充满信心;对B层学生突出了个“推”字推他一把,让他在数学学习上尽快上路,对C层学生突出了个“激”字,激励他们努力探索和研究数学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3.教师配备原则。分层教学首先要打破传统的快慢班办学理念,即用最优秀的老师教最好的学生,最差的老师教最差的学生。三个层次的学生得到的教育应该是平等的,他们在数学上求进步的要求应该得到平等的满足。因此我们根据三个层次的不同特点和需求,以及实验组三个教师的优势进行配备。一般安排善于做学生思想工作,富于管理经验的老师任教A层学生,安排对课本知识研究较深且善于带优生的老师任教C层学生,二者兼而有之的老师任教B层学生。这样既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也可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4.课堂标高设置。因为学生层次不同,数学学习基础差异较大,各个层次的课堂教学标高不可能一样,每个教师悉心研究所教层次的状况,再确定每节课的标高,让不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得到。对A层学生主攻基础,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数学学习并不可怕,自己原来也能学好数学;对B层学生在打牢基础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其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对C层学生打好基础仍是关键,但重点是培养其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5.动态管理原则。学生所在层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的学习状况在不断发生变化,学生的思想也在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对学生实施动态管理。有学生申请,每个实验组三个教师协商,对学生所在层次随时进行调整。其目的有二:一是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心理需求,把学生尽量调整到他比较满意的层次,二是在实验中极易出现的“退步无所谓”心理。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5

摘要:科学分组实验中采用分层递进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和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具体应用,是对传统分组实验教学方式的弥补和改进。在分层递进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既要重视学困生问题,也要加强学优生培养,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必须实现合理分层,实施动态管理,并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消除分层产生的不利影响,以利于每个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科学; 分组实验; 分层递进教学;实践;反思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实践的能力,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分组实验是实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对其认识不足,往往轻视分组实验,导致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削弱了分组实验应有的效果。而实验组的编排往往采用异质(学习能力、基础等各处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分成A、B、C等若干个层次)分组的形式,1A2B1C组成一个操作组,由于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从合作学习的角度看,虽有利于控制实验的进程,有利于学生间的互动,但是,学优生在实验过程中得不到知识上的延伸,学困生又容易被边缘化并成为实验过程的看客。从学生实验和教师讲授的先后顺序方面看,则存在两种普遍程序:先讲后做和边讲边做。前者由于实验“好玩而不专心”导致冲淡教师对实验步骤的讲解,后者在有着层次差异的学生中搞“一刀切”显然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科学课程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那么在分组实验教学中理应体现学习的层次性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充分承认、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分层递进教学的核心内涵之一。为了较好的实现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在分组实验中实施分层递进教学,调整并弥补了异质分组方式的不足,同时,通过实施合理的目标分层、辅导分层和评价分层,可以使学习活动的进行充满动力,有利于学生自我个性的发展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大幅提高学习效率,能有效促进科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分层递进教学的理论和依据

1.分层递进教学的缘起及内涵

分层递进教学起源于个别化教学,是对教学组织形式的一次重要变革。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导的教学形式在其显示巨大优势的同时,也暴露出其局限性。人们试图在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的结合上找一个契合点,在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形式中构筑一座桥梁,实现两者优势互补,从而为层次不一的学生提供一个适应其发展特点的教学环境。分层递进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新策略,它最初是由上海市教科所“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研究”课题组提出的,其基本内涵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水平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实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评价分层等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促进各层次学生不断递进的机制,开发学生潜能,发展个性,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它是解决统一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学习能力个体差异这个矛盾的教学策略,它是实施以全体学生发展为本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分层递进教学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层次性和发展性,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分层递进教学的理论依据

关于分层递进教学的理论依据,综合文献资料,主要有以下四种代表性理论:

(1)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理论。学生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采取与之适应的措施因材施教,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的教学原则可以说是国内最早的体现分层教学思想的基础理论。个体间的差异性和共性并存,因此,如把具有类似特征的学生归结为一个个“层次”,则即可照顾学生的差异性,又可把因材施教提高到可操作水平。

(2)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其核心实质上是一种有关教和学的乐观主义思想,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只要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速度、动机方面的差异将消失,95%的学生将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

(3)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就是一个由潜在水平转化为新的现有水平,并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的过程。根据这种理论,人的个别差异既包括现有水平的差异,也包括潜在水平的差异,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不同层次的差异出发,才能不断地建立新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使教学成为促进发展的真正手段。

(4)巴班斯基的“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主张实行个别教学、分组教学和集体教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的最佳结合。采用个别教学时,教师要进行个别指导;不同深度的教材内容可进行不同方案的临时分组;当不能采用个别和分组教学形式时,宜采用集体讲授或集体谈话的形式。

二、分组实验中分层递进教学的实施与操作

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水平的高低快慢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如何顺应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其在原有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达到适合其自身的最优发展,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与求知的满足,这是实施教学的最终目的。新课程允许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提出“最低要求”、“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适宜自己的目标要求,这是在班级授课条件下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有效策略。科学课程以实验为基础,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更应体现在学生的分组实验过程中。分层次递进的分组实验模式,围绕不同层次学生设计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实验方法,让更多的学生有自我发展空间和学习自主权,提高实验的有效性,保证实验的质量。

在分组实验中实施分层次递进教学的具体操作如下: 1.学生层次的划分

在分层递进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和潜在水平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层次,一般为高、中、低三层(也可分为两层或四层)。同时,根据学生的成绩和动手、表述、组织等能力将学生按学优生(A)、中等生(B)、学困生(C)以1:2:1的比例进行异质(学习能力、基础等各处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层,然后在进行同质(指学习能力、基础等在同一水平上的学生)分组。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完全按层次分组便于学生合作,有利于教师分类指导,因为学生的知识掌握度相似、能力相近,容易实现目标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分层等。事实表明,在相同时间里对同质学生的教学效率比对异质学生的会有所提高。对于学生分层的基本要求是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动态分层,尽量避免分层过程中“标签效应”。

2.目标层次的确定

由于学生之间的最近发展区存在差异,所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的关键是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这样的教学能够适合并满足于每个阶段的学生。要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合理地确定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分别设计与其相应的实验要求:第一,低(C)层次目标,要求学生达到课标的最低要求,即知识目标达到“识记”和“应用”的水平,技能目标为“模仿水平”,能直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运用基本实验仪器、器材进行测量、实验的安全操作,实验数据的记录、整理、分析和处理等;第二,中(B)层次目标,要求学生达到课标的一般要求,即知识目标达到“应用”和“分析”的水平,技能目标为“独立操作水平”,能灵活 2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分析处理数据并得出结论,对实验中的简单故障和问题进行排除等;第三,高(A)层次目标,要求学生达到课标的较高要求,即知识目标达到“分析”和“综合”的水平,技能目标为“迁移水平”,能综合的运用新旧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进行创新实验的设计、操作和新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等。

例如,九年级上册“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实验。课前一天,向学生展示标有“3.8V”或“2.5V”的小灯泡并说明其意义,请各实验小组讨论怎样测定这些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根据教学要求设定的不同层次目标分别是:

低(C)层次目标:

①学习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用电器功率的方法,加深对公式P=UI的理解和应用; ②了解用电器的功率跟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有关,加深对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的理解。中(B)层次目标:

③能根据实验要求设计电路,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并记录实验数据; ④认识实验原理对实验器材的指导作用。高(A)层次目标:

⑤学会分析电路故障对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影响。

在实践中,要考虑到掌握同一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差异,各层次目标之间的联系,以形成不大的台阶,便于低层次组可以向高层次目标递进,以起到定位、导向和激励作用。一般的做法是“中(B)层为基准,低(C)层降低起点,高(A)层适当提高或扩展”。具体到分组实验过程中,教师可采取的策略可有所不同:对低(C)层次组的学生采用“扶着走,强基础”,对中(B)层次组的学生采用“看着走,多指导”,对高(A)层次组的学生采用“主动走,促能力”。

3.教学层次的管理

分层递进教学采用集体教学与分组教学、个别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基于共性目标应实施集体教学,如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的讲解,而在实验过程中基于各组差异性给出不同的实验任务单,宜分组教学或个别教学。对于不同层次的实验组所采取的指导思想是不同,根据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储备层次,相应地采取“三步走”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督导的模式,技能目标对应于《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三个目标层次:模仿水平、独立操作水平和迁移水平,最终实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彻底解放。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实验组织,都要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导”只有适应学生的“学”,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表现出真正的意义,而学生才能真正地发挥主体性地位作用。分层递进教学的中“教”能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学”,促进“教”与“学”互应,这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提供了广阔舞台,同时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允分尊重。

如上例,“测定小灯泡的功率”实验,在明确实验原理P=UI和学生设计实验电路图的基础上,教师先讲述实验步骤,然后在分组实验时对不同层次的实验组采取的策略有所区别:

低(C)层次组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教师在电表量程的选择、滑动变阻器的接线、电压表电流表的读数、实验数据的记录表格设计与实验数据的分析等给予学生指导,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中(B)层次组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电表量程的选择中为什么电流表用0-0.6A?电压表怎样选择量程?其次,要让学生明确伏安法测电阻与伏安法测电功率在电路设计、实验原理、数据处理上有何异同;第三,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得到哪些实验结论?在使用用电器时又有哪些启示?

高(A)层次组

进行适当实验拓展设计:①电流表有外接和内接两种方案,用这两种方法测出的小灯泡电功率会相同吗?哪一种误差更小?(选择电流表外接误差较小)②在这个实验中,灯丝烧断后,电压表还有示数吗?(先猜想后验证)能否用这种现象来检查断路故障?③在实验中你还有什么研究的问题?

4.评价层次的优化

分组实验中分层递进教学活动的评价方式上,应体现共性评价和个性评价的有机结合,质评和量评的有机结合,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质性评价的基本要求是差异性、及时性、激励性和可行性,体现层次。在质性评价的基础上,整合使用量化评价,主要是对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评价,如:是否积极参与、是否热情关注、记录实验结果是否实事求是、是否有学习的兴趣等,通过采用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复评相结合“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多元评价体系。一般对学困生以表扬为主,使其得到成功的激励,对中等生以鼓励为主,对学优生则用评价提高其竞争意识。

例如,依据学生在“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共性评价: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制作活动;完成作品的态度是否认真;是否能和同学合作等。但是对于不同层次的实验组,除共性评价外,还应体现层次差异:

低(C)层次组

遇到困难是否主动询问或想办法;是否给同伴提一些好建议;能否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分工合作等。

中(B)层次组

遇到困难时是否主动讨论;能否独立进行实验操作等。高(A)层次组

能否独立思考故障原因所在;有否改进实验的建议;有否自己要探究的问题并进行实验设计等。

分层评价的基本要求是差异性、及时性、激励性、整体性和可行性。评价方式还可立足于学生层次的差异可作适当的调整,通过评价帮助一部分学生实现又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层间流动。

三、分组实验中分层递进教学的效果与反思

教学的功能是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不能促进或只能促进部分学生发展的教学都是不成功的。分层递进教学在学生分组实验教学中能最大化的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层次目标设计,分层施教和分层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提升学困生的成就感,对于中等生和学优生,则是给予一定学习空间。在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上,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学优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使各层次学生都学生所获,有利于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成绩。由于分层目标的设计,学生进行分层练习,教师的教学活动针对性更强,“三步走”(指导、辅导和督导)的教学方法得以实施,课堂结构更紧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并形成不断递进的学习氛围。

然而分层递进教学在实施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也是显而易见的:

1.如何优化分层递进教学的过程。实践表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仅仅采用分层的方法是不够的,同时必须把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结构。在实验过程中,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照各自的目标在同一时段进行分层学习,合理的课堂教学活动程序尤为重要,如何能使课堂教学时间结构符合不同层次学习特定知识的需要,如何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区别指导和有效学习。

2.如何统筹兼顾各层次组的学生。分层递进教学是针对学困生的学习问题而提出的课题,从理论上讲,分层递进教学不仅对学困生成绩提高有利,而且也有利于学优生的培养。但从实践结果来看,由于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指导和辅导上,得益较多的是中、低层次的 4

学生,学优生则成为一种被利用的教育资源。因此,在分组实验教学中学优生(高层次组学生)的培养便成了一个十分迫切的课题。

3.如何实施动态的分层管理。在学生层次的划分上,既要看到差异,更要看到潜能;既要分析学生成绩层次的变化,也要注意兴趣、态度和能力的发展。如何兼顾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个体内差实时动态分层,对于减少学生分层后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虽然分层递进教学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果,对于大面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无疑起到正面的效应,但是在考试评价中并没有相应的调适机制,分层的负面影响还是存在的。另外,在分组实验教学中,如何优化分组形式、层次目标和分层管理,成为影响实验效果的重要因素,需要做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程艳红,朱汝葵.“分层递进教学”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6)

3.宋秋前.关于分层递进教学的教学论思考[J].中国教育科学刊,2000(3):46-47 4.吕守林.以“分层次教学”为理念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8)

5.林森.初中科学课程的分层递进教学[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6)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6

【摘要】数学是教育系统一门重要学科,集聚逻辑性与灵活性为一体,对学生基本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有较高要求。初中生接受能力强,但是缺乏学习自律能力,尚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自觉和习惯,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注意力不集中,教学效率差等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潜能,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关键。要求数学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寻找最适合初中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本文主要分享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采用分层式教学的实践体验。前言

课堂学习在初中生生产、成才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课堂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分层教学为僵化的初中教学模式注入新鲜血液,是一种全新的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满足教师的教师改革需要,还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根据教材目标,依照学生学习的个体性差异,将教材分为若干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而促使全体学生学习效果的全面提高。1.分层教学的具体实践 1.1分层备课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分层备课主要是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及水平设置难易程度不一的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实施。初中生由于对数学知识的积累程度、思维及应变能力、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不同,因而学习及掌握数学的能力不同,因此,在备课过程中,不能太过于笼统而忽略了对“数学困难户”的指导。分层备课充分考虑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问题难易程度的设置,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现出来,不仅让优等生掌握更多解题技巧,而且让一些暂时跟不上的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课程备课中,由简单到复杂,可从简单的加减求未知数开始,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然后适当鼓励;有一定难度的题目由基础一般的学生来回答,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学目标的重点及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则由基础较好,思维较为活跃的学生回答。回答不出来的,可让全班学生来帮忙,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实现了分层教学的目的。

[1]1.2分层授课

分层授课是分层备课的具体体现,即在同一教学进度、同一教学内容下使学生达到不同的要求。在教学课堂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以讲授教学为主,讨论学习、合作学习为辅,结合教材内容,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有效性。每个班级中,总会有好、中、差三种学生,教师不能存在明显偏心现象,对初中生来说,教师的关注是学习的主要动力之一。因而,在具体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一视同仁,又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意见,多鼓励,少批评,在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潜力,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有效性。

以分组讨论学习为例,数学教师应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个小组都有好、中、差学生,然后小组推选出组长。组长负责分配任务及组织小组讨论,并对组内讨论成果进行总结,跟全班同学分享。小组讨论的优势是,给每一位学生创造课堂参与的机会,并活跃了课堂气氛,最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3课后分层练习

课后练习是学生知识得以巩固和提高的最佳方式之一。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课前准备及课堂学习效率,好用重视课后的练习巩固,适当、合理的课后练习不仅让学生加深印象,而且还能做到学以致用,达到触类旁通的教学目的。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后练习的设置方面,要注意分好层次,梯度式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

针对差、中、好学生布置的作业可有不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要强度对概念、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如: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后,这类学生须完成复习资料知识巩固部分的练习;基础一般的学生则可布置一些概念、公式的变式题,如: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后,这类学生须完成复习资料知识能力提高部分的练习;数学底子厚、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布置一些综合应用题或探究题,以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如: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后,这类学生须完成复习资料的能力拓展部门的练习等等。2.小结

在数学教学,特别是初中数学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课前备课,还要重视课堂教学,更要重视课后练习。分层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以学生为学习主导,涉及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并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分层教学不仅能够满足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要求,还能充分发挥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潜能,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引入分层教学,为更[3]

[2]优质、更高效的课堂教学服务。【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7

关键词:聋校,十年级,数学,分层教学

一、实施分层教学的意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出:“学生要都能学有价值的数学, 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标的理念是理想, 新课标的教学是现实。要彻底落实新课标的精神, 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聋生, 根据聋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聋生的基础知识、智力水平、学习兴趣存在较大的差异, 如果采取“一刀切”“齐步走”的方法, 必然会出现优等生“吃不饱”, 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在聋校中开展有效的分层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

所谓分层教学法就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 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 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努力得到最大的发展的教学策略。这种教学方法, 能较好地突破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在我去年所接手的班级中, 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从入学成绩来看, 在15个人中, 对于总分120分的试卷, 80分以上的优等生有5个, 但是50分以下的学困生也有5个, 剩下的5个学生处于中间阶层。均分只有62.4分。在课堂教学中也发现, 对于比较简单的内容, 优等生表现出来了一种慵懒和无趣的态度, 而对于一些稍难的问题, 学困生又是难以招架, 长此以往, 必定是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没有得到进步。为了使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我决定对他们进行分层、分类的教学。

二、实施分层教学的方法

1. 学生分层。

在教学过程中, 我通过对聋生实际情况的充分了解和把握, 可以把学生分成如下三层:C层, 基础扎实, 接受能力强, 学习动力足且成绩优秀者;B层, 基础和智力一般, 学习比较自觉, 有一定的上进心, 成绩中等者;A层, 基础、能力较差, 学习方法欠佳, 成绩较差者。对于这三个层次的划分不对学生公开, 以免学生中产生优生沾沾自喜, 差生自卑, 互相攀比的状况。当然, 对于这些层次的划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因为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要随时关注学生层次的变化, 鼓励学生向更高层次努力。

2. 分层备课。

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 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A层的学生, 只需掌握大纲里要求的最基本的目标即可;对于B层的学生可以掌握稍灵活的知识和内容;对于C层的学生可以在B层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创新和拓展。比如在备“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这一课时, A层学生必须掌握a、b均为单项式的分解;B层学生可掌握a、b中有一个为多项式的分解;C层学生可掌握a、b均为多项式的因式的分解。

3. 授课分类。

在上课过程中, 要时刻兼顾各个层次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都需要体现一定的层次性, 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自己是参与班级学习活动的主人。比如, 在授课过程中, 要注意开发C层学生的智力, 培养B层学生的竞争意识, 保护A层学生的自信心。适当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4. 作业分层。

考虑到各个层次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作业的布置也要有层次, 可以设置三种类型的习题: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必做题是全体学生都要完成的, 尤其是A类学生, 应加强这类基础的练习。选做题是B、C类学生需完成的。同时积极鼓励C类学生完成思考题。学生的作业不是限定的, 要鼓励每个学生去完成更高一级的练习。这样, 既减轻了作业负担, 又增添了学生完成作业的乐趣, 进而增强了学生的信心。

5. 课外辅导分层。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提高。针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辅导。对于A类学生, 抓好基础仍是关键, 对于B类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需再掌握知识的灵活变形, 对于C类学生则关键辅导可开发其智力、发散其思维的问题。

6. 考核分层。

在平时进行单元测验的时候, 不妨也分为三个层次:基础题、综合题、提高题。这三部分习题题量的设置可按7∶2∶1的比例来安排。在十年级的月考试卷中, 我就是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测验的, 对于A类学生要求只有在把基础题做好的情况下才能向更高层次迈进, 对于B、C类学生则要求他们在保证基础题的前提下, 努力完成综合题和思考题。尤其是对于C类学生要提高要求, 让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提高。

三、实施分层教学存在的困难

1. 在实施分层教学后, 实际上是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量, 这需要

教师投入2倍甚至是3倍的精力去完成教学任务, 要求教师更加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耐心以及爱心。在准备每节课的时候, 我都花费很多精力去考虑每个层次的学生, 做到每节课对每个人都是有效的。

2. 在分层教学中, 对学生的分层教学若处理不当, 则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

若过于生硬地分层会使一些有潜力的A、B类学生无法得到长足的发展。同时, 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 师生之间互相沟通能更好地推进分层教学的有效实施。

3. 分层教学中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 以备及时地分层和施以恰当的教学。

因此, 分层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个年级段的教师通力合作才能真正得到长远的效果。

四、实施分层教学的效果

在实施了一年的分层教学以后, 我班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但优等生继续保持了好的成绩, 学困生的成绩也有了显著提高。在中考中, 有5个学生考到100分以上, 不及格的只有2人, 也都考到了60分以上。中间层次的学生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均分达到了85.8分, 比进校时高出了23分之多。

实践证明, 分层教学在聋校是行之有效的, 然而, 不同的学生群体具有不同的特色, 进行分层教学的策略也应是不同的。如何进行更加有效、更加完善的分层教学, 还有待于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程度的进步, 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 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赵树峰.新课程理念下实施中学数学分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数学培训, 2008 (5) .

[2]欧阳锦宽.对中学数学分层目标评价教学的探索.广东教育, 2004.

[3]罗云贵.中学数学分层教学之我见.贵州教育, 2007 (11) .

[4]张文.中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安徽教育, 2001 (4) .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篇8

一、分层次教学的实施过程

(一)学生分层

1、分层的依据

学生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由于其能力、兴趣、动机、学习方法的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因此,不能单纯以成绩为依据机械地分类。分层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两方面分析:(1)数据分析:根据学生数学成绩分析,即定量分析;(2)模糊分析。主要考察:第一思想品德素质,包括理想信念,道德知行,意志品质等;第二文化智力素质,包括学习态度,获取和运用信息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知识结构等,即定性分析。这样可以做到定量与定性的结合,使分层的结果更为科学、客观。

2、分组的方法

把全班学生按不同的层次大致分为A、B、C三组。具体每个学生所在组由师生共同协商。老师根据上面两方面分析对学生的层次做到心中有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申报,经过师生双方交流,加深了解,最后协商而定。分组结果做到清楚——基本清楚——不清楚;老师对每个学生所处位置清楚,并能随时进行调整;学生对自己的位置基本清楚,没有严格的界限,即在某一个范围;学生之间互相不做了解。

(二)教学过程分层

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反馈。

1、教学目标

教材的弹性反映在教学内容方面,是对不同流向学生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规定;反映在教学要求方面,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求。教学目标是在把握学情和目前教学素质教育的要求这个前提下,完成保底不封顶的。所以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定出最低标准和多数同学要达到的目标。

2、课堂教学

分层次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共同要求,又要照顾不同类型学生的个体差异,笔者一般这样安排教学过程:分——合——分——合。侧重考虑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水平,这时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自学,也可以随课堂教学加深理解,让自己的思维往开放、往深想,也可以当小先生,帮助周围的困难生。

新课内容——合:可以采取讲授、讨论、自学等方法处理新教材,特别做好下两方面工作,其一,把握讲授时提问策略,让各类学生有输出信息的均等机会。通常在同步讲授时提问中等生利用他们认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进行研究;在突破重、难点或概括知识时发挥优生的优势,以点带面,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其二,掌握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排除学习上的障碍,做到低起点,小台阶,螺旋上升,达到一定高度的问题时,点到为止,让学有余力的同学下去再思考。

课堂练习——分:在分类练习时及时查漏补缺,做学困生的助手,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鼓励他们主动提问,对学习新知识需要用到学困生尚欠缺的旧知识,给予及时必要的提示,做好铺垫和理顺工作。

小结——合:对练习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不同层次各有侧重点,但要求每个学生对各层次学生发生的问题都要引以为戒,对本节课教学内容归纳总结,并让同学们明确教学的最低目标和一般目标。

3、作业

A组学生依据课程标准落实单一知识点,以课本的练习、A组习题为主要内容,模仿性为主,通过模仿举一反三,让学生从中找出规律,作业可以适当研究,不一定每题独立完成;B组学生以完成课本的习题,掌握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为基础,达到熟练的程度,并注意一题多解进行横向联系,达到广泛落实;C组学生以创造性学习为主,要注意提高他们的悟性,能举一反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反馈

每节课教学内容的接受情况,除课堂练习已反馈回一部分信息外,作业是反馈这一信息的主要渠道,对如何批改作业和作业发现的问题如何处理也要分层次,对A组学生尽量面批,达不到面批时在作业上标明错在哪里及出现错误的原因;B组学生作业的问题一般只标明出错的地点,让学生自己修正;C组学生一般题目只判断对错,错题让他们自己找出问题。选择性题目及时发挥“导”的作用,即学生思路受阻时帮他们疏导。可以在作业本上点明,也可以当面讲解,共同讨论。

二、分层教学实验成效和问题反思

(一)实践证明,分层次教学实验的效果是显著的

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有利于各层次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2、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转变了学困生的学习面貌,让厌学、抄作业、考试作弊等现象大大减少。而对“优”生解决了他们“吃不饱”的问题。3、学生自学与老师启发相结合,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班级形成了自学、讨论、互帮互学的良好学习气氛。4、注重层次性评价,有利于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5、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因材施教原则,使全体学生共同发展。6、对学生而言,真正做到了减负增效,学生作业量减少,提高快。

(二)分层教学实践带来的思考

1、分层教学中的学生动态分层,如何使隐性分层更便于操作,显性分层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小给学生带来的心里压力,又能获得学生和家长的最大支持?分层次教学的目的是激发、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向着“最近发展区”递进。因此学生A、B、C三个层次不能是固定的,而要根据学生情况及时地进行调整。升降时做到该升的大胆升,该降的小心降,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升降调整时应允许学生反复,尤其是八年级,由于学科知识特点,这阶段学生分化现象严重,要做好学生的升降工作以及相应的思想工作和辅导工作。2、分层教学能否做到在减少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又减轻老师的工作量?分层次教学工作量大,对老师的要求高,要求老师勤于钻研,乐于奉献。作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3、为了更好地分层教学,能否编一套与义务教育教材相匹配的体现各层次学生特点的“分层教学实验教材”?现行教材是统一教材,各个层次的学生对教材内容特别是习题不能全用,各个层次都要补充内容和习题,老师要有心整理和充实各个层次所需的内容和习题。若有一套合适的教材,将会更加提高效率。

面对分层次教学所收到的效果和存在问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不断地实验、探索、改進。发现问题随时纠正,摸索出好的经验随时总结。也希望同行多加指导,使这项教学改革日趋完善,形成一种高效的、可操作性的分层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9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不同,开展不同层面的教学活动,并针对不同发展层次学生的需要给予相应的学法指导,以达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化学教学的实践证明,许多教学方法在某一方面或某个层次上的效果明显,同时,这些教学方法的效用只是局部地参与解决教学问题。因此,教学方法需要得到整合优化,而不是也不可能是 “一法包揽天下” 的局面。比如在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集中教学法,在化学与环境的教学时我们可以选择情境教学法等。而以学定教,就是要以学为本,以科学高效的学法作为确定教法的根本依据,面向每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让学主动和谐地发展。这是分层教学的指导思想。

二.分层教学的优越性及其可行性。(1)分层教学的优越性。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分层教学在教学目标上致力于促进全班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综合交替运用班级、分组和个别教学形式;在教学效果上则谋求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分层优化、因材施教、主体参与的教学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是很有效的。分层施教能多层次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竞争性,淡化了形式,注重了实际,具有保尖、促中、补差生的作用。(2)分层教学和可行性。

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等方面客观存在差异性,特别是心理方面的智力、兴趣、爱好等因素表现的差异更为明显。个体与个体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把某些方面相类似的学生划归同一层次,既可照顾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性,避免不分对象的“一刀切”弊端,又可把因材施教提高到可操作水平。分层教学就是依据因材施教理论和学生个体差异相结合而提出的一个新课题。

三.下面是我在初中化学分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1)了解学生,对学生分层。

由于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而不是象工厂中的产品的制造一样千篇一律。根根据班级学生的化学成绩,自主学习能力,智力情况等因素,结合学生自愿报名进行分层共分ABC三个层次。

(2)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将教学目标分层。

就是给A,B,C三层的人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例如,我为A层同学制订的目标为:打基础,培养兴趣,规范行为习惯,狠抓养成教育。力争成绩接近合格。B层保证基础,培养兴趣,抓养成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绩力争合格,C.层基础较好,结合教材内容,运用多种训练方式,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思维的敏捷性与创造性,允许超前,甚至超纲。即每节课最好有上限和下限目标。上限目标则是让基础好达到的最基本目标,是全体学生都要达到的;下限目标是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的学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

(3)分层施教

分层施教是分层递进教学中最关键、最难操作、而且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部分。应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不同层次学生能够异步达标。

3.1作业分层。

为了全面考虑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在完成不同难度,不同数量作业过程中能有所收获,所以我就提供给学生“自助餐”式的作业。例如,我在授完九年级化学第七章第二节时,对于A类学生只要求做191页练习与实践1.2.3,对于B类学生则要求完成1至5题,而对于C类学生则要求完成课本后面的全部习题,其中第8.9题则要求书面完成,提高C类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提问分层

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有意识地编拟三个层次的问题便于课堂提问,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学生回答,简单问题优待C层学生,适中的问题的回答机会让给B层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

3.3辅导分层

平时利用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分类辅导。对C层学生辅导主要是调动非智力因素,培养师生和谐感情,激发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面批部分作业,个别辅导重点突出,选题简单、基础;对B层学生增加综合性习题,鼓励拔尖,挑选A层学生进行数学竞赛辅导,主要是培养创造性思维与灵活应变能力。

四.实验的效果。

经过一学年的实验,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分层递进的教育思想已经被教师认可接受,实施于自己的教学实验中,使得教师自觉去亲近自己的教学对象,接受他们,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实验取得初步成效。

本人辅导的张学良和陈佳诚两位同学在参加天源杯化学竞赛中分别取得国家级二等奖和市二等奖的好成绩。在中考中,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五.存在问题。

有的学生平时很用功,作业还不错,课堂反映也较好,能够独立完成,投入与成绩不符,有什么办法提高学习成绩呢?(2)知识点的遗忘过快,能用什么方法阻止其遗忘,或用什么方法使其遗忘慢一点?(3)怎样使后进生都积极的参与课前的预习活动,课堂的主动、自觉的教学活动。

上一篇:成本部岗位说明书下一篇:初二语文寒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