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略

2024-08-20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略(通用12篇)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略 篇1

所谓生活化教学, 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将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下, 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 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 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 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性, 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因此,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当加强生活化教学, 将教学内容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达到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

一、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 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发生了极大的变革。 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已经成为当前众多教学的目标, 实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但是,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 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学内容陈旧, 教学理念落后, 课堂教学过于抽象化和刻板化, 使得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比比皆是。 如何将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是众多教师教学中容易忽视的一个关键性环节。 因为,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过分关注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各种学习技巧, 却忽视了教学关键性的目的:学以致用。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用, 因此相比较计算能力和计算技巧而言, 学生的数学生活化能力同样重要。 此外,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影响, 很多初中学校缺乏先进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 从而使得教师的教学缺乏多媒体等先进教学设备的辅助和支持, 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从根本上讲, 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最直接目的, 就是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而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 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主动,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教师层面来讲, 实施生活化教学, 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从而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并在课件的制作中, 认真思考, 努力改进, 寻找与教学内容有关联的生活化教学案例,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 在初中数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 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必然, 符合时代的特征, 符合新时代青少年的需要, 同时也可以不断创新教学手段, 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三、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分析

当前,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的教学, 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那么,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实施生活化教学呢?

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情境教学的优势在于学生在既定的情境中, 能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 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效果。 从根本上讲,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想有时候与课堂氛围息息相关, 生活化教学能够让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有更直观的感受, 这样, 在生活化的情境下, 数学知识不再显得那么抽象, 而是具体的, 不再那么枯燥, 而是有趣的。 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 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极大的提高。

2.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生活中到处都有学问。 因此, 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 应当不断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案例, 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了解。 要想加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深入了解, 并通过认真研究生活案例, 将生活案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方能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3.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必然趋势。 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例如,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的方式, 给学生展示一些生活化的教学案例, 通过这些教学案例的展示, 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枯燥的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总之, 初中数学是国家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都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 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生活化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可以改变传统数学知识过于抽象化的现状, 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知识生活化和简单化, 不断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初中数学教学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加强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 方能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有序进行。

摘要: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中数学的教学与学习一直备受人们关注。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强化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与实践能力是教师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让课堂教学不断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让教学活动在生活背景下有效实施, 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就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分析生活化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陈木昌.浅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创造性能力培养[J].新课程学习 (社会综合) , 2009 (06) .

[2]周鏐.浅谈初中数学教学艺术[J].新课程 (教育学术版) , 2009 (10) .

[3]黄崇先.论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 (04) .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略 篇2

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大都存在着,重视优等生的拔尖,忽视中等生和学困生的培养;或仅按中等生的程度施教,仅考虑大纲的基本要求,按中等生需要制定教学目标,选定教学方法、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对学困生和优等生兼顾甚少,课堂上培优补差、分类分层推进的力度不够,这样的教学使学困生不易接受,学习信心随教学深入而下降,以至于讨厌学习数学;而优等生又因得不到充分发展,学习潜力得不到充分挖掘,优等生不尖,优等生和学困生都成了中等生的陪读者,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与提高,我们知道:在教学中应做到注重全体、因材施教,让他们在不同层次上都有所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提升。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分层递进教学就满足了这一需求,它的核心就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每一节课内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一、现状

自从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全体小学毕业生都就近入学,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而以中考成绩的高低来衡量各校教学成绩的优劣的观念,至今存在。于是,多数教师往往不惜血本,绞尽脑汁,采用多种手段,使大多数学生,陪同小部分“有希望”的“尖子生”,为之而“奋斗”,这样就使大多数“陪读生”“劳师无功”“,大大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显然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 “平行分班”,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各校又以考试平均成绩来衡量每位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于是教师只能按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优等生学习没动力,冒不了尖,学困生连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给其它学科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学得好与差并非是他们智力的差异,而是由于他们基础的差异,使得在接受知识的速度不同,只要我们给予充足的时间,他们会掌握到同样的知识,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采用适当的组织形式,给予不同的学生充足的又适合他们个体差异的学习时间以及感情上的关怀,得到是师生的认可与接纳,而不是受到歧视和孤立,他们就会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才会愿意学习,才会有成就感。再通过小组合作与探究,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就能改善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因此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个人的创造能力以及小组的合作互助,激发创新思维,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分层施教、异步达标、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分层原则

分层要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按照平时的考试成绩来划分。不要给差生增加心理负担,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情道理: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互助合作的 2 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在对学生进行分层要坚持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实行互助合作自愿帮扶的原则,动态分层。应该向学生宣布分层方案的设计,讲清分层的目的和意义,统一认识;指导每位学生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通过学生自我评估,完全由学生自己自愿选择适应自己的层次;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情况进行合理性分析,若有必要,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作个别调整之后,公布分层结果。这样使部分学生既分到了合适的层次上,又保留了他们的“脸面”,也不至于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更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具体实施

1、学生划分

通过一段教学观察与测试评定后,以及与学生的交谈,初步对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有了一定的了解、再根据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上、中、下按3:5:2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学习基础好,能独立学习,自我完成练习与作业,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C层的难点,指导B层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解决C层学生的困惑,有创新力,能寻求新的学习方法;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好,能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A层同学请教;C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不主动,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能掌握知识,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

为实现同学之间的互助合作,在编排座位时,最好四个人(1个A层、2个B层、1个C层)为一个学习小组,便于讨论、互助、交流、合作、提高,体现群体中的“优势互补”。但是分组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学习后,经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将会出现明显变化,教师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作必要的层次间的升降调整,以激励学生上进,最终达到C层逐步解体,A、B层不断壮大的目的。

2、教学目标层次化

分层次备课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在吃透教材、大纲的情况下,坚持“三不离”原则,即不离大纲,不离教材,不脱离学生,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设计好分层次教学的全过程。根据学生的发展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提出不同的发展要求和学习任务,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安排多种多样的的教与学的形式,以求妥善处理好“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关系。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目标,哪些属于层次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还应有具体的要求,如对A层:在学习过程,适当加深加宽知识面,可不拘泥于大纲,适当提高难度,注重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B层:不降低大纲要求,不放慢速度,注重双基的训练与培养;C层:严格按大纲要求,特别注重双基的训练与培养,不高拔高题。

如“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目标可定为

共同目标:记住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并能用它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层次目标:

A层: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去解决一些有一定难度的灵活性、综合性的问题; B层: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性质,进行有关计算和证明; C层: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

3、教学过程分层

教学分层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也是教师最富创造性的部分。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教师的作用就是如何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立体化的弹性教学。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优待C层的学生,适中的问题回答的机会让给B层学生,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均等参与课堂活动,便于激活课堂。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再给他们以适当的引导。对B、C层的学生要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解答疑难问题,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让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对于A层的学生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探索,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并归纳出一般的规律与结论,再引导学生变更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变式探求。对A层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突出教师的导,贵在指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进而向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

在教学方法上

教师要做到:对 A层学生重视调动、鼓励学生自主、创造性的学习,多点拨、引导发散性思维;B层学生多采用低层次小步走的方法,多创设让学生成功的机会,多模仿经验式的引导方法;C层学生多采用引导鼓励、低层次小步走的方法,教学重点放在最基本的问题上,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学法指导应贯穿于每位学生的每一个学习阶段,我们应当及时、且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学习方法指导,减少他们在学习上少走弯路。A层:自学教 材选学课外读物,做好笔记,找出前后知识的联系,模仿例题初步解决课后练习,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并养成自学习惯。B层:从预习课本、听课、做笔记、记忆方法、利用公式做题、复习、练习、作业等方面进行指导;C层:着重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多鼓励,激发他们的热情,全面耐心指导学法。

4、课堂练习分层

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矫正,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反馈教学信息,对各层学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或重组教科书中的练习,或重新选编不同层次的练习,在选编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时,必须遵守基本要求一致,鼓励个体发展的原则。通俗点就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在保证基本要求一致的前提下,习题综合与技巧分三个层次。

5、作业分层

作业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因此,作业应该多层次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C组做基础性作业;B组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A组做基础作业和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使得作业的量和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苹果”。从而调动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作业批改上,对C层学生尽可能面改,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集中的问题可利用放学后组织讲评,反复训练,真正掌握;成绩较好的学生的作业可以采取抽查、互改等处理。

6、测试分层 测试是检验一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我们不可能用同一把“尺”去量尽世界上的万物,同样我们也不能用同样的要求、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在试题编制中,我们依据教学目标,把测试题可以分基础题和分层题,其中每份测试卷中基础题占80分,层次题各20分,可完成本层次题也可完成高一层次题,若完成高一层的测试,则该部分得分加倍。

7、评价分层

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如对C层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唤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B层的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A层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已。总之通过对作业评价,课堂学习评价,测试后评价等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积极因素,促进智商和情商的协调发展,以实现大面积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正如一位德国教育家所说:“教学的艺术不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三、后续工作 分层动态管理

学生层次的划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初中生有较强的可塑性,经过努力,有些学生会有较大的进步;同样原来较好的学生,也会因为某些原因致使学习落后下来,所以经过一段时间后,对所有学生根据现实情况重新对他们进行分层,进行一次微调处理,进步的能调入A层的,调入A层„„;不再适应A层的调到B层„„,这种动 7 态管理,既是对学生的鼓励,又是鞭策,这就需要教师教育好学生正确对待这种“压力”,变“压力”为“动力”,而不是被这压力的负担。

提高对分层教育的再认识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由浅到深,由陌生到熟知,由反对到理解,循环往复提高,对分层递进教学也是如此,我们在试行一段后要进行简单的总结,找出问题及时解决,要是教师统一认识,提高觉悟,统一到新的起点,及时调整状态。学生也是如此,通过师生交谈,生生交流,找到这种教学法的优势与缺陷,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分发挥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

在对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中,学生的心理个性得到良性发展,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分层教学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了,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程度差的学生,因为学习目标较低,学习过程中又能得到教师的更多帮助,因此,以往那种在课堂上听不懂,没事干的“陪读生”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能积极参与学习,尖子生能自我发展,“吃得饱”,中等生得到了能力的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每位学生都学得“痛快”,从而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强烈的竞争意识,融洽了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是整个课堂变得和谐而又活泼,同时由于分层的不固定,学生分层可上可下,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强烈的竞争意识,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使得教师爱教学生爱学,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的目的。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探略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改;现状;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初中数学凭借着其涵盖面的广泛性以及强大的实用性,不但时刻作用并且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在各行各业,特别是建筑施工,电气维修,以及计算机运算等如今紧俏行业起着重要影响。换言之,初中数学教育的质量好坏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和个人发展都影响深远。所以我们应该顺应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潮流和需要,不断去除数学教育中的时弊和传统糟粕,这样才能塑造出实践能力强,能把数学理论充分运用到具体工作中,且最终取得卓著成效的创新型人才。

一、初中数学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众所周知,国家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教育是强国的根本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虽说早在2003 年开始我国便实行初中数学教学改革,但仍然有诸多不够完善之处。

1、初中数学学科体制不够完善

正所谓好的制度是实行人发展的基本内容,要想达到新课改标准下的教学目标实现,确立一种有别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数学学科体制无疑成为了助推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然在现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我国各地的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和教师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有着较大的差别,然而体制和教师资源的配置上,却又出现向较为发达地区倾斜的不利局面,即使是在同一个城市,数学教学资源也明显倾向于重点学校,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公,而这凸显的无疑是学科体制不完善的结果。

2、初中数学教师对本课程不甚了解

新课改的开展,必须一大批具有新思维的初中数学教学作支撑,然在笔者对一些初中学校进行调查之后发现,一些初中数学教师难当重任,表现为对自己任教的学科不甚了解,或者有些了解,然仅停留在理论和经验的范畴,不能体会到初中数学这门学科的广泛用途以及其涉及的具体理论。在教学中不能联系实际地来进行发散性的教学讲解,束缚了学生的灵活性思维。而这无疑是对新课改的一种否定。

3、原有的落后数学教学思想根深蒂固

俗话说“教无定法”,讲的是教学不能教条主义、循规蹈矩,要突破教学的常规思维,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方能实现教学目标。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在我国的一些落后省份,原有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思维仍然在起作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缺乏基本的互动环节,使本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相长”、“寓教于乐”的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俨然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在如此的教学情境之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探讨解决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创新性对策

对于新课改过程中出现的体制不完善、教师教学素养和能力不足、教学方法落后等方面的不足,必须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措施,为新课改教学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

1、以教师培训机制的完善来实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俗话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然实现传道授业的基本功能实现是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无论是学校还是教育主管部门都必须注意到这一点,在实践过程中,应当定期定量组织数学教师的培训学习,通过给教师提供相关的培训可以让教师从根本源头上认清当今初中数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教学技能的提高,培训学习同时是一种交流的机会,通过交流,可以实现新教学方法的传播和发展,从而实现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充分运用,有利于数学教育的进一步的发展。

2、应强化教學过程中的教学互动

现代社会是一个强调交流、倡导和谐的社会,在课堂教学中也同样如此,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并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做的结果,不仅能够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能实现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的知识、德育引导,使教学效益大为增强。为此,诸如任务教学法、项目化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提问教学法等极具创新精神的教学方法理应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得到采用,使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得到提高,而学生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快乐学习”、“自信学习”。

3、应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改理念下,学生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学习方面,除了每天在教室“埋头苦干”之外,要多组织学生学习制作几何模型,甚至组织学生深入到各大工程施工单位和工厂,让学生从实践中明白初中数学在运用方面的广泛性,这样不仅对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大有益处,也可以从根本上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往往使学生渐渐失去新鲜感和兴趣,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对数学课充满期待。而这种期待理所当然是实践教学的题中之义。

总之,社会的发展,助推着教育的革新,原有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新时期培养人才的需要,即便是对于数学这一充满逻辑性思维的科目也概莫能外。为此,围绕着如何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在国内引发了强烈的讨论和思考,也正是基于此,尽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创新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正式出台,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撑。然在现实的初中数学课程改革中,由于原有教学思维、改革力度不足、教学方法过于陈旧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初中数学教学改革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从问题着手,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解决初中数学课程改革问题的相关对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孙庆利. 初中数学新课程与教师的适应发展[J].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3.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略 篇4

一、新课程改革理念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

新课程改革标准是当前指导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标准。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课堂教学应当尽可能迎合国家素质教育的目标, 通过创新, 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当前, 新课程改革理念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以下要求:首先,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当重视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指导生活实践的能力。因此,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当培养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充分利用现有的生活资源, 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 不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其次, 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 但教学不能一概而论, 而应当立足于学生的个性爱好特点, 实施有效教学;最后, 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强调, 教师的教学不再是培养务实型的学生, 而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只有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 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只有人才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 才能使国家不断向前发展。

二、基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基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都应当以新课程改革标准为中心。主要手段如下:

(一) 学生能力提升方面

1.开展合作学习

“合作共赢”这个成语相信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 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 只有合作才能达到共赢的目的。 因此, 新时代的教师应当形成合作的教学理念, 开展合作教学, 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 并在合作过程中懂得谦让和表达, 懂得包容和理解。 合作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下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合作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 不断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当前,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够再机械地让学生死记硬背数学公式, 而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而不是背诵数学知识。 在数学学习中自主性的提升, 有利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3.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新形势下, 初中数学教学中, 学生应当形成探究性学习、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 掌握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领。 探究性学习的提出, 使学生养成在学习过程中科学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的习惯,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探索能力。

(二) 教师教学方面

1.转变教师角色

传统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 有不可侵犯的威严。 但是,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 教师要逐渐转变角色, 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的关系, 通过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实现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增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民主性, 从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2.转变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 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 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良性互动发展。 例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改变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现状, 等等, 这些都是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的有效手段。

3.转变教学理念

在新课改背景下, 初中数学教师不应当再以传统应试教育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 而应当充分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理念, 用素质教育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 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模式, 实现素质教育的发展。

总之, 初中数学是初中阶段的基础课程, 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当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 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 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 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笔者立足于当前新课程改革理念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影响, 分析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初中数学教学应当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基准, 不断摒弃传统落后的课堂教学模式, 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和发展。当前, 初中数学教学还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和影响, 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尽可能地改变教学现状, 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创新和改革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新课改理念,学生能力,教师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向明.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初探[J].科技资讯, 2007 (21) :147.

[2]班积明.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 2011 (8) :182.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分析论文 篇5

分层教学是针对每个层次的学生实施合理的教学方案,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这却需要教师充分剖析学生特点,原来一节课备一套方案,现在需要三套,甚至四套。所以,分层次教学实际上是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特别是对于初次尝试的教师来说,会感觉到不小的压力。教师这方面必须要克服困难,因为分层教学只有体现严密组织原则,才能发挥相应的教学效果。严密组织原则,需要教师对班级内的学生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不能漠视他们的存在。严密的组织需要教师的这份了解,熟悉每个学生的情况,对他们做恰当的指导和赞扬等。严密性还要求分层教学不能简单地以难易题目为分界线,否则,很容易让学生自主地将群体划分成聪明孩子和笨孩子,实际上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严密的组织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分层次教学应按照每个学生的性格、知识和习惯等,找到适合他们的认知形式。例如发现有的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却表现的比较活跃,这说明脱离教师的小组讨论是他们更喜欢的形式。这样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的活跃程度来划分一个层次,相互之间产生影响,成绩较差的学生会被带动地更喜欢思考,提高回答问题的正确率。所以,严密的分层教学组织不是简单地分层那么简单,而是在教学中的一个动态操作过程。教学的严密性,还要考虑在教学层次过渡上的严密性。即各个层次之间知识点的过渡不要太明显,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明白,低层次的学生“踮起脚”可以够到高一级的层次,有所努力,就能够上一个台阶。在知识层次方面,具有严密性,也容易实现学生知识之间的过渡,会具有一定的熟悉感,更加容易产生知识的关联性。特别是初中数学。逻辑性比较强,具有知识层次方面的严密性,也是对数学学科本身的要求。

二、分层教学需要具备有始有终原则

分层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当中善加引用能够提高各个层次学生的成绩,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但是,目前采用分层次教学往往是教师的“一时兴起”,甚至很多情况下没有结尾,不了了之,这样的分层次教学只能算是“失败”的。原因在于教师对这种新的教学形式运用不自如,在过程中一些遗留问题逐渐累积,造成最后教学障碍无法解决。分层教学必须坚持有始有终的原则,否则还不如不开始。教师要真正接受新的教学思想,而不是在新旧思想之间徘徊,这样的犹豫只会导致教学方案的失败。要提高个人的教学素质和能力,能够具有长远的全局观念。因为分层教学在短期内的教学成果并不明显,长期坚持,才能显现出其教学优势。不仅仅有助于学生成绩方面的提高,还有助于他们能力的增长,信心的培养以及各种方法技巧的养成等。所以教师要在这个方面认识到位,将分层次教学从开始就能够进行到底。并且坚持自己对这个教学方法的理念和想法,尽量按照标准的分层教学方法进行。当然要在此过程当中及时发现学生的变化,记录学生的成长,作为学生的资料,也是自己采用此教学方法的一种经验积累,能更好地指导进一步的教学工作。如果在分层次教学实施过程当中遇到困难,要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从自身、学生、甚至是讲课内容方面进行分析,找到存在的问题,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如果自己难以解决,就尝试和其他老师进行交流,邀请其他老师来自己的班级听课,指出问题所在或是给出意见。“旁观者清”,可能从他人的角度上更容易发现自己在课堂中出现的教学错误,分析数学层次教学方法的利弊,更好地完成这个教学手段的延伸。还需要提高对自己教学的要求,从网络上积极学习分层教学方法,结合自身班级的特点,纠正传统思想,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只有这样,才能突破在分层次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的“藩篱”,使之真正成为自己得心应手,又效果颇佳的教学手段。坚持有始有终,便是要相信自己,更努力去完善。

三、分层教学需要新颖性原则

可能会有人感觉到疑问,分层次教学不就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吗,为什么还会有新颖性原则。总地来说,分层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模式,而不是确切的教学方法,它不涉及教学细节,只是体现教学本质。所以为了更好地体现分层次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必须要遵守新颖性原则,在教学中采用一些较为新颖的教学手段。分层次教学正是在重视学生个体发展的基础上推行的教学模式,所以其内含的教学方法也必须是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在教学过程当中,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以他们感兴趣和更高效的角度来导入课堂,展开教学。层次不同,学生的导入角度不同,但是大部分初中生感兴趣的事物特点是一致的,很容易就产生共鸣。因此,要选择更具有学生年龄阶段的导入方法,由简单到复杂,每个阶段的学生都能够接收到这个刺激,集中学习精力。如采用一些情景教学办法,角色模拟等,让学生看到初中数学对生活的作用。在如临其境的场景模拟当中,更容易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灵活使用数学。结合层次教学方法,需要注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其中担当不同的角色。层次较低的学生可以解决相对简单的任务,层次较高的可以完成较难任务。但是他们身为一个集体,都能够感受到任务完成后的喜悦;或者是采用游戏的方式,降低初中数学学习的枯燥感。让学生从欢快的游戏当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全新认识,而且能刺激学生的记忆,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更深。并且能有利于各个层次之间学生的一个影响,能传递积极有利的学习信息,有利于整体的发展。营造一个更加积极的数学学习氛围,在课堂上就能感受到快乐和轻松。这个方面在层次教学方面的应用有利于消除层次教学之间的界限,让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差异模糊化,拉近各层次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帮助他们实现自我能力的提高;在课下,还可以成立数学学习小组,通过相互帮助来完成作业和任务等,也能够提高预习质量,关键是小组成员之间可以实现相互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学习小组可以涉及各个层次的学生,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帮助,成绩较好的学生能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和讲解的能力,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能在这个合作当中学习到一些学习方法,帮助进步。

总之,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教学过程,需要在教学当中遵守以上几项原则,体现新课改的教育精神,深入思考,细致研究,实现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龚丽娟.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21).

[2]方秋燕.农村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2).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初探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面向全部的学生不但要因材施教,更需要引导学生的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更新。而分层教学就是在这个教学理念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其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充分发展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的潜能。实施分层教学是适应现阶段学生个性及发展的需求。旨在分层提高,因材施教,培优补差,全面促进。而课堂上的分层教学,也能够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加主动,激发他们的认知需求,促使学生能力提高和个性发展,在课下布置分层作业,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及时巩固相关知识。从而提高数学有效教学水平。

二、分层数学的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的前身,是古代著名大教育学家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他要求根据各层次的学生水平和学习程度,进行不同的教育。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们把这一原则进行了发扬,现已成为国民教育中的精华部分。现代教育学中对因材施教是这样定义的:在共同的培养下,根据受教育人员的自身条件、性格、能力、特长等情况的不同,在对他们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有基本统一的要求,又要因人而异、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教育,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得到自身潜能最佳发展。这与分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

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和人人都能学习为基础观点,以班级内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前提,强调了学生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达到掌握水平。布卢姆认为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从而造成了学习成绩的差别,所以相同的教学方法不适合所有的学生。把教学目标分层次的化解在教学内容的练习、作业的安排和个体不同的学习方法指导上,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分层教学在课堂中的实践

(一)关于学生的分层

分层教学的第一步是对学生进行分层,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最重要的一部分。首先教师要从多方面了解每个学生,然后再征求班干部意见把这些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分层,A层是那些对课本内容掌握全面,完成练习快,又能够独立拓展并提高的的学生,引导他们主动地帮助B层和C层的学生;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能掌握书本内容,也能独立完成练习,教会他们自我进行拓展和提高;C层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需要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同时对这三个层次的学生平均分配8个小组,每组六人,2B-2A-2C。组内互助,组间竞争,通过课堂、课下的学习状态,进行小组奖励加分制,由统计员统计小组得分,高分小组给予奖励,低分小组给予一定的惩罚,变相对学生进行激励。

(二)关于目标的分层

教学目标是分层教学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小组情况后,根据不同情况,建立教学大纲,然后再通过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建立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目标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

1.对A组学生设计些灵活性和难度性较大的复杂问题,培养并提高他们的知识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实验和创新能力。

2.对B组学生设计的问题基础夹杂一些略有难度的题型,使他们牢固地掌握课程中的知识,把他们培养自我管理良好、成绩优异的A层。

3.而对C层的学生应予以较多的指导,设计的问题较为简单,努力使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质量,转变学习态度,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稳步发展成为B层学生。

(三)教学过程分层

教师将教学内容分出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设疑、分层提问。将简单的问题优先C层的学生,让基础薄弱的学生有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进而提高他们的自信;而对于中间层的学生,则是要教会他们的灵活性和举一反三的能力;A层的学生就要注重提高他们思考和探索的能力,以及疑难问题的分析能力。对于一些复杂题型,可以让A层的学生将其分析、分解,将其分解成几个较为基础的问题,并由B、C层的学生解答。而且尽可能地让B、C层的学生到讲台上讲解给大家听。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气氛也就活跃起来了。

(四)关于练习和作业的分层

针对班内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反馈题,也可以根据某些习题拓展延伸成各种类型的题型供学生进行练习。进而调动了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和收获,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五)关于评价的分层

对不同层次学生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评价。对C层的学生多给予表扬评价,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对B层的学生采用激励评价,促使他们不甘落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对于A层的学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加努力拼搏,形成良性的竞争。只要学生在成绩上有一点点的进步,都应给予调动积极性的表扬、鼓励、奖励,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时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分层教学,始终是考虑学生的个体性差异,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易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也养成了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

分层教学始终是把学生放在了教学的主体位置,教师因材施教,有助于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实践 篇7

1、A层次学生。

A层次学生的特点:基础、智力较差, 接受能力不强, 学习积极性不高, 成绩欠佳。处在A层次的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最大, 因此在情感因素上要注意利用各种机会激发学习兴趣;在导学过程中应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为主要目标, 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怎样理解所学知识、如何掌握它与其它知识的联系;在实践环节上除了加强"双基"规范演练外, 还要多提供略有变化的情境, 同时加强思路和方法的引导, 要求并带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练习。

2、B层次学生。

B层次学生的特点:基础和智力一般, 学习比较自觉, 有一定的上进心, 成绩中等左右。处在B层次的学生学习从众性强, 往往学习方法会有不当之处, 而致命弱点是做事缺乏, 毅力与恒心, 因此在情感因素上要时刻为他们鼓励打气, 逐渐树立不甘人后的精神。在导学过程中首要的是要介绍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是要鼓励他们自己去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不能急于冒进, 以扎实掌握课本基础知识为主, 逐步学会灵活综合运用各种知识, 在实践环节上应是立足课本, 适当补充, 通过选讲“小、巧、灵”的题目, 使他们从不同角度与侧面去认识吃透教材, 夯实基础。

3、C层次学生。C层次学生的特点: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优秀。对处在A层次的学生, 应注意尽力把学生稳定的兴趣逐步确定为一种终身的志向;在导学过程中要以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独立学习为主要目标, 着重于创造性思维的启发;在实践环节上则让学生有更大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只在非常必要时稍加点拔让学生自己领悟其精妙之处,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诚然, 在同一年级的学生中, 存在这种学业水平、认知能力和动机状态等方面的层次性差异已是不争的事实。对学生的分层应由老师掌握, 不宜对学生公开, 防止优生自满、差生自卑, 尽量保护低层次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的分层是动态的, 要随时注意学生层次的变化, 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因此, 可以从以下六方面实施分层教育:

1、教学目标分层。A、B、C层次的教学目标不同:

(1) A层次学生能模仿课本例题, 做好课本配置的练习题, B层次学生能理解课本例题, 做一些简单的新题, C层次学生应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2) 对A层次学生立足对知识掌握和记忆, 对B层次学生着眼于使用知识的培养, 对C层次学生着重提高其思维品质。

(3) A层次学生应对数学学习减少恐惧, 肯记肯做, 做到记忆好定义、公理、公式和使用它们的方法;B层次学生应做到基础扎实, 有一定的学习热情;C层次着重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自学能力。根据以上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相适应的教学目标, A层次学生应是教学大纲中最基本的教学要求, B层次学生是教学大纲中所有的教学要求, C层次学生是深化熟练大纲的教学要求。

2、分层备课。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 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 以及各层次学生水平, 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教学目标。

A层学生要求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 学会基本方法;

B层学生要求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并能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C层学生要求在B层次的基础上, 培养创新意识, 有良好的数学素质。

如“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

A层学生能说出平行线的性质, 并能应用性质进行简单计算;

B层学生要求能理解、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并能熟练地加以运用;

C层学生要求能理解掌握性质的推理过程, 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发现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要求能灵活运用性质。

各层次的教学目标, 应该是各层次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的, 才能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备课时应根据不同层次教学目标, 设计好教学内容, 课堂提问, 技能训练, 应注意层次和梯度。

3、分层授课。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目标, 对课本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和组合, 注意内容的难度和坡度, 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如初二代数例题, 分解多项式16 (a-b) 2-9 (a+b) 2对于A、B层次的学生而言, 显然难度较大, 不易理解、掌握, 如果把例题分成三个问题:分解下列各式 (1) x2-9y2; (2) 16x2-9y2; (3) 16 (a-b) 2-9 (a+b) 2, 这样层次就非常分明, 第一二题要求A层次的学生掌握, 第三题要求B、C层次的学生掌握, 同时鼓励A层次的学生也尽可能掌握。

4、分层训练。

课堂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应该设计多层次的练习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 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如完全平方公式的训练题: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 x2+4x+4; (2) 25a2+10ab+b2; (3) (x+y) 2+10 (x+y) +25; (4) (a+b) 4-18 (a+b) 2+81。学生训练时, 老师不宜明确指明哪些学生做什么题组, A层次的学生选做 (2) (3) 题时, 老师应及时点拨, 允许部份学生集体讨论完成第 (4) 题。

课外作业也应分为几个层次, 一般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以供学生选择, 其中必做题要求A、B、C层次的学生都要完成, 选做题允许学生不全部完成, 或几个同学一起研究共同完成, 这样在学生习中形成竞争意识、合作意识, 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每周一练的题目可分为A、B两种, 印在同一张试卷的正反两面, 方便学生选择。

5、分层指导。

学生训练时, 要做好课堂巡视, 及时反馈信息, 加强对A、B层次学生的辅导。对A层次的学生课后尽可能进行面对面的辅导, 积极组织C层次的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通过开展竞赛知识讲座, 开拓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平时的课堂训练, 难度稍低的练习可由C层次的学生帮助A层次的同学, 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 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进步。

6、评价分层。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究 篇8

一、理论上的分层探究

数学是具有严密逻辑性的学科, 大部分数学问题答案唯一, 不可更改.虽然如此, 但学生的数学水平、知识经验, 学生的智力因素, 以及努力程度等, 都导致了学生间的差别, 由此产生了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三个大层次.其实我们要完全改变这三个层次, 让三个层次都变成优秀的层次是不现实的.但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 可以让优秀生更优秀, 中等生更优良, 后进生不断提高数学能力.这样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让大部分学生进步, 让各层次的学生缩小差距.

二、分层的前提是尊重学生, 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心理特点

现在很多教师都把学生按成绩排名, 然后分为优秀、良好、后进三个档次.其实对数学而言, 这是一种误区.其实有很多学生成绩不好, 并不是他真正没有水平, 只是他没有真正去用功.而往往很捣蛋的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比同等条件下的遵守纪律的学生更好.我们更应该注意把这部分的学生按基础水平, 领悟能力分到各个合适的层次里去.并且定期和不定期的调整这部分学生的层次要求.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分层次只能教师自己掌握, 不能向学生公布.否则就会被学生认为老师歧视后进生,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分好了层次的学生, 教师自己心中有了底, 那就可以开始实施分层教学和辅导等各个环节.

三、实施的步骤和方法

1. 实际分层

教师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数学考试成绩, 数学基础等情况将所教班学生分为优秀、良好、后进三个层次, 这个分层是随时可以调整的, 可以根据平时的检测和平时提问的情况进行调整, 划分的标准为:优秀层, 学生不但能模仿, 而且要有较强的分析、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 部分学生有一定探究能力;良好层, 能模仿, 有一定的解题能力, 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一般;后进层, 不能模仿, 或只能模仿, 数学能力较差.

2. 教学设计

教学中, 三部分学生都要顾及, 是不易设计的, 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以教学大纲为标准, 以课本为主体, 不拔高要求设置疑问, 以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为作眼点, 面向全体学生, 要求中等学会, 后进生基本学会.

(2) 课堂设疑分层次:A.简单型, B.中档型, C.能力型.不搞齐答, 分类对应抽答, 优先超越层次答题 (如后进生优先答较难型题目等) , 给优良、后进生更多机会, 更多的表扬.笔者以解一元一次方程为例.A.x+2=3 (简单型) , B.0.2x-5=7 (中档型) , C.|x|-2=4 (能力型) .这样三个设疑, 很多学生第一个, 第二个都能正确解出答案.对于第三个, 则出现了很多疑问和想法, 最后出现了两种答案, 一个是x=2, 一个是x=-2.老师讲解时, 大家都恍然大悟, 领会到了数学思维的严密性.

(3) 课堂练习题目分层:A.简易题 (基础题目) , B.中挡题 (普通应用能力) , C.能力题 (探究类) .做哪一个层次的题目教师不硬性规定, 但建议学生选做自己能力所及的题目.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速度问题的应用为例:A.小华家到学校的距离为3.6km, 他骑自行车去上学所用时间为12分钟, 小华骑自行车去上学的速度是多少?B.南京长江大桥的下层铁路桥全长6772m, 一列长228m的列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通过此铁桥, 要多长时间?C.某行军队伍长800米, 在行军中, 通信兵因事从排尾赶到排头后立即返回, 当他回到排尾时, 队伍已前进了1200米, 若队伍和这个通信的速度不变, 求这个通讯兵行走的路程.在C类的这道练习里, 笔者还让几个学生到讲台上来实际演示, 再让学生思考.经过这样的练习, 很多学生都达到了自己对本节课内容学习的目的.

(4) 合作学习:优秀学生间相互参与, 研讨有一定难度的内容;中等良好生, 后进生对基础知识, 基本数学技能要进行检查, 其办法是把各层次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每个小组都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和内容去学习.会的带动不会的, 让不会的学生学会.同时注重展开讨论, 共同探讨数学技巧, 达成互相学习的氛围, 促进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这是对后进生学好数学的关键, 必须落到实处.

3.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分三个层次, A.简单类, B.简单应用型, C.能力拓展型 (探究性, 开放性) .学生可自主选择布置作业中的题目, 较难题有说明, 可全选简单类, 也可全选较难类, 还可以一样选作一点, 对降低层次解答题目的学生要时时予以纠正, 作业题目不在多, 而在精, 不能让学生疲于应付教师布置的作业, 使学生每天沉闷在数学的无穷题海里, 让学生产生反感情绪.

4. 课后辅导练习

以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为主线, 优良学生要加大训练其深度和广度, 对优生要给予有一定难度和研讨类问题, 以拓宽这部分学生的视野.同时成立课后互助小组, 让优秀生带动中等生, 再让中等生带动后进生, 这样可达到良好的辅导效果.

5. 能力测试检验

在能力测试设计的时候, 笔者也选择了三种类型.A类简单基础题全部学生必须掌握.B类中挡能力提高题要求大部分学生完成.C类难度大的题目, 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去挖究.这样能更好地巩固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经过笔者多年的实践, 这种分层教学确可以解决很多学生因为层次差异而造成的优者更优、差者更差的问题.使各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 共同进步, 缩小差距, 达到整体数学水平不断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翊, 吴孟达, 成礼智.数学建模的理论与实践[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9.

[2]孔庆邮.数学分层教学及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实践与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 2002 (1) .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探讨 篇9

我国的数学课堂教学采用的是统一教材、 统一进度、统一方法, 以班级学生的平均水平为标准来讲授.那么在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的情况下, 若不因材施教依旧按照现行的模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过于重视中等生往往容易使一部分学生“吃不饱”, 而另一部分学生“吃不了”, 这样做既抑制了优等生的发展, 又在无形中加重了学困生的负担.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应该尝试实施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逻辑性和高度抽象性、侧重于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的学科, 由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较其他学科的差异更为明显, 而分层教学正是以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为根本的一种优化的教学模式.所以说分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重要途径, 也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措施.

分层教学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和立足点, 制定的教学目标、设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作业和评价等都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 因材施教, 更具有针对性, 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从根本上提高数学课堂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依据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知识基础与潜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确定与每个层次相适应的教学目标, 对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学习上能变被动为主动, 从而使每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程度上有所提高.

二、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原则

1. 保底不封顶原则

所谓保底, 即要求学生通过努力, 达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而不封顶指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 鼓励他们向前发展.

2. 走班制原则

所谓“走班制”即在不打破原有班级的情况下, 教师将同年级的几个班的学生进行合理分层, 把班级之间的好学生、中等生和差生分别集中起来进行数学学科的教学. 不同的层级, 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不同, 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

3. 学生自选层原则

所谓学生自选层是指学生可自主选择自己所在的层次, 同时,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应该正确认识和评判自己, 选择和自己的数学学习水平相适应的层次.

4. 上下可流动原则

所谓上下可流动, 即在进行分层教学一个阶段后, 可根据学生前阶段的数学学习和各方面的情况适当进行变动和调整, 有进步的可以被调入高层次, 落后的也会被降入低层次.伴随着这一变化, 更好地激发了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实施

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 主要是通过家长和其他教师去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个性特征、知识基础、智力水平等, 可以进行座谈、观察、面试、查阅档案资料等. 依据初一所有的数学考试成绩和数学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及潜力的评定和学生自己确定的数学学习层次及数学教师的综合考虑对学生进行分层.在对学生分层时, 一定要客观、公正, 要力争做到尊重每一名学生, 尽量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同时在后面的学习中, 还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这对激励学生进步是非常有益的.

(一) 学生分层

1. 填写好 “初一数学学习情况调査问卷”和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学生层次申请表”.

2. 科任教师和班主任在了解学生的综合情况后, 最终确定学生的分层.

具体做法是:数学老师和班主任通过召开家长会, 向家长和学生介绍分层教学的好处, 并强调这样的分层只是暂时的, 分层教学的目标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以半个学期学生本人的数学学习实际情况为依据, 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数学成绩优秀、数学学习兴趣高、接受能力强的学生;B层:数学成绩中等, 接受能力一般的学生;C层:数学成绩较落后、学习困难较大的学生.

(二) 教学目标分层

A层“不封顶”, 即对于在数学上学有余力的学生, 鼓励他们加深和拓宽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 加强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B层教学目标的制定应按照国家教委颁布的基本教学要求, 按时完成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任务并在此基础上, 适当拓宽和加深;C层“保底”, 即要求学生通过努力, 达到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争取使学困生全部合格, 确保学困生也能完成新课程标准的最低要求.

确定分层教学目标时, 对于过高要求要坚决降下来, 对于通过努力学生仍达不到的要求不强制实施. 对制定的各层次的教学目标, 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 可进行不断修改和完善.

例如, 将八年级的二元一次方程的图像解法的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层:

A层:会用一次函数的图像去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并通过用两个函数的图像去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探索活动, 去感受函数与方程的辩证统一性.

B层: 熟练掌握用一次函数图像去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的方法.

C层: 知道一次函数和二元一次方程的区别和联系教学分层.

(三) 教学分层

1. 概念教学分层

教学既要有科学性, 又要有针对性,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征和个性特点进行施教.在分层教学时, 教师必须充分意识到这一点, 对C层学生特别要注意适当地弱化概念, 注重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 而不要把课本中的描述性定义概念加强深化, 不要在概念的形式上和逻辑上反复纠缠和强调, 更不要把概念繁琐化;而对A层学生则要突出数学概念的抽象的逻辑性.

2. 例题教学分层

与数学概念教学相比, 例题的教学相对要简单些, 但例题教学的课时要远远超过于对概念的教学. 通过对例题的教学, 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充分理解, 加强学生对概念的应用能力, 培养其思维能力.从这个角度看, 教学质量好和坏与例题的教学关系非常紧密, 我们可以选择一个不同的例子或选择相同的例子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来做来体现教学过程的分层.

例如, 在“根与系数的关系”例题教学中, 将教材中的例题进行适当的变形:将“设x1, x2是方程x2- 2 (m - 1) x + m2=0 的两个实数根, x12+ x22= 4, 求m的值”改为 “设x1, x2是方程x2- 2 (m - 1) x + m2= 0 的两个实数根, 根据以下条件求m的值以及方程的两个实数根x1, x2, (x1> x2) : (1) x1+ x2= 4; (2) x1x2= 0; (3) x1- x2= 2”

将这三个层次作为分别对B层、C层和A层学生的例题.

(四) 练习、作业分层

在布置练习和作业时, 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所侧重.对C层学生要求紧扣课本, 以达到大纲所要求的基础知识为主;对B层学生要求除了基础知识外, 还要会做一些有难度的变式题; 对A层学生则要求以灵活性和综合性为主, 做一些综合题的训练.另外, 作业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 必做题全体学生都做, 选做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学生完成每个级别对应的练习和作业后, 可选做高层次的练习和作业.这样便可以解决传统制度下统一布置练习、作业时, 优等生学有余力、学困生学不会的矛盾.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和布置课后作业时, 要尽最大所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层次布置练习和作业, 是依据每名学生的需求而设计的, 量体裁衣,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C层学生是学习困难的学生, 他们的作业要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学习;B层学生要求除了掌握基础知识外, 还要做一些有点难度的变式训练.A层学生是在B、C层学生作业的基础上, 做一些难度较大的综合题.在布置练习和作业时, 要依据学生的能力和实际情况, 布置恰当的练习和作业, 以此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五) 评价分层

分层评价是指针对各层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 作出实事求是的客观的评价, 目的是鼓励学生, 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以便充分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评价的内容不仅要包括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解题的能力, 还要包括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策略, 等等.对评价进行分层, 应打破以往的单纯以考试特别是以期中、期末或毕业考试成绩来评判学生的评价模式, 体现出评价对推进素质教育的评价功能、保障功能和激励功能, 因人而异, 分期地制定适合他们的奋斗目标, 当他们取得进步时, 要适当对他们进行奖励, 并进行层次的调整, 充分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摘要: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间的差异、关注差异, 并通过分层才能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进而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初中数学教学中可通过确定学生层次、制定恰当的分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等步骤实施分层教学.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初探 篇10

一、依据学情,将学生分层

对学生进行分层是分层教学的前提。分层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建立详细的档案,准确掌握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等。在此基础上,坚持尊重学生、师生商讨、动态分层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层。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分层时,既不能让学习较差的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也不能让学习好的学生产生骄傲情绪。笔者是这样做的: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成绩、自主学习能力、智力情况等因素,结合教材将学生分为A、 B、C三个层次: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优秀的学生为A层,基础和智力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左右的学生为B层,基础、智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为C层。各层次内学生合理搭配,建立5人学习小组,教师指定学习自觉且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

二、因材施教,将目标分层

对学生合理分层后,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备课的过程中,对A、B、C层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这必须在备课时体现出来。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防止分层教学流于形式。笔者是这样做的:结合班级中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 教学方法等方面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A层学生要求能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并能做教师提出的综合题目;B层学生要求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综合性不是很强的问题;C层学生要求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学会基本数学方法。除此之外,在课堂容量上也要针对学生接受能力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在课堂提问上还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而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如,对A层学生要设计灵活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B层学生设计的问题应有点难度,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灵活运用基本方法,发展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对C层学生应多给予指导,设计的问题可简单些,梯度缓一点,只要求他们能掌握主要的知识,学会基本的方法,获得基本的能力。

三、量体裁衣,将作业分层

作业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既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根据大纲要求,作业的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难易适度。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 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做作业获得应有的发展,并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笔者是这样做的:根据教学目标、知识的重难点及学生的能力水平, 可把作业设计成A、B、C三个等级。C层学生的作业以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掌握为目的,题目一般为每一节课后的练习;B层学生的作业是有一定综合性和提高性的题型,侧重于新颖易做的题目,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旨在复习巩固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A层学生的作业,主要是一些综合性、探索性、开放性、讨论性的问题和数学竞赛方面的习题,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

四、兼顾全体,将考试分层

为了检测出各个层次的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程度,教师应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水平各异的考试试卷,切实做到评价学生的真实水平,为下一阶段对学生进行分层调整打好基础。笔者是这样做的:1.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120分)。双基题100分,拓展题20分,其计分方法是:A层学生实得分= 100分-扣分+拓展题得分,B层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拓展题得分,C层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2.试题相同评分标准不同。基础题对低层次学生基分高,对高层次学生的基分低:以部分知识作为拓展题来弥补A、B层学生的基分,而且鼓励C层学生做拓展题挑战自己。同时以分层考试成绩作为分层评价基本依据,把学生每次分层考试成绩进行纵向比较,考查各层次学生在本层次的达标及递进程度。对各层次达标学生进行表扬,让有进步的学生及时递进到高一层次,鼓励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努力。

浅析初中数学分层教学 篇11

一、分层教学实施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分层次教学的主体是班级教学为主,按层次教学为辅,层次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次教学”的成功与否。其指导思想是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成绩差异的分层,而不是人格的分层。为了不给差生增加心理负担,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清道理: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在对学生进行分层要坚持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动态分层的原则。应该向学生宣布分层方案的设计,讲清分层的目的和意义,以统一师生认识;指导每位学生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通过学生自我评估,完全由学生自己自愿选择适应自己的层次;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情况进行合理性分析,若有必要,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作个别调整之后,公布分层结果。这样使部分学生既分到了合适的层次上,又保留了“脸面”,自尊心也不至于受到伤害,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法综述

初中数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实质是根据学生对数学学习能力以及数学思维之间的差异,将学生进行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针对性的教学,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的教学手段。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分层教学法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有效地提升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分层教学法,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相同的教材,但是不同层次的学生所适用的教学目标却不尽相同,这对初中数学教师而言是一个挑战。在该教学方法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只有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分析,着力研发新的教学方式,充分掌握教材中相关知识的分布,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才能使分层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只能照顾到大部分学生,而数学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则很容易出现掉队的现象,导致其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日益下降。而分层教学法则是对学生整体适用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数学程度较好的学生、程度一般的学生以及程度相对较差的学生三类,根据每类学生对数学认知能力的不同而安排不同的教学目标,从而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积极性,其数学学习能力将会出现大幅提升。

3.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分层教学法则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定难度不同的题目,学生通过对题目的解答而学到相应的数学知识,这就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从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加入到数学学习的队伍中。

三、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分层教学法应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层,从而能够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1.对学生进行准确的分类

在运用分层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掌握,其中包括学生平时的数学能力、家庭环境等方面,之后对学生进行准确的分类。在对学生进行分类之前,教师应对学生进行耐心的讲解,说明实行该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优点以及必要性,使学生不会在其心理产生抵触的情绪。

2.对日常教学目标进行分类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遵照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之上,根据每类学生之间的差异,合理安排教学目标。例如,对于数学程度相对较好的学生而言,应对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锻炼,并努力培养其发散性思维,实现其数学程度的不断提高;对于数学程度一般的学生而言,在制订教学目标的时候,应对其基础知识进行夯实,在其熟练掌握基础知识之后,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拔高训练,将其活学活用的能力进行提升;而对于数学程度相对较差的学生,应着力帮助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学习,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3.对课后作业进行分类

在日常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应根据每类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难度合理的课后作业,使学生能够独立地完成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例如,对数学程度较好的学生布置发散性的题目,将其数学能力以及数学思维进行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创新能力,对其潜力进行充分的发掘;对于数学程度一般的学生而言,数学教师应对其布置较为新颖的题目,使学生在充分掌握基础知识之后,培养其活学活用的能力;而对于程度较差的学生,应布置基础性较强的作业,帮助其对基础知识进行学习。

4.对学生分层评价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评价,明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评价内容,制订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对每个层次的学生重视学习过程和态度,多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参与学习,努力发现学生的发光点。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浅探 篇12

一、学生分组及相应教学策略

首先, 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分开几个层次.然后再对不同层次的同学进行相应的教学.在这里我们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分成三个层次, 数学基础较好, 思维能力也较好的同学属上层;数学基础一般, 思维能力一般或较好的同学属中层;数学基础较差, 思维能力一般或中下的同学属于下层.当然, 我们不能在班上指名道姓地说某某同学在哪个层, 只是教师心里要有这个意识, 知道哪个同学属于哪个层次就好了.然后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做到量力而行, 让每个学生获得最大发展.

对于数学基础好的同学, 在教学中应该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 不能只满足于现状, 不仅要吃透课本, 还要挑战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题目, 鼓励他们善于自学, 勤于探索, 多思考, 多提问.

对于水平一般的学生, 应努力让他们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基本运算技能, 鼓励他们多和成绩好的同学交流, 改进学习方法, 提高思维能力, 努力使他们的水平上一个台阶, 获得最大进步.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 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很有必要, 因为大多成绩差的学生并不是能力很差, 而是没有一个积极学习的心态.鼓励他们不断挑战自己, 不断进步.帮这部分同学树立自信心.

二、研究教材, 探索分层教学的实施

同样一本教材, 面对不一样的学生, 该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呢?教材内容对知识讲解得比较系统, 但有些地方比较含蓄, 比如一些证明题的推导过程并没有详实地一步一步地叙述出来, 我们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系统的知识, 而且还应传授数学知识里面所包含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每个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掌握和理解都不一样.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对学习数学的态度也不一样.要真正做到个性化教学, 发展每个学生的能力, 就要对不同的学生采用相应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做到统筹兼顾, 我们就应该设计一个合适的教学方案, 不仅可以满足成绩好的学生, 同时也可以满足水平低的学生.适当地创设问题情境, 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探索, 用不同的目标去要求不一样的学生.哪些内容该详细讲, 哪些内容该略讲.题目该如何来讲才可以让所有学生都可以收到一个好的效果.作业该如何去布置, 课外练习应该如何去安排, 这些都是要考虑的.每个细节都不可以忽略.

三、分层教学的实施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我对班上的学生尝试使用了分组教学.先把班上的学生分为好中差三级, 以便探究分层教学法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课堂教学中,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导学方法, 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发展能力.

课堂上多让成绩好和中等的学生来探求问题, 如一些例题或习题, 还有老师和同学提出来的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 应该鼓励这两类学生认真思考, 积极讨论, 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问题的答案, 或者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方法.尽量做到一题多解, 这样才能更好地增强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这类学生积极发言, 带动课堂气氛.对差的学生, 在讲解教学内容之后, 还应该加强个别辅导, 尽量让他们跟上老师的思路和同学们的步伐.努力弄懂教材所讲的最基础的内容.

对于课前的复习提问, 课堂中的练习, 课外的作业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个别对待, 以满足各自的需要.课本上的练习一般都是比较基础的, 鼓励基础好的学生在做完课本上的基础题后, 再多做课外题, 看课外书, 拓展知识, 开阔思路, 提升能力.成绩中等的学生应能够顺利完成课本上的练习, 适当地补充一点课外练习, 提高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努力向成绩好的学生看齐.成绩差的学生一般不勉强去做比较难的题目, 只要把书本上的基础题吃透了就行.

对于基础差的学生, 学习方法也是很重要的, 作为老师, 应该帮助他们找准方法, 形成清晰正确的解题思路, 而不是让他们盲目地尝试解题, 这样既浪费时间, 又会影响他们的自信心, 也可以让这类学生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上一篇:肌理创新下一篇:医疗设备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