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策略(精选11篇)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篇1
浅谈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53-01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数学推理,判断的依据,是建立数学定理,法则的基础,更是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出发点。解决很多复杂的数学问题需要对概念有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学生如果对某一个概念理解模糊,那么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很可能出现困难。可以说,学生要学好数学,必须学好概念。教师要上好数学课,必须上好概念课。怎样才能上好概念课?
1教概念有法
概念课作为一种课型,自然有它的教学环节。现在初中课堂概念教学一般经历如下环节: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
1.1概念的引入:一般可通过如下途径引入新的数学概念:
1.1.1用实际事例或事物,模型进行介绍。让学生从实际中获得对于研究对象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建立新概念。这些实例可以就地取材,就近取例,贴近学生生活。比如“正负数”概念可以从相反意义的量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可以从电影票上排号座号引入。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篇2
一、初中数学基本概念的分类
初中数学基本概念比较多, 是高中数学的准备阶段, 准确地说是小学数学和高中数学的过渡阶段.综观初中数学教材, 知识点很多, 无从下手.笔者认为:从是否可以观察、比较入手, 可以将其分为直观型数学基本概念和抽象型数学基本概念两大类.
1. 直观型数学基本概念
这种概念通常是通过我们的观察、比较就很容易理解的, 不是很抽象.在我们的教材中这样的概念很多, 比如相似、相交、平行、全等、对称特殊四边形的识别和特征等概念, 这些都是比较具体的, 只需运用严谨的语言, 对事物在数量关系方面的属性和空间形式方面的属性进行描述, 在学习过程中, 通过举例进行比较就能够掌握.如我们在教平移和旋转这些概念的时候, 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幻灯片让学生进行观察屏幕上出现的图像, 感受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比较, 掌握这些概念.
2. 抽象型数学基本概念
这种概念是由直观概念进行引申, 从而得到的概念, 不能通过观察、比较得来, 比较抽象, 它的关键特征必须通过对概念本身语言的理解才能认知.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理解这一类概念的时候, 学生应该从自己已经掌握的直观概念中, 寻找能够解释新概念的直观概念帮助学习.
二、初中数学基本概念的高效教学策略
1. 直观型数学基本概念的高效教学策略
(1) 新旧结合, 以旧引新.我们通过以上对数学基本概念的分类, 大家不难看出, 数学基本概念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学生在对数学基本概念进行理解的时候, 应该从他的知识库中找到与接触的新概念有关联的旧概念, 或是进行新旧概念的对比, 或是用旧的概念帮助理解新概念.我们进行数学基本概念教学的时候, 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关键特征, 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理解新的知识, 其中包括原来接触过的有关新概念的例子.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 就要巧妙地运用学生原来掌握的概念和例子, 引导学生学习新的概念, 注重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如笔者在教相似概念的时候, 找了比例尺不同的两张地图, 然后让学生从它们之间的联系中领会相似的概念, 并且与原来学过的概念全等进行比较, 找出全等和相似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 帮助学生理解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各自的关键特征
(2) 借助对比, 巧学概念.在初中数学教材中, 有很多章节将有关这个概念的正例和反例同时安排在一个章节当中, 让学生对这些正例和反例进行观察、比较, 从而依据对正例共同点的归纳推出新的概念.如, 在教学生学习方程概念的时候, 可以给出多项式、不等式、方程这样几个正反对比的例子, 让学生进行对比, 发现它们的异同, 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理解方程的概念, 即“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再如, 在进行因式分解教学时结合整式乘法概念的教学加以对比, 使学生很快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类似的把数学概念进行对比, 也能加深学习效果.如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这两个概念, 外观既非常类似, 联系又非常密切, 笔者在教学中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一是从符号表示上看, 平方根是表示a的平方根, 算术平方根是表示a的算术平方根;二是从读法上看, 平方根读作a的平方根, 算术平方根读作a的算术平方根 (或根号a) ;三是从相同点上看, 它们的被开方数都是非负数;四是从不同点上看, 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值, 且互为相反数, 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只有一个且为正数;五是从联系点上看, 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是该正数的正的平方根.
2. 抽象型数学基本概念的高效教学策略:强化阅读, 帮助理解
数学基本概念的语言都比较严谨、抽象, 特别是抽象型概念, 没有具体的实体进行反映, 必须通过对概念语言的理解进行学习.如果学生的阅读能力比较差, 就很难正确地理解和应用概念.数学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语言中常用的数学用语、数学名词 (如当、至多、当且仅当、至少、且、不超过、有、有且仅有等) .例如, 在学习函数概念时, 要着重分析这样几句语句: (1) “在某个过程中, 有两个变量x和y”是说明:a.变量的存在性;b.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 (2) “对于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是说明变量x是在一定范围内取值, 即允许值范围也就是函数的定义域; (3) “y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说明有唯一确定的对应规律; (4) “y是x的函数”揭示了谁是谁的函数.由以上剖析可知, 函数概念的本质是对应关系.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策略分析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策略;探讨分析
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便是掌握数学概念,这也是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重要方法。在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在理解数学概念上面,往往容易出现一些偏差,这就对学生数学解题思路的形成造成了严重阻碍。因为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而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还不太成熟,因此在理解与掌握数学概念上还存在相应的困难。基于这种情况,教师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创新数学概念教学,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进而使学生更好地实现对数学概念知识的内化。
一、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热情
对于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来讲,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兴趣是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开展数学概念学习,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知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数学概念,进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直线”这一概念,教师便可以向学生提问:“有哪位同学愿意来黑板上画出一条完整的直线?”有五六个学生在黑板上畫出了长短不一、方向不同的直线,教师再进一步为学生讲述直线具有“无限延长”的特性,学生便可以对“直线”这个概念形成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初中数学概念的过程中应用这种教学策略,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与感知能力,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使学生可以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运用这些所学概念来解决实际数学问题。
二、数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数学教学需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有效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在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单纯注重讲授知识,没有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由于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与逻辑性,这便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出现理解与掌握困难的现象。素质教育提出了要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新课程改革也要求数学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与数学实践能力。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将教学活动与学生具体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有理数的加减法”概念,教师便可以以讲台中间为起点,实施具体的教学活动。教师首先向学生提问“老师现在离起点有多少步?”学生回答说:“老师在起点位置。”教师再利用在讲台左右走路的步数来引导学生用有理数进行表示,向左走三步,向右走三步,便可以用有理数分别表示为+3与-3,利用数轴将教师所走的步数标出来,就能够使学生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加减法”概念。
三、引导学生巩固数学知识
通常来讲,初中数学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就容易使学生出现一些理解上的困难。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完数学概念之后,及时引导学生巩固概念知识,这便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内化。教师在具体引导学生巩固数学概念知识时,首先需要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概念进行复述,将对概念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为了进一步检验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将数学概念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当中,让学生可以真正将这部分概念融会贯通。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四边形》时,为了使学生更好掌握有关“四边形”方面的概念知识,教师便可以给学生提出问题:“运用一百米的绳子来围成一个四边形场地,怎样做才能使这个所围成的四边形场地面积最大?”这个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将数学概念知识与数学实际问题相联系,学生需要将所学的“四边形”概念运用到解题过程中,从而加强了学生对概念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总而言之,数学概念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在具体实施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概念教学的重要性,能够采取有效的概念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与技巧,进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兵,王静.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策略的探究[J].学周刊,2011(16):21.
[2]陈建芳.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创新策略探讨[J].亚太教育,2015(13):37-38.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篇4
在学习几何形体概念的过程中,学生要用各种感官去感知概念、听取教师的言语说明,阅读文字符号,进行实际操作,从而了解概念的表征,有选择地把感知的概念的有关信息进行初步概括,形成表象。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理解概念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提供一些感性材料,借助各种教学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当然,在提供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时,根据不同的概念,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一)运用直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果能借助直观演示,将更容易理解概念的本质。例如,在三年级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可以让学生想想,在实际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出问题,自行车的三角架,支撑房顶的梁架,电线杆上的三角架等,它们为什么都要做成三角形的而不做成四边形的呢?同时借助教具的直观演示,进而揭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这样,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他们所熟悉的一些生活实际中的事物或事例,从中获得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入概念,是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
(二)通过实验探索,促进学生理解概念
理解几何形体概念的本质,需要动手操作和实验观察相结合,我们要让学生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感悟和理解概念,及时引导学生比较操作对象之间的异同点,总结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如教学“体积”概念时,先要学生理解“任何物体都占有空间”的含义,才能理解体积的概念。为此,我们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后,提出问题“水为什么会上升?”,初步理解“空间”,然后进一步设问“到底是因为石块有重量还是因为占有空间才使水面上升?别的物体也占有空间吗?”接着请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他们的发现,并要求在实验中能紧紧围绕“①是怎样进行实验的?②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③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最后请学生交流汇报,一名同学演示,其他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如果杯中液体的水,变成固体沙,同样把石块放入沙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得出结论。结合实例使学生深刻理解了“体积”的概念。
(三)加强概念变式,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变式是指概念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变式用以说明同一个概念的本质特征相同、非本质特征不同的一组实例。在几何形体概念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变式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例如,在学习“垂直”的概念时,学生常习惯于竖着理解,过直线外一点作垂线,也习惯于向水平方向画。当变化了直线的方向、位置,就会受思维定势影响,发生错误,以致在位置或形状有了变化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中找错、画错高,影响面积的正确计算。其原因就在于“垂直”这个概念的形成阶段未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变式材料,学生没能在“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一本质意义上对“互相垂直”进行抽象概括。在认识和画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时,也要在变式图形中进行。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从而帮助学生从不同方面理解“三角形的高”的本质特征。
二、构建概念的网络体系,深化概念本质
在教学概念时,我们不应该孤立地教概念。在准备教一个新概念之前,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可把这个概念置于其中的框架,如果孤立地学习概念,将会限制学习的水平。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一些恰当的方式了解学生,找到新旧知识之间、文本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结点展开教学,让学生以联系的观点学习新的概念,促进主动建构,形成概念的网络体系。
(一)比较概念的异同,促进概念的认识
通过同类事物的比较,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同类概念的共同和本质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很多时候存在相近的概念。比如教学“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概念时,给学生提供大量实例,让学生在测量的基础上,把三角形按角分类,并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这样分,分在一组的三角形具有哪些共同特征,最后教师给出三个概念。呈现三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在比较中,使概括更加精细化,进一步明确这些概念的本质特征。
(二)揭示概念间的联系,加深概念的理解
新知识的理解依赖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在概念教学中,寻求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是理解新概念的重要基础。例如在“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学习中,平行四边形是在学习了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可以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是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上位知识,把握学生知识背景,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可以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探究方法,建立表象,从而请学生通过猜想、操作、验证等方法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然后请学生通过比较、观察、动手操作等方法探索这三种图形之间的关系,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把分散的图形串联起来,动态联系构建认知结构,经历一个部分到整体的过程,进一步丰富概念的外延,明确概念的本质。
(三)利用图式建立结构,促进概念的内化
图式是指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和概括的东西,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方式。我们在帮助学生学习概念时,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把相关的概念分类、整理、归纳并用图式表示出来,建立概念结构,促进概念内化。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分类时,可以借助韦恩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各种三角形的本质特征。又如,在复习了平面图形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概括、分类等方法,逐步画出小学阶段平面图形结构图,从而更进一步地理解各类概念本质和明确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设计策略 篇5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设计策略
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的基础,准确理解物理概念是进一步学好物理规律的前提。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总结,物理概念的建立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大量物理现象的归纳总结。因此物理概念本身科学知识,很多概念都有严格的定义。例如功的概念,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对这个物体做了功,它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工作”、“功劳”完全不同。所以我们不能用日常观念来代替科学概念。
物理概念教学力求贴近学生生活 “ 学以致用 ”,使学生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际,并了解科学技术于社会的关系。这是概念教学中的一个基本要求。比如在学习了密度之后,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问:一个玻璃杯从桌子上摔下了,玻璃杯碎了,那么,这些玻璃碎片的密度是否发生变化呢?通过学生的分析,让他们悟出密度没有变化的道理,从而加深了对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的理解,也进行了分析方法的初步训练。又如初中阶段在讲述 “ 沸腾 ” 这个概念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让学生从开始加热一直到水沸腾后,观察水沸腾前及沸腾后温度的变化、气泡的数量及大小变化、汽化的剧烈程度等,从而得出 “ 沸腾 ” 这个概念。物理概念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有很多日常观念和物理概念是不相同的。怎样让学生从自己有限的生活体验中理解这些抽象的物理概念,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和目标。
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设计 篇6
摘要:数学概念是数学教材结构的最基本的因素,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数学中的各种概念,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各种法则、公式、定理,也就不能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抓好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一个现象:当解决数学某一问题遇到困难时,如果追根求源,就会发现,往往是由于他们在某一个或某一些概念处产生问题,而导致思维受阻。许多事实例证了正确地理解 数学概念是牢固掌握数学知识,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基于此,我们就要对数学概念的本质进行分析,并且希望找到合理的概念教学的模式,以使教师的教课与学生的数学学习轻松而有成效。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数学概念 教学
通过参与这学期的国培培训计划,对初中数学概念课堂教学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数学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或结构关系的特征概括,是对一类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初中数学中有大量的概念,它们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导出数学定理和数学法则的逻辑基础。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生活经验和智力发展等方面的限制,要接受教材中的所有概念是不容易的.况且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去分析事物的本质特征,只是照本宣科地提出概念的正确定义,缺乏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比喻,对某些概念讲解不够透彻,使得一些学生对概念常常是一知半解、模糊不清,也就无法对概念正确地理解、记忆和应用.下面就如何做好数学概念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概念的引入
探究数学概念产生的实际背景(其实质就是概念的引入),是进行数学概念教学的第一步,这一步走的如何,对学生学好数学概念有重要的作用。概念的引入是概念课教学的起始步骤,是形成概念的基础。传统教学中在教学方式上是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学习,这显然不利于新课程背景下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课程标准中提出“ 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通过概念引入过程的教学,应该使学生明确:“概念在生活中的实际背景是什么?”“为什么引入这一概念”以及“将如何建立这一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活动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提取有关知识,为建立概念的复杂智力活动做好心理准备。在引入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理解数学概念的各种情境,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逐渐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通过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单纯地依赖于教师的讲授,教师努力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协作者、促进者和组织者。1.运用具体实物或模型,形象地讲述新概念
概念属于理性认识,它的形成依赖于感性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感性认识.教学过程中,各种形式的直观教学是提供丰富、正确的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所以在讲述新概念时,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有关具体实物入手,比较容易揭示概念的本质和特征.例如,在讲解“梯形”的概念时,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梯形的典型实例(如梯子、堤坝的横截面等),再画出梯形的标准图形,让学生获得梯形的感性知识.这种形象的讲述符合认识规律,学生容易理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也比较深刻.联系概念的现实原理引入新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有关实物、模型、图示等,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概念,理解概念的实际内容,搞清楚这些概念是从什么问题上提出来的。例如:在平面几何平行线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观察单线练习本中的一组平行线,分析这组线的位置特点,再利用相交线作对比,然后概括出平行线的定义;在圆的概念的教学时,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栓一支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图形是什么?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所画出来的图形,归纳总结出圆的定义。
2.从具体到抽象引入新概念。数学概念有具体性和抽象性双重特性。在教学中就可以从它具体性的一面入手,使学生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例如:在讲线线垂直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观察教室或生活中的各种实例,再模拟出线线垂直的模型,抽象出其本质特征,概括出线线垂直的定义,并画出直观图,即沿着实例、模型、图形直至想像的顺序抽象成正确的概念,再比如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可以借助一些简单的实例,让学生列方程,然后观察这些具体方程的共同点,从具体到抽象归纳概括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3.用类比的方法引入概念。类比不仅是一种重要形式,而且是引入新概念的重要方法。例如:可以通过同类项的定义类比地归纳出同类二次根式的定义,通过类比分数得到分式的概念,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次函数等概念。作这样的类比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区别概念,在对比之下,既掌握了概念,又可以减少概念的混淆。
事先让每位学生准备一张三角形纸片和剪刀,课上让学生思考,只剪一刀,将剪成的两张纸片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很乐于参与这种动手操作的活动,根据生活经验也不难完成活动(如图),但当教师提出“说说你的裁剪方法”时,学生只能用生活语言,如“沿三角形的中间剪的”,说不出准确的数学语言。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裁剪线的端点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有实物模型加上学生动手剪拼,可以得到 D、E 均为各边的中点。那么,它能叫中线吗?如果不能,我们可以给它起个什么名字?让学生尝试命名,根据它位置的特殊性,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可以得到中位线的概念。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为后续探究中位线的性质埋下了伏笔,可谓一举多得。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概念的引入方式没有统一的模式,总的原则是通过教师创设典型、丰富的具体实例(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引导学生展开分析、比较、综合等活动,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共同本质特征,得到概念的本质属性。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考,引入的形式应该多种多样,可以是问题导入、游戏导入、史话导入等等。
概念的引入方法很多,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概念自身的特点,还要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及生活经验,本着有利于突显概念本质的原则。
二、理解新概念 1.对概念的剖析及辨析
刚刚对新概念的学习之后,要想理解概念,首先应该是对概念的剖析及辨析,概念生成之后,应用概念解决问题之前,往往要进行概念剖析,即用实例(包括正例与反例)引导学生分析关键词的含义,包括对概念特性的考察,可以达到明确概念、再次认识概念本质的目的,在剖析概念时通常要对概念的多种表示语言进行转化,数学语言主要是文字叙述、符号表示、图形表示,要会三者的翻译,同时更重要的是强调符号感。还可以从中体会概念中所呈现的转化问题的方法,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2.利用概念中的关键字、词,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数学概念中的某些字、词的含义,为我们提供了记忆概念本质属性的直观材料,强调概念中具有这种特征的字和词,能有效地理解和记忆概念的本质特征.例如,“一元二次方程”这个概念本身具有“一元”、“二次”、“方程”3个关键词,抓住这3个特征,学生自然也就掌握了这个概念.又如三角形的内切圆、外接圆中的“内”、“外”分别指出了圆在三角形内部、外部;“切”、“接”分别指出了圆与三角形的3条边相切,圆与三角形的3个顶点相接.教学中着重强调这些字词,使学生一看到这一概念,就会联想到这一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3.通过比较,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概念
如果说变式是从材料方面促进学生的理解,比较则是从方法方面促进学生的理解.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通过比较可以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使其本质特征更清晰.例如,在讲解梯形的概念时,可要求学生比较梯形与平行四边形两种图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通过比较和总结不难得出,两种图形的相同点是:它们都是四边形,都至少有一组对边平行;不同点是: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都平行,而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通过比较这两个概念的异同点,学生很容易抓住它们的本质属性,促进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它是一个组合图形,是由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组合而成的,所以它基本上没什么性质,而是通过图形分解,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来解决问题的。其次教师要将这一点传递给学生,学生如果明确了,那么也就能自觉地添加辅助线解决问题了。如果进一步能够弄清四边形与三角形如何拼成梯形,那么,对于如何添加辅助线将梯形转化为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以及三角形就不是特别困难了。
4.在应用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的基础;反之,也只有通过解题,学生才能加深对概念的认识,才能更完整、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课本中直接运用概念解题的例子很多,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同时,对学生在理解方面易出错误的概念,要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通过练习、讲评,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深刻、更透彻.
三、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的几点注意事项:
1.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教学中,要把“认识数学对象的基本套路”作为核心目标之一;
2.数学概念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其认识过程的曲折性,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一个螺旋上升,在已有认知基础上再概括的过程;
3.人类认识数学概念具有渐进性,因此学习像函数这样的核心概念时,需要区分不同年龄阶段的 概括层次(如变量说、关系说、对应说等),这也是“教学要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 的原因所在;
4.为了更利于学生开展概括活动,教师要重视让学生能够自己举例,“一个好例子胜过一千条说教”; 5.“细节决定成败”,必须安排概念的辨析、概念间联系的分析等过程,即要对概念的内涵进行“深加工”,对概念要素作具体界定,让学生通过对概念的正例、反例作判断,更准确的把握概念的细节; 6.在概念的系统中学习概念,即要通过概念的应用,形成用概念做判断的“操作步骤”,同时建立相关概念的联系,这是一次新的概括过程。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篇7
一、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现状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现状:很多教师不重视概念教学;部分教师重视但却不会教;有些教师分不清概念教学的主次关系;更有甚者, 他们有对概念教学要求不当等不良倾向。
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 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载体。但有的教师不重视概念教学, 错误认为概念教学浪费时间, 不如做几道题目实在。他们对概念的教学往往是蜻蜓点水, 一带而过, 而将课堂大部分时间花在定理、法则的推导与应用上, 不知道这完全是本末倒置、事倍功半的做法。
有的教师对概念教学只着重于揭示概念的描述 (定义) , 没有揭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不交代“三位一体”, 这种不会教, 既缺乏对数学概念知识本身的科学了解, 又缺乏对概念教学应有的技能;部分教师对概念教学分不清主次, 没有抓住概念中的核心关键词;更有教师错误认为概念教学就是让学生多读、多写, 这样记住概念即可。
二、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策略
1.重视数学概念的认识过程
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注重概念的呈现过程, 直接将概念传授给学生, 让他们在似懂非懂的基础上死记硬背, 机械记忆, 这样他们不会对数学知识有根本的认识, 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也会受限。因此, 教师要注重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 让学生充分体验概念是如何建立的, 这样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例如, 对于代数式的概念教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学生不易理解, 如果仅让学生记住代数式的形式特征, 这样就不利于学习以下的“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所以, 我们需要通过下面的操作活动, 理解具体的代数式。
问题一:让学生用火柴棒按下面的方式搭正方形, 并请填写好下表。
问题二:有一些矩形, 长是宽的3倍, 请填写下表。
通过以上具体的两个实际问题, 让学生体会“代数式”的形成过程, 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中逐步过渡到建立“代数式”。最后教师给出“代数式”的准确定义,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在对概念理解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建立理性认识
对重要的概念进行必要的识记是学习概念的基础, 同时需要在识记基础上准确理解, 逐步建立对概念的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 对一些概念容易混淆不清, 产生错误, 教师应有意识地把容易混淆的概念放在一起, 通过分析比较, 找出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如在学习线段、直线、射线的概念时, 教师可以将之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分别从端点的个数和长度两个方面来区分。再如, 学习中心对称与轴对称时, 可以引导学生在操作活动中, 感受到轴对称是在空间中折叠的过程, 中心对称是在平面中旋转的过程, 教学时应让学生比较区别, 加深对不同概念的理解。
3.重视对概念的巩固, 培养学生应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通过已学概念来学习新的概念
数学概念的学习有时候不是独立的, 而是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的,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 将概念教学串联起来, 不仅巩固已学概念, 对新概念的学习也可奠定基础。例如, 学习关于对一次函数的定义时, 可以首先让学生复习已经学习过的函数的定义, 弄懂函数概念中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理解“变化而变化, 确定而确定”的含义, 以此为基础学习一次函数就水到渠成了。
(2) 利用课堂小结及时加深学生对概念的巩固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善于总结, 以概念为线索, 把关联概念、派生概念串连成线, 将课堂的数学知识复习寓于概念复习过程中。这样既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 重视对概念的应用训练
以数学概念为基础, 可以通过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得到很多定理、法则等, 这些都是学习数学的基础。所以对概念的应用能力训练应该是课堂训练的重点, 更应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它包括形象应用、抽象应用和综合应用, 其中概念的形象应用包括“正、逆”两个方面。
例如, 学习合并同类项的概念时, 可以配备如下一组练习, 加强对合并同类项概念的理解。
1已知xmy2与-3x3yn是同类项, 则m=____, n=_____
2下列合并同类项结果是否正确?并指出错误的地方。
3合并同类项。
4思考:有这样一道题:“当a=13.58, b=9.07时, 求多项式7a3-6a3b+3a2b+3a3+6a3b-3a2b-10a3的值。”有同学指出:题目中a=13.58, b=9.07是多余的。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这样从基本题到能力题的设计, 逐步提升学生对合并同类项概念的理解, 从直观形象到抽象理性的认识, 充分反映了同类项的本质属性。当然概念教学中, 针对不同的概念, 对学生的要求也应有所不同, 对于一些次要不影响学生学习和学生一时难以深刻理解但又必须引入的概念, 在教学中应对其定义作淡化 (或者说浅化) 的处理。
总之, 数学概念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 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 对于数学基本技能的形成与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概念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重视而且要讲究教学方法, 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 在对概念的理解基础上, 帮助学生建立理性认识;同时对于基本概念的理解要搞清内涵与外延, 弄清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记忆概念注意关键词语和分析概念。
参考文献
[1]梁惠标.新教材数学概念教学的几种做法[J].广东教育, 2004 (5) .
[2]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濮安山.中学数学教学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
浅探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8
一、充分利用“感性与材料”,抽象出数学概念模型
比较各学科的特点,很多人认为数学是比较“抽象化”的,抽象是数学学科的主要特点之一。 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感性材料作为基础,抽象出数学概念模型,帮助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平时应用感性材料的方式很多,通常给学生观察实物、模型,利用幻灯、多媒体等,包括实验研究等实践活动。
如在讲到八年级数学相似三角形时,我采用了如下的方法:
首先老师预设了以下几个问题,用谈话的形式提问学生:
1. 有支3厘米长的针,如果用2倍的放大镜来观察,放大后的线段等于多长?(6厘米)
2. 有个20°的角,如果用2倍的放大镜来观察,我们看到的角将是多少度?(两种回答:一种是20°,另一种是40°。教师不急于公布正确答案,接着问)
3. 有个90°的角,如果用2倍的放大镜观察,看到的角度又将是多少度?(这时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即刻就会明确第二题正确的答案应是20°)
接着出示一个三角形,问学生:如果用2倍的放大鏡来观察三角形,放大后的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的边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由此可使学生马上领悟到:经放大镜放大后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是各对应角相等、各对应边是成比例的。由生活经验可知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是“相像”的。
在上述谈话的基础上,引入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学生认识上就有了依据,能够认识到概念中的约定不是数学研究者的臆想和编造,是客观事物的抽象而已。通过引入学生熟悉的事例,可以使学生对概念的学习形成鲜明的观念,减少心理上的陌生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
二、合理利用“知识与经验”,寻找理解概念的捷径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平时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和数学知识发生联系,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获取并积累一些与数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经验。学习时,在大脑中留下的深刻记忆一旦被激活,就会对新知识的学习、新概念的理解带来积极影响。
如在“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设置以下问题情境: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你能说明车轮为什么要做成这种形状吗?如果改成其他形状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学生会回忆乘汽车、骑自行车时的情境,结合车轮图片看到每根钢丝都等于车轮半径,即车轮上每一个点到轴承的距离相等,就能理解车轮做成圆形,车子就不会颠簸,人坐在车上就感到平稳。 抽象出只要比较点到圆心的距离和半径的数量关系,就能判定点与直线的三种位置关系。
合理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知识和生活经验,使新概念与之建立联系,发生作用,它能给学习者带来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并且能够充分发挥教学的有效作用。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9
白延辉
一、课题的提出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帮助他们在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的体现。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载体。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必要条件。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概念的教学,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是学好定理、公式、法则和数学思想的基础,搞清概念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但多数教师往往不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只重视概念的运用,忽视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形成的重要阶段。强行地将新的数学概念灌输给学生,无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将严重影响学生形成真确的数学观,阻碍学生的能力发展。
二、课题的涵义
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我们的调查表明,有48%的同学认为初中数学较难是因为概念太多。有22%的学生认为数学概念记不住的原因是理解有困难,有40%的学生有时不会灵活运用概念解题。有93%的学生认为使用实物、教具、多媒体等教辅工具对理解数学概念有帮助。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研究”从四个环节进行概念教学的探索:情景引入,感悟概念;探究思考,形成概念;剖析理解,巩固概念;拓展创新,延伸概念。一改以往教师照本宣科地提出概念的定义,用探讨、情景模拟的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但主动获得数学概念,而且在概念获得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归纳推理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课题的基本目标
目标之一 :
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如何在现行教材版本和课程标准下实施数学概念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绩,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四步法”教概念是我们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研究总结的经验。
目标之二 :
通过课题的研究,加强教师自身的学习,使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加强组内的合作交流意识,使教师教学的实践水平和理论水平有较大提高,力争做科研型教师。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概念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只有每个环节做扎实了,才能最终实现课题的基本目标。
2、主体性原则
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就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自我表现欲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要让学生从“为了获得一个好的考试分数而学习”,端正到“因为数学有很大的用处而努力学习。”
3、对比性原则
在实施过程中采取实验班级和非实验班级对照的形式,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有价值的数据。
4.探索性原则
探索性原则,是教师在概念教学中要努力使教学活动富有探索性,为学生创设进行观察、探索、发现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联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取数学概念,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自觉进行探索新知的过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学习中体验探索的乐趣。
5.激励性原则
激励性原则,就是要帮助学生实现成功,让学生在学和做中能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愉悦,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以此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创造热情,使学生能不断地追求新知,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数学概念教学,教师要积极寻找学生的成功和进步,发现其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要采取宽容态度,不要过多指责;要容忍学生幼稚的或不成熟的想法,尊重并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创造机会使学生能经常体验成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创造潜能。
6、理论指导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通过两轮的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摸索“四步法”数学概念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把所讲授的数学概念同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的去理解和掌握概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一)前期准备阶段
2014年前期,我们数学教研组老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聘请了县教研员老师。确定了九年级16班、九年级14班、九年级1班为实验班。进行了课题研究的申请。
学习相关理论,积累了相关理论基础。了解他人在此课题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借鉴经验教训。2014年12月撰写了课题研究的计划。
(二)实施阶段(2015.1——2015.5)
2015年1月制定问卷调查表,了解学生在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调查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明确人员撰写分析报告,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有效开展课题研究做好前期准备。
3月份,课题研究组全体成员每人上了一堂有关概念教学研讨课。备课时须按新课程要求设计教案,在课堂教学中,授课者重点关注概念的引入是否符合学生的生活背景与认知水平;概念的形成是否有探究过程;然后组织了具体的评课,分析每个研究者在哪些环节还做得不够,还有待加强的地方。结果大家发现教学的流程缺乏完整性,对概念的巩固与应用重视不够,缺少相应的环节。
在4月份,白延辉老师在全校上了一堂《二次函数》为内容的课堂教学展示课。改进了概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5月份,全组成员在上课、听课的基础上,结合前段对学生调查分析,得到了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四步法”教学:第一步,情景引入,感悟概念。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直观的方法,使抽象的数学概念成为看得见、摸得着、想得来的东西,成为学生能亲身体验的东西;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又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第二步,探究思考,形成概念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教师引导下的体现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往往模拟数学家发现新的概念和命题的探究过程。第三步,剖析理解,巩固概念。心理学原理认为:概念一旦获得,如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第四步,拓展创新,延伸概念。只有通过解题,学生才能加深对概念的认识,才能更完整、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参与研究者根据各自的心得体会撰写了课题论文。
九年级白延辉老师所任教的班级在期末考试中成绩明显提高,人平分高出10多分。另外通过对本次模拟试卷的分析,其中纯概念题为2、8、9、10小题,共计16分,16班的得分率为98%。九年级其它老师所任教的班级在模拟考试中成绩也明显提高。从以上的分析可见,运用数学概念教学理念,能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5年5月,我们再进行了一次全组的教学研讨活动。就课题研究的课堂教学进一步疏通了研究的思路,进一步改进了课堂教学的方法。在这一轮中,白延辉老师所上的《分式的概念》一课,先让学生回顾分数的知识,再利用代数学的基本思想——用字母代替数,由学生用字母代替分数的分子分母以后,再与整式进行比较,与分数进行类比分析,得到分式的概念,进而由分数有意义与分数的值为零得到分式有意义及值为零的条件。整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步步由旧知得到新知,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学生也就灵活自如地理解并掌握了该知识点。
总结阶段(2015.5——2015.6)
1、根据实验前后学生的检测成绩,做好统计分析报告。
2、写出结题报告。
3、以论文、课堂观摩等形式进行经验总结。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年的研究中,我们认为我们取得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通过对课题的研究,我们课题组的全体教师在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概念教学的发展方向首先就是课堂教学上要以精彩的内容来吸引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精心备课,而且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强自身的再学习。
2、实验班的学生与非实验班的相比数学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意识增强了,在各级各类考试中均名列前茅。特别是实验班学生的人平分和及格率是全镇最高的。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不仅增强了组内同事之间的凝聚力,合作精神大大的增强了,而且师生间的关系融洽了。很多老师跟同学交上了朋友,他们之间不仅只讨论数学问题,生活上、思想上、学习上的问题也经常在一起交流。
4、构建了概念教学的基本模式。通过课题的研究我们摸索出了如何进行概念的引入、形成、巩固、发展等环节的教学,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参考。
七、经验与教训反思
通过一年多的研究,我们认为概念教学法是适应当今教育理念的。
1、对初中数学实施概念教学有以下优点:
(1)、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
(2)、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概念教学首先就是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教师不仅精心备课,而且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学生,发现问题,加强自身的再学习。
2、在对课题的研究中我们感觉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还有以下问题(1)、在教学中,教师怎样诱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针对不同的数学概念,有选择性的、创造性的运用概念“四步法”教学。
初中数学概念五步教学法 篇10
大理州洱源县振戎民族中学 杨清文
摘 要
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关键和基础。针对目前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自己多年的数学教学体会,将数学概念教学归纳为五步:即举例、归纳、下定义、诊断、灵活运用。五步教学法充分提示了数学概念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摆正了学生、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是建构数学体系的基础,是数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科学性和严密性构成了数学科学的大厦。《九义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中指出:“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
数学概念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是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的前提。学生只有概念清晰,理解正确,思维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论证才不会导致失误。
数学概念在不同层次的测试中历来被作为不可缺少的考察内容。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课堂
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形势要求下,对于数学教学工作者来说,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是教师在教学上的首要任务。
目前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一是觉得概念枯燥,说来说去就是一句话,蜻蜓点水,在概念教学中出现教学时间严重不足的现象;二是对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认识不足,认为学生理所应当能理解,对教学中出现的难点分解办法少,致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一知半解,严重影响数学知识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成了数学教学中的隐患。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考虑到此年龄段学生的认识特点,笔者结合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将数学概念教学总结为五个环节,简称五步教学法。
一、是3x元和2x元。
(2)若 适当补充,以说明所有常数都是同类项的规定。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二次叫一元二次方程。由此将学生在实例中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具体的实例抽象为数学概念,但应认识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仅只停留在表面,缺乏全面性,因此有必要进行下一步。
四、121x此,还意外地发现,同类项有一个条件隐含于“项”中,那就是:同类项是针对单项式而言;一元二次方程中也有一个隐含条件:一元二次方程的两边都是整式,它属于整式方程。
五、知识在概念的积累中丰富,能力在概念的实践中融会拓展。只有在应用中概念才体现价值,也只有在应用中对概念的理解才能更全面,更深刻。
五步教学法充分提示了数学概念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摆正了学生、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篇11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目标
教师使用“问题串—概念图”的教学方法,首先就要让学生明白这一课他们需要学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教师直接给学生灌输概念知识,学生就不能自主的思考这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无法自主的列出需要学习的问题串。为了达到“问题串—概念图”的教学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的思考学习目标以及接下来的问题串。
创设情境的策略是一种能让学生自主思考的好方法,教师如果能够创设出一个吸引学生思考的数学情境,学生就能够在该情境中探索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的知识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把玩平行四边形的积木、四角尺、多用衣架等当做教学道具,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些名为平行四边形的物品。学生通过用眼睛观察、用手去触摸、用尺去量,他们对平形四边形的物体产生强烈的兴趣,他们愿意探索这些数学知识,他们也了解到这一课的学习目标为研究教师带来的物品。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有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这些物品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点?我怎么知道我身边的哪些物体是平行四边形,哪些不是?学生一系列的问题串,就是接下来他们要自行探索并解决的目标。
二、培养能力,让学生自己绘制数学的概念图
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弱,这决定初中学生即使了解了自己的学习目标以后,也可能会漫无目标的学习,如果教师放任学生漫无目的的学习,会使初中数学教学效率降低。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教师要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一套科学的思维方法,让学生找到探索的重点。应用科学的方法学习是学生绘出概念图的关键。
比如在这一课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过去,我们学习知识的时候,是用哪些步骤学习的?在这节课里,我们可不可以应用以前的学习方法自己学习呢?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回忆到要了解一个数学对象,就要知道它的定义、性质、判定方法。接下来,学生继续回忆教师引导他们学习的方法,寻找事物的规律。学生通过继续探索会发现,平形四边形有四个顶点、四条边、每个边首尾相连。它们的对角相等、对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这种图形似乎非常不稳定。学生慢慢探索出自己设定问题的答案,就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学生学完所有关于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前面学过的知识,学生通过回忆,绘制出以下的概念图。
平行四边行的概念图
从这个环节中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教师引导学生把“问题链”变成“概念图”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把思考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学生只有具有抽象的、逻辑的、宏观的思维能力,他们才能绘制出概念图。
三、引导深入思考,让学生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当学生能够绘制出“概念图”时,即意味着学生已经抽象的理解了平行四边形这一课应当要掌握的知识。可是,学生在学习时,有可能某个学习结构有缺陷,导致学生只能从理论上掌握概念图中的知识,却可能在实际的学习中不能把知识点串联起来,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图中的知识。
教师可以布置几道习题让学生思考,其中两道习题为:
(1)□ABCD中,已知∠B=40°,求其余三个角的度数;
(2)□ABCD中,AC=BC,∠D=70°,BE⊥AC于点E,求∠ABE的大小.
这是两道不同层次的习题。学生只要从理论上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就能很快的做出第一道习题。第二道习题则为综合应用题,学生要解出这道题,不仅要理解这一课学到的知识,还要能理解其它课学过的相关知识,只有建立知识点与知识点的联系,学生才能解出这道习题。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的思考,让学生注意到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否存在缺陷,学生才能够进一步的思考自己是不是真的达成自己当初的学习目标。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策略】推荐阅读: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建议06-14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谈论文10-01
初中数学的教学策略05-17
初中数学函数教学策略11-04
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策略05-26
《初中数学教学策略》读书笔记05-19
初中数学几何教学的策略分析08-23
初中数学概念讲解07-19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