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的策略(通用9篇)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1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是当今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从广义而言,凡是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实现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其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套策略和技术。在新课改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广大教师认真研究教学的策略,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改革课堂教学评价的办法,激起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力求使数学教学达到生动、互动、主动、共识、共享、共进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做到这几点?下面,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本人的一些粗浅见解: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
(一)培养师生良好情感是有效教学的突破口。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就是要以师爱去激励每个学生进步。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无效学习学生较多,作为数学教师,千万不能因为学生学习不好或表现不好而放弃对他们的培养与转化。或许老师的冷眼相看,是把他们推向更为错误方向的助力。对初中数学无效学习学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必须正确认识他们,关心他们,以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以诚心赢得他们的信任,以耐心期待他们转化,让他们健康成长。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对数学无效学习学生加以特别的照顾,如回答问题、上黑板前板演,只要他们有人举手,就给他们机会,让他们感到在老师心目中有与优生一样的地位。课堂上,为了给他们更多表现的机会,要经常向他们提一些简单又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对能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如果回答不正确就及时给予启发引导。
(二)关注学生的发展是推动学生有效学习的助推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俯下身子从学生的角度去关注理解他们的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由于数学教学过程,也是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这就必须深入地去研读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发展的每一个寻常时刻,分析他们这些行为产生地本质特征和内在诱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需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才能真正的支持、提升生成活动这种富有生命力的活动,使学生们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建构者,成为推动学生有效学习的助推器。
当然教师预设与学生学习活动更应相互交融、有效渗透。学生自发生成的活动与教师的预设活动是不可分割的,两者是相互交融、有效渗透的。学生学习的主题经过教师的支持、提升,可以以教师预设的活动形式开展,而在教师精心预设的活动中,学生受到材料形式等因素的影响,又会时时拓展生成属于他们新的主题。因此,教师预设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相互递进,周而复始的。而我们教师的作用更多地是聆听、筛选、建构、支持和拓展,始终把学生摆在教育教学的中心地位,从而推动学生有效学习。
同时应从学生出发,树立整合的教育观,努力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共同教育的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打破学科界限,更多的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和认知需求,加深本班教师之间的配合与衔接,从而实现课程内容、形式的有机整合。我经常和其他任课教师交换意见,对班级中的每个同学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在教学活动的预设方面,互通相关信息,共同商定、调整阶段训练目标,在内容的安排上进行有效地衔接和统一,这样,对学生的知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教育,沿着预设目标迈进,搭建各科任教师协同育人的氛围
二.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入是有效教学的关键环节
设置学生熟悉的、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生动有趣的知识内容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因此,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课程资源,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中位数与众数”的新课导入:
在讲授“中位数与众数”一课时,设置了以下问题情境作为新课导入。小明是我校初中毕业的学生,由于毕业后没有考上高中,于是南下到广东某市打工。当他路过一家公司门前时看到了一则招工广告:由于业务扩展,我公司急需向社会招聘员工一名,我公司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2000元,有意者请速来面谈。看完这则广告后,小明非常动心。于是他找到该公司经理,经过简短面谈后与该公司签订了为期一年的劳动合同。可一个月后,小明仅领到500元的工资。小明感到很吃惊,随后他又了解周围员工的工资情况,竟没有一个人工资达到2000元的。他非常愤怒,找到公司经理说:“你骗了我,我要到法院告你们。”公司经理说我们公司月平均工资是2000元
请问:小明能打赢这场官司吗?故事刚一讲完,全班同学便议论纷纷,有的说:“小明肯定赢。”有的说:“不一定。”……
笔者问:“为什么呢?”之后留出5分钟时间让全班同学分组讨论。5分钟后,各组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小明输定了!因为通过计算,该公司员工月平均工资正好是2000元。最后,笔者让他们认真分析一下小明被“蒙骗”的原因。
有人说:“小明考虑问题不周到,被高工资冲昏了头脑。”
有人说:“小明缺少社会经验,贸然行事。”……
经过一翻讨论后,笔者向他们揭示了小明“受骗”的本质原因:算术平均数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进而向他们讲解算术平均数的优点和缺点。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于是我开始引入新课,本节课课堂效果很好,很成功。
三.学生的积极参与是促进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发展。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创设学生参与探究的时空,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推导的结论要让学生自己去推导。教师只是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比如在进行“概率的意义”教学时,我提出问题:随机抛掷一枚硬币,尽管事先不能确定“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但同学们很容易猜到这两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一样的,各占一半。那么,大家的这种直觉是否正确呢?(教师布置试验任务,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1)明确规则
把全班分成10组,每组中有1名学生投掷硬币,1名学生作记录,其他学生观察试验是否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
(2)明确任务
每组掷硬币50次,认真统计“正面朝上”的频数,并计算“正面朝上”的频率,整理试验的数据,做好记录。
(3)各组汇报试验的结果。
各组将测得的数据一一作汇报,教师将各组数据记录在黑板上,全班学生对数据进行累计,填好书上的表格。
(4)总结交流
由于试验次数较少,有可能获得“正面朝上”的频率与猜想有出入,教师应启发学生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每次随机试验的频率具有不确定性,同时发现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也具有规律性。
像这种改变“在听中学”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做中学”“尝试中学”“体验中学”的机会,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培养能力的主阵地,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四.适度评价是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催化剂
新课标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评价具有激励性,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动机并形成成就感,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催化剂。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听起来似乎有点绝对,但也不无道理。要真正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善于发现和及时作出评价。同时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也要防止评价的极端倾向。数学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不管是对的或错的、全面的或片面的,教师都发出表扬命令:掌声鼓励。一节课上,表扬的掌声不断,我们应反思一下:无度的表扬激励有价值和意义吗?笔者认为,评价应该是在客观公正的原则上以鼓励为主。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滥用表扬评价,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作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给予鼓励的同时,再指出不足,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不断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
总之,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的教学应是:有效的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有效的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有效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有效的亲身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效的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学生有效的获得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研究,去寻找最有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2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
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够更好地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 有助于他们在充满期待、信任中, 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首先, 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要求教师和学生相互尊重。特别是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学生得到了这种尊重, 内心就会有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 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 主动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在课堂教学中, 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权利和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 哪怕是不完善的, 甚至是错误的想法都不能置之不理或一棍子打死, 教师要学会倾听, 学会等待。
其次, 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要尽可能地加大学生的自由度。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不迷信书本, 展开争论, 各抒己见, 争论到热烈时, 允许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而不必举手等待老师的批准。如在研究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相遇问题时, 有两位同学擅自用两只文具盒当成汽车, 在课堂上做起了相向行驶的实验, 但由于用力过大, 两辆“汽车”发生了“交通事故”———“撞车”, 引起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这时我没有单纯地去批评他们, 而是让这两位同学带着“汽车”到讲台上来演示什么是相遇问题。这样处理不仅使学生的认识到自己违反了课堂纪律, 而且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设立多层次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证
教学目标是实施教学活动的方向, 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统领着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面对不同的学生,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等方面的需求, 既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教学目标, 同时又要在这三个方面的目标设计中体现出层次性和差异性, 大致可分为三层: 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
如勾股定理第一课时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其中基础性目标为: 掌握勾股定理, 了解其证明思路;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 求出第三边长。发展性目标为: 利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证明。提高性目标为: 能利用多种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并能灵活运用勾股定理。这样的目标设计对不同的学生有了明确的导向, 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目标, 为教学过程的实践和操作起到了导航作用。
三、创新数学课堂的教学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钟启泉教授说: “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 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要善于创新,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首先, 教学方法的创新。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 以讲代学, 以授代做, 教师以精辟的分析、独到的见解、巧妙的解法取代了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教学中, 如能抓住学生好奇性强的特点,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必将激起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 教学内容的创新。要立足于现有教学内容, 进行开发和挖掘, 完善充实到教学中去, 赋予传统教学内容以新的活力。如教“浓度配比应用题”后, 把课本一道练习题改为如下题: “把含盐15%的20千克的盐水改制成20%的盐水, 怎么办?”这样一个灵活性较强的问题, 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提高浓度的途径有: 使盐水中的水变少———蒸发; 使盐水中的盐变多———加盐, 或加入浓度更高的盐水。从而使问题的思路明朗化, 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展开, 最终得出三种不同的答案, 这种教学内容往往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
再次, 教学形式的创新。选择一些合适的内容, 进行“角色转换”。让学生充当“小老师”, 由学生来讲解, 在这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多元对话, 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发展了能力。
四、实施分层的教学策略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途径
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能力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对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内容、作业布置等方面进行分层教学, 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首先, 分层设计教学内容。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达到各自的目标, 让每一位同学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 这要求教师面对全体学生,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使成绩落后的同学“吃得下”, 又能使成绩好的学生“吃得饱”。
其次, 分层设计作业。教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同样的作业, 势必会造成“优生做完无事做, 后进生忙着抄作业”的不良现象。在设计作业时考虑到学生的差异, 我通常布置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类, 对于基础特别落后的学生还可以在作业数量上减少。作业的布置实行分层次动态管理, 根据学生今后的学习变化再及时调整。
五、改进学生评价机制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催化剂
新课标要求,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不同需求”。从素质教学的终极目标看, 评价学生重点应该是评价学生的全面素质, 注重学生的发展。
首先, 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不能以同一标准来衡量学生, 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创设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 并不失时机地给予肯定、鼓励。对于一些成绩差的同学, 教师可以推迟作出评价。如果学生自己对某次测验的答卷不满意,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申请, 并允许他们重新解答。当学生通过努力, 改正原答卷的错误后, 教师可以就学生的第二次答卷给出评价, 给出鼓励性的评语。这种“推迟判断”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 突出反映了学生的纵向发展。当然评价应该是在客观公正的原则上以鼓励为主。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 不能滥用表扬评价, 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 对那些有错误但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 在给予鼓励的同时, 再指出不足, 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
其次, 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对学生的评价要改变单纯地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 还要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和变化。同时对学生的评价要改变单纯由老师对学生评价, 还应包括学生对学生、家长对学生、学生的自我评价。
总之, 我们在追求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时, 不应只见“效益”不见人, 过分的追求成绩不是“有效”教学, 而是直指眼前的“短效”, 因此教学中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为根本, 教师要为此搭建平台, 做好铺垫, 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把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多思考, 多探索, 使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让“有效”之效成为一种长效。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应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设立多层次教学目标, 创新数学课堂的教学, 实施分层的教学策略, 改进学生评价机制,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并让“有效”之效成为一种长效。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3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策略“低负、高效”是素质教育的一项系统工程,它追求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全员发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进行有效、高效、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
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够更好地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有助于他们在充满期待、信任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首先,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要求教师和学生相互尊重。特别是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学生得到了这种尊重,内心就会有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主动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权利和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哪怕是不完善的,甚至是错误的想法都不能置之不理或一棍子打死,教师要学会倾听,学会等待。
其次,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要尽可能地加大学生的自由度。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迷信书本,展开争论,各抒己见,争论到热烈时,允许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而不必举手等待老师的批准。如在研究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相遇问题时,有两位同学擅自用两只文具盒当成汽车,在课堂上做起了相向行驶的实验,但由于用力过大,两辆“汽车”发生了“交通事故”——“撞车”,引起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这时我没有单纯地去批评他们,而是让这两位同学带着“汽车”到讲台上来演示什么是相遇问题。这样处理不仅使学生的认识到自己违反了课堂纪律,而且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设立多层次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证
教学目标是实施教学活动的方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统领着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等方面的需求,既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教学目标,同时又要在这三个方面的目标设计中体现出层次性和差异性,大致可分为三层: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
如勾股定理第一课时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其中基础性目标为:掌握勾股定理,了解其证明思路;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求出第三边长。发展性目标为:利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证明。提高性目标为:能利用多种方法证明勾股定理,并能灵活运用勾股定理。这样的目标设计对不同的学生有了明确的导向,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目标,为教学过程的实践和操作起到了导航作用。
三、创新数学课堂的教学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钟启泉教授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新,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首先,教学方法的创新。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以讲代学,以授代做,教师以精辟的分析、独到的见解、巧妙的解法取代了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教学中,如能抓住学生好奇性强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必将激起学生的积极性。这里是一个图片
其次,教学内容的创新。要立足于现有教学内容,进行开发和挖掘,完善充实到教学中去,赋予传统教学内容以新的活力。如教“浓度配比应用题”后,把课本一道练习题改为如下题:“把含盐15%的20千克的盐水改制成20%的盐水,怎么办?”这样一个灵活性较强的问题,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提高浓度的途径有:使盐水中的水变少——蒸发;使盐水中的盐变多——加盐,或加入浓度更高的盐水。从而使问题的思路明朗化,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展开,最终得出三种不同的答案,这种教学内容往往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
再次,教学形式的创新。选择一些合适的内容,进行“角色转换”。让学生充当“小老师”,由学生来讲解,在这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多元对话,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了能力。
四、实施分层的教学策略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途径
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能力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内容、作业布置等方面进行分层教学,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首先,分层设计教学内容。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达到各自的目标,让每一位同学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这要求教师面对全体学生,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成绩落后的同学“吃得下”,又能使成绩好的学生“吃得饱”。
其次,分层设计作业。教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同样的作业,势必会造成“优生做完无事做,后进生忙着抄作业”的不良现象。在设计作业时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我通常布置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类,对于基础特别落后的学生还可以在作业数量上减少。作业的布置实行分层次动态管理,根据学生今后的学习变化再及时调整。
五、改进学生评价机制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催化剂
新课标要求,“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不同需求”。从素质教学的终极目标看,评价学生重点应该是评价学生的全面素质,注重学生的发展。
首先,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不能以同一標准来衡量学生,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创设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并不失时机地给予肯定、鼓励。对于一些成绩差的同学,教师可以推迟作出评价。如果学生自己对某次测验的答卷不满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申请,并允许他们重新解答。当学生通过努力,改正原答卷的错误后,教师可以就学生的第二次答卷给出评价,给出鼓励性的评语。这种“推迟判断”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反映了学生的纵向发展。当然评价应该是在客观公正的原则上以鼓励为主。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滥用表扬评价,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对那些有错误但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给予鼓励的同时,再指出不足,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不断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
其次,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对学生的评价要改变单纯地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还要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和变化。同时对学生的评价要改变单纯由老师对学生评价,还应包括学生对学生、家长对学生、学生的自我评价。
总之,我们在追求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时,不应只见“效益”不见人,过分的追求成绩不是“有效”教学,而是直指眼前的“短效”,因此教学中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为根本,教师要为此搭建平台,做好铺垫,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考,多探索,使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让“有效”之效成为一种长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胡金平.“有效”的教育不一定是好教育.江苏教育,2012,(3).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4
《初中数学---在分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是我校承担的市教育科研课题,7月开始酝酿,12月立项,历时2年多的时间,课题组依据课题研究方案和课题实施方案,扎实开展各项研究活动,如期完成了研究任务,达到了课题研究的预期目的,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现将课题研究过程与成果报告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1、提出背景
在科技日益飞速发展的今天,初中学生的个体能力发展不均衡,存在差异,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存在差异,而教师们在课堂上仍普遍存在着忽视知识的发生,忽视教学目标、忽视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造成一部分学生已经完全掌握并且能举一反三,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完全不会。因此要想实现整体学习效果的提升,必须要准确的把握学生的现状,合理划分学生的层次,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实践能力级合作意识的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实现自我的最优化学习目的。
2.提出的意义
课题的提出、立题的背景是在实施新课程为总体目标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前提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随着初中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
二、研究现状综述 1.合作学习的历史溯源
二千多年前,我国就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思想:教育名著《学记》中也提出“相观而善谓之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诗经·卫风》中指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西方,杜威则把合作学习作为“从做中学”教学方法的组成部分;亚里士多德认为营造一种合作式的宽松的学校气氛,能激发人求知的本性,有利于人潜能的发挥。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一些教育专家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开展了本土化的教学研究,取得一定的成绩。例如孙伟的《什么是合作学习》;王凯的《论合作学习的局限性》。
2、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古已有之,如“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在国外也有一些代表性的学者,如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他主张“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同时使他们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他们自己的刻苦努力,应该都可以掌握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保持注意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选择一种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案并加以实施。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思想,关键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谐不可分割。
三、课题的理论基础:
(1)新课程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一轮课改的显著特征则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改变被动性的学习状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2)教育与人的发展理论: 1986年,叶澜先生根据人发展的特殊性,用动态的、系统的、辩证的思维方式,重新认识了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提出“二层次三因素论”。她认为,以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性质为依据,可以把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分为二个层次,三大类因素:第一层次是对个体发展的潜在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简称“可能性因素”,包括个体自身条件(先天与后天两方面。后天指每一阶段发展主体已达到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环境条件两大类因素;第二层次是对个体发展从潜在可能转化为现实产生影响的因素,简称“现实性因素”,指的是发展主体所进行的各种类型的活动。
因此,课题组认为,个体自身条件和环境条件千差万别,导致个体在生理、心理和文化素质的发展倾向和发展水平等方面表现出个别差异性。这为特长培养提供了可能性。课题组还认为,活动,尤其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积极地、有意识地、系统地开展特长教育将造就一大批具有特长的新型人才。
(3)学习型组织理论:它的本质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强调“终身学习”、强调“全员学习”、强调“全过程学习”、强调“团体学习”。在“建立共同愿景”后,通过团队学习,以及标杆学习,促进“团体学习”,不断增强组织活力。使个体成员成长 的速度加快,更能产生强大的团体智慧。它为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借鉴和支持。
(4)麦克利兰的激励需要理论和卢因的群体动力理论 在不同学生的知识世界里,学习是通过自身的内化、重组、操作和交流主动进行建构的过程。在麦克利兰的激励需要理论和卢因的群体动力理论的应用下,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生通过分组互助学习,能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这两种理论都把知识学习看成是一种个人内在的活动。
四、研究过程
整个研究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我们主要完成了四方面的工作:(1)召开课题组会议,确定研究的主要问题。(2)查阅文献,收集国内外有关资料。
(3)确定研究的整体框架,包括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原则和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4)确定课题组分工。
2、实验阶段
(1)我们选择了初中一年级、二年级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了一定的学生,进行了学习适应性、学习策略方面的测查,获得了学生学习策略、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基本资料于数据,从而为进一步的培养研究打下了基础。
(2)组织实验教师的理论学习。我们有计划的编写、搜集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下发给教师,组织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增加教师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还邀请有关专家开展专题讲座,解决教师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也组织教师参观其它研究学校,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的意识与能力。
(3)在培养阶段,以骨干教师带头,在各科挑选优秀课例,开展听课、说课、评课的研究活动,提升教师科学研究的实践能力。(4)组织学校开展对外、对内的科学研究交流。每学期结束时后,我们都开展以课题研究为核心的科研交流活动,评选优秀科研论文,增强科学研究的氛围。
3、总结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们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1)各个科组对开展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写出了科学研究的论文。(2)总结优秀课例,编写课例集。
(3)整理研究成果,总结经验,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以充实提高,并完成学校结题总结,向总课题组申请结题。
五、研究过程简述
第一阶段(2009年12月—1月):组织准备阶段
制定《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生问卷调查表》,并在学生中进行调查,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撰写出调查报告,针对报告中提出的问题组织研究成员进行讨论,形成研究方案,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明确研究人员。于1月15月日召开了课题开题论证会,之后又认真修改和完善了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 :组织实施阶段
2月—7月 一轮实验,同时做好中期汇报,并根据需要调整前期方案。
9月—7月 二轮实验,并对两轮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筛选有用经验。
第三阶段(3月—10月):课题结题阶段
收集整理资料并形成成果集;进行总结分析,撰写并修改结题报告;专家评审、结题。
六、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
注意从基础抓起,采用多种方法,坚持对学生进行发散型思维的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方法有:
1、一题多问,训练思维的多向性。一题多问是指通过一题练习从多渠道、多途径去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纵横联系、正反比较,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认识题目的全貌。
2、一图多问,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事物时,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仔细地观察,认识事物,理解知识,这样既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多题一解,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教师在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讲清原理或规律的内涵与外延,找出知识间的相互关系与区别。多题一解的意义在于可使学生能深入到问题的本质中去,吸收新信息,以展现更多的联想,进而引导学生能从问题的解法中概括推广出同类问题的解法,掌握解题规律,达到触类旁通,使思维纵向发展,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4、一题多解,训练思维的创造性.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好方法,它可以从一点出发运用所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进行放射性联想,追求各种各样的解题方法并找出其中的最佳方法。一题多解可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触类旁通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点拔学生思维的火花,训
练思维品质等方面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在解决任何一个问题时,不要找到一种解法就停止,要克服“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浮躁学风,引导他们试图找到更多的解题方法,使思维向多方向发展,养成“寻根刨底,精益求精”的良好学习品质。
(二)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必要的完善:对本课题中的核心概念如”分层教学”、“小组合作”、“策略”、“有效合作学习策略”等概念进一步进行了界定。
策略——是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我国心理学家张庆林等人认为:“策略就是一种抽象的、一般的方法。”布鲁纳则认为:“策略”是指师生为达到某种目的,在习得、保持和利用信息的过程中决策的方式。而我们而认为,本课题中的“策略”既不等同于较为抽象、笼统的导向性目标,也有别于具体而微的操作方法,它是对教学活动方式、方法和手段等具体行为的一种整体性的设想与运筹。
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能使数学学习较好的学生得到进一步发展,又能使学习吃力的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规
定的基本要求,从而使所有学生从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普遍提高。
小组合作—它是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三)、研究的主要成果
(1)从教学成效来看:通过对比堂清、周清测试结果,使用分层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要比使用传统教学法教学效果要好,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逐渐减少,优秀学生的数量开始增多。
传统的评价方法是全体学生都要向100分去努力。但我们必须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对于那些从未体验过成功的孩子来说,他们往往对学习缺乏自信心,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会对学习失去兴趣。我们通过研究学情对学生科学进行分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分层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分层训练,分层辅导,有效的落实了分层教学目标,巩固了分层教学的有效性.(2)从教师成长来看:由于学生个体间存在着差异,每个学生接受、理解、分析、运用能力的不同,仍会出现一些学生“吃不饱”,一些学生“吃不了”的情况,使课堂教学的不确定因素增加。这需要我们不断的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分层教学的实施,恰
好为教师的研究创新提供了一个平台,从而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如何引导某个知识点,如何分层设计学生的学习目标,如何分层安排教学内容,如何调动学习小组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从而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
(3)从学生发展来看:分层教学的实施,促使每个学生有事可干,有事可干好,避免了后进生无所事事,避免了优秀生“吃不饱”、“吃不了”的问题,从而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需要,并有效的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
七、注意事项
1、教师应依据内容,提供分层、合作的素材
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于分层教学,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小组学习,而且小组合作也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要开展。要精心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作为素材,给学生提供一个小组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体会分层、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教师教学素质的提高
凡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涉及的方面,都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合理的安排与考虑。因此分层教学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学案、教师教案的编写可能要化费的精力是普通的数倍。
这必然会给教师的能力带来了压力。所有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付出更多的努力来适应分层教学及小组合作学习的需要。
八、困感、问题、反思
课题研究时至今日,我们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仍然有不少的困惑和问题有待完善和继续研究,希望各位专家多给指导。困惑和问题归纳起来有:
1.分层与合作的有效问题:由于教材内容比较多,课堂时间就紧,如何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实效性,如何保证分层后的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完成内容等,都存在着很难操作的实际情况。
2.独立与依赖矛盾:在合作学习中部分优生能很快的独立完成任务,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却非常依赖优秀的学生,等着给他们辅导,等着老师讲解;另外优秀生有时不愿意倾听别人的发言,不在乎别的同学在说什么,特别瞧不起学习困难生,久而久之,就严重影响了小组成员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3.动力不足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如何让小组成员保持持续的合作学习动力是一直感到困惑的问题。
如果说,有效学习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那么,有效合作学习就是生命中的心脏。它的跳动,将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加精彩!虽然本课题研究已告一段落,然而需要研究问题却好似越来越多了。
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论文 篇5
一、初中数学的发展现状
(一)教学理念不合理
新课标改革之前,我国的教学理念主要是以老师为课堂活动教学的中心人物,过度重视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一直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学生以教学对象的身份存在,对学生的重视度远远比不上老师。新课改之后,学生地位发生了变化,课堂活动的主体逐渐由老师转变为学生,不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存在一些问题,致使数学教学无法陷入困境。
(二)教师能力不足,教学方式保守陈旧
初中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只注重追求教学情景化的表现,教学为进行合理的情景教学想尽一切办法,却将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与学习行为严重分离,没有掌握适度原则,片面利用情景塑造的方法进行数学教学。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还是不能适应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学任务无法按时完成,导致教学质量严重下降。教师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教师思想过于保守,不接受新鲜事物和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不能与当今发展的时代相接轨,导致我国教学与国际教育相互分离,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一)教学评价过于单一,应试的教学模式普遍出现新课改背景下由于缺乏完善的评价制度和教育机制,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都需要以考试的方式进行教育评价,一切行为都以考试为主要根据,学生无法进行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精神,其他方面的能力无法施展,学生上课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兴趣逐渐下降。我国一直都采取的是应试教育模式,学生通过考试才能取得更高的成绩,受到升学任务的压力,学生不得不学习,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只是以考试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
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兴趣往往是学生加深学习、老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部分,可以为初中数学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老师为提高学生兴趣可以在课上采取一系列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活动帮助学生学习。数学是一门比较复杂的科目,有时会给学生带来枯燥、无趣的感觉,这是就需要改变传统数学教学模式,迎合时代所需创新教学方法。在课上老师可以改变讲课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数学内容兴趣度,增加学生上课参与度,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带动学生主动接受数学内容,将以往单调乏味的数学课堂转化为幽默诙谐的数学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实现数学的有效学习。
(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度,着重阐述数学的重要性
数学本身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数学的难度远远要比其他学科高很多,加之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对数学教学一直都不重视,从而导致数学教学没有达到指定的要求。一方面,应当提高学生对数学认识扥广度和深度,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路径;另一方面,向学生积极灌输数学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让学生明白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转变学生对数学的传统观念,从而了解数学学习的真正意义有哪些,将学生学习数学的预想激发出来,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三)创设合理有序的教学情境
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老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创造一个特定的情境教学环境,学生处于这个环境之中,积极发挥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将难度较高的数学内容变得简单化,促使学生更加快速、充分地掌握老师所要传达的内容,学生可以在这个教学情境中自由发表个人意见,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度,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从而促进学生整体全面发展。
结语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篇6
一、传设情境,培养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人们探索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所以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主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特强,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刺激而激动、兴奋。因此,合理传设学习环境,可以引起儿童对学习的兴趣。
1、故事导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成功地导课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入渴望学习的训练状态,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学习课堂兴趣,关键是教师课要上得“有趣”,因此我们要把愉快的有效的东西跟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好奇,才有探索,也才有创造,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可设计引入一些于内容密切相关故事,笑话等等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分一分)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师:“今天我们班可真热闹!你们看,老师还把谁带来了”。课件出示蓝猫。蓝猫:“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朋友蓝猫,今天我想带你们一起去冒险岛寻宝,想去吗?”一看到熟悉的蓝猫要带自己去寻宝,学生的兴趣马上就被激发起来了。接着我又安排他们在与蓝猫出发的路上,碰到了啄木鸟大哥分饼引起大家的不满的情节,创设了这一问题:要怎么分才能两人一样多,才公平。你有什么办法?有学生回答:平均分,一人一半。师: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一半吗?学生被问住的同时,他的学习兴趣也因此被激发了,求知欲望也增强了。
2、创设操作性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我在教学认识分数(分一分)时,我安排了两个的操作情境。一是涂出教具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树叶、衣服、六边形纸片的二分之一。二是用圆、长方形、正方形纸片,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创造出其他的分数来。
儿童往往是在操作中进行思考的,学生提高操作亲身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和掌握了探索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增强实践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3、营造“竞争”情境,激趣乐学。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我经常在课堂中创设一个竞争的情境,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大多数学生,恰当地开展一些游戏竞赛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把新知识寓于游戏竞赛活动中,通过游戏竞赛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教学中做到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了北师大版第四册的混合运算后,我安排了这样的游戏环节:四人一组,每人出一张扑克牌,看谁先凑出24,谁算出来牌就归谁,最后谁的牌最多谁就获胜。这不仅让学生复习了表内乘除法和运算顺序,而且极大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让他们领略了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这一课时,学校忽然停电了,闹铃不响了,大家不知道下课了没有,于是我就说道:我们使9时25分上课的,一节课40分,现在使10时7分,你们算算看下课了没有?不仅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而且又在应用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这一方法。
例如在教学《旅游中的数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开展活动,学生马上进行了合理的分工,有的学生当导游,告诉大家离目的地还要多长时间,有的学生负责租房子,有的学生负责景点的门票,有的学生负责中午的午餐搭配。
采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时优生的才能得到了发挥,中等生得到了锻炼,学困生得到了帮助的提高,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而且口头表达能力、自学、思维、合作能力都有提高。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公平竞争,促进了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的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四、师生关系融洽,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主要靠语言,教师语言情感的流露,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影响特别大,学生们会随着你富有激情的语言进入到兴趣中去,随着你鼓励的语言投入到认知中去,随着你赞扬的语言沉浸到成功之中去,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除了要准确、清晰、精炼,更重要的是要亲切自然,富有童趣,富有情感,具有激励性。低年级学生心灵比较脆弱,教师过多地指责和过高的要求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降低其自信心,削弱他们的创造兴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个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好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所以我在教学中尽量采用“你真棒!”“再想想”“谁有更好的办法?”“你能当一名合格的邮递员吗?”等等富有激情的语言。
五、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有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例如在教学《分一分》一课时,我不是局限于让学生只会折1/2,而是给他圆、正方形等图片,让他们自己探究,自己创造,使他们对分数的印象深刻,在自我探索中掌握了分数的知识。
六、注重教与学的反思,保证数学教学更有成效。
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这就要求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的吻合状况、学生学生状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带有规律的东西。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浅谈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篇7
教育过程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 精心设计导入, 安排好教学的层次, 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 注意气氛反馈, 重视教具的使用等。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 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 在课堂教学中, 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 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 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 允许有不同的答案。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模式。避免学生的思想处于“等待解答”状态, 达到“发现-创新”的目的。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可将学生按成绩搭配分成4个大组, 每个大组分成前后两个小组, 共8个学习小组, 每组6-8人, 每个小组确定一名组长, 这样, 教师课堂提问可由组长组织, 便于学生讨论, 探索研究。
二、明确数学教学目的,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1、激发学习动机。
首先, 以数学的广泛应用, 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其次, 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激发学习动机。再次, 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 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此外, 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的内容, 选用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还可以运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还可以安排既严谨又活泼的教学结构, 形成热烈和谐的氛围, 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
2、锻炼学习意志。
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 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 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的‘磨刀石’。”因此, 数学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 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 在独立思考中独立解决问题 (但注意难度必须适当, 因为太难会挫伤学生的信心, 太易又不能锻炼学生的意志) 。
3、养成良好习惯。
第一,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二, 反复训练, 持之以恒;第三, 树立榜样, 激发自觉性;第四, 评价表扬, 鼓励发展;第五, 建立学习规章制度, 严格管理;第六, 创造良好学习环境, 如搞好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建设。
三、实行分层梯度教学, 重视数学基础知识
教师要有正确的、良好的心态, 对学生要实行分层教学, 不能一刀切, 布置的作业要有梯度, 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 让他们学有所得, 学有所长。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中, 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 而且是绝对的权威者。教师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 学生很难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讲授法则、公式、概念等直接指向结论, 很少让学生经历数学结论的思维过程, 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模仿——背诵——练习——再现。教师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 而很少布置诸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一类的实践性作业。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搜集处理信息, 主动建构新知识,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学习数学知识要从基础着手, 要求学生从定义、公理、公式、性质与判定、使用条件、方法6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理解、掌握, 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学生掌握解答数学习题的基本模式, 让学生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 为基础知识的深化运用做准备。同时还要系统地讲解基础知识, 引导学生依据基础知识的关联与转化关系进行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 由知识点连成知识线, 由知识线形成知识面, 由知识面构成知识网。
数学课堂是讨论、合作、交流的课堂, 同时也是承认差异的课堂, 要想学活数学知识就要把握好数学思维——思维是数学的灵魂。对于不同的学习个体来说, 关键是要形成自己独有的学习个性, 完善自我。教师还要培养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 引导其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在拥有了牢固的基础知识之后, 还要引导学生练习章节综合习题, 以讨论课的方式进行探讨交流, 并着重培养学生总结问题、结论的能力, 便于学生精确深入地理解数学理论, 把课本“由厚变薄”, 并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语言, 为知识点的发散奠定基础。同时, 要鼓励学生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方法解题, 尊重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 并最大限度地满足其差异发展的需求, 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发展的“大众化数学”的目标。教师还要对此给予指导和赞扬, 合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让学生树立自信。
四、精心设计问题, 适时全面评价
要围绕教学重点, 设计富有启发性、探究性的课堂提问, 通过有效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首先, 问点准确, 抓住问题关键;二是难度适宜, 防止过易过难;三是问面要大, 即问题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 照顾到各类学习水平的学生;四是问机得当, 提出的问题要与知识学习的进程一致, 提问的时机应在学生似懂非懂、欲说难说之时;五是问法灵活, 发问要多种形式, 多种角度。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评价, 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情况, 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并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 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的过程,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的具体方法有: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协商评价法、延缓评价法、激励性评价法等。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评价既要注重过程又要注重结果。评价语言要真诚、实事求是、因势利导、恰到好处, 真正起到评价的激励和引导的作用。
五、教法学法改革互动, 努力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教师的引导要立足于使学生在迫切要求学习的心理状态下自己思考、消化、吸收, 这是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有机结合点, 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核心。当前教学中存在只重视教法, 不关注学法的缺陷:不少教师只顾自己讲得精彩, 并不关心学生到底学得如何, 也就是忽视了学生主体。可以说, 这种课堂教学偏离了教学的真正涵义, 而异化为舞台表演, 数学的例题当成了教师的演说稿, 学生成了老实的观众, 这不利调动学生积极性, 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在教学中,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两者是相互依存、相对独立的两个主体, 同样重要, 顾此失彼或重此轻彼都是错误的。同样, 对于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任何偏重一方的做法都有缺陷, 必须两者并重。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找到水源。因此加强学法指导是能使学生具备自学能力、成为创新人才的措施。学生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 才能增强主体能力, 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 已由单纯传授知识与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关注学生潜在个性的挖掘与开发。因此, 数学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 不仅关注教师是否教的“有效”, 而且还关注学生是否学的“有效”, 只有师生有效的相互促进与发展, 才能达到各环节“有效”的目的。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8
【关键词】:教学课堂,初中数学,有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3.6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初中数学老师都认为课堂有效提问对于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影响。而在学生访谈中发现,普遍的学生都认为数学课十分枯燥的原因就是数学老师上课没有感染力[1],没有激情,本来数学就比较乏味,再加上老师的按书讲课,提问不科学有效,导致更多的同学开始厌倦数学,反感数学。所以数学教学课堂有效提问创新改革迫在眉睫。
一、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提问现状分析
(一)受我国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学效果不明显
一般数学教学都是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们在座位上认真做笔记,很少有师生互动环节,一节课下来,笔记做了几页纸,做练习时发现老师所讲的方法还是无法顺利的运用在解题当中,课后不好意思问老师,导致了不理解、不明白的知识点越来越多,对数学课程的学习不求甚解,囫囵吞枣,而老师因为没有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互动,不了解学生们对于哪些知识点不熟悉,没听懂,不再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改革,导致数学教学陷入一条“死胡同”。
(二)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低,课堂有效提问效果差
对于刚小学毕业升初中的学生们来说,初中数学比小学数学难度要大很多,而且初中数学一开始就需要接触函数、不等式等较难的知识点,在搞不懂的情况下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就更加低,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一种厌恶抵触心理,使得课堂有效提问效果不近人意。
(三)提出问题不够估计到全部学生,导致发展不均衡
在平时的课堂上,老师能记住的学生一般是优等生和后进生,有什么问题都会问他们,忽略了处在中等成绩的学生们,一方面造成了回答问题对象的单一,另一方面助长了中等学生的侥幸心理,和配角看客心理[2]。这样仅仅让数学优等生和后进生在课堂上学习到了方法,而其他大部分同学在课堂提问中学不到什么经验,甚至会慢慢因为老师的不关心和不理睬而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放弃对数学的学习。
二、课堂有效提问的优点分析
(一)能够激发学生们创新思维,灵活变通
在老师解答一道难题时,让学生们在老师提出的解决方法上再思考,打破了以前老师教会的一题一解法,从而让学生们掌握自己熟悉又能信手捏来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加强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得老师和学生之间更好的了解交流,做到了“教”与“学”的两面结合,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准确找到每个同学的优点和不足
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提问后,老师能够准确的了解到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的长处和不足之处,把握好数学课堂上提问的难度,针对学习进度跟不上或者对于数学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进行有效提问,把注意力分散在每一个同学的学习上,让更多的学生产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数学课堂有效提问能够促进和深化数学课堂的教学改革
对于学生们而言,初中数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点,首先它承接了小学数学的基础性知识,又是对高中数学了解熟悉的过程,有一个承接的作用,学好初中数学这门学科,对以后高中数学学习打下基础,是很关键的一门学科。对于老师而言,课堂有效提问是一个促进老师教学效率,进而达到教学效果的好方法,也是对教育体制改革更深入更熟知的探究[3]。
三、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具体策略
(一)集中式策略
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可以用“多个问题,集中讨论”的方式,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讨论,就不会存在老师偏袒优等生和后进生的趋势,也克制了大多数学生的逃避回答问题的侥幸心理。学生们大胆思考,集思广益,一个问题能够找到多种解决方法,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获得解题经验。也慢慢提高了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活跃度,进而达到最终的教学效果。
(二)启发式策略
启发的方式主要是引导,在学生解题遇到困难时,比如题目是这样的:“一个二次函数当x=4时有最小值-3,且它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为1,求此二次函数解析式”。老师该做的不是将答案解析全盘托出,全部告诉学生,这样会导致学生产生一种对老师讲解的依赖,学生不会自己自主的寻找答案。而是应该一步一步进行引导,直到学生自己找到答案,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对解题思路有一个更深的印象,也能让学生在下一次碰到相类似题目的时候,从多种角度思考,寻找到不止一种解题方法。
(三)针对性策略
在一个班级里,肯定会有对数学比较感兴趣的优等生,对于这些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要针对性的提出问题,比如“已知,一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S,请写出S与其斜边长a的关系表达式。并且分别求出a=1,a=2,a=3,时三角形的面积。”这样的题目对于优等生来说比较简单,但是大多数学生想要做出来还是有些困难,所以在对待优等生和后进生时提问就需要有针对性,这样一方面让优等生得到了锻炼,也没有给其他大多数学生造成困扰和负担。
结语:
数学课堂教学重在引导,而引导的方式贵在有效提问。相比其他阶段的数学教学,初中阶段的數学教学,运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问的方法不仅增强了学生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们的数学成绩得到很大的提升,也让老师在课堂教学上有了新一次的创新,提高了老师们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在更短的时间里让学生们掌握了更多更全面的知识。
参考文献
[1]苏兴爱.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实践研究[J].才 智,2015(04):161.
[2]张小东.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浅探[J].成功(教育),2013(06):30.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行动的策略 篇9
学科:数学姓名:李蔚芳单位:新城中心学校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适时有效地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自悟、自得,从而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和谐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在新课改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就需要广大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认真研究教学的策略,更新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改革课堂教学评价的办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那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如何在单位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凸显教学效益?下面介绍了几点我对有效教学行动的一些想法。
一、改革备课思路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众所周知,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而传统的备课重点是备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是从教师讲的角度,而不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备课。这也是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种理念给我们老师上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们教师的备课理清思路。我们的备课不仅要备“教师怎样教”,更要备“学生怎样学”,要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去备课。备课时首先要考虑这切课准备安排几个学生的活动,每个活动怎么安排;其次要考虑在活动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第三要考虑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或遇到哪些问题,老师怎样进行调控,怎样评价等;然后把以上安排写出来,作为教师课堂上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一个基础准备。即使如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再进行补充备课,写出自己执教的体会和疏漏失误,记下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或困惑。这样的备课才是我们倡导的,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二、把握教材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
我们在听课中经常发现,教师上课,就题讲题,就事论事,分不清轻重缓急,平均使用力量,照本宣科。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把握教材。把握教材要从全局着眼,从整体上去认识教材,并用联系的观点系统地分析教材。首先在理解《标准》基本理念的前提下读懂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有关教学参考资料,了解全册教材的编写特点,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目的要求和在全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还要研究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其次,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逻辑结构和编排意图。确定出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第三,把握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教师的认识结构,只有到了这一步才算把握了教材,教学中才能驾轻就熟,寓繁于简。
三、突出重点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本质的、主要的东西,对其进行加工处理,然后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出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方面上去,同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于课本中相对次要或起辅助作用的教学内容,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以适应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效率。数学教材中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全新的知识。教学中就应把很少一部分是全新的知识。教学中就应把这“新”的一点突出出来,作为教学的重点。突出重点不是只抓住重点而舍弃非重点,教 学中把教 材重点孤立起来的做法是不恰当的。教学新知识就必须注意提用 生的已有的旧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和转化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突出重点。
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教材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而不是唯一资源。实验教材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使用的广阔空间。如,有的教学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有一定的弹性,便于大家灵活使用。但实验教材处于实验阶段,可能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所以,我们在教学教程中,要依据《标准》的精神,结合本地本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下面提供几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建议:
(一)可以根据情况重新调整知识的顺序;
(二)可以结合本地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提出能达到同样教学目的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学习解
决问题的策略。
(三)可以扩大例题的思维空间,体现知识的整体效应,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数学思想方法。
(四)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补充或删减有关教学内容,但是也应注意,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不要随意降低或拨高教学要求。
五、发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是有效教 学的重点
教学中的智力因素很丰富,例题中有,习题中也有年级教材中有,中低年级教材中也有。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充分发挥教材中的智力因素,使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这也是符合《标准》基本理念要求的。实验教材中很多地方都标明让学生“试一试”、“说一说”、“想一想”、“拼一拼”等等,这里面就包含着智力因素,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六、改革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措施 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怎样去评价一节课的好坏?用什么样的标准支衡量?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侧重点不同,评价的结果就不同,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导向作用也不同。旧的评价的重点是教师,它关注的是教师教的情况,忽视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情况,尤其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在学习过程 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等不够关注,不能以学生为本,这是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教育部北师大基础教育课程中心在课堂教学评价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提出了很好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建议。建议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境过程、学习中的认知过程、教师的因材施教过程三
个维度进行评价,关注的教学环境、学习兴趣、自信心、学习方式、思维的发展、解决问题与应用意识、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方法手段等,这样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培养兴趣;有利于激劢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措施。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的策略】推荐阅读:
浅谈对新课程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08-13
浅谈参与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07-07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05-26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11-13
浅谈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范文08-03
浅谈初中散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07-21
初中数学的有效教学08-03
初中数学的教学策略05-17
初中数学的有效性教学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