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精选10篇)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1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庄河市城山镇中心小学
王传龙
联系电话
***
坚持以学为主体,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学施教,实现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让学生发挥潜能,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勇于质疑,善于拓展,大胆创新,改变以往无效课堂变为有效的教学课堂。
二、教师备好每一节课,是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保证。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种理念给我们教师备课理清思路。我们备课不仅要备“教师怎样教”,更要备“学生怎样学”,对于这节课学生会有哪些问题?学生会怎样回答我的提问?我们都要考虑周到,想得更要周全。教师应把自己放置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上来备课,这样的出发点,会让我们在课堂上充分、流畅地进行表演。所有的这些都源于我们对新教材的钻研程度,所以备课首先要把教材备好。新教材对于教师的备课是一个挑战,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新知识不是过去的“注入式”,而是“引入式”,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想好应以什么方式呈现给学生。打一个比方,备课时教师要想好,每一节课好比是一场戏剧,学生是主演,而我们教师既是导演又是配角。所以导演能否导出一场好戏,一定要在备课上下一番苦功。
的动物》一课时,课开始是这样设计的:(幕示情景图)6只小鸭、3只小猴,老师问6只小鸭里面有几份3只小猴那么多?学生有兴趣但不知怎样做。师又说,请你画圆表示,然后再圈一圈,看一看,学生动手操作后兴趣盎然地说:2份。师又问:小鸭数是小猴数的几倍呢?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被带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去。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自主探索是指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有效的课堂教学,没有自主探索就不会有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在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一要留出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钻研;二要留给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的空间。自主探索是每一节课都要有的环节,同时合作学习也是丰富学生经验、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学时要注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借助手、脑等器官,自己总结结论,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组织者、辅导者。
4、师生互动、活动化学习过程,是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另一重要途径。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
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数学教学一定要以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作为根本目的。要求教师必须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以发展的眼光来教数学,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美国教学研究会会长丹尼斯曾说:“从小学到大学,大多数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来进行的。”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为此去思考、去实践,让我们一起踏上有效教学之路吧!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2
一、精心创设情境,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境。”《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新课程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 因此, 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 用生动形象的动画、优美的背景音乐, 创设唐僧师徒取经的故事情境:唐僧师徒4人去西天取经。快到火焰山时, 天气特别炎热, 师徒4人口渴难耐, 于是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一会儿, 八戒抱着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回来了。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4份, 每人1/4。”八戒一听不高兴了, 嚷道:“西瓜是我找来的, 不给我1/8也得给我1/6吧。”悟空乐了, 赶紧切了1/8给八戒。八戒一看, 怎么比1/4还少啊?想不同意。悟空说:“这是你自己要求的, 还能反悔?”八戒挠着头皮说:“我真傻, 为什么会比先前分的少呢?”大家都笑了, 而八戒还是莫名其妙。这时停止播放。问:“同学们, 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探讨这其中的秘密。”这样学生一下子就投入到教学情境中了。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并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新知的探求过程中。
二、关注生活经验,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越接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一定程度上, 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 教学中能否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学习新知识, 影响着学习的效果。有效的数学教学应联系学生实际, 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积淀 (生活经验) , 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 (知识基础) ,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如, 教学五年级“中位数与众数”一课时, 老师设计了一个招聘情境。某公司在招聘公告上写到:“我公司招收工作人员若干名, 月平均工资1000元。”有一位青年去应聘, 工作一个月后, 工资发下来, 一数才600元。他就去找公司领导, 公司经理拿出了公司工作人员的工资表。 (出示下表)
他一算, 工作人员的平均工资是1000元没错呀, 可他还是有上当受骗的感觉, 为什么会这样?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由于经理和主任工资很高, 所以平均数不能真实反映大多数员工的月工资水平”, “大多数员工的工资是600元, 应当用这个数反映员工的工资水平”, “员工工资水平有高有低, 可以取其中一个中等收入作为员工的工资水平”……这时, 教师顺水推舟提出了“中位数与众数”新知识, 指出:除了平均数外, 数学上还有两种统计量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 例如, 这个公司大多数员工的工资是600元, 600元就是该公司员工月工资数据的众数。数据从小到大 (或从大到小) 排列, 中间的数据称为中位数。例如该公司员工月工资从小到大排列, 650元正好是中间的数, 这个数就是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这样, 通过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引发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 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并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三、转变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 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新课程强调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但是, 在实际教学中, 有些教师常常对之作出片面的理解, 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中, 只求形似不求神似, 只重形式不重实质, 导致了探究性学习的浅层化、庸俗化和形式化。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必须“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结构, 使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空间组合方式更趋于合理和完善。
如在“可能性”教学中, 教师设计了三个层层深入的活动环节, 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可能性大小的含义。活动一:第一个盒子里放8个黄球、2个白球;第二个盒子里放2个黄球、8个白球。学生随机选择一个盒子摸球, 他们惊讶地发现, 4个同学在第一个盒子中都摸到了黄球, 而另4个同学中只有一位学生在第二个盒子摸到了黄球。这时有学生提出:第一个盒子里放的全部是黄球。教师请一名学生上台验证, 说明并非一个白球也没有, 而是白球很少, 黄球很多。并引导学生判断第二个盒子的情况, 提问:“如果再给你们一次机会, 你们会选择在哪个盒子里摸?所有没有摸到黄球的学生都站到了第一个盒子前。师质疑:这次为什么站到这里来了?生:我觉得这个盒子中黄球多, 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活动二:再次摸球, 结果其中5位学生摸到了黄球, 还有3位学生摸到的依然是白球。师问:怎么你们摸到的还是白球?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发言, 生1:他们的运气太差了;生2:因为盒子里还有白球;生3:只要盒子里有白球, 就有可能摸到白球;生4:我觉得黄球放得多, 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活动三:师面向那3位学生问:如果再给你们一次机会, 你们能摸到黄球吗?“一定能”, 3位学生整齐响亮地回答。第三次摸球, 有两位学生摸到了黄球, 有一位学生摸到的竟然还是白球!师问:再给你一次机会, 你一定能摸到黄球吗?生:“不一定”。这样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步步深入, 认识到“可能性大与一定”、“可能性小与不可能”之间的差异。在活动过程中, 教师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交流, 在富有戏剧性的实践过程中, 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 并不等于每次都能摸到黄球”、“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小, 也并不等于不可能摸到白球”, 从而进一步拓展了对可能性大小含义的理解。
四、讲究评价策略,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首先, 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兼顾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 采用激励性评价, 呵护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信心。激励性评价包括语言激励、情感激励、行为激励等。充满机智的评价语言, 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 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激励性评价并不是一味追求肯定, 而是提倡否定时应讲究语言艺术, 更多地给予鼓励, 创设一种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
其次, 评价时要注意评价方式多样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方式应当多样化, 可以将考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小组活动、自我评价及日常观察等多种方法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在教学中, 老师可结合评价内容,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如记实性评价、学生课堂参与评价、学生作业评价, 等等。如学习“时间与数学”后, 可让学生写数学日记来考查评价学生对时间与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可动手做一个小实验:往一个纸杯中注满水后, 在纸杯底部扎一小孔, 计算漏完一杯水的时间;根据实验预测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天浪费几杯水;根据实验结果写一篇数学日记。这样, 既考查了学生对时间与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又考查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再次, 评价要有针对性。教师要根据该堂课的教学任务确定评价的主要范围, 如以计算为主的课, 要着重放在对学生的计算评价活动上;以练习为主的课, 要着重放在学生的练习效果上。要注意评价的实效性, 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评价要简练、明确、到位, 使评价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要防止评价的形式主义。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3
关键词: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查找低效课堂现象,分析原因寻求对策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查找出我们课堂中常见的低效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对策,探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些策略。
1.开放课堂误区。片面理解课堂教学的自主性与开放性,教师误解了对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放手自主变成了完全放任,教学活动秩序混乱,导致教学的低效,难以达成教学目标。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按照课程要求和学生发展需要提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当好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努力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
2. 传授课堂误区。在课堂教学中,还有一部分教师误解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了节省时间,完全利用传统的讲授课堂方法,满堂灌输,满堂讲课,试图努力在有限的时间内把书中的知识教给学生,忽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参与,忽略学生知识的生成与能力的发展。有的课堂表面上体现了学生的参与,但 “探究学习活动”只是形式,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没有让学生充分感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到最后还是由教师将知识生硬地灌给学生。有效教学应当是:学生不仅学到了教师传授的大部分知识,而且学会自己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的技能?。
3.常态课堂的误区。部分教师为了追求教学过程的完美表现而脱离于“常态课堂”,如在公开课、比赛课中,教师在课前预设、预演好了,课堂中学生表面上很活跃,掌握知识好,但在课堂中看不到学生发展性思维形成过程,我们认为常态课应该除去表演课的刻意雕琢、华而不实,应该充分预设,又动态生成,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课堂教学“有效”,把握教材和领会课标是前提
在实施课堂教学前,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课标要求,才能提出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才能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可能。准确把握教材和领会课标要求,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研读教材,提出合理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因为没有深入研读教材和课标,出现教学目标要求把握不准、课堂教学容量不当、甚至一堂课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组织散乱等现象。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必要条件。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掌握目标、技能达成目标、情感发展目标。
2.有效利用教学资源,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实施课堂教学前的备课过程,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方法的预设。“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当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目标要求、学生学情、环境条件等因素灵活选择。努力做到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激发兴趣。课堂教学应当不断调节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兴趣,坚持“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二是激励评价。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特意设定一些激励环节、提出激励性问题,同时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评价;三是自主参与。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讲授”法,努力创设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教学中以问题引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或引发思维、或组织讨论、或实践操作,再辅之以教师的精讲导学,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生成与发展。 三、课堂教学“有效”,学生主体地位是关键
主体性教学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应当怎样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呢?
1.构建民主的课堂气氛。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平等、和谐的环境,要尊重、善待、信任每一个孩子,这样才会有民主的课堂气氛,才能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及和谐的教学环境,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2.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改革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的教学模式,提供给儿童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因此,教师应当根据教材的基本要求,创造性地用好新教材,尽量让学生自己查找学习资料,坚持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教学,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组织教学。
3.创设情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当提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一定的课堂组织形式,不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通过读读写写、问题质疑、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巩固练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活动。
四、课堂教学“有效”,讲、学、练相结合是保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精讲、善导、精练,努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还要懂得让学生及时练习巩固,保证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做到讲、学、练有机结合。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的教学方法正在不断地更新,新的教学理念在不断的内化,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越来越成熟。但我们也发现,不少的课堂顾了“讲”、“学”环节的精湛,卻常常失去了让学生及时“练”的时机。因此,为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高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精简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流程。教学中很多教师非常重视课堂中怎样讲,学生如何学等教学活动过程,练习与巩固环节的时间往往被挤占,教师应将过长的课堂引入、不必要的课堂讨论、不起作用的媒体课件、形式化的课堂拓展等让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巩固练习,课堂在精彩的师生教学活动的后面,及时安排学生进行合理的、有层次的练习与巩固,教师及时地把握反馈信息,就能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2.锤炼教学语言,使课堂简洁清晰。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准确、清晰、精炼,还要亲切自然,富有童趣,富有情感,具有激励性,避免复杂的提问语言、习惯性的重复语言、慢节奏语速、离题了的故事等,教学语言往往具有习惯性,因此,只有教师刻意改变,不断锤炼,才能使自己的课堂语言越来越精炼。
3.当堂练习,分层评价,关注发展。课堂是师生完成教学目标的主阵地,课堂上,有教师的正确引导,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在知识与能力的生成过程中,也必须有合理、充分的练习巩固环节,以有效促进知识与能力的生成与巩固。课堂练习的形式应是多样化的,内容与要求应当是有层次性的,评价也应当是分层的,练习环节中,尽量做到,让学生吃得饱,让不同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篇4
摘 要: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有效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情境;重难点;思维;追问;有效的提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科任教师也在不断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而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一项重要活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特级教师吴正宪也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使这颗心脏正常、有力地跳动,就要精心、精确、精准地进行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些策略。
一、利用情境巧提问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学手段,能够起到引导教学方向、揭示教学内容、推动教学发展的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读懂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分析哪些知识用提问表达,每个环节应该设计的提问的难度如何。对教材进行梳理,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知识内容,能够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适当的情境提出问题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我在教学加法交换律一课中,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猴吃桃子的故事:沉浸在故事中的学生被小猴子的可爱深深地吸引着。是啊,猴妈妈为什么笑呢?这“笑”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富有数学味的生动的情境,引发了关键的问题,促进了学生数学思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抓住重难点巧提问
每一节课都有重难点,它是学习的核心部分。学习的效果如何,主要看学生能否围绕重难点展开思考,在学生所接触新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处提问,引导他们掌握知识的本质,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笔者在教学《圆的面积》时,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适时提出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通过这样有效的提问,加深了学生对圆的面?e公式的理解,突破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捕捉思维巧提问
课堂教学的效果取决于学生思维是否活跃,取决于教师是否善于把握提问时机,是否善于利用学生思维的特点,捕捉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促使其学会思考。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及时抓住课堂生成进行提问,并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这样,学生的回答就会富于创造性,让课堂呈现精彩。比如,我在教学“体积与容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体积的概念理解得更透彻,我适时提出了问题:“大家已经知道了什么是体积,谁能结合生活中的物体说一说你对体积的理解。”一个男孩打破了短暂的沉寂,指着讲台上的黑板擦说:“黑板擦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黑板擦的体积。”“苹果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它的体积。”“数学书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它的体积。”……学生说得头头是道,听得津津有味,他们把体积的概念诠释得淋漓尽致。学生的思维充分地被这个适时的提问调动起来,使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
四、紧扣追问巧提问
课堂提问是设疑、激疑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往、互动的外显形式。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善于在提问之后不断追问,抓住、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思考现象背后的数学道理。比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摸奖游戏,先准备了一个没有放有蓝色球的箱子,说:“如果哪位同学能从箱子里摸出一个蓝色的球,你就能获得一个笔记本作为奖品。”结果几个学生上来都没摸出蓝色的球。有些学生急了:“箱子里是不是没有放蓝色的球啊?”“大家也这样认为吗?”教师反问学生。很多学生都表示赞同,要求把箱子里的球都倒出来看个究竟:有红球、黄球、绿球,真的没有蓝球。“老师根本就不想让我们中奖!”“为什么我不想让大家中奖呢?”一个学生回答:“箱子里根本就没有蓝色的球,您却规定摸到蓝色的球才能中奖,我们当然不可能中奖了。”学生都点头称是。我顺势追问:“怎样才能使同学们有获奖的机会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回答说:“在箱子里放进蓝色的球,这样就有可能中奖了。”……有趣的摸奖情境,充满数学思考的追问,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使学生对“不可能”“可能”有了深刻的理解。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得,思维在教师环环紧扣的追问中得以延伸和发展。
总之,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创造。我们的教学还在继续,我们的研究永不停息。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篇5
《实施纲要》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实施多种策略,创设各种情景,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不断变革教师的教育观念、驾轻就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革新轻车熟练的教学策略„„。
伴随着新世纪的激越鼓点,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春风扑面而来。全新的教学理念如何走进课堂,物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且应答的课题。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怎样去做,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具有更强劲的生命力,才更有效呢?
一、教师的服务策略
以前,老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有权威的。学生是聆听者,是教师的配合者,是教师教学思路的体现和实践者。教师怎样讲学生就怎样听。而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二十一世纪的课堂教学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最根本之处,就是教师角色功能的转变,教师只有基于对学生人格的尊重,真正实现角色功能的转变,才能使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模式。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中,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中心人物,不起组织指示和评价的作用,他只以班级一员的身份参加学生的活动。以真诚、坦率的态度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但教师决不是普通的一员,而是“特殊”的一员,特殊之处,不再于起到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信息源”作用,而在于起到新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者”的作用。教师通过自己艺术化的服务工作,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学习能力。教师的这种服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数学知识之间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就学习机制而言,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最后都是呈现为悦纳于自己已有的知识模式并对已有知识模式进行调整。因此,提高教师的帮助,使学生找到新旧知识在逻辑上的连接点,学生能较好地理解掌握新知识。比如,在分数基本性质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再呈现关于商不变性质与分数和除法关系的练习材料,学生骤然开悟,原来分数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是同样道理。
其次,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找到能力与目标的契合点。教师对学生已有的能力必须作最充分的了解。就其现有能力要达到学习目标存在什么困难?跳一跳能否摘到果子?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搬几个“垫子”,搬什么样的“垫子”,才能提高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弹跳力”?这个“垫子”就是契合点。
同时,教师还应帮助学生找到秩序与情绪的融合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共同的学习探索而产生情绪体验,较强烈的情绪体验往往会影响班级的秩序。教师应通过语言评价、进程推动等行为。让学生既能表达他们的情绪体验,又能较好地保证课堂秩序,使秩序要求与情绪表达处于一个平衡点上,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
二、教学方法的优化策略
教育的根本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达到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最优化,可以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理解,从而自主参与、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运用,促进全体学生全面主动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改变原有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大胆采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引导学
生探索性的学习数学。
1.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创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生活情境。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如数学活动、数学实践、数学游戏等,联系与我们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或生活中刚好发生的热点问题,将其捕捉,进而创设与之贴近的生活情境,并于此融入一些新鲜实在、生动有趣、真实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去提出、去思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培养、锻炼、发展他们获取知识能力的目的。如在教学“24时记时法”时,上课伊始,教师先让学生看“有关两个学生的约会”的场面,新奇的故事情节一下子便吸引了学生。“猜一猜,明天两人会不会按时见面?”老师话音刚落,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争论不休,教师随即反问:“有时间有地点怎么会不按时见面呢?”正当大家捉摸不定之际,再接着看,看完结局,全体哗然,“原来约者愿意是晚上八时。面对这一扣人心弦的生活误会,使学生出自内心地感到“24时记时法”产生之必需,激起了内在的学习动机,于是,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课。创设新奇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我们教师也应注意情境的创设是要为数学教学服务的,教学内容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十分自然地找到现实原型,并且现实原型的引入确实能有效地增进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此时的生活情境是合适的、有价值的;反之,则就没必要“为生活而生活”。直接从数学旧知引入亦未尝不可。
2.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等学习形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教师采用了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办法。教师事先发给每个小组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想办法研究长方形或正方形边角的特点。这时,组内的四个同学有的用尺子量边长,有的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有的记录结果。然后交流个人的看法,再由小组长集中每个同学的发现,初步概括出长方形或正方形边角的特征。最后,全班交流。教师再结合学生的汇报,精讲点拨,加以整理归纳板书。这样,通过学生探索、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等多种形式,既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习的乐趣,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当然,我们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时,要避免过分追求“观赏价值”,一些非常浅显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不必分组的内容安排小组学习,显而易见的结论要求学生实践、验证,对所学内容不加分析,似乎我们的课堂没有讨论就不是“探索”,不分小组就没有“合作”,没有实践、验证就不会“发现”。我们应该对学生是怎样认识数学内容的内在原理进行认真研究,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认识的一般规律出发,选择恰当的形式来组织和展开教学。
3.借助信息技术,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难点是建立1千米的概念。1千米有多长,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抽象的,因此有老师想到结合课件演示,初步认识“千米”。首先让学生估计学校门口到“68路馨泰花苑站”这一段路会有多少米?在推算的基础上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初步感受1000米的路程是比较长的,接着出示我们学校的操场图,(课件演示)里圈塑胶跑道的长约200米,让学生思考并想象,几个这样的200米是1000米?跑5圈就是多少米?(1000米)并通过(学校周围熟悉的场景)调查录象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从学校门口出发到哪里会有1000米?
从这里可以看出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能创设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可以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靠挂图或板书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在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景、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中,进一步地加强学生对于1千米的认识。
三、教材策略
教材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蓝本。在新教材中,编者煞费苦心在大千世界中寻觅捕捉小学数学的精彩镜头,并从中选取具有特定数学信息的现实背景,再根据班级、教学目的为儿童学习数学创设有趣、有用、可操作、可探索的数学情境。那么,如何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利用好这些情境,使得我们的数学教学是有效的呢?值得我们教师探讨。1.改进加工教材
改进加工教材就是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并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创造性的进行改进和加工。如《十几减9》这节课,根据教学需要,我们可以把情境图进行创造性加工,将教材提供给我们的信息设法遮住,让学生自主发现信息,提出学生最想解决的数学问题。这样加工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逐步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2.丰富教材
丰富教材就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挖掘教材隐含的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对教材内容进行丰富、拓展和引伸。如在一位老师在教学“用数学”这一课时,他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图进行引导: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同学们很快就会说出“水里有8人,岸上有6人,一共有多少人?”能列出一个怎样的算式?“8+6=14”。这时,问题已解决,完成了教学任务。本应该结束教学。而他却又问:“求一共有多少人?除了可以按水里和岸上来算,还可以把这些人分成怎样的两部分来算?”学生纷纷发表见解,有的说可以按男女生性别两部分算,有的说可以按老师和学生两部分算,还有的说可以按有游泳圈与没有游泳圈来算等。这样,充分挖掘了教材资源,不是“照搬教材”,而是“活用教材”。同时,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开发教材
开发教材就是突破教材的束缚,抛弃教材中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景,根据教学要求重新设计教学情景。如在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时,为了使学生充分感知加法的含义,有老师大胆突破教材束缚,舍弃了教材中提供的情景图,而是借助于学生熟悉的学习用品铅笔和橡皮,创设了将两部分铅笔和两部分橡皮合起来的情景,然后老师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刚才所看到的情景。创设这样的情景,不仅因为这两种学习用品是学生熟悉的事物,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的几次“合”,能让学生直观地感觉到:把两部分物品合起来要用加法,这样结合具体情境,能使学生充分感知从日常生活的事例中抽象出数和符号及加法算式的过程,既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又有利于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和掌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理解。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作为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材的研读和感悟是第一步。只有品出了其中的内涵,悟出了其中的精髓,把握了新课程的脉搏,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这一“再创造”的过程。
四、倾听策略
标准还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时才能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否则,教师的引导可能无效或事倍功半。因此,倾听学生的想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就像李政涛先生说过:“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
每个学习者都是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去构建自己的理解。对于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可能是知道教师在说什么,也似乎能够理解其字面的含义;如果教师的解释与学生的经验之间不一致或者矛盾之处未获得合理的解决,学生就会半信半疑,很可能会想不通,并在他们后续的思维中仍然按照自己原来对这个事物的理解去做。而倾听学生的想法,可让教师了解到学生的困惑之处,针对疑难处进行点拨,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当然对于学生,我们也要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倾听习惯。一群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学生,他们有时也很调皮,尤其是一年级的小学生,课堂上说说笑笑、打打闹闹的现象时有发生,上课时老师们使出浑身解数,既“诱导”又“哄骗”就是不奏效,他们各顾各的,课堂上犹如一盘散沙。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倾听、不会倾听。试想,这样的课堂教学怎么会有效呢?一些学生不能静静地听同伴与老师在说什么。而总是举起小手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因此,课堂上的“倾听”习惯是需要我们老师有意识地培养。如:让我们的学生说说“刚才他说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你听懂了什么?”、“你有什么不同意见吗?”等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能集中,当然不是几节课能奏效的,作为老师的潜意识里要有这个意向,其次还需对学生强化训练,不断完善,逐步使学生形成一种自觉意识。学生只有学会认真倾听,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学习。
五、评价策略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课堂教学中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具有引导功能和激励功能。发挥评价的引导功能,有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数学认知结构;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我们的学生,纯洁像一张白纸,在他们的心灵中老师的地位是崇高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情绪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课堂上,不论学生的回答让我们教师满意与否,我们都应根据实际需要给学生以评价,如:一句肯定的话,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目光,一个赞扬的手势等等,都会给学生积极的影响。同时,表扬也是多角度的。如,回答问题棒的,小组合作好的,动手能力强的„„这样不仅对受表扬者是一种促进,更是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碰撞。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对其他同学进行评价,使学生不单注重教师的评价,同时还要注重学习伙伴的评价,这样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然,我们也应避免在课堂教学中,一味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而忽略了评价的诊断功能和引导功能的发挥。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在课堂教学中,评价必须客观公正,这是首要的原则。同时,教师评价学生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客观公正的前提下,还要力求生动形象,富有艺术感染力。教师如果总是用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浮乏空洞的语言来评价学生,或者让学生轻而易举地得到奖励,学生就会觉得索然寡味,久而久之,对教师的评价与奖励就会产生淡漠感。其次,评价学生要因人而异,不用“一把尺”。评价要看对象、看场合,或直言不讳,或委婉含蓄,或严肃庄重,或热情洋溢。对“学困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与鼓励,赞许是后进生心灵的甘露,他们更需要关切的目光和贴心的话语,作为教师切莫让他们产生“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被遗弃感。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要求要严格,才有利于促进他们不断进取。当然,当他们的学习的确有水平或创见时,同样要给予热情的肯定,以激发他们的远大志向,促进他们在学习上更加勤奋。在表扬激励的同时,还应注意客观的评价指正,使学生在挫折中吸取教训,明确努力的方向。有艺术性的评价好比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学生会产生潜
移默化的影响。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6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学校课题研究组制定此问卷,目的在于了解你们对课堂教学策略的想法,以改进我们的教学,使你们喜欢我们的课堂,在快乐学习的课堂中学习更多的东西。谢谢!
1.你喜欢上数学课吗?()
a.喜欢b.不喜欢c.不知道d.说不上
2.你喜欢上这门课的主要原因是()
a.喜欢教这门课的老师b.对这门课感兴趣c.老师的课上得好
3.你觉得老师的课上得好,好在()
a.学识渊博b.和蔼可亲c.教法灵活
4.老师设计的课堂情境你觉得()
a.能吸引我b.不能吸引我c.老师很少设计或从不设计
6.课堂上,对老师的提问你会()
a.积极思考,主动发言b会积极思考但不愿发言c.从不举手
7.上课时,老师设计的各种知识点的内容讲解,是否注意培养了你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a.没注意b.时而注意c.注意d.特别注意
8.上课时,教师是否注意传授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的窍门(如:记忆的方法、记笔记的方法等)
a.没注意b.时而注意c.注意d.特别注意
9.你在数学课堂上常处于什么状态?()
a.以听老师讲为主b.常处于思考感受中c.与老师同学产生碰撞d.积极参与到活动中e.经常走神f.睡觉
10.课堂上,你希望老师怎样评价你的发言?()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不仅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还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抓住数学改革的契机,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由于一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因此,一些学生在心理上对教学内容有畏惧甚至抵触的心理。一些学生数学成绩不好,并不是因为智力因素,数学学习不佳,心理因素占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针对这一特点,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采取有效策略,努力消除学生畏惧甚至抵触的心理。比如,在讲解数学定义与术语时,笔者根据教学内容,有效地引入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事件进行教学内容的补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加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图片,强化这些内容。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枯燥的数学术语变成生动的教学内容,笔者还根据教学需要,将PPT引入教学中进行教学手段的设计,用讲故事的方法,把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与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并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故事的亮点与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进入数学天地,在潜移默化中对数学产生兴趣,进而深入探索和学习。
小学高年级数学与低年级数学不同,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内容更侧重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概念和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进行教学设计,以丰富内容为侧重点,讲解应用题,多用趣味性题目进行引入,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去思考题目,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多地关注数学知识的整体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魅力。在教学中,笔者在讲解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时,引入大量真实数据,提问,让学生思考一下地毯的花纹与图案。同时,笔者还利用教具,将一些美丽的地毯图案展示给学生,并为学生简单地讲解了其来源与风格,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随后,开始进入正式理论知识教学。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已经得到了一定的信息,在丰富的铺垫下,思维就可以快速地进入教学内容,兴致勃勃地进入学习状态。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内容的含金量,笔者还喜欢将一些数学史料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内涵很值得去了解,不是一堆无趣d数字理论,不要有畏惧甚至抵触的心理。
二、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来说非常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不断创新思维,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多让学生“想一想”“试一试”“议一议”,鼓励学生“做一做”,让学生从过去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走出来,主动地探索,并体验动手实践,“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有充足的时间与机会去融会贯通,自己思考,而不是一味地死记题型,能够把所学的知识理论真正理解,在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进行交流与探讨,尝试着自主探索,更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梯度化教学设计,不仅要让学生熟悉数学符号,还要让学生熟练运用符号,学会运用数学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图形的学习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笔者采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进行演示,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优势在于可以将传统板书很难体现的空间感,通过透视图与动态演示全面地体现给学生,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意识,还有利于学生直观感受,形成空间思维模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更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不同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多进行教学拓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的教案,注重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丰富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钟伟林.用故事演绎数学教学的精彩: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故事[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0(3):327-328.
[3]黄宗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有效学习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8
一、巧设问题情境策略的有效性
创设问题的情境是学习数学策略有效性的前提,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学生感兴趣且具有数学生活味的情境,使情境源于生活,服务于数学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通过积极利用各种有效因素,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出追求和掌握知识的精神力量。【案例】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第98~100页。
教学片断: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足球比赛前抛硬币的情境图。师:大家认为用抛硬币方法决定谁先开球是否公平吗?
2、老师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老师引出课题。师:我们在抛硬币时有可能正面朝上,也有可能反面朝上,这是一个不确定的事件,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可能性)
【思考】课始开门见山。引入足球比赛开球前的情境,提出游戏公平性问题。顺理成章引入了数学知识的可能性。它的有效性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把疑问提出来,交给学生,引发学生思维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果没有这样的疑问提出来,直接去说可能性,那该有多么勉强,学生学习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根据学生认知特点,不但要创设情境,更重要是创设有效性的情境。
二、关注课堂细节生成策略的有效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个细节的教学策略。一个闪光的细节,往往能体现一堂课的精彩之处。可见,一节课往往有许多的细节策略,我們只有在课堂上注重细节生成的策略思考,才能面对一个个学生,有充分的准备,才能创造出课堂教学的精彩纷呈的闪光点。下面就教学案例谈思考,希望达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案例】注重学生细节生成的策略
蔡老师在上《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悟替换的策略,教师设计了让学生通过画图来理解的教学环节。
课件出例1:小红把840毫升的牛奶倒入8个大杯和4个小杯,正好都装满。其中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三分之一。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在合作、交流、分析了“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三分之一”这句话的意思后,张老师先引导学生大杯和小杯有倍数的关系,你想怎样替换?这个替换的依据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画一画“能把你喜欢替换过程画出来吗?”接着鼓励学生想一想“替换后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最后才请学生列出算式解答。
【思考】在这一节课的教学环节中,学生经历了提出替换的假设到图感悟替换的策略,再到理清换后的数量关系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真切地感悟到什么是替换、怎么替换。这一教学细节的预设,极大地关注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做数学”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因此注重课堂细节生成策略,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三、提高练习反馈策略的有效性
大家都知道,课堂练习重要的是深入了解学生、钻研教材和充分体现练习的层次性,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选择练习内容。因此,必要的练习和及时的反馈是提升课堂有效性的保障。因为在练习和反馈中,既能发现教学中存在不足,及时进行补救,又能进一步巩固知识,拓展知识,促进对知识的立体构建。【案例】在学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后,杨老师怕学生对面积与周长两个概念混淆,及时出了一组辨析题,反馈学习效果,同时拓展学生视野。师:前面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下面进行一下辨析。
第一组:1、小红沿篮球场一圈,跑了多少米?就是求篮球场的____。
2、一张山水图,四周用铝合金包边,求包边的铝合金的长度就是求山水图的____;再配上一块玻璃,这块玻璃的大小,相当于山水图的____。
第二组:
1、如下图,A、B两部分相比:①面积相等,周长不相等。②面积不相等,
周长相等。③周长和面积都相等。④周长和面积都不相等。
2、如下图,A、B、C三个图中,①面积相等的是____。②周长相等的是____。
【思考】:设计这两组习题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了解学生对周长和面积两个概念掌握和应用情况。所以判断的依据也就是两个概念。通过练习使“举棋不定”的学生有了主见,加深了认识,及时进行了补缺。同时,通过对凹凸图形的判断,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9
一、研究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不仅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洁的手段。由此可见,数学交流在日常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可在日常教学中,有效交流还没有引起数学教师的足够重视,认为学生学数学只要会算就行,不注重学生交流意识和交流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交流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是放任、随意、低效的。教师提出问题,不给学生思索余地,立即就让学生讨论交流,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你一言我一语,信马由缰,吵成一团;有的只是少数优秀学生的话语霸权,其余学生当听众,不做任何补充;有的 学困生把此时当作玩耍的最好时机。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问题针对性不强,交流时间不充分,调控不到位,不及时总结提升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县围绕小学数学教学有效交流策略展开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本课题所指的交流主要是数学课堂上的交流,它包括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交流。
二、研究目标
1.总结数学课堂教学有效交流的策略。
2.提高学生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质量。
三、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立足本校、本班教学实际,调查分析当前课堂教学中交流无效、低效的种类及原因。采用听课、访谈问卷等形式,梳理出交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深层、理性查找造成此问题的因素有哪些方面,确定小课题研究的突破口。
2.实施阶段:以问题为切入点,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课例研究。通过一人同课、一人异课、多人同课、多人异课等形式,探寻课堂有效交流的方法与途径。
3.总结阶段:归纳整理相关素材,总结、提升交流有效性的一些策略。
四、研究成果
通过一年多的研究总结出课堂教学有效交流的一些策略:
1.教学设计的策略
教学设计为课堂教学过程的展开与推进提供蓝图,为师生有效互动交流提供前提保证。
(1)定位教学目标
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制定包含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数学思考等方面的目标。确定交流的重点和难点,加强交流的针对性。
(2)把握学习起点
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考虑学生是否具备了认知基础和知识基础,找准引导学生交流的起点,选择合理的交流方式,确定哪些内容自学,哪些内容相互交流讨论,哪些内容点拨和引导。
[案例一]
某位老师制定小数的加减法的教学目标是:
(1)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2)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
(3)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难点是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分析]
学习内容是在整数加减法笔算和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法口算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生活经验,能模仿例题来笔算,但不明白其中的算理。所以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用经历、体会、理解、正确计算、体验等显性动词,来描述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程度,全面具体,易于检测。交流的重点也放在如何计算,为什么这样算这两个问题上来。
(3)设置交流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科学思维的焦点。要确保问题最大限度发挥作用,设置时必须增强目的性、针对性,要围绕教学目标、重难点进行设计。问题难易适度,不易过碎,不易笼统。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的交流向纵深发展,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探索之中,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案例]
师:近期,我校要举行集体舞比赛,每班要选10名队员组队参赛,老师先选了20名舞姿比较好的同学作为候补队员,请你们帮老师再选出10名参赛队员,下面是20名候补队员的身高情况。(课件出示集体舞比赛实录)
师: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生:算出平均数是1.475,认为身高接近1.475m 的比较合适。
生: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身高接近1.485m 比较合适。
生:身高是1.52m 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52m 左右比较合适。
师:采用哪种方法选队员比较合适?为什么?
生:上面这组数据中,1.52 出现的次数最多,反映这组数中多数情况,用它选队员身高比较匀称。
师: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分析]
用学生熟悉的集体舞比赛活动场景,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同时提出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的问题,把学生的着眼点从观赏拉到思索上。紧接着提出采用哪种方法选队员比较合适?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思维的碰撞与交锋,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众数的价值及意义。然后让学生归纳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问题进一步触及到本节课重难点。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2.营造交流氛围的策略
孔子云:同师而超群者,心必乐之者也。学生只有在快乐心境下在愉悦的环境中才更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启发。但要合理把握,有效处理形式与实质的关系,达到形式为实质服务的目的。
(1)情境与问题相结合
情境的创设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凸现数学主题,并具有问题的导向性,要有利于学生从情境中发现、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产生积极的探究心态。
[案例]
小数的加减法教学片断:
(出示跳水图片)这是中国跳水运动员劳丽诗,李婷在女子10米跳台比赛中的优美身姿.从奖牌榜上可以看出什么呢?
师:从第一轮比赛后的情况统计表中你得到了那些数学信息?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师:解决中国队第一轮后领先加拿大多少分?这个问题如何列式、如何计算呢?(学生自主尝试)
师:比较这两种做法有什么不同呢?
师: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师: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呢?
[分析]
实录情景中不仅有学生感兴趣的奥运话题,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信息,学生可以从中提出一些数学问题,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展示机会,并围绕问题层层深入不断推进学习进程。
(2)激励性评价与指导性评价相结合
评价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鼓励,特别是平时交流困难的学生,如有点滴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如发现学生交流有误,以启发性的评语,诱导学生找出原因,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可随时调整学习方法和思路,使评价起到导向、促进作用。
(3)动与静相结合
教学中,动能让课堂教学气氛热闹,让学生活泼生动,而静能给予学生自主思索、回味、感悟的空间和时间。将动与静有机地统一起来,说、议、辩与看、思、听相结合,让课堂节奏张弛有度,气氛动静相宜。
[案例]
众数一课教学片断:
师: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沉默)
师:再想想,谁来说?(还是沉默)
师(急了):那就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吧!
于是,学生开始了四人小组的合作学习。老师深入到各小组中。结果是老师指导的小组回答出了问题。
[分析]
有的教师追求活跃的教学氛围,一旦出现静,以为提问或组织教学有问题,怀疑学习效果,有意制造出热闹的气氛。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对交流的目的不明确,对交流作用认识有偏差。造成交流虚假、肤浅。
3.教师指导的策略
(1)充足交流时间。交流的时间过短,话题还未展开就草草收场,不同的意见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就无法引起争论,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就不能达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课堂中也不可能出现生动活泼的情景。交流的成果是个别学生的,其他学生没有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
(2)恰当的点拨。有效交流离不开教师适时的介入、恰当的引导。交流过程中,教师要仔细倾听每个学生的想法,并及时分析、判断出现的情况,对生成的问题准确作出回应,及时进行点拨和完善。一方面调整教学预案,一方面让交流不要偏离家教学目标。
[案例]
学生在春游情境图下生成的算式是76-19
生1:我是这样算的:76-10=66,66-9=57。所以76-19=57。
师:谁听懂他的意思了?谁能解释一下。
生2:他的意思是先把19分成10和9,先76减10等于66,66再减9等于57。所以76减19等于57。
师:与他的方法一样的还有吗?与他的方法差不多的有吗?
生3:我的办法与他的差不多,我也是把19分成10和9的,不过我是先减9,再减10的,答案也是57。
师:你们的方法相同,只是先减哪一个数的次序不同。还有与他的方法不一样的吗?
生4:我是这样算的:76-20=56,56+1=57。所以76-19=57。
师:谁听懂了?能不能解释呢?
生5:他把减数19看成20,先76减20,因为多减了1,所以要再加1。
师:没有听懂的小朋友还有吗?能不能提提自己的疑问?
生6:明明是减法,为什么要加1?
师:谁再来解释一下?…… [分析]
教师几次恰如其分谁听懂他的意思了的提问,使交流不仅仅停留在学生思维结果和思维过程的表达上,更是多种观点相互分享、沟通和理解。正是教师有效的调控让交流过程成为分析、比较、归纳、批判和整合的互动过程。调控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及时总结。
交流不仅重视过程,更要关注结果。一方面让学生最终知道解答问题的正确结论,一方面理解多个结论的异同,或从中比较、分析出最优结论。
[案例]
继续上述案例:
师:以上大家说了几种计算方法?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生:一共说了四种计算方法。
师:根据算法的相同点,可以归成几类?你是怎么想的?
生1:归成两类。把减数19拆成10和9,或拆成16和3,然后连减是一类.生2:把19凑成20减,再加1是一类。
师:你想采用哪种算法?为什么?……
[分析]
学生在分析、比较、归类中,使零散的知识进一步得到内化、提升,最终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4.交流形式多样化策略。(1)交流主体方面可采用和书本交流、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等形式。创设自学情境,明确自学目的,使学生能够借助相关资料和书本知识的理解来完成学习任务;同桌或合作小组的学生间交流;师生对话,帮助学生突出知识的重点,完成知识的归结,用心听取学生的汇报,挖掘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促成交流的顺利进行。
(2)按交流内容分为研讨、展示、辩论等形式。围绕某一个主题展开研讨;把学生自主实践、小组探索的成果展示出来,相互欣赏,共同评议,相互启发;某些模棱两可,易于混淆的问题,抛给学生去辨析,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
5.培养交流技能的策略
(1)听的习惯。只有倾听,才有交流,因此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听表达的过程,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听解答问题的采用的方式方法;听表达的内容是否全面、观点是否正确;与自己对照找出差距或不同,准备随时质疑或补充。
(2)说的习惯。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在平时教学中,要经常进行说数学的练习,如说口算过程,讲解题思路、布置说的作业等。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阶梯式问题系列,依次在课堂上进行提问,从一句到长篇,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3)读的习惯。引导学生学会阅读。阅读数学课本、作业、材料、数学史话和故事等,富交流渠道。同时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读与勾、圈、批注、摘录结合,提高读的效果。
(4)写的习惯。交流不只停留在说上,适时与写结合起来。如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先写写、画画再回答等。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思考前提下回答问题,一方面利于学生整理思路,提高数的准确率。
(5)评价的习惯。引导学生学会评价,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带着尊重和欣赏去倾听别人的发言,学会合理评价别人的观点和想法,会从别人的发言中捕捉闪光点,并要从中受到启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交流的过程成为大家共同发展的过程。
(6)思考的习惯.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学生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让学生从以往什么都是老师说的怪圈中跳出来,从小养成积极思考,敢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五、研究的成效
课题组成员通过一年多的探索,教师的观念、课堂的氛围、师生关系有了很大改观,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学生的交流能力有了提高。
1.提高了教学实效性。
课堂教学能从学生实际出发,精选交流内容,在交流中教师切实能有效指导监控交流过程,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在引导、点拨中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课堂上少了许多作秀的成分,避免了为交流而交流的形式主义,提高了课堂交流的实效性,同时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
2.学生的交流意识增强。
学习交流过程中,优等生撑场面的现象逐渐减少,各层次学生都成了交流的主角,学生的倾听习惯、思考习惯、评价习惯等方面有所提高,并且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加强。
3.人际关系融洽。教学中建立了师生平等交流的关系,同学间形成了互帮互学的氛围,交流的场所也逐渐扩大,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使得交往合作能力有所提高。
六、存在的问题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篇10
作者:佚名 教学科研来源:小学教学设计网 点击数:1455 更新时间:
2009-11-7 作为小学新课程改革的一线教师,你我都拥有这一片充满梦想的语文课堂,我们应该为之去创造,去耕耘。随着新一轮课程的不断深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诸如此类的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然而,用心观察便可发现,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表演,不少冠以“活动式”、“研究性”等新型名称的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少仍是殛待解决的严重问题。据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预习、尝试、操作、探索、归纳等。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代替;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这一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如:我在教《番茄太阳》这一课时,当我一板书出课题后就向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番茄和太阳有什么关联?“番茄太阳”作为课文题目为什么要加上引号?我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文。同学们经过一番阅读与思考,讨论与分析,他们很快就有了答案。有的说:番茄和太阳形状上都是圆的;有的说:它们的颜色都是红的。有的说:在爸爸的眼里是把太阳比作番茄,所以要把题目加上引号;有的说:在盲姑娘的心中番茄就是太阳,所以要加上引号。最后,我适时地点拨到:那么在作者“我”的眼里“番茄太阳”像什么呢?结果大家都抢着回答:就像盲姑娘的笑脸。通过这样问题情境的创设,大大地激发了学生们探索的欲望。如此同时,我们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再现课文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方式提供,就成为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最重要的策略。教学中我们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因材选媒”,突出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淡化其“装饰”效应,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经历探索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但不可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品位。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无疑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教师在设计或选用课件时,首先应明确目的,如何才能把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其次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育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如我在教《番茄太阳》时,为了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设计了作者“我”情感变化的课件:“灰暗→温暖→流泪。”我根据这个内容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作者在自己的所见所问中为什么有这样大的情感变化?请同学们通过对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一边朗读一边感悟,然后或用文中的语句或用概括性的词语来回答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结果大部分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感悟。如:因“生活艰辛”作者“我”才“心情灰暗”;因作者看见一家人对话的美好画面才被感动得温暖起来;因盲姑娘的爱心——“捐双腿”才使作者我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潜能;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他们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而教师的作用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在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同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如自己独立学习,也可以与他人合作,与老师交流……如我在教《番茄太阳》这一课中,当同学们还沉浸在回答完作者情感变化原因的兴奋之中时,我又趁机抛出一个问题: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后回答作者眼中的盲姑娘——“明明”又是个怎样的孩子?请用课文中关键词语来回答。我刚一说完,同学们,有的在高声朗读,有的在窃窃私语,有的在互相讨论,有的在边默读边思考,……课堂上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当在我交流反馈时,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回答出盲姑娘——“明明”是一个(聪明、漂亮、好问)的好孩子。我认为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说明,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大部分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自己质疑并解疑的。但是,对那些差生的学习情况不容忽略,也要予以关爱,进行协调,对他们遇到的个别问题要进行个别解决,以此促进差生的学习进程,让全班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和发展,都能分享收获学习成果的喜悦。
四、鼓励学生 用心研读课文,激荡语文课堂的情感浪花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也是语文课堂的气之所在。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生者,是作者感活动的外观和升华。研读就是要扣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并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从而实现教师情、学生情、作者情的情感交融,和谐共振。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05-26
探析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09-22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的策略07-02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研究计划09-22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策略05-31
浅谈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的策略07-17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10-01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论文08-29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语言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