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有效教学论文

2024-06-28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论文(共10篇)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论文 篇1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反思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一般采用传统的五段式,即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复习、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多问题:学生被严重束缚,能力、品质、行为习惯的不到很好的发展;教师照本宣科,课堂效率低下。通过两年多来学校“有效教学”的培训,我深刻地理解到:有效教学势必成为一种教育理念,成为我们每个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结合两年多来认识的有效教学理论和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认识,我作如下五个方面的反思。

(一)、优化课堂教学目标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学生开始时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就能更好地组织学习。”优化课堂教学目标是构建素质教育的重点,它要求教师必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课程表准》要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目标教学就是将所有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首先做到完成每课的小目标,然后完成好单元的部分目标,从而达到完成总目标。教师在上新课前,首先弄清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用书上提示的教学步骤,再分析学生达到这个目标的难点是什么。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反复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每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把教学目标及时交给学生,让学生心里有数,从而达到了教有目标,学有目标,指导检查也有目标,使之在课堂上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顺利完成制定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要科学合理。它既要符合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因此,目标要具有全面性、整体性、层次性、可操作性、科学性等特点。比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册《正方体的展开图》这一节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有两个,一是正确理解空间图形展开图的意义,二是能通过自己动手,找出正方体的所有展开图。这两个目标优化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明确了课堂教学方式。

(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包括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教学内容也相应地包括知识、能力、非智力因素三部分。每一堂课都有自己的教学点,即知识点、能力点、非智力因素点。知识点是课堂教学的根本点,在教学中应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把握准知能的结合点。能力点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如掌握知识能力、应用知识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非智力因素点主要指学生的动机、兴趣、意志、信心、性格、习惯和情感。另外,对教学内容来说,还有一个教学容量的问题。教学容量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常数,量过大,学生接受不了;量过小,学生吃不饱。必须在保证完成教材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出发,随时调控教学容量,着重调控教师输出的信息量、学生接受训练量、师生的双边活动和学生的多边活动量。因此,课堂教学内容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将教材内容实行科学的组合,并按一定的程序组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教学内容具有逻辑意义,做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易适度。教师要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要加强 知识间的相互有机的联系,重视语言知识的系统化、和连续性。同时也应该关注技能训练的程序化,注重真实语境下的活动设计。并且科学地安排教学顺序和层次,合理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比如:在讲解九年级《三角函数的应用》这一节时,可以设置这样的教学内容:给定量角器、卷尺,测量旗杆高度,并且以此设置多个变式题型。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仅真正体现三角函数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充分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

(三)、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是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关键。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要符合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一般教学原则。现代社会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多元化。为此,教师应努力探寻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采用“启发式”、“诱导式”教学法。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要注意教学方法选择的适时、适度、适当、适合、适应原则,从而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教学过程要有流畅性。教师要注意教学环节的连接是否符合教学规律,教学活动与活动之间的转换是否恰当合理。在转换之间,教师的指令是否清楚。学生是否能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参与各项教学活动。教学要讲究生动性,要求教学过程充满变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不断的期待。教学过程中的失误会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只有教师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出新,教学结构严谨,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优化课堂教学活动

叶澜教授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更强调在人的交往中学习,强调在教学活动中让课堂“动”起来。因此,打破课堂的沉闷和焦虑,克服传统课堂中的单一和枯燥的教学行为,让学生在明主和谐的状态中主动学习,形成课堂中师生有效互动,是优化课堂教学活动反思的重点。要实现课堂中师生的有效互动,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课程标准的把握准确到位;

2、对学生学情的充分了解;

3、对教学环节的清晰而周密的思考;

4、对辅助教学手段和教学用具的精心选择;

5、对课堂突发事件的预见。比如:在九年级上学期复习《二次函数》时,学生在解决问题可能会采用不同的函数形式,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考虑到每一种可能的方法,并在讲解时引导学生一题多解。

(五)、优化课堂教学的评估与反馈

课堂教学中的评估应根据教学目标,对语言知识以及听、说、读、写语言技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达成度进行全面的评估。评估时既要评估学生的学习参与程度和掌握学习方法的情况,也要注重对教学方法、过程和效果的评估,评估时要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评估的指标要明确具体,语句表达力求精练、准确,既简单易行、便于操作,又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课堂教学的反馈要适时、具体。学生练习正确时,表扬要简明扼要、恰如其分;练习出错时,要讲出原因,并提供同类练习,及时强化训练;对学习基础 较差、自信心不足的学生要多提供参与机会,多鼓励,多表扬;对基础较好的 学生既要肯定成绩,又要指出努力方向。反馈是控制的灵魂,是对课堂教学活动实行控制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应动、静观察相结合,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反馈信息。课堂练习与家庭作业是评估与反馈的重要方式,对于随堂练习与家庭作业,我们可以采取分层设计的方式,这样能很好的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讲了七年级《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后,可以设计如下A、B、C三级随堂练习。A级:计算(1)、︳-2︳-2004+(0.04)【(-5)200

320

2003

×】(2)、-3+(-5)×(5)

222230

B级:(1)若有理数x、y满足

22006(x-1)+∣x-12y+1∣=0,求x+y(2)若∣a+b+1∣与(a-b+1)互为相反数,判断a、b的大小关系 C级:用★和☆表示一种运算:对于有理数a、b,都有a★b=a和a☆b=b,则(2006★2005)☆(2004☆2003)的值是多少?

以上就是我对有效教学的一些反思,当然,教无止境,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以更加热情的态度来促进自己的有效教学理念的提升。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论文 篇2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作为教师, 要顺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 转变教学观念,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结合教学要求,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在具体教学中给予学生及时的引导和科学的指点, 促使学生在探索数学奥秘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之情, 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 我在教会学生基本概念和解法的基础上, 安排一节习题课, 步骤如下:

(1) 让学生根据已学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来编写一道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相关的题目;

(2) 让同桌或小组之间相互交换题目, 并求出结果;

(3) 同桌或小组之间进行交换, 对求出的结果进行验证与批改;

(4) 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难题进行具体讲解, 并给出总结.

通过这样的步骤, 学生们既当了学生又当了老师, 切实体验了角色的转换, 由于自尊心的原因, 每一名学生都不愿让别人找出自己的缺点, 因此在设计与解题的过程中肯定会全力以赴, 争取做到完美.鉴于学生学情的差异性, 在出题过程中出现有问题的题目是在所难免的, 此时就需要教师的指导与总结, 帮助学生发现题目的不足与缺陷, 并给学生指出正确的出题方式, 使学生们在轻松、愉悦中牢牢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相关知识.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学习情境是学生与问题之间的“桥梁”, 它不但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索问题、继而解决问题, 使他们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科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兴趣可以使人的大脑处于活跃状态, 能够增强思维、观察、记忆等能力, 还可保持旺盛的精力, 抑制疲劳感.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则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感和求知欲,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掌握知识.

对于教学情境的创设, 张建跃老师曾在《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中说了这样一段话:“在设计教学情境时, 首先应当在分析新旧知识间的本质联系与区别的基础上, 紧密围绕揭示知识间本质联系这个目的, 安排探究过程, 促使学生发现其内在规律;其次, 应当分析学生已有数学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关系, 并确定同化 (顺应) 模式, 从而确定探究的主要内容;再次, 要尽量设计多种启发路线, 在关键步骤上放手让学生合作学习或探究, 使学生的思维真正经历概括过程.”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 可以通过提问创设问题情境, 如在探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一个三角形?那么怎样的三条线段才能组成三角形呢?提出这种针对性较强的问题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 教师还要进行适时的引导和点拨.还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在教授“图形的旋转”时, 我们可以采取多媒体Flash动画的形式, 来演示月亮围绕地球旋转的过程, 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出问题, 生动形象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了学生, 也在短时间内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轻松的完成了学习任务.可见, 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 提高了教学效率,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严谨性与抽象性, 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而使用多媒体技术则能将动画和音像集于一身, 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有利于突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传统教学中, 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教学手段的局限性, 决定了某些知识让学生难以掌握, 因此,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化静为动, 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与缺陷, 增强数学知识的立体感、动态感, 这一方式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还有助于解决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目前已逐渐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例如, 在讲解“二次函数图像平移”时, 如果只让学生动手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 是难以总结出二次函数的一般规律的.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可以充分运用计算机几何画板的画图功能, 将静态图像变为可以随意更改系数h, k的动态图像, 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h, k取值不同时, 二次函数图像的不同变化, 并从中总结出一般规律.这种通过变换参数取值, 将静态图像变为动态图像的教学方式, 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还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充分落实实习作业, 做好知识的巩固利用

实习作业是落实教学内容的基本途径.如进行测量内容的学习时, 要提前安排好制作测倾器的实习作业, 让学生在上课时展示自己的作品.因为这样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制作出精品, 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室外的实地操作更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为创新提供更好的环境在完成实习报告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各种能力, 又培养他们认真做事的良好态度.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初探 篇3

大力提高初中数学的有效教学,是每一位数学老师的共同愿望.不少老师在这种良好愿望的支配下,想方设法去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这当然是值得赞赏的.但笔者认为,首要的还不是去寻找方法,而应该是理念的转变.只有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有效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一、努力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师角色的转变”中指出,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成为学生在学习中的良师益友.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笔者认为,创设合适的课堂氛围是第一步,只有这一步走好了,才能为教学垫个好底.创设合适的课堂氛围大致有两个层次.:一是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这种氛围既可以让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又能融洽师生关系.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或者是自己的弟弟妹妹,少批评、多表扬,时时处处关心呵护学生.学生没有任何思想压力,感受到的是温暖、是师爱,学习起来当然会轻松自如.二是创设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环境,或者说是有利于数学学科的教学环境.比如,课件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等等.有了这种情境,学生才能兴致盎然地学习,才能有利于发散思维.比如,讲等腰三角形,笔者创设了课件,通过屏幕播放图像,动态的画面让大家很快地认识了等腰三角形,也很容易地发现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同时,利用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大家也先后发现了等腰三角形中许多相等的线段和角.由于充分利用了课件的重放、回放、闪烁等功能,再加上适量的轻音乐,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地被调动起来,一些重难点也在较短的时间内被克服.再如,讲了《轴对称》后,我们开展了一次有趣的数学小活动.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笔者利用课件,在屏幕上先展现我国独有的艺术字,然后,将这些艺术字对折,就与我们所教的轴对称知识联系起来了.再扩展到我们常见到的一些物体,比如某些对称的建筑物、飞机、蝴蝶、京剧脸谱、双喜字、窗花等等,然后,再让学生展开想象,去搜索生活中更多的轴对称图形,学生对轴对称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二、强调互动,改进学法,感受快乐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的“教学”是假教学.《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再三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强调互动就是要改进学法,改进学法就必须互动,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改进了学法,学生才会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在这一点上,笔者一直身体力行,也有力地提高了有效教学的质量.比如,在复习勾股定理的基础上,笔者让学生动手实践,通过摆放、描画三角形,学生之间结合观察、归纳、讨论、推测等一系列互动活动,得出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学生的活动体现了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传统的老师讲解,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现在是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也就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强调互动,教师要当好指导者,因为学生在学习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不同的学生由于家庭背景不同、数学能力的发展不同、学习方式不同,他们之间不可能迈着同一步伐整齐统一地前进,因此,在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参加学生的讨论,及时发现问题,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在互动中真正感受到改变学法的乐趣.

三、积极评价,帮助学生拥有自信

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是为了教育学生并促进学生的表现,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动力和源泉.评价也是帮助学生拥有自信,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一项有力举措.实践教学中,笔者主张积极评价,因为积极评价是贯彻执行课程标准提出的“发展性评价观”的切实有效的办法.为了做好积极评价,笔者主要抓住这么三点:1.评价过程动态化.平时的作业和测试是评价的一部分,但这不是唯一的评价,要重视评价过程的动态化、日常化、通俗化.比如,某一次考试,有学生成绩明显下滑.笔者不会去批评,而是采取积极评价的方式,从考卷中找出亮点去表扬,让学生在失意中不消沉.至于学生考卷中的问题,笔者往往采用商讨的方式帮助解决.这样,学生在考试失败后依然会信心百倍地继续学习.2.评价内容多元化,注重学生综合性素质的考察.现在,判断学生在学校里学得好坏还主要依据成绩好差这一条标准.笔者也就抓住这个关键问题,当学生数学考试、平时作业、实践活动等某一方面有了失误的时候,笔者除了热心帮助他改进外,更注意他的其他方面,比如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这样辩证的评价才是公正的.3.评价是个多元的交互活动.积极评价还包括学生不仅是被评价对象,同时也是评价主体,可以采用自评互评等多种方式.在这样的交互评价中,学生才能评出干劲、评出信心和动力来.

有了新课标理念的指导,还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唯有这样,有效教学才能得到有效保证.

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反思 篇4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动力。教学中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反思,是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现对此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反思,调整教法,增强教学的适应性,任何优秀教师都不是天生的,他们都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探索,逐步成长起来的,作为教师要善于自我反思,经常倾听学生的意见或建议,及时了解教学效果,要有勇气正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经常审视自己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适应学生的要求,随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对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有效性都是非常有益的。

1.经常对教学进行自我反思,紧跟数学发展的最新形势,不断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明确教学反思是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不断对各种教育观念、言论资料和现象进行优劣比较、价值判断或提出改进意见。

2.对自己的数学教学进行经常性的自我回顾与小结,积极推广先进的教学模式,努力完善数学教学。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模式研究 篇5

对于初中数学有效教学模式展开探究很有必要,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找到高效的教学策略,在这样的基础上也有助于对于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够体现数学课程的教学实效和教学价值.高效的课堂教学的创设,需要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上都有积极的改善,这样才能够提升知识教学的整体成效,并且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一、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这是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并且有效展开对于知识的探究实践的教学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式有很多,教师要善于将理论知识的教学生活化、趣味化,使学生在知识理解上的障碍得到降低,并且促进学生对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参与.这些方法都能够提升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学习热情,并且能够让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加轻松.这是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应当实现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讲“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教师可以拿起松动的凳子提出问题:同学们,你有办法能够让凳子稳定一点吗?当有学生回答加一条木条的时候,接着提出问题:出现了什么图形?从而引出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教学主题.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对于即将学习的知识的有效实践,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深刻,教学效率得到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重要.这不仅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的基础,而且能够让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二、创设科学合理的思考问题

教师的课堂提问内容与形式能够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这是决定一堂课的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在遵循科学合理的基本原则上一定程度地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让问题富有一定的趣味性.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展开对于知识的应用实践.这样的思考问题,不但能够对知识教学起到辅助作用,而且能够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有效培养自身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这样能够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并且让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得到提升.例如,在讲“全等三角形”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全等三角形有六对全等元素,反过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你想用多少对元素?教师引导学生从一对对应相等开始,再用两对去证明,结果都不成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学生的学习情绪更加激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教师的“圈套”,进而促进学生认真去思考、探索、归纳,最后由教师指导学生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提问方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调动,学生的思维也变得更加灵活.在逐层深入的探究中,学生实现了对于相应知识的获取.这是高效的知识教学应当收获的效果.三、使用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

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究 篇6

第一部分: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新一轮课改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范围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向自主、探究、合作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紧密相关,因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培养能力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突破传统的传统教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探究的问题,也对初中数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能力要求。符合新课改精神的上课应该是“体现自主、创设合作、引导探究、注重过程”的教学,是让学生真正的在进行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等方面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

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农村初中的生源成分复杂,无效学习学生面更广,基础素质偏低,给数学有效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农村中学,特别是普通农村中学,初中生源普遍较差,数学无效学习的学生比例较大,时刻困扰着农村初级中学有效教学水平的综合提升。“如何转化数学无效学习学生,提高数学有效教学水平”成为广大农村数学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

二、课题的界定

1、“究竟什么是有效的数学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实现了课堂教学目标,满足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数学素养的提升。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陈旭远教授在《新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中指出教学的有效性包含三种含义:

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它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结果考察来衡量

有效率: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

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2、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整套的操作技艺和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着眼于完善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备好教材、备好学生,从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采取“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形式,设计有效的随堂练习,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以期实现每一个学生的最好发展。本课题将着眼于寻求在各教学环节中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3、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具备有为发展学生一切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三、理论依据

我们课题组认为《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现代认知心理学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能充分地为本课题提供厚实的理论基础。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逐步形成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新一代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思想和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以往的知识结构对于现有的学习过程的影响。也就是说,只有走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注重差异发展,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和认知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把握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与规律,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极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努力建构既符合教育学一般规律,又切合农村初中这一教学背景要求且尽可能科学、客观、具体的课堂有效教学的评价体系。

3、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促进教师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领悟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真正在课堂教学实际中转变学生观、教材观、教学观。科学而有效地引领学生向着所要达到的目标和学习内容迈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欲求,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探求目标引领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贯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要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学习愿望打下坚实的基础。

4、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养成不断审视课堂、诊断课堂、研究课堂、反思课堂的习惯,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技巧。有效课堂教学既是一种理念上的目标追求,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实践能力,所以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探索和试验,比较与发现,鉴别与选择,寻求符合农村初中特点的充满个性化特色的教学策略,形成高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检索与课题相关的近年来国内外的各种原始文献及学校的相关档案,了解关于教学策略研究已做的工作,吸取对本课题研究有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2、调查研究法:通过运用问卷、访谈、测量、研究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收集有关问题或现状的资料,从而获得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事实,并形成关于课题研究的科学认识。

3、行动研究法: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创造条件,对实验对象施加影响。有目的的观察记录实验对象的变化,从而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并聘请市内外的专家担任本课题研究的指导顾问,提高课题研究的计划性和效益性,以使课题规范、正常的运作,从而达到既解决问题又增长认识的双重目的。

4、案例研究法:选取所有参与研究的骨干教师所在班级,以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为研究案例,以便从实践中积累研究成果,形成经验总结和实验研究报告。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一、课题研究策略

1、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全面素质。现代教育观念强调人才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层次性,强调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必须遵循世界教育的发展潮流,转变旧的、传统的教育观念。首先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以知识为条件来发展学生的智能,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次要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2、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师在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究过程中,要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提高对教材的驾驭能力。教师只有具有了高超的教学能力,才能把握学生课堂学习情况,才能提高有效地课堂教学能力。

3、研究中将课题研究根植于课堂教学中。课题组每学期要组织教师上一堂研究课。一是围绕课题研究阶段进行说课。教师介绍自己近期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研究点及达成的目标以及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等。二是现场观摩听课。课题组教师共同参与。并对课堂教学进行片段录像作为后续研究的重要素材。三是集体会诊评课。评课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课题组长课前确定中心发言人。评课要根据课题研究方向,以课堂教学实际为着眼点,对设计的理念、教学策略、研究点的落实、目标的达成等方面等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诊断。同时,每个听课老师要结合自己课题研究过程进行补充评价,授课教师根据评课人的分析诊断,对课题研究进行很好地反思。课题组要根据教师意见进行综合归纳形成研究成果集,成果集可以是叙写的教学故事、案例、研究报告、专题小论文、专题反思等,作为课题研究阶段成果材料。四是评估鉴定。由课题负责人对阶段研究的情况进行专题小结,为教师后续研究指出研究的方向。每次活动都要征收教师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课题组教师共同参与分析讨论,在不同教师的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共享资源,拓宽思路,提升认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研究的方向。

4、研究中加强教师自我反思意识。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是其对教学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体现了教师既是引导者,又是评价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通过反思,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善教育教学行为,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5、研究中加强教师教育科研意识。教育科研是成功教师的必然选择。一名教师只有经常地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才能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突出新的方向、新的特征、新的细节。这既是教师形成创造性劳动态度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工作兴趣、灵感的源泉。

二、课题研究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针对我们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在课题研究中促进教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自觉地转换角度,主动地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不断地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把教学情境创设技能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

2、合作性原则:以学校为主阵地,与自治区教研室、市教科所、惠农区教研室等机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效益。

3、研究中必须坚持教学情境的趣味性原则。采用趣味性较强的数学情境,就能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入积极探索、主动求知的境界,并能收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和开发智力、促进思维、发展能力的效果。

4、研究中必须坚持教学情境的生活性原则。应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必须坚持教学情境的典型性。设置情境时,所选材料应该全面、准确地反映一个事物的真实情况,以利于学生探究时能提出问题,找到形成问题的原因,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在创设情境时,要反复思考,努力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

5、研究中必须坚持教学情境的适用性原则。设置情境时,所选材料要恰当,既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又能配合教材体现教材的观点和原理,同时也要体现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长。

三、课题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

2、论文集锦

四、课题实验的步骤:

1、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1年7月一2011年10月)(1)进行课题研究可行性论证,搜集相关理论资料,完成课题研究申报工作。

(2)建立课题小组,确立实验对象。

(3)健全教师教研制度,为实验研究铺垫

(4)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

(5)制作调查问卷,完成调查报告。

(6)进一步搜集资料,向专家咨询,对课题研究进行理性思考。

(7)开题,写出开题报告。

2、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1年10月一2013年10月)(1)定期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理论水平。

(2)及时研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作好应对、处理过程详细记载。

(3)发布定期研究成果。

(4)广泛听取教师、学校领导、有关专家学者意见,修正实验方案,调整实验计划。

(5)全面深入研究,探索校本教研活动模式。

3、课题结题鉴定阶段(2012年10月一2013年4月)(1)进一步进行课题研究,不断提高研究质量。

(2)完善课题研究所有档案材料备查。

(3)做好相关总结,完成课题研究成果的编汇工作。

(4)申报结题。

五、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及成员

专家、顾问小组:

宋万斌:大战场中学校长

领导小组:

组 长: 李占全 负责课题实施方案的制定和研究管理工作

成 员:卢宾、张清忠、马成录、任克祥、王福琴、田进玉

课题人员安排:李占全主要负责实验及撰写开题报告、实施方案、结题报告,以及课题实施过程管理。卢宾、张清忠、马成录、任克祥、王福琴、田进玉主要负责各教学班具体实施。所有实验教师按照方案进行实验,及时准确记录实验情况,提供有关数据,整理活动案例。

最后,祝愿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圆满成功!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探索 篇7

一、以学生为主体, 关注学生发展

所谓“有效”, 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 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所以说有效教学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进步或发展.那么具体又要关注学生的哪些方面呢?

1. 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学习的兴趣与欲望, 是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 也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与态度的表露.当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时, 他们才会积极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 去探究数学内容的真谛, 体验学习的乐趣.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主要来自于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具体情境中的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 也有可能是在获得数学学习成功之后产生的.

2. 关注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思考”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与形的五彩缤纷的世界里, 数学教材已经基本实现了生活化, 教师通过结合教材内容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 向学生揭示周围世界的数学现象与内在美, 使学生体会到在数学这个诱人的王国里, 有许多数学现象需要去观察、去发现, 有数不清的问题需要去思考, 去操作同时教师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 将生活化的材料引入到课堂中.学生往往习惯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思考, 这时就需要教师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思考的多样性, 引导学生经历从生活经验逐步上升到数学思考的过程.这样, 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就能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3. 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每个班的学生都会参差不齐, 在每一次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都会有不同的眼神, 不同的表情,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学会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从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而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是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教案, 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去处理课堂上出现的问题, 很少去考虑学生的想法, 这样就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在学习中所获得的成功和教师的鼓励, 都会使学生体验到心理学所说的“愉快效应”因此, 教师对学生取得的成绩, 甚至微小的进步都及时给予鼓励, 会使他们感到有希望学好数学.

二、以课堂为载体, 关注教学的有效性

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我们的教师往往在课堂上唯恐学生听不明白, 于是不厌其烦地讲解.结果是话说得太多, 说得口干舌燥, 多么辛苦啊!可是这样反而是阻碍了学生的思考, 阻碍了学生探索性学习的产生, 这种教学不是有效教学.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使我们的教学成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呢?

1. 尊重学生、用好教材、坚持反思

遵循学生的一般规律, 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个性选择, 满足他们多样化或自主化的需要, 备教材也要备学生.我们的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从教师的角度来备课, 而忽略了学生这个角色.但是, 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是影响我们教学效果的关键者, 所以, 我认为我们在备课时应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大量的资料表明, 很多特级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反思.怎样把课前备课和课后反思相结合, 只有不断地反思, 才会不断地生长出新理念、新方法、新举措, 才会使原来的教学不断走向有效.

2. 讲究策略、创设情境、精导妙引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不适应教师的全权讲授法, 对于新知识的接受必须通过他们自己去探索, 这就要求教师要讲究策略, 要教会学生“爬坡”.每节数学课都要向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新知识.新旧知识之间, 存在着一个知识的坡度.很多老师在课堂上把这个“坡”铲得平平的, 例题之前要加准备题, 解答准备题所用知识, 老师又先给复习一遍, 结果不需要学生多思考, 就在不知不觉中“爬”上了“坡”.事实上, 不管是解题方法还是结论都是老师给予的, 下次如碰到这样的题目学生还是做不出, 教学效率不高.所以我们要让学生自己“爬坡”, 动脑思考, 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做的事, 教师不能包办代替, 结论是学生得到的, 方法是学生摸索出来的, “坡”是学生自己爬上去的.看上去花的时间多一些, 但学生的分析、对比、综合等多种能力在这一过程中都得到了提高, 课堂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3.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新的数学课程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提倡充分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组织他们主动探究相关内容, 以便发现相应的数学规律或者结论.但在实际的课堂上很多的教师唯恐学生听不明白, 于是不厌其烦地讲解.结果是话说得太多, 反而使重点不突出, 还干扰了学生的思维.所以, 我觉得要提高课堂效率,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就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进行有效的探索活动, 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过程中实实在在地体验数学思想, 发现数学的结论和方法.在学生讨论、看书或动手操作时, 一定要给予足够的时间, 使之真正能“到位”, 达到预定目的, 不能走过场.

初中数学的有效教学 篇8

要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怎样学。教师不是评判者,也不只是对学生提出要求,教师更多的是学生的服务者,他的职责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通过教师的努力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和本领,教师应努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使他们能自觉热爱学习,在学习中去体验快乐。在这个前提下,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达到目标,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获得成功,这样的教学才会是有效的、高效的,才会是受人欢迎的。以往教师都能教的内容准备得竭尽所能,讲课时也能做到如行云流水一样畅通,尽力处处讲到,常常是自我感觉惬意,却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忽略了学困生的困惑。这种单纯传授知识却忽略了对学生主体作用的指导和发挥,这就会让我们的教学常常处于尴尬境地的症结所在。教学过程不是教师愉悦自己的过程,而是为学生服务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上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努力想方设法地帮助学生提高他们对事物认识、分析、判断能力,提高他们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中能真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成功的喜悦中激发热爱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实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要实现有效教学,教师要对本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有准确的把握和深刻的理解,对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要有清晰的掌握。例如,在教学交流中常谈的,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精讲多练,先做后说;记忆通向理解,速度赢得效率;重复依靠变式,严谨形成理性等,这些已被数学教育者反复推敲提炼,语言已精练到极至的教学规律,其深厚的内涵足以够我们终身去领会和享用。其中“先做后说”,“师生共做”,“做”并不是指单纯做数学题,而是指先提出问题。让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数学法则、定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教学活动,到他们有了一定的领悟后,再下定义,归纳法则,其教学效果就比由教师一唯的说教好得多。数学是做出来的,讲得再多最后还是要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才能逐步的理解。只有学生通过反复实践揣摩才能深刻领会和掌握,这是通过数学教学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关键。总而言之,这些老生常谈的教学常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去摸索和感悟,才能在教学实际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才能最大可能地实现有效教学。因此,要做一名优秀教师光有热情和奉献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要实现有效、高效的教学,还要有足够的智慧,和需要教师的自觉学习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完成作业是学生主要的课余自修活动。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了一项“课业负担与学业成就的实证研究”的调查报告,通过对上海市5个区23所“二期课改”试点中小学校共6505名学生的调查测试结果表明--作业量过多成绩反而下降;补课次数越多效果越小。这个调查结果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到底课余花多少时间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呢?笔者认为花多少时间并不是问题的根本,关键是教师布置什么样的作业。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是不是一定要按部就班地认真去完成。我们知道,完成作业的目的不外乎是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查漏补缺--深化提高。当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作业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我认为,根据学生接受知识能力强弱,分层次布置作业是最理想的。每一节新内容学习后,教师布置作业应该着眼于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上,不要急于深化拔高。复习课后的作业要在强调巩固基础上的螺旋式提高。因为同一个内容的复习有多个时段,作业内容的布置一定要目标明确,达到一通百通的目的。当然,教师一定要做到认真地批改作业,从批改作业中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批改作业中走进学生的思维,在作业中检验我们的教学效果,这对于我们实现有效教学大有益处。

有效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对新知识的准确认识和新技能的有效操作,学生呈现的是积极主动探索学习精神。能够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课就是好课;能让大多数甚至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相当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的课是最好的课。以往听课我们只专注老师的表现,实际上听课更多是看老师设计的教学过程在学生中所形成的广度、深度、自觉度如何,学生学的成效如何。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几点反思 篇9

论文关键词:有效教学

有效

学习兴趣

基本技能

积极有效

论文摘要:为实现有效教育,教师除了要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还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从主导位置退下来,变为指导者合作者引导者。

目前,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为实现有效教育提出了契机。下面就从有效教学理念出发,结合数学教学的实际来谈如何实现有效教学。

(一)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

所谓“教学”,是指由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标准。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二)实现有效教学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要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怎样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通过教师的努力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和本领,教师应努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使他们能自觉热爱学习,在学习中去体验快乐。以往教师都能教的内容准备得竭尽所能,讲课时也能做到如行云流水一样畅通,尽力处处讲到,却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忽略了学困生的困惑。这种单纯传授知识却忽略了对学生主体作用的指导和发挥。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努力想方设法地帮助学生提高他们对事物认识、分析、判断能力,提高他们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中能真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成功的喜悦中激发热爱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实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三)实现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

要实现有效教学,教师要对本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有准确的把握和深刻的理解,对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要有清晰的掌握。例如,在教学交流中常谈的,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精讲多练,先做后说;记忆通向理解,速度赢得效率;重复依靠变式,严谨形成理性等,这些已被数学教育者反复推敲提炼,语言已精练到极至的教学规律,其深厚的内涵足以够我们终身去领会和享用。其中“先做后说”,“师生共做”,“做”并不是指单纯做数学题,而是指先提出问题。让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数学法则、定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教学活动,到他们有了一定的领悟后,再下定义,归纳法则,其教学效果就比由教师的说教好得多。数学是做出来的,讲得再多最后还是要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才能逐步的理解。只有学生通过反复实践揣摩才能深刻领会和掌握,这是通过数学教学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关键。因此,要做一名优秀教师光有热情和奉献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要实现有效、高效的教学,还要有足够的智慧,和需要教师的自觉学习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四)指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

教学活动之前,每位教师不仅要认真备好课堂教学的内容,更要充分备好如何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去掌握知识的手段和方法,备好如何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际上,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绪完全靠老师来调动。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环境不同,情景不同,学生接受知识的情绪不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也不同。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具有教育机智,随时都能指导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约束自己,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恰当合理的组织教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的最贴切的情景材料和保证学生该用的足够的时间,帮助学生实现有效的学习。只有当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我们的教学才可能实现有效乃至高效的目标。要

(五)合理布置作业和及时批改作业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

完成作业是学生主要的课余自修活动。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是不是一定要按部就班地认真去完成。完成作业的目的是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查漏补缺——深化提高或者可以通过学生作业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但根据学生接受知识能力强弱,分层次布置作业是最理想的。每一节新内容学习后,教师布置作业应该着眼于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上,复习课后的作业要在强调巩固基础上的螺旋式提高。当然,教师一定要做到认真地批改作业,从批改作业中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批改作业中走进学生的思维,在作业中检验我们的教学效果,这对于我们实现有效教学大有益处。

(六)有效教学的评估应该建立在学生有效学习的基础上

当我们把教学活动的重点从教师传递知识转到学生有效学习以后,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就应该是:教师的教学能否使学习者在课堂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课就是好课;能让大多数甚至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相当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的课是最好的课。所以说一节课搞好一次教学活动设计综合不合理,其评估标准应该建立在学生有效学习的基础。

(七)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是全面实现有效教学的基本任务

要实现有效课堂教学,关注“学困生”是极其必要也是极其艰巨的教育任务。在教学实际工作中,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课堂上总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完全接受所学的新知识。课余时间帮助这些学生补习就成了教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困难,及时给予他们切实的帮助,考虑他们的需要,给予必要的指导,是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措施,然而,更重要的是教师要热情鼓励他们不断进取,使他们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就会有努力方向,然后才会有他们的自觉行动。学困生是最需要老师帮助的群体,在帮助学困生工作方面,教师一定要有计划,要讲策略,对于学生存在的学习困难问题,教师心目中要有足够的认识,要采取有有效的帮学手段。有效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的基础上。所以说,对学困生的有效帮助是实现有效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 篇10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分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减轻中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了解学生需要怎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即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在探究的问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实行班内分层教学,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即不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学生分层,教学内容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施教方法,使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基本要求。下面就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教学谈一点做法和体会:

一、对学生分层

在刚接手新的班级时,根据上一学年期末考试成绩把班内学生按知识程度的低、中、高初步分成A、B、C三个层次,即A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需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B组学生成绩中等,通过课堂教学能达到教材基本要求,C组学生为能独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同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了解任何一个人,他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总是处于相应的层次上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层次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学生了解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域,因材施教,最终缩小优差生之间的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根据不同形式的测试、课堂上的表现等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向高一层次发展的机会和动力,让尖子生冒出来,使大多数学生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

二、分析教材,把握教学目标

1.备课:把握教材,进行准确的分析,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把本节内容根据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形成一个梯度。整个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使A组学生能掌握本节课基本知识,B组学生能够掌握中等难度的知识,C组学生能够掌握较难知识。例如在讲授一次函数定义时,教学内容可设计三个层次:(1)引入一次函数的定义,举例并理解满足怎样的条件时一次函数又称为正比例函数;(2)运用定义,充分理解,举例说明当函数中的自变量指数带有字母时如何根据定义确定字母的取值,如:当=时,函数是一次函数;(3)定义拓展,当函数中的和带有字母时如何根据定义确定字母的取值,如当=时,函数是一次函数。

2.上课:上课时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低起点,使课堂的起始阶段每位学生都能参与,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有用武之地,即针对A组学生教师扶一把;知识的应用,针对B组学生教师指导一下;知识的拓展,针对C组学生教师点拨一下即可。在时间安排上,确保A、B两组学生的需求,一般25至30分钟,保证A、B组学生听懂、吃透。知识的拓展,一般5分钟左右,使C组学生学有余味。通过多层次教学,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而达到较高要求,使课堂教学的参与达到最大化,有效性达到最优化。

3.作业及评估:每节课后根据本节内容知识设计几组题,每组题围绕一个中心,知识点由浅入深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的小题,题与题之间,题组与题组之间环环紧扣,步步提升,形成一个知识链。在做题的过程中,要求A组学生完成低档题时争取解中档题,B组学生在完成中档题时争取高档题,C组学生可以直接解高档题。考查时,每份试卷基础分为70分,中等题为20分,高等题为10分,对于A组学生满分为70分,B组学生满分为90分,C组学生满分为100分,最后得分折换成总分为100分。再结合学生平时作业以及课堂表现对学生重新调整组别,使每一位学生都明确自己最近的发展目标。

三、指导学习方法

教学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教师应当使学生在不懂的东西面前出现疑问,让他们想方设法去解决这个疑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启发,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探索中发展能力。“班内分层教学”中,利用题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整个课堂以解题活动为中心,并且不同层次的学生解不同层次的习题,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中思维的积极或受阻即时调控。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渠道不再主要靠听,而是动手动脑解题,即把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主动操作,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尽量给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培养他们探索知识的能力。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记》中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见到有些学生学习很轻松,课后作业做得又快又好,且学习成绩很好,但有些学生学得很辛苦,几乎放弃了所有课余时间在努力学习,但成绩还是不理想。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形成这种现象并不仅仅是智力问题,学得辛苦的学生智商并不低,而且在某些方面比成绩好的学生反应还要快,只是这些学生上课时大部分不能专心听讲,由于没有领会课上的知识,导致课后化了不少的时间都完成不了作业,而且完成的质量也不好。长期下去有部分学生就会形成“我比别人笨”这种心理,慢慢导致恶性循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

首先,确立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状态确立合理的目标,科学调节学习的强度,科学分配学习的时间,培养学习的兴趣,绝不仅仅是跟在教师的指挥棒后亦步亦趋,从而在身心健康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允许学生在学习中有错,但必须改正,切不可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说一些伤学生自信心的话,如“你怎么这么笨呀”,“已经讲了多少遍了,这么简单的题目还不会做”,“在同一个教室里学习,看别人学得多好,你在学什么”等等之类的话最容易引起学生反感,还会令这些学生感到自卑甚至自暴自弃。在分层教学中,每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能解决的题组,至少让每位学生都能意识到我和别人一样也能做,而且也能做好。解题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及时加以改正,少批评,多鼓励。让学生在心灵上能愉快地接受学习,从而自主有效地投入学习,慢慢地进入良性循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得他们能越学越轻松,越学越喜欢,越学成绩越好。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了摆正教与学的关系,真实地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在参与中主动探索,学会学习。班内分层教学中,把一节课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分解为若干个不同层次的数学问题,通过解题,自然地学习了所要学的数学知识。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具体的数学问题来解决,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和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自觉地学。充分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3.数学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指导

分层教学过程中,关键的问题是教师的调控,即要恰到好处地处理好各层次题组与各层次学生之间的关系。A组学生在解决低档题材时,B、C组学生虽然没做,但A组学生回答问题时可以快速反应,在短时间内拿出解题的方法以及正确的答案,从而培养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对于中档题,是要求大部分同学掌握的层次,是A、B、C组学生联系的桥梁,C组学生要在短时间内拿出答案也不是十分轻松了,此时是他们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在解决高档题时,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状况适当地进行调整,使B组学生够得着,C组学生学有余味,进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分层教学使整个课堂的三个层次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处于活跃状态,中差生起点低,新的知识容易掌握,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优等生给他们创造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这样的教学使得各层次学生互相激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真正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上一篇: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治理下一篇:以可爱的小鸡为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