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有效学习研究(精选12篇)
初中数学有效学习研究 篇1
平时的教学中要合理科学地安排自主学习, 以便更好地体现出教与学的有效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现在结合我们的教材《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数学七年级 (上下册) 》, 谈谈我在平时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在观察、思考中组织实施有效的自主学习
1.在比0小的数 (七年级上册P12页) 一节教学中, 书本上出现了4幅图, 第一幅图是中央台每晚七点半的天气预报, 北京-3°C至0°C。第二幅图是新疆吐鲁番-155米。第三幅图水银凝固点-38.87°C, 沸点357°C。第四幅图介绍了解放日报上的信息:人口出生率0.55%, 死亡率0.58%, 增长率-0.03%。先请同学看2分钟, 然后让4位同学解释负数的含义。接着教师展示两幅图 (略) , 左图是地形图上标有A、B两点的海拔高度, 右图是银行存折上的收支情况。让学生仔细地观察, 独立认真地思考, 解释上面两图中的正数和负数的含义, 并在4人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 达成共识:地形图上的正、负数表示, A地高于海平面4600m, B地低于海平面100m。银行存折上的正负数分别表示存入2300元, 支出1800元。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再举出一些用正、负数表示数量的实际例子。让学生分组相互交流, 并推选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互动, 师生共同对各组代表的发言进行评价。通过观察、思考、对比、举例、小组自主、发言交流、评价等这些师生活动, 使学生真正理解正负数, 从而能正确使用正、负数。
2.在数轴 (七年级上册第16页) 一节教学中出示问题: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 有一个汽车站, 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 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 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请同学们独立认真地思考, 在4人小组内自主交流: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 (方向、距离) ?通过学生的这些活动, 让学生们认识到:考虑东西向马路上一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 既要考虑距离, 又要考虑方向, 从而需要用正、负数来描述。
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教科书16页图中温度计, 找出它与数轴之间的共同之处。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思考、比较, 在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 达成共识。这样, 把正数、O和负数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 为学习数轴概念打下了基础。
二、在尝试探究中组织实施有效的自主学习
1.在有理数的加法 (七年级上册P26页) 一节教学中, 教师提出问题, 让学生思考:有理数如何进行加法运算?有理数加法有几种情况?在4人小组内交流, 自主学习, 达成共识:归结为三种情况, 即: (1) 同号两数相加; (2) 异号两数相加; (3) 一个数同O相加。这样做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让学生自己尝试探究 (七年级上册第26~27页) , 由课件出示问题:利用数轴, 求以下情况时物体两次运动的结果: (1) 先向右运动3m, 再向左运动5m, 物体从起点向___运动了___m; (2) 先向右运动5m, 再向左运动5m, 物体从起点向___运动了___m; (3) 先向左运动5m, 再向右运动5m, 物体从起点向___运动了___m。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利用数轴尝试探究所得出的相应的结果, 依次填为: (1) 左, 2; (2) 左或右, 0; (3) 左或右, 0。进一步激励各组学生写出这三种情况运动结果的算式如下:3+ (-5) =-2, 5+ (-5) =0, (-5) +5=0。再次在各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 提高认识, 要充分利用数轴, 由在数轴上表示结果的点在原点的左边、右边或位于原点, 以及表示结果的点与原点的距离, 就可以确定两次运动的结果。在学生主动尝试探究的基础上, 教师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你发现了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吗?从而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2.在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七年级上册第102页) 与一元一次方程一节教学中, 教科书以探究形式呈现这些内容, 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联系实际问题, 让学生分组讨论了如何分析数量关系、利用相等关系列方程以及如何解方程。在讨论交流自主的基础上进一步达成共识:方程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很有用的数学工具。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准备。教师用课件来展示 (七年级上册第110页) 第15题销售的盈亏。某商店在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 其中一件盈利25%, 另一件亏损25%, 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 或是不盈不亏?让学生先分组讨论盈利25%, 亏损25%是什么意思, 也可以把盈利与亏损统一起来认识, 当利润值为正数时是盈利;当利润值为负数时是亏损。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达成共识:盈利25%, 即这件商品 (衣服) 的销售利润值 (售价—进价) 是商品进价的25%[用等式表示为售价-进价=进价×25%];亏损25%, 即这件商品 (衣服) 的销售亏损值 (进价-售价) 是商品进价的25%[用等式表示为进价-售价=进价×25%]。继续让学生分组讨论:两件衣服共卖了多少元?得出结论是120元=60×2元=60元+60元。是盈是亏?达成共识是盈是亏要看这家商店买进这两件衣服时花了多少钱。如果进价大于售价就亏损, 如果进价小于售价就盈利。
再次启发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假设一件商品的进价是40元, 如果卖出后盈利25%, 那么商品利润是40×25%=10元;如果卖出后亏损25%, 那么商品利润是40× (-25%) 元=-10元。在本问题中, 设盈利25%的那件衣服的进价是x元, 它的商品利润就是0.25x元。根据进价与利润的和等于售价, 即:进价+利润=售价。列得方程:x+0.25x=60, 解得x=48。类似地, 可以设另一件衣服的进价为y元, 它的商品利润是-0.25y元。列出的方程是y-0.25y=60, 解得y=80。两件衣服的进价是x+y=48+80=128 (元) , 而这两件衣服的售价是60+60=120元, 进价大于售价。由此可知卖这两件衣服总的盈亏情况是亏损。让各小组讨论:通过以上各小组的列、解方程后得出的结论与各小组预先估算的结论一致吗?
各小组学生在自主尝试探究、自主交流列解一元一次方程等这些活动, 可知总的结果是亏损, 这说明:直觉有时不可靠, “先估算, 后准确计算”可以减少判断错误。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定性考虑 (估算) 到定量考虑 (计算) 的过程, 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三、在讨论交流中组织高效的自主学习
1.在有理数分类 (七年级上册第14页) 一节教学中, 让各小组的学生先独立思考:你所知道的数可以分成哪些种类?你是按照什么划分的?其次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认识结果, 然后各抒己见, 展开讨论, 达成共识。我们学过的数有:正整数, 如1, 2, 3, …;零, 0;负整数, 如-1, -2, -3, …;正分数, 如, 0.1, 5.32, …;负分数, 如-0.5, , -150.25, …。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 给出有理数的概念: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 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让各小组讨论分类,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类的思想和方法。得出:有理数的分类图 (见七年级下册第14页) 。 (略)
2.在相交线一节 (七年级下册第6页) 教学中, 教科书安排了一个“说一说”的栏目:任意画两条相交的直线, 在形成的四个角中, 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各对角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根据这种位置关系将它们分类。分别量下各个角的度数, 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 结合各自所画的两条直线相交的图形, 寻找其中所形成的角, 找出它们的位置关系, 进一步寻找其中的大小关系, 从而得出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以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3.在平行线的性质 (七年级下册第11页) 一节教学中, 教科书安排了一个议一议: (1) 根据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说明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 (2) 根据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说明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再举出一些命题的例子, 分组讨论一下它们是否正确。各抒己见, 达成共识, 得出结论。
四、在巩固提高中组织实施有效的自主学习
1.在有理数的加法 (七年级上册第28页) 一节教学中, 书本中第28页“练一练”1、2题的处理是: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1、2题, 老师巡视指导;其次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作答情况, 最后师生共同评价、互动, 达到交流自主、巩固提高的目的。
2.用方程解决问题 (七年级上册第102页) 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节教学中, 有这些内容要学生掌握:问题1:一张桌子有一张桌面和4条桌腿, 做一张桌面需要木材0.03立方米, 做一条桌腿要木材0.002立方米, 现在做一批这样的桌子, 正好用去木材3.8立方米, 一共做了多少张桌子?分析:这个问题中有这样的等量关系, 做桌面的木材体积+做桌腿的木材的体积=3.8立方米, 解:设共做了X张桌子。根据题意得:0.03X+4·0.002X=3.8。解这个方程得X=100。答:共做了100张桌子。
我是这样处理书中的问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设未知数, 独立列方程, 独立解方程, 甚至作答也写完整。这样会花费比较多的时间, 但是我认为是非常值得的。其次在小组内交流作答情况, 自主学习解决疑难问题。让学生再次体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至此, 前后呼应, 体现了本章问题解决的主线, 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五、在本节课小结时组织实施有效的自主学习
1.在正数和负数一节 (七年级上册第14页) 教学中, 在归纳小结本节课时, 教师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首先让学生独立反思, 而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并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所学所得, 充分展示自我才华, 推荐代表发言, 最后师生互动, 一起补充完善, 使学生更加明晰所学的知识。在归纳小结这一环节中, 教师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回顾、总结、梳理所学的知识, 并将所学的知识与以前 (小学) 学过的知识进行紧密联结, 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2.在数轴一节 (七年级上册第16页) 教学中, 安排如下:师生互动一起小结:什么是数轴?如何画好数轴?如何在数轴上准确地表示有理数?当问题提出后, 先让学生反思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老师要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观点, 在小组内各抒己见, 深化对数轴概念的认识, 直线、数轴都是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 这样做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活动, 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 再让部分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师生共同评价, 充实完善所学的知识。通过小组自主交流学习、师生互动小结, 使学生所学知识进一步系统化。
六、结语
自主学习作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 如果从初一阶段开始, 学生用自主学习这种方式来学习, 必将会给学生在整个初中阶段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它的成效不仅在于创新, 更在于形成独立观察思考和自主研究、探索的意识, 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探索的精神、集体观念、创新能力。
摘要:自主学习, 即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依不同性别和能力, 分为若干小组, 为共同完成某一目标或实现共同利益, 通过互相帮助、互相交流、互相鼓励, 并以集体的成功为评价依据, 最终促进学生个体健康发展的学习策略。本文从观察思考、尝试探究、讨论交流、练习巩固、归纳小结等基本环节中, 主要列举初一的数学教学实例, 来阐述如何组织与实施有效的自主学习。
关键词:自主学习,研究,教学,分组讨论
参考文献
[1]杨裕前, 董林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上、下册) [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 (上、下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 (上、下册) 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初中数学有效学习研究 篇2
研究成员:冯敏、周琼、王黎清、龚红梅、周雪梅
一、课题提出
1、研究背景(1)地理因素
本课题组所在学校——乐善学校是武胜县最大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虽然地理位置相对优越,但地处乡镇,属农村学校,在农村学校系列中,教学质量位居全县前列,但与县城学校相比,教学质量仍有一定差距。因身处农村,见闻、资讯相对闭塞,学生的学习方法单
一、学习效率低下,老师的教学理念更新慢,课堂教学仍属“教师中心式”模式,学生参与度低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未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教学效果差。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教学因素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在城市数学课堂教学中,已被广泛采用,师生由此而受益的报道、案例层出不穷。但在农村初中数学课堂中,这种“学生中心式”的教学模式,少之又少,课堂沉闷,缺乏生机与活力,效率低下。对于农村的数学教师,应尽快更新相对滞后的教育理念,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让数学课堂成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3)科研因素
长期以来,我们农村的老师习惯于教学,习惯于教书育人,却很少思考,很少研究,只满足于学习现有的理论,很少理论联系实际,很少进行理性思考,更不要说进行教学研究,这种状况长此已往,我们农村学校的数学教学不落后才怪。提高教学质量,就得在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上下手,还课堂于学生,学生活动、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做主人,对于数学,让他们携手合作,去观察、去发现、去归纳、去探究、去应用,从而认识数学、感悟数学、学习数学,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数学。
2、教育现状
教育发展到现在,教育专家和教育部门提出了许多课改意见、方案。然而多年的教育传统使学生、教师都习惯于传统教育方式:“老师习惯于教,学生习惯于学”,不断出现“学而不思”、“高分低能”的现象。
国家教育部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
/ 6
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能力。”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探究学习是学习方式的三个重要方式之一。《数学课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数学学习只有引导学生开展“做”、“议”、“探”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与情感态度的协调发展。
二、课题的目的意义
1、对于学生
在数学课堂中,广泛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类似,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在小组合作中探究数学知识、学习数学技能,培养数学能力,提升数学学习的有效性,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良好学习习惯、有科学学习方法、有理性思维、有丰富情感、善于沟通、长于交际的社会人,而不是拥有满脑子数学知识的书呆子。
2、对于老师
理论及理念要求,要加强理论学习,不仅要学习教育理论,更要学习学习理论,更新观念,坚持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实践要求,彻底转变“以教师教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观,为适应“学生中心式”的课堂模式,老师要提升课程开发改编能力、课堂的随机反馈能力、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的能力,形成全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风格。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1、理论价值
(1)研究“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效学习”课题,有助于我们理解新旧教学观对“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的不同看法,通过比较,便于对两种教育观做出取舍。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是精通数学知识的老师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有效性取决于老师的数学知识、教学技能和学生的数学能力。时至今日,这种观念依然根深蒂固。
因事物具有普遍联系性,新的教学观主张,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不只是师生的单一联系,更应是师生、生生、小组内、小组间等学习组织链接成的网际关系。即数学课堂学习并不是教师机械地向学生进行“单向的信息传递”,还要受同学、学习小组等的交互影响,受自身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充分认识数学课堂学习的广泛影响性、充分利用积极影响要素,诸如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群体的积极影响力,克服消极干扰,数学课堂学习必将高效。
/ 6
上述两种教学观,反映了两种教学认识论——“知识传递型”教学认识论与“知识建构型”教学认识论——的区别。“知识建构型”教学认识论基于新的知识观和新的学习观,主张“知识”并不是靠教师传递的,而是学习者自身建构的。因此,新教育观应得到倡导。
(2)研究“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效学习”课题,有助于我们放弃传统的“传递中心数学课堂”,建立“对话中心数学课堂”,放弃“教的课堂”,建立“学的课堂”,有利于数学老师角色的转变.数学学习,是由已知通向未知的路,在这求知的路上,我们要与新知相遇、与他人相遇、与自我内心相遇,既然相遇,就要对话、交流、沟通、思考。因此,数学学习的实践就是数学对话的实践。要想数学课堂学习高效进行,就要放弃传统的传授型课堂,建立新型的对话型课堂。
与新课堂相适应,教师角色也得转换。由“传递”向“创造”的转变;由“学科”向“课程”的转变;由“控制”向“引领”的转变。
2、实践价值
(1)在初中数学课堂上,采用“对话中心数学课堂”,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资源,最大限度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性。
(2)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科研能力,让更多的成员成为新型课堂的专家型教师。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皮亚杰认为人的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
首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D.J.Cunnighan,1991)。因此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单纯向学生传递知识,也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与外界的互动,主动地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
其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生所学的知识也提出了新的理解,即知识不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课本、文字、图片以及教师的板书和演示等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只是一种理解和假设。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并不存在唯一标准,而是依据自己的经验背景,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对于世界的认知和赋予意义由每个人自己决定。
2、现代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从事物和现象的变化中去发现原理,这是构成学生学习
/ 6
的重要条件。布鲁纳认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从而获得问题的答案和形成观念的一种学习:即发现学习,发现学习并不只限于那种寻找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行为,还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所以,这种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发展学生探索新情况的态度。
其一,布鲁纳强调指出学习过程是一种积极的认知过程。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任何一间学科,都有一连串的新知识,每个知识的学习都要经过获得、转化和评价这3个认知学习过程。布鲁纳曾经指出:“学习一间学科,看来包含着3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同时他又强调说:“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其二,他非常重视人的主动性和己有经验的作用,重视学习的内在动机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倡知识的发现学习。他说:“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之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或方法。”他认为发现学习具有以下一些优点: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力;②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③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④有利于知识的保持与提取。
3、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实同主义教育理论代表人物杜威,从不同角度,多方面论述了教育本质问题。他提出三个重要论点:“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地继续不断的改造”。他主张教育重心转移到儿童方面来,使儿童成为教育主宰。
杜威在“做中学”理论中特别提出,应该在活动中设计问题,让儿童探究以前从未接触过的问题,使儿童的思维达到新的境界,要按照暗示、问题、假设、推理、经验这五步来设计活动课和指导儿童,只有这样,儿童的探究能力才能获得发展。
杜威以其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全面阐述了他的实用主义的教育观。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关于教育本质。杜威在自己的教育理论中从各种不同角度,多方面且反复地论述了教育本质问题。他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基本可以用他提出的三个重要论点来加以概括,这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
②关于教育目的。杜威从多方面论述过教育目的问题,而最重要的是他关于“教育无目的”的论述。
③关于教学的基本原则。杜威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是他的教学理论,而“从做中学”又是他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
/ 6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任务
1、通过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2、通过课题的研究,加强理论学习,实现观念的更新,初步形成课程开发改编能力,课堂的随机反馈和辅导学生的能力,彻底转变“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教育观,形成全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风格。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
武胜县乐善学校初中部全体学生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
1、学生认知起点的分析与定位。
2、自主学习。
3、小组合作学习。
4、探究性学习。
八、课题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根据本课题设定的研究内容和目标,在成功经验和先进理论指导下,以有效教学的行动策略研究为内容,走理论学习到实践总结再到理论提升最后实践论证的研究路线,认真探索有效教学的课堂模式,切实提高有效教学课堂策略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本课题研究,以对比实验为主,通过对比实验研究,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行动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2、文献法: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以指导课题研究,夯实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3、调查法:通过调查目前我校课堂现状,找准实验的最佳切入口和有效途径。
4、检测法:通过检测,了解学生在实验研究前后的发展状况,从中归纳出通过实验取得的优势,从而扩大实验的力度。
5、实验法:通过实验研究,掌握最有说服力的数据,以证实实验的效果。
6、经验总结法:将课题研究内容、过程加以归纳,进行综述,撰写相关的阶段想小结,及时肯定研究成果,休整实验方案,撰写有关论文。
九、研究的过程、步骤
1、准备阶段(2011.11-2012.3)
(1)制定课题研究的规章与课题的研究方案,开题。(2)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为课题研究的展开做准备。
/ 6
(3)调查课堂教学现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初步的评估
2、理论研究阶段(2012.4-2012.5):
进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方面的调查统计分析,进行理论检索整理,对本次研究寻找理论支持,并指导后期的行动研究。
3、行动研究阶段(2012.6-2013.7):(1)召开课堂教学研讨会。
(2)不定期召开教学论坛,对“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效学习”的构建进行专题讨论。(3)收集课堂教学案例,对案例进行剖析,以案例研究促进教师提高,以寻找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案。
(4)召开课题中期评估工作会议。
(5)在研究后期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能力再次进行评估,以做比较。
4、总结阶段(2013.7-2013.10)
(1)对研究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和汇总,撰写研究报告。(2)对研究的成果进行汇编,形成系列成果,做好结题工作。(3)申请课题鉴定,召开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会。(4)组织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活动,推广研究成果。
十、完成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包括基础外部条件、经费设备、资料占有情况、课题组成员状况等。
十一、成果形式及完成时间
整个研究过程大约用2年时间,成果完成时间为2013年10月,成果的最终形式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效学习的实践研究》。
十二、课题研究组织机构人员分工
(一)主研者
冯敏:对课题研究成员作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二)成员及分工
周琼、王黎清、周雪梅、龚红梅主要负责课题的理论性研究,对学生有效性学习作实践上的指导和研究,并写好论文。
十三、经费预算及资料条件
整个研究过程大约需要经费二万元,需配备白板,相关教具,一台电脑、打印机一台。
关于初中数学有效合作学习的研究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合作课堂;缺陷;策略
一、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存在的缺陷
1.以借鉴为主,缺乏自身特点
合作学习固然有着其自身的优点,它可以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同时在学习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竞争能力,故一旦某一学校试点较为成功,另外的学校便广泛地组织教师去学习取经,回来后应用到自身的教学中,但是在实践过后却发现很多时候并没有起到理想的效果,反而有时候仅仅是教师单方面地进行改革,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配合,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方面的影响,使得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2.对于自由度掌握不够
合作学习需要一個自由的环境,学生在不依赖教师的情况下自主地展开思考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但是数学的学习并不能与其他学科同等而论,他具有自身的严谨性,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知识,所以,过分地追求活跃的气氛对于数学的学习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很多教师没有掌握好自由度,让课堂变得过于松散,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降。
二、如何构建有效的数学合作课堂
1.因地制宜,学会创新
数学的教学需要有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仅仅通过借鉴是不完整的,教师应当根据自身学生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找到适合自身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督促学生进步。
2.适度放权,自由有度
有效的学习需要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展开,初中生的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较弱,教师应当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保持数学原有的严谨性,在基本公式定理的讲解中由教师主导,对学生进行系统扎实的教育,而在发散性问题的研究上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进行有效的学习。
数学的学习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同时也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过程,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我们应当不断创新,为数学教学的改革努力。
参考文献:
[1]白改艳.对合作学习认识的现状调查[J].考试周刊,2010(06).
[2]王攀峰,张天宝.小组合作学习: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J].教育学术月刊,2008(09).
[3]唐举,李国林.论高中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内容的选取[J].考试周刊,2008(04)
[4]文明亮.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时机的把握[J].成才之路,2007(18).
初中数学有效学习研究 篇4
关键词:有效教学,形式,对话,参与,评价
自实施新课改以来, “减负增效”一直是探讨研究的主题, 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认识误区, 比如从传统教学的“一讲到底”走向所谓的新课改的“一问到底”, 从以往的教师唱独角戏, 走向了低龄化语言游戏, 等等.新课程标准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激发了我们对此问题的关注, 我们应积极、迅速地反思过去和现在的数学教学, 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 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 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1. 淡化形式———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
自从新课标颁布以来, 课堂教学往往流于形式, 效率不高, 出现了走过场的现象.教师们对一节好课有这样的误解:创设情境引入、学生讨论、合作学习、多媒体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因此教师们在设计教学时片面地追求合作学习形式, 只要有问题, 不论难易, 有否价值, 都在小组内讨论一番;讨论的时间无保证, 往往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就在教师的要求下草草结束, 热闹的讨论后, 学生能理解明白吗?清楚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吗?这种合作学习有形式而无实质因此,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课堂教学方式, 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进行教学.
2. 平等对话———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
课堂教学改革涉及多方面的问题, 而如何建构师生之间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育人环境, 营造师生教学“温馨共同体”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 建构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师生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的课堂情景, 就会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就绝不会轻易扼杀与自己教学思路不一致的笨拙的奇想怪想.
3. 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发展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创设学生参与探究的时空, 让学生主动参与, 主动探究, 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 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 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 能让学生推导的结论要让学生自己去推导.教师只是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创设各种机会, 帮助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的奥秘,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比如, 在进行“概率的意义”教学时, 教师提出问题:随机抛掷一枚硬币, 尽管事先不能确定“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 但同学们很容易猜到这两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一样的, 各占一半.那么, 大家的这种直觉是否正确呢? (教师布置试验任务,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合作探究)
(1) 明确规则
把全班分成10组, 每组中有1名学生投掷硬币, 1名学生做记录, 其他学生观察试验是否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
(2) 明确任务
每组掷硬币50次, 认真统计“正面朝上”的频数, 并计算“正面朝上”的频率, 整理试验的数据, 做好记录.
(3) 各组汇报试验的结果
各组将测得的数据一一作汇报, 教师将各组数据记录在黑板上, 全班学生对数据进行累计, 填好书上的表格.
(4) 总结交流
由于试验次数较少, 有可能获得“正面朝上”的频率与猜想有出入, 教师应启发学生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使学生认识到每次随机试验的频率具有不确定性, 同时发现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也具有规律性.
像这种改变“在听中学”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创造“做中学”“尝试中学”“体验中学”的机会,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培养能力的主阵地, 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4. 适度评价———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催化剂
新课标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 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评价具有激励性, 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 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 提高学习的动机并形成成就感, 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催化剂.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听起来似乎有点绝对, 但也不无道理.要真正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善于发现和及时作出评价.同时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也要防止评价的极端倾向.数学课堂上, 对于学生的回答, 不管是对的或错的、全面的或片面的, 教师都发出表扬命令:掌声鼓励.一节课上, 表扬的掌声不断, 我们应反思一下:无度的表扬激励有价值和意义吗?笔者认为, 评价应该是在客观公正的原则上以鼓励为主.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 不能滥用表扬评价, 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 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然后才能作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蕴含创新思维的想法, 在给予鼓励的同时, 再指出不足, 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
总之,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以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教师要为此搭建平台, 做好铺垫, 课堂教学中要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 通过让学生更多地思考, 更多地探索, 更多地说和做, 使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 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那么我们的学生将学得更自信, 生活得更精彩.
参考文献
[1]南京市《九年级数学教学建议》 (2008年9月) .
[2]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初中数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篇5
初中数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1.“读薄”教材一是通读加精读,理解、识记书中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并从中概括出知识的前后联系、区别,进而在自己的头脑里形成知识的系统,如教材中每章后的小结即是一章的精华,是读教材的提纲;二是读例题,习题时自己要重新推演例题,重点是进一步体会,熟练其包含的各种基本技能,找出一类问题的解题技能,领悟所突出的数学思想方法。读教材时你必须手中有笔,有练习本,然后“眼、手、脑”并举,不仅动笔演例、习题,适应默记概念、定理、公式,熟记其“关键词、关键语句”。2.全面复习中仍需抓重点双基的全面复习,不是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对知识进行条理化、系统化的过程,要特别抓住:①强化运算的快和准,训练出写与表达解题过程的简洁和严谨,上复习课时不要等老师的答案,要尽量自己动手算出结果:②对方程、全等三角形和相似形、圆、函数,不仅要多多地读还要反复体会这些:知识的纵横联系,问题演算规律;③在复习中归纳和积累常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领会其包含的数学思想,如代数中的配方法,待定系数法,换元法,数额结合法,几何中证线积相等,线段成比例的方法等,让解题方法和常见的添辅助线的主要方法,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专题复习阶段是把双基推向高潮,在整个复习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有利于开拓思路、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综合应用的能力,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其对策是:1.多思、多问、多练在专题复习训练时,无论是跟随教师组织的专题复习,还是自己针对薄弱环节所选择的专题进行复习训练,一定要明确这个专题的主题是什么,具体有哪几类常规思路,对不同的问题,在应用的 思想方法上共性和个性鉴别是什么,有哪些解法,最佳方法是什么。既做到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又做出多题一解,训练收敛思维。复习时,要做到多问为什么,不要只是想一想,一定要动手推演练习小结。其规律、技巧,让自己去体验、感受思维过程,积累和丰富自己解题的实践经验。2.精选内容 精选内容中最忌贪多、求难,应做到少而精,训练时既要有灵活的基础题如选择、填空,又要有一定的综合题,其目的是训练灵活应用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新形结合法、分类法、函数法、几何中添辅助线的方法,来解决三角、几何、代数里面的问题,掌握以二次函数为基架、一元二次方程为基架、圆为基架、三角形为基架的综合题的解题规律。有目的地培养将较综合的题目分解为较简单的几个小题目的能力,这样就能举一反三,化繁为简,分步突破较难的综合题。这一阶段是心理和智力的综合训练,是整个复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最后一环,所以在这一阶段不是盲目地强化训练,大运量地练习,而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套题训练,通过练、评、反思,查漏补缺、掌握解题观点。其对策是:一是稳定心态,增加信心。二是提高速度规范解答。有的同学在答卷时,不在首先是准确其次是速度的基本原则下盲目地追求快速,解题既不打草稿又不画图,反使用心算或填上自己一想当然的结果,失误甚多,而在解答大题时跳过必要的步骤,或丢三落四,结论不完整,推理不严密,失掉本该不应失的分数。以上是中考数学应考的三个准备阶段及对策,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复习,定能练就扎实的数学基本功,使自己的数学习成绩达到新的飞跃。
初中数学学习指导的有效策略 篇6
关键词:数学 导向 养习 授法
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教育必须培养学习型、创新型人才,只有能自主学习的人,才能在未来社会生产生活中得以不断的“加氧”和“充电”,才能尽快获取新知、创造新知,成为激烈社会竞争中的强者。因而,在教学中正确指导学生学习,使之“乐学、持学、会学”不仅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及教学质量,也被知识经济赋予了更深远的历史意义。数学学科教育中的学习指导要结合学科特点及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初中数学教学中应采用“导向、养习、授法”的学习指导策略。
一、导向
就是对学生学习方向的引导,学习方向主要包括学习的兴趣、态度、动机、意志等有关学习情感方面的因素。其中动机是核心。明确的学习动机可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情感,端正学习态度。在学习中起定向、启动、助动、维持功能。动机源于需要,一些学生由于受以往“应试教育”学习观的影响,其学习需要是升学、就业、农转非等。但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的今天,社会人事制度、劳动分配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这就形成了落后的学习需要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更多的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学习意志消沉,动机不明。在教学中加强了人文教育,逐步引导学生认清社会发展特点及未来社会的人才规格,帮助他们处理好学习与成才、学习与成功的关系,建立起适合时代特点的学习需要,钢化学习动力系统。
二、养习
就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学习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行为定型。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活动中起维护、支持功能,是学习活动的负载者,也是学生在未来社会中不断学习、发展自我的基础。养习教育使学生“持学”,是学习指导的保障,不建立在学习基础之上的学习指导也是纸上谈兵。由于受以往“应试教育”教学模式、学习观的影响,学生形成了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如重作业轻自学,抄作业应付老师;重书面作业轻口头作业;重做题轻读书、反思;重课上轻课下等。这些习惯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阻碍了学生个性发展。因此,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学习指导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初期,学生经常回出现“忘了学习或学习深度不够”的现象。为解决这个问题,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业的检查与验收,并给予量化评估,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荣誉感,激发其学习热情,通过群体学习的互动、互助、互控效应,规范其学习行为,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互相约束中学会了自我约束,让他们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老师、别人的老师,密切了生生交流,拓广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
三、授法
就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着重解决会不会学的问题,是培养学习能力的落脚点,是学习指导的关键。学习方法是完成学习的得力工具,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选择、助动、调节功能。学法指导既要遵循学习规律,又要符合学习者的特点。笔者针对自己所教
学生的学习现状、知识水平,着眼于自主学习,采用了如下学法指导策略。
1.教会学生读书。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学会学习必须要学会读书。还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具体的读书方法指导,拟定导读提纲,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思维障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如利用“类比”读书法指导学生学立方根、分式等,利用“比较——猜想——验证”探索式读书方法学习平行四边形;采用“读——思——练”方法阅读数学课外读物等。读法亦无定法,因人而异,因材而异。但在读书指导中,必须要指导学生做到“学”(眼)、“思”(脑)、“练”(手)相结合。读书是学习的形式,思考才是学习的实质,而练习是学习的保证。
2.让学生学会思考。任何所要学习的新知,只有通过学习主体的思维加工转化为认知者认知结构中的诸多旧知才会被理解建构。故在学法指导中要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引导他们多观察多实践,抓住知识间相同、相近、相异、互通、互逆等联系,选择合理的思维方法,去理解所学知识,把它建构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如在初二《代数》二次根式一节的学习指导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二次根式与算术平方根的相同之处,学生就很轻松地利用逻辑思维理解了二次根式的概念及二次根式中a≥0和≥0的原因。也得出了求二次根式中字母取值范围的方法。又如:类比分数学分式;对比乘法公式学因式分解;利用逻辑思维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等等,都是通过发现新旧知识间不同联系而选择不同思维方法,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较深刻地体味到思维的技巧、方法,提高了思维水平,认清了数学学习的实质。
初中数学学习方法有效指导探讨 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方法,有效指导,探讨
一、预习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预习,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找出学习重点和自己学习的难点,从而带着问题去听课、讨论,提高学习效率.另外,通过预习,对学习中需要的工具和材料提前做好准备.预习方法可分为单课时预习与单元预习.预习指导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特别是七年级的学生,大多数没有好的预习习惯,而八、九年级的学生则因作业繁重而不愿去认真预习,甚至根本不预习.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讲明预习的重要性,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能有的放矢,提高效率,节省时间,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重视听讲
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教师在上课时的重要作用.教师在上课时对内容分析讲解、启发点拨,不管从内容的连续性、生动性还是从方法的系统性、灵活性,都比课后的辅导详细得多,这是学生自己看书远远不能比拟的.不仅如此,教师还能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不断调整教学的进度和方式.千方百计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可以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走的是一条最简捷的认知道路.每位学生应虚心向教师学习,在教师指导启发下上好每一节课.
一堂新课,总要介绍一些新概念、新关系、新技巧、新方法.那么,课堂上就要搞清楚每一个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清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对数学中的公式、法则、定理、定律要知道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以及如何变形和运用.当堂任务当堂完成,尽量不留尾巴,不增加课后负担.同时,听课时要抓住关键.一般而言,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关系式是关键,当教师讲到这些关键地方,你一定要特别注意,紧抓不放.例如,讲到“勾股定理”一节,一定要抓住定理的内容 (怎么回事?) 定理的证明 (怎么来的?) 定理的应用 (怎么用的?) 这些关键的地方抓住了,十分有利于定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运用.
三、数形结合
初中数学的基本知识分三类:一类是纯粹数的知识,如实数、代数式、方程 (组) 、不等式 (组) 、函数等;一类是关于纯粹形的知识,如简单的几何图形、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形、解直角三角形、圆等;一类是关于数形的结合,如数轴上的点和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如,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是借助于直角三角形来定义的,等.
数形结合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辅形”两个方面,其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形:或者是借助形的生动和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的联系,即以形作为手段,数为目的,比如,应用函数的图象来直观地说明函数的性质,如,“已知线段AB=2 cm,在直线AB上有一点C,且BC=6 cm,则线段AC的长是”,解本题可以画出图形,找出点C的两种不同位置;或者是借助于数的精确性和规范严密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即以数作为手段,形作为目的,如应用函数解析式来精确地阐明函数图象的几何性质等,如,根据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或根据两圆的半径与圆心距之间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两圆之间的位置关系等.
四、课后复习
初中生课后往往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须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至出现照例题模仿、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了作业的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上的学法指导要求学生,课后要做好四件事:一是尝试回忆,即回忆预习的经过,回忆上课的经过,回忆刚学的新知识,特别是关键地方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等.回忆时可边回忆边对照课本和笔记;二是看教科书.不管回忆起来还是回忆不起来,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看一遍课本;三是整理笔记.把上课未记下的补起来.把记得不准的更正过来,把秩序颠倒、逻辑顺序不清的地方整理清楚;特别是学有余力的学生应该多看一些参考书,然后独立完成作业,注意题后的反思.
五、正确书写
初一新生在解题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等问题.比如,在学习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时,下列这些错误学生很容易犯, (-3) 2=-32, (2×3) 2=2×32,等.还有在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主要是我们在教学中不大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易犯的错误,要注意运算顺序.以下是笔者在解题书写方面的看法.
浅谈初中数学有效学习的引导 篇8
1. 引导学习方向
任何一件事只要方向明确就能很顺利地完成。学生的学习也一样,只要学习的方向明确,就能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少走弯路,能较顺利地达到预期目的,促进学生更有效学习。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教师首先应从整体上引导全班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意义,举一些实例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数学?”“学好数学有什么用?”等一些问题;其次,教师还应向学生阐明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培养学生学习的目标意识;最后,在每一节的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明确本节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应掌握到何种程度,让学生有的放矢,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2. 引导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1)设置疑问,创设悬念。例如, 在学习《圆》这一章的第一节课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若车轮是方的或椭圆形的,车子行走时会如何?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思考,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许多数学课中都可以利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历史小故事等等来创设情境。例如:在上《黄金分割》这一节课时,可向学生展示许多有关黄金分割的图片以及实际生活中黄金分割知识应用的例子,让学生感受黄金分割的神奇,从而对黄金分割的相关知识产生兴趣,进而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3)编写阅读的问题提纲,采用竞赛形式让学生独立完成。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先自学,在自学中先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编写问题提纲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检测,让学生感到“我会学”,体验成功的乐趣。
3. 引导学习方法
许多学生常感到数学难学,其主要原因往往是学习方法不当。由于方法不当造成成绩下降,久而久之产生厌学情绪。因此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数学各部分内容的方 法,让他们会学数学。
(1)基本概念。对于概念,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认真分析出关键字、词;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联系与所学概念相关的其他知识点并加以对比,深入理解其实质。例如学习“因式分解”概念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多项式”“几个整式”“积”等关键字词分析,然后与整式的乘法加以对照比较。一个概念经过这两方面的深入,学生就很容易把握。
(2)公式、法则。在公式、法则的学习中,教师引导 学生先分 析公式、法则的特征,然后研究公式、法则的来龙去脉及推导过程,最后举例说明公式、法则的用处,并进行应用推广。这样,学生对公式、法则就能把握得较为清楚。
(3)公理、定理。对于公理、定理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应从文字表述、定理的证明及用处这三个方面进行学习。在文字表述中应注意关键字词,在定理证明中可引导学生思考新方法,并对公理、定理的用处进行归纳、总结、拓展。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判定”时可引导学生归纳证明两线段相等的方法。
(4)例题。例题中不仅包括所学知识的应用、解题思路、技巧等,还有完整的解题格式。因此例题对学生学习数学是很重要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例题的解题格式、解题方法思路、解题中 运用的知识进行思考,也可以让学生先解例题,然后与课本的解答对照比较,再想一想有没有其他解法,这样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5)练习、作业。练习、作业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检验,教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引导学生及时反馈,及时纠错,使所学知识得到有效巩固并能在解决问题中应用。
此外,针对课本中的一些注意事项,教师要提醒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引起注意;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理清教材的逻辑顺序,总结每一章节所学的主要内容,逐步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4. 引导学生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质疑问难,学会在无疑处生疑,使他们获得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的效果。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质疑?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师生在教与学中的地位; 其次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提供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具体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引导。①对基本知识的质疑,引导学生提下面一些问题:定义、概念是怎样引入的?公式法则能否逆用? 定理是如何发现的?如何证明?逆命题是否存在?是否有其他方法证明?能得到哪些新结论?等等。②对数学问题的质疑。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提问:已知条件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是否有相似问题?若改变条件或结论又会如何变化?你能提出新的特殊的或更一般的问题吗?等一系列问题。
5. 引导学生思维
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只有在学生的积极思维中才有可能让课堂教学焕发出活力。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如何思维,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先通过提问、学生板演、学生讲思路等方法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认真研究例题、习题,思考多种解法并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例如:九年级上册第82页做一做:顺次联结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得到一个新四边形有什么特征?请证明你的结论。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本题进行改造,改变题设(结论),结论(题设)又会如何?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思考解题的策略,总结解题规律,提炼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反思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的成功引导既可以避免传统教学教师包办过多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压抑的被动局面,又能防止教师无所事事,让学生无所适从导致学习质量难于保证。
总之,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现状并加以分析,讲究引导方法和策略,做到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协调发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摘要:教师的课堂引导作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习方向,引导学习兴趣,引导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思维。引导使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初中数学有效学习研究 篇9
一、善于抓住学生主体特性进行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潜力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人, 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位置。学生要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就是要实现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激发。因此, 教师要善于转换角色, 深入学生中间, 采用个别交心, 集体谈心、班会掏心、家访谈话等形式, 与学生进行真诚沟通, 及时了解疏导学生的不利情绪,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同时, 要根据学生学习上的个体差异, 更多地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 经常了解学生实际, 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课堂教学中, 要改变教师一统课堂的模式, 把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角, 有意安排一些活动, 让学生自己做老师, 自己学习知识, 研究教材, 教授知识, 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的有效提升。
二、善于抓住数学知识特点进行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数学学科作为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整个学科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学科以它内容的严密性, 结构的整体性, 问题的包含性、内涵的抽象性等特点, 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注重数学概念、法则等内容的教学, 通过指导学生解题的方法, 提升学生思维创造、探索实践、互助合作等方面的能力。”由此可见,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每一节课知识内容的特点, 进行针对性教学, 提高学生进行问题、思维探索的能力。如在二次函数知识教学时, 我出示了如下习题:
已知抛物线y=x2+ (2n+1) x+n2-1 (n为常数) 。求:
(1) 当抛物线经过坐标原点, 并且顶点在第四象限时, 求出它所对应的函数关系式。
(2) 设A是 (1) 所确定的抛物线上位于x轴下方, 且在对称轴左侧的一个动点, 过A作x轴的平行线, 交抛物线于另一个点D, 再做AB⊥x轴于B, DC⊥x轴于c, (1) 当BC=1时, 求矩形ABCD的周长。 (2) 试问矩形ABCD的周长是否存在最大值?如果存在, 求出这个最大值, 并指出此时A点的坐标;如果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学生在问题的分析和思考中, 发现第一题实际上是对函数抛物线知识的复习和考查。第二题实际上是将抛物线知识与四边形知识进行融合, 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学生进行解题过程如下: (1) 由已知n2=1, ∴n1=1, n2=-1。当n=1时, 得y=x2+x, 顶点不在第四象限, 当n=-1时, y=x2-3x, 顶点在第四象限, ∴y=x2-3x。
(2) (1) ∵y=x2-3x, 令y=0, ∴x2-3x=0, ∴x1=0, x2=3, ∴抛物线与x轴的另一交点为 (3, 0) , ∴顶点 (3/2, -9/4) , 对称轴x=3/2, 图像如图所示。∵BC=1由对称轴的性质可知OB=1/2× (3-1) =1, ∴B (1, 0) 。∵点A的横坐标x=1, 又在y=x-3x上, ∴YA=-2, ∴AB=2, ∴矩形周长为6。
(2) 设A (x, x2-3x) , ∴B (x, 0) (0
又如:已知点 (x1, 1) , (x2, -25/4) , (x3, -25) 在函数y=-1/x的图像上, 则x1, x2, x3的关系为____。我有意给出了“因为1>-25/4>-25, 所以x1>x2>x3”的错误答案,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学生发现反比例函数y=-1/x的图像是位于第二、四象限的值为双曲线, 且在每个象限内, 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0时, y>0, 当x>0, y<0。因此, 在解答时, 缺少了“在每一个象限内”这一条件, 所以正确答案为“x2>x3>x1”。
在教学中, 教师抓住知识点进行问题的教学, 可以将所学内容设置到问题中, 引导学生进行错题探究, 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动性, 增强学生积极思维的潜在动力, 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内在关系有全面认识, 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善于抓住数学典型问题进行教学, 增强数学思想水平
抓住重点, 津贴难点, 进行教学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 教师要善于分析课堂教授内容, 选用能够体现知识点的例题, 让学生进行思考, 引导学生运用配方法、换元法、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等数学方法, 进行问题的解决, 实现学生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的提高。如:如图所示, 已知AB=2AC, DA=DB, 求证:DC⊥AC。
我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分析, 发现这一证明题, 要证明DC⊥AC, 即∠ACD=90°, 可以采用数形结合, 转化和化归的数学思想进行解答, 利用“三线合一”进行问题的证明。在我的引导下, 学生采用作DE⊥AB于E, 通过已知条件, 通过边角边的判定, 求证出△AED≌△ACD, 从而求出∠ACD=∠AED=90°, 得到DC⊥AC。也可以采用延长AC到F, 使AF=AB, 连接DF, 证明△ABD≌△AFD, 根据三角形“三线合一”定理, 得出DC⊥AC。在典型性问题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实际运用, 能够对学生良好数学思想的形成打下基础。
初中数学有效学习研究 篇10
一、目前初中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时下尽管合作学习已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在课改实践中运用, 但合作学习方式在操作层面上确实还存在很多问题, 有些是比较严重的, 如果不及时纠正, 有可能产生错误导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假合作, 过分追求形式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一些老师不能正确理解合作学习的要旨, 认为这是课堂教学的亮点, 只把它当成一种课堂教学的插花点缀, 这种合作事实上是低效甚至是无效。可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有时用过一次过一会儿再用一次, 以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表面气氛的热烈。这样的合作学习其实是一种形式主义的东西, 是一种典型的无效学习。
2. 提出问题不当, 难易无度
在教学中, 教师不能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恰当地提出问题, 而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 不加思考, 随意提出问题。这样问题太容易, 没有讨论价值。有的答案是书中现成的, 俯拾即是;又有的讨论的问题太难, 使学生不着边际, 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降低了学生的讨论兴趣。
3. 不能正确把握有效合作学习时间, 达不到应有的合作效果
一般情况下, 教师所提出的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 应和所给的讨论时间成正比。难一点有价值的问题, 应多给点时间, 反之则少给点时间。这样既保证讨论的有效性, 又不至于浪费时间。但在课堂实践中往往又不是做得很好, 多数情况是讨论时间给得不够, 使学生显得匆忙、零乱, 来不及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就又被老师打住进行其他内容。
4. 重复不变的讨论形式和人员分工, 降低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 学生的有效注意的时间是有限的, 同种形式使用的时间过长、次数过多, 就会失去新鲜感, 降低学习兴趣。但在我们的课堂上, 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 有很多合作学习小组甚至一学期都不改变形式, 加上班额过大, 教师难以全面顾及, 使有的合作讨论就完全失去效果, 个别同学将讨论变成了玩耍、嬉戏。
5. 课堂中过多使用合作学习, 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培育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 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不断提高, 其思考问题的独立性也就不断增强。倘若没有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就急于与人合作和会话, 必定会影响思维的主动性, 从而影响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这么说:没有独立思考, 也就没有合作学习的本质内容, 合作讨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而合作也就只能流于形式。
二、如何有效开展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
1. 创造学习环境, 保障合作学习活动笔
者曾对学生合作学习中的分组方法进行尝试, 合作小组的划分主要依据期末考试的数学成绩, 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智力水平及潜力等, 将全班学生按好、中、差为一组的方式分成八个平行的小组, 可以是一行四人, 也可以是前面两人转身与后面两人合作。然后选取每个小组中成绩优秀、有责任心的同学为组长。分好小组后, 上课时要安排学生坐合适的座位, 以便于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讨论、合作学习。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让小组长处于同学们的中间, 有利于讨论问题。同时两个小组的小组长相邻, 便于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 选好合适内容, 设计合作学习活动 (1) 某些有一定探索性、挑战性的内容
一些数学变式题, 就比较适合合作学习。如:原题:若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1, 2;第三边为x, 求x的取值范围?
变式一:若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 求x的取值范围?
变式二: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求x的取值范围?
以上问题逐一解决后, 老师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出了类似的变式问题:有的合作小组提出了变式三:若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 求x的取值范围?有的合作小组提出了变式四:若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 求x的取值范围?有的合作小组提出了变式五:能否找到x使得三角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2) 某些方法、结果容易出现分歧的内容
如:蚂蚁爬行最短路线问题就比较适合合作学习。教师可设计一个题目:一只密封的长方体盒子, 长、宽、高分别是5, 4, 3。现在一只蚂蚁由点A出发去点G觅食, 求这只蚂蚁从点A爬行到点G的最短路程是多少?这题目需要展开几何体的表面成平面, 把问题归结为求平面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问题。由于展开有多种可能性, 结论容易出现分歧。
(3) 方法不确定、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内容
如:△ABC与△DEF是两个不同的三角形, AB=DE, 给出四个判断: (1) AC=DF (2) ∠A=∠D (3) BC=EF (4) △ABC≌△DEF, 其中三个论断作为条件, 余下一个论断作为结论。写出你认为正确的一个命题。这是一道条件和结论同时开放的题目, 比较适宜课堂教学上的合作学习。
另外, 个人无法完成的复杂内容, 一些操作性强, 需要同伴的帮助才能完成的活动内容, 也适合通过小组合作进行, 这儿就不一一举例了。
3. 保证合作时间, 有效开展合作活动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要根据实际提出的不同问题充分考虑合作时间怎样安排才能最有效?一方面, 我们可以以中等偏下的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参照物, 精心预估学生合作学习所需要的时间;另一方面, 认真研究学情, 精心预留需要教师介入的时间。
4. 融入合作小组, 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经常在课堂上看到这样一幕:各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们在积极地讨论着, 而我们的教师则在教室里来回走动着, 建议我们的教师要俯下身子, 恰当把握介入的时机, 以便更好地融入我们学生的合作小组活动当中。
5. 关注合作信息, 展示典型合作结果
目前, 在我们的课堂上, 还存在着只安排讨论但不重视讨论结果的问题, 或者不把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科学的小结。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觉得这种学习形式索然无味, 而因此降低学习兴趣。实际上这种合作讨论结果的运用, 既是对老师整理、归纳、发现问题的能力的检验, 又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查总结, 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教师要参与到学生当中, 根据合作过程讨论的重点, 了解讨论的结果, 特别是要从中发现那些有价值的问题, 进行总结评价。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 尽可能让更多的小组代表发表意见。实在没时间, 应在课下抽查或检查, 以保证对学生情况的最基本了解, 从而有效地指导教学。
6. 教师要做好对合作学习小组及其成员的评价
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初探 篇11
一、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在数学课堂中建立合作小组,要每组人数以4~6人为宜,采用前后位的坐法,便于灵活地调整成配对的形式进行活动。
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设组长、记录员、报告员等。这段时间,教师一定要培养组员友好合作的习惯,培养组长管理、组织的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学习后,可轮换这些职务,展示展示他们的领导和组织的能力,让他们都体验一下成功的喜悦。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愿望,也可增加学生合作的信心,体现了地位平等与机会均等,确保了每位学生的主动的参与小组活动。
二、选择合适的内容
1.选择规律性较强,应用范围较广的定理或公式。对于一些规律性强,覆盖面广,迁移和应用范围广的定理、公式和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开展合作学习,例如《平方差公式》一节中,如何归纳出平方差公式的规律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先出示四道计算题。
①(1+2x)(1-2x) ②(5a-3)(5a+3) ③(100+1)(100-1) ④(-x-6)(-x+6),教师先让学生求出答案,再启发:大家自己找一找,这4个题存在什么规律?然后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针对不同情况加强引导,然后各组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与全班同学交流,最终推导出平方差公式,这里,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等时机成熟后再合作探究,然后组间交流,较好地发挥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
2.选择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有些问题对个人而言较难独立完成,但又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这样的问题,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合作探索的愿望,在合作中大家共同分析问题,相互交流,教师作适当的指导,使得问题变得越来越清晰,这样相对于个人独立解决问题变得容易且深刻。
3.选择开放型问题和解决多种途径化的问题。由于开放型、探索型的问题综合性较强,学生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可得到不同结论,合作学习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机会和一个展示自己、了解别人的机会,因而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比如在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解决下面的问题:沿着棱将正方体剪开,你能设法得到哪些平面图形?并要求学生与同伴交流。让学生将各自合作探索得到的图形贴到黑板上。然后老师对各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
三、教给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合作的能力
1.让学生学会思考。合作、自主探究学习首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间。一个人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没有自己的想法拿什么去和别人交流?所以在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
2.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倾听是合作学习的基础。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他们的发言,适时地与他们进行交流,教师对活动开展得顺利的小组,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学生,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学会倾听,他就可以耐心地和同伴互动,对同伴的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进而和同伴有认知上的交流,心灵上的沟通。真正做到了合作探究。
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查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了任务。如果是真正完成了任务,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备用活动。对于那些还注意力较不集中、比较爱说话的学生,教师更应有耐心和爱心,经常鼓励和帮助这些学生,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被人尊重的滋味,引导他们加入小组学习,学会尊重别人,养成倾听的好习惯。
3.让学生学会表达。在合作学习时让各小组成员自由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如有不同意见,可进行争论,并且推荐说得好的或大有进步的同学代表小组发言,避免造成只有个别优生发言的局面,尽量让所有的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都得到充分发展。
四、合理安排合作学习的时间,促进学生的发展
1.以中等稍偏下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参照,精心预估学生探究所需的时间。时间的预设关系到探究的节奏和实效,为避免匆匆走过场和大块时间浪费的现象。我在实践中发现,以班级里学习能力中等稍偏下的学生为参照系来进行时间的预设比较合理。这是因为在探究的过程中往往伴以合作学习,当能力强的同学率先得出结果后,可以在组内帮助能力最弱的同学,而能力中等稍偏下的同学可能借助于独立思考得出结果,也可能在此时受到启发,完成本来只在某些地方受阻的探究。这样三种层次的学生基本可以同时完成探究,进行下一步的交流。
2.认真研究学情,精心预留需教师介入探究的时间,恰当把握介入的时机。探究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应是和谐的“学习共同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科学、适时的引导与帮助。不认真研究学情,就会介入过早或过迟,造成进度和管理上的混乱,使探究教学低效。
初中数学有效学习研究 篇12
一、适度“放松”, 让学生会提问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 独生子女在家里越来越被娇宠, 使现在的学生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那种盲目惧怕, 绝对俯首帖耳的学生已不多见.那么教师就要给学生一些规矩, 让他们有所约束.而教师也要努力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这样才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 课堂教学效率也就会大大提高.
例如, 在讲“展开与折叠”时, 离下课还有5分钟, 学生们都在独立做作业, 这时有一名智力一般、平时最不爱问问题的女学生举手请教我:“老师, 这一节内容我不太明白, 尤其是正方体展开后的平面图形的一些规律我还是搞不清楚?”当时, 我没有责怪她, 而是耐心地给她讲解, 并用制作成的正方体的模型再让她动手操作, 最后她懂了, 也乐了, 我适时表扬了她, 鼓励她以后有问题及时问.学生们见我这么亲切, 以后好多学生都敢于举手提问了.
二、善于“备课”, 让学生易理解
精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少讲, 更不能理解为不讲, 教师的讲解是学生理解教材的必要前提.精讲具体表现为: (1) 知识精确. (2) 能掌握教材的前后联系, 确定内容分量适当, 既不照本宣科, 又能适当补充点乡土材料;能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消除疑点, 明确特点. (3) 教师要循循善诱、富有启发性.
例如, 课堂上学生做的练习题, 应讲或不应讲, 这里并没有明确的标准, 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教师应该通过巡堂, 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不要因为发现有部分学生做错某题就马上讲评, 总的原则应是先学生自行改正 (对答案) , 能够不讲的就尽量不讲.
又如, 课本的例题, 若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 教师就不用再讲;即使是学生解决不了的, 教师也只须“精讲”,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点到为止, 帮助学生设置台阶, 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解决问题, 学生能够做的, 教师绝不包办代替.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 应强调新旧知识的联系, 特别是难点和疑难问题, 要给学生思考的部分线索, 这样有利于学生同化或顺应新知识;对于数学知识经验, 解题的思想和方法, 要启发学生进行概括, 以便学生容易从整体上把握数学知识结构;要通过启发, 使学生掌握自我评价方法, 从而提高对思维活动、认知能力的自我意识水平.
再如, 解二元二次方程组时, 教师通过把它与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行比较就能使学生较易掌握解二元二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消元与降次.学生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是看不到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 从而不能进行有效的知识间的转换或迁移.课堂上教师的精讲, 一方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另一方面能够给学生较多的时间进行练习, 去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 而巧练并不是机械多练, 否则就是题海战术, 巧练是指练习设计技巧, 练习设计目的明确, 要求具体、有层次、循序渐进, 并有—定的代表性、趣味性、多样性, 再有是用时少, 取得效果好.
三、创设“游戏”, 让学生易接受
学生特别是初一学生, 在他们心目中自己只比小学生大了一点点, 上课时有好多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 稳定性差, 分配注意的能力较差, 教师可创设游戏情境, 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 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及增强学习效果, 实现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
例如, 在讲同类项时, 我创设这样一个找同类项的游戏:课前准备几张写有单项式的卡片, 其中有几组是同类项, 把这些卡片一一分给学生, 每人一张, 然后按同类项作为朋友的规则进行找朋友游戏.通过活动发现学生对这种活动比较感兴趣, 积极参与的意识很强, 由活动而使学生较快地接受知识.
又如, 在讲代数式的值时, 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游戏:请四名学生上台, 第一名同学任意报一个数给第二名同学, 第二名同学把这个数加1传给第三名同学, 第三名同学再把听到的数平方后传给第四名同学, 第四名同学再把听到的数减去1报出答案.然而借助游戏让学生共同讨论, 得出这样的结论:x→x+1→ (x+1) 2→ (x+1) 2-1, 上面我们第一名同学报的数其实为x的一个值, 第二名同学报的数其实为 (x+1) 的值, 第三名同学报的数其实为 (x+1) 2的值, 第四名同学报的数其实为 (x+1) 2-1的值, 既给学生以趣味感, 又有水到渠成的自然感, 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轻松愉快地掌握了知识.
【初中数学有效学习研究】推荐阅读:
如何才能有效学习初中数学06-20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研究论文08-07
初中数学有效的学习方法07-27
初中小班化数学教学有效性研究10-18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09-02
初中数学的研究性学习06-17
提高初中数学探究教学有效性的教学设计研究08-26
初中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研究结题报告05-31
初中数学有效课堂09-06
初中数学作业有效批改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