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体验学习

2024-09-21

初中数学体验学习(共12篇)

初中数学体验学习 篇1

我们常常引用一句话:听来的东西, 我很容易把它忘记;看到的事情, 我可能把它记住;自己亲自参与的事情, 我会永久记住.这告诉我们, 只有学生亲身体验了, 才会真正理解, 掌握的更牢.《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所谓体验就是指学习者在社会, 生活实践或具体案例分析中, 通过学习者亲身参与互动及对情感、行为、事物和策略的内省体察, 从而掌握某些技能、策略, 最终形成能力和某些行为习惯, 建立某种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体验式学习, 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 充分体验数学学习, 在体验中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感受成功的喜悦, 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下面谈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粗浅做法.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玩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里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为此,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抓住学生好奇的心里特征以及活泼好玩的特点, 引导学生开展拼一拼、做一做、折一折、画一画等各种有趣的活动, 变教数学为玩数学,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大多有着“玩”的意识, 这是他们感受外界信息的天性, 其实, 在其内心深处同样也蕴含着强烈的学习天性, 教师应该合理引导, 把学习的快乐释放出来.例如在教学《中心对称图形》时, 我采取分组游戏的方式进行.

案例一分组游戏

游戏规则:全班同学分四大组, 在黑板上轮流写, 每人写一个, 写对一个得1分, 写错1个扣1分, 最后总分高的获胜

(1) 如果把一个字母看成一个图形, 请写出26个英文字母中是中心对称图形的字母.

(2) 如果把一个汉字看成一个图形, 请尽可能多地写出汉字中是中心对称图形的.

“玩”能充分的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 课堂上学生活跃的气氛可想而知, 达到了高潮, 既调节了情绪, 又使学生加深了对中心对称图形的理解, 在“玩”数学中体会到了数学的原汁原味, 感觉到了数学是熟知的、可亲近的.更使知识和“玩”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生在“玩”中学到了知识, 增长了才干.

二、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所谓“说数学”就是通过阅读后的分析思考, 说出问题中包含的信息条件、现象过程、解题思路及方法等.其实质就是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让知识在对话中生成, 在交流中重组, 在共享中能力得到提升.学生通过交往, 分享彼此的思考, 经验和知识, 丰富学习的内容, 促进知识的增值, 同时在课堂交往互动中能把灵感激发出来, 能够产生奇特的思路和新颖的观点, 从而增强思维的灵活性与广阔性.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性质》时, 我设置如下问题, 引导学生说数学.

案例二

1. 什么叫做等腰三角形?你能用刻度尺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吗?

2. 你能画出它的顶角平分线吗?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3. 请提出你的猜想, 验证你的猜想?并说出你的思路.

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和保证, 是合作交流的基础, 不能忽视这一环节.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索这个前提, 就如水上浮萍, 落不到实处.因此, 在教学中我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还要为学生创造合作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在与他人合作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把学习的过程真正还给学生, 不怕学生说不好, 不怕学生出问题, 其实学生说不好的地方、学生出问题的地方都正是我们应该教的地方, 是教学的切入点、着眼点、增长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 充分听取和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 对有困难的学生, 及时指导.

三、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做数学”就是让学生根据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进行动手操作, 通过动手操作试验可以让学生对于知识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在操作中体验数学知识和原理, 知识的获得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结果, 这种获得记忆最深刻.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 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 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样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又可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的魅力.例如在教学《反比例函数应用》一课时, 我设计如下问题.

案例三某煤气公司要在地下修建一个容积为104 m3的圆柱形煤气储存室.

储存室的底面积S (单位:m2) 与其深度d (单位:m) 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公司决定把储存室的底面积S定为500 m2, 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下掘进多深?

当施工队施工的计划掘进到地下15 m时, 碰到了岩石, 为了节约资金, 公司临时改设计, 把储存室的深改为15 m, 相应的, 储存室的底面积改为多少才能满足需要.

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 建立函数模型, 应用函数的意义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 让学生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描述现实世界重要手段, 通过学生自己设计方案, 调动学生探究和创新的积极性, 培养能力.

总之,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 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和学生一起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 与学生共同享受获得知识的快乐, 与学生共同体验学习, 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 在体验中获得知识, 那么学生就会主动参与, 快乐学习.

初中数学体验学习 篇2

体验的材料要典型

教师提供给学生体验的材料要典型、丰富。案例2中,第一环节让学生写出的6个式子,既有数与数相乘,又有数与字母相乘(包括1和字母相乘),字母与字母相乘,这样便于学生分类,找出规律。案例1中,老师预设的目标是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体会到加法算式的麻烦,从而引出乘法算式,但实际并未达到预设效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老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不够典型,9个8相加,快的同学10秒钟就写好了,是体验不到麻烦的。如果老师让学生写100个8相加,学生肯定会说太麻烦了,顺水推舟就可以引出乘法。因此老师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明确体验的目的,设计的学习材料要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总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对数学的掌握,不是依靠教师“教”,而是依靠学生自己的“体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能把数学当作现成的理论来教,而要以“体验”为载体,帮助学生架起思维和建构的平台,使之在获取知识、拓展认知结构的同时,更多地获取可持续发展的力量。体验学习是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

初中数学体验学习 篇3

我国著名数学家陈建功先生在50多年前就指出,“吾人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去教育学生,才能满足他们的真实感。”这就告诉我们每位数学教育工作者,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千方百计他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然而,在传统的课程的实施中,这种情感因素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数学老师只关注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情感与态度的发展被视为数学学习的“副产品”。也有些教师将“关注情感”、“激发情感”而化为教师“传授之道”的技巧淡化为学校“追分”的手段,从而导致学生数学学习情感消极。

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那么,怎样才能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发挥数学的育人功能呢?下面笔者谈几点个人体会。

一、沟通师生情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情感的培养,首先是师生间在教学中进行情感交流。在初入学时,学生的上进心、模仿性和学习积极性都较高。但在经过长期的、反复的“失败”后往往产生畏惧情绪,失去学习自信心。在这关键的时刻,最需要的是教师的诱导。

面对这种情况,我觉得教师首先可以为学生承担部分责任,说声“你没考好,我有责任”,减轻他们的思想包袱。其次,帮助他们找出成绩差的原因,引导他们“对症下药”,使他们懂得“人无完人”,帮助他们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观点。对于后进生,我坚持做到“五不”:不提过去、不揭短、不冷落、不公开批评、不操之过急,使他们从内心感到教师是真心诚意的爱护和帮助他们的。师生情感融洽了,才能促进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才能调动后进生学习积极性,把他们的聪明才智引导到追求上进、勤奋学习的道路上来。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欢乐的情感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尤其是良好的情感态度的形成,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和有效方法,也是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重要内容和必

然途径。

二、进行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感到有趣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情感体验的培养,要从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始。只要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有了爱好,就会在数学学习中找到乐趣。在乐趣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数学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即进行“再发现,再创造”,才能真正领悟到其中的数学思想和奥妙,获得某种启迪和灵感,从而感受到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满足感,增强对所学材料的乐趣和学习的动力。因此,对数学教学应设计成“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巧妙地将数学知识进行设疑、布疑、激疑和质疑,以问题的形式剌激学生的内部需要,在释疑、解疑中获得行动的满足,巩固和加深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教学中,我们是这样进行的:(1)你是怎样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的?学生依靠小学知识会进行实验;(2)作实验得到的结论有没有证明的必要性?引导探讨,得出要证明的结论;(3)如何证明呢?学生进入怎样证明的思考中。通过这样布疑,在积极参与探索中,随着问题的一步步解决,学生经历了一次定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参与的乐趣感油然而生,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良好的师生关系产生好感效应。如果一位学生因受到某老师的责骂而产生畏惧感,那么他对老师所教的学科是不会喜欢的,反之若一位學生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赏,那么他会因喜欢这位老师进而喜欢该老师所教的学科。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在与学生日常交谈中应加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关系,亲近他们,爱护他们。对学困生少一点“威严”,多一点“亲切”,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中师生情感交流,能产生和谐的共鸣。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催化剂,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由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学生对数学有兴趣,虽然不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唯一条件,但必定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数学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间要通过各种途径,特别是进行情感交流去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我们在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达到培育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目标。

三、拓展教材内容、增添情感色彩;展示数学之美,丰富数学情感

后进生被动学习及至厌学,原因之一就是在他们眼里数学知识是枯燥乏味的,是灰色的。要改变这种现象,数学教师应充分挖掘数学教材进行情感处理,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之美,在愉快地发展自己同时也减轻学习的压力,减少疲劳感,避免唯学是从。

如果让学生判断257984613和13456789两个数中哪个更美,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这就是数学美育的潜力意识作用。虽然学生说不清其中的理由,还不能理解数学美育的深刻内涵,但他们有朦胧的数学美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然界里许多美的事物,如果不事先指给孩子们看,讲给孩子们听,他们自己是不会留意的。正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徐利沿教授所说,数学美的含义是丰富的,如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简洁性、典型性和普遍性,还有数学中的奇异性等都是数学美的具体内容。比如用字母表示数字、将文字语言简化为符号语言就体现了数学的简洁之美;黄金分割比例、数学公式和几何图形的对称、统一就体现了和谐之美;推理论证的逻辑过程就体现了严谨美;解题方法的巧妙多样就体现了新颖美等等。

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教师进行耐心引导,学生是不难逐渐认识和理解数学美的。如讲黄金分割时,可以举例:报幕员站在舞台的黄金分割点,视觉和声音的传播效果最好;五星红旗上的五角星对称、协调给人以庄重、至尊至美的感觉,也是因为五角星中多组边之间构成黄金比等等。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一些事例引导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奖赏美进而创造美,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内容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对数学的情感,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教师要善于引导发现数学美,让学生感受学习乐趣。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感受数学美,领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因为数学美并不像艺术美那么外显,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审美能力,很难体会到数学美的真正意蕴。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展示数学美的特征,才能唤起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得他们在美的体验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比如:梯形的面积公式S=(a+b)h,能把不同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统一到一个式子中,体现了数学的公式美和简洁统一美;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高线和顶角平分线三线合一,体现了数学的和谐美;任何一个三角形的三条高线、中线、角平分线都交于一点,分别是垂心、重心、内心,体现了数学的奇异美;表示自然数的“N”,它成为任何具体数的代数,但又是不等于任何一个具体数的抽象数,体现了数学的抽象美;再如,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的对称之美,定理的统一美,直线的无限美等等。数学之美无处不在,教师要充分展示数学美的特征,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有趣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力求革新,在开放课堂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从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所以,要努力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尊严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开放的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活动本身给人带来的快乐,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首先,开放组织形式,给学生充足的“阳光、空气、水”。有一位教授曾指出:活跃、和谐、民主、平等、欢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潜能、创造性、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发展的“阳光、空气、水。”这就要求老师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乳交融,让孩子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地发展,让孩子在猜测、想象、探索问题的美好空间里体验成功的喜悦。

其次,开放思维角度,给学生一个交流的平台。让个性飞扬、体验成功是激发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自主学习的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很活跃,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教师应放手让他们说,让他们做,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極、活跃、自由的状态,就能出现始料不及的体验和思维碰撞的火花,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三,开放学习空间,给学生一个发展的环境。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让数学回归到身边的生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明白数学从来就不是书本上枯燥的知识,它的身影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的价值就来自你、我的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开放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活泼、和谐、民主、平等和欢乐的课堂氛围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五、利用数学史料,激发与渗透学生数学情感体验

丰富的数学史料,常常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斯大林曾说过,青年特别应该知道科学的历史,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数学史的教学,不仅是完成整个教学任务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海王星被发现的故事,希伯斯为发现无理数而英勇献身的故事,数学王子高斯巧算“1+2+3+…+100”的故事,古印度国王麦子奖励世界象棋发明者的趣事,“勾股定理”的证明至今世界上可查到的证法有400多种,可以编成一本书……等等。这些著名数学问题以及数学中的各种趣闻逸事,都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榜样的力量,从一道道数学趣题中感受到数学还是有血有肉,洋溢着生命气息的肌体,而不是一具干枯僵硬的躯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那些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且易于接受的问题,恰当地运用故事、图片、动画和实际生活事例等方式创设情境。从而让学生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使学习过程始终处于自觉的激发状态、优化教学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实现课堂教学民主化,建立平等、宽容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情感交融。

初中数学体验学习 篇4

数学课程标准作出了这样的规定:数学教学活动的展开一定要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做到掌握, 要立足于学生已经获得的生活经验, 为学生创造亲身参与知识获取的过程。所以,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 一定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好奇的心里, 从学生活泼好玩的特点出发, 对学生做好引导, 为组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做一做、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等, 增强课堂教学活动的趣味性, 从教数学向玩数学转移, 增强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进而提升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伟大的孔子曾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就是这个道理。每个学生都存在着“玩”的潜意识, 这是来源于学生的一种天性, 同时, 学习其实也是学生的一种天性, 教师对此要高度重视, 做好科学合理的引导, 使学生切实能够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快乐。以《中心对称图形》这部分教学为例, 可以实施分组游戏的方式开展。

具体实施如下:

游戏规则:对全班学生进行小组划分, 一共分为四组, 在黑板上轮流写, 每人负责写一个, 每写对一个可以获得1分, 反之, 每写错一个就要扣掉1分, 最后胜负以总分高低决定。 (1) 将二十六个英文字母看成是图形, 请将其中属于中心对称图形的字母写出来。 (2) 将汉字看成为图形, 将你所知道的属于中心对称图形的汉子写出来, 写得越多越好。

“玩”使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内显著调动了起来, 课堂教学气氛十分活跃, 出现了高潮, 一方面增强了课堂活力, 学生情绪高涨, 又深灰了学生对中心对称图形的认识与理解, 在“玩”数学的过程中拉近与数学的亲切感, 与与熟知感。在“玩”的过程中轻易捕获知识, 提升自我的才干。

二、展开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说数学”中获得体验

“说数学”主要指在阅读以后展开思考, 能够把问题当中所包含的现象过程、信息条件、解题思路与方法等说出来。从本质而言这一过程其实就是课堂上的互动, 包括师生间的交流, 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在对话过程中生成知识, 在交流过程中对知识进行重组, 在共享中促进能力实现提高。在交往过程中, 学生可以在彼此间进行知识、经验、思考方面的分享, 使学习内容更加丰富, 进而提升知识的价值, 此外有效的课堂交往互动有利于激发出灵感, 有利于学生产生十分新颖的思路与观点, 进而促进思维发展, 使思维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广阔性。以《等腰三角形性质》这部分教学为例, 笔者进行了如下问题设计, 积极引导学生说数学。

具体方案如下:

1. 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是什么?你可以运用刻度尺绘制出一个等腰三角形么?

2. 你可以画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什么?

3. 请把你的猜想说出来, 怎样对你的猜想进行验证?请把你的思路说出来。

有效合作学习以自主探索为前提保证, 合作交流要想得以展开也以自主探究为基础, 对这些一定要重视把握好。如果没有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就难以得到真正的落实。所以,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笔者积极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独立自考的空间与时间, 丰富学生进行合作交流的机会, 使学生通过探究, 获得亲身体验, 进而能够对知识形成自己的理解, 同时在和别人合作交流过程中促进自己的想法不断完善, 保障合作学习取得较高的实效性。

三、鼓励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做数学”中获得体验

“做数学”就是教师对问题情境进行设置, 学生以此为根据展开动手操作, 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过程中增进对知识的理解,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 对数学相关原理与知识进行体验, 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操作收获知识, 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四、加强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用数学”中获得

《数学课程标准》有这样的规定:数学教学一定要与生活相联系, 要对学生已掌握的经验高度重视, 让学生能够结合实际背景, 对数学模型构建、数学问题抽象、问题解决等过程获得体验。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做好引导, 能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对生活存在的现实问题做好解决, 如此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还能够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使学生形成较强的数学意识, 加深学生对数学魅力的体验。以《反比例函数应用》这部分教学为例, 笔者在课堂上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某煤气企业想在地下建设一个煤气储存室, 这个煤气储存室容积是104立方米的圆柱形。储存室的底面积S (单位:m2) 和它的深度d (单位:m) 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函数关系?该企业准备将储存室的底面积S设置为500平方米, 那么施工队在施工阶段需要向下掘掘多深?

在施工队按照计划施工过程中, 遇到了岩石, 这个时候挖掘进到地下15米, 为了降低资金消耗, 企业对涉及进行了临时更改, 将储存室的深度改到15米, 那么为了满足需要, 储存室的底面积需要改为多少。

笔者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探索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 通过对函数模型构建, 对函数的性质及意义应用对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在问题解决过程中, 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有了进一步的体验, 学生在对方案亲自设计过程中, 有效促进了学生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学生的参与性很高。

初中数学体验式教学方法研究 篇5

初中数学体验式教学方法研究

笔者从事数学教学工作20余年,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笔者认为教学过程最本质的目的应该是充分关注学生的体验能力,关注全面发展,只有让学生自觉投入学习,亲自体验求知的快乐,才能真正激发其学习兴趣.本文笔者首先从自身实践出发探讨了体验式教学的价值和可行性,而后,笔者结合实际的教学案例详细阐述了体验式教学的方式方法,全文以情感为主线,既有笔者来自实践的`理论升华,同时也贯穿了笔者长期的教学案例,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及实践借鉴意义.

作 者:刘洪亮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镇大门凤城中学,广东佛山,528300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12)分类号:G421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初中 数学

学习数学,体验快乐 篇6

一、用爱心让课堂充满快乐

愉快教育是一种充满爱的教育,所以在上数学课时,就要求每个教师对事业、对学生都应充满爱。爱是教育的动力,更是愉快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首先,在上数学课时,教师应该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人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包括尚有某些缺陷的学生和后进生。愉快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它应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尤其对于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老师的爱对于他们来说似乎胜过任何其他的动力。在我任教的班级里就有一个这样的孩子,他的父母都有一些残疾,一直是姥姥照顾。一入学,姥姥就告诉我,这孩子很笨大班就学习不好。一开始,这孩子学习起来确实很吃力,而且很调皮。于是我决定用爱心去争取他,每节课上当他回答错问题是,我都会轻抚她的头告诉他,认真想一想再听听别人的。渐渐的,他不再觉得上数学课很头疼,反而觉得上数学课很快乐,而且回家都要先做数学作业,成绩也不断的提高了。是爱让他体会到了数学中的快乐,作为教师我们要把对孩子们的爱带到每一节课上。

二、用激情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数学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学得愉快主动,并从中获得乐趣,数学教师的情绪状态,或者说是精神面貌,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从许多好的教学经验中,我们同样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这一点。教师宽广的知识面、旺盛的热情、浓厚的求知欲,尤其是发自内心的积极的教学情感,就犹如让学生服用了强烈的兴奋剂,使他们自始至终兴致盎然。

三、用生活化的数学,变厌学为乐学

近年来,由于功利主义的影响,数学教学之中只重视写、算,忽略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使学生感到枯燥。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目前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繁""难"的数学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对计算的要求更加简单,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允许用计算器,并且教材编写比较符合学生实际。

四、让评价给学生带来无穷的动力

真正的快乐莫过于希望的实现和努力的成功。所以对待不同的学生要分而处之。第一,对成绩好的学生要给足高分,让他们的学习劲头更大。第二,差生优待。当差生能独立完成小测验中的基础部分时。可将评分偏向基础,从而给差生也打出一个适当的高分,使差生觉得自己也有奔头,达到激发后进的作用。

总之,快乐的教学让孩子们不再头疼,让教师不再头疼,让我们的有效课堂事半功倍,让学校变成孩子们的天堂。

初中数学体验学习 篇7

一、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素材,增强体验真实性

由于初中生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生理发育特殊、心理状态多变、学习知识能力强等方面的特点,但也存在着缺乏丰富社会生活经历,掌握数学知识有难度、注意力不持久、抽象思维能力弱等方面的缺点。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紧紧抓住学生所具有的实际情况,在进行数学新知识教学前,充分研究教学内容,把握教材的知识点和关键点,抓住学生认知的规律,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增强对一些抽象数学知识认识的能力,形成初步的感性认知印象,为学生以后深刻了解知识内涵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如在教学函数坐标点时,为了让学生对函数坐标有清晰的认识,我将函数坐标比作是每个学生在教室所处的位置,这使学生对此有深刻的印象,思路逐步打开,学习起来特别轻松。同时,数学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无时无刻不在为生活服务,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进行紧密的结合,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相通之处进行有机的联系。这样学生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对数学新知识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减少了对数学学习的畏惧感,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了探索真知的欲望,提高了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供学生体验机会,强化学生体验实践性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中的再创造。实践活动是促进和提高学生素质提升和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创设问题的情境是实践活动采取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是在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进行亲身体验,掌握数学知识结果,体会数学证明的思维和方法。新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向学生提出具有探究意义的数学问题,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知识抢答、解题竞赛等多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互助活动中,愉悦心情,提升解题技能、掌握解题方法,提高学习成绩。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多参加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有进行体验的时机,我要学生采用小组互助学习的形式进行探讨,指导学生采用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思想进行体验教学。学生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而且通过亲身参与对新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深刻领会体验心得,体现学生体验指导性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对体验性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我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一要重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解决生活问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所以教师在实践中,要体现学生学习能动性,将学生引入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增强解题能力的培养。二要多创设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向学生提供一题多解题型,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解题思路的研究和探索,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严密推理、丰富想象、系统整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技巧和能力。三要加强合作交流,留给学生进行体验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高。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探索和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师可以采用网络家教作演示型交流、讲解解释型合作交流、作业批改互助型交流、争论辩解型合作交流等几种形式,运用合作学习的机制,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体验学习是在素质教育下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始终,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认真思考,使学生在认真思考中进行思维创造,从而在思维创造中发展学生学习能力。

摘要: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采用题海战术,进行满堂灌、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凸显和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广泛实施、深入,本文作者从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素材,增强体验真实性、提供学生体验机会,强化学生体验实践性及教学实践体会等几方面进行了阐述。

注重学习方式体验数学学习 篇8

一、自主探究, 让学生体验“想数学”

布鲁姆曾经说过:人的潜意识中, 只有他认为是安全、平等的环境下, 他的创新欲望才会被激发出来。因此必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在课堂内创设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做, 才能体会到研究数学时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 并主动探究规律, 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年、月、日”这部分知识时, 笔者是这样做的: (1) 说一说你已经了解的“年、月、日”的知识。 (2) 仔细观察手中的年历卡片, 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3)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发现的规律。对学生来说, “年月日”的知识在平时的生活中已经有一定的积累, 所以学生们很快得出:一年有12个月, 哪些月份是31天, 哪些月份是30天。对于学生回答的精彩之处, 都给予及时、恰当的鼓励, 既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又使学生在精神上受到鼓舞。这样做, 既找准了教学的起点, 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强化了主体意识。学生已经清楚的知识不必再研究, 模糊的、有争议的认识有待讨论, 未知的内容需要重点研究, 确立了目标。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 感受到师生间的互相平等, 活跃了课堂气氛, 能愉快地学习。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 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 主动思考问题, 并在探究新知过程中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 既完成了任务, 又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实践操作, 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 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 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 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 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求知欲。在学习《相遇问题》时, 为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两地”、“相向而行”、“相遇”等概念, 笔者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站成两排, 要求他们按照老师指令实际走一走, 学生在走走停停中很快理解了这些概念, 再回到课堂上讲解“相遇问题”时, 就迎刃而解了。“体积”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 教学这一课时, 先让学生准备两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 在杯里倒入相等体积的水, 一只杯子里放入大石块, 另一杯里放入小石子, 让他们观察水平面的变化, 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通过观察学生领悟到水平面升高是因为物体挤占了一部分空间, 大石块占据空间大, 水平面就上升得高, 小石子占据空间小, 水面就上升得少, 从而懂得物体所占空间大小叫物体体积。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 听过了, 可能就忘记;看过了, 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 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 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 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三、合作交流, 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 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 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 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 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 要经常鼓励学生质疑, 敢于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积极争议。既有小组讨论, 又有集体评议。这样不仅使一些平时胆小、害羞、怕错的学生能在小组中展示自己, 而且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 人人都有发言的欲望, 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在交流后, 综合了小组的乃至全班的不同思路, 这样的效果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如在讲授低年级“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口算“36-2”时, 学生通过讨论发现:

(1) 36=30+6 6-2=4 30+4=34

(2) 36=34+2 2-2=0 34+0=34

(3) 36=30+6 30-2=28 28+6=34

……

学生答出多种口算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学生虽然走了一些弯路, 花费了一些时间, 磕磕碰碰才到达目的地, 甚至还可能迟到了, 但学生的收获可远不止1+1=2。这样做, 在民主、平等氛围中, 解放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探究与交流中得到发展。

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 笔者安排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学过的这几种形状的?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接近, 学生讨论得异常激烈。笔者也来到他们中间, 倾听他们说些什么。这时, 发现有几个小组在说到教室里讲台上那个墨水盒时, 都发生了争论, 有的认为那是正方体的, 有的则认为那是长方体的。我也特意观察了一下那个墨水盒, 原来呀, 那个墨水盒正面是正方形的, 侧面则是一个长方形, 严格来讲它应是长方体。这个争论的出现说明还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不能正确区别正方体和长方体。于是立即决定将原定的下一个有趣的游戏环节取消, 改为再一次深入讲解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 其间运用让学生观察、触摸、比较等形式。最后再举起那个墨水盒, 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一个长方体!”这时笔者感到很欣慰, 不再可惜原来设计的环节没有用上了。及时从他们的讨论中去发现问题, 再及时解决问题, 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四、联系生活, 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生活离不开数学, 数学离不开生活, 尤其是小学数学, 在生活中能够找到原型。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 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如教学《比例尺》一课时, 笔者出示了学生的照片和校园平面图, 让学生同实际事物进行对比。熟悉的生活现象, 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分析、对比、讨论, 学生认识到实际事物与图片的形状是相同的, 而大小不同, 并且它们大小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 照片和平面图是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成的, 从而理解了比例尺的内涵。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这样教学符合儿童认知规律, 能促使学生学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 有效地促进知识的迁移。

利用活动学习,增强数学体验 篇9

1折纸活动:展示作品, 发现规律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 6人1组, 让每位学生准备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纸片 (4张) .学生拿出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纸片, 用折纸的方法研究这个直角三角形.学生通过折纸活动和小组交流发现了不同的折法.接着学生分组派代表说明、展示各自的作品, 并让所有学生看清楚, 他们是如何折的, 得到什么相等的角、相等的线段.结合所有的作品, 最后展示出4种, 如图1—4所示.

教师提示: (1) 折纸时用笔画出折痕; (2) 由于每折一次就能得出一些有关点、边、角以及三角形的结论, 因此都认为是一种不同折法; (3) 观察折出来的图形, 你有什么发现?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 交流他们的发现, 小组代表向全体同学展示不同的折法.

2拼图活动:发现等边三角形

教师准备包含不同折法的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硬纸片各一片.动手摆拼三角尺:把两个含30°角全等的直角三角尺摆拼在一起, 你能拼出哪些图形?说明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图5—10)

3共同概括, 得到结论

哪些是三角形?有什么特殊的三角形?

学生发现, 将两个含30°角直角三角形按如图10所示摆放在一起, 得到一等边三角形.让学生观察图10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 判断△ABD的形状, 依据是什么?

(2) BC与CD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3) BC与AB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你能归纳出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吗?

生: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尺摆出了两个三角形 (图5, 10) .其中, 图10是等边三角形, 因为△ABD≌△ACD, 所以AB=AC, 又Rt△ABD中, ∠BAD=30°, 所以∠ABD=60°,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生:图10中, ∠B=∠C=60°, ∠BAC=∠BAD+ ∠CAD =30°+30°=60°, 所以△ABC是等边三角形.

由此你能想到, 在直角三角形中, 30°角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有怎样的大小关系?我们来看下面一个具体的例子, 归纳:

在直角三角形中, 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 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你能证明这一性质吗?

师: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自己拼成的图10是等边三角形.由此你能得出在直角三角形中, 30°角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的关系吗?

生:在直角三角形中, 30°角所对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

师:我们仅凭实际操作得出的结论还需证明, 你能证明它吗?

生:可以, 在图10中, 我们已经知道它是等边三角形, 所以AB=BC=AC.而∠ADB=90°, 即AD⊥BC.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 可得BD=DC=(1)/(2)BC.所以BD=(1)/(2)AB, 即在Rt△ABD中, ∠BAD=30°.它所对的边BD是斜边AB的一半.

师生共析:这位同学能结合前后知识, 把问题思路解释得如此清晰, 很了不起.下面我们一同来完成这个定理的证明过程.

已知:在Rt△ABC中, ∠C=90°, ∠BAC=30°, 如图11.求证:BC=(1)/(2)AB.

分析从三角尺的摆拼过程中得到启发, 延长BC至D, 使CD=BC, 连接AD.

证法1延长BC至D, 使CD=BC, 连接AD, 如图11, 则BC=(1)/(2)BD.

由∠ACB=∠ACD=90°, BC=DC, AC=AC, 易证△ABC≌△ADC (SAS) .

即有AB=AD, 再由△ABD是等边三角形, 于是BC=DC=(1)/(2)BD=(1)/(2)AB.

证法2从上面折纸活动过程中得到启发, 在BA上截取BE =BC, 连接EC, 如图12.由∠B=60°知△BCE是等边三角形, 于是EC=BC=BE.由∠BEC=∠A+∠ECA=60°, ∠BAC=30°知, ∠ECA=30°, 于是∠ECA=∠BAC, AE=EC.因而AE=EC=BC=BE, 即BC=(1)/(2)AB.

4联系生活, 性质应用

这个性质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因为它由角的特殊性, 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中的直角边与斜边的关系,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例题.

例1图13是屋架设计图的一部分, 点D是斜梁AB的中点, 立柱BC, DE垂直于横梁AC, AB=7.4 m, ∠A=30°, 立柱BC, DE要多长?

分析观察图形13, 可以发现在Rt△AED与Rt△ACB中, 由于∠A=30°, 所以DE=(1)/(2)AD, BC=(1)/(2)AB, 又由D是AB的中点, 所以DE=(1)/(4)AB.

解因为DE⊥AC, BC⊥AC, ∠A=30°, 由性质知BC=(1)/(2)AB, DE=(1)/(2)AD, 所以BC=1/2×7.4=3.7 (m) .又AD=(1)/(2)AB, 所以DE=(1)/(2)AD=1/2×3.7=1.85 (m) .

答:立柱BC的长是3.7m, DE的长是1.85m.

本例题是灵活运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解决现实背景下的实际问题.一是要学生经历观察和运用数学的过程, 发展学生数形结合思想;二是给学生提供边观察、边思考、边实践的机会;三是设置丰富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情景, 善于挖掘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充分感受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 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5趣味挑战, 拓展思维

例2要把一块三角形的土地均匀分给甲、乙、丙3家农户去种植, 如果∠C=90°, ∠B=30°, 要使这3家农户所得土地的大小和形状都相同, 请你试着分一分, 在图上画出来.

我们前面有了折纸活动, 同学们动动脑很快能把题目做出来.

方法1作∠A的平分线AD交BC于D, 过D作DE⊥AC于E, 得到3个全等三角形, 如图14.因为AD为∠BAC的角平分线, 所以∠CAD=30°, 所以AD=2CD, 且S△ACD=1/2×AC×CD.因为∠DAE=30°, 且∠DEA=90°, 所以AD=2DE, DE=CD, 可证△ACD≌△AED.同理△ACD≌△BED, 所以

如此就可以划分成大小、形状相同的3块土地.

方法2作斜边AB的垂直平分线DE交AB于E交BC于D;再连接AD即可, 如图14.

本题是一道探索性的问题, 有了前面折纸活动, 学生对这道题充满了信心, 意识到自己有能力把这道题做出来, 通过学生再次动手操作, 并在操作过程中寻找解题的关键, 从而得到问题的本质, 这样的问题具有挑战性, 学生有兴趣去亲自实践,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还会产生高质量的互动, 解决此类问题也往往包含着数学思想方法和策略的应用, 学生的智慧和人格自然会在这个过程中形成.

6教学反思:体验学习

初中数学体验学习 篇10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生学。”传统教学普遍存在教师讲、学生听的现象, 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学生是被教会, 而不是自己学会, 更不用说学生自己会学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而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 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体验式学习则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实践活动, 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 在实践体验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教师也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导师, 组织学生以熟悉的生活案例作为探究背景, 通过自主体验、合作探究等形式进行学习。学生在教学中始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改变了以前学生学习枯燥乏味的情况。同时, 知识体验除了感官参与活动外, 还需要猜想、类比、分析、归纳、推理等各种思维活动,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的阐述中, 使用了“经历 (感受) 、体验 (体会) 、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动词, 并且在具体目标中多次提到“经历、体验”, 明确了体验作为数学教学过程的目标之一, 突出了教师要在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基础上, 让他们亲身去经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 在过程中体验和感悟数学, 丰富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经验, 从而实现“知识学习、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强调的就是“躬行”, 也就是在亲身经历中体验, 即个体体验在激活理解、吸收、掌握知识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 学习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体验式学习既顺应小学生学习心理的要求, 又是实现新课标的需要, 也是改革传统教学的必然。

二、体验学习的内容选择

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究竟让学生体验什么, 是不是所有的数学内容都可以让学生通过体验获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通过半年来的相关学习, 结合自己的研究尝试, 认为体验式学习应针对以下几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1. 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要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 应力求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 让学生经历一翻曲折的道路, 由尝试、假设、操作、探究和分析一系列活动, 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学生探索、发现的关键时刻, 教师要舍得花时间,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思考, 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如《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一课中, 我先请每一位学生从材料袋中取出一根细吸管, 问:“你们能将这根细吸管剪成三段围成一个三角形吗?”此时学生信心十足, 纷纷行动起来。过了一会儿, 有的如愿以偿围成三角形, 有的则围不起来。这时, 我笑着说:“看来不是随随便便剪成三段就可以围成三角形的, 这里面肯定隐藏着什么秘密, 我们一起把它找出来好吗?”由没有围成三角形而产生“为什么围不成”的疑问, 引起探究体验的需要。再通过动态演示两根小棒“斜摆”的活动, 使学生感受到围不成的原因在于“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小于第三根小棒”, 将学生的目光吸引到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上。接着引导学生猜测“两根小棒长度之和与第三根小棒存在什么关系时才能围成三角形”。最后, 通过操作测量, 用数据说明“任意两根小棒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小棒, 能围成三角形”这一事实。这个过程, 曲曲折折, 层层推进, “引人入胜”, 学生的体验自然很不一般。

2. 体验数学知识, 概念之间的关系。

在小学数学王国中, 很多知识与知识、概念与概念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也有的是逐步发展的, 如整除与除尽, 加法与减法, 加法与乘法, 减法与除法, 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 等等。只有学生对这些关系有了体验, 才会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知识和概念, 才会更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概念。比如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中, 教师就应让学生体验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掌握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后, 其它的图形可以转化为长方形来求面积, 以此加深学生的自我体验。

3. 体验数和运算的意义与方法的价值。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 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 感受数的意义。传统的数学运算的教学目标只注重让学生牢记法则, 形成计算技能。我们认为数学运算的教学应跳出技能框框, 不能把法则的得出、技能的形成作为唯一的目标, 而应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让学生在自身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运算的意义与方法价值。如我在教学《分数乘法的简便计算》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把你的几种不同的想法告诉你的同桌。

算法交流, 出现了以下几种不同的算法。

师:你喜欢哪一种, 说说你的理由。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我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反馈时学生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 我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这样便把学生置身于自己喜欢的学习情境中, 在展示自己算法的过程中, 学生体验到了自己的方法的局限性, 同时学习到了同学们更多的方法, 从而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4. 体验数学的思维方式与方法价值。

猜测与验证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猜想不是凭空捏造, 验证也不是走过场。不同的学生用各自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时就会以一种全新的意义融入学习之中。这就说明了体验的过程并不仅仅是学生的操练, 还是学生产生新的思考, 并把这种思考提升为一种数学方法的过程。一个数学问题通常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在小学阶段我们鼓励多样化的思考方法, 是指鼓励学生主动设计、使用和讨论所开发的方法, 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个体、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价值。但在解决某一数学问题时, 我们必须从中选择最佳算法。这一过程不只是学生对基本方法的理解, 更多的是让学生形成对不同方法的价值取向。因此, 鼓励学生自己探索、开发、比较多种思考方法, 不仅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过程, 而且是学习各种标准算法的全程体验。

当然, 除了让学生体验以上数学学习的基本内容外, 还包括体验数学内容中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等,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各种体验的互补与揉合。

三、体验学习的主要途径

1. 唤醒生活体验, 创设问题情景。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罗杰斯认为:“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主动的、积极的探索者, 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使学生独立探究的情境, 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建构主义的研究也表明, 所有的知识都是从情景和活动中产生的, 而人类的很多学习是在真实的活动和社会性的互动中发生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如果教师能设计和日常生活相似的情境和活动, 就能抓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 就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何创设生活情景呢?我认为首先应从众多的生活情景中选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 最好是学生生活中真实发生的生活情景, 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设生活情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是一个游戏、一段视频、一组材料等, 只要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的情景, 就是好情景。教师在创设生活情景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生活情景的选择要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并有利于教学中落实重点和突破难点。二是一定要选择适应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个性特征的真实生活材料。

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

师:“我准备购买一套新房, 请同学们替老师想想:首先应该考虑哪些问题?希望同学们利用数学知识为我出谋划策。”生:“要知道房价, 考察地理位置, 交通情况, 了解优惠政策, 可使用面积, 小区物业管理, 等等。”我让学生将已有知识“串联”, 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时又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为学习本节课知识的学习作了铺垫, 创设了一个热烈的学习氛围, 唤醒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引发了学生的探讨。接下来我又顺势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房子买好以后, 为了美观和舒适, 我准备进行装修 (大屏幕出示各种室内装修图片) 。你有什么信息可以提供给我?”由学生介绍高明木地板的市场调查情况。我诚恳地问学生:“我最好选择哪一种木地板?为什么?你能用数据说明吗?”然后请各小组的同学合作探讨, 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 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 如果仅仅让学生计算面积, 就只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而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技能并没有帮助, 反而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 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得不到提高。只有将生活情境数学化, 数学问题生活化, 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技能。

2. 开展数学游戏活动, 借助表象体验感悟。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事物的兴趣, 同时又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非常容易转移。我在教学中大胆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开展竞赛等这些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旨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下自愿投入到学习中来。

例如学习“圆的认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游戏:学生站成一排横队, 距队伍2米处放一泥人, 大家套圈。学生体会到不公平, 应站成一圆圈才公平, 更好地体会到了“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又如, 在“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行为跟进式研究中, 我先创设了《乌鸦喝水》的故事情境, 让学生感知体积。可是学生凭借自己的眼睛观察, 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体积单位。接着我又创设了游戏情境,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体积:三个大小完全一样的塑料盒, 分别用大小不等的小正方体填, 看谁先把塑料盒填满。三位同学争先恐后, 其他同学一边观战一边预测活动结果, 随后我宣布了比赛结果, 比赛的同学不满意, 其他同学也各抒己见, 发表感想, 在争论声中总结出了比赛结果的原因, 体会到了物体占有空间的表象, 而且物体体积有大有小。

3.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 中体验和感悟。

为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我在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参与表演, 让学生通过使用角色语言、模拟角色行为、遵从角色规范而促进对事物的认知、理解。例如, 教学“年、月、日”时, 让学生扮演电视节目主持人, 在“极限联想”中引入课题。在相遇问题中, 学生对“相对而行”、“相背而行”、“相遇”、“相距”等一些词语较难理解, 让他们扮演一下问题中的角色, 学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些词语, 从而很好地解决了问题。

4. 积极回归生活实践, 体验数学问题解决。

(1) 学生们利用新学的知识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 既能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又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例如在学生建立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概念后,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找一找自己身上、教室里和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积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并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 1平方米有多大, 再用手在空中画一画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还可请学生做一个实验, 在1平方米的正方形上站人, 看一看到底能站多少个人, 进一步加深对1平方米大小的印象。之后, 再让学生估计一下教室的地面大概有多少平方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 体验数学的魅力, 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知道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后, 为了让学生了解面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 了解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面积, 教师可用课件屏幕显示:学校的总面积、操场的面积等, 这样让学生再次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只有我们把学生真正的带到生活中去, 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践密切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

(2) 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数学纠错活动, 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数学的精确和美妙。例如:学了计量单位后, 我设计了改错题:“今天早晨9点钟, 我从2分米的床上起来, 用5小时很快刷牙, 3秒钟洗完脸, 然后吃了早餐, 背上2克重的书包, 飞快地向400千米的学校跑去, 速度达到每小时10米。在路上, 我碰到55克重的小胖子阿六。来到教室, 我马上拿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2米的练习本做起了作业。”学生在实际的改错中, 加深了对这些计量单位的理解。

总之, 体验学习是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 它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要求教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 在体验中思考, 在思考中创造, 在创造中发展, 使数学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叶尧城.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张维忠.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育[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3]吴卫东.对体验数学的理性思考[J].教学月刊 (小学版) , 2002, (7) .

[4]廖志凌.浅谈新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 2007, (12) .

开展初中数学体验教学的策略 篇11

关键词: 初中数学 体验教学 教学策略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不难不发现实质上许多知识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譬如一般的算术和几何知识都是生活中必需的。但是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初中数学教学变得急功近利,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公式定理的灌输,而缺乏体验教学的应用,这显然是不利于学生掌握好所学知识的。鉴于此,笔者通过对实际教学案例的分析,着重讨论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体验教学的策略。

1.体验教学的概念及要求

1.1体验教学的含义

所谓的体验教学,即是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融入到设定的教学情景中,从而对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有更清晰的认识,进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的效率。

1.2体验教学开展的前提

体验教学,顾名思义,主要是以学生亲身体验为教学开展的前提,即在体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身边可利用的资源为学生创设即视感较强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1.3体验教学的要求

在体验教学中,首先就要求学生要主动融入到教学中;其次要保证学生在教学中有足够的思考空间,以此确保在学习中有一定的收获;此外还应该注重关注学生的差异化,并适当改变教学策略,做到因材施教。

2.体验教学的策略

2.1课程导入生活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常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诚然在教学中课程导入的优劣是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优质的课程导入,不仅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此外也可以为紧接着的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学习基调。要达到这样的效果,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将课程导入生活化是一种很好的策略。

例如:《轴对称图形》(苏教版八年级数学上第一课)这一课即是介绍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在教学导入时教师就可以收集一些相关的物品导入将要学习的相关内容,或者就地取材实现知识导入生活化。譬如我们常用的书本就是一个最直观的轴对称立体图形。如此的教学导入,有效地把即将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样一来由于知识的生活化就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可以促使学生在紧接着的教学中积极地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就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2.2教学过程情景化

情景化教学是教学改革中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从本质上讲情景化教学也是体验教学的形式之一。因此在体验教学过程中,将教学过程情景化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策略。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将教学情景化,学生就能够更直观地领略知识由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进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譬如在讲解《黄金分割》(苏教版八年级数学下)一课时,教师不必首先就阐明黄金分割的具体益处,而是可以通过展示一些采取黄金分割与没有采取黄金分割的具体事例,让学生体验黄金分割的益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出他们心目中符合黄金比例具有一定的美感的物件进行展示?这样一来就可以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3注重体验与应用的结合

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诚然在学习过程中,具体的应用同样也是学生能够掌握并巩固知识的有效途径。学生只有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才可以全面掌握知识的一些规律与特点,从而通过一定的总结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例如在讲解《中心对称》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际应用。譬如有的学生通过对实际生活的联系,将此知识应用到了一个具体的魔术表演中。学生利用我们平时常见的扑克牌做了一个小魔术表演,具体的表演过程如下。

首先学生拿出一副扑克牌,然后邀请一位学生随机抽出一张牌,这位学生记住自己所选牌之后再将其插入原来的扑克中。表演魔术的学生通过一定的分析成功地找出了这张扑克牌。按照这样的流程反复进行几次,表演的学生都能够成功地找出其他学生所选的扑克牌。最后学生揭开魔术的奥秘,其实该学生是运用了扑克牌中心对称的原理,他将所有的扑克牌都按照一定的方向排列重叠。然后当然其他学生选择好扑克牌后,又将手里的扑克牌旋转180°再让另一个学生插入,这样一来手里的扑克牌就与另一学生所选的扑克牌反向了。此案例就是体验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将其有效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學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

2.4进行有效的交流

在学习过程中,有效的交流是必不可以少的。正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如是而已。在学习中,无论是师生间的讨论还是学生间的讨论,对教学效率而言都是大有裨益的。因为在师生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查漏补缺,教师也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方案做出适当调整。而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学生可以学习别人优秀的学习方法,也可以发现出自身的不足。不仅如此也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汲取大量的知识,而且可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一来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投身于学习生活中。譬如在《制作甜筒》(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上)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通过一定的交流学习,将各自好的制作经验分享给彼此,这就会使得整个实践过程既饶有兴趣,又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这样的体验教学才是科学合理的。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体验教学的开展对学生汲取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体验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能够被最大限度地激活,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极大的提高。不仅如此也能有效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操作能力。总的来说,体验教学的实施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赵金珠.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体验式学习的尝试[J].才智,2013(11).

激发学习兴趣体验快乐数学 篇12

数学内容比较抽象, 语言枯燥无味, 它没有形象的描述语言及生动的故事情节, 不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积极创设特定的场景和情景, 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增加情绪刺激,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情景交融中加深体验知识的理解和对知识的不懈追求。例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时可以安排许多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 设计出一组组优美的生活图片和一系列生活场景, 引起学生的兴趣。, 这样再通过学习它们的面积计算, 自己当一次“小小设计师”, 演一演, 画一画, 说一说如何用多少平方的材料装修一下自己的家。如:买多少平方的天花板, 壁纸, 木地板等。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潜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体验了当小主人的快乐, 这样既学会和巩固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心智。

二、利用直观教具及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分析能力不太强, 但他们天真好动, 好奇心强, 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 在教学中我们要多利用直观教具, 选用多媒体操作等具体方法, 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学习一年级数学谁比谁多几, 少几, 同样多时老师可利用动画片, 看一看动物乐园有哪些小动物?有多少只同样多的小动物, 哪种最多, 多几?哪种最少, 少几?这样,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对动画片中的小动物也很感兴趣, 对学习也会很有兴趣, 愿意主动学习, 体验到了快乐数学, 对新知识也能掌握的很好。

三、开展多种多样的游戏, 激发学习兴趣, 体验快乐数学

游戏是少儿的开心果, 游戏能锻炼少儿的思维灵活性, 也是开拓数学知识增强兴趣的良药。把游戏带入小学课堂教学中, 能更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孩子在玩中学, 学中玩, 体验数学的快乐。例如:我们学习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 “认识人民币”, 让小学生自己当一次小小采购员, 售货员, 在班级里把书、本子、笔、文具盒等设置成为文具商店, 让学生真实的演练一下采购、销售时都用到了哪几种面值的人民币, 怎么样付钱、找钱等, 这样既在快乐游戏中认识了人民币, 又拓展练习了人民币的不同付款方法。

四、联系生活实践,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数学, 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引导学生, 联系实际生活, 贴近生活。例如:我们在学习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时, 利用学生每天乘坐公交车上学来实际统计一下坐车的男生有多少人, 女生有多少人等。让他们再将不同的统计的数据用自己喜欢的表格图案、颜色、填写好表格, 涂画出不同的统计图表, 并提出相关的问题,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 在实践中又一次体验了快乐数学, 并巩固了学习到的统计知识。

上一篇:妊娠:缺铁性贫血下一篇:高校维修工程管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