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对策(通用12篇)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对策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催生了课堂教学新理念,变革了课堂教学新思维,提出了课堂教学新要求.让学生主体获取新知识、新方法,建立新思维,形成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课堂学科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素质教育下,新课标明确指出了学生要学会与人合作,并与他人进行深刻的交流和思维碰撞的过程和结果,课堂教育教学注重与时俱进,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倡导师与生之间的和谐发展、共谋发展,强化师与生二者、生与生二者的深入互动.小组合作作为一种有效教学形式,它在培养学生主体合作精神和团体意识、在提高学生个体之间交往技能、在发展每一名学生个体方面等具有显著的功效,从而渗透进新课堂,发挥其显著的教育发展功效.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缺陷
笔者发现,由于部分初中数学教师教学理念较为陈旧、教学技能较为薄弱、教学形式较为单一等方面因素,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不足:
一是选择小组合作的时机不妥当.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借助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学习任务的解决和学习目标的达成.但不少初中数学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没有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相关要求,有意而为之组织初中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其合作探知的内容没有集体合作的价值.如在矩形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在学生认识掌握矩形概念基础上,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硬塞”进课堂教学进程中,安排学生的合作讨论活动,使他们面对教师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目标不明确,无所适从,效果不理想.
二是组织小组合作的规则不明确.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明确,才能保证活动有序深入开展.但由于教师注重小组合作的形式,轻视小组合作规则的明确,导致参与合作的初中生“没有规矩”、随意而为,看似小组合作的学生主体互动积极而浓烈,但认真观察发现,其实质“活而无序”,没有程序、没有约束,他一言,你一语,各行其是,漂浮在课堂学习之中.如“如图所示,△ABC中,∠BAC为直角,AB=AC,BD平分∠ABC,BD的延长线垂直于过C点的直线于E,CE的延长线交BA的延长线于F.求证:BD=2CE”问题教学中,教师组织合作解析时没有将参与合作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导致有的学生忙碌,有的学生“偷闲”,整个合作解析活动场面较为混乱,不能达到预定的解析合作效果.
三是开展小组合作的评价不客观.学生由于自我反思能力低下,自身的学习活动认识估计不足,剖析不深,这就需要教师予以及时、科学的评判.但在其评价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对学生个体参与合作学习的评价,同时,缺少对集体活动的评价.二是注重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学习过程和效果的评价.三是评价的学生范围缺少全面性、平等性,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经常戴有色眼镜,融入个人感情,极易挫伤参与个体的合作积极性.
三、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能的策略
一是认知关键处实施合作学习.教学手段运用,其根本目的是促进主体更好学习,提高教学实践成效.这就要求教师所设置和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要用在关键处、用在刀刃上.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要紧密结合教材教学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学生主体学情,在重要知识点、认知疑难处等方面,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设置出具有针对性的小组合作探究任务,让初中生完成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接近“最近发展区”.如“平行线的性质”教学中,教师研析教材发现,该节课认知难点是“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发现并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因此在教学新知内容时,有意识地设置了“如图所示,AD∥BC,∠A=∠C,试证明AB∥DC.”合作学习任务,组织初中生进行针对性地互助合作活动,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新知内容的深度理解.
二是明晰责任后开展合作学习.小组合作是一项群体性活动,参与的个体需要明确的分工、明晰的职责.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组织合作学习时,要着重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合作小组结构要合理,每个小组要设置合理的人数,便于个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分组过程中要遵循“异组同质,同组异质”的原则,优差互补,共同发展.小组间人员的组合要具有动态性,根据实际需要自由组合,从而保持小组合作学习的新鲜感.二是合作小组规则要明晰.教师要建立“灵活、有序、有力”的规则,对小组内学生分工根据各自实际,予以明确分工,既各行其是,又密切配合,形成整体.同时要严明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避免不必要的争论.
三是评价指点中运用合作学习.教师对初中生个体参与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进行评价,要遵循多样化和灵活性原则,使所实行的评价能够起到激励学习、指导实践的功效.一方面要强化评价的多样化,不能仅限于教师个体的独自评价,要坚持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坚持学生互评与自我评价相结合,让评价活动帮助小组间学习对象更加有效学习、互帮互助;另一方面要强化评价结果的运用,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效果评价基础上,要注重对评价结果的运用,让初中生结合评价结果进行认真的反思和整改,从而获得进一步的合作学习能力的提升和进步.
总之,初中数学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组织推进中,要注重实效、创新,让小组合作成为促进学生间情感交流、互补互促、共同发展的阶梯,成为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树立的有效抓手.
摘要:本文作者在客观分析当前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缺陷的基础上,对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进行了粗浅的阐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缺陷,对策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对策 篇2
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与《数学新课程标准》贯彻实施的新环境下,为了进一步提高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培养初中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全面推动新形势下农村初中学生的合作学习,特成立本课题小组。结合我校目前开展进一步贯彻素质教育新精神,我们确立了“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为研究课题。这里将课题研究有关的几个重要问题报告如下: 一. 课题的应用价值与意义
1、课题研究的意义
新的教育方式,教育形式,要求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人,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取而代之的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如何在课堂小组学习中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在新形势下,发展学生的能动性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2、课题的应用价值
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实际应用价值: 1)扭转教学现状 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的是教师的教,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现代教育的发展则趋向以学生,学法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并重视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因此,小组合作学习适应了现代学生课堂学习的需要。2)学习形式的转变
传统的学习方式,注重知识的记忆,注重知识的运用,而现代的学习形式更加注重让学生明白知识的转变和形成过程,然后,在这个前提下,进一步推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的合作学习,正好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平台。小组内同学的相互合作、交流,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也将产生巨大的作用。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与观点
1、课题的涵义界定
1)学生课堂合作小组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其目的是指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理论中的“引导”之涵义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教育是有方向和目标的,教育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核心。一切教育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开。
2)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
学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个体,教师在学校肩负着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追求成功的责任。受教育者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具体的、现实的个体。尊重学生的意志和人格是教育本身内在的规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学习”有着内在的联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方法和思想。创新学习是一种超前教育和境界。前者是基础,后者是超越和升华。、课题研究目标
1)小组合作学习,目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内学生的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某个知识点的学习。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合作中,形成共同进步的格局,互帮互助,“一个都少不了”。
2)更新课堂学习观念
小组合作学习,旨在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在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学习,体会到知识的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趣味性,为今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3.课题的研究方法
1)主要采用课堂观察、教师和学生访谈,2)深入一线广泛调研和深度反思相结合,3)综合运用实验法和经验总结法。4.课题的研究步骤
(一)2008年3月—2008年5月 理论学习与开题论证阶段 主要内容是:
①认真学习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研究方法,填写申报表; ②运用文献研究法,深入学习关于合作学习的相关教育理论,对合作学习进行理论上的研究; ③制订实验计划和方案。
(二)2008年6月—2008年10月 第一阶段实验 主要内容是:
①采用教育调查法,对教师成功和失败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设计进行调查,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②对学生进行关于合作学习的问卷和访谈,了解学生对于合作学习的态度、看法,调查学生喜欢和能够接受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比较和研究; ③制订第二阶段实验方案,为下阶段实验做准备。
(三)2008年11月—2009年6月 第二阶段实验 主要内容是:
①按计划在继续第一阶段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 ②学生撰写小组合作学习的体会; ③总结第二阶段的实验成果。
(四)2009年9月—2009年12月 总结阶段 主要内容是:
1)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和研究实验情况; 2)制定总结阶段计划; 3)总结和提炼研究成果; 4)全面总结实验工作; 5)结题论证;
6)成果展示(研究论文、研究报告)。
5、预设研究成果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3--2008.5)确定课题,制定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8.6--2008.10)
1、调查案例,分析原因
2、制定第二阶段计划 论文(2008.11--2009.7)
1、改进措施,巩固成绩
2、总结经验,整理数据 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9.8--2009.12)整理材料,撰写研究报告 结题报告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对策 篇3
关键词:分组结构;合作学习;形式主义;明确分工
顾名思义,合作学习就是坚持以生为本为原则,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特点出发,将学生统筹搭配成三到五个人的学习互助小组,以期通过明确的分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所以,笔者联系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初中数学合作学习低效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分组结构不合理
许多老师没有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精髓,他们不是按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长、优势进行优势互补,统筹搭配学习小组,而是让学生自愿组合,这样的话,许多平时玩得来的同学都凑到了一起,形成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不良局面。这样的组合方式只能是滋生闲聊的土壤,根本不能体现“异质分组,异组同质”的分组原则。
策略: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搭配“异质分组,异组同质”的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就是要体现相互启发,相互协助,这就需要老师根据班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长优势进行合理组合,以便于让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才能体现“异质分组,异组同质”的原则,才利于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二、组员分工不明确
有合作就需要明确分工,一盘散沙、漫无目的合作是毫无意义的。如:学“概率”时,我们通常让小组之间通过统计抛出的硬币随机落下的正反面出现次数来进行合作学习,如果我们不明确分工的话,就会发现只有一个人在抛,一个人在统计,剩下的就开小差了。这样忙得焦头烂额,闲的无所事事,久而久之,就会呈两极分化,背离了学习小组相互启发,共同进步的初衷。
策略:根据组员优势特长和认知规律进行明确任
务分工
在上例中,我们可以在每组中遴选一位责任心和组织能力强的做组长,然后指导组长根据其组员的实
际情况进行明确的任务分工,以期保障学生都能发挥所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来,要得到高效、有序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每一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或几种特定的角色。如:组织者、书记员、检查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等。具体见下表:
这种小组内成员明确地分工,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一阶段,
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各负其责。更重要的是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不在混乱嘈杂,不再存在被遗忘、被冷落的盲点,体现了一种高效能、低耗时的课堂学习结构。
三、学习内容不合理
合作学习有其自身的适用范围,不是包治百病的狗皮膏药。
但是,初中数学课堂中,许多一线教师没有人知道这一点,往往为了自己省事省力或者为了迎合时髦的形式而错将不适合的教学内容让大家来进行小组学习。如:学相对较简单的“有理数加减法”内容时,如果让大家合作学习,则大家就像拳头打在棉花上,没有用武之地;反之,若让学生探究比较抽象的难度系数较高的问题如:“二次函数及其图象”等问题时,如果没有老师引导,许多同学将不知所措,也会导致空浪费时间。
策略: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学习氛围由学习主题、学生的心理情感和智力活动三个因素构成。教学实践表明,良好的氛围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条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
1.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
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去学习、主动地去探索。
2.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设计恰当的问题情境是激发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创设好问题情境,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上文是笔者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对小组低效合作产生原因的分析和对应的策略总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能还有许多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根据实际学情组建合理的契合学生相互启發、相互协作的学习小组,然后再加以积极指导,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学习别人的长处,最终达到共同进步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樊兰蓉.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教学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09(9).
[2]谢勤.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吉林教育,2011(Z2).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对策 篇4
一、合作学习的含义
合作学习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在教师恰当的组织和有效的调控下, 以“个人自学”、“小组合作”、“班级合作”为基本教学形式, 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 积极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让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的方法,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 主体性
在合作学习的教学中, 教师的角色就是帮助学生创设有利于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自主构建意义学习, 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索去, 去思维, 动脑、动口、动手, 亲自体验知识的发展和形成过程。
2. 互动性
合作教学本质上就是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在教学中, 教师是通过激发学生去探讨问题, 让学生在与教师和同学的互动中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获取知识的。在合作教学的互动交流中不仅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发展, 而且有利于学生之间交流感情, 发展同学关系。
3. 合作性
合作教学中, 学生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往往不是通过一个人实现, 而是在小组或小组之间的共同探讨和合作中实现的。教师是实现合作学习的纽带和桥梁, 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给予点拨、引导, 使学生顺利地进行合作学习, 指导学生分享学习当成果, 撞击发现的火花, 互相启发, 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初中数学教学开展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自从新一轮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以来, 初中数学教学积极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探究, 并且从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师生的互动和交流, 合作教学的成果表达、合作教学的评价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 在初中数学的合作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值得我们进行进一步探究。
1. 合作探究的问题空间过于狭小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说, 合作学习的效率和学习质量更高。因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发挥集体智慧, 团结协作, 大家之间互相碰出智慧的火花, 共同完成一项学习任务或解决一个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 教师往往把合作学习设计成学生完成某一个小问题的解决, 如果合作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数学公式的推导或某一块土地的丈量方法, 学生通过个体努力就能完成, 就没有必要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因此, 初中数学开展合作学习必须选择那些具有一定挑战性、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 学生个体解决有一定困难, 但小组集体努力就可能解决, 也就是停留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2. 教师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教师错误地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事情, 他把自己当成旁观者、局外人, 没有发挥教师的组织作用、引导作用、促进作用, 这样也就很难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
实际上, 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的组织形式, 它更是一种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合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学等为理论基础, 以开发和利用课堂中人的关系为基点, 以目标设计为先导, 以全员互动为基本动力, 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 以团队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合作技能为基本目标, 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
3. 合作小组内部缺少必要的分工
所谓合作学习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 大家通过合作完成共同的任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些教师没有注意这个问题, 没有明确分工, 小组成员常常是各行其道, 自说自话, 没有形成合作探究。造成小组代表发言, 也是发表自己个人的观点。不能形成组内与组与组之间的交流, 也就不能实现互补互助、共同提高, 反而造成两极分化, 强者更强, 弱者更弱。有些教师为了公开课上出合作学习的效果, 课前便安排了各组发言人, 并为他准备了发言内容, 虚假的合作学习产生的效果可想而知。
4. 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目前, 在一些初中的数学课堂中, 教师为了赶时髦, 见到别的教师开展合作教学时受到领导的肯定或同事的赞扬, 不管自己的课堂实际是否需要, 自己也就不假思索地照搬过来, 为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完全流于形式。课堂上, 有的学生对此置之不理, 有的学生仍然做自己的事, 有的几个人在一起随便做个姿态, 讨论两句就算完成合作环节, 还有的学生虽然几个人在一起, 但说的却是与学习无关的事, 教师对这些事也是听之任之。当教师叫合作学习小组代表发言时往往都是自己的一家之言, 一个人来代替小组, 小组的其他组员对此无动于衷, 既不认真听, 也不进行补充和说明。
三、针对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存在问题的对策
1. 合理选择合作学习内容, 扩大合作学习的空间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非常重要, 在初中数学教材里, 不是每个内容都适宜开展合作学习。国外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 合作学习适宜于较为复杂或较高层次的认知任务。根据这样的原则, 我们在选择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内容时要确定那些复杂的问题与知识点作为任务, 特别是对于初中的高年级学生而言, 他们比较偏爱一题多解、探究性等问题。这些问题有利于学生开展讨论和争论,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 在合作中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开展互动和交流。从原则上说教学内容的思维空间越大, 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优势越显著, 因此选择那些开放程度大、思维难度较高的内容, 运用合作学习, 能发挥学生思维碰撞的优势, 会扩大合作学习的空间。
2. 强调学生合作的同时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初中正是学生要求独立, 渴望摆脱束缚的阶段, 也是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时期, 初中生不太喜欢教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一个人进行“一言堂”。他们更喜欢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历, 独立探讨一些知识, 即便是碰壁也在所不惜。教师在初中阶段的数学合作学习中既要注意鼓励学生顾全大局、团结协作、齐心协力完成小组的学习任务。但是又要注意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毕竟初中生的知识经验有限, 更需要教师在知识学习、情感发展、同伴关系的处理上对他们进行指导。
3. 合理分工,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合理分工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有效手段, 合理分工就意味着学生有了明确的责任, 使他们能够积极思考完成自己的任务。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开展合作教学会遇到很多困难, 比如怎样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真正地动起来, 教师与学生小组的双向交往, 学生之间多向互动等多种交流形式如何发挥作用等等。因为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课堂发言比起其他的课堂教学活动相对少, 因此, 教师如何通过教学调控措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使学生个体与群体建立起一种互助合作关系, 增加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要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4. 采取灵活多样的合作形式, 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初中数学本身就具有很丰富的内容, 学生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多样性。因此, 在开展合作性学习时, 不要拘于形式, 要活学活用, 灵活地对待每一节课的不同需要, 不能说每一节课都需要进行合作学习。不能形式化、机械化、模式化。灵活地对待每一节课不同的需要。让合作学习真正发挥它该有的作用。否则, 只会空有样子, 没有一点实际作用。要彻底改变初中数学教学中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探究、富有个性的合作学习, 才能有效地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但尊惠.初中数学合作式教学的对策研究.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0 (1) .
[2]程华.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调查与思考.数学教育学报, 2010 (2) .
[3]钱珮玲, 王嵘.对一种数学合作学习方式的介绍及反思.数学教育学报, 2002 (4) .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探究 篇5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式教学的流程重点在于讨论。教学活动的主体就是学生,学生开展的活动主要包括形体活动、情感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和心理活动等,在这样的合作学习活动中,教师仅仅是设计者,学生才是活动主体。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课堂的时候,不仅要高度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更要将自主权下放给学生。初中数学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技能水平、分析水平以及认知水平进行掌握,对学生经过讨论以后对于不同问题的理解不能够轻易否认,应该对其加以引导,培养初中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鼓励学生搜集和总结各种信息。例如,在第一个阶段中,教师要明确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目标,要引导学生思考题目、质疑求异和确定目标。在第二个阶段中,要组织学生开展组内的合作学习,在第一个环节以后,学生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围绕着学习的主体来实施沟通和交流,小组里面的每一名学生都应该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第三个阶段则应组织小组之间的交流和反馈,小组选出代表,大家一起共同切磋、分享和讨论自己的成果。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重视操作
数学知识并不来自于教材和课本,而是来自于实践,数学知识最终应被应用到实践操作中。纵观我国初中数学教学,很多教师都过分注重学习结果,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更阻碍了学生实现真正的学习。教师要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给学生机会,使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和充分思考,只有这样,才可以取得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为学生终身开展数学学习奠定基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来动手操作,不仅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更要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到群体成功的快乐。例如,在教授特殊平行四边形知识的时候,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后,先组织学生准备学具,每一名学生都要准备正方形以及全等直角三角形纸片。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全等直角三角形的纸片是否能够组合成平行四边形?同时,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边讨论、边研究、边操作,有的小组很快便找到规律,得出方法。
三、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性,原因就在于,学生离开学校以后便会步入社会中,那个时候,社会从四面八方带给学生压力,学生学习的干扰因素也就越来越多,阻碍了学习。在面对学习过程中各种困难的时候,学生只能采取积极的方法和态度来对待,并且实施自我调节,以适应压力,克服困难。这便要求学生必须有很高的积极性,这样的学习兴趣和态度会影响学生一生,同样能够使学生在社会中快乐成长。比如,根据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实际问题来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在开展某项竞赛之前,让学生由一枚硬币来决定谁先开展竞赛,由此引导学生学习概率知识。并且让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仅可以掌握知识,还可以体会到学有所用的感觉,教师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知识只有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才能发挥其自身的价值。综上所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和学生要不断学习和理解,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及时沟通,进而推动小组合作学习的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通过实践来不断完善和探索,努力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际效果。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对策 篇6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已成为当前教师们的“常规武器”。但是,我们不无忧虑地看到,在相当多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其“形”,而无其“实”。怎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在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学中真正发挥其功效呢?这恰恰是我们目前亟待研究的问题。对此笔者就近几年尝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教训,针对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和难点进行分析,并提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建议。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困惑;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44-02
小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交流、合作基础上,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当做重要内容的教学方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索以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策略,它是当前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教学形式之一。因为小组合作学习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在教育领域且取得了显著成效,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教育领域讨论的热门话题。但根据我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和体会,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其“形”,而无其“实”。
一、小组学习的现状
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其"形",而无其"实"比如:
1.小组组建不合理
教师在考虑异质分组时大多是以学习成绩为主,甚至是以学习成绩作为分组的唯一条件,忽视了学生个性特征,它可能直接影响到合作的成功与否,在分工合作时出现有的小组非常活跃,积极讨论,思维很开阔,而有的小组则不能积极参与发言,胆小的旁观,甚至不知自己要做什么的现象这些都不利于合作学习的展开。
2.讲求“自然”合作
在一些课堂上,当教师布置小组学习任务后,教师既不指导学生如何相互交流,也不监控学生在小组内的交往活动。结果,有积极参与的,也有趁机嬉笑的,还有置身事外的,因此,看上去热热闹闹,气氛高涨,其实学习效率低下。
3.为了合作而合作
有些教师在设计小组学习任务时仅仅依据教材、教参,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兴趣和需要,也不考虑合作学习的特点,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而且有时又没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探讨的时间,预设时间一到,教师就喊“停”, 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完成教师对教学的设计(以教师为中心),以致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倍功半。
4.锻炼了少数人而冷落了大多数人
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学优生往往具备了合作交流的某些条件和要求,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一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一些学困生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片面追求合作学习的外在形式,忽视了合作学习的目的、动机和学习的过程。
二、针对困惑的解决策略
上述一些问题,究其根源,我认为症结应在于小组合作学习中对精神实质把握欠佳,注重表面化、形式化,影响了这种学习品质的提升。那么针对这几种情况,要想切实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科学的组建合作小组,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好动的学生与遵守纪律的学生相搭配;胆小不爱参与的学生与思维开阔、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相搭配;动手能力差的与善于操作的相搭配;男女生数量合理搭配等等。其目的是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合作学习中,同时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获得自信;让学习优良的学生更有提高的平台。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组织者、报告者、总结者、记录者、检查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其次,精心设计问题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小组合作学习要经常进行,但并非每堂必要,要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实际而定。一般一节课最多两个回合。因此一定要精心设计问题。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所设计的问题不仅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还要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并非任何问题都需要通过合作探究来完成,相对简单的问题,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反之,对于一些涉及多种价值判断和选择、有多种决策途径可供选择或权衡利弊得失的内容,这些内容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尤其是在学习中出现容易产生认知冲突的内容、学生意见不统一时实施合作学习,更能加深他们对学习内容的深层、全面的理解和感悟。
简单来说,在数学课堂上,需要小组合作的地方,大都是题目“结论较多”或者“一题多解”的,如讲“切线长定理”时,就可精心设计合作的问题:
如图,PA、PB是⊙O的两条切线,切点分别为A、B。
1、请在3分钟内找出图中所有线段和角的相等关系;
2、回答问题内不可与前面说过的重复。
又如一题多解型的题:如图,AB、DE是⊙O的直径,C是⊙O上的一点,且弧AD=弧AE。(1)求证:BE=CE
(2)若∠B=50°,求∠AOC的度数。[增加部分,打不出“弧”符号,帮忙完成]
这种题型,可让小组充分交流,对促进学生思维和完善知识点都有很大好处。
第三,由于受思維能力、知识水平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限制,单个的学生个体是无法完成这样的学习任务,这类学习任务也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第四,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的控制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的保障
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并不是无所事事,要取得合作学习效益的最大化,仅仅依靠教师事先的设计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如对活动开展顺利的小组,及时予以表扬;对角色分工不清,讨论混乱无序的小组,帮助学生明确角色,使他们尽快进入有效的讨论;对讨论偏离主题的小组,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将他们引回到学习任务中来等。
三、结束语
总之,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精心设计问题,给予学生充裕的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张甫.浅谈数学中的合作学习[J].时代教育,2007(24).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对策 篇7
但是, 目前不少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往往流于形式, 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具体表现:其一, 在课堂教学中, 有些教师不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其二, 小组合作学习前没有让学生适度的独立思考, 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也没有高度重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其三, 教师设置的讨论题缺乏科学性, 有些简单问题不需要讨论居然也要进行讨论;相反, 有些问题需要讨论, 但教师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世界捉襟见肘, 合作目标根本达不到。其四, 缺乏科学评价, 不少教师片面注重预定问题的解决, 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教学改革中出现上述误区也是正常的, 主要我们发挥自己的特长, 瞄准各自的存在问题, 并采取对症下药的途径, 那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具体必须把握三大环节:
一、构建适宜环境, 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
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并非在任何教学条件下都能高河合作学习的。一般而言, 在流畅、和谐、默契、尊重和信任的教学环境中, 比较适合开展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 那到底如何构建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最佳环境呢?笔者认为必须创设好以下环境:
(一) 愉悦的心理环境
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气氛, 用各种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愉悦的心理, 进一步发挥学生积极合作探究的主观能动性;多一些理解与鼓励, 少一些责备与批评,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 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 合作的欲望就会更强, 课堂气氛更加生机勃勃。
(二) 合理的时空环境
教师在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 首先要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其次进行分组学习讨论, 在组内每个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谈自己的看法, 在形成组内的统一意见后就可以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 直至形成正确的理性认识。当然,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还可以设置游戏竞赛, 通过数学游戏让学生在合作中竞争, 在竞争中合作;也可以通过合作实验和测量, 让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提高合作质量。总之, 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拥有充足、宽裕的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 真挚的指导环境
师生的之间的平等地位为学生全身心投入合作学习创造了必可不少的条件, 但是, 由于个别组长的组织能力的偏低, 或因小组整体实力偏差, 导致有些学习小组无法顺利地展开合作, 教师应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创设真挚的指导环境, 帮助学生打开启迪之门。譬如, 我在实践中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困难的小组中去, 让学生不认为因本组水平低而需要教师的帮助。同时, 我还适度给这些学生多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 从而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热情, 为营造生机勃勃的课堂氛围创造条件。
二、科学选择议题, 提高学生的合作效率
在学生的知识探究中, 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需合作, 有些比较简单的问题, 一般适宜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但是, 许多比较棘手问题必须通过合作学习, 才能深入分解决问题, 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与价值。譬如, 我在执教“统计与概率”中, 针对能否一定能摸到黄球的议题, 让学生进行分组摸球游戏, 在三个神秘的口袋中, 第一个口袋总是能摸出黄球, 第三个口袋总是能摸到白球, 而第二个袋中为何可摸到白球或黄球?通过小组合作讨论, 促使学生逐步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概念。
科学选择合作议题, 内还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起点, 假如脱离学生实际片面追求教学问题的情趣性, 容易导致合作学习的无效化。譬如, 我在执教“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 先将学生分成小组测量三角形内角, 当学生发现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后, 又让他们合作进行撕纸实验, 学生把撕下的两个角拼到第三个角上去, 发现它们能组成一平角, 从而在实验中得到启发, 自然找出证明的辅助线。当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后, 我再让学生从三角形内角和拓展到多边形内角和, 运用归纳思维, 由特殊到一般, 由具体到抽象, 学生在课堂的合作学习效果显著。因此, 我们在预设的课堂合作学习中只有符合学生认知起点, 才能逐步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实施双重评价, 有效巩固学生的合作成果
实施丰富多彩的评价机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使合作小组深入的开展有效发挥作用, 我在实践中首先注重双重评价制, 它包括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两种。其中, 小组评价包括小组讨论与探究时的小组合作水平, 主要衡量民主、协调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素质;个人的评价主要包括上课纪律, 参与小组的合作学习的态度和参与讨论完成情况。个人评价一般在组员评价、组长评价和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实施的。通过双重评价机制, 不仅保证小组协作学习的高效率, 而且能保证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稳步提高。
山不在高, 有仙则灵;水不在深, 有龙则名。学海无边, 教无定法, 愿奋斗在初中数学岗位的园丁们振奋精神, 立志在平凡的岗位上闯出一条高效课堂的阳关大道, 为造就更多的合格人才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摘要:学海无边, 教无定法。本文作者简要分析了初中数学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并从构建适宜环境、科学选择议题和实施双重三方面论述了初中数学合作学习中的存在问题裕对策。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对策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应用对策
引言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有利于教师进行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但是当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合作学习的运用还存在一些欠缺,这就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应用合作学习的方法。
1.合作学习方法及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上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了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其主要是通过合作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发挥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个性。 师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也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初中数学是初中的一门主要学科,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合作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在课堂上进行自学和合作学习,营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够大胆质疑,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运用情况
当前在一些初中数学教学中已经开始使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然而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没有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效果。
2.1教师方面的问题
从教师方面而言,一部分初中数学教师还没有具备运用合作学习进行教学的能力。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包括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收集的资料和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告知学生,帮助学生顺利地进行合作学习。否则就会导致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影响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一些教师仅仅对学生进行随机分组,也没有给学生准备充足的讨论和思考时间,没有选择合适的合作学习内容,导致学生在合作期间出现了与本堂课学习无关的行为, 影响了学习效率。
2.2学生方面的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需要学生进行广泛的合作和交流,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然而当前我国大部分初中学生还不具备相应的人际交流能力和自学能力,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开展有效的合作和沟通,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率,沟通中往往会出现很多障碍。
3.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方法的有效应用对策
3.1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
合作学习的教学对象应该是具有合理的难度或者具有探究意义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应该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复杂。如果合作学习的内容过于复杂,学生难以在课堂时间内完成合作学习的目标,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合作学习的内容过于简单,又会使学生失去讨论的兴趣,达不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的挑选和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例如教师可以选择 《有理数及其运算》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可以通过加减乘除来对1到13之间的任意4个数字进行联系,最后得到的运算结果为36,并且写出运算式子,写出运算是最多的一组为获胜。这样一来既能够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又能使学生了解和熟练的掌握有理数的运算。
为了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合作学习内容,例如“为了迎接新年活动, 我班购买了瓜子0.5公斤,话梅,3.5公斤,糖果1.5公斤,共花费班费,26元。在活动前夕按照原价又购买了瓜子0.5公斤,话梅5公斤和糖果2公斤,花费班费30元。此时只知道糖果的价格为每公斤3元,,要求求出瓜子和话梅的具体价格。”要解答该题就需要学生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不同的学生可能会列出不同的方程组,此时教师要对学生的不同答案进行认可和鼓励。
3.2对学生进行合适的分组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般而言每个小组有4到6名学生,并选择一位组长,教师也可以让小组成员轮流担任组长。在分组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数学基础、性别因素、心理素质和个性因素等等,使小组内部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切忌随意分组,以免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
分组之后教师就要将具体的学习任务布置下去,要求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自学和讨论。为了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激发组间竞争和组内竞争,还可以设置一定的奖惩措施。教师要给每个小组充足的思考和讨论时间,并且营造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要求每个小组要轮流选派代表来对本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培养每一个小组成员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与学习小组之间要展开广泛的交流,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大概的思路,再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如果有小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教师要予以肯定。如果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甚至矛盾,教师也要及时介入,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调和,把握整个合作学习的方向。
4.结语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对策 篇9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 分组不科学, 随意性强。
有的教师误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几个学生凑在一起讨论几分钟就行了, 因此在课堂上常常出现随意让同桌或者前后四人讨论的现象, 这种临时随意的分组, 由于组内成员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合作的技能, 缺乏必要的默契, 因此面对问题时, 成员之间不能进行有信任、有规则的交流与合作, 出现不同意见时, 又不能很好地协商。这样随意分组是形式化的小组合作学习。
2. 问题不论难易、轻重, 皆用讨论。
有些教师为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 不考虑学习内容的难易、轻重, 不考虑问题有没有讨论的价值, 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仿佛成了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 使一些没有思考性、开放性, 甚至根本就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充斥其中, 从而造成学生没有讨论的兴趣和积极性, 既浪费了教学时间, 又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新的“负担”。
3. 教师游离于小组以外, 袖手旁观。
当小组开始讨论时, 有的教师不去巡视指导, 而是袖手旁观, 只听取小组的汇报结果。这种现象反映了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认识上的偏差。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需要经历由易到难、由“扶”到“放”的过程, 要循序渐进, 需要教师起到组织者、参与者与指导者的作用。教师要深入小组, 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 倾听学生的学习情况, 获取直接的信息,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为小组讨论后的教学活动做准备。
4. 学生性格差异导致合作失衡。
当老师要求学生合作时, 一些性格开朗、交际能力强的学生容易获得参与的机会, 而一些性格内向、腼腆拘谨的学生经常成为小组的“看客”;另外, 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能较好地进行交流, 成为小组内的“活跃分子”, 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而一些学困生则恰好相反, 由于基础较差, 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自己的机会, 实际上也就被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造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不平等、不平衡。
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对策
1. 弄清合作学习的意义, 搭配好学习小组。
有些教师认为, 小组讨论就是合作学习;还有的教师认为, 让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完成任务就是合作学习。其实小组仅仅是形式, 合作学习的开始是有效分组, 成功的合作小组采用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即合作小组成员在性别、性格、学习成绩甚至是家庭背景等方面具有差异, 从而实现各小组成员在合作过程的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组内异质决定了小组成员各具特色, 小组内的分工要明确, 组员要有序配合。一般以四人为一组, 四人中配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配两个学习中等的学生、一个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担任组长, 以便开展组内互动和组间竞赛活动, 负责组织、协调本组成员的学习活动。其次, 必须安排好内向或成绩不好学生所处的合作地位, 否则他们将游离于合作学习之外。再次, 要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部都能找到自己的最佳角色位置, 责任到人。最后, 教师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关注学生的合作过程, 适时进行组间成员的调整, 使小组合作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2. 培养学生提前预习、做好准备的习惯。
因为合作学习中学生经常要通过动手操作、拼图、测量、调查等活动来体验数学, 所以在课堂上需要许多的学习用具如剪刀、硬纸板、硬币、色子等。学生必须提前预习做好准备才能够顺利进行学习活动, 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3. 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 让学生有效合作。
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合作学习的优势就在于能使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数学问题, 能否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是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关键。如果一个数学问题比较简单, 多数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就能解决, 就没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同样, 如果一个问题难度过大, 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解决, 也没有合作学习的价值。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应该是对学生个人而言不能解决, 而通过小组合作能解决的问题。
4. 抓住合作交流的契机。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 能否抓住合作交流的契机也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方面。契机抓得好, 学生通过讨论、争辩, 掌握的知识就更深刻、更牢固, 对问题的思考就更全面, 对结论的表达就更清晰。那么在课堂中应在什么时候进行合作呢?
首先, 在沟通知识联系时进行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既复习旧知, 又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问题, 从而获得新知。
其次, 在处理教学重、难点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处理每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时, 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加深对重、难点的理解。
最后, 在知识容易混淆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 经常会遇到一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知识, 这些知识学生容易混淆, 针对这些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是很有必要的。
5. 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
在合作学习中要培养学生乐于合作、敢于交流、明白合作规则、有合作成功的喜悦等品质。
首先, 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法, 提高学生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和合作技能, 消除对合作学习的不必要顾虑, 使学生既敢于在合作中提出自己的问题, 大胆寻求帮助, 又乐于把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告诉别人。
其次,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作规则的培养。合作学习如果没有规则, 或者不能很好地遵守规则, 合作学习往往会陷入混乱无序、低效的境界。因此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可以通过明确分工、明确纪律要求, 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 提高合作的质量。
最后, 合作学习的成果不应仅仅是问题的圆满解决, 有时也可以是疑问, 甚至是分歧。产生新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成果,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既使解决不了问题也没有关系, 但必须知道分歧在什么地方。教师还要善于对学生取得的有意义的成果进行赞赏, 使更多的学生有成功的喜悦。
6.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 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 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 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 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要运用教育评价鼓励合作。讨论结束时, 不仅要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 而且要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比如, 师生可共同评出“最佳合作奖”“共同进步奖”“集体智慧奖”等。这样, 会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加积极向上, 学生更乐于参与。
总之,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 努力探索, 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摘要: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教育理念,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开展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合作学习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合作学习中存在的四大问题, 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2]李玉坤.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探究.考试周刊, 2008, (11) .
[3]王坦.论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教育研究, 2002, (2) .
[4]张明生.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对策 篇10
一、纵观全体, 分析原因
目前的合作学习之所以成为一种虚假活动, 肯定存在各方面的原因, 其中包括教师方面和学生自身方面等;另外对于数学这种思维逻辑较强的科目, 本身对学生也是一种挑战.为此, 我们就各个方面分析一下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弄虚作假, 成为一种虚假活动的原因.
1. 学生方面的原因
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之间相互合作, 共同完成一项学习任务, 而现在的合作学习却变成一种虚假活动, 学生方面的原因是脱不了干系的.本来应该是共同合作, 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主体.但是可能由于学生自身性格和学习基础的问题, 导致某些学生成了这个团体里的“隐形人”, 有的学生则成了团体中学习的主体, 这样就失去了合作学习原本的意义;另外, 合作学习变成了一种简单的自己学习, 学生之间缺乏交流、沟通, 都有自己的想法却不去交流, 导致自己的学习团体四分五裂, 不再是一个团体;还有就是学生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 当对于某个问题展开讨论时, 大家就会七嘴八舌、乱糟糟地吵成一团却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这些基本都是虚假活动产生的原因, 是学生方面应该改进的地方.
例如, 在学习“走进图形的世界”时, 大家都知道学好几何图形, 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 有那么多的图形, 大家本可以互相分工, 一人研究几个图形, 然后再相互交流, 这样的方式简单快捷, 可偏偏有的学生就不想这样做, 这就导致了合作学习小组名存实亡.
2. 教师方面的原因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授课形式一般是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 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去分析和理解某个知识点, 但是教师却不能成为课堂的主体部分, 课堂的主体永远都应该是学生.或许是由于不放心, 教师一般不会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 总是怕他们做不好而干涉他们的团体活动.例如, 教师在讲授“图形与证明”时, 不放心学生们自己去证明那些关于理论的东西, 总是提醒他们, 过多地给予他们帮助, 导致合作学习小组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另外, 教师在奖励某个合作团体时, 往往只看中团体中的某个人, 而不是这个团体, 这就导致合作学习失去了团体的荣誉感.
二、研究对策, 解决问题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名存实亡的原因, 下面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 提出一些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希望能让合作学习发挥出它最大的作用, 给学生带来最大的益处.
首先是学生方面, 教师应该督促学生, 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另外, 学生的学习无论是否优秀, 他们都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主体, 学习好的学生不应忽略学习不够优秀的学生的意见, 这也是尊重他人最根本的表现, 同时学习不够优秀的学生也不应该自暴自弃, 更要通过自己的努力, 增强自己的自信心;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 必须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互换他们之间的想法, 这样不但可以增进他们的友谊和团队合作精神, 还可以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就教师方面而言, 要做的就简单多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相信自己的学生, 毫无条件地相信他们, 无论学生的成绩是优异还是落后, 都不能限制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权力, 有时候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另外, 教师也要加强对合作学习小组的管理, 不能听之任之, 对于奖惩制度, 一律要面向合作学习小组来制定, 而不是面向个人来进行奖惩, 不能体现出教师的个人喜好, 从而打消某些学生的积极性, 不然就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对策 篇11
一、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组员分配不合理。许多教师在进行小组的分配时往往只是单纯地按照成绩的优劣来进行,而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小组分配不科学合理,这使得合作学习成为部分优生的特权,而将中差生排除在教学之外,而直接导致合作学习无法顺利开展。这直接导致小组内成员参与度不高,只是由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优生为中心,依旧成为优生的“独角戏”。时间长了,中差生参与的积极性降低,在无形失去了交流、讨论与发表的机会与能力,使得两极分化严重,而无法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这样的合作学习也就失去了合作的动机与目的。
2.合作任务不科学。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合作学习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采用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而许多教师为了合作而合作,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展开合作学习,一概让学生采用合作学习。如有些问题本身并没有太大的悬念,只需运用数学知识点便可以直接解决,适合于学生展开独立学习。而对于一些难度系数较大的问题,即使让学生展开合作学习,学生依旧不能解决心中的困惑。在这样的情况下采用合作学习浪费时间与精力,而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没有太大的帮助。这是当前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制约合作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3.教师指导不到位。许多教师片面地认为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来展开的学习活动,而忽视自身的角色,当有问题时就让学生来展开合作学习,而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己来解决。教师成为了看客与监工,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没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只会浪费时间,并不一定能够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4.合作评价不科学。评价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合作学习的评价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成效。而在合作学习中评价不科学,严重制约着合作学习成效。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只重视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视对小组团体的评价。第二,只重视对学生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对合作学习过程的评价。第三,只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忽视学生之间的互评与自评。评价并不能科学全面地反映合作实际,严重地制约了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使学生对合作学习失去了热情与动力。
二、提高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对策
1.科学分配合作小组。科学分配小组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与基础。首先,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不仅要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等,只有对学生全面了解,知晓每个学生的优缺点,这样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小组的分配,才能缩小小组内成员的差距,保证各小组间势力均衡。按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来分配职位。
2.合理布置合作任务。兼顾学生间的差异性,以学生实际水平为出发点,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难易适度,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启发性,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能够促进三维目标达成的合作学习任务。当学生个体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合作欲望,这样的问题正是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关键。
3.加强教师启发指导。在新形势下教师不是教学的控制者,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共同参与者与指导者。放手并不是完全地放任,而是要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展开主动交流与讨论,为学生指明思考与思维的方向,让学生能够基于自身基础展开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在合作与交流中顺利地完成合作任务。
4.建立科学评价体系。一是关注小组成员与小组团体。既要肯定小组成员个人的进步,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更加关注小组这个团体,要让学生认识以个人成绩优并不代表小组的胜利,要想取得小组的成功,需要全体成员团结协作、共同努力。二是将学生纳入评价主体中来。要积极开展学生自评与互评,这样的评价更为客观、全面,而且学生更容易接受,更能让学生认清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要将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种种表现,如收集材料的能力、围绕力、动手能力等纳入评价内容中,这样才能全面反映学生合作学习情况,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对策 篇12
一、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不合理运用
数学课程作为一门区别于其他课程的学科,其本身具有思维量大、思维层次多等抽象性特点,而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出现在初中数学课堂上,不少数学教师由于授课经验不足等问题,造成对合作学习模式的不合理运用,将合作教学模式形式化,只趋于表面化.另外,有些数学教师错误地认为合作学习只是学生之间的事情,将自己当成局外人、旁观者,使得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二)生搬硬套
数学课程本身的逻辑性与思维性要求,使得相当多的数学教师在面对合作学习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时候,无从下手,不知所措,于是出现了一部分教师完全参照优秀的教学课堂进行模仿的情况,这种生搬硬套的方式极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问题空间较为狭小
与传统授课方式不同的是,合作学习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互相讨论,彼此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将会极大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然而,在实际运用中,教师往往把合作学习的探讨问题空间设计得过于狭小,例如,教师把问题设计成了要求学生完成某一块土地的丈量或者某一数学公式的推导等这些小问题上,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的探索性与开放性,使得合作学习仅仅停留在学习的表层,而没有深入.
二、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改善对策
(一)科学组建小组
初中数学课堂对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当中,如何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这一环节,要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全面考虑学生特点,尤其是针对数学课程表现出的特点,例如学生逻辑思维、动手能力、推理能力、数学基础、知识结构等,在对这些特点进行综合考虑的基础上,科学分组,让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得到帮助,让中等程度的学生得到提升,让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得到才华的展示,互相帮助,各尽所能,提高数学课堂的授课质量.
(二)明确合作目标
小组目标的统一明确,是学生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小组目标明确后,有利于合作学习有条不紊地开展,通过合作小组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知识点,尤其是对重、难点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合作目标确定以后,各个组员也要清楚自身的任务,共同协作.在此,我们结合初中数学课程“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进行具体分析.
案例:教师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中,可以将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在充分考虑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若干分组,开展合作学习.教师明确小组任务———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然后小组成员在各自明确自己任务的基础上,合作开展撕纸实验,学生将撕下的两个角拼接到第三个角上去,发现他们可以组成平角,在此基础上,不少学生受到实验启发,接着寻找证明的辅助线,整个实验当中,通过学生间彼此的合作以及教师的指导,最终实现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揭示.学生在同一目标的引领下通过亲自实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并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审时度势,引入合作学习
教师只有审时度势,在一个最好的时机进行合作学习的引入,课堂教学质量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对整个课堂进行观察与灵活设计,既要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要让学生最准确、最大化地吸收知识.众所周知,数学知识点常常有一个明确的分类:基础性与重难点,针对这个情况,教师完全可以采用两种教学手法,针对简单的题目,教师可以通过让小组自行探究的模式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针对复杂的题目,教师则要发挥自身的导向性,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了学生协作能力与沟通能力的提高,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交流.
(四)随时把控合作学习过程
数学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有一个明显特点,那便是知识点的层层递进,往往所学的知识都是上一课时知识点的延伸,这一特点就对学生知识点的积累有较高要求,学生一旦没有跟上课时,则很可能节节跟不上.因此,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的引进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对合作学习进行及时把控,及时化解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冲突与矛盾,避免不良情绪阻碍学生学习的进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为合作学习创造一个和谐氛围.
结语
合作教学模式的宗旨与目前我国新课改要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两者不谋而合,相信在教师不断的自我总结与课堂实践中,一定会把合作学习变成课堂教学的有力工具,最终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梁立贵.初中数学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1(6):109-110.
[2]柯琦.对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研究[J].亚太教育,2015(36):45-56.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对策】推荐阅读:
浅析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07-02
初中数学中的合作学习11-10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10-18
初中数学自主学习07-20
初中数学体验学习09-21
初中数学的学习11-02
初中数学有效学习研究06-24
初中数学学习指导07-02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