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习评价策略(精选12篇)
初中数学学习评价策略 篇1
学习评价主要应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过程及其结果去进行。包括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 对学生在课堂内、外学习行为的评价, 对学生的数学能力、学业水平的评价等。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 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 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
然而, 急功近利以分数论英雄、追求高分, 应试教育评价依然非常普遍, 使学生只为中考学习, 只会进行应试学习。
对此, 笔者提出初中数学学习评价的四个策略:课堂表现、作业情况、测试结果、学习档案卡, 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
一、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积极性评价
课堂评价, 更多关注的应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应给以积极评价。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课堂, 学生对一个问题答不出来或回答错误时, 教师要么一脸阴沉, 让该同学站着, 听其他同学回答, 要么立刻批评道“这么简单问题都不会, 刚才没认真听课吧!”该同学会一堂课都提不起精神。其实, 教师只要换一种评价方式, 就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教师可以这样说“你还没有思考好, 是吗?好的, 坐下, 再想一想”, “某某同学发表了他的观点, 其他同学有不同的想法吗?”还可以根据具体问题, 采用追问的方法, 让该同学自己发现自己的错误。另外, 如果学生答得很好, 甚至出现了教师预设外的想法, 更要给以表扬和鼓励。例如, “你说得真好”, “太好了, 老师还没想到这一点呢。”
对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活动给以积极评价。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表现总是很积极, 一个问题出来, 总能积极开动脑筋, 争着举手回答问题, 甚至会提出自己不同见解或提出新的问题, 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一定要给以保护和鼓励, 不能因为他们偶尔打乱了课堂的节奏而随意浇灭他们思维的火花。对于思维较懒惰, 对学习活动参与热情低的学生, 教师一开始千万不要“一棒子将其打死”, 可以通过让他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 增强其自信心, 激发其积极性。
二、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情感性评价
学生写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师批改作业的目的是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 以查漏补缺。找出学生作业中的问题是教师批改作业时的一项工作, 同时教师应用赏识的眼光去寻找学生作业中的闪光点, 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
首先, 对学生作业的等第评定, 教师要慎重。别小看“优”、“良”、“中”、“及格”、“待及格”, 学生拿到作业后会立刻做比较, 心里会给自己一个评判。
其次, 通过写评语, 和学生交流沟通。短短的几句话, 可以建立起教师和学生良好关系的桥梁,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积极关注。罗杰斯认为, 对积极关注的需求是有机体最重要的基本需要之一。笔者经常会在学生作业后面写一些鼓励性的话, 例如:“这次你的作业写得真工整!”“正确率很高, 继续努力!”“你在努力, 你在进步!”等等;有时也会写一些关心的话, 例如:“这几天上课状态不太好, 是身体不舒服吗?”“坐到前面, 能看清黑板了吗?”等等;当然也会写一些建议性的话, 例如:“正确率很高, 可是老师看起来有点吃力哦!”“错题在那儿, 别忘了它们需要你的帮助哦!”等等。每次发作业时, 笔者就会发现学生迫不及待看完作业评语后的那份满足。
最后, 每次作业发下后, 给以及时的公开表扬。哪些同学这次作业质量很高, 哪些同学这次作业书写很认真, 哪些同学这次作业有了很大进步等等。及时有度的评价, 能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特别是能使急需鼓励的中等生和后进生, 逐渐找回学习的自信和乐趣。
三、对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多样性评价
不少中学除了安排每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外, 还安排周练习, 月练习。过分功利化的测验、考试愈演愈烈。不少学生在一次次赤裸裸的成绩下受挫, 有些甚至趴下了再也站不起来。笔者认为, 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避免分数评价的滥用。学生的基础有差异, 能力有差异, 怎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呢?平时的小测试, 教师应做形成性评价, 为教与学的成效提供反馈信息, 以调整、改进教学, 调动学生积极性、明确努力方向、改进学习方法。一方面, 要多评价学生的努力而非能力, 只要学生付出了努力, 成绩不尽如人意仍应加以赞赏。另一方面, 不要排名, 多做纵向比较, 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在学习过程中看到自己的进步, 感受成就, 增强自信。
四、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过程性评价
中学一般每学期给学生发素质报告书, 而其中反映数学学习情况的只有几个数据而已。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建立数学学习档案卡, 从态度、上课表现、课后作业等方面考核, 考核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从而更客观、更全面地评价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情况。
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或每月一次,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互评的结果可以由学习小组的组长填写, 组长的可由组员商量后填写。教师收回档案卡后, 再认真填写师评价。定期反馈给学生 (学生家长) , 让学生更加清楚的知道自己的长处、还待加强的方面, 以促进自己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少华﹒数学后继学习能力的关注和培养[J].数学教育学报, 2013, 3:89~91.
初中数学学习评价策略 篇2
——语文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安岳县天宝乡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唐拥军
语文新课程呼唤充满活力的新课堂,新课堂呼唤“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评价。新型的课堂教学评价就像一根奇妙的杠杆,能使教与学互动起来,让学生自由驰骋,畅所欲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育必须尽快实现课堂教学的根本转型,努力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群体人才。而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最强有力的要素,是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因此如何有效地对课堂进行评价,显得十分的重要。无论是未来社会的要求、历史的重任、时代的发展,还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都呼唤着在中学生中切实提高语文素质,提高学生语言运用水平。但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却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教师课堂评价就是影响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与否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评价要全面,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肯定学生的成绩与进步,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语文课堂评价的价值
语文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主体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由于语文课堂评价是教育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于教学效果的判断。借助评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才能够获得有关教学活动实际效果的各种信息,教学的持续进行才能够更有针对性和更有效。
其一,促使教学目标更全面。
教学目标要全面,要切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基础。因此,课堂评价不仅促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能从培养人这个大目标出发,从进行素质教育这个总目标出发,从而构建起个性与共性统一的教学目标。一般地说,课堂教学既要制订基础性目标,又要制订发展性目标,两者要密切配合。如《我爱这土地》一课,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②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③增强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很明显,课堂评价为实现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展示一个平台,评价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进行整合。教师也在反馈中调整教案与教法,从而达到目标的实现。
其二、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要主动实现职能和角色的转换,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组织者。真正确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凡学生自学、查工具书、问人、讨论弄懂了的,教师一律不讲,只精讲重点、关键、疑难处,主要功夫在点拨。如:阅读《向沙漠进军》一文时,学生在预习中要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竺可桢在本文中给我们指明了征服沙漠的具体方法,为什么直到现在土地荒漠化、沙尘暴现象等程度越来越严重,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为什么人类在大自然的面前显得这样无能为力?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不破坏自然环境呢?今天,西部大开发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怎样有效遏制并逐步战胜土地的荒漠化?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学生提出 的问题就要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探索,互相讨论,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然后借助集体的力量加以解决。这种教学以学生不断发现学习中的疑难为初始,以学生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为归宿,若有不明之处的教师再启发、点拔。在这基础上,进行交流与评价,交流中理解,掌握知识,评价中肯定,欣赏,统一意见,师生在互动中融合一体,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师与生,生与生,学生自身的互动中,听、说、读、写、做的相互欣赏与改进,学生的主体得到充分体现,促使教学结构主体性逐步完善。
再想一想我们小时候读书的情形,在每一堂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课型是正如有的资料上描述的“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记笔记,课后做作业,对学生的最高评价就是:听得细,记得多,做得好。对上课教师的最高评价就是:讲得透,讲得深,有条理”。再后来,教育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尤其是社会各界人士对这种沉迷于题海战术中的语文教学颇多否定。提出语文课究竟要教什么?怎么教的话题?这些话题一时令人眼花缭乱。于是有了品味语言法,美文阅读法,再加之这两年最时尚的多媒体,一时间课堂内容的展现是声色光影俱全,教师与学生共鸣,热热闹闹起来了。在这场热闹中,许多教师不由得又患了一厢情愿的病。以为自己喜欢的,学生一定喜欢;自己明白的,学生也一定明白;而且扯住学生的头发使劲地往上拉;过多地使用多媒体,剥夺了文字存在的空间。其实,前面列举的这些课程当中,教师就是没有把学生当作有独立思想的个体来看。这明显是违背了新形势下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的要求,必然也会造成老师所不想看到的结果。那就是大部分学生越来越厌恶上语文课了。
其三、促进教学方式的研究性发展 在语文的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值得研究的问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课堂评价的过程中,学生进行自由性、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教师起着指导作用。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的。学语文就是学习生活中需要的语文,按真实生活问题学语文,到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课堂评价,教师把自己当成生活中的一员,融入学生学习评价中,善于设置问题情境,捕捉评价的焦点及空间,虚心请教,研究的价值将充分体现。
如《我爱这土地》这篇课文,教师在让学生预习时对学生们提出两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这些问题同学们能帮助我解决吗?而引导学生课下主动去找资料。
这样,可以使教学做到课内外结合,为人与为文合一,充满了生活气息。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激励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为了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我们可以多让学生做一些探究性的活动。与其让学生埋头作枯燥乏味的习题或练习册,倒不如和学生一起读课文、赏名句、作笔记、改文章、写习作,让学生在学习中无拘无束中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文章。
二、语文课堂评价的策略
(一)、转变观念,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
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是把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是把学生看作学习活动中 不可替代的主体,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潜力发展,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先要激发学生参与评价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教学中可以用一些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评价的兴趣,调动起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在学生初步尝试评价的时候,我采用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当然,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评价的机会。要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在课堂上就必须保证他们评价的时间。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最后,要重视对学生的自评与互评的指导。
如在教学中,当学生做完一个测试后,就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分析试卷的得失分情况,想一想自己在测试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从而明确今后学习的努力方向。鼓励他们主动客观地评价自己,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学生作出自我改进,进一步完善自己。还有,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增进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以利于取长补短。在教学中可以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的学生相互评价。如朗读、背诵等,在自评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互相评价。“你认为他做得怎样?”“好在哪里?”“还有哪些要改的,怎么改?”“如果是你,应该怎么做?”这样的评价方式,也可以用在作文的相互交流和试卷的互相评改方面。这么一来,既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发表自己的见解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做到培优帮差,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中得到发展。
(二)、满怀期望,以激励评价为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教师要以关爱、理解、赏识的语言评价学生,启发学生的心智,促使他们健康成长。从而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评价氛围,实现平等对话。尽力用心力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鼓励他,让学生时常体验到成功的滋味,从而激发他前进的动力。众人皆知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让我们对期望有了绝对善意的期待。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一切尚未定论,教师的积极期望是激发学生潜能的催化剂。课堂评价将老师的期望信息传递给学生,引起学生共鸣,并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期望,长此以往。形成良性循环。
在一节教学古诗词的课堂上,我请同学诵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有位叫邓小红的学生,朗读水平较低,并且在说话有些微口吃的现象,所以平时很少举手发言。可这一节语文课上,他举起了手来,结果刚说就卡住了。教室里一下笑了起来,他的脸也蹭得通红,并偷偷地望着我。“不急,慢慢讲!”我鼓励着,微笑地注视着他。结果,他又鼓起了勇气读起来,竟还越读越流利。结果,不少同学都翘起大拇指表扬他,他也高兴地笑了。教育需要老师与学生的心灵交流,而尊重和宽容是创造一种宽松平等氛围的前提。教师应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会尊重与宽容,这是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我们能够想像,如果案例中的我们对学生不抱期望,想当然地否定,甚至嘲笑,这对学生来说是多么巨大的打击。比如当时我没有及时鼓励他,甚至是厉声喝斥他,他肯定是“不会高兴的笑了”,或许在我的语文课上,他再也不会举手 了。这种打击并不只是让他可能再也不敢举手回答问题,而且可能对学生、甚至未来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因为他已缺乏了对自己的应有的自信。
在语文课堂改革的实践中,我们教师象过去那种高高在上,板着面孔,说话滔滔不绝的现象少了;但是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是总为:“你真了不起”“好极了!”“你真棒!”“我们来掌声鼓励一下!”学生们也是机械地拍拍手,大声喊:“你真棒!”而从不管学生表现得如何;温柔地批评,善意地指点是一点也没有,那么一节课下来学生得到最多的是一个又一个的迷惑和不解。我们即使是试图用激励性方式来唤起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从实际来看,效果是并不理想。
(三)、客观、冷静,力求全面评价。
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评价者,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显得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先在心中装有每一个学生的档案:学生在家的表现、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个人的行为习惯、学习的发展过程等。以便于及时对学生作出全面而合理的诊断,从而增强他学习的信心和指明他努力的方向。比如在上个期末测试,我班上有个叫刘青的女生语文测试由平时的八十多分突然下降到六十多分。面对这种情况,我并没有责怪她平时又没有认真听课,课后不及时进行复习巩固;而是及时和她谈心了解情况,于是知道她当时正患感冒,精力和心情都很不在状态,所以测试成绩很差。针对这一情况,我又想到她上个学期请的几次病假,就和她谈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在这个学期,她坚持合理饮食,平时加强体育锻炼,不但没有再请病假,而且语文及其它学科的成绩都进步不小。由此可见,客观而全面的评价对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多么巨大的影响。
初中数学学习评价策略 篇3
【关键词】 评价活动 策略 初中物理 学习活动
一、评价设计的具体策略与案例
为了能让评价检测题反映出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在物理课程标准转化为学习目标后,设计评价活动的就应当依据该学习目标,以便为最终学习目标的达成提供有效的证据。下面我们将探讨学习评价设计的具体策略。
1 正确的理解学习目标
不同的学习目标体现的学习要点是不相同的,有的学习目标主要体现的是以知识技能的学习,有的学习目标则主要体现的是过程与方法的体验,还有的学习目标主要体现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为此,我们就需要正确的分析学习目标,通过分析学习目标中蕴含的核心要点,确定学习评价方式。
2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
选择具体的评价方式时,最基本的一项策略就是考虑学习目标中所反映的学习结果是否可以被直接评价。假如评价的学习结果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利用常用物品设计实验,说明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停地运动),那么就选择表现性任务评价。显然,假如评价的学习结果是一些事实性的知识,那么就要选择客观性的题目类型了。这里对客观题评价进行一下特别说明,虽然客观题评价(简答、选择、填空)经常适用于对记忆或回忆的信息、规则、原理及理论的学习目标的评价。但是,当评价逻辑思维、理解概念、言语推理时,客观题评价仍有其优越性,因为它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评价更广泛的内容。当然,在实际应用时,将两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是最佳的方式,因为这样这两种评价可以相互弥补,更全面地对学生作出测评。
3 设计具体的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所选评价方式影响的。教师在设计学习评价任务时,都要分析与之相对应的评价方式,合理的组织评价任务。如:
学习目标: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说出杠杆的定义
核心要点:知道杠杆的定义
类型:事实性知识
评价方式:客观性的测试(选择题)
评价任务: 在我国古代,简单机械就有了许多巧妙的应用,护城河上安装的吊桥装置就是一个例子,如图所示,在拉吊桥的过程中()。
A 吊桥是杠杆且 AB 是阻力臂
B 吊桥不是杠杆因为没有动力
C 吊桥是杠杆且 B 是支点
D 吊桥不是杠杆因为不省力
该案例我们选用的是客观题评价方式,选用的客观题是对现有客观题的改编,使之与学习目标保持一致性。当然,这仅仅是学习评价设计的一种,在教师具体的课堂学习评价设计中,往往还要考虑评价内容的特征、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评价类型的特点等因素。
二、整合学习活动的具体策略与案例
1问题驱动策略
问题驱动教学是以创设的问题为内容主线,围绕所提出的疑问共同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以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启发思维的目的,与此同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不但找到了成就感,而且满足了自己的表现欲。课程改革要求,要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基于标准的物理教学设计也未尝不是一种借鉴。如:在《长度的测量》一节的教学设计中,我们使用问题驱动来设置问题链,从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交流的部分内容如下:
问题1.某同学的身高是 1.68 米,一节课的时间是 45 分钟。能不能说该同学的身高是 1.68,一节课的时间是 45,为什么?
问题2.如果问某美国学生的身高是多少,他会告诉你是 5.5 英尺(feet)。这是为什么?如果一个班里既有中国学生又有美国学生对他们的交流是否方便?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问题3.你还知道哪些除了米和英尺以外长度单位?能写出它们跟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吗?
问题4.微米、毫米、纳米是三个很小的长度单位,他们的换算关系是:1 毫米=1000 微米,
1 微米=1000 纳米。你能把这些长度单位从大到小排列起来?
问题5.你能写出下列单位之间的换算吗?
1.24km=____m。 2.56mm=_____m。
3.800μm=____m。 4.8nm=_____m。
我们使用问题驱动的策略来预设教学活动,让这些问题推动教学活动的进行,在上面的教学设计中,问题的提出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值得一提的是,有时候我们可以直接将这些问题修改或变动后作为客观题使用,这样又恰恰使评价和教学活动相呼应了。
2任务驱动策略
与客观题评价相应的是问题驱动教学法。表现性评价的实践载体——教学活动便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是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而这正与表现性评价任务相互映照,学生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表现性评价所提出的任务从而达到让学生以积极的状态完成对知识的学习。这里需要提到的是,表现性评价任务分为三种类型,而最适合一节课的是简短性的表现性任务,所以这里采用这种策略来预设教学活动。
如:在《长度的测量》一节的教学设计中,根据表现性评价的内容,我们所设置的部分任务如下:
任务:用刻度尺测出物理课本的宽度,并和你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回答下列问题。
任务 1 将你的测量结果记录在你的课本 p24 上方的表格里的相应位置。检查一下你记录的测量结果是否全面。
任务 2 检查你在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时,课本的两个边沿是否都恰好在刻度线上?不在的话,思考两刻度线间多出的一块该怎么读?
任务 3 将你测量所得结果与你小组的其他同学分享?讨论一下谁的测量结果更准确?思考原因。
任务 4 试着总结一下,用刻度尺准确地测出课本的宽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通过任务驱动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将学习内容转化成操作性强的具体任务,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通过思考、交流,从而达成本节的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杜爱慧. 初中学生物理学习评价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 扬州:扬州大学,2005.
[2]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之学情预估[J]. 教学与管理,2012,(10):64-65
初中数学小组评价有效策略初探 篇4
关键词:评价,兴趣,内驱力,合作学习,互动评价,整合性评价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 评价目的要多元化, 评价方法要多样性。新课改环境下的课堂, 为了让每位学生都有所收获,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 往往都是分小组进行学习和交流, 所以小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几种有效的小组评价策略。
一、小组积分评价
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如回答问题情况、课堂作业完成情况、纪律情况、合作学习与交流情况等等, 给每个学生一个适度的评价并量化成分数记录在学生个人记录表中 (如回答正确加1分, 回答错误加0分) , 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累计和评比, 在期中期末要进行评比, 评出学习先进小组, 互助先进小组等。实践证明, 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学生会很积极、亢奋、争先恐后抢着回答问题。
当然, 在实际课堂中大家都会发现, 小组积分的负面影响也很大, 学生会在加多少分上分散许多注意力, 甚至有的学生为了加分、得奖品才主动回答问题, 这样就偏离了评价的根本用意, 变得毫无价值可言。为了减少或避免积分的负面影响, 可以采取隐性积分, 即教师给学生积分, 这个学生、这个小组本节课得多少分, 教师直接记录在花名册上, 学生不知道到底得多少分 (但知道有此积分规则) , 在学期中间或结束时再给予公示, 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积分的负面影响, 充分发挥积分的正面激励作用。
二、教师的言语 (包括肢体语言) 评价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知识与情感的交流, 在学习过程中, 教与学两者相辅相成。任何时候, 数学课堂是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和评价, 教师的口头或肢体语言评价是日常学习中最常见的评价方法, 老师一句诚恳的赞许, 一个肯定的眼神都可以给学生无穷的力量;反过来, 一句打击性的评价也会让学生意志消沉;所以教师的评价是很有艺术性的, 而不可随意。
首先教师的评价要尊重学生的差异, 哲学家莱布尼玆说:“万物莫不相异, 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通过课堂观察, 我们很容易发现, 不同的学生, 对于表扬的期待与反应是不相同的。对于一个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来说, 完成一道几何证明题很容易, 也容易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 对于一个数学基础比较弱的学生来说, 能完成一道简单的说理题也是成功的, 教师要给予肯定, 并引导其他同学给他以肯定, 让他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进步。
其次教师的评价要有效度, 所谓“有效”, 就是表扬要适得其所, 要关注学生的需要与状态, 使表扬真正起到激励与促进的作用。同一个学生, 在不同的时候对于表扬的期待与反应也不相同。如学优生在解出难题或者对某题有新的解法时, 他们就很在乎老师对他们的赞扬, 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会感觉很兴奋”。简而言之, 评价要针对不同的学生, 不同的心理, 在学生需要时及时表扬, 在学生在乎时及时表扬。所谓“有度”, 就是要掌握好表扬的分寸, 不任意夸大学生的优点与不足。
三、学生之间的反思性互评
小组的合作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之间的学习, 互助, 讨论以及交流之后, 总要有一个最后的评价, 这个评价是反思性的评价, 可以是自我评价, 也可以是对他人或其他小组的评价。比如说, 学生在课后的反思性评价中说道:“这节课, 第一道数学题就把我难住了, 后来在同位的帮助下, 我理解了, 还把后面几题都做出来了, 真是太高兴了, 非常感谢同位对我的帮助。”
四、班级的整合性评价
这里所说的整合是指, 在实施评价和活动的过程中, 每隔一阶段时间 (如:每周或每月) 进行一次整合, 以小组为整体, 把不同学科课堂小组评价 (积分) 与班级管理 (纪律、卫生积分) 进行整合、记录, 当然也要记录个别学生的闪光点, 以备学期末进行评比与奖励。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能增加小组之间的团结合作意识, 更能培养学生的一种竞争意识, 还有利于班级管理。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体现在课堂学习中, 也可体现在课后, 如假期作业也可以分小组, 学生按照就近原则, 自行组队互帮互助, 既能巩固所学知识, 也能提高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有效性教学评价与策略 篇5
单位:礼林中学 作者:张礼霞
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一节好课的必然结果,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本身也是评价教学效果时考虑的重要方面,因此,考虑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不仅要考虑学生在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方面的效果,还要考虑学生的活动情况以及对某些重要过程和情景的体验效果。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性学习,使学生真正意义上花最少时间学的更多更好,应该在教学上进行一些改革和创新,采取相应策略。
一、物理有效性教学评价
1、学生能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采用适当的学习方式。现在新的课改要求学生学习时更加灵活,学生要跟据不同物理内容采用不同学习方法,以便更好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例如:在学习物理实验时,学生应主动参与实验或亲自制作相关物理实验器材,也可以向老师询问实验应注意的问题,同时,应主动与同学一起参与合作探究;再例如,在学习物理概念时,应与同学多进行讨论,或查找相关的资料,也可以上网与他人进行交流。总之,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学生应灵活应用找到更好地学习方法,这样,才能使物理学习理论联系实际,使物理成绩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2、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情感、操作能积极参与、协同作用。
现在,物理课本内容比较简单,注重学生自己去探索、思考,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这时,学生应积极学习,不能消极对待,调整好自己的心情,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主动向老师请教,拓展自己的思维,培养丰富的情感,熟练操作物理实验,培养与同学的团队合作精神。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和培养的方面。
3、学生对课堂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平等合作氛围的体验。物理学习比较复杂,内容比较深,在学习过程中,有时,仅仅凭个人的学习方式也许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时就需要多与他人进行合作,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相互鼓励、相互支持、互相合作,培养较好的学习氛围,相互得到提高,这也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方面。
4、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
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在于实验,而实验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当同学们积极参与探究实验时,能感受到实验的成功,培养实验兴趣,同时也能感受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学习扫清障碍,使今后物理学习得到较快提高,多进行这种科学探究实验,对每位同学而言,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体验。
二、物理有效性教学策略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的教学中是一对矛盾,作为教师必须摆正自已的位置。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而教师的教更离不开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把教学的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生做完伏安法测导体电阻分组实验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如将实验桌上电流表拿去,并同时放上一定值电阻R以及几根导线,是否能再次测得导体电阻呢?如拿去电压表呢?这样的问题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总之,要提高课堂有效教学,应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要教学生去思考,发现问题。
2、改革课堂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媒体具有形象直观、动态等特点,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因此要在45分钟的物理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现代教学媒体应用势在必行。我曾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探索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计算机的视频音频图画音象,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不同方面剌激学生的大脑,加强教学信息传播力度。比如我讲解凸透镜成像这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正确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运用FLASH物理教学软件,将凸透镜成像跟物体位置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易学易懂,记忆深刻,突破教学的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在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应提倡做到五个“尽量”,即能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尽量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总结的尽量让学生总结;能让学生自学的尽量让学生自学;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在教学过程中,适度把握教学的密度和节奏,做到宜松则松、宜紧则紧、宜快则快、有张有弛、有静有动。
3、坚持精讲精练的原则
初中物理新教材从提高学生素质出发,以学生接受能力为线索,图文并茂、注重知识、技能、智力的和谐发展,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参与实践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同时也要求教师课堂上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的知识、准确清楚地传授给学生,抓住重点,由浅入深,调动学生一起突破学习上的难点。“精练”就是让学生在教师通过精心挑选的练习中体会知识,掌握知识,熟练技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洋思初中“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就是“精讲精练”原则的具体表现。总之,重点难点要靠教师的教,即点拨、释疑;但更多的是需要学生的学,即消化、理解、发挥;最后是学生的练,即要对学习加以巩固、形成技能;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体现出“教”策略,而且要注重“学”和“练”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将教、学、练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体现“教”的价值。
4、优化物理课堂教学过程
精心安排教学环节,是开展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意味着:从特定的教学目标出发,以现有的教学条件为依据,选择并实施在这种条件的最佳的教学方案,以最大限度达到培养目标。要切实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应做到七个精心:即优化备课:精心设计教案;优化教学目的:精心设计“六点”,即重点、难点、知识点、智能点、教学点、启发点。优化教学方法:精心构思教学手段;优化课堂练习:精选例题;优化课外作业:精心批改作业;优化反馈检测:精心出卷。同时应精心安排物理课堂教学两大环节:一是精心设计探究的教学方法。科学性探究教学模式,就是要在课堂物理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要从生活中事实经验出发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已猜想假设,通过学生实验验证,归纳出实验结果。再经过教师的点拨、释疑,再上升到理论高度,完成一个探究活动环节。这是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最佳手段。如进行“长度的测量”教学中,首先让三位同学如何正确知道教师讲台长度,让学生想出方法。然后由学生选择测量工具后去测量。并让三各学生测量完成以后。在黑板写出自已的结果。由于三个人的结果不同。必然会让学生惊奇。从中让学生去思考猜想分析。这样即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乐趣,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教学的展开有良好的启迪。二是精心设计探究性实验。在初三复习完《密度》这一章节后,在下列器材中,量筒、天平、密度计、盐水、弹簧称、金属块、细线以及一定量的水中选取合适器材,要求学生设计出多种方法测定盐水密度。从这个实验中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归纳创新能力。
构建初中生态课堂评价的策略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 生态课堂
多元化 立体化 过程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021-01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于课堂评价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课堂评价过度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忽视了学生能力、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的发展,对教学活动的开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生态课堂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新趋势。为了配合初中生态课堂的构建,教师应积极探寻生态课堂评价的有效方式。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发挥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课堂评价作为教学环节必不可少的一环,具有判断、激励、指导等多种功能。一直以来,教师都是课堂评价的主体,成为评判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学生也以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肯定为目的。很显然,这样的课堂评价使学生处于“被评价”的地位,与构建生态课堂的理念是不相符的。为了构建初中生态课堂的评价体系,教师要开放课堂评价主体,尊重学生,让学生参与评价。
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线段、射线、直线》一课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评价。首先,让学生回忆这几个数学概念,以及概念形成的过程,进行自我评价。有学生认为能够熟练地记忆概念,也可以根据概念来判断什么是线段、射线和直线。然后,教师又让学生相互出题,评价同伴的学习情况。学生都可以准确地说出“射线、直线、线段”的特点、端点的个数、长度以及三者的关系,说明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掌握的情况比较好。最后,教师给出了总结性的评价。这种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评价的主体,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锻炼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二、评价内容的立体化,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根据新课改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需要对学生的知、情、意、行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才能反映出学生素质的真实情况。在初中数学生态课堂评价中,教师应拓展课堂评价的内容,从知识、方法、能力、情感和态度等各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在教学《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课后,教师主要围绕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分别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评价。对于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方面,通过检查学生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以及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习题,发现学生可以掌握。从“过程和方法”的角度来看,学生对于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路比较清晰,基本上能够按照“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成1”几个步骤进行解答,说明学生也掌握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角度来看,大部分学生具备自觉检验方程的习惯,但反思意识还比较薄弱,初步具备了解决问题的正确态度。通过这种多角度、多元化的评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体现了生态课堂的价值和理念。
三、评价方式的过程化,体现学生成长的动态性
任何一种课堂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都是一种动态生成的过程。传统的课堂评价只关注学习的结果,而没有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无法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肯定学生的优秀表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在愉快的状态下高效地生成。
在教学“平行线”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诊断性评价。首先,对“平行线”概念的由来,教师要求学生亲自动手,用两支笔来代表直线,变换两支笔的位置,总结两条直线的交点个数和位置关系。由于这个环节迎合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最终有一部分学生得到了结论:“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两条直线重合,有无数个交点;两条直线平行,没有交点。”教师表扬了学生,鼓励他们继续发现问题。一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忽然举手:“两条直线不在同一平面上,也没有交点。”“是的,这位同学的发现很棒。下面请他给我们演示一下两条不在同一平面上的没有交点的直线是什么樣子的呢?”该生借助教室两个面上的两条直线进行了阐述。“真的很棒!数学概念需要严谨的语言表述。这位同学的发现为我们归纳平行线的定义提供了帮助。谁能准确地概括出平行线的概念呢?”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大都掌握了平行线的概念,加深了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总之,在初中数学生态课堂构建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开放课堂评价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唤醒学生的思维意识,了解学生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进而发展学生的能力。
初探初中语文学习行为评价策略 篇7
一、初中语文学习行为评价改革的必要性
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 总是以一定的价值尺度为基础的。长期以来, 在语文课程评价方面存在评价目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手段单一、评价主体局限等诸多不足, 语文教学学习行为评价还是停留在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上。唯分数是瞻的这种教育的结果是:尽管学生书面的成绩很优秀, 但却有可能是有知 (结论) 无识 (思考) , 有能 (做题能力) 无才 (语文素养) 。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 语文科的特点是它不全是一门认知的学科, 教材没有明确的内容闽限, 知识的系统性也有较大的人为因素, 它的教学是多元与综合的, 而语文能力是一种智能和技能的综合, 因此, 学生语文成绩或能力, 不能只用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成绩来作量化测定。语文评价活动也随着这种趋势步进课程评价的正常轨道, 其目的和发展方向是十分明确的。
二、初中语文学习行为评价的现状分析
新课标视野下的目前国内通行的是将语文学习行为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这三类评价同样适用于我们现代的语文学习行为评价。而且大体可以同我们传统的语文测试对应起来。
(一) 诊断性评价——摸底测验
诊断性评价———摸底测验能给教师提供个别化的教学的依据。我们的课程与教学评价多是针对学生且又是主要围绕学生的知识学习进行的。把学生作为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对象, 借助学生通过课程与教学所获得的进步与发展来判断课程与教学的功过得失是合理的。
(二) 形成性评价——课堂测验、单元测验、阶段性的测验
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就是通过不断的反馈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减少学习中失误, 增强学习的信心。教师则通过表扬、鼓励学生纠正学习中的错误来刺激学生学习, 使之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课堂教学的局限使一位语文教师不可能给予每位学生以均等的机会, 一些中等以下水平的学生往往被忽视了。如果学生在某种环节上掌握不好又得不到及时纠正, 那么这种错误就会被延续下去。不但如此, 学生如果不能取得好成绩, 他的学习态度也会发生变化。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手段通过平时的随堂测试、单元小测验、口试等都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表扬获得进步的同学;获得表扬的同学可以强化学习动机, 增强学习信心;学生也可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及时纠正错误, 改变学习方法。
(三) 终结性评价——期中和期末考试、校外水平考试、升学考试
终结性评价, 要有效地达到测评的目标, 要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考试成绩要反映出学生某阶段的语文学习情况, 可以作为他们语文水平评定的依据因此这种考试必须坚持客观性和公正性考试只是检查学习结果的一种量化手段而已, 但在实际教育情境中, 考试己从手段演变为目的, 师生为考试而考试, 为评价而评价。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目的始终围绕着“甄别选拔”, 体现了“精英主义”的价值观和一元化的思想。面向21世纪的素质教育要面向大多数, 符合教育公平的原则, 需要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 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创造平等的机会和多方面的条件。筛选性的课程与教学评价已经无法适应新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初中语文学习行为评价创新的策略
新的课堂评价体系也要改变课程过去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发挥课堂评价为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一) 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主要特点和目标之一。在新课程的课堂中, 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 教师的单一传授已经不是惟一, 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通过学生感知一概括一应用的思维过程, 使其亲历科学探究, 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也积累各种学习策略。教师还可以通过联系具体语境对语言进行分析比较, 使学生对作者选词造句的深意有进一步的理解。
(三)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由于课堂教学质量牵涉的问题较多, 且许多问题难以量化, 因此, 课堂教学评价一般以抓住评价的主要指标进行定性评价为主。但如果在评价过程中适当结合定量分析, 则更有利于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说服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学法, 习惯良好, 思维灵活, 掌握知识牢固,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主动投入, 善于倾听、理解他人发言, 并能及时抓住要点, 发表自己的观点。把学生投入到课文情境中, 实践体验, 探究学习课文, 同样也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 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及学习最终达成度
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课堂教学, 学生的参与己是必不可少, 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必将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和体现。只有灵活、丰富、富有生活化的设问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还要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新知识并将其纳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 使其融会贯通;学生在获得新知识时是否积极主动, 是否达到共鸣、投入;学生的技能是否得以训练或提高;情感是否得到积极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有所变化等。巧妙的综合设问也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学生引到对课文的探究和讨论之中。这样, 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调动的同时也激发了其热爱名著、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参考文献
[1]王佑勋:《浅谈语文教学评价》,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2]李树泽:《新课程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初探》,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初中数学课堂即时性评价策略探索 篇8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生某种良好的行为出现之后, 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 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 形成愉悦的心境。即时性评价低起点、小目标、勤评价、快反馈的做法, 学生最感兴趣, 最易接受, 也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
基于以上分析, 笔者进行了数学课堂即时性评价策略的探索。
一、顺势引导, 情智交融——让评价成为思维的“助燃剂”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 这种交流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话进行的。由于这种对话具有随机性和突发性的特点, 教师应根据课堂氛围敏锐地作出反应。因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兴趣, 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师的评价来维持。有效的即时性评价能使课堂气氛保持民主、平等、愉快和积极, 能引导学生善于对待学习中的挫折和挑战, 同时促进学生的思维。
【案例一】“用字母表示数”教学片段
教师问:“一只青蛙几张嘴, 几只眼睛, 几条腿, 扑通几声跳下水?”
学生们听后愣了一下, 不明白教师为什么问这样的问题。随后看到教师很自然的笑容后, 学生们开始争着举手回答这个简单而有趣的问题。
一位平时不爱举手的男学生一本正经地答道:“一只青蛙一张嘴, 两只眼睛, 四条腿, 扑通一声跳下水。”
看着他像模像样的表情, 全班学生哄堂大笑。
接着, 教师又问:“两只青蛙几张嘴, 几只眼睛, 几条腿, 扑通几声跳下水?”
学生们回答:“两只青蛙两张嘴, 四只眼睛, 八条腿, 扑通两声跳下水。”
教师接着问:“三只呢?四只呢?”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
“那么, 当青蛙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该怎么表达?”随着教师这一问题的提出, 教室里一下没了声音, 每个学生都在思考。
不一会儿, 一名成绩不太好但很喜欢表达自己想法的学生勇敢地举起了手。不想他站起来回答的却是:“很多只青蛙很多张嘴, 很多只眼睛, 很多条腿, 扑通很多声跳下水。”其他学生笑作一团。
“你们笑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啊?”教师问。
“不同意。”学生回答。
“那么, 谁还有别的意见?”伴随着教师这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上又响起了一片议论声。学生们对词语“很多”怎样表示进行了充分讨论。
最后, 一个学生答道:“n只青蛙n张嘴, 2n只眼睛, 4n条腿, 扑通n声跳下水。”
在这个案例中, 教师对那位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提供的“错误答案”不作评判, 而采用了委婉质疑、顺势引导的办法。这为学生营造了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能够静心观察、分析和概括, 提升思维品质。可见, 教师巧妙的引导和适时的评价, 可以使学生在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发现自己的错误, 并愉悦地认识错误。这样的教学也就实现了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标。
二、合情鼓励, 立足需求———让评价成为知识建构的“点火器”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学习评价, 教师已经成为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学习者的伙伴。教师的即时性评价是否为学习者创设一个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情境, 是否能激发学习者的动机、主动精神和保持学习兴趣, 以及是否能引导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等, 是衡量即时性学习评价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即时性评价作为学习活动的一部分, 是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构”。很多时候, 我们的课堂教学会发生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形。比如学生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或普遍缺乏解决问题所需的特定知识, 对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即时作出正确的反馈, 甚至教师启发、暗示都无济于事, 这样预设的教学目标就无法顺利达成。为了化解困境, 我们不妨灵活调整教学步骤, 采用即时性评价, 把思维之“球”巧妙地扔给学生, 让学生有进行个性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案例二】“简单概率的应用”教学片段
(在“简单概率的应用”的教学中, 有这样一个问题:某公司举办元旦庆祝晚会, 每位参加者领1张奖券参加摇奖活动。第一次摇奖共分发328张奖券, 设奖1份, 每张奖券获奖的机会相同。小王所在的销售部门共有25人参加晚会。问在第一次摇奖中, 小王得奖的概率是多少?小王所在的销售部门有人得奖的概率是多少?)
生在第一次摇奖中, 小王得奖的概率为;小王所在的销售部门有人得奖的概率为。
师你是如何计算出小王所在的销售部门有人得奖的概率是的?
生小王得奖的概率是, 他所在的销售部门有25个人, 所以小王所在的销售部门有人得奖的概率为:。
师大家都是这样想的吗?
生是的!
(学生的答案是正确的, 因为在本题中只有一张中奖奖券, 每个人中奖的概率是等可能的, 而且先抽或后抽的概率相等, 那么小王所在的销售部门有人得奖的概率等于25个相加, 所以可以用“”求解。但是, 学生是否意识到问题的本质了呢?我决定临时编一个问题来检查一下。)
师我们再来做一个类似的问题:某抽奖活动中, 有5张奖券, 其中有3张为中奖奖券。小明任意抽取一张奖券, 他能中奖的概率是多少?
生小明中奖的概率是。
师正确。若小明和小张各任意抽取一张奖券 (不放回) , 他们两人中有人能中奖的概率是多少?
生小明和小张两人中有人能中奖的概率为:。
(问题终于出来了, 学生并没有将这两类问题区分开来, 说明学生并不理解这个题目与书上题目的本质区别。)
师喔……原来概率是呀!
(我故意笑着拉长音调, 并没有直接指出错误。此时, 学生三三两两的议论起来。)
生1概率怎么会大于1呢?
生2概率是的话, 他们两人中有人能中奖的概率不就是百分之一百二十了吗?这怎么可能?
生3其中有2张是不中奖的呀, 那就有可能抽到的两张都是不中奖的呀!
生4难道“”的计算方法是错的……
(每一个学生都在思索着, 教室里慢慢安静下来, 学生纷纷拿起笔画着、计算着……大约过了5分钟, 教室里又热闹起来了, 学生开始交流各自的答案了。)
师现在大家说说自己的想法吧!
生老师, 我通过列表得出, 5张奖券中任取两张, 一共有10种可能, 其中有9种可能抽到一张或两张中奖奖券, 所以他们两人中有人能中奖的概率为。
师非常好!他们两人中有人能中奖的意思就是抽到一张或两张中奖奖券。
生5张奖券中任取两张, 一共有10种情况, 其中两张都没中奖的可能有1种情况, 所以他们两人都不中奖的概率是, 所以他们两人中有人能中奖的概率为:。
师太棒了, 直接考虑问题的反面!
(全班同学为该生鼓掌!而后学生还给出了好几种不同的方法。)
师同学们的方法都很精彩!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从大家的解法中我们可以看出, 原来的方法是错误的。那么, 现在, 我们重新来审视刚才课本上的那个问题……
此案例中, 教师没有用“这是很重要的, 我们要牢记……”这样的方法提醒学生关注概率问题的本质, 而是抓住了一个引发高潮、培养学生探究思维的契机, 展现了学生不同的思维, 让学生在认知结构的“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数学能力。教师的即时性评价立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维, 纠正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偏差。这有利于促成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协作、对话, 提高认知水平, 形成有效的“意义建构”。
三、情感启迪, 增强信心——让评价成为心路历程的“加油站”
师生共同发展, 是新课程追求的目标。课堂上, 教师不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 而是教学的创造者, 课堂上生存的东西, 需要教师用即时性评价来鉴别, 并作出价值判断。教育家斯塔佛尔曾说:“评价不在于证明, 而在于改进。”有效的即时性评价不是简单地褒贬, 而是注重点拨、启发、引导, 而这一过程正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判断和增长能力的关键所在, 也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关键所在。这种有效性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而且使课堂生成向良性发展, 达到师生共同成长的目的。
【案例三】“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片段
上课几分钟后, 我已经导入了课题, 让学生探讨了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接着我让学生画三角形:“同学们, 现在我们来画一个简单一点的三角形, 假设它的边是2厘米、3厘米、4厘米。”
话音刚落, 一个学生嚷了一声:“画个1厘米、2厘米、3厘米的不更简单?”
这可不是我预料中的事, 可我转念一想, 就以此为题, 让同学们认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不也很好吗?于是我说:“那同学们就画一个边长分别为1厘米、2厘米、3厘米的三角形吧。”
开始时学生都自己画, 可是过了一会儿他们都自觉地分成小组热烈讨论开了。看来他们已经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微妙关系了。
几分钟后, 他们开始相信自己的画法没错, 都异口同声道:“不能组成三角形。”
“有这么回事?”我故作惊讶, “我很想知道它的奥妙所在, 你们能告诉老师这三条边为什么不能组成三角形吗?”
“能!”大家很自信。
学生都拿出自己的学具开始演示。很快就有人告诉我:“当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时, 不能组成三角形。”
我刚刚对这个结论予以肯定, 就有学生就提出:“1+2并不小于3呀。”“可不是吗, ”好几个人都有了意见, “他的总结不完整。”
我见火候已到, 赶紧趁热打铁:“快思考一下, 怎样就完整了?”
学生又开始了热烈的讨论中, 然后大家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作了这样的总结:“当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 才能组成三角形。”
为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宽阔的天地, 我向他们抛出了一道题:“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x厘米、4厘米、5厘米, 那么x最大不能超过多少?最小不能低于多少?通过做题, 你又发现了什么?”
经过努力, 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三角形的任意边, 必定小于其他两条边的和, 而大于其他两条边的差。
就这样, 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引导下, 自主研究, 学习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当我告诉大家这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时, 他们高兴地笑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因此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因势利导捕捉学生闪现的教学契机创设问题情境。这堂课教师抓住了学生随口说的“画个1厘米、2厘米、3厘米的不更简单”, 采用了询问和追问的方式进行即时评价,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 在动手操作中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进而认识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 教师亲切的话语、巧妙的引导、平等的态度, 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激励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重新认识, 全新体验——让评价成为知识重构的“调节阀”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 他们的研讨交流不时闪现思维的火花, 教师只要因势利导, 学生的认识就能上一个台阶。课堂教学即时性评价是应激性反馈, 要针对学生的具体表现, 抓住关键信息, 作出合适的反馈。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基础上, 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 进行知识重构。
【案例四】“等腰三角形复习”教学片段
(在“等腰三角形复习”的教学中, 有这样一道题:如图, 点M, N分别在正三角形ABC的BC, CA边上, 且BM=CN, AM, BN交于点Q。求证:∠BQM=60°。)
生1由△ABC是正三角形, 可得AB=BC, ∠ABM=∠BCN=60°, 又BM=CN, 则△ABM≌△BCN, 所以∠BAM=∠CBN。由于∠ABM=∠CBN+∠ABN=60°, 得∠BAM+∠ABN=60°, 所以∠BQM=∠BAM+∠ABN=60°。
师有其他方法吗?
生2有, 但是只是证明的两个全等三角形不一样。我是证明△ACM和△BAN全等, 然后得到∠CAM=∠ABN。由于∠BAN=∠CAM+∠BAM=60°, 得∠ABN+∠BAM=60°, 所以∠BQM=∠BAM+∠ABN=60°。
师这当然可以。还有别的解法吗?
生3我是用相似来证明的。前面与第一位同学一样的, 得到∠BAM=∠CBN。然后因为∠AMB=∠BMQ, 所以△ABM∽△BQM, 因此∠BQM=∠ABM=60°。
…………
师结合图形, 除了题目需要求证的结论外, 我们还能得到哪些正确的结论?
(学生给出了很多的结论, 其中的一些结论, 说明他们颇有理性头脑。这两个问题的教学效果, 是我意想不到的。)
教师利用两个问题, 通过即时性评价让学生掌握了几个不同学习阶段的知识的内在联系 (如八年级的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与九年级的相似三角形等知识的联系) 。在教学中, 从学生的亲身体验、解决问题的方式出发,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给了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这样, 教学目标不但在悄无声息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学生的数学素养也得到了提高。学生在倾听同学思维展现的过程中获得全新体验, 在冲突与比较中得到了思维的提升。教师的活动好像不多, 然而就是这种“适时点拨、适时判断”, 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 并在积极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成为评价的主体。
初中数学学习评价策略 篇9
一、教育与评价相结合, 体现评价主体和方式多样化策略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作为一个个具体的教育对象, 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生理、个性心理、智力、能力发展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由此也就导致了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领域的表现会各不相同。因此, 在数学学习评价策略的构建中, 如何能够照顾到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 所构建的评价策略又如何能够有效地判断出不同学生在数学上获得的不同发展水平, 就成为数学学习评价策略制订的难点。具体到评价方式上就应该运用多样化的方式, 摒弃传统的考试一锤定音的方法, 笔者认为一方面要注重学生平时的表现, 在评价时应该把侧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方面;另一方面则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也许有些同学在某些问题上理解得较好。例如笔者所带的班级中有位同学对二次函数方面的知识掌握得很好, 而在解三角形方面的知识则比较薄弱, 但是这位同学学习态度端正, 而且平时表现很好, 教师作为评价者, 就不能仅仅以试卷成绩作评判标准了。把学生学习态度作为一项评价标准, 也是突出教学中情感因素的体现。主体性既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核心内容, 又是其个性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内部动力机制。作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核心内容, 主体性可以概括为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或者说社会性、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教育就是要有助于实现学生在上述诸方面的发展。作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动力机制, 主体性发展就意味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动性和自主性。《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评价学生学习时, 应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 而不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也可以让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参与评价过程。”在教学中, 我尽量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相互评价, 以此增进学生间的多向交流, 以利于取长补短, 让学生进一步在与同伴学习的比较中认识自我。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你认为他做的怎样?”“好在哪里?”这样, 既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发挥学生互补的作用,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在团结、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发展。
二、转变评价观念, 注重对学习能力的评价策略
1. 恰当地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过程性评价是新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的评价理念之一。而过程性评价的基本着力点是对学生各种学习能力的评价。对于数学知识而言, 以往的评价主要集中检验学生是否记住这一内容, 或者从几个选项中选择出一个有关这个知识的正确例子, 或者在几个相近的知识之间区别出符合条件的某个知识。但是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不止这些, 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是学生能够结合实际背景, 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评价的题目必须设计得非常全面, 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能力的评价
数学思考是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直接关系到数学问题的解决。《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强调:“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数、图形和统计等的过程中, 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能力, 初步学会多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仅是掌握一些概念和技能, 它还包括调查和推理的方法、交流的手段以及对数学知识来龙去脉的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需要经历探索、推测或猜想以及有效地推理去解决有关数学的问题。
3. 注重对数学技能掌握的评价
传统的教学和考试都集中考查技能的特征, 却很少评价学生是否理解了隐含在技能应用中的各概念之间复杂的关系, 更少评价在数学思考过程中看不见的解题策略的使用情况。新课程强调, 对技能的评价不只是考查学生对技能的熟练程度, 还要考查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以及不同的解题策略的运用。评价技能是否掌握的试题既要考查学生实际执行这些技能的情况, 又要考查学生是否能正确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哪个规则。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实施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评价学生学习时, 应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 而不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也可以让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参与评价过程”。这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评价理念, 提供了与传统评价全然不同的评价策略。基于此, 我们认为:
1. 树立现代评价观, 强化学生自我评价
过去我们往往以片面的考试观取代评价观, 于是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 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 评价方式单一, 过分注重量化和传统的纸笔测验法等弊端便产生了。事实上考试只是评价过程中所用的一种方法手段而已, 而我们却将它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树立现代的评价观, 使评价从外部的转化到内在的, 从形式的转向实质的, 从被动的转向主动的, 是当前教育评价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学生的自我评价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布鲁姆在其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中, 把评价作为认知的最高层次, 这就是说只有学生达到了评价水平才是真正了解自己的价值, 并能正确地把握自己。
简言之, 自我评价就是衡量自我价值。一个学生能否准确地评价自己是这个学生学习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要在数学学习评价中真正发挥学生自我评价的作用需注意以下问题:
(1) 每个学生依据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 结合个人的实际, 制订自己的学习目标, 是自我评价的前提条件。
(2) 学会正视自己, 特别是正视自己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 全面分析自己的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距, 这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态度, 是进行自我评价的基础。
(3) 避免自我评价中的主观因素的干扰。当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产生分歧时, 首先检查自我评价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并给予及时调整和纠正, 符合实际情况则既不要过高评价自己也不要过低评价自己。
(4) 通过自己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去督促自己, 改进自己的学习, 学生应该按照评价—再评价—提高的模式去实现自我评价。
(5) 强化自我评价, 实现全面发展。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很多学生目前不能做到“评价—再评价—提高”的模式去实现自我评价, 最后再强化自我评价, 这就要求广大教师正确的引导, 让自我评价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
2. 评价要给予学生选择的自由
为了检查课堂教学效果, 作业布置成了评价的常规形式。给予学生选择的自由, 可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强项, 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有选择地布置作业的重要含义就是给学生选择作业的自由, 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形式、数量, 自主确定做作业的时间等。让学生自觉主动地选择作业, 完成作业, 远比被动地应付老师规定的作业效果好得多。教师可以列出作业范围及要求, 如把作业区分为基本作业 (人人都要做的) 、选择作业 (学生可选做的) 、自主作业 (完全由学生自主确定) 。
如笔者所设计的“分式”的第一节课后作业, 除了传统的作业之外, 以下提供的一些方案都可以成为有效的作业形式, 要求学生自己编题。
(1) 要求学生绘制图表来图解与课堂学习内容相关的概念。
(2) 要求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做出总结。
(3) 要求学生写学习日记, 总结自己的学习感受、成果等。
(4) 设计综合实践活动。
有选择地布置作业的最大益处是, 弹性而有选择的作业会吸引有兴趣的学生做更多的作业, 教师仅从学生完成作业的数量就可以获得有关学生的大量信息;同时让学生自由选择还可以确保作业的真实性, 而不至于引发抄袭现象, 这样就可以利用学生的作业信息作出可靠的推论或决策。
3. 积极实行学伴间的相互评价
如果说自我评价是学生实现自我认知, 正确认识自身学习现状, 及时调整学习方向, 改进学习方法, 有家长、同学参与的他人评价, 则是自我评价的有益补充, 能更加有效地显现评价的杠杆作用。
在教学中, 我尽量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相互评价, 以此增进学生间的多向交流, 以利于取长补短, 让学生进一步在与同伴学习的比较中认识自我。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你认为他做的怎样?”“好在哪里?”既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发挥学生互补的作用,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在团结、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发展。
初中学生数学学习评价是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的全面评价, 评价的范围较广, 涉及的内容较多, 因此, 它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对于教师而言, 数学评价只有以学生为本, 密切联系学生实际, 才能有效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而言, 则要通过评价强化自我认知, 不断地激励自己, 从而让评价在双方的协调下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邬向明.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与教育评价改革——现实社会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改革分类的选择[J].课程·教材·教法.2006 (6) .
[2]曾美露.初中数学教学评价与评价方法指导[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5.
[3]陈在瑞, 路碧澄.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
[4]丁朝蓬.新课程评价的理念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6.
[5]王景英等.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6]马云鹏, 张春莉.数学教育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初中数学学习评价策略 篇10
一、评价的方法
1. 有声语言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因此教师要提高语言素质, 善于运用恰当的语言评价学生, 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在课堂上对学生正确的答题、独到的见解、精彩的讨论发言及时肯定和表扬.如“很好”、“你说的真精彩”、“你这方法绝了, 简直有数学家的思维”、“你比老师总结的还全面”、“大家刚才讨论得非常激烈”、“××小组合作得最好”等等.
在一堂课结束时, 对全班同学进行总体评价, “大家这堂课表现特好”、“今天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的课”、“今天同学们掌握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方法, 很好, 同学们课后再试试看还有没有更好的思路”.
课后练习能反馈出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 同时也有部分提高题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师批阅总结后在下一堂课的前几分钟要进行点评分析, 会起到强调、提醒的效果, “××同学解题很有创新意识”、“部分同学昨天基础知识掌握得还不够牢固, 对概念理解还有偏差, 要课后再与同学讨论”、“××同学的解题方法很绝妙, 老师都没有想到这种方法, 我们大家要学习他这种勤于钻研的精神”.
2. 体态语言评价
心理学家艾伯特·梅瑞宾的实验表明:信息的总效=7%的文字+38%的声音+55%的无声 (人体) 语言.数学的无声评价包括教师的表情语言和手势语言等, 这些无声言语可辅助有声语言共同实现教学的目的.
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老师一个温和的眼神对学生都是激励, 即使对学困生特别是对某些缺乏自信心的后进生也是一样, 我们要调整课堂上的视线投向, 尽量用和蔼可亲的目光去捕捉学生的视线, 让目光洒遍教室的每一个角落, 使每名学生特别是数学“学困生”时刻感到老师在注意自己, 这样无形中就起到了控制课堂的效果, 老师可以用严肃的目光去批评课堂违纪的同学, 这同大声训斥相比, 更容易使学生接受且不影响其他同学的注意力.
同样, 课堂教学中手势使用得当, 既可增强语言力度, 又可强化传统的数学知识, 给课堂教学增添亮点和动力.在课堂教学中, 用竖起大拇指或鼓掌表示肯定, 用手指向下表示思维再深“挖”一点, 当说“太好了”时手握拳头坚定漂亮地一挥, 说“真遗憾, 这还不是最好的方法”时双手一摊, 投入的状态, 有力的手势能够很好地感染学生.
3. 书面语言评价
一名学生如果总能得到积极的评价, 就会越学越有劲, 教师要善于借助各种书面载体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 字字珠玑, 饱含真情, 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关爱, 从而获得持久的动力对于进步不明显的学生, 我会在试卷上批语“卷面很整洁, 老师很欣赏!如果学会及时有计划的复习, 我会更欣赏你”;对于稍有进步的学生我会写到, “真的为你高兴, 因为你已学会战胜自己!希望你能坚持不懈地努力, 老师相信你会有更大进步!”
4. 物质评价
拜读《爱的教育》, 我发现教育家的睿智与胸襟和他班上的“后进生”一起分享因犯错次数减少而领到“报喜单”的快乐与满足, 这是赏识评价的特有魅力.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没有体罚, 也没有呵斥, 通过四块糖表扬了学生守信 (及时到校长室) 敢于认错和改正的勇气的事例, 很值得我们从事教育的人借鉴, 在平时教学中针对学生各方面的表现, 适当加以物质奖励可能会对学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张奖状、一张报喜单、一块糖果、一支笔、一个练习本、一朵小花等, 对于学生来说可能都是至高无上的奖品, 会转化为极大的精神动力.
二、评价学生时应注意的几个策略
1. 评价要准确及时
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要把握好最佳时机, 用准确恰当的形式作出评价才能够产生恰如其分的效果, 对学生的表扬切忌“过”、“多”、“笼统”.表扬太过显得矫情、虚假, 表扬太多反而会降低学生对知识的关注程度, 表扬笼统敷衍, 达不到激励的作用.
同样批评得太过, 不符合实际, 不会让学生信服, 觉得老师是“小题大做”, 甚至会让学生误解, 产生逆反心理, 批评太多, 会掩盖学生优点、特点, 让学生失去改正的机会, 批评得太笼统, 打击面扩大, 会降低集体的学习兴趣, 会适得其反, 达不到批评效果.
2. 评价要巧妙适当
“话有三说, 巧说为妙”, 话说好了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说不好就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 特别是批评学生时, 要让学生心悦诚服, 自觉改正, 切忌讽刺挖苦, 使他们伤了自尊, 丧失信心, 如果能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评价学生, 可能更容易在师生之间产生共鸣.教师在课堂遇到某些特殊情况时, 假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向学生发火, 可能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敌对情绪, 如果用幽默的语言来处理, 其作用和效果就会完全不同.
3. 评价要因人而异
学习是学生的个性行为, 在面对同一问题时,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初中数学学习评价策略 篇11
关键词:青海农村初中;读书交流活动;评价机制;过程性评价
在青海农村初中实施读书交流活动,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教师要运用合理的评价机制来推进读书交流活动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发展,使其可持续发展。“阅读的评价激励方法应该是多元的,要做到质与量的统一、日常性与阶段性的统一、过程性与终结性的统一”。笔者结合青海农村学校的具体情况,对读书交流活动实施评价机制提出一些建议。
第一,把阅读纳入师生工作学习的评价机制
考试是一种教学的调控手段,它的导向性作用很大,对学生来说,关系到自身的前途与命运;对教师来说,它与自身教学的评定、个人利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现行考试评价体系使师生面临沉重压力,老师产生职业倦怠感,学生失去学习动力。因此,只有改革考评机制,把老师和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课外阅读才能成为现实。按照新课程评价理念,应当突破成绩对师生的束缚,把学生的阅读纳入评价体系。笔者建议,把阅读素养作为青海农村初中中考录取学生的一个重要参考值,中考重阅读的考评机制自然会影响学校的教育方式和努力方向,校领导和教师必然会采取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二,发挥过程性评价的作用
评价就是指导和激励阅读的方式。我们应从新课程理念中的评价方式出发,在评价中将结果与过程评价相统一,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注重引导和激励,使学生爱读书。对学生的阅读评价可以通过其读书笔记、读书活动交流表现及阅读素养检测等内容实现。而评价方式要体现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性质。通过管理者、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及学生互评、自评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一、建立阅读档案
1.设计一份阅读记录卡,让学生每阅读完一份读物,就填写一张记录卡,收进阅读成长记录袋。阅读记录卡上应包括阅读花费时间、主要内容、自身感受等。
2.档案袋要突出学生的语言训练功能,将学生的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好作文、阅读手抄报收进档案袋。
3.每过一个月就让学生填写阅读评价表,进行自评,回顾一下自己的阅读历程,同时进行阅读小组互评,了解自己在阅读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在同学或教师的建议下提出下个月改进计划。
4.每学期末邀请家长参加读书报告会,让学生说书、讲书,并将班级每位学生的阅读成长记录袋在教室里展出。阅读成长记录袋应作为中考时学生升学的重要指标。
二、建立日常评奖制度
读书交流活动应建立日常奖励制度,保护他们的阅读热情。以班级为单位,分别评出三个层次:个人、小组、家庭。
1.个人每读一本书并填写了读书记录卡的应奖励一个贴画,读书并有认真的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的奖励两个贴画,积满十五张贴画换取一张书签,积满五张书签,换取一本书,读完一本四大名著视阅读质量可多奖励贴画。每个月评选一次班级“读书之星”“读书进步奖”(“读书进步奖”是针对阅读能力较差的鼓励奖)。评选办法要结合一个月内读书的质量与数量以及在读书交流活动中的表现。评比还要将师评和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应当把每月评出的“读书之星”“读书进步奖”也装入阅读成长记录袋中,增强学生的读书驱动力。
2.小组在班里可组建读书小组队,将读书优秀者与“学困生”合理搭配,在评选个人的同时,可以开展评比书香小组活动,制定书香小组的评比规则和条件,通过师评、自评和互评,使小组成员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便今后改正和完善。从团队精神、基础建设、特色建设几方面拟定书香小组的评价条件,其中团队精神包括分工明确、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基础建设包括藏书量、阅读量、参与面,特色建设包括活动展开、阅读习惯、成果展示。评比一般一学期两次,一是开学时针对假期时书友组的表现进行评价;二是学期末对一学期内读书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符合新课程理念,也能推动读书交流活动的有效实施。
3.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凡是道德修养好的,有自觉精神的劳动者,都是在对书籍抱着深刻尊重态度的家庭里长大的。”父母的教育素养重点取决于其对书籍的重视,学生的阅读活动离不开父母的物质和精神支持。因此,调动父母的积极性,让家长重视家庭读书氛围的营造,对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大有裨益。通过学期末家长参加的读书报告会,让家长观摩了解自己孩子的读书成果,并与家长对话沟通,了解家庭的阅读情况,对于家庭藏书量相对大、父母积极支持孩子阅读并且参与到孩子阅读活动中的家庭,应评为“书香家庭”,让父母也跟随孩子享受荣誉感,鼓励督促家长的读书行为。
总之,教师要从学校评价机制上推动读书交流活动的持续稳定及更高层次的发展,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理念和习惯。
参考文献:
[1]岳乃红.班级读书会ABC[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初中数学学习评价策略 篇12
一、实施激励式教学方式,提振教学评价主动性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中,是客观存在社会个体,具有丰富、 复杂的心理发展活动和情感特性.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探知数学知识、分析数学案例、解答数学问题等实践进程中,需要良好、积极的学习情感作为保障和支撑. 教学实践证明,初中生学习实践活动是在外在积极教学情境和内在能动情态等双重手段作用下, 所进行的学习实践活动. 教学评价需要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深入互动,这就需要教师要将情感激励融入评价教学活动之中. 因此,在评价教学活动伊始应采用激励式教学方式,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中的丰富情感激励因子,借助于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真实贴切的教学案例直观形象的教学画面等,提振其初中生参与教学评价的内生情感. 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二课时评价活动中,教师深刻认识到,教学评价活动要取得实效,需要初中生学习群体的积极配合和深入互动. 因此, 教师切实做好教学评价活动前的情感激励工作,通过运用激励性的教学语言,期待性的教学口吻,同时,有意识的设置诸如生活现实案例,呈现于初中学生面前, 让初中生保持积极学习状态参与教学评价活动.
二、实施互动式教学方式,增强教学评价互动性
教育实践学指出,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其活动过程不仅仅是教师讲解评判的“单边过程”,而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协作、共同合作、观点碰撞,共同升华的“双向过程”. 教师在评判、讲解、分析学生学习实际活动表现及成效的过程中,不仅自身要积极评判,同时,还需要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思考和辨析, 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助合作活动,实现教学评价的目标要求. 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要将互动式教学方式,融入教学评价的实践活动之中,教师不仅做好教学活动整个进程及效果的评析工作,还要做实引导初中生的反思和辨析工作,通过师生之间的同频共振,让学生成为评价活动的“当局者”,实现初中生反思学习能力和思维辨析能力以及互助协作能力等方面的切实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教学评价中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常常融合和渗透在其他类型的教学方式之中,不以单一的形式和方式进行展示和体现.
三、实施探究式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评价探究性
笔者以为,教学评价的过程,其本质就是探索实践的发展进程. 教学评价活动, 离不开学生主体的重新探索和重新验证的实践活动. 在教学评价的实施进程, 总是伴随着学习对象的动手探索和思考研析的活动. 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评价活动,不能单以“评讲正误”、“评判对错”为标准进行讲解活动,而应该将评价过程转变为实践探究、辨析指导的过程,引导初中生围绕解题思路、解答问题过程以及案例解决方法等进行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探究、分析、评判和阐述活动,以此提升初中生数学探究实践能力水平.
如在“如图所示,有一个△ABC,已知∠BAC=90°,AD⊥BC交BC的边于D,点E是边AC上的中点,DE与BA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求证:AB∶AC=BF∶DF.”案例评价讲解活动中,教师采用“师引生析”的评价教学形式,教师向学生提出“上述案例解析过程中,其解题思路是根据问题条件的哪些内容确定的?”初中生感知问题条件内容,指出:“该案例解答的思路确定的依据是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教师展示某学生的解题过程,指出:“该案例解答过程中,其解题过程书写内容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你能说出其中存在的缺陷吗?”,学生认真探究分析所展示的解题过程,经过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交流归纳等实践活动,指出:“部分学生在解析该案例过程中,忽视了△ABC和△FBD的特征,由于两个三角形中,一个是直角三角形,一个是钝角三角形,不可能直接借助三角形相似内容找到其对应边,应该借助于中介媒质———线段或线段比进行解析活动.”.此时,初中生在阐述和指点所展示的解题过程所呈现出来的优缺处,由人及己,深刻反思,结合自己的解题分析过程和思路,进行深刻认真的自我剖析、自我检查、自我整改等实践活动,初中生的数学评价探析活动更加深刻,更加深远,有助于初中生良好解题习惯和解题技能的树立和提升.
总之,教学评价作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师与学生进行深入互动,共同提升的重要环节和“抓手”,在实施评价活动中,教师所开展的教学方式,要体现新课改目标要义,应用进程要凸显能力培养精髓,体现教学方式设置的适宜性、针对性和深刻性,让初中生数学技能在数学案例的有效教学进程中显著提升.
摘要: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教师在其活动实施进程中,需要结合多方面的教学依据,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组织和推进教学评价活动,以其保证教学评价的效果.实践证明,教学方式不在多,而在精.这就对教学评价活动中,教学方式的运用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本文作者围绕教学方式促进教学评价功效这一课题,将教学研究活动中的举措和心得进行简要论述.
【初中数学学习评价策略】推荐阅读:
初中数学课程评价08-21
谈谈初中数学学习策略11-04
初中数学复习方法策略10-22
初中数学的教学策略05-17
初中数学总复习策略06-11
初中数学的导入策略08-10
初中数学课堂导航策略10-04
初中数学的应试策略10-13
初中数学函数教学策略11-04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策略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