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工艺(精选8篇)
生化工艺 篇1
摘要:采用物化+生化处理工艺处理纸箱厂废水, 处理后出水水质达标排放。
关键词:混凝反应,水解酸化,生化
某公司以废旧纸箱为原料, 生产高强度纱管纸。该废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悬浮物, 其中一部分废水回用外, 剩余废水进入该厂污水处理站处理。处理前废水量970m3/d, 主要污染物浓度分别为:CODcr浓度约1020mg/L, ss浓度约1200mg/L, BOD5浓度约600mg/L, 氨氮浓度约3.50mg/L, 色度约260 倍, 约7.2。处理后出水水质应达《造纸工艺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河南地方标准 (DB41/389——2004) 中的第一时段废纸本色标准。
1 工艺流程
该厂污水处理工程采用物化+生化[1~3]处理工艺。设计能力为1000m3/d, 工程总投资300 万元。工艺流程图见图1。
2 运行效果
经物化+ 生化工艺处理后, 所排废水中的污染物PH、SS、CODcr、BOD5、氨氮、色度的日均浓度分别为7.15、8.20mg/L、20.1mg/L、0.35mg/L、30 倍, 符合 《造纸工污染物排放标准》 河南地方标准 (DB/389———2004) 中第一时段废纸本色标准。
3 效益分析
该污水处理工程运行费用包含工资、电费、药剂费、折旧费、大修维护费等, 按日处理满负荷水量1000m3计, 费用0.95 元/吨水, 其中电费0.30 元/吨水, 药剂费0.22 元/吨水, 人员工资0.10 元/吨水, 每年投入26 万元。
该厂污水处理前, 年排CODcr299 吨, 处理后排放CODcr25 吨, 年削减274 吨, 削减率92%;处理前氨氮年排0.96 吨, 处理后氨氮年排0.06 吨, 年削减0.90t/a, 削减率为94%;处理前SS年排347 吨, 处理后SS年排23 吨, 削减率为93%;处理前年排BOD55166 吨, 处理后年排BOD5 为0.6 吨, 年削减165.4 吨, 削减率为99.6%。
4 结论
该纸箱废水采用物化+生化处理工艺, 技术可行, 运行稳定, 效果显著, 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陈为.环境化学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9.
[2]谢时伟.环境污染与防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9.
[3]北京水环境技术与设备研究中心.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 (废水卷)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
生化工艺 篇2
多级生化处理工艺用于垃圾渗滤液处理
摘要:在宁波大岙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的设计中,针对南方多雨及山谷型地区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特点,采用了由普通好氧处理、纯氧生化处理、臭氧氧化、综合物化处理等组成的多级生化处理工艺.介绍了工程处理规模及排放标准的.确定方法、主要设计参数以及工程实施中需注意的问题.作 者:谢文岳 魏迅 XIE Wen-yue WEI Xun 作者单位:谢文岳,XIE Wen-yue(宁波枫林绿色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浙江,宁波,315822)魏迅,WEI Xun(国美〈天津〉水务设备工程有限公司,天津,300191)
期 刊:中国给水排水 ISTICPKU Journal:CHINA WATER & WASTEWATER 年,卷(期):, 22(22) 分类号:X703.1 关键词:垃圾渗滤液 调节池 多级生化处理组合式生化工艺处理石油废水 篇3
1工程概况
佛山市某石化燃料公司主要经营储存重油, 每天产生一定量的石油化工废水, 主要为含硫污水、轻烃碱洗碱渣废水、顶油碱渣废水, 主要污染指标为COD、SS、硫化物、氨氮、挥发酚、石油类等。
2设计水质及水量
该工程设计处理量为1000t/d, 水质根据用户提供水质资料 (除PH外, 其余单位均为mg/l) , 主要水质指标为:
3废水处理工艺流程
本工程废水COD浓度较高, 含有毒物质较多, 处理后还需做部分回用处理, 出水要求较高, 因而根据废水的成分及特点, 设计的处理工艺流程如图1:
4主要构筑物及设计参数
4.1涡凹气浮器
涡凹气浮是当今先进的气浮技术, 采用剪切式的产气原理, 提高气浮的质量, 比传统的气浮法更简便经济。本工程涡凹气浮器型号:CAF-50, 规格:5.33×1.80×1.83m, 处理量50m3/h。
4.2 UASB反应器
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是一种高效的厌氧反应器, 有机负荷高。
本工程的UASB砼结构, 容积1120m3, 外形Ф12×10.0m, 容积负荷:5kgCOD/ (m3.d) , 停留时间为24T;反应器内设置中部循环装置, 内循环使得泥水混合更均匀, 利于颗粒污泥的形成;上顶部设三相分离器, 使气、固、液三相分离彻底, 有效防止污泥流失;底部设均匀布水系统, 使进水无短流现象。内置两层组合填料, 使部分微生物附着其上, 形成立体的生物空间, 增强处理效果。厌氧反应器顶部设置水封罐及沼气回收装置, 实现能源回收。
4.3接触氧化池
接触氧化池亦即推流式生物膜法, 就是在池内装填一定数量或比例的组合生物填料, 填料具有比表面积大, 生物菌群容易附着。
本工程采用二级接触氧化池, 池体尺寸为15m×12m×5.5m, 砼结构。
一级接触氧化池:15m×8m×5.5m, 停留时间:12h, 有效容积:560m3
二级接触氧化池:15m×4m×5.5m, 停留时间:6h, 有效容积:280m3
本工程用风机曝气供氧, 水气比为22:1, 采用微孔曝气器, 悬挂组合填料, 上下贯通, 废水流动的水利条件好, 能很好地向固着在填料上的生物膜供应营养及氧。
4.4高级氧化塔+生物滤池BAF)
由于本工程污水的COD及色度很高, 本方案采取高级氧化及曝气生物滤池 (BAF) 进行深度处理。
高级氧化塔:外形尺寸Φ2000×7800mm, 停留时间30min;材质采用碳钢衬专用特种漆;配套臭氧发生器及臭氧尾气高位排放装置, 臭氧产量0.8kg/h。
曝气生物滤池池体:尺寸6m×3m×5m, 水力停留时间t=1.5h, 有效容积:V=70m3;气水比:6:1;需要供气量为:279m3/h, 池底下设置布气系统, 采用单孔膜曝气。
经曝气生物滤池处理过的出水可达标排放或进行深度处理。
5处理效果及常见问题分析
5.1处理效果
本工程于2011年5月正式投产, 表2为投入使用以来, 检测得的各单元设备的出水水质情况, 由表2可知, 最终出水到达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 (DB44/26-2001) 中第二时段一级标准要求。 (除PH外, 其余单位均为mg/l)
5.2常见问题分析
5.2.1涡凹气浮
由于进水有时波动较大, 涡凹气浮出水水质不稳, 颜色较深且有悬浮物, 需调节PAC及PAM的加药量。
5.2.2 UASB反应器
UASB有时产气量少, 分析为废水中含硫离子浓度较大, 影响到UASB厌氧菌的活性, 使产甲烷菌产甲烷量下降;当进水水质波动时, 适当调小进水流量, 或在涡凹气浮器加入适量FeSO4。
注:表中数据为2011年平均值
5.2.3高级氧化塔+BAF
高级氧化塔利用臭氧将水中有机物及色度等氧化, 降低COD及色度;主要是控制臭氧发生器及进气进水的方式;BAF采取上进水下进气方式运行, 反洗时先气洗, 再气水联洗, 后用水洗;此工艺可确保出水水质达标。
结语
经工程实践表明, 采用“涡凹气浮-UASB-接触氧化+高级氧化塔-曝气生物池”组合工艺处理COD浓度较高的石油废水, 可达到排放标准。涡凹气浮技术不需压缩空气, 解决了溶气、回流及阻塞等问题;UASB反应器可降解大部分COD及有害物质;“高级氧化塔+BAF”工艺可将废水中难生化的有机物不饱和链打开, 进一步降低COD, 并完全消除色度, 使出水达到设计标准。
参考文献
[1]高丽, 李琳琳, 单学敏.浅谈石油化工废水处理技术[J].能源与环境, 2010 (5) .
[2]王良均.石油化工废水处理设计手册[M].中国石化出版社.
[3]陈洪斌, 朱冠楠, 张东宇.石化废水深度处理及脱盐的中试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 2009, 29 (9) .
生化工艺 篇4
垃圾渗滤液的水质较为复杂,采用单一的物理化学或生化的处理方法均难以达到较满意的处理效果。本研究介绍了强化复合厌氧生物床反应器(ECAB)+好氧反应器(复合式SBR)+混凝后处理+超滤+纳滤的生化与物化集成处理的技术路线。该工艺系统运行稳定,对有机物及总氮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内部填料对ECAB和复合式SBR具有强化处理的效果;膜处理出水达到《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一级标准;以实际工程建设与运行来核算,单位垃圾渗滤液处理成本较低。1试验工艺及试验用水 工艺路线见图1。
图1工艺流程
试验用水取自北京市六里屯垃圾填埋场调节池,分别为第一期和第二期填埋场内的渗滤液,其中一期属于年轻垃圾渗滤液,可生化性较强;二期则属于年老垃圾渗滤液,可生化性相对较差。其综合水质见表1。其中着重对几种重金属元素化合物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见表1。表1渗滤液水质指标
2复合厌氧生物床(ECAB)反应器处理垃圾渗滤液 2.1试验装置
填料安装在反应器中部。反应区高1.0m,有效容积约18L。废水由蠕动泵匀速定量地从反应器底部泵入,反应器底部布置有锥形布水装置,均匀配水后与污泥床进行接触反应,向上流经填料区和沉淀区,最后出水。反应中产生的沼气经三相分离器分离后进入气体流量计。采用电热丝衬保温层进行加热保温。
2.2厌氧在不同工况下对渗滤液的净化特性 试验中对系统出水的VFA(挥发性脂肪酸)、SS浓度以及碱度进行了相应的考察,如表2所示。
表2不同负荷状态下系统的运行工况
由表2可以看出,系统在中高低三个负荷状态下的运行工况均为稳定运行工况:
(1)低负荷时(2.1~5.1kgCOD/m3•d),进出水COD、VFA、SS浓度以及碱度均能达到常规厌氧系统稳定运行时的条件和工况;中等负荷时(5.1~7.3kgCOD/m3•d),COD去除率较好,出水VFA、SS偏高;高负荷时(>7.3kgCOD/m3•d),COD去除率下降较快,出水VFA、SS也在增长。
(2)中高负荷时,出水浓度大于300mg/L,高于通常认为的稳定运行条件,但因为系统碱度充足(碱度/VFA为10~11),完全可以抑制酸积累的发生,因此系统运行还是稳定的。(3)中高负荷时,出水SS仍有较高的去除率,显示强化厌氧系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SS去除率达到了80%左右。
2.3填料对ECAB系统的强化作用
作为生物填料的PELIA生物载体是一种独有的专利复合材料,由聚乙烯、粘土及其他助剂烧结而成。试验后期将填料取出,并将系统容积负荷稳定在4.5kgCOD/m3•d左右,连续培养了一个月,然后考察无填料厌氧系统的降解特性,并与装设填料的情况进行对比(见图2)。
图2填料对厌氧系统降解特性的影响
由图2可以看出,装设填料对系统的处理能力有明显的强化效果。(1)低负荷时(容积负荷<2kgCOD/m3•d),系统强化效果较低,装设填料时降解能力约提高5%;
(2)中高负荷时(容积负荷为2~7kgCOD/m3•d),系统强化效果较高,装设填料时降解能力可提高12%~22.5%。
究其原因,系统处于低负荷时污染物在污泥床层已经得到较好的降解,废水达到位于反应器中上部位的填料部分时可降解的污染物已经很少,因此填料的强化作用并不明显;中高负荷时填料接触的污染物较多,强化作用得到了明显的体现。3复合式SBR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 3.1试验装置
试验装置采用复合式SBR生物反应器。反应器由有机玻璃制成,容积为18L。反应器内设挡板,上面放置填料,底部连接空压机,内设曝气管,上面放置搅拌器,用于搅拌。整套设备连接到一台自控装置上,用于控制反应器序批式的运行。其中,进水通过计算泵的流量,然后在自控装置上设定进水时间,以达到控制进水量的要求,排水由电磁阀控制,在排水阶段,电磁阀打开,排水口自动排水。
3.2 复合式SBR对有机物的去除特性(见图3)
图3COD去除率随时间的变化 由图3可以看出,在试验初期的驯化阶段,采用经过适当稀释的原水作为复合式SBR反应器的进水,控制进水COD在1200~1300mg/L,随着试验的进行,COD去除率不断升高,在第50天时,逐步加入ECAB反应器出水作为复合式SBR的进水,即两个反应器进行串联。
可以看出,去除率明显下降,究其原因,进水COD明显升高,由原来的1300mg/L左右提高到5000mg/L左右,冲击负荷过大,最终导致系统发生非丝状菌膨胀,经过近半个月的驯化与调整,COD去除率逐步趋于稳定,最终在85%以上。在试验后期,进水水质可生化性变差,BOD/COD由原来的0.6降为0.2,去除率又有降低的趋势。在本试验的正常运行阶段,系统容积负荷为2.16kgCOD/m3•d,出水COD在500mg/L左右,去除率为87%左右。这说明复合式SBR系统降解有机物取得了良好的处理效果。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该试验阶段的垃圾渗滤液属早期阶段的渗滤液,垃圾渗滤液的可生化性相对较好;另一方面由于填料上附着的生物膜微生物有较长的停留时间,能够维持相当高的硝化率,大大降低了渗滤液中游离氨对微生物的生物抑制作用,加强了系统的处理能力。3.3复合式SBR中填料对有机物去除的强化作用
为了验证PELIA生物填料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故对加入填料和没有加入填料的反应器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作了对比,见图4。
图4PELIA生物填料对COD 去除的强化作用
图4对比了本试验过程中生物反应器和PELIA生物填料对COD去除的相对贡献。由图4可知,当进水COD浓度在1046~3856mg/L之间变化时,没有加入PELIA生物填料的SBR反应器的出水COD浓度为226~628mg/L,相应加入了PELIA生物填料的复合式SBR反应器的出水COD浓度为182~322mg/L,尤其在第4~10d期间进水COD浓度变化较大,没有加入PELIA生物填料的SBR反应器的出水COD浓度比加入了PELIA生物填料的SBR反应器的出水COD浓度高且变化较大。生物反应器对COD总的去除率在71.6%~83.9%之间,其中生物膜降解对COD的去除率为3.3%~10.2%。3.3 系统对总氮的去除情况(见图5)
图5系统对TN的去除规律
由图5可知,在前110d,COD/NH3-N(C/N)为5.2,随着一个多月驯化阶段的完成,系统对总氮的去除率基本稳定在70%以上,这表明在此条件下系统对总氮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尤其在第55~81d之间,系统对总氮的去除率高达75.2%~79.2%。这主要是因为除反硝化脱氮外,微生物合成代谢也利用了其中一部分的N。在试验后期(第150~180d)系统的脱氮效果逐渐变差,总氮去除率由第110d的75%左右下降到最后的56%左右。
这主要是因为垃圾渗滤液的水质发生了变化,C/N由5.2降至2.0。垃圾渗滤液中的碳源严重不足且不易被利用,大大限制了反硝化菌的活性,造成了TN的去除率不断下降。理论上一般认为进水COD/TN达到3左右即可满足反硝化对碳源的要求,实用中则常认为该值应大于8。
对系统脱氮效果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C/N,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进水C/N的增加,反硝化程度随之增加,出水NOx--N下降,总氮去除率提高,也就是说,在其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垃圾渗滤液中充足的碳源是反硝化进行彻底的保证。4深度处理 4.1试验方法
图6所示为超滤、纳滤的工艺流程。
图6膜过滤工艺流程
混凝沉淀作为预处理,超滤的出水作为纳滤的进水。通过调节回流液、浓缩液、透过液的流量来调节操作压力。当单独进行超滤或纳滤试验时,因为前面工序产水量有限,故采用将透过液回流到原水箱(或中间水箱)与浓缩液、回流液混合的循环式操作方法。4.2试验结果
膜对污染物的去除率见表3。
由表3可见,超滤对浊度、色度的去除效果非常明显,去除率达90%以上,表明超滤对悬浮物、胶体等的去除能力很强。但对COD的去除率很低,仅为4%,这是因为超滤膜对COD的去除主要取决于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分子量及其形状,本试验中的COD去除率较低是因为有机污染物的分子量相对要小于超滤膜的截流分子量,并且外形呈线性的较多。超滤对氨氮的去除效果也极低,另外超滤出水SDI最大值为2.2,远小于反渗透进水SDI值不高于5的要求。总之,超滤对污水浊度、色度的去除效果较好,产水浊度小于1NTU,SDI值较低,可以满足进入下一工序纳滤的要求。表3膜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注:SDI(污染指数值)也称为FI(Fouling Index)值,是水质指标的重要参数之一。SDI值越 低,水对膜的污染阻塞趋势越小。大多数反渗透企业推荐的反渗透进水SDI值不高于5。
在四种不同的进水条件下,纳滤膜对COD的去除率较高,约70%,出水COD均在100mg/L以下,浊度检测结果显示为0,色度为1度,氨氮的去除率约为50%,出水氨氮浓度小于15mg/L,出水电导率2500~3000us/cm。由此可见,垃圾渗滤液经膜法深度处理后出水可满足《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一级标准。5技术经济评估
为了估算本工艺在实际工程中的可能投资水平及生产运行成本,现以国内较为常见的400m3/d规模的垃圾渗滤液处理厂为例,初步计算以本工艺为处理主体的工程建设投资及处理成本。
工程建设投资预测见表
4、生产成本预测见表5。表4工程建设投资预算
注:1.表中数据为国内3家同等规模污水处理厂的投资费用的平均值。
2、设备费用是以本工艺为基础,建造400m3/d规模的垃圾渗滤液处理厂所需的各种设备。设备总费用和安装总费用各占总投资额的48.59%和16.79%。
3、其他费用包括设计费、调试费等。表5生产成本预算
注:以上数据为北京市3家污水处理厂的相应费用的平均值。折合单位垃圾渗滤液处理成本为17.23元/m3,年经营成本为191.024万元;折合单位垃圾渗滤液处理成本为13.083元/m3。6存在的问题和结论
(1)试验后期用水取自北京市六里屯垃圾填埋场调节二期出水,其生化性较差,试验过程中出现了污泥膨胀及生化出水水质变差的现象,虽然在后期深度处理上控制住了出水水质,但是给后期膜处理造成了很大压力,增加了处理费用,这说明本工艺在处理年老垃圾渗滤液方面仍存在问题。
(2)本试验后期深度处理采用膜工艺,膜分离方法无论采用纳滤还是反渗透,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浓缩液,浓缩液会对水资源产生进一步污染,浓缩液的处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本研究课题中产生的膜分离浓缩液,拟采用回灌填埋场的方法,但是在实际工程应用方面仍存在可行性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3)当ECAB反应器的容积负荷为7.3kgCOD/m3•d时,COD去除率可达82.7%。
(4)复合式SBR反应器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较好,运行稳定,在历时180d的运行过程中COD的去除率基本保持在80%~90%之间,总氮去除率最高将近80%。PELIA生物填料起到了稳定和加强系统出水水质的作用,并对系统内硝化菌种群的优化提供了良好条件。(5)纳滤系统操作压力为0.3MPa时,出水COD浓度在100mg/L以下,浊度检测结果为0,色度为1度,氨氮浓度小于15mg/L,电导率为2500~3000us/cm。满足《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一级标准。
(6)以实际工程建设与运行来核算,使用本工艺可能的单位垃圾渗滤液处理成本为13.083元/m3;加上折旧其预测成本为17.23元/m3。
(7)填埋场内的自然降雨和径流是渗滤液产生的主要途径,其产生量占总污水量的比例很小,故本处理工艺可完全适用于处理规模在600m3/d以下的城市垃圾渗滤液处理厂。参考文献:
生化工艺 篇5
关键词:流离生化技术,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工艺,中试研究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 使得生活垃圾种类和数量均越来越多, 并呈现着明显的增长趋势[1]。垃圾渗滤液是一种由于垃圾长期堆积分解、以及雨雪淋过后渗滤而下的污水[2], 该类污水异味重, 严重影响城市环境和接触者身体健康, 成为垃圾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污染物, 需要及时利用化学、物理、生物等处理方法进行分解和清理[3]。生物处理方法具有能耗低、效率高、反应彻底、二次污染小等优势, 是垃圾渗滤的主要污水处理手法。其中微生物的缺氧或厌氧与好氧相结合的方法是近些年生物处理方法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4]。而流离生化技术是在废水生物法处理的基础上改良的先进技术, 其具有积聚废水中悬浮物、有机物的作用, 并集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于一身, 可通过曝气作用创造局部好氧、兼氧及厌氧的微环境, 呈现出良好的脱氮、除碳及耐冲击水质波动能力[5]。目前针对于流离生化技术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相关报道尚少, 笔者通过中试试验, 提取和总结了处理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及生化反应, 希望为科技发展提供有利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装置和材料
采用自设计流离生化处理反应装置 (如图1所示) , 装置长×宽×高为1.9×8.0×1.5m, 为不锈钢材质, 装置内依次划分为均质池、厌氧池、曝气池、以及中间水池。将待处理垃圾渗滤液经进水口输入均质池进行水质均配;再将均质池处理后污水定量输注到厌氧流离生化池进行处理;处理后污水将自行流入曝气池, 两个曝气池底均有穿孔管曝气装置以向池内提供定量气源, 对污水实施曝气流离生化处理;最后, 处理后净水储入中间水池, 供后续深度处理试验。
主要材料为流离球, 由聚乙烯外壳和填料组成, 直径100mm。其中厌氧流离球填料使用化学改性火山岩, 池内填充比例40%, 粒径15mm~25mm;曝气流离球填料使用化学涂层的碎石块, 池内填充比例70%, 粒径12mm~20mm。
1.进水口;2.搅拌机;3.均质池;4.进水泵;5.布水器;6.厌氧流离生化池;7.厌氧流离球;8.曝气管;9.一级曝气流离生化池;1 0.二级曝气流离生化池;1 1.曝气流离球;1 2.回转式风机;1 3.中间水池
1.2 试验污水化学成份
垃圾渗滤液来源于江苏省宜兴市某垃圾中转站, 经化学实验获得数据:CODcr (8600~15000mg/L) , PH (7~8) , 总氮 (720~1010mg/L) , 氨氮 (500~890mg/L) , 悬浮固体 (900~1200mg/L) , 总磷 (25~55mg/L) 。
1.3 试验方法
试验共分两个阶段: (1) 驯化阶段:采用逐渐提高合成污水浓度的方式对种污泥进行预驯化, 氨氮与COD最终达到垃圾渗滤液进水水质浓度; (2) 实际垃圾渗滤液生化处理阶段:垃圾渗滤液分别经过厌氧流离生化池、曝气流离生化池生化处理之后进入中间水池。
驯化具体步骤如下:取垃圾渗滤液和自来水一齐注入均质池, CODcr控制范围为1000~1200mg/L, 搅拌机混合搅拌约30min。水泵启动, 加入接种污泥, 控制MLSS范围7800~9620mg/L。注满厌氧池和曝气池, 控制MLSS为3560~4560mg/L。厌氧池面的水由进水泵送入十字形布水器, 形成内循环搅拌, 至CODcr值低于2000mg/L时, 关闭进水泵。静置2h后再次启动进水泵, 向厌氧池中注入约1/3进水量以及适量的种泥, 同样由进水泵进行内循环。直至填料和从池底排放出的污泥呈现致密的橙黑色, 至此厌氧流离生化池启动成功。启动回转式鼓风机对曝气池进行闷曝, 溶解氧浓度应控制在2~4mg/L间。检测CODcr低至500mg/L时, 采用低负荷间歇法, 通过进水泵向均质池中适当进水和接种污泥, 日进水时间相对增长, 直到填料上呈橙黄色膜, 说明生物膜培养完成。此时, 厌氧池和曝气池均停止接种污泥, 按设计量20%的进水量持续向均质池输注垃圾渗滤液, 检测CODcr低至500mg/L后, 进水量提升至设计量的30%~40%, 反复运作, 直到达成设计处理量。再按同等比例增加进水浓度, 直至到达垃圾渗滤液原水质浓度。
1.4 分析方法
CODcr、氨氮和总磷由快速测定仪测定 (北京连华大地科技发展公司生产) ;溶解氧由溶解氧测定仪测定 (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生产) ;pH测定采用便捷式pH计法;SS和MLSS测定采用重量法;TN测定采用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试验过程中定时取样, 每次取三份, 以平均值作为试验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处理效果
该试验自反应装置启动至驯化结束且出水基本达到稳定时 (全驯化过程) , 共经历约40d。如表1为处理量为100L/h时的各池的处理效果。
如表1, 随着反应的进行和驯化过程的发展, COD、氨氮、TN、TP含量不断下降, pH值不断上升。厌氧池中, 由于生物降解负荷存在不稳定性, 促使产酸细菌更多的产生挥发性脂肪酸, 使池内pH值下降, 产甲烷细菌活性受到抑制, 厌氧系统的去除率因此而下降。而通过酸化细菌的水解酸化反应, 有效避免了厌氧反应中酸败的产生, 从而有助于pH值的提升, 促进甲烷细菌活性, 从而提升厌氧池的去除效率。而在整个驯化过程中, 由于硝化作用与反硝化, pH值出现上升;有机物分解后产生CO2吹脱, 使pH值上升;有机酸不断分解过程中引发pH值上升。整个驯化过程中, pH值不断提升。
2.2 水力停留 (HTR) 对生化处理的影响
从表2可知, 厌氧池COD去除率随着HTR时长的减少而逐渐降低。这是因为厌氧池中应用改性火山岩作载体, 能够在受到冲击负荷时吸附毒性物质, 随着废水得到处理, 根据生物再生机理渐渐地重新把毒性物质释放于水中。
由表3, 随着HTR时长的增加, 曝气池COD、氨氮、TN去除率逐渐增加。
曝气池中存在着好氧、缺氧、厌氧三种局部环境, 从而发生同步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等不同转化途径。HTR时长的增加, 好氧区微生物不断氧化和分解有机物, CO D去除率上升。氨氮和TN去除率的上升, 首先是因为厌氧氨氧化途径去除氨氮, 使硝化菌富集进而加速硝化反应, 整个系统的总氨氮去除率不断提升;其次, 缺氧区内有机物不断酸化并降解成小分子, 在反硝化开始的5min~15min, 反硝化菌以挥发性脂肪酸及醇类等易降解的厌氧发酵产物为碳源, 反应达到最高速率, 同时, 碳源不足时, 进行细胞内源反硝化, 提高了整个处理系统的反硝化程度, 从而利于提高脱氮效率。因此, 在工程中, 为了提高COD和总氮的去除率, 可以相应地增加渗滤液在系统中的停留时间。
2.3 溶解氧浓度 (D O) 对曝气池生化处理影响
曝气池的处理应用了双级模式, 若提高曝气量, 则对能耗要求较大, 因此需要研究和有效控制溶解氧的浓度。由表4的结果可知, 随着DO增大, 曝气池内好氧微生物数量明显增加, 分泌大量的胞外酶, 有机物得到不断降解, COD去除率逐渐升高;另外, 硝化脱氮作用需要大量氧自由基使氨氮向-NO2、-NO3转化, DO的增大使得氨氮的去除率也逐步增加。
2.4 容积负荷 (F r) 对特殊化处理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 高浓度负荷进水不仅促进了污泥的增殖, 同时强化污泥中降解菌对难降解有机物的驯化作用 (包括共代谢作用) , 从而让反应器降解更多的剩余有机物。同时顶部的填料作用, 使反应器内生物量增加, 经流离作用将微生物和悬浮性物质截留于反应器中, 加强了系统处理能力, COD去除率相应地提高。但当达到微生物所能承受的负荷, 即生长代谢所需碳源过量时, 微生物反而会释放多余碳源, 使得COD有所增加。
如表5、6所示, 厌氧池COD去除率当Fr达到 (2.76~3.28) Kg/m3/d之间时最高, 曝气池Fr在 (1.28~1.39) Kg/m3/d时, COD去除率达到最高。提示反应器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在厌氧池容积负荷在范围 (2.76~3.28) 、以及曝气池抗冲击负荷在 (1.28~1.39) 时最优。
曝气池中随着Fr的增加, 厌氧氨氧化反应与好氧硝化反应活性没有受到明显抑制影响, 氨氮去除率逐渐上升 (见表7) 。
3 讨论
目前, 利用生物法对垃圾渗滤液进行处理具有明显的操作简单、成本低、耐受冲击负荷作用强等特点。流离生化技术是较先进的生物处理方法之一, 由于其在一些工业废水处理中已见成效, 也被尝试应用在生活污水处理工作当中[6]。流离生化技术巧妙的将活性污泥处理方法与生物膜处理方法结合在一起, 促使污水中的悬浮物、杂物、有机物等通过填料积聚起来, 再利用曝气作用, 形成良好的局部好氧、兼氧、厌氧微环境, 获得较好的除碳、脱氮、耐冲击水质波动等能力。
整个运行过程中始终未对进水pH值进行调节, 也没有向反应器中人为投加碱性物质, 反应器仍能正常运行, 对COD的去除率也保持稳定, 表明系统本身具有较强的抗pH变化能力, 并能对pH进行自行调节, 保证后续生物处理所需的酸碱度。
总之, 流离生化处理垃圾渗滤液具有较好的效果, 其有效结合了流离原理以及生物学的相关机制[7], 是污水处理相关领域的一项新的技术性突破, 尤其适合应用于小区、建筑物等的污水处理中, 具有广阔的发展远景。
参考文献
[1]宋晓岚.城市垃圾处理与可持续发展[J].长沙大学学报, 2001, 15 (4) :36~40.
[2]宋建华.垃圾渗滤液及其处理技术[J].农业与技术, 2007, 27 (4) :134~137.
[3]郑振晖, 王红梅, 于玉华, 等.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化工, 200 7, 33 (4) :53~55.
[4]石岩, 王启山, 岳琳.组合工艺处理城市垃圾渗滤液的研究进展[J].给水排水, 2007, 33 (增刊) :119~122.
[5]王云飞.流离生物床处理废水的无污泥特性试验与应用[J].上海环境科学, 2001, 20 (5) :231~232.
[6]何大伟, 武强.投加FSB流离球填料处理高浓度制药废水的中试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科技论坛, 2005:50.
生化工艺 篇6
1 印染废水的水质特点
印染废水具有有机污染物含量高、色度深、碱性大、水质变化大等特点,属难处理的工业废水。一般印染废水p H=6~10,COD=400 mg/L~1 000 mg/L,BOD=100 mg/L~400 mg/L,SS=100 mg/L~200 mg/L,色度为100倍~400倍。但当印染工艺及采用的纤维种类和加工工艺变化后,废水水质将有较大变化。
2 废水处理工艺比较
2.1 原有工艺流程
原有工艺流程见图1。
原有工艺说明:在物化阶段,选用和控制混凝剂及Ca O投加量,混凝剂Fe SO4的投加量一般为600 mg/L,投加Ca O后使p H控制在8左右,以保证最佳的沉淀效果,使蛋白晶体和一些杂质絮凝沉淀。
2.2 技改工艺流程
技改工艺流程见图2。
技改工艺说明:增加筛网截留。筛网采用金属丝等原料织制具有筛选和过滤作用的工业用织物。金属筛网用黄铜丝、磷铜丝、不锈钢丝为原料织成。毛纺废水中含有大量长约1 mm~200 mm的纤维类杂物,不能通过格栅去除。不设筛网时,排水管道易被堵塞,水泵叶轮易被缠绕。采用筛网后,可有效去除和回收印染废水中的毛、棉及化学纤维,具有简单高效、不加化学药剂、运行费用低等优点[2]。
接触氧化法[3,4]是一种具有活性污泥法特点的生物膜法,在曝气池中添加填料,使填料表面长满各种生物膜,在生物膜作用下,同时废水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悬浮状态活性污泥和脱落的生物膜,从而使废水得到净化[5]。与传统活性污泥法相比填料对气泡的切割作用可提高氧转移率,接触氧化法单位体积生物量更多,生态系统及食物链稳定,可生长氧化能力强的丝状菌,并可发挥生物滤网功能,有效提高处理效果。生物膜量折算为MLSS可达11 g/L~14 g/L,有机负荷较高,污泥龄较短,一般为1 d~2 d,生物膜更新速度快,吸附氧化有机物的能力强,污泥不需回流,不会发生污泥膨胀,耐冲击负荷能力强,挂膜培菌简单[6,7]。
2.3 废水水质情况
工艺改进前后的出水水质比较:将进水水质、原出水水质与改进工艺后的出水水质进行比较,结果见表1。
从进水水质分析,该废水具有较高的有机物浓度,但BOD/COD约为0.3可生物降解性好。用接触氧化法代替原活性污泥法,对于COD和BOD等多种污染物的净化有更明显的效果,且运行操作方便。因此,从出水水质的总体情况分析,新工艺的改进对印染废水处理更高效。采用“格栅+筛网”和“水解酸化+接触氧化法”的新工艺是行之有效的。
3 物化处理技术与其他工艺的综合运用
单纯的物化处理技术都存在各自的缺点,取其所长与其他处理技术组合使用,效果更佳。
3.1 物化法与生化法组合工艺
印染废水采用物理化学法与生物化学法结合的方法进行处理[2,8]。物化处理技术一般作为印染废水生化处理的预处理或生化处理后的深度处理。作为预处理,物化处理技术可以去除悬浮物、色度及部分COD,增加污水的可生化性[9]等。符德学等[10]对电解—UASB—渗滤法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得出:经过电解处理后废水的CODCr及色度分别降低54.1%和90%,BOD5/CODCr由0.28提高到0.39,提高了可生化性。林德贤等[11]对臭氧—膜生物反应器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得出:臭氧氧化可有效提高印染废水的可生物降解性能,m O3/m COD为0.06时,废水的m BOD5/m COD值由0.19上升到0.42,提高了膜生物反应器的处理效率。物化法可作为生化后的深度处理方法,如吸附法可以进一步去除悬浮物等;化学氧化法可以去除生化降解不了的物质,进而达到深度处理的目的。由此,物化法与生化法组合运用可以互为补充,相互提高,对印染废水的处理更为经济有效。
3.2 物化法与物化法组合工艺
不同的物化处理技术组合使用,相互补充可以达到更好的处理效果。如伍文波等[12]利用废铁屑和粉煤灰的电化学原理处理印染废水的方法研究,利用粉煤灰与废铁屑两种废物处理印染废水,不仅使粉煤灰得到充分利用,而且该过程集成了浮选技术、电化学法、混凝絮凝法、吸附法于一体,废水的COD和色度去除率分别达到77%和95%。刘弋潞等[13]对电催化氧化法处理印染废水的实验研究表明电催化氧化法处理印染废水CODCr去除率可达70%以上,经复合铝铁混凝剂混凝和催化电解两步处理后,染料废水的CODCr去除率均达到80%以上、色度去除率达96%以上。其他组合工艺如微波辐射—活性炭法处理印染废水[14],微电解—H2O2处理印染废水[15],微电解—光催化氧化法等都是结合不同的物化处理技术,比采用单种处理方法经济有效。
4 结语
1)由于印染废水水量大、有机物浓度高、色度高、组分复杂、水质变动范围大的特点,采用单一的生物处理法或化学处理法往往难以取得较好的处理效果。
2)印染废水处理实例表明,物化—生化组合工艺具有处理效果好、运行稳定、管理简便、剩余污泥量少、容积负荷大、对水质水量骤变适应能力强等特点。在对印染废水进行最终处理时,有机物的去除一般以生化阶段为主,对难于生物降解的印染废水,采用厌氧(水解)好氧联合处理较为合适,对易于生物降解的印染废水,可采用一般生化处理;色度的去除,一般以物理方法为主。
3)在对印染废水进行处理时,增设筛网可以减少对水泵和排水管道的损坏,对纤维与毛料的截留与去除起到更好的作用,并可回收部分纤维。好氧单元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替代活性污泥法,相比之下体积负荷高处理时间短、动力消耗低、处理效果好,并易于操作管理。
生化工艺 篇7
一、新密市制浆造纸企业概况
新密市地处淮河流域, 该流域水污染状况较为严重, 主要是以COD和氨氮为主要污染物的结构型有机污染。而其中造纸企业的污染又是重中之重。为此, 新密市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 进行污水处理厂项目的筹建工作, 以期到2010年底前, 出境水COD浓度必须达到40mg/L, 基本实现“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达到水功能区的要求”, 恢复山清水秀的自然风貌的目标, 最终达到维护流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长远目标。
根据新密市政府提出的要求, 目前新密市的主要造纸企业均已建成或正在建设污水处理场, 其中绝大多数企业采用了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方法, 也有部分企业采取了接触氧化法进行污水处理。本文将对目前已投入运行的主要污水处理工艺进行简要介绍。
二、新密市一些制浆造纸企业的污水处理工艺
新密市造纸企业主要以废纸为原料进行生产。废纸浆及造纸废水污水中N、P含量较低, 污染物质主要是以COD形式反映的木质素及其衍生物、无机原料等以及以悬浮物形式反映的纤维等。因此, 造纸废水主要污染物质为COD和悬浮物。其中悬浮物一般可通过物化过程除去, 但COD需要生物处理过程才能够进一步去除。造纸污水不同于市政污水的主要方面就是可生化性较差, B/C比较低, 因此造纸工艺生物处理过程所选择的工艺方式非常重要。工艺方案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到工程投资、工程占地、污水处理效果、运行费用、运行稳定性及可靠性等方面。因此选择技术上先进可行、经济合理的处理工艺是工程成功的关键。
目前, 新密市造纸企业采用的主要活性污泥法有氧化沟工艺、百乐克工艺和SBR工艺。以下, 本文分别进行论述。
1. Carrousel氧化沟工艺。
氧化沟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种变型, 废水和活性污泥的混合液在环状的曝气渠道中不断循环流动。具有特殊的循环流态, 既是完全混合式又具有推流式的特征。
Carrousel氧化沟采用垂直安装的低速表面曝气机, 每组沟渠安装一个, 均安设在同一端, 表曝机可以确保在整个环形沟道中混合液以湍流形式流动, 充分掺氧并完全混合。混合液要反复经过好氧、缺氧的环境, 这也使Carrousel氧化沟同时具备了去除BOD、硝化及同期反硝化的能力。为了达到去除污染物的最佳效果, 可通过改变表曝机的数量、转速或浸没深度来调节掺氧量, 从而控制好氧区和缺氧区的容积。这样, 有利于生物凝聚, 使活性污泥易于沉淀。沟深可采用3.0~4.5米, 沟内水流速度约为0.3m/s。
Carrousel2000氧化沟是在Carrousel氧化沟中增设一个缺氧池, 使氧化沟具有了高效脱氮和除磷功能。
Carrousel氧化沟的技术特点可归纳如下:氧化沟耐水质水量上的冲击负荷较好;限制了沟内丝状菌的过量繁殖, 改善污泥沉降性能;出水水质稳定;设备单一数量少且使用寿命长, 维修量少。
2. 百乐克 (BIOLAK) 工艺。
百乐克工艺起源于德国, 它是在常规活性污泥工艺和曝气氧化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工艺。它采用低污泥负荷, 高污泥龄设计, 通过无固定的漂浮移动式曝气系统供氧。由于移动式曝气系统的充氧特征在生化池内能够产生多重的缺氧和好氧区域, 因而本工艺具有良好的脱氮除磷功能。这种新工艺的主要特点如下:
(1) 浮动曝气延时活性污泥工艺, 污泥泥龄长, 有机物氧化充分, 能够满足最严格的污水处理排放要求, 出水可靠, 抗冲击负荷能力强, 与传统的氧化沟、A/A/O和SBR工艺相比, 其工程投资低, 运行管理简单。
(2) 浮动微孔曝气系统所产生的气泡在水中的停留时间是传统固定方式的3倍, 因而氧转移效率高, 动力消耗低。同时, 漂浮式曝气系统操作简单, 无须固定安装, 保养维护方便 (无须排空池体) , 可有效降低人工成本。
(3) 采用较长泥龄的设计对好氧系统而言, 工艺稳定, 在气候很冷或很热的条件下, 均可保持较高的BOD/COD去除率。对于含氨氮污水, 波浪式氧脂工艺还可以保证良好的脱氮效果。
3. SBR工艺。在序批式反应器系统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简称SBR法) 中, 曝气池、二沉池合二为一, 在单一反应池内利用活性污泥完成污水的生物处理和固液分离。SBR是污水活性污泥生化处理系统的先驱, 然而直到最近几年, 随着监控与测试技术的飞速发展, 这一技术才得以完全更新并被美国环境保护署推荐为一项低投资、低操作成本及低维修费用、高效益的环境处理新技术。
SBR工艺主体构筑物由SBR反应池组成, SBR反应池的运行操作由进水、反应、沉淀、滗水和待机五个阶段组成。
进水期。污水进入反应池。
反应期。污水进入反应池中发生生化反应, 在这阶段可以只混合不曝气, 也可以既混合又曝气, 以使污水处在反复的好氧-缺氧中。反应期的长短一般由进水水质及所要求的处理程度而定。
沉降期。在此阶段, 反应器内混合液进行固液分离, 因该阶段在完全静止条件下进行, 表面水力和固体负荷低, 沉淀效率高于一般沉淀池的沉淀效率。
排水期。当沉淀阶段结束, 设置在反应池末端的滗水器开动, 将上清液缓缓滗出池外, 当池中水位降到低水位时停止滗水。
待机期。本处理系统为四池运行, 在每池滗水后完成了一个运行周期。在此阶段可以从反应池排除剩余活性污泥。反应池排出的剩余污泥泥龄长, 已基本稳定。
SBR法与其他活性污泥处理技术比较的优点:
(1) SBR系统以一组反应池取代了传统方法及其他变型方法中的初次沉淀池、曝气池及二次沉淀池。整体结构紧凑简单, 无需复杂的管线传输, 系统操作简单且更具有灵活性。
(2) SBR反应池具有调节池均质的作用, 可最大限度地承受高峰时的BOD5浓度及有毒化学物质对系统的影响。
(3) 在污水流量低于设计值时, SBR系统只使用反应池部分容积, 就可以调节液位计的设定值时间, 避免了不必要的电耗。其他生物处理方法则无这样的功能。
(4) SBR在固液分离时整体水体接近完全静止状态, 不会发生短流现象, 同时, 在沉淀阶段整个SBR反应池容积都用于固液分离, 较小的活性污泥颗粒都可得到有效的固液分离, 因此, SBR的出水质量高于其他的生物处理方法。
(5) 处理流程简洁, 控制灵活, 可根据进水水质和出水水质控制指标处理水量, 改变运行周期及工艺处理方法, 适应性很强。
4. 接触氧化工艺。
接触氧化法也称淹没式生物滤池, 其在反应池内设置填料, 经过充氧的废水与长满生物膜的填料相接触, 在生物膜的作用下, 废水得到净化。
生物接触氧化法的运行原理是在运行初期, 少量的细菌附于填料表面, 由于细菌的繁殖逐渐形成很薄的生物膜。在溶解氧和食物都充足的条件下, 微生物迅速繁殖, 生物膜逐渐增厚。溶解氧和污水中的有机物凭借扩散作用, 为微生物所利用。但当生物膜达到一定厚度时, 氧已经无法向生物膜内层扩散, 好氧菌死亡, 而兼性细菌、厌氧菌在内层开始繁殖, 形成厌氧层, 利用死亡的好氧菌为基质,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厌氧菌。经过一段时间后在数量上开始下降, 加上代谢气体产物的逸出, 使内层生物膜大块脱落。在生物膜已脱落的填料表面上, 新的生物膜又重新发展起来。在接触氧化池内, 由于填料表面积较大, 所以生物膜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同时存在的, 使去除有机物的能力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生物膜在池内呈立体结构, 对保持稳定的处理能力有利。
接触氧化法具有以下优点:
(1) 体积负荷高, 处理时间短, 节约占地面积;
(2) 生物活性高, 且有较高的微生物浓度;
(3) 污泥产量低, 不需要污泥回流;
(4) 不存在污泥膨胀问题。
三、实际使用
调查了新密市30家造纸企业, 每一种生化处理工艺都有企业采用, 具体情况见表1。
生化工艺 篇8
1 水质水量的确定
该企业的生产废水包括湿法喷淋、凝固、水洗工序产生的废水;DMF回收系统塔顶水;精馏塔冲洗水;水环泵置换水;洗网水和车间地面冲洗水等,该企业的生产废水具有以下特征:(1)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需经过多个工段加工,周期性排放,排放量不均衡,废水中污染物种类及浓度会随生产工艺的变化发生改变[1],如冲塔水2~3个月排一次;(2)生产废水有机污染物浓度较高,COD浓度达到4 000mg/L以上,BOD5浓度达到3 000mg/L以上;(3)冲塔废水氨氮含量较高,氨氮浓度高达300mg/L。
签于《合成革与人造革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2-2008)中COD、氨氮、悬浮物的排放标准要严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中的一级排放标准,加上《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中无总氮、二甲基甲酰胺两项指标,而这两个指标又是制革企业特征水污染物,因而本项目的排放标准根据当地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参照《合成革与人造革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2-2008)执行。废水水质与排放标准见表1。
为了避免最大水量冲击及最高污染物浓度对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同时为今后企业发展留有一定的余地,该工艺设计处理能力为300m3/d的废水处理系统。全厂废水全部进入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后排放。
2 工程设计
2.1 工艺流程
该企业废水处理采用“混凝沉淀-A/O生化—MAP”处理工艺,见图1。各类废水由车间不同工段排出,洗塔区废水进入调节池1;生活污水、泡水机废水、水洗槽冲洗水、地面冲洗水、散热器废水、冷却塔置换水和外溢水、锅炉循环外溢水等直接进入调节池2。
调节池1内废水用泵提升至反应池1,投加了PAC、PAM等药剂的废水在反应池1内进行充分的反应,再进入沉淀池发生混凝沉淀,沉淀池的出水进入中间池,向中间池投加脱氮剂。该脱氮剂含有大量的O、H、CO、HO、CH、CH2等原子和离子活性基团,在生物活性催化酶的催化作用下,将废水中的铵盐转化成氨气。将投加了脱氮剂的废水用泵提升到脱氨塔进行脱氨处理。对于高浓度氨氮废水分离出来的氨气,用稀酸作吸收剂,回收铵盐,防止二次污染。对低浓度的氨氮废水,通过调整脱氮剂的组分直接将废水中的大部分氨氮氧化成N2[2]。
经脱胺塔工艺处理后,废水中的氨氮含量大大降低,处理后的出水进入调节池2,与直接进入调节池2的生活污水等废水充分混合。混合后的废水用泵抽至反应池,加入絮凝剂及助凝剂,充分反应后形成矾花,自流入初沉池内进行沉淀。初沉池泥斗内污泥排放至污泥浓缩池,上清液自流入A/O(厌氧/好氧)系统,进行生化处理。污水通过A/O工艺处理,在微生物作用下,对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经生化处理后的出水自流入二沉池。二沉池采用斜管沉淀技术,确保泥水快速分离。活性污泥回流至A/O系统。二沉池上清液进入物化沉淀池。在物化沉淀池,其处理的原理为化学沉淀法(MAP法),出水经活性炭吸附后经标准排放口排放。
沉淀过程中产生的污泥,排入污泥浓缩池。污泥在池内通过重力浓缩,上清液提升到调节池2重新处理。浓缩后的污泥,用螺杆泵入厢式压滤机压制成污饼,滤液送至调节池2重新处理。
具体的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2.2 主要设施与设备
本工艺的主要设施与设备,以及设计参数见表2。
3 处理效果与成本
3.1 处理效果
工程完工投入运行后,当地环境监测站污水处理站进行了验收监测。对各构筑物的出水质量进行了连续2d的监测,每天采4次样,经监测分析,出水水质全部达到排放标准要求,顺利通过当地环保部门组织的达标验收。水质监测结果见表3。
3.2 工程投资与运行费用
工程总投资201.57万元,处理成本主要包括动力费、药剂费、人员工资、工程折旧和设施维修费等,其主要经济指标见表4。
4 工程特点
(1)为保证废水处理系统的运行可靠、水质达标的维护便利,本工程采用了系统集中自动控制方式,系统由设在中控室内PLC控制柜进行集中管理。集中控制的主要功能包括pH自动加药控制;液位仪自动控制提升泵的工作情况;鼓风机运行状态自动切换,避免单机工作时间太长,损坏电机;污水处理各处理工段信号报警,处理工艺流程适时动态显示。
(2)废水中氨氮含量较高,本工程引用了投加脱氮剂再进行吹脱的脱氮技术。该技术先进可靠,脱氮效率高。该技术由一家环保科研机构开发,脱氮剂需专购,脱氮剂价格较高,适当增加了日常运行费用,但取得的环境效益是很可观的。
(3)本工艺采用“先物化预处理,再生化处理,最后物化深度处理”的工艺,该设施在运行过程中系统具有较高可靠性,出水可确保达标排放。
5 结束语
采用混凝沉淀-A/O生化—MAP工艺对制革过程中产生的洗塔废水、泡水机废水、地面冲洗水、水洗槽冲洗水等废水进行治理,系统运行稳定,出水水质达到《合成革与人造革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2-2008)中“表2新建企业水污染物排放限值”要求。该工艺药剂费用较其它方法高一点,但脱氮效率高,如能降低脱氮剂的费用,该工艺将会在制革企业得到广泛运用。
摘要:介绍了“混凝沉淀-A/O生化—MAP”组合工艺处理移膜革生产废水的基本流程,主要构筑物的工艺尺寸及附属设施,工程一次性投资,废水处理成本以及出水水质等内容;分析了工艺的设计、运行情况;总结了该工艺的运行特点;并指出经处理后的出水水质可以达到《合成革与人造革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2-2008)中“表2新建企业水污染物排放限值”要求。
关键词:混凝沉淀,脱氮,生化处理
参考文献
[1]刘子国.厌氧酸化—接触氧化—混凝沉淀工艺处理毛衣加工废水[J].毛纺科技,2009,37(8):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