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生化参数(通用7篇)
血清生化参数 篇1
牦牛(Bos grunniens)是以我国青藏高原为起源地的特殊畜种,主要生存在3 000~5 000 m海拔的高寒缺氧地区,全世界目前有1 900万头以上的牦牛,其中我国牦牛的存栏量约占90%,而蒙古国、印度、尼泊尔、不丹和俄罗斯等与我国毗邻的国家也有少量分布[1]。犏牛是由牦牛与黄牛或改良肉牛杂交所产生的后代,属于种间杂交后代,F1代雌性能继续繁殖,而雄性没有生育能力。牦牛和犏牛是高原群众生活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但长期以来处于生产效率较低的自然放牧模式,受环境影响较大,故生产效率较低。因此,近年来,舍饲的饲养方式由于拥有较好的饲养条件和生产效益,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2,3]。付永等[4]报道指出,在全放牧或放牧+补饲的条件下,犏牛的生产性能和肉的营养品质均优于牦牛,显示出了杂种优势。目前还未见舍饲条件下比较两者在消化和瘤胃发酵等方面特性的系统性报道。本研究以育肥牦牛和F1代犏牛为试验对象,研究相同舍饲条件下两者在生产性能、养分消化率、瘤胃发酵和血清代谢产物等方面的差异,旨在为牦牛和犏牛的科学饲养提供数据依据和理论基础。
1 试验地点概况
试验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E102°01',N30°35')进行。该地区海拔约2 500 m,冬季寒冷而干燥,属高原大陆型气候,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别为12.2℃和613.9 mm,试验在该地区最寒冷的12—2月份进行,用高低温度计(河北武强县精达仪器仪表厂生产)测得试验期牦牛圈舍内温度为-3~14℃。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动物与设计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别选取10头体重为(167.15±5.01)kg、年龄为4周岁左右的麦洼公牦牛和F1代公犏牛(麦洼牦牛为父本,本地黄牛为母本),分别为牦牛组和犏牛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两个处理饲喂同一种日粮。试验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圣源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
2.2 试验日粮
试验日粮参照《中国肉牛饲养标准》[5]中体重200 kg、日增重(ADG)为500 g的营养需要设计。粗料为玉米秸秆,两组饲粮均按照40∶60的干物质(DM)精粗比人工配制成全混合饲粮,并一次性备齐试验所需的足够量的饲粮,打包后妥善保存,备用。试验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1。
注:预混料为每千克饲粮提供维生素A 1 500 IU,维生素D550 IU,维生素E 10 IU,Fe 20 mg,Mn 40 mg,Zn 30 mg,I 0.50 mg,Se0.30 mg,Co 0.2mg。营养水平为实测值。
2.3 饲养管理
牛进场前将圈舍消毒处理,进场后立即用伊维菌素注射液进行肌注驱虫,然后称重分组,每头牦牛分栏栓系饲养,每头牦牛所占面积约为2 m2。每日饲喂2次日粮(8:00和16:00),自由采食,自由饮水,预试期为7 d,正试期为60 d。
2.4 样品采集及检测指标
2.4.1 生产性能和养分消化率
试验开始和结束时于晨饲前对每头牦牛称重,根据始重、末重计算日增重(ADG)。记录每天每头牦牛的饲喂量和剩料量,计算各组干物质采食量(DMI),每2周采集饲料样品,混合后测定营养成分。
养分表观消化率:正试期第50,51,52天,在各处理组中随机选取6头牦牛,采用内源指示剂法[6][用酸不溶性灰分(AIA)作为指示剂]进行消化试验,即每天每头牦牛收粪100 g(每100 g粪样中加入10 m L的10%硫酸固氮),将同一头牦牛3 d的粪样完全混合后取150 g,-20℃保存,待测。同时,消化试验期间每天采集各组饲粮各1 kg,将同一个处理组3 d的饲粮混合后用于养分分析。饲粮各养分表观消化率按照下面公式计算:某养分表观消化率=100×[1-(饲料中AIA含量/粪中AIA含量)×(粪中某养分含量/饲料中某养分含量)]。
饲料样和粪样中DM、GE、CP、EE、Ash、Ca和P的测定参照参考文献[7]的方法进行,ADF和NDF参照P.J.Van Soest等[8]的方法测定。有机物(OM)含量通过计算得出,除DM外,其余指标均换算为DM基础。
2.4.2 血清指标
正试期第60天,对每头牦牛空腹颈静脉采血10 m L(肝素钠抗凝管收集),然后在4℃、3 500×g离心15 min;收集血清样品后立即置于-20℃保存。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型号为TC6010L,购自上海特康科技有限公司)测定血清尿素氮(UN)、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三酰甘油(TG)、胆固醇(CHO)、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含量和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活性。
2.4.3 屠宰性能
试验结束后第1天(正试期第61天,每组试验处理不变),每组随机选取6头供试牛进行屠宰(遵照当地回族清真教义进行),屠宰前禁食12 h,禁水2 h,经宰杀,放血,去头和蹄,剥皮,开膛去内脏,劈半冲洗,称量胴体重;修整出净肉,称取净肉重。屠宰率和净肉率按照下列公式计算:屠宰率=胴体重/宰前活重×100%;净肉率=净肉重/宰前活重×100%。
2.4.4 瘤胃发酵参数
在进行屠宰试验的同时采集瘤胃内容物,用4层纱布过滤,取瘤胃液60 m L,立即用PHB-5型便携式p H计(购自杭州天威工贸有限公司)测定瘤胃液p H值;然后在4℃、3 500×g离心15 min;取上清液8 m L加入2 m L新鲜配制的25%的偏磷酸溶液,-20℃冻存,用于氨态氮(NH3-N)的测定;取滤液4 m L加入1 m L 25%的偏磷酸溶液,-20℃冻存待测挥发性脂肪酸(VFA)。NH3-N含量的测定参考M.W.Weatherburn[9]所采用的比色法,VFA含量的测定则参考M.D.Isac等[10]所采用的气相色谱法(使用的仪器和色谱条件有所改变),仪器为Trace DSQ型GC-MS联用仪(配Triplus自动进样器,购自美国Thermo公司),采用外标法进行分析[乙酸、丙酸、正丁酸、异丁酸、戊酸和异戊酸(色谱纯)均购自上海Sigma公司]。色谱条件:载气为氦气,流量为2 m L/min,分流比为10∶1。采用程序升温,初始温度为120℃,以8℃/min升温至180℃,保持5 min,离子源温度为230℃,进样口温度为210℃,进样量为1μL。
2.5 数据的统计与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EXCEL 2010初步处理后,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中独立样本t检验完成两个非配对样本平均数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并使用Levene检验程序进行方差齐次性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显著性,0.05<P<0.10表示升高或降低的趋势。
3 结果
3.1 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
见表2。
注:料重比由DMI/ADG计算而来。
由表2可知:两组初重差异不显著(P=0.824),犏牛组的DMI、ADG和净肉率显著高于牦牛组(P<0.05);犏牛组屠宰率有高于牦牛组的趋势(P=0.065),料重比有低于牦牛组的趋势(P=0.073)。
3.2 养分表观消化率
见表3。
%
由表3可知,犏牛组CP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牦牛组(P=0.046),但ADF和NDF有低于牦牛组的趋势(P<0.10),其他养分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10)。
3.3 瘤胃发酵参数
见表4。
由表4可知,犏牛组NH3-N含量显著低于牦牛组(P=0.011),而TVFA含量有高于牦牛组的趋势(P=0.073),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P>0.10)。
3.4 血清生化指标
见表5。
由表5可看出,犏牛组血清TP和GLO含量显著高于牦牛组(P<0.05),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P>0.10)。
4 讨论
4.1 牦牛和犏牛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的比较
V.R.Bohman[11]早在1995年就提出了补偿生长的概念,用于描述动物在某段时期内营养不良导致生长受阻,而突然给予充足的营养后,动物的生长效率将远高于营养受阻以前的状态,这样得以补偿营养受阻期间的体重和体成分损失。本试验的供试牦牛和犏牛均选自饲草匮乏的冷季高原牧场,因此试验对象处于营养受阻的状态。此外,在全舍饲的条件下,动物首先要适应的是采食习惯、活动范围、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才能保证充分地挖掘其生产性能。本试验结果表明,同样的饲养环境下,犏牛的采食量和日增重显著高于牦牛,一方面表明犏牛对舍饲环境的适应性可能强于牦牛,另一方面还可能说明犏牛拥有生产性能方面的杂种优势。此外,本试验牦牛和犏牛的日增重分别为627.67,691.60 g/d,和舍饲肉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本试验所采用的粗料主要是木质化程度高、品质较低的玉米秸秆,显示出了局限性,由此可推测在挖掘生产效率方面,牦牛和犏牛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屠宰率和净肉率是动物重要的经济性状,主要受动物品种(遗传特性)和营养的影响,其中营养因素包括日粮能量、蛋白质、抗氧化剂、维生素E、维生素C、维生素A和糖分解酶抑制剂等[12]。研究表明,动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体内所沉积的能量和蛋白质的分配规则有所差异,年龄较小的动物主要沉积蛋白质,相反则更多地沉积脂肪[13]。本试验中,犏牛和牦牛体重相近,日粮相同,但屠宰率和净肉率高于牦牛,可能又一次提示在产肉性能方面犏牛显示出了其杂种优势,这与付永等[4]报道的结果一致。
4.2 牦牛和犏牛养分表观消化率的比较
反刍动物由于瘤胃的存在导致其消化过程较其他动物复杂,日粮中大部分养分首先通过瘤胃微生物的发酵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后消化道进一步消化吸收,因此其养分的消化率除了与日粮本身的可消化特性有关外,还与瘤胃内微生物区系有密切的关系[14]。本试验结果表明,犏牛的蛋白质消化率高于牦牛,而纤维类物质的消化率低于牦牛,可推测犏牛的瘤胃的蛋白降解能力优于牦牛,而纤维降解能力则可能低于牦牛,但两者瘤胃微生物区系方面的差异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4.3 牦牛和犏牛瘤胃发酵参数的比较
反刍动物瘤胃p H值是反映瘤胃生理状况的重要指标,它的大小主要受瘤胃内的VFA和乳酸等有机酸积累程度的影响。本试验中,犏牛和牦牛瘤胃p H值没有显著差异,表明两者在维持瘤胃稳态方面的能力相近。此外,瘤胃NH3-N是日粮中CP和内源氮的发酵终产物,也是瘤胃微生物合成瘤胃微生物蛋白(MCP)的必备原料,它的浓度反映了动物对氮的利用率。本试验发现,同样饲养条件下,犏牛瘤胃NH3-N含量低于牦牛,而TVFA含量较高即微生物可利用能较高,可推测犏牛的微生物蛋白产量和氮的利用率高于牦牛,这进一步印证了本试验中关于CP的表观消化率的结果。
4.4 牦牛和犏牛血清生化指标的比较
血清代谢产物是反映动物机体健康、代谢情况和某些组织和器官特定功能状况的重要指标。血清中的尿素氮可以准确地反映动物体内蛋白质代谢和氨基酸之间的平衡状况:较低的血清UN含量表明氨基酸平衡好,机体蛋白质合成率较高[14]。本试验发现,牦牛和犏牛血清中UN含量差异不显著,这可能是所饲喂的日粮一致的原因。血清TP、GLO的含量与机体蛋白质的吸收和代谢状况有关,而血清GLO与机体的体液免疫有关。本试验结果表明,犏牛血清中TP和GLO含量高于牦牛,可推测从自然放牧环境到舍饲环境的转换过程中,犏牛的体液免疫应答较牦牛更为强烈,免疫力和抗逆性更强,具体机理需要从遗传或分子生物学方面去探究。
5 结论
相同的舍饲条件下:1)犏牛的DMI、ADG和净肉率高于牦牛。2)犏牛的CP表观消化率高于牦牛,但ADF和NDF表观消化率有低于牦牛的趋势。3)犏牛瘤胃中NH3-N含量低于牦牛,TVFA含量有高于牦牛的趋势,但两者瘤胃p H值和发酵类型未呈现差异。4)犏牛血清中TP和GLO含量高于牦牛。
摘要:为了比较舍饲条件下牦牛和犏牛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瘤胃发酵参数和血清生化指标等特性的差异,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别选取10头体重为(167.15±5.01)kg、年龄为4周岁左右的麦洼公牦牛和F1代公犏牛,分别设为牦牛组和犏牛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两个处理组饲喂相同日粮。结果表明:犏牛组的干物质采食量(DMI)、日增重(ADG)和净肉率显著高于牦牛组(P<0.05),犏牛组屠宰率有高于牦牛组的趋势(P=0.065);犏牛组粗蛋白质(CP)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牦牛组(P=0.046),但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有低于牦牛组的趋势(P<0.10);犏牛组氨态氮浓度显著低于牦牛组(P=0.011),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有高于牦牛组的趋势(P=0.073);犏牛组血清总蛋白和球蛋白浓度显著高于牦牛组(P<0.05)。因此,本试验条件下,犏牛的生产性能和CP的表观消化率优于牦牛,而纤维类物质的消化率则低于牦牛,两者在瘤胃发酵特性上无明显差异,而犏牛的体液免疫应答强于牦牛。
关键词:舍饲,牦牛,犏牛,生产性能,屠宰性能,表观消化率,瘤胃发酵,血清指标
血清生化参数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46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做为研究对象, 设为研究组。其中男28例, 女18例, 年龄21~76 (平均45.6) 岁;患有HBV者31例, 患有HCV者6例, 因药物损伤造成肝炎者6例, 因酗酒而造成肝炎者3例。46例患者中, 治疗后存活患者31例, 命名为存活组;治疗后死亡患者15例, 命名为死亡组。两组患者在病程、年龄和性别方面均没有明显差异。同时, 选取46例体检健康的人群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23例, 女23例, 年龄20~76 (平均45.5) 岁。以上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同意参与本研究。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确诊后, 采集其血液样本, 并收集血清。其中, 总胆红素 (TBTL) 采用重氮法进行测定[3];甲胎蛋白 (AFP) 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法测定其活性;清蛋白 (A) 的活性测定则是通过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测定其结果;尿素氮 (BUN) 和肌酐 (Cr) 检测方法为化学比色法;胆碱酯酶 (CHE) 则是通过速率法进行测定。在采集患者血液时, 保证患者是在清晨空腹的情况进行, 血液标本采用迈瑞420型生化分析仪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进行表示, 两组间的差异采用χ2检验其差异值, 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各项血清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通过对三组患者进行比较后发现, 在死亡组中, 总胆红素 (TBTL) 为363.19±162.12u/L、肌酐 (Cr) 为118.91±73.18u/L、尿素氮 (BUN) 为22.31±6.29u/L均高于存活组和对照组;死亡组清蛋白 (A) 为28.23±3.22u/L、甲胎蛋白 (AFP) 为218.19±86.22u/L、胆碱酯酶 (CHE) 为1.91±1.01u/L, 均低于存活组。见表1。
2.2 胆酶分离与预后关系比较
发生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合并胆酶分离患者30例, 其中存活18例, 死亡12例, 死亡率为40.0%;未发生胆酶分离患者16例, 其中存活13例, 死亡3例, 死亡率为18.8%。见表2。
3 讨论
肝炎一般指病毒性肝炎, 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 严重危害着患者的健康。总胆红素 (TBTL) 是目前肝脏疾病中常用的检测指标, 一旦患者出现肝脏炎症后, 其在血清中的含量会显著升高。肌酐 (Cr) 和尿素氮 (BUN) 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肾脏疾病的诊断, 而当肝脏功能衰竭时, 该两种指标出现上调, 则提示肝脏功能衰竭同样会引起肾脏功能发生变化。胆碱酯酶也是对肝脏病变进行评估的重要生化指标之一, 当肝细胞发生病变后, 影响胆碱酯酶的合成, 因此出现下调的趋势。本文结果与国内其他学者的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也进一步证明通过检测肝脏病变患者的各项血清学生化指标对于患者的预后观察具有指导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肝性病变患者进行血清生化指标检测的意义。方法 将46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 对其生化指标进行检测, 与46例对照组的健康患者进行对比。结果 死亡组患者在总胆红素、肌酐、尿素氮方面明显高于存活组和对照组;存活组在清蛋白、甲胎蛋白、胆碱酯酶方面高于死亡组。结论 通过检测肝脏病变患者的各项血清学生化指标对于患者的预后观察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慢性重型肝炎,血清生化指标,肝脏疾病
参考文献
[1]陈美鸿, 林庆东, 吴多荣.血液淋巴细胞计数、HBV-DNA载量、血清总胆固醇对重型肝炎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价值[J].临床消化病杂志, 2006, 18 (3) :166-168.
[2]唐中权, 郭静雯.重型肝炎的生化指标及治疗方案对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2005, 11 (2) :1020-1021.
血清生化参数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本院随机采集40例门诊病人,空腹抽取静脉血,离心后无溶血、黄疸及脂血。
1.2 仪器
日本OlympusAU-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MEDICA电解质仪,德国Bayer 120全自动血常规分析仪。
1.3 试剂
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由南京威特曼公司提供:r-谷氨酰转肽酶(r-GGT)、尿素(Urea)、肌酐(Cr)由申能德赛提供;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由宁波美康提供:总蛋白(TP)、甘油三酯(TG)由HumanGmbH提供;α-羟丁酸(α-HBDH)、肌酸激酶(CK)由中生北控生物公司提供;葡萄糖(GLU)、尿酸(UA)、白蛋白(ALB)由上海科华提供;钙离子(Ca)、乳酸脱氢酶(Phos)由上海复星提供;胆固醇(TC)由日本第一化学株氏会社提供;乳酸脱氢酶(LDH)由复旦张江高科提供:钾离子(K)由美国MEDICA公司提供;质控品由法国BioRad公司提供;标准品为cfas定标液;Hb试剂由Bayer公司提供,质控为法国Bio-Rad公司提供。
1.4 方法
1.4.1 血清的制备
每例病人分别取血6ml,其中3ml血以2500r/min离心10min(离心半径=27cm),分离血清作为正常对照血清(Hb=0g/L)。其余3ml用木签搅动,诱导溶血,以相同条件离心,分离溶血血清,将溶血血清与不溶血血清以不同比例混合,制备成Hb分别为3.0和6.0g/L不同溶血程度的血清[1]。
1.4.2 溶血血清测定
配制成3.0和6.0g/L的溶血血清的Hb测定用Bayer 120全自动血常规分析仪测定。
1.4.3 生化指标测定
酶类用连续监测法,电解质K离子用电极法,其余用两点法。
1.4.4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分析
实验结果见表1。由表1结果得出,在Hb=3.0g/L时的溶血程度下,与非溶血Hb=0g/L对照比较,其中常见的有显著性升高的指标有AST、LDH、CK、CK-MB、α-HBDH、K、TP(P<0.01,TP为P<0.05),并随着溶血程度的加重而升高更明显,即(Hb=6.0g/L)时,这些指标比Hb=3.0g/L时又明显升高(P<0.01)。在Hb=3.0g/L时的溶血程度下与Hb=0g/L相比较,常见的有显著性降低的指标有GLU,Phos(P<0.01),并随着溶血程度的加重,即Hb=6.0g/L时值降低更明显(P<0.01);当Hb=3.0g/L时C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b=6.0g/L时,呈显著性下降变化(P<0.05)。在Hb=3.0g/L和Hb=6.0g/L时,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注:p1值为Hb=3.0g/L溶血时与Hb=0g/L对照比较;p2值为Hb=6.0g/L时与对照比较;p3值为Hb=6.0g/L与Hb=3.0g/L时比较。
3 讨论
正常情况下本实验所测的21种生化指标都平衡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标本不同程度的溶血可导致上述部分所测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表明21项生化指标中受溶血程度影响的是心肌酶谱5项(AST,LDH,CK,CK-MB,α-HBDH)及TP、K、GLU、Phos、Cr,究其原因主要由于人红细胞中AST,LDH,α-HBDH,K含量大大高于血清,故标本溶血后,红细胞中含量较高的AST,LDH,α-HBDH,K进入血清并干扰它们的测定,使结果假性升高[2]。红细胞中不含CK,但溶血后红细胞中的腺苷酸激酶(AK)释放到血清中,使ADP转化为ATP,参与CK反应,导致CK值升高,同样AK也干扰并导致CK-MB值升高[2]。
TP值升高主要由于溶血后大量Hb中的珠蛋白释放参与TP反应,使TP值假性升高[3]。GLU、Phos、Cr值的降低可能为标本溶血后红细胞中物质进入血清后抑制它们的反应所致。
通过实验了解到一定的溶血程度对21项生化指标测定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检验工作者客观地分析检测结果,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发现标本溶血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给临床提供假性结果,导致误诊误治[4]。
摘要:目的观察血清不同的溶血程度对21项生化指标测定的影响。方法用Bayer 120全自动血常规分析仪测定血清血红蛋白(Hb)含量作为判定溶血的程度;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电解质仪检测40例门诊随机病人,观察在不溶血和溶血程度在Hb=3.0 g/L与Hb=6.0 g/L时的21项血清生化指标的酶活力变化。结果在Hb=3.0 g/L时的溶血程度下AST,LDH,CK,CK-MB,α-HBDH,TP,K值显著升高(P<0.01,TP为P<0.05),并随着溶血程度加重(Hb=6.0 g/L时)酶活力比Hb=3.0 g/L时又明显升高(P<0.01)。在Hb=3.0 g/L的溶血程度下,GLU,Phos则显著降低(P<0.01),并随溶血加重(Hb=6.0 g/L)时,检测值降低更明显(P<0.01);Cr在Hb=3.0 g/L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当溶血程度加重(Hb=6.0 g/L)时酶活力则显著下降(P<0.05)。其余酶活力指标在不同溶血程度下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程度的溶血主要对21项生化指标中心肌酶谱5项,TP,K,GLU,Phos,Cr的检测有明显影响,其余指标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溶血,酶活性,心肌酶谱
参考文献
[1]方文,刘仁贵.溶血对血浆酶活性测定的影响.贵阳医学院学报,2005,30(5):431-432.
[2]王喜栋,路曦,宫心鹏,等.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河北医药,2004,26(8):663.
[3]靳敏.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影响的探讨.广西医学,2002,24(9):1363-1364.
血清生化参数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12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肝性病变患者146例。其中, 男76例, 女70例;年龄6~75岁, 平均 (54.5±2.5) 岁。其中急性乙型肝炎患者52例, 慢性肝炎患者38例, 肝硬化患者15例, 重症肝炎患者26例, 肝癌患者15例。肝癌患者均经过了病理手术确诊, 而肝炎患者也经过了酶联免疫反应确诊。
1.2 方法
所有肝性病变患者均经免疫法检查, 其中AFP的检测由北京生物科技公司提供试剂盒, SF及CEA检测由上海生物药业公司提供试剂盒, 免疫分析仪由上海伟业仪器提供。参考国内CEA、AFP及SF的实验室正常标准, 确定AFP<25ng/ml为正常;CEA<15ng/ml为正常;SF在19.0~195ng/ml为正常[2]。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进行数据统计,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肝癌患者的AFP水平要明显的高于非肝癌性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急性、重症肝炎患者的SF血清水平显著高于肝癌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每种肝性病变患者CE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肝癌患者AFP水平显著高于非肝癌患者, 但是AFP还是缺乏一定的灵敏性以及特异性。本研究结果还发现, 在一些非肝癌患者中其AF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且在部分非肝癌的患者中体内AFP的水平也出现上升, 此结果与文献记载结果一致[3]。本研究证实, 非癌症患者中AFP的水平随着肝脏病变程度的加深而出现上升。在重症肝炎中AFP出现上升, 可预示患者肝组织出现大规模坏死后再次生长, 因此也作为肝病患者预后的指标。
SF是血清中的铁蛋白质, 其生成及合成是由肝脏细胞生成的, 当肝脏细胞受损时, 会导致铁蛋白的合成受阻, 从而导致SF的清除受到阻碍, 导致其血液中的SF含量升高[4]。有关学者认为癌症细胞在挤压正常的肝性细胞时会导致细胞坏死或出现肝硬化症状, 因此肝脏对SF的处理能力将降低。本研究显示, 急性及重症肝炎患者SF血清检测显著高于肝癌患者, 其中重症肝炎患者高于急性肝炎患者, 高于肝硬化患者。由此可以说明SF不具有特异性, 对肝癌不具有临床诊断的价值及意义。CEA是有肠黏膜释放的, 进入循环后其将会被肝脏吸收并分解, 当肝脏受损时, CEA的分解能力将受到影响, 从而导致血液中CEA的水平上升, 但CEA在肝脏病变患者中存在的含量不具有差异性, 因此并不能作为肝癌及非肝癌的辅助诊断指标。
摘要:目的 探讨对肝性病变患者实施血清生化指标检测的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2008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146例肝性病变患者, 对患者甲胎蛋白 (AFP) 、癌胚抗原 (CEA) 、人血清铁蛋白 (SF) 这三项指标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肝癌患者的AFP水平要明显高于非肝癌性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急性、重症肝炎患者的SF血清水平显著高于肝癌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每种肝性病变患者CE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AFP与患者肝性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 一般程度越高其水平就随之升高;而肝性病变的出现还会使得SF的合成受阻, 但是癌症患者与非癌症患者的SF水平是没有明显差异的, 因此其不能作为肝癌患者进行诊断的主要指标;同时每种肝性病变患者的CEA含量是不具有差异性的。
关键词:肝性病变,血清生化,诊断
参考文献
[1] 张晓玲, 王小云, 谢会忠, 等.血清生化指标对慢性肝炎病变程度的评价[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9, 17 (14) :1458-1461.
[2] 王鑫, 张国民, 宋英华, 等.血清生化指标与慢性乙肝患者肝细胞炎症的相关性研究[J].山东医药, 2011, 51 (21) :104-105 .
[3] 罗强.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 2006.
[4] 张晓刚, 吕志平, 钟小兰, 等.129例隐证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病理及病毒学分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6, 40 (2) :19 -20.
血清生化参数 篇5
关键词:游泳应激,小鼠,血清,生化指标
游泳应激作为一种经典的抑郁应激模型, 在应激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以往研究多数集中于应激对小鼠血液和组织脂质过氧化水平[1,2,3]、大鼠行为[4]、血液激素指标[4]和神经细胞功能[5,6]等方面的影响, 而关于不同游泳强度对小鼠血液相关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少。因此, 研究通过检测不同游泳强度小鼠血清中葡萄糖、尿素、肌酐、钙和磷的含量, 分析不同强度游泳应激对小鼠相应组织器官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为评价小鼠应激反应的生化特征及畜牧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
选用健康清洁级昆明小鼠40只, 体重为 (20±2) g。实验室温度为14~16 ℃, 湿度为60%~65%, 小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进行试验。
2 方法
2.1 试验分组及样品采集
选取40只昆明小鼠进行游泳试验, 先随机选取10只小鼠进行眼眶采血致死, 采集血液作为游泳前对照组样品, 之后将剩余30只小鼠放入水箱中进行游泳试验, 水箱长70 cm, 宽50 cm, 高60 cm, 水深50 cm, 水温20 ℃。游泳开始、15 min、30 min、50 min后分别随机选取10只小鼠进行眼眶采血致死, 采集血液, 依次作为不同游泳应激时间组的样品。
2.2 样品处理及指标测定
在室温下凝固血样, 3 000 r/min离心10 min, 将血清倾出后低温保存, 备用。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中葡萄糖、尿素、肌酐、钙和磷含量, 试剂盒购自北京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体操作方法见试剂盒说明书。
2.3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以平均值±标准误表示, 以SPSS 11.0统计软件中单因子方差分析 (One-Way ANOVA, LSD) 检验组间差异显著性。
3 结果 (见表1) 与分析
注:同列数据肩标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含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由表1可知:15 min游泳组小鼠血清葡萄糖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30 min游泳组小鼠葡萄糖水平继续升高, 50 min游泳组小鼠葡萄糖水平略有下降, 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游泳过程中小鼠尿素水平持续升高, 30 min和50 min 游泳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游泳过程中小鼠血清肌酐和钙水平均无显著变化 (P>0.05) ;前30 min游泳过程中小鼠血清磷含量无明显变化, 50 min游泳组小鼠磷水平却显著下降 (P<0.05) 。
4 讨论
葡萄糖是动物机体组织的必需燃料, 稳定的血糖浓度对维持动物正常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15 min游泳应激使小鼠血清葡萄糖水平显著升高, 30 min游泳应激后继续升高, 50 min游泳应激后仍显著高于对照组, 这可能与游泳应激能够显著增强小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活性, 进而引起糖皮质激素释放增加, 糖皮质激素可降低机体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率, 同时使肝糖元异生作用增强, 结果引起血糖升高。另外, 游泳应激也可能引起小鼠肾上腺髓质释放儿茶酚胺类物质的量增加, 后者可促使糖元分解加强, 进而引起血糖升高。这与杜浩等[7]、R.Sandodden等[8]有关应激试验研究中血糖的变化结果基本一致。
尿素是机体蛋白质分解代谢的产物, 主要由肾脏代谢排出, 其含量的高低反映机体蛋白质的代谢情况。长时间高强度运动, 体内蛋白质的分解代谢明显增强, 从而导致尿素含量明显升高[9]。研究表明, 在整个游泳应激过程中, 血清尿素水平持续升高, 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对小鼠而言, 游泳应激是一种较为强烈的刺激源, 小鼠机体蛋白质分解代谢显著增强, 肾小球滤过功能降低。肌酐是机体磷酸肌酸脱去磷酸或肌酸脱去水后的代谢产物, 几乎全部由肾脏排出, 在体内生成的量相对稳定。有研究表明, 过度训练可导致大鼠骨骼肌损伤, 机体分解代谢加快, 肌酐排出量显著升高[9]。当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时, 血液中肌酐含量显著升高, 提示肾脏排泄功能受损[10]。研究表明, 在游泳过程中小鼠血清肌酐含量无明显变化, 说明游泳应激未对小鼠肌酐代谢产生明显影响, 小鼠肾脏功能未受到显著影响。
血清生化参数 篇6
关键词:溶血,血清酶类,生化项目检测,影响
生化检验是临床常规诊疗参考依据, 在具体的检验过程中, 许多因素都会造成检验结果误差, 相关文献报道表明, 最为常见的影响因素为标本溶血[1]。溶血不仅是临床生化检验常见问题, 而且还会引发其他问题, 比如标本重新采集处理, 从而导致检验报告延迟, 耽误诊断治疗等[2]。检验的质量会对患者诊治及预后产生直接影响, 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 也是引发医疗纠纷的潜在危险因素,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溶血除了会对血清酶类检查产生影响, 还会对其他生化项目检测产生影响[3]。
为了进一步探讨血清酶类及其他生化项目检测时溶血对结果的影响, 我科进行了相关项目检测对比分析,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收集门诊健康体检者50例的血液标本作为分析对象, 分别用普通生化真空采血管空腹静脉采集血液2管, 3~5 m L/管, 其中1管人为使其溶血作为分析组, 1管在37℃水温箱温浴作为对照组。
两组标本均在水温箱中温浴30min, 采取3 000 r/min进行离心10 min, 取血清进行酶类及相关生化项目检测, 其中分析组血清标本为溶血标本, 对照组为非溶血标本 (正常标本) 。
方法:两组标本皆采取生化分析仪检测, 所用仪器为OLYMPUS AU6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验前先对分析仪进行校准与定标, 质控满意之后对两组标本进行相关项目检测, 并记录检测结果。
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标本GLU、TBIL、Cr、DBIL、LDH、CK、ALT、UA、K+、Cl-、Na+、Ca2+等指标情况, 并对比分析。
统计学分析:本次分析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处理,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行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分析组与对照组在GLU、TBIL、DBIL、Cl-、Ca2+检测结果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两组在其他酶类及生化项目Cr、LDH、CK、ALT、UA、K+、Na+检测结果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溶血是生化检验中常见的影响因素, 国内已有大量的研究对标本影响检验结果的重要性进行了探索, 结果表明, 溶血对血清酶类及很多生化项目检测结果有明显影响。在生化检验的日常工作中, 引起标本溶血的常见原因有采血管不干燥、抽血不顺利过度挤压、水浴温度过高、标本处理方式不当等。另外, 各种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及药物毒性反应等都可能导致体内溶血, 应引起重视[4]。
本次对我院收集的健康体检者50份空腹血标本进行溶血和非溶血血清酶类及部分生化检测结果对比分析, 从中可知两组在GLU、TBIL、DBIL、Cl-、Ca2+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两者在其他指标Cr、LDH、CK、ALT、UA、K+、Na+等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尤其是LDH、CK、K+这几个指标之间的差异性十分显著。由此可见, 溶血会对血液指标血清酶类及其他生化项目检测结果产生严重的影响。
总的来说, 溶血对血清成分的影响有很多方面, 比如血红素的红色会对比色分析产生正干扰, 血红蛋白也会对蛋白质分析产生正干扰, 而红细胞高浓度K+、LDH等随着溶血进入血清后, 会导致这些物质浓度增高, 以及红细胞中含有多种有机磷酸酯、非肌酐反应物质、非糖还原物质等, 这些也会随着溶血进入血清中, 从而对检验结果产生明显影响[5]。为了提高检验结果准确性, 尽量减少影响和干扰, 就要对血液标本进行检查, 看是否存在溶血现象, 一旦察觉要及时采取措施处理。一方面可采取重新抽取标本或者校正轻度溶血标本结果, 另一方面可以从方法学上减少或者消除溶血干扰。随着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普及和技术改进, 检查血液标本是否存在溶血现象成了十分关键的操作环节, 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张恒.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测的影响并提出相应预防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11 (41) :182.
[2]李占辉.标本溶血对临床常规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极其解决方案[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 (23) :253.
[3]杜建钢, 赵星.体外溶血对干化学法测定血清淀粉酶的影响[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0, 31 (4) :401.
[4]林景涛, 翟锬, 代艳杰, 等.溶血对血清酶类及其他生化项目检测影响的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 7 (12) :1171.
血清生化参数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Wistar大鼠90只,体重180~220 g,雌雄各半,由河北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普通颗粒饲料喂养,自由饮水,饲养室温度20~25℃,湿度40%~70%。
1.2 受试物
阿维菌素原药为白色粉末,由河北省某化工企业提供。用其植物油混悬液经口给药。
1.3 方法
1.3.1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根据《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2],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按霍恩氏法雌雄性鼠均设100、46.4、21.5、10.0 mg/kg 4个剂量组和植物油对照组。实验大鼠隔夜禁食,分别用样品的10.0、4.64、2.15、1.0 mg/ml的植物油配制液,按相应剂量给各组大鼠一次性灌胃,植物油做对照,给药后2 h给食,观察大鼠中毒症状及死亡情况,连续观察14 d。
1.3.2 生化指标测定
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设46.4、21.5、10.0 mg/kg 3个剂量组和植物油对照组,分别用样品的4.64、2.15、1.0 mg/ml的植物油配制液,按相应剂量给各组大鼠一次性灌胃给药,植物油做对照,给药后2 h给食。24 h后给与腹腔注射1%戊巴比妥纳进行麻醉,腹主动脉取血测定TP(总蛋白)、ALB(白蛋白)、ALT(丙氨酸转氨酶)、AST(天冬氨酸转氨酶)、Crea(血清肌酐)、BUN(尿素氮)等生化指标。生化指标均用AEROSE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
1.3.3 统计方法
所得结果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急性中毒后大鼠出现神经症状,共济失调,呆滞,震颤,随后瘫卧至死亡。动物死亡情况和LD50结果见表1。
2.2 生化指标测定
大鼠急性染毒后,46.4 mg/kg组出现阿维菌素中毒症状,各剂量组均于24 h进行腹腔注射1%戊巴比妥纳进行麻醉,腹主动脉取血,测定TP、ALB、AST、ALT、BUN、Crea水平等指标。其中TP在21.5和46.4 mg/kg剂量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和Crea均在46.4 mg/kg剂量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阿维菌素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阿维菌素是γ-氨基丁酸(GABA)激动剂,可以导致由GABA介导的中枢神经及神经肌肉间传导受阻,因此,动物发生急性中毒时,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共济失调、震颤[3]。
血中Crea和BUN均是常用的了解肾功能的主要方法,Crea是人体肌肉代谢的产物。在肌肉中,肌酸主要通过不可逆的非酶脱水反应缓缓地形成Crea,再释放到血液中,随尿排泄。每日体内产生的Crea,几乎全部随尿排出,一般不受尿量影响,肾功能不全时,Crea可在体内蓄积。BUN是人体蛋白质代谢的主要终末产物,肾脏为排泄尿素的主要器官。阿维菌素在46.4 mg/kg组时,出现了共济失调等急性中毒症状,同时血清中Crea呈现上升趋势,因此,阿维菌素对肾脏功能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转氨酶是反映肝脏功能的指标,是人体代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催化剂”,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当肝细胞发生炎症、坏死、中毒等,造成肝细胞受损时,转氨酶便会释放到血液里,使血清中转氨酶水平升高。实验结果中不同剂量的大鼠血清中ALT、AST无明显改变,说明阿维菌素急性中毒时对大鼠的肝脏功能无明显影响。
喻馨兰等[4]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3方面,对1.8%的阿维菌素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8%的阿维菌素对小鼠的免疫功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俄学者斯米尔诺夫等研究了伊维菌素和阿维菌素给犊牛皮下注射后对其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犊牛的免疫系统有抑制作用[5]。本实验还对阿维菌素急性中毒后的TP和ALB进行了测定,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二者都有所升高,可能是短期内刺激了免疫系统。由于免疫反应过程十分复杂,因此阿维菌素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玉荣.国内阿维菌素的生产与消费.化工科技市场,2005,28(6):20-23.
[2]GB15670-1995.农药登记毒理学实验方法.
[3]扈洪波,朱蓓蕾.阿维菌素类药物的毒理学研究进展.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0,17(3):51-52.
[4]喻馨兰,陈春华.1.8%阿维菌素乳油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初探.遵义医学院学报,2007,30(3):25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