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生化指标

2024-09-09

尿生化指标(精选8篇)

尿生化指标 篇1

本篇文章通过测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者药物治疗前后的4种尿生化指标, 比较之间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治疗的结果。

1 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原发性的骨质疏松症 (POP) 患者共70例 (男25, 女45) , 55~78岁, 平均68岁, 应用美国QDS24500型DEXA 2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骨质的密度 (BMD) , 以BMD低于同性别的正常人平均值至少2.5个标准差 (SD) 以上的诊断为POP。每个患者都使用二磷酸盐类药物阿仑磷酸钠片每天10mg总共治疗期6个月。

1.2 检测方法

尿中吡啶酚 (P Y D) 和脱氧吡啶酚 (D P D) 应用M e t r a BioSystems公司ELISA的试剂盒。尿羟脯氨酸使用改良氯胺T法, 用HOP/Cr (mg/g) 的比值表示;尿钙采用了邻甲酚酞酪合酮法, 应用了Ca/Cr (mmol/mmol) 比值表示。

1.3 统计学处理

t检验。

2 结果

2.1 POP的患者药物治疗6个月之后较治疗前第2~4腰椎BMD出现了明显的升高, 其差别有极其显著的性意义 (P<0.001) , 升高率分别为4.1%±3.6%。股骨颈、Wards三角以及大转子3个部位的BMD也在服药的6个月后有了显著的增加, 治疗到第6个月时比治疗前分别上升1.6% (P<0.01) 、2.2% (P<0.05) 和2.6% (P<0.001) 。治疗期间并没有再次骨折发生, 但出现不良反应3例。

2.2 POP患者经过阿仑磷酸钠治疗6个月之后, 尿PYD以及DPD的水平明显低于治疗之前;尿Ca/Cr、HOP/Cr的变化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

2.3重复性

应用ELISA试剂盒在检测尿中PYD、DPD的批内变异系数为4.3% (n=14, n为同批所作曲线数) , 批间变异系数为7.1% (n=9, n为重复实验次数) 。

3 讨论

PYD广泛分布在骨骼的Ⅰ型胶原以及软骨的Ⅱ型胶原中。DPD是骨的特别标志物, 只在骨骼的Ⅱ型胶原中拥有相当大量的存在。骨在吸收时, 胶原纤维降解, 释放PYD还有DPD, 并从尿液中排出[1]。

在测定尿中PYD以及DPD可以非常直接评价骨的丢失率。显示出治疗之后PYD、DPD值很明显的低于治疗之前, 差别具有显著性的意义 (P<0.01) 。说明了PYD、DPD可以灵敏地反映出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成果。

根据文献报道[2,3,4], 尿PYD、DPD的变化往往优先于BMD的改变, 并可以连续测定并观察其动态变化。破骨细胞活动产生的另一产物, 包括HOP以及PYD。HOP可以由肝脏以及非骨源性组织的迅速代谢, 仅10%释入与尿中, 大约50%尿HOP为非骨源性, 其中包括非骨胶原 (如皮肤) 、补体C1q片断以及食物;所以相对与来说特异性并不高, 敏感性较低。HOP值治疗前后差别并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与上述结论完全相符。

治疗前后尿钙差别没有显著性的意义, 也反映出了尿钙不能够准确反映骨质疏松症治疗等情况。尿钙受血钙水平影响比较大, 后者和饮食、肾小管重的吸收有关。

摘要:骨质疏松症就是以低骨量以及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作为特征, 从而骨脆性增加以及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的疾病。很多学者认为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理是破骨细胞所介导的骨吸收的增加以及骨转换增高等。人们以前以尿羟脯氨酸 (HOP) 当做骨吸收的指标, 但特异性不高, 受到饮食影响很明显。近年以来人们发现吡啶酚和脱氧吡啶酚为骨吸收的特异性指标, 并不受饮食的影响。

关键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尿生化指标

参考文献

[1]霍红旭, 蔡文清, 杨敬芳等.导尿管伴随性尿路感染及防治[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8, 13 (9) :384-385.

[2]Chow JW, SchalesDM.Enterrobacter bacteriemia:clinical features and emergence ofantibiotic during therapy[J].Ann Intern Med, 1991, 115 (98) :585-590.

[3]倪语星, 乔静贤.上海瑞金医院1887株临床分离葡萄球菌耐药分析[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1998, 21 (2) :102-103.

[4]马红平, 高乐宁.院内感染的病因, 病原菌及其药敏结果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1993, 16 (6) :332.

尿生化指标 篇2

试验研究了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山药对断奶仔猪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28日龄断奶仔猪132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共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猪,公母各半,各处理间试验仔猪体重经统计检验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3个试验组饲粮在基础饲粮基础上分别添加山药,添加量分别为0.5%、1.0%、2.0%,试验期为28d.结果表明,随着山药添加量的增加,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含量不断提高,但差异不显著;日粮中添加1.0%、2.0%的山药能够显著提高GSH-Px活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还能够显著降低尿素氮含量;试验Ⅱ组、试验Ⅲ组之间差异不显著.综合来看,以添加1.0%山药效果最好,将山药作为一种中草药饲料添加剂饲喂家畜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作 者:赵振国 段小卫 ZHAO Zhen-guo DUAN Xiao-wei 作者单位:赵振国,ZHAO Zhen-guo(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陕西,杨凌,712100;陕西石羊集团农牧有限公司杨凌分公司,陕西,杨凌,712100)

段小卫,DUAN Xiao-wei(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动物卫生监督所,陕西,临潼,710600)

尿生化指标 篇3

1材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我院门诊2015年2月2—16日就诊的尿常规尿蛋白定性结果为阳性的新鲜尿液标本120管, 每管尿量均10ml左右, 其中定性结果中±、+、++、+++各30管, 分为4组。收集方法为自然排尿法, 无经血、白带、精液、粪便等混入, 无烟灰等异物混入。

1.2仪器与试剂强生FS5.1全自动干式生化分析仪及VITROS尿蛋白测定试剂盒, Sysmex UF-100i型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质控品。样本检测均使用同一台仪器及同一批号试剂。

1.3检测方法4组分别在全自动干式生化分析仪上即时测定每个新鲜尿液标本未加防腐剂时随机尿蛋白定量结果, 按照每升尿液中加入5~20ml甲苯的原则, 每管尿液标本加入200μl甲苯, 室温 (18~23℃) 放置24小时后再复测尿蛋白定量结果。

2结果 (表1)

尿蛋白定性结果为±、+、++、+++的4组即刻尿蛋白定量测定值, 与加甲苯作为防腐剂室温放置24小时后测定的尿蛋白定量值接近,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蛋白尿是肾脏疾病的主要表现之一, 尿蛋白定量的多少与肾功能减退密切相关[1], 检测尿蛋白定量对指导慢性肾脏病的诊断、评价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都有重要意义。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一直是诊断病理性蛋白尿的金标准。尿液采用化学防腐剂保存在用量方面有严格规定, 患者本人很难掌握合适的用量, 且防腐剂均具有一定的毒性, 使用时也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2]。

本文结果显示, 该地区内室温下, 尿蛋白定性结果为“±、+、++、+++”的4组, 防腐剂对尿蛋白定量测定结果均无影响, 表明甲苯作为防腐剂对强生仪器测定尿蛋白定量结果影响不大。

参考文献

[1]孟小芹, 丁国华.蛋白尿的非特异性治疗[J].临床肾脏病杂志, 2005, 5 (2) :93.

福安水牛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选择福安水牛品种资源保护区临床健康的福安水牛公、母牛各10头。

1.2 试牛所处大气环境

环境温度为28℃, 相对湿度74%, 气压为100.12 kpa。

1.3 试验方法

按公母分为2个组, 每组10头。上午7:30-8:00颈静脉采血, 按所测指标要求, 用一次性自动定量颈静脉采血管接血。采后立即送到实验室处理待测。

1.4 测定项目

白细胞计数, 红细胞计数, 血红蛋白, 血小板计数, 红细胞压积, 平均红细胞体积, 平均血红蛋白含量,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总蛋白。

1.5 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

1.5.1 体温 (T, ℃)

试牛保定3~5 min后, 用已校准的兽用体温直肠测温3~5 min的值。

1.5.2 呼吸频率 (次/min)

试牛保定5 min, 待呼吸平稳后, 用手放在牛鼻孔前感觉, 用眼观察鼻翼开张数, 并计呼吸次数, 每次3 min, 再换算为次/min。

1.5.3 心率 (HR, 次/min)

试牛保定3~5 min后, 在安静的条件下, 听诊心脏每分钟跳动次数, 听取两次取两次的平均值。第一次先试测。然后连续2 d测定该三项指标作为测定结果。

1.6 数据统计和处理方法

分别按年龄和性别分组, 各项指标的测定结果按公水牛和母水牛以及总体分组统计, 以样本数 (n) 、平均数 () 、标准差 (SD) 、最大值 (max) 和最小值 (min) 来表示。公水牛与母水牛的差异用t检验检测其显著性。按性别分组的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统计结果, 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差异显著者在P<0.01水平上进行多重分析[1]。

2 结果与分析

2.1 福安水牛生理指标

福安水牛生理指标测定结果见表1, 可见福安水牛的呼吸频率、心率、体温都比滨湖水牛的都低[2]。

2.2 福安水牛血液生理生化指标

福安水牛9项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见表2, 福安水牛公水牛和母水牛9项生理生化指标对比见表3。

福安水牛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比滨湖水牛略高, 但在《奶牛疾病学》[3]和《家畜生理学》[4]的正常值范围内 (见表4) ;福安水牛的红细胞数平均值 (5.35±4.02×1012/L) 较湖南所所测的3~14岁滨湖母水牛的值 (6.20±1.08×1012/L) 低, 也比广西农学院测定的3~15岁摩拉母水牛 (8.03±0.91×1012/L) 、尼里母水牛 (8.43±1.14×1012/L) 、3~9岁三元杂种水牛 (8.34±0.91×1012/L) 和广西本地母水牛 (7.71±0.72×1012/L) 低[5], 福安水牛母水牛的红细胞数平均值 (5.04±4.02×1012/L) 比上述五种母水牛都低;白细胞总数 (10.56±3.49×109/L) 比湖南滨湖母水牛 (9.6±2.2×109/L) 、摩拉水牛 (9.9±2.1×109/L) 高, 比尼里母水牛 (11.6±3.3×109/L) 、广西灵山当地母水牛 (13.8±3.8×109/L) 低;而福安母水牛的白细胞总数 (11.42±3.98×109/L) 比湖南滨湖母水牛、摩拉水牛、尼里母水牛高, 仅比广西灵山当地母水牛低。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否与牛的品质或与环境等因素有关有待进一步探讨。福安水牛的总蛋白含量 (69.75±5.92 g/L) 比滨湖水牛 (69.20 g/L) 稍高, 比广西灵山当地水牛 (71.5g/L) 、凉山耗牛 (77.6 g/L) 、四川云南耗牛 (97.70±21.1 g/L) 低。在健康的情况下, 血液中蛋白质主要来自饲料蛋白质, 牛采食后, 经消化道消化水解而来[6]。从福安水牛的总蛋白含量来看, 可以说明试牛蛋白质摄食量偏少, 需要加强福安水牛蛋白质含量的摄入。其他血液生理生化常值难于查到同类的资料, 无法进行对比。

从表3中的数据可见, 福安水牛公水牛和母水牛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都非常相似, 通过t检验, 差异不显著 (P>0.05) 。这表明福安水牛的生理生化指标在性别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无论是公水牛和母水牛都可以采用其总体指标作为判定福安水牛健康与否的标准。

由于该次指标测定的个体数有限, 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对福安水牛首次进行生理生化测定的结果, 虽然不是很全面, 但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可供参考。

摘要:选择福安水牛品种资源保护区临床健康的福安水牛公、母牛各10头进行福安水牛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福安水牛的呼吸频率、心率、体温都比滨湖水牛的都低;福安水牛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比滨湖水牛略高, 但在《奶牛疾病学》和《家畜生理学》的正常值范围内;福安水牛母水牛的红细胞数平均值比滨湖、摩拉、尼里、三元杂种、广西本地五种母水牛都低;福安水牛白细胞总数比湖南滨湖母水牛、摩拉水牛高, 比尼里母水牛、广西灵山当地母水牛低;而福安母水牛的白细胞总数仅比广西灵山当地水牛低。福安水牛的生理生化指标在性别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福安水牛,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参考文献

[1]白海涛.玉树耗牛12项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09, 39 (1) :8-11.

[2]杨炳壮, 梁贤威, 文秋燕, 等.杂交水牛不同生长阶段主要血液生理生化值指标的测定[J].中国草食动物, 2005, 25 (4) :23-25.

[3]威廉·C·雷布汉 (美) .奶牛疾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4.

[4]南京农业大学.家畜生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14-19.

[5]骆洪俊, 李德富, 宋小白, 等.广西本地水牛、尼里牛、么拉牛及三元杂种生理常值的测定[J].广西畜牧兽医, 1986 (2) :31-32.

尿生化指标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 1 黄芩多糖

由黄芩中提取的黄芩多糖( 多糖含量为78. 95% ) ,自制。

1. 2 试验动物

体重相近的AA肉仔鸡,购自锡林浩特市肉用种鸡场。

1. 3 试验设计与日粮

选用体重相近的1 日龄健康AA肉仔鸡120 只,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随机分成4 组,每组3 个重复,每个重复10 只,公母各半。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1组、2 组和3 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00,200,400 mg / kg黄芩多糖。试验期为49 d,其中预试期为3 d、正试期为46 d。根据我国肉鸡饲养标准———肉仔鸡营养需要配制玉米- 豆粕型基础日粮,基础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1。

1. 4 饲养管理

前3 周采用平养,3 周后采用笼养。雏鸡自由采食,自由饮水,舍内光照、温度和湿度严格按照常规饲养管理要求进行,育雏期辅以人工保温,按免疫程序对鸡雏进行新城疫及法氏囊免疫。每日换料、换水前对食槽和饮水器进行杀菌消毒。试验期间详细记录各组饲料消耗及健康状况。

1. 5 测定项目

试验鸡在21,35,49 日龄以组为单位进行空腹称重,称重前禁食12 h; 每组随机抽取3 只鸡称活重后屠宰,采血,分离血清,血清于- 20 ℃ 保存,待测。摘取胸腺、脾脏、法氏囊,剔除脂肪后称鲜重。

血液指标: 血清中的总蛋白( TP,凯氏微量法) 、血糖( GLU,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血钙( Ca,EDTA滴定法) 及血磷( P,氨基萘酚磺酸磷钼蓝比色法) 均采用试剂盒进行测定。

免疫器官指数和免疫球蛋白: 血清中的Ig A、Ig G、Ig M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试剂盒进行测定,计算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和法氏囊指数。免疫器官指数=( 器官重/活体重) × 100% 。

1. 6 数据的统计分析

采用SAS 9. 0 和DPS 7. 05 统计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 1 不同水平的黄芩多糖对肉仔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见表2)

由表2 可以看出: 黄芩多糖对血清总蛋白影响不大,2 组最高,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 P >0. 05) 。1 组在21 日龄时的血糖浓度最高,其次是3组,二者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 P < 0. 05) ; 在35 日龄和49 日龄时,组间均差异不显著( P > 0. 05) 。与对照组相比,黄芩多糖对血钙和血磷的影响均不显著( P > 0. 05) ,1,2,3 组之间的差异也不显著( P >0. 05) 。

注: 同行数据肩标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 < 0. 05) ,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2. 2 不同水平的黄芩多糖对肉仔鸡胸腺、脾脏及法氏囊指数的影响( 见表3)

由表3 可以看出: 在21 日龄,与对照组相比,1,2,3 组胸腺指数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1,2,3 组之间也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在35,49 日龄,胸腺指数最高的是2 组,3 组低于对照组,各组间均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g·kg- 1

注: 同行数据肩标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 < 0. 05) ,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在21 日龄,1 组法氏囊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P <0. 05) ,2,3 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P >0. 05) ; 在35 日龄,法氏囊指数最高的是3 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 P > 0. 05) ,1,2 组与对照组之间也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在49 日龄,法氏囊指数最高的是2 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P < 0. 05) ,但与对照组相比3 组法氏囊指数却显著降低( P <0. 05) ,2 组与3 组之间也差异显著( P < 0. 05) 。

在21 日龄,与对照组相比,1,2,3 组脾脏指数均显著提高( P < 0. 05) ,1,2,3 组间无显著差异( P >0. 05) ; 在35 日龄,脾脏指数最高的是2 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P < 0. 05) ; 在49 日龄,1,2,3 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 P > 0. 05) ,1,2,3 组之间也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2. 3 不同水平的黄芩多糖对肉仔鸡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见表4)

mg·m L- 1

注: 同行数据肩标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 < 0. 05) ,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由表4 可以看出,2 组对全期免疫球蛋白A的影响最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P < 0. 05) 。

对免疫球蛋白G的影响,在21 日龄,1,2,3 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在35 日龄,1,2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P < 0. 05) ; 在49 日龄,1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P < 0. 05) 。

对免疫球蛋白M的影响,在21 日龄,1,2,3 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在35 日龄,1,2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P < 0. 05) ; 在49 日龄,1,2,3 组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显著( P < 0. 05) 。

3 讨论

3. 1 关于黄芩多糖对肉仔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本试验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黄芩多糖对肉仔鸡血清总蛋白、血清中的钙及磷等生化指标的影响不是很大,只是在3 ~ 7 周龄时200 mg /kg组各项指标均比其他试验组高,这与之前研究的200 mg /kg组的生长性能结果正好一致。另外从全期看,200 mg /kg组的钙、磷水平都高于其他添加组,其是否与免疫增强作用有关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钙离子( Ca2 +) 是一种重要的第二信使,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多糖能够影响淋巴细胞钙,巨噬细胞的活化也需要钙离子的参与[1]。多糖可以同时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和Ca2 +升高,但是多糖升高钙离子浓度的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 2 关于黄芩多糖对肉仔鸡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及法氏囊指数的影响

禽类的免疫系统不同于哺乳动物,它的胸腺、脾脏和法氏囊是重要免疫器官,禽类的许多传染病往往会侵害这3 个免疫器官,使其肿大或萎缩,脾脏、胸腺指数也是反映机体免疫器官发育的指标[1]。本试验结果表明,在1 ~ 3 周龄,与对照组相比,100 mg /kg组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和法氏囊指数最高,除胸腺指数外,其余两项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在3 ~ 7 周龄,从总体上看,200 mg /kg组的各项指数较高,各项指标均好于其他添加组,且后期的效果比前期好。郭世宁等[2]报道,用25 mg /kg或100 mg /kg浓度的黄芪多糖对小鼠进行腹腔注射,结果能明显增加小鼠脾脏、胸腺重量,同时能对抗某些免疫抑制剂对脾脏、胸腺、肠淋巴结等免疫器官所造成的萎缩作用。本试验结果也表明,黄芩多糖能影响法氏囊的发育,适宜添加量可以不同程度地促进胸腺发育,而且对脾脏的发育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3. 3 黄芩多糖对肉仔鸡3 种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生物活性多糖可作为疫苗佐剂促进抗体的产生。多糖本身也可作为一种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但作用较弱。A. Lees等[3]证明,将肺炎球菌多糖与牛血清白蛋白( BSA) 结合成鳌合物,可有效刺激小鼠产生既抗BSA又抗肺炎球菌多糖的Ig G抗体。J.L. Van Cott等[4]证明,给小鼠皮下注射肺炎球菌多糖,结果可刺激小鼠产生特异的Ig M抗体; 如果协同霍乱毒素使用时还可刺激产生特异的Ig A抗体。

动物体血清中抗体水平的高低为评估其免疫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许多研究表明,多糖可以提高机体的体液免疫水平,并能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胡晓蕾等[5]报道,白术多糖可以提高正常大鼠血清总Ig G水平,对机体免疫功能有显著的增强作用,而且能增加血清溶血数和脾脏内抗体形成细胞数。李宏全等[6]报道,黄芪多糖能提高小鼠体液免疫水平,促进抗体合成,使脾脏增大,脾内浆细胞增生,提高其血清免疫球蛋白Ig G和Ig M水平。本试验结果表明,黄芩多糖能够显著提高肉仔鸡免疫球蛋白,与上述报道一致。

4 结论

1) 黄芩多糖对肉仔鸡血清中各项生化指标的影响不大,但在3 ~ 7 周,200 mg /kg添加组的各项生化指标均高于其他试验组,这与之前研究的200 mg /kg添加组生长性能最好相一致。

2) 本试验基于首次对黄芩多糖是否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进行研究,对免疫指标只是基础性地测定了免疫器官指数和免疫球蛋白水平,结果发现,在肉仔鸡日粮中添加黄芩多糖对其免疫性能有较大的影响,不仅对胸腺指数、法氏囊指数和脾脏指数有明显的提高作用,同时还可以提高肉仔鸡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而且黄芩多糖的添加对各项免疫器官指数后期的影响效果明显比前期好。而且比较各添加组可以看出,200 mg /kg组的各项免疫器官指数最高。

因此,可以断定黄芩多糖具有免疫调节作用,黄芩多糖在本试验中的最佳添加剂量为200 mg /kg。

摘要:为了探讨黄芩多糖对肉仔鸡血液生化指标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选择120只1日龄AA肉仔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对照组),100,200,400 mg/kg黄芩多糖,试验期为49 d,测定各组血液生化指标、免疫器官指数和免疫球蛋白指标。结果表明:黄芩多糖的添加整体上对血清总蛋白、血清中钙、磷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其中200mg/kg组对各项指标的影响好于其他添加组;与对照组相比,21日龄时100 mg/kg组对法氏囊指数有显著影响(P<0.05);对全期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不显著(P>0.05)。说明日粮中添加适量的黄芩多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肉仔鸡免疫器官的发育并提高免疫功能,其中200 mg/kg添加量较好。

尿生化指标 篇6

溶血是指血液中的红细胞破裂, 红细胞内物质混入血浆的现象。由于血红细胞含红色的血红蛋白, 而血清的主要成分为抗体蛋白, 白蛋白, 胆红素等, 正常情况下呈淡黄色, 发生溶血时, 血清会被污染, 在表观上看便是样品变红色。

血液中成分复杂, 一般不能直接生化检测, 而是检测血清。血液样品通过离心, 分离血液中的红细胞等, 得到血清, 多为淡黄色的澄清溶液。而溶血样品离心后, 由于红色的血红蛋白外逸, 血清带红色。

红细胞无细胞核, 细胞膜成分为磷脂, 脆性强, 容易破碎, 无细胞器, 通过糖酵解途径合成能量。细胞内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 含少量多糖, 糖酵解中间物, 氨基酸, 脂肪, 维生素和多种酶。多种因素能引起红细胞破碎, 产生溶血, 例如:低渗溶液, 机械强力震荡、突然低温冷冻、突然解冻、过酸过碱、有机溶剂等。

2 溶血标本对生化检验指标的影响

大量实验证明溶血标本与非溶血标本在多个生化检验指标上有显著性差别。包括AST (天门冬氨基酸转移酶) 、TP (总蛋白) 、GLU (血糖) 、TBIL (总胆红素) 、ALB (白蛋白) 等, 溶血前后, 这些物质的含量变化明显。而BUN尿素氮、Ca (钙) 、Cr (肌酐) 等含量则无明显变化。见表1。其他一些指标如ALT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等则不确定, 有些实验这些指标呈显著性差异, 如何晓丽等人的实验[1]。有些实验中, 这些指标无明显差异。如河南省长葛市人民医院的谢宁芳等人的实验[2]。

样本溶血影响生化检验结果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细胞 (主要是红细胞) 内外液的浓度差。正常的血清样品, 经离心处理后, 红细胞沉淀分离, 血清成分不受红细胞影响。溶血样品则由于红细胞成分溶入血清中, 使血清中成分发生变化。有学者研究, 人红细胞中所含的AST是血清中的38倍, LDH (乳酸脱氢酶) 红细胞内外相差180倍。红细胞中TP (总蛋白) 浓度也比血清中高, 这是溶血样品中这3种物质含量变高的原因。另外, 溶血也会稀释的血清中特有成分的, 造成其含量降低。 (2) 样本发生溶血时, 细胞内外液之间的一些物质发生各种反应, 导致检测结果改变。溶血标本GLU的含量测定降低, 可能是糖酵解的中间物渗入血清中, 继续反应, GLU被代谢分解, 造成GLU含量降低。 (3) 红细胞中的物质造成仪器检测时, 吸光度的干扰。例如血红蛋白中血红素在短波长段 (300~500 mm) 的吸光度较高, 会对血清中用相似吸光波长物质的检测产生影响。事实上各个试验项目均受到这些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只是影响的侧重点不同而已[3]。

3 溶血样品生化指标的变化对临床疾病诊断上的几个影响

血液成分的检测, 是诊断多种疾病的必要步骤, 如肝脏疾病, 肾脏疾病, 癌症, 艾滋病, 糖尿病、贫血、白血病等。溶血样品导致血清成分发生变化, 会对多种疾病的诊断产生影响。

3.1 对乙肝检测的影响

目前医院检测乙肝主要有免疫学方法和大型生化仪器检测两种。溶血对两种检测方法均会产生影响。

免疫学方法主要检测乙肝五项, 即乙肝表面抗原 (HBASg) 、乙肝表面抗体 (抗-HBS) 、e抗原 (HBe Ag) 、e抗体 (抗-HBe) 、核心抗体 (抗-HBc) 。临床检测中用ELISA法检测5项指标, 其中所用的结合酶为辣根过氧化物酶, 而红细胞中有些蛋白具有类氧化物酶活性, 其作用与辣根过氧化物酶相似, 当样本溶化时, 释放到血清中, 显色反应时, 使OD值升高, 造成结果假阳性。最后造成对疾病的误判。

生化仪器检测法中, ALT (谷丙转氨酶) 是检验肝脏功能, 了解肝细胞破坏程度、肝细胞通透性变化或胆道系统阻塞等较灵敏的指标。一般情况下, 乙肝感染2~6个月后, 血清转氨酶会明显上升。溶血样品会对ALT的含量的检测造成影响, 也会影响疾病的诊断结果。

3.2 对肾功能检测的影响

BUN (尿素氮) 是血浆蛋白质以外的含氮化合物之一, 是体内氨基酸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测定尿素氮可作为肾功能的一个指标, 尤其可反应肾小球滤过功能。Cr (肌酐) 是肌酸代谢的终产物, 肌酸主要存在于肌肉中。测量肌酐主要用于评价肾功能。表一中, 这两个指标的生化检测在溶血前后均无明显变化, 可见溶血标本对肾功能检测的影响不大[4]。

3.3 对糖尿病等疾病的检测结果的影响

GLU (血糖) 的高低是糖尿病检测中的重要指标, 临床上测定血糖主要是了解病人体内神经激素的调节是否相对平衡。溶血样品的血糖浓度比正常样品的低, 这对疾病的检测会产生影响。

3.4 对贫血等血液疾病检测结果的影响

血常规标本溶血可影响红细胞、血小板的计数, 白细胞的分类等。溶血样品中由于血细胞的破碎, 数量减少, 红细胞的计数减少。而且细胞破碎后的溶出物会影响血小板和白细胞的数量。最终会导致贫血等血液疾病的误判。

4 防止样品溶血的措施以及处理溶血样品的对策

引起样本溶血的常见原因有: (1) 采血技术欠佳; (2) 试管不洁; (3) 强力振荡血液或剥离血凝块; (4) 冷冻时间过短; (5) 解冻时间过短; (6) 抗凝剂不当; (7) 抽血后未卸下针头就将血液强行通过微孔注入试管中等。因此, 在采血、检验过程中必须注意: (1) 对注射器和试管要严格要求, 保持注射器、针头、盛血试管 (器皿) 干燥清洁。注射器针头不能用酒精消毒, 因为酒精可致溶血。 (2) 采集血样本的方法要正确, 采血时止血带不可缚扎过紧、时间过长。采血部位皮肤必须干燥清洁, 抽血时不可使局部组织损伤过多, 否则易发生溶血现象。抽血时不可过快, 以免空针内血泡甚多血细胞破裂, 抽得血样后, 去掉针头将血液沿管壁徐徐推入管内, 不宜过快, 以免血泡过多引起血细胞破裂[5]。

若由于特殊原因无法重新采集新标本, 应利用未溶血标本对比做空白对照实验, 在无空白对照样品的情况下, 应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 利用已有的数据, 扣除本底值, 获得尽量准确的数据。或放弃某些指标的测量。另一方面是从方法学上克服或减少溶血的干扰, 如Hb对吸光度的干扰, 可改用双波长比色, 导数分光光度法和动力学法等措施;属于参与某一分析法化学反应的溶血干扰, 只能是改变所用试剂类型。

综上所述, 溶血会引起一些生化项目结果假性升高或降低。随着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普及, 检查血清标本是否溶血, 已成为试验过程中质控的重要环节。样品检验时, 考虑溶血对生化检测的影响, 可以让检测人员减少失误, 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在临床工作中, 应避免操作不当, 引起样品溶血。缩短样品采集到样品检测之间的时间, 以最少的步骤准备检测样品。一旦发现明显的标本溶血, 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对溶血程度较轻的标本结果进行校正或重新采集标本。总之, 检查血清标本外观有否溶血是试验过程中质控的必要步骤。

摘要:溶血是指血液中的红细胞破裂, 红细胞内物质混入血清的现象。大量实验证明溶血标本与非溶血标本在多个生化检验指标上有显著性差别。溶血对研究人员来说, 会误导试验结果, 浪费宝贵的实验样品;对临床来说, 危害就更大, 容易引起病情判断失误, 影响病人的治疗。因此, 弄清溶血样品与正常样品重要成分含量的前后变化, 是血液相关研究的基础。

关键词:溶血,生化检验指标,显著差异,血清,诊断

参考文献

[1]何晓丽.浅谈标本溶血对临床常规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对策[J].医学新知·综合版, 2012 (3) :64.

[2]谢宁芳.溶血标本对生化检验指标结果影响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 2012 (3) :103.

[3]詹燕华, 周世锋.标本溶血对生化分析仪测定结果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18) :69-70.

健美操运动的生理生化指标评定 篇7

关键词:健美操,身体机能评定,生理指标,生化指标

竞技健美操是一项以柔韧素质作为基础,以力量素质作为核心,以耐力素质作为保证的非周期性技能类运动项目[1]。健美操动作讲究健美大方,强调力度和弹性,练习内容讲求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能使身体各部位的关节、韧带、肌肉得到充分锻炼,使人体匀称和谐地发展,而且还能增强体质,培养健美的体形和风度,塑造健美的自我。健美操成套动作的多变性,不仅表现在动作的节奏和力度上,而且还表现在动作的复合性方面。其每节操很少是单个关节的局部动作,大多为多关节的同步运动。健美操是一项富有趣味性的运动,它能给人们带来热情奔放的情感体验,符合现代人追求健美、自娱自乐的需要,因此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1 健美操与生理指标评定

1.1 心率

心率是心脏机能的重要指标,对了解运动员身体状态、评定运动强度等具有重要作用,且简便易操作[2]。通常采用基础脉搏测定法和运动前和运动恢复后的脉搏的测定法。正常情况下,运动员在竞技健美操大运动量训练后,5-10min后脉搏较运动前安静脉搏快6-9b/min;中等强度运动后5-10min脉搏较安静脉搏快2-5b/min;小运动量训练后5-10min内即可恢复到安静时脉搏。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越大,脉搏恢复所需的时间越长,如果恢复时间延长,则表明运动员机能状态不良,需要降级训练的密度和难度。研究表明,一级运动员在成套动作演练中心率上升快、增幅大,保持心率增长的持续时间长,心率最大值出现在成套动作演练结束即刻至恢复期5s之间,这种现象可能与运动员内脏机能存在“生理惰性”有关;也可能与竞技健美操运动特点和呼吸形式有关,说明高水平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有较强的心动员能力和机能潜力;二级运动员在成套动作演练中,心率上升虽快,但不能持续保持增高[3]。在成套动作演练至第三段(55-65s)时,心率已达峰值,机能不能进一步动员,在成套动作演练结束之前,心率已呈下降趋势。高水平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成套动作运动后心率增高是心血管系统机能活动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1.2 血压

在运动训练中我们可以通过运动员的血压的变化情况,及时了解运动员机能状况及对运动负荷的适应情况。血压的变化是竞技类项目常用的评价方法。运动训练中常采用以下评定方法:(1)清晨安静血压:晨起卧床血压较稳定。(2)运动中血压的变化:运动时收缩压一般随运动强度增加而上升。当出现以下情况视为运动员的机能不良反应:运动时脉压差增加的程度比平时减少;出现梯形反应;出现无休止音。在集训期间,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要进行长时间、大强度的训练,运动员的舒张压可能上升,但经调整后可以恢复。如果不及时调整,与日常水平相比,血压连续几周出现:安静舒张压增加10mm Hg;安静脉压差减少20mm Hg;安静心率增加6b/min,表明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况不佳。

1.3(皮肤)两点辨别阈

在运动训练中,当运动员身心达到疲劳状态时,可能会引起身体一些机能特别是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发生紊乱,从而也会导致人体感觉机能失调。因此,根据疲劳会引起各种皮肤感觉敏感性下降的特点。可以把皮肤两点辨别阈作为诊断和监测运动员疲劳和恢复的简单无创伤性指标。在训练前或正常安静时的测定值作为正常值。在训练结束后或大负荷训练后恢复期的测定值与正常值进行比较。例如,比值小于1.5为无疲劳出现,大于1.5而小于2.0为轻度疲劳,大于2.0为重度疲劳。

1.4 闪光融合频率

用闪光刺激人眼时,若刺激频率较低,则产生一闪一闪的光感。“当频率逐渐增高到超过一定界限后,则人眼产生连续光感,此现象称为融合现象,又称闪光融合频率(FFF)”[4]。FFF可以表示从视网膜经过视神经以致视觉中枢的整个视觉系统的兴奋程度。有的研究者认为,其可作为判断大脑功能的兴奋水平和频率状态的一个指标,如在正常情况下感到是闪光,而发生疲劳后则感到是连续光点,可看作是视觉系统的兴奋水平下降,即大脑功能水平降低。运动时FFF的变化一般是随着运动开始,在一段时间里逐渐增大,随后就开始下降。运动量愈大,下降就愈快,并且下降的幅度也愈大。所以,根据FFF的变化,基本上可以推测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进而闪光融合频率实验可以作为测试由于运动训练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和慢性疲劳状态的一项常用指标。疲劳程度轻度,测试值之差1.0-3.9Hz,恢复速度休息后当日可恢复;中度疲劳,测试值之差4.0-7.9Hz,睡一夜可以恢复;重度疲劳,测试值之差8.0Hz以上,休息一夜后不能完全恢复。疲劳时FFF会下降,每次训练课后或大负荷训练后恢复期测定FFF,与事先测定的运动员正常值(32-38Hz)进行比较,依据下降数字评定疲劳程度。评定疲劳状况时还应结合生活状况、伤病、睡眠等情况。

2 健美操与生化指标评定

2.1 血红蛋白

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安静时血红蛋白的范围与正常人基本一致,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血红蛋白与运动负荷关系密切,大负荷,血红蛋白下降。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在疲劳或过度训练早期常见运动性贫血,从而导致运动能力下降;在运动员营养不良时,血红蛋白的含量也会下降。因此,血红蛋白可以作为评定竞技健美操运动负荷和机能状况的生化指标,应定期对运动员进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运用该指标应该注意掌握规律,通过比较长时间的纵向跟踪,掌握运动员在能量摄入和营养补充不变的前提之下,运动负荷和血红蛋白变化之间的关系,同时注意结合其他指标综合评定运动员的机能状态。

研究表明,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在大运动量训练开始时,红细胞被破坏,血红蛋白下降。经过一定阶段的训练后,血红蛋白回升,机能得到改善,运动能力得到提高。如果训练一个阶段后血红蛋白水平仍未回升,甚至还有下降的趋势,说明运动员的机体状态不好,此时应注意调整训练计划和比赛安排,并加强营养的补充。当血红蛋白的水平较训练前下降了10%时,运动员比赛成绩大多不好;下降20%时,运动员成绩明显下降。一般认为,在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中,如果男运动员长期低于140g/L,女运动员长期低于120g/L,都应当进行适当的营养补充或调整。这一数值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2.2 血乳酸

由于竞技健美操运动对运动员的体能有较高要求,在运动训练中可以用血乳酸值作为监控和评价负荷强度的重要指标。运动前后血乳酸浓度的变化,是机体组织中乳酸生成速率和血液中乳酸消除速率之间平衡的表现,与动用能量系统有关,可作为评定负荷强度的指标。“在运动中血乳酸如果在4mmol/L左右,运动强度过小,如果血乳酸在10mmol/L左右,可以认为运动强度为中等强度,超过12mmol/L,强度较大”[5]。竞技健美操运动的时间为105s左右,以间歇性无氧代谢为主,无氧糖酵解供能水平是限制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运动水平发挥的重要因素。竞技健美操训练结束后,一级运动员和二级运动员血乳酸值与安静值相比,均有非常显著地升高,血乳酸最大值均出现在恢复4min左右。一级运动员血乳酸最大值为13.1mmol/L,明显高于二级运动员(11.1mmol/L)。提示血乳酸值可间接反映受试者的机能水平高低。因此,可以运用血乳酸指标来监控运动员的训练强度、机能状况、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

2.3 血尿素

血尿素是蛋白质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健康人血液尿素氮水平是机体蛋白质代谢活跃程度的标志。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和普通人血尿素的正常参考值一致,为1.8-8.9mmol/L,但在偏高的范围内。血尿素水平的变化与运动负荷量和强度有关。运动时蛋白质分解加强,尿素生成多而使血中含量增高。“当进行长时间、大强度运动时,机体能量代谢平衡遭到破坏,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分解代谢加强,尿素生成增多,血尿素的含量才会有较明显的增加。负荷量越大,血尿素增加越明显、恢复速度越慢”[6]。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每次训练时间均大大超过30min,血液尿素氮有明显增加。一般认为在训练日晨起或训练周晨起,血尿素在4-7mmol/l者,机体恢复状况良好。

在实践中,一般选择训练后第二天清晨抽静脉血测定血尿素的含量,身体对负荷的适应性越差,则运动后生成血尿素就越多,训练状态好时恢复快,反之恢复慢。运动员运动后次日晨血尿素大于基础值两个单位时或次日晨及第三日血尿素值持续维持在高水平,说明运动员身体机能下降,对运动负荷不适应。这时应及时地调整训练负荷,避免出现过度训练。当运动后血尿素达到或超过8mmol/L时,可以为运动量大,运动员不能适应,应做出相应的调整措施。血尿素还可作为健美操运动员营养的重要的监测指标。当运动负荷量维持不变、运动员身体机能状况保持稳定时,血尿素值的升高往往与营养膳食有关。如果蛋白质、脂肪摄入过多,血尿素的含量也会升高,而高脂高蛋白膳食会引起体液的酸化可以加重肝脏和肾脏的负担。同时高脂高蛋白膳食导致作为能源物质的糖摄入过少,将严重影响运动训练的效果。

3 小结

当前我国运动员机能评定研究工作趋于系统化和规范化,但在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工作中,尚存在以下问题: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对竞技健美操优秀运动员的训练和机能评定的检测数据和资料,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利用,到目前为止,尚未能建立一套我国优秀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身体机能参数数据库。探讨精确评价运动性疲劳的指标和方法,特别是评定中枢神经疲劳的生理生化指标、运动指标,以及评定方法和标准的研究,将是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机能评定研究工作的一个难点和重点。

参考文献

[1]彭建敏,程在宽.对竞技健美操体能的概念及构成因素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4):554~557.

[2]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3]曹锡璜.健美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季华,等.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身体姿态控制能力训练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7,(1):85-87.

[5]林文弢.运动负荷的生化评定[M].广东: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实验大鼠生化指标测定的影响因素 篇8

1 影响生化指标测定的实验动物环境因素

1.1 气候因素

1.1.1 温度

30 d喂养实验所用的大鼠属哺乳类动物中的恒温动物, 具有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保持体温恒定的生理调节功能, 气温过低时, 常导致性周期的推迟, 低温下育成的大鼠尾巴明显变短, 心脏、肝脏、肾脏变大。我国对大鼠屏障环境温度的要求是在20~26℃[1,2]。

1.1.2 湿度

空气的相对湿度对动物的体温调节有密切关系, 当温度较高时, 高湿影响动物体蒸发散热, 容易引起动物体的代谢紊乱, 使动物机体抵抗力下降, 发病率增加。我国对大鼠屏障环境湿度的要求在40%~70%[1,2]。

1.1.3 气流、风速、换气

气流的速度即风速有冷却动物体表, 促进散热的作用。风速的影响是单一因素, 在同温度、湿度复合的场合能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差别, 动物室的理想风速是0.20 m/s。换气对于供给动物新鲜空气, 除去室内的恶臭物质是很重要的, 我国对大鼠屏障环境的换气次数要求为15次/h[1]。

1.2 物理及化学因素

1.2.1 粉尘

粉尘是指较长时间飘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空气中的微生物也包括在内。实验动物室的粉尘可引起鼻咽喉炎、哮喘、发热、皮肤炎等过敏症状。我国对大鼠屏障环境空气洁净度的要求是要达到7级[1]。

1.2.2 臭气

动物室内的臭气主要有氨、硫化氢等物质, 这些气体对人体和动物均可产生直接危害, 使正常生理过程受影响。当氨浓度较高时, 会刺激动物的黏膜而引起流泪、咳嗽、急性肺水肿, 引起动物体质下降, 从而影响动物实验效果。我国动物室的氨浓度标准为14 mg/m3[1]。

1.2.3 噪音

噪音是喧闹的声音和不好听的声音的总称。动物能听到比人宽得多的音频, 动物长期接触噪音时, 听觉器官、神经系统与生殖生理系统均受到损害。我国动物室的噪音标准为60 d B以下[1]。

1.2.4 光照

光照对实验动物的生理机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一些文献报道了微波、射线、高功率毫米波均对大鼠血液生化指标有一定的影响[3,4,5], 而且光对实验动物的影响在生殖和行为上比较突出。所以在人工照明的条件下, 工作照度应控制在150~300 lx, 动物照度50~100 lx, 昼夜明暗交替时间为12∶10 h或10∶14 h[1]。

1.3 居住条件

1.3.1 笼具

笼架具的材料和结构不同, 其微环境也不同, 对动物实验结果的影响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 最好采用符合规格的无毒、耐腐蚀、耐高温、易清洗、消毒的材料制成的笼架具[1]。

1.3.2 垫料

垫料的使用是为了动物繁殖和保温、安乐及保持盒内的清洁, 垫料应选用吸湿性好、柔软舒适, 尘埃少, 无异味、无芳香类化学物质和其他污染, 不被动物采食[6], 并须经灭虫、消毒后使用。

2 影响生化指标测定的实验动物因素

实验动物的血液、器官和组织的化学成分及生化组成是相对稳定的, 但也因品种、品系、年龄、性别及生理状态等因素影响而在一定范围内变动[7]。而血液中的有机成分, 如胆红素、胆固醇、肌酸酐、尿素氮和尿素, 以及葡萄糖等皆为机体代谢产物, 且都有各自生理、病理及代谢过程中特定的作用。在溶血、肝实质细胞损伤、胆汁排泄及饥饿等状态下伴有胆红素增加。在肝细胞功能障碍及损伤时伴有血液胆固醇增加, 而实验动物不同品系之间也伴有差异。在肾脏病变时伴有机酸酐浓度下降, 而在肝细胞损伤及肾脏病变时也伴有血液尿素的增加。另外, 大鼠对营养成分反应敏感, 某种成分缺少, 往往造成异常, 必须提供全价营养的饲料, 大鼠还对饲料中有毒成分敏感[8]。大鼠胃容量小, 不耐饥饿, 要经常添加饲料, 不能长时间断料。大鼠无汗腺, 不耐高温, 高温易发生中暑死亡。大鼠对湿度、粉尘、氨气和硫化氢敏感, 易引起上呼吸道发炎, 导致肺组织坏死, 因此, 要保证室内换气, 动物密度不能过大, 要勤换垫料, 以保持动物室内空气清新。另外, 要特别注意下述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血液标本的保存

血液标本应具塞避光保存, 保存容器一般用玻璃、聚氯乙烯、聚四氟乙烯制品。低温下保存的样品不能在室温慢慢溶解, 而应放在25~37℃水浴中短时间快速溶解, 充分混匀, 恢复到室温校正总量。血液标本必须避免重复冻结溶解, 这样会使血液成分改变。需用血清的检验项目, 一般保存于4~6℃冰箱或冻结保存数天, 多数成分是比较稳定的, 但全血切勿冰凉, 因红细胞在冰点下受到物理作用的改变不可逆, 将引起溶血和影响结果[9,10]。

2.2 采血时间和部位

在实验检测指标中, 血液中的相关指标是必检指标, 因此血液样本采集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实验结果[11], 一般动物实验中, 生化指标的检测应在禁食 (不禁水) 4~12 h后采血, 如血糖、血脂、游离脂肪酸, 肝功及肾功检查等;有些重复指标需在同一时间采血检查, 如血浆皮质醇、血清胆红素、白细胞等, 因为这些指标在一日之内的不同时间有生理性的高低波动。根据采血部位, 一般有静脉血, 毛细血管血, 动脉血等, 多数指标受其影响不大, 但也有一些指标会受影响, 如血糖, 血清乳酸[12,13]。

2.3 血液标本的溶血

由于红细胞内和血浆许多成分的含量是不同的, 溶血后许多生化检验项目都会受到影响, 如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酸性磷酸酶等, 细胞含量超过血浆十几倍乃至一百倍, 溶血后血清和血浆中这些成分就会显著升高[13]。

2.3.1 引起溶血常见的原因

在日常生化检测工作中, 一些物理或化学因素都可能引起标本的溶血, 如抽血负压过大、水浴温度过高、冰冻、冷藏温度过低;离心速度过高、速度过快、振荡过强或血液接触到表面活性剂、药物的毒副作用[14], 注射器或试管潮湿;动物取血时血液流经动物毛发;血液直接滴入试管的距离太高;抗凝剂使用不当等[15]。

2.3.2 其他因素对血液有关指标测定的影响

精神紧张会对一些检测结果有明显影响, 如使动物白细胞、血清胆固醇及儿茶酚胺水平升高。

3 结语

上一篇:微创钢板手术内固定下一篇:中药炮制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