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生化指标

2024-11-02

骨生化指标(精选11篇)

骨生化指标 篇1

摘要:目的 观察骨代谢生化指标在妇女绝经前后的变化,探讨其在妇科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严格按照随机化原则选择绝经前后的妇女各56例,运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量观察者腰、髋部的骨密度(BMD),同时抽取静脉血进行骨代谢酶免疫生化指标(血骨钙素BGP、Ⅰ型前胶原羧基肽CICP、碱性磷酸酶ALP、钙Ca、磷P、及Ca/Cr和HOP/Cr比值的测定,将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绝经后组血骨钙素低于绝经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后组Ⅰ型前胶原羧基肽检测结果显著高于绝经前组(P<0.01)、两组骨密度检测前后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Cr和HOP/Cr比值的测定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统计分析显示同组内BGP、CICP、ALP有相关性。结论 表明BGP、ALP、CICP能较好地反映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量下降,导致骨吸收活跃的过程,而传统上临床使用的Ca/Cr和HOP/Cr比值则不能敏感的反映出此种变化,需要进一步改进。

关键词:骨代谢,生化指标,妇科,骨密度(BMD),血骨钙素BGP,Ⅰ型前胶原羧基肽CICP,碱性磷酸酶ALP,尿吡啶酚PYD

多项临床资料显示,绝经后女性患骨质疏松的比例远远高于绝经前的女性。这是由于女性进入更年期后,卵巢萎缩,导致雌激素水平、孕酮水平的不断下降,从引起一系列生理、心理的变化,即使轻微的跌打损伤,也会给绝经后的女性带来巨大的骨折创伤。临床上反映妇女体内骨转换变化的指标较多,本文就对传统的检测方法与骨代谢酶免疫进行比较,表明酶免疫生化指标能更好得反映妇女体内的骨吸收过程,而为临床带来更大的便利。现对具体过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严格按照随机化原则选择绝经前后的妇女各56例,对其进行体格检查,排除心、肾功能不全及服用雌、孕激素等可以引起骨代谢变化的药物者,分为A(绝经前组)、B(绝经后组)两组,A组观察对象月经周期正常,年龄分布为41~56岁,平均为(43±2)岁;B组对象绝经(包括自然绝经和手术绝经)时间>1年,年龄分布为48~60岁,平均为(57±4)岁。两组观察对象的基线信息经调整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美国NORLAND-XR-36型)测量所有研究对象的12~14腰椎、股骨颈和大转子部位的骨密度BMD(g cm2)[1];(2)所有对象接受检查前禁食至少10h,次晨抽取5mL静脉血,立即送检,同时取空腹第二次小便10mL置于棕色瓶中保存在-20℃环境中等待检测。检测时间不超过3个月。(3)各项指标的检测:用酶免疫法测定BGP、ALP、CICP,所用药盒为美国Metra公司生产[2],具体操作遵循说明书;Ca/Cr和HOP/Cr比值的检测通过尿液标本获得[3]。

1.3 统计学方法

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等级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Z检验)。相关分析采用直线相关解决。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检测结果显示:绝经后组BGP低于绝经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后组CICP检测结果显著高于绝经前组(P<0.01)、两组骨密度检测前后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Cr和HOP/Cr比值的测定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上指标的变化见表1。相关性统计分析显示同组内BGP、CICP、ALP有相关性,尽管r值较小,但由假设检验知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正常女性进入围绝经期后,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月经紊乱,此期是女性后期生理、心理发生变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4]。大多学者认为始基卵泡或者卵母细胞的耗尽是导致绝经的重要因素。在卵泡渐渐停止发育的同时,排卵的功能也逐渐下降直至丧失,伴随而来的就是孕激素和雌激素的逐渐下降[5]。尽管绝经后卵巢间质和肾上腺皮质尚能分泌雄激素(可转化为雌激素),但其补充作用无法改变雌激素下降的大局[6]。雌激素下降对骨骼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影响就是容易引起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的发病过程较为缓慢,多发生于老年人群中[7]。相关资料显示,将近1/3的45岁以上妇女,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75岁的则患病率升至90%以上[8]。骨质疏松常常表现为腰背痛、身长缩短、驼背以及骨折、呼吸功能下降,所引起的腰背痛在仰卧或者坐位时可有所缓解,站立时和夜间加重[9]。

传统的测量骨量变化的手段是骨密度测定法,骨密度测定具有简单、快速、无创性等优点,但其无法反应整个机体的骨变化情况。而骨生化指标能够敏感地反应骨代谢的各项生理活动,为临床提供更多的信息。血骨钙素是存在于骨组织里的非胶原性蛋白,由成骨细胞生成,可以直接反应体内成骨细胞的活动过程[10];Ⅰ型前胶原羧基肽CICP是Ⅰ型胶原在形成纤维的过程中被特定酶水解进入血液中的成分,可以准确地反映骨吸收的过程,并且能够给测量Ⅰ型胶原的合成提供了一个特异性的指标[11]。本研究资料分析表明,绝经后妇女体内的血骨钙素BGP含量下降,低于绝经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成骨细胞的活动减退,骨形成过程减弱;绝经后Ⅰ型前胶原羧基肽CICP检测结果显著高于绝经前组(P<0.01),说明骨吸收过程较为活跃。综合可知,绝经后妇女的骨形成过程减弱,骨吸收活动增加,引起骨量减少,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资料显示Ca/Cr和HOP/Cr比值的测定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此项评价指标不敏感,在临床上的使用价值有限,相关性统计分析显示同组内BGP、CICP、ALP的相关性有统计学差异,可见虽然各个指标反映骨的不同变化,但其总体趋势是一致的。综上所述,血骨钙素BGP、Ⅰ型前胶原羧基肽CICP、碱性磷酸酶ALP能较好地反映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量下降,导致骨吸收活跃的过程,且操作简便,无创伤,而传统临床使用的Ca/Cr和HOP/Cr比值则不能敏感的反映出此种变化,需要进一步改进。

骨生化指标 篇2

试验研究了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山药对断奶仔猪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28日龄断奶仔猪132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共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猪,公母各半,各处理间试验仔猪体重经统计检验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3个试验组饲粮在基础饲粮基础上分别添加山药,添加量分别为0.5%、1.0%、2.0%,试验期为28d.结果表明,随着山药添加量的增加,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含量不断提高,但差异不显著;日粮中添加1.0%、2.0%的山药能够显著提高GSH-Px活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还能够显著降低尿素氮含量;试验Ⅱ组、试验Ⅲ组之间差异不显著.综合来看,以添加1.0%山药效果最好,将山药作为一种中草药饲料添加剂饲喂家畜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作 者:赵振国 段小卫 ZHAO Zhen-guo DUAN Xiao-wei 作者单位:赵振国,ZHAO Zhen-guo(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陕西,杨凌,712100;陕西石羊集团农牧有限公司杨凌分公司,陕西,杨凌,712100)

段小卫,DUAN Xiao-wei(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动物卫生监督所,陕西,临潼,710600)

骨生化指标 篇3

【关键词】 溶血标本;生化检验指标;影响研究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74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73-02

发生溶血的标本不但会误导检测人员得出错误的实验结果,同时还会浪费宝贵的实验样品。造成临床上错误的诊断,延误患者的治疗。

1 溶血及血红细胞

溶血是指血液中的红细胞破裂,红细胞内的物质与血浆相混。因血红细胞内含有红色的血红蛋白,然而血清中的主要成为包括白蛋白、抗体蛋白及胆红素等等,一般情况下表现为淡黄色,当出现溶血反应时,血清就会受到污染,颜色即由淡黄色变为红色。

血液的组成成分比较复发,大多数情况下时不可以直接进行检测的,只是对其中的血清进行检测。通过对血液样品进行离心,将红细胞进行分离,即可得到淡黄色澄清的血清,然而出现溶血时,因红色的血红蛋白会进入到血清内,导致血清为红色。

红细胞是无核结构,胞膜主要由磷脂组成,其脆性高,易破碎,内部没有细胞器,能量主要通过糖酵解途径获得。细胞内主要是血红蛋白,还有少量多糖,以及糖酵解的中间产物、维生素、脂肪、多种酶类。很多因素都可以导致红细胞破碎,出现溶血反应,例如:突然低温冷冻、突然解冻、机械强力震荡、过酸过碱、低渗溶液以及有机溶液等等。

2 溶血标本对生化检验指标的影响

通过对溶血标本与非溶血标本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差异较为显著。变化较为明显的指标为:TBIL(总胆红素)、AST(天门冬氨基酸转移酶)、GLU(血糖)、ALB(白蛋白)、TP(总蛋白)等等。未见明显变化的指标为:Cr(肌酐)、BUN尿素氮、Ca(钙)等。还有一些指标具有不确定性,如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样本溶血影响生化检验结果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①红细胞内外液之间存在一定的浓度差,未发生溶血的血清样品中,经过离心后,红细胞会被分离沉淀,血清不受红细胞的影响,溶血样品则是因红细胞成分而溶入到血清中,导致血清成分改变。②当血液出现溶血反应时,细胞内外液之间的物质会存在一些反应,影响检测结果。③运用仪器进行检测时,吸光度会干扰红细胞中的物质。其实每个实验都会受到以上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只是相应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3 溶血样品生化指标的变化对临床疾病诊断上的几个影响

3.1 对乙肝检测的影响 现今医院在对乙肝进行检测的主要方法有两种,即大型生化仪器检测和免疫学方法。两种检测方法均会受到溶血的影响。免疫学方法主要用于乙肝五项的检测,也就是说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表面抗原(HBASg)、e抗体(抗-HBe)、e抗原(HBeAg)、核心抗體(抗-HBc)。生化仪器对肝脏功能进行检测时主要标志物为ALT(谷丙转氨酶),能够对肝细胞通透性变化、肝细胞破坏程度以及胆道系统阻塞等指标进行评价[2]。大多数情况下,肝脏受到2-6个月的感染后,血清中的转氨酶才会有所升高,溶血样品会影响ALT的含量检测结果,同时也会影响对疾病的正确诊断。

3.2 对肾功能检测的影响 血浆蛋白质以外含氮化合物就包括尿素氮,其为体内氨基酸代谢的最终产物。在对肾功能进行评价时可将尿素氮作为一个测定指标,特别是对肾小球滤过功能进行评价时。Cr(肌酐)是肌酸代谢的终产物,以肌肉中多见。对肌酐进行评价的目的是对肾功能进行评价。

3.3 对糖尿病等疾病的检测结果的影响 在对糖尿病进行检测时血糖的高低是一项重要的标准,临床对血糖进行测定主要是为了了解调节患者体内神经的激素是否处于平衡状态[3]。溶血样品的血糖浓度和正常样品相比较低,这会影响对疾病的检测结果。

3.4 对贫血等血液疾病检测结果的影响 进行血常规检查时出现溶血反应可影响血小板、红细胞的计数,白细胞的分类。出现溶血的血液中因血细胞破碎,数量减少,红细胞的数量也减少。同时细胞出现破碎后,其溶出物会对白细胞及血小板的数量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引起贫血的血液疾病。

4 防止样品溶血的措施以及处理溶血样品的对策

液出现溶血的原因主要为:①盛装血液的试管不清洁;②采血技术不熟练;③冷冻时间不足;④剥离血凝块或者强力振荡血液;⑤抗凝剂使用不当;⑥解冻时间不足;⑦抽出血液后还没有将针头卸下就将血液注入试管中。因而,在采血及检验的过程中必须注意:①严格要求试管及注射器的质量,确保针头、器皿及注射器内干燥清洁。注射所用的针头不可用酒精擦洗,因酒精会引起溶血反应。②正确的进行采血,采血时止血带不可缚扎时间过长、过紧。对采血部位进行消毒,进行抽血时不可损伤过多的组织,否则易出现溶血反应。抽血速度不易过快,防止由于空泡导致血细胞破裂,抽取多需的血液后,将针头拔掉,在将血液缓慢的推入到管内,速度不易过快,防止血细胞破裂。如果因一些原因不能在对血液进行重新采集时,要运用为溶血的标本进行对比试验,如没有空白对照样品,要参照已经得出的研究成果和数据,尽量获得准确的数值。

综上所述,溶血会导致一些生化项目结果出现假阳性。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不断的在临床应用,对血清标本进行检查,这已经作为实验能够成功的关键环节。在对样品进行检验时,要考虑到溶血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尽量减低操作人员失误造成的溶血,以此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度。

参考文献

[1] 刘海燕.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影响的观察及预防对策[J].当代医学,2011(27).

[2] 刘亚普.溶血标本对生化检验指标的影响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16).

骨生化指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09年1月~2011年1月本院老年男性(年龄>60岁)住院患者197例,排除严重心、脑、肝、肾疾病,排除影响骨代谢的内分泌疾病、血液疾病、胃肠疾病、恶性肿瘤及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等引起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测量身高、体重、血压和脉搏等,根据年龄每10岁分组。

1.2 方法

1.2.1 骨生化指标测定

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在意大利索灵LIAISON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上,测定血骨碱性磷酸酶(BAP),采用化学发光法及配套试剂。在德国罗氏COBAS e 601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上,测定血骨钙素(OC)、血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及血Ⅰ型胶原C端肽(CTX),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及配套试剂。

1.2.2 骨密度测定

采用GE公司LUNAR-PRODIGY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脊柱(L1~4)及股骨(股骨颈、大转子、股骨干、全部)骨密度。骨密度判定:T值评分,骨量正常:一1以上,骨量减少:-1~-2.5,骨质疏松症:-2.5以下,严重骨质疏松症:-2.5以下伴有一处或一处以上骨折。分组:按照骨密度检测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分为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及骨质疏松症组。

1.2.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年龄组与60-69岁组血清BAP、OC、PINP及CTX比较

70~79岁组、80~89岁组及90岁以上组分别与60~69岁组比较,三组的血清骨形成生化指标(BAP、OC、PINP)浓度低于60-69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血清骨吸收生化指标(CTX)浓度高于60-69岁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60-69岁组比较,*P<0.05,**P<0.01

注:与骨量正常组比较,*P<0.01,bP<0.05;与骨量减少组比较,aP<0.01,dP<0.05

2.2 骨质疏松症组与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血清BAP、OC、PINP及CTX比较

骨质疏松症组血清骨形成生化指标(BAP、OC、PINP)浓度低于骨量减少组及骨量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骨吸收指标(CTX)浓度高于骨量减少组及骨量正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血清骨生化指标与年龄关系

将各年龄组患者的血清骨形成生化指标浓度与年龄作直线相关分析,血清骨形成生化指标(BAP、OC、PINP)浓度与年龄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64、-0.258、-0.267.P值均<0.05),血清骨吸收生化指标(CTX)浓度与年龄无相关关系。

3 讨论

正常成熟骨骼代谢主要是以骨重建的形式,即包括由成骨细胞介导的骨形成和由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两个动态变化的骨代谢转换过程,随年龄而变化,任何因素导致成骨一破骨平衡破坏,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就导致了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测量敏感性、特异性强的骨代谢生化指标能直接反映骨骼当时的代谢转换情况,有助于预测骨丢失率及骨折风险度,监测药物治疗反应及鉴别代谢性骨病[2]。

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P)主要来源于成骨细胞反映成骨细胞活性,参与骨矿化,有利于成骨过程,血清骨钙素(OC)由成骨细胞成熟期合成,可作为评估骨形成和骨转换的特异指标,参与成骨细胞分化及基质的矿化过程。血清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由成骨细胞合成,是骨形成更为特异和敏感的指标,不受激素影响[3]。血清Ⅰ型胶原C端肽(CTX)由破骨细胞活性增加导致骨胶原降解产生,产生后释放致血循环并经尿排泄,是监测骨吸收变化方面最敏感的指标[4]。

一般认为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是衰老致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取自人骨标本的骨片作体外培养结果说明老年人成骨细胞的增殖能力及骨形成因子的合成明显降低,老龄时期破骨细胞骨吸收活性虽仍相对较高,但成骨细胞骨形成活性却明显降低,因而骨重建功能呈现显著衰退,骨代谢处于较低状态。同时在增龄衰老过程中骨髓中成骨细胞前体来源不足,并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减少,使骨形成细胞数减少致老年骨形成能力低下[5]。本研究结果表明骨质疏松症组血清骨形成生化指标(BAP、OC、PINP)浓度低于骨量减少组及骨量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骨吸收指标(CTX)浓度高于骨量减少组及骨量正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主要与成骨细胞的功能障碍有关,致使骨形成减少[6]。

文献报道年轻人骨生化指标浓度达最高水平与骨矿化到达峰值骨量有关[7],表明骨转换处于最高水平,峰值骨量时骨生化指标水平最高,随后骨生化指标浓度迅速下降,表明峰值骨量后骨转换逐渐下降,骨量随之降低。老年人骨重建过程中骨形成能力明显不足致骨量严重丢失、骨质量明显下降是老年骨质疏松症骨重建的主要病理特点[5]。本研究结果与文献相符,本研究显示三组(70~79岁组、80~89岁组及90岁以上组)的血清骨形成生化指标(BAP、BGP、PINP)浓度低于60~69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血清骨吸收生化指标(CTX)浓度高于60~69岁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骨形成生化指标浓度与年龄呈负相关(P<0.05),血清骨吸收生化指标浓度与年龄无相关关系。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验证了骨代谢生化指标能显示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活性,应重视骨形成代谢生化指标对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的预警作用,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骨形成能力明显不足有关,骨形成代谢生化指标浓度与年龄呈负相关。了解发病机制有助于临床医师进行早期诊断、监测病情和判断疗效。

参考文献

[1]赵勤,沈丽新,张红,等.男性骨生化指标随年龄的变化及其与骨密度的关系[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8):1957-1961

[2] Lofman O,Magnusson P,Toss G,et al.Common biochemical makers of bone turnover predict future bone loss:a 5-year follow-up study[J].Clin Chim Acta, 2005;356:67-75

[3] Hernandez MV,Guanabens N,Alvarez L,et al.Immunocytochemical evidence on the effects of glucocorticoidson type I collagen synthesis In human osteoblastic cells[J].Calcif Tissue Int,2004;74:284-293

[4] Garcia Perez MA,Moreno-MercerJ,Tarin J J,et al.Similar efficacy of low and standard dose softransder male stradiol in controlling bone turnover in postmenopausal women[J].Gynecol Endocrino],2006;22(4):179-184

[5]王洪复.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病理机制及防治原则[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0;12(1):1-4

[6]薛延.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代谢标志物的检测与应用[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6;25(1 6):410-413

骨生化指标 篇5

【关键词】高原训练 生化指标

0前言

高原训练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高原低压低氧环境,能刺激机体产生缺氧生理反应,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含量和心血管系统功能,提高人体运动时氧的利用能力和肌肉的耐酸能力等[1]. 自20 世纪50 年代以来, 高原训练日益受到各国科研人员、教练员以及运动员的密切关注。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及气候特点, 使运动员在高原训练期间的身体机能产生一系列的适应变化。人体在高原缺氧和运动的双重刺激下, 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以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 从而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生理反应。

1高原训练对EPO的影响研究情况

EOP 是一种调节红细胞生成的激素。EPO的作用有: 可促进骨髓干细胞分化为原始红细胞并加速原始红细胞以进化为红细胞, 并提早释放网织细胞进入血液循环, 使红细胞总体的携氧能力增加; 有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 可以得出, 高原缺氧可以促进体天然EPO 的增长。

Chapman等[3]利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认为高原训练后运动能力的变异很大程度上可以用EPO对于高原反应的个体差异来解释。Sunks [4]等报道在缺氧的刺激下虽然髓细胞和巨核细胞计数与成熟程度均保持正常, 但红骨髓显示类红细胞成份增生, 红细胞明显增多. 高原训练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低氧和运动双重缺氧刺激体内EOP的分泌。在训练过程中血液指标主要测定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而只些指标有都是EOP生物学效应的外在表现。

2血乳酸高原训练在运动实践中应用的研究情况

席新和冯讳权[5]在研究乳酸动力学与运动训练时指出,在运动中测试的血乳酸值不具有整体直观性意义,只是值的增加或减少不能说明有氧代谢的问题。万利等[6]对我国中长跑运动员不同运动负荷对血乳酸水平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运动员完成相应负荷运动休息一夜后,次日清晨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运动前安静值。徐国栋等[7]在对我国优秀男子中长跑运动员肌氧含量与血乳酸浓度的对比中,研究发现运动训练过程中利用骨豁肌组织中肌氧含量的相对变化来掌握训练强度和评价训练效果具有客观准确实践的参考价值,而肌氧含量的相对变化与个体乳酸阈和运动强度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所以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利用乳酸阈来评价运动训练的效果更为科学。 Wassarman等[8]观察了大强度运动中氧债与血乳酸浓度的关系,发现在产生一升左右氧债时血乳酸的几乎不变,但在氧债超过一升的运动中则能看到明显的相关[8]。 Karlson等[9]发现,在50%最大摄氧量以下的强度运动时,肌肉中乳酸浓度却几乎没有升高;50%最大摄氧量以上的工作中,血液和肌肉中乳酸浓度与氧债之间出现非常显著的相关[9]。梁锡华等[10]从乳酸与肌肉的能量代谢,血乳酸的测试方法及在训练中的应用等方面,阐述了乳酸在机能评定中的作用[10]。

3.高原训练对血红蛋白的影响研究情况

研究表明在高原暴露几小时即可引起血红蛋白的浓度上升, 有的研究认为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血红蛋白的提高不是血红蛋自生成的增加所致, 而是高原的卜燥环境使血液浓缩. 但是根据石爱桥等[11]的研究, 在采取了防止血液浓缩的措施以后, 血红蛋自的值还是升高了, 可见高原的缺氧环境确实能够提高机体的血红蛋白浓度。翁庆章[12]的研究发现Hb受缺氧引起体内的代偿作用在高原一肖早上升趋势, 下高原后 1-2周内 Hb 仍上升, 超过运动员上高原前的水平, 说明脱离缺氧环境后, 体内的代偿机制仍在继续起作用, 使Hb 呈超量恢复, 有利于下高原后取得好的运动成绩。

4结论

4.1目前对高原训练对运动人体生化指标影响进行研究的成果比较多,研究的人数很多,说明该研究领域的研究已经处于成熟阶段。通过分析高原训练对EPO的影响作用是促进骨髓干细胞分化为原始红细胞并加速原始红细胞以进化为红细胞, 并提早释放网织细胞进入血液循环, 使红细胞总体的携氧能力增加; 有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

4.2根据目前研究,高原训练还会影响血乳酸的含量,而通過乳酸阈来评价运动训练的效果更为科学。

5建议

5.1毫无疑问,随着高原训练对生化指标影响在的运用,说明对高原训练的研究高度又到达了新的层次,但是还应该进一步对高原训练造成的人体生还指标影响的研究,倡导更多的体育科研工作者对此研究的关注,摒弃现在曲高和寡的研究现状。

5.2高原训练目前收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科研工作者的青睐,在进行高原训练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盲目随从,应该根据高原训练的优缺点进行理解认识,从而为我国体育科研工作做贡献。

5.3高原训练对人体生化指标的影响的运用应该从实际需要出发,做到实事求是,切不可盲目追求创新而违背体育科研的初衷,一切违背常识的科学研究都是无济于事的,也不会被科学界所接纳。所以要从实际需要进行各方面的分析。

【参考文献】

[1]张蕴琨,丁树哲,主编.运动生物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02-303.

[3]ChaPmanRStray-GundersenJ,LevineBD.LevineBD.IndividualvariationinresPOnsetoaltitudetraining.J APPIPhysiol.1998.85(4):1448一56.

[4]刘汉杨,“高原训练”的生理基础和运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0,(1):1-6

[5]席新,玛炜权.乳酸动力学和运动训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3):42—49

[6]万利.中长跑小同运动负荷对血尿索和血乳酸水平的影响及相关性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3, (4):2

[7]徐国栋,周超彦,龚辉.等.男子中长跑运动员肌氧含量与血乳酸浓度的对比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68-70

[8]梁锡华.运动与血乳酸[J].湖北体育科技,2002,(4):416-418

[9]丁轶建.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冲酸训练的血乳酸分析[J].体育科技,2005,(03).

[10]王新欣.女子赛艇运动员冬训生化指标的监测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6,(06).

[11] 石受桥,对中国女子皮艇队高原训练某些生理生化指标评定效果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2):101-105

骨生化指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08年12月至2011年1月本院老年男性(年龄>60岁)住院T2DM患者185例,排除1型糖尿病及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甲状腺及甲状旁腺疾病、风湿性疾病、胃肠疾病、血液疾病、恶性肿瘤及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等引起的继发性OP,排除严重心、肺、脑、肝、肾疾病。T2DM诊断根据WHO 1999年标准,OP诊断根据WHO 1994年标准,其中OP患者(OP组)103例,年龄65~92岁,平均(81.9±9.7)岁,非OP患者(非OP组)82例,年龄65~90岁,平均(80.2±9.3)岁,2组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均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

1.2 方法

1.2.1 生化指标测定:

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在意大利索灵LIAISON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上,测定血BAP,采用化学发光法及配套试剂。在德国罗氏COBAS e 601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上,测定血OC、PINP及CTX,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及配套试剂。在日立76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采用酶法测定空腹血糖(FPG),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空腹胰岛素(FINS)。在美国BioRad全自动血红蛋白检测仪上,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采用高压液相层分析法。采用酶法测定糖化血清白蛋白(GA)。

1.2.2 骨密度测定:

采用GE公司LUNAR-PRODIGY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脊柱(L1~4)及股骨(股骨颈、大转子、股骨干、全部)骨密度。骨密度判定:骨量正常:T值评分>-1,骨量减少:T值评分-1~-2.5,OP:T<-2.5,严重OP:T<-2.5伴有≥1处骨折。分组:按照骨密度检测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分为骨量正常组(60例)、骨量减少组(51例)及OP组(74例)。

1.3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 检验,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OP组与非OP组临床资料比较

OP组的BMI、FINS、骨形成指标(BAP、OC、PINP)浓度低于非OP组,FPG、HbA1c、GA浓度及病程高于非O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骨吸收指标(CT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非OP组比较,*P<0.05

2.2 OP组与骨量减少组骨代谢生化指标比较

OP组骨形成生化指标(BAP、OC、PINP)浓度低于骨量减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吸收指标(CTX)浓度高于骨量减少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骨量减少组比较,*P<0.05

2.3 OP组骨生化指标与年龄关系

将OP组骨形成生化指标浓度与年龄作直线相关分析,骨形成生化指标(BAP、OC、PINP)浓度与年龄呈负相关(r=-0.265、-0.257、-0.266,P均<0.05),骨吸收生化指标(CTX)浓度与年龄无相关关系。

3 讨论

OP可分为3类,原发性、继发性和特发性,糖尿病是导致继发性OP的常见原因。T2DM合并OP发病的可能机制:高血糖可引起渗透性利尿,使钙、磷、镁排泄增加,呈负平衡导致骨量减少,低血钙及低血镁刺激甲状旁腺,增加分泌甲状旁腺激素,骨吸收增加,骨量减少,同时高血糖可抑制成骨细胞增殖,改变成骨细胞对甲状旁腺素及1,25二羟维生素D3的反应性。长期高血糖还可以产生过多的糖基化终末产物,刺激破骨细胞的骨吸收细胞因子,加快骨吸收,还可使成骨细胞对骨胶原蛋白的黏附能力下降,影响成骨细胞的增殖及骨构成;成骨细胞表面存在胰岛素受体,胰岛素能直接刺激成骨细胞,促进骨胶原合成,分泌骨基质[4],糖尿病时存在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是导致糖尿病合并OP的主要因素之一。肥胖可增加骨负荷,刺激骨形成,肥胖者雌二醇和雌酮较多,具有刺激成骨细胞活性,增加骨密度的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OP组的BMI及FINS浓度低于非OP组,FPG、HbA1c、GA浓度及病程高于非O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文献一致[5,6]。

糖尿病合并OP与骨基质及骨矿物质代谢紊乱有关,因此监测糖尿病患者的骨代谢生化指标十分重要,血清骨形成生化指标包括BAP、OC、PINP,主要来源于成骨细胞,反映成骨细胞活性,参与骨矿化,有利于成骨过程,血清骨吸收生化指标CTX,由破骨细胞活性增加导致骨胶原降解产生,释放致血循环并经尿排泄,是监测骨吸收变化方面最敏感的指标。一般认为老年男性OP是衰老致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老龄时期破骨细胞骨吸收活性虽仍相对较高,但成骨细胞骨形成活性却明显降低,因而骨重建功能呈现显著衰退,骨代谢处于较低状态。对取自人骨标本的骨片作体外培养结果说明老年人成骨细胞的增殖能力及骨形成因子的合成明显降低,同时在衰老过程中骨髓中成骨细胞前体来源不足,并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减少,使骨形成细胞数减少致老年骨形成能力低下[7]。本研究结果显示OP组的骨形成指标(BAP、OC、PINP)浓度低于非O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骨吸收指标(CTX)浓度高于非O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P组骨形成生化指标(BAP、OC、PINP)浓度低于骨量减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吸收指标(CTX)浓度高于骨量减少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老年男性T2DM合并OP主要与成骨细胞的功能障碍有关,致使骨形成减少[7,8]。其原因与上述老年男性OP主要病理特点有关外,还与T2DM的高血糖及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相对或绝对不足有关。

本研究结果证明OP组血清骨形成生化指标(BAP、OC、PINP)浓度与年龄呈负相关(r=-0.265、-0.257、-0.266,P均<0.05),血清骨吸收生化指标(CTX)浓度与年龄无相关关系,符合老年人骨重建过程中骨形成能力明显不足致骨量严重丢失、骨质量明显下降是老年男性T2DM合并OP骨重建的主要病理特点。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验证了老年男性T2DM合并OP的发生与骨形成能力不足有关,骨形成代谢生化指标浓度与年龄呈负相关。了解发病机制有助于临床医师在治疗T2DM的同时,早期预防和治疗OP。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T2DM)合并骨质疏松症(OP)患者血清骨形成与骨吸收生化指标随年龄变化及与OP的关系。方法 根据是否合并OP,将185例老年男性T2DM患者分为OP组103例,非OP组82例。采用双能X线法检测骨密度,分别检测2组血清骨形成生化指标包括骨碱性磷酸酶(BAP)、骨钙素(OC)、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血清骨吸收生化指标Ⅰ型胶原C端肽(CTX)、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血清白蛋白(GA)的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 OP组的BMI及FINS、骨形成指标(BAP、OC、PINP)浓度低于非OP组,FPG、HbA1c、GA浓度及病程高于非OP组(P<0.05),骨吸收指标(CTX)浓度高于非OP组(P>0.05)。OP组骨形成生化指标浓度低于骨量减少组(P<0.05),骨吸收指标浓度高于骨量减少组(P>0.05)。OP组骨形成生化指标浓度与年龄呈负相关(P<0.05)。结论 老年男性T2DM合并OP的发生与骨形成能力不足有关,在治疗T2DM的同时,应重视早期预防和治疗OP。

关键词: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骨代谢生化指标,老年男性

参考文献

[1]朱汉民.老年骨质疏松症在我国的流行趋势[J].实用老年医学,2000,14(3):115-118.

[2]Hofbauer LG,Bruech CC,Singh SK,et al.Osteoporosis in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J].J Bone Miner Res,2007,22(3):1317-1328.

[3]Vestergard P.Discrepancies in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fracture risk in patients with type 1 and type 2 diabetes—ameta-analysis[J].Osteoporos Int,2007,18(2):427-444.

[4]Schwartz AV.Diabetes mellitus:does it affect bone[J].Calcif Tissure Int,2003,73(6):515-519.

[5]Hamrick MW.Leptin and bone:a consensus emerging[J].Bonekey Osteovision,2007,4(3):99-107.

[6]Gopalakrishnan V,Vigneah RC,Arunakaran J,et al.Effects of glucose and its modulation by insulin and estradiolon BMSC differentiation into osteoblastic lineages[J].Bio-chem cell Biol,2006,84(1):93-101.

[7]王洪复.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病理机制及防治原则[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0,12(1):1-4.

皮划艇运动生理生化指标研究 篇7

1 皮划艇运动的生理生化特点

皮划艇静水项目是一项以高度有氧能力为基础,在合理动作下推动船艇前进的竞速性体育运动项目,有氧耐力的作用体现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各方面,有氧耐力水平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比赛时的技术和战术水平的发挥和运用。皮划艇运动员在500m和1000m比赛后的血乳酸水平达到12.0~20.0mmol/L,因此皮划艇运动员在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能力两个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1]。皮划艇运动初期依靠的是无氧糖酵解供能,随着负荷持续时间的增加,糖的有氧供能比重就越大。而大多数人认为,皮划艇运动是以糖酵解供能系统和有氧氧化供能系统混合供能为主的运动项目[2]。

2 皮划艇运动的生理生化研究概括

2.1 有关血红蛋白的研究

血红蛋白(HB)俗称血色素,是红细胞中一种含铁的蛋白质,是氧运转环节的核心物质,其主要功能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血红蛋白的含量对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影响很大,对耐力运动员的专项素质尤为重要。王宗兵等人监控男子皮划艇运动员赛前后高原训练部分生化指标,与平原相比,队员血红蛋白值高原训练期间显著增加,平均增加1.2g/dl;保证高原训练的绝对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以出现两次血红蛋白的高峰的训练效果[3]。夏书对7名男子皮划艇优秀运动员不同训练阶段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保持较高的血红蛋白改善运动员的运动机能,降低血尿素氮,对运动员抗疲劳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4]。陈伟等观察国家皮艇队高原训练负荷及生化指标特征,指出运动员在高原训练中红细胞、睾酮、血红蛋白等生化指标增加显著 [5]。贺洪等研究主要由女贞子、枸杞子、锁阳、黄芪、仙鹤草、杜仲、大伸筋草等中药组成的补肾益元方对33名皮艇、划艇和赛艇男运动员的几项体能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男子划船运动员在连续服用补肾益元方颗粒四周后,运动员的抗疲劳的能力增强,补肾益元方能使运动员的血睾酮增高,血皮质醇下降和血红蛋白水平上升[6]。

2.2 有关血尿素的研究

尿素是蛋白质和氨基酸分子内氨基的代谢终产物,在肝细胞内经鸟氨酸循环合成释放入血,称为血尿素(BU)。训练使运动员体内蛋白质代谢保持较高的水平,运动员血尿素安静值常常处于正常范围的变高水平。段南北等通过对男子皮艇运动员32周的训练实践,证明血尿素氮指标可作为周期性皮艇项目运动员训练中反馈信息,用其来科学安排训练量,提高训练效果有一定价值[7]。范丽玲等对男子皮艇运动员周期训练时HB、CK、BUN的变化特点进行研究,显示该运动队血尿素氮周期训练前浓度和国家队2005年男子皮划艇运动员的血尿素氮训练前浓度无明显差异,但均比田径运动员、游泳运动员高,比摔跤男子运动员低[8]。王永梅等对优秀皮划艇运动员小周期训练期间血尿素氮的变化特征分析,发现男子运动员血尿素氮的基础值为5.17±0.77mmol/L,女子运动员血尿素氮基础值为4.72±0.61mmol/L,并且在训练期间表现出一些变化特征,可根据这些变化特征结合皮划艇项目不同阶段的特点为训练负荷提供理论依据[9]。石爱桥对中国女子皮艇队高原训练某些生理生化指标评定效果的研究,发现以血尿素指标和血红蛋白指标评定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况,能够很客观地反映她们的情况,而尿蛋白指标却不如以上指标,血乳酸值能够很好地反映运动员的有氧和无氧代谢能力情况[10]。

2.3 有关血乳酸的研究

血乳酸的变化和运动时动用的能量系统有关系,运动时以动用磷酸原供能为主时,血乳酸较少,一般不超过4mmol/L;以糖酵解系统供能为主时,可达15mmol/L以上;以有氧氧化系统供能为主时,则在4mmol/L左右。王卫星深入分析了皮划艇项目的特点,指出皮划艇项目所需的专项体能从能量代谢的角度讲需要高水平的无氧代谢酵解做功能力,在起航和最后冲刺过程中又需要具备高水平的磷酸原供能能力;分析皮划艇比赛中,运动员的血乳酸值可达到8mmol/L,其专项所需的机能是有很高强度的有氧能力,则采用800m~1500m段落的奔跑练习来发展这一能力[11]。陈彩珍等对国家集训队两次高原训练,进行了全程跟踪监测,对血红蛋白、尿素氮和血乳酸等生理生化做了监测和研究,表明高原训练可显著提高皮艇运动员的无氧能力和有氧能力,500m和1000m的专项成绩有显著性提高[12]。耿明南对男子皮艇八运会赛前HB、BUN、乳酸等生理生化指标在训练中的综合应用;采用递增负荷测试方法以个人最大强度的65%、75%、85%、90%的强度划3分钟测定血乳酸值,结果显示:训练水平高者,耐乳酸能力强;血乳酸阀值同有氧耐力水平高度相关[13]。

2.4 其他的生理生化指标

除了HB、BUN和血乳酸等生化指标外,还有其他生理生化指标在皮划艇运动项目上得到运用。金丽等研究不同强度训练对男子皮划艇血清睾酮(T)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以运动中血清T水平作为参考指标能够很好地反映体能的变化情况,并可对运动强度进行有效的监测评定 [14]。梁晓霞对皮划艇运动员小周期训练期间肌酸激酶(CK)指标的测定和分析,了解CK在训练周期中的变化规律;测试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训练总量和强度增大,CK值呈随动性变化;指出CK指标能监测运动训练,指导运动员进行科学训练,防止运动员出现过度疲劳或多度训练[15]。尚文元等人对国家皮划艇队进行最大有氧能力测试,结果表明,中国优秀皮划艇运动员通气无氧阀(VT%)VO2max达到78~80%;最大摄氧量值略低于国外优秀运动员水平,血乳酸代谢清除能力不够强,提示在训练中应加强有氧训练[16]。金丽指出男子皮艇队运动员血清一氧化氮合酶(NOS)、一氧化氮(NO)水平随着训练强度的增加而升高,提示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血清NOS,NO对训练强度的反应提高;不同强度训练后,血清NOS,NO与血清CK、CK-MB、LDH、BUN呈显著正相关,由于血清NOS,NO具有测试简单的优点,故在运动实践中可用血清NOS,NO指标代替CK、CK-MB、BUN等指标来评价运动强度和训练水平[17]。陈亚麟观察益气补血胶囊对皮划艇男子运动员的免疫能力的影响,连续服用6周后,红细胞,HB,白介素-2,中性粒细胞,IgA,IgG,,IgM等指标前后有明显的升高趋势,C3+,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等指标有明显降低趋势,C4+/C8+无明显差异,说明益气补血中药对提高皮划艇项目运动员免疫机能有明显的作用[18]。

3 结论

骨生化指标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西藏拉萨市(海拔3 500 m)、西藏那曲地区(海拔4 500 m)和辽宁锦州地区(海拔28 m)的大、中、小学随机抽取12~18岁健康男性青少年共1 079人,均进行身高的测定。3个地区均按年龄和性别分组,每1岁为1组,共7个年龄组,再从每个年龄组随机抽取24人,测定血清BAP、PICP和OC的水平。拉萨与那曲地区所有被选对象父母均为藏族;锦州地区所有被选对象父母均为汉族。3个地区的受试者均出生并长期在当地生活。测定血清指标的青少年均排除内分泌、肝、肾和其他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学校及家长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血清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空腹于8:00-10:00肘静脉采血5 mL,血清分离后分装,置于-70℃冰箱待检。采集的血清为淡黄色,无浑浊,无溶血。

1.2.2 血清BAP、PICP和OC的测定

待测血清于室温复融,BAP和PICP测定应用酶免疫法(试剂盒均由美国Metra公司生产),使用郑州博赛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BIOCELL 2010型全自动酶标仪测定。OC测定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试剂盒由北京原子能研究所生产),使用北京核仪器厂生产的BH6018型全自动γ计数仪测定。

1.2.3 身高的测定

按照吴汝康等编写的《人体测量方法》测定[2],应用北京体育总局提供的马丁测高仪进行身高的测定。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同一指标多组间比较采用ANOVA分析,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清BAP、PICP和OC水平比较

表1显示,拉萨和那曲组3个指标总体水平均高于锦州组,且拉萨组与锦州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拉萨组3个指标的水平显著高于那曲组(P<0.01或P<0.05)。拉萨组血清BAP高峰出现在13~14岁,那曲组BAP高峰出现在12~13岁,而锦州组其高峰出现在12岁,其后随年龄增长均迅速下降(图1);拉萨组血清BAP水平在13,14和16岁均显著高于锦州组(P值均<0.05),在12,14和15岁均显著高于那曲组(P值均<0.05),至18岁时3个组BAP水平基本一致。血清PICP变化趋势与血清BAP相似(图2),但拉萨组其高峰出现是在14岁,那曲和锦州组的高峰均是在12~13岁;拉萨组14,15和17岁均显著高于锦州组(P值均<0.05);13,14和17岁均显著高于那曲组(P值均<0.05)。血清OC(图3)的高峰年龄在拉萨、那曲和锦州组分别在13~14岁,12岁和12岁;拉萨组在13~16岁均显著高于锦州组和那曲组(P值均<0.05)。那曲组血清BAP、PICP和OC在所有年龄组水平均高于锦州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注:与拉萨组比较,*P<0.05,**P<0.01。

2.2 身高水平

见表2。拉萨、那曲和锦州3组青少年身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拉萨组青少年身高明显高于那曲组,锦州组青少年身高明显高于前2组。随年龄增长,3个地区青少年身高不断增长,拉萨男性身高增长最快的年龄为13~14岁,年增长率达5.0%;那曲突增高峰出现在12~13岁,年增长率为4.6%。锦州组突增高峰出现在12~13岁,年增长率为5.3%。

注:与拉萨组比较,*P<0.05,**P<0.01;与锦州组比较,△P<0.05,△△P<0.01。

2.3 男性青少年年龄、身高和各生化标志物的相关分析

见表3。男性青少年血清BAP、PICP和OC均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在测定生化标志物的青少年,控制年龄因素的影响,对身高与各标志物之间进行偏相关分析显示,身高与各指标均具有显著相关性,与3个生化标志物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

注:**P<0.01。“身高”一项为去除年龄因素的偏相关分析。

3 讨论

成骨细胞作为骨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功能细胞,其增殖、分化和成熟与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密切相关。PICP是Ⅰ型前胶原转化为Ⅰ型胶原过程中脱落的一种多肽,Ⅰ型前胶原由处于增殖期的成骨细胞前体生成;BAP为增殖停止初期的特征性产物,骨基质矿物化开始后即减低;OC在基质矿物化阶段表达,测定3者水平可反应不同阶段成骨细胞的功能状况[3]。

研究结果显示,3个地区青少年的血清BAP、PICP和OC水平均与年龄显著相关,其随年龄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拉萨组血清BAP、PICP和OC在13~14岁均出现高峰,而那曲组和锦州组其高峰出现的年龄均提前1 a,其后逐渐下降直到18岁时最低,稳定于成人水平。拉萨和那曲高原藏族青少年血清BAP、PICP和OC总体水平均高于锦州平原汉族青少年,且拉萨与锦州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张倩等[4]对生活在同一地区的藏汉儿童进行了研究,也发现藏族青少年骨形成标志物水平明显高于同年龄同性别的汉族青少年。说明藏汉族青少年骨形成标志物水平存在一定差别,提示应针对高原地区青少年进行大样本研究,测定血清生化指标,以便建立高原藏族特别是拉萨青少年的骨代谢标志物的正常参考范围,为以后运用于临床提供基础数据。

以往的研究指出,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变化与身高增长呈高度正相关[5]。本实验中对身高的测定结果显示,去除年龄因素的影响,身高与生化标志物水平显著正相关。3个地区生化标志物水平高峰年龄均与身高增长高峰年龄一致,拉萨男性身高增长最快的年龄为13~14岁,而那曲和锦州地区的突增高峰出现在12~13岁,即生化标志物水平高的年龄组,其身高增长也加快,说明骨形成标志物能较好的反映青少年骨增长。这与本课题组[6]对拉萨和那曲地区女性青少年生化标志物及身高的研究结果一致。女性BAP及OC总体水平均显著低于男性,高峰期提前,稳定于成人水平早,符合青春期发育的一般规律。有资料显示,低海拔地区无论是婴儿出生身高还是幼儿期的发育都比高海拔地区有明显优势[7]。3个地区身高比较发现,锦州平原地区汉族青少年身高明显高于拉萨和那曲地区,拉萨青少年身高要明显高于那曲,符合高原地区生长发育低于低海拔地区且海拔越高,差距越大的特点。锦州地区海拔只有28 m,属沿海港口城市,生长发育的基线水平高;同时良好的生活条件和自然地理环境及遗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青少年身高在各年龄组保持了绝对优势。

Rebato等[8]的研究指出,遗传因素对身高、体型的影响较大;而Weitz等[9]的研究发现,营养饮食等社会经济条件及海拔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拉萨与那曲平均海拔分别为3 500 m和4 500 m,高寒缺氧,那曲膳食中以碳水化合物(如糌粑等)为主,生活条件差,营养状况不如拉萨市,所以那曲组3个生化标志物的水平显著低于拉萨组,身高也显著低于拉萨。由于同属藏族,遗传背景相似,2个地区的差异更多考虑是营养饮食和环境等因素造成的。儿童生长发育的潜力主要取决于遗传的内在因素,而环境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所能达到的生长水平。对生活在四川阿坝州的藏、汉青少年的身高、膳食营养等进行研究发现,藏族蛋白质、钙和维生素等营养摄入低于汉族,但身高高于汉族[10,11]。提示藏族青少年身高具有遗传优势。因此,加强营养和锻炼有利于当地儿童青少年骨骼增长。

摘要:目的 探讨拉萨、那曲和锦州地区男性青少年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P)、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和骨钙素(OC)水平特点及其差异,为开展青少年生长发育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西藏拉萨与那曲地区的12~18岁健康藏族男性青少年共746人,锦州平原地区汉族男性青少年343人,测定身高及血清BAP、PICP和OC的含量。结果 拉萨和那曲组血清BAP、PICP和OC平均水平均高于锦州组,且拉萨组与锦州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拉萨组3个指标的水平显著高于那曲组(P<0.01或P<0.05)。拉萨组血清BAP、PICP和OC在13~14岁均出现高峰;而那曲组和锦州组其高峰出现的年龄均提前1 a。随年龄增长,3组各生化标志物水平均明显下降(P值均<0.05)。血清BAP、PICP和OC水平均与身高密切相关(r=0.43,0.54,0.41,P值均<0.01)。结论 不同海拔地区男性青少年血清BAP、PICP和OC水平随年龄变化特点基本一致,高原藏族青少年高于平原汉族青少年。应进行大样本调查分析,建立针对高原藏族青少年的骨形成标志物的正常参考范围。

关键词:骨生成,生物学标记,生长和发育,男(雄)性,青少年,高海拔

参考文献

[1]KANBUR NO,DERMAN O,SEN TA,et al.Osteocalcin.A Bio-chemical maker of bone turnover during puberty.Int J Adoles MedHealth,2002,14(3):235-244.

[2]吴汝康,吴新智,张振标,等.人体测量方法.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102-120.

[3]CHAILURKITLO,SUTHUTVORAVUTU,MAHACHOKLERTWAT-TANA P,et al.Biochemical markers of bone formation in Thai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Endocr Res,2005,31(3):159-169.

[4]张倩,胡小琪,郭红霞,等.我国藏族和汉族儿童少年骨转换研究.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8,14(6):455-458.

[5]CADOGAN J,BLUMSOHN A,BARKER ME,et al.A longitudinalstudy of bone gain in pubertal girls:anthropometric and biochemicalcorrelates.J Bone Miner Res,1998,13(10):1602-1612.

[6]王红梅,阎鹏,王平,等.藏族女性青少年血清钙磷及骨代谢生化标志物水平检测结果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0):884-886.

[7]周景芳,徐发亮,黄素霞,等.高海拔地区新生儿体格发育及其影响因素.青海医学院学报,2005,26(3):187-190.

[8]REBATO E,SALCS I,ROSIQUE J,et al.Analysis of sibling resem-blance in anthropometric somatotype components.Ann Hum Biol,2000,27(2):149-161.

[9]WEITZ CA,GARRUTO RM,CHIN CT,et al.Morphological growthand thorax dimensions among Tibetan compared to Han children,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born and raised at high altitude.Ann HumBiol,2004,31(3):292-310.

[10]胡小琪,张琚,张倩,等.四川省阿坝州藏羌汉族儿童少年骨骼生长发育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6,27(5):391-394.

骨生化指标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 1 黄芩多糖

由黄芩中提取的黄芩多糖( 多糖含量为78. 95% ) ,自制。

1. 2 试验动物

体重相近的AA肉仔鸡,购自锡林浩特市肉用种鸡场。

1. 3 试验设计与日粮

选用体重相近的1 日龄健康AA肉仔鸡120 只,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随机分成4 组,每组3 个重复,每个重复10 只,公母各半。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1组、2 组和3 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00,200,400 mg / kg黄芩多糖。试验期为49 d,其中预试期为3 d、正试期为46 d。根据我国肉鸡饲养标准———肉仔鸡营养需要配制玉米- 豆粕型基础日粮,基础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1。

1. 4 饲养管理

前3 周采用平养,3 周后采用笼养。雏鸡自由采食,自由饮水,舍内光照、温度和湿度严格按照常规饲养管理要求进行,育雏期辅以人工保温,按免疫程序对鸡雏进行新城疫及法氏囊免疫。每日换料、换水前对食槽和饮水器进行杀菌消毒。试验期间详细记录各组饲料消耗及健康状况。

1. 5 测定项目

试验鸡在21,35,49 日龄以组为单位进行空腹称重,称重前禁食12 h; 每组随机抽取3 只鸡称活重后屠宰,采血,分离血清,血清于- 20 ℃ 保存,待测。摘取胸腺、脾脏、法氏囊,剔除脂肪后称鲜重。

血液指标: 血清中的总蛋白( TP,凯氏微量法) 、血糖( GLU,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血钙( Ca,EDTA滴定法) 及血磷( P,氨基萘酚磺酸磷钼蓝比色法) 均采用试剂盒进行测定。

免疫器官指数和免疫球蛋白: 血清中的Ig A、Ig G、Ig M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试剂盒进行测定,计算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和法氏囊指数。免疫器官指数=( 器官重/活体重) × 100% 。

1. 6 数据的统计分析

采用SAS 9. 0 和DPS 7. 05 统计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 1 不同水平的黄芩多糖对肉仔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见表2)

由表2 可以看出: 黄芩多糖对血清总蛋白影响不大,2 组最高,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 P >0. 05) 。1 组在21 日龄时的血糖浓度最高,其次是3组,二者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 P < 0. 05) ; 在35 日龄和49 日龄时,组间均差异不显著( P > 0. 05) 。与对照组相比,黄芩多糖对血钙和血磷的影响均不显著( P > 0. 05) ,1,2,3 组之间的差异也不显著( P >0. 05) 。

注: 同行数据肩标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 < 0. 05) ,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2. 2 不同水平的黄芩多糖对肉仔鸡胸腺、脾脏及法氏囊指数的影响( 见表3)

由表3 可以看出: 在21 日龄,与对照组相比,1,2,3 组胸腺指数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1,2,3 组之间也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在35,49 日龄,胸腺指数最高的是2 组,3 组低于对照组,各组间均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g·kg- 1

注: 同行数据肩标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 < 0. 05) ,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在21 日龄,1 组法氏囊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P <0. 05) ,2,3 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P >0. 05) ; 在35 日龄,法氏囊指数最高的是3 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 P > 0. 05) ,1,2 组与对照组之间也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在49 日龄,法氏囊指数最高的是2 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P < 0. 05) ,但与对照组相比3 组法氏囊指数却显著降低( P <0. 05) ,2 组与3 组之间也差异显著( P < 0. 05) 。

在21 日龄,与对照组相比,1,2,3 组脾脏指数均显著提高( P < 0. 05) ,1,2,3 组间无显著差异( P >0. 05) ; 在35 日龄,脾脏指数最高的是2 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P < 0. 05) ; 在49 日龄,1,2,3 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 P > 0. 05) ,1,2,3 组之间也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2. 3 不同水平的黄芩多糖对肉仔鸡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见表4)

mg·m L- 1

注: 同行数据肩标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 < 0. 05) ,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由表4 可以看出,2 组对全期免疫球蛋白A的影响最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P < 0. 05) 。

对免疫球蛋白G的影响,在21 日龄,1,2,3 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在35 日龄,1,2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P < 0. 05) ; 在49 日龄,1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P < 0. 05) 。

对免疫球蛋白M的影响,在21 日龄,1,2,3 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在35 日龄,1,2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P < 0. 05) ; 在49 日龄,1,2,3 组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显著( P < 0. 05) 。

3 讨论

3. 1 关于黄芩多糖对肉仔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本试验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黄芩多糖对肉仔鸡血清总蛋白、血清中的钙及磷等生化指标的影响不是很大,只是在3 ~ 7 周龄时200 mg /kg组各项指标均比其他试验组高,这与之前研究的200 mg /kg组的生长性能结果正好一致。另外从全期看,200 mg /kg组的钙、磷水平都高于其他添加组,其是否与免疫增强作用有关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钙离子( Ca2 +) 是一种重要的第二信使,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多糖能够影响淋巴细胞钙,巨噬细胞的活化也需要钙离子的参与[1]。多糖可以同时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和Ca2 +升高,但是多糖升高钙离子浓度的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 2 关于黄芩多糖对肉仔鸡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及法氏囊指数的影响

禽类的免疫系统不同于哺乳动物,它的胸腺、脾脏和法氏囊是重要免疫器官,禽类的许多传染病往往会侵害这3 个免疫器官,使其肿大或萎缩,脾脏、胸腺指数也是反映机体免疫器官发育的指标[1]。本试验结果表明,在1 ~ 3 周龄,与对照组相比,100 mg /kg组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和法氏囊指数最高,除胸腺指数外,其余两项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在3 ~ 7 周龄,从总体上看,200 mg /kg组的各项指数较高,各项指标均好于其他添加组,且后期的效果比前期好。郭世宁等[2]报道,用25 mg /kg或100 mg /kg浓度的黄芪多糖对小鼠进行腹腔注射,结果能明显增加小鼠脾脏、胸腺重量,同时能对抗某些免疫抑制剂对脾脏、胸腺、肠淋巴结等免疫器官所造成的萎缩作用。本试验结果也表明,黄芩多糖能影响法氏囊的发育,适宜添加量可以不同程度地促进胸腺发育,而且对脾脏的发育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3. 3 黄芩多糖对肉仔鸡3 种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生物活性多糖可作为疫苗佐剂促进抗体的产生。多糖本身也可作为一种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但作用较弱。A. Lees等[3]证明,将肺炎球菌多糖与牛血清白蛋白( BSA) 结合成鳌合物,可有效刺激小鼠产生既抗BSA又抗肺炎球菌多糖的Ig G抗体。J.L. Van Cott等[4]证明,给小鼠皮下注射肺炎球菌多糖,结果可刺激小鼠产生特异的Ig M抗体; 如果协同霍乱毒素使用时还可刺激产生特异的Ig A抗体。

动物体血清中抗体水平的高低为评估其免疫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许多研究表明,多糖可以提高机体的体液免疫水平,并能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胡晓蕾等[5]报道,白术多糖可以提高正常大鼠血清总Ig G水平,对机体免疫功能有显著的增强作用,而且能增加血清溶血数和脾脏内抗体形成细胞数。李宏全等[6]报道,黄芪多糖能提高小鼠体液免疫水平,促进抗体合成,使脾脏增大,脾内浆细胞增生,提高其血清免疫球蛋白Ig G和Ig M水平。本试验结果表明,黄芩多糖能够显著提高肉仔鸡免疫球蛋白,与上述报道一致。

4 结论

1) 黄芩多糖对肉仔鸡血清中各项生化指标的影响不大,但在3 ~ 7 周,200 mg /kg添加组的各项生化指标均高于其他试验组,这与之前研究的200 mg /kg添加组生长性能最好相一致。

2) 本试验基于首次对黄芩多糖是否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进行研究,对免疫指标只是基础性地测定了免疫器官指数和免疫球蛋白水平,结果发现,在肉仔鸡日粮中添加黄芩多糖对其免疫性能有较大的影响,不仅对胸腺指数、法氏囊指数和脾脏指数有明显的提高作用,同时还可以提高肉仔鸡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而且黄芩多糖的添加对各项免疫器官指数后期的影响效果明显比前期好。而且比较各添加组可以看出,200 mg /kg组的各项免疫器官指数最高。

因此,可以断定黄芩多糖具有免疫调节作用,黄芩多糖在本试验中的最佳添加剂量为200 mg /kg。

摘要:为了探讨黄芩多糖对肉仔鸡血液生化指标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选择120只1日龄AA肉仔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对照组),100,200,400 mg/kg黄芩多糖,试验期为49 d,测定各组血液生化指标、免疫器官指数和免疫球蛋白指标。结果表明:黄芩多糖的添加整体上对血清总蛋白、血清中钙、磷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其中200mg/kg组对各项指标的影响好于其他添加组;与对照组相比,21日龄时100 mg/kg组对法氏囊指数有显著影响(P<0.05);对全期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不显著(P>0.05)。说明日粮中添加适量的黄芩多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肉仔鸡免疫器官的发育并提高免疫功能,其中200 mg/kg添加量较好。

骨生化指标 篇10

关键词:断奶仔猪;中草药;复合微生态制剂;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

中图分类号:S852.6;S828.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8-0218-04

在养猪生产中,养殖户普遍采用早期断奶技术,但是断奶仔猪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发育均尚不成熟,斷奶后不但会失去来自母源抗体的保护,同时又要面临环境条件和饲料变化等因素的应激。因此,断奶仔猪的免疫力下降,病原菌易侵入机体,导致仔猪生长缓慢、失重,甚至是腹泻死亡。试验证明抗生素可有效防治动物的亚临床感染,减少具生长抑制作用的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积累,降低有害微生物的营养竞争力,促进动物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1-2]。因此抗生素被认为具有促进动物生长的作用,在生猪养殖中通常被用来提高断奶仔猪的育成率。但是近年来发现抗生素有滥用的趋势,抗生素的滥用导致微生态失衡,大量耐药菌株不断产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益生菌制剂以其无毒性、无残留、无耐药性、低成本,并可有效补充动物消化道内的有益菌群,调节微生态平衡等特点,被认为是理想的抗生素替代品。中药黄芪因富含黄芪多糖、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而具有补气固表、排毒生肌等保健功效。李亚杰等通过试验证明黄芪多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动物生长性能[3]。李同洲等在断奶仔猪基础日粮中添加黄芪多糖,结果表明黄芪多糖可提高仔猪的日增质量,降低腹泻发生率,提高仔猪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率[4]。中药麦芽具有开胃健脾、促进生长、增强机体抵抗力及预防疾病等多重功效。彭代国等通过试验证明饲料中添加麦芽,可有效改善断奶仔猪的消化不良症状,降低白痢的发生率,提高仔猪日增质量和降低料肉比[5]。由于工业化生产的益生菌制剂对不良环境抗性差、在肠道中定殖困难等原因,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其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而中草药因其药效发挥缓慢、某些有效成分不易被吸收利用等问题而限制了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左峰等研究发现,益生菌可以促进中草药的吸收和利用[6],田碧云等研究表明中草药能够促进益生菌增殖[7]。本研究以乳杆菌、枯草芽胞杆菌和地衣芽胞杆菌为益生菌制剂,以黄芪和麦芽为中草药制剂,复配制成中草药复合微生态制剂,添加在27日龄断奶仔猪的基础日粮中,经过35 d的饲喂试验,观察并测定仔猪的生长性能指标和血液生化指标,探索益生菌制剂复配中草药制剂在畜禽养殖业中的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中草药复合微生态制剂 试验用益生菌制剂是由实验室制备的含乳杆菌L5株微胶囊、枯草芽胞杆菌B8株和地衣芽胞杆菌B3株的菌粉(有效活菌数均在5×109 CFU/g以上),在饲料中的添加量为0.2%。试验用中草药制剂是从亳州市中药材市场购买的黄芪和麦芽,100目粉碎过筛等量混合,在饲料中的添加量为0.5%。

1.1.2 抗生素 试验用抗生素为市售吉它霉素和硫酸黏杆菌素。

1.1.3 基础日粮 试验采用市售的百盛预混料作为断奶仔猪的基础日粮。

1.1.4 试验动物 27日龄健康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90头。

1.1.5 试剂盒 碱性磷酸酶(ALP)试剂盒、谷丙转氨酶(ALT)试剂盒、谷草转氨酶(AST)试剂盒、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总蛋白(TP)试剂盒、白蛋白(ALB)试剂盒、血清尿素氮(BUN)试剂盒、葡萄糖(GLU)试剂盒由南京博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1.6 主要仪器设备 日立(7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BIO-TEK(ELX800)酶标仪、美菱(BCD208-ZM)冰箱。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将90头断奶仔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30头(15头母猪,15头阉割公猪),供试猪群饲养于同一栋猪舍,且朝向一致,各组仔猪进行编号并称质量,调整各组始质量差异不显著。试验3组仔猪的基础日粮相同,分组处理见表1。试验期为35 d,饲喂试验的时间从27日龄开始到61日龄结束。饲喂试验所用基础日粮为颗粒状,抗生素、益生菌制剂和中草药制剂均是在饲喂前添加于饲料中并混合均匀。各组仔猪自由饮水,每天09:00、17:00各喂料1次,饲料以槽中无剩余计量不限量。猪舍每天清洁2次,观察记录猪群的采食与腹泻等情况。试验期间仔猪免疫接种程序按常规进行。

1.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1.2.2.1 头均日增质量、头均日耗料量和料肉比的测定 分别在仔猪27~62日龄,每天08:00对每头仔猪空腹称质量,记录每头猪的始质量和末质量,每组取平均值,计算头均全期增质量、头均日增质量。记录每天饲料实际消耗量,每组取平均值,计算头均全期耗料量、头均日耗料量、料肉比(料肉比=头均日耗料量/头均日增质量)。

1.2.2.2 腹泻率和死亡率 试验期间,观察猪群的健康状况,记录腹泻个体,以组为单位计算仔猪腹泻次数(1头猪腹泻1 d记为1次腹泻);以组为单位记录死亡头数。计算死亡率和腹泻率:

腹泻率=某组腹泻总次数/(某组猪总头数×饲养天数)×100%;

死亡率=某组死亡头数/某组猪总头数×100%。

1.2.2.3 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饲喂试验结束后,各组按20%比例选取体质量相当的个体进行采血。每头猪前腔静脉采血2管,每管5 mL。1管血样在室温下静置30 min,待血清析出后2 500 r/min离心10 min,制得血清样品保存于-20 ℃冰箱中备用,另1管血样加入肝素钠备用。检测指标及方法见表2,具体方法参照试剂盒说明书。

3 讨论

3.1 中草药复合微生态制剂的功效

本研究以乳杆菌、枯草芽胞杆菌和地衣芽胞杆菌作为益生菌制剂,添加中草药黄芪和麦芽复配制成中草药复合微生态制剂,代替断奶仔猪基础日粮中添加的抗生素制剂。乳杆菌可分解饲料中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并可促进有机物质的发酵分解,它能通过分泌乳糖酶,将乳糖分解成半乳糖和葡萄糖,半乳糖可发酵成乳酸,降低动物肠道内的pH值,由于肠道环境被酸化,有利于肠道对钙、铁等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枯草芽胞杆菌和地衣芽胞杆菌是一类需氧细菌,可以给乳杆菌创造一个良好的缺氧环境,有利于乳杆菌的定殖。同时芽胞杆菌可将饲料中的淀粉转化为葡萄糖供乳杆菌利用。中草药黄芪富含黄芪多糖、皂苷及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研究表明,黄芪多糖可以增强动物的免疫力并能够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中草药麦芽具有促进动物增进食欲、增强抵抗力、促进生长的作用[8]。如前所述,益生菌可促进动物对中草药的吸收利用,中草药可促进益生菌在动物肠道内的增殖,两者复配组合能增强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9]

3.2 中草药复合微生态制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本试验选用的抗生素为吉它霉素和硫酸黏杆菌素,是畜牧养殖业普遍采用的抗生素添加剂。吉它霉素主要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如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和破伤风杆菌等的繁殖。硫酸黏杆菌素主要抑制革兰氏阴性菌如肠杆菌属、绿脓杆菌、志贺氏菌属和沙门氏菌属等的繁殖。这2种抗生素在抑制病原菌的同时具有如前所述的促进动物生长的作用。那么作为理想的抗生素替代品,在抗病促生长功能上要优于抗生素或至少与抗生素持平。

本研究以益生菌制剂、中草药复合微生态制剂,替代断奶仔猪基础日粮中添加的吉它霉素和硫酸黏杆菌素。在头均日增质量和料肉比方面,益生菌制剂组能达到与抗生素组持平的促生长效果,中草药复合微生态制剂组优于益生菌制剂组和抗生素组。中草药复合微生态制剂组和益生菌制剂组腹泻率均显著低于抗生素组。这些与益生菌制剂中的乳杆菌和芽胞杆菌可以产生诸如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聚糖酶和植酸酶等多种酶类相关[10],从而解决动物机体内源性酶不足的问题,以提高饲料的吸收利用率。芽胞杆菌在动物肠道大量繁殖,可消耗肠道内大量的氧气,从而抑制沙门氏菌、大肠埃希菌等需氧致病菌的生长。中草药制剂具有增进食欲、增强肠道消化吸收能力,促进生长、增强机体抵抗力及预防疾病等多重功效,从而提高机体对饲料营养的消化吸收能力,促进断奶仔猪的生长。

3.3 中草药复合微生态制剂对断奶仔猪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血清中ALP活性的强弱与动物生长密切相关,其值升高反映成骨细胞活性增强,钙、磷等在骨中的沉积增加,骨生成较为活跃[11]。血清中ALT和 AST是动物机体重要的转氨酶,ALT在肝细胞活性最高,可反映肝脏结构和机能;AST在心肌细胞中活性最强,可反映心脏结构和机能。通常将ALT和 AST的变化作为判断肝脏和心脏功能的重要依据。血清中LDH是糖酵解途径中重要的酶类,反映肝细胞活性,血液中乳酸增多可提高糖酵解酶的活性[12]

血液中TP、ALB和GLO指标可以反映动物机体免疫机能的相关状态。血清中TP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饲料中蛋白质成分含量,以及动物机体对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利用率,其含量是ALB与GLO含量的总和。血清中ALB由肝脏合成,主要参与机体组织蛋白的合成,维持血浆渗透压,同时作为脂肪酸、氨基酸、金属离子和激素等的运输载体。血清GLO由浆细胞分泌,可以反映动物机体的抵抗力水平[13]

血清中BUN是蛋白质、氨基酸代谢的最终产物,其浓度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出动物机体内蛋白质代谢和氨基酸之间的平衡状况,其浓度低说明蛋白质合成大于分解,组织中蛋白质处于沉积增加状态。血液中GLU是动物机体内能量平衡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浓度的升高标志着动物肠道对饲料中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能力增强[14]

本试验结果显示,益生菌制剂组和复合微生态制剂组与抗生素组在血液ALP、ALT、AST、LDH、TP、ALB、GLO、BUN和GLU生化指標上差异均不显著,但是复合微生态制剂组在一定程度上优于抗生素组和益生菌制剂组,说明了中草药复合微生态制剂对断奶仔猪的肝脏和心脏功能不但没有影响,还可以增强骨细胞活性,促进钙、磷在骨中的积累,提高蛋白的合成及积累水平,提高动物对饲料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利用率,从而提高动物的生长速度和生产性能。

3.4 试验设计与分组

由于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验证复配了中草药黄芪和麦芽的复合微生态制剂对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方面的影响是否优于单纯的益生菌制剂,以及能否替代抗生素作为新型的饲料添加剂来使用的问题。此外,结合养猪生产实际,如果设立不添加抗生素和益生菌制剂的空白对照组,断奶仔猪可能会有一定的死亡率,给试验猪场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故在试验设计上只分了3个组,即抗生素组、益生菌制剂组和中草药复合微生物制剂组,而没有设置空白对照组。

3.5 中草药复合微生态制剂推广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通過试验数据可以得出:复配了中草药麦芽和黄芪的复合微生态制剂具有较好的抗病、促生长效果,在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方面的影响均优于益生菌制剂组和抗生素组,完全可以替代抗生素作为断奶仔猪的饲料添加剂使用。由于本复合微生态制剂添加使用了中草药黄芪和麦芽,可能在推广应用过程中给养殖户增加一定的养殖成本,但是通过添加中草药复合微生态制剂饲养的仔猪,不会产生耐药性菌株,其猪肉制品中无抗生素残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猪肉制品的品质,增加养猪户的收益。在人们日益追求绿色环保和健康的今天,中草药复合微生态制剂作为新型饲料添加剂是值得推广应用的。

参考文献:

[1]Francois A C. Mode of action of antibiotics on growth[J]. World Review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1962,3:21.

[2]Visek W J. The mode of growth promotion by antibiotics[J].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1978,46:1447-1469.

[3]李亚杰,赵献军. 益生菌·黄芪多糖微胶囊制剂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免疫器官指数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00-103.

[4]李同洲,侯伟革,臧素敏,等. 黄芪多糖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J]. 中国饲料,2007(12):36-38.

[5]彭代国,赖勤农. 麦芽、陈皮饲喂仔猪的效果观察[J]. 四川农业科技,1997(3):31-32.

[6]左 风,严梅桢,周钟鸣. 肠道菌群对中药有效成分代谢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中药杂志,2002,27(8):568-572,616.

[7]田碧文,胡 宏. 阿胶、五味子、刺五加、枸杞对双歧杆菌生长的影响[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6(2):11-13.

[8]Chen HL,Li DF,Chang BY,et al. Effects of Chinese herbal polysaccharides on the immunity and growth performance of young broilers[J]. Poultry Science,2003,82(3):364-370.

[9]李树鹏,赵献军. 黄芪多糖、益生菌合生元对雏鸡生长和免疫的作用[J].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6):51-54,57.

[10]Park Y S,Lee J Y,Kim Y S,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from feces of newborn baby and from dongchimi[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02,50(9):2531-2536.

[11]张立彬. 复合蛋白饲料全豆粕替代物饲喂生长育肥猪作用效果的研究[D]. 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6.

[12]张海奇,刘学文,郎森阳,等. W-7对PTZ诱导的癫痫大鼠的脑保护作用及机制的实验研究[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27(5):423-425.

[13]张宏福,秦加华,卢庆萍,等. 断奶日龄对仔猪血清中几种生化成分的影响[M]//张宏福,顾宪红. 仔猪营养生理与饲料配制技术研究.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34-239.

骨生化指标 篇11

溶血是指血液中的红细胞破裂, 红细胞内物质混入血浆的现象。由于血红细胞含红色的血红蛋白, 而血清的主要成分为抗体蛋白, 白蛋白, 胆红素等, 正常情况下呈淡黄色, 发生溶血时, 血清会被污染, 在表观上看便是样品变红色。

血液中成分复杂, 一般不能直接生化检测, 而是检测血清。血液样品通过离心, 分离血液中的红细胞等, 得到血清, 多为淡黄色的澄清溶液。而溶血样品离心后, 由于红色的血红蛋白外逸, 血清带红色。

红细胞无细胞核, 细胞膜成分为磷脂, 脆性强, 容易破碎, 无细胞器, 通过糖酵解途径合成能量。细胞内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 含少量多糖, 糖酵解中间物, 氨基酸, 脂肪, 维生素和多种酶。多种因素能引起红细胞破碎, 产生溶血, 例如:低渗溶液, 机械强力震荡、突然低温冷冻、突然解冻、过酸过碱、有机溶剂等。

2 溶血标本对生化检验指标的影响

大量实验证明溶血标本与非溶血标本在多个生化检验指标上有显著性差别。包括AST (天门冬氨基酸转移酶) 、TP (总蛋白) 、GLU (血糖) 、TBIL (总胆红素) 、ALB (白蛋白) 等, 溶血前后, 这些物质的含量变化明显。而BUN尿素氮、Ca (钙) 、Cr (肌酐) 等含量则无明显变化。见表1。其他一些指标如ALT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等则不确定, 有些实验这些指标呈显著性差异, 如何晓丽等人的实验[1]。有些实验中, 这些指标无明显差异。如河南省长葛市人民医院的谢宁芳等人的实验[2]。

样本溶血影响生化检验结果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细胞 (主要是红细胞) 内外液的浓度差。正常的血清样品, 经离心处理后, 红细胞沉淀分离, 血清成分不受红细胞影响。溶血样品则由于红细胞成分溶入血清中, 使血清中成分发生变化。有学者研究, 人红细胞中所含的AST是血清中的38倍, LDH (乳酸脱氢酶) 红细胞内外相差180倍。红细胞中TP (总蛋白) 浓度也比血清中高, 这是溶血样品中这3种物质含量变高的原因。另外, 溶血也会稀释的血清中特有成分的, 造成其含量降低。 (2) 样本发生溶血时, 细胞内外液之间的一些物质发生各种反应, 导致检测结果改变。溶血标本GLU的含量测定降低, 可能是糖酵解的中间物渗入血清中, 继续反应, GLU被代谢分解, 造成GLU含量降低。 (3) 红细胞中的物质造成仪器检测时, 吸光度的干扰。例如血红蛋白中血红素在短波长段 (300~500 mm) 的吸光度较高, 会对血清中用相似吸光波长物质的检测产生影响。事实上各个试验项目均受到这些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只是影响的侧重点不同而已[3]。

3 溶血样品生化指标的变化对临床疾病诊断上的几个影响

血液成分的检测, 是诊断多种疾病的必要步骤, 如肝脏疾病, 肾脏疾病, 癌症, 艾滋病, 糖尿病、贫血、白血病等。溶血样品导致血清成分发生变化, 会对多种疾病的诊断产生影响。

3.1 对乙肝检测的影响

目前医院检测乙肝主要有免疫学方法和大型生化仪器检测两种。溶血对两种检测方法均会产生影响。

免疫学方法主要检测乙肝五项, 即乙肝表面抗原 (HBASg) 、乙肝表面抗体 (抗-HBS) 、e抗原 (HBe Ag) 、e抗体 (抗-HBe) 、核心抗体 (抗-HBc) 。临床检测中用ELISA法检测5项指标, 其中所用的结合酶为辣根过氧化物酶, 而红细胞中有些蛋白具有类氧化物酶活性, 其作用与辣根过氧化物酶相似, 当样本溶化时, 释放到血清中, 显色反应时, 使OD值升高, 造成结果假阳性。最后造成对疾病的误判。

生化仪器检测法中, ALT (谷丙转氨酶) 是检验肝脏功能, 了解肝细胞破坏程度、肝细胞通透性变化或胆道系统阻塞等较灵敏的指标。一般情况下, 乙肝感染2~6个月后, 血清转氨酶会明显上升。溶血样品会对ALT的含量的检测造成影响, 也会影响疾病的诊断结果。

3.2 对肾功能检测的影响

BUN (尿素氮) 是血浆蛋白质以外的含氮化合物之一, 是体内氨基酸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测定尿素氮可作为肾功能的一个指标, 尤其可反应肾小球滤过功能。Cr (肌酐) 是肌酸代谢的终产物, 肌酸主要存在于肌肉中。测量肌酐主要用于评价肾功能。表一中, 这两个指标的生化检测在溶血前后均无明显变化, 可见溶血标本对肾功能检测的影响不大[4]。

3.3 对糖尿病等疾病的检测结果的影响

GLU (血糖) 的高低是糖尿病检测中的重要指标, 临床上测定血糖主要是了解病人体内神经激素的调节是否相对平衡。溶血样品的血糖浓度比正常样品的低, 这对疾病的检测会产生影响。

3.4 对贫血等血液疾病检测结果的影响

血常规标本溶血可影响红细胞、血小板的计数, 白细胞的分类等。溶血样品中由于血细胞的破碎, 数量减少, 红细胞的计数减少。而且细胞破碎后的溶出物会影响血小板和白细胞的数量。最终会导致贫血等血液疾病的误判。

4 防止样品溶血的措施以及处理溶血样品的对策

引起样本溶血的常见原因有: (1) 采血技术欠佳; (2) 试管不洁; (3) 强力振荡血液或剥离血凝块; (4) 冷冻时间过短; (5) 解冻时间过短; (6) 抗凝剂不当; (7) 抽血后未卸下针头就将血液强行通过微孔注入试管中等。因此, 在采血、检验过程中必须注意: (1) 对注射器和试管要严格要求, 保持注射器、针头、盛血试管 (器皿) 干燥清洁。注射器针头不能用酒精消毒, 因为酒精可致溶血。 (2) 采集血样本的方法要正确, 采血时止血带不可缚扎过紧、时间过长。采血部位皮肤必须干燥清洁, 抽血时不可使局部组织损伤过多, 否则易发生溶血现象。抽血时不可过快, 以免空针内血泡甚多血细胞破裂, 抽得血样后, 去掉针头将血液沿管壁徐徐推入管内, 不宜过快, 以免血泡过多引起血细胞破裂[5]。

若由于特殊原因无法重新采集新标本, 应利用未溶血标本对比做空白对照实验, 在无空白对照样品的情况下, 应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 利用已有的数据, 扣除本底值, 获得尽量准确的数据。或放弃某些指标的测量。另一方面是从方法学上克服或减少溶血的干扰, 如Hb对吸光度的干扰, 可改用双波长比色, 导数分光光度法和动力学法等措施;属于参与某一分析法化学反应的溶血干扰, 只能是改变所用试剂类型。

综上所述, 溶血会引起一些生化项目结果假性升高或降低。随着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普及, 检查血清标本是否溶血, 已成为试验过程中质控的重要环节。样品检验时, 考虑溶血对生化检测的影响, 可以让检测人员减少失误, 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在临床工作中, 应避免操作不当, 引起样品溶血。缩短样品采集到样品检测之间的时间, 以最少的步骤准备检测样品。一旦发现明显的标本溶血, 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对溶血程度较轻的标本结果进行校正或重新采集标本。总之, 检查血清标本外观有否溶血是试验过程中质控的必要步骤。

摘要:溶血是指血液中的红细胞破裂, 红细胞内物质混入血清的现象。大量实验证明溶血标本与非溶血标本在多个生化检验指标上有显著性差别。溶血对研究人员来说, 会误导试验结果, 浪费宝贵的实验样品;对临床来说, 危害就更大, 容易引起病情判断失误, 影响病人的治疗。因此, 弄清溶血样品与正常样品重要成分含量的前后变化, 是血液相关研究的基础。

关键词:溶血,生化检验指标,显著差异,血清,诊断

参考文献

[1]何晓丽.浅谈标本溶血对临床常规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对策[J].医学新知·综合版, 2012 (3) :64.

[2]谢宁芳.溶血标本对生化检验指标结果影响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 2012 (3) :103.

[3]詹燕华, 周世锋.标本溶血对生化分析仪测定结果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18) :69-70.

上一篇:公共设施赔偿责任下一篇:中间轴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