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生化检验指标(共10篇)
临床生化检验指标 篇1
检验医学指的是基于分子生物学理论, 通过化学仪器的运用对患者的血液和分泌物等标本开展检验的一种学科, 随着近年来医院检验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检验的项目也在不断的增加, 为疾病的临床治疗和诊断提供了参考的依据和基础[1]。在对患者实施临床生化检验的过程中, 有很多因素会对检验的结果造成干扰和影响, 药物的使用就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影响因素, 提高了误诊率, 减少了临床检验的准确性, 因此应该对药物对常用临床生化检验指标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2]。本文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接受生化检验的28419例患者中被认定为使用药物出现异常的124例患者为实验对象, 对药物对常用临床生化检验指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实验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接受生化检验的28419例患者中被认定为使用药物出现异常的124例患者为实验对象, 其中男性患者有例, 女性患者有例, 年龄最大的患者有75岁, 年龄最小的患者有20岁, 平均年龄为 (43.8±7.6) 岁。
1.2 研究方法:对本次实验研究中确定为药物所导致生化检验指标结果偏差患者124例的临床资料实施回顾性分析, 具体方法包括查阅患者的病历、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近期使用药物的情况, 咨询责任医师、当值医护人员和患者本人, 对影响检验结果的具体药物和患者的检验项目进行确定, 对上述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并, 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和对策。
1.3 指标观察:对参加本次实验研究中所有患者的生化检验指标和对其产生影响的相关药物进行观察和记录, 为实验统计分析提供依据和数据基础。
2 结果
2.1 实验研究选取的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接受生化检验者共有28419例, 其中有124例患者的生化检验结果被认定因为使用药物出现异常, 因为使用药物使患者临床生化检验指标发生异常的概率为0.44%。
2.2 本次年研究中对临床生化检验指标结果产生影响的药物有抗癌药物、激素类药物、抗生素类药物以及肾上腺素、抗风湿药和解热镇痛药等, 且影响各异。
抗癌药物:这类药物会对患者血液中血小板数量、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检测结果造成影响, 同时可能影响患者肝功能, 如胆红素和转氨酶升高。
激素类药物:左旋多巴、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药物具有一定的还原性, 可以使胆固醇、尿酸、血糖等呈一定程度的升高状态。
抗生素类药物:这类药物中的磺胺类药物和青霉素类药物可能使检验者血压中的尿酸浓度升高, 头孢菌素类药物会使肌酐的检测结果造成影响, 红霉素和四环素类药物会使胆红素和转氨酶升高。
肾上腺素:这类药物的氧化还原反应会对生化检验结果造成影响, 与正常血清混合会使FMN结果升高, 使肌酐、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以及尿酸的水平降低。
抗风湿药:这类药物中环氧合酶抑制剂对生化检验结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阿司匹林会增加血糖、碱性磷酸酶、尿酸、淀粉酶和镁离子水平, 吲哚美辛会导致血糖、丙氨酸转氨酶、肌酐以及尿素氮水平升高, 降低血清白蛋白和尿酸水平。
解热镇痛药:保泰松片、消炎痛、阿司匹林等药物可以导致碱性磷酸酶、转氨酶、尿素、血糖、胆红素、肌酐等发生升高的情况, 同时使白蛋白降低。
3 讨论
药物使用对常用临床生化检验指标结果造成该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个为药物对检验过程或者检测靶标产生一定的作用, 进而影响检验的结果, 另一个为药物作用于患者的机体, 使机体的生理功能发生率一定的该表, 进而引起某些指标的异常, 同时联合用药是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影响各项指标的检验结果[3]。
为了避免药物使用对生化检验结果造成的影响, 检验人员和医护人员应该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首先检验前, 医护人员应该将患者药物的使用情况反映给检验人员, 对药物是否会影响检验指标进行判断, 同时检验人员如果发现药物使用可能影响检验结果就需要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 看是否可以换药或者是停药, 避免对检验结果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患者也要如实将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反馈, 对医护人员和检验人员进行药物知识和生化检验常识的培训, 切实解决生化检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4,5]。
在本次试验研究中, 因为使用药物使患者临床生化检验指标发生异常的概率为, 抗癌药物、激素类药物、抗生素类药物以及肾上腺素、抗风湿药和解热镇痛药等会对临床生化检验指标结果产生影响。综上所述, 临床上有多种药物会对临床常用生化检验结果造成干扰和影响, 所以检验人员在患者进行各项临床生化检验前应该明确其近期的药物使用情况, 采用必要的措施减少或避免药物对生化检验指标造成的影响, 提高生化检验的准确性, 为医师提供可靠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摘要:目的 分析药物对常用临床生化检验指标的影响和相应的对策。方法 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接受生化检验者共有28419例, 其中有124例患者的生化检验结果被认定因为药物出现异常, 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找出影响临床生化检验指标的药物和受影响的项目, 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结果 因为使用药物使患者临床生化检验指标发生异常的概率为0.44%, 抗癌药物、激素类药物、抗生素类药物以及肾上腺素、抗风湿药和解热镇痛药等会对临床生化检验指标结果产生影响。结论 临床上有多种药物会对临床常用生化检验结果造成干扰和影响, 所以检验人员在患者进行各项临床生化检验前应该明确其近期的药物使用情况, 采用必要的措施减少或避免药物对生化检验指标造成的影响, 提高生化检验的准确性, 为医师提供可靠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关键词:临床生化检验指标,肾上腺素,激素类药物,抗生素类药物
参考文献
[1]郑红霞.药物对常用临床生化检验指标结果的影响[J].当代医学, 2014, 20 (6) :136-137.
[2]郭亚.药物对常用临床生化检验指标结果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中国处方药, 2014, 13 (2) :106-107.
[3]朱斌, 吴超, 蔡映云, 等.药物对临床诊断的干扰及其对策[J].中国药师, 2011, 14 (7) :1403-1405.
[4]周卫东, 谭为.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干扰及其预防措施[J].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0, 28 (5) :502-503.
[5]李文, 刘治军, 傅得兴.药物对实验室检查和化验结果的影响[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09, 7 (1) :1138-1144.
临床生化检验影响因素及对策 篇2
关键词:临床生化检验;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421-02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环境污染都是日益加重,各种疾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患者在去医院治疗时,不可避免的会进行一些临床生化检验检查,如感染、糖尿病等患者常需要进行血液常规生化检验[1-2]。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检验科作为各大医院的重要部门,承担着患者标本的临床检验的任务,而在检验科中,以生化室检验的标本居多,生化检验结果对患者的疾病诊断及治疗起着指导作用,所以探讨临床生化检验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具有重要意义[3]。本院在2012年4月至2012年10月对临床生化检验采用常规管理,在医院委派专业人员对临床生化检验的常见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归纳总结后,自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我院对临床生化检验采取综合管理对策,观察采取综合管理措施前后的效果。现将具体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在2012年4月至2012年10月对临床生化检验采用常规管理,在此期间,临床生化室共接收并检验1040例标本,其中男性645例,女性395例。在医院委派专业人员对临床生化检验的常见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归纳总结后,自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我院对临床生化检验采取综合管理对策,期间共接收并检验1090例标本,其中男性664例,女性426例。
1.2 方法
在医院委派专业人员对临床生化检验的常见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后,自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我院对临床生化检验采取综合管理对策。
1.3 观察指标
观察影响我院临床生化检验的常见因素;观察采取综合管理对策前后临床生化检验的偏差失误率。
1.4 统计学方法
我们采用SPSS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影响我院临床生化检验的常见因素
2.1.1 患者因素
在临床生化检验过程中,患者的配合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基础,若患者没有遵照医护人员的要求,未严格遵守指定的饮食、服药情况,都有可能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偏差。
2.1.2 标本采集因素
标本采集是生化检验的关键步骤之一,多种因素可影响检验结果。如一些标本的采集时间最好为清晨空腹采集;静脉采血时患者的体位及止血带的松紧程度均会影响检验结果;在患者的输血同时进行血液标本采集也会对结果造成影响。
2.1.3 标本保存因素
有些工作人员在采集患者标本完毕后,未将标本尽快处理,如血液标本采集后,未进行及时检测,在室温环境下放置时间过长引起血液成分发生了变化,甚至出现溶血现象。如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等检验,一旦血液标本发生溶血,就会导致检验结果假性升高。抗凝管是生化检验使用的专用试管,并有多种抗凝剂,若标本需要抗凝处理,则应根据检验项目的不同选择适宜的抗凝剂,并要保证抗凝比例适宜。
2.1.4 检验人员因素
部分临床生化检验人员未取得临床检验资格证,不能熟练地进行临床生化检验,部分检验人员缺乏责任心,工作态度不认真,未认识到检验工作的责任重大及检验结果的重要性。
2.1.5 仪器及试剂因素
生化自动分析仪长时间的不间断运行后,容易出现一些故障,导致其运行状态不佳,最终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临床生化检测的试剂种类繁多,有些仪器需要特定公司的试剂,还有些公司的试剂不合格,未使用专门的配套试剂或使用不合格的试剂均会影响检验结果的真实及准确性。
2.2 采取综合管理对策前后临床生化检验的偏差失误率比较
采取综合管理对策前临床生化室共接收并检验1040例标本,其中出现偏差失误的检验标本70例,偏差失误率为6.7%;采取综合管理对策后临床生化室共接收并检验1090例标本,其中出现偏差失误的检验标本9例,偏差失误率为0.8%,与综合管理前相比,综合管理后临床生化检验的偏差失误率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3 临床生化检验的对策
3.1.1 患者因素的对策
在采集患者的标本前,医护人员明确告知患者其应遵守的饮食、服药方法,如要进行空腹血糖检验,则嘱咐患者必须禁食,保持空腹时间约为12小时,并于第二天清晨接受血液样本采集。在采集标本时,患者患者应保持平静。
3.1.2 标本采集因素的对策
在标本采集前尽量嘱咐患者在清晨进行空腹标本采集,在静脉采血时,嘱咐患者保持作为或卧位,并且控制止血带松紧适宜,见回血后立即松开止血带。对于输血的患者,应在输血结束一段时间后再进行血液采集。
3.1.3 标本保存对策
工作人员在采集患者标本完毕后,切勿在室温放置时间过长,应及时对标本尽快处理检测,检验前注意观察标本有无异常,如血液标本有无溶血现象。使用抗凝管时,应根据检验项目选择合适的抗凝剂,并调节抗凝剂的用量与血液的比例正确。
3.1.4 检验人员因素的对策
临床生化检验室聘用具有临床检验资格的人员,并定期举办培训讲座及及技能培训,提高科室检验人员的专业知识及操作能力,并告知检驗人员临床生化检验工作的责任心及检验结果对患者可能造成的影响等,以提高患者的责任心,端正其工作态度。
3.1.5 仪器及试剂因素的对策
每周请仪器技术人员对仪器进行保养维护,找出仪器故障并进行调试校准,明确仪器是否需要特定公司的配套试剂,并在使用各种试剂前,做好预试,对比试剂的质量,确保未使用不合格的试剂,
为探讨临床生化检验的影响因素及相应对策,本研究在对临床生化检验的常见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后,对临床生化检验采取综合管理对策,在综合管理前,检验偏差失误率为6.7%,经综合管理后,检验偏差失误率为0.8%,管理后的检验偏差失误率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说明探讨临床生化检验的影响因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能明显降低检验偏差失误率,能提高临床生化检验质量。
参考文献
[1] 石东梅.临床生化检验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13):130-131.
[2] 唐玉秀.影响生化检测结果质量因素的分析[J].中外医疗,2011,33(5):186.
临床生化检验指标 篇3
溶血是指血液中的红细胞破裂, 红细胞内物质混入血浆的现象。由于血红细胞含红色的血红蛋白, 而血清的主要成分为抗体蛋白, 白蛋白, 胆红素等, 正常情况下呈淡黄色, 发生溶血时, 血清会被污染, 在表观上看便是样品变红色。
血液中成分复杂, 一般不能直接生化检测, 而是检测血清。血液样品通过离心, 分离血液中的红细胞等, 得到血清, 多为淡黄色的澄清溶液。而溶血样品离心后, 由于红色的血红蛋白外逸, 血清带红色。
红细胞无细胞核, 细胞膜成分为磷脂, 脆性强, 容易破碎, 无细胞器, 通过糖酵解途径合成能量。细胞内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 含少量多糖, 糖酵解中间物, 氨基酸, 脂肪, 维生素和多种酶。多种因素能引起红细胞破碎, 产生溶血, 例如:低渗溶液, 机械强力震荡、突然低温冷冻、突然解冻、过酸过碱、有机溶剂等。
2 溶血标本对生化检验指标的影响
大量实验证明溶血标本与非溶血标本在多个生化检验指标上有显著性差别。包括AST (天门冬氨基酸转移酶) 、TP (总蛋白) 、GLU (血糖) 、TBIL (总胆红素) 、ALB (白蛋白) 等, 溶血前后, 这些物质的含量变化明显。而BUN尿素氮、Ca (钙) 、Cr (肌酐) 等含量则无明显变化。见表1。其他一些指标如ALT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等则不确定, 有些实验这些指标呈显著性差异, 如何晓丽等人的实验[1]。有些实验中, 这些指标无明显差异。如河南省长葛市人民医院的谢宁芳等人的实验[2]。
样本溶血影响生化检验结果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细胞 (主要是红细胞) 内外液的浓度差。正常的血清样品, 经离心处理后, 红细胞沉淀分离, 血清成分不受红细胞影响。溶血样品则由于红细胞成分溶入血清中, 使血清中成分发生变化。有学者研究, 人红细胞中所含的AST是血清中的38倍, LDH (乳酸脱氢酶) 红细胞内外相差180倍。红细胞中TP (总蛋白) 浓度也比血清中高, 这是溶血样品中这3种物质含量变高的原因。另外, 溶血也会稀释的血清中特有成分的, 造成其含量降低。 (2) 样本发生溶血时, 细胞内外液之间的一些物质发生各种反应, 导致检测结果改变。溶血标本GLU的含量测定降低, 可能是糖酵解的中间物渗入血清中, 继续反应, GLU被代谢分解, 造成GLU含量降低。 (3) 红细胞中的物质造成仪器检测时, 吸光度的干扰。例如血红蛋白中血红素在短波长段 (300~500 mm) 的吸光度较高, 会对血清中用相似吸光波长物质的检测产生影响。事实上各个试验项目均受到这些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只是影响的侧重点不同而已[3]。
3 溶血样品生化指标的变化对临床疾病诊断上的几个影响
血液成分的检测, 是诊断多种疾病的必要步骤, 如肝脏疾病, 肾脏疾病, 癌症, 艾滋病, 糖尿病、贫血、白血病等。溶血样品导致血清成分发生变化, 会对多种疾病的诊断产生影响。
3.1 对乙肝检测的影响
目前医院检测乙肝主要有免疫学方法和大型生化仪器检测两种。溶血对两种检测方法均会产生影响。
免疫学方法主要检测乙肝五项, 即乙肝表面抗原 (HBASg) 、乙肝表面抗体 (抗-HBS) 、e抗原 (HBe Ag) 、e抗体 (抗-HBe) 、核心抗体 (抗-HBc) 。临床检测中用ELISA法检测5项指标, 其中所用的结合酶为辣根过氧化物酶, 而红细胞中有些蛋白具有类氧化物酶活性, 其作用与辣根过氧化物酶相似, 当样本溶化时, 释放到血清中, 显色反应时, 使OD值升高, 造成结果假阳性。最后造成对疾病的误判。
生化仪器检测法中, ALT (谷丙转氨酶) 是检验肝脏功能, 了解肝细胞破坏程度、肝细胞通透性变化或胆道系统阻塞等较灵敏的指标。一般情况下, 乙肝感染2~6个月后, 血清转氨酶会明显上升。溶血样品会对ALT的含量的检测造成影响, 也会影响疾病的诊断结果。
3.2 对肾功能检测的影响
BUN (尿素氮) 是血浆蛋白质以外的含氮化合物之一, 是体内氨基酸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测定尿素氮可作为肾功能的一个指标, 尤其可反应肾小球滤过功能。Cr (肌酐) 是肌酸代谢的终产物, 肌酸主要存在于肌肉中。测量肌酐主要用于评价肾功能。表一中, 这两个指标的生化检测在溶血前后均无明显变化, 可见溶血标本对肾功能检测的影响不大[4]。
3.3 对糖尿病等疾病的检测结果的影响
GLU (血糖) 的高低是糖尿病检测中的重要指标, 临床上测定血糖主要是了解病人体内神经激素的调节是否相对平衡。溶血样品的血糖浓度比正常样品的低, 这对疾病的检测会产生影响。
3.4 对贫血等血液疾病检测结果的影响
血常规标本溶血可影响红细胞、血小板的计数, 白细胞的分类等。溶血样品中由于血细胞的破碎, 数量减少, 红细胞的计数减少。而且细胞破碎后的溶出物会影响血小板和白细胞的数量。最终会导致贫血等血液疾病的误判。
4 防止样品溶血的措施以及处理溶血样品的对策
引起样本溶血的常见原因有: (1) 采血技术欠佳; (2) 试管不洁; (3) 强力振荡血液或剥离血凝块; (4) 冷冻时间过短; (5) 解冻时间过短; (6) 抗凝剂不当; (7) 抽血后未卸下针头就将血液强行通过微孔注入试管中等。因此, 在采血、检验过程中必须注意: (1) 对注射器和试管要严格要求, 保持注射器、针头、盛血试管 (器皿) 干燥清洁。注射器针头不能用酒精消毒, 因为酒精可致溶血。 (2) 采集血样本的方法要正确, 采血时止血带不可缚扎过紧、时间过长。采血部位皮肤必须干燥清洁, 抽血时不可使局部组织损伤过多, 否则易发生溶血现象。抽血时不可过快, 以免空针内血泡甚多血细胞破裂, 抽得血样后, 去掉针头将血液沿管壁徐徐推入管内, 不宜过快, 以免血泡过多引起血细胞破裂[5]。
若由于特殊原因无法重新采集新标本, 应利用未溶血标本对比做空白对照实验, 在无空白对照样品的情况下, 应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 利用已有的数据, 扣除本底值, 获得尽量准确的数据。或放弃某些指标的测量。另一方面是从方法学上克服或减少溶血的干扰, 如Hb对吸光度的干扰, 可改用双波长比色, 导数分光光度法和动力学法等措施;属于参与某一分析法化学反应的溶血干扰, 只能是改变所用试剂类型。
综上所述, 溶血会引起一些生化项目结果假性升高或降低。随着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普及, 检查血清标本是否溶血, 已成为试验过程中质控的重要环节。样品检验时, 考虑溶血对生化检测的影响, 可以让检测人员减少失误, 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在临床工作中, 应避免操作不当, 引起样品溶血。缩短样品采集到样品检测之间的时间, 以最少的步骤准备检测样品。一旦发现明显的标本溶血, 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对溶血程度较轻的标本结果进行校正或重新采集标本。总之, 检查血清标本外观有否溶血是试验过程中质控的必要步骤。
摘要:溶血是指血液中的红细胞破裂, 红细胞内物质混入血清的现象。大量实验证明溶血标本与非溶血标本在多个生化检验指标上有显著性差别。溶血对研究人员来说, 会误导试验结果, 浪费宝贵的实验样品;对临床来说, 危害就更大, 容易引起病情判断失误, 影响病人的治疗。因此, 弄清溶血样品与正常样品重要成分含量的前后变化, 是血液相关研究的基础。
关键词:溶血,生化检验指标,显著差异,血清,诊断
参考文献
[1]何晓丽.浅谈标本溶血对临床常规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对策[J].医学新知·综合版, 2012 (3) :64.
[2]谢宁芳.溶血标本对生化检验指标结果影响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 2012 (3) :103.
[3]詹燕华, 周世锋.标本溶血对生化分析仪测定结果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18) :69-70.
临床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探讨 篇4
關键词:准确性 不确定 临床检验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087-01
使临床检验分析结果准确的手段众所周知,即选用好的检验方法,做好质量保证。实验室应设计并运行室内质量控制体系;适用且可能时,评定检验结果的不确定度;设计和运行校准和正确度验证计划,保证结果的溯源性;以及参加室间质量评价计划。以下就其中主要问题作简要讨论。
1 检验结果方法
检验方法的优劣或方法性能可大致可分两个方面,一是方法的基本检测能力,包括特异性(specificity)、精密度(precision)、灵敏度(sensitivity)(检测限)等,二是方法的校准。好的检验方法应足够特异、精密、灵敏,其校准可使检验结果溯源至公认的参考标准。方法的基本检测能力主要和方法原理、方法设计及试剂原料质量等有关。校准的可靠性取决于参考系统(参考方法和参考物质)的合理使用。
上述各种方法性能的论证过程在国际标准和某些文献中经常被称为确认(validation),其实质内容即人们所熟知的方法学研究,确认的结果就是给出方法的主要性能指标,包括准确性、特异性、精密度、检测限等。目前临床检验多使用商品方法,故临床实验室一般不进行广泛的方法确认工作。但目前我国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况是临床实验室不同程度地修改商品方法,如更换校准物,这时临床实验室应进行必要的确认工作。
对于准确度验证,SOM 附录C提出3 种验证方式:a.将本实验室结果与参考方法结果进行比较;b.分析参考物质;c.与已证明临床有效的其他方法进行分割样品对比。
三种方式中,与参考方法对比应是理想的方式,但这种方式成本高,更受到可利用的参考方法资源的限制。对于某些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目前国际上有机构或组织应用参考方法向医学实验室提供准确性或溯源性验证服务,如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DC)胆固醇参考方法实验室网络(CRMLN)血脂测定实验室认证计划和美国临床化学会(AACC)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NGSP)的水平I 和水平Ⅱ实验室认证计划。
2 准确性概念
准确度(accuracy)是单次检验的结果与真值的接近程度,多次重复检验的均值与真值的接近程度称正确度(trueness),精密度大家比较熟悉,是在规定条件下获得的独立检验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可见准确度涵盖正确度和精密度,即正确又精密的结果才是准确的。上述三个概念通常以其反义概念描述,如用总误差表示不准确度,为单次检验结果与真值之差,用偏倚表示不正确度(系统误差),为均值与真值之差,用标准差(SD)或变异系数(CV)表示不精密度(随机误差)。
目前常用的准确性标准有政府或室间质评机构规定的误差范围(总误差及由总误差衍生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根据生物学变异计算的误差范围(总误差、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及专业组织提出的误差范围(总误差、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等。值得指出的是,我国室间质评机构目前基本采用美国CLIA'88 规定的允许总误差,此规定可能更多考虑当时能实现的分析质量水平,不一定代表临床需要的质量水平,而基于生物学变异及专业建议的质量标准标准可能更接近临床需要。这些标准有时会有较大不同,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LIA'88、由生物学变异计算和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提出允许总误差分别是30%、12%和15%,临床实验室应根据不同情况选用合适分析质量标准。除总误差外,还有允许偏倚、允许不精密度等,也应用酌情合理使用。
3 讨论
关于质量保证,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已多有论述,大家也比较熟悉,在此不作赘述。关于溯源性(traceability),有关国际标准要求,实验室应设计并实施测量系统校准和正确度验证计划,以保证结果可溯源至SI 单位,或可参比至自然常数或其他规定的标准,如无法实现或不适用,应用其他方式保证结果的可信度(5.6.3)。正确度验证计划应是定期进行的正确度验证活动的计划,正确度验证与上述准确性验证同义,有效的方式是与参考方法对比或分析有证参考物质,无法实现或不适用时采用其他方式,如室间质评计划、与其他常规方法对比等。同样也应制定不同检验项目的书面正确度验证计划。
关于医学实验室“不确定度”(uncertainty)评定,有关国际标准的要求是,适用且可能时,实验室应确定检验结果的不确定度。不确定度对于临床检验领域是另一个较新的概念。不确定度是一种描述测量结果分散性的参数,其作用与大家熟悉的总误差类似,但其理念和评定方式与总误差明显不同。评定不确定度的原则文件是ISO 1995 年出版的“测量不确定度表示指南”(简称“GUM”)。GUM 评定不确定度的总思路是,首先需努力识别并修正系统效应(“系统误差”),将测量模型化以鉴别不确定度来源,对各种来源的不确定度(不确定度分量)进行评定和量化,最后将各不确定度分量合成,需要时,计算扩展不确定度。不确定度评定(分量)可采用A 型评定或B 型评定,A 型评定是指通过实验进行评定,B 型评定是利用其他信息(如来自文献、证书等的信息)进行评定。各不确定度分量用标准差表示,以方差形式合成。不确定度概念刚被引入临床常规检验领域,但不确定度会否在临床检验领域广泛使用,会否取代目前常用的总误差概念,目前尚不得而知。
参考文献
[1]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Medical laboratories-Particular requirements for quality and competence[S].ISO 15189,2003
临床生化检验指标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检测对象:选取健康的血液采集自愿者12例,采血前12h均禁水、禁食以保证空腹,早晨抽取坐位静脉血。(2)采血管选择:分离胶方法使用的采血管为塑料真空试管,并且按照生产商的不同(来自2个生产商)进行编号1号、2号。一般方法使用的采血管为玻璃试管,要求干燥且无杂质,编为3号。(3)仪器:BS800自动化生化分析仪(迈瑞公司生产)。(4)试剂:检验中使用的试剂等分别由以下公司生产:迈瑞(深圳)、德灵(美国)、罗氏(瑞士)、朗道(英国),按照说明书中记载的分析参数使用。
1.2 方法
(1)分别用3个采血管采集血液2ml。将1号和2号静置于室温下,时间为15min。将3号置于水浴中,要求温度为37℃,时间为30min,直至血块收缩。(2)制备血清时分别选择使用分离胶和一般方法,离心设定3000r/min,持续时间10min,检验过程选择使用生化分析仪,将制备好的血清置于分析仪中检测其生化指标,比较2种分离方法所得到的检验结果:Ca2+、K+、葡萄糖(Glu)、淀粉酶(AMY)、磷酸肌酸激酶(CK)、碱性磷酸酶(ALP)及总蛋白(TP)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
2结果
分离胶1号与分离胶2号检测出的Glu水平高于一般方法,AMY及CK水平低于一般方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检验结果与一般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一般方法比较,*P<0.05
3讨论
3.1 分离胶分离分析
采血管中有促凝剂,均匀涂于内壁,缩短了血液凝固所需时间,利于标本凝固,无需放置水域中,室温放置即可。样本分离后可清晰呈现3层,分别为血细胞层、分离胶层和血清层(最上层),每层均有平整界面,尤其是血清层澄清、无杂质[3]。使用该分离方法无需将血清吸出,也无需转移,所以减少了破坏。检验时可直接将其置于分析仪中。
3.2 检验结果分析
本检验结果显示,分离胶1号和分离胶2号的Glu值较一般方法Glu值高,存在差异是因一般方法需将试管置于水浴中,要求温度为37℃,且时间较长,增加了细胞利用时间,降低了Glu的含量。分离胶1号试管中的TP值较高,达到了(80.20±4.52)U/L,而分离胶2号试管TP值为(77.20±4.53)U/L,分别高于一般方法、低于一般方法,目前还无法解释其原因。
3.3 抗凝剂的使用
临床检验中常使用抗凝剂,以加快检查速度,通常使用肝素钠。应用抗凝剂影响检查,干扰了血浆电解质含量,不利于得到准确结果。其中影响相对较小的抗凝剂是肝素锂,但也会造成血清变化。因此不建议使用抗凝剂,以免影响结果的准确。在使用采血管时,应要求其具有厂家的实验结果和技术资料,在使用前进行试验对比,保证能满足血清检验的质量要求,以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依据。
摘要:目的 分析在制备血清时选择使用分离胶对检验结果中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在制备血清时分别选择使用分离胶(1号、2号采血管)和一般方法(3号采血管),检验过程中选择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将制备好的血清置于分析仪中检测其生化指标,并对比2种分离方法所得到的生化指标检验结果。结果 分离胶1号与分离胶2号检测出的Glu水平高于一般方法,AMY及CK水平低于一般方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确保检验结果符合标准,需选用新鲜样本,在应用真空采血管时对比其得到的生化指标,并保证能满足血清检验的质量要求,以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依据。
关键词:血清检验,分离胶,生化指标
参考文献
[1]郭兆富,尹佑东,杨佳丽,等.血清分离胶技术在生化检验中的应用分析[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9,24(1):77-79.
[2]何应中,吴雁,杜文胜,等.血清分离胶在临床生化检验中的应用观察[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9,30(2):104-105.
临床生化检验指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接收治疗的脂肪肝患者50例, 作为试验组, 选取同期接收的50名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健康组。试验组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脂肪肝分类标准, 经多种临床检测方法确诊, 且所有患者均未合并有严重感染、肝肾功能障碍、甲状腺功能异常、恶性肿瘤, 以及心脏疾病。试验组男35例, 女15例;年龄46~80岁, 平均 (60.5±2.1) 岁。健康组男30名, 女20名;年龄45~78岁, 平均 (61.2±1.8) 岁。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
检查前4 d, 患者均进食素食。分别收集两组的静脉血, 在清晨空腹的状态下采集其血液标本, 选择肘静脉进行采血, 血量为3 ml;通过3000 r/min速度离心分离, 离心所需时间5 min, 分离出血清之后, 放置于-20℃等待检测。通过全自动的血细胞分析仪及生化分析仪、配套试剂等对两组检测对象的血液标本进行检测, 检测时间均为采集血液标本后2 h[2]。
1.3 判定指标
主要有ALT、TG、TC、AST。各项指标的参考值为:ALT, 0~40 U/L;TG, 男性0.44~1.76 mmol/L, 女性0.39~1.49 mmol/L;TC, 3~5.2 mmol/L;AST, 29~35 U/μl。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ALT、TG、TC和AST均高于健康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试验组ALT、TG、TC、AST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8.1% (39例) 、55.7% (28例) 、46.7% (23例) 、93.35% (47例) , 健康组分别为8.9% (4例) 、15.7% (8例) 、11.2% (6例) 、4.5% (2例) , 试验组高于健康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健康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脂肪肝患者的发病原因与现代社会发展迅速有关[3], 人们的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不断发生变化, 使得脂肪肝的临床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大幅度提升, 对患者身体健康、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4]。脂肪肝患者各生化指标变化情况与病理变化存在密切关系, 检测脂肪肝患者各项生化指标, 通过这些指标所呈现的异常情况可及时发现脂肪肝的病理变化, 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及改善预后等均有重大的意义[5]。
本研究结果显示, 试验组ALT、TG、TC、AST显著高于健康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ALT、TG、TC、AST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健康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可见, 多种血清学生化指标在脂肪肝的诊断中, 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多种生化指标检验在脂肪肝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将本医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接收治疗的脂肪肝患者50例作为试验组, 选取同期接收的50名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健康组, 分析试验组检测结果与健康组的差异, 检测项目均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三酰甘油 (TG) 、总肝固醇 (TC)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等, 了解两组ALT、TG、TC、AST的阳性检出率。结果 试验组的ALT、TG、TC、AST高于健康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ALT、TG、TC、AST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健康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多种生化指标在脂肪肝的诊断中, 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多种,生化指标,脂肪肝,诊断,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肖雪云, 曾烈华, 黄多娣.多种血清学指标水平检验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4 (20) :81-82.
[2]史敏双, 翁春霞, 项辉.综合检测生化指标对早期脂肪肝诊断及肝损伤程度的评价意义[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6, 37 (1) :129-131.
[3]付晓杰, 王璐.肝功与血脂血清学指标水平检验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中外医疗, 2016, 14 (6) :190-194.
[4]尚宝荣.生化指标检测结果与脂肪肝发生发展的关系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 11 (18) :2614-2617.
临床生化检验指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例自愿采集血液的健康人, 采血前12 h禁食禁水, 抽取空腹时静脉血, 分离胶方法采血管选择塑料真空管, 对两个不同厂商生产的分离胶进行分组, 湖南省浏阳市医用仪具厂生产的分离胶为A组, 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分离胶为B组, 另采用常规方法作为对照设为常规组, 采血管选择干燥无杂质的玻璃试管。选用自动化生化分析仪, 检验试剂选用分别国内外厂家生产的试剂, 根据所载分析参数进行检验。
1.2 方法
3组采血管分别采集3 m L血液, A组和B组置于室温下15 min, 常规组采血管置于温度为37℃的水浴中30 min, 至血块收缩。血清制备方法分为常规方法和分离胶方法, 离心速度为3 000转/min, 离心10 min, 利用Uni Cel Dx C800型生化分析仪进行检验, 将血清分别置于其中, 对其生化指标进行检测。
1.3 观察指标
观察3组检验结果中的生化指标, 包括葡萄糖 (GLU) 、Ca2+、K+、淀粉酶 (AMY) 、碱性磷酸酶 (ALP) 、磷酸肌酸激酶 (CK) 、总蛋白 (TP) 。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分离胶A组、B组采血管检测出的GLU高于常规组, 差异显著 (P<0.05) ;CK和AMY低于常规组, 差异显著 (P<0.05) ;其他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t、P为A组与常规组比较检验值, t1、P1为B组与常规组比较检验值。
3讨论
分离胶采血管的内壁中涂有促凝剂, 缩短了血凝时间, 无需置于水中, 有助于血液标本凝固。血清分离后呈现层次分明的三层[2], 即血清层、分离胶层和血细胞层, 每层的界面平整, 尤其是最上层的血清层无杂质干扰。因此, 利用分离胶分离法, 不需转移, 也不需吸出血清, 降低了检验过程中的外界因素影响。检验时可直接将采血管置于生化分析仪上。
本次研究中, 分离胶A组、B组采血管检验出的GLU水平高于常规方法, 其原因是常规组采血管需置于37℃水浴中, 且时间较长, 导致细胞利用时间增多, 从而减少了GLU含量。至于CK和AMY指标低于常规组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临床血清检验中, 多应用肝素钠作为抗凝剂, 以提高检验速度。相关研究显示, 抗凝剂会对检验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主要是影响血浆中电解质的含量[3], 因此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待考证。而肝素锂抗凝剂虽然影响较小, 但也会导致血清变化。因此, 为了得到准确的检验结果, 通常不建议使用抗凝剂。在选择采血管时, 应要求生产厂家提供详细的技术资料和试验结果, 并与以往的试验结果相对比, 以满足检验血清的临床要求, 有助于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分离胶对检验结果中生化指标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 采集20例健康人静脉血, 分别利用常规方法和分离胶方法进行血清制备, 将制备完成的血清置于生化分析仪, 检测相关生化指标。结果 A组、B组分离胶采血管检测出的葡萄糖 (GLU) 高于常规方法, 磷酸肌酸激酶 (CK) 和淀粉酶 (AMY) 低于常规方法,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临床血清制备检验应选择新鲜样本, 应用分离胶采血管时应与之前检验结果进行比对, 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生化指标,检验结果,血清分离胶,影响
参考文献
[1]吴志刚, 瞿幸华, 牛莉蓉, 等.分离胶采血管对临床生化结果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10 (9) :1160-1161.
[2]雷震山, 高鹏, 杜剑强.分离胶促凝管对C3、C4检测结果影响的比对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3 (S1) :50-51.
生化检验的临床意义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仪器
魅力4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阿根廷制造) 。
1.2 试剂
上海科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
1.3 标本来源
600份健康体检人员空腹抗凝血样, 分3个年龄组:20~30岁200份, 31~40岁200份, 41~60岁的200份。
1.4 检验方法
每天9:30以前收集血样, 9:30以后把血样离心、编号连同质控血样一起放入试管架, 再放入魅力4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按仪器操作说明, 正确操作仪器。检验项目为ALT、AST、GGT、ALP、TP、ALB、TBIL、BUN、CREA、UA、GLU、CHOL、TG、HDL、LDL、APOA、APOB。检验完毕, 把检验结果打印存档。整个检验过程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的要求、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认真完成每一项检验。半年来共收集600份血样结果。分析如下。
2 结果
600份样品中, 在20~30岁年龄组中, TG高的有19人, CHOL高的有17人, GLU高的1人;在31~40年龄组中, TG高的有31人, CHOL高的有35人, GLU高的34人, ALT高的有5人, 其余检验项目均正常;在41~60年龄组中, TG高的有74人, CHOL高的有53人, GLU高的68人, ALT高的有16人, UA高的2人, TG、CHOL、GLU同时高的有5人, HDL高的5人, APOA高的3人, 其余检验项目均正常。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随着年龄的增长, 身体各项机能呈下滑趋势。
3 临床意义
3.1 ALT
正常参考值:0~40.0U/L。增高:可见于肝胆疾病, 传染性肝炎, 肝癌, 肝硬变活动期, 中毒性肝炎, 脂肪肝, 胆管炎和胆囊炎等;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 心肌炎等。
3.2 AST
正常参考值:0~40.0U/L。血清中AST可来源于肝细胞, 各种肝病可引起血清中AST的升高, 中毒性肝炎时可更高。
3.3 GGT
正常参考值:0~58.0U/L。主要用于诊断肝胆疾病, 原发性肝癌, 胰腺癌和乏特氏壶腹癌时, 血清GGT活性显著升高, 特别在诊断恶性肿瘤患者有无肝转移和肝癌术后有无复发时, 阳性率可达90%。
3.4 TP
正常参考值:60.0~80.0 g/L。血清总蛋白浓度增高见于血清中水分减少, 而使总蛋白浓度相对增高。3.5 ALB正常参考值:35.0~55.0 g/L。血清白蛋白浓度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 血浆浓缩所致, 并非蛋白质绝对量的增加。临床上尚未发现单纯白蛋白浓度增高的疾病。
3.6 GLB
正常参考值:20.0~40.0 g/L。球蛋白浓度增高:炎症或感染反应, 如结核, 疟疾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播散性红斑狼疮, 硬皮病, 风湿热, 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3.7 TBIL
正常参考值:5.1~19.0μmol/L (直接胆红素正常参考值:1.7~6.8μmol/L和间接胆红素正常参考值:1.7~13.2μmol/L) 。根据血清胆红素分类, 判断黄疸类型。血清总胆红素和以间接胆红素增多为主的为溶血性黄疸, 例如溶血性贫血, 严重大面积烧伤等;血清总胆红素和以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的为梗阻性黄疸, 例如胆石症。
3.8 BUN
正常参考值:1.7~8.3mmol/L。常见于肾脏因素: (1) 肾前性:最重要的原因是失水, 引起血液浓缩, 引起肾血流量减少, 肾小球滤过率减低而使血尿素储留, 常见剧烈呕吐, 幽门梗阻, 肠梗阻和长期腹泻; (2) 肾性:急性肾小球肾炎, 肾病晚期, 肾功能衰竭, 慢性肾盂肾炎及中毒性肾炎都可出现血尿素氮增高; (3) 肾后性疾病:如前列腺肿大、尿路结石、膀胱肿瘤致使尿道受压等都能使尿路阻塞引起血尿素氮增加。
3.9 CREA
正常参考值:44.0~135.0μmol/L。在正常肾血流条件下, 肌酐值升高至300μmol/L左右时, 提示为中度至严重的肾损害。血肌酐测定对晚期肾脏疾病临床意义较大。
3.1 0 UA
正常参考值:150.0~440.0μmol/L。血清尿酸测定对痛风诊断最有帮助, 痛风患者血清中尿酸增高, 在痛风时也会出现正常尿酸值。
3.1 1 ALP
正常参考值:30.0~140.0 g/L。其活力测定常用于肝胆疾病和骨骼疾病的临床辅助诊断指标。可见于肝胆疾病:阻塞性黄疸, 急性或慢性黄疸型肝炎, 肝癌。
3.1 2 GLU
正常参考值:3.9~6.4mmol/L。内分泌功能障碍引起高血糖, 临床上称为糖尿病。颅内压增高, 脱水也可引起血糖增高。胰岛素分泌过多,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 甲状腺机能减退, 严重肝病患者, 可引起病理性低血糖。
3.1 3 CHOL
正常参考值:3.35~6.40mmol/L。血清胆固醇浓度增高见于动脉粥样硬化, 肾病综合征, 胆总管阻塞, 黏液性水肿和糖尿病。在恶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以及甲状腺机能亢进时, 血清胆固醇降低。
3.1 4 TG
正常参考值:0.48~1.88mmol/L。血清甘油三酯也有随年龄而上升的趋势, 体重超过标准者往往偏高。糖尿病, 肾病综合征, 糖原沉积病和妊娠后期也可出现TG增高。
3.1 5 HDL
正常参考值:0.9~2mmol/L。流行病学研究表明HDL与CHD (冠心病) 的发展呈负相关关系, 所以HDL值低的个体患CHD的危险性增加;相反HDL水平高者, 患CHD的可能性小。所以HDL可用于评价患CHD的危险性。HDL升高还可见于慢性肝炎,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3.16 LDL
正常参考值:0~4.2mmol/L。LDL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多用于判断是否存在患CHD的危险性。LDL升高可见于遗传性高脂蛋白血症, 甲状腺功能低下, 肾病综合征, 梗阻性黄疸, 慢性肾功能衰竭等;LDL降低可见于无β-脂蛋白血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 肝硬化, 恶性肿瘤等。
3.17 APOA
正常参考值:1.00~1.60mmol/L。一般情况下, APOA可以代表HDL水平, 与HDL呈明显正相关。冠心病患者, 脑血管病患者APOA偏低。家族性高TG血症患者HDL往往偏低, APOA不一定低, 不增加冠心病危险;但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蛋白血症患者HDL与APOA却会轻度下降, 冠心病危险性高。
3.18 APOB
正常参考值:0.60~1.14mmol/L。APOB和LDL同样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APOB主要代表LDL水平, 与LDL呈显著正相关。APOB与LDL同时测定有利于临床判断。APOB增高是冠心病危险因素。多数临床研究指出, APOB是各项血脂指标中较好的动脉粥样硬化标志物。此外, 在糖尿病, 甲状腺功能低下, 梗阻性黄疸, APOB都可能升高。
4 小结
医学检验提供的信息是非常广泛的, 许多检验项目对指导临床治疗及监测疗效有重大作用, 在不同的情况下发挥不同的作用, 重要的是早期诊断及确诊。要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 保证质量是其核心。所以, 我们必须加强质量管理, 提供有效的、及时的、准确的检验信息, 满足医生对患者在疾病预防、诊断、治疗方面的需求, 以便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同时也提醒人们要经常做健康体检, 以确保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参考文献
实验室临床生化检验的质量控制 篇9
临床生化检验质量是给临床提供科学依据准确性的关键。而实现生化室质控是保证生化检验结果正确的唯一重要手段,实行临床生化检验质量保证是我们全体临床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我认为临床生化检验的质量控制,它不但在于检验实验室的质量,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将所用试剂、方法、仪器等所能出现的误差,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而且保证我们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据我所知目前生化检验长期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检验质量的不稳定性,误差大。例如:将一份标本分送到几个不同实验室进行相同项目的检验,误差可达几倍乃至几十倍。如此大的实验误差,在临床上是绝对不允许的,因为生化检验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和健康,为了保证检验质量,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和治疗依据,所以质量控制工作这一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根据我几年来进行质控工作的经验,从具体技术上进行讨论。
一硬件部分
我们把检验结果与检验者的检验水平及方法特性无直接关联的部分称为硬件部分,如仪器、器皿、环境等,这部分对检验结果影响是直接的,质控工作首先就必须对这一部分进行质量控制。通常工作较多的是仪器、器皿两部分。
1.分析仪器要求:生化检验工作常用的仪器有半自动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天平、离子分析仪、分光光度计等,但他们均分属不同的种类,不可能用具体的数据去描述他们的共性,只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其要求,以适用于临床生化检验。(1)稳定性:仪器稳定性是指于一段时间内仪器信号的跳跃范围,即仪器本身的噪音范围。它可以直接影响检验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同一仪器在不同工作状态下噪音不一样。因此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甚至不同信号区段均需要进行稳定性测定。合格者才能使用。⑵重现性:常指同一样品在不同时间使仪器产生信号的重合程度。重现性好坏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⑶灵敏度:指仪器于单位被测成分下产生信号的高低,信号越大灵敏度越高,不同的检验方法,要求仪器的灵敏度不同,通常条件下灵敏度越大,分析范围越小,灵敏度越小,读数误差越大。⑷分辨力:是指仪器对待测成份的分辨能力。它直接影响检验方法的准确度。
一般来讲,临床生化检验仪器只需做好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就能达到检验方法的要求。在进行这方面质控时,应参照各类仪器的说明进行调校。
2.容量仪器的校正:容量仪器是用于分析定量的基本器具,它直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是质控工作中的重要一环。量具必须满足要求才能使用,据鉴定前几年市售玻璃量具不合格率较高。一定要到合格的厂家去购买。
二软件部分
我们将检验结果与检验者的检验水平等人为因素有直接关联的部分及方法特性,统称为软件部分。在硬件稳定,检验方法固定的条件下,其分析参数就直接反映了检验者的总体检验能力。应作如下工作:⑴人员:人是质控工作中最重要而又最活跃的因素。事实上同一样品,不同的人在同一条件下检验结果完全相同的机会是很少的。检验人员要不断巩固自己的基础知识,丰富实践经验,不断学习一些新的知识、技术,完善工作手法,严格地正规化操作,克服不良习惯,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检验质量,确保医学检验工作的顺利进行。⑵参数部分:每天日常检验工作中,在测定第一批标本时,同时测定一份室内质控血清,正常情况下,每日测定室内质控血清应在±3SD范围内,在质控图上,以±2SD为警戒线,±3SD为逾线。测定值在±2SD内为满意结果,测定结果超过±2SD提示检验者应引起注意,测定结果超过±3SD为不合要求,提示有误差出现,应寻找原因。变异系数也可用于比较不同樣本或不同测定方法误差的大小,变异系数表示精密度,其值的高低反映了实验的偶然误差,它取决于方法本身的稳定性,实验条件的恒定及其控制情况,也反映了操作者的个体差异等,不同性质的检测工作对变异系数的要求不同,如一般的生化分析变异系数应小于5%。精密的分析和生化检验中多次同时平行测定,则要求变异系数要小些,一般应小于2%。验证准确度的方法有:回收试验、线性试验、作质控图。精密度:精密度质控有平行及重复精密度,两者标志平行及重复样品测定结果的吻合程度。也就是对同一样品重复分析的结果的符合性,即分析的复现性。灵敏度:这里指方法灵敏度,本为固有属性,于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对于固定方法来说,其变化有一定范围,超出此范围应进行检定。通过质控即可检查标准液的准确性,亦可检验仪器的灵敏度,前者有误可引起第一类结果错误,后者有误可引起第二类结果错误,受仪器的欺骗。
提高临床生化检验质量的体会 篇10
1 加强检验与临床双向有效的沟通
日益增多的检验项目, 使任何一名临床医师都无法做到全面详细的了解, 而检验科又无法通过内部质量体系监控每一份来自临床的标本, 因此须加强检验与临床的合作。一方面检验人员要转变思想, 改变工作习惯, 不能只局限于实验室内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 而要走进临床科室, 参与临床查房及会诊, 了解患者病情与检验指标的相关性[1]。同时向临床宣讲检验知识、发放检验手册等, 帮助临床更好地运用和选择检验项目, 并指导护理人员取得合格的检验标本。另一方面临床医师要转变态度, 尽可能与检验人员沟通与合作, 可以到检验科了解检验程序、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等。当遇到检验结果与患者病情不符时, 不要一味认为检验结果不准确, 而应多方面考虑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并与检验人员及时沟通, 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检验质量, 必须要依靠检验人员与医护人员的相互合作才能完成[2,3],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检验质量与诊疗水平的共同提高。
2 重视检验标本的质量
标本质量是检验报告准确的关键, 临床往往忽视这一点, 比如采集患者标本时的影响因素, 包括饮食、运动、情绪, 刺激物、成瘾物以及药物等是否得到良好控制;标本采集、保存、运送等是否确保正确及时并且不受污染;采血的部位、采血时的体位、止血带的影响、溶血脂血的影响、输液的影响、抗凝剂的种类和量的影响、采血用具的质量以及工作人员技术水平等[4]。如果这些细节不能引起临床医护人员足够的重视, 就不可能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因此作为医务人员要加强责任心, 尽可能避免一切干扰因素, 确保采集的标本能够反映患者的实际病情。
3 加强实验室管理与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提高检验质量, 实验室首先要制定完整的质量保证措施, 标准化操作规程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其次工作人员要精通业务, 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技术水平, 具备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目前自动生化仪在大中型医院已得到广泛应用,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检验质量, 但并不是有先进仪器设备, 检验结果就准确, 其实决定因素在于人, 无论多先进的仪器设备都是通过人来操控的, 近年来对大型生化仪使用者要求必须取得经全国统一考试合格的上岗证方可上岗。因此工作人员除接受专业培训外, 还必须强化业务学习,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
4 严把试剂质量关, 试剂的质量是实验成败的关键环节
4.1 试剂的选择
自动生化仪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带动试剂的商品化。目前生化试剂品种繁多, 不同厂家试剂质量存在一定差别, 比如有些检验项目, 凡是高值均上不去, 分析原因多是与试剂盒质量有关。因此, 选择符合实验室分析要求的试剂盒是提高实验室检测质量的关键[5]。试剂盒应符合卫生部颁布的WS/T124—1999《临床化学体外诊断试剂盒质量检验总则》要求, 检定内容包括外观、说明书、包装、标志、运输及储存、质量检验等。总之, 选用一种试剂, 一方面要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另一方面还要考虑经济效益, 这就要求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探索。
4.2 试剂的管理
试剂管理不容忽视, 实验室应建立试剂接收、验收记录、试剂的质检记录等。保证试剂的贮存符合要求, 开启后试剂应尽快使用, 不同批号试剂不能混用, 自动生化仪试剂仓中的试剂每天只倒入大约当天使用量, 以防试剂变质影响检验质量。
5 仪器的使用及维护保养是提高检验质量的重要因素
5.1 环境影响因素的控制
(1) 湿度、温度应符合仪器要求; (2) 避免灰尘, 避免阳光直射, 避免磁场干扰; (3) 仪器电源应符合要求, 连接不间断电源 (UPS) , 保证仪器用电质量, 并接地良好; (4) 自动生化仪对水质有严格要求, 一般临床实验室用水应选用二级。
5.2 性能验证
对检测系统的性能进行初步评估, 确定设备的分析性能与其规定参数的符合程度, 一般性能验证内容至少包括可报告范围、精密度、准确度、参考区间等。
5.3 校准和校准验证
校准工作不是一劳永逸, 而必须经常化, 必须制订校准计划。选择和使用合适 (配套) 的校准品, 如有可能校准品应溯源至参考方法或参考物质。以下情况必须进行校准, 当试剂种类或批号更换、质控出现异常趋势或漂移、仪器进行大的维修或更换重要零部件、更换光源等都必须校准, 且校准后必须进行校准验证。
5.4 仪器的维护保养与校验
仪器的维护保养是实验室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 忽视保养会造成仪器管道堵塞、加样量不准确等, 严重影响检验质量。为此工作人员要了解仪器的性能、结构, 除做好每天、每周、每月、每季、每半年保养外, 还要对重点零部件进行重点保养。仪器维修后要进行校正和质控, 合格后方可用于临床。
6 做好室内质控, 积极参加室间质评
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是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做好室内质控, 参加室间质评, 能够使准确度和精密度得到良好控制。最好采用高、中、低三个水平的质控品, 选择质控品时应关注基质效应、瓶间差、稳定性、质控品的水平数等, 使用质控品时应注意复溶时水的质量以及加入量的准确和一致。
7 检验结果审核与签发
由于临床生化检验标本量大、项目多, 所以严把最后质量关非常重要。实验室必须由本室负责人或资历高且临床经验丰富的人员对每个项目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取舍, 具体审核内容主要包括: (1) 当天室内质控情况, 判定该批检验报告是否可靠、是否可发出。 (2) 查看每个项目的反应曲线, 判断是否超过线性范围, 或电源电压不稳或其他影响因素导致反应曲线发生改变。 (3) 是否有错检、漏检情况。 (4) 是否存在干扰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如溶血、乳糜血、黄疸等, 应在报告单上加以注明。 (5) 对检验结果异常增高或异常偏低及时复查, 复查无误后及时与临床联系, 了解患者具体情况并加以分析。如检验结果与患者病情符合, 按危急值报告制度进行报告;如检验结果与患者病情不符, 应重新采集标本, 如一患者检测血钾, 结果为7.9 mmol/L, 而患者当时情况良好, 认为可能是标本错误, 建议重新采集标本测定。 (6) 检验结果是否与临床诊断相符合。 (7) 注意仪器的警示标志。 (8) 对某些可疑结果垂直分析。 (9) 检验结果与相关检验项目的符合程度等均应引起重视。
总之, 临床生化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多, 涉及人员广, 除应注意以上几个主要方面外, 还应在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重视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生化检验质量, 确保生化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参考文献
[1]冯晓敏.加强检验与临床合作, 促进检验质量的提高[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 (7) :881-882.
[2]谭卫, 周卫东.检验与临床沟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0, 28 (1) :61-62.
[3]丛玉隆.临床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及对策[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4, 27 (8) :483-487.
[4]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41-45.
【临床生化检验指标】推荐阅读:
临床常规生化检验08-21
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01-22
临床血液生化学检验07-26
临床生化检验注意事项09-04
临床生化检测05-14
临床生化分析11-01
临床生化试剂09-05
临床生化室内质量控制12-16
生化教学中的临床思维11-02
生化代谢指标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