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教学

2024-06-05

经济管理教学(共12篇)

经济管理教学 篇1

摘要:在目前的经济管理教学工作中, 引入案例教学法已成为人们关注和重视的重点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不但有助于学生对于各种基础知识和抽象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教学目的实现, 学生思维的培养, 学生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以及将各种知识融入生产实践, 形成综合性的教学成果。在目前的教学体系中, 需要教师在教学之前精心准备和设计, 认真的组织和分析教学内容, 使得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最终达到预计的教学目标。本文就案例法教学在经济管理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并着重探讨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经济管理学,案例教学法,课堂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由美国等发达国家最先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 其最早应用在法律教学工作中, 对于培养优秀的法律工作人才至关重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体系的日益完善, 各大高校的经济管理教学工作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在这些院校的经济管理学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也是实现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 科学技术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已成为目前人们关注的重点, 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模式受到社会的影响逐步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这就需要我们对于教学技术模式进行转变。基于此, 以案例教学为主的新型教学理念和教学体系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并在目前受到各大院校的推崇与应用。

1 案例教学方法的提出

在现阶段的经济管理教学中, 案例教学的应用越来越多, 其是基于传统的经济教学模式而实现的一种综合性、新型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和经验性教学流程而形成的一种授课方式。这种教学措施在美国、英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应用较多, 且已经初具规模。而在我国的经济管理教学中应用仍然较少, 可以说还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在目前, 我国大多数院校在教学中仍然是以传统的口头讲述、传递为主的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法在应用中存在着诸多的争议与缺陷, 并受到多数教学工作人员的重视, 基于此,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越来越多, 但是其在案例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极大的争议, 这种争议主要表现在一部分教学工作人员人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无法表达出经济管理学的发展历史和演变过程, 无法为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道德基础, 也无法使得教学工作中学生素质水平得到提高。而另外一部分教学工作人员则认为, 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技巧方面十分有效, 有助于教学内容的严谨、系统和全面开展, 对于提高教学效率至关重要。截至目前, 这种争议越来越少, 其作为一种新事物也得到了人们的关注与青睐, 成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它在教学中不仅涉及到了教学理念和教学体系的转变, 同时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定位与评价, 使得传统教学中各种教学缺陷得到了有效的完善与改变,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习动机, 形成了学习的新动力。

2 经济管理学中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必然性

2.1 问题的研究

在经济管理学教学的过程中, 其中各种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都是一种抽象意义的问题模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无法落实和完善的缺陷。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以案例较为为主, 使得各种问题都能够建设在相关条件之上, 从而实现了理论假设概念。这种方式的应用对于那些离开假设就不在成立或者建设发生变化就出现差错的现象进行分析, 因而学生在学习这些理论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2.2 微观经济问题

一般来说, 在经济管理教学中, 微观问题最容易被我们在工作中忽视, 这也就造成了这些问题在应用的过程中存在着极大的缺陷与问题, 这种问题的现象已成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核心标准和话题。这主要是由于在目前的经济学问题中, 对于微观问题的分析工具很多, 如各种定义、局部、长期和短期分析等等, 这些分析方法由于诸多而不利于学生掌握, 因此就需要在工作中进行系统深化, 使得学生对于这些问题的掌握明确起来。过数学证明其自变量的变化是如何导致因变量变化及变化的程度, 对数学知识掌握一般且缺乏应用能力的学生来说, 掌握这些知识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太过抽象, 如果缺乏必要的案例使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 高职生则会感到难懂又难学, 往往会产生厌学情绪。

3 经济学课程具备案例教学的条件

经济学作为一门解释、概括和预测经济现象的理论学科, 在很多方面具有案例教学的条件。经济学虽然是理论经济学, 但是经济学的理论是从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中概括出来的, 是解释和预测经济实践的理论, 如果离开了实践的支撑, 理论便会成为无源之水。因此, 其理论的成长和创新都与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联系得非常紧密, 从这个意义上说, 经济学有着极强的社会实践性和应用性, 任何一个规律和原理, 都针对着某一特定的实际的经济运行环节。因而案例在经济学中具有广泛的基础, 其理论大都可以在实践中找出与其相关的案例来佐证。

4 教学实施过程

案例教学的基本条件是要有合适的典型案例, 教师必须搜集、选择案例, 并对案例进行整理, 使之适应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

选择合适的案例, 并进行编写。经济管理学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居于核心地位, 课堂教学的开展是借助案例来实现的, 因此对设计好的案例进行正确地分析是保证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选择好合适的案例后接着要展示案例, 展示案例的时间比较灵活, 既可在讲授知识之前展示, 也可在讲授知识之后展示, 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然后是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 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需要注意的问题

5.1 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的处理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必然会对传统的理论教学造成冲击, 但是其在教学中却又无法离开理论而独立存在。因此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 应当重视案例作用, 发挥案例教学的功能, 避免案例教学陷入了人们片面认识和追求的无趣。

5.2 案例教学与理论合理结合

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案例和理论两者之间的规律进行合理结合, 将教学中需要处理的不同方法、方式进行严肃的处理。并且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将需要管理和完善的各方面都进行及时合理的控制。

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作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师生的综合素质, 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 要把传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予以综合运用, 以保证在采用案例教学时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真正在经济管理学的学习过程中既能很好的掌握理论知识, 又能为以后的实际操作工作打下基础, 更好的扩大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济管理教学 篇2

现代教学组织管理,是以构建高效能的教学管理组织为其前提条件的。现代教学管理组织,是随着教学规模的扩大、班级授课制的出现,现代学校的产生而逐渐构建起来的。现代教学管理组织的构建,推动和促进了教学组织管理的发展和完善。现代教学管理组织,作为现代教学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已为越来越多的教学管理者所运用,并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教学管理组织的特征

教学管理组织,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专门性组织,并不是从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而是近代学校教育产生和发展的产物和结果。严格地说,现代教学管理组织是随着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班级授课制的出现和现代学校的产生而逐渐构建起来的。作为教学管理组织,从它构建的那一天起,就既是静态的组织机体,又是动态的管理职能,是两者对立统一的集合体。从静态看,教学管理组织是一个根据一定学校的教学目标而建立起来的组织机体;是不断循环的教学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和保证。从动态看,教学管理组织反映了教学管理的组织职能,是围绕一定学校的教学目标建立组织机构,对组织中的全体人员安置职位,明确职责和职权,规定管理体制及信息交流等一系列管理职能,使之在实施教学目标的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效益。据此,我们认为教学管理组织,就是按照一定学校的教学目标,运用组织要素,进行有机组合并进行动态管理的一种专门性社会组织。

教学管理组织与其它社会管理组织相比,既有相同于一般社会管理组织的普遍性,又有不同于一般社会管理组织的特殊性。就其特殊性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存在的永恒性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管理组织。但从总体上来看,它们大都是一个历史范畴,即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又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消亡。而教学管理组织则不然,自从它产生以后,就为人类社会所必需。只要人类社会存在一天,教学管理组织就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人类自身的繁衍和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一时一刻也离不开教育培养人的职能作用。教育的永恒性,决定了教学管理组织存在的永恒性。

2.自身的教育性

一般的社会管理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最主要的就是行使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专门的管理职能,以保证所要控制的某种活动得以正常进行。而教学管理组织的产生和发展,除了必须行使教学方面的管理职能,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外,还必须发挥它的教育功能。这是因为学校里特别是中小学里的一切,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会对青少年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教学管理组织当然也不可能例外。不仅如此,教学管理组织自身的教育性,要比其它因素直接和明显得多。

3.结构的简明性

一般的社会管理组织,特别是复杂的社会管理组织,其结构往往是大幅度和多层次性的。而教学管理组织,特别是本章所要着重研究的中小学教学管理组织,在其结构上则就要简单明了得多。一般情况下,它仅有校长室(教务处)、教研组(年级组)和教师三个层次,每个层次所管辖的人员也都比较有限,因而具有管理层次少、管理幅度小的特点。

4.沟通的精神性

一般的社会管理组织,往往是围绕着一定群体的物质利益而展开各种各样的管理活动的,因而它们之间的信息沟通往往带有明显的物质性。而教学管理组织虽然也可能服务和服从于一定社会一定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就其内部而言,不管哪一个层次,哪一类人员之间的信息沟通,都是围绕着“传道、授业、解惑”进行的,因而带有鲜明的精神性或者说非物质性的.特点。这种信息沟通的非物质性,使教学管理组织自身的纯洁,有了较为可靠的保证。

5.建制的灵活性

一般的社会管理组织,特别是官方的社会管理组织,它的产生和发展一般都有严格的规定,从上到下也往往有固定的模式,在其建制上常常是大同小异。教学管理组织的建制,虽然也有一定的原则和规范,但适应教学管理的需要是其核心的要求。不要说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学校的教学管理组织,在其建制上可以有所不同;就是相同类型相同规模学校的教学管理组织,在其建制上也可以有所不同。这在教育管理体制特别是学校内部管理制改革以后,已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教学管理组织建制的灵活性,带来了教学组织管理的有效性。

二、教学管理组织构建的意义

如前所述,构建教学管理组织,是实施教学组织管理的前提条件。如果离开了教学管理组织的构建及其作用的发挥,教学组织管理就会走入死胡同。由此可见,构建教学管理组织,对于教学组织管理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地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教学管理组织,是组织调配教学人员,形成合理结构,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现教学组织管理系统化的需要

教学组织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把教学线的所有人员组织起来,纳入一定的组织系统之中,并形成合理的组织结构,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而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能。而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构建和依靠教学管理组织。这是因为,构建和完善教学管理组织的过程,也就是组织和调配教学人员的过程,也就是把不同性质的教学人员安置在不同的教学岗位上的过程,也就是把各类教学人员纳入组织系统之中并形成合理结构的过程,也就是根据教学的不同需要发挥不同教学人员不同作用并形成合力的过程。这就是说,构建和完善教学管理组织的过程,也就是实施教学组织管理的过程,它们之间具有内在同一性。

2.构建教学管理组织,是建立健全教学网络,疏通联系渠道,做到上下沟通,左右协作,实现教学组织管理科学化的过程

教学组织管理,离不开教学管理组织内外的信息沟通。教学组织管理的信息沟通,当然不能排斥非正式渠道非组织系统的沟通,但在实际工作中,起着主要作用。使用频率最高的还是正式渠道组织系统的沟通。这就是说,要使教学组织管理的信息沟通顺畅、快捷、准确、有效,就必须构建和依靠教学管理组织,以建立键全教学网络,疏通联系渠道,从而实现上下贯通,左右协调,保证思想认识和行动步调上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教学组织管理的优势,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并使之逐步走上科学化的轨道。

3.构建教学管理组织,是分解实施教学目标,明确落实职责,做到各行其权,各尽其责,实现教学组织管理规范化的需要

教学组织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施和实现教学目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合格人才。要实现这个目的,有大量具体而细致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其中首先是必须把教学总目标具体化,并分解到不同的部门和个人,从而使不同的部门和个人明确各自在实施和实现教学目标中,各有哪些权力,应负多少责任,做到各行其权,各负其责,避免权力争夺和责任推诿现象的发生。做好这项工作的中心环节,就是构建和完善教学管理组织。这是因为,只有构建和完善教学管理组织,才能使教学的目标分解到不同的部门和个人成为可能,并明确落实各种职责,使教学组织管理具有规范化的操作程序。

三、教学组织管理的内涵

根据组织管理的一般要求,我们可以对教学组织管理作一简要的界定:教学组织管理是指根据教学管理的需要,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组织,并在组织内部划分一定的层级,设置一定的职位,配备一定的人员,赋予一定的权力,落实一定的职责;同时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这个根本目的,来确定教学管理组织内部上下级之间隶属关系和横向间的分工协作关系,从而使教学管理组织的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促使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简单地说,教学组织管理,就是构建教学管理组织,并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以保证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过程。

从上述教学组织管理内涵的界定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学组织管理与教学管理组织是有其内在联系的。教学管理组织是教学组织管理得以须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教学组织管理是教学管理组织得以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教学组织管理如果离开了教学管理组织的构建及作用的发挥,它的发展就会走进死胡同。同样,教学管理组织如果不用来进行教学组织管理,那么它的存在就是没有必要的了。因此,教学组织管理与教学管理组织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研究教学组织管理不能不着重探讨教学管理组织的构建等问题。

经济管理教学 篇3

关键词:教学  管理  队伍  建设

1 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对教学管理队伍的内涵

学校的教学管理队伍的人员可分为两层次:一是分管教学的领导,如负责教学的校长、教务处长以及各学院(系)分管教学的院长或系主任等;二是普通教学管理人员,如教务处除处长以外的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各院(系)教学办公室主任、教学秘书等。除此之外,教学管理人员的两层次结构还可以通过学校一级教学管理层次和学院(系)二级教学管理层次上体现出来。其中,学校一级教学管理层专司组织和实施教学任务;学院(系)二级教学管理层专司实施所在学院(系)的具体教学任务,全校的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以及工作任务的实施都要通过学院(系)的教学管理层次来实现。

2 当前学校教学管理队伍的现状

2.1 教务管理人员构成参差不齐 目前学校教学管理队伍的来源较为广泛,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准参差不齐。而且未经过系统学习和专业培训的管理人员大有人在,这些人员缺乏对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发展新动向的了解和研究,难以适应教学管理现代化的要求。另外,教学管理人员不仅任务繁杂,而且责任重大,在教学管理岗位上工作,不仅要从头学习业务知识,适应管理工作,而且还要承担巨大的压力和责任。

2.2 教学管理队伍思想不稳定 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一线教师人数剧增,而相应的教学管理人员数量仍维持现状,甚至部分院校还面临教学管理人员匮乏的问题。加上教务管理人员工作责任大,程序繁琐,职称难评、容易得罪人、缺少培训学习的时间和进修提高的机会等诸多原因,造成教务管理人员思想波动大,不稳定,许多人不愿干教务管理这一行。学校教学管理过程和运行是一个系统,优秀的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是通过若干年的实践积累之后才能达到要求。管理队伍的思想不稳定,人员变动频繁,势必造成管理人才的流失,而新的管理人员又一时无法适应复杂多样的教学管理工作,这必然会制约学校教学管理质量的提升。

2.3 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存在不足 由于教学管理队伍的来源复杂,学校鲜少关注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也未多加考虑管理人员的素质训练和能力提升的必要性,以致大多数教学管理人员缺乏学习动力,也无法接触更高层次的能力培训和进修的机会,没有系统的学习或进修过管理学、教育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培训,进入教学管理部门,完全根据自己的粗浅经验进行工作,日常工作缺乏理论依据,并且鲜少以理性的思维来思考和处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现代教育管理理念缺失,竞争意识淡薄,对工作缺乏紧迫感,以照本宣科、照章办事极为漂亮地完成工作任务为工作标准,对于新知识、新技能、管理创新等缺乏足够的重视;缺乏应有的管理学知识和对高等教育理论及发展方向的了解研究,面对庞杂的教学管理工作多数是疲于应付,影响了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3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措施

3.1 以德为先,强化教学管理队伍顶层设计 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主体是人。因此,应该针对教学管理工作任务强化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形成了“以德为先,骨干带动,全员提升”三位一体的战略思路,确立了“骨干体系建设”和“全员素质提升”两大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工程,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水平专业化教学管理队伍。

3.2 通过深化改革不断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管理效

能 一是改革教学管理人员不入职管理机制。规范和改进相关人员资格审核,提高准入门槛,加强过程管理,确保教学管理人员入口关质量。二是推进管理制度改革,盘活现有人力资源。三是改革教学管理人员职称评价机制,设立正高级职称,贯通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拓宽其成长空间。

3.3 重视继续培养,提高业务素质 一是创新骨干体系建设。确立骨干体系建设总目标和要求,通过层层选拔、分类培养和团队建设,激活“骨干带动-全员提升”的自我发展模式,为优秀教学管理人才提供广阔的成长空间。二是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人员培训体系。围绕教学管理工作机制改革要求,优化培训内容,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按需施训”,同时完善评价机制,开展培训质量匿名评估,不断加强和完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鼓励管理人员提高学历,让他们接受管理理论方面的系统性学习,包括攻读双学位、在职硕士、博士学位等,更好地适应学校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培养的管理模式。

3.4 优化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 教以人兴,薪火相传,绵绵不绝。要留住人才,首先要有一个稳定、舒适、上进的工作环境。校领导应该参考教学管理工作性质,为教学管理部门配备足够的硬件设施。面向全校师生宣传教学管理工作内容及工作方式,增进师生对教学管理的理解,提高教学管理部门在全校职能部门之间的地位,促使教学管理人员坚定信念。同时,强化部门内部的责任教育,形成全员关心教学管理工作质量的工作氛围,为教学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高雨吉.高师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五因素”[J].现代交际, 2013(06).

[2]赵彦军.民办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对策[J].价值工程,2014(01).

[3]刘辉,尹世美.浅议民办高校师资与教学管理队伍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10).

作者简介:

经济管理教学 篇4

1 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

不同的学校教学的常规管理是不同的, 接下来就介绍一些教学管理的。

1.1 施行“教研组长学科规范和学科建设责任制”。

教研组长要根据课程改革的新要求来制定各个学科的教学规范, 并且把规范汇集成书, 下发给每一个教师。在规范中要写明各个学科的教学方式, 还有落实方式等问题。此外, 在教研组的集中活动中, 还要组织教师学习和宣传这些规范, 使得这些规范能够在教学工作中得到贯彻落实。进而建立起一个负担轻, 效益高的教学模式。

1.2 实行“备课组长教学常规管理责任制”。

备课组组长的责任很重, 不仅仅要负责本组的集体备课活动, 组织安排教研活动, 另外, 还应该对全备课组的日常工作进行管理, 比如说对教师的考勤情况、备课情况、上课情况和作业批改等工作都要全面负责。有的学校虽然规模很大, 但是教务处的人数却不多, 如果仅仅依靠教导处来负责日常的检查工作, 一定会出现错漏, 所以作为备课组的组长, 应该也负起自己的责任, 对老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进行管理。使得学校的教学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备课组长要负责监督本组的考勤情况, 作业批改情况还有相关的教学情况。对这些都要进行详细的记载。

1.3 构建三级教学常规管理网络。

为了适应学校的发展, 就要建立三级教学常规管理, 即备课组、年级组和教导处三级。教务处对备课、上课、监考、阅卷等工作制定相关的制度。而备课组长和年级组则负责常规的教学管理, 教务处负责抽查工作。这样才能使问题及时被发现和解决。

2 完善教学评价制度

进行教学活动主要是为了使教学质量得到保障。要怎样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呢?主要有两个核心:一个是要重视教师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和积极性。另一个是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科学性和积极性。为了做到这两点, 就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

2.1 看常规是否落实到位。

看常规是考核教师敬业尽职的基本标准。是一个教师应当完成的教学任务的检测, 教学常规包括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考试与评价、课后反思等基本内容。

2.2 看变化是否稳中有升。

主要看三个数值的变化。一看由班级学科平均分所显示的班级学业水平的变化, 大致分为进步、持平和退步三种情况;二看优秀率的变化, 也就是看年级优秀学生在班级内所占百分比的变化, 大致也可以分为三类, 可以反映出教师通过教学来培养优秀生的效果;三看后进率的变化, 也就是看年级后进生在班级内所占百分比的变化, 大致也可以分为三类, 可以反映出教师通过教学来转变后进生的效果。

2.3 看负担是否科学合理。

看负担是指学生的学业负担重不重, 课堂效率高不高, 教学过程是否有效。如果从学业成绩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成果很大, 还应当进一步了解一下学生在学习这门学科时的负担量如何。如果教师是通过超负而换来的成绩, 是不应表扬的, 否则会产生误导。我们认为, 对教师工作的评价, 不仅要看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成果, 而且要看取得每项的过程是否科学合理, 是否符合教学规律, 是否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身心健康。如果教学工作成绩显著, 但是以牺牲学生的睡眠、娱乐、锻炼、身心健康为代价换来的, 那么这种成绩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这种经验也是不能推广的。

2.4 看反映是否褒多贬少。

近几年, 我校提出了“满意服务”的观念, 教师的工作应以学生、家长的满意为目标, 领导干部管理要以教师的满意为目标。因此, 我们的评价制度必须考虑学生、家长的满意度, 必须通过评价进一步强化全体教师的满意服务意识。学生的反映主要是通过每学期定期开展的“评教评学”问卷调查、座谈会、班级报表来收集情况。家长的反映主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委员会、专题座谈会等来获取情况, 家长反映的情况基本来自学生, 但是反映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刻性, 对于改进学校的工作是十分有利的。

3 创新教学管理手段

人们常说, 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 终究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同样, 一所学校在现代管理体制中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和管理手段落后, 这所学校的教育也不可能得到快速发展。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 是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手段。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实现教务管理手段现代化已势在必行。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的主要表现就是信息存储和处理手段的“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在现阶段, 这种现代化主要体现在采用网络化计算机教务管理系统进行管理。这既是管理模式信息化的体现, 反过来又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起到规范工作、提高效率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计算机教务管理系统, 可以提高管理的正确性、及时性、可靠性, 使广大教务管理者从繁重的手工劳动和杂乱事务中解放出来, 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最大程度地实现数据共享, 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在总结和继承传统教务管理的有益经验的基础上, 积极运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 促进管理信息的反馈与交流, 提高教务管理质量与效率, 实现管理工作的现代化。

例如, 在“评教评学”问卷调查的实施过程中, 我们发现传统形式的问卷调查不仅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 而且不便于修改和完善。而利用网络进行问卷调查, 不需要手工输入和处理数据, 能直接显示调查和统计结果, 即可增强数据的准确性, 又能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还能很方便地修改调查项目。我校就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 让学生更方便的参与教学过程评价, 参与教师满意服务评价, 变过去的抽查为学生全员参与。对学生反映出的普通问题, 利用“教学例会”对组长反馈, 对个别问题找老师个人交流。通过“评教评学”活动, 加大了反馈力度, 对规范教学行为起到了督促作用。

总之, 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作为教学管理工作者, 应该不断研究教育教学管理的新规律, 通过教学管理制度的不断创新和完善, 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构建和谐的校风、敬业的教风、高效的课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从而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参考文献

[1]张智利.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与对策探讨[J].学习月刊, 2006 (14) .

[2]邵通, 陈长香.创新教学管理新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效果[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11, 13 (3) .

专业教学经济管理论文 篇5

一、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忽略了金融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金融类课程的设置,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足够了解和熟悉常见金融实务,具备初步投资和理财的基本技能。但是,对于金融类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其实务类课程和基础课程也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实务类课程的开展,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金融基础知识,但金融基础课程的开展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教师将金融实务类课程作为教学重点,忽略了金融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导致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实务类课程中出现听不懂或难以理解的现象,尤其是金融实务的操作原理及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因素等,在这样的条件下,是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的。

(二)不重视实验和实践教学

面对社会发展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对培养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必须注重实验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但是,据调查显示,学校开设的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课程较少,一般每周课时仅为二节,在这种条件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金融交易的操作原理和技巧,往往教师只能通过一些案例来讲解。然而,在日新月异的社会金融下,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仅仅通过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和静态的案例分析,学生是难以掌握金融交易的基本技能的。

二、加强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提高金融实务课程的比率

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金融理论课程的开展,有利于让学生掌握扎实的金融理论,为金融管理专业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为了实现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目标要求,仅仅开展金融理论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加强金融实务课程的学习,提高金融实务课程的比率,在学生基本掌握货币、国际金融学、保险概论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加上对证券投资分析、外汇交易及金融理财等实务类课程的学习。根据经济管理类的具体专业开设金融实务课程,如对于国际贸易与经济专业,可以增加外汇交易、保险实务等课时;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可以增加金融理财、证券投资等课时,合理设置课程及课时,以保证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二)注重实验和实践教学课程的开展

在社会金融日新月异的背景下,金融发展主要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金融交易形式逐渐多样化,交易流程也变得更加复杂,尤其是各种金融衍生出的新产品;二是金融在居民生活中的渗透程度日益增强,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面对金融的不断发展,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仅仅采用传统的金融课程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难以充分理解和掌握各种新心的金融业务。为此,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应加强金融理论课程的学习,尤其是金融基础课程的教学,在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加强金融实验和实践教学,适当提高实践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比率,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得到一定的提高。所以,对于实验课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学校应假期那个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在现代化时代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际工作中常见的金融交易过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虚拟交易,使学生对金融的`常见知识有深入地了解。

(三)构建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科研”互动机制

为了进一步促进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建立“教学-科研”互动机制,从教学、科研、教学与科研等三个方面下手:在教学方面,适当调整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体系,改变现行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兴趣;在科研方面,加大经济管理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注重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引进,建立科研平台,以保证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应形成完善的教学与科研考核评价体系,将年度考核体系融入到教学与科研考核评价体系中,充分发挥师资的力量,以保证经济管理专业的正常开展。除此之外,为了提高经济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可以组织多种多样的外出学习考察活动,借鉴外校丰富教师的经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通过自身的学习,为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

三、总结

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探究 篇6

一、实验教学的几种模式

1.沙盘模拟类实验

沙盘模拟实验教学是围绕着企业经营管理决策过程而设计的,它浓缩了企业各个管理职能环节的决策过程,涉及企业整体战略、产品研发、设备投资改造、生产能力规划、物料需求计划、市场与销售、财务经济指标分析、团队沟通与建设等内容。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分为几个经营周期进行,在每一个经营周期结束后,学生对企业决策所产生的业绩进行盘点与总结,反思决策的成败,解析战略得失,梳理管理思路,通过多次调整与改进的练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管理素质和能力。

在沙盘模拟实验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根据所担任的不同角色,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作出投入—转换—产出等决策。为了达到优化决策的目的,学生不仅需要整合相关理论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而且相互间还要展开深入的研讨辩论,直至达成共识。不同学生组成的模拟企业之间始终处于竞争的态势,虽然面对的是相同的市场信息和平等的机会,但由于决策差异,最终会导致不同的经营效果。通过竞争比较,学生们在分享成功的同时,也看到了与其他团队之间的差距,获得极其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深层次的领会与感悟。此外,学生们从中还可以切身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和整合知识的重要性。

2.软件模拟类实验

软件模拟实验教学是以计算机为载体,将实际业务单位的微观经济管理活动移植转换成专门用于实验教学的软件,通过让学生亲身操作教学软件,熟悉和掌握实际业务规范及业务流程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软件模拟实验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硬件平台,利用经管类教学版软件脱胎于其实际业务版的优势,可以在模拟过程中经历经济管理的全部业务流程,了解和弄清各环节之间的联系,而又不必承担任何经济活动所带来的风险。学生在进行模拟活动时根据教学安排扮演不同角色,通过计算机可进入不同的界面,深入到经济和管理部门的幕后,切实感受经济管理类业务的常规做法及各业务职能相互间的关系。

学生通过操作模拟软件,能真正体验现代化、信息化的经济管理活动的具体业务操作流程和规范。由于软件模拟教学平台通常是以目前国内各行业实际业务系统为参照,因此可在最大程度上还原经济管理活动的实际,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控制安排下逐步实现训练的目标要求,从中获得真实的感性认识。正因为有如此优势,软件模拟实验已经成为国内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最主要的实验教学模式。

3.手工操作类实验

手工操作类实验教学是根据经济管理工作岗位的实际,将一些需要手工完成的任务作为实验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培养训练的一种实验教学模式。这类课程的组织一般是分成几个训练单元或项目,由教师组织学生按照实际经济管理业务的规范和要求,通过由简到繁地反复训练,使学生最终达到熟练掌握相关技能的目的。这将有助于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能迅速上手,更好地发挥作用。

手工操作类实验大体上分为两大内容:一是与学生学习的专业科系或就业岗位密切相关的内容,比如会计业务、银行业务、税务征管工作等,都有着大量的手工作业的要求和内容;二是与个人工作效率相关的、更具广泛性的内容,比如经济管理信息化和办公条件自动化的环境,都需要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有效地发挥各种先进设备的效用。

因为手工操作模式简便易行,而且都是将来在工作岗位上可能会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可以非常有效地帮助学生缩短适应岗位的时间,提高迅速上手的能力。目前,北京工商大学就开设了包括会计做账、办公自动化、银行柜台业务、纳税与税收征管等手工操作训练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过训练的学生,在参加工作后表现出色,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4.经济管理信息处理类实验

经济管理信息处理类实验是让学生利用一定的工具或手段,对来源不同的经济管理信息进行采集、分类、整理和分析,经过思考而形成正确的认识,然后,据此作出正确决策的一种实验教学模式。在这类实验课上,经济管理信息一般来自两个渠道:一是教师提供的经过精心组织编辑的案例、数据、图表等;二是通过网络或其他媒体等获得的相关信息资源。学生通过具体化、对象化的信息处理能力的训练和探索、思考的磨炼,从中体会经济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的具体运行要求,从而深化对经济管理理论的认识,最终达到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业务中的目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政府部门等组织所积累和需要处理的数据日益增多,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只掌握理论知识和一般动手能力显然还不够,还要具备处理大量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及决策的能力。如金融业中对银行信贷的风险评级、证券期货等的投资分析、营销研究中对目标市场的定位和细分等。只有经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才能从这些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通过对信息和技术图形等的分析,对经济技术指标的未来趋势进行研判,最后作出决策。因此,信息处理实验教学并非仅仅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其更为深刻的内涵是通过实验,锻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创新能力。

5.现场仿真类实验

现场仿真类实验是一种在真情实景式的环境中,让学生根据实际业务要求,进行跨专业、跨学科的互动式训练模式,它使学生熟悉相关业务之间是如何展开的。现场仿真类实验强调从形式上营造一种贴近现实的实习氛围,也就是说要根据经济管理活动的实际来进行现场环境的布置。由于现场模拟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再现经济管理的实际,因此,它有利于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容易使学生心理上形成认同感,同时,在行为方面也容易很快进入角色,这种心理和行为方面的适应性对于学生从实习场所向真正的工作现场过渡是大有裨益的。

二、几类实验教学模式的优势、局限性及适用性

上述各类实验教学模式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局限性和适用性。沙盘模拟实验的最大优势是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着互动性、综合性和竞争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但不能使学生深入到具体业务的细节,整个实验的理论深度还略显不足。软件模拟类实验的最大优势是实验的规范性、真实性和可控性,实验训练过程中不仅可随时输入重要的知识点,而且教师还可对学生的实验进度、成绩等实施管理或监控,但学生缺乏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协作,实验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比较规范,考虑实际业务的复杂性不够,难以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本类课程更适用于培养学生掌握具体业务或业务流程的能力。手工操作类实验的最大优势是以动手干为主、以讲为辅,少说多练,强调实用,侧重训练内容的真实性、实用性和规范性,局限性则是理论的支持相对有限,不利于培养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因此,这类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业务技能。经济管理信息处理类实验的优势是实战性、综合性和探究性极强,但学生不能深入具体业务和流程,不能体验团队合作精神,只是侧重对信息的处理,因此,此类实验更适合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通过信息处理进行决策的能力。现场仿真类实验最大优势是仿真性、互动性和跨专业性相结合,局限性则是对业务活动的具体细节深入不够,理论知识的支持跨度较大,因此,此类实验的重点是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广泛业务流程间联系的能力和处理日常经济管理业务的能力。

综上所述,以上实验教学模式都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各自又存在局限性,仅依赖其中某一类实验教学模式是无法培养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的,只有结合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运用实验教学模式,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整合知识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决策优化能力以及适应岗位能力的目标的要求。

(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文科实践中心)

经济管理类双语教学探索 篇7

一、项目基本情况

本项目选择《管理沟通》, 于2005年春季学期开始进行了英语教学的改革实践, 到2010年春季学期结束, 进行了6次人数在50人左右的专业班级教学, 2次人数在140人的全校选修课程实践, 包括英文幻灯片演示、英文课堂讲授、英语作业和考试设计。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实施“双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双语教学的课程实践和学生反馈的信息, 我们意识到了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集中表现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软、硬件环境建设

1、师资严重不足

“双语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大量既懂得英语又“术业有专攻”的“双语”教师。目前学校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普遍偏低, 具有副教授及其以上职称者, 虽然专业理论水平较高, 但大部分的英语水平达不到国家公共英语四级;而中级职称及其以下的青年教师的英语水平虽达到国家四级或四级以上标准, 但是其专业水平却偏低, 不能适应“双语教学”的实际需要。

2、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不够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 学生的英语水平有限

受我国传统英语教学方法和测试要求的影响, 我国大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普遍属于“高

分低能”, 虽然高校学生已学习英语多年, 拥有相当的词汇, 但听力和口语水平普遍较低, 加之所学的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之间差距较大

(2) 课时量的限制

学校容易将实行“双语教学”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与专业英语课程相提并论, 在课时安排上将两者混合, 将“双语教学”课程的课时量等同于其他专业课程, 另外, 为了照顾大部分学生听懂, 教师既用英文讲解, 又用中文解释, 没有更多的时间互动, 否则, 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完成。

(3) 欠缺合理的教学评估标准和激励监督机制, 部分青年教师积极性不高

“双语教学”本身已经加大了教师的教学任务量, 由于这种新的教学方式还处于探索期, 所以会出现“双语”课程教学评估不理想的现象, 导致“双语”任课教师有“出力不讨好”的想法而放弃“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尝试。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监督机制, 部分双语教师满足现状, 积极性不高。

三、应对策略与建议

1、加强师资培训

学校投入了相应的资金加强双语教师的培训工作, 每年定期选派双语教师出国进修, 在“送出去”方面做得较好, 但在“请进来”方面做得较少。学校可以短期聘请外籍教师给双语教师进行短期培训, 进而提高了双语教师的水平。

2、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调动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为了解决与学生交流少, 课堂气氛沉闷, 学习效率不高等问题, 可根据学生人数分成若干学习小组, 同学的参与逐渐活跃起来。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缓解学生对双语教学困难的畏惧情绪, 并能够更容易地掌握所学内容, 使有限的课堂时间充分发挥效率。同时, 为了解决学生英语水平限制问题, 教师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可灵活运用。通常, 有四种方式可以选择:第一, 外文幻灯片, 中文讲授;第二, 中文幻灯片, 英文讲授;第三, 幻灯片和讲授都用英文;第四, 英文幻灯片, 中英文穿插讲授。

3、完善现有的教学评估标准及激

励监督机制, 提高青年教师的上课水平和积极性

学校可以改革现有授课评优标准, 加大对“双语教学”评优的权重系数, 调动双语教师的授课积极性。同时, 学校也可以结合双语师资培训计划, 运用“比学赶超”的激励机制。主要措施有:

(1) 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

安排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指导新教师开展教学工作, 在“一帮一、一带一”的指导下, 帮助青年教师尽快实现优质备课, 把握教学体系, 明确教学重点难点, 创新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内容。

(2) 实行“新课预讲制”, 帮助青年教师度过授课实战关

青年教师在初次讲授双语课之前, 教案要在教研室展示, 并在教研室内部进行新课预讲, 老教师提出相应意见及建议, 进行有针对性地教案, 讲义修改, 并完善授课过程。

(3) 采取不定期集体备课制。

通过集体备课, 大家互相交流经验, 不仅对新教师起到了带动作用, 同时, 有力地推动了教学资源, 提高了授课质量。

双语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尝试, 同时也是国家重点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今后我们将在该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 及时分析学生和专业课教师的反馈意见, 使双语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和要求。

参考文献

[1]雷丽文等:《“材料概论”课程双语教学初探》, 《材料科学工程改革与研究》, 2003年。

[2]陈立章:《推行“双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2年。

经济管理教学 篇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明确的提出, 高等教育要坚持能力为重, 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丰富社会实践, 强化能力培养。因此, 高等的教育应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 学会动手动脑, 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要实现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教学模式转型, 除了在培养方案、课程设计等环节做改进以外, 还应改进传统的经济管理实验教学, 使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从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过去对经济管理类本科、研究生教育的作用来看,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构成了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学生知识创新、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面临国家高等教育突出学生能力培养的新形势,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应充分发挥协作平台、资源平台的优势, 为学生能力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然而, 我校的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模式还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管理类人才的能力培养需要。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改革显得十分迫切。本文结合我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 研究管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方案, 探讨实验教学和学生能力培养怎样实现有机结合;为新形势下, 新时期经济管理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1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现状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以原来的投资经济实验室、会计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为基础, 构建了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学科综合实验和创新与创业模拟等5大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 创设了宏观经济运行模拟分析、企业经营管理综合设计与实训、3S与区域综合规划实训、SCM模式下物流与商务综合实训4大跨学科综合实验平台。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面向全校21个本科专业和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展了实验教学。这些实验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以及探索经济管理学科实验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利用实验条件, 教师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 学生也获得了各类实验教学成果, 如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挑战杯”大赛、数学建模竞赛、金融衍生品大赛、ERP沙盘模拟大赛和科研创新等方面获得奖项。这既适应了建设多科性大学的需要, 同时也为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提供了智力支持。

2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理念不适应学生能力的培养。

按照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要求, 高等的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 还应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在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理念上, 应以夯实基础理论, 激励创新创业精神, 培养实践能力为着眼点, 以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创新力为实验教学理念。在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实践中, 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停留在讲完一堂课或解决一道题的层次。

(2) “课堂填鸭式”教学模式不适应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实践中, 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课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个别教师在上经济管理实验课的过程中, 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 忽视知识的整合与知识意义的建构, 学生只是有知识, 没有能力;这种“课堂填鸭式”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3)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改革不适应学生能力的培养。

过去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只局限于将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等。然而, 案例教学大多蜕变为课堂讲授中的实证举例, 这教学改革不能形成学生实际工作和生活的技能。

3 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改革

3.1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理念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 按照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要求, 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重庆工商大学的应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理念。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注重学生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的培养:一是利用现代经济管理知识创新能力、二是实践组织能力、三是适应社会的能力。

3.2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改革方案

为了适应现代经济管理类人才的能力培养需要, 本文认为,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应从实验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

(1) 教学形式改革。

本文认为, 要突出能力培养, 则在实验教学形式上突破从教室到实验室的形式, 大胆走出校园, 强化实践教学。

针对不同的课程理论所涉及的社会经济与管理领域, 开展“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的研究和改革, 即实验课程形成虚拟仿真实验+社会生产实践的模式, 鼓励实验课程的教师在实验教学与仿真实验之中, 与校外生产实习基地合作。指导教师如果是在本学科领域有过一定实践研究经验的老师, 例如我校部分教师参与研究制定了重庆茶园新区或重庆统筹城乡规划, 对重庆经济的总体发展战略和空间布局比较熟悉, 而且有相当的研究水平。实验课教师在教区域经济学专业的实验课程时, 老师可带领学生到重庆市相关开发区进行一次以上的调研和参观。调研和参观需给学生一定的工作任务, 要求学生结合调研和参观场所的具体情况, 会同调研单位有关人员拟定切实可行的调研计划。在实施调研计划之后, 教师指导学生实际的社会生产实践的来龙去脉, 学生再根据调研情况和实验课程理论写出实验报告。

这种教学形式的改革, 使得学生直接参与了本学科的社会实践, 对学生利用现代经济管理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实践组织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的培养是最直接有效的。

(2) 教学内容改革。

本文认为要突出能力培养, 实验教学内容的安排应注意能力培养与社会需要的紧密结合, 力求达到通过实验活动, 把原来的实验教学内容改为基础理论性实验 (80%) 和综合性实验 (20%) , 制定了如下改革方案。

①完善理论基础实验。

考虑到学生已具备了经济理论主干课的基本理论知识, 那么理论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结合经济与管理课程特点, 直接选择有代表性的理论知识点, 力求训练学生理解基础理论和处理实验数据的基本技能。

②增加经济管理综合实验。

综合性实验需要学生做一定的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做到具有科学性、综合性和探索性, 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探求的科学精神。教师先根据相关的经济理论和社会的经济问题, 提出几个参考选题, 选题要体现学科发展趋势, 注重理论和应用的结合。学生结合所学知识,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 设计综合实验方案, 然后集体调研, 经过教师指导形成可行的、能解决社会实际经济问题的方案。通过经济管理综合实验培训,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得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适应社会工作和学习的能力。

(3) 教学方法改革。

本文认为要突出能力培养, 经济管理实验活动的教学方法也应做相应的调整。本文认为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可尝试以“诱导+抛砖引玉”为核心的启发式的实验教学方法。这种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的经济管理知识创新能力实践组织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

具体操作可以工商大学经济管理中心的示范教学平台为基础, 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 采用老师限定学生进行分组, 然后给出几个理论和实践性比较强的参考课题, 要求学生自行团队组合、选题、做实验论证、实验的设计;最后的实验结果以答辩的形式展现。促进学生去做探索性思考, 培养学生们创新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选题涉及前沿性内容时鼓励学生们开展“研究和探索”和“给出诠释”;在实验论证时使用“方法+举例”的办法使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和掌握自己将要做的实验的要领;在做实验内容设计时, 引导学生用“寻求方案”的办法寻找整体解决方案, 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然后不断地探索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实验教学方法。

(4) 教学效果评价改革。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要突出能力培养, 教学就要体现其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所以在设计评价指标应做相应的改革,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设计应根据高等院校发展战略的思想, 结合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的特点, 从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组织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三个方面进行。

创新能力评价内容应含盖学生实验学习的各个环节, 能较全面地反映其实验过程、成果及能力提高状况, 具体包括综合实验成绩、实验情况、实验设计和实验答辩等环节的考核。

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可从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成员相互理解意识、深入课题的实践程度、在实验的实践中表现的小组领导能力、解决经济问题能力和探索性学习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适应社会的能力的评价重点考察学生是否有信心面对选题的选择、遇到困难时能否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调研和实验的过程中能否实现自我和谐、有没有团队责任感。

教学效果评价改革重点是适应能力培养的需要。因此, 实验中心和老师应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自主设计的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效果评价系统, 用来指挥实验教学的效果。

4 保障措施

为保证以能力培养的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本文提出以下保障措施:

(1) 大力加强实验教学和实验中心组织建设。

学校专门在各学院设置实验与实践教学责任人, 一般由一名副院长兼任, 统筹本学院的实验教学和实验中心的日常管理。组织实验教学的教师参与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工作, 提高教师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能力与水平。

(2) 在待遇上激励教师实验教学改革。

学校应重视实验教学, 在职称评定、课酬待遇、创新奖励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措施, 保证实验教学可持续发展, 确保实验教学质量。对那些培养学生能力工作业绩突出的教师, 在职称评聘中给予倾斜政策, 在课酬分配上, 优秀实验课堂的课酬适度上浮。并授予重庆工商大学学生能力培养能手的荣誉称号。

(3) 加大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开放力度。

加大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开放力度, 合理规划开放内容、时间、地点和方式, 保证学生能有效地使用实验室。同时, 在实验室开放的过程中, 实行实验教师轮流值班制度, 保证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 遇到困难有相应的教师辅助其及时解决, 提高学生实验效率和积极性。

(4) 加速实验教学资源平台建设。

适时开发出有针对性与重庆有关部门府、企业和其他社会机构相衔接的实验教学软件, 提供给学生使用。采取协同开发、资源共享等办法, 构建数据资源平台。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管理实验的教学与社会的实际脱节的问题, 提高人才能力培养水平。

摘要:依据国家中长期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要求, 提出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理念应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 给出了一个高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方案: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组织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提倡“虚实结合”为主导的实验教学形式;在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内容中增设综合性实验环节;实行“诱导+抛砖引玉”为核心的启发式实验教学方法。最后探讨了本实验教学改革方案顺利实施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实验教学,能力培养,教改方案,经济管理实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G].教高 (2007) 1号文件.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G].2009, (1) .

[3]孟庆繁.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 24 (5) :95-98.

经济管理教学 篇9

此种情形下, 我们认为非统计学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完全可以实施实验教学, 通过实施实验教学将有利于打破教学中长期固守的“教师讲解灌输, 学生呆读死记”的陈旧模式, 从而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起来, 做到既发挥教师的组织、协调、引导和辅助作用, 又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助于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另外一个方面讲, 学生对实验教学的期待也非常高。笔者对2009级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 征集学生对《统计学》课程学习的建议, 共收集56份文字性建议, 其中有35人表示目前教材中案例陈旧, 而且脱离实际, 老师在教学中如果能以更加贴近实际例子为主, 教学效果会更好。

一、统计学实验教学法的特点

相比其他实验教学方法, 统计学实验教学方法有其特点。

(一) 以基本知识点为核心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学科, 进行实验并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掌握统计学课程中的要点和难点, 并训练他们的统计分析能力才是我们的目的。因此, 这要求统计学原理的实验教学要紧密结合每一个基本的知识点, 一个实验要与一个或多个知识点明确对应。

(二) 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

由于统计学原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要使实验教学达到好的效果, 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们自己搜集数据, 用课堂所学的统计理论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技巧, 编写案例, 分析案例。

(三) 运用现代化的数据分析技术

充分利用多媒体、录像、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表现统计学的实验教学案例。本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正确使用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目前为止, 使用较多的两个软件为Excel和SPSS, 统计教材中经常有较多的数据, 利用软件可以使教材中的多数内容“还原”, 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繁琐统计学公式的计算背后的“简单”软件显示。

二、实施实验教学的建议和意见

经过上述讨论, 对于统计学实验教学的实施, 笔者也提出了自身的建议和意见, 这些也都是为了实验教学可以更好地在学院开展和进行。

(一) 实验教学的内容

实验教学能否成功开展的关键所在就是实验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案例质量, 教学过程中实验的恰当运用可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选择案例, 并对拟选用的实验案例进行认真研究。

1. 相关老师的课题。

可以说, 经管类多数课题的研究皆需要一定的调查数据资料作为支撑, 其中, 很大一部分需要借助于专题调查, 就是根据所研究问题性质, 设计一个完整的调查问卷, 问卷的设计及数据的分析整理过程, 完全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 达到“师生共享”之目的。

2. 可以和相关职能部门合作。

目前, 经济管理学院与国家统计局安阳调查大队建立了非常良好的合作关系。调查大队的一些专项调查资料, 比如2009年度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满意度调查、以及河南省调查总队组织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电话访问的工作是由经管学院09级工商管理专业的部分学生进行的。

3.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选择与学生有关的、学生熟悉的问题作为实验案例。

2010-2011学年第2学期, 笔者首次尝试让学生分组作实验的模式进行教学。具体方法是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 自愿组成学习团队, 每个团队成员在5个左右, 小组成员共同研究制定一个调查方案, 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生活要相关。在所有19个小组的调查问卷中, 涉及的领域包含学生消费、旅游、手机使用、网络使用等方面的问题, 这样做既锻炼的学生的组织实践能力, 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

当然, 一个调查问卷并不能完整包含统计学原理中的所有知识点。相反, 实验内容应该随着知识点的变化而改变, 笔者的实践见表1。

(二) 实验教学案例的质量

实验教学案例质量是实验教学能否成功开展的关键所在。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的教学经验, 甚至教师的教学态度与观念都对实验教学案例的质量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比如, 统计方法的选择与统计数据的类型有着紧密关系, 为了了解各种不同数据类型的特点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设计调查问卷时, 教师应该对相关调查问题进行全面考虑。既要考虑到问卷的目的, 也要考虑到不同数据类型的采集。

由于上述原因, 我们认为, 一个好的实验案例的形成, 除了与学生所学专业有关外, 还应该与其他专业课老师进行结合, 不断完善, 逐渐建立实验教学团队, 建立案例库。

(三) 传统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进行

虽然实验教学带来了教学方式上的改革, 但是实验教学并不能取代传统教学, 由此才有了实验教学的课时比重问题。也就是说, 实验教学也需要传统教学的相互配合。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 而统计学原理则是统计方法的基础, 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讲述, 这有助于学生掌握系统、扎实的理论知识体系。另一方面, 统计教学中并非每个问题都能有相应的实验, 很多抽象的概念就无法用案例来展现, 只能采用单向灌输的讲授方式, 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获得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且, 我们认为, 通过统计学的学习, 不仅仅是掌握一种认识客观世界的数量方法,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统计学思维, 统计学提供了有特色的思考方式, 包括均衡思想、从数据进行推断, 以及运用符号等, 它们是普遍适用并且强有力的思考方式。应用这些统计学思考的方式的经验构成了统计能力———在当今这个技术时代日益重要的一种智力, 它使人们能批判地阅读, 能识别谬误, 能探察偏见, 能估计风险, 能提出变通办法。总之, 统计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充满信息的世界。毫不夸张地说, 过分的强调应用而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就会改变统计学学科的性质。

因此, 统计教学中要从具体教学内容和要求出发, 正确处理案例教学和理论讲授的关系, 使它们互相结合, 取长补短。如果不顾及教学内容的特点, 一概用案例教学, 忽视其它方法的运用, 也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这样看来, 实验教学法不能完全脱离传统教学方式, 两者的结合才会满足教学中的全面要求。根据笔者的实践, 我们认为, 在课时分配比例方面, 实验教学课时所占总课时的比重应该在20-30%之间。

综上所述, 实验教学法是一种值得在统计学教学中推广实施的方法, 它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改进和完善统计学教学的方法, 但同时应该认识到, 统计学实验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其成功的实施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既有教师方面的, 也有学生方面的因素。教师所扮演的是“导演”+“导师”的角色, 需要为整个实验指引方向、控制节奏。学生应该提高对实验的认识程度、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只有这样实验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功.加强实验教学, 培养创新型人才[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02) :75-78.

[2]肖蕙蕙, 陈渝光, 李山.探索实验教学改革途径加强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1 (5) :12-13.

[3]张静.统计学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模式的设计及取向[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 2006 (1) :89-91.

中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研究 篇10

一、创新实验教学

创新实验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 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任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锻炼, 具有挑战性的实验可以放入这一活动中。

(一) 创新教学方法

每位教师可根据自身条件和不同的教学内容, 探寻并试用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如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试用以理论为主线贯穿案例, 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案例为主线阐述理论等。教师要加强本课程同其他专业课程的交叉教学, 不仅要具备综合理论素养, 强调多学科交叉渗透, 还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找准切入点, 实现实验体系的优化整合, 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找到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的方法和实际的结合点, 才能使统计学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如可以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奖”等, 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和特长发挥, 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并把这项活动长期纳入学生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另外, 也可鼓励学生参加诸如全国大学生营销大赛这样的活动, 增加他们的知识和职业能力, 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加强实践教学

中职学校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适当转化成日常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实践是创新的基础, 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现状。在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计划的基础上, 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 与外部企业和机构联合建立教学基地, 并使其符合社会组织中的要求, 让学生在走出学校之前, 先在这个小社会中进行“实战演习”。

(一) 加大实践性教学考核力度

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 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富有创新精神的经济管理人才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很多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却没有设置到教学之中来, 对此, 我们应如何做呢?我认为可以项目化、过程化教学为设计依据, 增加实践课考核的次数, 对每个实践单元的内容进行考核, 将每个单元的考核结果乘以系数纳入最后的考核总分当中。同时, 建立和完善学生的评教制度, 以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 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

理论知识与实际相得益彰, 相互支撑。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突出工作与学习结合的实践教学理念, 以就业为导向, 充分利用中职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 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与岗位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产学合作, 双向参与, 从而彻底根除头脑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思想。

三、师资力量培养

教师的教学工作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面向社会, 面向市场”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较强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可见, 在拥有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群体后, 组建起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是推进中职学校教育改革发展步伐的重要环节, 因此学校有必要培养“双师型”教师和教学骨干。

(一) 具有动态性与开放性

人才需求不断发生变化, 要想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法杖需求的专业人才, 作为经济管理教师, 我们就要时刻保持建设动态性和开放性的观念, 结合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特点与需求不断引进新理论、新技能, 拓展新思路,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二) 走出校门, 联系实践

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学习、进修, 走出校门, 进入社会调研, 了解行业需求, 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经济管理教学中来。

四、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近年来在教育行业比较热门的一个词汇, 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比较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 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可以使自已的科学技术幅射功能进一步地发育与完善, 协助学校完成任务的教学实践过程, 为社会造就人才, 帮助学生就业。因此, 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是新形势下加快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一) 校企合作有利于促进经济管理专业课的建设

校企合作是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学校应该根据专业特点, 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大型企业进行合作, 建立起“双向参与、双向互动”的运行机制, 形成各具特色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专业对口、岗位充足、教学设施和教学管理完善的校外教学实训基地, 实现紧密联系行业企业的要求, 满足“工学交替, 半工半读”的需要, 实现实习生与企业员工的结合。实践证明, 通过校企合作, 学生能够学到从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提高实践能力。

(二) 承接企业加工任务, 帮助企业提高生产率

在学校实训场建立模拟现场, 选派技术能力较强的班级学生完成生产任务, 培养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生产力不足的问题, 同时也同样缩短了知识与实践的距离, 解决了教学体系与实践相脱节的症结。

搞好中职学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 也是关乎一批青年成长和国家兴衰的基础教学工程。在教学中, 教师要把课堂理论讲授与实际案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做到灵活应用, 全面推动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从而真正提高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 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宋述鹏, 袁竭, 徐秋发, 朱雪珍, 成燕.关于深化校企合作, 培养高校高技能人才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4) .

[2]刘建学, 钟先锋, 李佩艳, 徐宝成, 罗登林.案例教学法在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4) .

[3]董翠艳.浅谈在经济管理课教学中如何加强案例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6) .

浅论经济管理教学改革相关问题 篇11

【关键词】经济管理;教改

中等职业学校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担负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我国教育体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默默的付出着。经济管理作为中职院校的教学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培养了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但是其本身还有着严重的不足,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中等职业学校经济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经济管理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非常辛苦,学生学得非常痛苦。之所以用“非常”一词,是因为中职学校课堂不像课堂,而是教师与学生的战场,教师戏称上课为“上战场”。高耗低效,无效教学、负效教学在中职学校经济管理教学中甚至是一种常态。对于学生而言,长期的低效学习和无效学习,导致学生对经济管理学习产生困惑和失望,产生厌学情绪。学业的失败又影响到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影响到兴趣和意志力的培养,健康人格的塑造,最终会影响其一生。对于教师来说,低效教学和无效教学不利于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投入多,效果差,上好上坏一个样,不利于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发挥,使老师产生惰性,得过且过,不愿钻研教学业务,最终也影响到教师自身的成长。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中职学生的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差,对学习有抵触情绪。另一方面就是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仍然因循着以教为中心,学围绕着教转的教学方式,在经济管理教学中,没有将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使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单边活动”。学生真正主动学习的时间较少,过分强调课堂的安静,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时间较少,使得学生不会思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了很大限制,从而大大削弱了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教学目标的实现简单地异化为将一本书上完了事,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没有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和其它非智力因素,不知道学生走到哪里,在哪里迷了路,所以也就无法帮助学生,教师和学生都陷入无助的境地,教学相长变成了教学两茫茫。

在教学手段上,方法过于单一,基本上还是一支粉笔一张嘴,很少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缺少多样化的视觉效果,学生没有兴趣;教师对学生的差别也没有认真考虑,没有因材施教;对学生的评价缺乏鼓励和热情的赞扬,而且往往因为批评方式方法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这样的教学就是无效教学。

二、中等职业学校经济管理教学的改革

(1)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2)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中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具有技术实用性的特点,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也应该相应的调整。

(3)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使用能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中职学院与其他学院相比,入学分数低,坚持“人人有才观”必然应注重学生主体的个性特点,多种形式的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能动性因素,强调研究和开学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4)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中职院校经济管理教学,在课堂上课时,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变成了教师个人的空间,没有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久而久之,使学生产生了厌学的心理,对经济管理课失去了兴趣。教师在进行经济管理教学时,应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一旁加以引导;要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让他们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真正的激发学生学习经济管理课程的兴趣。

(5)教师要有爱心,关心和理解学生。中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年龄小,自律性也比较差,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开小差的情况。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要理解学生,不要辱骂学生,更不能体罚学生,要和学生好好的沟通,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中职院校的分数比较低,学生也多为学习基础不好的学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不能是统一标准、统一评价,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不要批评多于表扬,要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要经常性的不顾原因、不分场合的批评学生,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加强他们的自卑心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丧失,成为无效教学。

(6)究课程设置的方法,以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为中心来设置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导向,以产业需求为中心,产学研结合,向着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方向迈进,走“订单式”培养之路。中职教育不仅要研发物质客观世界,更要重视研发主观世界,使培养对象成为高素质的技术性人才,为经济、社会所服务。职业教育直接为社会经济服务,贴近社会、贴近劳动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它是综合的贴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教学。

三、总结

中等职业学校的经济管理教学,贴近社会、贴近劳动力市场,以服务社会为目标,以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技术人才为目的。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我们一定要跟住形势,努力完善中职院校的经济管理教学模式,对其进行改革,以期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但是我们更要清楚,经济管理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根据形势,提出更适合经济管理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邬志辉.从教育现代化到教育全球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1.

经济管理教学 篇12

关键词:旅游管理,体验教学,前厅客房管理

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面临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其中旅游教育与行业需求脱节是一条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关于这一点已经成为旅游高等教育研究者的共识。

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司余昌国认为目前旅游高等教育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1.加强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2.加强养成教育,帮助学生牢固树立专业意;以改善旅游高等教育不为旅游行业认可的尴尬局面。①上述对策主要是为解决旅游高等教育偏重理论知识,缺乏养成教育,导致旅游大学生的职业准备不足,适应能力差的问题,而体验教学在旅游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可以起到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完成此类课程教学要求的深层次教育目标,从而解决目前旅游人才培养不为业界认可的尴尬局面。

一、体验与体验教学

1. 体验

体验就是借助过去的经历,运用直觉,通过感悟来理解事物。体验有几个层面的涵义:1.亲身经历、实地领会;2.指通过亲身实践所获得的经验;3.查核、考察。

2. 体验教学

体验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②教师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方法,学会分析、解决问题,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思考,辩证看待问题,提升解决问题能力。此外,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个人的理解,由于每个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心理特征等都不相同,因此对事物的理解也存在差异。在此理论基础之上的体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从而获取直接经验。从而摒弃传统教学中单纯依靠听课、读书等方式获取间接经验而忽视直接经验的做法。

二、前厅客房管理教学中实施体验教学的基本途径

前厅客房管理是旅游管理专业中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实施体验教学,对于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巧,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1. 实践体验教学

(1)图像体验法

酒店的前厅、客房有自己的装修设计理念及特色。在教学中,借助图片再现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其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其次通过多媒体选择切合所学知识点的电影、电视剧情片段(如MBC出品的《情定大饭店》、BBC出品的《星级饭店》、CCTV出品的《五星大饭店》)等材料,让学生仿佛亲临现场,缩短距离感,激发了解酒店服务及酒店管理内涵的愿望,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第三通过自制DV短剧,将教学知识点以影像资料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播放短剧,引发学生思考问题、参与讨论、指出错误等方式,使学生直观地理解、掌握基本理论知识。通过上述三种图像体验,直观、迅速地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了解旅游服务的技巧和应变。

(2)实地体验法

实地体验活动超越校内教学的时空界限,把学习延伸至社会,扩大思维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统一组织、指导学生对五星级酒店进行实地体验,同时要求学生自行选择其它五星级酒店参观体验。根据两次参观的实际体验,结合现场观察、访谈的方式来关注前厅、客房管理中的一些现象,撰写参观体会。将书本与现实结合,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专业人员讲座

邀请酒店相关部门管理人员最好是往届毕业生中发展良好的“成功人士”走进课堂,以多种形式与学生交流专业心得。通过这些人员的讲授,了解业内最新动态,体会实际问题,培养酒店意识,并通过这些人员的现身说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情景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扮演角色并融入角色中去处理各种问题和矛盾,达到加深理解和运用专业理论知识的目的。前厅客房管理是一项应用性极强的工作,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一些服务情境,让学生提前进入“服务员、酒店基层管理者”的角色,对今后的酒店工作有感性认识。比如前厅服务中,教师可设计接待未预订、已预订客人情境,由一个“服务员”和“多位客人”共同完成;也可设计大堂副理接待投诉客人情境,由“多位大堂副理(多位大堂副理只扮演一人,起到集思广益的作用)”和“一位客人”共同完成,运用课堂所学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现场模拟活动,引导学生明确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重要性,锻炼学生口头表达和应变能力,使学生在情景体验中培养服务意识和服务技巧。

3. 案例式教学

基本理论讲授完毕,通过分析案例,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案例选自酒店工作人士、专业理论书籍以及《中国旅游报》、《中国旅游饭店》等多种途径收集的第一手材料,加以适当修订,使之适合教学知识点,并具有时代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投入感,能够置身案例所描述的问题之中,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三、结语

尽管体验教学方法的运用时间不长,还没有形成规范的教学模式,但其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笔者经过多年的体验教学应用,认为这一教学模式能够反映实践性强类型课程教学的本质和优势,切合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当然,体验教学模式仍需经过进一步检验及完善。希望本文探讨的内容能对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余昌国,关于旅游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思考,[J],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6:6-8.

上一篇:幸福班主任的角色下一篇:临床生化检验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