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zajfda农村经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2024-10-25

Czajfda农村经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共9篇)

Czajfda农村经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篇1

七夕,古今诗人惯咏星月与悲情。吾生虽晚,世态炎凉却已看透矣。情也成空,且作“挥手袖底风” 罢。是夜,窗外风雨如晦,吾独坐陋室,听一曲《尘缘》,合成诗韵一首,觉放诸古今,亦独有 风韵也。乃书于纸上。毕而卧。凄然入梦。乙酉年七月初七。-----啸之记。

管理课程的理论框架,又讨论了农村经济中的一 些主要问题以及解决思路。同时在可能情况下增加信息量,介绍国内外的一些情况,以开阔学员的视野及提高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较为全面地掌握农村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

二、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本课程课内学时90,电视学时18。本大纲内容分七个单元,共15章。第一单元:总论(第1,2,3章)第二单元:产业结构(第4、5章)第三单元:生产要素管理(第6、7、8、9章)第四单元:流通与市场(第10、11章)第五单元:财务与分配(第12、13章)第六部分:农村经济效益及农村现代化(第14、15章)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 导言(6学时)教学内容: 1.农村与农村经济(1)农村是与城市相对应的地域概念,是一国(或地区)城市和领海以外的地域;(2)农村的特点;(3)城乡差别是一种历史现象;(4)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2.农村经济在我国的地位(1)农村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2)大力发展我国农村经济; 3.农村经济管理的职能 决策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指挥职能、控制职能、激励职能 4.农村经济管理的任务 发展生产力,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5.农村经济管理的原则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责权利相结合原则,经济、社会、生态、科技协调发 展原则,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原则 6.农村经济管理的方法 经济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事项思想教育方法。教学要求: 了解农村和城市发展的历史和趋势。了解发展农村经济的意义以及如何发展我国的农村经济和农村经济学科。重点掌握在管理活动中应遵循的原则; 一般掌握管理的任务和方法; 重点掌握管理的职能。第二章 我国农村经济制度(6学时)

18学时 16学时 20学时 10学时 16学时 10学时

教学内容: 1.土地公有制是我国农村经济的基础。2.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所有制结构。3.多种经营形式。4.勤劳致富,达到共同富裕。教学要求: 了解我国农村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多种所有制结构和多种经营形式; 重点掌握我国农村的分配原则是勤劳致富,共同富裕。第三章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管理(6学时)教学内容: 1.合作经济在农村经济中地位和作用

2.农村合作经济的建立与发展(1)土地改革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2)农业合作化、公社化实现了土地的集体所有制;(3)农村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的建立、发展;(4)股份合作制、合作基金会(5)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3.农村合作经济的改革(1)农村合作经济改革的必要性;(2)改革要解决剥夺农民的问题,要使之有利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教学要求: 了解合作经济在农村经济中地位和作用; 一般掌握农村合作经济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改革等问题。重点掌握供销合作、信用合作、股份合作制、合作基金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合作形式 第四章 农村产业结构(8学时)教学内容: 1.农村产业结构的含义(1)农村产业结构的特点和层次。(2)合理农村产业结构的标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保护;各业协调发展;更好地满足需要;较好的效益。(3)影响农村产业结构的因素: 生产力水平、资源状况、需要及政策。(4)我国从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时期的农村产业结构。2.农业生产结构(1)农村工业结构(2)农村中的第三产业 教学要求: 一般掌握农村产业结构的特点、层次,合理农村产业结构的标志; 重点掌握影响农村产业结构的因素及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的特点。第五章 发展乡镇企业(8学时)教学内容: 1.发展乡镇企业的意义 2.发展乡镇企业的方针 现代企业方向,合理布局,规模化、集团化,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3.选好投资项目 为什么要认真选择项目 乡镇企业项目成功的要素

可行性研究 4.加强乡镇企业管理中的几个问题 管理体制改革,强化责任制,提高决策水平,开展经济核算,创名牌、保质量,加强环境保护 教学要求: 了解发展乡镇企业的意义、方针 重点掌握选择投资项目的意义、方法 重点掌握加强乡镇企业管理中的几个问题 第六章 农村自然资源管理(5学时)教学内容: 1.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是一个广泛的概念。2.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农村发展:协调好资源、环境、人口间的关系。3.农村自然资源的分类与特点。农村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等。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相联系性、区域性、可再生性、数量有限与潜力无限。农村自然资源还包括矿产资源。4.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土地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财富,是一切生产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5.其他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气候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草资源、其他生物资源。利用农业资源的可再生性,可以使生产做到持续 性增长。教学要求: 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概

概念,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我国发展战略的意义。了解农村自然资源的分类与特点; 一般掌握自然资源总体情况,以便在实践中做到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一般掌握水资源、森林资源和草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重点掌握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第七章 劳动力资源管理(5学时)教学内容: 1.劳动力资源管理的任务、内容和意义 内容主要是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力利用率 2.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劳动力是存在于人身体的劳动能力,是体力与智力的总和。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劳动年龄范围内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口数。目前我国大约有一 亿左右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还有二亿多季节性剩余。3.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和转移。就业与转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4.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对策。教学要求: 了解我国农业劳动力状况; 一般掌握: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力利用率的概念,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特别向非农部门转移任务的艰 巨性; 重点掌握: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及对策。第八章 农村科技管理(5学时)教学内容: 技术是生产技能,技术是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重点讲农业技术。1.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

人类社会发展史也是一部农业科技进步的历史。原始农业、传统农业、近现代农业。现在人类社会已进入 第四次技术革命即新技术革命。原子技术、生物技术用于农业。2.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状况。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光辉的农耕文明,在世界上处于先进地位。进入近代,中国落后了,仍基本处于传统农 业阶段(或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阶段)。3.我国的农业技术应实行先进技术、实用技术与优良的传统技术相结合的方针。4.农业工业等产业的技术,总的较为落后,应是先进技术与实用技术相结合。5.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工作。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站;重视农民技术合作;支持工商企业(集团)与农民联合,在技术上、财力上支持农 业。教学要求: 了解世界及我国农业科技现状及发展,以开阔眼界; 了解农业应实行先进技术、实用技术与优良的传统技术相结合的方针; 重点掌握我国科技兴农的意义,以便在工作中更好地落实科技兴农战略。第九章 农村经济信息管理(5学时)教学内容: 1.经济信息的特征及其重要性 经济信息的概念、特征 经济信息的作用 2.信息的处理程序 收集、加工、传播、储存 3.农村经济信息的管理 搞好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咨询服务 教学要求: 一般掌握信息的特征 了解信息处理的过程 重点掌握信息咨询服务的方法 第十章 农村商品流通(6学时)教学

内容: 1.农村商品流通的作用 2.农村商品流通体制 “三多一少” 3.农村商品流通渠道 4.农产品供求关系与价格 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农村商品流通体制与流通渠道 了解农村商品流通的作用 一般掌握农产品供求关系与价格。第十一章 农村市场体系(6学时)教学内容: 1.市场的概念与功能; 市场、市场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的功能 2.农村市场的构成; 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等 3.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的概念、产品营销策略 4.农副产品国际贸易 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特点及主要农产品市场的状况。建立农产品出口生产体系。出口优惠政策与加强宏观管理。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市场的概念功能; 重点掌握市场营销的概念、产品营销策略 了解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等的概念及特点 了解农产品出口优惠政策及宏观管理; 了解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特点及状况,为了参加国际市场竞争必须发展我国优质高效农业产品。第十二章 农村财务管理(10学时)教学内容: 1.农村财务管理的意义、任务、原则 农村财务管理的四大任务 农村财务管理的意义 农村财务管理的原则:计划、核算、节约、民主等原则 当前农村财务管理现状 2.农村资产管理 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管理,清产核算、成本管理 3.财务制度与财经纪律 4.农民负担管理 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管理,清产核算、成本管理等概念 重点掌握财务制度与财经纪律 了解农村财务管理的意义、任务、原则 一般掌握农民负担管理的意义和方法 第十三章 农村收入分配管理(6学时)教学内容: 1.农村收入、分配管理的原则、意义。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间的关系,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2.收入、利润的形成 3.搞好收入分配管理 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农村收入、分配管理的原则 了解收入、利润的形成 一般掌握收入分配管理 第十四章 提高农村经济效益(6学时)教学内容: 1.经济效益概述 经济效益的含义 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意义 2.经济效益分析方法 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 评价指标

3.怎样提高经济效益 强化效益概念,实现两个转变 增产与节约并重 从经营管理入手,加强经济核算。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经济效益的概念,能说明提高农村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一般掌握经济效益的分析方法和提高经济效益途径。第十五章 农村经济现代化(6学时)教学内容: 1.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 生产手段现代化 经营管理现代化 科技现代化 现代农民 2.我国的农村现代化 我国农村经

济现代化的特征 我国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条件 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道路和措施 教学要求: 一般掌握农村经济现代化的概念 了解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特点 了解实现农村经济现代化的道路 _


Czajfda农村经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篇2

经济法课程既有法律类课程的特点, 理论性强法律条文多, 又突表现为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强的特征。虽然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讲授, 但与经济管理类其他课程如《法律基础》、《会计基础》、《财务会计》、《税法》等有较高的相关度。比如, 经济法法律关系、合法的法律行为等在法律基础课程中有所体现;票据法内容与会计基础、财务会计课程也有相关。因此, 学生首先要学好相关课程, 并同时掌握其理论知识, 这样才能更好的运用所学的经济法知识分析、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间题。

但如何去教授难懂的法律条文, 并能激发学生情趣, 使他们能记得更牢运用的更好呢, 单纯的案例教学法已远远不够, 笔者认为应有针对性的实施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二、经济管理类学生特点

由于学生长久以来所处环境及知识水平大不相同, 对法律的认知能力也不一样。因此, 授课前需全面了解班级学生状况及以前和本学期所开设的课程。一般情况下, 大部分经济管理类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相关的专业基础课, 具备一些法律常识, 并对经济法有一定的学习要求。尤其是会计类专业学生, 有考取会计资格证书, 初、中级会计师, 注册会计师的目标。他们的知识铺垫和知识渴望程度会更高, 因此, 在教学中可适当加入与考试相关内容。比如, 如班级内有一半左右学生报考了初级会计师的考试, 可在授课时介绍诸如考试用书、考试范围及考试重点等内容, 并结合教学要求讲解一些历年真题。

三、具体教学方法运用

既然学生有学习经济法的要求, 应在授课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竖立其自信心。比如, 在课程伊始, 与学生交流就业问题: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你是如何选择的, 有没有想过自主创业, 那自主创业中有想过自己开公司做老板吗。可你知道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开公司呢, 而公司和企业是一样的吗。即使你不自主创业, 在就业时也会签订劳动合同, 那什么是合同呢?当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你怎样去维护呢。通过这一连串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经济法课程的兴趣。

当然, 这远远不够。案例教学法是在经济法课程中广被使用的一种方法,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教学环境等因素制约。因此, 笔者在讲授中把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

(一) 关键词记忆教学法

学生总是抱怨记不住大量的法律条文, 记不住就更谈不上运用了。在讲授时从复杂的长句概念条文中提出关键词, 重点理解记忆, 以点盖面。比如, 《公司法》中, 关于公司的含义:公司是指依法设立的, 以营利为目的的, 由股东投资形成的企业法人。如何记忆并更好的理解公司, 首先去掉所有定语, 公司是企业法人。然后是由股东投资形成的, 是以营利为目的的, 依法设立的企业法人。再如, 在《合伙企业法》中, 合伙的概念:合伙是指两个以上的人为着共同目的, 互相约定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自愿联合。关键词就是自愿联合, 是两人以上的五共同自愿联合。由关键词到整句条文, 记忆就容易很多。

(二) 启发式教学法

单靠记忆是无法长久的,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始终贯彻启发理解的理念。书中条文很多, 学生一般就是被动记忆。那么,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法律规定呢, 道理何在呢, 只要明白其成文原因, 长久记忆就不成问题了。比如, 《合伙企业法》中规定普通合伙同人不能由国有独资企业、上市公司以及公益性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构成。那么, 为什么不能由他们构成呢, 他们如果成为了普通合伙人又怎样呢。因为普通合伙人应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而一旦其成为普通合伙人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严重后果, 所以他们不能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当然也就不能成为普通合伙人了。通过提问启发, 帮助学生理解条文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为今后的实际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参与式教学法

案例分析由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 结合时下焦点与热点问题, 进一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并使学生在活动中能熟练运用理论知识, 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比如, 在《公司法》中, 让学生分组讨论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关系, 并形成小组讨论报告。在讨论过程中, 学生会自我总结两种公司形式的相同与不同点, 并争论其在当今复杂经济社会中的利与弊。尤其是我国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今后的出路。从而加深对两种公司制度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张淑红:基于高职学生的《经济法概论》教学法探究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 (理论版) , 2007年11期[1]张淑红:基于高职学生的《经济法概论》教学法探究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 (理论版) , 2007年11期

农村小学艺术课程教学调查 篇3

一、 农村小学艺术课程教学的现状

为了了解农村小学艺术课程教学的现状,笔者选择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三所农村小学进行调研。一方面收集学校课表、艺术课教师教案、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等一些原始的文献资料;另一方面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设计了一份针对学生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艺术课程类型、师资情况、课程开设情况、学习情况、学习成果五个维度共20道题。发放对象是在三所学校各个年级中随机抽取的2个班,共发放问卷512份,收回有效问卷480份,问卷有效率93.8%,并对所有调查材料进行严格的整理、效验和统计处理。并且通过走访、电话、网上对话等形式,与三所学校从事学校艺术教育的8名教师进行咨询与交流,听取他们的想法和建议,为本文的撰写理清思路并奠定基础。

1.农村小学开设艺术课程类型和课时安排

所调查的这三所学校实行的是传统的艺术课程,主要有写字、音乐、美术分科课程。通过对三所学校现行的课表比较分析,发现其课表大同小异,这三所学校艺术课的开设情况在课表中的显示如下:

从三所学校的课表可以看到一、二年级都开设了音乐、美术和写字,三到六年级只开设了音乐和美术。艺术课的开设课时也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减少。

从课表可以得出结论:农村小学艺术课程的教学没有受到重视,随着年级的增长以及“主科”的学习任务增多而被削减。

2.农村小学艺术课程实际开设情况

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和对同学的调查,了解到农村小学艺术课程教学的实际开设情况与课表的安排存在不一致:临近学校期中、期末等考试时,语数英科目的教师会占用艺术课程的上课时间;平时艺术课程也会莫名其妙地被安排成自习课。

从访谈和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农村小学艺术课程教学课时缺乏保障,成为了可上可不上的课程;学校对艺术课程缺乏重视,没有必要的保障措施。

3.农村小学艺术课程师资队伍

通过和教师的访谈了解到三所学校艺术课程教师构成分以下三种情况:班主任兼任,或学校领导兼任,或只上一门主课(即语文、数学、英语)的科任教师兼任。这些教师是否能够胜任艺术课程的教学并没有量化的标准,只是根据课时的需要临时搭配起来的。因此,大部分艺术课程没有固定的教师承担,这些艺术课程教师也可能随着自己所教主科的变化而放弃艺术课程的教学工作。

这些情况说明了农村小学艺术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严重缺乏,现任艺术课程教师专业性不强,艺术课程教师安排具有随机性、随意性。

4.农村小学艺术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调查中借阅了艺术课程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作业,结合访谈和问卷,发现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专业内容不符,教师教案中的很多内容都没有体现在作业中,这在写字和美术这两门课程中表现尤为明显。学生的《写字》和《美术》作业本只有少数几页有做过的痕迹,大多数用作了草稿纸。音乐课的内容就是教唱几首歌曲,没有乐理课和欣赏课。

以上调查足以反映农村小学艺术课程教学内容贫乏、单调,没有按照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实际的教学,教学内容严重“缩水”,并且具有很强的随意性。

5.农村小学生对艺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态度

表中反映出学生对艺术课的学习兴趣很浓厚,但近半数的学生觉得艺术课好玩,有16%的学生对学习艺术课程的态度很模糊,这些学生低年级的较多,还有10.3%的学生上艺术课是老师的安排。这反映了农村小学学生学习艺术课程态度不端正,学习艺术课程的价值取向模糊。

6.农村小学艺术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

调查发现,农村小学艺术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严重缺失。从平时作业来看,只有美术课留有少量的作业,教师对这些作业的评价草率,只是给了一个分数,没有评语,有的甚至没有批改。从考试来看,在课程结束后,艺术课程教师没有进行任何形式的效果测评,成绩单上的分数是班主任临时打上去的。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艺术课程的效果评价也没有足够重视。

从整个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村小学艺术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几乎是个空白,从学校到艺术课程教师都没有重视艺术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也没有评价制度和具体措施。

7.农村小学艺术课程的教学设备设施

调查显示,农村小学艺术课程教学设施不容乐观。这三所学校的音乐课教学设备就是几架风琴,还不经常使用。没有书画房,没有舞蹈室,这些简陋的艺术教学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学校艺术课程的教学。

二、 农村小学艺术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从农村小学艺术课程教学现状归纳出农村小学艺术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对农村小学艺术课程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无论是对艺术综合课程还是对现在学校所实施的音乐、美术、写字课,农村小学对它们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通过谈话,笔者了解到学校领导以及部分老师通过文件和培训已经了解到义务教育新的艺术课程标准,但并未响应此轮课改的热潮,原因是很多的,其中,艺术综合课程没有引起他们思想上的重视是主要原因。

在他们眼里,由于艺术课程教学没有各级各类的考试约束,也不计入升学成绩,就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即使要参加演出比赛,也只是针对个别学生特别指导一下就行了。这样就导致了农村小学艺术课程教学的管理松散、投入减少、开课随意等情况。由于学校和老师对艺术课程不重视,这也导致学生对艺术课程学习的盲目,学习态度模糊。

2.农村小学专业艺术课程教师数量不足且质量不高

从三所农村小学艺术课程的调查反映出专业教师严重不足,现任艺术课程教师大多数是临时性兼任,对所教的艺术课程只是略懂一二,有的甚至是外行。在农村小学教一门艺术课程其所得的福利远远低于其他老师,在职称评定方面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加之农村小学艺术课程教学设备的限制使艺术专业教师无法发挥自己的专长,所以,专业教师都不愿意到农村小学担任艺术课程的教学工作。艺术课程是融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以及传统书画、篆刻等艺术门类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它既强调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链接与综合,又注意保留各学科艺术要素的特点,它需要教师有多方面的艺术能力,不仅在某一艺术学科达到专业要求,还要懂得不同艺术门类的基础知识,而这样的艺术教师在城镇学校都极为匮乏,更何况在农村小学。

3.农村小学艺术课程教学设备设施严重缺乏

农村小学艺术课程教学的设备极为简陋,艺术课程设施仅限于几架风琴。这与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村艺术教育的投入有关,也与农村小学自身资金不足有关,学校把有限的资金向主科倾斜,导致艺术课程教育教学投入极为不足,教学设备设施严重缺乏。

4,农村小学艺术课程课堂教学脱离课程标准

农村小学艺术课程课堂教学既没有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也没有达到以前的艺术课程教学标准。一是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不符,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缩减了,美术课就是对着教材画几幅图,音乐课就是教唱几首流行歌曲,教学内容单一;二是教学内容缺乏欣赏性和教育性。

5.农村小学艺术课程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

农村小学教学质量评价中没有把艺术课程教学纳入评价范围。上级教育主管单位没有对农村小学艺术课程教学评价提出要求,学校跟着上面的指挥棒转,也不会对艺术课程教学进行评价。没有评价,也就没有奖惩,艺术课程教师也就缺少了激励,最终造成农村小学艺术课程教学流于形式。

三、 加强农村小学艺术课程教学的对策

1.提高对农村小学艺术课程教学的重要性的认识

主管农村小学艺术课程教学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学校领导和艺术课程教师要明确认识农村小学实行艺术综合课程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到农村小学艺术课程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要站在战略的高度,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农村小学艺术课程教学,对农村小学艺术课程教学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也要大力宣传和学习艺术综合课程改革的有关文件和精神。

2.加强农村小学艺术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农村小学艺术课程教学专业教师非常缺乏,这是制约农村小学艺术课程教学发展的瓶颈。农村小学艺术课程教学必须改善师资问题。

(1)积极引进艺术课程专业教师。让农村小学艺术课程专业教师在福利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享受到机会上的公平,甚至要在工作条件上适当倾斜,以此来吸引优秀的艺术课程专业教师到农村来安心工作。同时,师范院校也要加紧培养能胜任艺术综合课程的教师,并积极地动员学生到农村小学去支教。

(2)加强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对新的艺术课程标准进行学习,认识到艺术综合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以及艺术课程的特点、课程目标等。并通过教师培训、到示范学校学习参观等形式让教师学会如何教这门课,这样才能使艺术综合课程的艺在农村小学真正扎根。

(3)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在艺术课程教学中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艺术课教研教改活动,以提高艺术课程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

3.改善农村小学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学条件

(1)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小学艺术课程教学资金投入的力度,确保农村小学艺术课程教学经费的足额到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成立农村小学艺术课程教学专项资金,划拔一定比例的教育经费用于农村小学艺术课程教学,尽量缩短城乡艺术课程教学条件的差距,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小学艺术课程教学状况。

(2)积极呼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从资金上支持农村小学艺术课程教学,多渠道筹集资金解决农村小学艺术课程教学的资金不足问题。

(3)农村小学自身也要把一定的办公经费用于艺术课程教学上来,要添置适当的艺术课程教学设备,提高艺术课程教师福利,给予教师适当的物质激励。农村艺术课程教师也可以自制一些教具来弥补艺术课程教学经费的不足。

4.建立农村小学艺术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

一方面,将农村艺术课程教学纳入到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中来,与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享受同等的评价效力。农村小学艺术课程教学评价结果也要与奖金、晋职、评优挂起钩来,以充分调动艺术课程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加强对农村小学艺术课程教学的监督检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要不定期地对农村小学艺术课程教学情况进行抽查,保证艺术课程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开齐开好。学校内部要把艺术课程教学纳入常规教学检查中,从而保证农村小学艺术课程教学按质按量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 滕守尧.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Czajfda农村经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篇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明确的提出, 高等教育要坚持能力为重, 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丰富社会实践, 强化能力培养。因此, 高等的教育应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 学会动手动脑, 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要实现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教学模式转型, 除了在培养方案、课程设计等环节做改进以外, 还应改进传统的经济管理实验教学, 使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从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过去对经济管理类本科、研究生教育的作用来看,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构成了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学生知识创新、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面临国家高等教育突出学生能力培养的新形势,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应充分发挥协作平台、资源平台的优势, 为学生能力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然而, 我校的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模式还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管理类人才的能力培养需要。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改革显得十分迫切。本文结合我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 研究管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方案, 探讨实验教学和学生能力培养怎样实现有机结合;为新形势下, 新时期经济管理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1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现状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以原来的投资经济实验室、会计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为基础, 构建了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学科综合实验和创新与创业模拟等5大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 创设了宏观经济运行模拟分析、企业经营管理综合设计与实训、3S与区域综合规划实训、SCM模式下物流与商务综合实训4大跨学科综合实验平台。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面向全校21个本科专业和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展了实验教学。这些实验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以及探索经济管理学科实验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利用实验条件, 教师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 学生也获得了各类实验教学成果, 如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挑战杯”大赛、数学建模竞赛、金融衍生品大赛、ERP沙盘模拟大赛和科研创新等方面获得奖项。这既适应了建设多科性大学的需要, 同时也为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提供了智力支持。

2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理念不适应学生能力的培养。

按照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要求, 高等的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 还应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在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理念上, 应以夯实基础理论, 激励创新创业精神, 培养实践能力为着眼点, 以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创新力为实验教学理念。在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实践中, 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停留在讲完一堂课或解决一道题的层次。

(2) “课堂填鸭式”教学模式不适应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实践中, 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课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个别教师在上经济管理实验课的过程中, 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 忽视知识的整合与知识意义的建构, 学生只是有知识, 没有能力;这种“课堂填鸭式”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3)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改革不适应学生能力的培养。

过去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只局限于将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等。然而, 案例教学大多蜕变为课堂讲授中的实证举例, 这教学改革不能形成学生实际工作和生活的技能。

3 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改革

3.1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理念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 按照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要求, 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重庆工商大学的应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理念。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注重学生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的培养:一是利用现代经济管理知识创新能力、二是实践组织能力、三是适应社会的能力。

3.2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改革方案

为了适应现代经济管理类人才的能力培养需要, 本文认为,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应从实验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

(1) 教学形式改革。

本文认为, 要突出能力培养, 则在实验教学形式上突破从教室到实验室的形式, 大胆走出校园, 强化实践教学。

针对不同的课程理论所涉及的社会经济与管理领域, 开展“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的研究和改革, 即实验课程形成虚拟仿真实验+社会生产实践的模式, 鼓励实验课程的教师在实验教学与仿真实验之中, 与校外生产实习基地合作。指导教师如果是在本学科领域有过一定实践研究经验的老师, 例如我校部分教师参与研究制定了重庆茶园新区或重庆统筹城乡规划, 对重庆经济的总体发展战略和空间布局比较熟悉, 而且有相当的研究水平。实验课教师在教区域经济学专业的实验课程时, 老师可带领学生到重庆市相关开发区进行一次以上的调研和参观。调研和参观需给学生一定的工作任务, 要求学生结合调研和参观场所的具体情况, 会同调研单位有关人员拟定切实可行的调研计划。在实施调研计划之后, 教师指导学生实际的社会生产实践的来龙去脉, 学生再根据调研情况和实验课程理论写出实验报告。

这种教学形式的改革, 使得学生直接参与了本学科的社会实践, 对学生利用现代经济管理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实践组织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的培养是最直接有效的。

(2) 教学内容改革。

本文认为要突出能力培养, 实验教学内容的安排应注意能力培养与社会需要的紧密结合, 力求达到通过实验活动, 把原来的实验教学内容改为基础理论性实验 (80%) 和综合性实验 (20%) , 制定了如下改革方案。

①完善理论基础实验。

考虑到学生已具备了经济理论主干课的基本理论知识, 那么理论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结合经济与管理课程特点, 直接选择有代表性的理论知识点, 力求训练学生理解基础理论和处理实验数据的基本技能。

②增加经济管理综合实验。

综合性实验需要学生做一定的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做到具有科学性、综合性和探索性, 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探求的科学精神。教师先根据相关的经济理论和社会的经济问题, 提出几个参考选题, 选题要体现学科发展趋势, 注重理论和应用的结合。学生结合所学知识,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 设计综合实验方案, 然后集体调研, 经过教师指导形成可行的、能解决社会实际经济问题的方案。通过经济管理综合实验培训,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得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适应社会工作和学习的能力。

(3) 教学方法改革。

本文认为要突出能力培养, 经济管理实验活动的教学方法也应做相应的调整。本文认为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可尝试以“诱导+抛砖引玉”为核心的启发式的实验教学方法。这种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的经济管理知识创新能力实践组织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

具体操作可以工商大学经济管理中心的示范教学平台为基础, 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 采用老师限定学生进行分组, 然后给出几个理论和实践性比较强的参考课题, 要求学生自行团队组合、选题、做实验论证、实验的设计;最后的实验结果以答辩的形式展现。促进学生去做探索性思考, 培养学生们创新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选题涉及前沿性内容时鼓励学生们开展“研究和探索”和“给出诠释”;在实验论证时使用“方法+举例”的办法使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和掌握自己将要做的实验的要领;在做实验内容设计时, 引导学生用“寻求方案”的办法寻找整体解决方案, 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然后不断地探索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实验教学方法。

(4) 教学效果评价改革。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要突出能力培养, 教学就要体现其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所以在设计评价指标应做相应的改革,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设计应根据高等院校发展战略的思想, 结合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的特点, 从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组织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三个方面进行。

创新能力评价内容应含盖学生实验学习的各个环节, 能较全面地反映其实验过程、成果及能力提高状况, 具体包括综合实验成绩、实验情况、实验设计和实验答辩等环节的考核。

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可从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成员相互理解意识、深入课题的实践程度、在实验的实践中表现的小组领导能力、解决经济问题能力和探索性学习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适应社会的能力的评价重点考察学生是否有信心面对选题的选择、遇到困难时能否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调研和实验的过程中能否实现自我和谐、有没有团队责任感。

教学效果评价改革重点是适应能力培养的需要。因此, 实验中心和老师应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自主设计的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效果评价系统, 用来指挥实验教学的效果。

4 保障措施

为保证以能力培养的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本文提出以下保障措施:

(1) 大力加强实验教学和实验中心组织建设。

学校专门在各学院设置实验与实践教学责任人, 一般由一名副院长兼任, 统筹本学院的实验教学和实验中心的日常管理。组织实验教学的教师参与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工作, 提高教师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能力与水平。

(2) 在待遇上激励教师实验教学改革。

学校应重视实验教学, 在职称评定、课酬待遇、创新奖励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措施, 保证实验教学可持续发展, 确保实验教学质量。对那些培养学生能力工作业绩突出的教师, 在职称评聘中给予倾斜政策, 在课酬分配上, 优秀实验课堂的课酬适度上浮。并授予重庆工商大学学生能力培养能手的荣誉称号。

(3) 加大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开放力度。

加大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开放力度, 合理规划开放内容、时间、地点和方式, 保证学生能有效地使用实验室。同时, 在实验室开放的过程中, 实行实验教师轮流值班制度, 保证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 遇到困难有相应的教师辅助其及时解决, 提高学生实验效率和积极性。

(4) 加速实验教学资源平台建设。

适时开发出有针对性与重庆有关部门府、企业和其他社会机构相衔接的实验教学软件, 提供给学生使用。采取协同开发、资源共享等办法, 构建数据资源平台。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管理实验的教学与社会的实际脱节的问题, 提高人才能力培养水平。

摘要:依据国家中长期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要求, 提出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理念应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 给出了一个高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方案: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组织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提倡“虚实结合”为主导的实验教学形式;在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内容中增设综合性实验环节;实行“诱导+抛砖引玉”为核心的启发式实验教学方法。最后探讨了本实验教学改革方案顺利实施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实验教学,能力培养,教改方案,经济管理实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G].教高 (2007) 1号文件.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G].2009, (1) .

[3]孟庆繁.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 24 (5) :95-98.

浅谈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教学 篇5

一、结合实际,努力开发适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有着很广阔的空间。我们从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礼仪、安全及热爱家乡方面开发了具有本校特色,切合学生实际的课程。

二、搭建校本教研平台,研究开发学法课程。

近几年来,我校开展了“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题研究的校本教研活动。学法研究中出现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发展和新课程实施的质量。我们以学法研究为突破口来扎实落实新课程精神。我们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为基本形式,搭建校本教研平台,引领教师们走进新课程,实现专业成长。

1、校长充分发挥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校长是校本教研制度的身体力行者,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专业带头人。在实验研究的不同阶段,校长给老师们做理论上的辅导和实践中的指导。校长深入到教研组内和老师一同进行备课研究;到课堂上做现场指导;组织教师进行课例研讨。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校长确定编写思路,拿出具体的课时内容,指导教师怎样定准学法,怎样将学法指导的过程阐述清楚。校长定期召开课程编写组会议,听取老师的汇报,教给老师们课程开发的策略和方法,帮助教师们解除疑虑和困惑,鼓励老师们大胆开展工作。

在校本教研中,校长是制度的制定者,也是过程的指导者、参与者,充分发挥了作为第一责任人的角色作用。给老师们拓宽了发展的空间,给予了深切的人文关怀,这使得全体教师领会新课程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校本教研观,自觉地成为研究的主体。

2、管理者是学习的排头兵。

校长和中层管理人员率先学习研究。从校本课程理论到实践操作等都進行深入学习,每个人都担当起培训主讲人的任务,全程参与学法的研究与指导。

3、群体效应。

在试验的起始阶段,我们通过多次培训讲座,教师们明确了这项实验研究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于推动学校的特色化建设,同时促进个人的专业成长。

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学法的学习、研讨、实践、编写。十多名教师全员参加,每位领导、教师都是研究的主体。在研究中,每位教师都感受到了自身价值的存在,领导与教师的心贴得更近了,增强了集体凝聚力、向心力。

4、专业引领。

专业研究人员的支持和指导是校本教研成功的保障。我们发挥校内外专业人员的引领作用,为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骨干教师给全校教师上示范课,在会上交流学法指导心得。给老师们创造出去学习的机会,每学年,都派骨干教师到外地学习。鼓励老师们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和咨询。通过不同方式的引领,一批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带动了教师群体的成长。

5、同伴互助

同伴间的交流与互助,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能够得到客观的反馈。我们充分利用同伴互助这一有效方式,把常规教研活动和主题性研究相结合,推动组内教研扎实有效地开展。

一是发挥学年组和教研组的作用,同伴互助。因为同年组教学内容相同,学法的指导实践中便于互相交流情况。我们要求组内每周至少两次集体备课,每周每人最少听一节课。二是发挥学校整体指导研究交流作用。领导听课或研究中发现问题,随时组织教师进行研讨。三是每学期召开学法指导研讨会,展示学法研究的成果。

6、发挥优秀教师的带动作用。

班主任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他们立足于平时的备课、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地研究。这个年级的教师勤于学习、乐于钻研、肯于奉献,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和进取意识。这个组多次被评为校优秀教研组,我们组织教师学习他们的成长故事,听取他们的经验介绍。他们的精神鼓舞着全体教师,各组以课程开发组为榜样,讲学习、讲研究、比能力。课下、餐桌旁、办公室教师们的话题都是关于学法研究和教学,大家相互沟通,人人进入到研究的角色之中,全校形成良好的教研风气。

7、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

我们对青年教师给予更多地关心、爱护、指导。拓宽他们发展的空间。在学习培训中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跟踪指导;在公开课上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学校还开展管理人员与青年教师结对子的活动,随时解决他们思想上的问题,工作中的困难,帮助他们快速成长。

8、个人反思

教师的个人反思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我们引导教师形成反思的意识,注重反思习惯,掌握反思方法。备课时问自己是否遇到什么困惑,是否调整了教材,为什么这样调整,让教师反思自己的备课。上课中问自己是否发现了预料之外的问题,怎样及时地处理这些问题。利用这些问题作为课程资源,及时提醒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关注“人的问题”。课后问自己:感到有哪些比较满意的地方或有什么困惑。这种反思在于通过教师的自我评价、自我表现和自我欣赏而形成恰当的积极的“自我意识”。组内老师在上课后及时交流,共同反思,让反思促进每个人的进步。同时,每个人有反思集,每学期至少写精典反思十几次。

9、以制度为保障。

我们完善各项校本教研制度,规范教师们的教学行为,提高教研质量。我们先后完善了各种常规教学制度。以制度作保障,许多教学研究活动已成为自觉行为。学期末每位教师的资料都要记入档案,并打分量化评比。

三、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收获。

通过搭建校本教研平台,加强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

1、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综合素质有了提高。

德育、体育、艺术教育和学法课程的开发使学生的语言、思维、表达、动手操作及综合实践能力都得到提高。同时身体素质、艺术素养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和提高。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些课程的学习,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

从一年级开始,各学科都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掌握了课前预习方法,课堂上听、说、想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以及课后复习做综合实践活动等许多方法。有了方法的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就有思路,有操作的依据,并有了自主学习能力。例: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汇报时,有的小组用了分角色读一读的方法来感悟;有的小组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感悟人物的品质;有的小组带着问题读书,边读边思考,从文中找答案,有的小组还会找出文中精彩段落背下来,课后仿写,再比如:每次布置课后阅读,学生都知道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段,摘抄下来。自己会提出几个不懂的问题,并用各种方式来得到答案。有的学生还写出读书心得。

3、教师转变了观念。

Czajfda农村经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篇6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必须人本化

1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作为管理者必须充分调动所有教师的积极性。管理者首先要尊重教师、理解教师,树立为教师服务的思想意识,与教师保持零距离,避免唯我独尊。其次,要关心教师。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困难,体谅教师的苦衷,时刻为教师着想。这样,教师将带着敬重和感恩之情会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还有一环必不可缺,那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奖励。教师也是自然人,工作的动力依然需要外来力的激发;因此,物质需求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无可非议的客观动力,要尽力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正常需要。对学校微不足道的物质、奖金刺激,尽量做到公平、公正,确实体现多劳多得,有付出就有回报。教师的职业特征决定了教师更注重精神上的满足和追求。工作中实行各种有效的精神奖励,多表扬少批评,对教师不断加强教育,培养他们敬业奉献的精神,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把诸如评选先进、提职、晋级等与教师的业绩挂钩,建立平等公正的竞争机制。

2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思想是先导,有了思想才能指导行动,有了先进的教学思想,才能保证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我们虽然经过几年的新课改实验,但是还存在着教学思想落后,教学观念陈旧,不注重学生活动、能力培养和课堂封闭的现象。因此,管理者必须把教师的教学思想认识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作为加强教学管理、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工作的切入点。

二、常规教学管理和指导

1对教师个人的备讲、练、批、辅、研等方面的要求和规范。这是教师天天面对的日常工作,更是保证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但是,不能过分依赖制度,而淡化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强调教师进入文本,加强教师对教材重新加工处理的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情分析,教学预案的设置指导;指导课堂教学落实新课程理念,优化教师教学方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2创设学习机会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教师经常到知名的学校参观学习,或者邀请名师到学校讲学,教师写出自己的感想和体会,让广大教师感受到新课程的理念,感受到课堂教学的动态变化。

3鼓励教师博览群书。新课程指出:教育的主旨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的智慧和能力渊博精深,博览群书能增加教师的智慧。尤其现在是知识更新的信息时代,要培养出创造性人才,教师原有的知识水平根本满足不了现代教学的发展。因此,鼓励教师多读教育杂志,教学名著,学习现代课堂教学的特点,基本观点和操作模式,让广大教师闯过时空的隧道,进入信息时代,是广大教师掌握教育思想的动态变化。

4构建教研平台。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群体力量,组建学科优秀群体。大力开展集体备课,一课多教,案例分析的形式。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充分利用每周教研时间,积极开展有时效性的教研活动。强调同伴互助,推动共同提高,为教师构建学习、研讨、提高的平台。

5书写反思 增强内化效果。叶圣陶:“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师。”为此,鼓励教师写教学反思、后记,教育随笔,教学论文。用笔记录新课程的点点滴滴,记载自己课改的探索之路,让新课程理念占领教师的精神圣地。

浅谈《工程经济》课程教学改革 篇7

关键词:《工程经济》,课程教学改革,基本理论

1《工程经济》课程教学的现状

《工程经济》课程教学内容十分丰富, 其中包括技术经济评价的基本要素、资金的时间价值等应用内容, 而我国高校之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工程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从而对各项工程项目和技术方案进行评价, 选择最为优质的方案, 全方位、立体化的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从而实现各项技术方案以及各项工程项目的可行性。[1]现阶段, 我国高校《工程项目》这门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劣势:

首先, 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 《工程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着重注意实践同理论的有机结合, 避免出现实践与理论相脱节的现象。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的了解所学的经济学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方法, 从而对各项工程的技术方案以及项目的经济可行性进行评价, 并在此基础上, 选择最优方案进行施工, 也就是以进一步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为目的。然而,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绝大多数教师都仅仅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 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 这就极大的降低了学生的实践水平, 不利于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2]。

其次, 教学方法落后。现阶段, 《工程经济》学这门学科的绝大多数教师都在利用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 教师在整个课堂上居于主体地位, 依据自己的实践经验以及课本的叙述, 机械的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 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 长此以往, 势必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近些年来, 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 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然而, 在《工程经济》学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依旧没有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课程当中, 由此可见, 教学方法的落后是阻碍《工程经济》课程效果不佳的最主要因素。

再次, 教师素质普遍偏低。《工程经济》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因此, 对教师的实际水平要求非常的高, 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才能胜任教师的职能, 然而, 我国高校的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刚刚走出校门后, 就进入到了工作岗位当中, 因此, 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经验, 难以在授课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到一起, 在这种情况下, 也很难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3]。

2《工程经济》课程教学的改革

首先, 从实际出发,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来源于实践, 并指导实践。在《工程经济》课程当中, 教师应当做到从实际出发, 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 不仅如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当采用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的理论知识的同时, 快速的应用到实践当中, 从而避免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这种教学方式, 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还能够不断的满足社会和企业对学生的要求。

其次, 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笔者通过长期的实践研究认为,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应当从两个方面入手, 这两个方面分别是外部方面和内部方面。外部方面, 学校应当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教师进行培训, 快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也可以推荐有能力的教师到专门的进修学校去学习, 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内部方面, 教师自身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还应当对自身的实际情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 扬长避短, 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再次, 创新教学方法, 实现多媒体教学。《工程经济》教学课程中, 一直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这不利于提高学科的教学水平,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 我们应当予以高度的重视。近些年来, 我们已经逐步进入到了信息时代, 人们的关系已经逐步向信息化发展, 《工程经济》教学也是一样, 应当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该门课程当中, 以多媒体为首的信息技术走进课堂, 能够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还能够实现知识的生动再现, 因此, 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最后, 打造校企合作模式。《工程经济》教学改革应当走校企合作模式, 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不论对学校、对企业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因此, 我们应当予以高度的重视。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模式, 能够清楚的了解《工程经济》课程的发展趋势, 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学生通过校企合作模式, 可以清楚的了解企业对其的要求、能够了解自身的不足, 从而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模式, 能够为企业引进更多的活力, 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也就是说, 建立校企合作模式是学校、企业和学生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4]。

3 结语

《工程经济》课程的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 不利于我国《工程经济》课程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正因如此, 我们应当对其予以高度的重视, 采取多种方式, 多管齐下, 多策并举, 实现整个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晓君.工程经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2]洪跃.工程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3]冯为民, 付晓灵.工程经济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篇8

一、目前经济法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不同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雷同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因材施教, 即使使用的教材相同, 也应把握好不同的侧重点。而在教学实际中, 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将相同的教案套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 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 没有将学生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他们, 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方法欠灵活

经济法课程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法律课程, 如果单靠教师一味的说教来讲解, 则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讲授经济法课程中, 教师一方面要用大量的案例作为辅助来帮助学生理解法律条文, 调动其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其他新的教学方法, 以提高教学水平。

3. 考核方法有待合理化

经济法课程在许多学校属于考查课, 一些教师认为考查课就可以马马虎虎。其实不然, 考核也是一种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的途径。例如:闭卷考试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写论文可以多查资料, 扩大知识面。为了督促学生学好经济法课程, 教师应该综合运用多种考核方式, 以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二、对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认识与思考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经济法课程涉及的法律法规多, 在教学中不可能将条文一一介绍清楚, 因此教师必须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 有选择、有重点地加以介绍。对于电子商务类学生应重点介绍电子合同、网上交易安全方面的法律, 对于财会类学生应重点介绍会计法、税法方面的法律, 对于市场营销类学生应重点介绍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方面的法律法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 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对每一章节的内容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 以提高教学质量。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1) 教学方法改革应把握的重点。 (1) 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 (2) 课程内容; (3) 课程重点、难点; (4) 教学过程与方式。首先, 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结构。只有学生对此有了深入的理解, 才能知道学习什么和为什么学习, 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其次, 课程内容是贯穿全部教学过程的重心。再次, 教学中必须突出重点。最后, 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利用启发式的引导, 通过作业及学生管理卡等多种形式, 使课程内容被学生消化吸收。

(2) 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法,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理论教学与案例是水乳交融的关系, 没有案例的经济法课程是很难引起学生共鸣的。但案例太多, 则会使课程变得面目全非。因此, 案例的运用应该恰如其分、合适得体。第一, 案例虽然是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案例教学始终是理论教学的辅助, 不能喧宾夺主。案例法教学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其积极思考, 领会法律原理, 学会解读法律条文, 并加以灵活运用, 是为进一步学习理论知识服务的。过多地列举案例必然会影响教学的进程和教学的最终目的, 导致教学的虎头蛇尾, 影响整个教学计划。第二, 案例选择要与教学内容相一致。使用案例是为了帮助学生消化、吸收、领会所学的知识, 因此所采用的案例必须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与所讲授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 使它们互相印证, 这样才能达到使用案例的目的。如果案例与知识点没有必然的联系, 或者太牵强附会, 那么案例的使用不仅毫无意义, 而且会弄巧成拙, 使学生产生不必要的疑问, 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故而在选择案例时, 必须与教材的理论体系和逻辑顺序相呼应, 与法律规范的内涵与构成要件相一致, 不能脱离课程的基本内容选编案例, 避免出现案例和教材“两张皮”的现象。第三, 案例选择要难易适度, 贴近生活。案例是对知识点的解读, 应该简单明了。无论是让学生讨论的案例, 还是引导学生剖析的案例, 即使有案例解析答案, 学生也有一个阅读理解的过程, 如果案例中涉及的人和事过于复杂, 就会使学生无从下手, 产生畏难情绪或依赖思想, 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而且影响教学进度。第四, 案例教学方法要得当, 时间安排要合理。在教学实践中, 有关案例的教学方法有多种, 如教师直接讲解、教师启发式讲解、学生先讨论教师再归纳点评、学生分组研讨课堂上争辩等, 都能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整合、创新和运用的能力。但是, 案例教学方法的运用并不能独立于教学计划, 因此, 案例教学方法的选择一定要符合教学实际。对某一知识点的案例, 应该以教师直接讲解或教师启发式讲解为主;全章结束后的综合案例, 应以学生先讨论教师再归纳点评为好;特别复杂的案情, 适用于学生分组研讨课堂上争辩的教学方式, 但不宜多占课堂时间。至于由学生组成“律师”小组, 根据教学内容查找案例并制作演示文件, 从解说案情、对案情进行分析到对案情作出定案结论, 在后续课程中对自己的案例进行分析讲解的教学方式, 应该更适合于学生的课后作业。

3. 教学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课堂教学, 教师是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一块黑板包打天下。以现代网络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网络教学, 正在改变学校教学的面貌, 并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多媒体网络教学在21世纪、新经济时代的当今是潮流, 也必将成为主流。经济法课程因为内容上太多的条条款款而显得有些枯燥, 这种课程本身的局限使其课堂教学很容易陷入呆板。但如果运用CAI网络课件进行经济法教学, 便能起到以下作用: (1) 使复杂、呆板的经济法理论变得清晰、明了、易懂易记。 (2) 将一些蕴涵深刻法理的复杂案例便捷地展示于学生面前, 一改过去在《经济法》课堂教学中, 要么不用案例, 只作理论分析;要么只能使用文字少、案情简单的案例。之所以这样做是不得已而为之:一是使用这类法理深刻的大容量案例, 将占用课堂太多的时间;二是即使不考虑时间因素, 采用教师口述或者板书, 由学生记录案例的方法, 也将给学生带来较大的抄写负担;如果不让学生抄写, 教师也不用板书、仅凭口授, 学生接受的信息会大打折扣。 (3) 实现理论学法与案例学法、现实学法的有机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学法、用法的积极性。 (4)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极大地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 (5) 避免了教学双方的无效劳动, 使课堂上有更充裕的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6) 实现教师和学生课上、课下的教学互动, 便于随时了解学生对已讲授内容的掌握程度。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我们在强调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组织教学的优势时, 也要注意克服一些不良的倾向。如把运用多媒体教学变成简单地把板书的内容搬到显示屏上, 或者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形式新颖而不在教学业务上、专业知识和技能上下功夫, 或者展示大量的文字信息, 让学生去阅读, 甚至让学生去抄写, 教学没有重点, 学生不得要领。形式是内容的表现, 同时也是为内容服务的。只有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才能使两者相得益彰。

4. 考核方法的改革

课程考核的目的不应该单纯地检验学生的前期学习效果, 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指明今后的努力方向。传统的试题内容主要是名词解释、选择、判断、填空、简答题等主观题和客观题。这些呆板、机械的问题, 容易将学生导向成一部部背书的机器, 最终导致学生厌恶学习, 缺乏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无法达到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经济法课程涉及的条款繁多, 领域广泛, 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靠死记硬背掌握理解所学知识是难以想象的。课程的考核可采用开卷考试+平时作业+小论文 (案例分析为主) 的方式, 既可以测试学生的基本理论掌握的程度, 又可以考核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体现过程化的考核思路。开卷考试的内容, 应以选择题、判断题、案例分析为主, 注重分析能力测试, 用于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促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为日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断对教学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制度等方面加以改进, 只有这样, 经济法课程才能真正成为学生今后生活工作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仲之祥.经济法教学改革.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7, (35) .

[2]冯永平.加强教材建设与管理、提高教学质量[J].高等农业教育, 2003, (1) :34-36.

浅谈《工程经济》课程的教学改革 篇9

关键词: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一、工程经济课程的简要介绍

工程经济又称工程效益,工程经济作为一门学术性课程是为了工程管理类的专业开设的基础性课程,工程经济顾名思义就是一种经济与工程相交叉的社会重要项目。它具有很多理论与实践性的用途。而工程经济作为一种专业的课程,它主要以研究工程技术实践活动经济效果为主它具有极强的广泛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学生在这门课堂中要注意掌握理论和实践这两大技能,认真学习其基本原理、概念及方法,同时也要注意与实践相结合。但随着时代和课程的不断更新变革,就要求要课堂的教学内容要符合现代各项工程项目经济的发展趋势,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考核方式以及实践能力训练等方面来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2.1保留精髓,妥善处理与前课程的联系

我们可以对工程经济教学课程进行比较明确的分工,包括其理论、实践、案例等构成要素,将这些要素安排到不同类型的课程上让学生学习,观察其效果。对于工程经济课程的弊端可进行改善,吸取国内外成功的研究效果,创新课程教学内容,使工程经济这一课程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另学生更容易听懂,以保证课堂氛围更好,课程效果更好。

2.2适当的整合、更新内容,创新教学

因为工程经济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关于我们国家的经济政策,对整个国内的经济要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我们就需要根据国内经济的不断变化更新工程经济的教学内容,以实现课程内容与社会经济同步,这样更切合实际,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际应用性。这一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内容的整合,对于一些比较难以解释的教材内容来说,教师很难讲解明白,学生听得也似懂非懂的,这样我们就可将教材其中的内容加以整合,只介绍一些比较简单易懂的概念或方法即可。第二,可将内容拆分,在工程经济教学中,围绕材料重点章节介绍时,如果涉及单方面的方案或者多方面的方案整合在一起讲解,学生容易造成概念混淆、理论不清晰的情况,因此在适当的时候我们就要将教材中的内容分解出来各个依次分析,这样能更好的强化学生的经济评析能力。第三,可进行相关的内容增设,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工程经济所涉及的范围也会扩大,涉及的内容同时也会增加,这就要求在保留旧式教材的同时也要增设一些有实际意义和操作性的建设性内容,有利于工程经济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2.3适当的调整教学大纲

为了要培养管理人才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更要培养学生成为一个队工程经济项目分析能力、操作能力、理论知识、经济评析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就得转变旧式的课程教学形式,要为学生考相关专业做好足够的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也要增设实践项目的考核,增加课程设计、实际操作以及案例分析等新型的教学形式。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提升学生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要求要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改革方法,并且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要加强学生之间相互配合讨论分析,教师学生之间加强交流互动,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师要采取双边教学以课堂为主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各项手段来提升工程经济课程教学的讲解,比如通过案例、演绎启发、讨论等方法,还可以结合多媒体以及网络途径来进行分析讲解。第二,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要结合我们本国的工程经济的社会发展状况举出相关实际性的工程项目来分析探讨,这样更有力与课堂效果。第三,学生要加强自学能力,学生要加强自我管理,建立以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观念来提升自身的工程经济分析能力。第四,要学会团队合作,加强交流协作,学会与教师和同学沟通,这样能丰富自己的知识量。

四、教学条件的改革

工程经济课程教学条件的改革主要表现在:第一,开阔了更广泛的网络途径,在收集、归纳及整合工程经济教学的内容时,开设了网络课程资源,通过工程经济学课程网站,浏览网站上各章节的电子大纲、PPT等各种课程信息,要求要有学术水平较高的研究性文章,还要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使学生在广泛的网络资源下能开阔自己的视野,能学到系统的理论性知识、实践的分析能力、解决相关问题的判断能力,有力与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有更好的实验效果。第二,建立了和谐的教学团队,教师组哟注重一个团队,共同研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向,教师以科研带动教学与学生形成互动,促进工程经济教学有效发展。

五、考核方式的改革

工程经济课程教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理论、能力、素质、实践等方面进行综合训练。为此,就需要工程经济课程的考核进行改革,吧实践能力的考核作为重要的主要目的。在工程经济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课程目标、考核方式要有清晰的认识,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理论和解决实际性问题时找到一个有效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从而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考核的方式上改良教学问题,以此来提高工程经济课程教学质量,培养适合新世纪对工程管理人员的要求。

结语:

《工程经济》课程的教学改革使其更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实用操作性,以上对于工程经济教学改革的分析体现了现如今的工程经济课程教学在不断的发展,教学水平在不断提升。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去的教学方法已经可以淘汰了,要培养更多的适合社会工程经济项目的管理人才,就要更新创建更好的新的工程经济课程教学方式,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做好良好的理论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晓君.《工程经济学》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J].2008.

[2]陈莉.“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0( 10) :25 -28.

上一篇:广东省注会《财务成本管理》知识点:增量预算法与零基预算法必过技巧下一篇:热点作文素材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