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教学

2025-01-01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教学(精选12篇)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教学 篇1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国家课程校本化是重点,校本课程特色化是热点。 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学校以优越的智力、财力、政策环境为支撑, 成为课改先驱者,引领全国掀起轰轰烈烈的课改革命,研发了许多“适合的、有层次的、可供选择的、促进个性发展的、提供不同学习经历的”校本课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绝大多数西部农村山区学校,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教育发展相对落后,课程改革总体水平堪忧。作为一所西部农村山区小学,如何因地制宜开发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资源,推进学校特色建设,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一直踏实地行走在探索的路上。

一、科学开展校情SWOT分析

金山小学是一所典型的西部农村山区小学,位于世界自然遗产、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金佛山腹地。学校1200余名学生,生均使用面积约有6米2,生均1. 5米2的泥土操场经常尘土飞扬,教学辅助用房极其缺乏, 没有单设的功能室和先进的设施设备,教师平均年龄超过43岁,音乐、体育、科技等学科专职教师严重缺乏。学生90% 来自农村,40% 来自高山、高寒地方,50% 属于全留守或半留守儿童,30% 属于贫困儿童; 70% 的家长属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教育观念落后,不懂得如何引导孩子的习惯养成, 培养艺术修养,促进能力提高。但是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相当迫切,片面追求语数成绩,60% 的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感觉有压力,差生、特差生约占10% 。山区学校经费紧张,日常办公勉强可以维持,用于课程改革的经费严重不足。

这样的起点,多数领导和教师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困难重重,压力巨大,和上海、江浙一带的学校相比,如同实际距离一样遥不可及,害怕收不到场、合不拢口。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程改革刻不容缓,校本课程必须开发,困难变成了责任,压力变成了渴望。

二、提炼特色教育理念和课程哲学

学校教育思想是校本课程的实际指导,校本课程是学校办学思想、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我校经过多次考察、认真研究、反复论证,提出颇具特色的“春笋教育”笋竹文化特色,确立“天天向上节节高”的核心价值观,提出“乡土根、民族茎、全球眼”三大层次培养目标,建立以下课程哲学。

课程即生活。关注生活,尊重环境,构建适合的课程。提供多样化课程资源,丰富童年生活,培养学生兴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启智、宏德、健康、向美的多种学习经历,促进艺术熏陶与技能训练,具有感恩向善、热爱自己、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的思想品德,逐步形成“乡土根”。

课程即经验。关注生命,尊重差异,构建选择的课程。注重知识积累与思维训练,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行为规范、习惯养成、运动练习、诚信交往的过程,初步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怀,逐渐茁壮“民族茎”。

课程即成长。关注生长,尊重个性,构建自主的课程。改变教学形式, 拓展学生视野,拓宽学习空间,引导实践与创新,体验感兴趣的学习内容, 具备终身学习的基础,热心公益事务,形成社会态度,初步具有“全球眼”。

这样的课程哲学帮助教师用理性的眼光认识、反思教育,明确了学校的发展方向,为课程开发的创造空间提供了方向和路径。

三、三“因”举措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必须充分利用社区、学校课程资源,体现本校的教育思想,符合本校的实际特点。我校通过对学生需求、家长需求、学校需求进行科学而综合的评估和分析,对地方教育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以面向每一个学生,发展科技、人文、艺术、体育等特长为方向,以地方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乡土体育文化资源三大着力点为开发途径,不断发展,不断充实。

1.因地制宜,彰地方文化资源为校本课程

成功的校本课程有利于学校形成比较稳定的、鲜明的个性风格。我们在深入了解金山镇区域特点和细致分析学校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发现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山打闹”,并把它作为校本课程的重点和亮点进行开发打造。

“金佛山打闹”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极高艺术价值,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它历史悠久,起源于盛唐时期,原是地主阶级为压榨当地群众劳动价值而采取的手段,后来逐步演变成为劳动人民在播种、栽秧、除草、收割、采笋等劳作期间,为消除疲劳、促进生产、庆贺丰收而进行的嬉闹活动。但在改革开放后逐渐消失,几近失传,后经过当地文化站的收集整理,使得这种原生态的、纯地方的文化在2010年成为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内容丰富,采用平声和尖声的唱腔,以说唱、对白、盘歌、盘鼓、对唱的表现形式,配以铜锣、皮鼓的打击节奏,可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即兴创编内容演唱。

“金山打闹”就是得天独厚的校本课程资源,值得研究和挖掘、传承和发扬,这是让学生热爱家乡、了解家乡的生动内容,是让学生艺术萌芽、个性成长的肥沃土壤,对民族多元文化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弘扬有着深远意义。我们收集“金山打闹”纸质、音像资源,深入山乡僻野走访多位尚在人世的非遗传承人,反复调研论证形成“金山打闹”校本课程方案,2014年上期正式启动这一校本课程,聘请非遗传承人到校开课任教,选拔优秀学生成立“金山打闹”表演团,并逐步探索独唱、合唱、表演唱、集体舞蹈的表演形式,逐步创编符合时代特点歌唱内容。

2.因循传承,扬历史传统文化资源为校本课程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 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根据学校条件、家庭条件、学生特点,我们开发了竹韵诗词、传统诗词经典、童诗童谣、陶笛( 民族音乐) 、 校园剧等课程。我们采用分年段、分层次的形式,选修与必修相结合,自主选择与优秀选拔相结合,基础掌握与特长培养相结合,成立“笋娃”话剧社、 陶笛乐团、合唱团、诗歌社。

“竹竿舞”原是黎族、佤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特有的舞蹈,又称为“跳柴”,被外国游客赞作“世界罕见的健身舞”。它不受场地器材限制,能提高学生身体的灵敏性、协调性和节奏感,在愉快的气氛中培养合作交往的能力,在舞动中体验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与本土融入度愈高的校本课程愈具生命力,更容易形成特色。金山小学四面环山,遍地竹林,尤以方竹盛名,所产方竹笋畅销海内外,笋竹与当地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利用这一文化资源,凸显“春笋教育”特色,我们着力开发与笋竹文化有关的校本课程。“竹竿舞”在2014年上期成为我校校本课程,我们采用分班教学的形式学习基本节奏和动作,再进行花样练习,2014年下期融入大课间活动,成立“竹竿舞”表演社团,明快的律动给学校带来生机与活力。继“竹竿舞”课程之后,我们还开发了竹编、竹雕、竹蹴鞠、竹节绳、竹类种植和研究等校本课程。

3.因陋就简,变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为校本课程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浓厚的土壤和亲和力,具有竞争性、健身性、文化娱乐性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淳朴的民族精神内涵,能使参与者达到心里和生理的满足,促进身心健康,促进了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我们立足于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动作要领和方法,发展空间感知能力, 体验传统文化快乐为出发点,选择合适的、有条件达到的项目设置课程,开发了跳皮筋、翻花绳、踢毽子、六子棋、象棋、竹蹴鞠等校本课程,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今后,我们还将逐步增设滚铁环、扔沙包、斗鸡等课程。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些体育活动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兼具独特的风格,寓民族精神内核于健身、趣味、娱乐之中,学生获得了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和快乐感,个个乐此不疲。

两年多的探索,我们洒下一路艰辛一路汗水,也收获一路芬芳一路阳光,学生气质实现重建,教师角色实现重构,学校形象实现重塑,教育品牌逐渐闪亮。2014年以来,我们的课程改革实践得到北大、华东师大、东北师大等专家教授的肯定,得到国家和市区多个媒体的关注,学校成为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体育艺术特色学校”,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西部农村山区学校课程改革之路。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教学 篇2

——大岭中心小学校本课程特色材料

美丽的大岭,群山环抱,有一方快乐、幸福的儿童乐土,一百多名快乐的小天使沐浴着文化艺术的阳光,这就是大岭中心小学。

2003年9月,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我校基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本着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在倾力构建特色办学体系实践中,开发了兴趣小组特色校本课程。包括美术组、舞蹈组、口才组、经典背诵组、礼仪组、校报组、电脑高手组。并已经成为学校的基本课程,每周一节课,进入课表。其中,美术组的植物押花作品多次在市、区校本课交流现场会上展出,得到专家们的高度赞誉。特色课程的实施,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位,培养了儿童的文化艺术与人文素养,也为儿童生命历程描绘了浓浓的一笔。

弥补缺憾,张扬个性,边研究边构建。

当今社会的人才观是“能力+特长+身心健康”。高速发展充满竞争的社会,未来的失业都是那些无一技之长,无适应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教育要抢前抓早,个性化特长的培养对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并从一定程度上适时补充了学校日常教育的缺憾。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特长作为一种明显超出同龄人一般水平的能力,要实现人人有特长,就应该把兴趣、爱好作为培养的基点。我校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学生普遍的兴趣爱好,然后以此为依据,并根据我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特长,设置了七个兴趣小组,即美术组、舞蹈组、口才组、经典背诵组、礼仪

组、校报组、电脑高手组。兴趣小组确定后,全校学生自选小组,做到尊重学生兴趣爱好,给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空间。为了高质量地完成特长教育,在师资配备上,本着专业教师必用,特长教师选用的原则,保证了教学实施的专业化、规范化。

现美术组、舞蹈组、经典背诵组、电脑高手组均为专业教师执教。其余小组由特长教师加不断研修完成教学任务。学校每学期初召开校本课开发与实施会议,研究制定一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和实施策略。教师学期初制定计划,实施过程有记录,期末有总结。另外,学校建立了特长“转学”制度。即当学生对某项特长丧失了兴趣或发现某项特长不适合自己学习,在月底可填写申请表,提出转学申请。再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出决定。为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每学期末都要举行校本课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每一名学生都为自己拥有特长而感到骄傲,从而更加热爱学习,爱恋学校。

2007年,课题“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被列为阿城区“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对未来三年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建设做了进一步规划。充分考虑学校所处的地域文化背景,积极地把特色建设融入到当地的社会文化艺术背景中去;充分整合文化资源、拓展学校特色空间,让师生人人参与到特色建设工作中来,达到滋养儿童健康成长、提高教师幸福指数,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目的。

校本课程在创新中实践

美术校本课着重从培养学生想象力入手,实施儿童蜡笔画两年后,赵波老师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开发了“植物押花”课程。所谓押花,是撷取大自然中四季盛开的鲜花,经过整理、加工后,运用特殊的工具进行脱水,使之保持原有的色彩,再经过创作者的构思、设计、粘贴制作成一种新的造型。赋予它新的生命,可以是人物、动物、风景,也可以是另一种植物或原花型的再现,给人以高雅的享受。大岭乡四面环山,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山上的各种植物特别多,教师不辞辛苦,除带领学生在校园内采集,还亲自登山采集,发现了许许多多的花材,如树的叶、皮、种子、各种植物花叶等等。春夏秋三季大量采集,经过脱水处理,冬天学生制作押画作品依旧有花材。在脱水处理这一环节,师生们遇到了一个难题,用书压放花材,量太小,供不应求,怎么办,美术组师生集思广益,最后发明了“压花器”,解决了压花量的问题。另外在实践中还出现了很多问题,如粘贴一环节中,固体胶粘的押花画叶片极易掉落,浆糊粘的押花画极易长毛。成品保存一环节中,花叶极易变色、干燥碎裂等等。但这些问题在师生的摸索研究中一一被解决了。粘贴定为用3号乳白胶或氯丁胶。成品保存用塑封或装框的方法,而且给作品增添了艺术价值。植物押花已成为我校艺术课程的一个亮点,教师学生纷纷拿起大自然赠与我们的美丽,将美好的生活与憧憬点点汇成画卷。现有成型作品200余件。如“山寨风韵”、“扬帆远航”、“蜻蜓掠影”“群鱼戏水”“异族风韵”等等。这些作品挂满展览室的墙壁,让无数来学校的检查团、家长叹为观止。多次参加阿城区各级部门组织的展览,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成功编写了植物押花校本教材。

舞蹈组,汇集了学校能歌善舞的小明星,音乐舞蹈专业教师马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开设了民族舞蹈课程,有傣族舞蹈、蒙古舞、彝族舞蹈等等。教师的舞姿美如仙,学生似一朵朵花变换着姿态绽放,学生陶醉在民族艺术的天堂里。民族自豪感在他们幼小的心田里升腾、积淀。学生怎能不热爱这个充满快乐的校园。

舞蹈组多次代表学校,代表大岭参加乡文艺汇演和阿城区艺术节汇演,并获奖。成功的快乐洋溢在学生心间。舞蹈组的孩子们,舞蹈艺术潜能已得到淋漓尽致的开发,俨然一个个小艺术家。每逢学校组织各种文艺活动,他们都成为班级的文艺骨干,创编舞蹈,编排节目,尽显他们的艺术风采。也为校园增添了无尽的魅力。

口才组,小主持人的诞生地,学生能言善辩,反应机敏,语言感染力强。开班之初,教师择生重点在低年级,因为口才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要做长期培养的打算。课程主要以“讲故事”、“快板”、“绕口令”、“主持”为主。课内培训指导与课外训练相结合。小精灵们一个个口若悬河、出口成章,意气风发,不但成为语文学习的尖子生,还在各种大小型活动中大显身手,他们简直是一个个骄傲的小孔雀,享受着与众不同的快乐。这项校本课受到了家长的极大欢迎。

礼仪组,省级骨干教师蔡红,本身已具备一身儒雅的气质,在课程实施中,她通过上网,查阅书刊,大量收集古今国内外的各种有关礼仪习惯的材料,形成教材。并制定授课计划,本着急用先学的原则,内容由日常到仿古,由国内到国外。其中,一些日常礼仪有:学生课堂礼仪、家中礼仪、同学间的礼仪、对教师的礼仪、集会礼仪、就餐礼仪、图书馆礼仪等等。课堂上,通过教师讲解,师生讨论,情境表演等教学活动,学生了解了很多未曾知晓的礼仪,行为习惯文明儒雅,并对全校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校报组,共有学生22人,分为5个组。每组分工合作,每周出一份校报,以手抄报的形式呈现。适逢重大节日或重大事件,校报组就会紧随时事出一期主题鲜明的校报,如教师节专刊,国庆报、交通安全报、六一快乐报等等。平时的校报基本固定为“文学艺苑”、“快乐驿站”、“生活小百科”、“智慧屋”四个栏目。每月装订成册,全校巡展,供读者阅读。校报组学生在实践中不时会有新思路、新想法,学生的收集、整理信息能力、表达能力、安排设计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培养。2006年9月,李静同学荣获第十九届中小学校园艺术节会标设计小学组三等奖。多份手抄报在各级比赛中获奖。

电脑高手组,任课教师为计算机专业教师,所开课程以电脑绘画、网络应用为主。学生尤其喜爱电脑绘画,在电脑屏幕上,学生用神奇的鼠标描绘着五彩缤纷的童年,学生的电脑操作能力不断增强,有的甚至超过了学校的老师,成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小领头雁。学生作品多次在不同级别的比赛中获得殊荣。2008年5月,周梦同学在哈尔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实践活动中荣获小学组漫画项目二等奖。刘敬尧获阿城市特等奖。

经典背诵组,吟诵中国历史上的经典佳作,使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在校园得以继承和流传。开展一年,成果显著,之后便在全校铺开,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教师组织活动,内容涵盖《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论语》、《中华成语千字文》、《增广贤文》、《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经典谚语》等。以每天的晨会10分钟为主要背诵时间,以经典课为巩固与活动时间,教师学生同台背诵,口中溜

经典,心中有经典,笔下书经典。在每学期的经典背诵展示中,学生背诵经典,讲经典故事,畅谈背诵心得,展经典作品,手擎传统文化瑰宝,沐浴在千年灿烂文化的雨露中,怡养身心,丰富内涵,增添儒雅气质。如我校的六年级学生,经典背诵从一年级开始,现已熟练掌握《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增广贤文》、《声律启蒙》五个篇目,学生的文明程度,视野开阔度、文学修养都是全校公认的,每逢各类检查评估,都得到极高的评价,堪称我校经典背诵的典型活成果。

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1、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

由于特长学习是学生的兴趣所在,往往十分投入,因此,置身于每个兴趣小组,都能感受到学生表现出来的较强的创新意识。如美术组的植物押花作品,构思奇妙,内容新颖,欣赏价值极高。校报组,栏目不断更新,精品校报达80﹪以上。舞蹈组自编舞能力逐年增强。

2、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特长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因此特长培养的过程就是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过程。活动中,学生学会了押花、电脑绘画、舞蹈技巧、网络应用、口才应用、校报编辑。“我能行”成了校园的流行语,“帮你设计我能行!”“主持大会我能行!”“为你网上查询我能行!”“文艺表演我能行!”另外,教室布置、班级板报设计,以前往往是教师的“独角戏”。现在,从三年级开始一般由学生自己设计、布置。无论学校、班级各种活动,均能看见口吐连珠的小主持人,意气风发。

3、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全。

研究前后,我们对学生的自信心、意志水平进行对比衡量,发现学生自信心明显增强,意志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4、促进暂差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在兴趣小组的学习中,暂差生因某一两方面的成功体验,重新认识自己,重拾信心,成绩不断提高。

小学生特长培养实践研究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而且对教师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1、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

通过研究,广大教师认识到特长是学生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特长培养对学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从而主动地参与特长培养工作。

2、教师特长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

教师多次参加区级各类竞赛课,成绩优异。2009年4月,赵波经过阿城区的层层选拔,参加哈市美术基本功大赛,获全市一等奖。

3、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注重情感、注重探究、多元教学”的理念指导下,各辅导教师积极探索,概括总结出适合自己所辅导特长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教学模式。如美术组的“尝试教学模式”:尝试创作——对比参照——观察品评——拓宽思路——自成系列;口才组的“创新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大胆表现——表演竞赛;礼仪组的“实践教学模式”: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录象反馈——尝试改进。

4、课程评价的实施。

辅导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学生评价方式,寻求适合孩子胃口的激励方法。各组应用最多的就是:每学期评两次“特长明星”,张贴上榜。激励效果显著。

在大岭,素质教育是肥沃的土壤,而办学特色则是艳丽的花朵,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让这些花朵开得更艳更亮,让特色学校成为中心小学发展一道崭新的世纪风景。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管理的组成部分,它需要有领导的支持,专家的指导,教师的努力和参与,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评价。目前我校校本课的开发仍存在很多条件上的问题:

舞蹈组缺舞蹈室。

植物押花的封存需要资金。口才组缺少所需道具。电脑设备陈旧、落后。

校报组无相关的复印设备,许多好作品无法大面积推广。城里孩子花高额学费去培养特长,农村孩子免费拥有这样的机会,学生真的很幸福。但需要条件上的支持与帮助。

培养特长,张扬个性,享受幸福

——大岭中心小学校本课程特色材料

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刍议 篇3

课改实施几年来,各中小学校在教育实践中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但是纵观全县农村中小学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情况来看,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不尽人意。尤其是农村村级的小学校(完小、教学点)大部分,没有将校本课这一级课程进行有效地设置与实施。当然,作为农村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村级小学大多地处偏远,分布散落,在客观上受师资力量和师资水平所限,课程资源和教学环境所限,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所限等。这些客观现状的存在,无疑给农村中小学特别是村小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面造成一定的困难和局限。尽管如此,校本课程作为学校教育必须设置与实施的一级课程,不能成为农村中小学校特别是村级小学不能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障碍和借口。

那么作为农村中小学如何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更好地贯彻落实这一级课程呢?我想,是否可以从以下几个开发模式进行探索和实施:

一、课程创编

课程创编也叫课程自编,就是学校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自主规划、自主设计而开发出来的新的课程项目。这类课程可以是一个项目、一个单元、也可以是一项活动等,它的开发实施时间即可以是长期系列的课程也可以是短期微型的课程,它着重突出的是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一所学校能否办出特色,可以选择不同的突破口,但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来进行创建无疑是其中选择之一。如何进行课程创编开发,作为学校首先分析校情和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

那么作为农村村级小学如何进行课程创编开发呢?我想虽然村小大多偏远,办学规模小师资力量短缺,但各地村小,各村屯一定也有它隐含着的课程资源优势,如它的乡土资源方面,山村优美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特色经济等都可以作为课程创编开发项目。

此外,也可以把时事专题作为一个短期微型课程项目进行创编开发,如可以把“2008北京奥运会”作为一个时事专题进行创编开发,师生共同收集有关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体育场所、设施、参赛国家地区数、奖牌总数、中国运动员夺金预测等。

二、进行课程改编

所谓课程改编,就是对已有的课程资源项目进行局部的内容修改或结构调整,以适合满足本校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

有的学校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其内涵丰富,哲理深蕴,因此把“古诗词诵读”作为校本课程开发项目,对古诗词原有读本进行内容和形式上改编,在改编时充分兼顾不同年代、不同作者风格。根据诗词的表现内容,按“离情别绪”、“春夏秋冬”、“山水风光”、“名胜古迹”、“边塞战场”等内容设置编撰体系,以利于学生阅读、赏析。

要强调的是,课程内容改编不是照搬照抄原有的课程资源内容,而要进行综合分析,要对原有的课程资源内容进行有目的有选择地增加、删减或修改,从而更好地适应学校和师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

三、进行课程引入

课程引入,也叫课程共享,即引入他校已开发和实施的课程项目。课改实施几年来,大部分农村中学、中心小学校已开发和实施了不同层面的课程项目,在开发形式上或自编或改编等,在开发课程项目的内容上,有开发学校所在的地域内容的,有的改编作文辅导写作和古诗词方面的,也有的对学科进行整合开发的等,有个别学校引入外地相关学校开发的课程项目,这里尤其值得强调的是作为村级小学可以根据学校的办学规模,现有的师资实际,引入本乡镇中学、中心校已开发的地域性的校本课程项目,进行课程共享,这一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作为农村村级小学尤为适合,如安图县两江中学开发与实施的《安图县“小江南”》这一课程项目,作为两江镇周边的村小就可以共享使用。

以上几种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是目前中小学校比较常见而且易于操作的。此外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还有进行课程整合开发、课程选择开发、课程合作开发等课程开发模式活动,至于中小学校选择哪一方面的开发模式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学校要充分认真分析认清学校的各方面资源及其所具备的优势,选择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开发形式,以满足学校师生的需求和开发需要。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教学 篇4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1.学校的办学理念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校本课程的开设是为了尊重地方的差异, 发挥教师的特长, 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而设置的, 不是用来炫耀作秀, 迎合上级要求的。学校应该把办学理念纳入课程管理之中, 持之以恒地开发完善并实施校本课程。同时, 还应该不断地反思和改进, 抱着为学生的未来和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进行课程开发。实践证明, 凡是有现代教育理念和科学的办学思想的学校都能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2. 量力而行, 先易后难, 循序渐进。 对于农村办学规模比较小的学校, 处于思考探索阶段的校本课程开发, 首先应该选择一些师资条件具备的课程项目或者单项课程进行校本开发, 待积累经验后再扩大范围, 以便集中优势, 使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的课程资源相适应, 也为更大范围地开发积累经验、创造师资条件。学校决策管理、教学模式都要根据课程开发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困难进行符合学校自身情况的调整和改革。

3. 骨干教师团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灵魂。 校本课程的开发意味着教师成为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主体, 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坚力量。这就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形成一支有课程意识、有开发能力而又敬业的教师队伍。最重要的是组织教师深入课程开发的实践活动中去, 在开发的过程中磨练, 把开发和学习、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 进行案例剖析、课程观摩。

4. 校本课程开发与成功实施需要有完善的管理和评价体系作支撑。 一方面, 学校要制定校本课程的培训制度, 使任课教师掌握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交流和学习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理清本校课程开发的思路;另一方面, 制定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评比制度, 举行针对开发方案、研究论文、实践案例等内容的评比, 以此来激发和促进基层学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体现民族地域特色。 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 民族地域特色正是校本课程得以实施的空间与立足之本。开发民族地域教育资源, 更能使家庭、社会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中, 使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可持续性发展, 为引领学生从课堂走向自然、从学校走向社会、从教材走向生活创造广阔的空间。

二、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成效

1. 开发了校本课程, 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让每一个学生的兴趣需求都能得到满足、个性特长都能得到发展, 从而达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活泼、有个性地发展。

2. 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 我们的每一位教师都各展其长、各施其能, 在新课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人翁意识和创造才干。为了编写出最适合我们学生的教材, 教师们必须去学习、实践、研究、创新。因此, 学校的教科研氛围越来越浓, 教师们自我加压、主动学习, 积极参加技能竞赛, 经常撰写教学反思和经验论文等。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教学 篇5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提高课程的选择性和适应性。这就使得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热点问题。许多先行一步的国家和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自2011年10月我镇申报的“校本课程有效开发和实施”的实验项目获得批准以来,在各级领导、专家的帮助指导下,在项目组成员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我镇的实验项目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虽然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也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成绩,但由于受到农村学校的局限性,学校课程建设能力缺乏,课程开发手段和技能欠缺,教师课程开发技能培训薄弱,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也同样遇到了许多的问题,下面就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相应的经验作简要的阐述。

一、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育的影响成为第一阻力。

在农村小学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读书学习是获得个人实际利益的敲门砖,学生到学校就是为了读书、学习、考大学,除了读国家课程的教科书、学书本知识,其它一切都认为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这种教育价值观以考试为中轴来组织教育活动,所有的学习内容以考试内容是否涉及为取舍标准,以能够高分通过考试为最高的教育追求。因此分数也就成为衡量教师能力和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或唯一)指标。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所带来的恰恰是与这种传统教育价值观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要求彻底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真正实现由“科举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跨越。但就在这样一种状况下推行校本课程,其阻力之大、任务之艰巨,是可想而知的。

(二)、师资力量的薄弱成为第二阻力。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对教师提出了从未有过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它对教师的要求不再是过去的熟悉和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积累教学经验、完善教学艺术、揣摩考试动向等,而是要求教师从教育观念到知识结构、从工作方式到教学行为、教师角色都发生根本的质的变化与飞跃。但从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来看却不容乐观。首先,镇上的小学教师大部分为民转公教师,且学历参差不齐,年龄偏高,缺乏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意识,他们基本上不关心他所教的学科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不关心学校以外还有哪些教育教学资源,只是对教科书内容,尤其是对可能要考试的内容越来越熟悉,不用继续学习,有的甚至不用备课,都可以安然无事,缺乏继续教育的愿望和动力。其次,缺乏校本课程开发的知识、理论与技能。即使部分学校开发了校本课程,也不过是聘请有关专家或组织部分骨干教师“攻关”而成,绝大多数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进去,因此绝大多数教师的课程素养是相当匮乏的。最后,缺乏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时间。当前农村小学教师普遍负担过重,学校也很难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更多的自由时间,更难以让教师比较连续地参与课程开发。如果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为了落实新课程,一味地硬性派给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任务或参与本职工作之外的决策活动,弄不好会使教师的工作过分紧张,反而使原来的本职工作都做不好。

(三)、缺乏全社会支持的氛围和条件成为第三阻力。

我们课题组在进行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会经常发生学生外出访问、调查受到冷遇、甚至冷嘲热讽的事情。这种情况的发生,通常是一些成人认为学生去调查访问是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或认为学生的举措是不务正业,或者对学生这种学习方式充满怀疑。学校方面,我们总是极力从正面引导,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但是,从课程开发来说,它非常需要社会的支持。没有学校以外教育教学资源的参与,校本课程开发难以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校本课程开发,已经将改革的触角从教育系统内部向外延伸到教育系统外部的领域,它要求把支持教育改革视为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再一次提出了教育的改革必须得到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问题。面对以上的各种问题,我们课题组多次集中进行大讨论,面对问题我们要作出相应的策略。最后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和调查研究,我们也有了一系列的应对政策。

二、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的应对策略:

(一)、创设氛围,改进机制。

要想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就必须营造一种大家(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分担和积极参与的氛围。学校应广泛征求社会、家庭、学生和教师的建议,尊重家长、教师的意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充分考虑课程的多种实施途径特别是社会、家长的广泛参与等。在进行“土豆种植”校本开发的时候,我们邀请了村里的几个土豆种植大户来向同学们讲授种植土豆的技术和技巧。同时邀请到的还有学生的家长,让家庭和社会都意识到校本开发的重要意义和学校的重视度。让学校、家庭、社会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朝统一的方向发展。当然要想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运行,学校还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不断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为教师创造尽可能多的研讨和开发的机会,以不断提高教师的课程素养;教学系统也要和课程专家保持密切联系,不断进行交流与沟通,群策群力,分工合作,共同致力于校本课程的开发。

除此之外,要想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进行,学校是一个统一的集体,必须有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因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自主进行的,而且是各不相同的,所以上级很难采用一种统一的管理方式或手段来管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也不能用类似于外部统一考试等手段来评价校本课程的实施成效。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我们进行的是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地反思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进行。

(二)、转变角色,积极参与。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开发,校长和广大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首先校长是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第一责任人。作为校本课程开发成败的关键人物的校长,在校本课程开发环境下,校长的角色是多元的,他不仅应扮演传统的校长角色(如行政管理者、教学管理者等),还应该扮演和课程开发与管理相关的角色。具体地说,校长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扮演好以下角色:学校环境的分析者、外部世界的联络者、校本课程开发的决策者、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者、校本课程开发指导者、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者。其次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的课程开发权力下放给学校和教师,从而使课程开发不仅仅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专利,而形成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课程的态势,教师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这样,学校及其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教师不仅要考虑“怎么教”,在某种程度上还要考虑“教什么”。这就需要教师从观念和技术上都要完成相应的角色转换。那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之下,教师的传统角色又怎样转变呢?具体地说教师必须完成从“消费者”到“生产者”、从“教书匠”到“研究员”、从“实施者”到“指导者”、从“执行者”到“决策者”、从“发令者”到“倾听者”等方面角色的转换。在进行“剪纸”这一校本课程开发时,由于现在“剪纸”这种传统的文化在民间也已不多见,会剪的也是村里一些年龄较高的老人,为了解决这一困难,我们组织教师带领学生亲自下户到老人家里学习,倾听他们讲述“剪纸”的深远文化,学习他们“剪纸”的技术,把学习过程从教室搬到了农户。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教学 篇6

【关键词】加强培训 选定主题 活动探索 总结评价

近年来,我们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以课题研究为基本形式,不断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探索。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一、加强培训,重视主导性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参考者、主导者。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无从开发实施校本课程。近年来,为有效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我们就如何撰写课程纲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进行综合评价等方面,有计划地进行校本研修,将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组织起来,有效提高了课程开设的水平和质量,其管理模式为:

二、选定主题,突出主体性

确定研究专题是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起点。近年来,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主线,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努力构建系列知识模块,引导他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研究专题。

(1)在科技教育中选定主题。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学习劳动技术,我们创编了 “小种植”校本教材,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习基本的种植方法。如种植油菜花、菊花、月季花等生命力强的植物,学习栽培知识,掌握栽培技术,积累种植经验等。

(2)在社会生活中选定主题。我们充分利用社会生活这个大舞台,进行资源开发,形成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活”教材。我们指导学生选定感兴趣的主题,让学生关注社会,研究生活问题,如:有些学生觉得农民住房很有特色,就确定了“房屋的研究”主题,他们从了解房屋变迁史,了解房屋样式,设计理想中的住宅等方面进行了系列研究,从关注自身生活的场所,进而关注未来社会的发展。

(3)在学科整合中选定主题。学科综合,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我们引导学生探究课本中的有关知识点,明确其来龙去脉;指导学生梳理本年级各学科之间的知识点、能力点,整合出结合点、交叉点。如有的班级的同学对植物比较感兴趣,在写作方面颇为擅长,他们就在自然学科、语文学科的整合中选定了对“周围植物的研究”主题,通过“认识周围的植物,明确特征,研究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写观察日记”等方式来进行研究。

(4)在现有教材中选定主题。我们学校征订了综合实践教材,但是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不切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所以,我们本着对教材“用好、筛选好、增补好、整合好”的原则,选取教材中一些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实用性强的内容进行研究。

三、深入探究,强调综合性

主题选定以后,我们组织学生遵循“亲历实践,尝试探究”的原则,强调综合应用,进行深入探究。

(1)综合利用各类资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资源,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在研究菊花扦插这个专题时,我们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资源,了解菊花种植史、品种的改良、转基因菊花等信息。我们还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的作用,引导、鼓励学生从图书中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

(2)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如:我们在指导学生学种植、学扦插实践中,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开展活动,运用信息技术了解油菜的起源与种类,运用美术学科知识设计、编发手抄小报,运用语文知识学写观察日记、调查报告、科学小论文,运用数学学科知识编写应用题计算油菜籽出油率。

(3)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手段。我们采用多种探究方式和活动手段,让学生选择自己的研究方法。从参与研究的对象看,我们采用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从研究采取的手段来看,我们采用活动设计、测量制作、社会宣传、服务、总结、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

四、表现成果,凸显多样性

近年来,我们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学习收获进行筛选、归纳、整理得出结论,形成活动报告,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与交流等。

1.进行作品展示

学生通过实践,必然会产生许多作品,我们组织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交流,组织大家对作品进行评点、改进。如:进行了环保研究以后,组织学生设计环境保护的公益广告语,画环境保护的标志,设计、创作宣传画,写环保倡议书等,通过多种作品的形式来展示、推广研究成果,并收入档案袋中,真实地反映出每个同学研究的过程,呈现出研究的点滴成果。

2.形成研究报告

我们对每个活动课题,基本上都安排有调查研究的环节。一个阶段研究结束后,都要对调查的情况进行总结,写了详细的调查报告,或在一个活动结束以后,写出活动总结。如:对全校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学生自己设计了对学生和家长的调查问卷,然后对问卷情况进行统计,并撰写了详细的分析报告。研究情况表明,大部分同学对阅读比较感兴趣,但许多同学觉得阅读的时间不够,学校阅览室开放的时间太短,在家读书的类型很少,不少家长只让读作文书。家长认为,孩子在家自觉读书的很少,喜欢读一些卡通书,不大阅读学习方面的书。根据调查结构,我校增加了阅览室开放的时间,并通过举办家长学校,下发告家长书等途径,指导家长为孩子选取合适的书籍。

3.举行汇报表演

如:我们指导学生研究了环境保护专题以后,我们组织开展了“拯救地球妈妈”的主题队会。队会上有的学生汇报了塑料粒子厂污染空气的调查报告,有的学生朗诵自己写的小诗,有的学生围绕汽车尾气研究内容表演了小品,有的学生表演了“只有一个地球”的歌舞等等。通过富多彩的汇报形式,在交流展示研究成果的同时,让大家在轻松愉快中接受了环境教育。

4.建立学生成果袋

学生成果袋能够详细记录学生研究的轨迹。我们指导学生建立成果袋,完整保存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各项资料、各种成果。成果袋内有以下内容:⑴成果袋主页:学生个人情况和历次研究的小主题。⑵主题简介:我最感兴趣的问题,研究的时间、地点、指导老师、合作方式、资料的来源、成果展示形式。⑶活动资料:研究计划、搜集到的有价值的资料,活动记录、体会、研究作品、获奖证书。⑷评价资料:自我评价、小组评价、老师评价、社会(家长)评价。

五、重视评价,注重发展性

对学生、教师和课程实施本身进行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和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由学生、教师和家长评价三部分组成,既有学习成果的评价(现场汇报、资料图片、调查报告、小论文等),也有情感态度的评价。我们设计了具体化、形象化、可操作性强的评价表格,选择评价对象在某些方面的表现,具体可分:课题生成的参与积极性;实践过程中自主探究能力;小组合作协同能力;活动成果的表述;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等五个维 度。同时让家长在观察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由学生、教师和学校行政三部分组成。学校制定了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规定,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式,对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课程实施执行、实施效果、学期的活动成果等进行评价。

对课程本身的评价由学生、教师和学校行政组成。结合课程实施情况,讨论、总结课程实施对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影响,以及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与校际之间的差距。

一次活动结束后,把计划表、活动成果、评价表等材料进行整理,并把它们放入档案袋中。这些材料展示了学生研究探索的过程,记录着学生的体验,反映着学生对世界的认识过程。我们发现有些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常常会引发出新的课题,必须打破原定的计划的束缚,动态生成新的活动方案,鼓励和引领学生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实践探索。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教学 篇7

一、落实课标、分解目标、分析学情是首要

一堂好课、一个好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深入学习课程标准,熟悉总目标、阶段目标和课时目标。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情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其中目标制定尤为重要,教师在制定目标时做到脑中有标准、胸中有教材、心中有教法、目中有学生。

1.目标明确。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绩,和他一生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是分不开的。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符合课程标准和年级要求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目标制定过高会使学生产生望而生畏,不敢去探索;目标确定低了,学生没有兴趣,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所以教师在制定目标时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从学生角度出发,使目标明确、具体。

2.目标具体。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去设计教学内容,具体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目标明晰,符合学情,且目标有可达成性和检测性。如教师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制定了这样的学习目标:(1)认识角的名称;(2)知道角的大小,会进行比较;(3)学会用直尺画角。在目标中用了“认识”“知道”“学会”三个行为动词,清楚明了地阐述了课堂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从认知到实践、体验的过程。教师的目标制定体现了:少而精,大胆取舍,找准重点与难点,让学生清楚教师教什么,自己学什么。

3.目标有弹性。新课标提出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人人获得良好的教育,不同的人在教育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搞一刀切;关注学生学习的需求,不搞强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主体意识的培养。从教学内容上看:一方面,教师要打破学科界限,把握不同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实现不同学科内容的整合;另一方面,教学内容要向课外延伸,把文本内容同背景材料以及其他信息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空间。从教学方式上看:一是转变角色,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要做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而是要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与学生共同学习、平等对话,实现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做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统一;二是创设宽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注重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的养成;三是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立足于学生会学,注重学习策略、学习途径和学习方法的训练与培养,落实教是为了不教。这也是传统教学与新课程改革中教学的区别所在,前者重视结果,目的是学会;后者注重过程,目的是会学。

二、吃透教材、巧妙导入、优化教学结构是关键

1.知识点深度、广度适当。知识点涉及知识太深会脱离学生的实际,加重学生学业负担,太浅又会浪费时间;面太广则显示不出本课特点(教学时间有限),面太窄则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取舍,合理安排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对教材内容适当的取舍和补充。只有深入地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和钻研教材,才能把内容选好,做好资源的有效整合。

2.知识横向、纵向联系。知识点之间有其内在的紧密联系,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或本门课前后、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无处不在。只有了解这些联系,才能明确每堂课所传授的知识所处的地位和应起的作用,进而确定教学目的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前后呼应、条理清楚。

3.重点、难点突出。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是判断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对于重点内容要舍得下功夫、花时间,并在提问、板书、精讲、练习、总结等阶段,均放在突出的地位,让学生精力集中,目的明确,弄清搞懂,印象深刻。对于难点或复杂的问题,可采用铺路搭桥、化整为零的方法。抽象的问题可结合图表、利用模型;深奥的问题可通俗举例、类比推理;隐蔽的问题可顺藤摸瓜、层层剥皮,都可以使问题化难为易。通览教材做到知识点、单元、章节情况心中有数,总而言之就是要把书读薄、读透。除此之外还要用好教材中的配图、泡泡精灵对话框,背景知识、成长档案、自我评价、生活中的数学等内容。

4.巧妙导入,提高教学效果。一段构思巧妙、设计精彩的导入,能使学生未入其课而先知其境,同时也能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可以说,成功的导入,如同戏剧的序幕,预示着戏剧的高潮和结局;又如同路标,指引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因此,有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十分重视在课堂导入上下功夫,并能结合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特点,结合本人的实际情况,得心应手地运用导入这种教学技能,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导入的方法很多,如故事导入、音乐导入、演讲导入、动画导入、视频导入等等。

三、践行“四有”课堂教学改革,从形走向质的变化是重点

1.活用“四有”课堂教学中“有目标、有精讲、有互动、有训练”的“四要素”的有效实施。精讲与互动是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语言精美、表达精准、文辞精美、展示精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六讲三不讲”,“六讲”是指重点内容着重讲;难点内容分解讲;关键知识点反复讲;易错知识准确讲;易混知识对比讲;衔接点知识联系讲。“三不讲”是指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互动是教学的核心环节,课堂不是教师的“独角戏”,它以教师问题设计为纽带,以师生相互学习,学生积极参与为目的,以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为宗旨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捕捉最佳时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提问,要问在该问时,问在该问处,注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学习知识,获得发展的快乐。训练是检测目标的载体,教师训练设计要体现“五性”:

(1)教育性。新课程倡导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的学科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科学素养。因此,教师教学中训练设计要渗透教育性,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熏陶,形成良好的个性。

(2)现实性。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联系,这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因此,在设计训练时可以适当添置现实背景,密切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理论实践、问题解决中提高应用能力。

(3)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思维的动力,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激励学生创造新思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练习设计要避免陈旧、呆板、单调重复的练习模式。教师要开发与利用好课程资源和媒体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好教学活动。

(4)层次性。学生是有差异的,学习程度也不尽相同,教师设计练习类别也要体现层次性。课标指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知识,不同的人在课堂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根据差异理论,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适宜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分档作业,建立作业“超市”让学生自由选择,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

(5)开放性。开放性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更要使学生获得应用意识,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以及创造性的发展。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恰当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情境问题,把封闭的练习转变成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练习,赋予练习新的活力。

四、分析学情,灵活处理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是手段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设计是教师依据课标、教材、学生而制作的一个议案,而课堂教学是瞬息万变的,教师就要学会灵活地应对课堂生成,抓住学生的“错误点、质疑点、争论点、困惑点”找到预设与生成的桥梁开展教学。这就涉及到教师如何备教材和学生。备教材,做好三读:一读是读通教材,了解教材内容;二读是读懂教材,图绘编者的意图;三读是读活教材,创造性的修改教材,解决教材中不适合的问题。备学生就是要备班级情况;备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能力。

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促进生成,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给学生情绪上的安全感,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愉悦的课堂氛围;二是耐心等待生成,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质疑问难的权利。教师是智慧的引导者,帮助学生进行智慧的抉择,让课堂生成更有价值。

农村小学校本教研工作是一项常态工作,只有使其科学化、规范化,在工作中求真务实,才能发挥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它是一项工作,也是一门学问,需要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钻研、改革创新,坚持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开展校本教研工作,才能推进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教学 篇8

一、Wiki与乡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自主开发本校特色的课程, 但在具体实践中, 一些学校片面认为开发校本课程就是编写教材, 于是学生手中就多了各种各样的读本手册等校本课程教材。这样实际上加重了学生负担。我们认为, 乡村小学没有必要编写校本教材, 但是必须要有校本课程, 而且校本课程要结合学校特色, 以不加重学生负担、不加重教师负担、不印刷纸制教材为原则。比如:利用Wiki开发校本课程, 就可以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开发的《思想品德活动课程》就是教师在Wiki上撰写教学设计, 其他教师协作修改, 聘请专家网上指点, 用好看簿 (haokanbu.com) 记录活动过程[1], 学生可以在Wiki上浏览活动记录, 直接修改教学设计。校长等行政人员可以在Wiki上修改活动方案, 提出自己的意见, 直接修改教学设计, 评价教学过程。有条件的家长也可以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提出自己的意见, 直接修改教学设计, 参与课程评价。没有Wiki, 乡村小学开发校本课程是很难的, 没有人力和财力去开发校本课程。但是利用Wiki, 节约了人力和财力, 用最低的成本开发课程, 有免费的网上专家团队, 有免费的开发课程平台。

二、Wiki平台《思想品德》活动课程案例

(1) 课程背景: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相对“封闭”、“静态”, 以教师讲授为主, 缺少儿童畅想、畅言, 更少思潮涌动, 缺少主体参与, 即使有热情也难以持续。农村小学生的课外活动单调, 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2) 课程方案:二年级设置3节思想品德课、2节微机课 (地方课) 、2节校本课程。《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强调:《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形式, 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中。所以, 《品德与生活》不是儿童活动的“蓝本”, 更不是儿童活动的“万用大全”, 而“只是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 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学校有一台计算机能上网, 授课教师有自己的笔记本可以上网。可以按照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参与性和不加重教师负担、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原则设计课程。

(3) 课程目标: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家乡与校园, 了解家乡与校园, 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意识。教育学生了解自己生活的环境。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通过教学既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 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初步认识计算机, 体验我们既是分享者, 又是创造者的社会化网络环境。

(4) 开发步骤:在Wiki上设计教学方案;利用好看簿记录教学过程;师生欣赏活动过程, 沉淀教学成果;评价活动, 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同事评价、校长评价、家长评价、网上的专家评价、其他关心教育的人士评价。

(5) 活动案例:课间乐。目的是在课间十分钟开心的有意义的自主玩耍;改正在校园里大声喧哗、在地上躺、爬等不雅行为。安排两周时间 (第二周到第四周) 课时。课内时间为思想品德 (1-2课时) 微机 (4课时) 。课间十分钟、双休日休息。活动方式包括:二年级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在课间十分钟里快乐的玩耍, 有意义的度过双休日。在课间十分钟里展示学生玩的方式;展示农村小学的传统游戏;展示自己创造和改进的游戏。利用双休日, 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收集一些小游戏, 利用课间十分钟做游戏。教师将活动过程和学生作品、活动成果放到好看簿上, 师生共同欣赏。具体活动过程是课间乐 (1) [2];课间乐 (2) [3];视频地址[4]。

三、Wiki平台《思想品德》活动课程设计反思

该课程属于品德与微机课的活动课程, 课程的重点是在活动, 特别强调是学生的自主活动。教师只在活动中起引导作用。活动中应该注意学生的生理特点, 下课的第一件事是上厕所, 然后再自主活动。需要特别注意学生的自愿性, 有些学生身体不舒服, 不愿意活动, 就不要强求。活动的设定与过程的进行是重点, 这部分会决定课程设计方向, 事先要有个定位。经过实验教学发现, 这个设计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 不加重学生负担, 不加重教师负担, 而且与本地实际相结合, 与网络资源相结合, 可以节约成本, 不用纸质的课本、教材, 不造成学生的经济负担, 操作简单, 节约时间, 教师、领导、网络上的课程专家可以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在同一个平台修改教学设计、评价活动设置。利用Wiki平台设计活动课程改变了以单一的教科书为知识载体的课程[5]。

四、Wiki平台《思想品德》活动课程设计结构

参考文献

[1]基于好看簿的虚拟教研组[DB/OL].http://www.haokanbu.com/group/489/

[2]课间乐. (1) [DB/OL].http://www.haokanbu.com/story/208900/

[3]课间乐. (2) [DB/OL].http://www.haokanbu.com/story/209492/

[4]视频地址[DB/OL].http://limingshan.blogbus.com/logs/46886361.html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教学 篇9

一、H县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一) 校本课程开发所取得的成绩。

1. 观念方面:基本达成共识。

在调查中发现, 所有学校有过校本课程培训, 这说明学校和教师在观念上是较为重视的, 已经对校本课程开发有了明确的认识, 对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在实践中已经迈开了关键性的一步。比如说,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落实, 学生的兴趣已经为教师所重视, 90%的教师认为学校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课程开发是有效途径之一。同时, 各农村中小学老师都积极参与学校的教研组, 开展教研活动, 等等。

2. 实践方面:取得初步成果。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各农村中小学, 特别是小学都开设有特色课程, 并积极效仿发达地区的校本开发, 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培训和外出参观学习。在校本课程开设上, 各个学校都分配了一定的课时 (平均一周2课时) 和教职人员。60%的学校自编了校本课程教材, 开设了具有校本课程属性的中小学生综合实践课程。80%的农村中小学还开设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 这些课程在形式和内容上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二) 校本课程实施和开发过程中的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流行一种说法, 现在中小学推行校本课程开发不合时宜, 中小学校长的素质和教师的业务水平尚不足以应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这种说法的合理性在于认识到了“校本”的难度及“校本”需要的相关培训。其不合理性在于把“校本”“神化”了, 把“校本”看做是高不可攀的了。通过对H县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调查问卷的分析和个人访谈, 我们发现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 学校办学理念不明确。

在长期集权式的教育体制下, 我国教育的主动权掌握在国家教育主管部门, 学校都是在国家或是地方的统一规划下进行教学的。这容易给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造成这样一种观念:一切工作按照上级指示来做。而在西方一些国家中“校本”在于确保学校办学的自主权。我国在“国本”“官本”形式下, 校本更多是创办特色型、个性化学校。调查结果也显示, 95%的老师都认为学校明确的办学理念和学校上下达成的共识是形成校本课程开发特色的首要条件。而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H县几乎所有的农村中小学课程都是国家和地方课程, 而校本课程开发只是徒有虚名。这种现状究其根源在于目前这种教育体制下, 学校办学理念的模糊, 学校办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升学率, 教师和学生负担过重, 他们根本没有精力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同时, 36%的教师误认为校本课程就是活动课程、选修课程, 耽误学生对普通文化知识的学习。

2. 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欠缺。

H县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面临这样的现状:其一, 教师整体素质偏低。H县乡镇中学教师大专学历占80%, 小学教师中专学历占70%, 同时, 还存在大量的代课教师。在调查中发现, 大多数教师很少从学校、学生, 以及自身发展的角度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更不清楚校本课程开发要解决哪些问题, 往往把校本课程等同于知识的选择和教材的编写。同时60%的教师认为自己没有课程开发能力或不清楚。其二, 由于地理环境不利, 信息闭塞, 培训不到位, 教师对校本课程不甚了解, 缺乏相应的素养和技能。调查表明, 30%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上级主管部门布置下来的一项任务, 10%的教师认为是活动课程或选修课程, 60%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是教师自主开发的课程。其三, 由于经济落后, 教师待遇不高, 教师流失严重, 高素质教师缺乏。农村教师待遇差, 工资低, 大量中青年骨干教师纷纷流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98%的老师认为自己需要进行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的学习, 但同时有95%的教师认为自己没有精力去学习。

3. 农村中小学教育存在“城市化教育”价值取向。

长期以来, 农村教育是在“城市化教育”价值取向下发展的。所谓“城市化教育”是以城市教育为参照, 脱离并企图超然于农村的客观实际, 以向城市或非农产业输送优秀人才为教育追求, 漠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以教室、书本、理论为中心, 漠视农村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奉行城乡一体化的课程、教材和评价选拔机制, 使农村学校教育缺乏乡土特色。[1]校本程开发最重要的就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利用当地有效的课程资源, 开发出适合本地学生发展的课程。由于普遍存在“城市化教育”价值取向问题, 大多数学校和教师并没有切实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 忽视了当地的课程资源。

4. 校本课程开发缺乏必要的基础性条件。

教育经费是影响农村学校发展的瓶颈, 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拦路虎。校本课程开发是以一定的人、财、物为基础的, 由于地区经济条件差异, 大多数农村学校的经费根本无法保证, H县是一个贫困县, 除国家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所拨的教育经费外, 地方的教育经费很少, 而各个学校自身并没有什么收入。调查中发现, 正是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 许多农村中小学办学经费不足, 办学条件差, 至少有90%的农村中小学没有图书馆, 开设校本课程的难度大。农村中小学采用的是大班教学 (每班60—70人) , 作为课程开发主体的教师, 没有足够的剩余精力和时间去参与校本课程开发。问卷结果显示, 95%的老师认为校本课程开发缺乏资金投入, 91%的教师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资料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5. 没有很好地利用社区资源及家长缺乏参与课程决策的意识和素养。

社区资源是学校课程资源的必要补充。校本课程开发必须考虑社会、自然、地方或社区发展, 学校发展现实与规划联系在一起。但实际调查结果显示, H县95%以上的农村中小学不能做到学校与社区的紧密结合, 不能有效地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其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 升学压力大, 教师和学生负担过重。在升学压力下, 教师和学生任务过重, 根本没有精力参与课程资源开发, 而且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认为搞校本课程是耽误时间的。其次, 学校宣传不到位, 社区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目前农村中小学归县级教育部门管理, 这就导致中小学与乡镇机关各自为据, 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宣传很少, 而乡镇有关部门也很少过问这些事情, 二者不能有效沟通, 这严重阻碍了学校对社区有效课程资源的利用。

二、H县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

面对H县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诸多实际问题, 在实际调查分析之后, 针对具体问题, 我们提出如下对策。

(一) 明确办学理念,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坚持以学生为本。

农村中小学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特有课程资源, 调查当地学生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从而明确自己的办学宗旨。在现行中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 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越来越大, 学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也越来越多, 学校对自身的定位非常重要。具体到H县来说, 各农村中小学要根据当地的特色, 明确自身的办学理念。例如说, H县林头镇是以小型炼铁厂为核心乡镇企业的大镇, 在调查中发现, 许多初中毕业生都是先在工厂上班, 然后自主创业。学校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条件来进行课程开发。还有褒山乡是以旅游而闻名的, 当地学校可以利用这些人文资源, 等等。正是学校明确了自己的办学理念, 才开始了具体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

当然, 无论学校办学理念如何, 最重要的都是坚持以学生为本, 开发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目标是增强课程的活力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对于农村中小学, 我们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追求为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统一。转变教育观念, 消除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及普通文化课和职业技术课之间的冲突。

(二) 校长和教师的培训要到位, 并加强高校之间的联系。

要重视校长在校本开发中的作用。在校本课程开发上, 校长的参与非常重要, 因为校长对一个新计划的理解支持, 对于新措施的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而且, 如果校长在位时间较长, 他就应该了解学校中那些有些文化传统及地方特色。因此, 校长的办学理念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了解程度集中影响到校本课程的开发, 对于农村中小学, 校长缺乏有效的对外沟通、交流。观念跟不上改革的脚步, 这是常有的事, 这直接制约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因此,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农村中小学校长的培训, 加强农村中小学校长的课程开发理念素养。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目的就是结合地方特色开发满足学生需要的课程。我们说没有比一线教师更了解学生的需求了, 教师是校本课程设计的主体, 更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主体, 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 教师的兴趣爱好、专业知识的拓展、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 是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前提之一。所以必须加强教师的相关理论培训, 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还要经常组织教师进行参观研讨。

校本课程开发从理论上讲离不开课程专家的指导, 农村中小学教师抱怨课程开发难也是实情。学校在做到加强理论培训之外, 还应加强与附近高校合作, 邀请课程专家老校指导, 或组织骨干教师去高校再学习, 或者某一个学校与高校合作共同开发。这样既保证了课程开发的质量, 又解决了农村中小学课程开发方面面临的“技术”问题。同时, 高一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应督促高校主动给予周边中小学以帮助。对于H县来说, 应积极与边境的巢湖学院相关院系保持联系, 积极寻求理论上, 人力资源上的支持, 也可以寻求附近的安徽师范大学的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专家领导的帮助。

(三) 减轻城市化趋向, 重视乡土文化, 新的知识理论观, 将“本土知识”纳入了学校的课程体制。

本土知识是本土人民在自己长期生活和发展过程中自主生产、享用和传递的知识体系, 是本土人民日常生活合法化的基础, 是凝聚本地社会的力量源泉。[2]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就是农村社会的本土性知识走进中小学课程体系的过程。我们要改变当前这种脱离当地的客观实际, 漠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的城市化教育模式。调查结果显示, H县个别农村中小学做得较为出色, 例如, 陶厂镇中心校 (现在更名为H县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 该校在加强普通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 积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现在的职业教育已初具规模, 该校抓住了农村经济发展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 调查自身的发展方向。作为一个成功的例子, 值得其他农村中小学的学习借鉴。

(四) 多方位筹集资金, 加强与家长社区的联系。

校本课程开发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并促使家长和社区人士、厂矿企业组成校本课程基金发展委员会, 以获得更多的经费来置备校本课程开发所需要的教学设施, 图书资料, 以及教师的培训费用等。学校不能仅仅靠国家的教育投资来办学。而且, 对于H县来说, 地方的教育投资也不是很多。因此, 农村中小学要广开门路, 多方位筹集资金。调查中我们发现, H县小型的乡镇企业还是比较多的, 而且外出务工人员中, 也有不少自主创业成功的人。因此, 各农村中小学可以尝试成立教育基金会, 加大宣传, 筹集资金, 为校本课程开发奠定物质基础。同时, 要注意加强与家长和社区的联系和交流, 争取更多课程资源。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同样, 教育管理要尊重学校的个性、地方的特色, 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校本”已成为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走向, “校本”并不遥远, “校本”就在我们身边。

参考文献

[1][2]刘宗南.论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价值与逻辑起点[J].新课程研究, 2006, 09:63-65.

[3]吴升山, 宿广才.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 2005, 12:45-46.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教学 篇10

一、着重教材的研读

首先,明确教材。研读教材是备好课的基础和核心环节,同时也是教师上好课的必要前提。教师首先必须对数学教材是什么的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有了这个认识后,研读教材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和效度。教材既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过程”,也是要达到的“目标”。如果用一句简短的句子进行概括,即: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基础。它是师生完成教与学双边活动必不可少的媒体。新教材体现了“过程”与“结果”,“过程”不是详细的,“结果”不是事先给出的。而教材是静态的,是不能开口说话的,作为教师就是要把教材中简约的“过程”变化为使学生参与的数学活动这样一个丰富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结果”,这就需要我们去“研读教材”。

其次,怎样研读。我们认为,研读教材应做到“四要”。即:要对研读的教材内容进行相应的分类;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相应的分析和审视;要结合《标准》在该学段的总体目标来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学会用儿童的眼光去加工和处理教材。注意把握教材内容的实质,提炼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仔细揣摩教材中提出的问题等,要善于思考,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如教材都呈现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呈现呢?要学会走出自我,学会换位思考,如要从编者的角度,从自我解读的角度,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从他人评价的角度等方面进行思考,审视教材,合理开发与利用教材。

二、重视教师的集备

以集体备课为突破口,加强备课管理,切实提高备课效益。有效解决平时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让教师有充裕的时间思考研究教学中的问题,促进备课与上课的一体化,实现集体备课与教科研活动的有机结合,使集体备课成为教师合作、实践、创新的研究过程,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集体备课,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也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与业务水平。

集体备课的做法是:以同年段同学科设立备课组,选定备课组长,每周开展一次研讨活动,安排有主备人,有准备具体内容。即主备人要填写好《备课记录》,与同组教师共同分析教材,预先要将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吃透编辑意图,梳理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难点,精心预设教学方案,并形成交流稿(包括学案、教案、教学思路及困惑、课件)。而参备人在参加集体备课之前,也应该认真研读教材内容,理清教材知识体系,梳理知识点,在课本上做好批注,并预设教学方案,确保集体备课时交流、讨论有实效。无论是主备人还是参备人都要在自己进行初步预设的基础上,都要列出自己的一些困惑,提出一两个探究的问题,以便集体备课时进行探讨与研究,这是确保集体备课成效的一个关键环节。

三、注重母案的修改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案,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预案,就像打仗没有作战计划、表演没有剧本、建筑没有图纸一样,最终必然会影响教学的效果。通过集体备课之后,由主备人综合集体的意见和智慧,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形成教案及课件,规范教学设计,形成教学母案。此环节力求达到四个统一,即:统一划分课时、统一确定每课时的教学目标、统一导学提纲(包括自学思考问题)、统一教学流程。最后由主备人将修改好的母案发至中心校QQ群上,与同年级同科教师进行共享。同年级同科的教师要将母案先下载下来,再进行修改、补充,编写成适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案,提高教案的使用性。同时,要求教师认真撰写教学反思。

四、开展多样化研究

把教研与教学融为一体的校本教研活动,应采取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

1.“小队式”备课。

传统的教师备课方式基本上是以“单兵作战”式备课为主,而小队式备课,就是将同年级同学科的几位教师组合在一起,他们共同构思教学计划,共同分析教学内容,共同预设课前教学方案。小队式备课贯穿于教师日常教学中的每一节课,由各小队成员随时随地结合教学进程自主进行,增强了备课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提高了教师合作的积极性。小队式备课采用了共享式教案,因此,极大地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教学预案的讨论与完善当中,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保障。

2. 案例式教研。

案例教研指的是围绕所研究课题,以一两节课例展示的形式开展的一种教研活动。研讨内容包括:听课、执教教师谈教学设想与意图以及教后反思。听课教师对所听的课进行评议,肯定好的、可借鉴的地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等。通过评议,使执教教师认清自我,受到启发和教益,又为听课老师提供学习研讨机会,引以为戒。

3. 跟进式上课。

跟进式上课是把 “研” 与“教”紧密结合起来,是教师群体带着新理念在新策略上进行攻关,是在“真实的常态中,验证预设方案”。跟进式上课常见的有两种类型:主流是好的、成效较大的课;主流是好的、问题较多的课。问题的产生,有的是预设方案失误,考虑不周;有的是上课时经验不足,出现失误,或随机应变能力不强等。说主流是好的,是因为通过议课,最大的收获是激起了教师的思维碰撞,总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感悟与发现。同时,议课的根本目标是把新理念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行为。因此,议课之后,还要重新预设教学方案,进行“跟进式”上课,朝着目标与方向继续推进。总的要求是:对已取得的经验要进行重新审视和探索,从而获得更深入、更正确的认识,并转化为平时的教学行为。

4. 沙龙式教研。

沙龙教研是一种由教师自愿参加的可以自由发言的针对教学实际问题的讨论会。沙龙式教研营造出宽松自由的教学研究氛围,让教师在“聊一聊”“议一议”中探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课改中的“难点、热点”问题。针对问题,大家谈感悟、讲困惑、议策略、找办法,从而你一言我一语地进行互动式的探讨,这样“聊”起来感觉到“言之有物”,针对性强,气氛浓,所以教师乐于参与,愿意深入探讨。

5. 专题式教研。

专题教研是将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的教研活动形式,就是以研究的课题进行探讨,目的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它以教学改革过程遇到的复杂问题或内容为研究对象,制定分步骤研究计划,在计划的时间内围绕同一专题多次反复研究,探寻教学对策,逐步解决。

6. 会诊式教研。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教学 篇11

关键词:校园安全;校本课程;实效性;研究

校本课程是指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写,实施和评价的课程。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以及本校的资源优势,由学校自己确定,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以解决学校及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达到促进学生素质多样化发展的目标。区域农村中小学安全教育校本课程属校本课程的一种,其开发的立足点基于区域农村中小学对学校学生的安全的科学评估,并充分考虑区域农村中小学课程资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体现学校安全教育的个性化和独创性。

通过多年对区域农村中小学安全教育校本课程实效性的研究,2013年,研究课题获得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学校安全专项课题立项(课题编号:JGZXAN1327)。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着力破解当前学校安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难点问题,在以下几项研究内容方面获得有价值的成果。通过实验证明在这几方面的安全教育是可行的。

1.防性侵教育

2.交通安全教育

(1)道路交通安全常识;(2)水上交通安全常识;(3)铁路交通安全常识。

3.用电安全教育

(1)学会看安全用电标志;(2)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

4.消防安全教育

(1)基本知识;(2)学校及公共场所防火;(3)山林防火;(4)家庭防火;(5)灭火基本知识;(6)报警;(7)自救与逃生。

5.社会生活安全常识

(1)受到不法分子侵害如何报警;(2)怎样避免陌生人闯入家中;(3)外出或在公共场所自我防范;(4)被歹徒盯上怎么办;(5)做好学生宿舍的安全防范措施。

6.网络安全常识

7.校内外集体活动安全常识

(1)校内参加各项活动应注意的事宜;(2)校外集体活动应注意的事项;(3)参加集体劳动社会实践如何保证自身安全。

8.饮食卫生常识

9.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1)预防与控制肠道传染病传播;(2)中小学生吸烟对身体的害处;(3)预防毒品的侵害。

10.农村中小学学生安全防范知识

但愿我们的研究成果为全省校园安全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提供可借鉴和推广的实践性成果资源。

注: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学校安全专项课题(课题编号:JGZXAN1327)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 辽宁省建平县哈拉道口镇中学)

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策略谈 篇12

从“实践理性”的方面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普通文化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之间,都是互相补充的关系。要使这些课程促进学生发展,必须以“实践理性”解决课程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消除各个课程之间“一手硬、一手软”的“两层皮”现状。这种“化解”要从农村初中课程的根部出发,也就是使国家课程方案的基本要求和为“三农”服务的要求与农村初中课程的内容相统一,建立一个一元化的农村初中课程体系,要使校本课程得到立足的空间,必须与国家课程相结合,让学生通过校本课程学习得到提高。这就是追求增强课程发展活力和课程有序发展的,也就是要追求为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统一。

二、完善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机制

校本课程开发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从体制上保证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专业自主权,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为此,要建立相应的制度,引导农村教师积极地开发与本地农村特色相结合,适合于本地学校教学和学生发展的新课程;同时要激励教师在认证其可行性基础上敢于对国家课程进行一定的调整和改编,实现“课程的校本化”。

我国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当采取“自下而上”的课程发展策略,从而保障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利,即“实践——评估——开发”的简单模式。主要是为了鼓励每个教师都对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积极性。让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改革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从教育科研的角度看,这种模式是课程改革的一种实践研究,也是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制。

三、采取适合农村教师发展的培训方式

让农村教师参与到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一种进步,但是由于大多数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低、缺乏课程改革的经验,所以校本课程的发展必须从提高教师素质入手。然而,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他们特别需要既能反映校本课程理念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模式的示范与引导。调查资料显示,在观摩教学、教研活动、专家讲学和脱产学习等四种教师培训方式中,最受农村教师欢迎的是观摩教学和教研活动。因为这些方式与他们的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有效解决他们课程开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而目前许多地方普遍采用的专家讲学和脱产学习等方式却不受欢迎。这是因为专家讲学和脱产学习往往不符合农村学校的实际,而且时间较短,难以解决教师面对的各种问题。

四、建立多方面结合的课程发展支持系统

“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校本’强调课程开发活动是学校发起的,并在学校中实施的,强调对学校及当地社区的课程资源的利用,特别是与校外专家的交流与合作。”“在整个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应当是参与性的,而最终的决策应当由所有参与教育实践的人共同决定。”这说明校本课程的改革发展是教师和多方面人士共同参与的行为。要想确保校本课程健康、有序的发展,只有建立以教师为主体,学校、家长、社区为主要参与者的校本课程发展组织。

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应该建立包括校长、教师、社区人士、家长和高校教育理论工作者为主的“学习型组织”。比如,农村初中开设“绿色证书”教育的内容,学校可以把当地农技推广站的专业人士和农民企业家请到课堂上为学生讲课,上课地点也可以改在农民的试验田或种植、养殖专业户的基地。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在学校和农户以及学生、教师、家长、社区人士之间建立起交流、开放、对话、合作的平台,形成校本课程开发的合作机制。当然,这个“学习型组织”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要有一段差距,需要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各方面的努力。

五、充分利用多方面的课程资源

上一篇:穿越小说研究述评下一篇:CAM技术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