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2024-09-28

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精选12篇)

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篇1

在我们农村,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作文教学是教师感到十分棘手头痛的课题.也是小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一提到作文, 学生怕, 老师也怕。学生怕写, 老师怕教, 而传统的作文教学, 却只能在低谷中呻吟、徘徊。

这种情形, 那是很久以前的境况。而今, 随着教学网点的撤并, 在农村初小, 规模小, 学生数少,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情形, 与上面提到的境况相比, 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就目前, 留在农村坚守的, 也还是上世纪的那些民办教师为主力军。尤其是村小, 那是相当普遍的。我们那里的关西镇, 由于本身是个小乡镇, 网点撤并后, 师资力量薄弱。全镇教师平均年龄在五十上下。如此的教师队伍, 遇到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如作文教学更是束手无策。为此, 我认为, 在教学中, 应增添情趣, 让学生品味学习的乐趣, 才能完成新课标提出的小学生作文要“对写话有兴趣”, “乐于书面表达”这个目标。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增添情趣, 我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大的方面说, 着力实施情趣化策略。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 源于学习中他感受到的情趣。实践证明, 善于激发情感、拨动心弦、富有趣味的教学, 是作文教学取得成功的奥秘所在。实施情趣化教学策略应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教师自身情趣化。教师要有童真童趣, 多一些生活情趣, 多注入自己的情感, 善于蹲下身子看学生, 善于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 乐于同学生沟通和交往, 自觉融入儿童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 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尊重。二是作文材料情趣化。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正如一本好书会使人爱不释手, 如痴如醉, 百读不厌。三是教学活动情趣化。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创设教学情趣, 巧设问题让学生思考, 提供机会让学生实践, 使学生在探究、思考、实践的过程中体验习作的乐趣。在实际的教学中, 我认为, 应侧重以下方面。

一、积累“趣料”

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富有趣味的练习, 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比如:在教完《颐和园》这课后, 就让学生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从中体味到写作的趣味。适时搜集一些趣闻、趣话。例如“胸有成竹”的故事可以用来引导观察, 王安石“绿”字的故事可以用来诱导学生修改, 贾岛“推敲”的故事可以用来引导学生炼句……广采博闻积趣料, 胸有故事千百篇, 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 随口道来, 妙语连珠, 生动有趣。

二、组织“趣料”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有趣的写作材料来自于生活之中。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 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大家都知道《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包含深情的文章, 我在教完这篇课文后, 举行了一次“我思念的×××”为主题班会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最思念的亲人 (不管是生离的, 还是死别的) 用几句话描述出来。笔者也曾经尝试过“话题接龙”日记, “日记”的内容可编可抄, “接龙”的话题可以自选, “接龙”的顺序可以自定, “接龙”的日记可以合作写成, 一开始可“一条龙”话题续接, 过一段时间可以是多“龙”齐舞 (分小组举办接龙比赛) , “龙飞凤舞” (男女生混合“双打”) 、“画龙点睛” (评论作文) 、“描龙画凤” (给作文插图) 等等

三、设计“趣题”

“趣”的含义很广, 新奇、怪异、巧妙、交换角度的问题, 悖论、反调, 甚至谬论, 皆可视为“趣题”。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 只有在有趣的话题中, 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笔奕生辉。由于农村学生生活面比较窄, 圈子又小, 出了家门就进校门, 导致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指导学生写小动物的文章时, 先写一篇“我喜欢的── (小动物) ”, 然后续写一篇“我是── (小动物名) ”, 最后再写一篇“── (小动物名) 的故事” (童话) 。这样设计趣题, 循序渐进, 由易到难, 学生习作, 兴趣盎然。同时, 在教学中我努力去发现学生习作的闪光点, 哪怕是一点儿微小的进步, 如一词、一句, 都及时给予鼓励。如教《一件难忘的事》时, 我先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难忘事, 然后相机点拨, 鼓励学生把刚说的写下来, 自读自赏, 动手动脑互评习作。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又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 让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都能闪光, 从而让学生想写。

四、勘查“趣情”

在作文教学中, 我积极研究教材内容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材料之有无, 分析生活中有趣的事例之多少;了解学生最感兴趣的玩具和游戏, 观察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和话题。针对大家都感兴趣的内容, 在教学指导前了然于胸, 及时点拨思维的火花, 拨动情感思维的琴弦。小学生就能够“趣”到文成, 画趣成文了。

我在教写《我的校园》一文时, 我先带领学生到操场上, 找好角度, 然后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 从小处落笔, 从外到内地让他们参观校园, 这样, 学生心中对校园就有了比较清晰的印象, 写起来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这样就有了写作的兴趣, 写好作文也就水到渠成。

五、实施“趣法”

我们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体验, 化解学生的消极体验, 使学生在习作过程中体验到:情趣促写→写而生乐→乐而生悟→悟而生知→知而乐写→写生情趣→……

通常的做法还有, 在写好作文后, 在很短的时间内, 印象很深, 应给予及时的评价, 并提出修改意见, 学生很容易接受, 让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 或别人的, 或轮流交换互阅等。在相互交流之中, 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在相互比较中, 增强学生的情感交流。作文趣法也就得以顺理成章。

习作有路趣为径, 学海无崖乐作舟。在写作教学中, 我们应该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 去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体验习作的情趣, 享受习作的乐趣。

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 打破课内外、学科间的严格界限, 使学生广泛接触大社会、大自然, 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增强学生作文的情趣, 构筑起一座现代作文教学的立交桥并不是一段神话。

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篇2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有效策略初探》 大多数学生怕写作文,一到写作文时就唱“前怕狼,后怕虎,学生最怕星期五”“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心就烦”这样的儿歌。身为人师的我,听到学生这样唱,心里挺悲哀的。反思我们现在的小学作文教学,虽然经历了众多教育专家和无数一线教师的不懈探索与努力,但作文教学的现状仍不容乐观。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和神秘感抑制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应试作文模式过早地影响了正常的写作教学,使学生的写作变得功利并趋于程式化;因缺乏生活经验使学生习作 “假大空”现象难以杜绝……如何让学生的作文过程变得快乐起来,让学生爱上作文呢?这些年来,我以市级课题《放飞童心,快乐作文》为依托,在作文教学领域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下面就浅谈几点自己在这方面的做法与体会。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荫来

一、打破作文神秘感,让学生认识作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如果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就会表现出对作文的一种特殊情感,写起来就会乐此不疲,不再把作文当成是一种负担。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首先要打破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恐惧感,让学生真正地认识作文。学生害怕写作文,这是学生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作文跟日常说话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拿起笔写作时,总觉得是在完成一项很神秘、很

特殊的任务。于是感叹作文之难、作文之苦。其实孩子们的生活阅历还是不少的,平常只要有几个同学围在一起,就滔滔不绝的讲述,兴趣盎然地描绘,手舞足蹈的比划,可一提笔就眉头紧锁,冥思苦想,最终只是寥寥数句,穷于应付。为了打破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恐惧感。我告诉学生,作文就是用笔说话,心里怎么想,口里怎么说,笔下就怎样写,只要把自己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清楚,写明白,就成了作文,也就是“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在实际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淡化”作文概念。要尽量让学生感觉不出在上作文课,而是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想说的话。如:刚接一个新班,我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学生畅所欲言。我说:“你们人太多了,我一下子记不住,大家写下来,让我慢慢看吧!”这节课,学生不知不觉就走进了作文,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习作。

2、“淡化”作文时间。打破每周五下午固定作文课时间,让作文课与阅读课、班会、纪念日等有机衔接。如:在阅读课上让学生欣赏一组相同主题的文章后,接着写读后感;在母亲节到来时,让学生帮妈妈做一件家务活,接着以《永存一颗感恩的心》为题进行作文,因为学生有亲身体验,有感而发,作文都写得情真意切。

3、以说促写,降低作文难度。在写作训练时,我始终按照先说后写的训练顺序进行,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整理出思路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学生互相补充,我适时穿插点拨,积极参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兴趣盎然,说兴很浓。在说说笑笑,师生、生生互动中,学生一篇篇独具个性的口头作文已形成。这时,再将“口头”变成“书面”,自然降低了学生作文的难度,这样学生写起来就比较容易。

4、注重即时作文,捕捉写作时机。如我发试卷时故意把时间拖长,制造出一些悬念,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当时的心理活动,然后写在小练笔上。因为学生有亲身感受,所以作文都写得真实生动。

5、帮助学生提炼作文素材。教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注意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帮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作文素材。有一天下午我护送学生过马路,发现王增欣手里拿着一个奥特曼的玩具,我就问她,小女孩怎么玩起了男孩子的玩具,她说是给弟弟买的,因为弟弟捉了三只小山雀,她好不容易劝弟弟把小鸟放了,给弟弟买奥特曼玩具,是她给弟弟的奖励。我当时就觉得这是个很好的作文素材,就让她把这件事写下来。第二天早上,她把写好的作文拿给我看,作文写得特别好,构思新颖,语言清新,充满着浓郁的儿童生活气息。我把这篇作文投给了《语文学习报》编辑部,很快就发表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旦学生的优秀习作得到发表,其意义不仅在于发表作品的这个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使全班同学看到希望,受到鼓舞,从而产生了想写作文、写好作文的整体效应。

二、说真话、诉真情,让学生领悟作文真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表达真情实感。”然而看看现在的学生作文“胡编乱造”、“假、大、空、抄、背、套”“八股腔”现象严重,读学生的作文,难以觉察到那份可贵的天性。字里行间,你触摸不到纯洁无瑕的童心,搜寻不到天真烂漫的童趣,品读不到娇憨逗人的童话,感受不到纯朴率真的童真。有“真情实感”是对一篇文章内容的起码要求,让学生说真话、诉真情是作文获得成功的关键。

我们语文老师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学生一定要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把自己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亲身经历的写出来,让学生的情感自然地流淌。并且一定要用自己的朴实自然的语言来写,不矫饰,不做作。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写作成为平常事,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的文章闪现真、朴、美的光彩。

经过几学期的不懈努力,我班学生对作文不再神秘与恐惧了,渐渐地对作文产生了兴趣,对自己也有了信心,初步感受到“快乐作文”带来的人乐趣。这正是“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荫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苟子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没有生活积累就没有写作的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将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没有语言积累,学生作文将是”茶壶里面装饺子——有货倒不出来“,内心有情有感不能抒发。所以我们语文老师作文指导过程中要树立大语文观,跳出课堂小圈子,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社会、引向大自然,到广阔的空间中去观察、体验生活,解决学生习作中“无米之炊”的困难,以激发他们对习作的兴趣。要求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多读书、读好书获取间接经验,积累语言。学生作文时

有材料可写了,有词汇可用了,作文时才不会犯愁,慢慢就会对写作产生了兴趣,体会到写作的快乐。在积累写作素材方面,我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一、培养观察习惯,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生活。常言道:“言为心声”,那么心声来自何处?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习作教学就应该把根基培植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让留心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获取鲜活写作的素材。

1、引导学生养成勤于观察、善于动脑的好习惯。

学生的生活多姿多彩,可习作时却无话可说。这都是没有养成认真观察,用心感悟的结果。我注重教给学生观察的技巧与方法,首先对身边的人和身边发生的事要多看、多听。然后用脑想一想,哪些人你喜欢?哪些人你很讨厌?原因是什么?身边发生的这么事,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为什么?把这些人和事及自己的看法记下来,积累多了,作文时就有事可写了。渐渐地学生就能够从司空见惯的人和事物中,努力找出使自己心动的东西来。

我让学生坚持写《每日看点》,把自己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感悟到的印象最深的人和事用简练的语言记录下来,在每天晨读的前十分钟上台宣读进行交流,此方法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我班学生写的《妈妈的新发型》、《我们的网络教室》《球迷老爸》等公开发表的习作也都是学生认真观察之后写出来的。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作文。

2、引导学生走进美丽的大自然。

广阔的天地是农村孩子们的乐园,大自然多姿多彩,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不但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而且还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审美意识。利用节假日,我组织或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品味春之绿、夏之泳、秋之果、冬之雪。这些美好的事物,丰富了孩子们对美的感受,置身于诗情画意之中,自然触动了笔端。捉知了,河中捞鱼,放牛放羊,喂鸡养鸭……无穷的趣事,多样的劳作,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旦作文需要,便会“文思泉涌”。

我班发表的《春之畅想》《我发现了蜘蛛的秘密》等学生作文,素材都都来源于观察日记。

3、引导学生走进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感受时代的脉搏。我经常带领学生参观高速公路的修建,参观乡镇企业,访问农家婚丧方式的变迁,亲近淳朴的乡风民俗,感受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从社会这个大舞台上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

4、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为了帮助学生加深体验,积累写作素材,我组织开展了扳手腕比赛、跳绳比赛、智力大比拼、小鬼当家、吹气球比赛、倒走比赛等形式多样活动,开展了《走进春天》《家乡的传说》《漫游古诗园》《春联大观园》《春风中的清明节》《走进三国》 等语文主题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5、引导学生留意家庭生活。

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小小的家庭生活中也

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我注重引导学生从家庭生活中提炼丰富的写作素材。如:留心家里今天来了什么客人,爸爸又卖了什么新电器,妈妈又添了什么新衣服等等,来感受社会的进步,生活的美好。引导学生回忆筛选那些发生在家庭里的点点滴滴,体会亲情的珍贵,孝顺父母,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感。我班刘洋同学写的《改门》构思巧妙,选材新颖,作文写他家里三次改大门,由木门改成小铁门,后来又改成大铁门,原因是家里运输工具的改变促使改门,运输工具由小木车变成手扶拖拉机,后来又变成大汽车。作文以小见大,通过大门的变化反映了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富裕这个深刻的主题。这篇好作文就收益于学生对家庭生活的细心观察与感悟。

6、引导学生从日记中挖掘素材。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课外练笔的最佳途径。我要求学生日记一定要真实。我批阅时,对日记中出现的好词佳句,我都用红笔划下来,每天的晨会上,我都让学生上台来读。我还在图书角设立了一个摘录袋,专门装学生的好词佳句,学生可以随时查阅。

2、重视课外阅读,激励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积累语言。古人云“劳于读书,逸于写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都说明写作和阅读关系密切。大量而广泛的阅读,不但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陶冶情操,夯实人文底蕴,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汲取文学营养,领悟写作方法,是写好作文的必由之路。

为了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阅读,避免阅读的盲目性、随意性,我对阅

读形式进行了改革,根据六年级学生特点,开发了课外阅读类课材《书海撷珠》,分为五个板块:

一、拓展阅读。根据教材课文内容或一个单元主题,推荐几篇主题相近的文章阅读,如:学习了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自信”就推荐《上帝的苹果》《天使之吻》《希望之弦》等文章。

二、好书推荐。如:《爱的教育》《雾都孤儿》《英雄人物故事》《男生贾里》《女生贾梅》。

三、民族文化。如:《泼水节的来历》《戏剧中的脸谱》《齐鲁文化名人》《对联史话》。

四、当代文学。如:老舍的《春风》、冰心的《往事》、李雪峰的《没有一颗草不是花朵》。

五、古诗文天地。如《芙蓉楼送辛渐》《程门立雪》《劝学》,此教材内容与六年级课本内容紧密衔接,指导学生在阅读课或课外阅读,效果很好。

另外,我还让学生一学期买一本文学名著,不能重复,同学之间交换着看。并要求学生坚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积累好词好段、名言警句,坚持写读书心得。学生的读书笔记和读书卡每周交流一次,先在小组内交流,评出最佳的作品,然后用多媒体在全班展示评比,期末进行总决赛,评出“十佳阅读明星”进行表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加强课外阅读为学生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俗话说“熟能生巧”,“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积累只是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而作文训练则要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反复进行作文训练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怎样让学生“勤动笔”

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注重作文教学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

新课标指出,阅读要为作文打好基础,既要把写的训练贯穿于学生生活之中,也要贯穿在阅读教学之中。从模仿到创作,是学生作文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了注重作文教学与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机地结合。如:学习了《狼牙山五壮士》,我就让学生用详略得当的方法写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就让学生仿照用几件小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写自己最熟悉的一个人;学习了《落花生》,就指导学生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写自己鈡爱的一种植物;学习了《穷人》就让学生以《西蒙的孩子有了新的家》为题进行想象与续写。这样训练,学生通过及时地练习使写作技法得到内化巩固,趁热打铁,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二、加强课外练笔。

单靠每周的两节作文课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让学生坚持写自由作文,让他们把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随时记下来,并且设置专门的练习本,每周至少写一篇,我每周集中看一次,发现佳作及时在班里阅读并向报刊推荐,学生每学期的自由作文数量都在30篇以上。学生发表的作文《假如我是机器猫》《假如我是语文老师》《春日暖阳《美丽的雪姑娘》都出自学生的课外练笔。学期结束我还让学生把自己的优秀的作文、日记、读书心得装订成册,编成一本书,自己起上一个好听的名字,如《小荷》《芳草地》《小溪流》《叶笛》等,放在图书角上互相传阅。每学期评出10本班级优秀作文选并予

以奖励。我还是把学生的优秀习作张贴在教室“小作家” 专栏里,让学生共同欣赏,定期向校刊《扬帆》和全国各地作文报刊投稿,每学期举行一次作文表彰会,邀请学生家长参加,让学生和家长一同分享成功的喜悦。我班大半以上学生都有奖项。以上奖项的设立,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大舞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品尝到了写作给自己带来的无限乐趣,达到了快乐作文的目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批改作文是一门艺术,批得过粗,学生以为老师敷衍他,对老师和作文产生抵触心理,如果批得过细,修改的地方太多,学生就觉得自己的作文很差,丧失信心,我们语文老师整天挖山不止,焦头烂额,效果甚微,就是这个道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欣赏名家的作品如此,批改小学生的作文更应该宽容,不要求全责备,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欣赏,拿着放大镜努力发现习作中的闪光点,予以表扬、鼓励,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自豪感,让学生爱上作文。我采取了多种评改方式,效果较好。

一、坚持面批面改。

学生打草有快有慢,我遇到完成习作的学生便开始面批面改,当面指出作文的优点,委婉地指出存在的问题,让他们修改完善。发现共性问题就在全班统一强调。虽然面批面改表面看来耗时费力,但对学生的影响却是最大的,它具有最大的实效性,而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面改时,一般邻座都会围过来看、听,所以面批一篇四个学生听,其实是和四个学生进行了交流,这也就实现了面批效果的最大化。

二、共同批改,激发兴趣。

本学期,我尝试采用了一种由学生、教师共同写话式评语的方法,就是在学生习作后面设置“我的话(自评)”“同学的话(他评)”“老师的话(师评)”三个栏目。一篇习作完成后,自己先写一最得意的地方。然后在小组里传阅,写上讨论后的意见,最后老师再综合批阅。三级批改方式,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习作的优缺点,作文进步更快。(放课件)

三、用心去写人性化评语,让评语成为师生心灵交流的桥梁。评语是通向学生心灵的隧道,是传达教师对学生圣洁无私至爱的平台。精妙的评语给人如沐春风,它不但能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点燃学生的写作激情,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而且还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明确改进方向,使作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写评语更是一门艺术,如果学生每次看到的都是冷冰冰的“语句不通顺”、“条理不清楚”、“中心不明确”“错别字太多”等,对写作怎么不厌烦呢?因此,我在写作文评语时,注意字斟句酌,以鼓励为主,注重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使评语的实效性和艺术性得到完美结合。

1、多用鼓励性的评语。

一句赞美的话,能温暖一个冬天。“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我在批改时拿着放大镜努力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句生动形象的语句,一个恰当的词语,一个准确的标点,甚至较之以前工整的字体,我都以饱含激情和希望的评语来肯定他们的成绩,鼓励他们不懈努力。如:“这个词用得多妙呀” 并在旁边画上一个大大的翘起来的大拇指图案,“我相信,只要你肯用功,作文水平一定会像数学一样出色。”等等鼓励性评语.2、巧用幽默性的评语。

一句深刻幽默的评语,不仅可以创造愉快的学习情境,甚至还可以达到一种“笑过之后令人深思”的效果。例如,对作文喧宾夺主、主次不分的学生,我的评语是:“读你的文章就像吃包子,咬了好几口还吃不到馅儿?”我发现学生抄作文选,就写道:“没想到你的阅读面如此之广,模仿能力如此之强,简直可以以假乱真。”并在以假乱真下面加了着重号。结果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幽默评语中改正自己的缺点。

3、多用启发诱导式评语。

小学生,都爱听表扬自己的话,对作文评语也一样。对学生不规范的语言或者不符合写作要求的习作,我就用启发性的评语进行适当点拨。如鞠涛在《我学会了游泳》一文中写道:“我开始怎么游也不会游。爸爸就耐心地教了我一个方法,我便按爸爸教的方法游,终于学会了游泳,我高高兴兴地回家去。”我就在这段话旁写下了这样的评语:“老师真为你高兴,你学会了游泳。你爸爸真有一手!我也希望学一学,可仔细地阅读了你的文章后,老师也没找到你爸爸的高招,真让人感到遗憾!”通过启发性的引导,让学生认识文章中的不足,鞠涛看了批语后,马上修改,把爸爸教游泳的方法具体地写了出来。

4、评语注重以情感人,以情动人。

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教师的评语,最关心的并不是技能

技巧的指点,得失优劣的评价,而是从评语的字里行间体察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所以我在写评语时力求满怀深情,如缕缕春风,点点春雨,渗进学生的心田。评语通常是用红墨水写成的,但仔细想来却应该用心血来写就,教师在这里倾注的心血越多,它往往就越有光彩。我相信如果我们给孩子一片绿叶,他们将会给你一个五彩缤纷的春天。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心得 篇3

一、注重平时积累。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可以从这几方面来积累。

1、在学习课文的同时积累,

“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小学课本中有很多美文,如《桂林山水》、《五彩池》、《小溪流的歌》、《观潮》、《雨中》、《草原》等,在教学这些课文时,我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并把课文中优美的片断和自己喜欢的地方抄写下来。

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次活动之后,或者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二、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

立足于学生的个性进心理差异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是小学生根据自己在社会生活实际中不同的具体经历,用书面语言积极、真实、客观地反映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的形式。在训练过程中充分反映出教师尊重儿童,相信儿童的自主意识,在评价上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积极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它符合《语文课题程标准》中提倡作文讲真话,述真事,抒真情的精神,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培养学生“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被限制在固定模式的狭小天地中,无疑是对学生智慧的禁锢和个性的扼杀。培养学生写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作文呈现个性风格。老师应大力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表达,甚至宽容学生的一些毛病,一些不成熟的缺点,让他们自己去克服,让他们自我成长,从而使学生个性在文章中日益张扬起来,让一个个不同的“我”在作文中活灵活现、充分展现。

2、鼓励学生说真话,表真情

“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就是作文之源,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需要学生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在训练方法上应强调:(1)只定范围不命题。让学生有话好说,有话要说,鼓励学生在一个范围内,从生活中找素材,写出真情;(2)重视表达方式,但不限文体。鼓励学生突破常用文体的模式,不拘一格,不落俗套表露自己鲜活的思想;(3)不限篇幅和篇数;(4)强调写真情实感,但不限于写真人真事。例如:学生在劳动课上通过参加劳动,亲身经历了劳动的辛苦和劳动场面的热火朝天后,我安排了一篇写劳动课的作文,学生就能把在劳动中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想到的、体会到的情景描写得十分真实、生动、感人,就能把劳动的激烈场面写得真实具体。

3、培养学生作文有新意

个性化作文不但要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真情实感,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将身边的琐事写出“典型”、写出新意来。因此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做有心人,时时处处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对生活的感悟需要长时间逐渐培养,老师要结合实际,适当加以引导。学生一旦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理感悟生活。引导学生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感受写出来,作文就不愁没有新意。

三、注重学以致用,结合实际及时指导。

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大家都知道《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包含深情的文章,我在教完这篇课文后,举行了一次“我思念的××”为主题班会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最思念的亲人(不管是生离的,还是死别的)用几句话描述出来。(同学们踊跃发言,其中有一位女同学是这样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啊,转眼间一年的中秋节又到了,半年前与妈妈分别的情景又浮瑞在我的眼前,记得妈妈要去广东的前一天夜晚,我总跟在她身旁,她出去我跟着,她睡觉我伴着,而且我还紧紧地捏着她的手,生怕她即将离去。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了,发现妈妈提着包已跑出了家门,我连头也没梳,散着发就在后面追,我边追边喊,妈妈也边跑边抹泪。到了夜晚,我觉得房子里空荡荡的,怎么也睡不着,只好抱着妈妈睡过的枕头闻闻她留下的体味)这样的描写最感人,学生也能说真话、实话。

四、注重作文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写作文、乐写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做好记录,教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对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思考 篇4

(一)学生知识面较为狭窄

由于受到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的小学生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非常少,只能从身边的人、事、物当中去认识和了解,知识面也相对狭窄。加上农村小学生能够阅读到的课外书籍十分有限,很多课外知识只能从语文教师的口中得知,因而农村小学生的知识面较为狭窄。

(二)教师重视技能的培养而忽视素材的搜集

现阶段,有很多农村地区小学的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的方法认识有误,过于重视对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而没有引导学生积累足够多的写作素材。学生没有足够的素材储备,当然就写不出好作文,甚至每次听到要写作文,就会产生排斥的情绪。另外,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只会写自己不熟悉的事物,长此以往,学生便对写作失去了信心,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农村小学生作文普遍存在内容单一且缺乏真情实感的问题。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心智发育很不成熟,因此,学生在写作文时很容易模仿别人的文章,写出来的作文比较空洞,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另外,农村小学生写作文常常出现字词堆积,随意性较强。

(四)应付作文现象严重

在网络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小学生能够从网上获取写作的相关素材,这为学生养成抄袭的坏习惯打下了基础。加上小学生年龄小,判断是非的能力不够,因而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会萌发作文抄袭的念头,教师如果没有及时指出和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则导致了应付作文现象严重。

二、农村小学语文作文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观念较为落后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的小学也在进行教学改革,但是由于教师对教改的认识不够透彻,因而教学理念比较落后。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应试教育长期的影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重视知识传授的程度远远要超过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情操的陶冶。因此,这些落后的教学观念阻碍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二)农村小学教学手段和教学条件落后

由于环境的原因,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和软硬件设施都远远落后于城镇办学条件,农村小学的教学资源也非常有限。由于农村小学的多媒体设备不够完善,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作文教学的频率非常低,大多数情况下教师还是采用的传统的板书的作文教学方式,这种枯燥的教学方式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农村小学受到网络技术和条件的制约,学生难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开阔视野、增加素材储备,使得学生的写作比较浅显而狭窄。

三、提高农村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更新作文教学观念,增强教学氛围

小学作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作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强对作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作为农村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牢牢把握新课改的机会,不断增强自身的技能,克服各种困难,让学生在作文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应充分将作文教学与学生们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增强想象力以及提高作文的真情实感。

(二)丰富作文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首先,创设教学情境。教师根据作文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情境设计,让学生感同身受,并将自身感受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故事引入、图画再现、实物模拟等,让小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思考,在切身感受过程中升华,从而提高写作水平。其次,写作技巧的传授。恰当的写作技巧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还能为文章增色,使学生的作文更出彩。因而,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以写出真情实感为前提,适当传授写作技巧,包括优美句段的借鉴、幽默句式的巧用、诗句的妙用、关联词及典故的引用等等。这不仅让小学生积累大量写作素材,还能让学生掌握一定写作技巧,提高知识的融会贯通及灵活应用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阅读到美丽的文字,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把美丽的文字转化为美丽的画面。比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文章时,学生读完课文,可以让学生想象桂林山水的美,水是那样的静,那样的清,那样的绿;山是那样的奇,那样的秀,那样的险,仿佛自己已经站在水边,站在山间,身临其境,这就是想象的作用。在作文教学课中,可以培养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一些场景进行想象,然后将自己想象出来的画面用文字记录下来,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阶段是一个刚刚接触作文的阶段,而阅读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及意识,小学生接触的事物、经历的事情相对较少,或留心观察的次数不多,对许多事情的看法还较为稚嫩,因此写作素材可通过阅读别人的作品来填充自己的知识量、完善自己的观点。最重要的是,阅读的文章一般都具有典范性,这可为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提供范例和借鉴,让学生通过模拟、再创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四、总结

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篇5

邻水县西天乡中心学校楚景波

作为一名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让自己的教育教学与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开始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倡生活化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学会用语文,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人的教育只有回到人的生活世界之中才有意义。语文教学只有走生活化道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尽量挖掘与生活的联系,才能充满活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综合实践能力和个性品质,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自身发展的需求,真正实现教育的根本目标。在多年的语文实践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作文生活化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从生活中收集素材,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写作、乐于写作,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和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作文是语文学习中最复杂的脑力劳动,如果小学生没有写作愿望,那么习作的教学目的就很难达到。树立自信,调动写作积极性。我的做法有以下两点:

1、开展丰富多样的交流活动。我经常在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交流活动。有时我充满激情地朗读学生的优秀作文;有时请学生上台来自己放声朗读;有时要求各组分别围成一圈儿,每个人都选读一至两篇自己的得意之作,其他组员听评其作文的长处和短处,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充分肯定的评价中,在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逐步树立起作文的自信心,人人都觉得自己行。

2、在班会课上,组织学生互相借阅、讨论、评议,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空前高涨。学生有了写作的欲望教师一定要给予保护,即使有些学生写的是‚三言两语的流水帐‛教师也不要责备求全,让学生感到写作不是‚难于上青天‛,这样才会大大增强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和信心

二、注重平时的阅读教学,丰富学生的作文知识。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作文要与阅读教学紧密配合。‛所以,在教学中要牢固树立阅读为写作服务的思想,在平时把阅读教学始终贯穿于作文教学之中。无论是低年级的用词说话,看图说话,还是中高年级的读段、写段和写一篇完整的作文,这一系列的作文训练,都要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阅读中的作文知识有效合理的切入,通过导读,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这一个个训练环节,来丰富学 生的作文知识。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赵州桥》时,让学生体会赵州桥静态的描写及作用之后,学生练写《校园旁边的小桥》。小桥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十分熟悉的,但是有些学生笔下的小桥确是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毫无文才可言,然而通过要求学生把凡是描写赵州桥的句子能运用到描写小桥上的全部摘录下来,进行仿写,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另外,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还要多开展读书活动,学写读书笔记。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注重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读书与作文相结合。在课内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在课外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读书知识进行广泛的阅读,鼓励学生把课外读物中的精彩片段或文章记录下来,模仿习作,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通过读书活动得到的学习效果:

1、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和作文素材,语言材料和作文素材一是来源于生活,二是来源于阅读;二者缺一不可。

2、积累思维材料。学生在读书中,凭借阅读材料,精心思维,思维水平和认识水平不断提高。

3、积累写作知识,如:文章条理清晰、主次、详略、开头结尾、过渡等。总之,在阅读教学中不能抛弃作文知识的积累和作文能力的训练,要把作文与阅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阅读是输入,从语言文字入手,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表达的方法。作文是输出,要运用所学的方法用语言表达,抓住语言这个共同点丰富学生的作文知识,培养作文能力。

4、重视日常口头作文的训练。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语言方面则是口头语言的发展先于书面语言的发展。抓住这一特点,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时,充分发挥学生说的这一优势,让学生先说多说,说全说细,在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写。学生说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说习作要求。进一步明确习作的具体规定,提高审题能力。二是说自己的准备材料。目的是检查他们习作前的材料准备的情况。三是口头作文。该项结合习作指导过程又分为说题目、说提纲、说作文。说作文可采用个人自说、同桌对说、班内口头作文交流等多种形式。通过说不但解决了学生作文的内容问题,而且还解决了他们的语言表达问题。

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篇6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农村和城镇的学生受教育的条件是存在差异的,城乡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距,为了缩小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和城市的差距,可以从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困难的原因入手进行分析。

一、农村小学生写作困难的原因

农村小学生写作上存在困难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有教师方面的原因,也有学生所处环境的原因和家庭方面的原因。

1.新课标的精神没落到实处

虽然新课标对小学生的写作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的教师对新课标的精神的领悟和执行还存在不足。作文似乎是一个遗留下来的历史难题,老师在读书时自己也觉得作文困难,想要教好学生的作文课就难免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一来,一遇到作文教师只是让学生自己下去写,自己能给学生的指导就只是学生把作文交上来之后寥寥数语的作文评价语。作文缺乏有力的写前指导和规范,学生的写作在盲目的状态中进行,往往凭借自己的思维任意为之。我们应该从自己身上先找一找原因,对于学生的作文我们给了学生多少帮助和指引?对于作文课我们是否真的根据课标的要求落到了实处?我们是否给了作文课足够的时间?假如这几个问题我们给自己的答案是否定的,学生写作存在困难的原因我们得承认有教师自身的原因在里面。

2.学生接触社会的面比较狭窄,学生的思维不开阔

虽然当前农村的很多学校已经实现了“三通”,但是由于教师对多媒体、计算机的熟练程度不够,还是喜欢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没能让学生通过网络接触社会,开阔眼界,学生的知识层面还是很狭窄。在这个信息发达的社会,农村学生在接受信息量上和广度上都是远不能和城市的孩子相比的。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教学设备没能很好地利用起来,先进的教学设备没能很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我国城乡发展还存在很大差距,农村网络化的程度并不高,农村中能通网络和计算机的学校只是一部分,还有相当量的农村学校处于无计算机、无网络的状态。对于这些学生,他们所了解的社会更多的就只是他们身边的生活,思维不开阔,写作文时很难超越自己所生活的狭窄的空间。如,教师让学生写“一处你到过的地方”,把那个地方优美的风景写出来。班上的学生很多都没出去过,没见过外面的世界,也没从网络上看过什么地方。可见学生生活面的狭窄是学生作文困难的原因之一。

二、提高农村小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意义

提高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不论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是对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都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

1.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新课标指出: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要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方位的提高。写作过程是学生运用自己所学习的语文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对字、词进行运用的过程中可以对所学习的生字、生词进行巩固,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写作还是需要学生一定的思维参与才能完成的学习活动,当学生拿到作文题目,首先要在自己的脑海中搜罗相关的词句和构成篇的思路,在作文的环节更少不了思维活动。可以说一篇作文就是学生思维的轨迹,是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学生思维的轨迹。所以,作文是开发学生思维的一项活动。写作文能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思维得到锻炼和发展,促进学生全面提高。

2.提高农村小学生语文写作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名能够把作文教学安排得井井有条的老师在其他学习内容的教学上也肯定是认真而负责的。作文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小学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体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促进语文其他各项能力的提高。作文是由字、词构成的,当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积极投入到字、词的学习和记忆中。而教师在讲解课文中的好句时学生也会留意,以便能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来。可见作文又能促进学生其他各项语文技能的提高。

写作是农村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一个薄弱的环节,小学语文教师要对作文引起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给作文课安排应有的课时量。在写作上不断研究和总结,找到能够提高学生协作能力的方法,让学生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和发展,最终达到缩小城乡学生作文能力差距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新中.农村小学语文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学科教育,2014.

[2]唐永健.关于农村小学语文写作的一些思考[J].创新教育,2012(5).

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篇7

一、农村地区小学高年级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

1、教学观念陈旧, 不能够及时的更新教育理念。

当前农村地区小学高年级语文作文教学中, 教师仍然对学生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的发展、价值观的培养、情趣爱好的激发。尽管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素质教育, 但是农村地区的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中仍然保持旧的教学观念, 只注重作文教学中写作水平的提高, 写作能力的提升, 对于学生的写作素材的积累、写作兴趣的激发的关注低比较低, 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内心情感, 人格品德, 思想道德, 德智体美劳, 创新思维的关注度不够, 使作文教学枯燥死板, 乏味无聊, 学生的写作水平与写作能力都得不到提升。

2、师资力量薄弱的现象较为突出。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在基础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语言表达能力强, 语言组织能力强, 知识面宽广, 作文教学水平高, 组织课堂活动能力强的教师。但是农村地区地处偏远的山区, 工作环境相对来说比较恶劣, 福利待遇水平低, 工资水平低的原因, 使广大的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地区来, 农村地区的语文教师文化素质偏低, 作文教学中不能够做到有理有据, 引经据典, 学生无法扩大视野, 丰富精神世界, 写作中思想情感, 写作兴趣都是低迷的, 并且农村地区语文教师后继乏人, 许多本应该退休的教师任然工作在岗位上, 教师的年龄结构极其不合理, 老龄化严重日益严重, 与日益信息化, 现代化的语文教育改革向脱离, 学生在写作方面的能力更是得不到发展。

3、农村地区优质教学资源比较缺乏, 教学设施相对落后。

教学设施是否充足, 教学资源是否丰富对于基础教育是否丰富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在教育改革日益推进, 信息技术需要与现代课堂进行有效整合, ,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对教学资源的需要日益迫切,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是一个需要生动形象, 趣味十足的过程, 这就需要多媒体技术的参与, 同时语文作文教学需要扩展课外阅读, 延伸教学内容, 这也需要信息技术的参与, 如在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过程中, 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上给出作文题目给与相关材料, 进行知识拓展, 学生能够拓宽知识面, 扩大写作素材的选拔, 学生在作文中会展现真情实感。

二、农村地区高年级语文教学发展的对策。

1、更新教学观念, 变革教育方法。

应该及时将最新的教育信息, 教育形式, 教育改革的进程传递给工作在农村的老师, 让老师的教学观念能够紧随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转变注重分数, 灌输知识传统教学观念, 转变为注重情感态度, 注重价值观, 注重创造思维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方向的转变, 彻底的变革传统的教学观念, 同时, 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填鸭式”、“满堂灌”的陈旧的教学模式, 要向该变农村地区的语文作文落后的现状, 就要提倡新的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写作模式, 教师要将作文教学放开, 将写作的主动权力留给学生, 给学生写作的自由空间同时教学要以教材为重点着眼于各种相关资料, 加大写作内容, 促进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发展。

2、加强农村地区师资力量建设。

师资力量对于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的高低由重要作用,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大量的专业教师, 需要文化素质高, 专业水平高, 师德师风良好的教师, 而农村地区小学语文教师的缺乏无疑成为其发展的根本制约因素。要想加强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建设首先需要改变教育环境, 国家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教育资金的支持, 使农村地区的教育环境得到改善, 使农村地区教师感受到自己应有的社会地位与社会尊重, 其次, 加大农村地区教师的福利待遇, 使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愿意到农村地区来为教育事业工作, 促进农村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存进学生的写作水平快速发展。

3、加大教育资金投入, 改变教育设施落后的现象。

农村地区教育设施的落后总体上归结为教育投入力度不够,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政府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实现城市乡村教育资源共享;其次城市学校要对农村学校进行帮助, 城市学校的教育资源, 教育设施要对农村地区进行帮助与扶持;其次, 农村地区学校要进行自力更生, 虽然教育条件很困难, 但是仍然要坚持不谢的努力, 在自身努力与外界的帮助扶持下, 促进自身的办学条件逐渐好转。

总而言之, 虽然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作文教学在当前还存在一定的弊端, 存在令人堪忧的现状, 但是, 总体上在新课改的深入下, 农村地区语文教育正在向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 不足之处要及时改正, 教师及时更新教育观念, 创新教学方法, 国家加大资金投入, 促进师资力量的不断发展, 促进教学设施的更新换代, 农村地区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的的纵深发展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比定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倪文锦.基础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韦志杰.《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 (综合) , 2007, 7

[4]李世庄.《改善村级小学办学条件使当务之急》[N].教育导报, 2003, 8

浅析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8

如何“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农村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是值得我们花大精力探究的课题。

1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目前,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阅读质量不高。2)阅读兴趣不浓。3)阅读对象单一。4)阅读数量不够。5)阅读环境较差。

2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及措施

2.1加强朗读训练

第一,以学生读为主,正确处理好读与教师的导之间的关系。阅读是一种技能,任何技能都不可能靠别人的讲解而学会,它只能在实践中靠自己反复的练习和运用方能掌握。现代阅读学研究表明,阅读能力是“读”出来的,是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只有反复的“历练”,才能掌握阅读技能,养成阅读习惯。朱自清先生说:“把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读,既是我国传统语文学习的精髓,也是现代语文学习科学有效的方法。读,能让体腔发生共振,可以去浊扬清,达到身心共愉的状态。

第二,以学生读为主,还要处理好读与思的关系。阅读,实际上是读者与作者思想、情感的碰撞,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的交流。要完全再现作者写作时的感受,就必须有与作者完全相同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文化底蕴、情感体验、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和信仰。那一定是不可能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更别说无量的内心情感世界和刹那生起的各种念头。所以读者只能凭借自己的言语经验、生活经验和思想认识、心理个性去理解文章去获取信息,去极微的体验文章所描写的意境,所表达的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文章就是读者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的表达。同样的课文,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认识和体会。任何讲解和描述,包括生动的、深刻的、精彩的,尽管可以给学生以启迪和帮助,但都无法取代学生自读的感悟。

第三,在读中培养语感,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何谓语感?语感是对语言敏锐、准确而又丰富的感悟能力,是读者凭借自己的言语经验、生活经验、自觉不自觉地感悟语文的过程。语感能力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言语的理解速度和质量,而且影响到运用语言表达的速度和质量。语感能力强,可以做到一听就明,一说就清,一读就懂,一写就通,不仅能正确感知字面意义,而且能从中悟出更多的内容和感情,从而把死书读活,读出各种不同的味道来。所以叶圣陶先生认为“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语感能力的培养,在儿童时代尤为重要。

第四,重视情感的熏陶,注重运用声音语言和肢体语言。语文是人文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课文是阅读教学的凭借,每篇课文从语言到内容都包含着作者的情感。作为阅读主体,又是具有理性而充满情感的人。因此,阅读不仅仅是一种学习、认知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情感活动。这种情感活动实质上是读者的主观之情与读物所含之情交汇、碰撞、融合的过程。我们说,文字语言传递信息,声音语言传递态度,肢体语言传递情感。在现实生活中,同样的文字,运用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肢体语言,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意思和情感。因此,加强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与情感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的默读、自读自悟和朗读,把理解语言与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形象、情感、色彩和内在意蕴直接敏锐的感知力,并在感悟语言的基础上,学习积累、运用文字语言、声音语言、肢体语言来表情达意,从整体上提高其语文素养。要学生真正读懂课文,就要使学生真正读好课文。

2.2改变阅读观念

在对待阅读的问题上,有的领导和老师认为,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特别是读课外书会耽误学生做作业的时间和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我认为,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要真正搞好学生的阅读学习和教师的阅读教学,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阅读观念,努力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形势,正确对待阅读教学。

2.3创造阅读条件

要搞好阅读教学,必须具备必要的阅读条件,根据调查的情况来看,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必要的阅读条件,如安排好阅读所必须的时间,指导好阅读的方法和阅读书籍的购买等。另外,学校应积极与家长联手,从改善家庭环境、营造家庭文化氛围入手,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气氛。作为学生的家长还应给自己的子女做好表率,带头进行广泛的阅读,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以便与自己的子女交流。

2.4开展阅读活动

学校在开展阅读学习和阅读教学活动的同时,为了能更有效地提高阅读学习和阅读教学的效益,还应积极开展各种语文阅读活动和阅读竞赛等,从而激发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如讲故事、自办手抄报、写读书笔记等比赛活动。除此以外,班级语文教师也应在班级内尽可能多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阅读学习、阅读成果展示等阅读活动。

2.5课内外阅读结合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索 篇9

近年来, 为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为改善农村小学办学条件付出了不懈地努力,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 我国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成绩, 但因为农村小学教育的基础薄弱, 农村教学环境自身也存在一些难以改变的客观条件, 使得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和城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小学语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育的初始阶段, 也是基础阶段, 对整个语文教学来说尤为重要。小学语文教育方法的科学性,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以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教学要有一定的效率和成果, 在小学阶段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增强其学习动机,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小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各方面的发展, 可见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1。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 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有着更高的要求, 针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客观问题, 如何减少乃至避免相关问题而实现良好的小学语文教学,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已经成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 甚至是当前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内容。

一.目前我国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学习是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后的一个重要阶段, 只有打破传统教学的单一性, 充分利用孩子自身天真、活泼、好动等特性, 在教学过程当中不断发掘新的教学方法, 对孩子的学习兴趣进行最大限度地开发, 全面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掌握语文知识, 是每个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思想的体现, 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以下诸多问题2。

1.农村小学传统语文教学单调、陈旧。

目前农村小学大部分教师的语文教学是填鸭式的教学, 仅仅依靠陈旧的课本内容, 严重脱离了教学实际和学科的发展。如, 课堂语文阅读作业仍是课本中的习题或相关练习册中的习题, 形式单一, 基本上就是例题的翻版, 从而使学生习惯了个人操作式的机械模仿式学习, 当然, 这也和农村小学教学资源不足, 硬件、软件设施不全有关,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农村小学语文内容十分枯燥

当前,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只重视记忆型内容, 口头或特色教学内容少, 农村小学语文的训练重点在于反复训练和巩固课堂知识, 能和农村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应用实践很少, 缺乏与实际问题或其他学科的联系, 不能真正应用于实际中3。

3.由于种种原因, 农村学生语文基础参差不齐

而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 许多教师未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别, “一刀切”的语文教学现象还存在。例如, 农村小学教师布置的语文作业对于部分基础较差的农村学生来说较为困难, 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来引导他们来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4。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索

有学者认为, 农村的教学资源确实很贫乏, 但是它也具有自身优势。如果农村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农村教学资源, 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开展教学活动, 也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鉴于农村小学校的教学设备差, 教师年龄普遍偏大, 其教学方法陈旧, 新的教法难以接受, 学生智力发展很不平衡、且滞后等特点, 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初步探索, 认为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或许能改变当前农村小学教学的困境5。

1、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

首先, 农村小学生因受其生活地域影响, 接受信息现代化成果的条件受到客观限制, 而在学校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 开展开放式小学语文教学, 能够让小学生的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得到锻炼, 把语文素养的提高训练向课外延伸, 为农村小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 享受到现代化带来的高科技成果。

其次, 在农村, 由于学生对于一些新鲜事物接触得非常少, 所以对老师在教学当中所描述的情境不能理解, 导致对整个语文学科失去了兴趣。而通过信息技术, 将文字、声音、图像合为一体, 这样就会让学生容易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来,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成为学习的主人。

另外, 在小学低年级中, 由于学生年龄比较小, 他们的抽象思维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如果老师只是简单地用语言描述情境, 那么, 学生在理解上就会感到非常吃力。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利用信息技术, 把语言所描述的情景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 这不仅使课堂上的气氛活跃了, 还让学生从中学到了知识。

最后, 依据小学语文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语文的教学要有趣味性, 并且符合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在教学上, 要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 比如说:教学课件、动画、视频等等, 通过这些媒介来为学生营造一个形象、真实、轻松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对语文课程感兴趣。例如, 在学习《刻舟求剑》这篇课文时, 让学生在观看一段与文中情节相符的动画之后, 教师再提出问题:剑为什么找不到呢?这样形象而又直观的动画能够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 这种教学方式也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进一步得到提高, 并且增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6。

2、有效利用“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通过对一定事件的形象描述或模拟, 设置一定的环境氛围, 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感, 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 从而达到一定教育目的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农村的田野、乡间等自然环境, 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进入规定的情境。农村的一大优势就是拥有城市里所不具备的优美的自然风光, 有山、有水, 有一望无际的田野, 有碧蓝的没有污染的天空, 有成群的牛羊、鸡鸭, 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自然风光, 把学生带入规定的情境去, 这种生动的情境使学生在写作文时, 摆脱了那种无话可说、生编硬造的畏难情绪, 从大自然回到教室后, 学生们都产生了欲欲跃试、一吐为快的感觉;播放音乐, 把学生带人特定的情境中去。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 很易于激起儿童感情上的共鸣。比如, 在教学《春姑娘》这一课时, 我在朗读课文环节, 配上了柔和的轻音乐, 使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规定的情境中, 头脑中生发出对春天的各种想象。在《别了, 我爱的中国》一课的教学即将结束时, 我适时地配以《国际歌》的雄壮乐曲, 在激昂的乐曲声中, 学生们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愤恨之情油然而生, 同时, 一种希望祖国繁荣强大的情感也在悄悄地滋生。运用图画, 再现文中的情境。抽象的课文, 经过具体的图画再现就变得更加具体, 看得见也摸得着, 很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在运用图画时, 我们不是单纯地展示图画, 而是时常让学生亲手绘制图画, 这样更容易使他们进入规定的情境中。比如, 在学习《海底世界》时, 首先让学生根据想象绘制出一幅生动的画面, 这样在没有进入课文的正式学习之前, 学生就已经进入了规定的情境7。

3、利用乡土文化资源, 指导学生习作

乡土文化资源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课程资源之一, 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 我们可以开发与利用乡土文化资源, 以提高学生兴趣, 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其语文能力。如果我们能在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利用好乡土文化资源, 必然会给语文教学锦上添花。有很多适合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乡土文化资源:杀鸡宰鸭、走亲访友的正月, 粽叶飘香、龙舟竞速的端午, 月朗中天、举家团圆的中秋……这些传统节日各具特色、丰富多彩;佛音缭绕、山高安谧的石盂寺, 古迹繁多、古韵悠远的洞霄宫, 苦竹遍山、笛声悠扬的铜岭桥……这些地方特色鲜明、令人流连;别墅幽静、绿树林立的桃花源, 清泉淙淙、野趣盎然的山谷演义, 可以垂钓赏景、拓展锻炼的同家乡村乐园……这些新建的地域充满着山乡之趣、之美……教师如果合理组织开展一些与语文学科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 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 放松身心, 亲近乡土文化, 一定会有很大收获。这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感兴趣, 能积极参与, 并从中得到增长知识、增强能力、感受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的快乐。

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及对策 篇10

1. 教师自身素质不高

很多农村教师有指导学生朗读的愿望, 但终因自身素质有限, 朗读教学无法得心应手。如:相当部分教师自己说普通话都有困难, 上课时自然不能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 有的干脆用方言上课;有的老师受地方语言影响, 带着学生唱读;还有的是教师本身对教材理解不透, 对课文所表现的情感把握不准, 误导了学生的朗读……

2. 重讲轻读, 重问轻读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课堂上教师总是担心学生不懂, 太注重“讲”和“问”, 而忽视了学生的“读”。每上一节课, 老师就用提问的方式一句一句地理解和分析课文内容, 提问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疏通课文情节的需要, 因此上课就成了毫无意义的满堂讲、满堂灌。学生在课堂上就没有时间去读书, 对课文中的佳词妙语、蕴含的丰富知识和情感就无法亲自去品味、感受, 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讲完一篇课文, 有的学生甚至连课文都还读不通, 所记的那些“课文意思”、“中心思想”、“体会”……全都是老师“讲”出来的, 这不仅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还将导致学生不会“说话”, 更不会写“作文”。

3. 朗读目的不明确, 要求不够清楚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我们有部分老师已开始重视朗读训练, 但由于对年段朗读教学目的不明、要求不清, 只好采取随意性的“滥读”:男生读了女生读, 小组读了个人读……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学生积极性很高, 而实际上教师在读前没有做任何要求, 读中没有给予适当的指导, 读后也没有及时的评价反馈。

4. 朗读方式单一, 学生缺乏朗读兴趣

朗读的方法应灵活多样, 但在农村, 实际应用到教学中的却较少, 大部分老师是利用早、晚读时间让学生集体朗读。对于朗读水平基础差的农村孩子来说, 集体朗读存在一定困难和不足。比如齐读过程中, 有的学生不能专心、用心读;有的是应付老师“滥竽充数”地读;有的是根本不会读;有的甚至不读。这种单一而毫无目的的朗读, 无法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 更别说朗读的效果了。

5.朗读指导方式单调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我们农村教师大多是在分析、理解完后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句 (部分) ”、“用×××语气把这句 (部分) 读出来”, 学生习以为常而无动于衷。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 只重声音形式, 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 不重语言的内涵。教师只是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 把某一个字 (词) 读得重 (轻) 些, 把某些句子读得快些 (慢些) , 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

针对上述问题, 通过不断地在教学中摸索、总结, 我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1.加强学习,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应有“一桶水”。作为教师, 必须加强自身学习, 提高素质。 (1) 平时多读书看报, 听录音、广播、新闻联播, 使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得到提高; (2) 迎难而上, 不要把地方语言带到规范的课堂上来, 对学生严格要求,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 (3) 多参加相关知识培训, 增强自身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4) 大胆探索, 反复实践, 做到真正掌握好朗读要领。

2.端正思想, 制定常规朗读训练方法

(1)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好的朗读训练, 不仅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较全面地发展学生的智力。转变教学思想, 提高对朗读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从思想上真正重视朗读教学。

(2) 常规朗读是一种技能, 任何技能的掌握都需要强化训练, 朗读能力是在朗读实践中逐步训练提高的。因此, 我们要做好常规朗读训练:首先, 教师在课堂上要有充分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每节课学生读书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其次, 要把学生学完课文后能否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作为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指标。

3.紧扣教学目标, 制定朗读训练计划

每篇课文, 都有它一定的教学目标及要求, 朗读训练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 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教师必须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 根据它们对不同年段提出朗读要求, 结合本班学生实际, 制定详细的朗读训练计划。只有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朗读训练, 反复练习, 才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4. 采用多种朗读形式,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朗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应根据年龄特点和所朗读的文章内容来选择朗读的形式, 不能滥用。一般可采用齐读、范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此外, 还有领读、引读、评读、分组朗读、配乐朗读、听朗读、快速读等方式, 只有恰当的应用朗读方式, 学生才能读有所获。不管是哪一种朗读方式, 教师都要善于倾听, 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 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 只要读好了都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这样, 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中就会树立起信心, 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朗读的兴趣和热情就会越来越高。

5. 明确朗读要求, 教给方法技巧

(1) 老师在备课中要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备好朗读, 即要做到熟读教材, 心中有数, 这样才能做到有效的朗读指导, 提高朗读效率。

(2) 让学生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那就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技巧, 如掌握停顿、确定重音、掌握速度、把握语调等。

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篇11

【关键词】 小学生 积累 作文素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9-050-01

一、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积累素材

小学课文是培养学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写话或习作)”、“口语交际”的重要教材。课文中有很多好词、好句与精彩片段,不少课文后面的练习就要求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或摘抄一些好词佳句。通过背诵与摘抄,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语言的优美,还能加强记忆。将这些内容储存于心,需要时可以随时提取。因此,只要学生平时储存了足够的素材,作文时就不会觉得脑中空空、下笔无言了。

二、指导学生广泛阅读,体验积累作文素材

大诗人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名句深刻地揭示了阅读和写作的内在联系。阅读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还能帮助学生积累词汇,丰富表达的方式。因此,培养学生爱好阅读的习惯对于写作有重大的作用。阅读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还能帮助学生积累作文词汇,丰富表达方式。

1. 赏析法

阅读是小学生重要的学习生活,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会接触不少的文章,进行着或深入或浅泛的阅读。然而客观说,现时的不少学生却常常只会浏览,并不会真正走进文章,进行欣赏性阅读。我认为必须从赏析的角度去看待阅读,从赏析的高度去对待分析品味,以赏析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感悟与观点,才能逐渐培养出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提升学生阅读的素养,从而达到以督促写的目的。

2.摘抄法

小学生的阅读范围狭窄,缺乏阅读的持久性。经过我连续两年的行动研究,发现摘录法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广泛度,有着非常明显的效果。通过指导摘录方法、多种形式的交流、总结等,得出摘录法阅读的一系列做法。 组织学生共同交流阅读感受或交换阅读优美词句积累本。

3.批注法

读书写批注是一种好方法,许多伟人、学者都是这么做的。因为一边读书一边作批注,既可以使读书人开动脑筋,促进思考;又可以加深印象,便于记忆;还能随时记下一些自己读书时的独特感受或思想火花。

4.背诵法

若果说背诵能为写作蓄源的话,那么写作就是清澈的泉流了 。古代的一些文学志士,如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轼……他们没有 学过语法、修辞,却能写出千古流传的好文章,其奥秘就是他们熟读乃至背诵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形成了敏锐的语感,能够做到出口成章。只有多背,吸取和储存大量的词汇及优美语段,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然,发现素材

农村学生的童年,是在田野里过来的,是在爷爷的小鱼塘里过来的,童年的颜色,有稻谷的金黄、草的绿、池水的清、天的蓝。童年的记忆都是一些杂耍的伙伴儿,崎岖的山路,黄黑色的厚土,无尽的树,扭曲的河流,还有那可爱调皮的牛羊……这些都需要观察,观察是作文的基础,是获得素材的重要途径。观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看”,要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器官共同参与。观察要注意方法与顺序,要做到“五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自然界的万物是我们观察的对象,社会上的人和事也是我们观察的对象,观察细致,才能写得具体。

四、立足农村生活 ,积累作文素材

在农村,虽然没有能工巧匠构造的花园,也没有纵横交错的立交桥,更没有举行航模表演等科技实践活动的少年宫,但却拥有上苍赋予的丰富的自然景观:花草树木、山川河流、鸟兽虫鱼、日月星辰、风霜雨雪。在这里,没有浓妆淡抹,没有人为雕饰,是实实在在的“朴”和“真”。如果我们教师能给以充分的引导,深切的关注,并给他们观察方法的指导,拨动学生心灵之弦,生命的灵性与活力能得到凸现,独特的感受会油然而生,童真童趣会获得释放,写景状物的习作孩子们就不仅有话可写,而且写得还颇有情趣。

五、在练笔过程中丰富作文材料

常言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仅靠读、靠背还不够,要积累更多的素材,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把搜集到的素材分门别类地记下来。发现精彩片段或名言警句,及时地摘抄好或根据自己的爱好把它做记卡片,这样所积累的素材就会越积越多,笔记卡片就成了素材的储存器与仓库了。

六、参加农村社会实践,发掘作文素材

农村生活处处有文章。现代著名诗人何其芳说:“凡是有生活的地方都有快乐和宝藏。”正如海边沙滩的贝壳,拾起来串成一串,便是一条美丽的项链。我们的作文训练不能离开学生见闻的实际,更不能离开学生真切的农村生活。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我们平时留心农村生活,留意观察,留神农村“有价值的”生活素材,那么,农村孩子的笔下一定会不断流淌出富有农村生活底蕴的美文!

[ 参 考 文 献 ]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设计思路·阶段目标.

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篇12

一、教学课堂注重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 而忽视了语文课的本体训练

例如, 一位教师教人教版第七册《新型玻璃》一课时, 设计了这样的读研专题: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 它们都有什么特点、作用呢?请自主选择一种,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研读, 然后向大家汇报。学生没费多大力气就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罗列出来, 至于课文是如何借助语言对这些特点、作用进行说明的, 学生则根本没有去细细研读、体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些教师为了体现所谓的新理念, 将《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 专挑“科技含量高, 网上资料多”的课文让学生研读, 但在设计研读专题时, 既不注意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 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年龄特征, 结果只能失去语文课应有的本色, “种别人的田, 荒自家的园”, 将语文课上成常识课, 让课堂成为少数尖子生的“一言堂”。

二、有的教学课堂热热闹闹、唱歌跳舞, 学生的活动形式多, 唯独读书不多

例如, 某教师教《家》 (苏教版第一册) 时, 这样活跃课堂, 进行学科整合:1.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都在哪里?它们的家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 当一回小画家, 画一画它们的家吧。2. (学生画画、展示了十分钟后) 让我们再来当一回小音乐家。我们不能否认, 绘画、唱歌、表演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更轻松、更活泼, 可以带给学生欢乐, 使语文学习更快乐;增强课堂结构的综合性, 学科间加强“整合”, 可以开阔视野, 使语文学习效率更高, 更能体现大语文观。但艺术究竟该在什么时机走进语文课堂, 学科之间究竟以什么方式整合, 应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 应为“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语文,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服务, 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如果为追求气氛而“艺术”, 为整合而“凑合”, 结果只能是语文学科丢失本性, 异化本质。

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 而是一种精神和内在的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 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学习的组织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 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 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

上一篇:数学课合作学习下一篇:医学有限元仿真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