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心得

2024-09-25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心得(精选12篇)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心得 篇1

农村的小学生由于见识少, 课外阅读少和知识不丰富, 导致了农村小学生怕作文, 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 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 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 但常常收效不大。学生讨厌作文, 感到作文难写, 写起作文来总是咬着笔杆冥思苦想, 觉得无话可说, 无内容可写, 无从下笔。或者总是口号式的几句, 空洞无物。作为农村教师如何调动农村小学生积极性, 培养农村小学生作文的兴趣, 发展农村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呢?通过总结自己十余年语文教学经验和不断探索尝试, 我认为, 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作文要与生活相结合

现实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小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因此, 在教学中为了使农村小学生感受到作文来源于生活, 切身体会到作文就在自己的身边。在作文教学实践过程中, 我注重将作文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如在教“写人” (《我的同桌》) 的作文时, 先让学生互相仔细观察自己同桌的外貌特征, 然后由几名学生向同学们口头介绍自己的同桌, 后由学生自由评论, 说得好的在哪?不足又在哪?并给予补述。这样即可以创设说话情境, 又为作文提供丰富的材料。

二、作文要与劳动相结合

把作文教学与劳动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劳动中, 亲身通过实践, 既可逐步培养起热爱劳动, 尊重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 还可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通过写作使学生在劳动中的感受进一步升化和提高。比如, 在教“写事” (《我学会了缝纽扣》) 的作文时, 我让学生事先准备好的针、线、布、纽扣, 在课堂上亲身体验缝纽扣的经过, 缝完之后由老师评出优秀作品, 接着指名几个学生把缝的经过和感受进行口述, 再让学生自由评论, 教师加以指导。这样通过劳动不仅使学生感到作文有话可写, 还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三、作文要与自然相结合

自然具有极大的诱发力。在作文教学时, 让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自然, 顿时会产生一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感觉, 不但能给学生美的享受而且能激起学生作文的欲望。比如, 在教“描写景物” (《我的校园》) 的作文时, 我首先让学生准备好笔和本子, 再把学生带到校园里引导学生仔细观看梧桐树, 并不断提示学生:先远看, 观察树的整体形状;再近看, 观察树的叶、枝、茎;最后点明梧桐树有什么作用?经过观察后让学生细细思考, 正确进行描述并展开联想。再让学生进行讨论, 有的学生说:“远看, 梧桐树像一朵蘑菇开在校园。近看, 叶子是绿的, 形状像大蒲扇, 枝条不计其数, 树围由几个小朋友手拉手都抱不来”;有的学生说:“树上是鸟‘安家’的好地方, 树下是同学们玩耍的乐园。”在观察的基础上, 学生能把自己的感受独特真实地写下来。

四、注重学以致用, 结合实际及时指导

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 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大家都知道《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包含深情的文章, 我在教完这篇课文后, 举行了一次“我思念的××”为主题班会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最思念的亲人, 用几句话描述出来。 (同学们踊跃发言, 其中有一位女同学是这样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 是啊, 转眼间一年的中秋节又到了, 半年前与妈妈分别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记得妈妈要去广东的前一天夜晚, 我总跟在她身旁, 她出去我跟着, 她睡觉我伴着, 而且我还紧紧地捏着她的手, 生怕她即将离去。第二天, 我早早地起床了, 发现妈妈提着包已跑出了家门, 我连头也没梳, 散着发就在后面追, 我边追边喊, 妈妈也边跑边抹泪。到了夜晚, 房子里空荡荡的, 我怎么也睡不着, 只好抱着妈妈睡过的枕头闻闻她留下的体味。”这样的描写最感人, 学生也能说真话、实话。

五、注重作文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 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 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要求千篇一律, 也不能一棒子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 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这样做, 能让一些学困生得到鼓励, 看到希望。

总之, 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作文的题材来源于生活, 取之于生活, 只要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去激发农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加强形式多样的写作训练, 农村小学生写起作文来也就能笔下生辉, 言之有物。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 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 不断总结经验, 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心得 篇2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高年级段的习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学生的作文应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但农村小学阶段特别是高年级很多学生“谈文色变”,作文对他们来说好像是压在身上的重担,又如一堵很难逾越的熟悉而畏惧的墙。学生写作文时三言两语,不知所云,有的学生甚至干脆将作文书中的文章稍加改动就照搬到自己的作文本上,教师花费在习作上的时间和精力很多却收获甚微。造成这种困惑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说说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存在的困惑

1.缺少创作兴趣,写作被动。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是学生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但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习惯采用旧有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大多侧重于命题作文的指导,重形式,轻内容,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写,导致学生“举一”有余,“反三”不足,千篇一律。这样不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作文教学模式,无异于“闭门造车”。作文成为无源之水,毫无生活气息,导致学生产生僵化的思想模式和机械的思维定势,当然谈不上产生写作文的兴趣。

2.缺少写作素材,内容空洞。学生大部分时间和课本打交道,生活面窄。尤其是农村的孩子见识少,他们对社会缺乏深入的认识,对生活缺少真切的体验。许多学生对周围的生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缺乏基本的观察、思考、分析能力。学生作文素材没有来自生活的真实内容,文章必然缺乏生活的真实感受。

3.习作叙多感少,缺乏生动。很多高年级学生的习作只能将过程说清楚,让人读起来味如嚼蜡。学生呆板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搬到纸上,呈现出来的完全是死板的片段和场景,读来就如品一杯白开水,无滋无味。这与新课程标准“内容具体,情感真实”的要求相距甚远。

二、小学作文教学行之有效的做法

1.走进生活,培养兴趣,开拓作文教学的源泉。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让作文内容从学生生活中来,让生活作文成为学生有趣的作文生活。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农村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有学生取之不尽的作文题材。只要平时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我们就可以从中获取丰富的写作资源――美丽的自然风光、各具特色的动植物、朴实勤劳的劳动人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我坚持让学生写日记,内容包括校园、家乡、家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各种景物,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并细心体会个人的感受。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写作。此外我还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活动,如春游、参观博物馆等,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兴趣的吸引下,进行习作训练会事半功倍。因此通过培养小学生习作的兴趣来提高写作水平,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2.广泛阅读,学会做读书摘录,积累素材。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和程端礼的“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等,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写作与阅读的关系。因为大量阅读有益的书籍不仅能使我们获得许多课外知识,还能帮助我们积累素材。很多美文中的好词好句都可摘录用在作文中。所以我要求学生每学年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阅读两三部名著。书读多了,胸中藏书万卷,视野随之开阔,学生在写作时就能巧妙构思,合理布局,遣词造句,语言就会如“万斛泉水,滔滔汩汩,不择而出”。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得到一定提高。广泛阅读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3.融入情感,注重生动。情感是文章的生命,文章的灵魂。如果对所写的人物缺乏真情实感,对所写事物无动于衷,对所描写的景物没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情怀,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好文章是有感而发,以情感人的。那么怎样才能写出扣人心弦的好文章呢?我们要情动辞发,而不能为文造情,重视情感的积累与表达,让学生从教材文本中陶冶情怀,如分角色编排剧本、小品等,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情感,养成用文字表达情感的习惯,这样才能写成情感充沛、具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

以上是我对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的粗浅见解和做法,与大家共同探讨。我相信只要我们在作文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从“心”开始,从“实”做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实施优化的教学方法,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将别有洞天,生机盎然。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心得 篇3

一、注重平时积累。

有道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源头”和原料,作文就无从下手。所以说作文也需要积累,积累好的词语、佳句、精彩片段等。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教学生积累呢?

1.据课文内容来积累,有道是“词汇积累——作文训练的基石。”引导学生积累词汇,让学生在习作时能做到腹中有物,以此提高作文水平。“以本为本”、“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想到的等等。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同时,在写日记的过程中运用已经积累的词语、句子、段落等等,这样就巩固了积累的素材。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让老师修改、点评学生的日记,达到练笔的目的。

二、结合实际,拓宽思路

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例如我班的一篇作文《竞选班长》,我提前两三周公布消息,说要竞选班长了。我知道学生在这一段时间里在这个问题上都投入了巨大的精气神儿,拉帮结派的,拉选票的,“仁义恩仇”竞选完了都不能了结。在此基础上,我轻松地引导了他们在作文里一吐为快。结果文章鲜活真实而生动。

还有就是要让学生拓展写作题材,告诉他们农村学生除了写农村景色、写农村语言、写农村生活、写农村变化之外,也可写城市事,国家事。而农村孩子最热衷的事情莫过于就是看电视,借此也可以培养学生关注新闻的热情。并且利用班会,自习课等时间,开展“会声会色说新闻”、“新闻小博士”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密切了新闻和学生间的联系,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视野。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新的素材。

三、注重作文的评价,让学生在自改、互改中交流提高.

把作文批改看作是一种阅读的交流、一种心灵的沟通。让学生参与到作文批改中,让作文批改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的场地。

在评改学生作文时,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自主评改、交互评改。学生自改,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作文批改的主人。当然老师在让学生自改作文前应进行指导,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对照题目,看自己的内容是否切题;其次,让学生检查文章的条理、详略的处理,中心材料是否充实具体;再次,检查是否有病句或错别字;最后,看看采用修辞手法可否使文章更精彩。学生自改后,小组同学参与互改,笔者发现小组同学在互改交流中,无拘无束、乐于交流,敢于阐述自己的见解,哪怕是一个小问题他们也会争得面红耳赤。他人评价时,无疑能让自己大受启发,以广阔的视野对习作进一步修改;评价他人时,亦能使自己得以借鉴,吸取他人的闪光点。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既利于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又使学生在自改作文中尝到了“自改成果”,教师也能从精批细改的主体地位中脱离出来,成为作文批改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交给批改的方法,给学生以指导。既促进大家情感交流,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浅析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篇4

一、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积累的重要性

语言在于积累,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强调的

就是积累的重要性, 当你的阅读量和词汇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便会由量变的饱和进而达到质变的目的。

1、“重视文本”从课文中积累素材

新课标的要求之一便是要重视文本, 学生所学的课文篇篇都是按照他们所属

年龄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所选排的, 让学生背诵课文中好的段落, 体会文字的丰韵优美, 为今后的写作打好基础, 做好铺垫, 在写作的过程中可以有词可用, 有话可说。

2、坚持用日记记录下自己的所看所感所悟

看到一朵花开, 可以用日记记录下它的芬芳;学习了一篇课文, 可以用日记记录下你的感悟;经历了一次集体活动, 可以用日记记录下你的收获……日记可以随时随地的将你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毫无保留的表达出来, 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无拘无束的表达自我的空间, 因此, 老师应当引导同学们正确的认识写日记的作用意义,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语言素材的有效途径, 也是锻炼文字表达能力的最好方式。

???二、亲口尝梨知酸甜———实践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的孩子处于由具体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 但具体思维仍占主要地位, 所以, 小学阶段的作文课不应以讲解为主, 应当以实践为主, 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感受, 要让学生们知道要写的东西具体是怎么一回事, 而不能让他们凭借自己的想象去写。记得有一次的作文课是让同学们记一次有趣的游戏, 我便将课堂转换到了操场上去进行, 组织同学们玩接力赛的游戏, 但是在游戏前向他们提出了几点要求:1、记住游戏的流程;2、观察大家在玩游戏时的神情、动作、语言, 这样, 在游戏的过程中既让同学们体会到了游戏的快乐也培养了同学们的观察能力。游戏做完回到教室后, 趁同学们都还沉浸在游戏的情绪中, 带着他们一起回忆一遍山西运城●张静

刚才游戏的过程, 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心情, 这时候, 老师可以引导着他们将一些好的词语罗列出来, 帮同学们理清思路, 并可以将一些新的词语的意思讲解给他们, 比如说形容心情好除了用“高兴、快乐”之外, 还可以用“兴高采烈、手舞足蹈、喜出望外……”, 可以在这个时候将一些新鲜的词汇灌输给同学们, 丰富同学们的词汇量。亲身经历了游戏的过程, 同学们在写作时, 有了具体形象做依托, 便容易下笔, 也有话可写, 易将事情叙述的真实、清楚。

三、聪明在于勤奋, 天才在于积累———鼓励的重要性

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对学生十分重要, 因此, 老师在给同学们的作文写评语时, 应当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 使他们敢于写作文, 乐于写作文, 相信自己能够写好作文, 而不是对作文产生畏惧的心理。但是, 评语一定要因文而异, 不能千篇一律, 要写的中肯, 要让同学们从评语里读出老师的真诚, 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 如果一个同学能够思路清晰的叙述完一件事情, 就可以肯定他进而再对他提出要求:比如词汇是否能更加闪光, 语句是否能加上修辞变得更生动, 更形象, 段落的划分是否更加清楚, 明确等等;相对的, 对于基础差的同学, 在他的作文中哪怕是用了一个好的词语, 没有跑题, 作文格式正确等等, 一些细微的进步, 都应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 (记得有一次, 我在批改作文时, 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基础很差的学生能够在作文中准确的运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飞快的词语“刹那间”, 我很激动, 在对他的批语的中写道:这个词语的运用, 使你的文章立刻生动了起来, 相信这是你平时阅读积累的成果, 老师期待你更大的进步!) 这样做, 能够让同学们感受到和老师的互动, 感受到老师的鼓励, 体会到进步的满足感, 看到希望, 对作文逐渐产生兴趣。

总之, 作文教学不是件轻松、容易的事,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在孩子们开始接触、学习作文的初始阶段, 老师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孩子们的意识中留下写作是件有趣快乐的事, 要让孩子们在写作中感受进步, 得到鼓励, 发现写作的乐趣,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发现好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创新, 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只有不断进步, 才能使同学们在你的课堂上受益匪浅。

农村教学点小学教师培训心得 篇5

梁志勇

今年8月22-28日,在边远山区教学点工作多年的我,有幸参加了崇左市农村教学点小学教师区级培训。这次培训活动中,使我了解了多位专家对数学教学的理解,学习他们的数学思想方法;得以与崇左市多位小学数学教师讨论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培训活动安排合理,内容丰富。在这里,让我感受了名师的风采,聆听了精彩的讲座,也更新了教学观念。使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一些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专家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匪浅,回味无穷。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几点体会:

一、本次培训,安排了多位教授、数学专家等,给我们学员做精彩的讲座。各位教师的讲座,阐述了他们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独特见解,对新课程的各种看法,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探讨。在这些教师的引领下,我的思想深深受到震撼:作为一个普通农村小学的数学教师,我们思考得太少。平常我们在学校中,考虑地都是如何上好一堂课,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考虑得并不多,甚至于忽视这一方面。听了各位教师的讲座,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们不应仅仅着眼于一些短期利益,而应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而不局限于单一解答方法的教学。

二、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必须具备自来水。各位专家教师讲的课就充分印证了这句话,他们用渊博的知识旁征博引给学员们讲述深奥的理论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让我们深受启发。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将他们教育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各个方面的学习,让我更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不断加强修养才能胜任教育这项工作

三、本次培训,汇聚了农村小数数学骨干教师,有每位培训教师都有丰富的数学教学经验,教学的外部条件也非常相似,因此,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成为每位培训人员提高自己数学教学业务水平的一条捷径。在培训过程中,我积极尝试与其他学员之间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了解到了各县的新课程开展情况,并且注意到他们是如何处理新课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以及他们对新课程教材的把握与处理。在培训中,我们不断地交流,真正做到彼此之间的相长。

四、反思是教师的一块“自留地”,只有不断耕耘,才能检讨自己的教育理念与行为,不断追问“我的教学有效吗?”“我的教学能更有效吗?”,不断总结自己的工作得失,不断深化自己的认识,不断修正自己的策略,从而获得持续的专业成长。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他就不可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有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所要求的大量知识和实践智慧,只有靠教师自己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探索和创造才能获得。

五、在这里,我突然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变大了,要想不被淘汰出局,要想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更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而这就需要我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并勇于到课堂上去实践,及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调控,我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的。令我欣慰的是,培训班里有许多优秀的老师,我们有很多的话题可以一同交流和探讨。我们有很多的观点可以一起抒发和碰撞。每一次的聆听讲座和课后交流,我们都能踊跃发言,大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想法,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我在学习中始终信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信条,坚持和其他学员保持密切联系,使自己能博采众长、开阔视野。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心得 篇6

一、存在的困惑

1.缺少创作兴趣,写作被动。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是学生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但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习惯采用旧有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大多侧重于命题作文的指导,重形式,轻内容,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写,导致学生“举一”有余,“反三”不足,千篇一律。这样不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作文教学模式,无异于“闭门造车”。作文成为无源之水,毫无生活气息,导致学生产生僵化的思想模式和机械的思维定势,当然谈不上产生写作文的兴趣。

2.缺少写作素材,内容空洞。学生大部分时间和课本打交道,生活面窄。尤其是农村的孩子见识少,他们对社会缺乏深入的认识,对生活缺少真切的体验。许多学生对周围的生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缺乏基本的观察、思考、分析能力。学生作文素材没有来自生活的真实内容,文章必然缺乏生活的真实感受。

3.习作叙多感少,缺乏生动。很多高年级学生的习作只能将过程说清楚,让人读起来味如嚼蜡。学生呆板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搬到纸上,呈现出来的完全是死板的片段和场景,读来就如品一杯白开水,无滋无味。这与新课程标准“内容具体,情感真实”的要求相距甚远。

二、小学作文教学行之有效的做法

1.走进生活,培养兴趣,开拓作文教学的源泉。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让作文内容从学生生活中来,让生活作文成为学生有趣的作文生活。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农村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有学生取之不尽的作文题材。只要平时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我们就可以从中获取丰富的写作资源——美丽的自然风光、各具特色的动植物、朴实勤劳的劳动人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我坚持让学生写日记,内容包括校园、家乡、家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各种景物,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并细心体会个人的感受。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写作。此外我还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活动,如春游、参观博物馆等,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兴趣的吸引下,进行习作训练会事半功倍。因此通过培养小学生习作的兴趣来提高写作水平,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2.广泛阅读,学会做读书摘录,积累素材。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和程端礼的“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等,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写作与阅读的关系。因为大量阅读有益的书籍不仅能使我们获得许多课外知识,还能帮助我们积累素材。很多美文中的好词好句都可摘录用在作文中。所以我要求学生每学年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阅读两三部名著。书读多了,胸中藏书万卷,视野随之开阔,学生在写作时就能巧妙构思,合理布局,遣词造句,语言就会如“万斛泉水,滔滔汩汩,不择而出”。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得到一定提高。广泛阅读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3.融入情感,注重生动。情感是文章的生命,文章的灵魂。如果对所写的人物缺乏真情实感,对所写事物无动于衷,对所描写的景物没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情怀,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好文章是有感而发,以情感人的。那么怎样才能写出扣人心弦的好文章呢?我们要情动辞发,而不能为文造情,重视情感的积累与表达,让学生从教材文本中陶冶情怀,如分角色编排剧本、小品等,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情感,养成用文字表达情感的习惯,这样才能写成情感充沛、具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

以上是我对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的粗浅见解和做法,与大家共同探讨。我相信只要我们在作文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从“心”开始,从“实”做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实施优化的教学方法,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将别有洞天,生机盎然。

(责编 潘冰)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探讨 篇7

注重平时词汇的积累。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说明文章源于丰富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基本途径,即通过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法,才能为写好习作打下基础。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有“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比如:在教完《颐和园》这 课后 ,就让学生以后 写熟悉的 景物作铺 垫。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 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形式写出来。为学生提供展示阅读成果的机会,经常开展读书比赛、优秀诗文朗读及背诵比赛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语言积累的兴致,在学生中形成阅读书籍的良好风气。

注重与实践相结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我深深体会到:作文的题材来源于生活,取之于生活,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加强形式多样的写作训练,小学生写起作文来也就能笔下生辉,言之有物。比如:在教《我学会了缝纽扣》的作文时,我让学生事先准备好针、线、布、纽扣,在课堂上亲身体验缝纽扣的经过, 缝完之后由老师评出优秀作品,接着指名几个学生对缝的经过和感受进行口述,再让学生自由评论,教师加以指导。这样通过劳动不仅使学生感到作文有话可写, 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特别是农村学生,他们可以闻到稻花的幽幽清香,摘到雪白的棉花,可以看到蚕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可以目睹蚕儿入眠、蜕皮、吐丝结茧,也可以捉到活蹦乱跳的鱼儿。要让同学们拥抱大自然:看绿树红花,听百虫啾啾,吸新鲜空气,享拂面清风;春之绿、冬之雪,夏之泳,秋之游,让同学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让学生深深地体验到大自然之美。只要教师稍作点拨,学生思维就特别活跃,有感而发,描述心中美丽的家乡,同时陶冶了情操。在作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习作过程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一段段真实的生活, 这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作文综合实践活动。因此,我在作文综合实践活动中适当激发学生情感,捕捉学生细微的情感变化,及时强化积极情感,让学生带着积极而强烈的情感写作文。继而让学生怀着强烈的愉悦之情、自豪之情等,讨论、交谈、写作,自然而然地使学生习作有了真情实感。

注重作文批改。小学教师的许多时间都花在批改作文上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作文教学上的诸多问题,因此学生的文章千篇一律。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的作文,确实有不少缺点甚至错误,但是,应该以鼓励为主、表扬为主,千万不能求全责备,千万不能使他们害怕。一旦使学生害怕了,那就坏了———害怕是厌学的先导。对于小学生,无论是观察事物的视角还是理解事物的方式,都与成人大不相同。他们的视角和方式未必就是错的,未必就无可取之处,恰恰相反,有时他们的视角和方式表现出一种成人无法企及的天真和曼妙、独特和创意,就像孩童的图画和字迹一样, 只是我们这些成人尚无法窥见其中奥妙罢了。张田若先生在《小学作文纵横观》一文中指出:“从当前作文 教学的情况 看 , 普遍存在着一 个要求过 高过急 ,评分过严的问题。幼儿园孩子学画画,用一支红笔,画一个不很圆的圈,旁边打上几条直线,对老师说:‘这是太阳。’老师高兴地拍着手说:‘真像! 真像! 画得真好! ’其实,这幅画既不准确,又无透视,没有背景,没有色彩,送到美术馆去,准没人看。但是,因为这个年龄阶段能画出这样的画就是了不起,就要表扬,将来的画家就从这里开始。拿这个例子来看我们对待小学生作文,不也应该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来衡量学生习作吗? ”张先生这段话发人深省,它告诉我们,小学生作文是从“零”开始的,小学阶段只是作文的启蒙训练阶段,其教学要求不可偏高, 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个指导思想,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语言状况进行训练,逐步引导学生写出“理真、情切、意达”的小文章。以改错别字为例,批改作文时,教师往往要在错别字旁边画一个“U”型框框,然后由学生订正。殊不知,这种做法恰恰是在提高教师自己识别错别字的能力,学生并没有在识别错别字上得到任何学习和训练。当孩子们拿到改得面目全非的作文本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我们做教师的小时候的体会难道已经忘记了吗? 从整个教育背景上看问题,让学生学会寻找自己的错误,善于发现自己文章中的问题,才是对他们学习责任心的培养和“学会学习”的技能的训练。不论是审题、立意的指导,还是选材、表达的指导,开始时尽量详细、具体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样,以后逐渐放手,最后达到能够独立作文。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文文字能力的途径并非一种。也就是说,既然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那么社会生活中有多少语言表达方式的需求,作文教学中也应当有同样多的表现形式。

也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篇8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看, 学生的作文兴趣呈现出相当明显的冷淡趋势, 许多人兴趣不高, 认为是一种“苦差事”, 讨厌作文, 惧怕作文, 产生一种谈“文”色变的压抑心理。要想提高学生作文兴趣, 首先, 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所选的教学内容要贴近童心。命题要揣一颗“儿童心”, 要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宁可低一点, 不搞一刀切;指导要用一种“儿童调”, 要把架子放下来, 对学生用商量口气, 商量写什么, 怎么写、改、评等。其次要注重情境的创设。通常可利用音像、图片、语言、作品欣赏、表演、游戏等来创设情境。如利用游戏创设情境, 由于是玩游戏, 学生兴趣高, 都会积极主动交谈, 议论活动中参与者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都了如指掌, 不知不觉学生就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完成作文。而且内容具体, 语言也较生动。学生经历了活动全过程, 体验了乐趣, 有了真实感受, 当然有话可说, 有感可发, 有情可抒, 自然不会感到作文是一种“苦差事”。游戏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素材, 又营造了宽松氛围, 增加了写作兴趣, 让学生乐于写作。

二、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农村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要让孩子们平日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 摄取反映农村特点的景和物, 人和事, 指导学生现场观察, 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例如:状物写景, 可从山川田野、家乡特产及四季写;写人可以从学校老师、同学、邻居大伯大妈写;记事可以从农家生活, 农事活动写。在他们身边常有忙碌的身影, 可让他们留心观察。如让学生回家跟妈妈做一件家务事, 教师提示三方面内容:1.学做家务的时间、地点、名称。2.做这件事的经过、结果。3.你学到了什么, 妈妈态度怎样?这种作文由于学生的参与和有意识的观察、记忆、思考, 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学生也有话可说可写。《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因此, 这个训练一定要让学生事先准备, 如果个别学生未参加跟妈妈学做家务事的活动, 宁可让他们以后补作, 也不要让他们胡编乱造, 以免养成不良文风。

三、常写“下水文”, 激发学生写作主动性

教师在训练学生写作时, 不要忘了教师也应“下水”写作。学生的表达欲望, 是决定他们作文成败的重要因素。教师光说不练, 把学生一次次“赶下水”, 自己却从不“湿鞋”。学生定会感觉老师也不一定能写好, 从而产生怕作文的念头, 也就没有写作的主动性。所以教师要带头以作文为乐, 认真写好“下水文”, 激励学生写作, 让学生找到作文的乐趣。学生自然会跃跃欲试, 从而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

四、指导学生写作方法

绝大多数学生作文时表现出来的共性是:“眼前闪烁着事物的形象, 笔下却形容不出来。”所以在教学中首先应做到融作文教学于语文阅读教学中, 让学生从课文中学到开头、搜集、组织材料、结尾的方法;其次, 审清题意、把握习作范围及写作重点, 避免离题、偏题现象发生;最后教学生编写作提纲, 提纲是作文的构思过程, 因为学生作文时, 要么无话可说, 要么语无伦次, 记流水账。这就需要组织和整理材料, 确定哪些详写略写, 哪些先写后写, 这样才能条理清晰。

五、及时做好作文讲评

“作后讲评”教学应该得到高度重视, 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首先要坚持“多表扬、少批评, 以鼓励为主”的原则。兼顾优差两极, 鼓舞士气, 培养学生热爱作文的感情;其次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讲评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大疑有大进, 无疑则不进。要鼓励学生围绕习作要求, 自由发表意见, 展开争论, 提高自我评价作文能力;最后要有“反馈矫正”, 给学生“第二次学习的机会”。每次习作达不到目标者多数, 因此绝不能评完即完, 那样会造成学生“欠账”过多, 丧失学习信心。应针对存在问题, 为学生设计矫正的练习, 给学生创造条件, 提供机会, 获得大面积丰收。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之管见 篇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 (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而“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小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 不会写作文。具体表现在:

1. 作文时无话可说, 或有话不知从何说起

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和文字水平有限, 在写作文时往往感到无话可说, 或有话可说也不知道从何说起。特别是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在《语文课程标准》中, 把一、二年级的“作文”称为“写话”, 只要求“对写话有兴趣, 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想象中的事物, 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而到了三年级, 则要求写一篇完整的文章, 小学生往往短时间内适应不了, 无从下笔, 写出来的作文也是千篇一律。

2. 没有真情实感, 或有情感不知如何表达

目前, 小学生作文中的虚假现象十分普遍, 抒虚情、写假意, 文章没有真情实感, 甚至编造父母双亡之类的故事来博取老师的同情, 以获得高分。这样不仅会限制学生的作文能力, 对学生今后的品质形成也会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另外, 一些学生平时不注意文字积累, 作文时即使有真情实感也不知道如何表达, 写出来的作文空洞无物、干涩枯燥、缺乏情趣。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1. 增加阅读量, 为习作积累素材

写作与阅读往往联系在一起。善于阅读的人也往往是善于写作的人。然而, 农村小学生阅读范围很狭窄, 课外阅读实践相对城市孩子来说少之又少, 有的甚至可以说没有。而且, 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存在一定问题, 他们只注重卷面上的分数, 平时不注意培养孩子的阅读、写作水平。加之农村小学大部分投入不多, 设施有限, 很多都没有属于自己学校的图书馆, 这也在客观上造成了农村孩子阅读量的狭小。各种主客观因素交织在一起, 使农村小学生不能获取足够的益于自己写作的信息, 写作水平也就很难提高。

因此, 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首先应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为习作积累素材, 必要时可以摘录阅读中遇到的妙词佳句, 使学生学习“他山之石”, 先借鉴别人的好的成果, 经过再创造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另外, 阅读时教学生写读书笔记, 培养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哪怕是很简单的几句话, 这样不仅能提高其作文水平, 更能使其受益终生。

2. 留心周围事物, 增强习作自信心

作文来源于生活, 没有平时的细心观察和素材积累, 不可能写出令人满意的作文来。农村小学生平时除了学习外, 还要帮助家里做一些家务事, 如做饭、扫地、洗菜等, 但正是这样, 给了小学生更多的生活体验, 他们可以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积累写作素材, 并把自己印象最深的、感觉新鲜有趣的人物或见闻记下来。只要把自己的独特感受融合进去, 主题明确, 条理清晰, 就是一篇有个性的好作文。

3. 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修改自己的习作, 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 书写规范、整洁”。笔者认为, 修改是作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措施。传统的作文修改都是由教师来完成的, 让学生自己修改作文, 会让他们有“小老师”的感觉, 从而仔细地查找文章中的错误。

另外, 还可让学生分组交流、修改作文。由于思维定式, 自己的作文学生一般难以看出有什么错误, 在相互修改作文的过程中, 可以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 借鉴别人的优点, 从而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摘要: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农村小学生的总体作文水平往往不尽如人意。本文针对农村小学生作文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提出了提高其作文水平的几点建议, 旨在与同仁一起探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以期探索出有益的对策, 提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阅读,自信心,修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浅探 篇10

一、现阶段农村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农村小学生生活空间狭窄、阅历浅显。

生活在农村的小学生很少有机会外出, 他们所接触到的仅仅是单一和重复的农耕生活。在学校, 也只能读一些有限的课外书籍, 无法到大世界和新事物中。

(二) 写作缺乏自信心。

农村学生受家庭和环境的影响, 常常表现为不爱说话, 见了生人就面红耳赤;很想写, 不敢提笔, 敢提笔, 却又无从下手;害怕写不好, 怕把自己的想法或事写出后别人笑话, 从而在习作中挑一些无关的话写, 不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经历, 严重影响写作水平。

(三) 方言和书面语之间的转换有很大困难。

在学校讲普通话, 这是所有教师和学生的共识。可在作文中, 很多学生感觉自己的想法无法用普通话表达或不习惯用普通话表达, 就用方言写作。如:我班的有些学生, 把做游戏和玩耍写成了“耍子”。尽管这样的作文我能看懂, 但严重影响习作水平。

(四) 农村教师的作文评价、导向有一定问题。

教师往往拿范文作比较, 而这些范文大多出自城市学生, 其思想、选材和写作思路同农村学生有一定差异, 易使学生产生挫败感和茫然感, 不知如何下手, 不知怎样写才能写出好作文。另外, 教师的作文评价较单一, 学生优秀习作展示的平台相对较少, 缺少正面积极的引导和促进。

二、农村作文教学体会

(一) 注重平时积累, 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结合。

1.根据课文内容积累。“重视文本”是新课标的要求, 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摘抄好词、佳句”的练习, 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 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松鼠》这课后, 就让学生抓住特点写小动物。

2.通过写日记积累。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 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 更是增强学生自信心、发现自我的好做法。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 可写听到的, 可写看到的, 也可写想到的, 还可以写不让别人知道的。总之, 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 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 也能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天发生的一些事、到家里做家务、到田间地头看到的等, 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二) 注重学以致用, 结合实际及时指导。

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 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加强在校课外阅读, 如:《安琪尔的自行车》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 我在教完这篇课文后, 举行了一次“我感恩……”为主题班会活动, 要求学生把自己最感恩的亲人用几句话描述出来。学生踊跃发言, 其中有一位女同学是这样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 是啊, 转眼间一年的中秋节又到了, 半年前妈妈去打工, 与妈妈分别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记得妈妈要去广东的前一天夜晚, 我总跟在跟身旁, 她出去我跟着, 她睡觉我伴着, 而且我还紧紧地捏着她的手, 生怕她即将离去。第二天, 我早早地起床了, 发现妈妈提着包已跑出了家门, 我连头也没梳, 散着发就在后面追, 我边追边喊, 妈妈也边跑边抹泪。到了夜晚, 我觉得房子里空荡荡的, 怎么也睡不着, 只好抱着妈妈睡过的枕头闻闻她留下的体味。”这样的描写很感人, 学生能说真话、实话。

(三) 注重作文的评价和展示。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 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 因而对学生文章的评价不能千篇一律, 也不能一棒打死, 要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结合学生生活的环境和学生的所见所闻, 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 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 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 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 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 认真作好记录, 教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 ”这样做, 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 看到希望。农村学生缺少对自己习作成果的展示机会, 教师要搭建各种平台, 虽然上不了报或作文大赛这类的, 但可以在校内交流、张贴、做小册子、存校等让学生感受写作的乐趣和成就, 积极地引导学生。

(四) 提醒并引 导 学生多 留 意 乡村 生 活 的 独 特 之 处 , 发 现乡村之美。

我们都有这种生活经验: 最熟悉的东西反而最容易被忽视, 甚至被厌弃, 尤其是它恰好在世俗的眼中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农村学生最熟悉的是农村与农民, 而在这个商业化的社会, 农村与农民早已成了落后的代名词。但农村有农村的特点, 农民有农民的趣事, 要观察并发现, 结合学生的特点, 写出乡村的独特。

首先可引导学生还原对我们熟悉的课文中的乡村的认识。教师在对很多文学作品的解读中, 往往刻意地加工、诗意地美化作品中刻画的意境, 如果在教学中能对这些作品内容予以原生态还原, 相信学生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欣喜与收获。通过教师的“坦白”, 写捉野兔、寻刺猬、打陀螺等常规游戏。此时的乡村孩子们, 写起他们的生活定会感受到乡村生活有滋有味。

其次可引导学生自主认识并观察身边富于乡土特色的资源, 作文时才能恰到好处地为我所用。这里首推的便是上文所提及的乡村少年的游戏。爱玩是少年人的天性, 如果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这些绝活也能成文并独具特色, 就可以引导学生对乡村特有的景物予以观察。当学生用一种新的眼光重新打量自己的家园时, 就会有许多欣喜地发现。此时, 田垄、菜畦、耕牛、野花、杂草、稻场、炊烟、竹林、果园、篱笆、石路、小溪、犬吠、鸟啼、虫鸣、草场、炊烟等, 皆可如诗如画般结成文字, 读来自然口舌生香、赏心悦目。乡村大人们的农活、生计、家庭劳作同样可以细致入文, 也可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如同唱歌舞蹈踢球教书一样, 务农这一行当也有许多自己的“行话”和操作规则 (如遵循二十四节气、农谚等) 。如果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能够恰到好处、细致清楚地交代这些法则, 那么一篇弥散着乡土气的文章就形成了。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初探 篇11

作文是对学生语文综合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最棘手的难点。长期以来,小学作文课堂教学基本形成了“教师命题、指导——学生独立写作——教师自己改评”的传统训练模式,这种训练模式带来的后果是:

1.学生不会下笔,无话可说。因为学生的作文从来都是教师命题。

2.学生不会积累。因为学生作文的材料大多是教师提示或准备的。

3.学生不会创新,文章千篇一律,缺少个性。因为教师有意或无意间设置的框框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4.学生写作不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是为了“任务”和“分数”,生搬硬套或随意编造。因为教师忽视学生多渠道地进行语言、素材积累。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在教师传授基础知识,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对优美语句的赏析,对具体文章结构的指导上获得的。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甚微。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二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有了深刻体验,才能有感而发

教师要善于利用现场生成的作文资源,有效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拓宽学生的思路,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因为,文章不是无情物,学生只有对生活有了深刻的体验后,才能有感而发,写出真实情感的作文。同时,写文章需要激情、需要灵感,教师要善于给学生的习作提供良好的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这样学生才会乐于作文。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以往很多老师进行作文教学时,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按照教材的安排让学生奉命作文,导致很多学生一拿到作文题目就不知道要写什么,从哪儿下手,脑子里一片空白,最终捏着鼻子乱吹一通,草草了事。这是因为学生找不到作文的源泉。鲁迅先生说:“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就写。”这就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会从生活的沃野中开掘作文的源泉。只有学生头脑中有了丰富的“文源”,才会逐渐从“要我写”转变成“我要写”,逐渐步入“我手写我心”的自由王国。

二、注重情境创设,以增强学生写作兴趣

传统作文训练不注重情境创设,因而写作训练过于呆板、无趣味性,不能吸引学生,学生不会乐意写。这是因为小学生受年龄特征及认识水平的制约,写作往往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情境,需要老师的指导、帮助等外部条件促使他们写出更好的作文,以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音像创设情境;可以利用图片创设情境;可以利用语言创设情境;可以利用作品欣赏创设情境;可以利用游戏创设情境;可以利用生动的表演创设情境;还可以利用大自然的景物创设情境,等等,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教师都应以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最终目的。

如利用游戏创设情境。由于是玩游戏,学生兴趣非常浓厚,积极主动地交谈起来,议论活动中那些最精彩、最激烈的,参加的人是如何做的,自己又是如何做的,以及旁边同学的语言、动作、神态、情绪等,不知不觉中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完成作文,而且内容具体,语言比较生动。

学生经历了活动的全过程,真实体验了其间的乐趣,有了亲身感受,当然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再不会感到作文是一种痛苦的事。游戏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写作素材,营造了宽松的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减少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让学生乐于写作。

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发表欲

“一个合格的作文指导教师,不应该把力量都放在‘指导学生如何写作文上,至少应当分出一半的力量研究一下如何‘发表这些作文”。作家尚爱兰回顾女儿——儿童作家蒋方舟的成长历程曾这样说:“只要公开发表一次,就会改变他们对写作的态度和价值的认识。”

习作教学要让学生体验到作文是一种心声,同样能给人带来自尊。学生的作文不能只看成一项作业,其实代表一种有价值、有分量的思想。就如科学家在思考着他认为重要的事情,三岁小孩同样在考虑他们认为重要的事情。当学生把他认为最重要的情感和思想写出来交给老师的时候,如果只把它当做一种无生命的练习或作业,作文的神圣感和幸福感就从学生的心灵深处一点一点地分离、剥落。

老师要以读者的身份欣赏学生的作文,是尊重学生用笔说话的尊严。当然真正的作品不可能只有一个读者,而应该有一群读者,这就关系到发表。福建师大潘新和教授说:“如果作文教学从一开始就不断强化学生的发表欲,这对他的写作成才必将大有助益。”“这种要发表的意识,要先于写作行为技能深深地根植于学生的大脑。”

有一位同学在《我的家乡》中写了这样一段结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的人那样淳朴——如家乡的泥土,从我记事的时候,就很少有邻里之间大吵大闹得翻天覆地的。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家乡的人,只知道与他们在一起就如同雪天坐在火炉旁,心里总觉得暖和、踏实。”这样的结尾很有语感美、含蓄美,教师把它作为范文和同学们一起赏析,领悟一:家乡的人淳朴而不是“土”,所以“家乡的人是那样淳朴——如家乡的泥土”。一句运用很恰当。领悟二:家乡的人和气,互相关爱。因此,“只知道和家乡的人在一起就如同大雪天坐在火炉中旁,心里总觉得暖和、踏实”一句是点睛之笔,是主题的升华。这种领悟叫“共融”,把自己的感情与小的情感及同学们的感情融为一体,这就叫“有美共享”、“共悟”这样不断培养领悟能力,运用时就会下笔如有神了。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篇12

一、尝试仿写作文

模仿是学习写作文的必经之路。在小学低年级阶段, 模仿范文写作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仿写, 是作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作文教学中, 我倡导学生先从仿写作文起步, 选择自己认为好的范文, 先读, 了解掌握它的写作思路后, 再结合自己, 联系实际, 然后仿写。因为范文当中可以很直观地告诉学生如何用语言文字来描写、叙述事物, 展现自己的想法。从仿写中学生可以学到较实用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 还可以丰富自己的语言, 为他们今后写作文铺垫坚实的基础。

对于初学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 在写作方法, 写作技巧上都是盲点, 无从下手, 更不知道语言句子该怎样组织起来呢?这时老师所做的不是要加强严格作文标准, 而是放宽要求, 鼓励学生大胆地仿写作文。学生从仿写中了解体验到写作文的种种环节和技巧后, 那么学生再写其他的作文, 才懂得如何着手。

二、多阅读积累材料

多阅读各种书籍, 对写作文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多阅读可以积累许多优美词句。作文是由许多句子组成, 而句子是由词语构成。长期坚持学生就可以积累到大量的词语, 在以后写作文时就可以随便拿来使用, 并会选择最适当的词语, 这样也会避免写作文时语言单调、无话可说的现象出现。多阅读可以让学生掌握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一篇好的文章, 除了题材新颖、语言优美、生动具体以外, 还要有恰当的表达方式。如果长期大量阅读各种各样的文章, 就可以学到各种表达方式, 写作文时就可以根据作文体裁和内容的需要选择最佳的表达方式, 这样可以使作文变而不乱, 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多阅读可以丰富情感的体验。有些学生在阅读时, 文章里写的事正好与自己的一些经历相同或相似, 因而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的体验多了, 那么学生的情感自然就会丰富起来, 写起作文来就会融进自己的感情, 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那种干巴巴的“感情”, 从而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多阅读可以积累间接的生活经验, 增加各种知识。由于学生的年纪小, 生活圈子小, 活动时间少, 因此他们的生活知识、社会知识等都非常少。我所教的班级每周都会有一节阅读课, 把自己积累到的书还有学生的一些课外读物在班级上轮流让学生阅读, 长期以来培养了学生浓厚的读书兴趣。

三、学会观察以提高写作兴趣

只有做到留心观察, 才能写出好作文。教师应当激发学生们观察事物的兴趣, 教给他们观察事物的方法, 丰富学生的见闻与经历。观察兴趣是逐步培养起来的。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呢?最根本的一条是教会学生热爱生活。只有对生活有热情的人, 才会关心周围的一切, 才会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 在普通的人和事上发现闪光的东西。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只要用心, 身边的一切都能写作。老师应当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特征、变化, 让他们自己用心灵去发现和感受, 让学生捕捉自己觉得有趣、新奇、有意思的事物或感受, 这样逐渐养成观察习惯, 积累写作的材料, 写起作文来就得心应手。

四、通过学写日记来提高写作水平

通过日常教学我发现写日记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大有好处。培养学生写日记的兴趣, 不在于学生一开始写的有多好, 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乐于表达, 十分高兴地去写。我在上三年级口语交际时, 耐心地指导学生说的练习, 学生在说的过程中, 稍有不得体的地方, 我都会及时指出, 久而久之, 规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把自己说的话用语言叙述出来, 不就是一次很好的日记练习吗?在平时的课堂上我抓住学生喜欢看动画片的爱好, 问他们:“你们都看过什么动画片, 有什么感触?”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说, 从动画片的情节说起, 学生基本能把其中一集的情节说完整通顺, 当然最关键的是看后的感触。学生对自己熟悉的东西, 感触自然也就会多。在老师的鼓励下, 学生说的兴高采烈, 看到孩子们如此的情绪激昂, 我说:“孩子们, 如果把这一段精彩的话写下来, 就是一篇很好的日记。”学生听了, 喜滋滋地把它写了下来。从那以后, 我就经常让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是写下来, 慢慢地培养了学生写日记的良好习惯。哪怕是只写了一句话。

五、作文要有真情实感

一篇优秀的作文之所以能打动人、吸引人, 源于写作时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就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 处处留心生活, 观察生活, 感悟生活。对生活的感悟, 用自己真诚的语言把它叙述出来, 表达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朴实的语言比华而不实的语言更有生命力, 教会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 用自己的心理感悟生活, 用自己最真挚的话来描述世界, 做到“以情动人”。

六、作文要有亮点

一首歌曲有它高潮的部分, 一篇好的作文也要有它的亮点, 这样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亮点可以是体裁新颖、设置悬念、经典诗句的运用、成语、歇后语的运用等。亮点要用的恰到好处, 这样才能给文章增色。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写作方面知识的渗透。以上是我在写作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个人见解。在写作教学中,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还有待我们语文教师去共辟捷径。

摘要:语文是小学教学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 作文教学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方面, 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形式。对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来说, 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 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我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师, 在写作教学中积累了一点心得体会, 自己做了一个小结, 望与大家共勉。

上一篇:重力式基础下一篇:NS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