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合作学习

2024-09-28

数学课合作学习(共12篇)

数学课合作学习 篇1

合作学习是新的课程背景下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倡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不仅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激活学生的自主意识,更可让学生在合作中体会相互帮助,取长补短,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对于高中生实效教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有效采取合作学习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数学思想体系,让学生在根本上学会学习.为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成长,不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助推高中数学教学的效益.本文紧紧围绕合作学习这个主题,浅谈笔者的些许教学策略.

一、教师精心备课,选择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教师充分做好备课工作,在授课流程环节,需要教师花费很多的精力与心思完成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注意紧紧围绕课本,依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挑战自己,促进小组合作教学的开展.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采取小学合作学习的内容,需要教师精心围绕教材设计,培养学生的研究性与发散性思维,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此外,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不仅要具有足够的趣味性,也必须发挥集体的智慧,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材知识与合作学习的内容.

例如,在引导学习苏教版必修五第三章的不等式时,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精心做好了备课工作,设计好相应的教学流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概念,以及不等式的性质.教师选择一些小组合作的典型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合作.如例1:已知-2≤x+y≤5,1≤x-y≤3,求3x-y的取值范围;例2:求不等式(x-2)(x+3)2≥0的解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正确解答出这两道不等式的答案.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解题思路,从中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学生解答问题.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找准学习的要点,精心选择与他人合作学习的内容,明确课堂学习方向,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教师设置的教学流程,不再是教师一味的灌输,而是由小组探讨发现新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引导学生全面参与到合作学习的活动中

在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注意引导每位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教师不仅要注意给学生传授相关的数学知识,也要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逐步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与教师的思想产生共鸣.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越多,对学生的帮助也就越大.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可以加强对彼此的认识与了解,增强班级学生的情感,提高班级学生的团体协作意识.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习苏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的空间几何体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认识空间几何体的基本概念,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空间几何体图形.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分组情况,引导学生自己亲手制作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体.分别测量出这些几何体的长、宽、高,再引导学生利用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公式,计算出亲手制作的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每名学生都能有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尤其是班级中的后进生,也能有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强化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使他们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促进小组合作效果的提高.

教师引导学生全面参与到合作中来,有利于加强班级学生的相互交流.学生通过与同伴间的交流合作,相互交换意见,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与推进.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可以自主探索得出结论,起到举一反三、化繁为简的目的,这样的教学效果远比教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要强.

三、有效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和合作习惯

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分工.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活动中,要加强自身的角色意识,明确自身的责任所在.教师要明确班级每位学生的任务,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同时,教师也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善于听从他人的意见,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与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

例如,在引导学习苏教版必修三第三章的概率时,要引导学生明确自身的任务意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按顺序编号,明确每位学生的学习目标以及相关的任务.教师要在小组中选出一名小组长,具体负责相关的学习内容,给学生布置相关的概率讨论题目时,可以先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如袋子中有5个黄球,3个白球,2个红球,从袋子中随机抽取红球的概率是多少?从袋子中抽两个球至少有1个白球的概率是多少?抽取3个球恰好有两个颜色相同的概率是多少?

在引导学生学习合作的过程中,要不断激活学生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让他们主动融入群体,发现别人的长处,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习题,要能够引导学生掌握教材知识的重难点,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从而提升小组合作实效.

总之,教师营造民主的合作氛围,采取新颖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思维的创新发展.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拓展思维、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构建实效的高中数学课堂.

数学课合作学习 篇2

岢岚二中 李焕荣

叶澜先生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有感于此,我觉得有必要对我们实施的“六字五环节”教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反思。小组合作学习是开放教育中的教学组织形式。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一定时间内学生学习、交流、表达的效率,达到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当我布置好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时,学生的反映不能令我满意。

我通过观摩同行的课及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既有令人欣喜之处,亦有不尽人意之处。作为一种品质,合作学习是时代精神的反应,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小小的调整:

1.教师在小组合作分配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到成员搭配问题,对于学案中的A、B、C、D不同等级的问题,要细化到个人,好、中、学困生都有。从而避免了以往出现的完成任务只是少数学生的个人表现的现象,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避免了组内冲突问题,更好地加强了团结合作精神。

2.对于课堂上合作、交流、展示环节时,我先不分配任务,而是让他们对每个问题都参与讨论。等给予一定的讨论时间后再以抽签的形式分配任务。这样就避免了有的小组只讨论本组的问题而不过问其他组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有的学生不劳而获的“搭车”行为。3.教会学生小组合作的技能。在小组讨论时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随机应变地想出调节课堂气氛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积极认真的思考问题。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应在各小组间巡回指导,引导学生采用正确、有效的合作方法,及时给予点拨、鼓励和帮助。比如:在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时,教给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对于学生的质疑,要组织学生在班内讨论。对于学生发言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矫正。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4.在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及时客观的评价。评价对于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尤为必要。没有必要的评价,就无法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有效的监控,势必造成课堂的放任自流。我采用了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重点侧重于学生间的互评。六个小组,两两小组互相打分,在课堂上小组间与小组间竞争,学生个人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次数和质量同时也能影响本组的分数。这样以来,小组与小组之间竞争激烈,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篇3

一、运用合作学习手段复习旧知识

每一节课开始的复习和巩固环节必不可少,为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这个环节我尝试了让他们自己动手,收集习题的方法。具体是每一天提前安排一个四人小组完成。首先是小组成员查找资料,或者在整理昨天的教科书和练习册中自己选题,选择自己认为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1-2道精华题目,题目力求简洁,具有代表性和趣味性。然后集中在四个人的小组中去交流、研讨、比较,看谁的题目更在价值,有时还可以把两个人以上的题目进行综合考虑,进行对比,筛选出2—3道,必要时教师也提前帮助取舍确定复习题。确定题目之后,每一节课前,小组内或者轮流当值,或者合作解析,用最短的时间将题目写在黑板上并完成提问和讲解,从而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

出题任务全班级轮流进行,如果觉得其他小组有相当好的题目,当值小组也可以帮助推荐。对于选出的好题目教师要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学会平时积累。选题目的过程既加深了对旧知识的巩固,也更加准确地把握了重点和难点,合作中大家共同受益。

二、运用合作学习方法探究新知识

在每一节新授课堂上,本着知识问题化,问题具体化的原则,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提炼。在导学案上精心设计相应的学习提纲,把新知识转化为若干个问题,在问题的引领下,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以读代讲,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这便是在小组课内先进行的自主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与静思的习惯。

“没有自主的合作不可取,没有合作的自主低效率”。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于有难度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探究的力量之下,一座座坚固的堡垒不攻自破。当然教师的指导与点拨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一定注意点拨的要精炼,要恰到好处,传统教学中的的照本宣科式的讲课,以及教师夸夸其谈的“一言堂”一定要避免,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是最有效的做法。问题的质量决定了合作学习的质量,问题的广度决定了合作学习的广度。所以问题的设计一定要巧妙,一定要有吸引力,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长久的积淀可以使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运用合作学习方式进行当堂训练

每一节课要配备相应的练习,习题的选择要本着难度适中,并且要有代表性的原则,最好把有价值的题目尽量放置在课堂上的黄金时间,避免“课上一听就懂,课下一作就懵”的失败。一些基础性题目一定要通过学生独立自主完成。那些朦朦胧胧有一定难度的题目,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教师的适当点拨得以分解、消化,最后达到吸收的目的。同学之间通过互相质疑与探究;互相补充与完善;互相讲解与分析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恍然大悟,豁然开朗。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注意力要集中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上,而不要只关心问题的结论。好好体会合作中探究出来的方法和规律,这样换来的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每一次练习后,学会的不仅是知识的表面,而能够在辨析中对知识有了更加清晰地认识和理解。

总之,合作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使学生的学习由枯燥转为快乐;由被动转为主动;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合作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参与的乐趣和减负的惬意。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主要学习方式、方法,掌握了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就如同看到教育改革原野上的一片绿洲,它无穷的魅力吸引着我。

(作者单位:吉林省辉南县第二中学)

责编/董 璐

数学课合作学习 篇4

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应怎样选择呢?我认为选取的原则是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基础, 以能挑战学生的智慧, 有效引导学生的积极探索,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为目的。总的来说, 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考虑两个方面。首先要考虑合作的必要性。合作学习要处理的是个人力量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提高每个人的能力, 使学生逐步体验到大家友好相处、合作的威力。因此, 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具有挑战性、开放性和探索性, 是个人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的;通过合作讨论, 学生能够形成对问题深刻、全面的认识, 又能感受合作交流, 听取各种观点的重要性, 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学会与人共处。其次, 要考虑合作的可能性。也就是说, 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力所能及的, 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 并与他们的智力经验、知识结构等水平相当。合作的内容还需要有相对的空间。否则, 学生的讨论就不会有价值。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认为下面的内容比较适合教师们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一、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所得结果容易出现分歧的内容

如果要合作解决的问题答案非常明显, 而且是唯一的, 那就没有必要合作讨论了。而使人模棱两可, 易产生认知冲突的内容, 最值得讨论。教师可以在认知冲突点上就模棱两可的结论,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辨析, 达成一致意见, 澄清认识。意见分歧往往容易引起争论, 在争论的过程中学生能逐渐自悟个中道理, 从而体现合作学习的价值。

如, 在“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教学中, 教师在引出“面积单位”时, 设计了这样一个师生互动环节。

学生通过活动探究后, 对以上两图形的面积有了统一意见:如果用方格纸量的话, 长方形面积是24个小方格, 正方形的面积是25个小方格。长方形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面积。教师神秘地说:“因为正方形中的小方格比长方形多一个, 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大。那么你能猜到下面遮住的图形的面积谁大谁小?”媒体呈现三个有圆形纸片遮住的图形, 下面分别标有16格、4格、6格。大多数学生一开始认为第一个图形面积最大, 因为它有16格。突然有学生说不一定, 渐渐地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多了起来。教师顺势引导:“你们为什么会有不同意见?”学生自信地说:“三个图形中的方格大小可能不一样。”于是教师展示三个图形, 证明学生们的理解相当有道理:确实在没有知道方格大小是否一样时, 只知道方格数也是没有办法判断图形面积大小的, 比较自然地引出:测量图形的面积需要有统一的单位。这位教师灵活地调用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加深他们对学习内容的深层、全面的理解和感悟, 表现出对合作学习的成功把握。

二、方法多样, 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内容

一些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 可用多种策略解决, 是很好的激发探究思维的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再进行充分的合作交流, 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因为一个人的思维总是有局限的。合作学习一方面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达个性思想的机会, 另一方面能汇集多角度的思想, 便于学生在倾听中发现别人长处, 突破个人思维的局限, 拓展自己的视野, 建构问题的解决策略。

如, 体现“算法多样化”的内容, 就应提倡学生把个性化的方法在小组中交流。“你的方法是———”“你是怎样想到这种方法的?与同学交流一下。”“你准备向别人推荐哪种方法?”……类似的答案不确定的问题还有:“比较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你是怎么想的?”每个学生比较、猜测的依据和思维的角度都可能不一样, 因为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兴趣、爱好等特点都是不一样的, 问题一出必然会有多角度的思考, 小组同学就能有效地实现互补和互助。

三、独立无法完成的复杂的内容

一些操作性强、需要同伴的帮助才能完成的活动内容, 适合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如:学了“统计”后, 教师设计了“统计某路口1分钟通过的车辆的情况。”由于是播放录像, 速度比较快, 各种车目不暇接, 学生一时统计不下来这正是教师的设计意图:让大家想到要寻求合作, 这样既能亲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又能很好地感悟集体协作的威力。结果大家分工, 有的统计摩托车、有的统计小轿车……写字太慢就画“—”来表示, 等等。许多办法都让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凑出来了, 这里的问题解决还很自然地运用了分类的思想方法。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总结 篇5

一、存在的几个问题

1、小组内不能有效互动。可能是一开始,学生比较害羞,有些不能主动的表达。

2、学优生和学困生的表现不均衡。结合小组实际,小组内同学之间的表现很不一致。

3、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要强调合作不仅是学习方式,更是教学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在讨论时相互尊重,学会倾听,这也是人际交往必备的素质。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会倾听他人的评价,唯我独尊,是现在孩子的通病。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影响讨论效果,还无法使讨论深入。在交流时,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4、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在合作学习时,学优生往往具备了合作交流的某些条件和要求,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一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5、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听不清究竟谁的思维不严密,谁的思维缺少条理性。

二、方法指导

1、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需要教育指导。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阐述数学教学活动时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确立了“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地位和作用,成为教师指导课堂教学重要思想。同时,小组合作学习做为一种实现“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重要手段,必然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2、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技能,需要培养训练。

小组合作学习即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技能。技能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学习与训练。上述的片断也反映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技能未经较好的训练,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如何训练学生这种学习技能呢?我作如下探索:1、示范作用。2、反馈调控。

3、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习惯,需要强化养成。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要当作一种学习方式,一种学习技能,还要把它纳入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来训练养成。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教就会,具有长期性。需要教师要有耐心与恒心,同时还具有渐进性,待别是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更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培养、训练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总结二: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总结

“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即通过学习小组共同研究和探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多层次的问题,教师巡回观察,及时指导,实时反馈,在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以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完善认知结构,优化思维品质的目的。

浅析数学小组合作学习 篇6

【关键词】协作精神 小组讨论 合作学习

在教改春风的吹拂下,我们的数学教学方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改为学生主体、老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并已取得了非凡的成效。在以学生为主体这方面,我们较多采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再由教师进行正确的、恰当的指导。但大多数教师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只注重小组内部的讨论,而忽视了小组间的协作与分工,显然这样是不合适的。那如何把分组式教学做到更好的程度呢?笔者就此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要想做好分组式数学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意义。合作学习是让学生在小组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在实行责任分工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式的学习,相互帮助,取长补短,相互促进。这种方法在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多样式的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形成组员内部、小组间的良性竞争,也可以让学生养成活泼开放、善于交流的性格,对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真可谓一举多得呀。

2.规范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与要点。小组合作学习虽然只是众多数学教学模式的一种,也没有固定的方法与步骤,但其间还是有一些共性的、规律性的东西可以寻找的。

1)这种方法实行的前提是创设相适应的情景。好的情景的创设,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据研究,彩页可以让人赏心悦目,提高人们的阅读和学习兴趣。新教材采用彩页的形式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形象的素材,这就为我们创设情景提供了最好的原材料。

2)规定每课学生完成的目标。分组教学的确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果组织不好的话效果就在打折扣了。所以要认真对待此事。要想让学生按预定的方案行事,就要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目标,完成预定目标的方法,每小组应该完成的分项任务等,只有这样才能让分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生动有序地展开,避免出现班内混乱的局面。

3)具体操作合作学习的过程。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分组合作学习就可以开始了。这是我们教学的最核心环节,更要重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保证每个小组及每个成员都能充分参与到其中,还要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与观点,同时要保证各个成员、小组能彼此配合、合作,在和谐中表达,“君子和而不同”,在完成自己的任务时不妨碍他人及其他小组任务的实现,体现合作。在其中,我们要制定预案,因为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按我们既定的步骤进行,对那些突发性的事件要提前有准备。

3.学生进行分组的方法与技巧。班内的学生如何进行分组呢?这里面其实也是大有学问的。无论从实际操作上,还是从理论上,都有许多奥妙。下面我一一道来。其一,要使合作学习的小组分组符合学生的实际,要科学合理。我们可根据班内学生的不同情况,把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按一定的原则进行划分。如第个小组我们要让彼此之间保证平衡,这样各个小组之间实力均衡,有竞争力,不会出现一边倒的现象,讨论与合作时才能很好地进行下去。而组内则可以安排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我暂且称为上、中、下三层,这样便于组内平衡,以上层的学生来带动中、下层的学生,中、下层的学生也能积极地参与到合作中来,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组内的中、下层学生的能力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而组内的上层学生因带动了其他学生,自然有一种自豪和成就感。这样能达到取长补短、彼此配合的目的。这应该是一咱高效的组合方式。相反,若是让上层学生分成一个组,中层学生分成一个组,下层学生分成一个组,那就会因彼此实力的相差悬殊而不对等,这样的组合缺乏竞争力,不利于中、下层学生的参与,不能达到全员教育的目的,学生的参与与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是对各个小组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学习的动力。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我们最常用,也是最传统的方式就是考试,一考定输赢,一考定性质。这种看排名的考试其实只是看学生对于教材知识掌握是否熟练的一种考查方式,不能体现学生的其他能力,排名靠后的同学很难“翻身”,长期如此就形成了大批后进生。我们这种小组式的评价,看重的是小组间各个成员共同的努力,以对小组的考查代替了对个人的考查。一来因各小组实力相差无几,故差距不会太大,只有够的到的果子才能引起够果子的兴趣,这种小差距反而能激发小组内各成员的自尊心,落后的小组成员心里一定憋着一股劲,这次不行,下次一定超过你。二是对小组的评价照顾了学生的自尊心,因为这是对小组整体的评价而不是对个人的评价,对学生留有余地。也就是这种评价机制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了鼓励固体竞争,在这种竞争机制下,机会更加均等,合作意识更强,协作理念更深,不仅对学生的现在,对其将来也有很大的益处。因为将来的社会是一个合作与竞争并存的社会。

4.自主性学习与探究是小组内部学习的主要方式。自主性探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行为,前提是要有教师正确的引导与适当的参与。自主性学习与探究是合作学习的前提与保证,若离开了自主性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又好像缘木求鱼,不得要领。只有自主性探究学习才能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在思考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对知识有了更加深刻地、规律性的了解,能够从乱做一团的知识中找到关键点,做到提纲挈领,举一反三。在自主性探究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做好主导作用,也就是在学生的思考陷入困境或钻入牛角尖时,或不知如何思考时,我们教师要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为学生拨开脑中的迷雾,解开心中的困惑,至少是为学生指明一个方向。

也谈数学合作学习 篇7

一、激发合作学习的兴趣

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取得合作学习效果,必须培养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兴趣。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长处与缺陷。有人思维敏捷,考虑问题严密,做事认真;有人粗枝大叶、丢三落四;有人存在语言障碍,常常有理说不清,等等。为此教师应激励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愿意与同伴交流,在思想上认识合作学习的必要性。遇到难题,发挥集体智慧,群体攻克,使之解决。

2. 教材中“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以及游戏活动”等是合作学习的好素材。

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在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既能培养合作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如:教学几何体中的“截一截、做一做”时,我们让学生自带用地瓜、萝卜等制作的正方体,截正方体,再与同伴交流、比较各自截得的截面形状,问:截面的形状能否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这样学生在“玩中乐、乐中学、学中做”,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

1. 营造合作学习氛围。

只有宽松、自由、不受压抑的合作学习氛围,才能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发挥个体的潜能,达到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如“从不同方向看”这节,我在教学时出示实物:热水瓶、口杯、乒乓球放在讲台上,让三个学生轮换从不同方向看这些物体,然后描绘所看到的不同图形,进行交流。从而认识主视图、左视图、右视图。通过身临其境的学习观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学生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

2. 利用激励性的语言诱发合作。

如这个问题比较难,可分组讨论,并对本组同学的解答(意见)作补充或概括:你能找出同伴解题出错的原因吗?你能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吗?你能找出几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吗?等等。

3. 创设情境,使学生乐学。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学习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一节,我指着校园内的一棵大树说:“学校为施工,需把这课大树放倒,不知道放倒是能否砸着旁边的房子,校长让我估计一下,我把这个任务交给你们,看你们能否较准确地测量出它的高度。”听后,每个同学都对探索过程充满了好奇心,都迫切渴望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构筑合作学习的方法

1. 课标要求: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依据这一目标,我在教学中认真组建了合作学习小组。将全班55人分为8个小组,每组七八人,按学习成绩、个性品质、兴趣爱好搭配分组,位置一般安排前后桌座位,并初步选定小组长。在合作学习活动中,一般由小组长安排各人具体的分工,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选派代表发言。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同时课堂上教师也积极参与活动,起到促进者的作用。

2. 合作学习要和独立思考结合起来。

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因为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只有先独立思考才能充分发表、交流自己的见解的思维过程,才能吸收别人的精华,弥补自己的不足。当然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时间应合理把握,如果过多过急采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就会使独立思考的时间减少,有些自觉性差的学生不积极参与讨论,有的滥竽充数或浑水摸鱼,根本没有亲历数学活动,把该自己完成的任务推给了小组,这使合作学习的整体效果大打折扣。

3. 合作学习可以分为课前合作、课堂合作和课后合作,甚至存在于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时时刻刻。

课前针对预习中的疑难问题,与同伴交流、讨论;课堂针对老师的提问进行合作探究;课后针对作业的疑难寻求小组解决。

4. 渗透学法,使学生善学。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出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讲解坐标与图形的题目时可归纳坐标系中点的坐标与几何图形中线段的长的关系,坐标系中x轴与y轴相互垂直与几何图形中直角、垂直、对称及切线等的关系。同时还注意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性思维,利用多题一解培养化归思维。

总之,对于合作学习方式,应倡导: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绝不提示,学生能合作完成的教师绝不代替。课堂上尽可能多留给学生一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多给学生一些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

四、共享合作学习的成果

课标指出:正确的评价观,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形成与发展。合作学习对学生的评价也应提倡以小组荣誉、团体成绩为主。目的是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参与讨论,共同合作交流,发挥团队精神,共创集体好成绩。而每个小组成员平时的作业、课堂的提问与回答,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学习的态度,努力的程度,阶段性的笔试等都是整个小组荣誉中的组成部分。

刍议数学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 篇8

一、根据学生的特点, 科学组建学习小组

科学组建学习小组, 是学生合作的基础和前提.组建时, 应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个性差异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通常4人为一小组, 保证优势互补, 小组成员之间彼此要互助合作, 并经常检查学习情况.学习小组长可民主推选, 由责任心强、组织管理和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 以保证合作学习的正常开展.在建立学习小组时, 成员一般是“一好、二中、一差”,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好带中, 中帮差”, 让优生得以发展, 中等生得以提高, 后进生得到有效的转化, 从而增强小组活力, 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益, 小组成立以后, 要求学生由小组全体成员共同议定, 根据组内成员的思想、观念、目标、意愿给自己小组命名, 统一口号, 确定小组目标, 制定学习计划等.

二、引导学习小组活动的开展

学习小组能否顺利开展学习活动, 有赖于教师的合理引导与帮助.学习小组组建后, 教师不能马上撒手不管, 让学习小组自由去发挥, 这样的结果只会造成学习小组有形而无实, 实效性不强.所以教师在组建学习小组之后, 要对学习小组的学习过程进行全程指导与调控, 要经常组织小组长开会, 使其产生自豪感并明确职责.对学习有困难的学习小组, 教师要以一个普通合作者的身份, 自然地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 避免学生因为遇到困难而束手无策, 从而降低学习效率.如课堂中的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环节, 全班十多个小组中, 免不了有些因组长的组织能力偏低, 或因小组整体实力偏差等原因而无法顺利地展开合作, 教师这时应该自然地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投入到该小组的讨论中,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启发帮助.记得在一次“抛硬币”实验中, 需要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40次的抛硬币实验, 其中有一个小组, 组长对于整个实验组织不力, 活动呈现出一种“乱”的局面.我发现以后, 亲自参与到了该小组的活动中, 组织了该小组的实验, 事后并对事件进行了分析, 让学生知道了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应担任什么角色, 尤其是组长在学习小组中应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个小组在我多次耐心指导和参与下, 现在小组活动已经开展得有声有色, 学习小组的成绩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其次, 教师在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时, 要给予足够的空间.一方面是指在小组活动时, 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 足够的空间, 让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的发挥;另一方面, 是开始小组讨论交流之前, 要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这往往是教师最容易忽略的, 我们常常会看到, 无论是课堂、或是课外, 学习小组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往往把一个问题抛出来, 学生还没有时间进行独立思考, 就对学生说:“你们小组讨论讨论……”试想一下, 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 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还没有形成初步的认识, 马上进行小组讨论, 这样的交流会是有效的交流学习吗?因此教师在布置合作学习时, 要提醒学生:先独立思考, 再把自己的想法与同组的同学说一说, 这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成效.比如:在认识圆柱和棱柱时, 首先要让学生先独立地看一看、摸一摸圆柱和棱柱, 思考一下两者之间的异同点, 然后再与组内同学交流自己是怎么看的, 怎么摸的, 自己有什么发现, 再听听同伴的做法和意见, 与自己的又有什么不同.这样, 学生在充分感知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他们的合作才不会盲目, 这样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

三、培养互助学习的良好氛围

想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形成一个互助合作的氛围, 首先要让学生有一个团体意识, 视小组的成功为个人的成功, 每个成员不仅自己要学得成功, 而且还要关心和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获得成功.其次是帮助学生养成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把自己的探索、发现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 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三是鼓励组员学会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不嘲笑, 不插嘴, 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 收获更多的知识、方法.四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 要对组内成员有一个明确分工, 比如谁操作, 谁记录, 谁代表发言等, 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 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 一定时间以后, 角色互换, 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五是教师要主动和学生交流想法, 共同探讨如何优化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 长此下去, 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 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 合作的欲望就会更强, 课堂就会更加生机勃勃.

四、合理安排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学习小组活动的开展要注意抓住合适的时机, 避免滥用.有些教师只是在上公开课时, 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都是临时组建的, 课堂中一声令下“开始讨论”, 不管学生是否愿意, 是否有必要时, 学生就被安排进行讨论, 小组合作交流流于形式, 从而忽视了实效性.我认为, 教学中, 作为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有必要, 才开展小组讨论.例如, 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这一节时, 对什么叫指数, 什么叫底数, 我们就没必要开展学习小组讨论了.学习小组应该在什么情况下开展比较合适呢?我认为当操作内容依靠学生个人是无法独立完成或无法很好地完成时.比如, 在学习“频率与概率”时, 进行摸牌实验时, 可安排小组活动;又如, 在讲授“解直角三角形”这一章时, 可设计“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的实践课, 首先出示本节课的目标任务:利用本章所学知识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 然后按照学习小组去领取材料进行测量.同时, 可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开展比赛活动, 看哪一小组测量的结果既准确, 速度又快.这样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合作, 合理分工, 结果有一个小组分工得当, 合作密切, 取得了第一, 我并要求他们介绍成功经验.让他们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喜悦.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操作活动, 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 又能激发学生的合作热情.因此, 教师应多设计这样的活动, 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提高合作效率.其次是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遇到有挑战性的问题, 而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时候, 教师不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然后让各组发表不同见解, 不否定, 不打断, 让学生畅所欲言, 经过学生的争辩, 就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了.

五、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 树立竞争意识

合作学习采用的是以学习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目的是让传统的个人竞争转化为小组的竞争, 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 从而建立积极互助的关系.评价激励机制, 可以采用积分的方法, 评比“最佳学习合作小组”, “最佳组长”、“最佳组员”、“最有创意发言人”等, 在诸如此类的评比活动中, 基础好的学生就会感到仅仅提高自己的成绩是不够的, 还必须尽力帮助组内的其他落后成员;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认识到自己对小组中所承担的责任, 从而将压力转变为动力, 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勉、互励的局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学生学会从大局出发, 为集体着想.同时, 教师还要对学习小组的合作效果进行及时的评价.例如, 学习小组的合作态度、搜集信息资料的能力、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成果的交流等进行综合评价.由组内、组间进行互评以及教师评价.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初探 篇9

一、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定义

小组合作学习,简单地说,就是把学生们等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最大限度做到实力均衡。很多有经验的人认为,小组学习可以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能够让学生踊跃地参与其中,从学习兴趣上和思维锻炼上都有推动作用。

数学学习,如果只靠单纯的模仿和死记硬背是效率低下的,只有动手实践参与合作探讨,才是有效的学习方式。数学教学活动,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论知识水平的经验基础之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一定要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给予学生参加数学活动的机会,并且在他们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过程中教会他们真正锻炼到数学思维、学习方法,让他们真正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从而获得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广大教师们一定要意识到,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核心,教师充当的是数学学习活动中的引导者,指点学生和帮助他们,而不是站在主导地位,要让学生们能够自主发挥,且不要有依赖。因而在课堂上,情景创设就是非常重要的,课堂氛围能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使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就是为了学生能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学生相互交流合作,且团队间竞争,创造力也能够大大开发出来。这样一来,数学教学才能既培养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又能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主动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策略

1. 营造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合作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轻松的学习环境,并做好引导者和指挥者的工作,和学生一起学习和进步。比如,在学习1 ~ 10数字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猜测数字,增添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让学生在手里抓一些糖果,让小组内的其他成员进行猜测个数,看谁猜得准确,既可以缓解课堂紧张的氛围,同时也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学生对于数字的敏感度。

2. 创建情境式教学,引导学生合作

教师要在课堂上创建合理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数学的奥妙,增加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比如,在学习统计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将学校平时进出的录像,为同学展示,让同学观察男生有多少,女生有多少,统计好数字,之后,教师可以让同学自己表达看到的景象,和整理的数字,如果有一些同学没有看清楚,教师可以进行重复播放,这时教师要以引导者的身份,启发学生进行观察和学习,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增强小组合作的能力和信心。

3. 优化组合,建设合作小组

由于每个同学的学习基础、家庭背景、文化程度都存在差异,所以学生的智力、能力、兴趣都会不同,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取长补短,优化组合,合理搭配。教师要将学习成绩优异和成绩较弱的同学搭配为一组,以优带差,共同进步,并且明确组内分工,分别设置组长,观察员,记录员,操作员,让每位同学各司其职,并定期交换角色,让每个同学都尝试各个角色的特点,充分发挥所长,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组员可以分享心得体会,也可以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让资源得到共享。

4. 科学调控合作技巧

教师要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学会发现问题,并能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认真审题之后,独立完成作业,仔细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做好小组探讨的准备。合作学习是课堂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以此为中心,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观察情况,及时做好调控,把握好时间,在小组探讨之后,由小组长向全班同学进行展示,表达自己小组的想法和意见,而其他同学则要认真听讲,并发表不同的见解,做好评价,教师也要给予每个小组不同的评价,肯定学生的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5. 抓住时机进行合作教学

教师要把握好适当的时机,要做到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进行讨论,不能时时讨论、事事讨论,而是要抓住时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合作的力量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课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手绘时钟,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喜好进行绘画,既可以展现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增加学生对于时、分、秒的印象,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画好的作品向班级同学展示,交流想法; 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时钟,并画好刻度,具体的了解时针、分针、秒针的作用和功能,而教师则要观察同学的反应,并做好指挥,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轻松愉悦地学到更多的知识。

6. 养成善于合作的良好习惯

学生对于合作了解的比较少,所以需要教师做好引导工作,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始课堂的内容,让学生的保持好奇心,充满兴趣的进入新课程中,掌握牢固基础知识,再进行课堂延伸,拓展知识面,为课堂搜集新鲜的资料和信息,当学生进入状态之后在进行书本的理论知识。让学生熟练明白合作的分工细则,养成善于合作的好习惯,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模拟生活中的情景,让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长期以往,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面对数学问题,就不会措手不及,不知所措,从容面对,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日常生活需求。

三、结语

数学学习中的合作学习 篇10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数学本身的特点要求采用合作学习的策略。首先, 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推导过程, 其结论可以通过逻辑推理来证实。正因为如此, 学生通过逻辑辩论以使对方信服。这个过程会使学生面临种种问题的解决策略。通过相互帮助达成共识, 合作学习可以提供一个公平竞争、无压力的和谐气氛, 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我的能力。其次, 高度的抽象性是数学的又一大重要特点, 而越是抽象的材料, 学习越是困难, 越需要对学习过程进行及时地调控, 以使学习进程朝着学习目标发展。有关研究表明, 同伴比任何其他社会因素更能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渴望, 与同伴的合作学习可使同伴的关系成为有意义的互相依赖的共存体, 从而体验到归属感、接纳、支持和关怀, 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自我调控。正是因为以上原因, 合作学习应用于中学数学才是必要的。那么如何在数学学习中,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 建立以一定教学目标为导向, 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基本形式, 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 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合作学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新话题, 也是数学教师的一个新课题。比如:如何创设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环境、如何激励合作学习的互赖机制和激励评价机制, 如何管理合作学习以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等等, 都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问题。

在数学合作学习中, 主要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让数学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过程, 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 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 并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 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数学广泛的实用性, 感受到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有意识地引导学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意识、合作意识, 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 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就能得到形成。应当看到,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当成为一个积极的过程, 要重视数学意识的培养,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张扬。

在数学合作学习活动中, 老师设问一般不宜提出太多的内容, 而是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给学生, 让他们通过相互讨论, 查阅资料, 收集信息, 使用现代科教等手段去主动获取更丰富的知识, 多元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开放的、主动的、活跃的和群组式的, 以活动化的教学形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独立性, 教师总是给每个同学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成功的机会, 总是尽自己最大努力, 让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欢乐、激奋和成功。

摘要: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 是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课堂学习任务, 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性学习。数学合作学习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发展数学能力, 而且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和团体意识的培养。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每个学生都有发言与表现的机会, 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 每个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方面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对策 篇11

关键词: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对策

人才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数学学科来讲,引入合作学习将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不少教师对于学生合作学习的培养实效性不强。因此,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本人所教初中数学学科教学实际入手分析,探索出有利于初中数学有效合作学习的相关策略,希望能为促进有效合作学习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精心预设,选择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

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内容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和关键。教师在课前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数学课堂教学的合作学习的内容,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并非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于合作学习,过于简单、结构良好、只有单一答案的学习任务,如简单计算之类的学习内容就不适合于合作学习。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依据学生的数学认知,把那些具有思考性、开放性、趣味性,必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内容才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寻找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动手操作,通过画、剪、割、补、拼等实践活动,去发现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小组交流将自已的观点、想法、收获告诉同学,同时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讨论、争辩、互助的过程中进一步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a+b)h÷2。

二、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让学生领近“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

三、铺设数学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合作探究

通过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有效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模式由教师直接为学生解惑答疑,探究式教学要求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在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分组进行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学习,加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技能。在学生分组讨论的同时,教师要及时设置疑问,引导学生解决数学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设置数学拓展学习,启发学生尝试归纳。

初中数学是基础性教学,与小学数学、高中数学是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师要充分做好启发指导工作.通过课堂的探究式学习,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的疑难问题得到解答。这时,教师要抓住时机,掌握住知识的生长点,适当的对层次高的同学进行拓展训练,使数学学科在其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既能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能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四、合理分配合作小組是进行数学合作学习的前提

要想小组合作学习取得好效果,首先要对小组人员进行科学分配.在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特长、学习成绩等,保证小组的“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对小组内的每个人都要进行角色定位,让每个参与者都有自己的职责。要不断变化小组人员角色,让学生具有新鲜感,从而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其次,小组规模要合理。实践表明,小组人员一般在6人左右较为合适,这样适合分配和分工,从而提高合作学习效率。最后,小组座位安排也要合理,可以采用就近坐原则,或者把椅子搬过来面对面,这样有利于沟通交流.如在讲“感受概率”第二节“可能性”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摸球,在进行摸球试验前,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实验的目的、需要准备的东西、操作步骤,之后再作合理的分工,组长写出分工方案,每个人要明确自己的任务,最后由组长带领组员一起完成摸球实验.由于这样的合作是有目的和有序的,学生都很积极,从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也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发展。

五、强化学生主体参与合作教学

课堂合作教学包含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教师与学生小组的双向交往,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等多种交流形式。学生之间的互动占据了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小组内部与小组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群体建立起一种互助合作关系,增加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积极参与完成教学过程。首先要组建好合作学习小组,教师应当在熟悉和掌握每个学生能力、个性和他们之间人际关系的基础上,完成合理有效的分组。分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照顾学生的想法,这样才能促成有效的内部合作。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合作中的争论。在合作环境下,争议无所谓输赢,而是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最佳见证。大家在一起集思广益,充分听取每个人的意见,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最后在分析综合各种意见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达到学习的目标。最后要及时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通过教学评价激励,使小组成员感受到他们同在一起,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共同协作,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六、营造师生互相评价的氛围

在学生对老师所营造的教学情境感受方面,学生对于分组上课持正向的看法,不喜欢排排坐着上课,认为分组坐可以方便讨论及学习,由学生想要分组坐以利讨论的想法中,了解到学生对于学习的期待;学生喜欢到数学资源教室上课甚于在班级教室上课,在教室环境方面的原因有设备较齐全,数学用具较多、教室较空旷无压迫感、桌椅已经不需再搬动,而且在布置上有上数学课的感觉。学生对老师的看法,从耳闻到实际接触,老师改变了,倾向正面描述。学生对于上数学课的想法都是倾向于正向的看法,喜欢上数学课,学生对于分组讨论的上课方式也很喜欢。

数学课合作学习 篇12

合作学习能精心营造鼓励学生各种才能发展的良好环境, 让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主动、能动、自主地学习, 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对学生主体的引领推动作用, 是一种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极好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多年, 经常借助“学法研究”的要求, “以问题为中心”来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 愿与同仁分享。

一、巧于创设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在呈现教学内容时, 在建立新概念或新规律之前, 我千方百计设计一些亟待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数学学科和知识的特点, 结合各个学习小组的特点, 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中, 使学生感到兴奋, 能主动地参与, 自主地探究。

二、巧于引入问题

认知冲突是激发学生认知活动的最主要的动力。我努力巧妙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 关节点或易错的地方设疑, 从不同角度, 在学生相互讨论的过程中提出一些新颖、富有启发性且难度相当的问题, 吸引学生走进以其现有知识不能顺利解决的问题中, 再因势利导, 巧妙导入新的探究解决问题的进程, 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高潮, 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新知识的积极探索状态, 畅所欲言, 从自己的理解程度、探索方向上提出新的问题和结论。

三、巧于诱导启发

我在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的过程中, 努力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给学生提供自由的思考时空, 允许课堂上有笑声, 鼓励学生议论、争论、讨论,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 表扬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 而质疑是好的课堂气氛最重要的标志, 因为质疑是思之源, 思是智之本, 疑问是创新的开始, 也是创新的动力。师生间的距离缩短了, 学生之间的关系就会更为融洽, 他们就更乐意合作解决问题了, 也看到了自己努力所获得的丰收。这充分说明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感到无拘无束, 可以畅所欲言, 思维就会激活, 创造的火花就会不断闪现。

四、巧于及时拓展

学生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接受了新知识, 不等于形成技能和能力。还需要经过识记、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知识的内化过程。因此, 我及时为各学习小组针对性的设计提供延伸性训练题目, 让学生在学中练习, 练中提高, 这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并且以练习、发现、拓展、再练习、再拓展来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和思路, 举一反三, 把合作学习的效果转化为自我认知的成果。

五、巧于激励评价

评价是反馈的催化剂。我对在反馈过程中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适度表扬, 对学生表现出的求异思维倍加呵护、鼓励。对学生出现学习上的暂时困难, 给予真诚安慰, 不伤其自尊和自信, 努力捕捉每个小组的每一个学生的微小进步和闪光点, 树立榜样感染其他学生, 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巧于升华理论

俗话说, 善始不如善终。我努力把握好每节课的最后时间, 精心提炼学生发现、解决的问题, 有效引导每个小组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做法有三:一是明确合作学习课堂小结的主要内容, 即重要概念、阐释、主旨、重要思想方法等。二是掌握合作学习课堂小结的基本方法, 常见方法有:谈话式、图表式、议论式、板演式、对比式等。三是有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再浏览、回顾、感悟, 各抒己见, 尝试小结, 达成共识。教师对教学抽象概括的较为科学的小结, 再作进一步修正, 补充、完善和必要强调, 并对一些教学思想方法从理论上给予升华。

上一篇: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下一篇: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