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共8篇)
浅谈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1
浅谈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廖光明
合作学习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下面我就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或者说它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改进的问题,有理论层面的,也有实践层面的。对于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中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和时机缺乏恰当性
教学中提出恰当的研讨问题是实施分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一个好的研讨问题,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在既定的目标下积极合作探索,使合作效果达到最优化,否则可能适得其反。而部分教师却误认为不合作就不是创新,不合作就不是实践新课程,因此每一节课都要挤出几分钟让学生匆匆忙忙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概念的理解要合作,公式的推导要合作,解题方法归纳要合作,甚至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也要合作,却不考虑合作探究交流的内容是否有价值,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一位教师上一节“异分母数加减法”时,先复习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后,开始提问:“我们已经学会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明白了同分母分数为什么可以直接相加减的道理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那么异分母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减呢?”请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一下。试想这样一个简单的判断性问题值得小组合作研究吗?由于没有思维含量和常用这种不合时宜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会逐渐感到厌倦,失去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效率低下。
2、小组合作学习时间缺乏充足性
学生要进行创新、探究、深入的解决一个问题,即要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愿望,同时要给学生充足的合作时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关注了合作学习的形式,如要求分组、交流等,却忽视了合作学习的实际效果,有的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环节的完整、教学任务的完成,每次教师给学生交流的时间仅两、三分钟,刚一进入状态,就结束了,时间显得很仓促,交流不够充分,仅是蜻蜒点水。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在教师引导学生经过猜想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后,为验证这个猜想的正确性,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法:请各小组组织讨论,用你们自己的方法去验证结论„„只见学生在剪剪、画画、拼拼,好像非要弄个明白不可„„一会儿,教师就示意学生停止验证、探索。这样的合作不但没有实效,反而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技能性
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1)当教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时,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学生七嘴八舌,只顾自己讲,不会倾听;或是在小组中学优生主宰一切,承担了主要责任,其他学生则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的状态;或是人云亦云。他们的思维就不自觉地趋同于教师的代言人——小组组织者的指向,致使富有个性色彩的求异思维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肯定,致使某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扼杀在萌芽状态。(2)组际交流时学生常常以“我”而不以“我们”进行表达。如此等等现象,都说明了学生缺乏必要的小组合作技能,这种无效的合作不但达不到“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的目标,而且还会浪费时间,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事倍功半。
4、小组合作学习缺少自主性
小组合作的前提是要有自主探索,有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之前,没有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出示问题后,马上就叫学生开始小组合作,有的学生不知道应该说什么,该怎样说,达不到合作交流的目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十五减九》的减法时,让学生小组合作研究“15-9”的计算方法,学生没有先进行“15-9”的尝试计算,在小组合作时,小组成员都按其中一名同学的方法计算,没有达到小组成员交流不同的算法,体现算法多样化的目的。
5、小组合作学习缺少指导性
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这样的现象,布置完合作任务后,学生投入到积极的合作探究中,而我们的教师有的时候在一旁以一名旁观者的身份冷眼看着学生的活动,对学生合作的程度,结果不闻不问,有的为了显示以人为本,融洽的师生关系,象征的来到学生中巡视、组织纪律,与学生一起探讨。实际上是借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学生,使学生一会回答的时候,能更贴近自己的答案,使合作效果表面上是非常的有效。这样做的教师是不明确自身在合作学习中角色定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少,师生间在知识和情感层面不能产生碰撞与共鸣,激不起学生深入探究的愿望。因而这种合作也是被动的。只是给听课者看的,是彩排后的表演。导致老师不了解学生讨论的结果及对问题的理解的程度,学生也不了解教师行为的意图和意义。
6、小组合作学习缺乏合理评价
小组合作中,教师较少组织组际之间、小组成员之间的评价,有时组际之间的评价,往住是互相指出对方的错误之处,形成相互指责的局面。学生自我评价的机会也较少,为了鼓励学生合作的成功,教师一律用“掌声”、“小红花”的方法加以肯定,单调的激励评价方式,使得学生感到腻了。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综观以上分析,我认为问题在于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他们缺乏对合作学习的本质的理解,片面、形式化地理解了合作学习。学生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要从师生两方面入手,对症下药。
1、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对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
有些教师至今还没有转变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地方,还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一堂课下来基本上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学习和算法多样化等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数学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教师不但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还要加强对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教师的合作学习教学技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作学习的分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
2、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参与能力
教育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教学效果的好与坏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决定的。农村小学生,特别是低段的学生,学习习惯普遍比较差,课堂参与能力也相对较弱,这就需要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养成向他人虚心学习的好习惯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如一年级学生要让他们养成正确摆放学具和正确收拾学具的习惯,在动手操作时要大胆地摆弄学具,而在老师讲解时要专心听好,不能再随意摆弄学具了。还要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意见、善于倾听别人见解的习惯。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善于倾听别人意见,在别人发言的时候要专注地听,眼睛要注视着对方,不要东张西望,可以用微笑、点头等来表示同意、赞赏,还要先听后说,多听少说,不随意插话,不打断别人的发言,等等,并且对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要点、优点、不足,在此基础上反思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四十分钟的课堂里充分发挥其作用。
3、营造积极的合作交流氛围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对基础较好,思维反应较强的学生是一个很好的活动场所和发展空间,但稍不注意就会成为少数“尖子生”的“演说会”和“练兵地”,而学习弱势群体则成为了他们的观众,被大家冷落,这样的结果将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很多农村孩子性格一般比较内向,特别是一些学困生,大多比较自卑,在进行小组探究合作交流时总是畏缩在一旁,不敢动手,更不敢表露自己的心声,非常需要教师的关心以及合作伙伴的帮助,所以教师要针对情况,在平时潜移默化中加以改变。如在平时的课堂中,教师首先要优劣搭配、科学组织小组合作,做到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合作、探究。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还要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并鼓励学困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在学生观点交流时注意交流的顺序,一般先学困生,后优秀生。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去。
4、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和空间
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作保障。教师只有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试验,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所以我们要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的空间,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进行观察、思考,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使课堂教学做到:问题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获得,实验让学生去操作。例如“认识人民币”的第二课时,该课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学会兑换人民币,所以我把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研究这个问题,并努力营造愉悦的氛围,鼓励学生多想办法。如下面这道练习题:用5角、2角、1角的人民币可以怎么换成1元的人民币?有几种换法?照样子填一填。活动过程中,我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用面额为5角、2角、1角的模拟人民币拼成1元,并与老师兑换面额为1元的人民币。在充裕的时间中,很多小组想出了一个又一个办法,发出了一阵阵的欢呼声。虽然期间有的小组想出来的办法在本质上属于同一类办法,但这是他们怀着极大的热情自己想出的、做出来的。这样的课堂,用“学生亲历探究” 代替了“教师讲授深究”,轻松地解决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总之,就小组合作学习来说,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广大教师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我们要本着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组织开展好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课堂教学改革任重道远,在研究和实施过程中必然存在很多问题,甚至还有意想不到的问题存在,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就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为课堂教学改革做出最大的努力。
浅谈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2
一、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 合作中形式大于内容, 缺少实效
将学生组合成学习小组, 让他们在一起, 有了说话、交流的场合和机会, 做到这样, 合作学习的“形”就有了。然而这还远远不够, 真正具有实质性的合作还必须做到: (1) 要有一个明确的话题 (一般是教师安排的讨论问题) ; (2) 发表意见前要有对问题的思考, 而不是随意而言; (3) 说话的内容要贴近讨论的话题。当然, 由于小学生知识、意识等方面不足以及同学之间固有的差距, 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学生一定要拿出正确、高妙的看法, 他们可以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也可以因为理解问题困难而说出自己的困惑。如果有个别学生一时之间什么也说不出来, 也不能责备他们。
2. 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合作学习重在合作, 就是说大家必须坐在同一条船上, 劈波斩浪, 寻求共进。如果有的同学表面上是坐在同一条船上, 但并没有想到怎样渡河的问题, 而是去遐想树林中鸟雀的飞翔, 那就暴露出学生参与度不够的问题了。须知, 没有共同参与也就没有合作学习。然而现在许多老师没有有力、有效地引导学生共同参与, 小组讨论交流的场合变成了少数优秀学生表演才智的课堂。
3. 没有明确的合作任务
合作学习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才能起到很好的合作效果。学习任务是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 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 学生就可以围绕学习目标去共同努力。所以, 合作学习教学中, 老师要明确地提出学习的任务和合作学习的内容, 不能去“放散牛”。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就去合作学习, 就不可能有很好的学习效果。如我听过一节“学习圆的认识”的教学内容时, 教师出示了教学内容后, 没有提出合作学习的目标, 没有提出具体的学习内容, 就让学生自己去讨论, 学生根本不知道要说什么, 只是天南海北地瞎说, 把合作学习停留在简单现象的认识上, 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1. 科学分组和合理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 要采用“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原则。所谓“组间同质”, 是说各学习小组的学习水平总体上是相当的;所谓“组内异质”, 是说在一个学习小组之内, 各成员之间的学习水平有差异, 一般是优、中、差相搭配。小组成员的搭配主要是由教师分配指定, 其次才是学生自由组合。考虑到学生素质和经验的局限性 (特别是讨论课题的难度相对较大时) , 在实践中应该更多地采用教师分批的方式。而在学习内容较为简单时, 方可采用学生随意、自由组合的办法, 调动每个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2. 正确、慎重地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避免滥用合作学习方式
(1) 个人无法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时需要合作学习。
许多学习内容, 往往很难由每个学生独立完成, 需要依靠同学们的集体智慧和老师的及时指导。当学生个人不能完全达到学习目的时, 我们就需要开展合作性学习, 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特别是学习难点的学习时, 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去完成。
(2) 个人的独立思考不能解决问题时需要合作学习。
由于学生学习数学具有差异性特点, 有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会遇到学习难题, 还有的同学虽然数学学习成绩很好, 但也会遇到一些难题一时思考不出解题的方法, 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有困难。而数学解题方法多种多样, 许多数学问题是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题方法, 合作学习可以通过合作, 发挥集体的智慧去帮助同学从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 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
(3) 解答一题多解的问题时需要合作学习去找到最好的方案。
数学中有许多问题可以用多种方法去解决同一道习题,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题多解, 还有的应用题是属于“开放性”问题。例如测量距离性的数据等练习, 一个人就很难去独立完成, 需要许多人的共同合作。遇到这些学习内容, 老师不要简单地给出答案,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去加以理解。如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学习内容中, 有一个结合生活情境“设计边框”的综合实践活动, 是属于开放性的探究性问题, 仅仅靠个人的力量很难去完成。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设计边框的方法有多种, 而且由于方法的不同, 所用的材料多少有不同, 设计的结果也会有区别的, 从而使学生体验课本中的数学知识与实践应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参考文献
裴娣娜.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发展性教学实验室研究报告之二[J].学科教育, 2000 (2)
浅谈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3
一、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或者说它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改进的问题,有理论层面的,也有实践层面的。对于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中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1、 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和时机缺乏恰当性
教学中提出恰当的研讨问题是实施分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一个好的研讨问题,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在既定的目标下积极合作探索,使合作效果达到最优化,否则可能适得其反。而部分教师却误认为不合作就不是创新,不合作就不是实践新课程,因此每一节课都要挤出几分钟让学生匆匆忙忙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概念的理解要合作,公式的推导要合作,解题方法归纳要合作,甚至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也要合作,却不考虑合作探究交流的内容是否有价值,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一位教师上一节“异分母数加减法”时,先复习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后,开始提问:“我们已经学会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明白了同分母分數为什么可以直接相加减的道理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那么异分母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减呢?”请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一下。试想这样一个简单的判断性问题值得小组合作研究吗?由于没有思维含量和常用这种不合时宜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会逐渐感到厌倦,失去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效率低下。
2、 小组合作学习时间缺乏充足性
学生要进行创新、探究、深入的解决一个问题,即要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愿望,同时要给学生充足的合作时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关注了合作学习的形式,如要求分组、交流等,却忽视了合作学习的实际效果,有的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环节的完整、教学任务的完成,每次教师给学生交流的时间仅两、三分钟,刚一进入状态,就结束了,时间显得很仓促,交流不够充分,仅是蜻蜒点水。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在教师引导学生经过猜想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后,为验证这个猜想的正确性,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法:请各小组组织讨论,用你们自己的方法去验证结论……只见学生在剪剪、画画、拼拼,好像非要弄个明白不可……一会儿,教师就示意学生停止验证、探索。这样的合作不但没有实效,反而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技能性
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1)当教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时,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学生七嘴八舌,只顾自己讲,不会倾听;或是在小组中学优生主宰一切,承担了主要责任,其他学生则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的状态;或是人云亦云。他们的思维就不自觉地趋同于教师的代言人——小组组织者的指向,致使富有个性色彩的求异思维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肯定,致使某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扼杀在萌芽状态。(2)组际交流时学生常常以“我”而不以“我们”进行表达。如此等等现象,都说明了学生缺乏必要的小组合作技能,这种无效的合作不但达不到“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的目标,而且还会浪费时间,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事倍功半。
4、小组合作学习缺少自主性
小组合作的前提是要有自主探索,有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之前,没有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出示问题后,马上就叫学生开始小组合作,有的学生不知道应该说什么,该怎样说,达不到合作交流的目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十五减九》的减法时,让学生小组合作研究“15-9”的计算方法,学生没有先进行“15-9”的尝试计算,在小组合作时,小组成员都按其中一名同学的方法计算,没有达到小组成员交流不同的算法,体现算法多样化的目的。
5、小组合作学习缺少指导性
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这样的现象,布置完合作任务后,学生投入到积极的合作探究中,而我们的教师有的时候在一旁以一名旁观者的身份冷眼看着学生的活动,对学生合作的程度,结果不闻不问,有的为了显示以人为本,融洽的师生关系,象征的来到学生中巡视、组织纪律,与学生一起探讨。实际上是借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学生,使学生一会回答的时候,能更贴近自己的答案,使合作效果表面上是非常的有效。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经过以上分析,我认为问题在于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他们缺乏对合作学习的本质的理解,片面、形式化地理解了合作学习。学生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要从师生两方面入手,对症下药。
1、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对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
有些教师至今还没有转变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地方,还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一堂课下来基本上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学习和算法多样化等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数学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教师不但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还要加强对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
2、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参与能力
3、 教育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教学效果的好与坏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决定的。农村小学生,特别是低段的学生,学习习惯普遍比较差,课堂参与能力也相对较弱,这就需要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养成向他人虚心学习的好习惯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还要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意见、善于倾听别人见解的习惯。
3、营造积极的合作交流氛围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对基础较好,思维反应较强的学生是一个很好的活动场所和发展空间,但稍不注意就会成为少数“尖子生”的“演说会”和“练兵地”,而学习弱势群体则成为了他们的观众,被大家冷落,这样的结果将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很多农村孩子性格一般比较内向,特别是一些学困生,大多比较自卑,在进行小组探究合作交流时总是畏缩在一旁,不敢动手,更不敢表露自己的心声,非常需要教师的关心以及合作伙伴的帮助,所以教师要针对情况,在平时潜移默化中加以改变。
浅谈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4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小组合作学习在近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弥补个人思维狭小、单一的缺陷,培养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和锻炼自己的机会,增强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呢?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以供交流。
一、科学分组,合理分工
科学分组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合作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即小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差异,另外,还可以考虑到家庭经济、社会背景、性格、脾气等差异,采用异质分组,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总之,合作学习的分组技术不同于以往的能力分组,兴趣分组,这些都是同质分组。合作学习小组不是纯粹的交友小组或娱乐小组,而是一个协同共事的团队。
合理分工,小组成员应有一定的分工,每一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比如:领导者、激励者、读题者、协调者、报告者、操作者,而且应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之间的相互依赖,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比如,学生在讨论前,一定要有独立思考,否则就容易出现“搭便车”的情况。再如,学生常常以“我”而不是“我们”进行表达,这实际上与学生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有关,人际交往技能同认知技能、动作技能一样,应该在小学的教学中得到系统的训练,让学生在合作中会学习,在学习中会合作,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目标。
二、把握时机,有效合作
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为此,教师要合理选择时机,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把那些具有思考性或开放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认知学习任务,只需要个人独立自学或开展全班教学即可。面临较复杂的,综合的学习任务,可以采取不同的合作学习方式,实现方法多样化。要避免“将所有的鸡蛋放入合作学习之篮”。
1、合作学习重难点。
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重点往往就是难点问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和合作,因此,教师应选择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处,设计合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三内角和”时,让学生理解三角形三内角和的计算公式是整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难点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后,引出新的问题:“任意三角形三个内角和该怎样计算?”然后我设计了一个合作学习的活动: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纸板三角形,然后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把它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平角,转化后的平角与原来的三角形三个内角有什么关系?学生先自己操作,然后小组内交流,刚开始时,大多数的学生都觉得无从入手,但由于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这样,学生就会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的解题思路也就会逐渐明朗起来,从而推导出“三角形三内角和等于180度”
2、合作操作、探索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规律性的知识更需要学生通过操作才能发现其奥妙,如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探讨、四则运算计算法则的归纳或者是某些解题规律的归纳。传统的课堂教学不能让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没有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独立学习时,往往会碰到既相似又模糊的问题,自己又决定不下来,希望从他人的交流中得到启发,得到验证,此时安排合作,对某个问题进行探讨,充分挖掘集体智慧,在集思广益中,实现真正的把握和理解。
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复习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推导的过程、原理,然后让同学们把准备的“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开始小组合作,动手拼图,找出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再通过小组的讨论,总结、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再由各小组汇报活动的结果和原理。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3、讨论分歧、统一认识
现在的学生争强好胜,有一定的竞争欲望,渴望自己的观点被肯定,但又不善于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旦有不同意见,浮于表面的争论较多,说服力不够,理性分析欠缺,思维深刻性不够。此时教师如果对有争论价值的疑点适时下放到小组中,让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争辩,在辩论中明晰正误。
例如:在教学《分数大小比较》一课时,我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由于单位的的量不一样,那么几分之几的量不一样的算理”,于是在新课后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小明看了一本书的1/3,小丽看了另一本书1/2,那么小丽一定比小明看的页数多吗?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分成两个阵营,有的举“√”,有的“×”,我并没有马上发表意见,而是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合作商量后再发表意见。正反两方同学分组进行讨论,讨论过后,各队推选出代表进行阐述:正方代表随手拿起一本数学书说:小明看了这本书的1/3,小丽也看了这本书的1/2,你说小丽看的页数是不是一定比小明看的多?反方代表也点头表示同意。正方当然不让:“既然同意,那你们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只见反方同学顺手拿起两本书,然后说:小明看的这本书的1/3,而小丽看了是另外一本书的1/2,那你现在也能说小丽看的页数就一定比小明看的多吗?然后经过紧张的辩论,结果是正方由底气不足到服气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里,大家也统一的认识,对所学的知识更加理解。可见,意见不一时,组织小组合作,即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增强竞争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地基础。
三、共同参与,适时引导
学生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时,很多教师仍然在讲台上等待,或者做自己的事,比如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具,板书等,那么,是不是教师真的不应该介入合作学习的进程呢?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我认为:同教师的引导、参与是分不开的,在活动中,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在合作学习中,教师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估等全过程的把握,除此之外,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小组合作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表扬。对小组任务不清楚时,教师要有耐心,向学生反复说明任务、内容及操作程序。小组讨论的声音过大,教师可以抽取小组中的一人做噪音监督员,或让这组学生的位置互相移进一点,如果小组讨论接下来声音小多了,教师应及时返回表扬。小组活动出现了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虽然小组出现问题的原因和方式都不相同,但老师如果事先在准备阶段做出问题预测,并采取一些相应措施,也能避免临时的手忙脚乱。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任务,如果是真正完成了任务,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备用活动,帮助其他组完成任务或可以自由活动,前提是不能影响他人。小组活动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除此外,还可能出现别的情况,比如:学生不愿参加小组活动经常缺席等等,教师要有耐心和爱心,经常鼓励和帮助这些学生,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被人尊重的滋味,慢慢引导他们加入小组学习。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不再把自己视作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
浅谈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5
栏杆集镇中心学校
李平
一、当前初中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学生尚未养成合作学习习惯
虽然近年来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不可否认,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未完全去除,在这一背景下,相当数量的学生还未养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表现在习惯于独立思考并自行解决问题、团队合作意识不明显、不善于质疑、没有自己的观点等。此外,一些老师也没有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及其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只注重完成教学任务,不愿意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导致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2、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
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应当相互合作,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学习成果应当是小组成员集体合作的结果。但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却发现,一些学生参与性不强,成为旁观者;有的只顾自己学习,对别的成员漠不关心;有的装腔作势,合作无实效。在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时,学生也经常以“我认为”为表述方式,忽略了小组其他成员的贡献,同时,老师也经常以“按你的理解”为评价用语,这些都是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的表现。
3、学习过程设置不合理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当预先分配好时间,让学生有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这样在小组学习时,学生才会带着疑问去学习。但很多语文教师经常在提出问题后立即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造成一部分学生产生依赖思想,不再去思考问题应当如何解决,这种合作学习的成效也就可想而知了。
4、学习评价不科学
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价,既要评价学习过程,也要评价学习结果。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教师大都只关注学习结果,且不能辩证地评价学习结果,而是要么一味肯定,要么彻底否定,导致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降低。
二、高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对策
1、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
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倾听非常重要。不管发言者的观点是对是错,学生都要学会认真去听,只有在倾听完讲话者的发言后,自己再结合所掌握的内容进行综合判断,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才能达到探讨交流的目的。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既可以质疑权威,也可以质疑老师,还可以质疑其他小组成员的观点,当然质疑的前提是有正确的分析,而不是胡乱质疑、为质疑而质疑。
2、对学生进行有效分组 有效分组是高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语文教师在实施分组时,必须综合考虑学生的语文成绩、个性特点、学习风格等因素,破除旧有的小圈子,让不同特点的学生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出自身的能力和水平,这样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也能让每个小组成员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在对小组内部进行分工时,不妨设置组长、发言员、记录员、观察员等不同角色,每个人既各负其责,又分工合作,共同实现学习目标;而且成员之间的职责动态调整,每个学生可尝试不同的角色,从而得到全面发展、全面锻炼的机会。
3、对课堂内容进行有效预设
在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让学生理解学习目标,同时优化问题的设计,题目既不能过难,也不能太过容易。问题太难会让学生学习起来不易达到学习目标,久而久之产生畏难情绪;太过容易则让学生失去讨论的兴趣,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语文教师要综合考量课程知识点和教学重难点,将那些争议性的问题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通过让学生互相启发,实现观点的碰撞。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有积极性,才有解决问题的动力,进而通过互相交流掌握知识。
4、对学习效果进行有效评价
在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点评时,教师要注重评价的科学性。既要注意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并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也要注意集体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集体的评价。同时,对学习方式的评价也应辩证对待,既注意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也要注意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进行评价。此外,教师在进行点评时也要采取不同的策略,既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综合测试,然后对小组的表现给予整体评价;也可以让不同的小组间展开竞争,对表现优异的小组给予肯定,同时对表现不错的小组成员进行个别点评。在开展评价前,教师要明确评价标准,让学生了解不同评价的差异,以切实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进而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取得实效。
三、总结
浅谈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6
新蔡县涧头乡杨庄小学
李俊玲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在目前各地的教学中被开始重视和应用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在课堂上看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广泛的选择空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更多自我实践、自我感受的时间与机会,每一节课上几乎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小组讨论、小组交流的场面。然而透过众多看似民主的设问与热闹的小组合作、讨论的教学场面,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学生是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许多教师由于对合作学习本身的含义不尽明了,对数学教学特点掌握不清或者没有作深刻的探讨,小组合作学习常常是:老师提一个问题,四个同“坐”在一起的学生讨论,然后老师指名(通常是举手的优等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最后教师归纳小结。至于学生讨论的过程怎样,是否进行有效的合作一概不问。这样的“合作”只是走过场,往往徒有虚表而效果不佳。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当前小组合作学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⑴合作形式单一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笔者听过一节“找规律”的小组合作学习课,练习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一道开放性的习题:给每个小组分发很多张有空白图案的卡片,让学生发挥想像力,涂出有规律的美丽的图案。学生每人涂出一张图案后,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究其原因,低年级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尽管四人一组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组合职数,但凝固单一的小组合作形式,逐步产生的不平等地位,小组合作学习内部各成员之间缺少平等的沟通与交流,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了少数尖子学生表演的舞台,使得个别学生成为教师的代言人,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被忽视,许多学生采取旁观的态度,缺少积极参与的意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质疑能力得不到锻炼,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不到培养。
⑵分工不明、职责不清。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凡是听过公开课的教师多少都会有这样的发现: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如教师上公开课压力大,怕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不敢过多地让困难学生发言;教师只重视每个小组的想法而不关心成员个体的学习情况,认为好学生能够代表其小组;教师对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不够,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另外,在笔者听过的小组合作学习课中,大多数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小组活动中更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这种情况比班级授课制更为严重。班级教学中学生都面向讲台,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听课;而小组学习中,学生围桌而坐,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开小差,这是客观原因。而教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则是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另外,小组长没有管理好小组活动,开小差的学生缺乏集体责任感,也是其原因之一。合作学习前没有作预先的准备,想到哪说到哪,多数学生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就算完事,而对于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常常不置可否,因而讨论无法深化。⑶评价机制不科学。我们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时,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可能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师引向一个误区: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笔者在观察中发现这一问题比较普遍。当然,研究者知道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它是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服务的。问题是:教师怎样才能处理好小组合作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呢?小组合作学习处于有合作、无竞争,表现好坏无所谓状态,缺乏科学、积极的激励、反馈等评价机制,学生没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和合作的需要,缺少持续发展的内驱力。⑷教师的角色不当。教师对教材重点内容编排意图的理解和设计是影响合作学习非常重要的因素。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并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法。从听课中了解到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合作学习过程往往是匆匆开始、草草收场,对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讨论最后总喜欢以其认为唯一正确的答案来评定小组合作学习所得出的不同的各种结论。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思维终将丧失。思考与建议
1、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强化角色意识。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从组织形式上保证了全体同学参与合作的可能性,使每个成员都有责任、有事做,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切实提高学生参与合作的效率。
2、注重培养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合作精神。针对小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强烈及浮躁而不踏实的特征,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我“反省”,在充分表达自己意见和观点的基础上,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首先要训练和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怎样大胆地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开展争论和辩论,尤其是表述自己新的观点和思想,并以虚心诚恳的态度接纳别人的正确意见等,在合作中让各人的智慧大放异彩。
3、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教给小组合作方法,提高合作效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师应重视“引”,大胆“放”,抓住合作契机及时引导。可以在新知探就的过程中引导;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引导;在灵活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积累中努力丰富文本和自我中引导;在小组合作的有效方法和形式上加以引导等。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自始至终营造民主、和谐的合作气氛,既不失时机地点拨,又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完善,教师通过观察、参与(合作学习的一分子)、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参与调控,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自主自强、合作探究的学风和习惯。
4、切实加强交流与评价。小组之间缺乏交流与评价,容易迷失方向、产生冲突。让学生之间把合作的学习情况进行大组充分交流并对之进行适当的评价,既可以拓展思维,营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环境,又能帮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激发学习热情,培养交往合作能力。如果评价以小组为对象,必然导制学生小组或群体之间竞争性行为,群体之间的竞争又促进群体内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互相帮助,形成更强的竞争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帮助远远比教师仅仅针对学生个体的指导性行为更有效力。为了不致使班级群体出现分化、敌对的现象,可以考虑在一定的时期内按适当比例更换小组的成员构成,对学生尽可能的采取积极、多元多维的评价方式和标准,避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这种学习方式并不是自我独立、互不相关的,而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它们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需要我,我需要你,你帮助我,我促进你的浑然一体的关系。合作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合作中有所“作为”,有所收获。那种只注重学生形式上的“合坐”是不可取的,毫无效益可言。
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新蔡县涧头乡杨庄小学
杨红
当前,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让学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掌握合作规则,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与交流意见,学会组织和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技能与方法,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合作学习技能,下面浅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
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2、营造课堂上良好的合作气氛
在合作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他们敢想敢问,创设自由空间。使学生在教师热爱、尊重和期待中保持好奇之心,激发探究兴趣,激起创造欲望,激活创新意识,从而敢想、敢问,敢争辩,敢发表自己的见解。
3、小组合作学习中处理好几个关系(1)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时,首先肯定是自己去面对,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当一个人的力量难于解决这个问题时,才考虑寻求帮助,与人合作。如果只有小组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丧失,学生走向社会以后将难以独挡一面。教学中,当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学习的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全班进行交流,再次形成“统一”意见,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2)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而不再像传统教学所强调的那样,教师为了保持所谓的权威,教师既“导”且“演”,结果是“导”不明,“演”不精,事倍功半,苦不堪言。合作学习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由此以来,在传统课堂上许多原先由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就可以由学生小组来完成,教师真正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而不再作为与学生并存的主体而使二者对立起来。教师也会由此而使自身的工作负荷得到减轻,可以有时间研究教学问题,科学设计教学方案,进行教学改革,确保“导”的质量。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会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师生负担也可以由此大减,教学的良性循环也会因此而建立起来。
4、优化评价,激励合作
在对学生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要侧重对合作集体的评价。我们要不断优化评价,激励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可采取以下策略:
(1)鼓励性评价。当学生经过合作讨论后提出探究设想或在合作活动中取得一定进展时,教师要应以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对他们合作成果予以表扬鼓励。因为教师的信任和鼓励是学生进步的巨大动力,可以激励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2)期望性评价。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的期望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成为他们继续合作探究的动力。当学生在合作探究活动中有气馁迹象时,教师应该用热情的言语、热切期望的眼神去激励他们,告诉他们通过小组的合作一定可以成功,给学生以自信。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引入到我们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学会在合作中自主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完善,促进学生不断发展,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 新蔡县涧头乡杨庄小学
李学文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它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受到了广大教师的关注和使用。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因此,本文以教学实际为出发点,从小组合作对象、合作技能、合作契机、科学评价以及教师角色定位等五个方面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进行针对性的深入研究。【关键词】小学数学 小组合作 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方兴未艾,同时它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但无需讳言,当前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有的小组活动流于形式,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是一种摆设;有的教师为急于完成教学进度,合作还未深入,就草草收兵;有些讨论的问题缺乏挑战性,不具备合作性;有的小组分工不明确,学生显得手忙脚乱,降低了合作的效果等等。以上问题的症结所在实质就是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为此我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合理安排合作对象
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成立小组时给他们分好工显得十分重要。如:可将班上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3-6人为宜,再给每个小组成员分好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还有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出汇报。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教师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小组里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
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调换小组成员的角色,这次担任小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操作员的下次去搞记录,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几个角色都了解,都能胜任,并明白这些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二、熟练掌握合作技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三、正确把握合作契机
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的契机,因为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合作的,否则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材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探索和讨论的价值,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如引导学生合作讨论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是长方形,为什么10厘米=1分米,301×2的积的十位上为什么一定要写0等等,就没有合作学习的必要。
另外,还要探究恰当的合作时机,如当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学生个人思考、探索有困难,需要互相启发时,答案多样性时,问题涉及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学生意见不一样需交流时,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组内冷静的思考,理智地分析。比如二年级上册第58页的第4题,可先让学生看图,然后问学生:“你能解决沙滩上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小组同学听,这时学生的解决方法有:3×4+3,4×4-1,5×3。通过这种交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思维方法,互相促进,形成互动的学习氛围。
四、科学运用评价机制
小组活动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一方面指导学生统一认识,得出结论。一般采取小组汇报的形式,此时,对中等生和学困生给予特别的关注,有了小组全体成员的压力、支持和帮助,汇报人会对小组汇报产生热情,从而对整个小组活动都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就能提高小组活动参与的均衡度。另一方面,对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如哪一组最团结协作,哪一组最有创新,哪一组最守纪律等。对小组中成员的表现也要进行分阶段的评价,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尤其要关注那些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对他们的丝毫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对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要发给一些小奖品,如小红花等,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五、充分发挥教师作用
从表面上看,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压缩”了教师的空间,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大的责任。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去干其他事情,而是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再耐心地向学生说明;小组讨论的声音过大时,教师可以抽取小组中的一人做噪音监督员;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7
一、当前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1.当前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 小组合作的关键是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研讨、探究、合作, 让学生能够互相取长补短, 相互间都有所得, 有所发展。 但是, 个别教师在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有效平台时没有准确认识小组合作的真正目的, 只是在表面上做得有声有色, 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 对于合作的效果没有深入研究。
2.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之间各行其是。 小组学习过程中, 学生之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 但是由于小组内的学生受个人所学的知识应知应会程度、个体心理发育以及性格等方面的限制, 对同一问题会表达出很多种观点, 尤其是目前班级组成成分多数是独生子女, 在家庭中是“ 小皇上”和“ 小公主”个性比较强, 在小组研讨合作学习过程中对别人的意见不会轻易赞同、更不会很好地与他人沟通、合作, 导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各行其是的现象。
3.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作用发挥得不够明显。 当教师开始下达分组研讨合作学习的指令后, 小组内的同学针对教师抛出的问题只是简单地交流一下就草草地表达完各自的观点, 然后就假意继续研讨, 实质在小组内搞小动作, 导致课堂秩序混乱。 教师虽然在各小组间不断地进行巡视、答疑, 但对课堂的调控力度“ 失之于宽、失之于软”, 明显降低了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也影响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的提高。
二、如何提高小组合作效率
1.注重个别差异, 提升小组凝聚力。 教师在分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组内成员既要有品学兼优的学生还要有学困生, 鼓励学困生勤思考、敢于发言, 保证他们能“ 吃好”, 并且指导学有余力的小组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让他们“ 吃饱”。 同时, 教师在课堂中要教学生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与他人相处, 如何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 如何帮助别人改掉缺点, 让他们知道“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最终让小组成员明白, 只有取长补短、团结协作才能使小组的凝聚力提升, 进而促进学生个体的提高与进步。
2.强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日积月累中培养出来的, 好的习惯包括深入思考、主动提出问题的习惯;研讨时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 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的习惯; 针对老师和同学的观点不盲从, 当与小组其他同学观点不一致时要学会保留的习惯。当然, 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正面引导、鼓励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另一方面要根据小组内学生不同的学习习惯建立良好的评价运行机制, 确保每一名学生最终都能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3.创造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中, 通过探究性教学模式促使教师改变教学方式, 学生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转变, 由“ 要我学”转变为“ 我要学”。尽管学生之间的学习方法多种多样, 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学生有机会把自己的观点和能力水平充分展现出来, 学生不再是客观的服从者和学习者, 而是主观的求知者与探索者, 从而在课堂中塑造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小组合作学习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前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 传统的“ 一张嘴+ 粉笔+ 黑板”教学模式已经被多媒体教学手段打破, 这种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精心备课, 将网络、影音、动画、图片引入课堂, 使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动感内容, 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新平台。
浅谈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8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改革 自主学习
一、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成为课堂教学中被人们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由于教师认识上的不足及在操作层面上对学生缺乏及时有效的指导,大部分合作学习被完全“形式化”、“手段化”、“标签化”。找到数学课堂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平时的教学及学习中发现,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为了合作而“合坐”。
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通过小组内的几个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的。但在合作学习中,部分教师认识不到这一点,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只是为了合作而“合坐”。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没有做好预设,片面追求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髦”,不管学生会不会运用多媒体技术,都让学生进行讨论学习,上传看法,使小组合作学习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其实,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并不是同学们围在一起坐着,就是小组合作学习了。
(二)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传统的教学观是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围着老师转。可是,如果小组合作学习组织不好,也会出现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的活动,而某些小组成员却无所事事,形成“优生”挑大梁,“学困生”跑龙套的“假合作”学习模式。曾经看到一位老师上课时,为了体现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小组合作测量书本封面的长、宽各是多少,在钉字板上围长方形、正方形等一些简单的操作,并将结果上传至服务器。结果一人做,其他人都在看。这样的课中你会发现: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动手的机会多,“差生”只是看着,听着。想要达到生生互动,共同合作的目的就更谈不上了。
(三)小组合作的时间不足。
在某些数学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教师呈现问题后还没有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几分钟就宣布“停止”。这时候,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高潮,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打击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使其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二、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如何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习惯小组讨论,真正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是每位老师都必须关注的课题。现在我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就怎样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效率提出以下策略。
(一)教师指导合作学习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效率。
学生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很多同学都感到无从下手,更不用说合作讨论了,因此这就需要教师的援助。针对这一情况,可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训练。
1.明确学习要求。
在明确要讨论问题的前提下,每位同学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再进行小组交流。在交流时各组内每位同学都要清楚组员的各个观点,在了解了各自观点的前提下,再来讨论。这一阶段,教师的职责是在反馈过程中注意询问同学,了解组中每一位成员的不同观点,从而使学生习惯性地把自己的观点与小组内其他成员进行交流,也习惯倾听别人的不同观点。
2.全体参与,重思维过程。
对于有些问题,了解了不同的观点就已清楚了它的实在意义,不需要再深入讨论。因此,在讨论中不仅要重视交流观点,更要重视交流思维过程,而这恰恰是小组合作中的核心任务,所以教师必须牢牢把握这一点。
3.教师指导,个别示范,全体合作。
小组讨论对于一些同学来说得心应手,但对于部分同学来说,却有些困难。因此,教师在做好充分了解工作的前提下,进行适当指导,使全体学生较好地进行小组讨论。对于能力较强的组,反馈时让其讲详细些,突出一些讨论过程和细节,给其余组做个示范;对于不善交流的组,教师应在讨论过程中及时地指导或参与讨论,久而久之,使其逐渐形成讨论的气氛和方法,达到从点到面的效果。
(二)教师积极参与,切实进行课堂合作学习调控。
教师在参与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保护儿童文化,允许学生争辩,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要牢记自己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只是学习小组中的一员,不能以“传授者”或时刻以“首席”的身份自居,更多的是学习者的身份,使学生认为教师是在与我们一起学习。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比一比、想一想,让学生合作讨论一组图形的共同特点。教师也参与其中,有的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教师就及时表扬,有的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受阻时,教师就及时制止、加以点拨……这样,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才得到了保证。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要通过一点一滴地积累,精心组织,挖掘学生合作学习的新潜能,广大数学教师应高度重视并努力实践、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卢海程.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D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zAKtzY_ Joi6yXB0sxVHYdSxENpNBGYrhz2Yle_83kpipCOjZ1SouwEGA12uNz5_Mlc1DFu8IF4OmSbfe1s5ku23Ds0PzXXg2C-0QwV1DTBi.
[2]唐平,唐芳.如何在农村小学数学中开展小组合作教学[J].考试周刊,2009(4):35.
[3]王一林.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教学[DB/OL].http://wenku.baidu.com/view/0cb51282ec3a87c24028c4c5.html.
[4]张天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J].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5]柯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D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KHhOnIQyDb0 SZfK 44i0oh46ucygRQEDnINVEehhQ-cQNU_CzHgBpMwkG7o9-ltv5 nm8w5kY6X-kjIFW3undIpnaR_YxaAqBC1npT856eqf7.
【浅谈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问题与策略10-14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实验与研究结题报告07-27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07-19
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07-27
数学学习中的小组合作论文11-01
浅谈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06-16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8-14